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词汇理解(精选6篇)
篇章词汇理解 篇1
一、引言
自2006年CET-4考试改革以来, 阅读部分就新增了篇章词汇理解。篇章词汇理解为一篇200-300字左右的文章, 有10个空格, 要求考生从15个单词里选出最合适的词填入空格, 每词只能选一次。该题考察学生理解篇章的能力和对词汇掌握的程度。学生普遍反映该题难度大, 耗时长, 准确率偏低等。这反映出学生词汇量不够、语法基础差、背景知识掌握不够、缺乏一定的阅读技巧等。本文通过分析语篇衔接理论的衔接手段, 阐明该理论在篇章词汇理解中的运用, 指导学生从语篇衔接连贯的角度去把握做题技巧, 提高篇章词汇理解的解题效率。
二、语篇衔接理论
Halliday和Hasan (1976) 阐述了英语中衔接的基本概念和实现手段, 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并且把衔接定义为语篇存在的意义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使文字成为一个语篇。语篇衔接分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 具体为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等, 通常前四种被归纳为语法手段。王尚峰 (2008) 指出, 相互间存在某种语义关系的句子构成连贯的语篇, 语篇连贯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句子间在语义上存在某种联系, 这种联系必须通过语句衔接手段实现。语篇衔接理论有助于学习者分析语篇组成、语篇和语境关系, 了解语篇发展脉络。彭家玉 (2002) 认为, 衔接在语篇中体现为词汇、语法形式, 研究衔接关系不应脱离篇章意义。因而, 阅读时上下文衔接与连贯显得尤为重要, 不能很好把握上下文的衔接与连贯, 势必影响到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在CET-4篇章词汇理解中也一样, 考生只有很好地把握文章上下文的衔接与连贯才能深刻领会文章内涵, 才能准确无误的做出选择。
三、语篇衔接理论在篇章词汇理解中的具体运用
通过分析历年真题可知15个备选词汇都是实词, 并且给出空格处所缺词的正确形式, 如动词给出时态, 名词给出单复数, 形容词副词给出比较级、最高级。此外, 篇章第一句通常是完整句子。抓住这两个特点, 首先通过第一句了解文章主旨;其次, 只要掌握词的基本含义、词性与形式, 充分运用语篇衔接理论中的五种衔接手段指导阅读、分析材料就能正确理解材料并做出正确的选择。解题前先把备选词汇进行词性分组, 联系上下文并通过对空格处句子进行语法结构分析判断空所需单词的词性及词形, 再根据语义选出合适选项。本文以2009年12月、2016年6月真题为例, 分析这衔接手段的运用。
(一) 替代和省略
替代和省略是为了在语篇中避免重复累赘以用来创建语篇连贯。替代是指用一个语言成分去代替另一个或几个成分, 是各语言成分之间的一种代替关系, 和照应类似, 同样意味着语篇中某一语言成分的解释须借助上下文。而省略是一种特殊的替代现象, 也被称为零替代, 由于省略的成分有望从上下文中寻找, 因此省略也具有语篇衔接的功能。
例1 (2009) :Researchers 47 92 families form 11 child care centers before their children were a year old, interviewing each to establish incom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child care arrangements.
该句中each后省略了family, 考生弄明白这一点, 再根据语法常识分析该句缺谓语, 需动词, 并且句中befor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为过去时, 可断定应选择动词过去式。联系上下文备选动词中recruited符合题意。
(二) 照应
照应是指当篇章中某些词汇的所指必须依赖上下文而造成不同的照应有相同的所指时, 就形成了照应和连贯。照应是一些起信号作用的词, 本身不能做语义理解, 只能通过照应别的词来说明信息。依照Halliday和Hasan的划分, 照应又分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人称照应是指用人称代词及其相应的限定词和名词性所有格代词所表示的照应关系;指示照应是指用指示代词或相应的限定词以及冠词等表示的照应关系;比较照应是指在语篇中具有承接上下文的作用, 它至少涉及两个比较对象, 通常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等级以及其他一些有比较意义的词语来表达。
例2 (2016) :…that gym time may be taking away from study time.With standardized test scores in the U.S.31 it recent years, some administrators believe students need to spend more time in the classroom instead of on the playground.
