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方式(共8篇)
行走方式 篇1
数学离不开解题, 怎样解题, 怎样从解题中获得数学能力.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将人解决问题时思维的自然过程分成4个阶段———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即理解题意、思路探求、书写表达、回顾反思.波利亚认为, “回顾”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阶段, 波利亚将其作为解题的必要环节而固定下来, 有两个层面的回顾反思, 一个是解题层面的回顾反思, 另一个是学会解题层面的回顾反思.反思不仅能改进和完善眼前的解题, 而且能提炼出对未来解题有指导作用的信息.它的长期积累会升华为搜索、捕捉、分析、加工和运用信息能力的总和———数学才能.对高中生更应该加强对数学解题反思的指导与实践, 打开他们思维的闸门, 放飞思想, 纵横交汇, 大胆探索, 让反思探究成为学生、老师行走的方式.笔者谨以一道高考试题的反思与探究抛砖引玉, 以期引起共鸣.
题目 (2014年北京高考数学理科第19题) 已知椭圆C:x2+2y2=4.如图1, 设O为原点, 若点A在椭圆C上, 点B在直线y=2上, 且OA⊥OB, 试判断直线AB与圆x2+y2=2的位置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由题意可知, 直线OA的斜率一定存在, 设直线OA的方程为y=kx.
(ⅰ) 当k=0时, 由OA⊥OB可得A (±2, 0) , B (0, 2) , 此时直线AB的方程为
则原点到直线AB的距离为, 此时直线AB与圆x2+y2=2相切.
(ⅱ) 当k≠0时, 此时直线OB的方程为则
设O到直线AB的距离为h, h即为直角三角形ABC斜边AB上的高.由面积相等可得
平方即得
代入可得
所以直线AB与圆x2+y2=2相切.
综上, 直线AB与圆x2+y2=2相切.
反思1此题中椭圆方程可化为, 圆的方程为x2+y2=2, 此圆是以原点为圆心, 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 而点B所在的直线为y=2, 原点到此直线的距离为2, 与椭圆的长半轴长相等, 是巧合, 还是必然?满足题意的一般直线方程又是什么?
探究1设椭圆C的方程为 (a>b>0) , 点A在椭圆C上, 点B在直线y=t上, 且OA⊥OB, 问当t为何值时, 直线AB恒与圆x2+y2=b2相切?
解设A (x0, y0) , B (m, t) , 结合题意可得x0≠0, t≠0, 由OA⊥OB可得
设O到直线AB的距离为h, h即为直角三角形ABC斜边AB上的高.所以
点A在椭圆C上, 所以
因为直线AB恒与圆x2+y2=b2相切, 所以
对于x0∈[-a, 0) ∪ (0, a]时恒成立.即
所以当时, 直线AB恒与圆x2+y2=b2相切.
由上述推导可知, 在与x轴平行的直线中只有两条直线能够满足直线AB恒与圆x2+y2=b2相切.在2014年北京高考数学理科第19题中, 与椭圆的长半轴长相等只是一种巧合.
反思2当点B在直线时, 原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定值.若原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定值, 那么点B是否一定要在直线上呢?点B还可在哪些曲线上?点B的轨迹可以为哪些曲线呢?能否求出点B的轨迹方程呢?
探究2设椭圆C的方程为 (a>b>0) , 点A在椭圆C上运动, OA⊥OB, 且原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定值t, 求动点B的轨迹方程.
解设A (x0, y0) , 由OA⊥OB可设B (-λy0, λx0) , 原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定值t (t>0) , 即直角三角形ABC斜边AB上的高为t.所以
再设B (x, y) , 则
点A在椭圆C上运动, 可得
代入 (1) 可得
所以动点B的轨迹方程为
反思3 1) 由上述轨迹方程可知点B的轨迹可为直线、椭圆、双曲线, 具体如下:
当t=b时, 动点B的轨迹方程为
此时点B的轨迹为两条直线.
当t=a时, 动点B的轨迹方程为
此时不表示任何曲线.
当即0<t<b时, 动点B的轨迹为椭圆.
当时, 动点B的轨迹为双曲线.
2) 由上面的证明逆推可得:
当点B在直线上时, 原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定值b, 且
当点B在椭圆 (0<t<b) 时, 原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定值t, 且
当点B在双曲线 (b<t<a) 时, 原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定值t, 且
3) 特殊情况:令, 此时点B的轨迹方程为 (a>b>0) , 即点A, B在椭圆 (a>b>0) 上, 且OA⊥OB, 则原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定值
笔者在高考试题及江苏省南通市调研试题中发现类似试题, 具体链接如下:
(2011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 已知P, Q为椭圆 (a>b>0) 上的两点, 且OP⊥OQ, 过O作OM⊥PQ, 求M点的轨迹方程.
