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礼仪

2024-09-17

行走的礼仪(精选11篇)

行走的礼仪 篇1

行走之礼从校园做起 《校园行走礼仪歌》

行走礼仪是古训,遵规守纪请谨记; 不吃东西不看书,行走也要很专心。不丢垃圾不吐痰,不踩草坪不摘花; 文明责任牢牢记,顺手弯腰拾垃圾。

上下楼梯靠右行,脚步踩稳要当心,狭路相逢不抢道,礼让三分显文明。集合整队快齐静,队伍整齐不拥挤; 不勾肩,不搭背,安安静静不嬉戏。

教学区里不奔跑,横冲直撞危险多; 教室里面轻轻走,走廊过道慢慢行。专用教室提前去,三人成队不着急; 不管老师在不在,文明安全我能行。

放学回家需排队,横穿马路看仔细; 绿灯亮了小心走,遇到红灯要禁行。紧急疏散靠墙走,看清前方通道灯; 注意脚下防绊倒,紧急避让莫踩踏。

步伐稳健风度翩,抬头挺胸显自信; 不忸怩,不摇晃,肩臂自然从容行。遇人主动打招呼,礼让尊长幼弱先; 文明用语不离口,人人夸我有教养。篇二:行走礼仪

两人并行的时候,右者为尊;两人前后行的时候,前者为尊;三人并行,中者为尊,右边次之,左边更次之;三人前后行的时候,前者就是最为尊贵的。如果道路狭窄又有他人迎面走来时,则应该退至道边,请对方先走。路过居民住房时,不可东张西望,窥视私宅。

街道行走礼仪 1.行走路线要固定

一个人独步街头,行走的路线应尽量成为直线。如果不是寻找失物,就不要在行进中左顾右盼,东张西望。2.遵守行走规则

步行要走人行道,行人靠右,并且让出盲道。过马路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走人行横道、天桥或地下通道,切忌图快捷翻越绿化带、隔离栏。3.行走也要有风度

男女同行的时候,男士应该主动走在靠近街心的一边,让女士靠自己的右侧行走。恋人同行,不要勾肩搭背、搂搂抱抱,女士只能轻挽住男士手臂。街上行走时,随带物品最好提在右手上,若有同龄男士在,物品应由男士代劳。4.约束不良行为

行走时不要吃食物。不要在路上久驻攀谈或是围观看热闹,更不能成群结队在街上喧哗打闹。

上下台阶的礼仪 1.行走讲究次序

上下台阶,应注意一步一阶,不可并排而行挡住后人;上楼梯时,应让尊者或女士走在前面;下楼梯时,尊者或女士应走在一人之后。2.上下注意安全

雨天地面潮湿,台阶容易湿滑,上下台阶不可推搡前面的行人或硬行抢道。篇三:行走礼仪篇

行走礼仪篇

生命是短促的,然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有时间讲究礼仪。——爱迪生 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们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

——培根 “叮铃铃”终于下课了。明明急忙跳下座位一把拉上好朋友小强准备夺门而出时,小强一把拦住明明说:“慢点走,人多别挤!”明明虽然放慢了脚步,但在心里嘀咕:“又不是小孩,还能碰着咋的?”刚走出门,明明又向往常一样拔腿就跑,小强又拉住明明指着楼道墙上的一个牌子说:“看,楼道警示牌上写着‘轻声慢步过楼道’,慢点走!”明明说了声:“胆小鬼,怕什么。”一个箭步往下就冲。“哎呀”一声和上楼的一位小同学撞了个满怀,正要责备这位小同学时,小强走过来一边拦住明明,一边扶起小同学问:“小同学,没事吧?”明明白了小强一眼,小强似乎看出了明明的心思,说:“上下楼梯要慢点,靠右行不仅出于安全考虑,更是我们小学生应该遵守的最起码的礼仪规范。”明明的脸红了。

看来,行走礼仪非常重要。那么,作为小学生,应该怎样做到这方面的文明礼仪呢?其实也非常简单,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行了。

一、走路要抬头挺胸,目视前方,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二、上下楼、过楼道靠右行,出入教室、办公室,会场等按指定

线路走,不拥挤,出入各功能室轻声慢步,不影响他人。

三、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问候,不能视而不见;需要交谈,应靠路边或到角落谈话,不能站在道路当中或人多拥挤的地方。

四、行人互相礼让,主动给长者让路,主动给残疾人和有需要的人让路。

五、向别人打听道路,先用礼貌语言打招呼,如“对不起,打扰您一下”、“请问”等,问路应选适当称呼,如“老爷爷”、“阿姨”、“叔叔”等,然后再问路;听完回答之后,一定要说:“谢谢您!”如果被陌生人问路,则应认真、仔细回答,自己不清楚,应说:“很抱歉,我不知道,请再问问别人。”

坐立走,要规范。站如松,坐如钟。

身立正,精神好。挺起胸,要记牢。

上下楼,靠右行。若问路,要礼貌。

文明语,记心间。“爷爷好,阿姨好”。

尊老人,爱幼小。助残疾,有爱心。

行走的礼仪 篇2

古人历来看重旅行的意义,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相提并论,将二者视为人生修炼的重要功课。前不久网上晒出的那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不止表达了对旅行的渴望;它的潜台词,也透出对有限生命的警觉与珍惜,表达了个人在无法改变生命长度的前提下,欲图通过旅行去拓展生命的宽度使它变得更加丰富与精彩。

