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长在污染源普查会议上的讲话

2024-06-28

厅长在污染源普查会议上的讲话(精选7篇)

厅长在污染源普查会议上的讲话 篇1

张 XX 同 志

在全省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 暨环境统计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X月X日)

同志们:

在“十一五”即将结束、“十二五”各项工作面临开局的重要时期,我们在此召开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及环境统计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传达贯彻日前召开的全国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和环境统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客观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关键措施,扎扎实实地完成2010年动态更新和环境统计工作,为“十二五”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09年我省更新调查工作主要情况

自环保部2009年环境统计及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会议后,我省高度重视动态更新调查工作,迅速行动,周密安排,狠抓落实,全面完成了国家部署的2009全省动态更新工作任务。

(一)建立机制,狠抓工作任务落实。为了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可比性,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结束后,省厅就提出了“任务不变、队伍不散、工作不断”的要求,继续开展了2008年的数 据更新工作。国家会议后,2009年11月26日省厅随即召开了全省环境统计暨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工作视频会议,部署2009年动态更新工作。会议要求,各级环保部门要理顺工作职责,把普查机构纳入总量管理部门,保留污染源普查骨干,确保工作顺利进行。1月8日,省厅转发了国家《关于开展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的通知》,对2009年动态更新工作的组织领导、职能理顺、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数据审核等作出了明确规定。3月10日,省厅组织召开了全省动态更新工作视频会议,总结前一阶段工作情况,认真查摆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部署整改措施。大部分市、县(市、区)都按照省厅要求,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理顺了工作机制,保留了普查骨干,逐级分解工作任务,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有力地保障了动态更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周密部署,保障工作有序推进。省厅印发了《山东省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方案》,明确了2009年动态更新的工作原则、工作时限、任务分工、检查督导等内容。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根据国家技术规范,完成了全省动态更新调查重点源的筛选工作。2009年12月,省厅组织开展了全省范围的动态更新工作培训,各市、县环保部门380余人参加了培训。2月28日,组织对开展了动态更新数据录入培训,对基表填报、农业源及非重点估算等有关方面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和解答。各市也结合各自实际,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制定工作方案、开展重点企业 培训等多种措施,强化工作部署和任务落实,实现了动态更新工作的有序推进。

(三)强化督查,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省厅先后两次对全省大部分地区的动态更新调查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采取召开座谈会、抽查数据库和基表、现场核算重点排污单位等形式,一方面督促工作进展,确保数据质量,另一方面及时调度掌握进度,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督查情况,省厅以明传电报形式对各地工作情况进行了通报。各市认真落实省厅工作要求,在工作中进一步健全完善动态更新机制,XX、XX等市积极向市政府汇报,切实加强政府对动态更新工作的组织协调;XX市主动加强与农业、渔业、公安、统计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多方争取保障工作经费,提前介入开展现场核查,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做好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严格审核,努力保障数据质量。针对数据填报中的逻辑性及完整性问题,3月上旬省厅织编写了动态更新数据审核模板下发各市,从基表汇总审核之初就严控数据质量。4月2日,省厅组织对各市上报数据进行了初步审核,并及时向各市进行反馈,集中时间组织修改完善。4月13日至22日,省厅组织进行了全省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数据会审会议,对各市主要污染物指标进行逐一审核,并与普查数据、环境统计数据和统计部门的数据进行了全面地比对分析。同时,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对占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废气废水排放量、能源消耗等80%以 上的重点排污单位进行逐一审核,确保动态更新数据的真实合理。各地也高度重视动态更新数据质量,从基表填报环节开始,采取了分片包干、重点企业包干等方式,落实质控责任,强化数据质量源头控制。对县(市、区)实行集中会审、联合审核,确保了动态更新数据及时上报,数据质量较高。GE市动态更新工作人员连续加班,任劳任怨,强化数据质量责任意识,一丝不苟地完成了会审任务,体现了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通过努力,2009年全省共对XX家工业企业、XXX个农业源、XXX家集中式处理设施进行了动态更新调查,全面完成了2009年动态更新各项工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我省实际排放情况。通过开展2009年动态更新,不仅在全省建立起了一支精干高效的工作队伍,形成了科学有序的工作机制,摸清了全省污染排放情况,支撑了“十二五”总量减排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凝炼减排项目和进行减排潜力测算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2010年动态更新工作做好了准备,为“十二五” 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奠定了基础,为环境统计改革积累了经验。

同志们,2009年动态更新工作成果来之不易。从2009年11月开始布臵,到2010年4月30日全省数据上报,再到根据国家反馈意见修订完善,大家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艰辛努力。在此,我向参与动态更新工作的各级环境统计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充分认识2010年动态更新调查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环境统计是制定经济社会政策,进行环境决策的科学依据,也是制定减排规划、挖掘减排潜力的重要技术支撑。“十一五”以来,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对环境统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虽然较好地完成了2009年动态更新工作,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不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2010年的动态更新工作。主要表现在:

(一)对动态更新工作重视还不够。虽然省厅多次会议强调,连续发文部署,但仍有不少地方没有充分认识动态更新工作的基础性作用,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动态更新的重要意义、任务要求、时间节点和技术路线等都知之甚少;有的地方没有充分认识更新调查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没有保留普查业务骨干,充实动态更新队伍,保障工作经费,组织领导不得力,导致工作基础不扎实,工作进展不快,数据质量不过硬;还有的地方没有真正将更新调查工作纳入重要日程,仅仅作为一项即时性工作,满足于一般性部署要求,没有及时调度、督促和指导各县(市、区)工作进展,造成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全省数据质量。

(二)动态更新工作机制尚未理顺。一是职能还未理顺。在动态更新调查工作开展之初,省厅就明确提出动态更新工作要以总量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实现环境统计、动态更新与总量管理的 有机结合。但仍有少数地方动态更新工作职能还未理顺,存在“两张皮”现象;有的虽然将职能划入总量办,但总量管理部门并没有全面参与动态更新工作的全过程,存在“牵而不管”的情况;还有的地方工作连续性不强,普查骨干流失,技术支持单位和力量不落实,仅仅依靠总量办现有人员重新摸索,边学边干,甚至个别市仅有一名环境统计的同志兼职负责动态更新。二是经费保障不足。不少地方对2009年动态更新工作经费保障不到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还有的对工作连续性考虑不足,没有积极申请2010年更新调查专项经费,影响了今年动态更新的工作开展。三是部门协调不够。主要是与有关部门协商合作的主动性不够,导致对农业源底数、机动车数量、生活能源消费量等数据掌握不足,动态更新的工作进度和数据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三)动态更新工作要求不高、审核不严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基础工作还不扎实。有的地方没有及时向各县(市、区)传达部署工作任务,在工作开展中放任自流,没有跟上指导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还有的地方没有认真按照要求筛选重点发表调查单位,重点单位漏失、发表单位数量陡变、重点与非重点比例失调等情况仍时有发生。二是审核把关不严。有些地方没有严格执行数据审核制度,数据现场核查严重不足,有的数据审核凭经验、靠感觉,审核重心仅放在部分重点工业源,对其他工业源和生活源、农业源数据一带而过;有的联合会审制度形同虚设,甚至存在照搬照抄2007年调查单位普查数据的情 况。三是数据比对分析不足。缺乏对动态更新数据的汇总审核和对比分析,部分地方出现了重点行业排放数据突变、区域单项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合理波动、更新数据与相关部门数据存在数量级差距等情况。

(四)动态更新数据质量问题不容忽视。一是逻辑性错误此起彼伏。尽管我们对数据质量提出了严格要求,但各市在上报的汇总数据中仍出现不少逻辑性错误,部分地区的城镇常住人口、生活能源消费、农业源参数、机动车保有量数据异常起伏,导致生活、农业等领域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发生突变。如…。二是工业COD比例偏低。2005年我省环境统计工业COD排放量占排放总量(工业和生活)的比重为45%。2009年动态更新数据中工业COD排放量占比仅为20%,如果考虑农业源排放量,这个比例更低。其中,XXX等市工业COD排放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与我省的实际污染排放状况是不相符的,也与现今的减排形势和减排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农业源数据问题比较突出。2009年全省动态更新猪、蛋鸡、肉鸡、奶牛、肉牛存出栏量较2007年普查数据增长了25.8%、54.3%、46.2%、146.7%、1061.5%,COD排放量为202.43万吨,较2007年普查增加69.8%,占全省COD总排放量的73.8%。另外,农业源规模化养殖调查比例过低的情况还相当普遍,如根据省畜牧部门数据,2009年我省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及养殖小区共17214家,规模化出栏量占比41.4%,而2009年动态更新仅调查了3735家,出栏量规模化比例仅为 15.6%。另外,XX市肉鸡规模化比例仅为1.27%、XX市生猪规模化比例仅6.82%。如果不能将辖区内的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充分纳入调查范围,“十二五”期间我省的农业源减排潜力将十分有限。四是机动车表格填报问题多。根据技术规范,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是由各不同燃料车型的机动车数量乘以相应系数得出。但从各市填报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未能从公安、交通等部门获取翔实准确的机动车数据,出现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全省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数据的准确核定。一是数据报表填报不完整,缺报部分车型保有量;二是同类车型年际间数据波动大,2007年前高排车登记注册量明显增加。2007年污染源普查中,2001-2007年全省登记注册的汽车保有量为305.3万辆,2009年普查更新为268.9万辆,减少了36.46万辆,降幅12%。摩托车保有量方面,2007年普查数据中全省2000年以前登记注册的摩托车保有量为419.5万辆,2009年普查更新为354.71万辆,降幅15%;普查中全省2000-2007年登记注册的摩托车保有量为569万辆,2009年普查更新为515.9万辆,降幅9.3%。

上述问题如不能妥善处理和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2010年动态更新工作,直接影响调查数据的质量,也将直接影响“十二五”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的开展。因此,各级环保部门在开展2010年的动态更新工作中,一定要正视问题,吸取教训,提高认识,加强保障,严格审核,认真分析,确保动态更新的数据质量。开展2010年动态更新,是国家确定的2011年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意义重大。首先,国家已经明确,2010年动态更新数据是“十二五”污染减排的基数,数据重要而敏感,质量水平要求高。这不仅要求我们把辖区内各类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调查准确清楚,还要使动态更新数据的结构合理、符合实际,为“十二五”污染减排提供依据;不仅要求我们调查重点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还要深入调查其生产经营、原辅材料使用以及治污设施运营管理的具体情况。“十一五”期间,由于基数不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不少市的减排工作,如果现在还存在侥幸心理,不重视这项工作,或者是出于迎合减排核算和环境管理的需要,存在“做数据”的情况,那么到了“十二五”我们还会吃“底数不清”的亏,就无法向党委、政府交代,无法向社会交代。