该句中gym time may be taking away与下文中more time形成比较照应, 上文中提到the more children moved, the better their grades were in school, 因而体育课时减少导致孩子们标准测试成绩下滑, 需填备选答案的dropping。
(三) 连接手段
连接则表示两个语段间的关系, 指句际是在什么意义上相互联系起来的, 主要由连词、副词、介词短语等来实现。
例3 (2016) Investigators found that the more children moved, the better their grades were in school, 29 in the basic subjects of math, english and reading.
该句中空格后部分进一步举例说明运动对孩子们学习成绩的促进, 尤其在数学、英语和阅读方面更突出。空格前后为递进关系, 因而, 此处填particularly。
(四) 词汇手段
词汇衔接是实现衔接的另一种手段, 通过词义的选择来达到衔接目的, 通过词的重复、同义、反义、上下文、同现、复现等实现语篇衔接。甘丽华 (2008) 认为汉语中重复运用某一词汇的现象很多, 而英语不会过分重复使用某一词汇, 同义词、近义词以及上下义词和照应手段配合使用, 能帮助句子相互衔接, 构成连贯。
例4 (2009) :When the children were 2, researchers videotaped them at home in free-play sessions with both parents, 48 all of their speech.
该句videotaped是全句谓语, 空格处缺动名词表示研究人员如何处理孩子与父母们的对话, 联系主句中的动词videotaped可猜测此处应该填一个与videotaped构成同义复现的词recording, 意思:录制孩子们同父母自由玩耍情景, 并记录他们的所有谈话。
例5 (2016) :And exercise releases hormones that can improve 35and relieve stress, which can also help learning.该句中and连接两个并列成分, 其后为动宾短语relieve stress, 前面也应该为动宾短语, 因而空格考虑名词, 并且该名词应该与stress同属于某一范畴的词汇, 从词库中所提供的名词来看, mood与stress同属于情绪、情感类词汇, 因而选mood。
从以上例子可看出, 语篇衔接理论对篇章词汇理解结题思路很有帮助, 考生想要在CET-4中取得优异成绩就不能放弃任何一道题, 只要深入思考、认真分析、仔细研究, 篇章词汇理解题也能轻松拿分。
四、结语
本文以Halliday和Hasan语篇衔接理论为指导, 对2009年12月及2016年6月CET-4真题篇章词汇理解中典型句子进行分析, 旨在阐明语篇衔接理论不仅有助于语篇理解, 而且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学生在准备四级篇章词汇理解时, 除了努力扩大词汇量之外, 还应掌握语篇衔接的各种手段, 以提高做题速度和效率。
摘要: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篇章词汇理解一题, 学生普遍反映该题难度大, 耗时长, 准确率偏低等, 本文以2009年以及2016年CET-4真题为例, 通过分析语篇衔接理论中的五种衔接手段在篇章词汇理解中的运用, 阐明该理论对篇章词汇理解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篇衔接理论,CET-4,篇章词汇理解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Haso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2]王尚峰.语篇衔接视角下的大学公共英语阅读教学探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0) .
[3]彭家玉.语篇衔接研究新探[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4) .
[4]甘丽华.基于语篇衔接和连贯理论的英语阅读教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84) .
篇章词汇理解 篇2
目的探究听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在篇章阅读理解的.差异.方法以3(被试类别)×4(阅读提示策略)混合实验设计比较听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小学4、6年级儿童共36人在4种策略提示阅读下的阅读理解指标.结果阅读成绩上类别主效应显著,P<0.001;阅读提示策略主效应显著,P<0.05;阅读时间、阅读速度上被试类别主效应不显著,阅读提示策略主效应分别为显著、不显著;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结论听力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阅读在4种阅读提示策略上有相同变化趋势;提纲阅读提示策略有助于听力障碍儿童阅读理解.
