体育的力量

2024-09-22

体育的力量(精选12篇)

体育的力量 篇1

当下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让各类运动赛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而在此过程中, 众多体育产品品牌如雨后春笋一般相继面世, 体育产业带动商业发展的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发强大。

赛事赞助是各大体育品牌营销推广的重要突破点, 有着迅速提升知名度、巩固升级品牌形象、借助赛事鲜活品牌理念等诸多优势。细数我们熟悉的众多知名品牌, 很多都通过、甚至依靠体育赛事赞助而名声大噪, 从而在市场占领一席之地。世界体育用品界两大巨头阿迪达斯和耐克, 在赞助营销方面的竞争似乎从未停止过, 阿迪将精力集中于整体赛事和团队赞助, 2012年伦敦奥运会更是花费1亿美元营销费用, 大手笔赞助11支国家代表团。对手耐克则是瞄准体育明星, 赞助了1000多位个人运动员, 其中便有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刘翔、易建联等。赞助形式自然有利有弊, 但值得肯定的是, 通过各种赞助营销活动, 两大品牌的形象在不断稳固提升, 当季收益也是十分可观。将视线转移至国内, 我们就不得不分析李宁品牌。现如今的李宁早已不单单是国人敬佩的体操王子, 而是有着独特营销理念的商业哲学家, 近年来李宁早已突破了赞助体操竞赛的小圈子, 而是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 赞助CBA就是一个极为正确的选择, “我们通过联赛平台要求自己能够设计和制造世界一流的篮球产品, 这对一个专业体育用品公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李宁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 体育赞助营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特别是民族品牌在国际化道路的历程中要顶得住来自舆论、回报率等多方面的压力。2014年, 361°斥资亿元成为仁川亚运会唯一运动品牌赞助商, 随之而来的争议让这次赞助活动不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商业营销。大批韩国民众谴责组委会将这次宣传本民族品牌的大好商机拱手相让于中国企业, 特别是361°在赛前还制作了凸显民族主义的广告, 也引起了韩国体育迷的不满。笔者认为, 民族品牌走上国际化道路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 此过程绝非一个简单的商业拓展, 体育品牌必须要具备兼容并包、宽广博爱的运动精神, 国际化赛事赞助耗资大、运作周期长、回报率预估相对困难, 需要眼光独到、策划周全的投资方案, 同样品牌所传达的文化内涵是立足于世界的根本所在。

随着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中国传统精粹武术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升华, 各类精品赛事吸引了来自政府、武术业界、民间团体的积极参与。香港国际武术节作为传承中华民族武术文化将其推广至全球的重要赛事, 迄今为止, 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 而其唯一赞助商“獬豸服饰”十年来为赛事提供了各类服装赞助, 品牌始终秉承着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 致力于打造“高性价比的运动品牌”, 从面料选择到成衣裁剪都以用户体验作为首要标准, 为广大参赛选手和武术爱好者提供优质的专业服饰。獬豸服饰的国际化道路是以本土营销为稳固根基的, 其多次赞助香港武术队参与世界武术锦标赛, 多次赞助国内多个省份的武术套路锦标赛等, 率先在国内开拓了广阔市场, 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和口碑, 坚实的品牌之本为其登上国际舞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赛事赞助并不仅仅是资金投入以博取市场回报, 特别是在武术界, 品牌赞助一方面是将优秀的产品推广给大众, 另一方面则是将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推向世界, 在香港国际武术节这个聚合人才、传承文化的赛事平台上, 赞助商必须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和更加坚定的文化使命感来迎接八方来客。

赞助, 不是一种单纯的商业行为, 而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力量。

体育的力量 篇2

1核心及核心力量训练的相关概述

1.1核心的概念

人们所说的核心通常指的是人体的躯干部分,具体包括脊柱、盆骨与其周围的肌群组织。其中核心肌群包括腹直肌、腹斜肌、腹横肌、背肌、臀肌等。一般只要长期坚持科学恰当的锻炼方法,能够使得这些核心肌肉群得到很好的锻炼,进而让身体整体的`力量得以加强和发展。

1.2核心力量训练的相关概念

体育高考中的力量训练 篇3

从考生的体质、体能培养和发展上来看,力量素质发展和提高是人体综合身体素质的基础,占有极重的比例。考生的力量素质水平高低,又是决定考生在体育专业考试过程中能否得到(发挥)最佳理想成绩的关键。

决定考生力量素质水平提高的因素特别多,包括考生的身体形态、遗传、生理学、动作技能、接受能力等诸多因素。对此,就加强体育高考生力量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作如下阐述:

一、进行力量训练的方法

在开始进行力量训练前,应根据组队(高中高考训练队)时测得的考生综合身体素质成绩,从考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出发,制订出全面而且系统的、科学的训练计划和目标,做到因人而定,因人而练,使所订的训练计划和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针对性、专业性和目的性,并认真实施于每一节训练课中,直至体育专业考试结束。

在开始进行力量训练时,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包括结束时的整理放松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在于预先动员人体器官的机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人体的生理惰性,只有充分活动开了才能进行力量训练,而结束时的整理放松活动目的则在于恢复人体器官的机能。

进行力量训练不存在一种适合任何人的所谓“训练方法”,要从各个考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千万不要盲目模仿他人的训练模式。若这样做,就易对考生产生挫折感,有损运动训练的兴趣和激情的调动,造成不必要的运动伤害,严重时会中止整个高考训练体系。

在进行力量训练过程中,如果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要作及时的调整。若出现各种疼痛或酸痛等,切忌继续练习。应及时地改变练习方法、手段、运动量的要求,这样做既保证发展了该身体部位的力量,又不至于造成运动损伤。

二、进行力量训练的原则

力量是通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人的能力形式,受肌力的大小决定力量的強弱。加强力量训练是考生提高运动技能的基础,是考生提高专业考试成绩的首要因素。因此,在进行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一般每周可进行2~3次力量训练,每次训练可持续一小时左右的时间,每次力量训练后应休息1~2天时间,应充分考虑到构成肌肉力量的三要素:动性力量和静力性力量、重量性力量与速度性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地协调好、综合调整安排训练时间,训练手法和要求,确保肌肉力量练活,使得肌肉变得更结实、更强壮。

