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的力量小学作文

2024-07-05

真诚的力量小学作文(共16篇)

真诚的力量小学作文 篇1

真诚的力量小学作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老师让我们买《秘密花园》等一些有益的青少年的读物。我对《秘密花园》有份好感,一口气儿就看完了。

主角小姑娘玛丽在一次霍乱中失去了父亲,在舅舅的庄园中寄养,这庄园可神奇哩!里面还隐藏着一个小花园,十年来没有人见过花园的真面目,被好奇心驱使着的.玛丽通过一只知更鸟找到了大门,钥匙,同时,他又在大宅里发现了舅舅的儿子柯林,他因为残疾而自闭,但通过玛丽和迪肯一起用真诚和希望让柯林又成为了阳光男孩,真诚是多么强大呀!

我的表弟也因为这本书而以诚待“特”,以往,表弟老是“抓”来一些小鸟然后把它们“杀害”,小金鱼也每次被“解剖”。嘿,太残忍了!但小表弟突然要买一只小狗,我一听,天呀!表弟“入魔”这么深了,我可不希望可怜的小狗“断肢”。叮,我又想了一个绝妙的方法,让小表弟看这本书!果然,小表弟看了书后礼仪了,对小动物也相亲相爱了,这不,姑妈买了只小狗给他做礼物,几月之后,小狗还是活蹦乱跳,让我放下了心中的巨石。

真诚是什么?他拥有一种神圣的力量,他还告诉我们只要做到了真诚,就算是天大的事也能行!

真诚的力量小学作文 篇2

原来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隐性知识”在左右着学习效果。迈克尔·波兰尼于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和1966年出版的《隐性方面》是西方学术界最早对隐性知识及其与科学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的著作。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 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 称为显性知识。未能被表述的, 而在具体操作时又确实拥有的知识, 称之为隐性知识。可见, 显性知识就是那些被公开讲授的知识, 是能够以一定符号, 如:语言、公式、图表等加以完整表述的。而隐性知识是难以言述的, 是常被称为“诀窍”的技能、技巧。正是这股看不见的力量, 造成了学习效果的差异。

作文教学要想取得成效, 必须重视隐性知识的特性并在教学实践中予以正确利用。

特性之一:隐性知识的不可替代性。从隐性知识的功能来看, 它具有不可替代性。隐性知识支配着人的认识活动, 为认识活动提供了最终的解释性框架, 构成了实践行为的必要基础, 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心理学认为, 孩子要掌握一种技能一般有两条途径:其一, 获取外显的规则性知识, 然后不断内化这些规则, 在个体中形成适合本体的新规则, 也就是隐性知识, 继而再指导个体实践。很明显, 在这个环节中, 隐性知识连接着认识和实践, 缺少它, 任何外来知识都不可能转化成个体自觉行为;其二, 个体也可以通过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累积, 形成本体的新认识后指导实践, 此过程不需要外界的知识传授, 直接以不断增长的隐性知识指导实践, 达到“不教而成”的效果。在此过程中, 隐性知识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小学作文教学强调: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生活经验丰富, 阅读积累深厚的孩子, 文章就精彩, 而且可以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讲。相反, 那些平常不读书, 不热爱生活的孩子, 即便老师讲述再多的写作知识, 好像对其也起不了作用, 写出的文章还是不尽人意。其实两类孩子作文水平的差距就是隐性知识的差异所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第二类孩子一味加强传授写作知识却不能提高他们写作水平的原因。不能总怪自己是对“牛”弹琴, 而应该认识到是我们不对症, 乱下药。

特性之二:隐性知识的影响力大。隐性知识影响着显性知识以及其他知识体系的获得和建立。所有外来的知识均需要个体理解后才能被消化、吸收, 而理解的能力又有高低之分。这里说到的能力, 就是隐性知识可观察的表征之一。由此看来, 隐性知识对于显性知识的获得起到辅助、导向或是干扰、阻碍的作用。当隐性知识与认识、实践相协调时, 显性知识就容易被理解;反之, 显性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就显得困难, 更谈不上指导实践。

这样的例子在作文教学中比比皆是。教师向孩子讲授写作中的观察知识, 告知孩子观察要调动多感官共同参与。孩子理解这一显性知识的程度是不同的:经常参与实践的孩子就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 他在遇到观察对象时, 很自然地会去闻一闻, 尝一尝, 摸一摸, 听一听, 真正获得并且运用了这一知识;而“温室花朵”们接触社会, 参与生活的机会很少, 相关的隐性知识缺乏。遇到观察对象时, 甚至连用眼睛看也显得被动。此时这些知识对其而言, 仅仅是多了一条需要背诵记忆的条目而已。记得住却用不上, 充其量只能应试。当他们遇到实际观察对象时, 方式仍旧单一, 所获甚贫乏。

特性之三:隐性知识的内生性。隐性知识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充实, 这就是它的内生性。要促进它的内生有两条途径:第一, 随着个体的经验值递增而递增。隐性知识会随着每个孩子对社会、生活、知识、自我、他人的认识累积而不断发展。第二, 通过与他人的知识体系进行重组、整合后形成新的属于自身的隐性知识。看来, 隐性知识就像一个活跃的化学元素, 只要适当“催化”, 它就容易发生“质变”。同时它也喜欢主动和别的“元素”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新的“物质”。

在作文教学中, 隐性知识的内生性应该为我所用。叶老说过, 写作无非是三件事:广泛阅读, 参与生活, 勤于练笔。其实这三件事都是在累积个体的经验值, 以促进隐性知识的自我内生。同时, “近朱者赤”也变得容易理解。当教师或学习同伴的语文综合素质较高时, 就容易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隐性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转化。同样, 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 方式方法的运用, 情景的创设, 肢体语言的展示, 情感的交流等多种因素, 也影响着孩子隐性知识暨写作水平的提高。

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既需要提供生动鲜活的直观刺激, 也需要经历静心沉稳的行文过程和不断反思的修改阶段。不论哪一步, 都需要将隐性知识予以巧妙转化, 为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服务。具体说, 可以在作文教学的三个阶段做以下几种尝试:

一、注重“前作文”指导, 促进隐性知识的外化

隐性知识通过隐喻、类比、概念等方式变成显性知识的过程称为“外化”。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也是知识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识的过程。正如石中英教授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所指出, 教师应该认识到隐性知识的存在, 认识到其对教学实践的价值, 并且努力促使其显性化。而现实是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容易“犯急”。往往命题刚刚布置完毕就期待孩子侃侃而谈, “下笔如有神”。殊不知写作前的酝酿是多么重要。孩子在“紧迫”的形势下, 写作仅仅成了要应付的一种作业罢了, 当然不能“我手写我心”。如何避免呢?很简单, 重视“前作文”指导, 在孩子动笔写作之前, 充分开发和利用孩子的隐性知识, 通过指引促使其显性化。

