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材语文说课范文

2024-10-20

初中教材语文说课范文(精选8篇)

初中教材语文说课范文 篇1

一、说教材

《非洲音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初中音乐鉴赏教中《亚非音乐神韵》中的内容。本课介绍了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表现形式等。在一课时的时间里,我将内容作以整合,我重点介绍非洲音乐的基本风格与独特的节奏运用。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特制订如下三维目标:

1、学生通过演唱非洲歌曲,欣赏非洲鼓乐、非洲歌舞等,把握非洲音乐的独特风格。

2、通过教师演唱、启发、学生节奏练习、探究合作等过程与方法,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3、学生通过对非洲音乐的学习了解非洲的人文精神气质,从而激起理解多元文化、探究世界音乐的兴趣。

根据如上阐述,我制定本课重难点如下:

本课重点是:模仿非洲鼓乐的节奏,进行表演与声部合作,培养音乐实践能力。

本课难点是:感受非洲音乐的特点,理解非洲音乐中节奏的特点。

二、说学情、教法、学法

学生经过小学的音乐学习已经具备了基础的音乐理解力与感受力。他们正直青春期,这个年龄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社会道德、伦理等观念逐渐形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情感需求强烈而不稳定,音乐鉴赏课恰恰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性、情感性的教育,富有感染力的音响会丰富学生内心对美的理解,而音乐作品深层次的`内涵与思想性也会随着音乐体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

三、教法分析:教师主要采用示范法、情境法等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

学法分析:学生通过聆听、感受、体验、演唱等方法,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我采用的是情境导入法。出示非洲撒哈拉沙漠落日余晖的幻灯片,播放由歌手朱明瑛演唱的非洲歌曲。同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这首歌是哪个地区的歌曲?歌曲伴奏中都用到了哪些打击乐器?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引出课题:《非洲音乐》。

(二)简介非洲的风土人情与音乐文化。学生讨论、分享课前准备的有关非洲文化的资料。教师归纳:非洲的音乐文化特点以及非洲鼓、马林巴等打击乐器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欣赏非洲鼓乐与学生学习节奏表演。首先,我播放非洲鼓乐,学生感受鼓乐节奏灵活与多声部交错的特点。然后我将学生分简单分组,每一组进行一个声部的节奏练习,学生用击掌与跺脚表现节奏,强调不同位置出现的重音。

然后我会逐渐引导学生进行多声部的节奏合作,合作整齐正确之后,我会请每个声部几名同学出来围成一个圈,我来掌握总体速度,学生们一边走一边表现节奏,台上与台下的同学一起表现各自声部的节奏,感受非洲人民围绕火堆欢乐舞蹈的情境,体验参与音乐课堂欢乐的气氛。

(四)学唱《非洲赞歌》。出示歌片,教师范唱,学生模仿,提示学生音高要准确,用声音表现出非洲人民热情与富有动感的演唱风格。接下来每个节奏声部组的同学统一创作一个简单循环,适合为非洲赞歌伴奏的节奏型,利用板凳、铅笔等身边的物体合奏,完整演唱《非洲赞歌》,感受非洲音乐歌唱、伴奏与肢体表现与一体的音乐特色。激发学生继续探究非洲音乐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我将用凝练的语言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关注非洲音乐对世界音乐甚至流行音乐的影响。最后我将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探究非洲音乐,感受非洲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

初中教材语文说课范文 篇2

田径运动是运动之母。“快速跑”是初中学段 (水平四) 田径教学中的主要教材, 通过快速跑练习可以提高学生各种快速反应能力、机体无氧代谢能力, 可以培养青少年勇往直前, 勇于向上的精神, 快速跑教材对于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健康起着积极作用。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示范法 (挂图、教师、骨干) 、对比法、游戏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

三、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为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本节课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给予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空间、多种练习形式, 实行全开放。在分组上, 实行动态分组, 有友伴型、帮教型、讨论型、探索性、合作型分组;在活动范围上, 划定三个区域, 发展步频区、发展步幅区、技术探索讨论区, 分别安排一些具有实效性的练习, 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需要与发展情况选择练习组别与练习区域;在比赛形式上, 根据自己的能力可选择与明星、教师、体育骨干、同学的比赛。

四、说教学步骤

(一) 身心准备阶段——与“明星”探讨快速跑技术教学 (课前一星期)

