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汪金权先进事迹有感

2024-08-30

学习汪金权先进事迹有感(共7篇)

学习汪金权先进事迹有感 篇1

读汪金权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郭家坝明德小学

王梅英

提起汪金权老师的名字我们并不感到陌生,他的先进事迹早就在报纸网络媒体上引起众人关注,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去年在资教生岗前培训会上我们更进一步学习了汪老师的先进事迹,更多的了解了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全国几千万教师队伍中,汪金权只是平凡的一员。论学历文凭,论教学科研,论行政职务,汪金权也许排不上名次,但是他在贫困地区的艰苦环境中,能够坚守教师岗位,几十年如一日,以其平凡的工作,造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汪金权老师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些誓言,舍弃了在大城市定居的生活,放弃了名校工作的机会,主动调往山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其间,汪老师甘守清贫,淡薄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用自已的微薄收入,资助大量贫困学生,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孩子的梦想。

汪金权的先进事迹,让我感受到一名人民教师的高尚师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令人感动的事迹,有企业家捐资助学,有年轻人见义勇为,他们都可以算作是英雄。但是这些事迹,也许只需要一时的决心或勇气,而汪金权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一干就是几十年,这不仅仅是需要勇气,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他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说的多做的少,争利不争优,争职不争先,学术造假,行贿受贿,损人利己,文人相轻„„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中写到:“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汪金权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们在钦佩汪老师的先进事迹时,更要在思想上时刻自我反省。

学习汪金权老师,要学习他淡薄名利、乐观处世的态度,学习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热爱学生、甘为人梯的高尚师德,认真履行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职责,踏踏实实,为学生排忧解难,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我不禁想起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汪老师的感人事迹,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汪金权老师以爱心、奉献、责任诠释了新时期优秀教师的光辉形象,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今天,我们学习汪金权老师的先进事迹;明天,我们将把这种执着的坚守来传扬,让学生因我们的存在而感受到幸福,在我们的引领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汪金权老师的事迹体现了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习、热爱学生。他把爱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工作中铸就了闪光的师魂,为我们树立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

从优秀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优秀教师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事业为重的高尚品质,对工作一丝不苟的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乐于助人的高尚职业道德。

优秀老师们有着爱党、爱国始终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操。他们立志于教育和科研,业务实敬业,不畏困难,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献身精神、他们做学问严谨务实、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教学生言传身教,厚以载德,他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甘为人梯,无怨无争地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

学习汪金权同志先进事迹 篇2

全校教师在认真地学习汪金权的事迹:“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教师改变命运,因为教师是传授知识和实施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改变命运”曾经是我的信条,也是我当初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思想基础。今年我已经当老师五年了,在五年的教书育人活动中,我也曾经迷惘过,怀疑过这句话。我到底能不能改变别人的命运,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别人的命运?面对很多学生的问题,我都感到力不从心。有时候我尽力了却也不能改变什么。”„„..汪金权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教师。他扎根山区、甘为人梯、无私奉献、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辛勤耕耘、勇于创新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荆楚大地英模辈出、群星灿烂,感动神州、催人奋进。汪金权同志的感人事迹在全社会广为传颂,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汪金权同志扎根山乡22年,倾心教育、淡泊名利、捐资助学、坚守清贫,以自己的青春、汗水、智慧和人格,向人们展示了一名优秀山乡教师的良好形象。他是不愧是全国广大教师的优秀楷模,是当之无愧的师德标兵。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发出的号召于2010年8月20日,全体教师集中在二班教室,校长精心组织大家开展对汪金权同志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的学习宣传活动。教师们热情赞美汪金权22年坚守深山讲台、培育山里孩子成人成才的感人事迹,深刻剖析汪金权“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崇高精神,老师们群情振奋,畅所欲言,纷纷以自己的亲历和感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学习、集中学习、讨论、说感受、写体会等形式深刻学习了汪金权同志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会后所有的教师深受感动、深受教育、深受启迪。所有的教师当场表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以汪金权同志韦榜样,用汪金权同志下面的精神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一、学习汪金权同志“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红烛精神。

温家宝总理指出:“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孩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汪金权同志毅然放弃较为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主动从全国名校黄冈中学回到大别山深处的蕲北山区,为山里的孩子营造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当作自己个人的最大愿望和终身追求。他深刻诠释了“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教育事业的崇高在于奉献”的人生信念。我们要学习汪金权同志扎根山区、甘当人梯、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献身基层,发挥才智,在平凡中创造伟大,做到爱岗敬业。

二、学习汪金权同志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的人生境界。

汪金权同志虽然工作在艰苦的地方,过着简单而清贫的生活,却身居陋室而胸怀天下,生活艰苦仍不改其志,甘愿做承责负重的“桥梁”,始终无怨无悔。但他施恩于人不求回报,帮助他人不图索取,各种诱惑面前,泰然处之、不为所动。“纵有高楼大厦,我只睡六尺床;纵有山珍海味,我吃青菜豆腐一样香”,这正是汪金权同志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我们像汪金权同志一样,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坚守清贫、甘之如饴的人生境界,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回报党和人民的重托,关爱学生,为人师表。

三、学习汪金权同志爱生如子、克己助人的高尚品格。

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汪金权爱生如子,“大爱无疆”,他给予学生无私的爱,坚定信念:我个人的力量很微弱,需要帮助的孩子还很多,但我努力每天去做,相信星星之火,最终可以燎原。20多年来,他省吃俭用,尽其所能地扶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与特困生同吃同住,为求学困难的学生撑起一片蓝天。他把全部的身心都倾注在学生身上,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细致入微地关心“双差生”,自觉践行着“有教无类”的可贵思想。他用一颗爱心、诚心、细心、平等心、责任心和恒心,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先后将1000多名学生送进大学,改变了无数山乡孩子的命运,使他们到达梦想彼岸。学习汪金权同志克己助人的高尚品格,让爱的阳光撒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照耀社会的每一个人,以众人之力共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毕业生。

四、学习汪金权同志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

汪金权以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为我们高扬了一面新时期师德大旗,是当之无愧的“大山师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正是他真实的写照。他20多年来热爱岗位、专心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育人,信守为师即要为人师表的神圣理念,维护师道尊严。他把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大安慰,始终保持着“辛劳之后有欢乐、付出之后是幸福”的良好心态,授业解惑,不断探索。他那种干一行、爱一行,勤学习、爱钻研,敢创新,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的敬业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汪金权老师事迹整改措施 篇3

整改措施

汪金权老师22年如一日,守望着山村孩子们的未来,22年坚持助学不间断,书写了人间大爱。汪金权老师是一面镜子,更是一面旗帜。我们要努力成为像汪老师一样的“大爱者”。自开展学习汪金权先进事迹活动以来,我在学习中受到深刻的心灵洗礼。时时以“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五个内容,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爱岗敬业、服务人民、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不走过场,不搞形式,认真查找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突出问题,进行反思自查,深刻分析原因,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一、整改的任务目标

