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力量

2024-10-21

行走的力量(共6篇)

行走的力量 篇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几千年前,孟子侃侃而谈,描绘了他大同之世的理想,将仁爱思想传播到中华文化的长河;几千年后,一代巾帼蒋葆仁女士以此为根本,创办了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幼幼学校(以下简称“幼幼学校”),开始实现她教育救国的梦想。

斗转星移,岁月流转,转眼幼幼学校创办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里,诞生了许多名优秀教师:如革命烈士欧阳梅生、李一我;长沙市第一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沈周原;特级教师、中国当代教育家梅嘉陵……在这里,培养了无数国家栋梁: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大将萧劲光、外交家何大基、数学家杨高石、艺术家左大玢和杨宙谋、文学家黄新心、文化学者顾庆丰、企业家邓新秋……一所小小的学校,每期师生人数仅千余人,缘何在一百多年的时间内会产生如此众多德才兼备、成就显著的教师、学生?

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曾经在学校工作的教师和在学校就读的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幼幼学校爱的教育文化的浸染。仁爱思想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这种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爱,是一种家国一体的爱。仁爱所体现的这种由里及外、由小及大的爱适用于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办学思想直接指向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百多年来,爱的教育如同一颗种子,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渐渐生枝长叶,直至郁郁葱葱,令这所百年老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此,我就幼幼学校是如何传承与发展爱的教育学校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与大家进行一些探讨。

一、内化于心,让爱的教育落地生根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是学校师生对理想信念、思想观念等精神价值的共同追求,包括办学思想、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而幼幼学校爱的教育学校文化便以此为起点而展开。

1924年9月,学校召开教职工会议,商讨幼幼学校的教育目标。根据创办人蒋葆仁女士的办学初衷和幼幼学校的校名的来源,欧阳梅生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经过大家的讨论,一致决议确定了幼幼学校的教育目标为:发展儿童身心,培养公民资格,陶冶善用余暇之能力,养成优良习惯。从此,幼幼学校的办学一直沿着这一目标迈进。

幼幼学校的校训在办学过程中曾几度变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勤奋、文明、诚实、活泼”;2010年,百年校庆的时候修改为“仁爱、诚信、乐学、创新”。修改后的校训与“爱的教育”思想更为贴近,但内容略显累赘,且前两词与后两词非并列关系。于是,经过深入思考,学校认为“仁爱、诚信”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儒家传统思想一脉相承,具有强大的文化根基,适于引领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2013年秋,学校将校训定为“仁爱、诚信”,将“乐学、创新”作为学风加以推行。新确定的校训“仁爱、诚信”言简意赅,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教风交相辉映。

当然,学校并没有仅仅将“三风一训”当作一些文字符号、价值标签,而是采用各种形式让这些思想渗透到师生的心田,融入他们的言行当中。

(一)建设富有爱心的教师队伍

1. 以爱育爱,爱的言行点亮童心

幼幼学校一直在教师中推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德馨、业精”的优良教风。学校一方面搭好台子,给予爱生如子的优秀教师以荣誉和奖励,一方面又搞好传帮带,让老教师的优良言行带动新青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力求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充满仁爱的言行温暖、感化着莘莘学子,影响着他们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恩之情,从而获得人生中的一个个成功。

数学家杨高石回忆了20世纪30年代时佘老师设计的有趣游戏,让孩子们又做题、又锻炼,还用线吊着凉薯作为奖励让获胜的孩子去啃。这种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对学习和锻炼充满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是受益终身。

文化学者顾庆丰先生在《我和幼幼》一文中提到了他20世纪60年代在幼幼学校就读期间影响他一生的往事。其中有一段话生动地描述了他的班主任莫敏文老师对他的影响:“我很羞愧,以为还会挨批。但没有,她慈祥地看着我,目光里露着安慰与宽容。于是,我像莫老师那样,用安慰与宽容的目光对着大家。末了,还说了一句:‘大家辛苦了!’没想到话未落音,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这是他在一次组织青年职工的夜校学习,发现有许多同志因工作劳累而打瞌睡时作出的一次成功的应激反应,这次成功源于他的小学班主任一次对他充满关爱的教育。