我们可以通过四个渠道促进这种转化。其一, 通过对话激活思维。当命题宣布后, 应广泛地进行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平等、民主、充分的对话。这个对话过程, 其实就是孩子将所沉淀的知识、经验、思想、技能等进行内省的过程, 它能有效地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到那些不容易察觉的隐性知识上, 激活思维, 促进顺利构思成文。其二, 通过创设情景诱发回忆。孩子的隐性知识体系有较大的情景依赖性和隐蔽性。那些熟悉的、感性的场景容易唤醒他们的隐性知识。教师可以尝试通过诸如语言描述、课件展示、舞台表演、生活模拟等多渠道创设和命题相关的情景, 促进顺利外化。其三,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燃情激趣。各种实践对孩子的刺激很大, 能在瞬间燃起他们参与习作的热情, 提高写作积极性。待到孩子全情投入, 沉迷专注之时, 隐性知识的外化就更加容易。这也就是那些操作演练、动手实践、参观访问、游戏竞赛类习作受孩子欢迎的原因。其四, 通过示范树立信心。很多隐性知识的习得, 都是采取师传徒受的形式进行。许多手工作坊的徒弟们紧随师傅左右, 亲眼观察, 用心体察后方能掌握其中奥秘——技巧。同样, 作文前教师或亲自下水, 或准备适合的范文, 或当堂依题创作都是很有价值的。这些行为与文字皆为孩子模仿的最佳素材。有了它们的辅助, 写作难度降低了, 写作信心也增强了, 而信心的树立又是隐性知识外化所需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在写作过程中, 营造和确保良好的环境, 以促进写作知识的内化

写作前, 我们设法让孩子的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 而进入写作阶段, 我们又需要让孩子将刚刚获得的显性知识实现隐性转化, 这一过程称为内化。这是一个将显性知识融合个体的经验, 以思维模式和技术诀窍共享等形式内化为隐性知识的心理转化过程。我们不妨简单表述为“理解”。理解了才能运用, 才能对实践有指导意义。

写作就是孩子将先前获得的知识、感受、方法等经过理解 (内化) 后运用到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的, 需要提供良好的环境予以保障。很多孩子的习作是在家中完成, 教师无法监督, 于是, 作文过程就有许多猫腻:有的一边玩一边写, 凑满字数就停笔;有的找父母帮忙, 陪着写;有的直接抄写他人文章。这样的写作过程是病态的, 写成的文章没有可读性。可怜我们的许多教师还精批细改, 怒其不争, 满腔热情打了水漂。

为确保知识的顺利内化, 我们主张习作应在校内, 在教师的监督下完成。可以选择两节连上的语文课作为专门的习作课, 要求孩子下课之前上交文章。一旦开始写作, 要求其做到不问生字, 不参考他人作文, 不向教师求助, 专注于自己的文章中, 直至修改完毕收笔为止。这么做很科学, 首先, 课内写作, 教师可以全程监督, 所写之作皆为孩子真实水平体现, 能让教师掌握真实的学情;其次,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再次, 在写作过程中拒绝孩子询问等形式的求助, “逼”得孩子在教师指导时, 就做到认真倾听, 用心参与, 直至弄懂。这样一来, 内化的过程就伴随着接受知识的同时开始, 提高了内化的效率;最后, 养成一气呵成的良好习惯, 有助于孩子今后继续进行文字类的创作活动。

三、在习作评改中, 注意巩固新的隐性知识, 使其和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合

孩子在习作前和习作中这两个阶段, 知识体系通过从外化到内化, 走了一个来回, 此时, 特别需要经历消化、吸收的过程, 让这些新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合。这是任何知识体系建立都必须经历的巩固、完善阶段。在完整的习作教学过程中, 习作后的评改阶段就担负着融合新旧隐性知识, 整体提升知识水平的任务, 应该受到特别关注。

评改, 是习作不可或缺的最终环节, 但是这一环节经常被我们忽略。许多孩子的习作上交后, 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评改发回, 孩子早已经失去了等待的热情和神秘感, 甚至忘记了自己文章中的细节。此类评改, 形同虚设;有些评改被一些形式主义所取代。教师使用“恒久不变”的标语式的评语, 像加工流水线上的机器一般, 不带情感地“冷批改”, 这类批改, 不但不能提升习作品质, 反而会让孩子失去信心和习作完成后的喜悦感, 不如不改;第三类最常见, 教师虽“精批细改”但不得法, 完全忽略了儿童语言和思维的特色, 以成人的观点生硬地修正童言稚语。孩子的习作在他们那里永远得不到赏识, 反而越写越差, 越写越不爱写。此类评改, 误人子弟。

有利于隐性知识巩固的评改应该注重以下三点。从时间上说, 改得要及时, 以保持新鲜感;从内容上说, 要有针对性。一次评改仅适用于一个孩子的一篇作文。并非要求教师的评语写得多么有艺术性, 字数多么丰富, 只需做好“一提一顿”两方面工作。提, 提出本次习作的最大亮点以激励孩子;顿, 指出下次习作时最需要注意的一方面, 以促进步;从过程上说, 还需要注意指导孩子看评语和谈感受, 这一点是经常被我们所忽略的。要让孩子看懂评语, 教师要注意书写工整, 要采用儿童能接受的语言来阐述观点。孩子看后, 教师可以多听听孩子谈自己对评改的意见。如果没有时间逐一倾听, 可以让孩子简单写出感受后再次上交, 以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其实, 看评语, 写感受, 这两个行为就是为了促进个体主动反思, 通过思想的交锋、碰撞, 达到相互融合的目的。

用真诚的力量解读语文的魅力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真诚的力量 真情 魅力 感悟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常常想象自己是语言家、生活家,抑或是哲学家,我希望每一个在我课堂上成长的学生,在以后漫长丰富的人生中能感悟到语文的力量,那是通过真诚表达的情感,用真诚构建的语文课堂,用真诚解读的语文魅力。

一、教师以“真”传情,引领学生感悟诗歌魅力

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细腻地表达了诗人艾青对祖国、故乡的热爱,全诗表达了作者炽热的情感,诗人用真诚的力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被这样的情感打动。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选择留在一个地方教书的原因。我爱这个地方,这里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总想将自身的生活经历与诗人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切身感受,将发自肺腑的真诚的力量融入整个教学中,引领学生发现诗歌语言的魅力,感知情感表达的畅快,明晰词语搭配的巧妙,洞察意象与现实的联系。我发现学生会被我这样的分享打动,开始逐渐感知到诗歌的内涵与情感。每一位学生在朗诵完诗歌后,开始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我也轻松的完成了诗歌的教学。

