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工作模式

2024-10-19

翻译工作模式(精选10篇)

翻译工作模式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现代服务业的地位愈发重要。语言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一环, 发展前景良好。翻译是语言服务的主要形式之一, 翻译行业的发展急需一大批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翻译人才。商务英语翻译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 它将翻译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锻炼融为一体, 是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实践教学目标不清晰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目标普遍存在过于笼统的特点, 重理论知识传授, 轻实践培养。课程设计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 实践锻炼主要体现为一些翻译练习题。练习题的形式、内容与实际的翻译工作环境相去甚远。实践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界定不清晰, 往往体现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这种模糊的说法。

2.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模式较为单一

即上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 学生参与课程的深度不够, 积极性不足, 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并且企业翻译实践的机会较少, 没有切身的职场翻译体验, 翻译还主要停留在纸面上。

3. 课程教材的内容较为陈旧, 不能体现课程的培养要求

商务英语翻译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其教材选用应紧跟时代发展, 内容新颖, 例证鲜活有趣, 并且有较强的代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前, 多数院校采用的商务英语翻译教材则脱离了这一目标。

4. 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师资力量决定着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水平。由于商务英语翻译与经济贸易等专业知识背景密切相关, 大部分专业教师的学术背景为英语专业, 缺乏相关专业背景, 也没有相关从业经验, 这将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 提升专业教师的素质, 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 是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

二、以校园翻译工作室为依托, 构建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体系

(1) 确立合理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多元化、复合型的特征, 因此翻译实践教学应以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为前提, 充分利用翻译的最新技术, 适时作出动态化的调整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性翻译能力, 并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学会搜取信息,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工作室教学最早是15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提出的, 当初称之为“车间教学”, 具有企业生产车间的基本特征, 以车间操作的形式实现教育的职能。后来工作室教学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

工作室是教学过程的载体, 通过这一载体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的合二为一。这样, 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在工作室中, 以生产项目为载体, 由专业教师、学生和企业代表一起, 建立项目组。围绕翻译项目, 在共同兴趣爱好的推动下, 以企业真实项目的运行为依托, 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 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为主, 注重知识的应用性,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项目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进一步强化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形式上, 以探讨式教学为主。教师更多的是起引导性作用, 教学的过程变成一种探讨分析问题的过程,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 而成为问题的解决者, 教师成为学生的帮助者, 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工作室教学实现学生、老师和企业之间的互动, 学生之间, 学生与老师之间, 学生与企业之间, 以项目为中心, 共同解决问题, 完成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成果上, 以项目的完成情况和项目总结分析报告为主。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成果主要以传统试卷为主, 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主要以试卷分数来体现, 这样无法更好地考核知识的应用性。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最终成果是交付给企业的实际项目, 以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客户对项目的评价为依据进行考核, 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走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道路。

(3) 校园翻译工作室的工作流程。工作室组建 (教师+学生+企业代表) →工作室小组划分 (每组5-8名同学) →小组内分工 (项目分析, 任务分配, 译前编辑处理) →小组翻译 (难点分析探讨, 稿件整合) →小组审核校对 (组内/组间审核校对) →教师审核校对→项目交付 (项目总结分析, 反馈) 。校企双方联合, 创建翻译工作室。由教师、学生和企业代表共同组成。工作室内进行小组划分, 每一组由5-8名同学组成, 教师和企业代表参与每一个小组的活动, 小组内进行分工, 包括项目分析, 任务分配, 译前编辑处理, 校对等。在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引导下, 学生进行正式翻译, 对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教师与小组学生一起进行探讨分析, 共同解决。小组审校分为组内审校和小组之间的审校两部分, 以减少错误的发生, 锻炼学生的审核能力。小组审校后, 交由教师进行审核。之后项目移交企业。最后教师进行项目分析, 并将分析结果向学生进行反馈, 以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实践。

通过校园翻译工作室的运行, 企业的真实项目进入校园, 实现了课程和企业项目的深度融合, 既满足了企业的生产需要, 又满足了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 实现了共赢。

三、校园翻译工作室的发展建议

首先, 更新课程建设理念。课程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还应深入到实践一线中。实践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需要进一步拓展教学实训项目的获取渠道, 利用校外资源解决校内实习问题, 以解决实训项目不足的问题。

其次, 基础设施配套需完善。工作室教学模式需要具有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需要营造一种适合于学生解决实际项目的教学空间, 适合于学生小组讨论和作品的探讨。目前普通高校大部分教室不具有实施工作室教学的条件, 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不能满足工作室教学的需要, 因此需加大投入逐步完善。

再就是, 建立双师型师资团队。双师型师资建设, 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积极走出去, 及时到企业中汲取营养, 了解最新的项目进展情况, 在解决实际项目的过程中, 积累教学素材和教学经验, 逐步成长为擅长实践的教师。另一方面, 引导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走进课堂, 与学生沟通交流, 将最新的企业发展理念、企业动态和项目运营情况, 带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 使学生与企业实际不脱节。

四、结语

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实践教学需要加强。而校园翻译工作室是实现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的一种新颖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以企业和课程建设双赢的优势, 受到学校和企业的欢迎。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合作企业合力加以解决, 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需要。

摘要:针对目前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起源、应用到运行模式以及发展建议方面进行分析, 提供实践教学模式, 为商务英语翻译的实践教学提供思路, 对解决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祝然.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7) .

[2]陈蓉.高职校企合作构建国际商务英语校园工作室的探讨[J].科教导刊, 2011 (1) .

[3]陈宁.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2) .

[4]张新红.商务英语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翻译工作模式 篇2

关键词:翻译工作坊;大学公共英语;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公共英语在很多高校成为了被专业学科边缘化的鸡肋课堂。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内容陈旧,诸多因素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英语能力得不到切实提高。将翻译工作坊模式引入公共英语课堂,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改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二、何为翻译工作坊

工作坊的定义是:由一群在特定领域内具备专门知识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并就某个特定领域、某个具体项目或某个课题进行研究、讨论或从事实践活动的研讨会或系列会议,其目的是分享知识与经验,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各参与成员的创造力。[2]翻译工作坊原本指在翻译行业里,由多名译者共同参与讨论协商,达成共识,创作出成员都认为理想的译文的过程。

将翻译工作坊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很多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师往往将所承接的翻译项目材料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融入了市场因素的翻译实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商合作,最终得出小组译文,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和讲解,回答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全班交流点评。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翻译工作坊的特点在于实践、合作和分享。将这一现实行业中的合作模式引入大学公共英语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练习,在合作中各抒己见,在分享中展示自我。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调动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则成为引导员和组织者。其教学任务并没有因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而减轻,反而需要准备更多的相关背景知识和课外内容。

这种教学模式已在很多外语院校翻译专业中得到认可。通过工作坊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大量高强度的翻译训练,使学生通过“在操练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并通过课堂中的交互学习环境,去感悟、去领悟、去把握翻译的真谛,为他们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或进行翻译项目运作打下坚实基础。[3]

笔者认为将这一已经在翻译专业课堂中实践过的教学模式引入到大学公共英语课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英语学习,改善公共英语课堂现存问题。

三、大学公共英语课堂现状

公共英语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但如今这门课程已急需改革。诸多原因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很难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所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教材内容陈旧。

很多高校使用的英语教材多使用经典文章,重理论而轻实践。经典文章在词汇、语法、文章结构等方面确实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英语基础。但经典文章往往内容陈旧,不能跟上时代特点,缺乏对年轻一代学生的吸引力。当今科技发展迅速,学生信息来源充足,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也更高。教材在选用经典的基础上,应该添加配合与时俱进的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习内容。