在幼幼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像这样充满浓浓爱意的教育故事可以说是不计其数。除了加强对优秀教师的表彰奖励之外,学校每年都要在全校老师当中搜集关于爱的教育的故事,刊载在校刊《幼幼足迹》上,以更好地弘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优良传统,促进教师队伍整体道德素质与专业水准的提高。

2. 以身示范,爱的思想化育人心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优秀的老师首先要用自己仁爱的言行去影响带动他人。谈到幼幼学校爱的教育,我们不能不提及创办人蒋葆仁女士。1910年,蒋葆仁女士以普及小学教育为己任,与其妹蒋素泰共商教育救国之道,毅然变卖家产,创办了幼幼学校。1916年,蒋葆仁校长英年早逝,继任校长蒋六吉先生为学校开辟财源,争取屠牛捐为校款四处奔走。经费困窘时,让教员烤炭火,自己却煨炭屑;学校厨房无米为炊时,他竟脱皮袍典当。

他们将对教育的一片深情融入行动当中,其人格魅力也凝聚了一大批社会精英为着共同理想加入幼幼学校的教师团队。革命先烈欧阳梅生曾为幼幼学校国文教员,革命志士李一我曾为幼幼学校文书股主任。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发生时,为营救刘和珍志士,张静淑老师身中四弹。沈周原、舒狮铠、朱正立、李中慧老师均为中共地下党,在他们的组织发动下,在1948年底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运动中,他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49年初成立了“长沙市中小学教师互助会”,幼幼学校教师积极参加互助会的募捐、救灾、护校、“迎解”等工作。

心中有家国大爱的幼幼教师对学生自是关爱倍加。他们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可以说是倾注了所有的心血,他们的善行义举也感染了大批学子。每一个幼幼人都知道“幼幼学校奖励基金”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李颖枬作文奖设立于1986年。李颖枬老师1937年来到幼幼工作,1961年退休,一直担任学校班主任、语文老师,教书育人35年,培育出桃李无数。李颖枬老师一生简朴,在临终前却交代子女要将节省下来的壹仟元捐献给自己工作过二十多年的幼幼学校,作为学生作文比赛的奖励基金,后来李老师的儿子李羽立先生补充壹仟元,该基金共计贰仟元,用于每年学校举行的“李颖枬作文竞赛”的奖励。

与此类同的还有曾辑熙老师设立的助人为乐奖,伍利章老师设立的美术奖。老师们的一片赤诚爱心感染带动着身边的教师和学生们。继这三项基金之后,老校友杨高石设立了励学奖,小校友甘毅设立了德育奖,小校友苏杭设立了优秀毕业生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幼教师沿着先人的足迹一路前行,将爱的思想点点滴滴播撒到学生的心田,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换来的是满园桃李芬芳。

3. 课题引领,爱的智慧提升境界

幼幼学校推行爱的教育百余年,且行且思,不断总结与提炼爱的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将爱的教育引向深入。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人的座右铭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此有着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这与幼幼学校的爱的教育文化联系甚密。于是,学校多番与霍老联系,于2003年参加了全国“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霍懋征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课题,进一步深化爱的教育,认真实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箴言。

2010年,学校在经过百年校庆之后,更加重视学校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我们常常在思考,怎样让每一个新加入幼幼学校教师团队的老师能迅速融入这一团队,形成相类似的教育价值取向,时时处处关爱学生,锤炼出以爱为核心的教育智慧呢?这就需要我们将爱的教育进一步深化,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有指导性的、可操作的理论与方法。2011年,学校申报了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这一课题,力求让爱的教育深入每一个老师的心底,让爱的教育的成果由口口相传的经验转化为有据可依的理论,用以指导每一个教师的教育行为。