1.教师利用运动队训练时间, 与短跑运动员探讨如何发展步频与步幅的方法。2.教师与短跑运动员探讨如何根据不同学生教会他们发展步频与步幅的方法。3.教师与短跑运动员、班级体育骨干研究场地、器材布置, 控制教学节奏。

设计思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 教师应是主角, 教师不仅要主动并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使教学走进学生。教学前通过课前准备, 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二) 激发兴趣阶段——看“明星”表演

1.提问引导 (启发式、示范法) :出示国际、我国、学校男女飞人照片, 提问:知道他们是谁吗?想看他们的表演吗?想让他们指导你们练习吗?想和他们同场竞技吗?2.观看表演 (对比法) :教师幽默地说“大牌明星太忙, 又要很高的出场费, 我们只能从电视上观看他们精彩的表演, 今天请来学校 (班级) 的飞人, 让他们为我们表演!”观看时提出注意两位体育明星的技术特点。3.导入课题、展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4.准备活动:围绕本课学习, 充分运动各关节, 为练习作充分的生理、心理准备。体育教师、两位体育明星、体育班委各带一组, 学生自由选择。

设计思想:从学生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 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 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最适合学生的, 它可以使学生愿意参与进来,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中从学生对明星的兴趣出发, 通过提问引导、观看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本课的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三) 培养兴趣阶段——跟“明星”学几招 (自主学习法)

1.学生30米~50米跑 (讨论法) :学生之间互相观察、体育明星观察结合, 了解自己步频与步幅方面的技术特点, 为学习技术做准备。2.发展步频、步幅方法介绍 (探究法) :体育明星在发展步频与步幅区域滚动介绍练习方法, 学生根据自己需要选择练习, 并学会。体育教师在探讨研究区域随时和学生探讨其他的练习方法并解释合理性。三个区域同时进行。

(四) 能力提高阶段——与“明星”同场竞技 (比赛法)

1.与体育明星比赛。2.与体育教师比赛。3.与体育骨干比赛。4.与班级同学比赛。

设计思想: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学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要素, 一旦让他们进入课程教学中, 就成为课程的重要建构者, 发挥着课程资源的作用。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才能够实现。因此在以上两部分教学中, 为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这一部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给予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空间、比赛形式的多种选择, 实行全开放。通过动态分组、活动区域的选择变化、比赛形式的多种选择,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项信息交流, 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重点在学生的实践与思考中得到突出。

(五) 身心放松阶段——与“明星”同乐 (游戏法)

1.放松游戏:“抓尾巴”。在一个圆圈里, “明星”为头, 后面有个尾巴, 让其他同学抓。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抓到的同学受罚。2.总结:游戏过程中, 反应不快失败者, 谈本节课的感受。

设计思想:通过游戏放松总结既让学生心理上得到放松, 又通过多个同学的总结看到本课教学的成败, 教师与学生得到信息反馈, 新的教学资源得到建立。通过体育明星与学生的又一次互动, 进一步加强了学生正确追星方式的形成。

最后, 学生在“课已尽, 趣尚存”的美好情境中结束本课。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提出了一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新方法, 总结成文以供参考。

初中语文教材注释探究 篇3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在教学中感到课本上有几处注释令人费解,无法向学生讲明白。现摘录几处,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正。

其一 :七年级上册(2009年3月第1版,2010年6月湖北第1次印刷)第五单元《散文诗两首》中《荷叶 母亲》一文中有这样一句,“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已开满了……”中的“菡萏”,教材注释为“荷花”(见教材126页)。笔者认为此处如果理解为“荷花”,则文意理解不通。作者之意应是“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花骨朵,今晨却已开满了……”所以,“菡萏”在这里应解释为“未开的荷花,即花苞”。 “菡萏”本义确指荷花,如《诗·陈风·泽陂》的“彼泽之陂,有蒲菡萏”和欧阳修的《西湖戏作示同游者》香清画舸浮,使君寧復忆扬州 ”中“菡萏”都指荷花,《现代汉语词典》中“菡萏”也解释为“荷花”,但在本文中仅注释为“荷花” 明显是不妥当的。笔者认为,注释应结合文意来理解,不能照搬工具书。