2.学生学习动机不够。

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并没有弄清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英语对他们来说只是上课,背诵,通过考试,获得学分的必要途径,而没有把英语当做拓宽思维、丰富人生的选择。所以只是被动的上课和学习。这种学习动机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上与教师之间的配合度。没有足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因为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英语的作用,换言之,学英语而无用武之地,学生必然无法重视这门学科。让学生学以致用,了解英语的用途之广,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3.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英语课堂,尤其往往以大课堂形式存在的公共英语课堂,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其任务是讲授和纠正,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任务是牢记和模仿重复。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传统的翻译法,视听法,和针对词汇、语法的总结归纳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对英语有初步的认知和掌握,但其危险在于过于单调,会降低学习者兴趣。中学阶段教师多采用这类方法。而大学公共英语阶段的学习,不应以考试分数为重,应注重学生长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所以教学方法应该改进,着眼于学生的动机培养和综合能力提高,为其今后的长久学习奠定基础。

四、引入翻译工作坊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翻译工作坊模式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之所以可行,主要有如下原因:

1.丰富教学内容。

翻译工作坊模式是将现实翻译行业中的真实翻译材料当做教学材料。这种材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性,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反应当前行业动向,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校园之外的行业趋势,不在局限于英语教材中的稍显过时的文章。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挑选相关内容的文章,因材施教。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接触更多最前沿的行业动态。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选择的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和实践性。现实性可以让学生了解前沿发展动态,了解他们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实践性使他们可以真正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在翻译实践中学习英语,提高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监督者。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可以切实体会到参与其中的乐趣,并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如此必将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善课堂氛围和学习质量,并对今后的终生学习建立基础。

3.促进教学方法多样化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翻译工作坊模式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中自主学习、讨论和展示。而教师也将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高高在上的地位中解脱出来,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调节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工作,对于学生的问题参与沟通和商议,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在对学生翻译成果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建议,并进一步与全班分享学习心得,让学生感受主动学习的效果和动机,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五、工作坊模式教学示例

大学公共英语由于学时有限,教师可在完成基本教学大纲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翻译工作坊教学。笔者采取每月一次,每次两学时的方式,对本科中医等专业大二学生加入翻译工作坊模式的学习。

首先在课前选取适当的翻译材料,重点与医药类相关,如药品说明书,药品广告等。简单介绍相关翻译理论,适当少量举例。对学生进行分组。讲述工作坊翻译的过程和目的。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同学分组讨论,查找资料,根据翻译材料的文本特征、译文读者对象和翻译目的,选定具体的翻译策略,并最终得出全体组员都能接受的译文。在课堂中参与学生讨论,发现问题,提供帮助,但不给出确定的答案。译文写出后组织小组展示,由展示人讲解翻译成果和翻译过程,鼓励听众学生提出问题,进一步交流,教师提出建议性意见。最后由教师总结课堂翻译情况,对译文进行点评,对问题进行讲解,并就翻译方法和其中的语言语法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

结语

翻译工作坊是一种采用现实语料,注重学生参与,强调合作沟通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上尚未得的推广,但就现今社会发展趋势来看,英语能力依然是今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重要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课本以外的英语知识,提高英语尤其翻译水平,增强人际沟通协商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黄越.工作坊模式在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临沂大学学报,2011,(4):62-64.

[2]李明. 翻译工作坊[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明,仲伟.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04):32-36.

[4]王蕾.工作坊式翻译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12):159.

[5]肖红.“翻译作坊” 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139.

翻译工作模式 篇3

1“翻译工作坊”模式

近年来, 在翻译教学上,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译工作坊”模式得到了大家的关注, 并在本科翻译教学上取得了显著效果, 如华东师范大学汉译英精品课程建设, 他们将翻译工作坊引入翻译课堂 (张春柏, 吴波, 2011) , 又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翻译工作坊教学 (李明, 2010) 。

“工作坊”一词来源于英文“workshop”, 强调以互动的方式, 由多人参与共同进行探究, 共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李明指出, “‘翻译工作坊’就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并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见仁见智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并通过不断协商, 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高强度翻译训练的平台, 让学生通过‘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 不断提高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 (李明, 2010)

翻译工作坊不仅适用于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 也特别适用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商务翻译工作者不仅需要一般的翻译技能, 如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更需要具备查找资料获取相关信息和专业知识的能力, 以及团队协作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实际的模拟场景, 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翻译工作坊提供的模拟情景,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该模式具有极强的任务导向性。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后, 他们的翻译通常涉及外商洽谈、书信往来、名片、公司简介、产品信息和产品目录更新、展会资料等。教师选择市场上典型的该类应用型文本作为教学内容, 将商务活动流程分为若干版块, 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也能将语言基础知识和翻译技能融入到具体任务中。此外, 该模式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翻译不再是孤立地进行, 而是以团队为单位, 进行讨论和翻译, 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是翻译的主体, 分小组进行讨论和翻译,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教师则是促进者和引导者。

2“翻译工作坊”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步骤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翻译前期、翻译中期和翻译后期。前期阶段是学生的准备阶段, 主要由教师布置任务, 学生熟悉准备相关材料;在翻译阶段, 学生分翻译小组进行独立的翻译, 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形成小组内统一的翻译版本;在译后阶段, 学生分小组形式进行展示, 教师评估总结。

2.1 翻译前期

教师介绍教学内容、翻译任务及要求。教师依据高职学生的水平特点, 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文本, 例如, 教师要求学生翻译企业单位宣传材料, 并布置如下任务:将以下资料翻译成英文, 译文要求准确、流畅, 文风体现英文的行为特点和风格。

逶迤秦岭, 气象峥嵘;潺潺山泉, 峭壁奇峰。蓝天白云, 鸟唱蜂鸣。走进秦岭, 你就像回归了远古, 走进了童话般的境界。这里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 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这里资源丰富, 动、植物种类繁多, 单种子植物就有122类, 671属、1, 988种, 药用植物种类510种, 闻名世界的蜂蜜——上品山花蜜就出产在这崇山峻岭中。

在秦岭山脉北坡, 关中平原西端, 闻名遐迩的陕西宝鸡市高新技术开发区, 坐落着一家专门研究蜂乳生物科学、生产“雒老大”牌系列蜂乳蜜酒的生产厂家——陕西黑马蜂乳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2.2 翻译中期

以教学班级为单位, 每3-5人组成一个翻译小组, 每个小组即形成一个翻译工作坊。小组成员间首先讨论公司简介的特点和文风, 再找出问题集中解决, 可通过讨论、充分借助信息资源 (如百科全书、网页、专业书籍、翻译软件等) 协商解决, 形成最初的翻译版本, 之后对初稿进行审查和修改, 并形成最终翻译版本。

2.3 翻译后期

各翻译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该组的成果, 谈谈自己的翻译体会, 如翻译技巧的选择, 翻译难点的应对, 同时展示小组内成员分工、作用和意见。各小组之间展开讨论, 把不同的译文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对比。教师对各小组的译本进行点评, 重点解答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 给出参考译文, 并对各翻译小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估。教师将所涉及文本的文体特征以及翻译该类文本的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 以便让学生明白,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 还涉及文本的文体、语篇等因素。

以上面公司介绍为例, 针对具体的翻译问题, 如公司名称的翻译, 不同的小组给出了不同的版本。有的小组认为, 可以自己直接翻译;有的则指出, 应该去网上寻找公司的英文名称, 并给出了网上查询到的结果。教师应指出, 后者是正确的操作方法, 并引导学生就如何在网上查找相关信息展开讨论。

另外, 学生的普遍问题是:大部分学生都遵循“忠实”的翻译标准, 将原文全部译出。但原文加粗的部分从语言实用性的角度纯熟多余, 与企业本身并无关联。教师在此介绍中英企业单位宣传材料不同的文体特征:中文企业单位宣传材料喜用夸张, 常用笼统、抽象的套话;英文宣传材料注重信息的传递, 文风朴实, 淡于修饰。教师可引出一种翻译方法:编译, 即根据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将带有华丽辞藻的汉语语篇进行加工, 删繁就简, 使之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样, 就在教学中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

3 翻译工作坊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在“翻译工作坊”模式下, 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授者变为任务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首先要选择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材料,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行业经验, 了解市场需求。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基础普遍薄弱, 所以选择的材料应由易到难, 可以从最简单的商务名片、商务邀请函入手。另外, 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 教师应协调解决学生与人合作和协商时出现的问题。教师还应该建立动态的评估模式, 对学生对整个翻译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估。

学生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 要转变对教师的依赖思想, 不仅要加强提高自身的翻译技能, 检索信息的技能, 更要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在和小组成员的互动中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并树立职业翻译意识。

4 结束语

“翻译工作坊”模式的提出, 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打破了将理论和实践分割开来的局面, 以“工作坊”为平台糅合了翻译中的许多难点, 翻译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翻译工作坊”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 打破了传统式单纯的灌输学习模式, 突出了协作互动和场景模拟等方式, 强调了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非常切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指向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 因此, 在高职高专院校外语翻译教学中, “翻译工作坊”模式的教学法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明, 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 2010 (4) .