(二)培育仁爱诚信的莘莘学子

爱的教育学校文化一方面影响着教师的思想与行为,另一方面也熏陶着每一位学生。

1. 具化内容,办学理念亲切可感

爱是人对自身及其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统一体。如何让爱这一抽象的词语的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可感呢?经过深思熟虑与反思研讨,学校将爱的教育具化为“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爱生命、爱科学、爱生活、爱祖国”七个层面,通过课程和活动加以落实与展开。

2. 课程建设,文化认同学子心中

课程建设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得以让广大学生认同的主要渠道。我们一方面在各学科教学当中渗透爱的教育;一方面开发了校本教材《爱,伴我成长》,通过课程建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观念上对学校文化得以认同。这套教材分年级编撰,每一册都由“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爱生命、爱科学、爱生活、爱祖国”七个层面展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爱的教育的内容由浅入深,系统、有序、螺旋式上升,用以唤醒学生爱的情感,强化学生爱的意识,落实学生爱的行动。

3. 开展活动,爱的表达找到依托

怎样让学生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呢?我们采用活动这一有效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提高。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想让爱的教育思想深入影响学生的言行,用书籍来引领是最高效、最便捷的。因此,学校在师生中大力推行读书活动。每天的午间阅读,每两周一次的阅读课,每月一次好书推荐让阅读像空气一样充溢着学生的校园生活。家长学校的讲课中,校长以《播下一颗读书的种子》为题对全体家长进行了宣传与动员。“六一”儿童节时,好书漂流活动掀起了读书活动新的热浪;学校校庆时,童谣传唱、经典诵读活动展现了学校读书活动的优秀成果;一年一度的李颖枬作文竞赛中,“小书虫畅想曲”的主题引发了孩子们对读书的无限遐想。

在幼幼学校,爱的教育传统活动开展得蓬蓬勃勃,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城乡少年手拉手。在学校的组织下,学生们的爱心足迹走过了湘西保靖县葫芦镇中心完小、浏阳关口镇丁家小学、慈利县宜冲桥乡九年制学校,给同一片蓝天下的困难小伙伴们一次次送去了温暖。二是寒暑假下社区送爱心活动。在长沙市吴家坪社区有一位名叫刘玉梅的92岁的孤寡老人,居住在垃圾站旁一间狭小的房屋中。每逢节假日,幼幼学校的学生就来看望刘奶奶,给她送来慰问物资和慰问金,并帮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个活动一直坚持了20多年,爱心接力棒在一个又一个班级的学生中传递。

通过一次次活动的洗礼,仁爱情怀悄悄在幼幼学子的心中深深扎根。因此,在幼幼学校,没有一个孩子是孤单无助的。为重病的同学捐款、帮残疾的同学上学,每当身边的小伙伴遇到了困难,周边的同学都会施以援手。

(三)构建情深意浓的校友网络

1. 加强联络,形成常态联系方式

给幼幼学校带来生机的除了有可亲可敬的老师、纯真可爱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群体,那就是幼幼学校的校友们。因为感念当年老师的关爱,校友们们时常会回到母校回访老师,寻找当年的足迹。这既是幼幼学校爱的教育成果的体现,也是幼幼学校爱的教育的重要素材。因此,学校成立了校友联络处,建立了校友登记制度,对来访的历届的校友的情况进行登记。平时,通过电话、走访等形式加强联系,已经形成了常态。

2. 挖掘资源,丰富爱的教育形式

如今,幼幼学校的校友群已经遍及海内外,在各行各业中均有杰出人物,这是潜在的丰富的爱的教育资源。因此,学校常常邀请校友来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校友们也尽己所能为学校作贡献:湖南省木偶皮影剧团的原团长杨宙谋先生为学生联系剧团来校表演,文化学者顾庆丰先生来校给学生讲长沙民俗故事,湖南省京剧团演员周毅文先生来校指导学生的文艺节目,书法家林广大先生为母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泼墨挥毫,献上墨宝。百年校庆期间,企业家邓新秋为母校捐建了校史陈列室和校园电视台。一位位校友深情回馈母校师生的善行义举奏响了幼幼学校爱的乐章,也陶冶着广大幼幼学子的心灵。

