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力量

2024-11-04

经典的力量(精选6篇)

经典的力量 篇1

2011年9月8日,由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和广东省东莞市莞城美术馆联合举办的“全国老水彩画家经典作品邀请展”在莞城美术馆隆重举行。此次展览汇聚了在全国水彩画界有较大影响的包括袁振藻、梁栋、胡钜湛、黄铁山、关维兴、王维新等在内的41位70岁以上的画家的202幅经典代表作品,其创作历程跨越了建国以来水彩画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期。可以说,展览不仅对建国以来中国水彩画风格面貌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回顾与展示,而且对我们研究和梳理中国水彩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这批70岁以上的老水彩画家的风格与特点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从中可以归纳出这一代画家在水彩画创作和艺术观点上的艺术共性:既体现了其传承中西方水彩画创作技巧和艺术观念的成果,又展现了艺术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水彩画艺术的思考和探索。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视写生,走广阔的现实主义之路

注重写生是所有种类的绘画在发展过程中不变的传统。早在南朝时期,谢赫就把“传移模写”列为绘画创作的“六法”之一,对后世的绘画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水彩画更是把写生作为生命之源。自文艺复兴时期萌发以后,水彩画到十八、十九世纪在英国发展至成熟与完善,其中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水彩画透明、轻快、滋润的艺术特色很适合于表现英国潮湿多变的气候,以至于这种表现方式对后来印象派的艺术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和影响,即重视户外写生和瞬间色彩效果的表达。

中国的老一辈水彩画家们始终保留着从写生入手的传统,坚守写生“阵地”,坚决不与当代美术界出现的一些脱离生活的现象同流合污。他们在创作中更注重于对自然物象的鲜活感受,他们深入生活,深入自然,以孩童般纯真的眼光去观察平凡的物象是他们创作灵感的直接来源。在参展作品中,王信先生的《松花江上》、晏文正先生的《海滨公园远眺》、陈希旦先生的《地中海游艇》等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们在“师造化”过程中展现的不一样的自然世界。

进一步来看,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种“写生”不是一种表面的客观描摹,而是在画家艺术修养的支撑下透过画面所呈现出的一种生动的现场感与蓬勃生命力,要“举重若轻,藏住汗水”,正如黄铁山先生所说:“这极大拓展了传统‘写生’的概念,是一条‘广阔’的现实主义之路,它基于对人们生活的感受,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不论形式上的写意或表现,都应归纳到广阔的现实主义当中去。”这种作品是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与喜爱,并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与美的享受。

二、改革创新,走水彩民族化之路

中西绘画的交融是一个辩证的问题。它们既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式,又可以互相影响和融合。水彩画作为一个外来的画种,在西方已有较完整的理论、创作体系,但如果中国水彩只满足于重复西方水彩画已走过的道路,最终只会一无所成。林风眠先生曾说:“水彩画和其他画种一样,脱离不了三性:民族性,应一看就知是东方的,而且是中国的……。”水彩在中国的发展已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必然要汲取中华文化、绘画的营养,融会贯通,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艺术形式,这是中国水彩画发展进步的基础,也已成为许多中国水彩画艺术家的共识。

在参展的画家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理念的运用,中国绘画的笔法、气韵、意境等等美学命题,在水彩画这种外来形式中,得到了延伸和探索:潘长臻先生作品《林荫道》中重写意的表现;画家樊惠刚在作品《回归自然》中对西方抽象与东方意象的探讨;柳新生先生在《沸腾》中所传达的“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呼吸”……这不是个案,而是形成了一种创作的潮流。在画家王维新先生的系列作品中,强调了“线”的表现力,“线”是中国画的基本形式语言,有着悠久的文脉的传承,王维新先生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线”运用到水彩画中,将中国画中的“写意”,通过线条表达在水彩画的形式中,追求一种“速写性的写意”,着重在画面的韵致和意气上下功夫,尝试着一种中西融合的艺术创造。

这些水彩老前辈们在水彩画民族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锐意创新与探索的精神,以西方的素描、色彩理论为基础,融合中国水墨画技法、水韵和美学思想,使中国的水彩画章显着鲜明民族特征。

