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的配音技巧

2024-07-18

电视专题片的配音技巧(精选7篇)

电视专题片的配音技巧 篇1

电视配音包括多种形式, 主要可分为电视新闻配音、电视专题配音和电视剧人物配音等几大类, 而我们所要谈的主要是电视专题片的配音。

电视专题片的内容广泛, 包罗万象, 如名家介绍、人物传记、风景名胜、文化生活、体育节目等都属专题之列。下面我就自身对电视专题片配音的实践谈点想法:

电视配音要求播音员要具备各方面素养和角色转换

电视专题片不同于普通的电视新闻, 也不同于电视娱乐和教学节目, 它的制作精细, 画面讲究, 编辑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独具匠心, 画面、音乐、配音的交相辉映, 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特别是配音这个环节, 在整个电视专题片的制作中非常重要。它要求声音动听传神, 又讲究用声、气息和话筒的使用, 通过语言的轻重缓急、节奏把握以及情感的控制, 来表现电视专题片声音的明暗、刚柔、强弱、虚实, 增强艺术性。

基于电视专题片内容的丰富性, 无疑对播音员的要求就更高更严格, 不仅需要有较为扎实的播音基本功, 有一定的播音技法, 还要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素养, 要学会掌握和运用不同类型的声音需求, 也即语言表现方法的多样化。因为它区别于新闻播音和主持, 它必须随着内容的不同, 展现不同的声音特点 (基调) 。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专题片, 都需要播音员针对不同的情形, 灵活地进行自身角色的转换, 这是播音员完成好一部专题片配音应具备的必要条件之一。

电视配音过程中应把握的具体问题

播音员在进行配音工作时, 对片子制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能进行很好的把握也很重要, 这也能充分体现播音员的较高综合素质。

电视专题片是变化着的画面艺术和音响艺术的融合, 也可以说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二者的融合。它们之间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因此, 电视配音不是对画面的简单解释, 而是对画面背后意义的引申和内容的补充。如果有些画面人家一看就明白, 你还要配上一段文字来解释, 这样就有了画蛇添足之嫌。不仅使内容重复, 也使信息量大大缩减。播音员作为最后一道“把关者”, 应当具备这种意识, 提出自己的见解, 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画面与配音配合得当, 将会使片子大为增色。

我们以一部歌颂战斗英雄、伤残军人妻子陈巧云事迹的专题片为例。

画面上, 陈巧云悉心照料着残疾的丈夫。解说是这样的:“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 陈巧云每隔两小时就给丈夫翻一次身;每隔一段时间, 她就用柔弱的双手扶着丈夫登上江都市人民医院的楼梯, 进行例行检查。”

“不知流了多少汗水, 也不知付出了多少代价, 历经磨难的陈巧云和丈夫终于迎来了生活的微笑。”

另一组画面是陈巧云坐在电脑前打字, 与现役军人谈话, 骑着自行车在若干个部门进进出出的工作镜头。而解说是:“或许是有着军嫂的体验, 或许有着与人为善的性格, 更或许是一位共产党员的境界, 总之, 陈巧云把双拥工作看得非常神圣, 她太理解军人的需要了。短短几年间, 她和同事们一起, 帮助500多名退伍军人走上了工作岗位, 她还当起了红娘, 帮许多军人喜结良缘。”这些文字通过画面来表现显然有局限性, 但配以感人的配音后, 就会使画面内容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

在配音的过程中, 如果是重要的部分, 播音员也要相应地加重语气, 找准重音, 准确表达;而一般内容部分, 语气可以相应轻松一些流畅一些, 但整个片子的基调把握要一致, 内容的连接要连贯。

在专题片中, 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音响。音乐效果的运用, 可对作品内容进行烘托和渲染, 使片子更加感人。因此, 为专题片配音, 除了播音员的自身理解和娴熟地运用有声语言外, 编辑、制作、录音员等多方面人员的努力与配合也不可或缺。

电视配音要注重一个“情”字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 通俗地讲是“口头文学”。它是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 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 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 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因此, 电视配音应是对作品的一次艺术再加工、再创造, 不论有多么丰富的播音经验, 也不论有多么高超的播音技巧, 都要靠一个“情”字作依托。只有借助这个“情”字并发挥自己积极而丰富的想象、联想, 把自己的整个思想感情都融入其中, 才能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配音效果要想达到最好, 理解稿件是非常关键的, 而且在整个播音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层次、主题、背景到目的、重点、基调等都要经历一个反复揣摩的过程。只有充分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并把自己的思维纳入稿件作者思维的轨道, 做到两者一致, 才能用有声语言准确而忠实地表达出稿件作者的思想感情, 否则, 就可能出现心不在焉、言不由衷、语言苍白, 使片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大大弱化, 难以达到声画和谐的统一。