旅行可予人生之改变,首在眼界。庄子所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皆言囿于眼界者的可悲。而旅行,恰是可以改变这一境况的有效方式。人们通过旅行,可望为自己建立起一个更加宏观的时空坐标,再以这样的坐标为参照去反观昔日之物,就会发现:原来我们苦苦执着的某些东西,可能只是一些井蛙、夏虫之类的识见,徒具可怜的偏执与荒谬而已。故木心先生一再强调,人的认识论的顺序,应当是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绝不能反向而行,其深意亦正在于此。

旅行对于求学问道者,亦具有同等重要之意义。陈寅恪先生提出的“三重证据法”(E一日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相互释证”;“二日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日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正是基于先生早年周游西方列国之经验而提出的灼见。其中地下实物、异族故书和外来观念皆多少与旅行相关。就艺术而言,求艺者在旅行中,通过实地勘察、亲睹原作、朝拜经典、体察民俗等等环节获得的切身见闻与感受,亦是书本里无法得到的。至于艺术品原作的某些品质与神韵,更是印刷品无法呈现的,非亲睹原作不能体味其真髓。此次赴欧,又看到一些大师的专馆及系列展,对于某些大师的成长环境、发展脉络、风格变化乃至幕后鲜为人知的背景掌故等等,均有了更为深切的了解,以此纠正了往日的某些印象,增添了新知,对西方艺术以及中西艺术之关系均有了更为客观中肯的体认。

此次旅欧途中,有一个细节尤其令我感动:团队中有三位教师一直带着自己的女儿随团出游。八年前,南艺“欧洲行走十年计划”刚启动时,三位女孩还是未谙世事的中学生;如今八年过去,她们皆已研究生毕业,成为独当一面的高校教师了!而这八年来伴随她们一路成长的,正是“欧洲行走”!可以想见,这样的行走对于她们的青春期乃至今后的一生,将会有着怎样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由此想到,“欧洲行走”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已然如此;若再推想至学院集体,则那种由行走而见闻,由见闻而眼界,由眼界而思想,由思想而心灵的改变,对于一个团队的建设,又该意味着何等巨大的意义!就此而言,像“欧洲行走”这样貌似旅游观光,实则学术考察的举措,实在比那些流于表格形式的所谓“学科建设”强胜百倍!我想,它的种子既已在团队中的七零、八零乃至九零后一代人的身心中播下,它的功效亦必在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之后彰显出来,结成硕果。由此看来,“欧洲行走十年计划”之功效并不止于当前,更将惠及学院未来的发展。就此而言,邬烈炎先生的这一创举,实在是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行走的风景不行走的心 篇3

朋友们问起那是些怎样的风景,我竟无言以对。“但我去过,我真的领略过那里的风景。”我对朋友们说,“不信,你们看,这是我从那里带回来的石头。”

我的抽屉里一共有三块石头,因为我去了三次。这就是我对那些风景的眷恋和全部的记忆。曾经让我心动不已的风景,最后却只能用一枚石头来替代。

这是大多数现代人的心态:有些风景,只要愉悦了我们的眼睛,快乐了一会我们的心灵,就可以了,不必将它们收藏到心灵的文件夹里,让本来就满满的心灵空间变得更加拥挤。

我们不能说这种心态不好,毕竟,在奔跑的尘世,你要追赶上一些东西,就必须甩掉一些东西。而他们在处理心灵的文件夹时,唯一要做的就是清空、清空,他们要让自己的心奔跑,他们不想有太多的羁绊。

但不是所有的风景都可以擦肩而过,有些风景是需要收藏的。哪怕仅仅是为了给你奔跑的姿势配一幅温馨的画面背景也好。

朋友旅游归来,带着一火车皮的疲惫和满满十几个胶卷。我问他看到了什么景致,他说都在照片上呢,自己看吧。他说他的脑海里除了人影还是人影,不停地晃动着。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印象。

据说英国科学家新发明了一种“神奇相机”,可以像项链一样挂在脖子上,它可以随时随地自动拍摄上千张图片,拍摄内容包括你遇到过的人,你去过的地方,你做过的事,你吃过的食物等。

科学家的意图或许是为了帮助那些经常健忘或者记忆衰退的人找回失去的记忆。

于是有人高兴了:带上它去旅游,可以把所有的景致都照下来。

旅游的真正意义是愉悦身心,并不是仅仅带回几张图片,证明你去了多少个地方,那和到处都刻上“张三到此一游”还有何区别?那些照片,只是让一个人有了记忆,却丢掉了感觉。

有时候我问自己,面对美景总要留下点什么吧!哪怕一声赞美,哪怕幾行或押韵或打油的诗,可是我们没有,我们仅仅是换了个地方继续着我们机械般的心灵游戏。

歌德在欣赏到美景的时候,常常会把自己的心灵丢失。忘我地与大自然交融到一起,比如海德堡,歌德就说过,那是他将自己心灵丢失的地方。

是啊,面对美景,我们要学会将自己的心灵交出去。

我认识一个喜欢郊游的老人,他每每看到美景时,有一个习惯就是美美地来上一段京剧。如果你在某个森林里,听到了那一声声韵味十足的京剧段子,那一定是他又看到了令他心仪的美景!他的表达方式是如此美妙,如此地与众不同。