其次,2010年动态更新数据是“十二五”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2010年动态更新数据是“十二五”开展环境管理、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重要依据。当前,开展2010年动态更新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根据国家部署,2010年动态更新和环境统计两套体系仍将同时开展,并行推进。为保障“十二五”总量控制规划编制和减排责任书签订等重点工作需要,国家要求各省动态更新数据在2011年4月15日前完成汇总审核并上报最终数据,2010年环境统计仍按照常规要求于3月31日前上报最终数据,时间相当紧迫。特别是估计此次动态更新涉及四大领域近2万家重点发表调查单位,其中工业源1万家左右,农业源8000 家,集中式近400家,发表之后还要经过数据填报录入、汇总审核、比对分析等程序,在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上述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第三,2010年动态更新工作将奠定“十二五”环境统计体系框架,更加注重科学规范。“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依据动态更新平台,建立新的环境统计制度和体系。在2009年动态更新的基础上,今年国家又对2010年动态更新的技术路线、核算规则等进行了调整,基础表格、核算方法、软件平台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中,工业源:(1)重点发表调查单位筛选的基本行政单位由2009年的县级行政辖区变为市级行政辖区。(2)非重点估算调整为市级统一估算上报,同时向县级拆分。(3)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不再采用排污系数和监测数据“取大值”的方式,而是更加灵活。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环境监测、排污系数和物料衡算等方法进行核算和校核,对某一行业排污系数使用中发现问题的,各地可根据已有监测数据或物料衡算结果,提出区域内该行业的排污系数或核算方法报上级环保部门备案后在本地区使用。(4)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定于调整为经污水处理厂削减后排入外环境的量,与环境统计相一致。生活源:(1)由2009年的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基本调查单位填报,变为以市级行政辖区为基本调查单位填报,并由各市拆分到各县(市、区)。(2)进一步修订了生活废水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方法,明确生 活污染物为经污水处理厂削减后排入外环境的量。(3)生活燃煤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9年的排放系数法改为物料衡算法进行核算。(4)机动车相关报表中增加了2010机动车保有量总量指标。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重点对污水处理厂相关表格进行了修订,在主要污染物去除总量的基础上,增加了工业、生活分项的主要污染物去除量指标。农业源:(1)全国六大片区的畜禽养殖业产排污系数及核算方法将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努力减小地区产排污系数差异。(2)水产养殖业不再对规模化水产养殖场进行发表调查,改为县级统一核算。

目前,国家正在抓紧制定动态更新工作方案,修订完善相关技术规范和录入软件,并将于今年年底前开展业务培训。

三、扎扎实实做好2010年动态更新调查和环境统计工作 2010年动态更新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着眼“十二五”环境管理和污染减排工作,立足工业、生活、集中式和农业“四大领域”,突出重点指标和重点领域、行业,全面真实地获取2010年全省主要污染物治理排放数据,进一步完善技术方案,规范工作方法,细化审核程序,逐级落实责任,加强督查指导,确保按期圆满完成2010年动态更新工作,为“十二五”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奠定基础。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动态更新数据是规划开展“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各级政府科学决策和量化考核的重要参考,也是实施污染减排和总量控制的重要依据,做好2010 年动态更新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因此,各级环保部门一定要切实增强对做好2010年动态更新调查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以对事业、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动态更新工作任务。一是要把动态更新作为2011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作为减排“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污染减排工作体系,建立起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总量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各相关科(处)室和单位共同配合的工作机制。二是要理顺工作关系,争取政府支持,做好与农业、渔业、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政府和部门的积极性。三是要逐级分解任务,全面落实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强化业务指导和培训,确保动态更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根据国家部署,省级动态更新数据在2011年4月15日前上报国家,各市应在3月15日前将动态更新数据上报到省厅,并据此合理安排各县(市、区)上报市级汇总审核的时间。由于动态更新期间恰逢减排核查和春节假期,请各地根据时间节点,倒排工期,统筹安排,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全力做好工作保障。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各地要统筹安排,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保障。一是理顺工作机制。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理顺工作职能,由总量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动态更新工作。考虑到工作延续性,要充实动态更新工作人员,集中普查业务骨干力量,组织环境统计、监测监察、污控监督等业务人员参 与到动态更新的调查审核中去,这既是充实动态更新力量的必要之举,也是为“十二五”环境统计改革提前做好准备。二是强化技术支撑。动态更新涉及大量数据收集、审核、分析处理,涉及下一步向常规统计工作过渡,无论是当前工作急需,还是长远工作需要,都应加强技术支撑,固定相关技术支持单位。今年省厅配备5名专职人员,集中办公,专门负责动态更新和环境统计的技术支持。各市也要参照省厅做法,尽快研究采取必要措施,增强对动态更新和环境统计的技术支持。三是充分保障工作经费。2009年动态更新工作由于国家在11月份部署,各地错过了预算申报时间,导致经费没有完全落实。2010各地都申报了动态更新的工作经费,希望各级环保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尽快落实工作经费,为动态更新工作提供保障。四是加强业务培训。鉴于动态更新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特别是2010年更新调查技术方法较2009年有较大调整,待国家培训后省厅将组织开展全省范围的业务培训。各市、县也要加强对重点单位具体填报人员的培训,特别是针对农业源等薄弱环节,开展专门培训,切实提高基层数据填报的质量。

(三)注重突出工作重点。动态更新工作涉及四大领域近2万家发表调查单位,涉及水污染物12项、气污染物6项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等多个类别,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既要保障整体工作的全面开展,确保总体数据真实合理,又要注重突出工作重点。一是突出四项减排指标。要加强对COD、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指标产排放情况的审核把关,确保纳入减排的主要污染物动态更新汇总数据符合逻辑,结构分布符合实际,重点领域和主要行业企业的生产运行和污染治理数据真实可信,为“十二五”减排挖潜增效和核查核算提供保障。二是突出农业源和机动车数据调查。农业源和机动车既是“十二五”期间污染减排的重点领域,也是2009年动态更新调查的薄弱环节。我们必须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把这两个领域的排放情况查清楚、搞准确。一方面要加强与农业、公安、渔业、交通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运用各部门已有的数据积累和资源,多渠道获取数据、多手段比对数据;另一方面也要增强主动性,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开展专题调研,尽快摸清本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数量及其区域分布、机动车保有量及其结构分布等情况,不仅满足动态更新工作的需要,也为今后减排工作奠定基础。三是突出与减排核查数据的衔接。国家已经明确,2010年动态更新中,对于电厂综合脱硫效率,要按照“十一五”期间国家减排核查确定的效率进行核算;对于循环流化床锅炉和安装简易脱硫设施而未计算减排量的,应按总量核查口径填报;对于已经淘汰但由于未公布名单而暂未计算减排量的,应继续保留其排放基数。

(四)继续抓好工业源更新调查。“十二五”期间,工业源仍将是污染减排的重点。虽然多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对工业源的环境管理,但必须看到,由于近几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波动较大,不同行业生产经营状况复杂多变,工艺设施升级换代步伐加快,污染治理水平日新月异,加之多种利益导向,反映在我们环境统计和动态更新中,还有不少地方的工业源排放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努力解决这一问题,确保工业源更新调查数据真实可靠。一是要提前介入。针对辖区内主要行业和企业,组织开展深入调查,全面掌握企业生产、工艺、治理、排放情况,一方面可以指导企业填报,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审查把关能力。近期省厅将发文部署此项工作,每个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家企业,组织总量、环境监察、监测等部门对其产排污情况进行全面核查核算,并形成调查报告,作为全省重点行业调查数据审核的重要依据。各市要在年底时间紧、工作多的情况下,一定要安排好此项工作。二是要做好重点发表调查单位筛选。近期国家将部署开展动态更新重点源筛选工作,各级环保部门要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认真筛选核实,特别是要确保“十二五”期间承担减排任务的企业尽可能纳入重点源名单。对去年和今年新投产的“三同时”项目,凡有较大污染物排放量的,都不要遗漏。三是要合理选取调查统计方法。今年工业源动态更新的污染物排放量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核算方式,因此各地在调查中,要充分利用监督性监测和在线监测数据,并采用排污系数和物料衡算等方法进行比对校核,最终确定合理的排放数据。这个合理必须要符合市级,一定要实事求是,既不扩大,也不缩小,否则在减排核查中就会遇到“麻烦”。四是要符合污染治理实际。在更新调查中,充分考虑各个企业治污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情况,实事 求是地反映企业环保管理和污染治理水平,坚决避免按治污设施最好运行状态或全部达标排放来计算排放量。需要指出的是,对现有设施不能保证稳定达标的以及对日常监察监测超标的,要相应增加其污染物排放量。这是为什么我们的工业源数据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的一个重要原因。五是要加强综合比对分析。针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加强与经济活动数据比对分析,尽可能剔除不合理的数据。

(五)严格数据质量控制。质量是数据的生命。国家已经明确,2010年动态更新工作的责任主体在地方,数据质量责任主体也在地方。因此,2010年动态更新要突出抓好数据质量的把关。一是建立逐级负责的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县级环保部门要指导重点单位填写调查表,并对基础数据进行录入校核和汇总分析;市级环保部门要加强工作调度督促,开展重点企业动态更新现场核查,在县级数据填报、录入阶段及早介入、加强指导,组织开展各县(市、区)的动态更新数据审核和汇总分析,并对重点行业企业排放情况进行逐一复核。省厅将组织制定2010年动态更新调查审核方案及要点,指导各级环保部门开展更新数据审核。要落实好动态更新数据质量责任制,凡上报数据必须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的签字。签字就要认真负责,凡数据出现重大失误,影响“十二五”环境管理和总量减排的,一律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二是继续坚持多方汇审、联合把关的审核制度。组织总量、污控、监督、监察、监测等部门熟悉业务的同志均参 与到联合会审中来,调动发挥各方面的作用。特别是环境统计、排污申报和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的数据要符合逻辑关系。三是加强动态更新数据的比对分析。动态更新数据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能源消耗情况、环境质量状况,以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密切相关。要学习借鉴总量核查的经验和做法,加强数据间的相互校验,既要开展与宏观数据的比对分析,也要进行表间逻辑关系的校核;既要注重与经济、统计、农业等部门数据的横向比对,也要做好与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普查数据和2009年更新数据的纵向对比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使数据符合逻辑、反映趋势、贴近实际。

(七)全面推动环境统计工作。环境统计工作既是一项基础性极强的工作,也是一项业务性极强的工作,随着环境保护更加深入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随着环境管理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定量化方向转变,环境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2010年动态更新工作,担负着探索统计方法,推进统计改革,为建立“十二五”新的环境统计体系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一是要借助动态更新工作,进一步加深对环境统计工作的认识,研究新时期对环境统计工作的新要求,把握内在规律、适应形势发展、提高工作计水平。二是要认真研究探索“十二五”环境统计改革的新途径,进一步健全完善环境统计制度体系,以便更好地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服务。三是要强化对统计数据的应用,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进一步明确统计数据质量责任制。四是认真组织完成好2010年环境统计年报工作,2010年统计年报与动态更新工作仍然是两套表格,并举作业,大家在确保动态更新工作的同时,也要认真做好2010年的统计年报工作。五是开展“十二五”统计快报试点,统计快报是统计报表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统计应用的重要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环境统计快报制度,是“十二五”统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要求我省率先开展统计快报试点工作,省厅正在组织制定试点方案,力争尽快制定下发。统计快报数据首先从四项主要污染物开始,我省已经有了在线实时监控,数据直接上传,具备了“每月一报”的条件。通过统计快报的途径,也可以进一步发挥环境统计参与政府决策的能力,提升环境统计的地位。六是保证各级环境统计人员的稳定。省厅总量办要每年调查统计各级环境统计人员的情况,各级环保部门都要配备懂业务、负责任的技术人员充实到环境统计战线上来,并实现与动态更新工作相融合。

同志们,在新的历史起点,做好2010年动态更新调查和环境统计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大家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圆满完成2010年动态更新和环境统计工作,为“十二五”环境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谢谢大家!