如:赞美荷花高洁气质的电视散文《荷》, 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朵朵盛开的莲花和一片片带有露珠的荷叶, 通过电视特技的处理, 使它们显得更加婀娜多姿, 此时, 充满深情的配音缓缓响起:“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珍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组画面是欣赏美丽的荷花, 通过播音员优雅、舒缓、明朗的声音做衬托, 很好地表达了荷花的纯洁、高尚、出污泥而不染的气质, 使画面充满了梦幻般的色彩, 让人们展开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由于电视专题片的内容面广, 形式多样, 因而语气的基调、情感、节奏等也均不相同, 对配音的要求应当是起伏有序、生动形象、刚柔兼备、变化自如的。播音员要以虚实结合、绘声绘色、情真意切、委婉动听的电视有声语言来启迪人们的思想。

总之, 在电视专题片的配音过程中, 播音员要用自己的声音饱含真情地去感动观众, 运用丰富的语言给电视专题片锦上添花, 进一步提高电视专题片特有的艺术感染力。

电视专题片的配音技巧 篇2

“虚实相生”的文艺创作手法在作为有声语言艺术的电视纪录片配音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凸显。为了将文学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意蕴、引发思索地传递给观众,配音者要将解说词的内容进行虚实、有无、隐现等转化,创造出情境美、交流美、和谐美、留白美,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达到审美愉悦。

再现文字的情境美

电视纪录片配音是将已有的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现形式。对配音者的要求绝不仅限于单纯的发音规范、字正腔圆,而要通过解说再现文本的意境美、情感美。

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解说词在表现手法上会运用文学作品中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或化虚为实、或以虚带实、或实中存虚、或虚实相映。备稿时,配音者必须依据影像的拼接步骤把握解说词的内容及特征。

如纪录片《唐之韵》的解说词,以散文诗般的语言记述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史和诗人们丰富的生活经历及其风格迥异的代表作品,情感跌宕,大气磅礴,极具文学色彩。这就要求配音者要将未闻、未见、未体会过的情与景转化为已有的积累和体验,感受“象”外之旨,由实感虚、由虚悟实,形成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其中有这样一段:

于是陈子昂来了,像巨人一样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了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然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

在解说这段话时,高峰用心灵与历史交融,用情感与诗人共享,其中对诗歌内容的朗诵以虚声为主,其余用声偏实,将声音的虚实变化与解说词的意境虚实融合,产生与诗人心灵在宇宙生生不息、虛实相依的律动中对话,在感觉与想象交织的灵境中达到共鸣与默契。

再如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用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闻名于世的古建筑的辉煌壮观。周志强配音时非常注重在平实中展现情景美:

中国古代有一种祈福的祭祀活动叫褉赏,后来演化为人们暮春郊游的风俗。文人墨客此时也要相邀聚会,最著名的一次被记录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九曲蜿蜒的水渠中清水流淌,随波逐流的酒杯停在谁的座前谁就要吟诗作赋,否则就罚酒认输,这就是“曲水流觞,修褉赏乐”,乾隆皇帝以此为根据,给这个亭子起名“褉赏亭”。

这段话是用历史故事来诠释“褉赏亭”得名的由来,其间对饮酒作诗的场面与细节虽没有作过多的渲染,但是古代文人们的洒脱豪放、酣畅淋漓依稀隐现在字里行间。周志强的解说非常细腻,通过声音中细小的变化,以溪流淙淙、垂柳依依、酒杯顺流而下,将文人吟诗作对的情景展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浪漫情怀。

袁行霈先生曾经说过:“鉴赏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赋予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如果说艺术创作是自己的生活体验借着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表现出来,那么艺术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解说词中的情景不是配音者都经历过的,解说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让思想感情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才能感受到文稿中的情与景,创造情景美的效果,进而增强艺术表达的感染力。

产生具象的交流美

根据有无交流对象的存在,可将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环境分为“虚实”两种情况,即无对象交流和对象交流,而纪录片解说明显属于无对象交流。从专业角度上来说,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在“无对象交流”的情况下做到“心中有人”,即对交流对象的感知要具象,不仅要想到通常所说的交流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还要能想象到听众的眼神、动作、服饰以及听到语言信息后的反馈,真正做到通过眼神交流达到心灵的共鸣。

纪录片对解说者的要求亦是如此,对交流对象的想象越具象,听众的感知就越鲜活、越真实,通过想象与联想同观众交流,接受反馈,便于准确地把握解说词的基调、节奏、风格等,同时也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解说状态。

如《北京记忆》是从对北京大杂院、饮食、娱乐、交通等点滴生活的感受中反映北京的发展变化,这些都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琐事,配音者所想象的对象可以是亲人、邻居、同学、朋友,就像拉家常、聊见闻、谈感悟,相互之间产生亲切感、信任感、美感。

老人又回到了以前的旧居,她曾在这间二十平米的小屋子里结婚生子,夫妻相濡以沫,拉扯四个子女长大成人。点滴往事一如大多数中国普通百姓曾经的生活场景,伴随着记忆正在渐渐远去。

在这段配音中郭炜语气亲切自然,时而平和、时而低沉,让听众感到很强的交流感,此刻配音者用自己声音推开了历史的闸门,让听众在时空的隧道中触摸到那段远去的历史。交流对象质与量的具象化产生的真实美,让配音者找到了活跃积极的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地向观众传达情感。配音者运用虚实相生的原则将虚无的听众转化为实在的交流对象,在向想象中的对象不断倾诉、呼应、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互动与灵犀,达到用声音传递美、用心灵感受美的效果。