1、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高个人的党性观念和师德水平,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生命和力量。

2、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化组织观念和责任意识,模范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大胆坚持原则,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3、多做业务研究的工作,自觉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业务治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治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4、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和要求。,5、强化大局观念,增强奉献意识和使命感。

二、下一步的整改措施

1、终身学习,持续发展

我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教学同样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所以,要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我一定会终身学习,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我会提高业务修养,不断学习,改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前人,敢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始终站在教改的前沿。走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多读书、多看报。活到老、学到老,要积极努力地上好课的同时,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向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多学习。

2、尽心尽责作好本职工作,对不良现象和错误行为要大胆批评指出,为教育事业发挥自己的余热。

3、以人为本、关爱学生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扶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要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文化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获得爱、懂得爱、学会爱。”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业务水平的提升,知识结构的改善,还应充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充实,建筑起精神文明的长城。使我们教师不仅成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使者,更要成为弘扬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特使。

4、注重小节,修炼人格

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关注的方面,往往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现的,因为学生眼中的教师都是具体的,而教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式人物”。所以,我们必须注重从小节抓起,重视人格的修炼。我要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学生。作为学生的榜样,引路人,要做到为人师表,时刻铭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我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更多的具有高素质人的诞生,培养学生现代人具有的素养。

5、乐于奉献,实现自我教师需要一种奉献精神。我们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进取精神。我会制定个人的奋斗目标,不断追求成功。建立平等的思想,建立服务育人的理念。为教育事业,为学校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切,在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习汪金权先进事迹有感 篇4

2010-09-03 15:18:17 来源:艺术系 浏览:1283次

通过学习“湖北省道德模范”汪金权的先进事迹,我深受感动,他的事迹平凡又伟大、令人感动,值得学习和深思,他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为教师,他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并由此引开谈谈我的个人心得。

听着汪金权老师的故事,他的困顿生活和对学生的无私奉献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觉得学习汪老师,就要学习以下四方面:一是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二是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的人生境界;三是爱生如子、克己助人的优秀品德;四是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这一切的品质都源于他对于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和神圣使命感。为了这份责任和信仰,他主动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放弃重点中学的岗位,一头扎进落后的山区中学,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他自己生活条件艰苦却给了学生最深厚的爱,他把最真诚的心送给了每一个学生。他的行为无声地告诉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把孩子的前途送给了老师;国家把孩子们送给学校,就是把国家的未来托付给了老师,老师必须竭尽全力,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人。为了这份责任,汪金权同志不论在多艰苦生活条件下,他都毫不动摇地常年坚持着;为了这份责任,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他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中,把教学放在第一位。

下面我结合自己实际工作谈谈今后努力的方向和一些想法。

首先是关爱学生。俗话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22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很多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甚至就读的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总数累计超过10万。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些钱算不得什么,可是对汪金权老师来说,这却是一笔巨款,他对学生大方到自

己的大儿子考上大学却没钱交学费!无论谁遇上困难了,谁没有钱了,不管是不是他班级的,只要找来了,汪老师每回都是有求必应。不仅如此,他还把一些贫困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宿舍里,“全方位”帮扶学习和生活。有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了自己宿舍。他把自己的全部空间和时间,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山区的孩子们。

正因为汪老师细致入微的关怀每一个学生,先后有1000多名学生考进了大学,改变了无数贫困家庭的命运。汪老师克己助人的高尚品格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教师,应向汪老师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让爱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其次是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汪金权老师毅然放弃较为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主动从全国名校黄冈中学回到大别山深处的蕲北山区,在蕲春四中一干就是20多年。他以自身的行动,深刻诠释了“教育事业的崇高在于奉献”的人生信念。在教学工作中汪老师从基础着眼,授业解惑,常教常新,不断探索新方法,教学水平和质量在当地一直名列前茅。汪金权老师扎根山区、甘当人梯、无私奉献、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辛勤耕耘、勇于创新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从汪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优秀教师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事业为重的高尚品质,对工作一丝不苟的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乐于助人的高尚职业道德。优秀老师们有着爱党、爱国始终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操。他们立志于教育和科研,业务实敬业,不畏困难,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献身精神、他们做学问严谨务实、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教学生言传身教,厚以载德,他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甘为人梯,无怨无争地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

最后是要有强的责任意识。汪金权老师把爱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工作

中铸就了闪光的师魂,为我们树立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正如汪金权老师在一次报告会中所说:“要‘认认真真读书,堂堂正正做人。’对学生要有平等心,力争把每个人培养成才成人;对学生要有责任心,对他们的未来负责;对学生要有爱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困难;对学生要细心,注意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话语中渗透着汪老师对教育事业强烈而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这份责任和信仰,他主动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一头扎进落后的山区中学;为了这份责任,他生活条件艰苦却给了学生最深厚的爱。我们应向汪老师一样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关爱学生,自觉承担起对学生、对社会的责任。

汪金权老师以爱心、奉献、责任诠释了新时期优秀教师的光辉形象,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通过学习汪金权老师的先进事迹,我们将把这种执着的坚守来传扬,让学生因我们的存在而感受到幸福,在我们的引领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汪金权事迹心得体会 篇5

巍巍师魂,时代标杆。大别山下的汪金权老师是一位让千万人感动落泪、让千万人景仰的时代英雄。我们向汪金权学习什么?就是要学习他为党的教育事业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的人生境界,学习他爱生如子、克己助人的优秀品德,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

一、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山区教师的守望就是农家孩子的希望。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由于二元结构的存在,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存在着较大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先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这其中,又必先有赖于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教师扎根乡村,奉献社会。“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也许我是荒原上一根电线杆,只能永远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也许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但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这是汪金权心灵世界最生动最真实的写照。

汪金权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他主动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放弃重点中学的岗位,一头扎进落后的山区中学,一干就是22年。学生因贫失学了,他一家家去走访;学生没有钱吃饭了,他毫不犹豫从口袋里掏出钱来。学生们说:汪老师节俭得连方便面的袋子都不知道如何撕开,对我们却慷慨大方得很。他用高尚的人格点燃了众多贫寒学子的希望。这些年来,他拿出自己一半的工资计10多万元资助了200多位学生。

有重点学校拿出高额报酬来挖他,他不为所动。“我走了,山区的孩子怎么办?”他说。22年来,他亲手培养了1000多名大学生。没有考上大学的,也在各自的岗位干出了成绩。

二、要奉献就会有牺牲,扎根贫困山区就必须经得住诱惑,甘守清贫。汪金权就是这样一位淡泊名利的人。

2007年,他参加大学同学聚会,其中不乏跨国公司老总、相当级别的政府官员,唯有他一身土气,满头白发,面色苍老,乍一见面,没有一个同学认出他来。但他没有感到丝毫的失落。他说:同学们事业有成,我为他们骄傲;而我在蕲北山区默默耕耘,是我的选择。