[2]赵春燕.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思考[J].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

简议翻译的伦理模式 篇4

关键词:翻译;伦理;忠实;译者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78-02

在1984年贝尔曼提出“翻译伦理”这一概念。事实上,对翻译伦理的关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古已有之。近些年来,翻译伦理的研究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荼。在翻译研究进入“文化转向”的阶段后,中西方对翻译伦理的研究由零散的感悟上升到理论高度,把伦理学和翻译学结合起来是翻译研究发展的必然,翻译学的发展呼唤翻译伦理学的建立。那么,翻译中有哪些伦理模式?探明翻译中的几种伦理表现模式能为翻译伦理学的建立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忠实原作的伦理

关于翻译要忠实原作的看法几乎贯穿整个翻译史,这可以从“直译”和“意译”之争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看得出来。忠实原作的伦理大多都是就语言转换而言,尤其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西方的语言学派。语言学派强调语言上的对等,要求翻译在语言上与原作对等,忠实于原作的语言表达和特征。当然,也有不少译论家在谈及翻译的“忠实”时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注意力开始转向对原作负责的伦理之上。

在西方,古罗马时期的哲罗姆和奥古斯丁都主张要尽量直译,表现出原文的意义和风格。波伊提乌是罗马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在提到翻译时,认为人们从作品中是获得知识,而不是清晰通顺的语言风格,因此,非常忠实的译者应该要采用逐字翻译的方式。15世纪的维尔也认为忠实于原文,可以牺牲译文的通顺性。英国古典主义创始人德莱顿认为,翻译要掌握原文特征,译者要绝对服从原作。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即“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风格和笔调应和原作一致”、“保持原作的流畅”都是阐述的如何忠实原作的问题。在中国,“五失本,三不易”乃是对忠实于原文的感叹。“忠实”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对原作负责的问题。

忠实原作是翻译伦理中最为基本的一项,是翻译成其为翻译的一项标准。翻译不是创作,如果不复制原文的一些东西,那么翻译出来的东西再通顺也只能算是“不忠的美人”。实现“忠实原作”的伦理首先就要尊重原作。

二、对目的语读者负责的伦理

翻译作品的成功需要得到读者的认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具有读者意识。如果翻译作品做到了忠实原文,但是佶屈聱牙,无人问津,这样的作品不是好的翻译。没有读者的翻译作品充其量也只是一堆印刷品而已。翻译不仅需要对原文负责,还需要对读者负责,否则,翻译会失去其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意义。

西方翻译理论中论及应该或者必须对目的语读者负责的不少。英国阿尔弗里克认为翻译应该考虑到读者,所以不应该使用晦涩难懂的词汇,而应该使用简单易懂的英语,只翻译意思,而不是逐字翻译。只有这样,信息才能够无障碍地传达给读者。德莱顿认为,翻译在忠实原文的同时,必须考虑到读者。16世纪宗教改革的领袖和翻译家路德是主张对读者负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真正的翻译是把外国的语言变成译者的本族语。翻译的目的就在于传播原语的思想和文化,如果不让读者明白和乐于接受,那么又如何能够达到传播思想文化的目的呢?19世纪的俄国翻译家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等人都认为翻译要为读者服务,要具有人民性。他们把读者的群体提高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而并非某一特定的群体,这体现了他们对翻译社会性的深入理解。

创作必须要有读者,任何作品都不可能离开读者而存在,否则创作将失去意义。翻译更多时候应该要考虑读者的接受问题。对读者的关注也是对读者负责的伦理。对读者负责是译者在翻译之时需要考虑的重要一环。在翻译走向“文化转向”这个大平台之后,关注读者,为读者服务的意识更是不断地增强。在翻译的过程中,树立正确合理的读者意识有助于翻译作品取得成功。

三、译者的职业伦理

职业伦理就是指在某一职业中的从业人员应该遵循的道德标准和规范。翻译这一职业也有其相应的职业伦理。

译论家伊拉斯谟认为,译者必须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即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人文主义者和翻译家多雷对译者的素质提出了比较综合的要求,他指出,译者必须详细了解原作者的意图和内容,精通原语和目的语,使用普通的语言,合理安排语序和结构。这些理论实际上是对译者职业伦理的综合归纳。彻斯特曼和皮姆都是在译者职业伦理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安德鲁·彻斯特曼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翻译研究领域享有国际知名度的翻译理论家之一。在《圣哲罗姆誓言倡议》(2001)中,他提出了译者职业的伦理规范,说明了翻译的职业价值。出生于澳大利亚的翻译理论家安东尼·皮姆将服务于翻译职业构建的伦理规范作为翻译伦理问题的两个层面之一。他在《论译者伦理》中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翻译职业伦理构想。他指出,译者显然对自己的翻译负有责任,如果没有责任的话,探讨翻译伦理将变得毫无意义。皮姆所构想的伦理模式强调两个主题:交互文化性和职业性。皮姆提出的翻译职业准则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译者对其所接受的翻译任务负责;二是译者并不直接对整个翻译情形负责、而只是对翻译过程负有职业性的责任;三是翻译过程不可以简单理解为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译者不能把决策仅仅基于一套文化标准;四是翻译成本不应该超过所涉及的跨文化关系的收益;五是译者有责任通过其工作促进长久的文化间合作。中国翻译理论学者孙致礼在《译者的职责》一文中阐述了译者的五种职责,对译者的职业伦理进行了条分缕析。译者的五种职责包括:再现原作;完成委托人的要求;符合目的语社会文化的规范;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恪守职业道德。

译者的职业伦理可谓是翻译伦理的中心,翻译的各项伦理模式或多或少通过译者的职业伦理表现出来。译者的职业伦理不仅包括译者的基本素养,翻译能力,更包含了译者的工作态度、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在翻译日渐行业化的今天,译者的职业伦理问题日益凸显,逐渐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四、丰富目的语的伦理

借助翻译丰富目的语一般都是站在译者将外来语翻译成本族语的立场上而言的。在传播思想文化的过程中,新的表达方式,词汇、句式等都会在翻译的过程中被引进目的语。

罗马帝国时期的贺拉斯认为本族语可以借助外来词加以丰富。事实上,他的主张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方面,他还主张罗马的文艺要向希腊文艺学习,罗马的艺术家要学习古希腊艺术家的表现手法。也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借助外来词丰富本族语,而且通过翻译引进丰富艺术和文化。在德国宗教改革时期,许多学者鼓励引进或者创造新词,丰富德语。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而且即使是过时的词和古体词也无法表达所要翻译的意思,那么就应该将具有特殊价值的外来词化为目的语,实在不行就创造新词。英国的德莱顿认为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然后化为己有,丰富英语。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借用外来词丰富汉语也是瞿秋白、鲁迅等的观点之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翻译家多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引进了许多异域的词汇、表达方式,丰富了汉语的语言。