厅长在污染源普查会议上的讲话 篇2

1 2009年四川农业工作回顾

2009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省农业系统的扎实工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耕耘,克服了金融危机蔓延危害、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的影响,全省农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面推进“两个加快”,实现“三保”目标(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起到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1)粮油生产再夺丰收。川东北玉米、川西南马铃薯、盆中丘区大豆和川南高粱发展势头强劲,优质水稻、“双低”油菜稳步发展,小麦产业化、生物质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改造中低产田土14.5万公顷,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现农业县全覆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病虫防治面积达2.45亿亩次,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2%左右。这些,都为再夺粮油丰收奠定了扎实基础。特别是在18个市州、72个县开展的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集成示范配套技术,促进良种良法入户到田,集中打造了16个示范带,建设了151个部级万亩示范片、面积11.9万公顷,示范带动113.1万公顷,创建水平进一步提升、效果进一步发挥、影响进一步扩大,带动全省粮食亩产提高6公斤,单产的提高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76.6%,走出了大面积平衡增产的新路子。全省粮食实现连续三年增产,比2008年增产8亿公斤,增长2.3%,占全国增量的25%,增量居各省第1位;油菜籽总产连续八年创历史最好水平,比2008年增产9.3万吨,增长4.9%。

2)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势头强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启动。四川省政府下发了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文件,召开了高规格会议,全省上下形成了共识,掀起了产业基地建设热潮。各级整合项目资金,累计投入7.8亿元,新建标准化基地5.3万公顷,改造提升基地3.3万公顷,探索出了蒲江中新、岳池三安和新津小业主大园区、顺庆农民产业园等基地建设模式,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中发展区正加快形成。全省经济作物产值达到816亿元,比2008年增加94.8亿元,增长13.1%。

3)农业促农增收成效显著。预计全省农民人均从农业方面获得的纯收入比2008年增加120元以上,仅蔬菜一项即达79元。

4)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战略,全省累计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企业185家、产品830个,有机食品企业29家、产品288个。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0个,居全国第一位。开通四川优质特色农产品网上博览会,搭建永不落幕的网络交易平台。先后成功举办了地震重灾区优质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会、2009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四川优质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北京展销周,组织农业企业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2009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重大农产品营销活动,现场销售金额5 000多万元,贸易成交合同金额近500亿元。

5)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一步强化。大规模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年活动,全省出动执法人员12.8万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近12万个次,快速抽检产品6万多个。实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建设项目,建设7个县级站,完善了省中心和9个市级中心,检验检测能力得到加强。组织开展了4次农产品例行检测和专项抽检,共抽检样品7 125个。建立健全了“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生产记录制度和产品准出制度,成都、广元等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制度。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迈出扎实一步。全省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57.6万公顷,累计认定191.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8.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4个百分点;新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1.8万公顷,居全国第3位,各类绿色食品基地面积累计达到87.9万公顷。全省无一例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6)农业科技工作开创了“三个三”新局面。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四川农大“三家大联合”,建立会商机制,召开联席会议,对重大农业科技问题形成共识,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三大体系”,启动了10大产业创新团队建设,编制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标准化建设规划,开展45个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认定了686个阳光工程培训基地、10个部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整合了资源,形成了合力。实施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实行农科教横向联合、省市县纵向互动,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2万人、新型农民39.7万人,完成实用技术培训2 486万人(次),示范主导品种150万公顷,推广主推技术403.3万公顷,加快了成果转化应用。

7)农村能源产业彰显巨大经济和生态效益。全年农村能源投入资金近20亿元,新建户用沼气池64.8万口,均创历史新高,建成大型养殖场沼气示范工程30处,安装藏式高效低排生物质炉1.2万台,惠及6万多藏族同胞。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池总量480万口,占适宜农户的50%,居全国第1位;建成沼气服务网点5 552个,覆盖35%的沼气用户,居全国第1位。经测算,全省年产沼气17亿立方米,为农民增收节支50亿元,减少薪柴消耗1 000万吨,减少水土流失1 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 000万吨,生产生态有机肥5 000万吨。

8)土地流转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新进展。四川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有序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在金堂等13个县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和服务网络;在大竹等13个县开展农村土地承包仲裁试点,探索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强和改进金融信贷服务,深入开展合作社示范行动,命名了150个省级示范社,向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推荐23个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试点。2009年底,全省耕地流转面积达到56.7万公顷,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4.6%,居全国第6位;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9 000个,拥有社员131万名,带动农户283万户。

9)农业投入再创新高。全年争取中央、省级各类农业项目资金103.1亿元,比2008年增长22.0%。其中,省级项目资金6.65亿元,比2008年增加2.6亿元,增长63.5%,特别是省级财政农业专项预算在2008年1.68亿元的基础上,新增1.5亿元,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同时,农业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村社”活动成效显著;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农业招商引资和争取国际援助到位资金创历史最好水平,农业政务信息工作位居省级机关前列。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四川粮食生产的基础还不牢固,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极端天气现象增多,农业气象灾害和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重发态势,农业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经济贸易全球化对农业发展的冲击越来越大,农产品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价格波动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在2009年高基数上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2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1)调整发展思路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2008年,结合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经过深入调查和反复研究,全省上下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形成了共识:农业工作必须主动融入四川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进行谋划,四川农业定位必须始终坚持“两个着眼于”,即着眼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着眼于加快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按照上述思路,我们编制发布了《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发展十大特色优势种植业、建设1 000万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写入了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决定》,争取省政府下发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决定》、《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12年)》、《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含金量很高的文件,将行业规划、部门工作上升为党政决策和政府行为,为农业部门开展工作争取了政策,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

2)改进工作方法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领。围绕实现“三个跨越”,即种植业大省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强省跨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目标,在工作方法上我们实现了“三大转移”,即从注重抓粮食生产转移到与抓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并重,从注重抓农业生产转移到与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并重,从注重抓农业微观管理转移到与抓农业政策法规等宏观管理并重,在实现行业发展的同时,农业部门的地位不断提高。

3)谋划实施大项目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农业发展上台阶,最根本的就是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按照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思路,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出台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等大好机遇,研究谋划了基层标准化农技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耕地质量建设、农村沼气建设、种子工程等五大项目,组织实施了标准农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农作物良繁基地建设、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粮油高产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示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等重点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既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促进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既推动了各项农业工作顺利开展,又强化了农业部门的职能和手段。

4)创新体制机制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抓农业工作,必须顺应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有效、管用的新机制、新办法。我们大力扶持多元化、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农民开展多渠道、多领域的联合与协作。指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有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红、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按股分红等利益分配模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增值利润。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公司+农户等模式,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5)强化协同配合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部门是弱势部门。农业工作服务的对象和农业部门所处的地位,决定了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加强沟通协调,争取支持配合。我们积极主动与四川省发改委、财政厅、商务厅、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质监局、工商局、银监局、保监局等部门沟通衔接,先后联合下发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金融保险服务、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特色效益农业商标品牌建设、“农超对接”试点等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四川省农业厅先后与眉山、凉山、广安、资阳市政府签订农业合作备忘录,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柑桔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和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大等科研院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为加快四川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建设试验示范区,寻求科技支撑。邀请有关金融机构、省级有关部门和龙头企业,召开银政企座谈会,分别与四川省农行、省农发行、省农村信用联合社和进出口银行成都分行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探索银政、银企合作新模式。

6)争取领导重视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先后争取四川省政府召开了马铃薯、茶叶、柑桔、蔬菜产业发展工作会,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暨粮食高产创建现场会、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会等会议,举办了首届“中国·四川泡菜国际论坛”,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强化了措施。四川省农业厅及时将产业发展动态、农业工作亮点以及领导关注的热点等形成专报346篇,报送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领导批示达397条次,其中肯定和表扬性的批示141条次。

3 2010年农业工作安排

2010年四川农业工作总的要求是: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狠抓“三个强力推进”,做到“三个努力实现”和“一个努力确保”,即强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强力推进基础条件改善,强力推进科技要素支撑,努力实现粮食增产2.5亿公斤、力争超过5亿公斤,努力实现农业为农民人均增收60元、力争超过100元,努力实现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2010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新启动花生、青稞良种补贴,扩大农机具购置、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规模。同时,进一步完善水稻、玉米、小麦、棉花、油料良种补贴和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要认真抓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特别是要强化对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实施和监管。

2)切实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一要突出抓好重点产区;二要紧紧抓住主要作物;三要深化高产创建;四要落实防灾减灾措施。

3)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把2010年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年”,实施“613”工程,建设基地53.3万公顷,发展设施农业2.7万公顷,报四川省政府认定授牌20个产业基地强县。一要培育60个产业基地强县;二要建好100个万亩核心示范区;三要建设30个良种繁育基地;四要抓好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五要强化绿色防控和非疫区建设;六要加强检查督导。

4)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新建1 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的目标,认真实施《四川省耕地质量建设工程规划》。一要抓重点项目。在39个县启动实施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田间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在12个县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在112个县实施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二要抓重点区域。围绕成都平原、川中丘陵、盆周山区三大区域,沿成南、成乐、成渝、成绵四条线路,在20个县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片20个,示范面积2万公顷,确保全省完成13.3万公顷中低产田土改造任务。三要抓质量提升。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度,扩大作物品种覆盖范围,提高技术覆盖率、到位率和肥料利用率,确保完成400万公顷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任务。进一步扩大有机质提升行动项目实施范围,推广秸秆还田腐熟面积20万公顷。四要抓质量管理。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立省、市、县三级监测网络。

