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族伟大复兴续写新篇章

2024-10-12

为民族伟大复兴续写新篇章(通用8篇)

为民族伟大复兴续写新篇章 篇1

人民网评:为民族伟大复兴续写新篇章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六周年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华民族永远铭记、时刻警醒的纪念日,也是人类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纪念日。

66年前,中国人民历经6年局部抗战、8年全面抗战,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国家和人民的支援下,取得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胜利。这场以巨大民族牺牲换来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遗产。如何从这份凝重的历史遗产中获得开创未来的启迪,从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吸取民族复兴的力量,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重大课题。抗战初期,朱自清先生《这一天》中曾激情洋溢地写道:“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面对外敌侵略,中国不停割地赔款,换来的却是侵略者更加疯狂的掠夺。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生死存亡的考验使中国人民极大地觉醒,抗日战争烽火的洗礼,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

战争是实力的较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这种综合国力,不仅表现在飞机大炮上,同样也表现在民族精神、国民素质上。全面抗战的爆发前夕,中日双方无论是国力还是军力的对比,日本方面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远远超过了甲午战争时期的对华优势。国际社会在战前根据两国军力、国力对比计算,都认为一旦两国开战,日军只要动用15个步兵师团就能在短期迅速彻底击败中国,最乐观的估计是德国军事专家的计算,认为如果中日开战,日军动用15个步兵师团进攻,中国最多可以坚持6个月。

另一方面,自近代以来国民的一盘散沙局面,也不会在瞬间扭转。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的,中国比日本弱,不仅表现在军事上,更重要的是在于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只有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才能克服这一弱点。他说:“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可以说,过去的一盘散沙到齐心协力,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民族的大觉醒大团结,以及由此形成的全民族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竖起一条脊梁”,创造出一个经济和军备实力都远不如侵略者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战争奇迹。由此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更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这样说。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正如许多论者指出的,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屡遭外来侵略的悲惨经历中得出的深刻教训;自强才能自立,这是中国人民奋勇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得到的宝贵经验。当年,痛感中国积贫积弱的孙中山先生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要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仍然任重道远。今天,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战略思想,把伟大的民族精神转化为振兴中华的巨大力量,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是我们纪念抗日战争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为民族伟大复兴续写新篇章 篇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比较偏重于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特别是九年级提出了针对国情方面的责任教育,通过国情教育,引导学生将爱国精神落实到行动当中。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他们也时常会关注一些社会热点,从中了解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尽管学生对综合国力中的硬实力有很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例如民族凝聚力、国际事务的影响力等却认识不足,对综合国力的理解并不全面,不能客观辩证地认识我国的国家地位。

《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第六课“振兴中华共担责任”第一框“振兴中华共谱新篇”分三个课时,其中第二课时着重从提高综合国力方面谈振兴中华,实现强国梦。这一部分教材内容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综合国力衰落,民族就会遭受践踏和屈辱;二是说明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目标,关键在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竞争。

二、案例描述

学生对于我国国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知道中国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要振兴中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关键在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这一课时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如何用实际行动振兴中华。

案例呈现: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国力衰退,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1842年至1949年,中国历届政府共签订了1 175宗不平等的条约和协定。仅从1840年开始的战争赔款和从1894年至1937年支付的利息,就分别高达13亿两白银和7.29亿美元。国力由此受到极大的损伤。

师:中国主权遭受践踏的事件,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1:落后就要挨打。

生2: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不会被别的国家欺负。

通过一个个事件、一组组数据,引导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综合国力衰弱,国家利益就会遭受践踏和屈辱。只有国家强大起来,我们才不会被欺负,才能在国际上有话语权。

师:那你们认为一个国家强大,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1: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

生2:强大的武器装备。

生3:雄厚的经济实力。

生4:良好的国民素质。

生5:在联合国有发言权。

……

师: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是单方面的,它要综合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势力,其实就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才是综合国力?

生: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国家的总体力量,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

师:具体包括那些方面?

生:硬实力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软实力包括国家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

师:要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目标,关键在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结合我们以前所学知识以及大家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你认为就目前而言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如何呢?

生1: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GDP总量在世界上排名靠前,但人均排名并不高。

生2: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很壮观,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出席了。

生3:我们国家有自己的航空母舰了。

生4: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备受关注。

生5:“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使很多国家受益。

……

通过这一个环节,学生对综合国力的内涵有了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多媒体呈现:尼泊尔地震(图片)、也门撤侨事件(视频)。

师:很多国人感慨:“中国护照,它或许不能带你去很多地方,但它能在任何地方带你回家。”“带你回家”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今国际社会,没有几个国家能够做到这一点。可是,中国做到了。为什么中国能够做到?