(2014年江苏省南通市期末调研试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 设椭圆C的中心在原点, 焦点在x轴上, 短半轴长为2, 椭圆C上的点到右焦点的距离的最小值为
(1) 求椭圆C的方程;
(2) 设直线l与椭圆C相交于A, B两点, 且∠AOB=π/2.求证:原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定值. (答案为)
(2014年江苏省南通市第二次调研试题) 已知椭圆 (a>b>0) 的内接四边形ABCD (逆时针排列) 的对角线AC, BD均过坐标原点, 且AC⊥BD, 求证:为定值, 并求出这个定值. (答案为
对解题过程进行自觉的反思, 不仅可对解题过程有较为全面的认知, 还可使理解进入深层结构, 从而诱发新的想法与思考, 展开新的探究.随着反思与探究的深入, 试题的内涵价值将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试题的外延范围得到了再次拓展, 达到了一类试题的全覆盖、全串联, 做一道题, 通一类题, 变多道题, 真正实现在反思中探究, 在探究中升华, 在升华中让学科能力生根.
徐良:用音乐的方式行走 篇2
他是徐良,很多人听过他的歌,但听到他的名字却是一脸茫然。徐良的音乐天赋不断被网友认可,音乐作品受到众多网友的赞誉,让他在短短的半年之内,变成了人气最旺的网络独立音乐人之一,代表作品:《犯贱》、《红装》、《和平分手》等。
小扑:你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想要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歌曲?
徐良:其实没有想很多,就是想把自己的音乐表达出来,是很小的一个愿望,如果能够得到大家的接受,那当然更好,也没有想很多,但是坚持能够自己开心写歌、开心做音乐,对我来说就已经满足了。
小扑:坚持做自己的音乐,然后在网络上发表,父母会反对吗?
徐良:爸爸妈妈很支持我,即使他们顶着很大的压力,因为我的家境不是很好,我大学毕业了,应该去工作了,但是爸爸跟我说,你有喜欢做的事情就去做,不要给自己的青春留下遗憾,然后给我买钢琴,帮我请老师,还真的是蛮好的。现在想想跟爸妈说的最多的就是,当时我做对了。
小扑:慢慢被大家熟悉了喜欢了,可还是会给你贴上很多不同的标签,例如“网络歌手”,你喜欢这种评论吗?
徐良:现在网络上有听歌的人,也就会出现唱歌的人,包括所有主流的唱片艺人,也是通过网络来最大地宣传,大家也都是通过网络来听到他们的歌,其实都是一样,都是在网络上为大家唱歌,我是从网络上诞生,大家都是通过网络平台被知道,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介意的,我不介意。
小扑:现在有超多的粉丝,但还有一些质疑甚至批评的声音,你会有觉得特别难过的时候吗?
徐良:有,有会难过的时候,就像在成绩刚刚开始好起来的时候,那个时候有点儿傲傲的,一个小男孩从来没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有点飘的感觉,当得到大家批评的时候,就觉得很不开心,很不开心。
小扑:在网络上发表歌曲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会被唱片公司相中,成为一名签约歌手?
徐良:我有做过这个梦,想我以后会不会站在舞台上,下面有很多歌迷在为我尖叫啊。醒来后发现就只是个梦。 后来我的唱片公司找到我,说“我们可以帮你实现你的梦想”,就非常非常开心。
小扑:你成为签约歌手之后,当你真正去参与专辑制作、收歌、写歌,到整个跑宣传,和你之前想象中的歌手的生活一样吗?
徐良:我觉得比我想象中的要辛苦很多,之前有很多没有想象到的难度在里面,比方说,会有很多突发情况什么的,但是和大家一起,和同事们一起的话,会跟以前不一样,我感觉周围有很多人在帮助我,我们是一个团队,为了让我更好,为了让我给大家、给支持我的朋友们带来更好的东西,大家会跟我一起去努力。所以我也不管以后是不是和我想象中一样,但是我都不会害怕。
小扑:你现在所在的公司是做无线运营业务的,所以在专辑推广和发行上,网络占了很大的优势,你自己怎么看实体唱片和数字音乐?
徐良:我觉得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都有发展,数字音乐比较方便大家收听,能够让更多的朋友喜欢我的音乐,我也会在数字音乐方面努力,其实现在数字最大的媒介是网络吗,我也打算一直一直地在网络上坚持,比方说跟大家的互动,比如隔段时间发行一首单曲。
小扑:现在有没有什么规划?比如以后会一直做音乐,还是演戏或者去探索新的领域?
