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权老师先进事迹学习体会(精选4篇)
汪金权老师先进事迹学习体会 篇1
其实,我是在去年八九月份,从网络上了解到汪金权老师先进事迹的。我也曾是xxx的一名学生,在我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的时候,经常听到同学们说汪老师是一位为人很好的老师,虽说我不曾有幸聆听他的教诲,但我一直都对他充满敬意,我一直把他当作好老师的标准。
“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我是荒原上的一支电线杆,也许只能永远地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这是汪老师日记里的一段话,是他内心深处最生动最真实的写照,“大别山师魂”,他当仁不让。经过前段时间的查访和了解,我对汪老师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是一个表面看似普通的人,却有着足以让我们仰望学习的事迹,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义务,用行动为我们展示了何谓“师爱”。在现在这个社会里,满世界都是惟利是图,利欲熏心,一切为自身的社会风气。在人民教师这个神圣的岗位上我们已很难听到“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培养人才”这些正气凛然的话语,从而也很难听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这些对教师的赞美之词。然而,当人们纷纷传述,网上纷纷转载我们蕲春四中教师汪金权的先进事迹时,我的内心又一次受到震撼,为这样一个难以相信却又是事实的故事而震撼,而感动。我就象受到了一次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崇高师德的洗礼。
今天,我们学习汪金权老师的先进事迹:关爱学生,爱岗敬业,责任意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中,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明天,我们将传扬这种无私奉献、大爱无边的新世纪教师风范。使学生在我们的引领下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学生因有我们的存在而舒心,让家长因有我们的存在而放心,让国家因有我们的存在而安心。
我是今年入职踏上教师这个岗位的,我知道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少欠缺,从现在开始,我将努力的去成为一名新世纪合格的人民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在今后的教学中专心业务、认真执教。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智慧、能力。用爱和责任铸造我自己的师魂
汪金权老师先进事迹学习体会 篇2
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有太多的感动和收获,湖北省蕲春四中优秀教师汪金权的感人故事就是极为生动的一例。我作为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教师,因职业使然,在暑假期间通过网络、报刊和电视等媒体,几度重温了汪金权老师的感人故事,无不让我肃然起敬,怆然泪下,由衷的感动涌入到笔端,深刻的感悟流露到笔尖。
1963年,汪金权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狮子镇郝子堡村,自幼家中十分贫穷,靠乡亲们的资助才完成学业。1987年,他从华中师大毕业后,被分配到蜚声中外的黄冈中学任教。一年后,在师生们的挽留和同学们的惊讶声中,他毅然决然的回到了蕲春北部山区的一所高中任教,一干就是20多年。这些都源于他对于教育事业强烈而神圣的责任和使命感。为了这份责任和信仰,他主动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放弃重点中学的岗位,一头扎进落后的山区中学。他生活条件艰苦,却给了学生最深厚的爱,他用最真诚的心爱护着他教过的每一个学生。他的行为无声地告诉我们,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把孩子的前途送给了老师;国家把孩子们送给学校,就是把国家的未来托付给了老师,老师必须竭尽全力,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人。为了这份责任,汪金权同志不论在多艰苦生活条件下,他都毫不动摇地常年坚持着;为了这份责任,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他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中,把教学放在第一位。他的行为塑造了新时代优秀教师的鲜活形象,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素质教育的践行者;什么是真正的爱岗敬业、廉洁自律;什么是真正的淡泊名利、乐守清贫;什么是真正的无私奉献、大爱无边。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将时刻用汪金权同志的事迹去鞭策自己、激励自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事业中去, 坚持树立以下四种观念:
一、最受人尊重的价值观
汪金权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我是荒原上的一支电线杆,也许只能永远地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
教育事业是人类 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 的孩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汪金权老师毅然放弃较为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主动从全国名校黄冈中学回到大别山深处的蕲北山区,在蕲春四中一干就是 22 年。他把为山里的孩子营造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作为个人的最大愿望和终身追求,充分体现了“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红烛精神,深刻诠释了“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教育事业的崇高在于奉献”的人生信念。他的事迹是当前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汪金权老师扎根山区甘当人梯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平凡中创造伟大,要像汪老师那样,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在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做好小学美术教育的模范实践者。
二、最宝贵的财富观