作 者:邢丹 董冶 Xing Dan Dong Ye 作者单位:邢丹,Xing Dan(中国.鞍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114005)
董冶,Dong Ye(大连市盲聋哑学校)
篇章词汇理解 篇3
【关键词】段落 篇章 词汇教学 语境 效率 策略
一、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及段落、篇章与词汇教学的关系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均离不开词汇。而词汇在段落、篇章中的理解和自主运用是我们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历年高考的关注的重点。2011的浙江高考英语试卷新增词汇100个,对我们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优化词汇教学策略,提高课堂词汇教學的效率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之一。
余德敏(2002)认为,在段落、篇章中,语境信息能把篇章中的词语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容易从他们的心理词汇中提取词汇,有利于词汇的记忆。难度适宜的英语阅读材料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和语境线索,让学生领略词汇所承载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基于段落、篇章的放射式学习所倡导的词汇学习有利于提高词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语言学习能力(葛炳芳,2010)。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与所在的备课组在词汇教学上作了些初步的尝试。运用段落、篇章为载体在语境中教会学生熟练自主运用词汇的能力。
二、以段落、篇章为载体的课堂词汇教学策略
词汇的魅力就在于其灵活性。在不同的上下文语境中,它常常有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在学生以单句为语境,学会使用大纲要求的词汇和习惯用语或搭配的基础上,接下去便是着重培养学生在段落中能熟练地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的能力。我们常用的做法是:
策略1 链接课文句群,仿写段落
段落中的句子并不是随意的堆积,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建立起来的。在处理课文段落时,应引导学生关注段落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帮助学生理解段落内容的同时进行逻辑分析,使学生建立起对语段有总分、因果、转折等逻辑关系的概念,这有助于学生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实际应用中去。
例如,以对课文的概括进行填空练习为范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目标词汇和句子结构连词成段。如:
Jo was very delighted to hear from Rosemary who is dying to hear about Jo's life as a volunteer in PNG where Jo came across many difficulties. For example, there is a lack of electricity, water, textbooks and other equipment. She tries to adopt to the conditions and make a difference to the boys' lives. She thinks it's a privilege to have such an experience.
因此,一个单元的词与词之间往往可形成了一个词汇关系概念网,利用这一点,对目标词汇进行连词造句、连句成段,可使词汇记忆效率增长。
策略2 挖掘新增长点,巧用段落
假如教师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学生手头的练习中有很多很好的词汇练习的素材。我们常常就地取材,借助练习进行方法指导,把它作为阅读或写作的一个增长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施展身手。
比如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对词汇的断章取义或词汇的偷梁换柱以及语段逻辑关系的理解错误或忽视,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这样的简单题中失分。
例如 2007年山东高考阅读B 篇中的一段文章:
Reading for fun matters because children who are keen on reading can report lifelong pleasure and loving books is an excellent indicator of future educational success. According to the OECD, being a regular and enthusiastic reader is of great advantage.
教师通过对本片段的话题进行发散,通过说、写几句读后感,交流对作者态度及观点的看法及理由,在新的语境中运用话题词汇,并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有学生谈到I don't think that we should say no to the computer. The Internet has created a new kind of reading for us. It inspires us teenagers, who might otherwise spend most of our leisure time watching TV, to read and write, for example in BBS and so on. 观点清晰,表达流畅,言语优美。定语从句的使用也很到位。create, otherwise, inspire, leisure等高级词汇的使用也很恰当。
策略3 以话题词汇为引线,把握篇章脉络
在增强学生分析判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我们还根据不同体裁,帮助学生就信息之间的关系构建语篇的逻辑框架,如时间表、对比图、概念图,训练他们的条理性。
例如,在预测发散本单元话题词汇的基础上,针对篇章是如何发展主题的我们常这样处理:
How many parts can be divided? Your reason?