生1:因为现在的中国比较强大。

生2:中国现在有能力保护在海外的同胞。

教师追问:能力具体指的是什么?

生2:经济实力,物质上的支持。

教师继续追问:确实,经济实力的增强,使中国有能力更好地保护海外的同胞。如果你是海外同胞的一员,你会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家?

生3:中国是一个敢于担当、敢于对同胞负责任的国家。

师:对同胞的关爱,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体现了一个国家政府的执行力。在保护海外公民的安全上,中国政府秉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执政理念,以对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创新外交手段,进一步提升了保护海外公民安全的能力。

……

通过丰富的材料,学生增加了对综合国力的理解,了解到“硬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什么事情都办不了;“软实力”包括国家发展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学生认识到软实力与硬实力同样重要。

媒体播放:亚投行(视频)

师:这段视频给予你什么启示?

生1:国家强大就是好。

生2:综合国力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就大。

生3:国家弱的时候别人都欺负你,国家强的时候,别人都来靠近你。

生4:国家一旦强大,支持你的国家也会更多。

通过对比两个事例,学生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今非昔比,综合国力在根本上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的大小强弱既决定它解决国内问题、满足国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能力,也在根本上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

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这一方面的内容。了解我国国情,感受国家变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些无一不体现着家国情怀。“振兴中华共谱新篇”是九年级教材第六课第一框内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到:提高综合国力是振兴中华的基础,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奠定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才能提高我国的国家地位,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为了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家国情怀的内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历史回顾,全面认识国情

在研究现实国情过程中,总离不开历史背景。在本课教学中,笔者收集了一些历史资料,通过图片、视频等呈现出来,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对综合国力有更全面的认识;通过呈现中国所遭受的屈辱,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感;通过历史看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懂得只有综合国力增强了,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 通过讨论比较,激发爱国热情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篇3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站在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回顾百年波澜壮阔历程,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和崇高精神,高度评价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深刻阐述辛亥革命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大意义,深情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必将极大地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百年回眸,我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永远是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作为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从危亡到复兴,从古老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学习和弘扬其“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奋斗精神,继承和推进其现代化国家理想,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百年来的探索与奋斗、苦难与辉煌,无不向我们昭示着这些基本历史结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沿着正确道路顺利前进;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才能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共同奋斗;必须坚定不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才能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站在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距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现代化事业。

回首百年历程,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历经百年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全体中华儿女应当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汇聚在民族复兴旗帜下,砥砺奋斗精神,共绘发展蓝图,共襄振兴大业,努力作出无愧于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无愧于我们伟大民族的历史贡献。

为民族伟大复兴续写新篇章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中学生了解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明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

2.让学生了解“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

能力目标:

在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基础上,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钓鱼岛事件引发的不理性爱国行为这一案例,教育广大中学生爱国的前提是要知法、守法,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如何理解中国梦、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以及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

如何在法制当中树立学生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与课堂互动相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设计 1.课前组织学生搜集中国梦、爱国主义、法制方面的资料; 2.课堂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提问、看图(视频)、听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分析思考水平;

3.课后通过布置小作文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七、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走向复兴》,让学生伴随着优美激昂的旋律感受祖国的越发强大!

同学们,你们是否想过,什么是爱国?人为什么要爱国?是祖国需要我们来爱,还是我们需要爱祖国?什么是中国梦?

(一)中国梦 出示背景资料: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在十九世纪末列强割占领土、设立租借地、划定势力范围示意图前,在鸦片战争期间虎门的大炮前,在反映辛亥革民的文物和照片前,在《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前,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等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文物和照片前,在李大钊狱中亲笔自述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前,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照片前,习近平不时停下脚步,认真观看,仔细询问和了解有关情况,在参观过程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提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总书记心目中的中国梦: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我们说的每个人都有梦想,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何谓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

中国梦,是让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人,形成世世代代的信念: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如果没有中国梦,人才会流失,人心会不稳,因为这是引导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这包括:民主、自由、平等、以及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和权利。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二)“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1840年爆发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碎了“天朝之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接踵而至,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被迫签订,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与苦难世所罕见。这证明了一个铁律:落后就会挨打,生存必须自强。

中华民族犹如一头沉睡的雄狮。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屡踣屡起,不懈探索奋斗。真正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的人间正道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从蹒跚学步的幼年迅速成长起来,经历过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军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朗诵:

三百年前的五月花号绽开了一个美国梦。五千年的大历史发酵出了一个中国梦。

这是五千年的中国和中国人。她的文明史和梦想史一并持续、长久、辉煌地展开。

民为贵,君为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四海之内皆兄弟。近悦远来,万邦来仪。小康世界。天下大同。