传递声音的和谐美

每个汉语音节中即使没有辅音也不会没有元音,元音的发音响亮通畅。但这并不等于在声音表达中只有响亮的声音。播音创作中声音弹性的对比很多,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组是虚实变化的对比,它们在有声语言中产生的美感是不能相互代替的。声音的虚实变化表现喜、怒、哀、乐、爱、憎、惧、恶等情感,它为配音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声音形式和灵活多变的表达技巧。虚声有表现画面延伸、意境悠长的韵味,而实声有体现事件真实、坚定昂扬的情感,二者可以结合但不能相互替代。宗白华先生说:“文字能具有两种作用,一种是音乐的作用,文字中可以听出音乐式的节奏与协和;另一种是绘画的作用,文字中可以表写出空间的形象与彩色。”这种音乐和绘画的功能多数是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完成的。而配音是以文字为依据,为表达文字服务的,因此也具有了音乐和绘画的功能。有声语言中的神韵是流动的精灵,在若隐若现、亦动亦静、或明或暗中,虚实声音以其特殊的感染力体现解说词的意趣交融,饶有意蕴。如《再说长江》中,

置身于浓妆淡抹的图画里,帕奈博士经常情不自禁地赞叹,举世也只有九寨、黄龙的水有如此巨大而神奇的力量,而它眷恋着人间独钟着中国,就在这中国西南的深处角落渲染出一片彩墨山水。

对于九寨沟和黄龙,水是美丽的缔造者,也是它们生命的源泉。水,在这里幻化了神奇之后,也将从这里走出深山,流向几百公里外的长江。

李易配音时,吐字柔长、用声舒展、虚实结合、虚声偏多,使声音与明丽、优美的画面和音乐相融合,充满了意蕴美,整体形成蜿蜒的旋律,产生美感。

再如《同饮一江水》运用富有感性和思辨的语言,讲述6个国家在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中不可割舍的关系。解说词娓娓讲述着不同国家的风情和生活故事,绘出一幅大湄公河次区域丰富资源、灿烂文明、独特人文的精彩画卷。

大海与河流在纵向和横向上,将次区域各国更多元地融合在一起,河流联结了次区域六国,大海将次区域各国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河流哺育了次区域六国的人民和这里伟大的文明。而大海是所有这些走向世界的通途。大海意味着次区域未来更广泛的交流、友谊与发展。

刚强的解说整体以讲述与渲染相结合,既接近生活语言表达又不失饱满的情感。吐字用声适中,节奏舒展平缓,极为自然流畅。用声以半实为主,根据内容或为半虚。“更多元地融合”声音由虚到实,“交流、友谊与发展”中由实到虚再到实。刚强的声音在整体和谐中,时而平实自然,时而舒展柔和,时而厚实凝重,形成了有声语言自有的韵律感和质感,也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本片所宣扬的“和平、友谊、合作、发展”的主旨。

构成停连的留白美

“此时无声胜有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句就是对留白艺术作用的描述。留白之美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中大放光彩。绘画、书法、建筑、园林、舞蹈、音乐、电影、戏曲中无不留有留白所产生的无限遐想空间、广袤深远意境。

电视纪录片画面拍摄手法中注重留白的运用,而声音的配音也应当有的留白存在。声音的停顿为虚、情感的连接为实,正是所谓的“声断情不断”,不是戛然而止,而是回味无尽。这种“停顿”,是一种画面的转换和延伸,情感的过渡和回味,恰当运用声音留白,能产生言已尽情未止、声已落味更浓的效果。给观众留下想象、回味、思索和判断的空间,这样比喋喋不休的直白表达更自然、更深刻。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

留白让观众有空间思索和判断,与起初的感性认识相互作用,从而加强对纪录片本身的认识和理解。如《圆明园》运用充满诗意的语句描写出了圆明园的奢华与气派,而在残垣断壁之下埋藏着历史的辉煌。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给这段的配音时,李易在每一省略处都运用了大量的留白,观众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想象圆明园华丽的外观、精美的装饰、奇妙的布局,可谓是神奇瑰丽,亦梦亦幻。如果在解说时取消了这里的留白,就会显得节奏过于紧凑,也剥夺了观众回味反思的时间与空间,不会产生最终意味深远、令人惋叹的效果,削弱了对主题的表现力。留白之美是一种表达手段,是一种审美体验,是一种艺术追求。

“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以其长久的生命力影响着中国的文艺领域。在电视纪录片配音创作中“虚实相生”的原则也以其无穷的魅力由内而外地渗透到各个环节,配音者与文字在体验与联想交织的对话中达到心灵的契合,与观众在声音与想象互动的交流中达到情感的共鸣。

作者单位 广播电影电视

干部管理学院

影视配音中的技巧运用 篇3

关键词:影视配音,技巧运用,形象表达,人物塑造

配音是为影片或多媒体加入声音的过程。而狭义上指配音演员替角色配上声音,或以其它语言代替原片中角色的语言对白。同时,由于声音出现错漏,由原演员重新为片段补回对白的过程亦称为配音。录制摄影时演员的话音或歌声用别人的替代,也称为“配音”。在现代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影视配音的技巧也越来越成为影视后期制作重点表达的系统工程。因此,充分的技巧表达和阐述方法,对于影视配音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影视配音在影视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从默片电影时代结束后,影视配音作为电影元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越来越受观众的重视。影视配音是电影当中,传递声音元素,表达传递效果,表现影片节奏情绪的重要形式,而成为电影表达的重要内容。