汪金权贫寒得让人心痛,但捐资助学却十分大方。他老家的房子还是几十年前的那几间土坯房,家徒四壁。他买不起公房,只能租住学校的一套毛坯房。为了节省,他不吃食堂,自己烧火做饭。他说,纵有高楼大厦,我也只睡一张床;纵有山珍海味,我吃青菜豆腐照样香。

他身居陋室但心怀天下,他条件艰苦却把最深厚的爱献给了学生。他说:“要说人对外面的诱惑不动心是不可能的,但最终能战胜诱惑,坚持下来,这个最重要。”汪金权就是这样以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的定力,在山乡坚守。

三、22年甘守清贫,是因为心中有大爱。汪金权爱生如子,才会踏破艰难困苦谱写动人华章。

汪金权的妻子、小儿子身体不好,需要钱治疗;他的大儿子上大学,也需要一笔不菲的学费。汪金权爱他的家人,但当他的学生交不起学费,没有饭吃的时候,他克己助人,宁肯让自己的孩子借钱上大学,也要先把钱资助给学生。

汪金权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在他看来,学生要成才,更要成人。成人的标准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他用真诚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平等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自尊心。22年来,他从未体罚一名学生,从未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一名学生;对有叛逆心理的学生,总是细心而耐心地与他们对话。他说,润物细无声,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老师的力量。

四、汪金权有着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这种职业风范源自一种神圣的责任和使命。他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仰。他深深懂得,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把孩子的前途送给了老师;国家把孩子们送给学校,就是把国家的未来托付给了老师。老师必须竭尽全力,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人。

为了这份责任,他每天晚上都要抽出时间看2小时的书籍。他说,只有不断丰富自己才能走在学生的前面,教好学生。

为了这份责任,他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教育模式。他要求学生做到“四会”:会表达、会写字(即书法)、会读书(即学习能力)、会作文。为此,他每次上课时给5分钟让学生演讲,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每天给一点时间让学生临摹字帖,既练字又培养学生的静气。他每天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他鼓励学生向报纸杂志投稿,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学习汪金权老师心得体会 篇6

赤壁中学

翁维民

蕲春四中语文教师汪金权,主动放弃黄冈中学的优越工作条件,选择到蕲北山区四中任教。22年来,他扎根特教、爱岗敬业、默默奉献,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先后为高校输送毕业生1100多人,同时资助贫困学生200多人累计金额超过10万元,几乎把自己的大半薪水都用来资助贫困生。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等诸多荣誉称号,被誉为“大别山师魂”。看了他的感事迹,我几次感动得流了眼泪。

我原以为自己在学校整天面对一大批学生,又兼任后勤工作,课多,担子重,工作很辛苦。但是比起汪老师,这些算得了什么!汪老师在妻子患病精神失常、儿子患病变成弱智、祖母病逝不能到床前尽孝的沉重打击下都挺过来了,我还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的呢?

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坚决响应号召,虚心向汪老师学习。一是要学习汪老师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孩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汪金权老师毅然放弃较为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主动从全国名校黄冈中学回到大别山深处的蕲北山区,在蕲春四中一干就是22年。他把为山里的孩子营造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作为个人的最大愿望和终身追求,充分体现了“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红烛精神,深刻诠释了“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教育事业的崇高在于奉献”的人生信念,是当前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育的生动教材。作为教师,我要学习汪金权老师扎根山区、甘当人梯、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献身农村教育,发挥才智,在平凡中创造伟大。要像汪老师那样,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在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争做农村教育的模范实践者。

二是要学习汪老师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的人生境界。“纵有高楼大厦,我只睡六尺床;纵有山珍海味,我吃青菜豆腐一样香”,这就是汪老师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他虽然工作在艰苦的地方,过着简单而清贫的生活,却身居陋室而胸怀天下,生活艰苦仍不改其志,甘愿做承责负重的“桥梁”,始终无怨无悔。他施恩于人不求回报,帮助他人不图索取,各种诱惑面前,泰然处之、不为所动,体现了他崇高的人生境界。作为教师,我要学习汪老师,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坚守清贫、甘之如饴的人生境界,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回报党和人民的重托,让每位学生家长都放心,都安心,都满意!

三是要学习汪老师爱生如子、克己助人的高尚品格。对学生的爱,是汪老师教师生涯里最动人的篇章之一。20多年来,他省吃俭用,尽其所能地扶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与特困生同吃同住,为求学困难的学生撑起一片蓝天。他把全部的身心都倾注在学生身上,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细致入微地关心“双差生”,自觉践行着“有教无类”的可贵思想。他用爱心、诚心、细心、平等心、责任心和恒心,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先后将1000多名学生送进大学,改变了无数山乡孩子的命运,使他们到达梦想彼岸。汪金权说过,“我个人的力量很微弱,需要帮助的孩子还很多,但我努力每天去做,相信星星之火,最终可以燎原”。作为教师,我要学习汪老师克己助人的高尚品格,让爱的阳光撒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照耀社会的每一个人,关爱每一位学生,以我之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推进农村教育发展。

四是要学习汪老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汪老师20多年来热爱岗位、专心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育人,信守为师即要为人师表的神圣理念,维护师道尊严。他把学生青胜于蓝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大安慰,始终保持着“辛劳之后有欢乐、付出之后是幸福”的良好心态,在教书育人中从最基础之处着眼,授业解惑,常教常新,不断探索新方法,教学水平和质量在当地一直名列前茅。他以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为新时期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生动范例,为我们高扬了一面新时期师德大旗,是当之无愧的“大山师魂”。作为教师,我要像汪老师那样,干一行、爱一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辛勤耕耘、勇于创新,立足本职岗位、做到业精于勤,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赤壁中学的教育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学习汪金权事迹心得体会

赤壁中学

付 涛

他从华中师大毕业后,分配在名校黄冈中学工作,一年后,他毅然回到贫困的大别山区,一干就是23年;23年来,他扎根蕲北山区,坚守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任劳任怨;23年来,他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工资,资助无数贫寒学子,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他就是被盛赞为“大别山师魂”的湖北蕲春四中的汪金权老师。汪老师的事迹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教育工作的平凡和伟大。同为教师,他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一、要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22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总数累计超过10万。汪老师对学生的好是出了名的。无论谁遇上困难了,谁没有钱了,不管是不是他班级的,只要找来了,汪老师每回都是有求必应。不仅如此,他还把一些贫困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宿舍里,“全方位”帮扶学习和生活。最多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了自己宿舍。他把自己的全部空间和时间,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山区的孩子们。