Find out the key sentence in the passage
What topic words are used to clarify/state the topic?
What are the key words to arrange the passage?
From what words can we know the writer's attitude?
What topics are discussed in the text?
通过这些问题或活动来缩小话题词汇,根据关键词汇摸清篇章脉络。这样做的优点在于训练学生通过跳读略读来抓重点词汇,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猜测、概括等能力。
策略4 以篇章话题为源头,找寻词汇活水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课文话题为源头,利用学校齐全的现代化教育设备,有效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教育资源获取信息,拓宽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并对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归纳和分析,创造性地使用资源。
例如,纵看最近几年的浙江高考书面表达话题分析,我们都可以从教材和时事中找到影子。
基于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挖掘并深化每一单元的话题,为词汇运用找到新的语境。如针对Module 4 Unit 1的话题,在学习了两篇课文后,提问:
①What impressed you after reading the stories of the two great women?
② Find out the useful verbs or sentences to describe a person.
通过这两个活动,帮助学生罗列出描绘人物性格的词汇如hard-working, considerate, determined, perseverant, intelligent, energetic, willing to sacrifice, devoted等(把学生写出的词和句呈现在实物投影仪上或者随机写在黑板上)和句子描写,如She inspires those who want to cheer the achievements of women. Further reading made me realize that it was hard work and determination as well s her good nature that had got her into medical school.为下一步写作打好基础。
总之,以段落、篇章为载体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应从运用的角度入手,遵循与读写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并体现“以话题为中心、以段落、篇章為载体、以读写为手段”的词汇教学理念。在词汇课堂教学中既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能提高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语言的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程彩玲,张荣.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调查[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7):6-12.
[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新课程资源质量标准及资源建设研究”项目成果丛书. 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课教学设计课例研究[C].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68.
[3]胡庆芳. 加强词汇教学有效性的课堂实践研究[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7):23-27.
篇章词汇理解 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阅读题,非英语专业学生,篇章词汇理解题,解题技巧
一、题型分析
篇章词汇理解题即选词填空题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阅读题的必考题型,此类题型所占分值不高,限定时间太短,对学生的英语词汇量、词汇的使用能力和英语语法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要想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做对题目难度很大。
二、学生的困难
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做此类题目时遇到的问题主要是:(1)词汇量不够,15个供选生词很大一部分不熟悉甚至不认识;(2)英语语法底子差,不能在选词前对填此处进行初步的词性和成分的判断;(3)对词汇的使用水平很有限,虽然认识该单词的基本意思,但是不会熟练使用该词,不了解该词使用的固定搭配和使用场合。
三、解题技巧
针对学生的不足,笔者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一套便捷方法,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现有的词汇和语法能力来做对题目,提高做题的效率。
选词的分类(从考查的频率看):(1)动词;(2)名词;(3)形容词;(4)副词;(5)量词;(6)代词。
做题步骤:
步骤一:对15个供选词汇进行分类、标记和归类。