在电影当中,影视配音包括演员的台词对白,还包括为表现电影主题的画外音、影视音乐插曲以及渲染气氛表现电影内在情绪表达的同期声。可以说,影视配音贯穿于整个影视剧情节的始终,且其在影视作品当中的地位不可或缺。从某一方面来说,其作用不亚于影视剧画面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

尽管学界把影视艺术作品定位为视觉的艺术,但不可否定的是,在影视作品当中,如何去表现电影作品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展现多层次、多角度的影视视角的时候,影视配音的作用尤为明显。

首先,作为影视剧作品独白的配音,剧中主人公台词的表达,便是对电影语言和内容的宣泄和构建。自从有声电影诞生以来,这种通过对生活的模仿而高于生活享受的影视剧形式,越来越深入人心。作为配音部分的表达,可以说台词的经典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电影的艺术价值和品位。目前,很多耳熟能详的电影台词,往往作为一种经典广为流传。

其次,作为画外音以及影视剧音乐的电影部分,它们虽然不构成电影的主要情节,但是它们在影视作品当中起着烘托映衬的作用。比如,作为电影的主题曲,往往会因为一部优美的音乐而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融入到电影情节当中。正是这种零距离的融入感,使得影视作品充满着观众的期待。同期声,包括画外音,则更是为了模拟现实的自然环境,而进行的自然场景的表达。比如,雷电环境的模拟,喧闹的电影场景的配音,都加强了电影的真实感。

2 影视配音中的技巧运用

影视配音在影视作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影视配音的实践操作当中,许多技巧也是有章可依,尤其是在影视配音的规律性的原则,是进行影视配音的专门技巧所在。影视配音当中的技巧,不仅与声音的物理属性紧密关联,也与电影内在的逻辑和情感诉求密不可分。

第一,电影或者电视剧作品的配音要与电影的内在情节和内在逻辑相关联。配音演员不能只追求自我声音的洪亮和情感内涵的丰富,必须服从于影视剧作品的整体情绪表达和气氛环境的构建,置身于电影所营造的环境当中。在配音演员的情绪控制上,应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到整体的环境当中,通过电影语言的表达和情感释放,实现自己在语调、语速和音量大小的调节。这种调节的本身,完全是依靠配音演员自身的情绪酝酿而进行。在整个配音的过程当中,这种叠加的、起承转合的层层递进的模式,使得电影听觉体系形成了其内在的连贯的逻辑体系。

第二,在影视剧配音当中,要融入到电影时空当中。配音演员不能仅仅是在录音棚凭借自己的想象去进行影视剧配音的制作。在影视剧配音当中,配音演员不仅仅是用声音,将台词复制到电影当中,去做简单的搬运工。而是将自己的声音,通过夸张、变形的艺术表达,去实现自己声音构成影视剧元素的中能够充分展现人物形象特点,表达其内在性格特征,又能将影视剧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切表达出来的综合工作。

第三,影视配音艺术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说话,它必须具有艺术性。这艺术性的核心,就是“声画和谐”。也许是画面为主,也许是语言为主,有声语言表达永远是配音的主题,永远要使声音和画面“整体和谐”。画面要求语言贴切,要求同步行进,不能游离、不能混乱、不能生涩、不能做作。画面要求语言准确,要求揭示含义,不能敷衍、不能浅薄、不能割裂、不能冷漠。实现影视话语的艺术性表达,将电影语言实现了艺术性的阐释。

第四,要实现良好的影视剧作品配音,还有掌握发音技巧。通过对发音技巧的掌握,更好地控制发音的音调、音量和语速。通常发音技巧除了要求字正腔圆以外,还要注重胸腔共鸣,从胸腔发声。通过严格持久的训练,实现声音的洪亮和良好的表达。

参考文献

[1]粱淑娥,张广梅.电视专题节目的声音创作[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

[2]柴璠.华语广播播音的现状分析及对策[A].聚焦世界华语播音[C].2004

[3]陈茜.播音员主持人部分语言不规范现象调查和分析[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配音技巧 篇4

记录片配音技巧的重要性

记录片的配音处理技巧对于记录片的效果的提升很重要。配音者通过对配音进行处理, 利用内部外部的技巧, 达到语言与图像融合的目的, 使得纪录片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表达有声语言的内部技巧有: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外部技巧有: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通过对纪录片中配音的内外技巧的运用, 使得纪录片的品质的提升, 特别是外部技巧的巧妙运用, 对纪录片的效果有重要意义。