徐良:第一次写歌的时候很开心,现在我觉得我像在路上,生活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我还是在用音乐的方式记录我的生活,觉得这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直到这种生活方式我有了厌倦的时候,我才会去考虑做其他什么的。现在,我的梦想还是音乐。
编辑/广丽
一种间歇式行走方式 篇3
机器人在工农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机器人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机械手类和行走机构类。对于后者, 研究的侧重点在行走的方式和控制上, 并影响着行走的速度、稳定性等。步足式仿生机器人是机器人研究领域最先研究的对象之一。近十几年, 随着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发展和设计领域的创新, 各国对足式机器人的研究明显增多。美、日、德等国先后有许多典型的足式试验机器人先后问世[1]。
结合自身项目的研究内容, 介绍一种间歇式的运动方式, 并与已有的行走方式进行对比, 分析其优势与不足, 并参考已有对行走稳定性的研究, 给出此行走方式的稳定性分析。
1 行走方式分析
作为一个行走机器人, 行走方式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 Hutchinson将4足动物的步法分为5种[2]:
爬行、小跑、缓弛、慢跑和飞奔。而对于本研究的间歇式行走方式, 可对于行走速度要求不高或原本就是间歇行进的行走机构。
1.1 间歇式行走方式介绍
a) 行走过程介绍:间歇式行走方式, 即非连续前进。其行进过程的每个周期分为两个阶段:迈步和前移。下面以4足机器人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图2所示, 为一4足机器人传动及行走方式的示意图。
从图2中足1, 2, 3和4分别依次迈出。一个迈步周期由5个动作组成, 前4个动作是4只足部的向前迈步, 在此过程中只有足部的前移, 而基体在原位保持静止。最后一个动作时所有的足部同时运动, 实现了基体的前移。上述过程的重复即可实现行走机构的运动。
b) 行走方式分析:此间歇式的迈步, 在一个行走周期内仅有一个动作实现了基体的前移, 故其行走速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前4个动作中, 4只足部的作用是支撑, 可以认为没有沿运动方向的力, 可以提高腿部抬起和落下的速度;最后一个动作如图3所示。
足部同时承受集体重力和底面推动基体向前的推力, 为减小加速度, 应适当的减小同时迈步的速度并保证动作平缓稳定。
c) 行走方式归类:依据Hutchinson的分类法, 间歇式行走方式属于爬行。所谓爬行, 是指具有条腿的步行机, 在任何时刻至少有w-1条腿与地面相接触[3], 对于四足机器人则至少有3条腿与地面接触。具体需要根据迈步的情况而定, 但基体为了保证行走的稳定性, 加速度不能过大, 间歇式行走方式不适应于速度较高的运动和对连续性要求较高的情况下。
对于其行走的平均速度, 可以从一个行走周期内推出:
undefined
式中:T——5个动作所用时间之和;
l ——腿部的长度;
θ ——迈步时腿部的摆角。
从上式可以得到提高运动速度的方法, 即提高腿部的长度、增大摆角和减小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
1.2 稳定性分析
速度的提高是以减低稳定性为代价的, 在基体向前移动的过程中, 基体还会在竖直方向上有一定的运动, 其运动的幅值为:
A=lg (1-cosθ)
可见, 提高了腿部的长度和摆角后, 基体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幅值增大, 运动变得颠簸。
对于运动重心的考虑也不能忽视, 由于在迈步过程中支撑位置在不断的变化, 一只足部抬起后, 其支撑作用的是另外3只足。可以发现, 无论迈步顺序如何改变, 总会出现重心偏移出3只足部支撑点围成三角形的时刻。为此, 先提出两种解决方案:
a) 在前后各增加一个用于支撑的车轮, 保证了任何时刻都稳定, 其机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
该方法操作简单, 但是只适合于路面十分平坦的路面, 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b) 在基体内部增加可移动的配重。随着足部的移动, 配重在中心位置做前后的移动, 以保证整体的稳定, 图5为其示意图。
具体的方法可以使用舵机实现配重前后摆动、使用步进电动机使配重绕中心转动或其他曲柄连杆机构实现等。该方法从外界看比较美观, 且稳定的程度通过配重移动的
距离可以实现, 有较强的可行性, 建议使用此方法。
2 与现有几种行走方式的对比
现在爬行连续行进时, 依照腿的运动顺序不同有6种主要不同步法, 机器重心垂直投影到由着地脚所构成的多边形支承面边界上任一点的最短距离与支承面短边长之比叫做稳定界限值K。如是静态稳定的, 则K为正, 反之为负。K值越大稳定性越好。4足行走机构作水平匀速直线运动且足部与地面为点接触时, 6种步法的K值如表1。
负荷因子β范围为 (3/4) ~1, 因此K值恒为正的只有“1423”种, 4足动物低速步行时大都采用这种步法[4]。
间歇式行走方式相对于现有的连续行走方有以下3个特点:1) 迈步时为三足支撑, 停止时有4足支撑, 保证了运动的平稳;2) 可以保证在任意时刻、任何位置停止运动, 且不会发生倾斜;3) 控制方便, 只是做腿部迈步的时序控制, 特别适合于低成本行走机构。
3 结语
文中所提出的间歇式行走方式, 相对于已有的连续行走方式, 控制简单, 稳定性较强。对行走连续性要求不高, 或需要保证任何时刻都能稳定停止的行走机构特别适用。
参考文献
[1]崔星.四腿机器人步态控制与仿真研究[J].机器人技术, 2007 (23) -11.
[2]A C.Hutchinson machine can walk[J].The Chartered Mechani-cal Engineer.1967.
[3]Mcghee R B and Frank A A.On the stability properties of quad-ruped creeping gaits[J].Math Bios 1968, 3 (4) .