行走在课改的路上 篇4

学校推行的是“30+15”课堂教学模式, 即每节课老师的讲授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 必须保证15分钟的当堂训练。这是由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发展而来的。学校要求我们的课堂上坚持又学又习。学, 是从书本上、从教师口头上获取间接知识经验;习, 是再现学习内容, 通过当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学校推行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初衷是不允许老师一讲到底, 霸占课堂。

困惑:山重水复疑无路

前30分钟讲什么呢?学校规定了4个环节必不可少, 主要有导入示标、新授知识、课堂总结和当堂检测。这4个环节和讲授45分钟时的环节没有什么差别。现在学校不允许讲45分钟, 很多老师就讲30分钟。课堂改革不是讲授时间的缩短, 不是语速的加快, 而是还给学生主体地位。

作为语文教研组长, 作为学校课改的一名成员, 我深感责任的重大, 也有很多的困惑。初三课本上很多课文较长, 我尽量找一个突破口或选一个点教学, 尽量做到一课一得, 但收效甚微, 总是感觉学生在囫囵吞枣。还有15分钟练什么?语文不同于数学等学科, 不可以做几道题目巩固一下所讲的方法, 语文的选题是很难的, 时间也难以把握得准。

尝试: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已经走在路上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 我们就要改革到底, 我们要变课堂组织形式, 要变课堂教学模式。

我在课堂上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首先分组, 班上34个学生, 我按照“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5个组, 每个小组成员坐在一起, 打破常规的座位法。然后, 课堂上让各个组公平竞争, 合理比较, 个人计算成绩, 小组合计总分。优胜组班会课上能得到班主任表扬, 星期一国旗下能得到校长表扬, 到了期中和期末, 我也买点小礼品奖励他们。这种做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就连学困生也能参与其中, 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 我尝试用“对话对文”式教学模式, 即课堂上以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为主, 以教师的“讲问文”和学生的“答问文”呈现的方式为主。

在开始上课时, 我当表达者, 学生当接受者。如教九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鼎湖山听泉》, 我宣布上课后, 直接用“讲问文”拉开上课的序幕:“这堂课我们学习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鼎湖山听泉》。这是谢大光写的一篇游记。作为一篇游记, 我们要勾画作者游山踪迹, 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鼎湖山是广东著名的风景区, 可写之景很多, 作者为什么要集中笔力写山泉……”

我从作者到题目再到文章的每部分一层一层地讲, 在讲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几个问题到十几个问题不等, 具体要视课文和知识点而定。这就是我的“讲问文”。

学生耳听脑记, 不许翻书, 不许用笔记, 听后带着问题迅速阅读课文, 组织答案, 形成“答问文”, 先用口头回答。这时学生是表达者, 我是接受者。我不设框框, 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以这样表达:“《鼎湖山听泉》是按照作者的游山踪迹来写的: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 (半山) ……”

“答问文”形成后, 学生可先说给自己听, 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由教师点评、讲解并纠正差错。然后在小组内轮流说, 最后各自书面完成“答问文”。

这种教学模式, 有其独特优势。“对话对文”式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大板块连通自动。学生一上课就是听, 带着任务听一段话, 听后即读;带着问题读一篇课文, 读后即说;回应老师说一席话, 然后就写, 把说的写成一段话。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 而且教师可以少教。教师的“讲问文”一举三得, 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 又起着导读作用, 让学生知道不同的课文该怎样读, 还让学生明确了任务, 即说和写的内容。

15分钟的写, 要留出2~3分钟来, 小组内自改、互查, 课后教师再复查打分, 还要在下次课上花1~2分钟时间作个短评。“自改—互查—复查—短评”, 能从多角度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结果, 提高找错、辨错、防错能力, 改变“学生管做, 教师管改, 再错再改”的现状。

效果:百花齐放春满园

经过这一年的课堂教学尝试, 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进步。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投入到了学习中。由于带着问题听, 学生的听力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有时我的“讲问文”包括12个问题, 班上过半学生都能听出来, 特别是学困生进步很大;由于每堂课都写, 学生倒不怕写作了。这次期末考试, 我们班的作文在全年级中高分人数最多, 就连刚上初三语文只考11分的李强同学作文也拿到了42分, 当然我班的语文成绩名列年级第一。

尾声:路漫漫其修远兮

行走的快乐 篇5

从小我的体质一直很虚弱,中药西药从来没断过,年轻时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转眼到了不惑之年,才深感健康的珍贵。几年前,受到一位学医友人的点拨,我开始尝试散步。据友人讲,散步能延年益寿,步行时,脚趾将身体推向前方,此时随着肌肉的活动,血管扩张,下半身血流量增加;而当足跟着地,肌肉收缩,血管受压迫将血液推向身体的上部。也就是说,快速的行走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将远离心脏的血液推向心脏,起着泵的作用,所以人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一双脚。

于是,我开始尝试散步。可是,坚持了几天,我觉得这种方式枯燥无味,没有丝毫的乐趣,总是走得气喘吁吁。加上刚开始那会儿莫邪路路况很差,昏暗的路灯也要很远才有一盏,无力泛黄的灯光照射着凹凸不平的路面,走在路上不时还会看见一个个狰狞的水坑。我把苦恼告诉给默默支持我的妻子,她鼓励我,为什么不把心情放松在步履上?带着苦恼的心和忧愁的目光,怎么能感悟散步的魅力?