5)全面推进农机化科学发展。一要开展农业生产中的耕播收等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机遇,重点发展适合丘陵和盆周山区的中小型、微型耕整机,推广小麦机械化播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开展小麦、水稻机收作业,发展玉米、油菜机械化作业,大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二要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械推广力度。以机械化播种(栽、插)薄弱环节为突破口,狠抓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和小麦、油菜播种机械化技术推广。三要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加强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以跨区作业等服务形式为主线,延伸扩展农机服务领域。以农机制造市场、流通市场和维修市场为重点,加强农机行业监督。四要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强化农机安全源头管理,以创建“平安农机”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宣传教育行动、执法行动和治理行动“三项行动”,推进法制机制、保障能力和监管队伍“三项建设”,夯实农机监管基础,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建立农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有效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促进农机事业安全发展。农机挂牌率、驾驶人员持证率、年检率分别达到88%以上,农机事故指标控制在四川省政府下达的考核指标以内。五要加强农村机电提灌站和乡村机耕道建设。加强农村机电提灌设施设备建设,发展抗旱服务组织,全年修复改造提灌机械6.6万台次/65万千瓦,新建、改造农村机电提灌站2 800处,提水35亿立方米。规范设计、抓好培训、建好队伍,强化乡村机耕道路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全年新建、硬化机耕道路各2 000公里。六要着力包装2-3个提高农机化水平的大项目。用项目争取农机投资,用投入支撑农机化发展。

6)大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要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以完善产、加、销产业链标准体系为重点,新制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40个。新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省级21个,新认定无公害基地26.7万公顷,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7万公顷。二要继续开展专项整治。继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年、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扎实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重点环节的整治工作。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例行监测,全年4次抽检样品达到7 000个。引导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增强自检意识,提升检测能力。全面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防止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三要继续加快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抓好在建项目的实施,积极争取将纳入“十一五”农产品质检规划的12个县列入2010年实施。抓好检测机构认证和人员培训,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

7)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继续按照“三个三”的要求,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抓手,建立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紧密衔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优质高产和突破性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集成,5年内选育主导新品种200个、突破性专用新品种100个,创新集成轻简栽培、病虫防控、精深加工等主推新技术50项,以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为重点,加快成果转化。二要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扩大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规模,启动镇乡公益性农技服务站基础能力建设,以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为重点,培养科技示范户6万户,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万人,提升农技推广能力。三要继续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三大行动”。以阳光工程、农技推广示范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等项目为载体,整合农业科技培训推广项目资金2亿元以上,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培训新型农民30万人、产业骨干农民6万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 000万人(次)。省级抽派100名专家、带动市县乡1万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示范50个主导新品种133.3万公顷、推广15大主推新技术200万公顷,带动全省均衡增产增收。

8)继续强化农产品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00个、绿色食品100个、有机食品50个。深入挖掘农产品地理标志优势资源,培育打造一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品牌,新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20个。加快推进“峨眉山茶”、“四川泡菜”等区域品牌创建工作,制定“峨眉山茶”、“四川泡菜”标准。鼓励企业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坚持“政府搭好台、企业唱够戏、市场谋发展”的思路,促进农产品市场营销工作常态化。举农业系统之力办好第十一届西博会现代农业专场,积极组织基地大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北京绿色食品展销会、成都中医药大会、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以及美国、英国、巴西农产品博览会等会展活动,扩大影响、提高声誉、抢占市场。继续开展四川泡菜进军营、进超市、进宾馆、进工地、进学校“五进”活动,宣传推介“四川泡菜”品牌。

9)大力发展农村能源产业。把农村沼气作为农业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产业来抓,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5万口,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30处,农村沼气服务网点1 000个,加强沼气技术创新、维护管理和配套服务。开展沼气集中供气、秸秆能源化利用、太阳能开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示范,积极包装农村沼气CDM(碳汇交易)项目。同时,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村社”活动,抓好农村清洁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试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成果的推广应用。

10)深入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一要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二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三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机制;四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试点。

2010年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决胜之年。灾区农业农机部门要进一步争取和落实恢复重建资金,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扎实抓好以恢复受损农田、生产大棚、机电提灌站、乡村机耕道、农机库棚、服务体系等为重点的农业农机灾后重建,恢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灾区农民吃饭和增收问题,确保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在全市文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3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关于文艺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投身建设现代化包头的生动实践,通过各种文艺样式讴歌人民、讴歌时代,凝聚力量、凝聚人心,我市文艺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一是文艺创作成绩显著。我们推出了一批优秀的舞台剧、影视、文学、艺术作品,荣获国家和自治区级重要奖项达100多项。电影《吴运铎》、广播剧《宗旨》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话剧《惊蛰》荣获中国话剧艺术最高奖“金狮奖”,舞蹈《醇香》、摄影《北纬45°心情草原》、撕纸《吉祥草原》、中国画《天韵草原·赛场》分别荣获“荷花奖”“金像奖”“山花奖”“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一大批好作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二是特色文艺各领风骚。糅合包头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精髓独创的地方剧种漫瀚剧,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区第一个走向全国的地方戏曲剧种,赴10多个国家进行交流演出,市漫瀚剧院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土右旗连续两次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被自治区文化厅确定为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永久举办地。我市民间剪纸艺术,兼具北方游牧和中原农耕文化特质,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剪纸艺术品牌。三是文艺人才声名远播。著名美术教育家兰尚濂老师,桃李满天下,很多学生成为中外知名的画家、教育家。美术大家刘大为、杨飞云,长期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和中国油画院院长职务,艺术成就非凡;著名书法家麻天佑半个多世纪笔耕不辍,其隶书作品人称“麻隶”;白铭、闫汝勤、任德超、潘志成等一批书画大家,作品广泛流传,形成了当代书画界的“包头现象”。著名诗人纪征民作词、国家一级作曲家王星铭作曲的歌曲《我从草原来》,传唱祖国大江南北。老一辈作家玛拉沁夫、歌唱家马玉涛,深受全国人民爱戴。国家一级编剧闫甫、郭长岐多年倾心戏曲创作,为漫瀚剧成为创新剧种奠定了基础。四是群众文艺方兴未艾。鹿城文化艺术节、新年音乐会等一批品牌文化,为文艺精品走进群众提供了展演展示平台。社区之光大舞台、少儿艺术节、农牧民文化大院风采大赛、老年艺术节、文博书法绘画展等一批特色群众性文化活动载体,既让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文艺创作,又让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文化成果,展现了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五是文艺队伍发展壮大。我市已拥有书法、美术、作家、摄影、曲艺等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文艺协会会员3000多人;国家一级编剧、演员30多人;有影响力的民营文艺机构200余家;一批中青年艺术家迅速成长,业余作家、民间歌手、民间艺人不断涌现,网络作家、个体演艺人员等新生力量持续壮大,为包头文艺事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艺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着力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2014年10月,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透彻地阐述了文艺的重要作用、根本方向、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国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5年10月,中央制定下发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深入贯彻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是指导我国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意见》精神,努力推动我市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前,我市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璀璨明珠的关键时期。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既搭建了文艺事业的大空间大舞台,也呼唤着文艺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文艺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履行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把自己的追求奋斗融汇到实现中国梦的伟业中去,融汇到建设现代化包头的实践中去,努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努力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鼓舞和激励全市各族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一,坚守为民导向,努力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体现文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切实把握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真正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始终怀有真挚爱民的情感。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古往今来,那些关心群众疾苦、关注人民生活的伟大诗人作家,那些历经磨砺而愈显珍贵、大浪淘沙而更加醇厚的传世经典,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把万家的忧乐倾注笔端。比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寄托了对人民命运的悲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包含了对百姓冷暖的关切;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热爱,等等。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对人民饱含真挚的感情、怀有浓重的热爱,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放歌,从而赢得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nlc202309090206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充分反映人民大众的心声。文艺创作的根在基层、本在人民,只有让人民成为主体、成为主角,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文艺创作才会始终充满希望和活力,文艺工作者才真正践行了服务人民的创作导向。我国著名作曲家聂耳,始终坚持为劳动人民、劳苦大众进行创作,被称为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的创作和感情倾注于被压迫劳动人民、为劳苦大众而歌的作曲家”。我市创作的话剧《北梁人家》,描绘了2000多名干部与北梁群众肝胆相照、同心协力,共圆“宜居梦”的感人事迹,反映了北梁人民期盼和梦想,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共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想创作出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就必须代表他们的利益、表达他们的心声,为他们写和作、为他们歌和唱、为他们鼓与呼,做他们多彩生活的演绎者、真实感情的传递者、心灵诉求的代言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诉求,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有了更高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不断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当前,随着我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外地人对包头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包头的经济社会、历史人文、民族风情、地方特色,这些光靠对外宣传、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地人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包头大地、传承包头文化、讲好包头故事、唱响包头声音、光大包头形象,让外地民众通过欣赏我市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包头的认识、增进对包头的了解。

第二,发扬精品意识,努力奉献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需要优秀作品来体现;一个地区的文艺高峰,需要优秀作品来构筑。当前,我市文艺创作总的态势是好的,但扛鼎之作、经典之作还不是很多,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紧抓住创作这个中心任务,努力推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传世之作。

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当年柳青、丁玲等老一辈作家,为了创作一部好作品,在村子里一住就是几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作品的人物都是有着生活原型的;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亲自下煤窑、当矿工,感受其中的人物心态和生活。这些作品之所以有影响力、得到群众认可,是因为它们从劳动群众的最深厚根基中汲取了养分。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的创作态度,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努力创作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要建立健全作家、艺术家深入群众、体验生活的常态化制度和机制,大力弘扬“走转改”精神,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前线,深入重点民生工程最前沿,深入农村牧区、街道社区、企业学校最基层,使作品始终体现时代特色、群众立场和生活温度。

要善于挖掘、善于发现。我市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黄河文化与阴山文化、西口文化与工业文化多元交织、融汇发展,孕育形成了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的独特文化品质,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资源。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根植包头文化沃土,努力推出更多具有包头特色、反映包头风格、体现包头气派、展现包头风貌的文艺精品,让它们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当前,我市正在进行许多具有新时期特点的伟大建设,改革开放、创新创业、转型发展,城市棚户区改造、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题材。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挖掘我市人民群众在这些伟大实践中的事迹,努力从实践中获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推出更多反映人民群众热火朝天搞建设、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励人作品。