3. 搭建平台,承载校友真挚情感

校友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情厚谊充满爱的温暖,需要提供一个承载的空间,聚集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去影响老师和同学们。因此,学校每逢重大活动,邀请的嘉宾中必定有校友的身影;年度校刊《幼幼足迹》中,有四分之一的版面是留给校友的;每有校友来访,必去学校陈列室,去追索一下当年的生活场景,回味一下爱的教育的温暖。

年年岁岁,一届届毕业生激情满怀走出幼幼学校大门;岁岁年年,历届校友回归母校感恩师生情谊。这就是幼幼学校爱的教育的延伸与拓展。

二、外显于形,让爱的教育氛围浓郁

如果说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内在的底蕴及涵养,那么它的物质文化就是外在的形象与气质。幼幼学校爱的教育文化是一种从内至外所展现出来的文化美。每一位走进幼幼学校的人都不难发现,在这所百年老校里,处处都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文化印痕处处闪现

1. 让理念得以呈现

在学校主楼的过道,围绕爱的教育建了两个文化墙。一面主题为“爱的种子”,一面主题为“爱的生长”,并邀请了著名书法家杨炳南老师等进行题字。“爱的种子”文化墙将爱的七个层面“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爱生命、爱科学、爱生活、爱祖国”用不同的书法字体加以呈现,期望这“七颗种子”深深地播种到师生的心田当中去。“爱的生长”文化墙将学校五位教师、校友为学校设立的奖励基金的来历进行了详细地介绍,以树的造型加以呈现,意寓爱的教育的大树在幼幼学校的培育下将长得根深叶茂。

2. 让校训变得鲜活

从校门至教学楼的坡坎边的石牌上,镌刻着“仁爱、诚信”的校训。如何让小学生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并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呢?经过一番思考,学校从清代儿童蒙学读物《弟子规》的内容中进行挖掘,找到相对应于“仁”“爱”“诚”“信”四字的行为规范,辅以生动的古代儿童学习、游戏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校训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3. 让师生成为主体

学校文化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创造,只有以师生为主体的学校文化才是鲜活的、有生命气息的文化。

在幼幼学校的校园里,处处可见师生参与的痕迹。精选的《弟子规》文字旁,美术老师亲手绘制的古代儿童活动白描画印制其上;教学楼走廊上,学生亲手绘制的各种图案的彩绸伞悬挂其中;文化石上,校友亲笔书写的名言警句赫然镌刻其中。让师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其中,成为学校文化的创造者,也成为学校文化的传承者。让爱的教育的文化精髓流淌到师生们的血脉中,落实到行动中。这是幼幼爱的教育文化的又一个亮点。

(二)舒适环境体现仁爱

学生每天在校园里生活,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每一处的设计都为了学生的安全、方便、健康成长着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学生耳濡目染,无时无刻不受到仁爱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1. 统一装饰风格

为了体现学校百年的办学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所有的环境布置均沿袭古朴雅致之风:大红的仿古灯柱、枣红的木制栏杆、典雅的木纹标识、古朴的宣传栏……在学校的内外环境的改造中,学校也注意色调的和谐统一,确定了以枣红、赭石、米黄为主色,不论是墙面,还是地面,都从这三种色彩中去提取设计颜色。这三种颜色均为暖色,既保持了古朴之风,又给人以温暖、舒适之感,如同爱的阳光将人包围。

2. 环境影响行为

环境具有育人的功能。优良的环境不仅能让学生精神愉快,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走在幼幼校园,处处绿树红花,处处整洁美观。这儿有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雕塑、文化墙,有适合儿童活动的场地、器材,在这里,学生与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谐相处,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充满爱意的环境中不知不觉逐渐形成。