三、坚守时代精神的表达

坚守时代精神是画家信仰和责任感的表现。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这种精神实质集中体现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只有那些能代表时代的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精神才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艺术家是否具有信仰和责任感,决定了作品是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纵观“全国老水彩画家经典作品邀请展”的作品,我们发现的是老艺术家们对艺术的信仰和对社会责任感的坚守,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每一幅作品背后所传达的鲜明的时代精神。

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是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旋律,这一时期的水彩画作品内容则侧重于对当时各个领域社会主义建设的描绘,许多二、三十年代出生的老画家,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走上水彩画创作的舞台,创作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佳作,鼓舞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如梁栋先生的《农场日当午》、杭鸣时先生的《工业粮仓》等作品,都极具时代特色。

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以后,在新的时代和形势下,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占据了时代的主流,这一时期是这批老画家艺术上逐渐臻于成熟的阶段,他们的作品也更多地展现了对时代精神的表达,对人类美好情感的关注与弘扬。在这种信念与责任感的支持下,老艺术家们虽饱经历史沧桑,但所创作生活中平凡普通的物象却总能传达出深刻的人文关怀,给人以感人心魄的触动,这是使其成之为“经典”的力量之所在,如殷保康先生的《草原旋风》、白统绪先生的《转场》、张克让先生的《雅鲁河畔初春系列》、关维兴的《夕阳中的渔老大》等都反映了作者深入生活,追求“天人合一”艺术境界的创作理念。

这种超脱于表面技巧之上的内在精神的表达,就在于艺术家们对艺术信仰和时代精神的坚持与发掘和对真、善、美的弘扬,诚如关维兴先生所述“人的气质最终会在自己作品中顽强地展现出来,是谁也抗拒不了的,是概莫能外的”。

四、重视水彩画本体语言

广义的水彩画本体语言由水彩画独特的工具材料,绘画技法及其所依赖的美学观念构成,三者有机结合,焕发着水彩画的独特魅力。从狭义的概念上说,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把水彩画本体语言理解为以水溶性颜料和水作为绘画的媒体所形成的,以透明、润泽、轻快、灵动等为主要特点的独特审美情趣。

水彩画从本身的物理材料特性上来看,具有水色交融的艺术特色。脱离了“水”,它不及油画或水粉画的表现力,脱离了“彩”,它又不及中国画的气韵生动。所以水彩画成为一种单独的艺术形式,就在于它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独特艺术语言;同时它在继承西方其它绘画形式的表现方式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对于绘画色彩表现力的发扬、对西方现代绘画观念的吸收等等。

在本次展览中,黄铁山先生和胡钜湛先生就是重视水彩本体语言的代表画家。黄铁山先生倾情于自然山川的表现,在《湘西春雾》这幅作品中,画面既有清新独特的水韵,又有丰富的绘画表现力,云雾氤氲的山村清晨,劳作而归的农夫,都让观者有一种思想上的触动和回味。鱼类是胡钜湛先生非常钟爱、也很擅长的题材。在这幅《竞游》中,画面水润丰泽,画中鱼儿形态丰腴,水气氤氲,有虚有实,气韵生动,让人感到水的清澈幽深,无须画水也会觉得鱼儿正在水中畅游,给各位专家和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水彩画的本体语言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民族化、多元化是必然趋势,但是在民族化、多元化的过程中,应注意不能完全脱离水彩画的本体语言。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应该在保持水彩本体语言的特点基础上,融合、更新中国绘画的审美观与创作理念,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我们要重视传统、保持传统、回归传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不重蹈覆辙,更高阶段的回归,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超越。

“全国老水彩画家经典作品邀请展”的举办是对中国水彩发展状态与学术水准的一次全面检阅(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语)。莞城美术馆有幸举办这个展览,并借此机会对老一辈水彩画家们的作品风格与特点进行思考,不仅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学习良机,也为莞城美术馆走水彩展览、研究和收藏的特色之路打下了坚实的现实和理论基础。前辈们的精彩作品和奋斗精神激励着我们在水彩艺术的世界里向更深、更远的领域去探索和学习。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了时间的洗礼与考验,大浪淘沙,薪火相传。在老一辈水彩画家的艺术理念和技巧逐渐载入中国水彩画发展史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力量,这是一种经典的力量,这种力量推动当代中国水彩画不断成长、不断繁荣,让一代又一代为中国水彩事业而奋斗的人从巨人的肩上站起来,去抵达新的历史高度,为中国水彩画创作、发展、繁荣做出更多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彩画史》,袁振藻著,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

[2].《1905-2006中国百年水彩画集》,于平、刘大为、范迪安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经典的力量 篇2

那天,将写满了一张毛笔字的毛边纸拿给内行的同事看,他指了指前两行,赞叹说:“瞧这几笔,像模像样,可圈可点,一看就知道是心静时写的,看从这个字开始,你的心就乱了!”末了,他意味深长地说:“想啥?心不平静,下笔就无力无神。毛笔字练的就是静心!”

