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精选11篇)
素质 篇1
学生不听话, 怎么办?有人说, 西方国家的孩子成长无拘无束, 让小学生顺应天性才是素质教育。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却实在误会了所谓“无拘无束”的西方教育。
有人介绍说, 荷兰在幼儿教育里首先教的是规矩以及对规则和权威的遵从, 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 在没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前提下, 不提倡批判和反抗, 更不会容忍散漫无礼。恐怕不少中国家长和学生会惊呼:这不是“很中国”的教育方式吗?事实上, 让孩子自小树立起规则意识是全世界的共识, 也是素质教育极其重要的方面。
当然, 让学生听话绝对不是当分数的奴隶。究竟如何跳脱分数至上的认识?有专家指出, 对童蒙时期的孩子来讲, 分数不仅是在给学生打分, 更是在给老师和家长打分。通过分数, 可以检测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水平和粗心大意等行为习惯, 但以成绩的高低来苛责孩子、一味要求孩子考高分的家长和老师就是“素质不及格”了。
合理的思路是, 以考试来找出问题, 顺势引导、因材施数, 并抱有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心态。比如, 指出孩子的粗心大意, 鼓励他们一点点进步;再比如, 将孩子的每一次成绩与他们自己作比较, 而非看做学生间对比的“起跑线”, 给他们小小的进步以掌声。顺应成长和学习规律, 收获只是早晚的事。如此一来, 不仅能使启蒙时期的学生对自我行为习惯有初步判断, 还能对学习有正确理解, 对分数有合理认知, 也便迈进了素质教育理想的大门。总而言之, 素质教育是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的事, 三方良性互动来做好基础教育, 变分数崇拜为素质提升。
(选自《人民日报》2014-12-18)
素质教育挑战教师素质 篇2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
教师的高尚人格、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观点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对有效心灵人格的影响构成一种教育力量,这种力量既不是教科书所能代替的,更不是什么道德格言和奖惩制度所能代替的”。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才能切实认真地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的品德修养是维系教育的生命线,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只有德才兼备的老师才能教出德才兼备的学生。教师的品德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要敬业爱岗。二是要热爱学生。三是要严谨治学。四是要为人师表。
二、教师要不断更新和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技能水平
(一)打破学科界限,将若干学科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我们知道,当代科技综合化,各门科学和各层次分支不断交叉,加速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一步结合,科学和技术相互依赖和融合。为学生能更好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把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逐步把握学科之间的紧密关系,培养他们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如:在中学考试中,各学科已经紧密的联系起来,对同一个知识点用不同的学科知识来解决,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体现了教师对各科知识的融通能力。教师发挥好这个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达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的目标。
(二)与时俱进,把握和传递前沿知识
“一本大纲、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教一辈子的状况,恐怕不能继续下去了。教师是人类创造的新的知识财富、新的发现发明、新的研究方法、新的价值观念等最及时的传播者。本世纪最后的几十年,每一专业和学科都极快地更新和增加内容,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不断产生,从人类基因的解码到克隆技术,从信息网络到纳米技术,教师追都追不上。而教师还是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开发者,新的认知理论、教育工具、教育手段如雨后春笋,人、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都对教育事业和教育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的时间除休息外,恐怕要三分工作七分学习了,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迎接21世纪的教育挑战,不这样恐怕真不行。
三、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策略
(一)从单纯追求学科知识的水准到追求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仍是学科教学。因此各学科的教师始终面临着是单纯讲学科知识,还是通过学科教学,以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营养给予学生之间的矛盾。徐特立同志在《各科教学法讲座》中曾说:“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的,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问题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 。”每一门课应该都是对学生全方位的教育,要做到这点不容易,首先需要观念上的转变。
(二)从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的主體参与为中心
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教师是不能包办代替的。在教学活动这个特殊认识过程中,他们是这个过程的主要认识者。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他们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时间的主人。他们是学习认为的接受者、是发现问题的探索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现在我们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来构建教育教学的新模式,这是21世纪人才观的要求。未来人才应具备的对他人、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更高的道德水准,自主的、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独立获取知识、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丰富的个性、特长和适应性等等品质,决不可能没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会形成。每一位教师要转变观念,构建教育教学的新模式.