3. 环境释放天性

儿童生性好动,好奇心强,什么都想试一试,什么都想碰一碰。那么,学校的环境文化应有利于儿童天性的释放,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心灵的舒展,健康的成长。

花坛中几块踏步石汀,看似普通,其实是考虑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既可以踩着石汀顺利走过花坛,又保护了周边的花草,学生的活泼天性与自然环境相谐成趣。

校园里的护绿卡也充满了情趣,这是从全体学生绘制护绿卡遴选出的优秀作品,悬挂在各处树木间。学生的创造热情由此而释放,内心的对花木的喜爱因创作活动而产生链接,学生的成长空间更为广阔。

百年幼幼,百年历程。一个“爱”字浓缩了幼幼学校的文化传统,但是对它的实践与探索却是一代代教师、学生、校友的长期累积和提炼。正因为一代代老师们为学生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营造一个如家般美丽、温暖的校园,才会有从幼幼学校走出去的各行各业的精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我们的起点,亦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行走的力量 篇2

――题记

旅行,多么文艺的说法,感受生活才是我的真正目的。不去城市,不坐飞机,不住豪华酒店,就感受那种朴素带极致的生活。

目的地是在桂林,那地方是让你一眼望去就刻骨铭心的地方。我刚到,一下车,迎面吹过来一阵风,使你轻快不已,不经意一瞥,看见一位老奶奶,背着她的孙子过河,河水刚没过她的脚踝,孙子不知道很重还是怎的,老奶奶很吃力,急了一头汗。我依稀记得,脑袋上多了一只小手,在细心地擦着汗珠,我望着这一幕,入了神,若有所思。曾几何时,小时的我走夜路怕摔跤,爸爸一个拦腰背起,在爸爸厚实而温暖的背上沉醉了,未曾这般细致。

午饭过后,走了差不多半小时的路程,来到小溪边欣赏着如画的山水,划船。在船上,我伸出手捧住水,透过倒影,我看见一位母亲抱着正在哺乳期的儿子,船夫不知怎的,一个颠簸,母亲手中的孩子哇哇哭了起来,久久不停,听到哭声,我抬起了头,只见片刻后,那母亲不紧不慢地用手沾了点水,轻轻地弹到宝贝的脸蛋上,那孩子竟咯咯笑了起来,让我不得不惊奇。这种逗你笑的招数也只有最爱你的妈妈知道吧。

心情不由得大好,拿出背包里的相机,想拍下这拨动人心的美景,镜头四处移动,忽然画面定格,手不由自主按下了快门,而我还未反应过来。放下相机,看见一对母子在小溪中割水草,船夫用方言问:“又割猪草呢。”“是啊,等会送完客帮我送上岸行不?”“好,那你得多割点,免得明天还要麻烦一趟,没人帮你。”那女子脸上露出笑容,点了点头,那孩子看了母亲一眼,也裂开嘴笑了。

看到这情景,我脑海中浮出一幅幅画面,在我们这年代,做农活更是少之又少,而那个男孩最大也只有6、7岁吧,帮母亲做农活不但没有埋怨,反而看见母亲开心自己也开心,这怎一个“孝”字了得!而我却从来不做农活,就连家务活也懒得做,至于现在的我,在生活中犯懒时,总会泛起那一幕,便有了动动手的意愿。

继续随波逐流,随着小船荡漾,心身也随着荡漾,躺着望着星空,那一颗颗星星仿佛成了一张张笑脸,咧开嘴开心的笑,我的嘴角也开始微微上扬。

傍晚回家,思绪万千,心中拥有一丝从未有过的宁静,在这宁静的晚上伴着星星入眠。

次日,天亮了,很久未曾听到的公鸡鸣叫声又出来了,心中感到这才是生活。于是第二天的路途从鸡鸣声开启。

天蓝的没有一丝杂质,白云似想在上面作画,一片一片的草地,还有跑了一地的猴子,那种悠然,真如陶渊明的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的韵味了。