这是一百七十年前的中国和中国人。他们被海盗逻辑和强盛文明所震惊。他们要维新自强,富国强兵。

这是百年前的中国和中国人。共和之梦被内乱外患所破碎。他们要科学民主,救亡启蒙。

中国精神的新型代言人这是六十年前的中国和中国人。新的共和国、新的人民和新的梦想一并站起来。

这是三十年前的中国和中国人。从噩梦时代醒来,睁眼看世界。摸着石头过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发展是硬道理。全民奔小康。

这是今天的中国和中国人。和谐建设和平崛起。找回自信找到从容。

这是能够梦想的中国。这是敢于梦想的你。这是兑现梦想的中国季。

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回味一群中国人的中国梦,回味一个国家的中国梦。

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整整走过了109年,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在这一百余年的前80年间,中国人民始终在黑暗中探索。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才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在整个中国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国梦”牺牲了数百万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牺牲了上千万英雄儿女,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对于这段历史、对于为这段历史而献身的先烈,我们要永远铭记。

(三)传统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内涵 1.什么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的统一。它是调整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四)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热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国主义萌芽于原始人在世世代代的共同生活、交往和劳动中所形成的乡土感情和“自己人”的观念。“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是爱国主义发生的自然前提。一个人如果连父母、家人都不爱,是很难真正产生爱国主义的情感的。《忠经》指出:“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国,忠之终也。”

2、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3、热爱自己的国家

《左传》: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梁启超:以国事为己事,以国权为己权,以国耻为己耻,以国荣为己荣。

(五)爱国主义内涵的层次性

1、情感:基础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

——列宁

我为什么爱意大利!因为我母亲是意大利人,因为我血管里所流着的血是意大利的血,因为我祖先的坟墓在意大利,因为我自己的诞生地是意大利,因为我所说的话、所读的书都是意大利语,因为我的兄弟、姐妹、友人,在我周围的伟大的人们,在我周围的美丽的自然,以及其他我所见、所爱、所研究、所崇拜的一切,都是意大利的东西,所以我爱意大利。

——(意)亚米契

2、道德:境界

群己关系的升华

超越个体的追求

3、法律: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第五十五条: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六)如何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理性爱国首先是合法爱国,而不是违法爱国。违法爱国不叫爱国,叫害国。在此我呼吁:你有烧毁自己日货的权利,但没有烧毁他人日货的权利。抵制日货要做到:不砸车,不砸店,不砸人。总之,保持理性,有序抗日,做一个真正的爱国者。这是白岩松在全国(青岛,长沙,广州等等)发生多起砸车事件后做的评论。

说一说,四人小组讨论: 此次因钓鱼岛事件引发的非理性爱国行为有没有触犯我国的法律?你能说出触犯了我国的哪些法律吗? 《刑法》第275条故意毁坏财物罪

刑法第275条: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第263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刑法》第:114条: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破坏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115条: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再看看最近发生的游行示威活动,这些活动首先没有得到公安局的同意。从根本上说,它们是违法的。我们青年学生应该理性看待。这次活动的发起者我们不知道是谁,对于它们其中的真正目的是爱国还是趁机扰乱社会秩序我们也是不得而知的。所以作为有文化有思想的当代中学生,更应该冷静的看待。

再者,从这次游行所引发的打砸事件来看,受伤更多的是我们的中国同胞,游行示威者砸的是我们同胞的私人财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分工合作愈来愈紧密,一个冠名日本品牌的商品其中肯能有中国制造的零件。同样,一个冠名中国品牌的商品其中可能也有日本零件。所以盲目的抵制日货是不明智的,再者这样的行为导致国内的企业会缺少竞争力,对于我们自己的提高也不会有利。再看看关起门搞建设的朝鲜,它的发展似乎并不好,而我们也不想回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所以,理性爱国很重要。爱国不需要理由,但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就是我们最深刻的爱国实践。

对于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同学们应该做到: 首先,我们要相信中央和政府的能力,它们有能力处理好钓鱼岛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一直都是一个有作为的政府。

其次,我们要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理性爱国,遇事冷静,多思考。辨别爱国主义与狭隘爱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

最后,作为当代中学生,最深刻却实在的爱国行为就是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越动荡越冷静,我们要知道情绪能传染,我们要警惕那些想扰乱社会秩序的不良分子,坚决支持党的部署,理性爱国。

爱国请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进行!

