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关爱(共3篇)
真诚关爱 篇1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 他们天真烂漫, 在老师和家长的呵护下, 做着理想的梦。在成长过程中, 生理发展和性成熟对中学生心理发展有极大影响, 它使学生感到自己长大了, 不是小孩子了。体态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出现, 也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变化。有的感到好奇新颖, 有的感到不安、羞涩和恐惧。大部分女生对月经初潮表现消极, 有的把月经称为“倒霉”。性成熟也使男女生意识到两性关系, 注意自己在异性面前的外表仪容。对于这种生理变化所引起的心理变化, 班主任要给予充分的关怀、照顾、指导, 避免一些消极情绪的扩展和影响。总之, 学生很多心理上、生理上的问题, 需要班主任的关心和帮助, 特别是“异性交往”更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生的思想心理也在发展变化, 一方面社会交往的需要增多, 并希望他人理解, 另一方面又不轻易透露自己内心世界的秘密, 因而产生心理的闭索性和寂寞感。班主任应针对这种闭索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 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 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 对他们及时疏导, 而不是采取强制的办法和施加压力, 对他们加以斥责。如果教师以成人思想胡乱猜测学生的内心活动, 就不会有任何好处。班主任要关心热爱和体贴他们, 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他们感到无人照顾而苦恼孤独时, 班主任要给予真诚的启迪和疏导。
2006年刚升初二, 我班王霞突然要退学。王霞性格孤僻, 很少与其他同学交往, 平时总喜欢独自一人凭栏远眺, 像是有什么心事。我通过调查和一段细心的观察, 发现原来她喜欢我们班的体育委员朱先龙。朱先龙落落大方, 一表人才, 工作能力强, 威望高, 团结同学。王霞坠入了情网不能自拔。校运会上, 她带上相机, 拍下了朱先龙的一个个精彩瞬间。回家后, 她把朱先龙的相片摊了一桌, 自已默默地瞅着, 瞧着, 母亲发现女儿这种痴情的样子, 难以言表。
王霞知道自己相貌一般, 家庭条件不好, 学习成绩平平, 朱先龙一定不会爱上她的。可这些朱先龙一无所知, 她就这样在单相思中煎熬, 痛苦脆弱至极, 想到了退学, 退学就能摆脱苦恼吗?她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我知道, 班主任不能视早恋为洪水猛兽, 肆意堵截, 经过反复思考, 我决定应该第一保密, 第二疏导, 将他俩调到前后桌, 条件是:她必须在老师和家长的督导下按时回家。此后, 王霞为取得对方的好感, 发奋读书, 终于在年终考试中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 而通过近距离地观察朱先龙, 随着知识的增加, 鉴赏水平提高了, 思想渐渐地转变了, 她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普通同学。王霞终于在我的指导下自觉走出了误区, 越过了人生成功的一大障碍。
中学生已经步入了人生最美丽、最灿烂的季节。女生喜欢在男生面前展示自己, 渴望与异性交往, 甚至于陷入爱河。她们爱看爱的诗句、散文、小说, 愿唱爱情歌曲, 开始注意打扮自己, 等等, 这些都是青春期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因此, 班主任应时时观察学生, 告诉他们不必害怕, 不必痛苦, 更不必退学, 这根本不是什么羞涩的事。要知道, 一个人“没有异性朋友太不可救药了”。有的教师杞人忧天, 压抑学生, 封闭学生, 在教室里冥思苦想, 但愿学生生活在古物保存所里, 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海上神山里, 使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变化毫无感觉, 就安全太平了。此类做法, 只能适得其反。著名作家刘绍棠夫妇的爱情之种就是在中学时代播下的, 就是班主任帮助他们收藏了这颗爱的种子, 待双方大学毕业后再物归原主, 成全了这对伉俪, 这不但没有阻碍他们的学习, 反而成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对此班主任可引以为鉴。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异性彼些尊重, 对异性如同兄弟姐妹相处, 禁守分寸, 真诚合作, 是异性交往的良好风范, 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要以纯洁的友谊为前提, 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伤害自己, 又不伤害别人, 在互帮互学中, 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控制自己, 这样美丽的理想才能实现。中学阶段正是储备人生健康、知识素质的关键时期。所以, 班主任要善于观察发掘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 并积极疏导才能稳定班集体, 使班级有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 酿造更多的栋梁之才。
对于学生“异性交往”的处理, 我有如下体会:
(一) 班主任要正视男女交往问题。首先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 要充分相信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纯洁的。
(二) 遇到类似问题要坚持冷处理, 要通过个别谈话, 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不宜在公共场合大张旗鼓地批评是非, 保护学生的自尊。
(三) 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明辨是非的机会, 消除男女生之间彼此的神秘感。例如:组织主题班会, 让学生展露观点, 实现自我教育, 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改正错误。
(四) 随时给予正确的导向, 纠正发现的偏差, 使异性交往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之作为班主任, 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有利于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 向更好更大的理想迈进, 坚信转弯处就是太阳。
摘要:亲其师, 信其道。如果学生与班主任的心灵沟通, 就能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班主任的一切工作是为他们的现在和将来发展负责, 情通而理达, 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效应, 心诚则灵。
关键词:中学生异性交往,班主任,引导
参考文献
[1]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论坛 (中) .