15个供选词一般可分为上边提及的六种类型,然后分别做上不同的标记,同类的标记相同,以便快速定位答案。
1. 动词(参考标记为动词原形V-verb,过去分词在ed下画线,现在分词在ing下画双线。)
动词分为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
谓语动词是该句的主动词, 它体现了时态, 一般只要看空格处前后有无主动词, 有没有体现该句时态的动词, 如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等, 若没有, 就可以判断此处为谓语动词, 那就环顾上下文确定下时态和句意, 接着在供选词内寻找即可。例如2009年1月的四级真题:While enriching their imagination, books%55%their outlook, develop a fact-finding attitude and train them…这里就是缺少一个谓语动词, 再根据上下文发觉时态是一般现在时, 因为这个谓语动词的并列动词 (develop, train) 都是一般现在时, 所以时态肯定是一般现在时。这个谓语动词还是及物动词, 因为其后跟直接宾语。
非谓语动词不同于句子的谓语动词,它不能独立作谓语,可以担任句子中得任何成分,包括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非谓语动词虽然是最复杂也是最难的一类题目,但是它的应试技巧其实很简单。不定式在此类题型中通常作动词宾语,这就取决于动词的用法,动名词也常作动词宾语,道理是相同的,不过动名词还常作为介词的宾语。不定式作为后置定语时通常表示将来的动作,动名词定语一般前置,表示名词的功能。
分词是重点考点,分词作定语时,现在分词表示主动和动作正在进行,过去分词表示被动和完成。分词做状语时,分词的形式取决于动词与主句主语的关系,主动的关系就是现在分词,被动的关系就是过去分词;分词作定语时,分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分词与所限定名词之间的关系,主动关系分词就是现在分词,被动关系分词就是过去分词。
2. 名词(参考标记为n-noun)
这类题型的考查方法很简单,一般该空格前是冠词+形容词或者是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名词没有时态,但是有单复数,因此,做此类题目是要注意该名词的单复数,这样也可以缩小范围,提高做题的效率。
3. 形容词(标记为a-adj)
这类题型的考查方法也很简单,一般该空格后是名词,前面有时也有冠词。注意形容词没有时态和单复数,但是它有比较级和最高级,所以在做这里题目是要注意形容词的级别。此外现在分词、过去分词都可作形容词,要注意区分;动名词也可作形容词,但多表示名词的功能。
4. 副词(标记为ad-adv)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和整个句子。没有它句子在语法上依然成立,但在意义上不完整,所以如果发现该空格在句中可有可无,句子语法成分完整,那就可以基本判断这个空格处填副词了。
5. 量词(标记为q-quantity)
这类题目我把它单独列出来说,因为该题目属于送分题,考查的方法也既简单,一般形式就是aof,因此,学生在平时记牢这类表示数量的短语即可做对题目。
6. 代词(标记为p-pron)
这类题目考查的频率很低,主要取决于学生对文章上下文的理解,从而确定代词的选择,当然代词后的动词形式也可以帮助学生确定代词的单复数形式。
步骤二:逐题解题。
逐题确定画线部分的词性,然后在该类词性中选择符合上下文语境的单词,然后在选词中划去该词。
步骤三:复查。
通读全文,复查答案。
四、真题演练技巧
以2011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例。
第一步,对15个供选词汇进行分类、标记和归类。
A) alter标记为a B) associated在ed下画线
C) attracting在ing下画双线 D) cling标记为v
E) continuing在ing下画双线 F) definitely标记为ad
G) different标记为a H) efficiently标记为ad
I) formally标记为ad J) function标记为n/v
K) mixed在ed下画线 L) negative标记为a
M) sufficient标记为a N) tend标记为v
O) younger标记为a(比较级)
第二步,逐题解题。
1.While elderly peopleto sleep for fewer hours...
本句少一个谓语动词,因此47必定是个动词,而且该动词后跟不定式,D、J、N都是动词,N) tend to do表示往往,易于做某事,正合此处的意义。故而选择N,然后划去N。
2.This has a (n) effect on their brain’s performance...
本句前面是不定冠词后面是名词,因此48句必定是形容词,A、G、L、M都是形容词,L表示积极的,正合此处的意义。故而选择L,然后划去L。
3.While younger people are better at sleepingstraight through the night.
本句前后不缺乏任何成分,句子基本成分完整,因此49必定是副词,I、F、H都是副词,H表示有效率地,正合此处意义。故而选择H,然后划去H。
4.More sleep in old age, however, iswith better health...
本句前是be动词后是介词,因此49必定是形容词,剩下的形容词有A、G、M,但不符句意,hb接着往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里找,B、K是过去分词,C、E是现在分词,都可以作形容词,参考后面的介词with,此处因选B,表示与什么有关,然后划去B。
5.most older people would feel better and more...
本句前有感官动词feel,有并列形容词的比较级better,因此本处也是形容词,且为褒义,剩下的形容词是A、G、M,其中A表示警觉,正合句意,故而选择A。
6.but the amount of sleep we need towell does not change...