正因为汪老师细致入微的关怀每一个学生,先后有1000多名学生考进了大学,改变了无数贫困家庭的命运。汪老师克己助人的高尚品格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教师,应向汪老师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让爱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二、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汪金权老师毅然放弃较为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主动从全国名校黄冈中学回到大别山深处的蕲北山区,在蕲春四中一干就是20多年。他以自身的行动,深刻诠释了“教育事业的崇高在于奉献”的人生信念。在教学工作中汪老师从基础着眼,授业解惑,常教常新,不断探索新方法,教学水平和质量在当地一直名列前茅。汪金权老师扎根山区、甘当人梯、无私奉献、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辛勤耕耘、勇于创新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要有责任意识。

汪金权老师在一次报告会的材料中发言说:“要‘认认真真读书,堂堂正正做人。’对学生要有平等心,力争把每个人培养成才成人;对学生要有责任心,对他们的未来负责;对学生要有爱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困难;对学生要细心,注意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话语中渗透着汪老师对教育事业强烈而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这份责任和信仰,他主动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一头扎进落后的山区中学;为了这份责任,他生活条件艰苦却给了学生最深厚的爱。我们应向汪老师一样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关爱学生,自觉承担起对学生、对社会的责任。

汪金权老师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我会以此为激励和鞭策,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学习和工作,做一名新世纪合格的人民教师。

学习汪金权事迹心得体会

赤壁中学

近期,我校掀起了一股向汪金权老师学习的热潮,通过认真学习汪老师的先进事迹,我深受感动。

1987年,汪金权作为优秀毕业生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全国有名的湖北省黄冈中学。到蕲春四中看望老师顾凤鸣时,发现四中很需要老师。为了支持山区教育,义无反顾地调到最偏远的学校--蕲春四中任教。这一任教就是23年,在这期间,他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工资,资助无数贫寒学子;根据学生的性格,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出了1000多名大学生;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汪老师是蕲春四中唯一没有自己房子的老师,但是他没有任何的抱怨。通过对汪金权老师事迹的学习,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对我以后的工作起到很大的鞭策作用。

“爱生如子”的精神。汪老师23年来让学生住自己家,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学生,资助人数达200多名学生。我们具有相同的职业,都是教育工作者,这些激励着我们向汪老师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不管是做一名教师还是作为教育管理者,都要热爱我的学生,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以“承认差异、善待差异;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理念教学,坚持多样化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人成才的育人观念。

对待教育事业的执着。汪老师作为一名高中的语文教师,在普遍追求高升学率的大环境下,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他不仅是一名高中教师,更是一位教育家。在今后的教学中,向汪老师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使学生学到对他今后工作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使学生在轻松、容易接受的环境中快乐学习。

安守清贫,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古代的圣人是“小恶唯恐天下人不知,大善则唯恐天下人所知”,汪老师就是一个圣人。汪老师23年来,虽然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了很多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但他始终觉得这是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虽然经受了很多苦难,在学生面前却依然阳光。在今后的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以平和之心对学生,以平和之心对家人。

是什么让汪老师几十年如此的职守?我想这就是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意识。有人曾经说过,“没有干不好的事情,事情干不好那是因为责任心不到”。汪老师身上的高度的责任感,他把孩子的发展和他的教育工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我必须向他学习,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在工作中不遗余力,全身心投入,主动承担工作任务。严格要求自己,把有能力为他人提供服务作为一种喜悦,将个人的价值和本职工作有序展开紧密结合,把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英国诺丁汉大学名誉校长杨福家教授,说过大学要有“大爱”。“大爱”就是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一种以人为本的爱心。“而要把一个学生头脑中的火种点燃,不只需要技术训练,更需要爱。”汪老师身上对孩子们的那份爱点亮了无数学子心中的黑暗,让他们学有所成。作为一个教学管理人员,我应该研究工作,从细小做起,秉承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每一位服务对象做到理解,宽容,充满爱。

“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我是荒原上的一支电线杆,也许只能永远地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但愿和光明送向远方;我有可能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但愿的彼岸。”这是汪金权心灵深处最活泼最真实的写照。

在很多年前,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我们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完全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初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平易近的人。我想汪金权老师无愧于这一光荣的称呼。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崇拜金钱主义盛行的社会形态,汪金权老师能够守住心灵深处的那一片净土,是我崇拜的偶像,更是我心目中的圣人,教育事业是人的总称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孩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形态。而汪金权老师身上似乎带有某种磁性,正在影响着这个社会形态。

在学习了汪金权事迹之后,我也开始反思:我作为一名刚刚踏上教师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应该从中领悟什么呢?

一是要学习汪金权强烈的社会形态责任感,照亮了山区贫困孩子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梦想。二是要学习汪金权生根山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把自己的平生全部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的楷模。三是要学习汪老师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坚守清贫、甘之如饴的人的生活境界。四是要学习汪金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风帆垂青天下。五是要学习汪金权真正的把促进教育公平落到实处,使更多山区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有了上学的时机。六是学习汪金权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杰出的职业道德,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以教育为快乐,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们。

汪金权的事迹感人泪下。穷,故而善其身;达,然后济天下。以汪金权的经济真格的力量,救助贫困学生,当然是杯水车薪,成效不大。如果全湖北的教师,都像他这样爱生如子,则成效可谓大矣。如果老师们经济状况大见好,则从中受益的贫困学子就更多了。单单汪金权用尽钱财资助贫寒的行为,有点像我佛如来割肉饲虎,其慈善之心非寻常人所能理解罢了。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所向住的,正是汪金权旧道热肠的悲悯心境。汪金泉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那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甘受清贫、无私支援、弃优择困、生根山区的奉献精神和社会形态责任感,如一面高高飘荡的旗帜激励我们永远前进!

学习汪金权事迹心得体会

赤壁中学 王和春

在暑期政治学习中,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湖北省道德模范”汪金权感人的事迹。通过学习汪金权的先进事迹,我深受感动,深深地体会到优秀教师的事迹平凡又伟大,感人的事迹催人泪下,他的事迹动人、令人感动,值得学习和深思,他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细细读着汪金权老师的故事,他的困顿生活和对学生的无私奉献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生活上,他是极度清贫的,摇摇欲坠的土房子、古老的木箱、一身看不出颜色的西服、满头的白发,加上七旬老母疯妻子弱智小病儿,这是怎么看怎么让人心酸的一个家庭。汪金权就是这样一个家庭里的顶梁柱,按说他应该把工资所得尽数拿回家照顾家人,可他没有做到。他的工资大部分都资助给了贫困山区的贫寒学子,没钱买学习资料的学生找汪老师,他掏出100元;没钱吃饭的学生找汪老师,他又掏出100元,就连不认识的学生找汪老师,他都毫不犹豫地掏出钱,连张欠条也不要人家打。已经读研究生的王洪奎更是哽咽着说对记者:“汪老师10年资助了我7万元!” 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些钱算不得什么,可是对汪金权老师来说,这实在是一笔巨款,他对学生大方到自己的大儿子考上大学却没钱交学费,在很多人看来真傻!