2.在进行力量训练的原则上应先进行大肌肉群练习,然后进行小肌肉群练习。这是因为如果小肌肉群先出现疲劳症状,也就无法充分完成大肌肉群的练习,也将很难达到当初的训练目的。因此,根据力量训练对人体的具体要求,进行力量训练的基本顺序应该为:腹部—腿部—胸部—背部—上肢。

例如:一次力量训练课的具体安排(以男生为例)。

训练内容:力量素质组合训练。

训练要求:通过循环组合练习发展考生的力量素质。

训练过程:[限时仰卧起坐—负重深蹲跳(50~100斤)—30米加速跑—跨步跳—30米加速跑—限时跳绳—沙坑直腿跳30秒放松]×6~8组。

训练结束:放松与小结。

三、进行力量训练的要求

在进行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在进行力量训练前可采用慢跑、徒手操、各种器械练习(或搭配选择)进行训练前准备活动,使身体的能量增大,同时进行身体的伸展练习,这样做有助于增加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幅度及达到积极预防伤害事故发生的特有功效。在做伸展练习过程中,应保持肌肉放松。切忌快速强拉、振动和大幅度扭转。

2.在进行力量训练的过程中避免静力性动作练习,因为静力性动作练习容易产生憋气过程,憋气则会阻止血液流向大脑,造成运动性休克。

3.不论是通过快速的短程跑来发展速度力量,还是通过卧推来发展重量性力量,都要采用口鼻同时呼吸,使呼吸顺畅、平稳。如在进行负重练习时,深蹲时要吸气,站起时要呼气。

四、进行力量训练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下面四点:

1.加强力量训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练习过程中,不要单人练习,要求两人以上才能达到加强保护的目的,教师要做到不离开考生,随时处理突发事件。

2.力量训练的器械,使用前一定要做好检查。进行大重量的力量训练,一定要在有保护器具的器械上练习。比如:倒立架、杠铃架、杠铃、壶铃、哑铃等组合练习器械。

3.在力量训练过程中,必须采用正确的技术动作和身体姿势,根据练习的手段、方法、预定的训练要求和目的去进行练习,特别注意安全防护,不能随意更改身体姿势和动作技能过程。

4.在负重力量训练时,必须量力而行。绝对禁止做随便超出自己力量极限的练习,而且加强同伴的帮助和保护,也是防止伤害事故发生的有效方法。

初中体育教学中核心力量的运用 篇4

1. 体育教育的核心力量

核心指的是在进行一件事情处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体育教育中的核心力量, 指的是在进行教育过程中重视人体核心位置的把握, 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强调对人体中间环节的把握。通过这种核心位置的把握, 能够促使初中生能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 提升自身的力量感, 从而帮助学习训练更合理的站姿、坐姿以及运动技巧和技能等。

因此,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认为, 所谓的体育教育核心力量, 指的是在进行体育教育活动开展进程中, 重视对人体核心关节的把握, 从而促使初中体育教学的效果得以更突出的展现。

2. 体育教育核心力量的训练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体育教学作为初中课程设置的重要部分, 日益受到重视。在进行初中生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重视核心力量的融入也成为十分关键的构成要素。重视体育核心力量的融入, 有助于改善初中体育教学成效, 推动教学目标达成。

因此, 在当前的初中生的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进程中, 进行体育核心力量运用教学的融入, 一方面是实现学生自身对体育运动内涵高度的掌握, 同时也是实现教学效果改善和提升的必要举措。此外, 借助体育核心力量运用的教学, 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体育学习和体育训练方式, 提升体育训练的效果。

3. 实施初中体育核心力量运用的对策

在进行初中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进程中, 尤其是在进行立定跳远的过程中, 更是要重视核心力量的把握。通过核心力量的运用, 能够让学生在进行立定跳远时能够掌握力量的重心和平衡, 从而在进行跳远时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在进行核心力量运用训练时, 主要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内容:

( 1) 加强核心力量的日常训练

在进行日常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 主要是通过教师进行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核心。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要重视一些基础训练的融入, 通过这些对策实现学生核心力量的训练, 促使学生在进行立定跳远的过程中能够更有力量感, 跳的更远。

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划分为A、B两组。A组学生由于身体条件不错, 其对立定跳远运动也有所了解, 因此只需要我在教学过程中简单的对相关技术要点进行陈述, 其就可以很容易的领会到精髓。因此, 对于这部分学生在立定跳远核心力量课程的教授过程中, 我往往只需要用很短的时间进行讲授, 然后让他们自由组队进行简单的跳远比赛。这种以学生为主导的形式, 事实上是将学生放在一个更为独立的位置上, 由其自主的进行教学模式的选择。所以这样对于一些对体育有较高兴趣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从而有效的实现整个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学生通过比赛, 可以获取自身在进行立定跳远过程中的问题所在, 并针对问题的存在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尤其是力量的掌控和把握等。通过合理查找问题所在, 并针对性的进行核心力量运用的训练, 是有助于改善学生立定跳远成绩的有效对策。

在具体的训练时, 教师可以依据不同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 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基础训练。诸如让学生进行仰卧挺髋、仰桥、单臂俯撑控腹、腿臂交叉两头起等适合核心力量初始阶段练习的训练方法。这些训练的目的, 一方面是从学生的视角来说, 可以让学生能够对核心力量有更深刻的认识, 促使学生自身意识到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性。同时, 也可以促使学生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 能够依据训练的成果来进行自身运动的把控。核心力量基础训练是一个基础, 是学生能够更好掌握立定跳远运动技巧的重要元素。所以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 综合多种核心力量的训练, 有助于改善学生综合体制, 促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考核的过程中更容易达标, 甚至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 2) 重视教学技巧的把握

核心力量的训练并非是一定要借助一些特殊的器械来进行完成。对于初中生的体育课堂教学来说, 教师在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过程中, 可以综合借助现有的条件来完成体育核心力量教学和把握。比如在进行手臂力量训练的过程中, 即便没有器械, 教师也可以借助诸如俯卧撑训练的方式, 尤其是单臂俯撑控腹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身核心力量的感受和掌控。此外对于腰部力量的训练, 也可以借助腿臂交叉两头起等方式进行训练。这些都是不需要太多器械就能够完成的训练。综合借助简单的方式来进行核心力量运用教学, 也是当前许多初中学校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体育运动核心力量的运用并非需要通过大量的器械或者是复杂的训练方式来实现。只要方法得当, 在任何情况下, 教师都可以综合借助课堂教学的内容来进行核心力量运用教学的实施。