(七)课堂小结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心得 篇5

_工作就是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只要心存希望,幸福就会降临你;心存梦想,机遇就会笼罩你;坚持梦想,成功的道路就在你的脚下。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开启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回顾了170多年来中国人民所历经的抗争和奋斗,审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和前景,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和坚定自信心,让人思索,给人期待,催人奋进。

实现个人梦想需要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确保_数据的准确无误需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为了保证每个月_报表能准确及时地上报,挑灯夜战、加班加点、节假日不休更是家常便饭,只有热爱,才能静下心真诚地对待工作,才能无怨无悔。为了保证_数据的严谨性,我们每年都要定期参加省局的各项业务培训和指导,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再通过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培训县区和企业的_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提高才能做得明白、说得清楚。在平时的工作中,虽然辛苦,但凭借着对事业的追求、对_工作的热爱,我无怨无悔、全身心地投入,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近代仁人志士的艰辛探索充分表明,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前进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先进力量。站在民族危机关头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与民族价值目标结合起来,确定了通过“革命化”实现“现代化”的民族复兴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目标实现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成为激励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参与、支持革命的强大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努力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探索实现民族复兴之路。虽然探索的历程充满曲折,但20多年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还是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联系实际谈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篇6

落后就要挨打。因此,近代的中国在屡遭欺侮的同时,一切有志之士也开始了寻求一条救国的的道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又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或者叫稳固的共同体。费孝通先生把它称之为“多元一体”。这个看法已被学者认可。从中国的地形图来看:中国的土地自然地形成同周围相区隔的相对完整的单位。它的北面是人烟稀少的沙漠、戈壁滩;西面和南面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等崇山峻岭;东面是大海。在它的中间,却有一片广阔的空间。青藏高原的青海地区是三江之源。黄河、长江两大河流源于青海,横贯中国大陆的东西奔流入海;雅鲁藏布江沿西藏南部顺流而下。长江黄河都有无数支流。形成密集的网状结构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但我们同属于一个国家,所以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先贤顾炎武早就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因为,国家好,大家才能好

“中国梦”里,有“强国”也有“富民”。“中国梦”里,有期盼也有实干。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民族、国家全面科学发展,个人才能实现梦想。同样,只有每个人都充满激情,“中国梦”才够美丽,才够坚实。

“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五四”运动以来,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率先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波澜壮阔的铸梦世纪工程大幕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推进,“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全面激活,“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故事”精彩呈现,中国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离伟大的“中国梦”如此之近。中国的发展必将影响着亚洲乃至世界。“中国梦”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成就“中国梦”,既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开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条康庄大道,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民族的“人间正道”。中国既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又在推动世界经济摆脱危机、走出低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实现“中国梦”也是世界的重大“利好”。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已经与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崭新实践,为人类社会向更高级的文明形式演进提供了新范式。[3]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必须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新时期29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今天的中国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得益于创造,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伟大创举,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到现代的工业化国家;从解决温饱到奔入小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都源于改革开放的创造精神。

中国的革命道路可谓是曲折而艰难,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并能勇敢地从失败中站起来,继续奋勇前进,最终才取得了成功。

历经风雨沧桑,世事变迁。有过盛唐的自豪,也有过清末的伤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体会到圆明园惨烧的耻辱。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华大地,终于在今天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

重要战略机遇期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中央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一个科学判断。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 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为国家(地区、集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和境遇,并对其历史命运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21世纪的头二十年,虽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但世界多极化继续演进,世界经济保持增长,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为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重组和流动进一步加快,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多年改革开放形成的综合国力和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体制保障。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1]

解析中国重要战略机遇期

2011年05月09日 10:2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10)

【字体:↑大 ↓小】

“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这一判断。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得出了这一结论。

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刻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历史方位,为我们确立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方略步骤提供了客观依据。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我们增强机遇期意识。

所谓机遇期意识,就是对机遇期的理解、认识和把握。具体说来,就是要弄清楚机遇期是怎么来的、意味着什么、应当如何把握,从而为抓住和用好机遇期奠定坚实思想基础。对于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进行分析。

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是偶然来的,而是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从国际看,冷战结束以后,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形势总体稳定。从国内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找到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外部环境有利,内部条件具备,重要战略机遇期便“应运而生”。从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它的形成有外因更有内因,包含着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

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是一般性的,而是关系我国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契机。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了机遇与困难都是常有的,就像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样。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机遇,但其数量、性质却可能很不一样,有时机遇会多一些,有时则会少一些;有的机遇是一般性的,有的则是特殊性的。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出现大量机遇,就构成了机遇期;具有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的机遇期,就是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而,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关系我国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增强机遇期意识,就是要振奋精神、改进作风、创新思路,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倍加珍惜。机遇珍贵如金,不能等闲视之。重要战略机遇期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我国近代以来错失发展机遇的教训,必须深刻记取。应当看到,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天下并不太平。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此起彼伏的局部冲突,就是例证。我们一定要始终具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着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着力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同时,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紧紧抓住。机遇稍纵即逝,不能轻慢对之。重要战略机遇期带有“普惠性”,会给每一个地区、部门、单位乃至每一个人带来机遇。只有大家都重视抓机遇,我们才能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重要战略机遇期带来的机遇并不是均衡性的,所以要抢抓、敢抓、善抓。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抓机遇的能力。人们常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因此,应创造条件抓机遇,不能守株待兔;应雷厉风行抓机遇,不能犹豫不决。

