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与学

2024-08-23

初中语文教与学(精选12篇)

初中语文教与学 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部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第四学段(七~九年级)的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做了详细的规定,关于“阅读”的要求如下:“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由此可见,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作为全国中考第一大省, 河南省2015年的考生人数约120万人。在近7年的河南中招语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分值为27—29分,占全卷的22.5%—24%,也是中考试卷中难度最大的部分,学生一向失分比较多。而且,近年来随着对素质教育的愈加重视,考题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也在不断提高。因此,现代文阅读的教与学也要与时俱进,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迫在眉睫的。以下,笔者作为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师,将从初中现代文阅读的教学策略、学生日常的备考策略两方面具体论述。

一、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思考

首先,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第一场所,教师要起到引导、教授的作用,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接受知识。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现在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教学的模式化,二是标准答案的局限性。这些都阻碍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一方面,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查阅各种资料,可考虑使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学生感觉新颖而有兴趣。另一方面,针对标准答案的局限性与学生的被动状态,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课堂分组讨论、自主讲课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引导学生学会精读。学生在拿到一篇文章时,往往不知道从哪下手,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章的美,领悟深层次的意蕴,准确地说就是咀嚼欣赏。具体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为把握作品形象、领悟作品意蕴所进行的“披文入情“”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现代文阅读中的咀嚼,是把文本内容融会贯通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应循循善诱,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式,调动感官静心咀嚼文本。 要“嚼”出文眼:文章中表达主旨或中心思想的句子就是文眼;要“嚼”出文脉:在阅读过程中要理清行文思路,解剖文章结构,总结表达方式和描写手法及作用,使文脉清晰,达到宏观上把握,微观上理解的效果;要“嚼”出内蕴,含义丰富的文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体会。这才能读一篇当十篇,从根本上掌握阅读的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学生日常备考策略之思考

1.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如果不喜欢阅读,没有兴趣,那就会把现代文阅读当成一项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就会成为思想上的负担,逐渐会产生抵触的情绪,甚至放弃。同时,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外延,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之外,一定要以丰富的课外阅读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一方面培养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另一方面让学生扩大知识面,在阅读中进行感悟和体会,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最终使学生对现代文的感知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2.日常做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要想提升阅读能力, 平时就必须做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语文基础知识内容庞杂,所以积累的过程是枯燥而繁琐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字词知识,还包括必要的文体知识。根据中考题型的考查规律,在现代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包括文体知识的讲解,如常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根据文体的不同,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说明文阅读注重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的语言等,记叙文阅读注重记叙的顺序、行文思路、人物形象、常见表达方式及作用、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等,议论文阅读注重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作用等。

3.坚持写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在培养起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并拿起了书籍之后,还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写读书笔记,学会写批注。这样就不但学会阅读,更从中获取了知识与感悟。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教师会指导学生对一篇现代文进行阅读分析,知道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好在哪,有什么独特之处。同时,还会学习领悟文章中段落的结构、文章的写法思路、句子的语言美等,这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就要把这些阅读的方法与技巧运用到文章中去,看到文辞兼美的文章可以写下自己的感悟与心得,这样就把阅读与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可以做两个本子,一个名句名段摘抄,作为日常背诵,为作文做准备,另一个就是读书笔记,相信只要坚持下来,肯定会有质的飞越。

总之,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功,阅读能力也是语文学习中的主要能力之一,是学习与汲取知识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中学生语文素质,乃至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优秀的阅读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现代文阅读就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典型代表。要想掌握它,就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在这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要多思考、多感悟、多联系,肯定能取得明显的效果。这才能从根本上达到课标的要求: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 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与学 篇2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杨玉凤

经过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课改的内涵,确实感受到加强教研教改具有划时代意义。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作为一名老教师更要面对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我打算做好以下几点:

教师必须要对教材重新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生活即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除了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对新课标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不断学习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设计,并不断反思和交流,从而建立全新的教与学的体系和学习评价体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的焦点不是教师如何教,而是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因此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者,讲授者;而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发展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还要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做好示范,与学生一起投身于感知体验和合作探究的活动之中。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由此我们呼吁的课堂应该是: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初中语文教与学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创造性思维;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初中阶段的学生,其人格与心智都处于不断成长的阶段,其知识在不断增长,精神在一点点得到启发,在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方面依然非常稚嫩。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无论是精神、心理还是意志,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可以对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地引导,通过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来塑造其人格与心智。

一、何为个性化教学

所谓个性化教学,是素质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必然产物。个性化教学便是一种将学生之间“学”的个体化差异和教师教学中“教”的个性化差异有机结合起来,融入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的教学手段。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将在教材中体会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使自身的个性更加张扬。

二、个性化教学的优势

(一)教育内容具有人文性

相较于传统教学那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思想、针对词语的词义和段落的大意进行解释的机械式教学,个性化教学更具人文性。学生不仅在具体语文知识的认知上有了明显的升华,而且建立了努力向上的学习态度与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之间拉近了距离,教学的开展也就更加顺利。

(二)教学形式更加创新

初中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但是这种改革创新却浮于表面,其实是一种空泛的形式,而没有落到实处。以S县某中学为例,该校将教师以“流通”的名义派遣到当地的教学质量良好的某私立中学去吸取经验,以便这些教师可以将吸取到的学习方法应用到本科目的教学之中。然而,交流的教师回来后只是“照搬照抄”,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所学到的教育方法并没有起到显著的改善效果。相较之下,个性化教学考虑到学生在自我管理方面的个体化差异以及对于不同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同为该县某中学的教师A没有将一些教学方法盲目引进,而是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等方式加强师生的配合,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意图,从而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三、教与学的个性化

(一)教师如何实现“教”的个性化

1.语文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

语文学科具有人格教育功能,教师通过发扬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挥出活力与激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除了要具有创新精神,其思想意识还要与现代社会接轨,以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简单地说,就是要求语文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所有事物,凭借可利用的所有资源来提升自我,并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应有的尊重与爱护,进而在课堂上令所有学生都有表现自我个性的机会。

2.语文教师要拥有幽默的语言。

具体来说,教师应在课堂上以幽默的语言为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点的讲解。以鲁迅所著《故乡》中的闰土为例,在讲解这个代表性人物的时候,可以结合哲理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变化,学生在了解人物特色的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了使学生了解到当时社会与现实因素给少年闰土的精神带来的摧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反映当时历史特色的视频,使学生代入自身的情感,去体会闰土发生变化的原因。这样的教学方式发挥出教师的个性化特色,学生参与度更高,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得更加深入。

(二)学生如何实现“学”的个性化

1.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学生拥有不同的个性,实际教学中应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尊重。新课标便是给予了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为层次不一的学生都提供发展的空间。以笔者的工作经历为例,笔者在进行《故乡》的教学时,向学生提问了文章所在的历史背景。一些学生回答得非常全面,笔者给予了赞美;另一些学生虽然只阐述了其中一个方面,但笔者也给予了相应的鼓励。

2.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

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师生交流是一种多方向的交流,语文教师应将这种交流加强,以形成一条良性的循环带,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个性。简单地说,就是基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营造不同的教学氛围。以前文《故乡》为例,教师可以讲述完基本内容之后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针对“迅哥儿”与闰土面对同样的社会现实却有不同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

四、结语

语文是一种可以给人以鼓励与鞭策的学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初中阶段乃至未来的成长阶段。教师应对初中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语文教学,以便提高其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赵晓燕.探讨个性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3(23).

[2]郭允韶.寻求个性化的初中语文教学[J].成功(教育),2013(22).

[3]桑颜侠.寻求个性化、充满人文精神的初中语文教学[J].文史月刊,2012(S3).