妻子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无论是踏着晨曦的点点露珠,还是沐浴着清爽的晚风,一路上我什么都想,什么都看,沉浸在若有若无、通体晓畅的情境中,试着拂却世俗的烦恼。渐渐地,双脚轻松如行云流水,心境淡泊如清澈小溪。不久,莫邪路修筑一新,典雅古朴的宫灯式路灯更是突出了她古老的历史文化背景。从此散步就更成为了一种享受,河水微澜,轻风扑面,古城河中不时开过一艘艘美丽的游艇,霓虹灯勾勒出的宫廷式船身倒影,扑朔迷离令人陶醉……

有一句健康格言如是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环境,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如今,我从散步中得益匪浅:腰不酸了,腿不软了,体质增强了,睡眠也好了,整天都能精神焕发。我感受到的散步,虽是形在“步”的迁移,却是神在“心”的放逐,“意”的淡化。

最美的行走 篇6

他是她邻家的男孩儿,敦实、憨厚,算不上青梅竹马,只是一起长大的玩伴。他长她两岁,带她出去玩儿,她总是乖巧地围着他转,一口一个“哥哥”地叫,脆脆甜甜的,叫得他的心,像夏日湖面上粼粼的波,颤颤的。他们在同一所学校读小学读初中,她有时会坐在他的自行车后面,悠然地荡起修长的腿,任他轻巧地从洒着厚厚绿阴的马路疾驰而过。

他们的路,自然是不同的。她的父母都是教授,从小就培养她弹琴跳舞,初中毕业后送她上了最好的舞蹈学校。而他,只是普通工人家的孩子,读初二那年,父母又双双下岗,靠着一个小小的杂货店艰难度日。高中毕业,他没有考上大学,报名参了军。在遥远的西藏,乡愁泛起时,他想得最多的,是她粲然明媚的笑容,还有那双轻轻跷起的腿。

5年过去,他从部队转业回来,在一家公司做保安。她的家早已搬走,他没有再刻意去找她。他想,或许,有些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只是用来想念的,和爱情无关。只是,他迷上了电视里的舞蹈节目,他看着她们玉臂轻舒舞姿盈盈,觉得自己的心上,又颤颤地起了微波。

他没想到还能遇上她,在一家图书超市,他正在挑书,忽然觉得有一些异样,转回身,就看到了她。她还是那样清秀优雅,脸上是灿若鲜花的笑容。只是,她坐在轮椅上,长长的裙摆下面,那双曾经圆润修长的腿,此刻木然低垂。她告诉他:是一场意外的车祸,在他走后第二年,她,再也不能跳舞了。

他向她求婚,却遭到他父母反对。是的,她家境良好气质优雅,却终究是身有残疾。而他,虽然家境贫寒,可要找个能帮他洗衣做饭的健康女子,并不是难事。他却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选择。没有人能理解,他对她,不是怜悯不是同情,而是爱。那爱已经积蓄了20多年,他以为不会再有机会,却没想到,上帝竟以这种方式成全了他。

他带着她,在租来的房子里,安了一个家。他买来水泥和沙子,把门前的台阶都改成缓坡,给马桶的两边装上扶手,把洗脸盆改到她在轮椅上能够得着的位置。开始的时候他还去上班,有一次她在家里摔倒之后,他就辞了工作,专门在家照顾她了。仗着曾有几分文学功底,他开始给一些报刊写稿,微薄的稿酬,也可应付他们简单的生活。

很意外地得知,国外有家医院能治她的腿。她的父母拿出所有积蓄,送她出国治疗。漫长的6个月,她从扶着双杠,到拄着双拐,到拄一根拐杖。医生说,只要再坚持治疗半年,她就能完全恢复正常,如果恢复得好,重返舞台也是有可能的。她父母甚至重新给她报了美国的学校,告诉她,等腿完全恢复了,就留在这里,不要再回去了。

不是没有犹豫的,她无数次地幻想自己重新站在舞台上,灯光打下来,身姿舞起来,多么的曼妙和优雅。可是,没有他,她的心是空的。她一直没有觉得自己有多爱他,可是在那没有他的一百多个日子里,她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爱的滋味。那些曾经被他填满的时间和空气,就这样一点点地淡薄下来,使她几乎难以呼吸。她知道,自己该回去了。她甚至不愿等完全恢复了再回去,因为,那个爱她的男人,会因此而主动离开,他总是觉得自己配不上她。

她回去的时候,拄着拐杖。他去接她,没有惊喜,没有眼泪,只是平静地握住她的手,轻声说:扶着我,咱回家。她的手搭上他坚实的臂,仰脸看着他黑红的脸膛,她觉得自己的心,忽然就安定了。

10年后的今天,我在新搬来的小区里看到他们,她拄着一根拐杖,一条腿微向左跛,他紧紧扶着她,身子也往左偏。两个人,居然是一模一样的走姿。我从别人口中知道了他们的故事:她为了能一辈子跟着他,舍弃了健康;他健康,却因为要搀扶她,腿也那样一瘸一偏,艰难缓慢地前行。他们用世界上最特殊的走姿,印证了爱情的坚贞和美丽。

(责任编辑/王九)

E-mail:wangrong9413@vip.163.com

跌倒的,都是行走的人 篇7

一次, 大发明家爱迪生一边散步, 一边思考, 由于想得入神, 一路上跌倒了五六次。 他的一位同事见了, 大笑不止。 爱迪生回应道:“你笑什么? 你知道跌倒的是什么人吗? 跌倒的, 都是行走的人! ”