要潜心研究、潜心创作。从古至今,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汉代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清代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铸就了世界文学史上的奇峰;我市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用近30年的时间酝酿打造《茫茫的草原》,创作了我国文学史上较早反映蒙古族人民生活与斗争的长篇小说。这些文学巨匠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树立了丰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先贤为范、向经典看齐,静下心来、克服浮躁、拒绝喧嚣、耐住寂寞,用情感和功夫锤炼、用时间和心灵酿造,努力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时代精品,创作更多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巨制,推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传世之作。

第三,大力铸造灵魂,努力在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中发挥作用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要切实担负起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崇高使命,履行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包头各族人民力量的神圣职责,真正发挥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铸就民族魂魄的重要作用。

要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紧紧围绕我市正在开展的“中国梦·尽责圆梦”“德润鹿城·文明包头”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以自己熟悉和擅长的文艺形式,深情讴歌各行各业践行“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全面反映包头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用优秀作品汇聚起建设包头、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继续发扬我市在蝉联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把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作品中,生动形象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唱响爱国主义的永恒旋律。正确、生动地反映和描写包头发展史,大力弘扬包头文化核心理念,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激发起各族人民热爱包头、建设包头、发展包头的豪迈热情和精神动力。

nlc202309090206

要弘扬真善美的时代主旋律。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民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比如,根据我市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朱清章真实事迹改编创作的电影《守候》和话剧《惊蛰》,生动再现了朱清章三十年不离不弃,终于唤醒植物人母亲这段撼人心魄的人间真情,弘扬了中华民族孝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让广大观众受到极大的感染;以文艺志愿者为主题的《爱+1度》微电影,深刻诠释了志愿服务精神,让更多人认识到了志愿服务的价值和快乐。这些作品不仅向世人生动传递了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还引导人民增强了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做好新时期文艺创作工作,必须要继续坚持真善美的时代主旋律,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使人们感悟和认同社会主流价值。

要坚守中华文化自信和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些年,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丰润作品,使文艺创作有了更为丰富的哲学内涵、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底蕴。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续好中华文脉,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生活智慧挖掘出来,把中国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发扬光大。要找准当代生活的底蕴和传统文化血脉之间的契合点,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的文艺作品,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彰显包头独特魅力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第四,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文艺人才

文艺能否给人以价值导向、精神引领、审美启迪,取决于艺术家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德艺修养这个根本,追求德艺双馨,赢得人民尊敬。

要提高艺术修为。现在,有些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作品人们不喜欢,不是曲高和寡,而是曲低和寡,主要原因是文化功底不深,实践功底不深;有的不注重积累积淀,把主要精力和心思用在宣传、广告、公关上,结果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遗忘了。古人经常讲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实际上只有学富五车、才能才高八斗。我们一些文学大师、艺术大家,无不是经过日积月累、艰苦磨练才修成正果的。历史只承认真正的艺术,关键是要舍得下硬功夫、下苦功夫。广大艺术工作者尤其是年轻艺术工作者,一定要学习和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自觉坚守艺术理想,讲品位、重品质,不断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和艺术训练,持续提升自己的学养、涵养、修养,努力通过潜心钻研、苦心历练达到成功的彼岸、艺术的高峰。

要恪守道德情操。精品力作都是有大德的文化人所作,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之所以千古传颂,就是他们本身的为人境界高。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注重品德修养,自觉锻造人格修为,打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底,严明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恪守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职业道德,努力做到以德立身、以文化人。要处理好义利关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时代风尚,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赞誉。

要强化文艺担当。文艺有教育、认识、审美、娱乐等功能,但教育是第一位的功能。一部好的作品可以引导人们崇德向善、积极向上;一部坏的作品可能让人走火入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文学艺术家影响的是全社会的人,一定要在文艺育人、弘扬正气上发挥更大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上担负重要责任。总书记在《忆大山》一文中写到,大山是一位非党民主人士,但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割裂开来。他利用与基层民众水乳交融的关系,以诙谐幽默的语调,合情入理的分析,乐观豁达的情绪,去劝说人们、影响人们,主动地做一些疏导和化解矛盾的工作,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大家一定要学习贾大山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在团结人民群众、营造社会和谐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坚持党的领导,努力为全市文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党的领导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自觉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极端重要性,从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明包头的高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要把握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文艺工作的宏观指导,贯彻落实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处理好党性和人民性、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切实做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艺改革发展领导权。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熟悉文艺工作规律、能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要高度重视文艺阵地建设特别是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决不给错误文艺思潮和不良文艺作品提供传播渠道。各级宣传部门要发挥统筹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做好文艺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和团体协同推进,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文艺工作新格局。

要加大文艺人才培养力度。文艺的发展首先看作品,作品的背后是人才。没有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没有好的作家、艺术家。要加强高端人才、人民喜爱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的培养、锻炼和使用力度,造就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文艺领军人物。要大力宣传推介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名家,整合社会资源,对他们承担的重点项目、重要演出等给予支持,力争有更多的名人入选自治区、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要引导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业余作家、民间歌手、民间艺人,发展壮大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要强化文化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后备人才库,发挥老专家、老学者、知名艺人的“传帮带”作用,大力培养接班人,推动青年文化人才快速成长。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积极探索凝聚、吸纳、利用各类文艺人才的有效渠道,加强文艺人才引进,壮大文艺人才队伍。

要营造良好的文艺创作环境。环境关系文艺生态的涵养,关系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拿出细化、量化、具体化的落实措施,更好促进文艺创作生产。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文艺人才、尊重文艺创造的良好氛围,使优秀作家艺术家专业上有权威、社会上受尊重。要加强对文艺队伍的团结引领,诚心诚意同他们交朋友、为他们办实事,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心愿,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在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要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形成健康有序的良好市场环境。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出作品、出人才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文艺精品和文艺人才充分涌现、文艺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扩大的生动局面。

各位艺术家、同志们,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助推伟大的时代。希望大家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望,多出精品、多创佳绩,为开创我市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全面建成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6年4月15日)

厅长在污染源普查会议上的讲话 篇4

立足科技创新 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湖北渔业强省建设

省农业厅副厅长 焦泰文(2012年1月5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和渔业工作会议精神,交流经验,表彰先进,总结2011年水产业发展成就,安排部署今年的水产工作,焦泰文副厅长在全省水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刚才,我局对20个水产工作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并为“湖北省二十强渔民专业合作社”和部分部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授牌。荆州市、鄂州市、汉南区等三个市、区作了典型发言,作为全省相关工作的突出代表,他们的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下午,我们还要参加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下面,我就2011年全省水产业发展情况和今年的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克难奋进,2011年全省水产业抗灾夺丰收成绩斐然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省渔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农业部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水产系统克服今年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千方百计保生产,多措并举促增收,取得了抗旱救灾的决定性胜利。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00万亩;产量超过365万吨;渔民人均纯收入为8200元;渔业产值达到485亿元;水产业为全省农民人均增收贡献25元,在重重挑战中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11年湖北省抗灾夺丰收突出贡献单位”。

总结回顾过去的一年,“五个前所未有”令人印象深刻:一是渔业灾害之大前所未有。三季连旱时间长、范围广,给历来以抗涝为主的湖北水产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全省水产主产区普遍受灾,苗种繁育和投放受阻、成鱼养殖受困、渔业生态受破坏,渔民生产生活一度举步维艰,水产业的损失大、影响深。二是灾害应对之好前所未有。在中央和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亲自部署下,全省水产战线明确责任抓救灾、千方百计保生产、多措并举促增收、主动汇报争支持、尽其所能保民生,(范文网 )灾情应对科学有序,不仅大灾之年喜获丰收,而且化危为机,强化了渔业综合生产能力,鼓舞了行业士气。三是政策扶持资金之多前所未有。去年全省水产业共争取中央、省级等各类项目资金7。26亿元以上,比2010年的4。2亿元增3。3亿元,增79%,创历史新高。其中,争取中央财政5。55亿元;争取省级财政1。71亿元。尤其是在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农业部下拨救灾资金1亿元,省政府落实救灾贷款财政贴息8400万元,极大增强了抗灾复产的信心。

四是品牌创建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我省水产三艘品牌航母远航香港,抢滩北京、上海等地。在省内与十大超市、十大餐饮、十大宾馆成功对接,共48家超市、餐饮、酒店成为“三大品牌产品定点经营单位”,“楚江红”小龙虾、“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洪湖渔家”生态鱼、鄂州武昌鱼、长阳清江鱼等5大品牌产品荣膺第九届中国农交会金奖。

五是行业信心提振之快前所未有。各级领导高度关注湖北水产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批示和肯定水产业的发展成效。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渔业工作会议和池塘改造、生态修复、长江禁渔等会议上,湖北都作为典型在会上发言交流。11月上旬,农业部在我省隆重召开全国渔业灾后复产暨池塘改造现场会,高度肯定了我省的池塘改造工作。中央和省级各种媒体对湖北渔业的报道多达百余篇次,发言稿《焦泰文副厅长在全省水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省局多年历史遗留问题得以解决,部分市县水产机构得到巩固和加强,行业面貌一新,信心大增。

2011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突出科学指导抗灾复产,全过程开展技术服务,不断加快渔业生产恢复进程。灾情发生后,省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全省上下合力打响抗旱攻坚战,先后组织1000多名省、市、县水产技术人员深入受灾严重地区。科学应对灾情,在抗灾期间,组织开展“四保”,即:保鱼苗繁育、保主产阵地、保水生生态、保市场供给;在灾后复产阶段,组织“四抢”,即:抢补名优苗种、抢扩养殖面积、抢繁急需苗种、抢调省外苗种,旱灾期间共抢繁抢育鱼苗150亿尾,调剂补投名优苗种18亿尾,优化养殖结构面积36。5万亩,通过对渔民实施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保证了水产生产在大旱之年,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突出精养渔池标准化改造,大力推广名优品种和高效健康养殖模式,不断提升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去年,全省改造并投入生产的精养鱼池面积达到40万亩,改造后的池塘平均水深2。5米,扩大水体容量40%,完成目标任务。3600万元的省级“以奖代补”资金撬动了10亿元的地方配套、农民自筹和社会资本。结合精养鱼池改造,全省主推十大名优品种、十大实用技术、十大优化模式,大力发展健康养殖,虾稻连作、“18221”鱼鳖混养、两年段养鳝、虾蟹混养、种青养蟹、鳜鱼专养等高效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名特优养殖规模达到760万亩,占总养殖面积的76%。名特主导品种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小龙虾、黄鳝产量更是占到了全国的50%以上。