作者简介:龙娟,女,1978年生,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全州县凤凰镇凤凰初中,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与学 篇4

就语文的学科特点而言, 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也决定了语文学科要以“发展个性和特长”为语文教学的目的, 同时也要求语文课富有教学个性。

所谓“教的个性”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将教学规律和个性特点熔铸于一炉, 体现出独特和相对稳定的一种教学风格。倡导教学个性其目的是让学生生动活泼, 健康主动的发展自我个性, 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创造型人才, 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强调“学的个性”则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 即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平等、合作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是重要手段, 或者叫必经之路。因此, 确定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方法, 设计评价方式, 都应有助于这种教学方式的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在平等的课堂中, 根据教师的个性特点、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改革学习方式, 改变教学过程中某些陈旧、落后的习惯, 改变过去的传授式教学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个性化的教学是教学领域的“移风易俗”。

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 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 我们在学习理解新课标的这个思想的同时, 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即变“教”为“学”。我们认为, “教”的本质是“学”, “教”是为“学”引路、架桥、导航。为此, 我们在转变教学方式上作了一些尝试。我将小班化语文教学与我校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 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精心编制导学案

导学案的编制是高效课堂改革的中心环节, 形式上我们采用了六个环节:1.导入新课2.分工讨论、互助学习3.板书展示、组内帮扶4.总结提升5.反馈练习6.教学反思。内容上, 为了便于使用, 我们把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整合为六个问题, 并注意各问题组之间的联系和难易梯度, 把问题分为A、B、C三级。A级是人人需过关的基础题, B级是经过努力思考也能做出来的, C级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A、B这两级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必须做出来。C级题预习时可以不做, 上课时经过合作重点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展示, 保证学生人人参与, 分享学习活动的快乐。另外, 充分发挥集体备课作用, 形成了导学案的编写制度:一人主备、组内讨论、集体复备、教师个人再次复备, 形成自我的教学个性与风格。在导学案的使用方式上, 我们采用了预习指导、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小组检查、教师批改、课堂讨论、展示等几个环节, 进一步提高导学案的使用效率。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 科学分配组员并成立学习小组, 实行优化组合。

结合我校小班化的特点, 我们把每个班分为六个学习小组, 每组五到六名成员, 小组成员的组成也根据学习情况、性格差异、男女生搭配进行分组。合理分工是为了有效地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建立结构合理、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是基础, 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而这一步至关重要, 决定着后面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否顺利高效的开展。

2. 对小组长及学生进行培训, 让小组长充分明确自己的

职责, 让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分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力求在书写、语言表达、神态举止、过程衔接等方面做到规范展示。

3. 课堂上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合作。

个体参与积极性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而积极参与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积极参与是思维的参与, 思维活动是认知的核心, 思维的真正参与就能开发智力, 创新能力也能培养出来, 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成果。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 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注重课堂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之一, 我们尝试了通过课堂小组活动评分的形式给小组及时的评价, 我们采用学生评价和老师参评相结合的方法, 评价包括小组展示情况、对其他小组展示的质疑、补充情况、小组成员倾听情况等, 注重形成性评价,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培养合作精神。各班级有专人记录每节课各小组得分, 每星期进行班级星级评比, 其中包括管理之星、参与之星、合作之星、精彩之星、文明之星, 每月学校进行一次表彰。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展示的热情非常高, 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

新的课堂模式焕发出的魅力主要有以下三点:

魅力一:释放了学生的激情, 让学生体验了成功, 享受了学习过程的快乐。

魅力二:教师从繁重的带读、讲解模式中走出来, 变成引领、适时点评、讲解, 享受教学过程, 与学生共同成长, 享受快乐。

魅力三:宽松、激情四射的课堂气氛是无价之宝。这样的教学过程所营造的是一种宽松、和谐向上的氛围, 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课堂是他们展示的舞台。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与学反思 篇5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

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

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

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

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

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

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

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

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

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

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

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

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

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

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

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

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

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

第一,分散记忆法。

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

第二,趣味记忆法。

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谈初中政治的教与学 篇6

【关键词】点线面;大文章;感性;理性;认识;过程

如何搞好初中政治课教学是个既老又新的话题。在实践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抓好两方面的“点、线、面”,才能做出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大文章。