其二:八年级下册(2009年9月第1版,2011年11月湖北第3次印刷)第六单元《岳阳楼记》里“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句中对“或”的注释为:“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语气。”(见教材203页)依注释,该句话的意思是,“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什么呢?”也就是说作者范仲淹也不敢确定“古仁人之心”,但在下句中作者却明确指出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依照注释,这前后两句便给人矛盾的感觉。笔者认为,“或”在这里若译为“有的人”,此句的意思就是“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有的人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什么呢”。这样,本句就好理解了。

其三:也是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对诗题目中的“之”这样注释:“之,到、往”(见教材225页)。笔者认为,“之” 在这里的作用应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一个主谓短语充当一个句子成分的时候,在这个短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之”,其作用就是告诉读者这是一个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取消句子独立性,简而言之就是“之”处于主谓之间时,此句子不能成为完整一句话。而本诗题中“杜少府任蜀州”就是一个主谓句,在这里充当“送”的宾语,所以在中间加了“之”使此句不能成为完整一句话。如果译成“到”,则诗题意语序为“送杜少府到上任蜀州”,句意不通。有人译为“送杜少府到蜀州上任”,但此句又并非倒装句。所以,“之”在这里最恰当的理解应该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初中教材语文说课范文 篇4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风与事物的关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敢于创新的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①会认丹、艺等6个生字②指导学生朗读。难点是:领悟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创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1、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2、创设情景,联系实际

3、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其中

4、以读为本,加强读本实践。

三、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直观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立足点和突破口,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长期主要任务,听说训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源于文中,超越文本,充分利用文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改的核心。因此本课应“以读为本”,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启发。

四、说教学过程:

㈠猜谜揭题

1、出示谜语:看不见它的身子,摸不着它的影子,有时它抖动树枝,有时它推倒房子。谜底是风。

2、风看不见,摸不着,能画出来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15课《画风》

3、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用猜谜语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质疑课题,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㈡初读识字

1、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标上自然段,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2、老师读后问老师读的怎么样?敢跟老师比一比吗?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老师把这课的生字宝宝请出来了,你们认识吗?

4、出示宋、涛、陈、丹、赵、艺、显,我们班谁的名字里有这些字?

我先范读课文,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了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和老师赛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本课的生字大多是人名。我问学生我们班谁的名字里有这些字?让学生联系实际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识字的质量。

㈢精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他们三人是怎么画风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随机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

3、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4、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

5、(不范读、赛读)想分角色读课文吗?

新课标要求二年级学生要喜欢阅读,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环节我克服了乏味的串讲,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读中解决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画出简笔画,这样图文并茂,再加上老师的鼓励,通过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㈣拓展延伸

三位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出来,风能以诗的形式吟诵出来吗?大家背的古诗可真不少,如果让你来画风,你打算怎么画?展开想象的翅膀动手画吧!只要大家开动脑筋,敢于创新,一定能把想做的事做好。

此环节让学生背有关风的诗,让学生画风,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想象的空间,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脑筋、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㈤板书设计:

初中教材语文说课范文 篇5

教学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育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次课文教学透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深入与文本对话,在多方对话中生成情感。通过朗读促使语言、画面、情感、乐趣在对话中交融共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教材分析:

《看雪》来自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第三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该单元主题是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与了解祖国。该课讲述台湾的孩子很难看到真的雪,而从老师那里听说北京下雪的乐趣及渴望看到真雪的心情,老师最后的话语使情感升华,让学生体会台湾与大陆密不可分的情谊。该篇课文主要以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为主,其中的情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习该文要以多读为主,读出其中的情感。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低年级,他们的头脑活跃,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同时他们缺少自控力,在识字认字上还有一定的困难,对课文的情感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学思想、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利用学过的方法读准字音识记词语,并能正确书写课后生字。(这个目标根据学情分析中的学生识字认字能力而设定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朗读课文,读出台湾的学生想看雪的强烈心情及玩雪的乐趣。

情感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台胞想看雪的心情及老师思乡的情感,体会到台湾与大陆的情谊。(这两个目标是根据教学思想中以阅读教育为主,读出文本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生体会和理解台湾的学生想看雪的强烈心情及老师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台湾与大陆的情谊 学法指导:

朗读法: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共同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中情感。(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多读多写,要求“以读为本”,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自主讨论法:学生在理解文中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交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标准》提出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学手段:

情景创设法:通过画面与音乐的播放,创设情境,让学生更深层的理解文中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说象糖它不甜 说象盐又不咸 冬天有时一片 夏天谁都不见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谜语来导入该课,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玩中思考,在思考中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读中认字