真诚关爱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欢聚,向大家学习。我是步云中心幼儿园的陈桂云,演讲的题目是《真诚关爱每一位幼儿》。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放学回家还喜欢跟邻居的几个五六岁的孩子一起跳牛皮筋。就这样,我怀着牛皮筋弹起的梦想,考入了上杭职专幼师班。有些幼儿聪明、漂亮、干净,很讨老师的喜欢;有些幼儿调皮、穿戴不整洁,不讨老师喜欢。记得有一年我们班上有个孩子,叫小杰。他智力发育较慢,语言表达能力差,每天穿着破旧的衣服,挂着两条鼻涕来上幼儿园。看着这样一个孩子,实在难以让人喜欢。我刚接触他的时候他连“老师”两个字都叫不清楚。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孩子的妈妈从小就弃他而去,爸爸又有一只手残疾,家境很贫穷,每次都要等到卖松油的钱来交学费。小杰由于长期缺乏母爱,性格特别内向,不愿与人沟通。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更应关心、呵护他。为了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经常有事没事的找他说话,一开始往往都是我一个人在说,他没有任何反应,看到这种情况我有点气馁,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和他谈心,找他说话,渐渐的他能和我进行简单的交流了,上课也能专心听讲了,教的生字也能读出来了。那时我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虽然工作很平凡,甚至是琐碎的,但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可谓心香一瓣、冰心一片,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
从教十三年来,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幼儿教师。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
真诚关爱 篇3
一、惩罚要以尊重为前提
有的班主任常摆着班主任的架子, 唯我独尊, 甚至为一些鸡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做文章, 对学生进行讽刺, 挖苦, 甚至体罚学生, 曾经听说过西安某学校给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带“绿领巾”, 也曾听说过温岭虐童事件等, 他们认为这一种“严”。殊不知这些偏激的惩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可能会使学生失去自信心, 产生自卑感;也有可能使学生对老师失去信任, 破坏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等。这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 而且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 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 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的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尊严在尊重的前提之上, 维护尊严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能力, 它跨越了时间空间的局限, 触及尊严的底线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我们高中教师所面对的这群“小大人”般的学生来说, 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有效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菲, 服从你的领导。
二、惩罚要以关爱为基础
没有一种教育可以依靠惩罚来实现。惩罚的根本宗旨在于“治病救人”, 惩罚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是出于爱, 关爱下的惩罚是爱学生的表现, 爱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所有学生, 无论是听话的还是调皮的, 无论是成绩好的, 还是成绩差的, 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 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师爱也是学生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的源泉。学生只有得到教师的爱, 才能表现出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 才能主动地听老师的话, 才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惩罚并改之。因为学生只有“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所以真正的教育还存在于关爱与感动之中。
作为班主任, 经常会碰到单亲的学生, 这些学生大多缺少关爱, “孤僻、自卑、敏感, 逆反”成了他们的性格标签, 而这些性格也正是最易犯错的源头, 对于这类学生的错误, 我们不能只以惩罚为手段, 更应以关爱为基础。它要求以情动人, 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罚他是为他好, 为他着急、难过。
三、惩罚要以真诚为核心
陶行知老先生曾经告诫老师们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可不要等到坐火车, 学微积分, 点电灯, 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是的, 回想当年, 年轻的自己也有过犯错时候, 同心而论, 自己的学生难免会犯错。有了错误就该给以引导, 而这种引导要出自于真诚, 不要怀疑学生的感悟力, 你的真诚一定会有学生感悟到。当初宰予上课睡觉, 孔夫子忍无可忍, 立即停止授课, 拍案怒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 不可圬也。于予而何诛!”即使是这样的责骂, 也是出于真诚, 才能造就出之后的七十二贤之一的宰予。
四、惩罚要以平等为信念
西方哲人曾都说:“人生而平等。”这种平等不只是人身的平等, 还有思想的平等, 在教育中一份对于“平等”观念的认可是必不可少的。身为教师更需要一份平等的信念对待每一位学生, 惩罚也不例外。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应指向学生的过错行为, 而不是指向过错学生。做到对事不对人。那种职业心态被扭曲下的对学困生的苛责, 同等情况下对学优生的宽待很是不应该。
学生是比较敏感的, 一旦处理不公平, 不但会丧失惩罚的效果, 有时更会造成更坏的结果, 作为校心理辅导老师, 曾经看到过一个很叛逆的学生, 总是对着班主任干。我和他聊的时候知道, 原来是他的班主任很有偏见, 别人犯的错说几句就行, 他犯了同样的错却要受到惩罚, 越罚他越叛逆。对于这学生我开导了他很长时间, 但我也认为这是班主任在惩罚过程中没有落实平等的信念而引起的教育失败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