此句是一个定语从句,该从句缺少动词,且为动词原形,可以选择的动词只有有D、J, J表示运行、活动,正合句义,故而选择J,然后划去J。
7.It’sa myth...
此句也是句子基本成分完整,因此该处缺少副词,可选择的副词还剩F、I, F表示绝对,起强调的作用,故而选择F,然后划去F。
8.the more they sleep like they did when they were.
此处应为形容词,再结合上下文此处应是比较级,选项中只有O满足,因此选择O,然后划去O。
9.older adults would benefit fromto get as much sleep...
此句前为介词后是不定式,此处必定是动名词或者名词,现在动名词中选择,可以选择的有C、E,恰好E表示继续,正合句意,故而选择E,然后划去E。
10.That’sfrom person to person,
此句前为be动词后为介词,此处必定是形容词,可选择的有G、M、G表示不同,正合句意,故而选择G,然后划去G。
第三步, 复查。
重读全文。
五、结语
总之,尽管篇章词汇理解题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阅读题中比较难的题型,但是只要学生平时加强此类题型应试技能的实践,在考试时合理运用应试技巧,必定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陈幼平.星火英语——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试题[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6.
篇章词汇理解 篇5
韩国和中国同处东亚文化圈, 韩语和汉语的联系也比较密切, 因此从理论上说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还是比较容易的, 但对于学习汉语的韩国留学生来说, 除了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困难外, 汉语语法的一些独有特点无疑给韩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造成更大的困难。每当留学生提笔写作的时候, 即便是中高等水平的学生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结果是出现篇章词汇衔接偏误等情况。
一、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现状
通过考察发现, 一些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普遍认为留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 有足够的认知能力, 所以只要教授他们最起码的听、说、读, 他们自然会进行一般意义上的中文写作。正因为如此,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不够, 特别在容易出现问题的词汇衔接方面的引导力度不够, 导致学生写作时经常出现词语衔接偏误。中高等水平的留学生在进行汉语输出的过程中, 缺乏最基本的衔接连贯, 使得文章在乍看之下能够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 但深入研究之后就会发现其中存在很多词汇衔接偏误, 从而影响文章的可读性和整体感。从这方面来讲, 留学生接受日常写作训练和词汇衔接方面的专门训练很有必要。
二、韩国留学生汉语词汇衔接偏误原因分析
1.教学大纲缺乏针对性
大纲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无可厚非的, 大纲指导教材的编写, 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 更影响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学习。留学生能否学会、学好汉语, 大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对四个常用大纲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综合比较发现, 在对外汉语教学大纲中, 很少有篇章词汇衔接的知识点和举例分析, 词汇衔接没有被列为一个独立语法项目, 虽然有所提及但都是一笔带过, 缺乏针对性, 解释也不够深入。
2.目的语知识泛化
3.教学训练及教材、工具书的影响
教学训练影响留学生的学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对于语句的讲解过于繁琐, 使得学生不知道哪里是重点, 什么词应适当多用一些, 什么词在句中出现一次就足够, 没有透彻的理解, 使得学生完全摸不着头脑[2]。另一方面则是教师的讲解过于简单, 主要体现在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中, 正因为留学生处在高级阶段的学习, 所以一些教师自然地认为学生对于一些词义已经掌握, 不必要赘述, 而这也成了高级阶段学习中韩国留学生出现词汇衔接偏误的症结所在。
关于教材和工具书给留学生词汇学习造成的偏误主要表现在对于一些需要仔细讲解的概念, 书上只是一言带过, 使讲解不够深入、不够具体, 使学生明明错了却不知道错在哪里。
4.社会环境的影响
课堂环境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最重要的场所, 在这里能够直接获得知识, 是最简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同时, 课堂上, 教师的教授、工具书的使用和社会环境相辅相成, 为韩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营造全方位的立体化学习空间。在日常交往中, 我们的通常观点是:他 (们) 是外国人, 汉语说得不好没什么关系。受这种思维的影响, 即便留学生在和我们交流时出现了一些错误, 我们也不会对其进行纠正, 而且受韩国文化的影响, 一些基本韩语我们还是能够理解的, 加上身体、手势的帮助, 不会过于计较韩国留学生说的汉语到底有什么问题, 殊不知这助长了他们“得过且过”的气焰, 对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是没有帮助的[3]。