我所希望的校长行走课堂方式 篇4
校长行走课堂的方式一是亲自上课,二是下班级听课、评课。校长下班级听课,在教师的意识中,就是检查工作的代名词。无论教师乐不乐意,它都是学校工作中不可能消失的一部分。因此,教师更关注校长以什么方式走进课堂听课。常见的校长听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闯进”,一种是“请进”。所谓“闯进”,就是听随堂课,教师没有接到任何通知,上课铃响了,走进教室才发现校长坐在后面等着听你的课呢;更有甚者,课上到中间,门一开,校长进来听课了。校长这么做,除去业务繁忙到忘记通知的偶尔原因外,更多的是想通过突击检查来了解教师教学的真实情况。此外,还弥散着敦促教师认真备案,上好每一堂课的威慑力。我刚到学校时,曾遇到过这样的听课,它促使我把全部精力用在教学上,勾画条理,理清脉络,从而很快适应了千头万绪的教育教学工作。虽然遇到这种听课的次数很少,但对于当时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以至于直到今天,我还在想,如果在这刚性的制度中增添一抹人性化的暖意,效果会不会更好些呢?
作为教师,我更希望校长听课是被“请进”的。比如说,开学初,告知每位教师本学期学校共要听几堂课,让教师自行准备,然后将时间的安排报学校统筹,到时由教师约请校长到班听课。这样的听课,透露着彼此的尊重。没有哪个教师会对自己的课堂效果漠不关心,所以,教师一定会全面表现自己的教学技能,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探索,也会尽力展示出来。这样一来,教师原来背负的被动地“被检查”的压力就能转变为主动的“要展示”的动力了。如若校长事务繁忙,时间不能确定,也应该做到提前半天让教师作准备。“请进”来的听课,上课的教师是放松的,因为胸有成竹;听课的校长是愉快的,因为好课一定比差课多,而且更容易发现创新的火花,更容易及时深入探讨,那才是听课最大的收获。
校长走进课堂,预示着将会有认识的互动和理念的碰撞,预示着将发生进一步的改善和探究。但前提条件是,这个校长应该是业务精湛的,理念先进的,目光卓越的,能提出对教师业务提升有指导意义的建议的。有个关于赫鲁晓夫的笑话,他说:“当我是个普通党员的时候,我不懂……当我是基层书记的时候,我还不懂……当我当上总书记的时候,我还不懂……吗?”如果有这种说笑话的校长,还是请他安心地坐在办公室里吧。(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行走方式 篇5
一、读进去:对话文本的必然之举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高质量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的亲密接触。张庆先生一语道破“书不读熟不开讲”, 引导学生“读进去”就成了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所谓“读进去”是指教师因课、因文制宜, 通过多种方式与手段来培育、放大、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自觉地沉浸到文本之中, 让个体生命进入作品生命, 在作者表达的情感中, 与作者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 实现言与思的汇合, 情与意的交融, 逐渐实现与文本视界的融合, 从而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阅读激情, 为理解文本, 实现文本的价值积蓄起扎实的认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1. 用心揭题, 激活期待, 让学生想读。
阅读心理学认为, 阅读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建构的过程。阅读前, 人们通常会运用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 结合提供的信息, 对读的内容作出预测, 然后通过阅读来印证自己的预想或期待, 即阅读中的期待心理。利用阅读期待, 可以较为容易地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领学生读进文本。揭题时, 围绕课题动脑筋, 结合文本巧预设, 想方设法放大课题中的期待因子, 能够快速地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激发他们阅读的冲动, 让他们想读。
【实践片段1】
师: (由姓孙—孙悟空—四大名著) 你喜欢《三国演义》里的什么人物?
生:我喜欢刘备, 他待人谦虚。
师:我喜欢诸葛亮, 他神机妙算。
生:我喜欢刘备, 他胸怀大志。
师: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下呢?
生:刘备。
师:这些智勇双全的人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刘备的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
师: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三次去拜访。
师:三, 就是三次;顾, 就是拜访;茅庐, 茅草房。谁能说得更完整呢?
生:刘备三次去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问自己或老师什么问题呢?
生:刘备为什么要拜访诸葛亮呢?
生:刘备为什么要三次拜访诸葛亮呢?
生:刘备为什么不派别人去拜访诸葛亮, 而要自己去呢?
师:下面就带着你们三个人的问题去读课文, 要把课文读正确。
上课开场白看起来是一个细节, 但正是这种细微之处, 却常常体现着教师的教学理念。课例中, 孙老师在宽松、和谐、有趣的氛围中精心创设了两处兴奋点来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一是这些智勇双全的人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二是学生质疑课题所产生的问题。这就引得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 用心地读了进去。
2. 抓准“课眼”, 激活文本, 让学生爱读。
教师用心揭题, 精心导入, 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引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兴趣。但无法回避的是这种兴趣是建立在肤浅认识、个体期待的层面上的, 还是没能完成意义建构。学生在读入文本后, 可能会出现兴趣渐淡, 甚至挫伤阅读积极性的情况。这是因为, 一方面, 并不是所有学生的阅读期待都激活到位, 都自觉自愿地读进去;另一方面, 有些文章平白, 平实, 学生在阅读上不存在什么困难, 觉得没什么读头, 可能会与期待形成较大的反差。因此初读过后, 教师就要及时抓准“课眼”, 激活文本, 用文本本身来感动学生, 吸引学生, 让学生潜心会文。所谓“课眼”是指文本中能够唤醒学生阅读欲望, 点燃学生阅读情感, 启迪学生阅读智慧的关键点。一个词, 一句话, 一段话, 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 都可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透过“课眼”, 有效地整合文本, 让“看热闹”式的建立在兴趣上的“虚读”变为“看门道”式的“研读”, 让学生的智慧走进阅读, 从而保持学生读进去的浓厚兴趣。
【实践片段2】
师:请同学们放下课本。你们有问题, 老师读过后也有个问题:像诸葛亮这样的人肯定有许多人去请他, 曹操有没有请过?孙权呢?天下的群雄有没有请过?为什么刘备请他时他就出山呢?刘备的哪一点打动了诸葛亮呢?