纪录片配音中内部表达技巧的巧妙运用

所谓内部表达技巧, 即: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将其利用的恰到好处是一个记录片的前提。根据记录篇稿子的内容和纪录片思想, 展开丰富的联想, 使得稿子的内容得以充实, 在提升观众兴趣的同时, 使得其真正的融入其中。好的记录片对情景再现的能力要求的很高, 还原事物的真实情况, 是记录片最基本的原则,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 第一集的冰下走网, 影片就完整的记录了真实的过程, 对冰下走往的声音, 风声的处理效果都处理的恰到好处。内在语可以充实稿子, 使得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讲解者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 要充分的对稿子进行联想。对象感是一种贴近观众的技巧, 进行解说的过程中注意声音的塑造, 同时要把声音和画面相结合, 达到声随情动、情随影动的目的。

纪录片配音外部表达技巧的运用

记录篇外部表达技巧的运用是配音处理的重要部分, 也是配音处理的难度和重点。其主要包括对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的处理, 下面详细说明。

1.重音处理

重音的处理是配音处理的重要部分, 重音处理的灵活性较高, 重音往往是为了强调内容的, 使得画面的内容主次分明, 更容易是观众集中精力来欣赏。当画面比较有重点的时候, 就不需要加重重音了。对具体的字采取重点读出的方式, 能较好的表现出情景的某一特征。例如:冬捕者正在将绞盘固定在冰面上, 再把大绦缠在绞盘上, 通过牲口的拉力, 拉动冰下长达两公里的捕鱼大网, (此处停顿一会) 惊人的一幕开始了, 渔网在透明的冰面下, 缓缓的移动, 能够看到冰下走网, 意味着光照正好, 冰层厚度恰到好处。但是这能够预示着鱼群就在附近吗? (较长的停顿, 且背景音乐开始紧张起来) ……, 网在冰下走了8个小时, 终于到了收网的时候, (现场的完美呈现) 水底的世界被完整的打捞了起来, 被上天厚爱的人群, 又一次获得了馈赠。这部分的内容的画面以原场景的形式完美的呈现了出来, 根据捕鱼者的工作的进行的解说, 解说的过程中, 配音有重有轻, 为了强调渔网的长度和冰下走网的时间已经强调丰收的喜悦, 解说词中的两公里、8个小时、上天厚爱是重音部分, 重读使得场景的还原恰到好处。

2.停连处理

上述的例子中一共出现了2次的较大的停连处理, 在拉动冰下长达两公里的捕鱼大网, (此处停顿一会) 惊人的一幕开始了;但是这能够预示着鱼群就在附近吗? (较长的停顿, 且背景音乐开始紧张起来) ……网在冰下走了8个小时, 这二处的停顿是必须的, 第一处的停顿直接把视角转移到了祭鱼上面, 这里也是把枯燥的捕鱼给变得形象起来, 使得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 这个地方的停顿也是为了冰下走网的画面深入人心, 第二处的停连处理, 是一个过渡的地方, 8个小时的等待, 用一段解说的停顿来代替, 使得观众更真实的融入到了其中。现在有很多的记录片的配音处理就忽略了停顿, 一味的陈述, 没有突出的内容, 重音也没有, 忽略了配音的技巧, 使得记录片的的观赏性大大的降低了。

3.语气处理

语气处理也是配音处理的重要部分, 根据记录片画面的具体情况进行语气的变化, 使得语气符合特定的环境, 不出行柔声细语谈论政治, 不出现苍劲雄厚谈论风光娱乐片。在进行解说的过程中, 若影片的要求气质与自己的不同, 这是解说员要相应的调整自己的情绪, 调整语音去适应。例如《舌尖上的中国》之中:黄馍馍那段:一个一块钱, 从不还价, 在一年中最寒冷的2个月里, 老黄能卖出15000个黄馍馍, 刨去成本, 一个冬天, 他的实际收入是8000元, 老黄在这里养育了一儿一女, 现在孩子们都已经把家安在城市里, 不在与土地打交道, 然而老黄不愿意离开, 住着自己的窑洞, 吃着自己种的粮食, 老黄自足而踏实, 千百年来, 中国人从五谷中获得温饱, 而这种碳水化合物, 营造出的满足感, 正是亿万个向老黄这样在土地上, 辛勤劳作的农民提供的。这段解说的前半部分, 主要是对老黄的情况的描述, 为了更好的显示出老黄的幸福感, 这里的语气处理一定要得当, 使得观众能察觉到解说者已经融入了老黄的生活之中。后半部分主要讲的是中国人的幸福感, 这是解说者的语气控制要把那种幸福感融入进去, 在自己觉得幸福的同时才能够把幸福传给观众。

优秀的配音员, 能把握好自己的情感, 控制自己的表达, 声音的承载力很强。具有很强的塑造力。可以适应多种记录片风格的解说工作。

4.节奏处理

节奏的处理是配音处理的重要的一部分, 进行节奏的处理, 使得观众的思路清晰。也使得自己的语言语止, 意、情不断, 待再张口是有机的连接, 避免了碎切现象的发生。字形、气息和语势的承接力较强。把握好节奏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舌尖上的中国》第3集中:在吃的法则里, 风味重与一切, (停顿下, 使得人们对屏幕上的食物回味无穷, 并且后面的解说跟之前较容易的连接了起来) 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 (此时的语速开始加快) 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 (语速又恢复正常) 在不断地尝试中, 寻找着转化的灵感, (少许的停顿, 令人回味) 。这里的语句的节奏性很重要, 因为这是影片的开头, 很好的节奏感能吸引人的感觉, 本记录片是有关中国美食的, 在进行节奏的控制的时候, 能使人回味无穷, 增大人的食欲, 提高影片的观赏性。