听了这话,我暗暗惊诧:刚才因为一些繁琐小事搅得我心慌意乱,那份平静的心态倏忽之间便消失了,所以字迹大变,形容溃散,而不能守一。再看字帖上的字,越看越爱,那力透纸背有棱有角好像要立起来的字,分明是空明的平静汇聚在笔端,那静似乎嘀嗒嘀嗒敲着写字人的心,从笔尖流溢出来。所以练书法功夫日久,练的就是深水流渊的平静。

看《艺术人生》,当红青年演员陈坤说了一句话:“一个人引起别人注意,不是你伸长脖子,瞪大眼睛,张大嘴巴,吸引别人的注意,而我想做一个坐在人堆里,不说一句话,别人也能注意到你的人!”虽然他说的只是很表象的东西,但是说来说去,不说一句话坐在那里就能引起别人注意的,就是平静的吸引力和穿透力,那就是平静的力量。而这种平静不是乏味,不是空洞,不是苍白,而是丰富内心的秩序井然,是对自我的一种自觉的控制,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做人境界。

但是平静的功夫并不仅仅是沉默,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审时度势,是一种气韵,是一种智慧,经过你时,便赋予了一种力量,一种可以战胜一切,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力量。出租车女司机遭遇劫匪,当刀顶在她的腰间时,她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平静地用温和态度应对,硬是用平静的`力量让穷凶极恶的劫匪自动放弃犯罪。被捕后,一名劫匪道出了女司机征服他的原因:从来就没有见过如此平静的被绑架者。这平静到让他们慌了神。这种平静就是机智,就是临危不惧,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英雄气慨。

平静更是一种高贵。曾经看过龙门石窟的雕像,最吸引我的便是卢舍那的表情,据说是模仿女皇武则天的表情雕刻的,慈眉善目似有若无的笑容像是从骨子里流出来的,那笑容就是居高临下涵盖万物的平静,是一种让人大气也不敢出的尊贵。

然而,大多的时候,平静的力量表现在一种常态中,临窗独坐,静心听得风在吹,树在摇,是一种悠闲的平静;身处喧嚣,毅然稳坐茹素,面对噪杂的你争我抢,弱水三千,我却只取一瓢来饮,是一种淡泊的平静;居高临下,俯瞰世事如常,如过眼云烟,是一种泰然的平静;面对挫折,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向目标挺进,是一种坚韧的平静……

经典黑白设计力量 篇3

白色,纯净而圣洁;黑色,严肃又尊贵。黑與白的无限搭配,是许多时尚达人的心头好,他们用其创造出时髦前卫的时代感,诠释黑白配與时尚精神相通的那一点——极致简约。黑與白也是在任何场合都不会出错的搭配,两种极端的色彩碰撞在一起,就展现了不俗的时尚品味。

Q&A

Q=《成都女报》

A=刘粟栗

Q:你觉得,车展模特、走秀模特和平面模特有什么对比区别?

A:我觉得车展模特與T台模特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向,而平面更需要肢体的表现力和表情的塑造力,所以我经常会观察演员们在戏剧中的一些表演,肾其借鉴来用于平面拍摄中所需要的一些感觉。

Q:你参加模特大赛时的心态是怎样的?

A:尽量调整身体和心理的状态,把自己的心完全沉浸到比赛中,告诉自己不管结果如何,展示自己最佳一面就好。

Q:职业模特的生涯结束后你会从事什么工作?

A:我一直在学习表演,而且对表演也一直都有很大兴趣,所以职业模特生涯结束后,我可能还是会从事和艺术相关的行业,比如演员或者主持。

Q:中国的模特與外国模特相比。你觉得有哪些优势?