汪金权老师无比自豪的说:“我之前是一个普通老师,现在还是一个普通老师,课堂才是教师创造财富的地方。20多年来,我亲手培养100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学。他们中的很多人出身贫困,如今却分布在全国各地,事业有成,这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汪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扎根山区高中20多年,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召学生,感染学生,从不打骂学生和体罚学生,他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学生自尊心。他从不求他的学生人人上名牌大学,但要求个个先做合格公民。他提倡学生轻松学习,从不布置课外作业,每天只练一页字。他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生“四会”:会读书,会写字,会说话,会作文。他每一节课给五分钟时间让两到三名学生上台演讲,每个月给每个学生一次演讲机会。他组织学生长年累月练书法,组织学生每人每月买一本课外读物,放在班内书架上,这样就组成一个活动书库。他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悟,在悟中赏析,并且在朗读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互比互评,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自由进取意识和愿望。
在汪金权老师的言传身教下,陈卓彬等20多名学生在国家和省级中学生作文竞赛荣获高中组系列奖项,陈未鸣、张玉成等100余名学生的千余篇诗文习作在《语文报》、《中国校园文学》等报刊发表。先后指导陈卓彬、张先龙、张有良、范绪枝等多名学生在市级以上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奖。面对这些最宝贵的财富,汪金权老师感到无比自豪。
三、最崇高的道德观
汪金权老师总是淡淡地说:“奉献是一种美德,能给山区学生一双希望的翅膀,能让更多的孩子成人成才,是我毕生的追求。”
汪老师具有爱生如子、克己助人的高尚品质,对学生的爱是汪老师教师生涯里最动人的篇章之一。二十多年来,他省吃俭用,尽其所能地扶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与特 困生同吃同住,为求学困难的学生撑起一片蓝天。他把全部的身心都倾注在学生身上,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细致入微地关心“双差生”,自觉践行着“有教无类”的可贵思想。他用爱心、诚心、细心、恒心、平等心和责任心,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先后将 1000 多名学生送进大学,改变了无数山乡孩子的命运,使他们到达梦想彼岸。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汪老师每年都要帮10多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总数累计超过10万。汪金权说:“我个人的力量很微弱,需要帮助的孩子还很多,但我努力每天去做,相信星星之火,最终可以燎原。”
在教书育人中,汪老师从最基础之处着眼,授业解惑,常教常新,不断探索新方法,教学水平和质量在当地一直名列前茅。他以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为新时期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生动范例,为我们高扬了一面新时期师德大旗,是当之无愧的“大山师魂”。
四、最朴素的职业观
“没有汪老师的苦心坚守,就没有四中的今天。”这是蕲春四中广大师生对汪金权老师的一致评价。
汪老师始终坚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二十多年来热爱岗位,专心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育人。他信守为师即要为人师表的神圣理念,维护师道尊严。他把学生青胜于蓝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大安慰,始终保持着 “辛劳之后有欢乐、付出之后是幸福”的良好心态。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汪金权总是习惯于买书看书,在他不大的学校的居室里,最值钱的也是唯一一件的电器就是学校配备的收音机,床上、桌上散落的都是各类图书,光是整理出来的图书笔记,堆起来就足有一人高。没有一件其它电器。房子是学校的,没有装修,地面是水泥的。但他精神饱满,从不抱怨条件的艰辛,每天精神抖擞,全心微笑教学,他从来不把任何不高兴的事带进课堂。
他虽然工作在艰苦的地方,过着简单而清贫的生活,却 身居陋室而胸怀天下,生活艰苦仍不改其志,甘愿做承责负重的“桥梁”,始终无怨无悔。他施恩于人不求回报,帮助他人不图索取。在各种诱惑面前,他泰然处之、不为所动,充分体现了他崇高的人生境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要学习汪老师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坚守清贫、甘之如饴的人生境界,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回报党和人民对教育工作者的重托。
学习汪金权老师心得体会 篇3
无论我作为社会的公民,还是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员,我都由衷地佩服汪金权。在现在这样一个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铺天盖地的是利欲熏心,惟利是图,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风气,似乎科技的高速发展带给社会的是人际关系的简单化,机械化和冷漠化。我们很难听到“学习雷锋好榜样”、“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号召了,这些正气凛然的话语似乎只成为了教科书的材料,作为人们纸上谈兵的素材,曾一时间出现了道德社会的“荒原”。当人们纷纷传述着山区教师汪金权的先进事迹时,我们的心灵又一次受到震撼,为这样一个不敢置信却又真实的故事掉下了感动的眼泪。我们就象受到了新世纪道德的神圣“洗礼”,人的道德素质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荒原”里又重新找回了“伊甸园”,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标准丰碑又一次被擦得“锃锃亮”。于是每个人都开始学习他的先进事迹,那么,我们究竟学他什么?也奔赴去山区支教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应立足自己现在的岗位,用高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自己,鞭策自己,锻造自己,让社会的文明之花处处开放。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要学习汪金权伟大的师德,为教育事业倾注自己的热情。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我曾看到一则调查,在教师人格特征的研究中,涉及到教师的师爱问题,他们在5所学校,随机抽取12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2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这说明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并非易事。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汪金权正是为我们筑起了这样一座师魂的丰碑,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当然,整个社会学习他,不应作为这个阶段的一项政治学习活动的任务,而应贯穿在自己的每天的工作中。应时常用这样的精神来勉励自己为社会做贡献,那么我们不会再有道德“荒原”了。