三、对具体教学的几点建议
1.采用汉韩对比法教学
留学生的作文受母语的迁移影响较大, 所以,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重视两种语言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区别, 尤其对于词汇衔接的不同点应当着重说明, 并有针对性地使学生认识到二者的区别。
由于韩语属于汉语文化圈, 因此学习汉语时, 韩国留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和掌握词汇的衔接使用。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对于词素的音、形、义及构成方式等的讲授就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 而应当将词素之间的联系作为难点具体讲解, 特别对于近义词、反义词、逻辑词及形近词等的讲解, 不但要注意讲解的针对性, 同时要注意对于这一部分词汇的复习与掌握训练[4]。在详细讲解时, 教师应适当创设情境, 通过学生亲身扮演等方式使其从中发现词汇之间的异同, 再辅以教师的重点点拨, 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出现词汇衔接偏误的情况。
2.充分利用汉字词的优势
由于汉字在韩国的出现率是很高的, 而韩语是在中国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给韩国的汉语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因为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对所学内容的一般认识, 因此能够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输入知识, 将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二次加工, 这样输出的语言就能够刺激大脑的短时间记忆。在此基础上经过后期的强化训练, 这些知识就能够被学习者牢固地掌握, 从而, 当后期需要使用时, 就可以在大脑中形成汉语的结构知识体系, 这样体系化的语言能够供学习者检索和写作[5]。
此外, 鉴于汉语和韩语之间如此紧密的联系, 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对其加以利用, 通过汉字词的使用揭示汉语和韩语之间存在的差别, 以及两种语言在语音、词义上的对应关系, 从而使得生词的学习能够与学习者已有的词汇建立结构联系, 并且, 与学习者已经通过学习掌握的词汇建立空间网络体系, 达到将已有的词汇结构框架丰富起来的目的。
3.提高词汇的重现率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借助遗忘规律深化词汇知识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特别注意词汇的重现率, 进而帮助学生牢固记忆。课堂上不但要对新知识进行对比讲解, 在复习阶段, 也要有针对性地将难以掌握的词汇重复提出, 以此使学生认识到难点与重点所在, 从而多加注意。复习进程中, 既要有短时重现, 又要有定时重现, 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另外, 教师对于每节课的复习时间要有准确的把握, 以免适得其反。关于知识的整合, 不限于一种形式,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整理, 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用适合学生水平的汉语词汇解释词义
韩国留学生产生篇章词汇衔接偏误的原因主要是媒介语的选择给学生造成了困扰, 针对词汇衔接偏误出现最多的原词复现偏误, 教师应当细致整理汉、韩两种语言的区别, 将总结出来的结果拿到课堂上由学生修改, 修改完成后由学生互相批改, 批改后,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尽可能多地使用汉语释义, 用学生写过的文章进行分析, 分析其中的衔接偏误, 避免使用学生不熟悉的词, 特别是超纲词解释生词, 通过汉、韩对比教学, 学生从中发现两种语言在词汇的使用、句子的衔接等方面的特点, 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 把自己实力全部发挥出来。
5.加强汉语文化的渗透
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 所以, 当这些韩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后, 都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博大精深的本土中华文化。那么, 课堂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文化的介绍, 逐步将学生带入情境中, 使学生带着对中国文化的仰慕与探究不断学习汉语。有了语言, 也就有了文化。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足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将我国文化不断融入课堂当中, 对于词汇衔接的学习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
想要学好一门语言, 就要对其背后代表的民族有所了解, 特别是人文环境、思维方式等。中韩两国的文化虽源自一脉, 但有很大区别。那么, 教师在授课中就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中高级阶段的学生时, 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扩大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积极参与到汉语学习中, 从而减少词汇衔接偏误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汉语的应用研究是汉语本体研究的试金石[J].语言文字应用, 2000 (2) .