只有教师在备课、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投入,以真诚的力量去备课、上课,学生才会在具体的课堂中接收到来自教师与作者本身的信息,置身于语文的海洋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语文魅力,成为未来的语言家、生活家、哲学家。

二、师生真诚交流,促使学生领悟课文内涵

语文教学始终充满人性,充满温情,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情绪的传递,而对于情感交流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真诚。

《羚羊木雕》一课,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文章中心思想,将学生分组,并引导学生围绕“父母对‘我的批评是否正确”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一位学生提问:“假如你的孩子向他的好朋友承诺,他过生日的时候,会送一件贵重礼物给好朋友,作为老师兼父母角色,您会批评他,并伤害到他的自尊心吗?并破坏朋友之间的友谊吗?”很显然,这位学生重友情,轻亲情,但是很聪明,也很机灵,他想看看把老师转换为家长的角色,并以此来看待老师的态度。

语文教学中与学生的平等交流非常重要。不让学生感到太大的压力,让其心驰神往,激情四射,积极而富有创意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多营造师生之间平等真诚的对话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加通畅的领悟课文的内涵与中心思想,也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敢于发言、交流,在与教师的真诚的交流中理解课文的深层意蕴。

三、学生敢于表达,以真诚彰显语文的魅力

在讲授朱自清《背影》一课时,曾在课堂上出现过这样一个插曲。课堂上,学生们默读课文,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发现一位女同学在默读的过程中红了眼睛,我邀请这位同学起来朗读这篇课文。随着这位同学有些沙哑的嗓音在教室中响起,原本还有些微响动的课堂慢慢安静了下来,平常活泼好动的学生也都没了声响,只是静静的听着教室里的朗读声。那女生的声音并不如何优美,但却仿佛带着一种特殊的磁性,吸收了教室里的所有声音,安抚了教室里的所有躁动。每一个人都安安静静跟随着她的声音,构想着课文中描绘的画面,仿佛那微胖的黑色身影正在艰难的翻过月台,拾起朱红色的橘子,蹒跚向自己走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那女生读到这里便再没能读下去,她的哽咽和抽泣打破了教室里的寂静,紧接着教室里自发的响起了长长的一串掌声。

真诚的微笑小学作文300字 篇4

“微笑”在我们眼里是一种普通的表情,可我读完了《那微笑改变了我》之后,对”微笑有了新的理解。

文章讲了:一个胆小的女孩推着自行车过独木桥,一个路人看到了,便帮助了她,他先接过女孩手里的自行车,并向女孩投去一个灿烂的笑容,这个笑容,让女孩顺利通过了独木桥。

“微笑”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了。但却给作者一份勇气。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当你向需要帮助的人投去甜甜的`,最真诚的微笑时,也许认为只是小小的善举,可受到你

真诚小学话题作文 篇5

那天我们去逛超市,汽车不留意打进沙坑,发动机一下子熄灭了,车子进退两难。我们在车上面面相觑,心里万分焦急。天空也和我们作对,布满乌云,有点要下雨的意思,要是沙土被淋湿,和成泥,那车子就更是寸步难行了。

在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路人都来伸出援助之手。他们不知道从哪弄来铁棍,千斤顶等工具,不约而同的跑向我们那边。突然刮起的狂风,夹杂着沙土,是人睁不开眼睛,还是有不少人在救援车子,他们丢下自己的自行车,电动车和汽车来帮助我们。汽车在一点点靠近公路,天灾一点点变成灰色,闷热的天气和强大的压力让人们头上的汗在一点点的渗进土里。乌云遮住了天,一旁的加油声浪构成了一支赞歌。“大河涨水小河满,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车子开到了公路上,雨也下了起来。当我们下车去感谢他们时。超市广场上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

小学生作文--真诚的清洁工 篇6

“刷刷刷”每天清晨,每当我路过家门前的时候,总会听见这美妙的声音,总会看见那一个人,那一辆小推车,那一把扫帚,那满车枯黄的湿漉漉的杨树叶,和一堆堆垃圾。

北风呼啸,不论阴雪或晴天,在每一个清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总能看见那橙色的背影。他是我家门前的清洁卫士,是酒泉的美容师。

那几天阴雪连绵,地面上一直白花花的,昨夜无情的北风将许多垃圾吹到我家门前的树池里。

早上我去上学,昨夜的雪还是那么厚,而路上的垃圾像小山一样耸立在清洁车里。

朦胧中那橙色的背影出现在我眼前,他高高的个儿,上身套着一件橙色马夹,下身穿着一条沾满污泥的裤子,身旁停着那辆橙色的清洁车,车里装满了许多垃圾,堆积起来如小山,他一直埋着头,手里握着扫帚,从那头扫到这头,从他那缓慢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他年岁已高。

他见一群人走了过来,忙让开,停下了手中的扫帚,可人群把他刚扫好的垃圾弄乱了,但他却没有一句怒言,依然默默地扫着。

有一次上学的时候,我的30元钱无意中掉了,他赶了上来把钱还给了我,然后就又干起了活儿,他那冻肿的手背

就像一个装满水的冰袋,记录了他经历的风霜艰辛。使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路上,西北风刮地更猛了,我回头再望望那橙色的背影,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意。

真诚的力量小学作文 篇7

关键词:对话教学,语言交际,“聊天”

现阶段英语教学的特点, 就是把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交际才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英语对话则是交际能力的最好体现。课堂上我们要善于与学生聊天, 在和谐的聊天氛围中把这些对话训练扎实。

一、自然导入, 使“聊天”亲切

英语课堂的导入, 要自然、新颖,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设置对话, 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如我在教学4A Unit6 At the snack bar一单元时, 是上午第四节课, 人已经比较饥饿了, 我进入教室后捂着肚子, 表现出很饥饿的样子问: I’m hungry, can you give me something to eat? 学生见状争先恐后的向老师表达他们的爱心与热情: What would you like? /What about…/A…/Some…这样, 就很简洁且很有效的复习了单词和句型。且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师生之间聊天似的对话也倍感亲切。在教学过程中, 各内容过渡环节也应该自然、贴切, 让他们在很自然的聊天中进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不做作的过渡, 才能让学生自然的接受新知, 对话也自然的多, 不会出现没话硬找话说的尴尬。

二、巧妙设问, 使“聊天”丰富

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以提问的方式激起学生思考, 并快速进入主题。让学生自主体验互动交流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功感, 促使其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如在教学5B Unit6 In the kitchen一单元时, 结合句型的学习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T: I am in the kitchen, what am I doing?