生:四个字“诚心诚意”。
师:真了不起!孙老师为了奖励你用红笔写出这四个字。还有不同的吗?
生:别人都是派手下去的, 而刘备是亲自去的。
生:别人的手下不礼貌, 可刘备是恭恭敬敬的。
生:天很冷, 刘备还去了三次。
生:刘备很尊重诸葛亮。
生:刘备待人诚恳。
生:刘备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再读一遍课文, 找找刘备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
俗话说:“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孙老师抓住“诚心诚意”这个“课眼”并用红笔板书下来, 再次激励学生从语表之意出发, 深入挖掘该词在文本中所留下的意象。通过这个词使文本活起来, 使学生动起来, 也必然会使文本的解读变得饱满起来。
3. 读入情境, 激活体验, 让学生乐读。
读进去, 其实就是“披文”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情感的交流, 智慧的沟通。“言有尽而意无穷”, 文本中有许多未定点, 是作者留下的空白, 是一种“图式化”的结构。读进去就是要引领学生自觉地来填补这些未定点, 使图式具体化。因此, 读进去的最高层次是学生读入情境, 即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自己融入文本的角色, 到文本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体味, 去悟情。换言之, 学生要从生活情境进入文本情境, 把生活情感融入文本情感, 从现实世界投入到文本世界之中去, 从而使文本描述的事物在学生内心成为鲜活的形象, 使内心的体验得到激活, 才能兴致盎然地读进文本。
【实践片段3】
师: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当张飞说“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 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时,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 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师:自己练一练, 看谁来做一次“猛张飞”。你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
生:生气、讨厌 (怎么搞的又去了) 。
(个别嚷, 范嚷, 齐嚷。)
师:“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刘备怎么说?
(生齐读)
……
师:刘备轻轻地敲门, 轻轻地进去, 恭恭敬敬地等, 等啊等啊, 诸葛亮翻了个身, 又等啊等啊, 等了半晌, 才悠然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 这时刘备又表现得怎样?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生:刘备想见诸葛亮。
生:刘备见诸葛亮醒来很兴奋, 想马上进去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师:噢, 刘备真是求贤若渴, 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读读最后两节。
(生读最后两节)
课堂上, “猛张飞”嚷得惟妙惟肖, “刘备快步进入草堂”时的内心体会得合理到位, 都得益于孙老师让学生读入了情境, 激活了他们的独特体验, 实现了学生内心已有的图式与文本意境的同化。“乐读”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读出来:放大价值的必然要求
阅读教学应该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回归教材, 从课文走向语文。引领学生读进去, 接受文本的熏陶, 感悟文本的思想内容, 这才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还应该适时地引领学生跳出文本看文本, 透过字面寻本质, 指引学生读出来。所谓“读出来”是指在学生读进去, 对文本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的基础上, 主动去观照文本的表现形式, 揣摩作者通过怎样独特的语言、构思、手法来表现的, 关注文本中蕴涵着的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 落实好工具性, 读出“语文味”。读出来, 还意味着要读出课外资源, 使文本具有链接功能, 与学生的生活链接, 与学生的阅读积累链接, 与一切有效的课外资源链接, 提高教学价值, 读出“综合性”。
1. 关注形式, 读出“语文味”。
吴忠豪教授指出:“在阅读教学中, 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 它仍是信息的载体, 认识的工具, 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 披文得意, 入情悟理, 学习思想, 接受熏陶;另一方面, 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 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 更要掌握载体本身。”一个“更”字点出了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目标———语言。语文课堂应该旗帜鲜明地上出语文味, 立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 突出母语文化传承的生命高度。只有读出来, 关注形式, 落实好语文训练才是必然的选择。
【实践片段1】
师:隆中是怎样的景色呢?作者写了山冈、溪流和竹林, 写山冈用了什么词?
生:蜿蜒起伏。
师:“蜿蜒起伏”是什么意思?看“蜿蜒”的偏旁, 猜猜看。
生:就是弯曲的意思。
生:弯弯曲曲的, 像蛇一样。
师:中国汉字的偏旁能帮助我们理解。“蜿蜒起伏”就是弯曲高低在人们眼中就像一条———
生: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师:像谁?
生:诸葛亮。
师:等待谁让他腾飞?
生:刘备。
师:这里描写竹林还有一个词“青翠欲滴”, 是什么意思?
生:竹子绿得要滴下来了。欲, 将要。
师:景色“秀丽宜人”中的“秀丽”可以换一个什么词?“宜人”呢?