重视翻译用外来词丰富目的语反映出的是对本民族文化利益的关注,是伦理的一种体现。事实上,翻译在丰富目的语的同时也常常超越语言的表面,更加丰富了目的语民族的思想、文化、艺术。

五、宗教伦理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宗教翻译几乎都开启了翻译大潮的篇章,成为翻译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宗教文献由于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其翻译也具有一定的伦理规范。哲罗姆认为,对于《圣经》这样的文本就应该使用直译,这反映了作者对宗教文本的虔诚。奥古斯丁则认为翻译《圣经》必须依照上帝的感召。中国的翻译高潮也是起源于宗教翻译。在引进佛经,进行佛经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尤其重视真实、准确地传达神的旨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甚至不惜牺牲原文的易懂性,甚至对许多词汇进行音译。“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就是佛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遵循其宗教伦理而采用的翻译方式。

宗教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宗教思想的传播依赖于翻译。尊重原作,传达宗教真理,可以称得上是翻译中的宗教伦理。事实上,翻译中的宗教伦理也包含了一种对宗教传播的义务。

六、结语

随着翻译研究中文化学派的兴起和发展,翻译伦理问题成为西方翻译理论界的重要话题。翻译研究的伦理回归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译者在翻译中的选择都是一种伦理选择,翻译中的六种伦理模式能够为译者的伦理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2]方薇.忠实之后:翻译伦理探索[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3]彭萍.翻译伦理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1.

[4]孙致礼.译者的职责[J].中国翻译,2007(4):14-18.

[5]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翻译工作模式 篇5

1引入生态翻译学对翻译教学的意义与重要性

生态翻译学是“生态学”和“翻译学”的结合。在将“生态”概念与“翻译”概念融合后,所产生的生态翻译学即:以生态为切入点以及反应视角,在翻译过程当中结合生态环境对语言应用所产生的应用,使其以一种更加符合生态规律的方式展现出来。由此可见,生态翻译学具有非常突出的实质性以及范指性特点。在生态翻译学的干预下,翻译者在展开翻译活动的过程当中,会考虑到当时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语言环境对翻译结果的影响,一方面以生态翻译环境为主体,另一方面将其与自然生态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翻译手法。

将生态翻译学引进我国的翻译教学中,是适应社会对翻译人才的要求,是培养有用的翻译人才的积极举措。

(1)帮助培养翻译人才的综合素养

翻译的过程,是译者自主意识和实践的综合体现。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翻译作品只有教师一人评价,不能客观反映作品的质量,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将生态翻译学引入翻译教学课堂,对学生的要求也进一步增加。为了能从“生态”角度获得最优秀的翻译作品,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西方哲学、欧洲文化以及中国文化通论等课程,建立在翻译中具备文化对比的能力。在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讨论时,为了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学生也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翻译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语言的各方面问题,这个过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提高思辩能力和认知能力以及决策能力。同时,通过多人评价,学生形成竞争意识,努力将自己的译文做好,最终形成对综合素养的提升。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专业的翻译人员首要工作是培养其学习兴趣,对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极强的推动作用。将生态翻译学引进翻译教学,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面,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翻译活动,在学习实践中将潜能发挥到极致。

2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教学模式的探讨

(1)创建和谐的翻译教学环境

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将生态翻译理论引入翻译教学过程,就是要形成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等综合环境的“生态环境”。这其中包括以教材、教学设备、资料库等教学资源形成的硬件环境,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双方的人际关系特征形成的软件环境。两种环境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形成和谐的翻译教学生态环境。要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打破传统的翻译教学的弊端,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设立根据教学内容精讲多练的师生互动型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学习,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当然,教学生态环境除了校内的小环境,还包括社会大环境。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构建科学的课堂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考虑到社会对翻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让学生接触直实的翻译环境,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学生了解行业操作规范和具体的翻译流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能为将来更好的服务社会起到推动作用。因此,构建理性和谐的翻译教学生态环境是协调课堂教学与市场的需要,形成教育和社会互利共赢的必要手段。

(2)制定特色化教学内容,设定特色化教学目标

翻译教学的生态环境是将所有因子都放在考虑范围内,设定教学定位;将师资情况、硬件设施及市场对人才的需要等因素进行充分分析,正确、合理地制定翻译教学目标,并且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明确了教学定位,对于教学实施、评价的设定也就有据可依。

从生态翻译的角度来看,翻译人员处于整个教育系统的中心位置,因此,在教学中,也要将翻译人员的中心地位作为教学内容设定和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翻译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从认知层面帮助学生了解整个翻译流程,并让学生开阔眼界。

基础语言能力培训方面,是初学者打好基础的关键,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消除母语对学生翻译的负面影响。

以往的学校教育往往开设多门课程,试图让学生掌握所有的翻译技能,这反而造成了学生以后在工作中没有专精项目的优势,不利于学生就业及工作能力的提升。在生态学翻译教学的拓展方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以及以后的发展意向,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及有需求的拓展项目,以此定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对有影视兴趣的学生开设影视字幕翻译课程,对有同声传译兴趣的同学开设口译课程,对有旅游方面兴趣的同学可以开设旅游英语翻译课程。这些细分的课程应为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在生态翻译教学模式中,对于辅助翻译的部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助翻译主要包括术语库、语料库、在线词典等共享技术,灵活有效地利用辅助翻译可以让学生在翻译学习中,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手段,达到“生态”和“翻译”的完美结合,从而提升翻译水平。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翻译过程是一个创作过程,好的翻译有时候甚至能超越原创。引导学生构建主动创新的意识,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升华翻译水平的必要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首先,要给学生搭建高效的翻译交流平台,能够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合作和交流学习经验,有助于对课堂学习知识的消化,并通过交流拓展领悟翻译内容,最终完成具有“生态”特征的翻译作品。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调节气氛,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在互相评价中,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翻译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公交车上的“老弱病残专座”,一般译为reserved for the old,infi rm,sick,disabled and pregnant。教师可以将这个译文拿到课堂上与学生讨论,学生会发现,old这个词在西方国家的语境里,带有老而无用的意思,因此比较忌讳使用这个词。而以the disabled称呼残疾人,因为其含义中带有丧失能力的人的意思,明显带有歧视的味道。这就会引发学生对西方文化内涵的思考,在翻译过程中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翻译出更符合“生态翻译学”要求的新的译文,以增加学生的创新意识。

(4)构建合理的翻译教学评价体系

合理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对于生态翻译教学系统至关重要,是鼓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疑惑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学生的翻译表现进行评估,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标准,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实时监控,将学生课堂及课后不同时期的作业进行对比,找出有改进的地方及有问题的部分,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引导学生对翻译的每一个阶段做出正确判断。

同时,学生的基础不一样,评价标准的设定也应有相应的区别。比如,有些学生在翻译方面能力强,教师在做评价时,应综合考虑这个学生的实际能力及平时表现,适当提高评价标准,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

生态翻译能实现多种文化、语言的交流,使翻译文本能更准确、生动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同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将生态翻译视角引入翻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必将有效地推动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完善。

摘要:目前,生态翻译学因其以“译者中心”的生态视角,重视不同关系间的协调性和动态平衡,强调翻译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有效提升了翻译质量,已被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接受和推广。在生态翻译学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背景之下,如何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值得教师思考。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翻译教学模式改革,探讨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对翻译教学实践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教学模式,实证探讨

参考文献

[1]贺鸿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模式构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6):144-145.

[2]李小川.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翻译教学过程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4(3):102-108.

[3]鲁芮汐,饶华宏.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海外英语,2015(24):143-145.