努力用好。机遇蕴涵挑战,不能敷衍待之。重要战略机遇期绵延20年,其中有一个战略布局和战略展开的问题。这就需要树立战略眼光,进行战略谋划。如果说抢抓机遇是起点,那么,用好机遇就是过程,推进发展才是目的。推进发展不是轻而易举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以对人民、对事业、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用好每一个机遇,不断取得发展的新成效,才算真正用好了重要战略机遇期。(郑剑)

“中国梦”就是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而凝聚人心的伟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是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五四”运动以来,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率先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波澜壮阔的铸梦世纪工程大幕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推进,“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全面激活,“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故事”精彩呈现。“中国梦”为探索人类文明、进步的多样化发展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实现“中国梦”,既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开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中国气质、中国气派的一条康庄大道,是中华民族的“人间正道”。中国既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又在推动世界经济摆脱危机、走出低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实现“中国梦”也是世界的重大“利好”。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了新范式,中国的发展必将影响着亚洲乃至世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要有正确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要简单恢复古代中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中国要和平实现中国梦,永远不称霸,不侵略别国,那种散布“中国威胁论”的言论是没有根据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要使中华民族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份额尽量扩大,因此不仅仅是复兴历史盛世,更要超越历史盛世。

着辉煌灿烂的前景,但又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

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没有正确的道路,就无法汇聚各方的力量,再美好的梦想也无法实现。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描绘了人们美好生活的蓝图,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和科学路径,把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今天,继续“中国梦”的“圆梦”之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青年一代理应以天下为己任

1.实现中国梦,是一项无比壮丽的崇高事业,承载着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的夙愿。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把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起来,并付出艰辛的努力,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2.希望在今朝,未来在青年。我们青年一代,理应以天下为己任,珍惜韶华、奋发有为,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拼搏、奋斗,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这样的青春才会更加绚丽多彩,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璀璨多姿!

我们经历了苦难的辉煌

3.懂得历史才能尊重历史、珍惜今天。我们要深刻体会我们党历经的艰辛苦难,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我们脚下的这片红土地,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也见证着革命先烈的苦难斗争历程。对那一段历史,对那些英雄和他们的壮举,我们应永远铭记在心,始终保持敬仰。

4.历史选择了共产党,人民选择了共产党,我们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这决不是简单的理论概括,而是历史的必然,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用智慧与担当,进行不懈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5.设身处地、深入其中去感悟和思考,历史就会更加真实、生动、鲜活,我们就能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就能保持对革命历史、对为民族解放付出生命与鲜血的无数先烈的敬畏,并将其视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熔铸在国家与民族的血脉中!

我们正处于伟大的时代 6.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强大的历史洪流,浩浩荡荡、滚滚向前,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作为当代中国人,实现“中国梦”,我们有这份底气!我们每个人都能为身处这样一个伟大时代,而感到无比幸运和自豪!

我们肩负着光荣的使命

12.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代代相继、接续奋斗、生生不息,才形成了丰富而灿烂的历史进程。我们的光荣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青年当自强。自强是自立的基础,唯有自强才能肩负起担子,履行好责任,完成好使命。13.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不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的事业融合在一起才最有力量。离开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任何人的理想和追求都显得干涸和渺小。作为有志青年,需要设计个人前途,但必须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像鲁迅、钱学森等一样拥有大写的人生。

14.作为青年大学生,定位理想要务实理性。要对客观实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树立正确的态度,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真正做到立可为之志、尽所能之力。

15.大学时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精力最充沛、时间最宽裕、思维最活跃,最有条件也最应当集中精力投入学习。你们拥有美好时光,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梦想从学习开始,勤奋学习是青春远航的动力。

16.群众最智慧,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不管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在群众面前都是小学生。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向群众讨教,从群众中捕捉闪光思想,萃取创造元素,汲取丰厚养分。

17.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也是道德的圣地。希望同学们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把提升知识素养与塑造道德人格统一起来,修养品行、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努力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正能量。

18.为人以正,就是要立正位、行大道,公道正派,襟怀坦荡,不走歪门邪道。只有把自己这个“人”写正了,才会有服众的底气和被崇敬的资格。我们的内心才会更加明亮透彻,多一份从容自如,我们的人生才会走得更加顺畅。