(三)突出加工增殖和品牌培育,促进产业化发展,不断提升湖北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洪湖、潜江两大水产品加工园区的龙头企业技改扩规、新产品研发步伐加快,园区内莱克、华山、德炎等公司成为行业领跑者,甲壳素衍生品等高端产品在欧美等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荆州大明、浠水神鹭、武汉高龙公司等水产加工企业异军突起,开发出系列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其产品分别占领东南亚等市场。全省水产品加工能力突破90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29%,出口创汇2。3亿美元(含转口)。其中,潜江莱克、潜江华山、宜都天峡等3家加工龙头企业产值突破5亿元大关。省内“渔悦”、天峡鲟等加工品牌和“鱼、虾、蟹”三大共享品牌,通过农超对接等系列活动集中宣传推介,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

(四)突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强化水产品质量监管,不断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初步完善,已有17个市州、90个县市区成立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构,落实了分管领导、质安监管负责人和专职联络员,初步形成了“政府负责、属地监管、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格局。各级水产部门相继开展了鱼药、鱼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专项整治活动,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和责任追究力度不断加大,我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全年水产品抽查合格率达到98。4%。

(五)突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强化增殖放流,不断提升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11年是长江禁渔十周年,全年禁渔期共出动渔政船艇120多艘(含租借),出动渔政执法人员3000多人次,查获违法捕捞渔船20多艘,农业部长江禁渔十周年总结大会11月份在我省隆重召开,是对我省十年禁渔工作的充分肯定。渔业增殖放流活动更加深入,先后组织筹办了宜昌珍稀野生生物放流、荆州市四大家鱼亲本放流、两坝间经济鱼类放流和“一江两湖”生态修复同步行动等大型增殖放流活动,全省共放流各种规格鱼种10亿尾、种植水草4。25万亩、底播贝类420万粒,达历年之最。

(六)突出水上安全管理,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实有效,不断提升船检港监工作水平。各地渔业主管部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继续实行与船东签订《渔业安全生产责任书》。主动与海事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大长江、汉江、湖泊水库等重点渔业水域安全生产检查力度,加大渔船安全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加大对违规造船行为的打击力度,有效杜绝了重特大渔业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维护了全省渔业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渔业互助保险稳步推进,全省新增12个互保机构,参保渔民10412人,交纳渔民人身平安互保费近100万元,保金近6亿元。

临危大考,水产业能向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是省委、省政府和省农业厅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级水产部门坚持“保目标、保规划、保增产、保增收”不动摇,齐心协力,迎难而上的结果;是百万渔民坚忍不拔,辛勤劳作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农业厅党级和省水产局党委向全省水产战线的干部职工和渔民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理清思路,切实推进渔业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建设渔业强省,已经成为全省水产系统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尤其是近年,通过坚持“湖泊拆围、水库限养、鱼池改造、加工带动、品牌增值”的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开局。但是,渔业强省建设任重道远,转变发展方式要做的工作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用全新的视野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持续有序的推进。

厅长在污染源普查会议上的讲话 篇5

按照会议安排,我向大家简要通报一下2017年全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情况,对2018年重点任务及全国“两会”期间空气质量保障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一、2017年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情况

2017年,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大气污染防治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统筹推进压能、减煤、治企、降尘、控车、增绿等各项措施,着力开展7个专项行动和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强化攻坚,有效扭转了空气质量不降反升的不利局面,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全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6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超额完成了6%的目标,超国家“大气十条”确定的目标任务14.8个百分点,其中10月1日至12月31日,全省pm2.5平均浓度6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7.4%,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大大增强。绝大部分市、县(市、区)完成了目标任务,从各市看,pm2.5平均浓度改善幅度较大的是石家庄、承德、衡水、唐山、保定、廊坊、邢台等7市,从各县(市、区)看,pm2.5平均浓度改善幅度较大的是涿州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霸州市、文安县、永清县、香河县、故城县、安平县、固安县、景县。省政府关于2017年全省各市及县(市、区)空气质量改善完成情况的通报已经印发,通报中也提出了有关要求,请大家认真领会落实。2017年基本工作情况是:

(一)突出目标导向,健全治污体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精心谋划部署,制定印发《河北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及18个配套专项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七个一”工作推进机制,集中开展农村清洁供暖和燃煤小锅炉、劣质煤流通、“散乱污”企业、露天矿山、扬尘污染、交通运输领域污染集中整治7个专项行动。针对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多发、污染严重的特点,制发实施《河北省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及专项督察、执法检查、量化问责、信息公开、宣传报道等5个专项方案(“1+5”方案),确立6大方面13大项40项具体强化措施,形成了完整的治污工作体系。

(二)突出治本攻坚,强化重点突破。坚定不移去产能,全省共压减退出炼铁产能2066万吨、炼钢产能2555万吨、淘汰火电机组34台68万千瓦,水泥产能261万吨、平板玻璃500万重量箱、焦化产能808万吨。着力调整能源结构,全省完成气代煤、电代煤验收通气253.7万户,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为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燃煤锅炉治理,全省共淘汰燃煤锅炉3.9万台5.8万蒸吨,提标改造燃煤锅炉311台2.1万蒸吨。加强散煤治理和市场监管,开展劣质散煤管控“百日会战”行动,抽检散煤8083个批次,立案1309件。

(三)突出协同减排,强化源头防控。集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行动,共整治“散乱污”企业10.8万家,其中关停取缔68747家,整合搬迁898家,整治改造38785家。实施重点行业污染物全面达标计划,完成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印刷等重点行业vocs治理1737家。强化排污许可证管理,完成火电、造纸、钢铁、水泥等15个重点行业国家版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工作。着力治理扬尘污染,全省治理建筑工地5170个。开展露天矿山集中整治行动,完成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修复绿化255处。积极推进车油路污染综合治理,淘汰老旧车8.8万辆,推广新能源汽车4.3万辆。集中开展成品油市场和重型柴油车专项整治,抽检成品油24811个批次,立案1582件。严格秸秆露天焚烧管控,组织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情况执法大检查,约谈21个县(市、区),处罚问责371人。大力推进增绿扩容,新增造林绿化面积536万亩,完成任务的127.6%。

(四)突出应急减排,强化预警应对。完成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加强研判会商,精准预警,提前启动应急响应,分级发布预警信息,预警发布准确率和重污染天气过程捕捉率达90%以上。对错峰生产和停限产企业不搞一刀切,按照“一市一策、一业一策”,对5254家企业实施错峰生产,有效实现了削峰降速。实践证明错峰生产、错峰运输是应对重污染天气的有效举措。圆满完成党的十九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北京市专门致函表示感谢。

(五)突出督察执法,强化责任追究。持续开展“利剑斩污”专项行动,破获了一大批涉气环境违法案件。特别是进入秋冬季以来,组织开展了四轮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专项督察和执法检查专项行动,突出督政督企、严惩重罚、量化问责,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强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的态势。共检查企业(点位)6.93万个,查处涉气问题1.89万个,查办违法案件2215起,对大气污染治理进展缓慢和落实不力的市、县政府进行公开约谈,追责问责相关责任人339人,依法取缔关停企业386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279人,在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长城网和省环保厅官网公开曝光一批典型环境违法案件,有力促进了大气环境突出问题的解决。省环保厅执法数量与处罚案件2017年第四季度连续三个月位居全国第一,受到环保部的高度肯定。

(六)突出改革创新,强化支撑保障。积极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在143县(市、区)建成一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基础上,增建监测站194个,在全国第一个实现每个县(市、区)两个空气监测点位。争取中央大气治理资金57.77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7.67亿元,创历史新高。在省级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8亿元外,又在煤改气、煤改电、矿山环境治理、新能源汽车推广、化解钢铁产能等其他方面投入大气污染治理相关资金26.9亿元。

(七)突出宣传引导,强化社会监督。加强环境宣传教育,集中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1+18”文件宣讲培训,组织开展“美丽河北·最美蓝天卫士”推选活动,策划举办环保公众开放日等“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守护蓝天记者行”、“治霾·京津冀在行动”、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专项督察跟踪采访、“打赢蓝天保卫战”主题采访等活动,在长城网、河北新闻网、省环保厅官网设立“大气环境突出问题举报平台”和“大气环境问题曝光台”,广泛运用新媒体在内的多种媒体宣传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和省级主要新闻媒体对我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宣传力度空前,共刊发稿件1600多篇(条),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过去的一年,是我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务最重,创新突破最多、工作成效最显著的一年,中央和省委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予以肯定。特别是近期,张高丽副总理,王东峰书记、许勤省长,环保部李干杰部长等领导对我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2018年1月9日,张高丽副总理批示:“成绩来之不易,河北付出巨大努力,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稳扎稳打攻坚克难,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群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效给与了充分肯定和良好评价,对蓝天的幸福感时常洋溢在脸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省各级各部门拼搏奋斗、忘我工作、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大气办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2018年工作重点和“两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安排

按照省委九届六次全会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要求,在认真总结2017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和全面评估“1+18”政策体系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河北省2018年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方案》,马上会印发给大家。一是突出目标导向。确定全省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7年下降6%以上,达到61微克/立方米,并按此目标分解到各市。也希望各市政府据此目标,按照城乡共治的原则分解到县(市、区),3月底前将有关目标分解情况报省大气办。二是突出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物传输通道城市,特别是空气质量2017年排名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后十位的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唐山、衡水市要按照“保底线、退后十”要求,自我加压,强力攻坚,其中,唐山市、衡水市2018年要力争退出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廊坊、沧州市确保位次不退、力争向好。有关攻坚方案和三年作战计划要在认真审慎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评估论证,于近期尽快报省大气办。三是突出问题导向。继续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调整,进一步实化量化清洁取暖、散煤治理、燃煤锅炉治理、散乱污企业分类整治、重点行业去产能、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机动车(船)治理、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扬尘综合治理、露天矿山深度整治、秸秆和垃圾禁烧等领域任务措施,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请有关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进一步细化量化目标举措,确保工作实效。四是突出责任落实。健全完善监测监控体系,加强基层环保能力建设,强化执法检查和专项督察,完善通报排名、考核奖惩、约谈问责机制,推进全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特别是要着力抓好七项重点工作。

一是坚定不移削减燃煤污染。以积极的态度坚定不移推进清洁取暖,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稳步推进电代煤、气代煤工程,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强化散煤治理和煤炭市场管理,严厉打击销售各类劣质散煤。深化燃煤锅炉治理,实现全省范围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清零”。

二是全面深入治理工业污染。坚决整治“散乱污”企业,实现“散乱污”企业清零目标;

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完成钢铁产能1000万吨、煤炭产能1062万吨、水泥产能100万吨、玻璃产能500万重量箱、焦炭产能500万吨的压减任务,完成14家重点企业退城搬迁改造;

完成钢铁、焦化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和烟气脱白治理任务;

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全面治理,实施汽修喷漆行业污染整治;

开展恶臭气体专项治理,实行“一源一策”,确保达标排放;