学汪金权事迹心得体会 篇4
巍巍师魂,时代标杆。大别山下的汪金权老师是一位让千万人感动落泪、让千万人景仰的时代英雄。我们向汪金权学习什么?就是要学习他为党的教育事业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的人生境界,学习他爱生如子、克己助人的优秀品德,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
一、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山区教师的守望就是农家孩子的希望。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由于二元结构的存在,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存在着较大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先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这其中,又必先有赖于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教师扎根乡村,奉献社会。“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也许我是荒原上一根电线杆,只能永远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也许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但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这是汪金权心灵世界最生动最真实的写照。
汪金权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他主动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放弃重点中学的岗位,一头扎进落后的山区中学,一干就是22年。学生因贫失学了,他一家家去走访;学生没有钱吃饭了,他毫不犹豫从口袋里掏出钱来。学生们说:汪老师节俭得连方便面的袋子都不知道如何撕开,对我们却慷慨大方得很。他用高尚的人格点燃了众多贫寒学子的希望。这些年来,他拿出自己一半的工资计10多万元资助了200多位学生。
有重点学校拿出高额报酬来挖他,他不为所动。“我走了,山区的孩子怎么办?”他说。22年来,他亲手培养了1000多名大学生。没有考上大学的,也在各自的岗位干出了成绩。
二、要奉献就会有牺牲,扎根贫困山区就必须经得住诱惑,甘守清贫。汪金权就是这样一位淡泊名利的人。
2007年,他参加大学同学聚会,其中不乏跨国公司老总、相当级别的政府官员,唯有他一身土气,满头白发,面色苍老,乍一见面,没有一个同学认出他来。但他没有感到丝毫的失落。他说:同学们事业有成,我为他们骄傲;而我在蕲北山区默默耕耘,是我的选择。
汪金权贫寒得让人心痛,但捐资助学却十分大方。他老家的房子还是几十年前的那几间土坯房,家徒四壁。他买不起公房,只能租住学校的一套毛坯房。为了节省,他不吃食堂,自己烧火做饭。他说,纵有高楼大厦,我也只睡一张床;纵有山珍海味,我吃青菜豆腐照样香。
他身居陋室但心怀天下,他条件艰苦却把最深厚的爱献给了学生。他说:“要说人对外面的诱惑不动心是不可能的,但最终能战胜诱惑,坚持下来,这个最重要。”汪金权就是这样以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的定力,在山乡坚守。
三、22年甘守清贫,是因为心中有大爱。汪金权爱生如子,才会踏破艰难困苦谱写动人华章。
汪金权的妻子、小儿子身体不好,需要钱治疗;他的大儿子上大学,也需要一笔不菲的学费。汪金权爱他的家人,但当他的学生交不起学费,没有饭吃的时候,他克己助人,宁肯让自己的孩子借钱上大学,也要先把钱资助给学生。
汪金权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在他看来,学生要成才,更要成人。成人的标准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他用真诚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平等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自尊心。22年来,他从未体罚一名学生,从未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一名学生;对有叛逆心理的学生,总是细心而耐心地与他们对话。他说,润物细无声,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老师的力量。
四、汪金权有着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这种职业风范源自一种神圣的责任和使命。他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仰。他深深懂得,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把孩子的前途送给了老师;国家把孩子们送给学校,就是把国家的未来托付给了老师。老师必须竭尽全力,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人。
为了这份责任,他每天晚上都要抽出时间看2小时的书籍。他说,只有不断丰富自己才能走在学生的前面,教好学生。
为了这份责任,他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教育模式。他要求学生做到“四会”:会表达、会写字(即书法)、会读书(即学习能力)、会作文。为此,他每次上课时给5分钟让学生演讲,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每天给一点时间让学生临摹字帖,既练字又培养学生的静气。他每天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他鼓励学生向报纸杂志投稿,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汪金权老师先进事迹学习体会】推荐阅读:
学习汪金权事迹11-12
学习汪金权先进事迹有感08-30
学习汪金权的先进事迹有感01-19
汪金权同志事迹材料11-14
向汪金权同志学习的整改措施07-05
无手老师观后感,学习无手老师事迹心得体会07-01
刘芳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2-14
学习桂贤娣老师先进事迹有感05-22
学习刘芳老师事迹心得体会12-20
梁杰 学习”张丽莉“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