(三)从过多的统一要求向追求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素质教育是追求人在不同的资质基础上的各自的最优发展,不应该只用一个尺度来度量,一个标准来规范,应该有多样化的学校、多样化的教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造就多样化的人才。学生要有更多的选择学习的机会,使个性的发展具有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如果长期地千篇一律,一个教学大纲,雷同的几套教材,一张试卷,还有大同小异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就会成缺乏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结果。同时也影响了教师才能的发挥,使教师向着“匠人化”方向发展。为此,我们需要才华横溢的亿万人才,也需要才华横溢的千万教师。
四、教师要学会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通过教育科研,提升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形成教学智慧。不搞研究的学习,是死学习;不搞研究的工作,是工作的机械重复,教育科研是教师发展的生命力.教学中的奥妙很多,要彻底弄清楚,就必须搞教育科研。总之一句话,研究出真知。
素质教育别缺“素质” 篇3
有人介绍说, 荷兰在幼儿教育里首先教的是规矩以及对规则和权威的遵从, 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 在没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前提下, 不提倡批判和反抗, 更不会容忍散漫无礼。恐怕不少中国家长和学生会惊呼:这不是“很中国”的教育方式吗?事实上, 让孩子自小树立起规则意识是全世界的共识, 也是素质教育极其重要的方面。
当然, 让学生听话绝对不是当分数的奴隶。究竟如何跳脱分数至上的认识?有专家指出, 对童蒙时期的孩子来讲, 分数不仅是在给学生打分, 更是在给老师和家长打分。通过分数, 可以检测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水平和粗心大意等行为习惯, 但以成绩的高低来苛责孩子、一味要求孩子考高分的家长和老师就是“素质不及格”了。
数学素质与数学素质教育 篇4
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人的数学意识的高低强弱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如数学教育家马明在观看电视转播的世界杯排球比赛时,从场地工作人员擦地一事想到,如果用一米宽的拖布把整个场地拖一次至少要走多长路程的问题,并用化归法原理把所走的路程(长度)转化成了场地面积来计算,这是一般人很少注意或不屑一顾的事,却是数学家运用数学的良好机会。足见一个高素质的数学工作者具备不失时机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数学技能。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器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流通宜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这是数学的创造,在数学技能解释、判断自然或社会现象及预测未来的同时也发展与创造数学本身。众所周知的欧洲十七世纪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无解的结论就引出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图论。
4.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综上所述,数学意识是数学素质的基本表象,数学技能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存在于数学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之中。数学素质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常常是潜在的,而不是急功尽利的,数学素质具有社会性、独特性和发展性。时至今日,数学的知识和技术有逐步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一种通用技术的趋势,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是高度社会化的,而高度社会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就是定量化和定量思维,定量化和定量思维的基本语言和工具就是数学。由此可见,未来人的数学素质将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与整个普通教育一样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削弱了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
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
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从数学的发展史观上领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要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力求讲精、讲透、讲话,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中学阶段着重要领会的数学思想是:化归、函数与方程、符号化、数形结合、集合与对应、分类与讨论、运动与变化思想等,其次要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解与合成法等恒等变换方法,换元法、对数法、判别式法、伸缩法等映射反演方法。第三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逻辑方法的教学。要使学
生学会学习,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它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数学中要运用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3)培养数学能力。现在公认的数学能。力主要是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数学学习与再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根据现代科学需要,各阶段学生都要有
学习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的技能。
3.生理心理素质教育,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完善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思维方式,学会思维策略的辩证应用。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家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原则数学素质教育要成为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即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公民身心发展的教育及挖掘个人潜能的教育,就要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有大的更新。
1.认识数学素质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受教育音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相吻合。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传统的经典数学知识(算数、几何)要进行必要的学习;二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普及与提高的现代数学也要逐步引入,如矢量代数、统计初步、离散数学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所需渗入到中学的内容。同时,对所有内容增减不能违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抓住思维发展的最佳期进行素质教育,借鉴国外数学教育发展中几起几落的教训,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数学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2.明确数学素质教育的指向性。过去几十年单一的教育模式,一度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局面,培养不出社会需求的各类各层次人才。