生:美丽迷人。
师:噢, 真是一块宝地啊, 不愧称之为卧龙。
……
师:用“来到……只见……”写几句话。写你去过的地方, 三分钟写三句话。
孙老师遵循阅读教学的目标,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科学选择文字着力点, 引导学生在读中品词析句, 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课堂上, 孙老师还准确地把握了文本语言形式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以实践语言形式的时空。长此以往, 孙老师的学生就能随时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 任意调动、组合大脑中的语言储备, 达到“笔有千钧任翕张”的理想境界。
2. 关注“出点”, 读出“综合性”。
所谓“出点”, 就是学生在读进去的基础上, 完成对文本阅读的拓展延伸与再创造。“出”意味着拓展延伸, 意味着迁移升华, 意味着再创造, 意味着从文本走向语文。怎样“出”呢?杨九俊院长指出, 这种“出”一是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 通过对作家、作品相关背景材料的阅读, 从文本之外透视文本, 使文本以通体透明、形神兼备的完整体貌呈现于眼前;二是要充分认识文本在教科书体系中的位置, 不仅要理解“文路”, 同时要掌握“编路”, 这样才算是吃透“课文”, 特别是要把一个单元、一个专题作为整体研究, 找准课文特有的位置;三是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根据具体情况活用文本, 创新文本, 超越文本, 在“用教材教”的意义上更好地发挥文本应有的作用。但“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 要尊重文本的意蕴, 在文本本身的规定性里精心选择合适可行的“出”点, 使阅读课堂具有张力, 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实践片段2】
师:“诸葛”是复姓, 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
生:上官。
生:夏侯、司马……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 知道这么多。
……
生:“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
师:这里有一个词——— (板书:群雄纷争) “雄”是指乱世英雄。东汉末年, 你还知道有哪些乱世英雄?
生:孙权、曹操、吕布……
师:纷, 纷乱;争, 争斗。当时战火纷飞, 民不聊生啊!
师:刘备“三顾茅庐”, 靠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是三国的故事, 那今天我们学了这个故事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待人要诚恳, 谦虚。
生:不要摆架子。
生:对人要尊重……
师:诸葛亮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什么? (板书:人才) 只有尊重人才, 才能干出一番大事。
行走方式 篇6
堆垛机是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核心设备,由机架(上横梁、下横梁、立柱)、水平行走机构、升降机构、载货台、货叉及电气控制系统等构成它包含三个动作,即水平行走、升降和货叉伸缩,通过三维运动实现任意货位的取放货。通常情况下,立体仓库的长度尺寸会比高度尺寸大很多,要提高堆垛机运行效率,主要是缩短其单周期运行时间。堆垛机单周期运行时间主要包括启动加速时间Ta、匀速运动时间Ty、减速停止时间Tj等。提高推垛机水平行走加速度和水平运行速度,对提高其运行效率有明显作用水平行走的速度和加速度与堆垛机的行走驱动形式有很大关系,因此研究堆垛机的行走驱动形式意义重大。
从结构上看,目前市场上堆垛机的行走驱动主要有三种形式。最传统的形式是减速电机直接驱动行走轮,这种形式最为常见,结构也最简单,国内外堆垛机都在普遍应用;还有一种形式是同步带驱动,这种形式国外堆垛机常见,国内堆垛机应用较少;最后一种形式是采用一组驱动轮夹紧在轨道两侧提供驱动力,这种形式在国外堆垛机上能看到,国内堆垛机只有新松在应用。
二、三种行走驱动形式对比
1. 直接驱动
减速电机通过驱动轴与键连接直接驱动行走轮,行走轮安装到下横梁框架上,见图1。
这种形式机械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少,安装方便,结构紧凑。为节约巷道空间,此形式通常是采用斜齿轮—伞齿轮形式的减速机,其价格比斜齿轮减速机高。
堆垛机启动时不打滑,需满足最大牵引力F小于最大静摩擦力fmax,计算如下:
(按驱动轮承载堆垛机一半重量考虑)
式中:F表示最大牵引力式中:F表示最大牵引力
fmax表示最大静摩擦力
m表示堆垛机总重
a表示堆垛机加速度
μ1表示滚动摩擦因数
μ2表示静摩擦因数
g表示重量加速度
推出:a<(1/2μ2-μ1)g (公式1)
从公式1中可见,最大加速度只与静摩擦因数和滚动摩擦因数有关。加速度的最大值完全受限于静摩擦因数和滚动摩擦因数。
堆垛机行走轮与轨道的摩擦因数见表1。根据公式计算,行走轮采用钢轮,加速度a最大能达到0.6m/S2;采用聚氨酯轮,加速度a最大能达到1.2m/S2。继续提高加速度的话,就会出现行走轮在轨道上打滑的现象。
2. 同步带驱动
驱动装置安装在堆垛机下横梁上,见图2。驱动装置由减速电机、主动带轮、张紧轮、安装支架等组成,同步带绕过主动带轮和张紧轮,两端头固定在地面上,张紧机构在带的两端头。堆垛机的行走减速电机驱动主动带轮,带动整个堆垛机行走运动。
这种形式的机械结构较直接驱动复杂,多了一带轮与同步带的驱动机构及同步带的张紧机构,零部件数量较多减速电机可采用斜齿轮减速电机,价格便宜。同步带驱动属于齿形啮合原理,与摩擦驱动不一样,不会出现打滑现象,加速度值可以增大。
但是,同步带驱动有一个缺点,就是同步带都有伸长率,属弹性体图3为某厂家的同步带伸长量样本,图中的斜线代表不同型号的同步带,这些型号齿形一样,只是宽窄不同。从图中可见,对于同一型号的同步带,伸长量与受力大小和同步带长短有关。伸长量越大,需要的张紧力越大如果张紧力不够,同步带会窜齿,导致驱动失效张紧力过大,会影响同步带的寿命。因此,这种驱动形式仓库长度尺寸会受到限制,通常都做到30m以内。另外,启动时的惯性力很大,也会导致同步带受力过大而伸长,因此,堆垛机的重量和加速度也会受到限制一般情况下,这种驱动形式只能用于轻型堆垛机,加速度值通常能达到2m/S2,较直接驱动形式增大很多。