回到立定跳远的教学过程中。B组同学由于身体素质相对较差, 其对体育运动的热衷度不够, 因此我采取由浅入深的教授方式, 先通过对立定跳远运动的讲解引发其对立定跳远运动的兴趣, 然后从简单的基础立定跳远运动技术要求, 在过程中融入核心力量运用的相关知识, 引导其逐步深入的接触立定跳远运动, 并在不断的深入教学过程中, 激发学生对立定跳远运动的兴趣。通过这种逐步深入的教授方式, 可以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核心力量运用在进行立定跳远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意义。同时, 这样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核心力量与人体中的重要性,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控制自身的身体运动, 从而达到良好的运动的目的, 这样不仅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而且能帮助体制较差的学生改善其身体素质, 促使其能够更好的完成力量把握, 有助于快速的实现其立定跳远成绩的提升。

4. 结论

通过上面的论述, 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出, 在日常初中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对核心力量运用进行尝试, 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 同时也能够使得学生提升自身的耐性以及团队能力等等。因此, 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不仅仅是要重视对体育课堂知识的传授, 同时也要重视核心力量运用的教学。核心力量运用是体育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也是有助于实现初中生体育教学效果达成的重要方式。因此, 在进行初中生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重视核心力量运用的把握, 同时将核心力量运用真正的融合在日常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核心力量运用的训练与培养, 初中生才可以真正掌握好不同体育运动方式的核心要领, 同时在进行体育项目考核的过程中, 能够充分运用核心力量的把握, 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体育项目的学习与呈现。因此, 笔者认为,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核心力量的运用教育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其是改善当前初中生体育课堂教学成果, 实现初中生个人综合身体素质提升的必然对策和有效手段。

摘要:在进行初中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进程中, 要十分重视核心力量的把握。通过核心力量的融入, 能够帮助体育教师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要重视进行核心力量训练。这对于改善学生的体育素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出发, 探讨了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力量训练情况。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核心力量,融入

参考文献

[1]王晖, 高岩.论核心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松辽学刊 (自然科学版) , 2012.

[2]曲宗湖, 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3.6.

[3]高谊.度析初中体育中的核心力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体育的力量 篇5

如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已经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自己的强大,因为不管你信与不信,事实就在那里。面对孙杨的失利国人更多的是宽容,面对宁泽涛的失败国人更多的是理解。

我们已经学会了以平常的心态面对奥运,已经学会了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奥运健儿的失利。

体育的力量 篇6

【关键词】 高中 体育特长生 核心力量 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3-026-01

核心(Core)即中心、主要部分,意思主要是指事情或者事物中最重要的,赖以支持事情或事物存在的那一部分。体育运动领域的“核心力量”中的“核心”则主要指人体的躯干,包括脊椎、骨盆及其周围的肌群。目前,核心力量的训练由于其出色的成效,受到了医学、保健、体育运动等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并被广泛研究和实验;同时,其优越的训练成果和训练方式也被逐渐普及和推广到竞技体育领域的训练项目中。高中体育特长生是我国体育运动员的重要人才来源,高中阶段也是体育特长生正处于长身体和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面临着高考的重要关头,在高中阶段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核心力量训练,不仅能在运动员身体和理论知识打基础阶段普及先进的体育运动训练的原理和方法,引导他们较早地树立起合理运动,科学训练的意识和理念,更有效地提高其运动的技能和水平,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终身运动的理念。

1. 核心力量的界定

人体核心是指人体肋骨以下至骨盆的部位, 它所包含的肌群有腹肌群、背肌群、横腌肌、骨盆底肌、交错骨盆及下肢的肌肉群。核心肌群的生理机制腰一骨盆一髓关节包括29块肌肉,都位于人体的核心部位, 这些肌肉在人体运动中起到稳定、传导力量、发力减力等作用。核心力量是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即肩关节至膝关节之间的部位)、控制身体重心、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

核心力量训练主要包括核心稳定性训练和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两大内容。当前,核心力量训练改变了以往以增长力量为主要训练内容的理念,更加突出以如何使用力量的训练为主要训练内容,核心力量训练主要强调的是快速力量和协调能力的训练,以及核心专门性力量的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主要包含的内容为静态、动态稳定性训练;关节养护性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是核心专门性训练的前提和基础,是核心力量训练的入门,只有核心稳定性训练得到稳步提升的基础上,才能结合各专项技术的特殊需求,重点加强核心专门性训练。

2. 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目前国内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身体重心都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下完成的,这种平衡状 态是通过器械或地面提供的稳定的支撑反作用力而实现的。核心稳定性的训练首先是动态下的核心稳定肌的本体感受性训练,通过激活、募集核心稳定肌的方式来提高对核心部位稳定的控制能力。训练时力的作用点基于一个不稳定的支撑面上,身体就是在这个动态的支撑面下完成;核心力量训练是偏重于神经肌肉系统的训练,训练时要集中精神,慢慢建立对训练肌肉的自我感知能力。

2.1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单人练习

练习的方法主要有仰卧挺髋、仰桥、单臂俯撑控腹、静力两头起等。此类练习适用于核心力量练习初始阶段,这种类型的练习被大多数专家认为是最基础的核心力量练习的手段。

2.2 运用单一器械进行的练习

如瑞士球、平衡球、平衡板、悬吊绳、力量练习器械等。在这种练习方式中,运用最多的是在平衡球、平衡板和悬吊绳等不固定轨迹的训练器械上进行的力量练习,有效的动员躯干部深层肌肉参与运动,并在动作过程中控制躯体始终保持正确的运动姿态,从而摒弃了传统力量练习中借助外力来支撑躯体的弊端。

2.3 使用综合器械进行的练习

诸如单、双足站立于平衡球上,做各种上肢持轻器械举、推、拉、下蹲、躯干扭转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坐于瑞士球上做各种形式的练习等。这类练习增加了练习的难度,一般适用于核心肌群能力在中级以上水平的运动员,他们都经过了初期的徒手或单一器械的训练,能较好地控制身体,在动作过程中保持躯干处于正确的身体姿势。

3. 结论与建议

核心力量训练注重对核心区深层小肌群的募集和训练,强调多肌群的协调配合和力量在各环节上的传递,增加了非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在提高协调、灵敏、平衡能力方面的不足,为传统力量训练注入了新的血液。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提高立定跳远、一分钟杠铃挺举、100米跑、800米跑等项目动作技术的稳定发挥,改善运动过程中力量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衔接和传递,减少能量损耗,提高肌肉工作效率,同时预防运动损伤。在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核心力量训练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涛.体育高考生力量素质训练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核心区力量训练[J].田径,2011(08).