S: Are you cooking meat with potatoes? / Are you cooking some vegetables? / …之后继续操练, 例如:

S: I am in the music room, what am I doing? / He is in the playground, what’s he doing?

这样的问题, 可以给学生无限的思考与回答空间, 给对话的学生一个不断求索的体验, 从而产生更多的对话内容, 引发新的生成, 这种巧妙设问的聊天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和魅力。

三、关键词提示, 使“聊天”自由

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给出关键词, 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单词去想象, 拓展对话, 丰富聊天内容。例如: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I like spring? Why? Because it’s warm, There are a lot of flowers, It ’s beautiful. What do you do in spring? I fly kites, I go boating, I go to the park…

有的学生根据看到的单词直接说出想到的, 如看到winter这个单词, 学生会说出: cold、make snowmen、white、interesting、skate、ski、picture、ice、beautiful…这种给出关键词的方式, 可以无限制的发散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有更自由的发挥的空间, 聊的开心, 聊的自由, 效果真的很不错。

四、创设情境, 使“聊天”真实

另外, 对话是在一定情境下的习惯性语言, 脱离了情境, 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教学中, 我们要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 让学生产生真实感, 学生同样会有真实的话想聊。如我在教学5B Unit4 Seeing the doctor时, 提供了一些简单的道具, 让学生进行表演, 学生对话很是丰富有趣, 如当“医生”叮嘱“病人”: You shouldn’t eat too many sweets. You should brush your teeth in the morning and before bedtime时, 另一个学生 ( 病人) 会很无奈地说: I know, but I like sweets very much, Do you like sweets? ( 其他的学生笑声一片。) “医生”满脸喜悦, 说: Yes , I do , but the sweets are bad for our teeth, so we shouldn’t eat too many sweets.“病人”: Ok, thank you doctor. 学生在这种情境中, 有真实的感受, 对话得到了真正的运用, 而且情境的设置,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话真实、丰富、幽默有趣, 学生聊的兴致勃勃,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做个好的聊天者, 当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对话中时, 当学生因为自然、精彩的对话而享受到英语学习带来的无穷快乐时, 当学生把英语对话当成轻松快乐的聊天时, 我们的对话才更有效, 我们的教学才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惠幼莲.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因真诚才美丽小学作文 篇8

在每个人诞生的时候,上帝都会给予他一份厚重的礼物,那就是一颗真诚的心。——题记

真诚,是用自己那颗诚恳的心友好地关怀、别人。阳光洒在自己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股真诚的温暖。天上的雨下个不停,你撑着别人赠予的一把伞回家时,我们能感受到那是别人对我们一种真诚的关怀。当妈妈手中提着沉重的物品,我们悄悄地拎起袋子,这就是一种真诚。

阳光下的暖意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最近,班里流行起了感冒,不少同学都变成了“受害者”。班里的“咳嗽声“真是此起彼伏!班里角落的卫生纸已堆成了一座座小山。”每天请假的人更是络绎不绝,现在感冒似乎已经成为了跟风。不过,还好我自身免疫力强,没有让感冒猖狂。看着同学们那么难受,我自觉地把靠近玻璃窗,拥有着充足的阳光的位置让给了有重感冒的同学。虽然自己失去了一个舒适的座位,但是看到了同学在柔和的阳光下沐浴,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病也痊愈了。我心里十分喜悦。因为我给了他人真诚的温暖。

雨中的花伞

“哗啦啦,哗啦啦……”雨精灵唱着欢快的哥儿,悄悄地摇摆着青色的霓裳降临人间。可我的.脸阴得比天上的灰云还要黑,心情郁闷至极。“昨天,明明看了天气预报,早晨出门的时候,竟然忘了带伞!”我一边发着牢骚,一边坐在教学楼的台阶前,望着这无止境的瓢泼大雨,呆呆地发愣,期待着奇迹发生。天越来越黑,可雨却越下越大。我焦急地就像热锅上的蚂蚁蚂蚁——团团转,就在这时,李老师从台阶上慢慢地走了下来,轻声低问:“都这个时候了,怎么还不走?”我吞吞吐吐地说:“我忘记拿伞了……”“这样啊,你要是不介意的话,给你这把伞。”李老师微笑着递给了我印有花朵的紫色雨伞。“那您呢……”“我还有一把,赶紧回家吧,不然父母好担心了。”“嗯,”我笑得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兴地撑着这把伞走了。当我走出校门时,禁不住回头望了望李老师,咦!李老师没有伞,她把仅有的一把伞给了,自己已成了落汤鸡。我转过头,那把花雨伞在雨中显得各外耀眼。我想这就是真诚的关怀吧!

“千斤重”的购物袋

周日,我与妈妈一同去超市购物,我疯狂地冲向了零食区,东拿一包西拿一袋,购物车自然也就“超载”了。去结账时可犯愁了,这么多东西怎么拿回家呀!妈妈一手拎一个购物袋。额头上的汗珠密密麻麻的,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望着妈妈大汗淋漓的样子,我悄悄地从妈妈手中拽走了一个购物袋。妈妈渐渐感觉不对劲,怎么越拎越轻,低头一看,原来是我帮妈妈拿了一个购物袋,妈妈轻轻的在我的额头上吻了一下。这就是我对妈妈真诚的关怀。

蔚蓝的天空中因为有了白云的装饰而美丽;大地因为有了绿色的渲染才勃勃生机;世界,因为有了真诚的存在,才美丽。

河北承德丰宁县第一小学五年级:张博文

小学生四年级作文真诚真可贵 篇9

可贵的诚信大家都说,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我们应该遵守信用,汇聚诚信,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上幼儿园的时候,小红和我是好朋友。一次,因为她昨天晚上忘削铅笔了,所以向我借,我毫不犹豫地借给了她一枝新铅笔。她很感激:“谢谢你。”我说:“没关系!”下课的时候,她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走过来,悄声对我说:“对不起,我把你借给我的铅笔弄丢了,不过,我一定会找到还给你的。”我虽心里有些不高兴,可还是客气的说:“没事,再借你一枝吧。”她把头摇成了拨浪鼓,愧疚的说:“我一定会还给你的。”说完,她主动为班级值日,一边认真扫除,一边在专注的寻找那根丢失的铅笔。我想,只是一枝铅笔,至于她这么认真吗?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在地上找到了那枝铅笔,及时还给了我。我对她说:“我都已经原谅你了,你为什么还要这么努力的去寻找它?”她镇定的说:“我必须有诚信,因为我知道,只有诚信、真诚的对待人家,才会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我沉默了,她的话使我深思,“诚信”是人类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我们谁都不能将它丢弃。

真诚的力量小学作文 篇10

一、函数确定性的含义

高中课本里函数的定义如下:

给定两个集合A和B, 若对于A中的每一个元素x, 按照某一对应关系f, 在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一个元素y与之对应, 则称f为集合A上的一个函数, 记作f∶A→B.集合A为函数的定义域, 与A中元素对应的B中元素y构成的集合成为函数的值域.