要根据社会需求的一般劳动者、科技工作者、数学工作者对数学的不同取向,实行数学教育的不同的素质要求与标准,具体他说,在普通教育阶段要按照学生的分流制定多种教学大纲组织分类分层的数学教学体系。
3.坚持数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一般他说,知识可以由言传口授的方法传递给另一个人,而素质则不能用传递一一一接受的方法去传授和掌握,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促进其主体素质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是指导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八十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掀起的以数学建模力特征的数学教改模式正好能弥补我国数学教育重理轻实的缺陷,是素质教育值得提倡的。
在教学中要以问题解决为主导,通过日常生活、实际情景和其他学科的问题发展和提出数学模型来解,适当地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也是必要的。
素质 篇5
关键词:职工;综合素质;工程
一、转变观念强化职工素质工程建设
“素质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职业技能水平。规范、扎实、有效地开展职工素质工程,在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是适应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要积极应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提高广大职工和全体劳动群众的整体素质。
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是依法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不仅包括民主政治权利、劳动权益、经济物质利益,也包括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权利及其他精神文化权益。组织和引导职工提高自身素质,实际上是对职工根本利益的维护。
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是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帮助广大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用高科技知识武装自己,帮助职工群众提高自身适应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
二、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力求“内容丰富,讲究实效”
1、组织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这是实施“素质工程”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工作。
必须改进基层班组学习。要根据职工的思想需求,改进学习内容。职工想知道最近发生的国际国内的大事、新事,想明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还不明白的问题,想听听领导对自己和周围同志的褒贬等等。班组学习的内容与此相吻合,职工就愿意参加。要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改进学习方式。用职工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新方法,像民主对话、座谈讨论、算帐对比、组织答辩、郊游演讲、知识竞赛、典型现身说法等,增强职工的参与感。要强化职工学习意识,改进学习管理手段。让职工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强化终身学习的观念、工人阶级有知识才有力量的观念、不学习必被淘汰的观念、凭知识参与竞争的观念、实力在于学习力的观念、为了明天美好生活而主动学习的观念等等。同时学习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干部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组织学习的艺术。要精心研究职工的思想和情趣、组织学习的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掌握驾驭学习的本领。
2、组织开展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普及教育。
进一步深化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基本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围绕职工素质工程的总体目标,大力开展职工积极参与,符合时代要求和体现企业特色的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通过职业道德的评选表彰,树立一批职业道德的先进典型。
3、以学知识、学技术、学技能为主要内容,开展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
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职工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加强对职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培训,体现教育和培训的多样化和多层次性,鼓励和引导职工根据职业和岗位的需要和自身的特点,积极参加学习培训。制定并实施普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英语、法律知识等培训计划。所有培训项目都应针对每位职工个人的长处和待改善的地方,配合业务工作的需求来设计,也要综合考虑职工未来的职业兴趣和未来工作的
需要。
4、展寓教于乐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职工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它是综合素质中的基础素质,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便无从谈起干好任何事情,职工文化体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和娱乐需求,使职工群众有一个好的心情和身体,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去,它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开展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改善职工健康状况,强健职工体魄,充实职工文化生活,是党和政府历来所提倡和非常重视的。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拥有一支健康、充满生机活力的职工队伍。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职工文体活动是职工素质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职工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结语
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是一项长期的、科学的系统工程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培养优秀人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构筑科学的领导体系,这是党政工的共同责任。形成党政领导重视、职工广泛参与、各方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是推动职工素质工程全面上水平的关键所在。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及职工队伍建设需求,在未来要做好职工素质的提升工作,还应探讨制定职工素质工程目标管理评估体系,并从组织管理程序、培训管理程序、职工素质档案管理程序、经费管理程序、目标控制管理程序、目标评估管理程序等几方面系统地规划提高职工素质、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任务和步骤,并将实施职工素质工程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
参考文献:
[1]奥爱玲.推进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工程培养造就学习型职工队伍[J].兵团工运,2008,03:18.