傻吗?也不尽然。看到一个个因为贫困上不起学、没有钱吃饭的学生,汪金权老师常常是主动送钱上门,他说:“我常问自己,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言辞里没有慈善救济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生之情,这样的人你能说他傻吗?一个对自己极端小气的人,却能够把别人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这是怎样博大无私的爱啊!

这样一个无私的人,他的心里装着无数的学生,唯独没有他自己。是什么使他如此执着地坚守在山村,坚守着那一方教育的圣土?我相信,一定有一种信念支撑着他。汪金权老师在日记中如是写道:“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我是荒原上的一支电线杆,也许只能永远地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从这段话里,我读出了汪老师宁静淡泊的内心世界,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极低:纵有高楼大厦,我只睡六尺床;纵有山珍海味,我吃青菜豆腐一样香。浮华里独守这种淡泊与宁静,他却是有着极高的精神追求的:家乡的教育事业办成这样,总得有人来振兴吧。不是一时冲动,而是23年如一日的坚守,他把自己当作荒原上的电线杆,为的是把光明和希望送向远方;他把自己当做一座桥,为的是让学生踏着他的身躯走向希望。身体永远坚守在山区,精神却随着学生走向四方,你能说汪老师贫穷吗?不,他是一个内心富足的人!

汪金权老师以爱心、奉献、责任诠释了新时期优秀教师的光辉形象,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今天,我们学习汪金权老师的先进事迹;明天,我们将把这种执着的坚守来传扬,让学生因我们的存在而感受到幸福,在我们的引领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汪金权老师的事迹体现了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习、热爱学生。他把爱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工作中铸就了闪光的师魂,为我们树立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

从优秀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优秀教师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事业为重的高尚品质,对工作一丝不苟的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乐于助人的高尚职业道德。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 篇7

汪金权,男,汉族,47岁,湖北省蕲春县第四中学高级教师。23年前,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放弃在黄冈中学的工作机会,主动申请调到山区学校任教。不断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方式、新方法,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快乐学习,指导学生发表作品百余篇,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先后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10多万元,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无私指导青年教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道德模范、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一、扎根山区 回报家乡

1963年,汪金权出生在蕲北山区狮子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83年,立志做一名传道授业解惑人民教师的他,跨进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校门。

1987年,作为当时华中师大唯一一名黄冈籍的“优秀毕业生”,汪金权还是选择了故土,选择了教育,被分配到了蜚声中外的黄冈中学。仅仅工作一年后,面对当年教育过他的恩师沉重的感慨,以及对家乡教育的忧虑,他在黄冈中学师生们的挽留和惋惜声中,毅然回到了蕲春四中,并坚守至今。

二、扶贫济困 心地善良

在此后长达23年的教学生涯中,汪金权的工资从最初只有几十元,到而今也只有2000多元,但是,他却资助学生达十万多元。

汪老师来四中后不久,就开始当班主任。1989年春季开学,汪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

以后,这些孩子们的学费从他工资里扣,有时因垫付得太多,到月底时工资都快扣没了,财务人员只好一次少扣点,有时一直要扣到年底。而这些垫付的钱,数目到底有多少,学生还了或是没还,汪老师从不介意。

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上百元的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月工资仅百余元,因帮助学生,常自己借钱吃饭。22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后来,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

2000届的一对兄妹,父母久病,家境困难。父亲下岗后,家中的生活更加困难,兄妹俩因此非常自卑。发现他们低落的情绪后,汪金权主动找到他们,亲切地说“你们是我的学生,也就是我的亲人,你们只管好好学习,学习费用我来负担。”在汪老师的帮助下,2000年兄妹俩顺利地考上了武汉大学和咸宁学院。接到通知书的时候,家里又陷入了苦恼:兄妹俩一万多元的学费怎么办?就在他们一筹莫展时,汪金权再一次主动上门,借给他们两千元钱。兄妹俩知道,汪老师平时省吃俭用,这可是师母和汪老师儿子治病的本钱,说啥都不能要。汪金权生气了,摔下钱,扭头就走。就这样,汪金权先后借给兄妹俩的学费和生活费就高达6800多元。而今,哥哥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妹妹也有了理想的工作。

有位学生自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阶段(现在已经研究生毕业),都是依靠汪金权一手垫付学费的,他说“我欠都是良心债,老师的恩情这辈子都还不了!”而汪老师还表示要资助他读博士。

他还资助一些初中家庭贫困学生。一次汪老师看到一名初中女生蹲在张榜中学校门口掉眼泪,便关切地询问原因,得知那名女生是因为无钱读书时,便掏出身上仅有的一百元钱给她,并让这名女生以后每个月的这一天都来校门口接受他的资助。这一坚持就是二年多。

汪老师对学生的好是出了名的。无论谁遇上困难了,谁没有钱了,不管是不是他班级的,只要找来了,汪老师每回都是“有求必应”。不仅如此,他还把一些贫困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宿舍里,“全方位”帮扶学习和生活。2002年以前,汪老师还是住在学校的出租平房内时,条件非常艰苦,房间窄小的只能摆下一张短小的木床,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汪老师的房间内依然有几口学生用的木箱。2002年,汪老师搬进了集资楼,于是在汪老师的宿舍内,简陋的房间内更多的摆满了学生们的高低床和学习书籍。多年来,学生与汪老师同吃同住已成为四中一景。最多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了自己宿舍。他把自己的全部空间和时间,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山区的孩子们。

尽管这样,汪金权老师还认为“我做得太少,回报太多”。汪老师的感人事迹被媒体曝光后,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各级领导、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各种团体,纷纷上门捐赠慰问。对于慰问金,汪金权都是一笔笔用信封装好,标明日期,交给学校。甚至捐赠的物资,他也经常赠送给那些来看望他的贫困家长和学生!5月24日下午,黄冈市副市长梅香雪一行刚刚离开蕲春四中,汪金权就将收到的一个信封交给该校教研处副主任,里面装着8000元慰问金。这是一周以来,汪金权第三次上交慰问金。2010年,蕲春县“四大家”领导专程请他为全县干部群众作师德师风报告,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到学校看望他,县长给予2000元的奖励金和一部手机,但是汪金权收下后,一转手就将钱物资助给了学生。县总工会知道他的事迹后,赠给他两部手机,他也全部送给了大学生。6月份的某一天,大同镇一个学生的家长只身来看望汪老师,离开时,深知他家困难的汪老师强行让他带走一壶油和一袋米。这样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

他说:“我只睡得下六尺长的床,每个月300元的生活费足够!” 为了切实减轻汪金权的经济负担,大儿子就读的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决定免除其读书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还有热心企业资助了他2万元的生活费。在父亲的影响下,他拿出1万元爱心款去帮助身边的贫困同学。

汪老师自豪地说,20多年来,自己亲手培养100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学,他们中的很多人出身贫穷,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事业有成,“这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三、甘守清贫 乐观向上