躺在草地上,望着透亮的天空,这才是享受生活,回忆昔日往事,一幕幕掠过,心灵受到这里善的洗礼,不一会儿,猴子的脸便映入你的眼帘,你变咚的一声爬起来,看那猴子一动不动望着你,趣味横生啊。

行走的力量 篇3

作者:吴苏媚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这两年,那些动辄背包远走他乡的英雄故事刺激着平淡忙碌的我们。对着那些美得耀眼的照片垂涎三尺的同时,我们也在暗暗计划。终于等到一个机会,鼓起勇气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万分激动地带着逃离世俗的心,加入了旅行大军的阵营。一个多月的“寻山访水”后,沮丧地发现曾经的兴奋不再,剩下的是旅途疲惫,银两短缺,遭几次骗,拉几次肚子。

很遗憾,很多人与我一样,并不懂什么叫做旅行的意义;很幸运,吴苏媚的《去印度学倒立》给急着想奔向远方的人一杯安神的清茶。

印度,这两个字本身就带着安宁和禅意,但印度又带给我们脏乱差的印象。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而如何在这种矛盾中发现真实的自己与真实的世界呢?

矛盾的印度在吴苏媚的笔下少了禅宗的淡泊而多了一种真实的厚度。她不知疲倦地向西行,颇有三藏取经的从容与坚定。书中带给我们一个刚摘下来还戴着露水的新鲜世界,还有她对自己内心执着的拷问。旅行要到达的地方不是终点,过程才是天堂。她用脚步丈量世界的同时,也在用世界丈量自己的内心。她告诉千万个我:人生从来就没有彼岸。在承受着喘不过气的压力与时刻崩溃的情绪时,出走,只是一种单薄如脆纸的形式,在路途中获得内心的平和才是人生的必修课。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有句话:“真正不羁的灵魂不会真的去计较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里有国王般的骄傲。”而被物欲要挟的我们,是否也要有灵魂的修炼,才不枉虚度此生?

最好的旅行,是身未动,心已远。此生或彼岸已不重要,闭上眼能听到内心蜕变成长的声音,就不虚此行。

推荐书单:

1,《正能量》

作者:理查德·怀斯曼

译者:李磊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不同于很多打了鸡血的励志书鼓励读者“从改变自己开始”,本书更加客观地探讨个人情绪问题,提出情绪管理办法,并打破“思维决定行为”的固定模式,大谈“身体改变头脑”的“谬论”。我们自然不必遵循他的提议从撕毁他的书做起,或许从睁开眼睛奖励自己一个微笑开始更加省力。

2, 《想念你的陌生人》

作者:索菲·布莱克尔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现在来谈邂逅这个词,似乎有些矫情。相遇就是相遇,错过就是错过,邂什么逅!但是这本小巧的绘本所讲述的55个浪漫故事,只能用邂逅来表达——人潮涌动中一个稍纵即逝的微笑,书店门后一把留下来的雨伞,一个不留神踩在你脚上的陌生脚印……不是所有的擦肩而过都有神谕,都叫一见钟情,但岁月留声中总会留下这样温暖浪漫的痕迹,不是吗?

3, (排版不下,这个可以不要)

《第二次呼吸》

作者:博尔格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看到书的封面,你肯定觉得眼熟,没错,它就是2012年热映的《无法触碰》的电影海报,据说这部电影已经超越《天使爱美丽》成为最受欢迎的法国电影。原著比电影更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动人。作者便是那位瘫痪的贵族,他与另一个与他身份、地位、性格、处境差异巨大的陌生人,感动了全球数千万的读者和观众。真实的力量使一切手法娴熟的编剧黯然失色。

行走的力量 篇4

古人历来看重旅行的意义,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相提并论,将二者视为人生修炼的重要功课。前不久网上晒出的那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不止表达了对旅行的渴望;它的潜台词,也透出对有限生命的警觉与珍惜,表达了个人在无法改变生命长度的前提下,欲图通过旅行去拓展生命的宽度使它变得更加丰富与精彩。