19.伟大时代催人奋进,青春时光无限美好。希望大家倍加珍惜大好年华,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厚望,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刻苦学习,矢志奋斗,不懈进取,创造出无愧于青春、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

其次,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高度的时事洞察力,对国家的时事政治保持相当的敏感度。当代世界是一个多元化,开放式的格局,中华民族置身于这样一个局面中,需要在与多方建立联系的同时,保持足够高的警惕心,即应该具备忧患意识。这也正是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具备的。在资源相对贫乏的条件下,要对关系民族发展的情况具有足够的认知,我们就需要利用一切现有的资源,利用网络、报刊、书籍等途径,攫取更多的信息量,并从所获取的大量信息中有选择的思考与交流,长此以往,就能够培养一种高素质的鉴别与分析能力,从而更好的服务于自身的奋斗方向,更好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旅行自己的使命。

7.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绘制的发展蓝图,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建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下简称“复兴”)。因此,“复兴”成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的一个极具感召力的奋斗目标。

“复兴”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概念。它并不是回归中国昔日辉煌,而是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重新走在世界各国前列;它不仅是某些经济发展指标的简单放大,而且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和国防等诸多方面的整体意义上的全面繁荣和进步;它是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重新开始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而不是对任何别的国家乃至对世界的威胁;它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而不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离。它是以超过人类总数五分之一的人为主体的伟大实践和历史运动,对21世纪人类世界的影响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将具有极大的穿透力和超越性,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辉煌古国在一度衰败之后复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

在人类文明史中,曾出现过许多古老的文明国家,如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波斯、古希腊、古罗马等,这些在金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产生的古老文明,无不发生过重大的历史断裂甚至消亡,其文化共同体的延继均为外力所中断而没能直接留存下来,而只有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文化从未被外来力量所中断而一直生存并绵延发展至今。

古老的中华民族能在渡尽劫难之后保持历史文化传统不中断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复兴,这一历史现象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它充分显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又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不断培育和弘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凝结而成,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历经磨难而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复兴”才必定得到实现,同时反转过来“复兴”的不断向前推进直至最终实现又必定会促使中华文明进一步发扬光大。复兴的中国必将重新恢复古代中国的开放传统,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广泛学习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充实、改进和提升中国文化的现代内涵,经过综合创新,真正建设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文化。中华文明将创下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由盛而衰,再由衰而盛的旷古奇迹。

“复兴”无疑是对现存不合理世界文化格局的有力冲击和修正,从而改变由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意识不断膨胀所造成的文化结构失衡或曰文化生态失调,它将使中华文明乃至东方文明摆脱长期以来受鄙视、受压抑的地位,使古老中华文明的传统和价值再次得到肯定,这种自信心的恢复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出现,从而开创世界各国文化真正平等交流、和而不同、并行不悖、共同发展的人类文明新纪元。

“站起来”是一个历史使命,也是对世界的承诺

“复兴”将从根本上改变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的命运,并将使中华民族能够像他们的先人那样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近代以来,中国多灾多难。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时曾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主要还是指政治上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获得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推翻了反动阶级的统治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人民获得了自由和解放。现在看来,这个“站起来”的任务并没有最后完成,而只有再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复兴”,中华民族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在综合国力的世界较量中完全“站起来”。

中国是一个大国,应当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这是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多次表达过的一个愿望,反映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心声,也可以说是对全世界、对全人类的一个郑重承诺。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复兴”从根本上改变了十多亿人的面貌和命运,这本身即是对人类发展做出的一个巨大贡献。此外,“复兴”还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开辟了落后民族和落后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并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代表了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新趋向、新突破和新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如何选择自己道路的方法性借鉴;它使中国有能力在诸如参与派遣联合国维和部队、援助受灾害打击的国家和地区、防止核子扩散、对付国际恐怖活动和国际贩毒活动等全球责任方面承担起更多的义务,并在诸如海洋、太空、大气层和南极洲等全球共同问题上分担更多的责任;它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居于世界前列,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一个发动机和火车头,带动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它还必将造就出一大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和体育等各个领域的世界级大师和巨星,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总之,“复兴”的历史价值绝不仅仅只是表现为中华民族自身的创业兴邦,而且更表现在中华民族对人类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上。