1 基础——理清教学内容的点、线、面

政治课教材的编写符合系统论的原理,各课之间联系很紧密,形成一个整体,但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局部又是由“点”构成的,所以,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思维习惯,讲授时应让学生分清所学内容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最重要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点”;每个知识点都包含在各个相互独立的段落中,由“点”带动对某个论题的系统论述,这即所谓的“线”;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某个题目扩散到对整个章节的阐述,进而影响到对全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这就是所谓的“面”。由此可见,由点到线、到面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把握得好,则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1.1 培养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科学的记忆不是头脑僵化,死记硬背,而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理解性记忆。这种记忆过程是把整体分解成局部甚至每个支点,再将每个支点、每个局部重新拼装组合成整体来记忆的过程。把所学内容分解成点、线、面来学习,正是这种科学记忆方法的体现。这种既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又符合学生思想特征的记忆方法,不仅适用于理解能力较强、学习基础较扎实的同学,而且对学习基础较薄弱、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

1.2 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能力。基本政治概念与原理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准确把握书本内容的前提。但传授基本知识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记忆基本概念或原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政治思维能力,使其具有初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能力,就是说达到古人说“传道”目的,这也同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相吻合。

1.3 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能力。人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有意识的培养。所授内容由“点”到“线”到“面”的扩展是一个识知的过程,所学内容由“面”到“线”到“点”的分解也是一个识知的过程。从整体上把握全局,有利于对局部和个体的把握,即所谓高屋建瓴,从大方面入手。

2 关键——疏理出教学主体的点、线、面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同志往往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好所学内容的“点、线、面”,而没有对教与学的主体——学生,进行认真而细密的分理,过分强调整体的共性,而忽视局部与个体的特性。表现为教学对象的无针对性,面对所有学生笼而统之,不问其思维特征、记忆能力、学习基础等,搞所谓的“全线出击”、“全面开花”,无的放矢。使得有的学生久厌其烦,对所讲内容茫茫然,结果事与愿违,造成尖子学生与成绩较差学生的成绩皆提高缓慢,最后不是共同进步,而是共同原地踏步,久而久之,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所谓分理出教学主体——学生的点、线、面,就是将学生按其理解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学习基础等加以组合排列,区别对待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做到由“点”(某个学生)、带动“线”(这一类的学生),再延伸到“面”(全体学生)的全面进步,这样做,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2.1 适用性强,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检验教学方法是否优劣的尺度,只能是看其是否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是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把全体学生或将同一层次的学生分解为“点、线、面”,对其施以不同的讲授、点拨方法,区别对待,有的放矢,这样做就使不同层次,尤其是同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同时也使教者准确、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2 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的养成教育。由于种种原因,每个班相对而言都有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因此教者应将所有学生按其现有的能力和潜力重新归类,让同一层次、同一线、同一面的学生在本层次内进行学习方面的比、学、赶、超,使每位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学有目标,赶有榜样,这样做显得说服力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实践证明,由点到面,解剖个体进而感染整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2.3 竞争性强,有利于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现代社会需要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学生,而强烈的竞争意识就是其要求之一。众所周知,在同级别间展开的竞争是最激烈的,竞争往往伴随着双方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应向学生强调公平、正当的竞争手段,使学生明白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实现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面对竞争中的成与败引起的种种波动,及时、细致的思想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初中英语教与学新探 篇7

一、推动英语教学改革, 完成教学目标

英语教学改革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课程改革必须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 强化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并且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以往的教学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我们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学习, 培养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我们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及自身状况确立短期目标。目标是动力, 是责任感的体现, 更是前进方向。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较直观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恰当的处理学生本位、知识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矛盾, 在照顾知识内在逻辑性、系统性的基础上, 增加英语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做到以上几点, 教学目标有望实现。每节课有一个小目标, 一段时期内, 如一个学期, 一个学年会有一个大目标, 这样会在教学层次和知识积累上有很大的提高, 其核心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