翻译工作模式 篇6

众所周知, 翻译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技能, 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必须注重翻译实训和翻译实践环节。但从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翻译课的教学现状来看, 教学方式仍然是以教师讲授加学生课堂练习为主, 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 无法实现高质量的“教”和“学”。因此必须转变和开拓翻译实训教学模式, 增加学生翻译实践经验, 使学生毕业即可就业, 满足翻译岗位对翻译经验的要求。

通过对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等国内学术搜索引擎的调查发现, 对于翻译实训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很少, 仅有不到20人曾对此进行过研究, 而且95%以上将其关注焦点放在了商务英语翻译方面。但高职院校翻译专业 (方向) 的翻译实践内容包括商务翻译, 又不仅仅局限于商务翻译, 而是包括了其他各种常见的文本翻译, 因此对高职院校翻译专业 (方向) 的翻译实训模式进行研究是势在必行的。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对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的相关资料进行搜索和分析, 总结其中适合高职院校翻译专业 (方向) 翻译实训模式的方法。

访谈法。通过对企业和翻译专业人员的调查, 开拓新的翻译实训模式。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具备翻译经验的教师和翻译专业人员的调查和总结, 开拓新的翻译实训模式。

测验对比法。测验对比法。本研究以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应用英语专业2012级1、2、3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到了校内和校外两种实训途径和模式的结合, 对比研究了学生的翻译水平在经过实训后的提升程度。

2 研究结果

本研究从校内翻译实训和校外翻译实训两个途径开展, 充分利用了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校内实训室—模拟翻译公司, 尽可能将各种翻译实训活动都围绕模拟翻译公司开展, 因为模拟翻译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翻译实训的平台。

模拟翻译公司下设了人事、外联、翻译、译审、期刊等五个主要部门, 五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分别由本专业的专任教师担任, 每个部门下配备学生管理团队, 负责处理各部门日常事务。如果承接了外来翻译任务, 则可以挑选模拟翻译公司里比较出色的译员来完成翻译任务。在没有外来翻译任务的情况下, 可以由翻译公司管理团队模拟制定翻译任务, 并派发给全体译员, 体现模拟的特点。

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汇总、分析、总结之后, 得出以下翻译实训途径。

2.1 校内实训

由外联部从翻译资料库中提取翻译任务给翻译部, 由翻译部将翻译任务派发给译员来完成, 之后交给译审部进行译审和校对, 再由译审部将译稿交给人事部, 由人事部来评定成绩。

由外联部从国内外各大媒体或网站上下载各类故事性或哲理性小文章, 然后通过以上程序派发给译员翻译, 形成首译稿。由期刊部从译文中挑选优秀译文, 制作电子期刊或放到模拟翻译公司网站上, 在系内进行传阅。可将网站点击量或评论数作为评定成绩的标准之一。

学生个人必须每周从国内外各大媒体或网站上下载一篇故事性或哲理性小文章进行翻译, 以此确保翻译量的积累。同时期刊部也会从这些译文中择优制作电子期刊或放在模拟翻译公司的网站上进行内部传阅。

2.2 校外实训

由外联部承接外来翻译任务给翻译部, 由翻译部将翻译任务派发给优秀译员来完成, 之后交给译审部进行译审和校对, 再由译审部将译稿交给外联部和人事部, 由外联部将译稿返回给客户, 同时由人事部来评定成绩和发放津贴。

鼓励译员自行从国内外各大媒体上下载各类故事性或哲理性小文章, 翻译之后往各类杂志和报纸投稿, 一旦被采用, 稿费自留, 翻译成绩评优。

模拟翻译公司可组织译员以团队或个人形式, 译员也可自行以团队或个人形式, 通过各种途径承接外来翻译任务。例如, 译员团队或个人可以从威客网上承接翻译任务, 也可以从翻译公司承接翻译任务等。译员个人业务盈利同模拟翻译公司无关, 但模拟翻译公司所组织团队或个人译员盈利需按照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加强同企业或翻译公司之间的合作, 引进企业或翻译公司的技术和资料用于教学, 同时注重学生校外翻译实习工作, 为学生争取更多校外实习的机会。

通过加强对学生翻译“质”和“量”的强化练习, 把学生在2012年6月份的翻译和2013年4月份的翻译进行对比发现, 学生的翻译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充分说明, 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翻译实训, 强化翻译训练, 是可以提高学生翻译水平的。

3 结论

本研究对学生翻译的“质”和“量”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和把关, 使得学生的翻译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模拟翻译公司的顺利运转使得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得以有效开展, 将所有学生都融入到了翻译实训中,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翻译实践机会, 增强了其就业竞争力。同时通过本研究的开展, 也找到了一条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翻译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但由于受到诸多条件限制, 这项研究工作仍需要继续进行下去。比如学生翻译水平不高, 难以独自承担翻译任务, 向杂志社或报社的投稿也未能被采纳。另外模拟翻译公司由于知名度不高, 承担的外来翻译任务量有些少等。

参考文献

[1]朱慧芬.“服务+教学”双功能翻译类生产性实训研究与项目开发[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0, 19 (2) :22-24.

[2]蔡永丰.PBL模式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训中的初探——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教学实践为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11, 12 (4) .

[3]张剑.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项目化实训的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4 (1) .

[4]李红.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程教改探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8 (1) .

[5]陈静.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程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24 (6) .

[6]张琳.机辅商务英语翻译实训新探[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 20 (1) .

[7]陈奇敏.基于网络翻译实训平台的笔译教学混合学习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1, 11 (2) .

国内翻译教学模式评述 篇7

“翻译课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1]在对外交流飞速加快的今天, 提高外语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对当前的外语教学进行改革。翻译教学也不例外, 为解决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 必须对翻译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批判继承, 进一步探索有利于大力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翻译教学模式。本文试图对国内五种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教学模式进行评述, 凸显各自的优缺点, 帮助翻译教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提高课堂翻译教学效果。

一、教学模式的界定

教学模式一词最初是在1972年由美国教育家布鲁斯·乔伊斯 (Bruce Joyce) 与马歇·韦尔 (Marsha Well) 提出的。当年二人合作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 系统地阐述了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2]我国对教学模式研究的热潮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各国专家对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在国外有以下典型的定义:乔伊斯与韦尔两人认为, 教学模式是对包括教材选择、教师活动等课程内容的一种规范设计。[2]教学模式在国内, 代表性的定义有“教学模式是人们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 对教学客观做出的主观选择。”[4]和“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5]。从以上定义中可以看出, 学者们都认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框架意识、较为明确的思路。以下将结合此观点对国内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予以讨论。

二、翻译教学模式逐一分析

(一)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

豪斯 (House) 曾对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做过非常形象的概括。翻译课程的老师“发给学生一个篇子, 这种篇子中充满了陷阱, 然后, 让学生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翻译出来, 在以后的课上, 全班同学逐句讨论, 最后, 老师给出一个‘正确’译文”。[5]这在德利尔看来完全是一种“教学翻译” (Teaching Translation) , [6]翻译教学沦为外语教学的工具之一, 依附于外语教学并服务于它。

这个模式的好处有:1) 加深学生翻译基本功。该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提高语言能力成为翻译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 符合了《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翻译课程教学的目的:翻译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巧、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能力”。[7]把翻译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法对待, 教师通过分析语言, 使学生语言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巩固并提高, 这在整个英语学习阶段必不可少。2) 有利于教师 (教学的中心) 发挥多重作用:学生问题的发现者、翻译技能的示范者、学生学习的激励者。

该教学模式的缺点也十分明显。1) 过多重视对微观语言的分析, 忽视了对宏观篇章和文化差异的把握。2) 学生被动接受、机械学习、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结果教学法”, [8]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的最终译文进行评价, 忽视了对翻译过程的跟踪, 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信心。如果将该翻译模式当作培养学生外语能力的一种方式, 翻译本身作为目的, 作为独立学科的影响力, 势必会被削弱。实际上, 翻译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已逐渐得到国内从事翻译研究的专家的认可。