利用素质模型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篇6
1 素质和素质模型
1.1 素质
素质通常定义为工作中所必需的行为、知识和动机, 是判断一个人能否从事某项工作的起点, 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好坏差异的个体特征。素质一般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动机/需要。上述素质特征常用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来描述, 知识、技能属于表层素质特征, 飘浮在水上很容易被发现;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动机/需要属于深层素质特征, 隐藏在水下, 越往水下, 越难发现。深层特征是决定人们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2]。我们要善于开发和评价隐藏在水下的深层特征。
1.2 素质模型
素质模型就是为完成某项工作, 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要求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 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技术水平[3]。
2 护理人员素质模型框架
如今护士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大多数医院对护士的培训内容注重于知识技能方面, 不能全面提高和正确评价护士的整体素质。现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试就新形势下我院对护士所应具备的素质建立素质模型, 见表1。
3 护士培训的现况
护士素质的培养是长期的终身的行为, 但工作早期的规范化培训对护士素质的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是为完善毕业后护理学教育, 对临床护士所进行的专业培训[4];是对护理专业毕业后工作三到五年的在职护士, 进行的有计划的培训。培训方法主要通过岗位轮转、科室培训、集中培训等。在规范化培训过程中, 轮转科室对理论、操作方面都有规范的培训内容和方法, 而对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在一个科室轮转结束时除了在理论、操作方面有考核成绩, 其他素质方面没有书面的考评。而下一个科室的护士长不能全面地了解该护士的综合素质, 有的往往通过电话向上一个科室的护士长了解, 而此时了解到的也是上一个科室护士长一人对该护士的综合评价, 有一定的主观性。
4 素质模型在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考虑到以上的不足, 在规范化培训中, 可以按照素质模型中涉及的素质要求设置各种培训课程。当护士轮转到第一个科室时, 先利用素质模型对该护士进行评估, 确认素质差距, 明确目标, 然后科室针对该护士的薄弱之处制定出具体的培训内容和计划。避免了以往千篇一律的只强调业务培训, 而忽视沟通、礼仪等人文素质方面的培训。同时在科室轮转结束时可以再根据素质模型对该护士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 有利于下一个轮转科室更全面地了解该护士的综合素质, 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目前, 大多数医院对理论和技能的培训, 都有较成熟稳定的培训方法, 而在人文素质方面没有系统规范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在护士人文素质的培训上可通过组织人文方面的专题讲座、优秀事迹报告、欣赏弘扬人文精神的名片名著, 还可通过礼仪培训、职业道德教育、情景模拟等培训方法来提高护士的素质[5]。在培训结束的考核中除以往的操作和理论考试外, 还可以通过模拟事件、案例分析, 来全面评价护士的综合素质。值得注意的是, 在考核过程中要全方位测评而不能是护士长一人考评。
通过护理人员素质模型框架, 可以帮助明确护士的培训需求, 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郭蒲霞.构建多层次护士素质教育体系[N].现代护理报, 2005-12-8 (6) .
[2]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 28 (1) :1-14.
[3]彭剑锋, 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30.
[4]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150.
个人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关系 篇7
提高个人素质, 有助于理解专业特点, 从事护理专业的人, 除了具有专业技能以外, 还必须具备主观条件:
1以书面和口头形式有效沟通, 欣赏多元文化, 减少文化和语言障碍。
2建立有效的工作关系。
3发展个人的价值标准, 以衡量新的观念和经验。
这些素质和能力都是胜任护理工作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 护理教育的目标是从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护理教育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护士的专业素质为3“H”。
1手 (Hand)
2脑 (Head)
3心 (Heart)
护士的职业素质
1政治思想素质
2文化科学素质
3业务素质
4心理素质
5体态素质
护理教育专家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一名护士具备了必需的护理知识, 并不能保证其扮演好护士这一角色, 只有具备了护士的职业情感, 护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 才能有效的扮演好护士的职业角色。
从事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个人素质很重要, 因为护理人员面对的是人, 因疾病折磨而致形体丑陋或失去理智或情感变态的患者, 有时连家属都难以接受, 甚至都不敢亲近, 而护理人员要带着爱护、关怀、同情、体贴和克制、不厌其烦的为其护理、治疗, 还要使患者感到亲切、平静、安全, 这一点本身就需要具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首先心理素质必须好, 护士也是人, 也有个人的喜怒哀乐, 但特殊的职业要求护士上岗以后就要在身、心两方面给患者以帮助, 因此护士必须克服自身的不良情绪, 满腔热忱的投入工作, 另外, 护士还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 护士只有身、心两方面都健康的情况下才能达到专业素质的要求。
专业素质要求与个人素质要求息息相关,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努力程度、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工作能力、学习发展能力各不相同, 如个人自身人品正直, 那么专业思想素质就很容易做到, 如果个人素质低下, 人品有缺陷, 那思想素质要求就很难做到甚至做不到, 这种人在规章制度的执行上会打折扣, 很难做到“慎独”精神, 如果个人素质中学习发展能力强, 她就会学会尊重, 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自重, 只有尊重患者才会维护人类的尊严, 才会做患者的代言人, 有知识的人才能达到理解, 个人素质高的人才会懂得关爱, 对患者对同事才会关心, 才会考虑其他人的利益。因此, 护士素质教育贯穿护理教育和继续教育之中。
综上所述, 个人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个人素质的提高, 有助于对专业素质的理解和掌握, 任何一个专业的发展, 都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群。因此, 必须提高素质教育, 加强个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从而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最后达到专业素质的要求, 使护理从业人员热爱护理专业, 使护理专业得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护理杂志》2007年11月第42卷第11期.