3. 夹紧轮驱动
夹紧轮驱动,指采用一组驱动轮夹紧轨道侧面的形式,见图4。减速电机驱动夹紧轮,通过一套夹紧装置提供给夹紧轮与轨道间足够大的压力,产生摩擦力,实现堆垛机的行走运动。堆垛机的行走轮只作为从动轮使用夹紧装置采用一组碟簧设计,夹紧力可调节。驱动装置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下横梁上,带动整个堆垛机行走。
这种形式由于夹紧力可调节,加速度可以达到较大值,计算如下:
式中:F表示最大牵引力
fmax表示最大静摩擦力
f滚表示滚动摩擦;
F夹表示夹紧力
m表示堆垛机总重
a表示堆垛机加速度
μ1表示滚动摩擦因数
μ2表示静摩擦因数
g表示重量加速度
推出:a<2(μ2-μ1)F夹/m-μ1g(公式2)
从公式2可见,m一定时,F夹增大,a增大,μ2越大,a越大。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夹紧力和提高静摩擦因数来提高加速度。根据国内外堆垛机参数,加速度a可达到3.5~4m/S2,能够极大地提高堆垛机的出入库效率。
为提高加速度,夹紧轮通常采用聚氨酯材料,这种材料受力有一定限制,因此夹紧力也不能无限提高。另外,从公式2可见,堆垛机自重m越小,加速度越大,因此,这种驱动形式只适用于轻型堆垛机。
这种行走驱动形式机械结构复杂,由于驱动装置安装在下横梁端头,导致下横梁长度变长,会占用巷道长度方向空间。为节约空间,减速机采用行星齿轮减速机,价格偏高。
4. 堆垛机行走驱动形式对比
根据上文对堆垛机行走驱动三种形式的介绍,列表进行对比,见表2。
三、结论
行走方式 篇7
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 根据互助互补的原则, 改变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 把学生编排小组, 为学生多提供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的机会。这样, 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 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 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 理解课文内容, 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 培养他们团结合作, 互相竞争的精神。这种小组议论, 要求学生动口动脑,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促使学生思维趋向活跃状态, 学生从自身或同学那里获得, 然后组合信息, 增强思考问题意识、比较意识;促使学生由单纯地听转到主动地讲, 学生的求知欲从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 还可以不断地分享同学共同获取信息的乐趣。课堂讨论本身就是一个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在这“讨论场”中, 不仅真正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体地位, 更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公正、公开发表意见的独特氛围。民主、平等、公正便能活跃学生思维, 激发创新热情, 并在体验创新成功的基础上, 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课堂讨论活动, 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的主导作用和激励作用。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 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在小组中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放在首位, 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力求创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气氛。在课堂上, 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 我就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来自行解决。
二、设置阅读提纲,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自学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光听讲, 不融化, 不会成材。现代教育不仅要教学生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学知识。把学生的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手、口、眼、耳) 和思维器官 (大脑) , 让学生去参与学习和探索, 首先要把自学应有的时间还给学生, 转变教学方式就要打破课堂老师时间上的“满堂灌”。教师还应采取多种手段, 引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如“粗读”和“细读”课本, 逐字逐句阅读以及边读边标注重点等。其次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最重要的还要引导阅读和思考的方向, 提高自学的效率。我采取了在课上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自学步骤, 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 设置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例5解方程时, 引导学生看书学习时提出以下问题: (1) 解题时怎样把分母去掉?根据什么? (2) 方程两边有为什么都乘以6?两边都乘以12、24、36可以吗? (3) 什么是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找? (4) 方程两边都乘以最小公倍数, 怎样理解“都”?