中华复兴不仅是民族之福,而且是全人类之幸

“复兴”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并必将有力地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许多西方分析家都认为,中国的兴起会改变既存的世界秩序,甚至有的认为会对世界造成威胁。其实,这种观点或疑虑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中国经过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走上迅速发展的道路,我们十分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发展机会。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前途光明,但问题也不少,为了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太需要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了。中国的复兴不是靠掠夺殖民地,不是靠贩卖黑奴,不是靠剥削第三世界国家,更无意去和“列强”瓜分或争夺什么“势力范围”。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讲,中国都不会去谋求地区和世界的霸权。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秩序搞乱了,对中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也与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处世哲学和民族秉性完全相悖,更不符合我们党和政府长期以来既定的外交政策。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秩序也不能例外。现有的世界秩序既非从来如此,当然也不会永远这样下去。不变只是相对的,发展和变化才是绝对的、必然的,问题是朝着好的方向还是朝着坏的方向发展变化而已。中国的复兴,不仅是中华民族之福,而且肯定也是全人类之幸。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摆脱贫穷、愚昧和落后,走上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必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整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人类将变得更加有希望。中国所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符合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中国的复兴,不但不是对世界的威胁,反而是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各国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正如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所说:“一个人口达到13亿、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在2020年接近美国四分之一的繁荣国家,肯定会比一个贫穷而动荡的有13亿人口的国家对全世界更有利。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的成长将为西方提供机会。”

可以预见,在21世纪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格局中,中国必将成为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一极,复兴的中国将以其日益雄厚的国力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大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一个和平、安宁、繁荣和昌盛的新世界。

中华民族复兴关系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既是社会主义在全球凯歌高奏的世纪,也是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的世纪。我们党领导人民继续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使人们看到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邓小平同志曾经满怀信心地预言:到21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就不同了,“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由此可见,“复兴”不仅仅只是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事情,它还关系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必将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不断走向复兴。

三、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

面对诸多的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二十一世纪振兴中华使命的群体,应如何克服上述困难,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层次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

中国当代大学生不是以个体而存在的,他们是生活在“社会主义”这把保护伞下的。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他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国家的荣辱兴衰与他们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因此,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当之无愧成为当代大学生首要的历史使命。他们应该更多的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尤其是中国在国际上所处的环境,敏锐观察和判断国际动向,向着国际上需要的人才战略目标迈进,从而实现振兴中华的理想。

(二)用科学技术武装头脑

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大学生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三)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固步自封就会导致逡巡不前,只有不断的改革,着眼于历史的高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不断保持年轻的生命力。

为民族伟大复兴续写新篇章 篇7

习近平指出,党对文艺工作历来高度重视,这是因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辛勤努力下,我国文艺界出现新气象新面貌,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精神食粮,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魅力。实践充分证明,广大文艺工作者心怀祖国人民、响应时代召唤、追求艺术理想,是一支有智慧有才情、敢担当敢创新、可信赖可依靠的队伍。党和人民感谢你们。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习近平在讲话中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4点希望。

第一,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第二,希望大家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

第三,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第四,希望大家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习近平指出,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在团结文艺工作者方面负有重要职责。新形势下,文联、作协要深化改革、加强引领、加强联络、增强本领、加强沟通,把文艺战线的力量发动起来,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创作能量激发出来,推动文艺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文艺工作,指导推动文联、作协深化改革、发展事业。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事业,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保护好文艺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文艺工作者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的良好环境。要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提高人民群众艺术素养。

11月30日下午,中国曲协代表团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文艺队伍再集结再出发的盛会,是对文艺事业的一次再动员再部署。大家在讨论中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上的重要讲话赋予我们重大历史责任,给予我们很大的激励和鞭策,广大曲艺工作者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创新求精,努力推出更多曲艺精品;我们要时刻保持对曲艺事业的高度热忱和绝对忠诚,坚守艺术理想,担当社会责任,倡导核心价值,讴歌时代人民,引领社会风尚,振兴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曲艺人应有的贡献。

姓氏寻根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8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考古所所长

张新斌

关于寻根文化开发的战略思考问题,以河南为例,我从四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怎样认识中华姓氏文化;

二、怎样认识由姓氏而来的寻根文化和寻根现象;

三、怎样认识河南的根文化家底;