实施殡葬行业焚烧炉、火化炉的环保达标改造。

三是加快治理交通运输领域污染。加快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禁止集疏港柴油货车运煤;

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完成《河北省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立法工作,淘汰老旧机动车8万辆;

开展港口船舶污染治理,10月底前建成10套港口岸电设施;

年内推广新能源车4.3万辆以上,加速推动实施“4+2”城市(即: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市和定州、辛集市)干线公路绕城工程。

四是强化扬尘和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深入开展建筑施工、道路、工业企业料场堆场、露天矿山和城乡裸露地面扬尘治理,安装视频监控和pm10监测设施,全省建筑工地扬尘整治达标率达到100%,设区市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2%以上,完成露天矿山的修复绿化任务,加强对城市公共区域、道路两侧的裸露土地绿化,建立扬尘抽检和降尘监测考评体系,对各市、县城区实施定期考核排名。围绕国省干道、高铁沿线、城市周边以及其他敏感区域开展垃圾与秸秆禁烧大会战。

五是完善监测监控体系建设。每个乡镇都要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站和乡镇环保所,提高基层的环保监测监管能力,加快建设大气环境监测监控、预报预警、指挥调度一体化综合信息平台,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立省、市、县、乡、企业五级监管体系,实现对各级网格和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和全程监控。加大巡回检查力度,规范第三方运维,确保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安全运行,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六是科学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提高预报预警精确度,建成全省区域传输监控预警系统;

科学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确保应急响应措施落实到位;

科学优化采暖季重点工业企业限产限排措施,传输通道城市逐步建立本地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绩效水平排名制度;

严格实行错峰运输,监督错峰运输执行情况。

七是依法推进铁腕治污。深入开展专项督察和执法检查,保持执法高压态势,按照“督查、交办、复查、问责”四步工作法,建立问题清单、查办清单、处罚清单、问责清单;

建立通报排名与考核奖惩机制,深入落实《河北省城市及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奖惩和约谈问责办法(试行)》,修改完善《河北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考核办法》,对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严格规范考核。严格落实追责问责制度,对环保部和省移交督办的问题整改不力的,对直接责任、监管责任、领导责任有关人员一律严肃追责问责。

再过几天,全国“两会”就要召开了,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做好会议期间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是我们应尽职责。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今天专门进行部署。各地各部门要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把“两会”期间的空气质量保障作为一次实战检验,也作为秋冬季攻坚行动的决战一役,认真研究制定强化保障措施,加强工作部署,分解细化任务,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圆满完成保障任务,推进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要加强重污染天气会商应对。据省环境应急与重污染天气预警中心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环境气象中心联合会商,从27日开始,京津冀区域出现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有效应对,采取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缩时削峰”。从今天起,从速启动橙色预警响应,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应急响应措施落实到位。各地要制定舆情引导方案,严密关注舆情动态,及时回应公众关切。二要强化重点行业环境监管。严格执行钢铁、焦化、铸造、建材等行业错峰生产要求,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省大气办将把重点行业企业错峰生产作为今年第一轮执法检查和专项督察重点,强化监测执法联动,推动涉气企业率先实现全面达标排放。三要严格控制秸秆和垃圾露天焚烧。各地特别是县、乡政府要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网格化监管,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密切监测各地秸秆禁烧情况,一旦发现焚烧秸秆、垃圾等,立即采取处置措施,确保“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四要严厉查处车辆超标排放。以柴油车等高排放货运车辆为重点,实施全天侯、全方位管控,在主要道路、物流货运通道、进京卡口等,每天开展综合执法检查。对屏蔽车辆污染控制装置、不添加使用尿素及其他超标排放违法车辆,一律依法从严处罚并劝返,曝光车辆制造企业、排放检验机构、行使途经地等信息。五要加大错峰运输管控力度。各地严格执行大宗原辅材料错峰运输要求,组织专门力量驻点监督落实,对违法违规企业立即处理、即超即罚;

能立即整改的立即整改到位,不能立即整改的一律停产整治。六要强化专项督察和执法检查。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牵头责任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工作落实。省大气办将对各市重点时段空气质量强化保障措施执行情况开展专项督察和执法检查,采取驻点督察、突击检查、夜间巡查等形式,加大频次和力度,重点检查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履职尽责不到位、保障措施不落实、企业环境违法及其他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传导压力责任,形成高压态势。

厅长在污染源普查会议上的讲话 篇6

上的讲话

市环保局副局长 李爱国(2010年3月1日)

同志们:

为实现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与环境统计工作的顺利衔接,奠定“十二五”环境统计和污染减排工作基础,保证“十一五”后期各项环境管理和污染减排工作的连续性,国家环保部决定在2010年和2011年开展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省厅于1月27号专门进行了全省污染源普查数据动态更新培训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了部署。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有关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的精神,全面安排部署我市污染源普查数据动态更新工作,为确保我市污染源普查数据动态更新工作的按时顺利完成,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充分认识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污染源数据是重要的基础环境数据,是政府制定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依据。污染源数据的详细调查与动态更新,对于完成污染减排、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工作是充分发挥普查数据使用价值的需要。污染源普查是环保部“十一五”期间“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之一,是一次重大的国情调查,通过普查所获得的各类污染源信息,是建立和完善污染源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2007年,根据上级的部署,我市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市污染源情况,建立健全了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获取了各类污染源基本情况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掌握了全市各类污染治理设施现状,主要污染物行业和地区分布,以及我市万元工业总产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等重要指标,是乞今为止环保部门最为系统、全面、详细的污染源数据库,但第一次普查取得的是2007年污染源的数据,现在污染源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能完成适应现阶段的环保管理的需要,为此必须对普查数据库进行动态更新,掌握污染源动态变化情况,充分发挥普查数据的使用价值。

2、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工作是推进环境统计工作改革的现实需要。从环保工作来说,环境统计数据已成为表征环境质量状况、把握环境发展趋势、制定环境政策措施、加强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基础。但一直以来,环境统计数据存在不清楚、不可信、不科学、不适宜、不真实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削弱了环境统计所应发挥的作用。环保部提出了以普查数据和技术方法为基础,结合环境保护工作需要,重新构筑环境统计平台的初步思路,提出了“更新污普数据、简化调查方法、进行两年练兵、确定减排基数、实现统普衔接”的工作思路和方案,在2009年和2010年同时开展环境统计和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两套工作(两项工作同时布置、错时上报),通过两年的实践,两项工作双轨开展,相互印证,相互促进,达到实战演习、积累经验的目的,在“十二五”期间顺利实行并轨,完成创建“十二五”环境统计新体系,推进环境统计制度的改革。

3、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工作是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的需要。目前主要污染物减排是以2005年为基数,由于一直以来减排基数不清的问题,已制约了一些项目减排量的认可,并最终影响核查核算的结果。2007年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虽然摸清了我市污染源分布、数量等基本情况,但由于其调查获得的污染源有关情况是2007的数据,若以这个数据作为“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基数,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而且我们在第一次的污染源普查工作中,可能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我们在选取排污系数时,是否符合实际,是高了还是低了,主要污染行业污染数据是否失真,失真程度如何,这些都需要做进一步的验证。国家环保部已明确,将以本次调查数据为基准,确定“十二五”各地总量减排基数。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开展2009年、2010年污染源数据调查工作,使数据更科学、更准确、更符合实际,这是获取“十二五”减排基数唯一合理、有效的方法。

二、本次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的主要内容

(一)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的原则 按照环保部的统一要求,为了尽量减轻工作量,也考虑到今后转化成环境统计常规工作的需要,此次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实行“动态调整、重点调查、总体核算”。一是要进行动态调整。现在离2007年已过去两年,实际污染源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选取调查对象时,要坚持动态调整的原则,尽可能使获取的数据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准确可靠。对2007年普查中存在严重失真的数据,也要通过污染源普查数据动态更新调查及时调整过来。二是要开展重点调查。要合理收缩调查对象,进行适当简化,工业源拟只从普查数据库中筛选出占污染排放量85%的工业企业作为重点调查单位,并对上年环境统计数据库进行清库整理和纳入新增企业后进行发表调查;农业源仅发表调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养殖小区和水产养殖场;除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全部发表调查外生活源仅以区县为单位发表调查,这样本次调查的对象将比上次普查缩减很多。三是进行总体核算。不再象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那样对全部调查对象逐一发表调查,而是重点调查单位是采用发表调查方式逐一核算排放量,非重点调查单位是采用估算方法核算排放量。

(二)污染源普查数据更新工作的内容

一是明确调查对象。工业源以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产业活动单位名录为总体,按污染源个体排污量降序排列,筛选出占总排污量(固体废物以产生量计)85%以上的企业为重点调查单位。并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2008、2009年新、改扩建企业。废水中产生重金属类物质的企业、产生危险废物100吨以上的企业、全部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经过清库整理后的上年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均应纳入重点调查对象。

二是明确调查内容。调查内容是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全部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包括污染源的基本情况,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污染治理设施及其运行情况等指标。

三是明确调查种类。参照常规环境统计,环保部确定以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污染物种类为基础,并考虑即将实施的《中国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需要,筛选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废水主要包括COD、氨氮等11项;废气主要包括二氧化硫、烟尘等6项;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冶炼废渣、脱硫石膏等主要类别。四是明确调查方法。按照现场监测、物料衡算和产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国家指导、地方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工作。对工业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采用现场监测、物料衡算和产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测算污染物排放量;对农业污染源,除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水产养殖场、养殖小区发表调查外,其余调查内容要根据统计耕地面积、畜禽和水产养殖数量等指标,通过产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排放量;对生活污染源,要根据统计人口数据、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等指标,通过产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排放量。

五是明确调查时点。本次开展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的标准时点为2009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9。此次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得到的调查对象资料不与 “十一五”总量减排计划挂钩,不作为实施处罚和收费的依据。

(三)农业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工作

按照环保部的要求,今后农业污染源必须纳入减排考核体系,这项工作原来在农业部门,各地要积极与农业部门协调,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推动这项工作的有效衔接。农业污染源主要包括农村生活源、农业种植源、畜禽养殖源、水产养殖源四大方面。在这项工作中,要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调查范围要全面。对2007年纳入普查范畴的种植业、畜禽养殖以及水产养殖污染源均应纳入动态更新范围,必需获取农业面源全口径的排放总量数据。

二是调查重点要突出。要根据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结合“十二五”减排工作的需要,重点选取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作为重点调查对象,进行发表调查,争取获取比较符合实际的排放数据。