[2]黄玉花.韩国留学生的篇章偏误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5) .
[3]陈晨.英语国家学生学习汉语在篇章连贯方面的常见偏误[J].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4]赵成新.外国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方式偏误分析[J].台州学院学报, 2005 (4) .
篇章词汇理解 篇6
一、篇章知识运用于课文分析的设问
在很多常规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展开文章的讲解时通常都会设计相关思考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文章往往更有针对性。传统的问题设计通常集中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文章中的细节提问, 考查学生对于某个关键词或者某个概念的理解与认知;也有立足于文章段落层面的设问, 但是这类问题通常为考查段落大意。很少有教师会从整个语篇出发, 从篇章知识的角度设计对于文章结构、作者写作意图、文章主题思想的这类问题, 然而, 这类问题对于学生理解文意却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篇章层面的问题能够让学生迅速留意到文章的宏观结构、题材及框架, 能够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准确把握住文意, 这对于引导学生从深层次理解文章是很有帮助的。
以“Back to the past”这一课题的教学过程为例, 很多教师都会在设问时针对文章中的一些细节或者段落意思展开, 常见问题如下:
Q1:What happened to Pompeii in august AD 79?
Q2:How did the buried city discovered?
这些问题确实能够让学生对于文章中的关键问题有所思考, 但是却无法让学生对于文章的总体架构、写作思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有所把握。如果教师能够从篇章知识出发设计语篇层面的问题, 对于文章的教学会更有帮助:
Q3:When talking about the lost civilizations,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Q4:How many different things we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about Pompeii?
这种基于篇章层面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架构进行有效梳理, 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抓住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进而更好地明白文章的含义。
二、篇章知识运用于课后阅读文章的设问
除了需要精读细讲的课文外, 高中英语课本中每个单元后还会附带一篇课后阅读文章, 这类文章通常并不需要教师精讲, 但是这些文章也都是很好的阅读素材, 是很好的教学范例。很多教师对于这类课后阅读文章, 在展开讲解时通常是让学生回答文章后的几个思考题, 让学生对于文章所讲的大致含义有一个粗略把握即可。但是对于这些阅读文章后的问题展开分析后不难发现, 这些问题一方面多且繁复, 另一方面问的很多内容也不够实用, 很少有设问是从篇章知识层面来进行考查的, 问题的含金量也不够。针对这样的状况, 教师可以从语篇出发, 设计一些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及层次的问题。
以“Harvest Festival”这篇课后阅读文章为例, 阅读完文章后, 学生从课本上会看到的问题大致如下:
Q1:Why do people celebrate Harvest Festival?
Q2:What is the story behind Onam?
这些问题都非常具体, 很明显都是考查文章中的细枝末节, 对于文章展开整体性思考的问题很缺乏。为了弥补这个缺陷, 我会有意识地从篇章层面添加一些考查学生对于语篇知识掌握程度的问题。我设置的问题如下:
Q1:As it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that every culture has some kind of special Harvest Festival, why is that?
Q2:How many different Harvest Festivals can you learn from the passage?
很明显, 这两个问题都是从语篇出发, 需要学生对于篇章知识展开思考才能够找出答案。这样的问题对于促进学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文章是很有效用的。
三、篇章知识运用于阅读理解试题的设计
阅读理解是高中英语试题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也是试卷中占比最大的。篇章知识不仅能够很好地辅助课堂教学, 在教师展开试题的设计时, 尤其是阅读理解的题目的设计时也能够发挥很好的成效。设计篇章层面的问题迫使学生必须从全局来考查文章, 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 这类问题显然能够让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更深入。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