他不但没能撑起自己的家业,反而成了全村最贫困的人——湾落里外出打工的、在家务农的都先后盖起了楼房,汪家住的还是20多年前的土坯房。不仅如此,墙壁斑驳、摇摇欲坠的家里没有一件电器、没有一把像样的家具,来个客人,捧起的只有老式的“土瓷碗”。汪本人唯一一套拿得出手的衣物还是他去黄冈市领奖时学校为他买的一套西服,而且一穿就是近十年。70岁的老母亲、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大儿子、患严重智障的小儿子、患精神分裂症的妻子,这些既是汪金权的依靠,也是他心底不愿触及、示人的永远的痛。镇委书记说“这些年真的是难为了他,汪老师是他们村最伤心(可怜)的人啊!”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汪金权总是习惯于买书看书,在他不大的学校的居室里,最值钱的也是唯一一件的电器就是学校配备的收音机,床上、桌上散落的都是各类图书,光是整理出来的图书笔记,堆起来就足有一人高。没有一件其它电器,房子是学校的,没有装修,还是黑水泥墙面,地面是水泥的。但他精神饱满,从不抱怨条件的艰辛。每天精神抖擞,全心微笑教学。因为他心里认为不能把任何不高兴的事带进课堂。

四、勤恳教学 言传身教

汪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扎根山区高中22年,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召学生,感染学生。从不打骂学生和体罚学生,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学生自尊心。从不求人人上名牌大学,但要求个个先做合格公民。

提倡学生轻松学习。从不布置课外作业,每天只练一页字。教学目标是教学生四会---会读书,会写字,会说话,会作文。

每一节课给五分钟时间让两到三名学生上台演讲,每个月给每个学生一次演讲机会。组织学生长年累月练书法。

组织学生每人每月买一本课外读物,放在班内书架上,这样就组成一个活动书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悟,在悟中赏析,并且在朗读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互比互评,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产生了自主创新、自由进取的意识和愿望。

在汪金权老师的言传身教下,陈卓彬等20多名学生在国家和省级中学生作文竞赛荣获高中组系列奖项,陈未鸣、张玉成等100余名学生的千余篇诗文习作在《语文报》、《中国校园文学》等报刊发表。指导学生陈卓彬(92年省一等奖)张先龙(97年省一等奖)张有良(99年黄冈市二等奖)范绪枝(2009年省特等奖)多人次有各级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奖。

对待学生如此,对待同事同样不遗余力进行帮扶。语文老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找汪老师;英语老师发现学生不愿意记单词可以找汪老师;同事朋友的论文写得不好也可以找汪老师„„等等这些,只要有同事提出要求,汪老师还真做到了“有求必应”。对于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往往会在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都会鼓励这些教师,并热心地帮助这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改善管理方法。而在教研教改方面,既不是领导,又不是教研组长的他肯定会参与,并以十二分的热情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亲自示范。

在他的帮扶下,一个个青年教师变得自信成熟,一次次教研活动获得成功。他指导的青年教师在县青年教师公开课比赛中获一等奖;他指导的县一中青年教师才两年,就成为各自学校骨干;他的几个学生大学并非中文专业,受影响也改行在三中、大同中学教语文课„„

独特的教学方式、出色的教学成绩、较高的教学素养,使他在当地语文教学界渐渐形成了权威。2009年,汪老师接受邀请到黄冈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讲授德育课程。

在工作中,汪金权老师遇到“好事”,总会推让再三,经常把评优评模的机会让给别人。本人先后两次获得评选高级教师的机会,但是都他让给了其他教师。有人不解,问他为何放弃好不容易才有的机会,他憨厚一笑“年长的老师干了一辈子,得有个盼头;年轻的老师刚起步,要帮一把;我还有机会。”直到2002年,执拗不过校长的再三要求,他才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

五、领导关怀

汪金权老师的事迹经报道后,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关心。

省委书记罗清泉批示:“汪金权同志扎根山区、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为全省广大教师和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要深入组织对汪金权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的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说:“汪金权老师二十多年来扎根山区,倾心育人,将青春和心血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精神可贵,事迹感人,充分展现了湖北和全国教育战线广大教师的光辉形象,不愧是新时期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和师德模范。”

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张昌尔在汪金权事迹相关材料上批示:“汪金权同志的事迹令人感动,不愧为师德楷模,应大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李春明批示:“汪金权老师以其大别山下22年的坚守,以其照亮他人的‘电线杆’情怀,以其承责负重的‘桥梁’精神,为人师表、奉献社会,堪称时代楷模!”

„„

湖北省教育厅、黄冈市委市政府、蕲春县委县政府及各级单位都纷纷发文,号召单位职工向汪金权老师学习。

22年以来,他先后获得各级各项荣誉和证书共计65项。今年五月份以来,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满意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他“湖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湖北省总工会授予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联合授予他“湖北师德标兵”荣誉称号,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财政部教科文司、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合授予他“优秀助学教师”荣誉称号,华中师范大学聘请他为“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导师”。

(在22年教学生涯中,汪金权共接济过200多名学生,累计资助金额10多万元。“我帮助学生不是我多么的无私和伟大,只因为我不忍看到山里娃遭遇求学无门的困境。”汪金权对教育事业怀着满腔热忱和创新意识,针对农村教育实际,从励志教育和培养能力入手设置课堂五大教学目标(会说话、会写字、会阅读、会作文、会考试),在教育教学上坚持四不原则(给学生以尊严,从不点名批评学生;用好用足45分钟,上课从不拖堂;当堂作业当堂完成,从不增加学生课外负担;让学生趁热打铁练笔批改作文从不过夜),在教育学生上做到三个引导(精神引导、正面引导、快乐引导)。)

新华网武汉9月9日电(记者皮曙初)新学年开始,蕲春县四中迎来了一个新的高一新生班——金权励志班,这个班里的许多学生都是慕名报考四中,要求进入汪金权老师的班上。自上学期以来,汪金权老师声名远播,媒体纷纷报道了他扎根山区学校的感人事迹,“湖北省道德模范”“人民满意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也接踵而至。

23年前,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进入赫赫有名的黄冈中学任教;一年后,他却放弃令人羡慕的名校工作,回到了地处大别山深处的蕲春县四中,从此坚守偏远的农村讲台,一站就是20多年。

记者数次采访汪金权。从第一次听说他的事迹,到走进他的课堂,他的宿舍,他的家庭,他的生活,每一次都感受到强烈震撼:20多年来,他一头肩负着家庭的重担,照顾着年迈的母亲、重病的妻子、智障的儿子,另一头则扛起了无数贫寒学子走出大山的梦想,把自己的大部分工资用来资助学生。