[2]《中华护理杂志》2006年4月第41卷第4期.
论素质教育中教师的素质 篇8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不但要有一般素质, 还要具备创新型教师的素质, 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理应从自身出发, 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 挺身于素质教育的汪洋大海。新时期的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丰厚的理论素养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那么极其神圣的跨世纪教育更是不能随心所欲, 各行其是, 而必须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兢兢业业、稳步推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必须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着力引导教师步入理论殿堂, 促进教师不断丰富理论储备, 自觉地吸收理论营养, 最终渗透自己的认知结构, 成为行动的指导。具体方法是:
首先, 我们注重量的积累, 积极拓宽理论视野。为切实有效地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 必须从最基本的阅读积累开始。而在当代社会, 信息量的多途径传播, 为现代教师提供了广泛的提高理论素质的空间, 这就从一个点上弥补了传统教师队伍中所缺失的理论素质。
其次, 注重学习哲学, 努力提高理论起点。当代哲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人, 是人的本质, 人的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 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师只是有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才能形成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 才能自觉地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再次, 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是新世纪对我们的要求。实施创新教育, 需要转变旧的, 传统的教育观念, 遵循世界教育发展潮流, 运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所谓新的教育观念主要是指以下内容:
第一, 教师的作用不是把知识灌输给教育对象, 而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通过发现, 不断获取知识。
第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全方位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让学生主动学习, 这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第三, 现代教育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强调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不主张使每个学生都做到全面发展, 但是应该鼓励学生发现和发扬自己的长处;不主张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和评价学生的优劣, 鼓励学生向自己能够成功的方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运用启发式、发现式学习法, 使学生真正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最后, 具备现代的教育思想。教师一方面自身要学习素质教育理论, 认识和接受素质教育;另一方面, 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实施素质教育, 要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必须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
1. 教师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的能力
所谓角色意识, 是指一个人在本职工作中岗位上, 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和所扮演的角色。
作为教师, 首先要扮演“经师”的角色, 即授业、解惑。老师和学生之间知识的差别, 应是有质的差别的量, 没有质的差别的量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条: (1) 业务知识:系统、扎实; (2) 专业技能:全面、熟练; (3) 实践经验:丰富、科学。
其次, 教师还必须扮演好“人师”的角色, 即“传道、导向”。“道”即包括专业道理, 也包括做人的道理;“导向”即给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 为此, 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 立场观点要鲜明; (2) 思想品德要高尚; (3) 言行举止要文明。如此方能做到“身正为范”, 才能成为学生“做人的表率”。两者的结合, 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教师角色应赋予新内涵。要改变过去那种认为教师只教书, 可以不去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点, 然而要扮演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多种角色。每个教师只有自学地意识到社会需要自己扮演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角色, 并注意培养孔夫子育人所必备的优良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因素, 才能成为一名受欢迎的人民教师,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教师不仅应该成为“严师”“灵师”, 更重要的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人师”。
2. 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意识和更新的知识的能力
21世纪, 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将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在新知识迅速激增的同时, 知识陈旧也在加快。这种变化使得包括教育在内的积载波不仅不再是静止的, 而且现在尚未知晓的新领域以及新领域内的新知识还将不断出现。这对教育的影响是: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将是经常的, 教育对象的时代性特征以及对知识的需求也将不断变化;同时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新理论也将层出不穷。任何一位教师在师范教育期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相对于教育教学的不断变革来说都显得非常有限, “一朝学习, 终身受用”已不再可能, 必须不断学习和进取, 否则就无法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首先, 要想学习, 对知识更新要有紧迫感、危机感, 具备主动求知的欲望和意识;其次, 要会学习, 要善于处理工学矛盾, 科学地利用时间, 把握各种学习机会, 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具有更新知识的能力;再次, 要能坚持, 有孜孜以求, 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毅力。
3. 教师要增强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 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 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 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 产生了大量的问题, 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 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 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 不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 教师知识的渊博, 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教师要具备“因材施教”、“点石成金”的能力就是一种发展的创新能力, 这种创新能力只能在以自身实践的教育科研和改革实验中才能逐步形成, 不断增强。
4. 教师要有保持积极的思维和灵活的头脑的能力
创新需要积极的思维。教师要教会学生创新, 首先自己要掌握一些创新基本理论和技巧。此外, 教师学应当注意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应当有许多非常灵活的创意。特别是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 教师的思维的灵活性更应该得到充分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头脑清醒, 反应灵活, 从容应对。为此, 教师要学习一些思维技巧。