记录片中的语速跟电视新闻相比, 语速慢的多, 记录片的语速一般是波浪形语速。根据具体的情况, 顺势而上, 顺势而下。配音者要把握其中的韵味, 充分的对当时的环境进行解析, 然后确定合适的语言节奏。这对配音者的专业水平, 以及从业经验要求极高。

配音员的素质要求

配音员的专业素养对记录片配音的效果影响很大, 具有专业知识的配音员, 在处理配音的过程中, 更容易的把握中心。特别是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配音员, 丰富的经验, 将给配音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对于配音工作者, 平时加强自身修养的提升, 定期的进行学习, 并且向前辈请教经验, 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工作素养。

结语

电视配音声画合一 篇5

1. 适应节目类型需要

不同的节目类型配音风格是不同的,在“气、声、字、调、情、意、形、态”的运用上有着各自独特的变化。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南京市委宣传部与南京电视台联合制作了四集专题片《跨越》。这种主旋律题材对配音基调的要求是:豪放舒展,语气坚定,节奏明快,情感振奋。笔者在配音中,努力酝酿饱满的热情,坚持昂扬向上的基调,力求做到音色清朗、豪迈。

在配音中,从节目类型中揣摩语言的风格定位是关键,也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编导思想,才能将解说表现得鲜活、生动、风格多样。

2. 适应节目意境需要

电视节目营造出的意境是通过声画结合传达出来的。在电视配音前,要认真阅读和理解文稿内涵,观看和体味画面语言,聆听和感觉音乐旋律,研究和把握角色内心。然后,调动自己的修养、经验与创作激情,才能较为准确地表现出传播意境。

今年2月,由南京电视台制作的电视纪录片《见证南京大屠杀》荣获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奖和“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佳作品”奖。作为该片的配音者,笔者力图从南京特殊的历史境遇中,找出当时历史事件中一位美国女子明妮·魏特琳亲历南京大屠杀真实记录的复杂情绪:震惊、怜悯、悲愤和无奈。

1937年12月16日《魏特琳日记》:“今天,世上所有的罪行都可以在这座城市里找到。昨天,30名女学生在语言学校被抓走。今天,我听到了数十起有关昨夜被抓走女孩的悲惨命运,其中一位女孩仅12岁。今晚,一辆载有8—10名女子的车从我们这儿经过。当车开过时,她们高喊:救命!救命!”

日记的配音与一般解说客观、平实的叙说语气有所不同,要全面了解配音角色的身份,充分把握目击者的心态,准确体会当时的环境和氛围,把个人的主观情感通过角色真实自然地表现出来。

3. 适应节目传播目的需要

由南京市委宣传部和南京电视台联合制作的《金陵人杰》文化短片,旨在通过宣传南京的历史人物,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热爱南京。笔者在配音中,从节目目的性出发,用明快、稳健的风格,较好地展现了历代南京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和对后人的启迪。

4. 适应受众群需要

电视节目是具有特定传播面和受众群的,所以,配音时要注意不同的地域、民族,有其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和习惯,要尊重这些习惯,并努力表现在“气、声、字、调”中。

电视专题片的配音技巧 篇6

一、电视配音课程中普通话基本功的训练

电视配音课程需要用正规、标准的普通话进行配音工作, 电视配音质量的好坏与配音者普通话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普通话基本功扎不扎实是衡量一位配音员是不是优秀的标准之一。以下分别从气息、发声等环节进行阐述, 这些步骤在普通话基本功训练中是不可或缺的。对于电视配音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 气息

气息是呼吸时进出的气。重在气, 人在讲话时出声音必不可少的就是气, 没有了气息, 说话出声将成为一纸空谈。

1.自然状态法。比如, 每天我们每个人都会打哈欠, 打哈欠时就会有气息的流动, 张开嘴巴吸气, 张开嘴巴呼气。

2.生活训练法。比如, 我们在用气过程中, 首先要先吸气, 尽量吸的多点, 不要太满, 感觉上是满满的, 但不觉得撑得慌, 这时刚刚好。接下来慢慢的均匀的往外吐气, 可以数数, 也可以数枣。整个过程要顺畅、均匀、不卡壳。

3.活动状态法。比如, 我们在自由活动时, 可以练习“嘿哈”节奏比较明快, 先吸气, 然后吐气, 吐气过程中, 把嘿哈带出来, 注意过程中收好气, 不要有漏气现象。跑步时, 练习此项比较明显, 避免剧烈奔跑。

4.气息运行法。比如, 准备几篇内容比较多的, 句子比较长的这种, 用你能够完成比较快的速度, 把它一口气尽量的读完, 过程中出现没有气息情况下, 采用偷偷吸气的方法, 进行气息的补充, 继续播读下面的内容。