[2] 陈华伟,扆铮,文世林.核心力量训练研究现状与展望[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03).

体育的力量 篇7

我校地处平原地区,附近有江堤和一个规模较大的泵站,有多处坡度、长度不等的堤坡以及台阶,还有大堤维修遗留下来的大量重量不等的石块,利用这些堤坡、台阶以及石块,可发展学生的快速力量。

一、利用堤坡作如下训练

(一)坡度大、长度短的堤坡

1. 发展腿部快速力量。

(1)练习起跑接疾跑:由于坡度大,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必须采用躯体前倾、积极摆腿和后蹬的方式才能获得向前的移动速度,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仅强化了起跑接疾跑技术,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腿后蹬爆发力。

(2)推人跑:一名同学推着另一名同学的背部跑上坡顶,可以采用一人连续推几组再轮换,也可以一组一轮换。推的过程中,被推的同学不主动用力,在尽力维持身体平衡前提下,被动地借助后面同学的推力迈腿跑就行了。练习过程中,强调推人的同学一定要做到腿积极主动地前摆、后蹬。

2. 发展腰腹快速力量。

(1)仰卧起坐:两人一组,练习的同学头朝下脚朝上躺在堤坡上,双腿并拢伸直,另一名同学压住他的双脚,规定在练习过程中,练习的同学一定要做到慢下快起。同时相互鼓励、竞争。

(2)背起:两人一组,练习的同学头朝下脚朝上俯卧在堤坡上双手交叉放在头后,双腿并拢伸直,另一名同学压住他的双脚脚踝,做练习的同学利用背部力量尽力抬起躯干再放下,如此反复,规定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每组练习。

3. 收腹举腿。

两人一组,练习的同学头朝上脚朝下伸直双臂握住后面同学的脚踝或双手,两腿伸直并拢,然后用力抬起放下,如此反复,要求慢下快起。

4. 发展手臂力量。

(1)俯卧撑:在堤坡上,头上脚下或头朝下脚朝上进行练习,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每组练习,可采用比赛的形式。

(2)斜坡推人:两人一组练习,一名同学头朝上脚朝下躺在堤坡上伸直手臂推住另一名同学后背,要求被推的同学尽力保持身体平衡同时伸直双腿,脚跟着地,练习过程中,要求慢下快起。

(二)坡度小、长度长的堤坡

1. 起跑接疾跑练习:可采用两人竞速、让距离追逐跑等形式。

2. 橡皮带拉人跑:两人一组练习,橡皮带套在练习者的腰上,后面同学拉住橡皮带的两端,在练习的过程中,练习者奋力向前跑,拉橡皮带的同学要求被动跑进。

3. 后蹬跑:要求后蹬发力主动积极,髋关节打开充分,前大腿抬平,躯干稳定,上下肢配合协调。

4. 大步冲刺跑:要求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步幅尽量放大。

5. 下坡跑: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腿的蹬摆主动积极,尽力保持身体重心平稳。

二、利用台阶做如下训练

1.快频跑:所有同学排成一路纵队,间距1米左右,教师统一发令,听到口令,以半高抬腿跑的方式依次追逐着跑上台阶,跑的过程中必须一步一格台阶,上下肢配合协调而放松。

2.大步跑:所有同学成一路纵队,在台阶下面的平地上做一小段距离的加速后大步跑上台阶,在不破坏动作的连贯性的前提下,每一步能跑多少级台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练习。

3.后蹬跑:组织方法同大步跑,要求摆动腿抬平,后蹬腿充分伸直,练习过程中要求动作连贯,上下肢配合协调。

4.连续蛙跳:所有同学成一路纵队,并保持一定间距,采用连续蛙跳的形式跳上台阶,要求必须尽力保持跳的连续性,动作协调而放松。

5.连续单腿跳:组织、要求连续蛙跳。

6.直腿跳:组织同学连续蛙跳,要求膝关节保持伸直,利用脚踝的力量逐级跳上台阶,保持上下肢协调配合。

三、利用石块做如下训练

1.采用投掷铅球的方式投重量不等的石块,用以发展学生的投掷力量。

2.采用掷实心球的方式前抛重量不等的石块,用以发展学生的手臂及腹部力量。

3.双手后抛重量不等的石块,用以发展学生的手臂及腰部力量。

4.双手持不同重量的石块做侧抛练习,用以发展学生的手臂、腹侧及腰部力量。

5.双手持不同重量的石块做连续纵跳练习,用以发展学生的弹跳。

6.双手持不同重量的石块做连续直腿跳练习,用以发展学生的小腿爆发力。

四、结论与建议

1.对学生做好运动损伤防护及运动安全方面的教育。

2.训练开始前,教师带领学生对训练相关场地进行安全检查,以消除训练隐患。

3.要求学生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训练结束后做好放松活动。

体育的力量 篇8

1.1、体育的概念

体育的概念是人们对体育本质属性及概念范围的认识, 在《体育概念》中对体育的界定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 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 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体育概论》中对体育的界定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1.2、艺术的概念

在《辞海》中对“艺术”的解释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艺术可以定义为人类以创造美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及其产品。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 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感情的需求, 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 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 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 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

2、体育与艺术的关系

2.1、体育与艺术的联系

虽然体育是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和取材领域”, 但是体育也要借助艺术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在大文化观的包容之下, 二者的交融不仅丰富了自身的内容, 还增添了自身的魅力。无论体育还是艺术, 都可供人鉴赏, 都可以大众参与, 都有相对稳定的喜好群体。体育与艺术的渗透交融, 汇集了各自的力量, 扩大了感受对象, 给人们精神上带来了享受。现代体育活动已经越来越多的融合艺术, 并不断涌现新运动项目, 且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艺术性。