5. 要具备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是能动的过程, 教师主观能动性能否发挥, 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质量。21世纪需要的不再是仅仅能教书的教师, 而是集教书、科研、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 教师不仅要学会分析、钻研和思考, 还要会实验、会写论文, 不懂科研的教师是不合格的。
从文化素质入手推进素质教育 篇9
教育通过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来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才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取决于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任务, 所以就必须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加大大学生素质教育, 培养和塑造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当今时代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 以知识为基础, 掌握知识就拥有优势。发达国家占有科技优势, 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上处于主导地位。为了扩大优势, 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处于高端地位, 发达国家力图控制和垄断智力资本以保持自己的优势。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力资源总量, 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和培养人才, 就能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 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心是文化素质教育
目前大学教育中也一定程度上存在应试教育, 典型的就是英语四、六级考试, 但问题更为突出的是大学对专业划分过窄、文化陶冶过弱、功利导向过重和共性约束过多的问题, 因而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中, 要将文化素质教育列为重中之重。例如,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把自己的研究与实践明确限定在“文化素质教育”的范围。华中理工大学针对当今大学生人文知识欠缺和语文水平低的状况, 改革教学计划, 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把语文课列入必考科目, 并开展广泛的人文读书活动。浙江大学则提出了明确的新的KAQ (知识、能力、素质的英文缩写) 培养模式, 要求学生有扎实而广博的基础知识, 先进而现代化的专业知识, 大跨度复合的交叉知识, 应用和学习知识的能力, 要求学生有好的表达、动手、思考、创新和组织能力。可以看出, 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 首先确立文化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文化素质是人才素质中最基础的方面, 大学时期是个体文化素质成长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关系到大学精神和个体智慧水平的提升。因此, 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主题。
2. 加强人文与科学的协调, 构建文化素质教育平台。
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两个基本方面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首先必须全面加强人文与科学学科群的建设, 用涵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现代科学等各个学科门类的知识内容来构建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 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等所需要的广博而深厚的知识支持。在具体活动中, 要强调人文与科学的自然渗透和融合, 以体现人文的整体性以及科学发展的态势。其次, 文化素质教育要在必要的知识传播基础上, 注重养成个体的品格、素养, 成为自觉的行为, 从而养成大学独特的精神。第三, 要充分利用新文化载体, 开展网络培训、文献资源引导、电子图书阅读等服务, 从而提高信息检索能力, 建设内容丰富、健康活泼的网络文化。
3. 突破传统校园文化, 形成独特的大学文化精神。
教师职业素质中的首要素质 篇10
摘要:本文从教师职业素质要求的诸多素质中,提出“交流能力”是其中首要的,最重要的素质,并从教师工作的任务目标、工作形式和手段、工作对象和层次、工作效果和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说明“交流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中的首要素质。
教师职业素质中的首要素质是什么?古今中外不少学者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看法,有的认为德才兼备是首要素质,有的认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首要素质,有的认为渊博的学识水平是首要素质等等,虽有一定的道理,不少人也认同,但笔者据本人从教三十余年的感悟认为:教师职业素质中最首要的素质应当是“交流能力”。这里所说的“交流能力”,即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做为教师也就是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如何将自己的知识、方法、能力,用学生能接受的方法、语言、事例等明白准确的传达给学生,包括语种的选择、语音的准确、语气的恰当、语言的规范以及表述的清晰、逻辑的联系、叙述的完整,强调重点,简明扼要等等 ,一句话就是“口才”如何。这才是我们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合格,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的首要素质,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从教师 工作的任务目标看,说明“交流能力”是教师职业的首要素质。
教师职业是什么,工作的性质是什么,要达到的任务目标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清楚,古人韩愈先生在他著名的《师说》中,早就明确告诉了我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工作的主要性质、目标任务就是要把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悟,即自己的全部知识,通过讲课形式,传授给学生,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回答他们的各种疑惑,也就是“解惑”;同时传授各类学科知识,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就是“授业”;再就是教会他们学习的各种方法,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以及创新能力,也就是“传道”。总之做为一个合格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回答学生各种问题的能力,其次是要有表述自己各种知识的能力,更高的境界是要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无论是回答问题、传授知识、教会方法,也就是“解惑”、“授业”、“传道”、都要求教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道理,紧密的逻辑联系,举一反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讲解,“讲解”是教师最基本的、最多用的、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它包括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述,什么样的深度讲解、什么樣生动的事例说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听得明白,理解得准确,能引发一定的思考。总之,让学生从你的“讲解”获得他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能力、方法,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目标。
二、从教师职业工作的形式看,说明“交流能力”是教师职业的首要素质。
教学活动的形式不外乎讲授、实验、操作、讨论、演示等多种手段和形式,但每种手
段和形式,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讲授课不用说,自然以教师讲解为主,即使是实验、操作、演示课也是要先由教师讲解一遍实验步骤,操作要领,注意事项等,学生再进行实验操作,讨论课也不例外,还是先要由教师讲解讨论的方法、问题、目的以及启发学生思考,再由学生进行讨论。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手段和形式进行何种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而且,教师的讲解是否清楚明白,是否准备无误,是否简明扼要,直接关系到各门学科教学任务目标的完成和实现。所以,有人幽默形容说,我们教师的职业就是“卖身(声)”的职业,确实点到了实处。