(二) 发声

发声即发出声响。按类型可以分为物理发声、生理发声, 这里重在讲述生理发声的一些方法与技巧。

1.可以通过闭口发啊的音, 先感受一下, 各个发音部位器官的配合, 口腔打开程度等相关内容展开。

2.可以通过朗诵古诗词的方法, 一首古诗接着一首这样训练下去, 朗诵过程控制好速度与节奏, 不要太快。

3.通过嘿哈可以完成发声训练, 如, 嘿哈, 嘿-哈, 嘿---哈, 嘿------哈, 嘿------------哈, 这样利用时间间隔长短进行训练。

4.通过唱民歌类歌曲、唱美声类歌曲完成, 达到声音响亮、清晰。

上述训练能够快速有效的在发声训练中运用,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发声者, 还需要长期坚持训练, 切不可“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二、课堂氛围的营造对于电视配音课程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领悟水平, 学生课堂领悟多少与课堂氛围密切相关, 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是检验课堂学习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高职学生存在自主学习约束力不够, 课堂注意力容易分散, 以下是调动课堂气氛练习, 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堂气氛活跃度双丰收。

(一) 从教学内容上下工夫

1.新闻配音。安排近期发生的有趣新闻稿件进行练习, 题材既新鲜, 又有新闻的时效性, 同时可以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原标题:大宝反对父母生二孩怎么办?胡欣红《中国青年报》 (2015年11月17日02版) 。

随着二孩政策全面放开, 如何让两个孩子和平共处, 尤其是如何过老大这一关, 是不少父母需要面对的难题。温州籍的潘女士最近就碰上了这样的“烦心事”: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璐璐 (化名) 在作文中吐槽妹妹出生引起全家注意, 而自己则受到了冷落, 就像一个被全世界抛弃的孩子。 (《钱江晚报》11月14日) 既带来新闻的信息, 又带来对本条新闻配音的关注。

2.纪录片配音。纪录片配音注重声音的质量, 对于一些喜爱配音的同学来讲, 简直就是美得享受, 在这个环节中, 安排一些大师级片段配音给同学们先试听, 然后针对大师级的文章进行模仿, 学习。

如电视纪录片《人参》片头“从故至今, 从东到西, 人类开启了一次又一次的拓荒之旅。破土的勇气, 时间的沧桑。人参奇迹般的生长, 轮回直至充满灵性, 以它特有的本原, 成就了它的传奇。”

这个片头是由配音大师富有磁性, 美感, 声音将作品深深的映入学生的脑海, 留下深刻印象, 让同学们不仅惊讶不已, 而且羡慕不已。

(二) 语言游戏练习是电视配音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训练方法

1.练歌词。这个环节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 就是像一些娱乐类电视节目一样, 如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栏目, 通过记歌词伴随歌曲伴奏, 检验选手对歌曲熟练成熟度, 而在此次训练环节中, 主要通过这种形式, 调动同学们的活跃度, 参与度。同时歌词有一些经典歌词内容, 既可以陶怡情操, 又可以了解相关知识, 增加自己的见识。

2.串字练习。通过这个环节练习, 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反应速度, 同时也是检验平时一些基础实施的积累。

如: (1) 妙语连珠—珠联璧合—合家欢乐—乐此不彼……

(2) 我的家在东北—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方方面面都要他来操心-心中有爱, 大爱无疆—疆土沦丧, 匹夫有责—责任重于泰山, 安全源于大意……

总之, 通过添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来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 既可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又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也提升了高职学生的专业水准。

三、结语

本篇通过电视配音课程普通话基本功的训练、课堂氛围的营造对于电视配音课程的必要性, 分别具体阐述, 为高职教育中目前电视配音这门课程的效果的提升, 提供一些见解和方法, 同时为高职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

摘要:近几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 教育的不断深化, 高职教育也有了蓬勃的发展, 电视配音这门课程在很多高职学校也应运而生, 因为市场需求大量的配音人才, 如电视台, 传媒公司, 配音工作室等。所以,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开设,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 高职教育有别于高等教育, 高职教育应更加注重实践与教学, 尤其是课堂不能像本科教学那样, 有板有眼, 按步就班, 理论研究等。而应侧重于课堂的气氛, 学生的兴趣, 实例的提升。本文从电视配音课程普通话基本功的训练, 课堂教学的氛围的营造, 课堂的具体实例的提升, 浅析出高职教育背景下电视配音课堂的与众不同, 加强训练学生的语言基本功, 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最终实现电视配音课程学生技能的提升。

关键词:电视配音,课程,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曾志华.广告配音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7.

[2]卜晨光, 邹加倪.电视节目配音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1.

[3]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影视从业人员资格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播音主持专业基础知识.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 2003.

[4]付程.播音与主持教程.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 2002.