旅行可予人生之改变,首在眼界。庄子所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皆言囿于眼界者的可悲。而旅行,恰是可以改变这一境况的有效方式。人们通过旅行,可望为自己建立起一个更加宏观的时空坐标,再以这样的坐标为参照去反观昔日之物,就会发现:原来我们苦苦执着的某些东西,可能只是一些井蛙、夏虫之类的识见,徒具可怜的偏执与荒谬而已。故木心先生一再强调,人的认识论的顺序,应当是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绝不能反向而行,其深意亦正在于此。

旅行对于求学问道者,亦具有同等重要之意义。陈寅恪先生提出的“三重证据法”(E一日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相互释证”;“二日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日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正是基于先生早年周游西方列国之经验而提出的灼见。其中地下实物、异族故书和外来观念皆多少与旅行相关。就艺术而言,求艺者在旅行中,通过实地勘察、亲睹原作、朝拜经典、体察民俗等等环节获得的切身见闻与感受,亦是书本里无法得到的。至于艺术品原作的某些品质与神韵,更是印刷品无法呈现的,非亲睹原作不能体味其真髓。此次赴欧,又看到一些大师的专馆及系列展,对于某些大师的成长环境、发展脉络、风格变化乃至幕后鲜为人知的背景掌故等等,均有了更为深切的了解,以此纠正了往日的某些印象,增添了新知,对西方艺术以及中西艺术之关系均有了更为客观中肯的体认。

此次旅欧途中,有一个细节尤其令我感动:团队中有三位教师一直带着自己的女儿随团出游。八年前,南艺“欧洲行走十年计划”刚启动时,三位女孩还是未谙世事的中学生;如今八年过去,她们皆已研究生毕业,成为独当一面的高校教师了!而这八年来伴随她们一路成长的,正是“欧洲行走”!可以想见,这样的行走对于她们的青春期乃至今后的一生,将会有着怎样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由此想到,“欧洲行走”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已然如此;若再推想至学院集体,则那种由行走而见闻,由见闻而眼界,由眼界而思想,由思想而心灵的改变,对于一个团队的建设,又该意味着何等巨大的意义!就此而言,像“欧洲行走”这样貌似旅游观光,实则学术考察的举措,实在比那些流于表格形式的所谓“学科建设”强胜百倍!我想,它的种子既已在团队中的七零、八零乃至九零后一代人的身心中播下,它的功效亦必在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之后彰显出来,结成硕果。由此看来,“欧洲行走十年计划”之功效并不止于当前,更将惠及学院未来的发展。就此而言,邬烈炎先生的这一创举,实在是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行走的力量作文 篇5

7月29日,由著名演员陈坤发起的心灵公益项目“行走的力量”正式开启了“心・迹敦煌”行走。记得陈坤说过一句话“行走,只要开始,就不会结束”。正是这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让陈坤和他的团队用行走的力量帮助了更多的人。行走,只要一个背包,一个人,一颗心,一条路,一双脚,就是不甘平庸,不畏艰难。只要有心,前方就有路,就不会停止行走,就会用行走的力量渲染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每个人去感受行走的力量,每个人都行走起来,看看这外面的世界多么美丽。

学会行走

现代社会网路已经代替了交通工具,以前亲友见面还要坐车、坐船,现在,只要在网路上发起视频,就能随时聊天。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大人小孩皆是如此,以为有了电脑和手机就拥有了整个世界,做什么都依靠网络,如果有一天断网了,那些网络党们该怎么活呀。所以,趁现在还没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时,穿上鞋,去郊外走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远离都市的喧嚣。一个人,一双脚就行。