三、从教师职业工作的对象看, 说明“交流能力”是教师职业的首要素质。
众所周知,教师工作的对象就是学生,而学生又是分为初、中、高不同层次的,即使是同一层次的学生,又可分为好 、中 、差几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基础水平不同,记忆能力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也不同,因而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教师要用的教学方法,即“交流”的方法也不同,如有的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道理,有的要用启发联想的方法,有的要用探索、创新的形式等等,也就是古人所说要“因材施教”的方法与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只有具备了与不同层次,不同状况的学生打交道的能力,才能与不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才能使不同学生在与你的交流中听得明白,理解得准确,有所收获,甚至获益匪浅,而不是象有的学生形容的 ‘某某教师是,他不讲我还明白,他越讲我越糊涂’,或评价 ‘某某教师,我承认他知识渊博,但他是一一茶壶装汤元,肚内有货但倒不出来’。因此,我认为真正的好教师是即能当大学教师、中学教师,也能当启蒙的小学教师,也就是有与不同层次学生交流的能力。
四、从教师职业工作的效果评价看, 说明“交流能力”是教师职业的首要素质。
教师活动的任务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学会各种方法,提高各种能力。那么我们教师工作的目标是否达到了,任务是否完成了,最终是要落实到学生身上的,检测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成功,效果是否优劣,也要从该教师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合格,是否优劣来加以评判。所以,笔者认为: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效果,一是看该教师自身的知识水评,二是看该教师所培养的学生优劣,即一“头”是教师自身水评,另一“头”是看学生优劣,而连结这两“头”的桥梁就是“交流能力”教师自身水平差,学生差那是自然,名师出高徒嘛,教师自身水平尚可,但学生仍然差,则多数情况是教师的“交流能力”差,表达能力差,无法把自己的学识传达给学生,以致使学生没有学到应有的知识,最终反映出来学生差。可见, “交流能力”这个桥梁的重要性,没有这个桥梁作用,教师的学识传达不到学生身上,从而影响教师职业工作的效果。
以上观点,仅为笔者从教三十余年的一点体会和感悟,同仁们是否认可,欢迎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学》 谢安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的构架 篇11
1 教师应具有宽博的学科专业素质
素质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是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和基础品质, 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社会道德素质等方面, 泛指整个主体的现实性。具体表现为人的智慧才能, 言行举止、道德观念和品性修养等多方面的综合, 既有先天的因素, 也有后天习得的成份。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和责任, 首先自身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 具有对本学科知识较强的把握能力和分析洞察能力, 能够深刻领会本学科领域的知识内涵、构架以及学科的应用和发展。同时, 由于现代学科发展的综合和交叉, 教师还需了解相应学科领域的知识和发展概况。第二, 严谨治学, 教师能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做到严谨治学、精通业务。特别是高校教师, 其所教授的专业课知识, 很大程度上都将直接为社会服务。第三, 具有较多的教学方法, 能够将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进行课堂讲授,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 教师应该不断钻研业务,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实践证明, 凡是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 都有着较强的业务能力。现代大学“要求每一位大学教师既能搞教学, 又能搞科研, 都是有一定学术造诣的学者、专家。因为, 只有这样, 才能把大学教育质量建立在比较高的学术水平的基础上, 也才能为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作出应有的贡献。” (引自王冀生:《宏观高等教育学》) [1]因此, 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并且善于把必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发展学生的智力, 在教师的服务中,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掌握知识的乐趣与教师的人格力量。
2 教师应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素质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 也是我国的立党立国之本。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社会主义时代人民教师的素质才能有别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教师素质, 才能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和阶级性。要认真领会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认清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人民教师, 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这有助于深刻了解社会主义国家教师的政治标准, 分清教育实践中的是与非、善与恶, 自觉地抵制剥削阶级遗毒的影响, 从而提高遵守教师政治思想的自觉性, 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才能以科学的思想从事教学, 以正确的思想导引学生,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国家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3 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素质
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 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使得中华民族自豪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教师要利用瑰丽灿烂的传统文化把学生培养成一身浩气, 有良心爱心和责任心的人, 培养严以律己、知恩图报的宽厚豁达之人, 教师首先需要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德为先, 以自强不息为骨, 以和谐包容为精神, 倡导师法自然的理念,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 遇事讲究宠辱不惊, 进退有据, 做事有度, 恰到好处;在胸怀上兼收并包, 厚德载物;在生存上讲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易传》总结为“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 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 在逆境中奋进, 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 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三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 这种美德流传下来, 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 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4 教师应具有同步时代的观念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当今社会已由以前的工业为主进入信息为主的社会, 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 各种思潮也进入校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因此, 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跟上时代的节奏, 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展望将来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教师明晰国家政策, 知道这项政策出台的原因、出台的背景、目的及对社会和学生的影响, 了解国家现阶段提倡什么, 反对什么, 学生应该怎么做。指导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生发展的方向, 达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同时, 教师要关注当今世界上对我国政治、经济影响比较大及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世界经济、政治大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拓展学生的眼界, 使学生能更好的和国际接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科技及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 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增强学生的政治敏感性, 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5 教师应具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素质