(在初读课文中,我重点教学识字认词。在读一读中,首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让他们整体感知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词要圈起来。在写一写中,我会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进行一字一笔一画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进行书空,通过书空让学生注意汉字的间架

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这一环节上,我又让学生说一说,说出不懂的词语,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我让学生自主发表意见,是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再出示图片上的词语,让学生记一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组词有些困难,但可以对词语进行简单的读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感。)

三、精读课文

1)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在前面学习过字词的基础上,教师再次进行范读,在范读过程中,让学生注意字词的发音,再次巩固学生对生字的发音,以达到知识目标中的要求。)2)划分层次,生读为主

(在接下来要重点讲述该篇课文的内容,其实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其中以对话居多,但其中的台湾学生想要看雪的心情及文中老师思乡的心情,二年级学生还难以理解,所以要以读为切入点,来讲解该篇课文。)

1、读文中一、二段,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问题 ①台湾看得到雪吗? ②看到的是怎样的雪? ③找出台湾在地图上的位置?

(让学生在朗读中寻找答案,用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学情分析中二年级学生头脑活跃,能够在文中发找简单的答案,同时他们活泼好动,以问题吸引学生去阅读文本)

2、带感情的读,并回答问题 ①台湾的学生问了几个问题? ②每个问题中学生的心情如何? ③老师又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回答?

(这一部分中台湾的学生通过与老师的对话,看雪的心情更加强烈,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共同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出其中学生想要看雪的强烈心情以及老师淡淡的思乡之情,以达到我制定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3、读一读,连一连

(这一部分中玩雪的情景写的十分生动,让人读了也十分想去玩雪。我还是采取了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玩雪的乐趣,以激发学生更加想要去看雪的强烈心情。顺水推舟,让学生进行连一连的小游戏,加强学生对雪的了解,顺便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词汇。)

4、找出重点词语,读出情感

(文中是最后两段,是课文的情感的突出表现,我还是使用老方法,让学生以读为主,采取不同读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理解文中对话所表达的心情。)

四、情感升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 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以,在最后的一个环节,我还是使用朗读法,通过之前的反复朗读,学生已大致掌握台湾学生想要看雪及老师的思乡之情,在背景音乐的播放下,让学生感同身受的有感情的流利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对整篇课文再次进行情感升华,以达到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在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后,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我再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对文本理解的意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作业设计

请学生制作一个邀请台湾同学来看雪的卡片 教学效果

(通过《看雪》这篇课文让学生在识字认词的基础下,进行反复朗读,体会文中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情感体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板书设计

初中教材语文说课范文 篇6

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首先我来进行一下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排球运动是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中选项学习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学习内容之一,本课教学内容是排球运动的垫球技术,垫球技术是排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接发球和防守的最常用的主要技术。起着组织全队相互配合的重要桥梁作用,是高中排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防守也是进攻的开始,垫球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集体力量的发挥和战术的配合的质量。这一教材在初中的《体育与健康》中就已经介绍学习,所以学生对此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本课是高中体育课中学习排球运动的第一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课着重垫球技术中的击球点和击球手臂的正确姿势。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二 学情分析:

本课是高中(水平五)排球选项教学,学生是高一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不是很好,生理和身体条件都还没完全成熟,身体素质相对较差,所以在学习排球技术动作时,心里会有一种畏惧感,怕痛等心理因素。一方面学生又好动,其想象力丰富,具有好玩、好动、好思考的特点,老师要积极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课的乐趣。

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排球垫球的练习,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技能目标:使学生基本掌握垫球技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能力。使7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排球垫球正确击球点技术的基本动作。

3.情感目标:认真练习,通过游戏培养学生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的击球点

2.教学难点:身体与手臂的协调动作

五 教法、学法与手段:教法:老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完整分解法、预防纠正错误动作法、表扬鼓励法、分组练习法,来达到传授排球正面双手垫球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目的。学法: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观察法、表象训练法、模仿练习法、重复练习法、自我评价法和小组评价法。手段:主要有挂图的应用,出示正面双手垫球完整及分解技术动作图片让学生欣赏,老师点评提问,其目的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使学生有直观的理解。例如:在基本部分的前两分钟让学生观看正面双手垫球挂图,同时结合老师的讲解,介绍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要领。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之前对所学的垫球技术动作有一初步认知,明确动作要领和教学重难点,积极进行表象训练。

六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学流程:

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检查人数及服装。

2.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

3.老师宣布本次课的内容、目标、注意事项,导入教学。

教学意图:在课的开始部分对学生进行纪律性和安全性教育,并提出相关的要求,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准备部分

教学流程:

1.慢跑400m热身 2.徒手操

教学意图:通过慢跑热身和徒手操拉伸练习,使学生的主要肌肉和关节得到有效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神经兴奋性,为基本部分教学做好身心准备。

(三)基本部分

教学流程:

正面双手垫球技术教学

⑴.技能泛化阶段 学生观看挂图,在大脑皮层下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 ⑵.垫球技术的学习

① 学习手型。包括抱拳式、叠掌式

② 学习准备姿势。包括半蹲准备姿势和身体的快速移动

③ 学习处理人与球的位置关系

④ 学习双手触球时触球位置,即手腕起的10至15厘米处垫球

⑤ 学习上下肢的协调用力

⑶.学生进行分组对垫练习

(四)结束部分

教学流程:

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

2.放松整理练习

3.课堂小结

4.布置课外作业

5.安排体育骨干收还器材

6.布置下次课的内容

7.师生再见(下课)

初中教材语文说课范文 篇7

一、教材的优势特点

(一)教材选文的优化

选文和编排重视中华优秀文化、人类进步文化及多元文化的融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注意题材、文体、风格的多样化。文质兼美,保护了经典,开发了精品。内容上摒弃了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二)教材单元合成的巧妙

“合成单元”的设计思路旨在围绕主题词把读写口语交际及综合实践活动加以优化整合,使之彼此渗透,互相联系。从结构整合入手,巧妙地把35个主题单元多维多角度地整合成一个语文综合实践系统,力求达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

(三)亮点鲜明的“专题”设计

全套教材共安排了10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我心中的语文”,令人耳目一新。这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是一个十分大胆的尝试。这样的设计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从多角度看都是非常精彩的。

(四)学生受用终生的“名著推荐与阅读”

这一设计的意义在于把读整本书引入课堂,打破了历来课堂上只能读单篇文章的惯例,让学生课内外结合,独立阅读整本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增加语文积累,而且可以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逐步掌握读整本书的钥匙,可以说是终生受用的。

(五)令人耳目一新的“练习设计”

“探究·练习”设计四种题型(或选编两三题):整体感知题,揣摩品味、语言运用题,多解创意题,记忆积累题。四题设计多维、多角度、有层次地引导言语实践,引导自主解读文本。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仅有85条“探究·练习”,其中属于感知的23条,揣摩品味、语言运用的21条,多解创意的20条,比较阅读的4条,记忆积累的(主要是片段和全文背诵、熟读)17条。而85条中联系生活、沟通学科的占72%。

(六)生动活泼的“综合实践活动”

这一设计在相关单元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某一主题活动把读写听说综合在一起,生动活泼,饶有趣味,集实践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走进图书馆”,巧妙地设计查书目、看期刊、读报纸、上网等四项活动。这种综合语文能力是单一文选型教材不可企及的。

(七)创设情境的写作及口语交际训练

这两项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创设情境。教材没有过多解析作文技法,也没有大谈口语交际理论,而是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让学生在这些特定情境中产生表达欲,写出饱含真情实感的文章,自然地进行口语交际。

(八)细节上的完美

所有编者语(包括前言“致同学”、主题词、“探究·练习”、活动、专题等)大多采用第二人称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形式,活泼生动,自然亲切。如“致同学”及各单元“主题词”近乎散文诗,给学生美的享受,使他们始终有新鲜感、新奇感和追求感,从而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

苏教版教材在构建语文综合实践系统上进行了富有创新精神的尝试,教材的设计和编排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契合时代的教育理念指导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和结构优化上有较大的突破。

二、新教材如何教

下面就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针对苏教版教材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

(一)关于“主题单元”的单元整合性教学

以八年级(上)中的“长征组歌”单元主题为例加以说明。“长征组歌”是教材第一单元的重头内容,意在引领学生认识长征、品味长征、讴歌长征,接受长征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最终学习长征精神,赋予新一代学生不怕吃苦、勇于战胜艰难困苦的勇气和意志。但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现实生活,远离当今时代,就需要花大力气铺垫背景、创设情境达到教学目的。针对教材这一设计理念和内容特点,我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多媒体音响视频效果的魅力,营造长征时代氛围,用激情的语言导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长征精神,在此单元学完后,作“长征系列”的专题学习。从“长征史话”、“长征故事”、“长征图片”、“长征组歌”、“长征诗文”、“长征新话”、“今日长征”等多角度制作课件,引领学生进行专题学习,鼓励安排学生办“长征之歌手抄报”,举办“我心目中的长征”主题演讲,进行“我用最美的诗赞长征”新诗创作等活动,最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征、感悟长征。