跌倒的, 都是行走的人。 坐着的人、躺着的人当然不会跌倒, 但也不会抵达成功的目标。 抵达成功目标的人, 是那些行走的人, 是那些经常在行走中跌倒的人。

那些跌倒后从此不敢行走的人, 从此故步自封、画地为牢的人, 跌倒便成了他们永远爬不出的陷阱, 成了他们行走的牢笼和坟墓。

在行走中跌倒了, 但只要有勇气在跌倒中一次次爬起来, 一次次爬起来再走, 跌倒永远都是行走者的形象, 永远都是走得最远、走得最成功、走得最精彩者的形象。

跌倒的, 都是行走的人。 爱迪生的话, 让人不由得想起一位保险推销员。 他能力平平, 从他从事推销业务开始, 他每天坚持拜访5个客户。 一年下来, 他拜访了1849个客户, 遭到了1783个客户的拒绝, 仅成交了66件, 成功率不到4%。

尽管如此, 他仍坚持每天拜访5个客户, 一直坚持了20多年, 创下了一生拜访40000个客户的纪录。如果按4%的成功率, 他一生遭受了多少拒绝和失败呢?按“40000-40000×0.04”算式计算, 共是38400次。

这个一生经历了数万次拒绝和失败的保险推销员, 就是法兰克·贝吉尔。 尽管他能力平平, 尽管他一生遭受了数以万计的“跌倒”和失败, 但最终他成功了, 成为世界上顶尖级的保险推销员。

法兰克·贝吉尔遭受的38400次的拒绝和失败, 其实是在为他“沙里淘金”, 在淘尽千千万万拒绝和失败的“沙子”后, 留下的便是成功的“金子”了。

成功属于谁? 成功属于那些在千万次的 “跌倒”、失败和挫折后, 却仍不放弃、仍在坚守的人。

跌倒的, 都是行走的人。 正是跌倒, 成就了我们的行走;正是失败, 成就了我们最终的成功。

让反思探究成为行走的方式 篇8

题目 (2014年北京高考数学理科第19题) 已知椭圆C:x2+2y2=4.如图1, 设O为原点, 若点A在椭圆C上, 点B在直线y=2上, 且OA⊥OB, 试判断直线AB与圆x2+y2=2的位置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由题意可知, 直线OA的斜率一定存在, 设直线OA的方程为y=kx.

(ⅰ) 当k=0时, 由OA⊥OB可得A (±2, 0) , B (0, 2) , 此时直线AB的方程为

则原点到直线AB的距离为, 此时直线AB与圆x2+y2=2相切.

(ⅱ) 当k≠0时, 此时直线OB的方程为则

设O到直线AB的距离为h, h即为直角三角形ABC斜边AB上的高.由面积相等可得

平方即得

代入可得

所以直线AB与圆x2+y2=2相切.

综上, 直线AB与圆x2+y2=2相切.

反思1此题中椭圆方程可化为, 圆的方程为x2+y2=2, 此圆是以原点为圆心, 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 而点B所在的直线为y=2, 原点到此直线的距离为2, 与椭圆的长半轴长相等, 是巧合, 还是必然?满足题意的一般直线方程又是什么?

探究1设椭圆C的方程为 (a>b>0) , 点A在椭圆C上, 点B在直线y=t上, 且OA⊥OB, 问当t为何值时, 直线AB恒与圆x2+y2=b2相切?

解设A (x0, y0) , B (m, t) , 结合题意可得x0≠0, t≠0, 由OA⊥OB可得

设O到直线AB的距离为h, h即为直角三角形ABC斜边AB上的高.所以

点A在椭圆C上, 所以

因为直线AB恒与圆x2+y2=b2相切, 所以

对于x0∈[-a, 0) ∪ (0, a]时恒成立.即

所以当时, 直线AB恒与圆x2+y2=b2相切.

由上述推导可知, 在与x轴平行的直线中只有两条直线能够满足直线AB恒与圆x2+y2=b2相切.在2014年北京高考数学理科第19题中, 与椭圆的长半轴长相等只是一种巧合.

反思2当点B在直线时, 原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定值.若原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定值, 那么点B是否一定要在直线上呢?点B还可在哪些曲线上?点B的轨迹可以为哪些曲线呢?能否求出点B的轨迹方程呢?

探究2设椭圆C的方程为 (a>b>0) , 点A在椭圆C上运动, OA⊥OB, 且原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定值t, 求动点B的轨迹方程.

解设A (x0, y0) , 由OA⊥OB可设B (-λy0, λx0) , 原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定值t (t>0) , 即直角三角形ABC斜边AB上的高为t.所以

再设B (x, y) , 则

点A在椭圆C上运动, 可得

代入 (1) 可得

所以动点B的轨迹方程为

反思3 1) 由上述轨迹方程可知点B的轨迹可为直线、椭圆、双曲线, 具体如下:

当t=b时, 动点B的轨迹方程为

此时点B的轨迹为两条直线.

当t=a时, 动点B的轨迹方程为

此时不表示任何曲线.

当即0<t<b时, 动点B的轨迹为椭圆.

当时, 动点B的轨迹为双曲线.