人文素质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 也是学会做人的基础, 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教师人文素养包括教师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其中, 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材料, 包括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和美学知识;人文精神是现代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 包括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对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积极维护教育公平和正义及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人文方法是现代教师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 包括教师对教学情境和学生状况的直觉观察, 对教学过程的体验和教学结果的体会, 对教学活动和教师行为决策的反思和内省, 以判断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规范, 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成果的达成度。[2]
6 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工作是人类社会最神圣的职业,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做好教师工作和履行教师义务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做到爱岗敬业, 对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一丝不苟的实干精神, 热爱教育工作, 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第二, 要为人师表, 在各个方面做出表率。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曾把“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作为师德的一条重要规范来加以倡导。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最早论述了“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的教育理论, 提出了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育原则, 被我国各个时代的教育者所认同并继承发扬。第三, 要做到“慎独”, 即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不能离开的, 要时刻检查自己的行动, 警惕是否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 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因此, 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小心谨慎的不做不道德的事。第四, 要关心爱护学生。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一致, 直接关系到教育过程能否顺利进行, 教育效果的好与坏, 教育任务能否圆满完成的问题。在我国, 师生关系是根本利益一致的平等友爱、互相尊重、为共建和谐社会而奋斗的新型关系。关心爱护学生, 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献身教育, 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起点, 也是对每位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第五, 要与时俱进, 做“产、学、研”的创新性高校教师。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将“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 与时代同步, 成为新时期和谐社会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社会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和知识殿堂的创新性教师。[3]
7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
“教师”这一职业的性质及其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林崇德教授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在学校环境中, 学生受到的最重要影响来自教师, 教师的心理素质和特征对提高教学质量、教育水平、从而影响学生向所期望的目标迈进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教师整体发展, 尤其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 更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纷繁复杂, 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期望较高, 教师工作任务和心理负担较重。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 要求教师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正确的认知自我, 培养积极的情绪, 保持心理平衡, 还要具有健康的体魄, 以适应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 现代社会各种思潮的涌起, 经济发展的波动引起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 学生面临的困惑较多,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分析能力, 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 还要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面向21世纪,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要求教师必须一专多能, 多才多艺, 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 还要会启迪、开发创新。业务知识必须全面, 文理科知识都应该懂, 还应提高艺术、音乐、体育、美学和劳技等方面的素质。否则教师只能算是有健康的身体而无健全的头脑之人。在日常, 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 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指导教学, 并树立终身教育的观点, 通过继续教育, 自觉地向高学历、高水平迈进。在教育能力上, 从单一型向全能型发展, 一专多能, 德才兼备, 适应素质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4]
参考文献
[1]刘智运.论“以人为本”的涵义及其在高教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 (半月刊) , 2001, (15/16) :35-37.
[2]李秋红.高校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冶金教育, 2008, (4) :23-25.
[3]刘豪.浅谈新时期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及其建设[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6, 19:22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