(二)关于专题的专题性教学

在进行“叶”的专题教学时,我精心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从四个角度进行探究,即文学的角度、科学的角度、美学的角度、哲学的角度。从文学的角度,学生感受到了个性化、感情化的“叶”;从科学的角度获得的是“叶”的知识性和实用性;从美学的角度,学生看到的是“红花绿叶”式的对比、映衬效果;从哲学的角度,学生体会到的是“落叶归根”式的深刻。所有这些探究内容,触动了学生敏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多角度思维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跨学科查找资料进行积极探究的欲望,也促进了学生对“叶”的诗文的积累,并构成了丰富而多彩多姿的“叶”文化理解。

(三)关于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教学

1. 以影视引导名著阅读

利用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是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比如将风靡全国的百家讲坛于丹的《论语心得》请进教室,让学生通过直接聆听作家及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以活动推动名著阅读

开设读书活动课。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每周坚持让学生到阅览室上一次阅读课,鼓励学生到图书室积极借阅书籍,建议家长给孩子创造书看报纸杂志的条件等,多方面扩大学生知识面。

3. 以考试促进名著阅读

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缺失了什么 篇8

一、学习重点的细腻与否

台湾教材的学习重点:了解生活周遭小人物对社会的贡献;培养描述日常生活见闻的能力;体会劳动者敦厚朴实的精神。

人教版的学习重点: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同样有学习重点,台湾教材是针对《那默默的一群》这一篇课文的,而人教版则是针对《紫藤萝瀑布》所在的这一个单元的,细腻与粗糙已然初显。前者要求“了解生活周遭小人物对社会的贡献”,这一重点的突破需要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基础,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拓展到学生对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了解,既有由点到面的辐射,又指向学生的精神世界,细腻得立体而深刻;而后者仅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再从能力维度来看,前者要求“培养学生描述日常生活见闻的能力”,从文中引出,又再一次地将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文本、生活三位一体;而后者仅要求“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只指向学生和文本。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来看,前者要求“体会劳动者敦厚朴实的精神”,很实在,而后者要求学生“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给人既要立地又要顶天之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啊!

二、课文导读与作者简介引人与否

台湾教材中的课文导读在内容上涉及课文的出处、课文内容、语言特色,是人教版课文导读与注释①的组合,在表达上,人教版运用疑问句的形式,更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这种形式在第一单元的课文提示中广泛运用。关于作者简介,台湾教材比较具体,人教版的要么没有,要么比较简略。拿《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宗璞来说,她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再者,她的作品《西湖的绿》也曾编入教科书之中,值得简介,但是编者没有安排。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教材课文导读的下方附有《乡景》一书的封面,作者简介的上方附有作者的照片。试想,如果读了课文后对《乡景》有好感,对作者有好感,许是马上买来或借来看,许是过了若干时间,甚至若干年,偶然瞥见这样一本书或印有作者照片的别的书,是否会怀起旧来?是否会泛起一种亲切感?是否会因此而翻阅抑或买来看?不管是哪种可能,那种感觉是美好的。课文导读与作者简介是否引人虽说各有千秋,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这种不影响他们阅读能力的直观的、感性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文下注释具体与否

台湾教材《那默默的一群》相当浅显,尽管如此,编者还是对“疆土”“防区”“容貌”“一丝不苟”“文雅”“不厌其烦”“泥泞”“敦厚”“风范”“人物”十个词语进行了解释。而人教版《紫藤萝瀑布》只对“忍俊不禁”作了解释,其他的诸如“迸溅”“伫立”“伶仃”“蜂围蝶阵”“盘虬卧龙”都不曾解释。对于词义的把握,教材体现的要求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致于测试时考查的词语很多是注释中不曾有的词语,学生学得糊涂,教师教得糊涂。