享受行走

如果你已经开始行走,那么久不要急着离开。多在郊外呆会儿,享受着宁静的气息,跟着风儿翩翩起舞。你可以在这里去找回曾经失去的自己,你还会不会把野草当做玫瑰。看看这半生的轨迹,去多一点时间去思考,你会发现,这种感觉是久违的,他会让你身心都享受到行走的乐趣。不管你走到哪里,你都会把行走的力量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把最初的信念又重新拾起,感动会来得轻而易举。你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去享受沿途的风光,那个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原来是真么的美丽。你会看到日出,看到夕阳,看到晚霞,看到那闪烁的星星。如果时间倒退,你还会继续行走吗。

用心行走

为了理想勇往直前,用双脚踏出一片天地,只属于你的天地。将每一个微笑、每一分温暖、每一份责任、每一声问候播散开去。力量,就是在行走中发现,在行走中给予,在行走中释放。走出象牙塔,感受自然抨击心灵的力量,看看这多彩的世界,听听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用多个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去传递行走的力量,去传递爱。

陈坤“行走的力量”西藏行 篇6

为什么选择在西藏进行这种“磨练”?陈坤说:“这一次活动选择在西藏,我觉得选得非常好。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进行徒步,我们所强调的是一种心灵和身体的内外差别。以前在城市里面,可能我每天都洗澡,弄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但是心里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而不专注、不畅快。这段时间,我们在西藏徒步,条件特别艰苦,行走也很累,住在野外,喝山泉水,帐篷就扎在牛粪旁边,但是心情特别愉快,身上臭烘烘,心里特别敞亮。”

9月1日至4日最后四天的行程,全程80公里,从海拔3600米的甘丹寺徒步至海拔4240米的桑耶寺,途经两个海拔5000米以上的垭口。这是西藏信众以及僧人朝圣的经典路线,也一度被参加行走的媒体称为“魔鬼行程”。行走志愿者们不仅全程山路徒步,喝山泉水吃路餐,而且每晚山野露营,“早上醒来帐篷里面都结了霜”。但令人惊讶的是,到达桑耶寺以后,全部22名行走志愿者虽然蓬头垢脸、饥肠辘辘,但是依然精神抖擞。

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小王说:“刚开始爬第一个垭口的时候,真的太累了,心里想不如躺下就算了。但是忍一下,还是挺过来了。这样走了一圈,一步一步走过来,发现自己还是可以做到很多事情的。这是一种内心的满足。”

陈坤说起这四天行程,显得非常兴奋:“第一天我们在海拔4300米的地方露营。第二天要走到5200米的垭口。中间1000米落差,这个过程觉得非常难。我走得快,走了3个半小时,慢的同学花了5小时40分钟。到了垭口以后,远远看到有一个湖泊,海拔大概是4980米,是我们扎营的地点,好多人在看到那个湖泊的时候,就泄了劲儿。但是荒山跑死马,实际上很远。我们不断在走,很多人都变得非常沮丧。这其实和生活中是一样的,爬坡努力,下山泄劲,其实不管高低,都应该保持同样的节奏和心情。外在环境给大家很大的压力,但最主要的还是意志力。第三天早上出发,从4980米爬到5090米,总共100米左右的落差,但是因为前一天运动强度太大,这100米的落差,非常艰难,有人爬了4个小时。到今天,就轻松了,我们一路下山,风景非常美,沿途都是树木、湖水,随时可以停下来喝山泉——那种快乐是苦尽甘来的感觉。就像人生,经历了很多艰苦的爬坡,到了成熟一点的时候,应该享受一些沿途的风景。”

“行走的力量”是陈坤自组工作室“东申童画”后发起的公益项目,也是国内第一个明星发起的徒步公益项目。陈坤说:“这个项目我们会继续做下去,西藏行结束了,但这只是开始。或许明年会很艰难,但是我们的热情是不变的。行走不单单是一个动词,它也是一个概念公益项目,里面可以填充很多的东西。例如心灵的力量、环保、慈善、支教、灾后防范、扶助弱者等等。”

上一篇:篇章词汇理解下一篇:移动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