(二) 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模式

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差异性的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模式则认为,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该模式特别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具体细微的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建构主义翻译理论认为, 翻译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把源语静态地转换成目的语。翻译教学的重心将转移到“培养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 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9]

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克服了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教师一味传授, 忽视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弊病。要求教师分析个体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学习计划、选取满足不同需求、各具特色的翻译材料。这种翻译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做到因材施教, 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但是这种看似理想的翻译教学模式带来的问题是,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以学生为中心, 并且还得兼顾教师的指导作用, 这个“度”如何把握很难控制。另外, 对于翻译教学经验缺乏、教学原则不很熟悉、教学法了解不多的教师来说, 一味偏向学生可能无法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实现因材施教也是一种高难度目标。

(三) 多媒体和网络翻译教学模式

首都师范大学尝试在网络教室实行交互式翻译教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制出电子口译教材。这些不言而喻地说明了现代信息技术对翻译教学的重要作用。多媒体网络信息强大、资源丰富, 使教师对翻译内容的选择面大大扩展, 同时也可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针对性地选择翻译材料。加之多媒体教学平台具备监控功能, 易于跟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 也可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 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这一切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其他翻译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便利。

当然,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翻译教学有两个条件需要同时具备:一是对应的翻译教学课件;二是网络平台的硬件要求。设计基于网络平台的翻译教学课件需要翻译教师网络专业技术过硬, 这一点对于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来说是个“硬伤”。另外, 多媒体硬件的配置也有赖于相关部门相应财力的支持, 一些落后地区学校还须大力解决。网络教育教学造成的另一个弱点正如G·霍维舍尔 (Gail Hawisher) 指出的那样———缺乏课堂氛围。在实际操作和心理上, 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会给学生和教师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被称为“交流焦虑” (Communication Anxiety) 。[10]所以, 机器辅助下的翻译教学为翻译活动提供便捷的同时, 也会对人类自然的语言活动产生消极影响。

(四) 对比翻译教学模式

对比翻译教学模式将翻译教学建立在两种语言与文化对比之上, 在讲授翻译时需要系统比较两种语言和各自承载的文化差异。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 我们要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 只有把本族语言和其他语言进行比较。[10]在翻译教学的初级阶段十分有必要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学生假如明白两种语言的内在不同和隐藏在这些不一样背后的原因, 在翻译实践中就会知其因果, 进而自觉培养自己对译语的意识, 积极转换思维方式, 努力遵循译语的表达习惯, 排除源语及思维的多重干扰, 提高译文质量。对于语言对比以外的文化对比来说, 如果有一定的了解, 无疑可以促使学生避免出现字句翻译似乎正确, 而意义却相去甚远的错误翻译。

当然, 这种理想的模式也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对于翻译者来说, 熟悉不同系统语言的差异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加之, 文化的习得远比语言的习得困难得多。正如奈达所坚信的那样, 文化远比语言复杂得多。如果一个人用五年的学习最终掌握了一门外语, 那他至少得用二十年才能了解某种语言背后的庞杂的文化。[7]这说明文化习得是需要日积月累的,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大量讲授博大精深的中西文化, 这显然是本末倒置, 脱离现实。

(五) 实践翻译教学模式

实践翻译教学模式是指将翻译教学和实践结合、统一起来, 利用专业的翻译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的实践环境, 进而在这种所谓的实际环境中教授翻译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努力将翻译教学与翻译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 强调翻译的实用性特征, 特别突出了翻译的服务作用。

实践翻译教学模式可以与其他教学方法综合起来。以案例教学法为例, 教师可以将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学科的案例拿来作为翻译资料, 让学生讨论、分析此种翻译材料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培养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需要来解决具体翻译问题的能力, 达到学以致用。毫无疑问, 这种翻译教学模式要求翻译教师对这门课的投入较多, 既要具备翻译学科的系统知识, 也要具备其他实用学科的知识, 甚至还要参与到某种技能的进一步培训当中, 最终成为一名“杂家”。这在目前翻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其可操作性大打折扣。对于学生来说也很难全身心的投入, 因为除了翻译课程, 还有许多课程要学, 到了最后这门课的学习也可能是草草收场。

三、结语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不适应时代和翻译教学本身的实际需求, 呈现出诸多弊端, 这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我国的翻译教学工作者也在诸如教学定位、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手段和教材等许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提出了多种翻译教学模式, 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实用性翻译人才拓宽了思路。

由于研究者研究的视角不同, 进而提出了各有侧重的观点和看法, 有闪光点, 也有不足和缺陷。本文对五种较有影响的翻译教学模式进行了简要归纳、比较分析, 希望对具体的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总之, 不管在具体的翻译课堂中教师最后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都应遵循翻译活动自身的规律特点。同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客观条件的限制。

摘要:在翻译教学改革的整个过程当中, 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各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教学模式。本文拟对目前国内五种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其目的是为翻译教学的具体实施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翻译教学模式,对比分析,实施,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贺麟.谈谈翻译[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0, (3) .

[2]布鲁斯·乔伊斯 (Bruce Joyce) , 马歇·韦尔 (Marsha Well) .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3]沃纳丁·赛弗林.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14.

[4]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7.

[5]林克难.翻译教学在国外[J].中国翻译, 2000, (2) :56-57.

中外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 篇8

国外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大约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 是一个逐渐完善与发展的课题, 也逐渐由主观印象的判断向客观、量化过度。许多外国的翻译家、语言学家及学者都对翻译质量评估这一领域做出过贡献。武光军认为, 西方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主要有两大类 :原则参照模式与参数参照模式。

1.1 原则参照模式

翻译质量评估的原则参照模式主要是在翻译质量评估的宏观层面上制定标准, 但并没有具体的评估参数作为评估翻译质量优劣的标准。因此这种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更侧重于定性研究。当代西方的翻译质量评估原则参照模式主要分为 :反应原则参照模式、语篇类型原则参照模式和功能原则参照模式。

反应原则参照模式主要强调读者的反应原则, 即可读性和信息性。尤金 . 奈达 (Eugene A. Nida) 和约翰 . 卡罗尔 (John B. Carroll) 都属于这种模式的代表。奈达认为, 反应主义流派的翻译评估模式以交际为目的, 强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动态对等”, 即译文读者接受译文的反应应和原文读者接受原文的反应这种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主要提倡学者是凯瑟琳娜 . 赖斯 (Katharina Reiss) 。她认为翻译中最重要的不变量是语篇类型。赖斯将语篇类型分为重内容的文本、重形式的文本和重感染力的文本, 并对不同的文本提出了不同的翻译质量标准。赖斯指出, 不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当然也就会有不同的翻译方法和译文评估标准。虽然赖斯没有能提出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但是韩礼德 (M.A.K.Halliday) 认为赖斯跳出了对比分析中词汇句法的层面, 进入了语篇层面。

反应原则参照模式和语篇类型原则参照模式之后, 翻译质量评估是进入了功能原则参照模式时代。主要的代表学者有豪斯和克里斯汀娜· 诺德 (Christina Nord) 。功能原则参照模式坚持功能—语用对等, 寻求译文的目的、功能和效果。豪斯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翻译质量评估体系。豪斯从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的维度设立了八个参数来对译文与原文进行比较, 但之后又对原始的模式进行修正, 并且将语篇类型纳入到评估参数中。

1.2 参数参照模式

参数参照模式是评估人员设定的相关参数, 并给出一定权重, 以参数为参照来对比、分析和评估译文与原文, 然后给出评估值。该模式强调定量分析研究。参数参照模式的主要代表学者有威廉姆斯、沃尔弗拉姆 . 威尔斯 (Wolfram Wilss) 等。