A:中国模特有一些外国模特无法企及的独特韵味,那种东方传统韵味,比如旗袍只有穿在中国模特身上才能表现出它的内涵。但是在我看来,中国模特和外国模特各有各的美。

>>>模特征集令

文学的力量与力量的文学 篇4

雨果的小说在这个名叫安·兰德的女孩心里, 埋下了“理想主义”的种子。许多年后, 她在《洛杉矶时报》专门写文章评价《九三年》的时候, 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回首她的童年和青年时代, 能够触动心灵记忆的不是他有过怎样的生活, 而是那时的生活有过怎样的希望。”这本书让她认识了“什么是伟大的文学作品”, 认识到了雨果的“伟大”:“他表现的是人性的本质, 而不是某些转瞬即逝的东西。他无意记录鸡毛蒜皮的琐事, 而是努力把他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刻画出来。他崇尚人的伟大, 并竭力表现这种伟大。如果你想在灰暗的生活中留住对人类美好的幻想, 那么雨果无疑能给你这种力量。……如果你转向现代文学, 想找到一些人性美好的东西, 却往往发现那里面尽是些从30岁到60岁不等的罪犯。”许多人像安·兰德一样喜欢《九三年》, 也因喜欢它而热爱雨果。这部充满浪漫情调的理想主义作品, 深化了人们对“革命”的看法, 提高了他们对“人道主义”的理解。

文学的力量, 来源于许多方面。描写的真实, 语言的绚烂, 结构的巧妙, 想象的丰富, 修辞的优美, 都是形成一部作品的感染力的因素。但是, 一部作品最深刻的力量, 却是决定于它的伦理精神——决定于它的热情和理想, 决定于它对真理和正义的态度。所以, 艺术性很高的作品, 也许让你感觉到了美, 但是, 如果它不能让人觉得温暖, 不能增加人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不能给人提供一种理想的精神图景, 那么, 这样的美, 总给人一种苍白的、不完整的感觉。

德·昆西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秘密:“理想”和“力量”是构成伟大文学的条件。他写了一篇题为《知识的文学与力量的文学》的文章, 试图区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知识的文学”是这样一种文学:“它所留存下来的登峰造极之作充其量不过是某种暂时需要的书”;“知识的文学, 如时尚一样, 与时俱逝”。“力量的文学”就不同了:作为理想主义的文学, 作为一种“高级的文学”, 它能够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所以, 比较起来, “力量的文学”就更为重要:“实在说, 世界上要是没有了力量的文学, 一切理想便只好以枯燥概念的形式保存在人们当中;然而, 一旦在文学中为人的创造力所点化, 它们就重新获得了青春朝气, 萌发出活泼泼的生机。最普通的小说, 只要内容能够触动人的恐惧和希望, 人对是非的本能直觉, 便给予它们以支持和鼓舞, 促使他们活跃, 将这些性情从迟钝状态中解放出来。”所以, 任何一个有抱负的作家, 都应该努力赋予自己的作品以温暖人心和激励人心的“力量”, 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没有理想之光的照亮, 就不会有“力量的文学”。

既然这样, 我们还要继续批量生产小里小气、格调低下的“知识的文学”吗?

心灵经典:《当下的力量》 篇5

《当下的力量》不是一口气读完的书,它将陪伴你一生,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体验。

我们一直都处在“思维”的控制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大脑,沦为“强迫性思维”的奴隶;我们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

心灵经典:《当下的力量》

《当下的力量》内容推荐:

经典的力量 篇6

在强调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今天,如何把握“国学工程”教学改革实施的契机,把“悦读经典”与保障学生教育公平、促进学校优质内涵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农林小学开展了大量有益探索。为此,记者与该校校长赵带显进行了对话,希望他们的经验能带给更多学校有益的借鉴。

理性思考,从整体进行设计

记者:学校基于什么样的思考来推进经典悦读的?

赵带显:一所学校的办学追求与品牌建设,必须要有理性的思考、理念的彰显、理想的追求,必须要基于学校历史文化的积淀,植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对接区域教育理念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农林小学“悦读经典”工程的出台与推进,也是基于这样的理性思考和现实需要。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的本质,忽视了对孩子进行道德培养、人格养成和人文根基的塑造,从而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的危机和问题。江门市启动“国学读书工程”可谓正当其时,中华传统经典是培养儿童人文底蕴和道德品格最有效的教材,也是突破当前家庭教育瓶颈、打开孩子成长空间、引导孩子走向成功人生最重要的途径。

记者:学校对于开展经典悦读的整体思路是怎样的呢?