走进他的宿舍,一张木板床、一口旧木箱、一张四方桌、一个用木板垒起的书架,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堆得最多的就是横七竖八的各类书籍。没有电视机,也没有其他的电器,整个房间里最显眼的物品是墙上的挂钟,那是学校发的,但是指针已经不走了。厨房里,有一口搭起的土灶,还堆满了木柴。汪老师说:“这是特意从山里砍来的,做的饭很香,比用煤气还要节约不少钱。”

来到他的老家,30年前建的土砖青瓦房,已经十分破旧,家里的地面坑坑洼洼,破旧的家具中,一个衣柜是新中国成立前打土豪时分来的,几口木箱有的是他妻子的嫁妆,有的还是他母亲的嫁妆。而他却乐呵呵地对我们说:这房子冬暖夏凉,屋后有大山,门前有竹林,环境多么美好,空气多么清新。

无论是他的那些大学老同学,还是来采访他的记者,以及那些从四面八方来看望他的人,都会为他的“穷”而心酸。然而,汪金权老师却对此非常淡然,他说:“我对当初的选择毫不后悔,我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追求。”他脸上时常挂着的浅淡微笑,与眼前的一景一物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十多年来,在他简陋的宿舍里,长年住着多名贫困学生,他们和汪老师住在一起,学在一起。最多的时候,这里住了8个人。新学期里,这里还住着4名学生。每当遇到困难学生,汪金权都会伸出关爱之手,从几十元,到数百元、数千元。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元上百元的给。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出上千元。他的工资经常被垫付了学生的学费,有时因垫付得太多,到月底时工资都快扣没了,财务人员只好一次少扣点,有时一直要扣到年底。

程万里、程月梅兄妹同时进入蕲春四中,都在汪金权班上,因为父母久病,家境困难,实在没有办法供两个孩子读高中,其中一个必须要辍学。汪金权得知情况后,赶到程家:“让孩子们上学,学费和生活费我来想办法。”2000年,兄妹二人都考入大学。2003年,得知程万里专科毕业,想继续读本科,可是还差数千元学费,汪金权马上资助他1500元,还出面担保向自己的大学老师借了2000元。就这样,程万里顺利升入本科,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汪老师先后资助了他不下一万元。

汪老师究竟帮助过多少学生,资助了多少钱,就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他从来就不记这个账。四中的同事们说,二十多年来,他几乎拿出了自己工资的一半以上,从他家那摇摇欲坠的土房子里,从他那一无所有的简陋宿舍里,就可以看出来,他为学生付出了多少!

对学生的爱,是汪金权教师生涯里最动人的章节,而学生们对他的爱,也是汪老师最引以为自豪的音符。

在他的课堂上,我们体会到了别样的教学模式,有人称之为“汪氏教学法”,其实他是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心,在教学生成人、成才。他的语文课上每天都有学生的演讲,他的学生每天都要临写钢笔字,“不管东西南北风,天天练字不放松。”他说,练字就是练心,让学生们少一分浮躁,多一分沉稳。

二十多年来一以贯之,没有课后作业,没有学习负担,他只求学生要“四会”:会说话、会写字、会读书、会作文。而他的学生,有很多在国家和省级作文竞赛中获奖,很多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习作,他亲手培养上大学的人不下千人。

汪老师说:“我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

坚守大别山

放弃令人羡慕的名校工作,23年“蜗居”山区中学教书育人;身处清贫,却甘之如饴,并长年资助困难学生„„他就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湖北省蕲春县第四中学高级教师汪金权。义无反顾——

放弃名校扎根山乡23年

汪金权出生于1963年,在大别山区长大,自幼家中十分贫穷,全靠乡亲资助才完成学业。在艰难之中发奋求学,汪金权成为全村的第一个大学生。1987年,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他被分配到有名的黄冈中学。当时,听闻恩师一句“农村学校留不住好老师”的感叹,汪金权主动离开黄冈中学,淡然回到远离都市的山村学校——蕲春四中。

谈起当年的想法,他说:“我是从山区走出来的,当时看到四中很需要老师,为了支持山区教育,就义无反顾地到最偏远的学校来了。”

然而,这一待就是23年。23年里,该校从最初8个班级、10余名老师和几排平房,发展到今天30多个班级,100多名老师,并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前每年仅有数人考上大学,如今每年有数百名。

真爱育人——

学生成才是我最大的骄傲

“20多年有什么?破布鞋,掉色西装。20多年有什么?米饭馒头酸菜汤。20多年有什么?每每工作到深夜。不,其实你很‘富有’,天下桃李尽芬芳。”他的学生曾令信这样描绘自己的汪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汪金权教学生涯里最动人的章节。汪老师来四中后不久,就开始当班主任。1989年春季开学,汪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 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上百元的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月工资仅百余元,因帮助学生,常自己借钱吃饭。20多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总数累计超过10万元。爱心接力——

让山区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今年5月1日,蕲春四中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华中师范大学83级部分校友。他们放弃休假,来到大山深处的学校,只为捐出3万元启动资金,并计划每年再注入10万元,在四中设立一个“金权基金”,用于资助该校贫困学子。

“我在贫困之中长大,知道这里的孩子求学是多么不易。”汪金权说,“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让在偏远地区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正常的教育。”

汪金权老师的事迹,感召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基层、扎根基层。据了解,今年有340所高校的近万名本科毕业生报名湖北省资教行动,与湖北省84个县级教育局双向选择,目前已有4006名毕业生签约成为农村任教的资教生。采访手记

记者第一眼看到汪金权老师时,非常吃惊——年仅47岁的他,已是满头白发。然而,交谈中他的脸上总是挂着一种安然、浅淡的微笑。“我对当初的选择毫不后悔,我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追求。”名为“金权”的汪老师淡泊名利,始终安守着内心的那份纯净,默默跋涉在教书育人道路上。与之面对面,记者看到了一个安贫乐道、甘为人梯的“陋室师尊”。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我愿一生做个好老师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风采录 庆祝2010教师节特别报道

“我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我就心满意足了。”——汪金权

“由满头青丝到斑斑白发,我对22年前的选择毫不后悔。因为我在蕲春四中收获了喜悦,收获了希望,也收获了社会的理解和尊重„„我愿永远扎根大山,用一生经历,做一个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日前,湖北省举行汪金权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从汪金权朴实的话语中,人们看到了山乡教师的守望,也看到了山里孩子的希望。

23年前,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汪金权被分配到闻名遐迩的黄冈中学任教。一年后,他主动申请从黄冈中学调到地处偏远农村的蕲春四中,从此坚守在山区的讲台上。20多年来,他恪尽职守,教书育人,任劳任怨,并拿出自己大部分工资,帮助无数贫困学子圆了求学梦,自己却安守清贫,淡泊名利。他说:“我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我就心满意足了。”

自愿从城里调到偏远农村高中任教

汪金权出生在大别山脚下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的他,靠老师和乡亲们的帮助完成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业,并顺利考入大学。祖辈父辈的淳朴、善良和勤劳,深深地烙在了汪金权的心里,他时刻提醒自己,要常怀感恩之心。