自学提纲是学生自学深化的拐杖, 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和知识面较窄, 阅读提纲的设置和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是必要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 边读边思考, 不放过一个重要语句或字眼, 抓住重点, 从而使自学更加深化。各门学科都有符合它自身规律的科学思想, 数学学科也不例外, 数学思想是渗透在数学知识中由学习者逐渐领悟出来的, 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是对知识深层次领悟和高度抽象概括的过程。因此, 教学中经常通过自学提纲, 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思想方法, 能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增强悟性, 培养思维能力。
三、设计动手实践, 让学生自主交流获取新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从听觉获得的信息, 能够记忆的约占15%;从视觉获得的信息, 能够记忆的约占25%;如果同时调动听觉和视觉, 就能接受信息的65%。《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 动手实践操作是数学课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只要条件允许就会安排学生实践。
1. 活动内容:
利用下面的方法可以近似地将一个图形放大: (1) 将2个长短相同的橡皮筋系在一起。 (2) 选取一个图形, 在图形外取一个定点。 (3) 将系在一起的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定点, 把一枚铅笔固定在橡皮筋的另一端。 (4) 拉动铅笔, 使2个橡皮筋的结点沿所选图形的边缘运动, 当结点在已知图形上运动一圈时, 铅笔就画出了一个新的图形。这个新图形与已知图形形状相同。课件展示作图过程,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2. 活动目的:
这是放大图形的一种近似方法, 虽然实用性不是很大, 但它却是位似图形的一个具体应用, 为后面学习位似比打下基础。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帮助学生积累有关数学操作活动的经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图形, 培养学生的动手、协作和交流能力。
总之, 尊重课堂学生主体地位, “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 而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形式, 也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被不断创造、丰富和更加具有实效。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自主学习, 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由教师创造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采取一系列教学手段, 组织有效学习活动, 还课堂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现,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 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愉快、创造性地完成学习。自主学习教改实验以教育主体自主性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起点和依据, 对现行教育中只重视知识的掌握, 忽视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培养, 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习, 动手与实践能力差, 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等进行根本性改造。尊重课堂学生主体地位, 要让有效的学生学习活动作为课堂主线, 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行走方式 篇8
关键词:倾听;数学课堂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102-01
倾听是每个社会人与他人交往的必备素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只有认真倾听老师的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目的、有意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保证活动有效地进行。
一、对倾听的认识
1、倾听运用于数学教学,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以数学教学内容为载体,对于数学课堂积极开展对话教学,在交流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倾听,是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
2、数学课堂中的倾听,核心是用“心”听,它不是单纯的一种技术,而是以尊重、真诚、理解为前提,与贯注、共情、挑战,反思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3、数学课堂中,通过观察学生非言语行为,充分理解学生言语信息,注重联系学生学习内在环境,发现学生可利用的生成资源,从而走进学生情感世界,认清学生数学学习的原认知经验,引导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思维,帮助学生数学学习中自我成长。
二、怎样进行倾听
1、教师示范 让学生会听
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其老师身上找到影子,要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要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无论他们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教师都不能在这个时候做其他事或者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因为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
2、搭建平台 让学生善听
(1)制定规则 指导倾听。在数学课堂上,发现了学生不善于倾听的问题之后,针对存在的现象建立了“四心”倾听规则:一要专心:上课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发言要举手,不能在座位上随便发言,不重复同学的发言。二要耐心:如对同学的发言有不同意见或者补充,不能随便插嘴,要等同学发言完毕才能举手发言。三要虚心:当同学提出不同的看法时要虚心接受。同时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或者补充的时候也要虚心,要以“我认为……”,“我想对他的发言进行补充……”这些方式进行交流。四要有心:对同学的发言不盲从,要有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倾听的习惯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2)预设目标 明确倾听。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在教学设计上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如: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读题等情况下,其他学生应该完成什么样“听“的任务呢?教师要在备课时想好,在学生“听”之前布置好。学生有目标,才有可能认真听。在学生发言之前我经常会说:“请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他说得怎么样?”“请同学们认真地听,等会要进行补充说明?”“谁还有更好的意见?”等。学生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答题后,才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
(3)创设情景 促进倾听。一节课45分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现代心理学证实,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点分布情况也不同。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注意力的持久性较差。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中小学生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所以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和创造乐趣。
(4)借助游戏 善于倾听。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学会听。”倾听是虽然枯燥,但只要加入那么一点游戏的成分,学生的兴趣就骤然而起了。
3、善用评价 让学生爱听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正确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每一滴水落的声响,当学生说得精彩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表扬、赞赏,如“你听得最认真。”“你把别人说的话都听懂了,真了不起!”“你听得可真仔细。”以此激励学生参与到倾听中来。同时也可抓其善听的“闪光点”进行褒扬:“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除了用激情的语言评价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运用体态语来鼓励学生。如用目光接触、点头微笑、靠近学生、体态放松、露出全神贯注和兴趣盎然的神色去倾听学生的回答;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使学生更加善说乐听。
教师的即时评价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听欲望,但是在课堂上仅有教师的评价显然比较单调,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对同学的评价,课堂会更加丰富多彩。其实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能听到学生对同学的评价,如对同学的精彩发言进行鼓掌表扬,再如低年级经常用到的言语表扬: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这些表扬的方式也同样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倾听评价中来。另外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有的内容还可以采用同桌互评的方法。
除了课堂上进行即时评价,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倾听的评比活动。如“倾听之星”评比,只要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的同学,经过老师和同学的推荐,可以获得“倾听之星”的小奖牌,小奖牌累计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到教师这里换取一份小礼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