[5]王明军, 闫亮.影视配音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6]施玲.影视配音艺术.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浅论县级电视台广告配音艺术 篇7

一、广告配音的重要性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 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占所获信息总量的83%, 来自听觉渠道的占11%, 但若只有图像, 只能吸引人们的35%的注意力, 若配上声音, 则可以使人们的注意力提高到55%, 并容易记住。由于电视广告播出质量通常要求较高, 大多数情况下声音和画面是分别单独录制的。这就要把声音和画面分别录好和剪辑好后合在一起, 也就是把录好的声音拷在剪辑后的纯画面带上, 或者在纯声音 (如音乐) 的带上配画面。当然广告歌曲和配乐有时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广告中没声音的配合说明, 效果将减少25%, 生动形象的有声语言可以通过听觉刺激促进人们的想象, 所以配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告的效果, 关系到客户的利益, 关系到全局的经济效益, 因此我认为重视广告配音, 提高广告配音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二、提高广告配音水平的方法

1、广告配音的声音选择标准

如何选择广告配音的声音呢?是不是越漂亮的声音就愈好呢?其实广告配音中声音的选择, 音质美只是一方面, 与主题、画面相和谐, 并具有独特的个性, 才应是广告配音选择的标准和追求的境界。每一条电视广告都有其不同的风格, 在广告中良好的配音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男性声音浑厚、粗放、有磁性, 具有一定的气势和力量感。例如广告“安踏永不止步”, “与狼共舞, 尽显英雄本色”, “身体倍儿棒, 吃饭倍儿响, 蓝天六必治”选用男性配音, 运用得当, 自然与广告相得益彰, 男性声音适用于机械、酒、汽车、名牌男装等。女性的声音形象、文雅、轻柔、清纯、温和。在县级电视台中, 广告段一般是3-5分钟, 广告类型也较多, 在给广告配音时, 得看广告商品的主要消费者的性别, 来选择广告播音形象的性别, 当然依据广告内容、广告表达的不同, 男性和女性的配音并不是绝对的, 要服从和服务于广告本身的设计。

2、广告配音还原生活高于生活

广告播音是一门艺术, 通过声音艺术的再现广告主题, 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 所以艺术化和角色化是对广告播音的基本要求。播音员在创作过程中应在突出主题的基础上, 运用不同的用声技巧。如通过对共鸣腔、气息、难咬字方法、语言走势等技巧的不同运用, 艺术的体现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们的声音形象。近几年来一直热播的广告之一“汰渍洗衣粉”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画面:一个淘气的小男孩子玩得兴高彩烈, 衣服弄的脏兮兮的, 他的妈妈在一旁洗衣服, 一边洗一边夸自己使用的洗衣粉。画外音:汰渍洗衣粉就是好, 洗的干净还不褪色。为这个广告配音的是一位年轻女性, 如同普通的家庭主妇的声音, 发音标准, 生活味十足, 但又没有市井气, 易被人们接受。这个广告的配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广告配音方式的确定

广告的配音方式主要有三种:解说式、独白式、对话式, 解说式即对广告的产品进行简要的概括说明, 包括客观解说和主观解说, 客观解说广告播音直白明了, 开门见山, 如:某商场优惠打折, 某饭店开业酬宾, 时间地点, 具体的优惠价格, 广告信息直截了当, 观众也可从中知道自己到底是否值得一去, 广告配音不喊不燥, 平稳亲切, 把广告的信息和特点介绍给观众。独白式往往以第一人称出现, 名人推荐或普通消费者现身说法较多, 如王老吉广告, “怕上火, 喝王老吉”。对话式包括男女对播、同性别对播、多人混合播等形式, 如:脑白金广告, ”今年过年不收礼, 收礼就收脑白金”, 县级电视台的广告制作, 解说式配音应用较多, 所以播音应做到形象生动、感染力强, 突出商品求重点, 从而达到企业或产品的宣传效果。

4、广告配音前准备工作到位

任何一条广告的广告词, 都是创作人员经过反复思考、反复斟酌提炼的, 广告配音前, 播音员应和创作人员交流, 了解广告的目的、广告客户的要求, 了解广告创意的良苦用心和其中包含的深意。只有在充分了解材料之后, 说出的话才能真正使人感到有分量、有依据、可信赖, 相反, 如果只知字面, 不知内涵, 虽然主观上也想十分肯定的向人们宣传产品, 但最终却不能把话说的扎实有力。另外, 要掌握广告文案的字数, 一般来说30秒的电视广告包含65个字, 广告文案最有效果, 让观众收看广告没有选择的余地, 思维要紧紧跟上播讲的速度, 被动的听着播音员传递信息。

三、广告配音存在的问题

1、淡化备稿, 不重表达内容

播音员在对广告文案不了解的情况下匆匆配音, 甚至对拍回来的画面看都没看, 对广告所要表达的内涵没有深入领悟的情况下就照稿宣读, 一播了事, 导致广告声画分离, 达不到预期效果。

2、只重速度, 不重效果

为了满足客户要求, 一些客户的广告时间段短, 但文案字数多, 迫使播音员播音速度加快, 致使声音的播出与收看不能同步, 我就曾经播出一个一分钟而近400字的广告, 听起来就像要口令, 广告效果不理想, 对观众没有影响力和说服力。

3、配音单调, 只做形式传播

有时候广告段是五分钟时间但都是一个人播的, 那种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形式, 不能给受众带来新鲜感和好奇感, 这样的广告容易使观众产生厌倦感, 也影响广告表达效果。

上一篇:温州地区下一篇:沙棘硬枝扦插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