分析这个概念, 其本质的含义在于对A中的每一个元素, 在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一个元素与之对应A, B两个集合中元素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的确定性是函数概念的本质, 理解了函数的这种确定性也就理解了函数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而函数的三要素只是构成函数的三个组成部分, 并不能体现函数概念的本质.过分强调定义域、对应法则和值域三个要素, 会影响学生对函数概念的本质把握.

二、函数确定性的产生原因

数学从运动的研究中产生了函数的概念[2], 物理量运动状态的确定性决定了函数的确定性.17世纪, 科学研究的核心是对各种运动物体的研究:地球的运动、根据钟摆运动测量时间、抛射体的路线、射程和所能达到的高度, 函数最初是指变量间的关系.伽利略在他《两门新科学》一书中, 用文字和比例表达函数关系:“两个侧面及相等的正圆柱, 其体积之比等于它们高度之比的反比”, “从静止状态开始以定常加速度下降的物体, 其经过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等等.当时代数的符号化正在扩展, 不久, 伽利略关于落体距离的叙述就写成了s=kt2 (以下简称函数1) , 关于沿斜板下滑时间的描述则写为t=kl (以下简称函数2) (M·克莱因) .在函数1中, 物体在不同的时刻, 下落距离是唯一确定的;在函数2中, 每一个不同的滑板长度, 也对应着不同的下滑时间, 即下滑时间是唯一确定的.总之, 在每一个不同的时刻,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确定的, 即物理量在某一时刻的取值是确定的.一个物理量的变化要么会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 (一对一的对应) , 要么对另一个量的状态改变不起作用 (多对一的对应) , 而没有这样的情形:某一时刻, 一个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个量的不确定变化 (一对多) .函数是用来描述运动中物理量的这种变化关系的, 所以它必然具有物理量变化的特征———确定性.

下面从数学推理的要求来谈函数确定性产生的原因.数学推理包括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而在归纳和类比两种推理过程中, 即使经验中的事实, 或作为类比、归纳推理基础的事实是完全确定的, 但得到的结论依然可能不确定, 不正确.幸运的是, 有一种推理方法的确能保证它所导出的结论具有确定性.这种方法被称为演绎法[3].数学中所有的结论只有通过演绎推理才能确定.演绎推理是数学推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推理形式.因此, 下面我们的数学推理, 指的就是演绎推理.

根据S.T.Sanders的研究, 数学推理的本质特征是严格的确定性和准确性.是哪些因素导致推理过程和结果具有这两个特征呢?他认为主要有以下因素:

1. 推理过程中用到的每一个术语 (包括数字、符号、概念、单位等) 都有独一无二的意义.

2. 与上述每一个术语相关的运算也都有唯一确定的意义.

3. 每一个用到的符号, 不管是数、量还是运算都有唯一的值.

4. 最初的假设没有不确定的或者模糊的元素.

从以上几条可以看出, 为了保证演绎推理的确定性和准确性, 函数作为数学的一个运算关系必须有唯一确定的意义, 函数值必须有唯一的值.否则, 就会出现演绎推理的混乱, 例如:

若y=f (x) , 当x=a时, f (a) =y1或y2,

当x1=x2=a时, 有以下四种情况:

若f (x1) =y1, f (x2) =y1, 则f (x1) =f (x2) (1)

若f (x1) =y1, f (x2) =y2, 则f (x1) ≠f (x2) (2)

若f (x1) =y2, f (x2) =y1, 则f (x1) ≠f (x2) (3)

若f (x1) =y2, f (x2) =y2, 则f (x1) =f (x2) (4)

总之x1≡x2%f (x1) ≡f (x2) ( (1) 和 (4) ) ,

或者x1≡x2%f (x1) ≠f (x2) ( (2) 和 (3) ) .

同一个假设x1=x2, 得到两种可能的推论:f (x1) =f (x2) 或f (x1) ≠f (x2) , 也就是导致了推理结果的不确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值a对应两个函数值y1和y2, 不符合上述3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函数的确定性对于数学推理过程的重要影响, 没有这个特性, 就不能保证数学推理的确定性和准确性.

通过以上分析, 函数概念的起源和数学推理的本质要求共同决定了函数的确定性, 把握了函数的这个本质特征, 会对我们的函数教学有更深层次的把握.

参考文献

[1]张景中.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J].人民教育, 2007 (18) :32-35.

[2]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1981:43-44.

[3]M·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25-26.

小学作文:团结的力量 篇11

说起团结,我可以拍着胸脯说:团结是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不懂团结是永远无法办成大事的。若问我为何如此坚信,其实,我是亲自体验过的。

还记得在我二年级刚开学的时候,我们换了一个教室,这个教室虽然和以前的教室一样宽大明亮,但是却缺少了一套课桌椅。老师知道后,便叫李静明、王平心、张磊和我一起到阅览室里去搬一套桌椅。当时,我心想:不就是一套桌椅嘛!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一个人就足够了!可是,我的这个念头却很快就被打消了。

母爱的力量小学作文 篇12

文章的作者因身体残疾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而作者的母亲强忍着病痛,耐心地照顾她、安慰他。文章几次提到:“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他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母亲生着重病,所以才会憔悴,但她还是要坚持推着作者去看菊花,她要唤起作者对生活的希望。

为了让他重拾信心,母亲想带他去看菊花,但多次被他拒绝。当他终于理解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并燃起了对生命的渴望时,母亲已离他而去。6年后的秋天,作者去看了菊花,也回想着母亲对自己的爱… …

母爱是伟大的,母亲更伟大!在我的生活中,我时刻体会着母爱的力量。

三年级的时候,大概是晚上三点钟,我突然发起了高烧,爸爸不在家,妈妈只好自己送我去医院。因为怕冻着我,妈妈没有骑车,看我迷迷糊糊的样子,走路都很吃力,就蹲下来说:“你上来吧,我背你。”我趴在妈妈背上,妈妈很吃力地把我背起来。那时我的体重也有七十多斤,对于妈妈来说可是个巨大的“负担”,可是妈妈背着我依然走得很快,有时候还小跑。累了,妈妈就咬咬牙,使劲把我往上提提,再接着往前走。到了医院,妈妈已是满头大汗。我想,是母爱的力量,妈妈才有了这么大的力气,坚持到了医院。