2.2、体育与艺术的区别

体育以身体运动为手段, 增强体质为目标;艺术则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或再现社会生活, 充分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体育主要表现的是运动技能, 而艺术则主要反映人的感情生活。体育产生的情绪激动, 迸发的感情比较激烈和外露, 并且具有群体性和即刻性特点。而由艺术产生的情感宣泄则要比体育来得含蓄。增强体育活动的“艺术性”, 在运动会上安排艺术表演, 甚至使某些运动项目“艺术化”, 这些都不能从整体上改变体育的本质属性, 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与艺术携手共进, 是为了互相汲取营养, 互相促进, 以利各自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 无论艺术怎样渗入体育, 无论体育如何“艺术化”, 体育还是体育。

3、体育与艺术的融合

3.1、体育艺术的概念

体育艺术是指以体育为题材表现美的, 以及与体育紧密相关的艺术门类的总称。如古老的体育雕塑艺术就是表现运动中的人体美, 而像体育建筑虽然不直接反映体育美, 但与体育是不可分离的。

3.2、艺术体育的概念及其分类

艺术体育是指以音乐、舞蹈、服装等艺术表现方式为烘托, 把不同艺术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内容进行改造、移植、放大和组建来实现本运动项目的基本内容, 以运动技能和艺术表现为主要内容的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审美价值的身体文化娱乐活动。

艺术体育的分类主要是依据人的社会实践方式, 依照人的社会艺术体育实践方式或艺术体育创造方式的不同, 同时也要根据艺术体育现象的特殊性, 基本上可以把艺术体育分为艺术与体育相关的、艺术与体育相近的、艺术与体育相通的三大类。故艺术体育的分类见表所示。

4、结束语

体育运动与艺术文化相互影响的历史发展趋势, 导致了一个范围相对广大的体育与艺术混合领域, 这个领域在不断扩张自身, 以至于体育与艺术的广泛融合, 成为现代体育生活和审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体育艺术展现出的体育美、运动美、精神美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艺术体育以其独特的锻炼方式、愉悦体验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倍受大众青睐。体育与艺术的融合, 不仅会促进体育运动的繁荣与发展, 而且能够丰富艺术文化的内涵, 适应了现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心理需求, 成为了现代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本文从体育与艺术的概念出发, 通过对体育与艺术的关系的深入性剖析, 从而进一步对体育艺术及艺术体育进行理论性的研究与划分, 为体育与艺术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体育,艺术,融合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2]胡小明.体育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04) .

体育的力量 篇9

学校体育课余运动训练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增长体育知识,促进健康和提高运动水平等有其特殊的作用。其中作为课余体育活动一部分的高考体育训练,为推动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普及,丰富课余体育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课余运动训练中要时刻把握“速度训练”是关键,“力量训练”是基础这一主线。力量训练原则是力量训练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力量训练实践普遍经验的总结与概括,每个教练员在安排力量训练内容、选择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时必须认识并遵循这些原则,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否则,不但不能达到预期训练效果,有时,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一、超负荷原则

是指在力量训练过程中,负荷逐渐增大,超过过去的负荷,才能发展力量。

此原则有两方面的依据:一是肌肉和肌肉对抗最大或接近最大的阻力练习时,可使肌肉最大地收缩,从而刺激肌肉产生相应的生理适应。二是在负重训练的过程中,肌肉由于超负荷变成了低负荷,这时,再使用原来的负荷进行练习,就不能使力量继续增加了,因此应根据运动员力量素质水平的提高,调整训练计划,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尤其是针对以加强绝对力量和爆发力为主的力量训练课,大重量的负荷要占主导地位。为此,必须定期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发展水平进行监督,以便在安排时做到心中有数。运用此原则在增加负荷时,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增加负荷重量;二是增加练习手段的重复次数,由于机体对刺激的适应是缓慢的负荷的增加(重量×次数)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青少年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负荷重量的安排,起点要低于成年人,重量的增加要考虑身体发育的程度,并且总负荷量的增加,要优先增加重复次数。

二、专门性原则

即发展力量素质应符合专项需要的要求。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肌肉力量发展的针对性:即力量练习中应含有直接用来完成专项运动的肌肉或肌群。还要有意识地发展相关的薄弱肌群力量。

②运动形式的一致性:即负重抗阻力训练要表现出专项技术的特性,也就是尽可能地模拟专项技术的实际运动样式。如,负重高抬大腿,大腿尽可能地抬高;手持哑铃要求前后摆臂。再如,同样进行杠铃练习,对投掷运动员来说,以抓举、挺举比较合适,跳跃运动员以负杠铃蹲起为宜。

③发力特点的相似性:运动技术掌握过程也就是建立运动性动力定型的过程,而运动动力定型的形成至少部分地可归因于所从事专项要求的一种专门力量一速度关系。因此在力量训练中,所采用的手段不仅在结构上与专项一致,而且还要采用适宜的练习速度和节拍。优秀运动员的动作速度和练习节拍是其运动性动力定型的重要成分,因此,应当用接近比赛时的动作节拍来进行练习,不仅最大限度地发展专项力量素质,而且能帮助改进技术。

三、负荷强度的目的性原则

根据一般力量的外部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最大力量(或称绝对力量)、速度力量(或称为爆发力量)和力量耐力三种类型,通常负荷手段及强度的选用取决于力量训练课的类型和目的。

发展动力型最大力量必须采用次极限或极限负荷强度(85%~100%)进行练习,力量素质提高的效果才显著。因为重量越大,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冲动就越强越快,中枢神经系统做应答性反应传出的冲动也就越强越快,从而能同时动员起更多的运动单位,使更多肌肉同时得到锻炼,还能有效地发展肌肉协调能力(一块肌肉内部的所有运动单位尽可能达到有目的的同步活动并尽可能同时达到最大力量);但由于负荷重量大,所重复的次数少,能量消耗少,且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故对循环呼吸机能影响不大,增大肌肉也不明显。