赵带显:“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根据学校书香校园建设规划和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需要,我们确立了指导思想:全面发展,人文见长,推动悦读经典活动,营造“书香校园”和全员读书的良好氛围,建立在自由阅读的环境,帮助学生形成丰厚的文化积淀,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促进全校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减负提质,以校本建设推进

记者:有些家长认为现在孩子的课程比较紧、比较多,学业负担比较重,没有时间悦读。国学经典诵读会增加孩子的学业负担吗?如何避免国学经典悦读加重学生负担?

赵带显:家长对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增加学业负担,有顾虑,是可以理解的。小学生年龄小识字少,如偏面追求死记硬背,花大量时间成册成篇背诵,必然加重小学生负担,造成学生心理和课业双重负担,对培养阅读兴趣适得其反。我校把“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个课堂教学改革系统工程,坚持“三个符合”和“三个有利”:就是国学经典读诵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必须符合儿童年龄认知规律,必须符合减负增效要求;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选择易读、易明、易记的阅读内容,避免生僻拗口的古文,让学生快乐阅读,轻松阅读,主动阅读。

记者:贵校如何推进经典悦读活动,在课程上有什么安排?

赵带显:根据“国学读书工程”方案要求,我校主要做到几个落实:一是做到课程的落实,把经典悦读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两节阅读课,每天早读、午读以阅读国学经典为主。二是落实教师,学校建立了国学教研组,并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目前,校本课题包括《国学悦读与认字教学研究》、《国学悦读与演讲能力研究》、《经典悦读与学生健康心理研究》、《国学悦读与讲故事的研究》等。三是落实教材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各年级的教材和配套的课外阅读教材,甄选适合各年级学生的经典阅读文章。坚持每天午读5分钟,每天10分钟的硬笔书写经典,以读促写,以写悟读。四是落实了考核评价制度,既包括日常的考核,又包括每年的检查,每学期举行悦读节,邀请家长参与,展示与激励,提高学生参与读经典、写经典的热情。

创新载体,以激发兴趣切入

记者:贵校如何创新悦读载体,让学生快乐阅读,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的兴趣?

赵带显:提高学生悦读兴趣,首先是教师的坚守,其次是引导。我们坚持悦读课程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中开展有效的阅读训练,每周坚持两节的阅读课。每天坚持10分钟读经典,写规范字活动,一年多坚持下来,学生认字、读诗、书写水平有明显提高。

熏陶和感染,是学生形成悦读兴趣的重要途径。每学期,全校举行的集体阅读经典活动。每学期举行班际的阅读比赛,鼓励和指导各班开展阅读活动。每一个班还举行班内“经典演讲”,人人要参与,个个要登台。

方便学生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学校开放藏书室,每年购买新图书,每周举行换书活动,课室图书角每周换书一次,保证课室图书角新书常有。在学生休闲区、放学等候区建立移动图书柜,让学生随手可以拿书阅读。校园内见到“每天阅读10分钟,快乐10分钟”等宣传标语,宣传橱窗、校刊介绍学生读书心得;每层楼有写经典成果展板,每周举行硬笔书法一帖。开放书架,激励性阅读机制,让学生更自由地阅读,潜而默化影响学生阅读。

此外,学校还把每周三无书面作业日,定为家庭经典悦读日,鼓励孩子与家长共同悦读经典,推动家庭阅读。一至三年级阅读10分钟,四至六年级20分钟,让家长体验阅读,参与孩子阅读,督促孩子阅读,从而支持孩子阅读。

重在熏陶,以文化育人为根本

记者:在悦读中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知易行难。我们学校如何利用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将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呢?

赵带显:小学阶段是儿童弘毅、修道、立品的道德形成的黄金时期,也是青少年品德感情可塑性最强的年龄段。古圣先贤早就悟出幼儿养性、少年养志、青年养德的规律。我校以国学经典悦读育人,我们坚信民族文化的精粹,深邃的人文记忆,优雅的文化追求,浸润式悦读,对小学生的精神品质乃至理想情怀、价值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致力让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健康个性,陶冶高雅气质。

功在养成,以良好品性为指向

记者:学校经典诵读推行了这么长的时间了,具体给学生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上一篇:结构与设计下一篇:加强电费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