真诚的力量小学作文 篇13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校6名投掷运动员为主要研究对象,年龄在10周岁~12周岁。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相关统计处理。

实验对比法:将6名运动员随机抽样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实验组。

3. 实验内容

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

实验组:制订有效的专项投掷力量的训练计划,经筛选确认后在训练中实施。

4. 实验时间

2010年9月~2011年4月(历时7个月)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研究结果

笔者总结前些年的训练经验,制订训练计划,对我校实验组的运动员进行专项力量训练,对照组的运动员采用原来的常规力量进行训练。结果表明:实验组运动员比对照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成绩明显提高,在训练中给实验组选择和制定专项力量训练内容,结合专项动作进行加强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实验组投掷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2. 研究分析

(1)实验分析。

由表1、表2所测得的数值分析,在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是相同的,运动员在身体素质和专项的投掷运动成绩也是基本持平的。因此,我从实验之初就开始针对实验组的投掷运动员进行专项的力量训练,并改正之前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模式。

由表3、表4所测得的数值分析,在实验后,不管是身体素质还是专项投掷的运动成绩实验组的运动员都有明显的提高,而对照组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也有提高,但是专项的运动成绩提高的不明显。由此可说明系统的专项力量训练比常规训练提高投掷运动成绩的效果更明显。

(2)完整动作分析

推铅球完整动作(以右手臂)是在快速蹬地滑步中制动,身体左侧支撑,紧接着完成挺髋、伸膝、伸肘、拨球等一系列动作,将铅球推出。最后用力是完整推铅球技术的重点,在平时训练中,我安排了足够的练习时间进行重点训练。力量是推铅球动作的基础,速度是核心,但是绝对力量的大小不能够作为推铅球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更重要的是关注运动员的速度力量,也就是爆发力,爆发力决定推铅球的远度。据相关资料:优秀运动员从滑步到球离手所用的时间大约为0.5秒~0.6秒,滑步到左脚落地约占0.3秒,最后用力约为0.3秒左右。由此可见,铅球运动员是在最短时间内爆发出最大的力量,它要求运动员有强大的力量和爆发力。因此,铅球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应着重发展绝对力量和爆发力。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我们应将重点放在发展速度力量上。如发展综合肌群、大肌肉群力量练习,可采用最大重量的80%,组数8~10组;速度快,次数少(1~5)。如发展局部肌肉力量,即小肌肉群力量则采用重量小、组数中等、次数较多的训练方法,每周2~3次为宜。

3. 实验组专项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

本人根据制订的实验组的训练计划对实验组进行训练,在两个学期的训练过程中力求将投掷专项力量训练的理念灌输到学生思想中,并根据安排的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进行训练,训练中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保证实验组的训练质量。在实验期间,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员只是采用的训练手段不同,在准备活动、训练时间、练习组数是完全一致的,运动的负荷都尽可能地相同。实验组在训练中安排运动员每次练习间歇时间为1'30''左右,每组的间歇时间为3',实验约7个月,每周力量训练2~3次,每次1小时;对照组的运动员采用常规的力量训练,每周力量训练也是3次,多数以静止性力量为主。

4. 投掷训练应该着重加强力量训练

小学生运动员学习和掌握推铅球技术,并且达到较好的成绩,要特别注意发展一般身体素质,其中专项力量练习是推铅球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学习推铅球应注意发展全身各部位的力量素质也就是爆发力,练习手段的选择要从易到难,先徒手后负重,负重练习时要掌握正确的练习姿势和方法,并加强安全保护。力量训练无论是徒手还是负重都应该注重爆发力的训练,提高投掷时的肌肉快速收缩能力。专项力量训练的准备期一般每周安排三次,在竞赛期每周安排两次,准备期侧重一般力量训练,而竞赛期侧重爆发力训练。在小学训练阶段不宜安排大力量训练,以中小训练为主,每次练习的动作要快。铅球运动员在力量练习的选择上,应多做平推、借力推、负重蹲跳等爆发力练习,安排要合理,练习后要做快跑、轻快跳练习。以下是我在实验组所采用的专项力量训练的练习手段:(1)俯卧撑、负重俯卧撑。(2)双手持哑铃做屈腕、屈前臂练习。(3)向上快速推举哑铃或者实心球。(4)仰卧起坐、仰卧举腿、两头起。(5)仰卧抬上体、立卧撑。(6)双手握哑铃做体侧屈、提转练习、做直臂扩胸和上举练习。(7)徒手或负重提踵练习。(8)各种跳跃练习,如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跨步跳、单足跳、换腿、跳纵跳、蛙跳等。(9)向前、向后抛实心球,对墙推实心球。(10)轻负重的各种跳跃练习。

三、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运动员在训练时间、负荷和强度是一致的,只是训练形式和手段不同,但是实验组的运动员成绩比对照组的运动员的成绩有明显提高。从小学运动员投掷铅球提高成绩的幅度可以说明,专项力量训练要比一般力量训练的效果要明显。

(2)小学业余田径铅球投掷训练是以爆发力练习为主要手段,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好坏是掌握投掷铅球远度的关键。

(3)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投掷铅球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尽量应该摆脱静止性练习。

2. 建议

(1)本次实验研究采用投掷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仅对提高铅球的的运动成绩进行初步的探讨,至于如何将投掷铅球的技术和投掷专项力量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且作用于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利用投掷的专项力量训练,提高小学专业训练成绩,是基层教师面临的一个比较难的课题。各种不同形式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柔韧训练在投掷训练采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将是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进一步要讨论的问题。

摘要:推铅球要经过系统的训练,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完善专项技术,才有可能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教师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实验对比法等,对其学校的田径业余训练投掷铅球运动员进行实验研究。

微笑的力量小学作文 篇14

记得有一次,我们考试没。您很失望地皱着眉头,我看到您那失望的表情,心里特别难受,默默地在想:下次,我一定好好考,让老师天天开开心心的,脸上总是挂满笑容,我要为老师的笑容而努力。

第二次考试,我们班的小朋友经过努力,果然考出了一个好成绩。那天,老师,您满面笑容地走进教室,您还记得吗?看着您挂满笑容的脸庞,我们也开心地笑了起。这时的我,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真想再经历一次考试,考出好成绩后让老师的笑容永远停留在这一刻,因为这是最幸福的瞬间。

生命的力量小学作文 篇15

一天上学时,我无意间瞥了花盆一眼,居然看见了几点新绿,橘子核破土而出,长出了一棵嫩苗。我惊讶不已,没想到一粒橘子核可以爆发出如此大的力量,于是我便又为它浇了水才去上学。

坚持浇了几天水,嫩苗还是没有长高,我有些丧气,便再也没有管过它了。

又是一天晚上,暴雨倾盆,我本想把那棵橘子苗搬至屋中,却又因懒惰而放弃了这个念头。第二天早上,天气难得的晴朗,起床后我便直奔花盆,迫切地想看看那棵幼苗。它并没有像我所想的那样,被大雨打弯了腰,而是挺直了腰板。刚长出的绿叶上残留了几滴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绿叶反射出了耀眼的光芒。

那天之后,它好像开了窍似的疯长了起来,原本瘦小的枝干现如今也粗壮了起来,散发出勃勃的生机,这就是生命带来的力量吧!