发展速度力量爆发力,单用40%~60%的负荷强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提高速度很困难。实践中,往往采用一种综合力量训练办法,所采用的负荷手段大致分三类:一类采用大力量负荷(85%以上)来提高绝对力量,这在水平比较高、有一定接受能力的运动员训练中比重较大。二类采用中、小负荷快速练习的方法来提高动作速度,此类手段对于低水平或处于初级训练阶段的运动员训练比较好,因为它有利于提高肌肉的质量,如降低肌肉内脂肪含量,提高肌肉蛋白的含量,丰富肌肉内毛细血管网等等。对于较高水平运动员在大重量练习之后,采用此手段,能克服大力量练习时的速度不足,并防止肌肉僵硬。三类是采用比赛的动作、实际的负荷(与器械重量相当或采用器械本身)来练习,这有利于在大重量负荷之后将获得的力量能迅速地向专项转移。生理学的研究认为,慢速的练习对红肌影响较大,并使白肌、中间型肌具有红肌的特点。所以在负荷较小时,控制好练习速度,对发展力量耐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常,发展力量耐力,采用的负荷低于最大力量的50%,对于初级运动员,这个负荷还要小,练习时不注意速度,单要求次数或坚持时间。这样,负荷不大,运动神经细胞就不易疲劳,工作的持续时间就可以延长,肌肉活动的次数多,就可以使肌肉代谢过程加强。更有效地增加肌肉蛋白质的含量,如线粒体蛋白与肌红蛋白含量,从而提高肌肉的有氧氧化能力。尤其是处于初级阶段的运动员,他们进行力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肌肉的结构,因此,小负荷的多次重复训练应占相当的比重。

四、安排练习的顺序原则

从整体来看,重量的安排应遵循由轻到重的顺序。在安排力量训练时,应考虑如何首先提高绝对力量,然后才能考虑怎样把获得的绝对力量转移到专项上去。通常,在大负荷力量练习之后,接着安排一些中小负荷的快速练习,如:各种跳跃练习、专项练习,这样既有利于机体恢复,又能促进所获得的力量向专项转移。在开始做大重量的练习之前,也可以适当安排几次略轻的重量作适应性练习,使其起到准备活动的作用,但不要引起机体疲劳。在从事各种不同的重量练习之后,要有合理的间歇时间。当采用极限用力的5 0%以上重量作负荷时,重复练习之间的休息间歇通常为2~3分钟以上,极限用力需10~15分钟,在进行同等重量的多次练习时,可把多次练习分组进行,延长组间休息时间。针对各肌群,在负重抗阻力训练中,练习的安排必须是大肌群的练习在前,小肌群的练习在后,因为小肌群比大肌群较容易疲劳。为了保证大肌群的超负荷,故大肌群必须在先于小肌群疲劳之前练习。

不同项目,力量练习在小周期中安排的时机不同也会有差异。对速度力量性项目来说,力量练习最好安排在小周期的第一天,对力量耐力项目来说,力量练习一般安排在小周期的最后。

五、均衡发展原则

不同的运动专项对身体各部位有不同的力量比例要求,在进行力量训练计划的设计时,应包括全部大肌群的练习,按比例地均衡地发展肌肉系统。如果不按本专项所需的比例来发展肌肉力量,则某一部位力量过大,力量增长会不起作用,因为,除去其他因素(技术、耐力、协调等),单从力量素质来衡量,专项成绩是平衡于力量最差部位的。

事实上,运动员在训练中往往存在肌肉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而影响了自己的专项成绩。如果短跑运动员和跳远运动员只对股四头肌进行增强训练,而很少对股后屈肌群和肩带肌群进行练习,这些发展薄弱的肌群在练习与比赛中不但容易损伤,而且往往影响专项成绩。其它项目对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力量比例如上肢与下肢、前部与后部、大肌肉群与小肌肉群、主动肌与被动肌、伸肌与屈肌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如举重对运动员的胸肌与背部肌群、上肢与下肢肌肉力量有比例要求,这个比例是多少,需要教练员通过细致的分析找出,再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有目的地进行训练,使运动员肌肉具有强大力量的同时,也有个合理的发展,达到各肌肉群力量适合于专项要求的动力平衡。为了达到平衡,一方面要设计一些手段,提高薄弱肌群的负荷强度来提高力量的绝对值;另一方面,如果薄弱肌群力量未赶上来之前,暂时不发展已增强的肌肉群。

肌肉均衡发展原则对专门性训练原则是个重要的补充。专门性训练,含有人们应当训练所要增强的特定的肌群的意思,所获得的力量为专门性力量。但过度的专门性训练,是造成肌肉损伤的原因之一。所以,使用获得的综合的全面的方法成比例地发展肌肉力量,不仅有益提高专项成绩,而且可以预防损伤。因此,不管专门训练的目的是什么,在制定训练计划时,都应包含全部大肌肉群的练习,尤其是对青少年的训练,全面的力量训练是贯彻全面身体训练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

体育的力量 篇10

一、学生的力量素质连年下降的原因

( 1) 高度文明的社会大背景造成了社会重脑力轻体力劳动, 这是社会价值趋向的偏离。现今甚至连农民自身都看不起种田耕地的人。其实各行各业之间只有分工不同, 没有贵贱之分, 靠自己双手去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这本应是最被人尊重的。

( 2) 传统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的智育一元论, 讲的是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它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习好则一切都好, 左右了学生力量发展的可能性。自1997年我们国家在全国各地开展中学生体育加试以来, 学生的素质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 体育加试沦为形式, 并没有达到以考促练的效果。

( 3) 教育与社会实践、生产劳动脱节, 学生动手机会太少, 发展力量素质的形式太少。肌肉力量的增长遵循“用进废退”的规律。肌肉长期得不到有效负荷的刺激, 怎么能发展力量呢?

( 4) 中国的教育改革是走中国特色的教育实践道路, 没有现成的经验照搬照抄, 只能靠类似种植实验田的经验来积累改革经验, 在改革的实践中必然会出现诸多的不足, 像铅球投掷、单杠双杠都是发展上肢力量的有效措施, 可是现在中学的体育课上却很少见到这样的内容, 究其原因是现在的教育教学越来越复杂了, 学校教育教学把学生的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 体育课堂上出了安全事故, 体育教师就是第一责任人, 所以为了安全起见, 只能把这些看似危险的项目从课堂教学设计中删除掉。

二、力量素质练习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训练原则

( 1) 力量练习要把握度的原则。力量练习不要急于求成, 要遵循适度的原则。练习不足达不到对肌肉的刺激, 没有练习效果, 过度了则很容易超过肌肉承受的限度, 反而得不偿失。因此不管是力量练习的负荷强度, 还是肌肉拉伸的角度和幅度, 都要做到一张一弛, 张弛有度。练习的量和强度为学生身体出汗、稍微感觉疲劳即可。