四、课后练习指向如何

台湾教材的问题与讨论:1.为什么作者说清道妇是“默默的一群”?又为什么说她们是有资格被称之为“人物”的一群?2.请你说说看,哪些文句是把清扫道路的工作比喻成兵士的护卫疆土?3.在你生活的周遭,还有哪些默默付出的“人物”,请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观察心得。4.什么样的工作态度才是“一丝不苟,绝不捡便宜”?请说说你自己的经验。

人教版的研讨与练习:1.朗读全文。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2.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具体的四个句子略)3.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试搜集几种说法(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搜集一些吟咏花木的诗句),与同学交流一下。

台湾教材的问题与讨论1是指向文本内容的,2是指向文本形式的,3是联系生活,要求学生观察生活的,4是联系学生自身,要求学生关照自我的。人教版的研讨与练习1是指向文本内容的,通过关照自我或观察生活来印证文本内容,2是指向文本形式的,3是指向知识的,通过其他文本解读花木的象征意义。虽说都涉及到文本内容、形式、生活、自我,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台湾教材中的四个问题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别人走向自己,从封闭走向开放,最终实现了练习对学生灵魂的触及。而人教版是从生活或自我到文本,或是从文本走向知识,从开放走向封闭,与学生的灵魂绝缘。如果说人教版的开放体现在每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之中,则又显得与文本不够密合,唯独指向形式的练习因为多了鉴赏而略胜一筹。

五、阅读链接高下如何

台湾教材的“阅读光廊”中推荐了作者的另外两部作品——《溪头的竹子》《大城市小人物》,还附有作品的封面。人教版的阅读链接选的是陈素琰《〈宗璞散文选集〉序》中的内容。前者由文章到作品,后者是从一篇文章到一个片段或另一篇短文。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长赵镜中认为阅读教学希望孩子去读真正的读物,是以书本为单位,一本一本地读,因为读物是完整的,保有作者个人的风格。从这个角度来看,高下已见分晓。

六、其他内容必要与否

与人教版相比,台湾教材在文后明显多了三块内容——课文赏析、语文部落格、应用练习。课文赏析部分能让学生大体了解文章内容,是对学生初读的提升,以便于学生的阅读得到印证与进一步深入,使课堂学习更为深入,侧面反映出台湾教学的民主与开放。语文部落格显现的是人物描写的方法,内容非常细致:首先让学生做准备工作,必须先观察人物的外貌、表情和动作,透过观察和感觉去思考他的个性、为人,以及对我们或其他人的影响。其次指导学生如何描写,要抓住重点,把握人物的特色,选择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材料,以及适合其年龄、身份的谈吐与动作,将其所作所为,具体而细致地呈现在眼前。不只叙述人物做什么,更要描写出他是怎么做的,以充分表达人的内心与性格。最后,说说人物的优点、贡献和地位,对我们的启发与教导,如此可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还以课文为例进行说明。这种细致的写前准备有助于促成写作的真实,这种细致的写作指导更是我们教材中不曾出现的,有助于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理性认识来提升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应用练习由形音义辩识、文字订正、认识映衬三块内容组成。形音义辩识要求学生写出各组形近字的字音,并根据字义(字义在题目中已然呈现)在括号内填入正确的字,以完成词语。这与我们“读一读,写一写”中单单列几个词语相比,可谓煞费苦心,注重音、形、义三者结合来识字,将识字写字要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这一理念体现在了练习上。文字订正要求在短文中将框起来的错别字改正过来,侧重在具体的语境中考察字形,与形音义辩识相比更进了一层。认识映衬部分先介绍什么叫映衬,并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之后要求学生对课外的五个句子是否运用这种修辞作出判断,有语文知识的浅层学习,可见台湾的教材没有把语文的工具性扔在一边。显然,以上三者都有存在的必要,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综上所述,深感我们的语文教材缺失理念的细线条落实。在这方面,台湾教材至少有以下三点值得我们借鉴:一、学习重点的提出、问题的设计、书面表达的指导、阅读链接的安排,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几点均以课文为单位,且注重文本、书本、生活、学生之间的联结,最终指向学生的灵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二、作者简介和注释的编写、课文赏析的加入、插图的编排,为学生的自主、独立阅读铺设台阶。这几点均围绕课文,注重引导的层次性。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体,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独立性,让学生在自主、独立的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三、书面表达的指导、应用练习的设计,体现语文知识学习的经典传承。这几点由课文生发,注重语文知识学习的实效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课程革新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略传统教学的经典传承。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上一篇:2022财务下半年工作计划下一篇:安全知识10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