2、国内翻译质量评估研究概述

我国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 最早的可推吴新祥, 李宏安 (1984) 他们认为等值是译文的标准。之后还有范守义 (1987) 以隶属度对译文质量进行的评估, 辜正坤 (1989) 的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模式, 侯国金 (2005) 的等效翻译原则等, 司显柱 (2005) 对豪斯翻译质量评估的评价和补充等。但总的来看, 我国翻译质量评估还主要停留在对西方的翻译质量评估的评介上, 缺乏系统性。何三宁把我国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分为言内评价模式和言外评价模式。言内评价模式侧重考虑语言层面的问题, 例如句法结构、词义搭配、修辞风格等, 其核心是等效和忠信原则, 属于定量分析研究。而言外评价模式更多考虑宏观层面的因素, 如读者接受问题, 翻译的社会功效和规范。

吴新祥、李红安 (1984) 提出了以等值论为基础的译文评估模式。吴新祥以等值论为基础, 从词汇、句子结构和意义比较原文和译文的差别, 最后得出译文是否和原文对等的结论。范守义 (1987) 根据隶属度对译文进行质量评估, 其核心为译文信度。我国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言外评价模式主要从宏观上考虑读者接受问题, 翻译的社会功效或规范。言外评价模式的主要代表学者有李晓敏、杨自检、司显柱、侯金国等。综上所述, 我国的翻译质量评估仍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评介层面。

摘要:翻译质量的好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心的话题。因此, 如何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就尤为重要。但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中西方翻译史上, 并没有出现完整的对翻译质量进行系统评估的理论。直至七十年代以后, 翻译质量才逐步引起中西方学者的重视, 成为当代翻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关键词:国内外,翻译,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参考文献

[1]House, J.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 Revised[M].T.bingen:Narr, 1997

[2]House, J.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Linguistics Description versus Social Evaluation[J].Meta, 2001.

[3]范守义, 模糊数学与译文评价[J], 中国翻译, 1987

[4]冯志杰, 冯改萍, 翻译二元基本标准[J]., 中国翻译, 1996

预科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究 篇9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的有效教学手段,也是学生综合性语言技能的衡量标准之一,是高等院校英语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部分。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的现状远未尽人意,需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在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进行英语教学一年之后,针对预科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等,结合刘宓庆老师提出的翻译教学五大任务、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以及社会各位老师对翻译教学模式进行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讲—辅—练—评”这一教学模式,其中以评为该过程的核心,力求切实提高学生英语翻译能力。

【关键词】翻译教学任务 构建主义 翻译教学 “讲—辅—练—评”

一、引言

英语学习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其中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迄今为止,高校英语教学大多是针对前四个方面进行,而对最后一方面也即译的实践则差强人意。学外语必须学习翻译,因为翻译不仅是学习外语的一种手段,也是目的。翻译能力是英语使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已颁发实施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增加了有关“译的能力”的要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增加了英译中题型,近年来的研究生、博士生入学考试也有英译中的内容作为主观性考题。这些举措都说明了英语教育界对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视。

在英语学习风气日盛的今天,英语翻译教学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的现状远未尽人意,需引起足够的重视:翻译课堂缺乏生气;老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教学死扣课本,脱离学生日常生活等等。因此,考虑如何有效进行翻译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已经成为翻译教学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再者,国家设置预科教育,足以体现对少数民族生的重视。因此,提高他们的英语翻译能力,使他们能够学好英语也是教师不容懈怠的责任。笔者曾担任一年预科英语教学工作,在一年的教学过程之中,结合前辈们的经验,总结出了 “讲—辅—练—评”翻译教学模式,本文旨在对这一模式研究应用进行说明。

二、“讲—辅—练—评”翻译教学模式形成的理论基础

刘宓庆老师在其所著的《翻译教学:理论与实务》一书中,指出了翻译素质教学的五大任务:思维活跃激发(意义把握指引)、实务运作指导(实务技能培训)、理论研究指导(理论课题研讨)、指导学生如何操控译文,关注翻译的表现法论、指引学生如何体认翻译,关注翻译的本体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后人对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得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目的并不在于知识的再现,传授知识,而是要创设情境,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也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自己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不断主动建构和完善的;因此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互相协作的过程。

基于对以上两项内容的认知,笔者在一年的预科英语教学中,初步总结得出了“讲-辅-练-评”这一翻译教学模式。

三、“讲—辅—练—评”翻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讲—辅—练—评”翻译教学模式与“翻译五大任务”、建构主义理论观点。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知道刘宓庆老师提出的翻译五大任务都并不是老师一人唱独角戏的过程,而是需要师生共同合作、互动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而构建主义观点也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协助的过程,因此,笔者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讲—辅—练—评”翻译教学模式。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无论是翻译的五大任务还是构建主义的教师观、学生观和学习观都能较好地融合于“讲—辅—练—评”这一翻译教学模式之中。

2.“讲—辅—练—评”这一翻译教学模式的实践。

(1)讲:即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的角色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会出现互换,但无论如何,教师的“讲”是绝对不可少的。给学生讲解一些必要的翻译知识是有必要的。笔者这一年所带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偏差,固在解决某一翻译任务之前,笔者会先对该任务中的难点进行引导式讲解,这也就是笔者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所在。在这一环节中,笔者会抛出跟任务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去进行思考,从而形成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促进师生之间的协作交流。适时介绍一些简单的翻译技巧,留待学生在作业练习中去推敲理解。

如:尽管简喜欢喝咖啡,她却没有接受这次的邀请。(while)

对于这个句子,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这一词的具体用法,使用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之后自己再进行补充说明,从而确保他们不会因为while的误用而出错;再者,笔者会给出几个示例,考察学生是否掌握。此处示例多是笔者结合生活实际或者网络热门信息而给出,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考虑到近期江苏卫视的星跳水立方比较火爆,笔者给出一个例子“尽管阿牛平时训练很勤奋,他最终还是没能进入决赛”;最后在讲解的过程中,笔者还会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对英语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回顾,如:句子成分划分等等。

(2)辅:即辅导。对于给出的一项翻译任务,很多学生往往不能很快得出结果,此时,教师要避免直接给出答案,而应充分引导,给学生指出思考方向,由学生自己探索,自己解决具体翻译问题,往往自己得出的结论才是记忆最为深刻的。在这一环节,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向学生提供查考线索,让学生自己获得结果;提出几种可能,要学生自己选择判断;组织讨论,集思广益等等。

如:这一切都发生在一瞬间,我还没来得及反思。(reflect, in a flash)

对于这一句子的翻译,经过辅导这一过程之后,学生得出了以下几种翻译:All this happened in a flash; I had no time to reflect; All the things happened in a flash, leaving no time for me to reflect; All happened in a flash before I could reflect.因而,我更加确信这一步骤的必要性,学生不但能够写出准确的翻译,还能够增多译文的多样性,何乐而不为呢?

(3)练:即作业。首先,课文中的练习给出了足够的引导,学生在引导下能够顺利完成,但是他们是否已经掌握用法还未所知,因此课后作业就成了检验成果的一个标准。再者,翻译理论、技巧对于学生而言都是空洞的知识,只有在作业中去理解、推敲之后,才能真正地指导他们完成具体的翻译任务。因此,笔者在每堂课后会布置相应的习题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建构主义观点认为,学习是一个相互协助的过程,因此笔者将学生分为人数大致均等的小组,组间协助完成各翻译任务。

(4)评,即讲评。讲评是扩大作业练习成果的重要一环,主要是对学生的翻译成果进行分析、评价,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译文的优劣之处,从而更好地从事翻译活动,因此,笔者将这一过程作为整个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此处的评不应只是教师一人的点评,同时还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其优势之处就在于能让学生参与课堂,活跃课堂氛围。

四、结语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讲—辅—练—评”这一翻译教学模式之后,英语翻译课堂出现了以下转变:

1.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增加了课堂师生的互动。

2.很多学生从以往的不会翻译发展到不仅会翻译还会准确地进行几种翻译,增加了译文的多样性。

但是笔者深知,这一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很多漏洞,班级学生英语层次存在较大差距,总会存在一些难以融入课堂、不能加入讨论的这样一些群体。对于他们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就没有多少优势之处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将倾心总结,尽量找出一个能够涵盖更多学生的翻译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朴哲浩.翻译教学“讲、评、译”模式的创建与应用[J].中国俄语教学,2013(2).