真诚的力量小学作文 篇16

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所属美国教育部,该中心定期对全美中小学师资展开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教师信息和教职人员变动情况。教师人才库方面的数据信息资源包括两项重要调查,即为期一学年的学校与教职人员调查(SASS,Schools and Staffing Survey)和教师追踪调查(TFS,Teacher Follow-up Survey)。自从1987年以来,教师人才库在超过20年的时间里已经分别在以下六个时段进行了调查:学校与教职人员调查在先,时间段分别为1987~1988学年、1990~1991学年、1993~1994学年、1999~2000学年、2003~2004学年和2007~2008学年;而教师追踪调查轮后一年,分别为1988~1989学年、1991~1992学年、1994~1995学年、2000~2001学年、2004~2005学年和2008~2009学年。

在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统一指挥下,学校与教职人员调查组随机抽取所有美国50个州的各类地区、学校、教师的代表共约50,000名教育工作者做问卷调查。与大多数主要大型教育调查不同的是,学校与教职人员调查关注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追踪调查则以参加上一年学校与教职人员调查的中小学教师样本资料为基础,考察和追踪他们在第二年的去留情况。在教师追踪调查中,主要考察三类教师的变动情况:一类是留任教师(Stayers)即上学年和本学年在相同学校教学的教师;另一类是流动教师(Movers)即本学年仍在教学,但在上学年之后已流动到不同的学校;还有一类是离职教师(leavers)即在上学年之后离开教职岗位的教师。[1]总之,教师人才库调查的重要作用是通过调查那些在岗和离职,包括退休等教师的信息特征,全面了解和掌控全美50个州和哥伦比亚地区K-12年级中小学在校教师的自然增减和流动情况,为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制定师资发展计划提供决策依据。

二、美国中小学师资力量的主要变化趋势

根据近20年间(1987~1988学年至2007~2008学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调查数据,对来自教师人才库中学校与教职人员调查组和教师追踪调查组两方面最广泛、最综合的数据信息研究发现,美国中小学师资力量的确发生了改变,而且呈现出一些戏剧性的变化趋势,有些变化至今尚未被公众所关注。以下是研究发现的最为显著的五大变化趋势:

趋势之一:教师数量的膨胀

在美国,中小学教师始终是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之一,而且还在不断扩张。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普通中小学学生的入学人数(包括公办,私立与慈善学校)增长了19个百分点,但教师数量的增长尤为显著,为48个百分点。

是什么引发了师资数量膨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工作量的减少(包括班级人数数量、工作时间、每天的课时量),从而导致需要雇用更多的教师。研究发现,在这一时期内小学班级人数数量降低了20%,由原来每个班级人数平均26.2个学生下降到了21.1个学生,普通小学教师的数量也因此有了明显的增加。由于小学教师在整个师资队伍中占三分之一,所以小学教师数量的增加解释了其中一部分师资膨胀的原因。与小学阶段的每个班级人数相比较,那些初中与高中的班级人数几乎没什么变化。1987~1988学年公办的初中和高中每班级的人数为24.3个,2007~2008学年为23.4个。另外,在这期间,教师每天教学的班级数量与他们每周的课时量增长幅度均不大。

调查数据表明,师资数量膨胀中较为显著的是特殊教育教师数量的增长,与主修特殊教育的教师数量增长的102%相比,普通小学教师的数量只增长了33%。特殊教育的班级人数规模大约是普通中小学校班级的一半。特殊教育教师数量的增长几乎占师资数量总增长的五分之一。另一个师资数量戏剧性的膨胀来源是学龄前教育的教师数量增加了111%,这些教师主要从事音乐、美术和体育等科目。

由于师资数量的不断增长,使中学阶段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各年级所有科目的教师数量平均增长了50%,其中数学教师与科学教师的数量分别上涨了74%和86%。

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颁布之前,调查数据显示,数学与科学的教师数量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在数学与科学方面,由于国家提高了高中毕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就读这些课程的学生数量在1987~1988学年到2007~2008学年内分别上涨了69%和60%。这些变化无疑促使了具有数学与科学学位的教师就职出现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2]

趋势之二:教师呈现老龄化,同时近几年新教师不断增加

在美国,经常会听到这种说法,中小学师资队伍已经变得老龄化了,学校与教职人员调查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在1987~1988学年,公办学校教师年龄分布图的形状是一个隆起的山峰,大多数最常见的年龄为41岁左右。而2007~2008学年,教师年龄已增长到55岁左右。另外,在2008年,50岁或者更大岁数的教师人数已经从1988年的大约53万人增加到了130万人。结果就是,教师退休人数已经从1988年的35,000人增长到2004年的87,000人。

师资队伍的老龄化已经使学校的预算经费和国家养老金体制受到牵连。资深的教师赚得较高的工资以及退休人数的增加导致在养老金上需要更多花费。但是如果学校雇用新教师来顶替退休教师的话,在这些新教师将获得较低工资的同时还将养老金存入国家养老保险基金,这些额外的收益使预算经费降低。退休教师不仅被新教师所代替,而且新教师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了。另一个在师资力量老龄化方面常被提及的问题是在教师供应上所产生的影响。数据显示,退休教师平均年龄为59岁,而在2011~2012学年,退休教师数量达到史上最高,然后开始下降。然而,常被忽视的事实是,最近几年教师的退休在那些离开教学的教师中占很小一部分(少于三分之一)。在教师短缺问题上,研究者已经发现有关学校教职工的问题更多的是教师的提前退休。

一个相反的趋势也同样存在。1987~1988学年,大多数教师都有15年长的教龄,但到2007~2008学年,资深的老教师减少了,大部分是刚刚工作几年的新教师。

在教师年龄上的重新分布将带来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年轻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拥有充沛的精力和活力;消极方面的影响是,对于众多学校来说,技能娴熟的资深教师将会变得越来越少,那些能够提供经验指导与具有领导能力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了。