( 2) 力量练习要遵循突出全面训练和重点训练的原则, 遵循科学性原则。科学性训练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尊重学生生理系统的发育规律, 组织学生科学地训练力量。同样地, 力量练习的过程中, 要把握系统论。也就是说在发展力量练习的过程中, 一定要把握力量发展的全面性、专项性以及核心力量的发展, 在把握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全面训练和专项力量素质发展相协调的训练方法, 并突出核心力量区训练的地位, 它对人体力量素质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三、训练学生力量素质的方法

( 1) 树立正确的力量练习价值观。要让学生认识到力量是一种美, 强壮也是一种美。认识力量素质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不要轻视体力劳动。要做到脑体结合, 在学校要重视体育课的健身价值, 重视体操课和器械操的锻炼价值, 摈弃劳动低人一等的看法, 树立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念。

( 2) 创新体育课的教学措施,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下工夫。例如, 铅球作为练习器械, 从卫生角度来讲有其不好的一面,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铅球表面罩上一层薄膜, 这就解决了卫生的问题。另外, 我们如果用沙瓶作为器械进行广播操练习, 肯定比徒手广播操的效果要好。要让学生知道力量训练是素质训练教育的一部分。让学生知道力量美也是一种时尚, 应该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追求。

体育的力量 篇11

摘 要 本文对高校非体育专业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的作用、影响因素和训练方法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注意事项。

关键词 田径 力量训练 作用方法

一、运动员力量训练的作用

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时的作用力量,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素质。尤其是对高校非体育专业田径运动员则更为重要。它不仅是运动员速度、弹跳、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全面身体素质的基础,还是其学习、掌握技术的必要条件,有时还是改进技术的关键环节。对于那些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这一专项技术的运动员来说,力量的增长是提高其运动技术水平和专项成绩的“对症良药”;而对于非体育专业的田径运动员来说,更应重视自身力量训练的合理安排,加强对力量练习时可能发生的运动损伤的预防等,并及时治疗已经造成的创伤,避免伤害进一步加重。

二、影响运动员力量的主要因素

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受到其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综合影响,如种族、性别、形体、年龄、营养和训练等。一般来说,运动员肌肉生理横断面的粗细、中枢神经兴奋程度的高低、全身各部分肌肉协调能力的强弱、主动肌群、协同肌群及对抗肌群等的配合程度,如腰肌、背肌和屈伸肌群等的协调配合、用力的一致性等,都与其力量的大小有关。从微观角度来看,运动员的力量还同肌束适宜的初长度、肌组织中红肌和白肌的数量有关。一般认为,白肌适于快速和强有力地收缩,红肌则收缩较慢,因此,白肌比例多的运动员适宜从事爆发性用力的项目,红肌多的运动员则适宜从事耐力性的项目。

三、高校非体育专业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力量训练要注重循序渐进。非体育专业田径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必须严格遵循渐进原则,由轻到重、由少到多、由数量的积累到质的提高。因此,教练员必须树立力量系统训练的理念,并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好各类一般性和专项性力量的训练。既重视每个阶段甚至每堂训练课的力量训练,又要设计好多年和全年的力量训练,并精心安排好长、短周期计划的内容和衔接标准等,做到既能严格执行计划,又能根据训练的实际,进行灵活调整,以保证各类计划取得效果。

(二)力量训练必须抓好训练的质量。要经常进行极限性训练,并禁受包括极限次数和强度的反复考验。因此,教练员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和监督,使运动员牢固树立甘愿吃苦的信念,使他们认识到,为了更快地提高运动的技术水平和成绩,进而争得荣誉,力量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教练员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还要肯动脑筋、肯下功夫,注意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只要训练的质量得到保证,就能很快见到成效、尝到甜头。

(三)力量训练要有针对性。力量训练的手段、方法不一样,对力量增长的性质和作用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不同负重量和不同练习次数的力量训练方法的选择,要考虑运动员的身心特点和他们所从事的专项训练的特点来合理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杠铃卧举为例说明:1.一般来说,负重越大,力量增长效果越好,大负重量,每组举的次数:举重专项为1-3次,其它项目可是1-5次;中等负重量每组举5-18次,这样,能使肌肉变粗,并提高力量及速度,改善神经系统的机能,但对提高耐力的作用不明显;中小负重量每组举10-15次,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速度和耐力,但对肌肉体积增长的作用不明显;小负重量每组举20-30次,或30次以上,以提升肌肉的耐力,并增多肌肉的毛细血管和线拉体的含量,但对力量和速度索质的提高不明显。2.在选择每周力量的训练次数上,举重运动员可由6-9次、9-11次、12-13次等,不断增加。非举重专项运动每周练3次(即隔日训练1次),但不应少于2次,这样的效果较好。也可以每天挤点时间重点进行训练,一段时期安排2~3次训练作为重点,并加以循环。3.杠铃卧举练习的推举速度用慢速来练的效果较好;如用快速来练力量,进步会较慢;而用快速、中速和慢速这3种速度交替来进行卧举,力量增长最快,如果要发展爆发力,就应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动作。

(四)结合比赛调整力量的训练。比赛是对训练效果的最好检验,又是促进训练进步的强大动力。力量训练中的问题,在比赛中,尤其是重大比赛中,可以得到充分暴露,这是教育青年运动员重视力量训练的最好时机。但是,赛前力量训练的强度和密度都需要调整,离赛期稍远,力量训练的比重可大些;离赛期近,力量训练的比重则应适量减少。

(五)紧密结合专项,进行力量的训练。力量训练不能脱离专项的要求,因此,要紧密结合专项,并选择合适的力量训练手段,有时甚至可以模仿本专项的部分要求把动作分解后再练。如腿力不好的举重运动员可重点练腿力,举重运动员和摔跤运动员则应增强腰部力量的训练,举重运动员和技巧运动员还应上臂上推能力的训练,而不能完全套用举重力量训练的方法。尽管各个项目的运动员,即使是棋类运动员,都要重视腰背力量的训练,但同时还应针对影响专项成绩的关键力量(如举重、田径运动员的腿力,羽毛球运动员的腰腹力量等)、本项目最容易受伤的身体部位(如腰、膝、肩踝和手腕等),以及运动员专项力量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在本项目中取得成绩。