1987年,作为解放后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家乡最好的中学——黄冈中学任教。上班不久,汪金权到蕲春县四中看望高中时的历史老师顾凤鸣,顾凤鸣说起蕲春四中远离县城,师资和教学设施都很差,老师不愿意来,山里孩子没人教。汪金权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也是农村孩子出身,深知农村学校对好老师的渴求,思前想后,汪金权决定回乡。

四中是蕲春县最偏远的一所农村高中,办学条件落后,当时流传一首打油诗:“教书莫到四中来,路难走,夜难熬,刮风下雨怕屋垮,搂着被子跑出来。”四中校长石珍碧告诉记者,汪金权当初调入蕲春四中时,学校只有8个教学班、300多名学生和10多名教师,学校连老师的办公桌都无法做到一人一张。“在这样的条件下,汪老师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样的精神让人佩服。”石珍碧说。

汪金权常说:“我一直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给山区学生一双翅膀,让他们飞出山区,报效社会。”20多年来,汪金权为山区教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次上课前,汪金权都会安排5分钟让学生自由演讲或辩论,而每逢有毕业的学生从外地回来看他,他也总会让他们跟学生交流。汪金权说:“农村中学的学生接触外部世界很少,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差,语文课不仅要教会学生读和写,更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湖北省高中新课改实施后,汪金权除了要求学生每天交一篇字帖外,坚持不给学生留任何课外作业。他提倡学生每个月买一本书,全班同学交换着看,每个学生每个月至少读两本书或杂志。对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他逐字逐句认真批改,有时批语比学生的作文还长。他要求自己的教案每届学生一更新。“我希望的效果是‘一课一得’,让学生觉得,缺掉汪老师的一节课,就是一次损失。”多年来,在汪金权带的班级,语文成绩在全年级都是数一数二。在蕲春全县,虽然四中的教学水平处于中等,但该校的语文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师生评说汪金权】 蕲春四中校长石珍碧:汪金权老师是我们的同事,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榜样的熏陶。汪金权老师面对学生的真诚与博爱,让我们感动;面对困难的乐观和豁达,让我们敬佩;面对诱惑的淡泊与宁静,让我们折服;面对名利的淡定和谨慎,让我们敬仰。

汪金权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价值标杆。在汪老师身上,我们领略到了师者的力量、大爱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和责任的力量。汪老师的高尚品质,一定会感召更多的教师献身山区教育事业,在三尺讲台上实现人生价值。

蕲春四中学生陈晓玲:

汪老师就像平凡的水滴,坚守在艰苦的岗位上;就像大海中的帆船,把学生载到成功的彼岸;就像是农家的老黄牛,默默地为学生服务;就像是一堆柴火,温暖每个学子的心。他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传出来的爱心接力棒会不断地传下去。

10多万元工资资助学生

地处鄂皖交界处的蕲春四中离蕲春县城有50多公里,来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是安徽太湖县和蕲春北部贫困山区的学生。汪金权对贫困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到蕲春四中工作的那一天起,他就竭尽所能帮助那些寒门学子。22年来,10多万元的工资,大部分都被他资助给了学生。“他给学生的钱,没有记在纸上,也没有记在他的心里。”四中教师汪文华说。

走进汪金权在学校的宿舍,简陋程度超乎想象——房子是没有经过任何装修的毛坯房,厨房的墙边堆满了柴火,客厅只有一张旧方桌和几条长凳,房间里几块木板垒起的书架上摆满了书,两只木箱子装着汪金权的全部家当,家中唯一的电器是一个电饭煲。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汪金权的宿舍里,还摆放着学生的架子床,经了解才知道,多年来,学生与汪老师同吃同住已成为四中一景。汪金权经常把一些贫困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宿舍里,“全方位”帮扶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最多的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了自己的宿舍。汪金权不仅负责学生的吃住,也在学习上和思想上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

如今在蕲春县方志办工作的戴鑫10多年前是汪金权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又和汪金权一起并肩执教10年,他说:“汪老师不仅教给我知识,还让我学会承担,学会做人,我在汪老师身上汲取了用之不竭的经验和财富。”1992年,家境贫寒的戴鑫考取了蕲春四中,家里拿不出几百元的学费,眼看就要失学。汪金权得知后,慷慨解囊,为戴鑫垫付了学费。戴鑫有胃病,汪金权自己掏钱买来中药,在自己的宿舍里生起炉子,亲自给他煎药;戴鑫身体不好,汪金权每天早上陪戴鑫晨练50分钟„„ 大学毕业时,戴鑫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蕲春四中教书,他说:“那里不仅有我恩深似海的汪金权老师,也有无数像我一样渴求知识的山里娃。蕲春四中多了一个戴鑫,也许就多了几个乃至一群能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的孩子。”戴鑫忘不了每次和汪老师一起下乡的情景,“总有很多学生家长,拉着他的手问长问短,还争着拉他去家里作客。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还有什么比受学生爱戴、家长敬重更光荣的呢?那一声声问候、一张张笑脸,不正是对一名教师最大的认可吗?” 永远与山里孩子相伴

从几十元,到数百元,每逢遇到困难学生,汪金权都会伸出关爱之手。可就是这样一位对学生万分慷慨的老师,在面对自己的家人时,心里却总是愧疚万分。

汪金权是学校老年教师中唯一没有买房的人。他70多岁的母亲至今仍在田里辛勤劳作,体弱多病的妻子不堪重负精神分裂,小儿子在一场大病中变成了痴呆,一家老小至今还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屋中。20多年来,汪金权的工资从最初的几十元涨到2000多元,但他却未能撑起自己的家业,反而成了全村最贫困的“公家人”。一个个孩子因为他的资助延续了学业,甚至改变了命运,然而,等到自己的大儿子汪品超上大学时,他却拿不出学费,靠亲朋好友东拼西凑,儿子才得以入学。

然而,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汪金权也没有停止过资助学生,更没有将自己的痛苦和压力带到课堂。妻子重病的那几年,除了极个别情况下不得不请假,只要是正常上课,他从未迟到过一次,同事们大多是在多年后才得知他家里的情况。“高中生的学业负担本来就很重,有些学生还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我怎么能表露自己的痛苦、增加他们的压力呢?”汪金权说。四中校长石珍碧告诉记者,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汪金权老师关爱不断,但他把慰问金都用来资助困难学生,自己仍旧过着清苦的生活。

20多年来,全国优秀教师、黄冈市劳动模范等社会荣誉加身,汪金权有很多机会走出大山,改变命运,但他无一例外全都拒绝了,始终如一地坚守在山区的讲台上。身边的人都说,老汪这是图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终身追求。我的毕生追求,是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永远与这些大山的孩子相伴。”汪金权说。

上一篇:退休教师欢送会简报下一篇:电影《爸爸妈妈我爱你》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