四、怎样从战略层面上认识和规划寻根文化资源。

一、怎样认识中华姓氏文化

2006年10月18日,我参加了河南省社科界专家与省委书记徐光春的一个对话活动。在这样一个小范围的专家对话会上,我发言说,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建我们的道德文化体系。那么,家是国的基础,我国古代对“家”与家族文化是非常重视的,我觉得这么多年我们忽略了“家”与家族文化。姓氏使家庭和家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历史从三个方面可以体现,一是国史,二是方志,三是家谱。通过这样一个点、面、块,就构筑起中华民族的一个非常丰富的历史脉络。中华姓氏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个现象支撑中华民族延续到现在。我认为在姓氏文化里面,或者说在我们的家族所体现的姓氏文化里面,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是认祖归宗,第二是弃恶扬善。我们是伏羲和炎黄的子孙,大家拥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符号,有一样的文化认同,这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觉得中华姓氏文化如果说有特色的话,可以表现在5个方面,即姓氏文化是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政治学,也是经济学。我们之所以把姓氏文化提到这样一个高度,是因为中华姓氏文化体现了中国由荒蛮到文明的历史,体现了中国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历史,也体现了我国从早期的万国林立到一统王朝的历史。为什么说中华姓氏是民族学?大家知道当代考古学家李济在20世纪20年代写的一篇博士论文,叫《论中华民族的形成》。在这样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报告里,作者指出了我国很多的少数民族最后都融合到中华民族大家庭里面了。我们说中华姓氏是民族学和文化学,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家族文化和价值观里都有这样的一种文化传承,它是我们整个民族文化和国民素质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代,我们的姓氏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为国家和平统一作出贡献。所以说,姓氏文化又是政治学。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就是姓氏文化吸引了许多海内外华人华侨到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进行寻根和投资的,这为中国经济的复兴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可以说,中华姓氏是我们改革开放的助推器,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二、怎样认识由姓氏而来的寻根文化现象

大家知道,世界范围内的寻根始于1976年。当年美国出版了哈利克斯•阿里的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说叫《根》,这篇小说掀起了美国黑人到非洲寻根的浪潮。1978年前后,在台湾也掀起了这样的寻根热潮。台湾拍了一个电影叫《源》,引起了台湾同胞对原乡的怀念。最早到河南来寻根的是厦门大学的语言学家黄典诚。他与20世纪80年代初到中原寻找闽南话的源头,并得出闽南话的根在中原的结论。1981年,《河南日报》发表了他的相关文章,也引起了河南有关方面的关注。从1981年到今天,河南省经历了20余年的寻根历程,在这20余年中出现了三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第二个高潮是20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即1998年到2003年;第三个高潮是2004年至今。在这三个阶段里,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寻根现象。比如1993年,世界十几个国家的林氏来河南寻根,当时是纪念林氏祖先比干诞辰3085周年,来宾们现场捐款500万元,有的人把自己的首饰也捐了出来。在第二个高潮里,世界郑氏到河南荥阳寻根,还举行了第一届郑源国际贸易洽谈会,当场签订了十几个亿元的协议。2004年以后,河南省形成了多个姓氏整体寻根、联合开发的大好局面。

从以上三个阶段,我们可以总结出4个特点:一是寻根由零散到团体寻根、海外到海内外的联合寻根。二是由一般性的血缘寻根到一些姓氏团体世界大会的举行。最近几年,世界张氏、谢氏、陈氏、韩氏、杨氏、刘氏、范氏等姓氏的国际性宗亲联谊大会相继在河南召开。三是从被动研究到地方与学术单位联合研究并主动出击。四是从一般的文化寻根活动到寻根经济的发展。可以这样说,现在姓氏寻根不仅仅是大家来寻根祭祖,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经济文化特色的姓氏园区。

三、怎样认识我们的根文化家底

在20世纪90年代初,河南一些学者对中华姓氏文化进行初步研究以后,有一个表述,就是在袁义达先生的“80年代新百家姓排序”里面,至少有73个姓氏起源于河南,这是我们过去经常宣传的一个概念。后来经过进一步研究,在排序的300个姓氏里面,约有150多个姓氏起源于河南。最近省社科院的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300大姓中有171个起源于河南的观点。由此看来,河南是姓氏寻根资源大省,在全国各省区中占第一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资源。除了姓氏寻根以外,河南还有其他文化之根,中国儒家和道家文化的根都在河南,这是文化寻根的另外一种现象,也是河南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

四、怎样规划开发河南的根文化资源

第一个应该是理念构造。按照我们目前的研究,中原历史文化的本质是根文化,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原的根文化是维系海内外华人华侨的重要纽带;第二,中原的根文化是实现中原崛起、实施开放带动的一个战略助推器;第三,中原的根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经济社会腾飞的关键所在。我认为,这是我们对中原文化的一个最新的研究和认识。

在中国3500年的建都历史里面,河南有4个伟大的古都。河南的历史文化这么丰富,怎样来表述它呢?大家知道,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文化都有自己的圣地,而河南嵩山是中华文化的圣山;古都洛阳在各个方面都曾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它应该是中华文化的圣城,河南段的黄河是中华文化的圣河,河南堂因在民族融合中的特殊地位,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圣堂。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河南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这个文化宝库,叫响寻根文化,发展寻根经济。

上一篇:工作和旅行相关下一篇:论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