2) 由上面的证明逆推可得:

当点B在直线上时, 原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定值b, 且

当点B在椭圆 (0<t<b) 时, 原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定值t, 且

当点B在双曲线 (b<t<a) 时, 原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定值t, 且

3) 特殊情况:令, 此时点B的轨迹方程为 (a>b>0) , 即点A, B在椭圆 (a>b>0) 上, 且OA⊥OB, 则原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定值

笔者在高考试题及江苏省南通市调研试题中发现类似试题, 具体链接如下:

(2011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 已知P, Q为椭圆 (a>b>0) 上的两点, 且OP⊥OQ, 过O作OM⊥PQ, 求M点的轨迹方程.

(2014年江苏省南通市期末调研试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 设椭圆C的中心在原点, 焦点在x轴上, 短半轴长为2, 椭圆C上的点到右焦点的距离的最小值为

(1) 求椭圆C的方程;

(2) 设直线l与椭圆C相交于A, B两点, 且∠AOB=π/2.求证:原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定值. (答案为)

(2014年江苏省南通市第二次调研试题) 已知椭圆 (a>b>0) 的内接四边形ABCD (逆时针排列) 的对角线AC, BD均过坐标原点, 且AC⊥BD, 求证:为定值, 并求出这个定值. (答案为

行走的爱情地图 篇9

成双成对的男女穿着情侣衫走在街头,哪怕只是两件再普通不过的纯棉T恤,因了同样颜色,同样图案,以及男人女人脸上同样恣意的幸福感,都让我在心底深深浅浅回味上好几遍。

直到遇上他,一个有着高高个子,眼神干净,笑容像阳光的男子,心里那点对爱情的酝酿便立刻飞扬起来。

买来纯棉T恤,裁纸刀,丙烯颜料,毛笔等工具,猫在宿舍里一个下午,绘图,裁刻,拓印,鲜红的LOVE字母上,两个漫画版的我跟他,女的冲天小辫,男的方头方脑。我们可以不是对方的青梅跟竹马,但一定要是彼此的地老天荒。

我把它们称为行走的爱情地图。

几乎是逼着他穿上那件T恤,他的脸涨得通红,走在大街上,注目礼自然灼灼,而他,几乎一直低着头,胸口的图案似乎也萎靡着。

我一张脸骄傲得像向日葵。

我灿烂,他就得明媚,我低落,他必须守护,情感不知不觉成了我一个人的独角戏。

想来,那个时候,到底青涩得叫人心疼,把心事画在衣服上,穿在胸前,把自己和他翻晒在众目之下,就以为那张行走的爱情地图,终点一定叫做永远。

初冬,我捧着刚刚淘来的两件情侣毛衫乐颠颠跑向他,看到他跟一个眉目清淡的女子挽手前行。女子红衣,他青衫,本不搭界,可任谁都能嗅到从他们身上飘散出的甜蜜味道,那个才是爱情的基调,自然,内敛,脉脉相通。

突然想起,他在我相持着穿上情侣衫时嘟哝过一句话,别把衣服跟感情扯到一起,不然注定是衣不如新。没想到,一语成畿。

心事如桑,那一幕蚕食一般沙沙作响,终是熬得结了茧。

明白一件事,爱情经不起彰显和刻意,不然,只是徒劳。

岁月的雕琢和心底那点旧伤,让我成为一个低眉敛眼的女子,对人,对事,淡来淡去。即便对身旁相陪的男子,也不再执着怒放。

一日,收拾旧物,箱底那两件行走的爱情地图赫然眼前,以为自己会红了眼眶,耿耿于怀,可心里却出奇得平静,物跟人,已然两清。

到底买了两件同款的T恤,跟身边的他一起。

淡然跟他说,你一件,我一件,只在家里,只在你想穿的时候穿。他笑,颔首,来来回回揉搓我的掌心。

行走的爱情地图,落实到低俗的脉脉相守之中,便有了生根开花的理由。

装载机行走制动失效的原因 篇10

(1)轮边高温

主要原因是制动踏板的油路密封不严,造成压力油窜入轮边制动器内,车轮在行驶过程中受到油压制动作用,造成轮边因摩擦产生高温。

判断方法:在检测时打开轮边放气螺钉,如果发现有大量油液流出,就表明内部有油压存在,制动踏板油路出现泄漏。

处理方法:更换出现故障的制动踏板。

(2)单侧制动轮高温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该侧的轮边制动活塞回位不良;二是该侧的制动摩擦片出现烧结现象。

判断方法:可利用轮边的制动器磨损测量孔进行测量判断,当制动踏板松开时,活塞若不回位,则表明制动活塞卡死。如果制动活塞回位,则表明制动摩擦片有烧结的可能。

处理方法:解体更换损坏的部件。

(3)制动距离过长

主要原因是轮边制动摩擦片磨损严重,导致制动转矩不足。

判断方法:用油标卡尺通过轮边制动器的磨损测量孔测量磨损量。该机制动活塞行程的标准为3.9 mm(新机),使用极限值为8.5 mm。

处理方法:当测量值达到使用极限值8.5 mm时,应更换轮边制动摩擦片。

(4)制动压力报警

该机的制动系统主要由先导泵-开关泵、蓄能增压阀、蓄能器、制动阀、车轮制动器等组成。当出现制动压力报警时,主要表现为从蓄能增压阀出来的压力较低,主要原因:先导泵-开关泵损坏;蓄能增压阀压力调整不当,压力过低;蓄能器故障。