三是测算方法要简便。除重点调查对象进行发表调查外,对于农业种植业、专业化畜禽和水产养殖户、农村种植业污染源等应借鉴2007年普查的核算方法和产排污系数,进行排放量测算。同时各地要认真研究摸清本地区农业污染源结构分布情况,积极摸索有效方法并在测算中采用必要的对比校验,尽可能使有关数据符合客观实际。

三、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加快更新调查工作的进度步伐 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数据省里要求县(市)区于3月20日上报,市里于3月30号上报,市里还要对数据进行审核、汇总,时间要求很紧,工作十分繁杂,任务十分艰巨,如照搬普查原有做法,无论在人力上和还是在时间上都难以企及。为尽量减轻工作量,也考虑工作的延续性和顺利开展,市局已成立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局总量办牵头,专门负责开展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各县(市、区)环保局也要引起重视,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1、组织领导要到位。本次调查涉及范围广,工作任务重,技术难度大,时间要求紧,质量要求高,各地要加快组建相应的领导机构,配置人员,落实经费,建立起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科室和人员配合抓的工作体系,保证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2、普查力量要到位。这次的更新调查工作虽然在调查数量上有所减少,但范围与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重点源的调查要求更为详细,部分指标进行了深化,技术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各地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必须根据工作需要和统一安排,抽调骨干力量从事此项工作,考虑到与原普查工作的衔接性,应该尽可能将原来搞普查工作的人员抽调回来,这里特别要求的是主要负责人和主要的技术人员,因为他们对原业务熟悉,知道原来普查中还存在哪些不足,一定要趁着这次更新的机会,将不足弥补起来。市里基本确定以原普查办原班人马组建更新调查办公室,并将负责总量减排工作的人员充实进来,足见对这次的工作非常重视。

3、数据质量要到位。数据是成果,是污染源调查的生命,是衡量调查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实的数据比没有数据危害更大,刚才已经说了,这次的调查数据,将事关我市“十二五”总量减排工作,所以大家一定要查清查准查实,另外国家也已明确,十二五减排考核指标除了原来的COD、SO2外,还将增加氨氮和氮氧化物指标,所以大家在调查这几项指标时,要特别注意,既要克服各种客观存在的困难,更要严格依法办事,排除一切人为干扰,把质量控制贯穿于调查工作的全过程,要建立健全数据质量控制的岗位责任制,对工作实施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和每个环节,都要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层层审核把关,层层检查验收,以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可靠,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4、工作配合要到位。普查更新调查工作是各级环保部门的中心工作,需要各部门、各单位的密切配合,在全市的普查更新工作方案中我局已对各部门、各单位的具体职责进行了明确,希望各级环保部门及各责任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建立健全调查统计数据“联合会审”制度,逐步做到从数据产生、数据传输、数据汇总全流程审核把关和质量控制。各级环境监察部门要负责数据的现场核查,对上报数据要有审核意见,并做好省环境监察总队和环保部华南督查中心的质量抽查准备工作。加强内部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排污申报登记、排污收费、环评审批等等各类数据间的比对,加强与其他数据的相互校验,尽可能使数据更符合逻辑、更符合实际。

5、监督考核要到位。市普查更新调查办公室要负起对各县区此项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考核职责,市局也会将调查工作与各县区环保局目标责任制的考核挂钩,对调查工作不扎实,措施不到位,配合不得力,进展缓慢的,会及时督促整改。各地也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机制,加强对调查人员的管理,按章办事,实事求事,依法调查。这是一项基础性的环保工程,各地必须严格按照《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和调查工作的具体要求,认真搞好表格填报工作。对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伪造、纂改普查资料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肃追究责任。

同志们,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工作任务很重,时间非常紧迫,从这次布置开始到调查结束只有短短1个月时间,我很体谅大家的辛苦。但是,在时间上我们没有选择,希望各地环保部门主管负责同志,要给主要领导全面汇报这一形势,充分认识此次更新调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深远影响,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给予特别考虑,按照国家和省上的要求,举全局之力完成好污染源普查数据动态更新工作。

厅长在污染源普查会议上的讲话 篇7

(一)总的来看,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现在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宏观调控取得的效果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得到了缓解。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投资规模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初步抑制,货币信贷增势减缓,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取得了重要进展,价格特别是基础产品价格涨势趋缓。第二,国民经济保持了比较平稳和比较快的发展势头。GDP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对外贸易继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消费市场正在趋旺。

之所以说当前宏观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主要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经济运行当中的突出矛盾虽然有所缓解,但是基础还相当不稳固。具体表现在,一是预计今年粮食总量将会得到缓解,但粮食品种、区域结构等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二是投资扩张的压力仍然比较大,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新开工项目6.8万个,根据固定资产投资清理上报情况来看,还有2万多个拟建项目;三是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第二,从当前经济运行来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一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现象这两个月又开始呈现,这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苗头;二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出现了紧张状况;三是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从7月份开始回升。

这些问题的存在,多数还是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当然也有法制不够健全、政策执行不够有力、增长方式没有转变等方面的问题。

(二)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工作

今年以来,我们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清理。从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的汇总情况来看,各地都比较认真,也做了很多工作,但工作深度和力度各省参差不齐。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做好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善后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在此,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清理整顿工作虽然基本告一段落,但收尾工作至关重要。对各地提出的停建、缓建和继续建设的项目的处理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暂时不作评论,待调研后再发表看法,但各地要按照提出的处理意见做好收尾工作。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清理工作总的原则是有保有压,并不是让所有项目都停下来,而是要求各地根据国务院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政策标准,自行提出哪些项目需要停,哪些项目需要继续建设。

第三,最近,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到地方调研期间,至少有3个省的主要领导同志反映,治理整顿期间的政策特别是土地控制政策过于严格,很多项目都没法批。关于土地控制政策我想跟大家讲几点看法:一是今年10月31日以前,土地严格控制政策是不会松动的。二是10月31日以后,土地管理特别是建设用地管理的严格程度有可能不会比现在松多少。三是今年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工作,有1/3的省做得很不错,很快就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土资源部的要求报来了项目材料,要求尽快对重点急需建设项目予以确认。但是,还有几个省到现在还没有把文件报上来。有的省虽然报上来了,但文件不符合要求,投资司提出补充材料的要求后,还是不能尽快反馈补充材料,造成项目确认工作延误。

二、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工作

(一)对《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认识和落实问题

《决定》是经过近10年反复酝酿出台的,国务院专门研究了3次。我认为,《决定》是一个重要的文件。第一,这个文件在投资管理体制上向市场经济迈出了一大步;第二,这个文件基本适应当前我国投资管理乃至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尽快贯彻落实《决定》,应该研究怎么把《决定》具体化,怎么在实践中指导实际工作。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既要有利于发展,又要加强调控。

(二)突出强调一下核准制的问题

第一,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今后侧重管理5个方面:一是看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资源利用是否合理。如果已制定过有关规划,那么要看这个项目是否在规划当中。属于城市中心或城市郊区规划范围内的,还要看是否纳入正式批准的城市规划范围。这个方面工作主要由各级发展改革委和建设部门负责;二是看项目是否符合环保要求,这主要请环保部门提出意见;三是土地部门是否出具了审查意见;四是在经济安全上有保障;五是使用银行贷款的,看银行是否承诺贷款。今后,核准项目就把握这5条,至于市场、技术、效益等等,都不属于核准内容。

第二,凡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项目和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初核报国务院核准的项目,所出具的文件原则上是部级的。比如,环保评价应由国家环保总局出具文件,土地利用应由国土资源部出具文件,贷款应由商业银行总行出具文件等等。一般来说,省级部门出具的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不认可。

第三,现在已报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项目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已报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可研报告,需要按核准方式办理的,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将其转成核准项目。但应特别注意,原来可研报告达不到上面5点要求的,必须作必要的补充。二是项目建议书已报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不再退回,如果属于核准的,按上述5点要求,补充有关资料,符合要求的就核准,不符合要求的请抓紧做工作。总之,已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项目,从现在起都要按《决定》精神办理。这个过渡时期的处理办法,请各省发展改革委向省长报告。再重申一下,对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和报国务院核准的项目,各有关部门的审查意见是前置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对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地区布局、资源利用、经济安全等进行核准。各省现在就要按照这个办法做工作,共同配合,加快项目核准的步伐。

(三)关于备案制和代建制

第一,备案制度由各省自己制定,先实践,后总结。第二,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了一个指导性意见。备案制和代建制一样,没有现成的办法,只能先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关于代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暂时不出台办法,也暂时不全面推行代建制,而是先搞代建制试点。从今年起,拿出两个项目作为代建制试点,然后总结经验。各省可以实行各自的代建制。

(四)各级发展改革委特别是省级发展改革委,要团结有关方面共同做好投资项目管理工作

这次机构改革后,有十几个省市的经委或经贸委保留了原技术改造投资管理职能,他们同样是投资项目管理战线的战友。在这里我明确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省级投资主管部门是省发展改革委,同时也包括具有投资管理职能的省级经委或经贸委;二是各省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文件(包括审批和核准文件),由省级发展改革委单独上报,涉及到上述十几个省有原来意义上的技改项目的,可由省级发展改革委单独上报,也可以会同具有投资管理职能的省级经委或经贸委联合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不受理省级经委或经贸委单独上报的文件。这样做是为了保持工作的一致性,同时也便于各省统筹安排和管理投资项目。

总之,这次投资体制改革内容很多,涉及面很广,利益牵扯面也很多,在执行当中,各方面要加强协商、协调。同时要继续深入研究投资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

三、关于固定资产投资清欠工作

第一,各地发展改革委、经委(经贸委)都要重视此项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各级发展改革委不要认为这只是建设部门的责任,我们也有责任。

第二,对有中央投资项目的拖欠问题,各省发展改革委和经委(经贸委)责无旁贷,要加大工作力度。从现在起,用两个月的时间,按项目搞清楚下面两类情况:一是有中央投资项目的拖欠情况;二是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拖欠情况。

第三,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8月23日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要求,今年10月末以前,各省要上报有政府投资项目的拖欠解决办法(包括时间、进度、措施),抄送建设部、国家发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会上,曾培炎副总理还要求,地方政府投资项目造成的拖欠,全部由地方政府负责,在今明两年内解决。这项工作总体上由建设部门负责,但解决政府投资项目拖欠问题的措施,各级发展改革委责无旁贷。

四、关于明年的投资工作

明年的投资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研究,目前可以明确的有这么几项:

第一,明年国家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很大可能还要保持一定的调控力度。

第二,明年投资安排和管理工作会更多地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结构调整方面倾斜。

第三,明年中央政府掌握的投资将会减少。

第四,今年后几个月和明年第一季度要对1998年以来国债投资的项目进行总结。这项工作已经布置,请各地抓紧做好这项工作。

上一篇:王岩岩设计家庭吉祥物下一篇:浅谈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