趋势之三:女性教师逐渐变得强势

在过去几十年中,许多传统意义上由男性主宰的职业或行业已经向女性开放。

学校与教职人员调查的核心数据表明,女性教师的数量在平稳增长中,从1980年的66%增长到了2007~2008学年的76%。这一变化在女性和男性教师比例中没有因为男性教师数量的减少而受到影响。女性教师数量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中学阶段,而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绝大多数都是男性教师。在小学阶段,女性教师占主导地位,但其数量的增长不是很多。

目前,对于这个趋势变化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但总的来说,成年女性就业数量的飞速增长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因此,相比过去,对于女性来说,尽管现在有更多的职业选择,但许多女性仍在寻找工作,而且有一部分还正在进入教师行业。另外,教师的日工作时间短并有圣诞节和春假,还有一个很长的暑假,这对于有了孩子的妈妈们来说,成为教师能够有更多时间来自主安排生活,这也是吸引女性们去当教师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美国的中学阶段,女性教师数量和女性管理者数量急剧增加,而男性教师有不断减少的趋势。自从1961年以来,小学男教师和中学男教师的比例分别下降到9%和35%,已降至40多年来的最低。[3]

如果这一趋势仍然不断延续的话,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他们中小学阶段也许几乎就遇不到男性教师了,如果有的话也只是少数。考虑到教师在学生面前作为一个榜样或有时充当父母角色的重要性,这个趋势将必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趋势之四:教师流动变得不稳定

教师人才库调查数据显示,美国中小学教师人员的流动量正在增加,其中包括学校之间的教师流动,还包括一部分离开教师行业。教师流动率一般每年都在波动,但从1991~1992学年的13.2%增加到2004~2005学年的16.9%的情况看,有了增长的趋势。

教师流动率和其他行业的人员流动率相比较如何呢?经过对其他权威数据的分析发现,教师行业相比其他一些较高地位的行业(例如律师、工程师、建筑师、教授和药剂师)每年的人员流动率要高;与另外一些地位相当的行业(例如警官和狱警)的人员流动率相当,而与地位较低的行业(例如幼儿保健工作者、秘书以及律师助理)相比较,教师流动率要低。

但是这些数据掩盖了各学科教师之间以及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教师流动率的差别,例如,对于新教师来说,人员流动率较高。公办学校第一年的教师流动率在1988年至2004年间从21.4%增长到了28.5%。在过去15年间,教师流动率因种族的划分几乎没什么改变。然而在2004~2005学年有所变动,少数民族教师之间的人员流动率比白人教师更加明显。教师流动率在各州、地区和校区之间的分布也是不同的。然而变化最大的是在各学校之间。调查数据显示,在2004~2005学年,45%公办学校的教师在四分之一的公办学校之间存在流动。较为贫困的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多的学校、城市或者乡村学校是教师流动率最高的。这不仅发生在这些种类的学校之间,还有在跨校教职人员交换或是教师们的想法发生改变的情况之下。一些数据还表明,每年都有一批教师从贫困学校转移至富裕学校,从少数民族学生多的学校流向少数民族学生少的学校,以及从城市学校流向郊区学校。[4]

这些变化带给我们一些启示,任何行业包括教师,人员流动是有利有弊,有收益也有代价。研究发现,教师流动对学校人事问题和师资短缺问题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流动的增加可能会使这些问题进一步恶化。另外,对于美国教育决策部门来说,需要密切关注和及时应对新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以及贫困学校的优秀教师人员流动率的增加。

趋势之五:教师学术能力上保持稳定

在美国,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观点,“最棒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认为选择教师职业不像选择其他职业那样更具有吸引力。这一观点同样也得到有关大学毕业生的教师标准化考试分数远低于所有大学毕业生平均分的许多研究的支持。例如,在对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学士文凭的全国性资料分析中,发现在1999~2000学年大学类别中那些主修教育学科的学生容易出现在SAT最低平均分中。此外,那些主修非教育学科转入并成为教师的学生比那些相同主修的而未进入教学的学生SAT的得分要低。

另外一个衡量个人学术能力的标准是毕业院校的选择能力和竞争力。为了评估在过去20年里教师的学术能力是如何转变的,我们要考虑到评判大学分个标准的趋势。在美国大学档案中,把大学分为六个等级:最有竞争力、高竞争力、非常有竞争力、有竞争力、较少竞争力或没有竞争力。[5]调查发现,在2007~2008学年,与大约25%毕业于最低两个等级大学的新任教师相比较,低于10%的新任教师毕业于最高两个等级的大学。过去20多年来,虽然该比例产生一定的上下波动,但不能出得一个趋势判断。然而,我们看到了重要的性别差异。来自最高两个等级大学的新任女教师的比例在1987~1988学年和2007~2008学年之间几乎没有多少变化———从8.3%到7.7%。对于男性教师,情况则不同,男性比女性更可能来自于最高两个等级的大学。但是在这些等级的大学里新任男教师的百分比在1987~1988学年和2007~2008学年之间出现了显著的下降———从15.5%到10.2%。对于男女双方,来自最低两个等级的教师比例几乎没有变化(男性为23%到24%,女性为24%到25%)。总之,这些统计数据指出,虽然新任男性教师的学术能力在过去20年间出现了下降,但是这一情况并不适合女性教师。或许我们应当把后者称为一种非趋势性现象。

研究还关注到,尽管来自最高等级大学的教师比例没有发生多大改变,但是来自这些院校的教师数量已经因教师队伍迅速扩大而增加(女性约占59%和男性约占29%)。从这一数据看,师资队伍似乎正在变得比以前更为“出类拔萃”。当然,我们应当承认,当衡量教师学术能力水平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最杰出和最优秀学术水平的教师就是最有效的教师,教师的学术能力和教学质量之间的关联并非是确定的。

参考文献

[1]项亚光.当今美国学校教师流动的新动向[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5):33~34.

[2]Richard Ingersoll&Lisa Merrill(2010).Who's TeachingOur Children?Educational Leadership May,1967,(8):10~11.

[3]Corcoran S.,Evans W.&Schwab S.(2004).Changing la-bor-market opportunities for women and the quality ofteachers,1957~2000.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2),230~235.

[4]John Marvel,Deanna M.Lyter&Pia Peltola.Morton-Teacher Attrition and Mobility:Results from the 2004-05Teacher Follow-up Survey[EB/OL].http://nces.ed.gov/pub-search/pubsinfo.asp?pubid=2007307,2012-02-13.

上一篇: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自查汇报下一篇:员工入职档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