故障检测方法:在发动机停机、蓄能器中无压力时,拆开蓄能器底部通往蓄能器加注阀的连接软管,安装上相应的管接头,接上压力表。先测量先导泵-开关泵的压力,正常压力为10 MPa,如果测量值正常,则需测量蓄能增压阀的压力(正常为6~10 MPa)。如果油压不正常,应先打开先导泵查看液压油滤芯,如果滤芯内有铝屑等杂质,则表明先导泵-开关泵损坏,应更换。

蓄能器的好坏可通过测量车轮制动器的压力降进行判断。具体方法是将发动机熄火,持续踏下制动踏板5 min后测量油压降,正常值为0.5 MPa;如果压力低于该值,则为蓄能器损坏,应更换。

行走的生命 篇11

摘 要:三毛的作品中总是弥漫着一种渴望去远方的流浪情结,这种流浪情结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少年时的酝酿期,青少年时的萌芽期,青年的薄发期和中年时的回旋期,流浪对于三毛来说可以算作是她生命的价值体现,一种自我完善的修行。

关键词:三毛 流浪 生命 价值

三毛的文章总能让人从中读出一种渴望流浪,渴望去远方的感受,字里行间仿佛总是跃动着一种不肯停息下来的躁动,而纵观她短暂的一生,也的确呈现出一种不安分,一种幻想着去流浪的激情。这种渴望流浪的不安分在三毛而言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时隔多年后,三毛留给我们的印象几乎还是像她为齐豫写的那首歌中唱的那样,“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远方”在三毛的文章中是个很关键的词汇,远方代表着一种浪漫,一种似乎孕育着无限多可能性的天堂。而真正的远方又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它更是一种心理的感受。换句话说,远方虽然美丽而朦胧,却是永远也达不到的。所以作为幻想远方的诗人,只能用不间断的迁徙、流浪来填充心间那份永远也达不到的完美,也正是因为洞察了世间万物的不完美,她才幻想着去流浪。流浪对于三毛来说可以算作她生命的一种价值体现,一种自我完善式的修行。三毛的流浪情结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幼年时的酝酿期,少年时的萌芽期,青年的薄发期和中年时的徘徊期。

一、幼年时的酝酿期

三毛从幼年时代起,就长期浸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她之所以不愿像别的小孩子那样去上学,而是逃学去公墓坟茔丛中与死人为伴,在那样宁静无争的氛围中翻看《红楼梦》等古典书籍,是因为她从小就有着一份叛逆的习性,正是这样一种逃学得到的闲暇让她沉浸在中国古典文化所营构起来的各种近乎幻境然而又令人向往充满着浪漫的境地里。此时的三毛虽然还不能在现实中游历,但是可以想象她的心已经在不间断的阅读中与书中的人物形象发生了某种精神上的交流,她在内心中积蓄着广泛游历前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任何樊笼也拘不住她。三毛的青少年时期对传统文化的阅读和神交,对于她成年后不断地迁徙、流浪是有着很深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是潜在的、隐性的,但它积蓄的力量却是磅礴而深远的。这一阶段可以看做三毛流浪情结的一个酝酿期。

二、少年时的萌芽期

后来等她接触到那时正在台湾流行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时,她被作品中的“无根意识”、无家可归的漂泊感以及建基之上的现代主义的生活方式所震撼。正如威廉·巴雷特所说的那样,一种理论或者哲学思潮之所以能够在某个地方发生进而传播,是因为该地区的现实契合了这种理论,现实永远是理论赖以滋生的土壤。的确,现代主义文学之所以能够在六七十年代在台湾兴起,与那时台湾社会现实的发展分不开的。随着政治上的放松,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人们的思想却一度陷入窘境。面对现实存在,他们变得陌生起来,仿佛改变的不仅是越来越现代的外部环境,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某种变异,就像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所描写的那样,推销员格里高尔在一天早晨起来竟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故事虽然荒诞,但其表现出来的人对于生存的恐惧、紧张、茫然不知所措以及因为生活的挤压而发生的变异却是真实的。《现代文学》杂志的主要创办人之一的白先勇后来回忆创办该杂志的初衷时,也说过类似的话。他不承认他们的创作只是对西方的一种模仿,而说这就是他们斯时真实的心境。

相对于白先勇来说,三毛更容易为现代主义的思想所激发,一方面她思想上传统的包袱更轻些,另一方面她在气质上更接近于吉普赛人,敏感而多情,又多才多艺,同时还幻想着总有一个更美好的远方在等着自己。于是当现代主义思潮在台湾兴起的时候,三毛心中积蓄下来的叛逆、浪漫、渴望流浪的种种思想就很容易被激活了。而这一时期给她影响最显著的就是她的美术老师顾福生,三毛从他那里得到了许多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包括白先勇等人创办的《现代文学》杂志。于是长期酝酿在她心头的关于游历、流浪的思想终于得到了某种栽培和浇灌,它们不断成长着,在她体内四处冲撞着,它们所蕴含着的某种异域风情、浪漫情调以及对于更为美好的现实的期待,让三毛以前所未有的焦躁渴望着成熟。

这段时间可以看做是三毛最终形成其“流浪”创作母题和人生追求的一个萌芽期。三毛仿佛看见了她的双脚已经跨出了门,走在了小说中人踩踏的土地上,异域以其炫目一下子就抓住了三毛,从而更加坚定了她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三、青年时的薄发期