体育的力量 篇12

许昌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相对其他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具有较大差距,而且与本市经济的发展相比较也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事实,因此对许昌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社会力量参与许昌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形式、途径现状以及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从而针对问题提出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致力于提高许昌市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许昌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全文数据库对关于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和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进行资料查询和搜集,旨在为该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借鉴和指导。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该文研究的需要,针对许昌市社会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制定相关问题并设计问卷,随机对许昌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有效问卷286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5%。

1.2.3 数理统计法

通过数理统计软件对所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处理和分析。

1.2.4 访谈法

根据该文研究的需要,对许昌市部分社区居委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有关责任人以及许昌市市民针对许昌市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公共体育服务等情况进行走访和交流。

2 结果与分析

2 . 1 许昌市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公共体育服务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在实践中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与社会公民对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矛盾日渐突出。近年来许昌市的经济发展已经从快速发展阶段逐渐趋于平稳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和环境改善方面尤为重视,例如大力建设能够彰显许昌文化的各种小公园以及为不断巩固“国家十大森林城市”地位所建设的“千亩游园”等等,不可否认政府在发展公共文化的同时带动了公共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例如千亩游园和各种小公园为人民茶余饭后的健身提供了场地的便利,但是现实发展表明,许昌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仍然较落后并且存在较多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得知,许昌市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非常满意的为0人,满意的占11.1%,一般的占28.3%,不满意的占41.9%,表示非常不满意的占18.5%。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和实地调查得知,许昌市为居民提供的健身场地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首先市区能够供人们自娱自乐的小广场较多,但是符合正规的广场舞场地则少之又少,而且深受人们喜爱的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和篮球场地更是罕见,尤其是老城区此现象有位凸显。晚间在公路两边人行道上跳广场舞的现象早已不为鲜见,不仅影响交通甚至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生活;其次健身器材较少、脏乱、损坏、利用率低、缺乏使用指导也是造成居民不满意的原因。近年来随着健身路径中健身器材的无人维护保养、长时间的磨损、人们使用过程中爱护意识薄弱造成的损坏等因素,很多以往健身路径的作用已经处于失灵状态,新的又未能及时替补造成公共体育服务中健身路径的作用大打折扣;再次,健身指导员的配备和管理也较为混乱,通过调查走访得知部分社区有意向配备社区体育指导员但至今仍未落实,一部分社区配备有固定的健身指导员,但早已名存实亡,对具体的监管制度更是模棱两可,介于此许昌市居民对体育指导服务的满意程度可想而知。

2 . 2 许昌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

社会力量指政府和体育事业单位(体育局等国有体育组织)以外的组织和个人,包括企业、社会团体等不直接承担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其他事业单位或自营单位的组织或个体。根据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得知,88.7%的居民并不了解“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概念,11.3%居民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深入。在对居民进行进一步解释后,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满意度调查中得知,非常不满意的占总数的32.5%,不满意的人数占总数的47.5%,一般的占16.2%,满意的占3.8%,非常满意的人数为0。从调查数据得知,许昌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效果不容乐观。公共体育服务所面对的对象是群众,一切发展和服务皆要围绕群众所开展,因此群众对其的认知和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实践意义。政府和体育局等分管公共体育服务的分工不明确,管理政策不清晰可操作性差,落实不到位等因素造成许昌市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不能达到公众的满意,体育场地设施供应紧张、已有健身设施不符合公共需求产生的闲置、健身器材的损坏未能及时替换出现的浪费和安全隐患、缺乏系统管理造成体育健身指导的混乱、缺乏政府有效扶持和引导造成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意识薄弱。目前许昌市政府和体育局分管部门的角色主要以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和相关政策引导为主,公共体育服务的落实能力不强,体育协会职能分管不清的现象突出,其他自发组织的社会体育团体主体地位较弱,进而无法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尽其所能充分发挥其组织带动功能,久而久之不仅会削弱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积极性和耐心,重要的是这种局面直接会影响许昌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质量、效率以及公共对其的满意度。由于群众受教育层次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组织水平和意识相对较低,居民大多属于自发组织参与健身体育活动,凝聚力较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这种现象也是许昌市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2 . 3 许昌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3.1 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意识不强和参与动因不足

许昌市公共体育服务现阶段已经建立起运行体制,相较于公共体育服务体制的发展,社会力量参与还显薄弱,没有形成社会力量踊跃参与的氛围。从企业和民间资金参与社会公共体育服务来看,企业非常乐于帮助所在辖区解决公共体育的资金问题,但这种资金的投入往往是“活动”式的没有建立长效帮扶机制;而社会体育团体参与的社会体育服务往往是自身社团常年从事的体育项目,虽然有自身的运营机制,但是局限于本项目的爱好者之间服务于社会体育意识淡薄;从社区居民参与情况来看,社区居民少部分有主动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但是大多数社区居民往往是“活动”式的接受体育服务,没有主动诉求参与意识缺乏。

2.3.2 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晰,政策支持不明确,参与渠道不畅

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已经基本满足部分社区居民的需要,但是除去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经费,公共体育维护及服务资金相对较少而且常被挪用。致使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难以长期开展,体育设施维护不足。所以,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充分了解公共体育服务特点,履行许昌市公共体育服务相关制度,加大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资金的投入与监管,结合已有优势发展许昌特色公共体育服务体制。真正建立起企业民间资金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与社会体育团体的联系“桥梁”。使公共体育服务在得到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的同时,建立起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长效渠道,服务于人民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诉求。

2.3.3 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许昌市公共体育服务体制引入竞争模式,政府主动放权加大监管。完善体育服务标准化管理制度,使社区居民自主选择,倒推政府管理部门满足民众需求。同时引入社会成功模式,让社会力量以自身熟悉的模式投入到公共体育服务当中去,以规范公平的环境建立起多机构平等竞争的局面。同时建立与之匹配的监管体制,将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社会体育团体引入到监管体系当中去,形成公平的运营监管体制。

摘要:如何成功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中政府为主导作用,积极推动和大力发展社会参与为主体的新模式,进而加快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是当今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对许昌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政策管理分工不明确,可操作性差,落实不到位等因素造成许昌市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不能达到公众的满意。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积极性不高,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供应紧张、已有健身设施不符合公共需求所产生的闲置、健身器材的损坏未能及时替换出现的浪费和安全隐患、缺乏系统管理造成体育健身指导的混乱、缺乏政府有效扶持和引导是造成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意识薄弱及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

上一篇:英语自主阅读下一篇:教育软件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