翻译中的语篇模式转换 篇10

语篇 (Discourse) 指的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 是交流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从功能上来说, 它相当于一种交际行为。总的说来, 语篇由一个以上的语段或句子组成, 其中各成分之间, 在形式上是衔接 (Cohesion) 的, 在语义上是连贯 (Coherence) 的。

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从表现形式上来看, 它可长可短, 长可达一本书, 短仅为一句话。在这一点上英、汉语是一致的。然而, 在语篇的内在联系上, 则又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语篇联系主要是靠语法和词汇。从结构形式上, 汉语的语篇多是句内与句间的直接结合, 形式上缺少显性的衔接手段;而英语的语篇结构形式多为句与句的有序排列, 呈线形展开, 语义脉络清楚, 一气呵成。根据语篇翻译要遵从的三要素即中心 (Topic) 、一致性 (Unity) 和连贯性 (Coherence) 的要求, 译文必须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传递完整的、符合逻辑的、脉络清楚的、语法正确的篇章。照应和衔接是语篇两大主要特征, 下面做详细介绍。

一、照应

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 是指语篇中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在指称意义上是相互解释的关系。这种照应可以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例:He appeared almost Lilliputian, dwarfed by the big hickory rocking chair he occupied on the porch of the old Riverside Hotel in Gatlinburg, Tenn.But we could hardly help noticing him on that warm mid-April day:while others lounged about in causal attire, he wore a dark-blue pin-stripe suit, a Harvardcrimson necktie and a straw boater.The gold watch chain draped across his tightly buttoned vest glinted in the sunlight as he rocked ever so deliberately.He watched bemusedly as I stepped from the Jaguar XK-150, my pride and joy, and walked to the opposite side to open the door for my bride.His eyes followed as we trailed self-consciously behind the luggageladen bellboy, and he smiled a knowing smile when we neared his rocker.“Hello, young lovers, ”he said.Our honeymooner status was unmistakable.The man we came to know as Mr.B was in the dining room, sitting alone with a cup of tea, when we entered late the next morning.

译文:在田纳西州加特林堡古老的河滨旅店, 他坐在游廊里一把硕大的山核桃木摇椅上, 相形之下显得又矮又小, 跟“小人国”的居民差不多。可是在四月中旬那个温暖的日子里, 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他, 因为别人都穿着便装在旅店周围闲逛, 他却穿着一套浅色条纹的深蓝色西服, 扎着哈佛式深红领带, 带着平顶硬草帽。一条金表链横挂在紧扣的背心前襟上, 随着他晃动摇椅的节奏, 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直在若有所思地注视着我们, 看着我走下我的捷豹XK-150型轿车 (它令我感到骄傲和欢欣) , 绕到另一边给我的新娘打开车门。我们跟在提着沉重行李的侍应生后面拘束地走着, 他的目光一直跟着我们。当我们走近他的摇椅时, 他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你们好, 相爱的年轻人。”他说。我们的新婚夫妇和蜜月游客身份是显而易见的, 没有人会弄错。第二天早上, 我们进餐厅较晚。当时, 那位老人, 也就是我们后来结识的B先生, 正独自坐着, 面前放着一杯茶。

解析:文章开篇就用he介绍主人公, 随后又用了一系列与之相照应的人称词, 如him, his等。对于作者本人, 文章也未做身份交待, 而是一直用we, our引领读者进入故事情节。使读者读到后面才搞清he, him, his所指的这个具有神秘色彩的老人原来是B先生, 而we, our指的是作者夫妇, 一对相爱的年轻人。本段文章所采取的并非是常见的照应手段, 但是照应关系始终按照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指Mr.B先生的he系列, 一条是指作者夫妇的we系列。这种人称照应的形式在文学作品里相当常见。作者的目的往往是为了留下悬念, 吸引读者渐入佳景, 以求得到对疑问的答案。

二、衔接

语篇要求词句之间在语言形式上具有粘连性 (Cohesion) , 在语义上具有连贯性。句与句之间往往靠各种语言形式紧密结合。这种常用的结合形式反映在句子层面上有语法衔接 (Grammatical cohesion) 和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两种。

例:On June 29, 2003, Katharine Hepburn died of natural causes in Old Saybrook, Connecticut.She was 96.

译文:2003年6月29日, 凯瑟琳·赫本因正常原因在康涅狄格州旧塞布鲁克去世, 享年96岁。

解析:例句中的两句英语都是主谓结构, 后一句用代词she替代前句主语Katharine Hepburn, 达到前后衔接的目的。

三、语篇模式转换

翻译应该准确转达原语的思想和风格。要想达到这一语用效果, 有时需要根据译入语的语言特点及表达习惯对译文做适当的调整, 以确保译文的可接受性, 或根据同一语类在译语中表现方式上的特点做适当调整, 使译文成为不同文化语境中属于同一语篇类型的实例。为达到这一目的, 可以从转换模式和编译文本入手。

1.转换模式。例1:Tiny islands are stung around the edge of the peninsula like a pearl necklace.Hunks of coral reef, coconut palms and fine white sand are seen everywhere.

译文:座座岛屿玲珑小巧, 紧密相连, 像一串珍珠缀成的项链, 环绕半岛。到处珊瑚礁红, 椰树成片, 沙滩如银, 景色如画。

解析:原文对珊瑚、椰树、沙滩并没有用过多的形容词加以修饰, 译文则增添了一些必要的形容词, 符合汉语景物描写的写作风格。

例2: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朵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有花的四季桂;竞相开放, 争艳媲美。进入桂林公园, 阵阵桂香扑鼻而来。

译文: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

解析:译文删减了多处浮华的词藻和过细的枝节描写, 并对原句进行了重新排列, 使译文既能体现原文全貌, 又简洁明了。

2.编译文本。编译文本是转换语篇模式的另一种手段。它是以保留相同的主题为原则, 适当地改变原文的文本结构。

例:Hours The Washington, D.C.museums are open daily, except December25, from 10 AM to 5:30 PM, unless otherwise noted.Extended summer hours are

determined annually.Admission is free, unless otherwise noted.

译文一:时间:华盛顿的博物馆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5点30分对外开放, 12月25日除外, 另有通知除外。夏天的延长时间每年一定。入场免费, 另有通知除外。

译文二:开放时间:位于华盛顿的博物馆除12月25日外每日对外开放, 时间为上午10:00至下午5:30, 如有变化另行通知。夏季开放时间延长, 具体时间每年酌情而定。除另行通知外, 参观一律免费。

解析:原文是美国史密森博物馆的宣传手册, 对于美国读者来说, 他们对原文应该是一目了然。因为他们不仅对美国公共场所在夏季延长开放时间的做法十分熟悉, 也知道史密森博物馆除在华盛顿外, 在纽约也有所属的博物馆。而对于中国读者而言, 这些都是既新奇又陌生的, 当看到译文一时, 他们很难理解“华盛顿的博物馆”和“夏天的延长时间”究竟指的是什么。在“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5点30分对外开放, 12月25日除外”的解说中, 由于中美文化习俗的差异, 也很难弄明白博物馆在12月25日究竟开不开放。可以看出, 在此情况下纯粹直译原文不能准确、清楚地传达信息。译文二充分考虑到了语域的变化, 采取了编译的手法, 遴选了符合汉语表达方式的措辞, 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四、结语

上一篇:人文形象下一篇:公交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