第三个时期可以从她出国到西班牙留学开始算起,一直到她丈夫荷西去世之后在台湾定居为止。这段时间是三毛人生最为辉煌的一段,也是其在创造上收获最丰的一个阶段,而这一时期她的许多作品也是建基在她不断迁徙、流浪的现实基础上的。如果说她前期对于流浪的幻想只是一个朦胧意义上的远方的话,那么,已经步入成年的三毛再也不能满足于一个近乎乌托邦幻想的远方了,她在不断追寻着一个既具有远方所有想象的特质又有着某种确定的可以直接把捉得到的意象。此时一个满足她所有想象又带着几分原始的荒野和生命力的地方进入了她的视野,这就是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不仅让她儿时所有的想象,给了她一份满足,更让她的生命在这一阶段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大的释放。她不断的用自己那双并不矫健的双脚奔走在欧洲的大地上甚至非洲的沙漠里,又将她在异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文字。与男性作家的文笔相比,三毛要感性得多,但也正因为如此,她对生活的感受才是最为真实最为原始的,它们细腻地记录着一个平凡女性对于生活的全部感受,尤其是时刻渴望着去流浪的那种急迫、焦躁以及对于现实中不满的不断发现以及抗争。

流浪在她生命最辉煌的阶段,不仅划定了她生命的轨迹,也成了她创作的核心意象,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这个表层,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命的飞扬,一个勇于幻想更勇于直面幻想破灭的健康形象。这一期间的三毛留给我们的印象最为丰腴,她成熟了,虽然还带着几分矜持和羞涩。但她却是一个敢爱敢憎的活的灵魂,她勇敢地找到了短暂生命中的伴侣,而他又仿佛怀着一个跟她相同的梦想,流浪成了他们共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可惜,他的看似健壮的男性的生命比起她来更加单薄,竟然先她而离开了这个世界,在这个看上并不十分美丽的世界中他们曾经一起流浪过,他们用一种对于生的执着丈量了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火热的沙漠上有他们并排的足迹,他们轻轻地走过又笑着悄悄地将足迹掩盖,因为他们知道在广袤的沙漠面前他们只是前来瞻仰的人群中的一份子,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更遥远更陌生的目标在前面等着他们,他们就要这样永不停息的走下去。正如《野草·过客》中的那个过客一样,在鲁迅而言,明知前面是坟还是决定继续走下去的过客的举动是他反抗绝望的哲学思想的一种外露,而在三毛这里,她还没有看到绝望,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寻求一种生命的价值,一种可以把握得到的生命的体征,或许在三毛而言,只有在流浪中,她才能感受到自己活的生命的跃动。于是他们一次次跨过他们自己,一次次踏上更为遥远的流浪征程……直到其中的一个永远休息下来了,再也迈不开双腿了,他悄然合上了眼睛,而她在经过了许多年的飘泊之后,也仿佛感觉到累了似的,想休息一阵了,于是三毛在丈夫荷西死后,终于选择在台湾定居下来。

四、中年时的回旋期

三毛终于进入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她虽然也应出版社的邀请游历了非洲的许多地方,也不断地去旅行,回到了中国大陆她的出生地舟山群岛,还有她心有戚戚、念念不忘的甘肃敦煌,但是这一时期的文章所传达出的信息已经不再是明朗的撒哈拉情怀,而是像青年时期的作品一样返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挖掘,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徜徉、流浪。此时的她有一颗落寞的心,尽管她在很多的文章和演讲中说自己是豁达的,仍旧开心得活着的。但是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微妙地感觉到三毛的确有些累了甚或颓唐了,她的整个生命的周期仿佛也而黯然失去了先前光亮的色彩,变得枯萎了,以至于最后,她竟然自己结束了仅仅四十八岁的生命。

五、结语

美国作家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它真实地再现了一战后,年轻人由于失去了先前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对于世界和整个人生的认真的生活态度,而一下子身陷在迷惘中的情绪。为了排挤这种情绪,他们便以叛逆的姿态出现,以不断迁徙、旅行的方式来充实自己内心的空虚,追求一种时刻都“在路上”的感觉,因为只有“在路上”、在行动中他们才能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及其生命的价值。

三毛的流浪情结与“迷惘的一代”是有着共通之处的。从大的时代背景来说,三毛成长的六七十年代的台湾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政治上的解禁,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人们却发现物质生活的丰富并没有能够改变内心世界的贫乏。与之相反,这种落差却更加明显起来,于是人们也陷入了一种不知何去何从的迷惘境地。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员,三毛无疑要受到这种时代思潮的影响。由于事业上,尤其是情感上的突然变故,三毛也因此怀疑整个的人生走向,甚至有时不得不信奉起宿命论的观点来,可她又深知自己不能永远地陷在这层虚无里,迷惘不知归路,她又想从这种迷惘状态中挣脱出来。然而一时又没能找到合适的方法,于是只好继续流浪,设法让自己的心绪永远留在“在路上”的过程中,因为她害怕一旦停下来,就不得不去回顾、去思考,甚至最终的结果是将整个的自己给否定掉。

正是因为流浪生涯的结束,使她的生命失去了一种前进的动力,她仿佛已经看不到生命的价值体现,这样活着对于崇尚游历的三毛来说无疑是一种近乎行尸走肉的苟活,而她又不愿耽溺在对于往日辉煌的追忆中,这才果断地结束了自己流浪的人生之旅,向着那最深处最黑暗然而却又是最温暖的“家”滑了下去。她终于像一个人间的过客那样又恢复到了她的原初,她生命的起点。

上一篇:社长申请书下一篇:儿童节活动方案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