二、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加强英语练习

语言是一门应用实践性的科目, 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学识, 多么良好的教育背景, 只要会运用, 每个人都能学好。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没有一个英语的精通者是课本和作业造就出来的。学英文和学中文一样都离不开现实的语言环境。我们的普通话之所以能说得好是因为我们生在这个环境中。就英语学习来说, 我们的学生通常只有在课堂上才去接触它, 课外感知的机会很少, 而且学习的方式局限于英语书面作业, 口语几乎为零。这种现象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十分普遍。中高考的指挥棒将我们的教育方式引向了英语应试教育的极端, 这也是体制的问题。对有的学校来说开口语课会耽误时间, 是很冒风险, 升学率更重要。笔者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寓教于乐, 一举多得。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们多看英语类节目, 多上英语网站。

三、预习功课, 专心听讲

预习是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以做到未雨绸缪。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不同, 篇幅长短不同, 预习可以让学生掌握整体构架, 学习难点, 以便在听课中注意解惑。预习往往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 同时可以逐步锻炼出学生自主学习, 科学分配学习时间的能力, 有百利而无一害。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 是学习过程的关键环节, 需要足够重视。上课时注意力应高度集中, 有时需要迅速记下课堂笔记, 快速思考, 如果被外界不利因素干扰, 后续的补充学习很可能事倍功半。所以在课堂上师生口耳相传, 学生注重记忆与理解, 二者相互促进。学生有目标的去识记该课的生词、短语、句型, 同时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最好在课内就能记住一节课最重要的东西, 不熟练的知识做好记录, 留待复习。这样一节课上学到不少东西, 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感到充实, 为以后坚持英语学习树立信心。

四、做好笔记;及时复习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的作用是明显的, 人脑没有电脑的物理存储功能。英语的学习是一个艰苦反复的过程, 笔记是复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不仅在英语课堂上做笔记, 而且在进行大量课外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也十分有效果。比如在一些英语杂志、报纸、电视节目中, 其难点短语、语句和生僻单词是需要反复记忆的, 笔记这个有效的载体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便利。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将记忆比喻为“储藏室”, 把记忆比喻为一个心理过程。他的研究证明遗忘是有规律的, 即识记后在头脑中保持的材料随时间的前进而递减, 这种递减在短时间内十分迅速, 随着时间的进展, 保持量是渐趋稳定的。所以复习英语要在一天后, 两天后进行, 月底还要系统复习才行。而且要理解英语的语法, 在机械记忆单词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从而突破机械, 达到融会贯通。以上几点看起来并不难, 但是需要一种最重要的元素来支撑, 那就是坚持不懈的品质。古人云:“学贵而有恒”。没有实践力和行动力, 再好的方法, 再好的笔记也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最后, 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爱或者说学习幸福感是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重要策略。有学者提出,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不管是学习上的好学生还是学困生, 他们都是渴望成功, 追求幸福的, 也就是说他们在最终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笔者认为一个老师, 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 关爱学生, 肯定学生, 给他们以关怀, 这样他们才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这也是学生成功的前提。教师为人师表, 要把自己对英语学习和人生的理解交给学生, 用自己最美和最健康的东西感染和陶冶他们, 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当学生面临学习失败时, 老师应该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 用精神去感染他们。老师的专业知识或者一道题的标准答案有时不是最重要的, 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 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这是更重要的。

摘要:初中英语是中学的核心课程之一, 教育界和理论界对英语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初中英语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把握英语记忆规律, 从而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本文对英语教育与学习中的问题展开研究。

高考语文复习“教与学”的转变 篇8

一、课前五分钟, 口才大比拼

高考语文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针对学生在古典诗歌阅读、现代文阅读及语言运用题型, 包括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是:“下笔千言, 躲着中心打转”, 篇幅写得不少, 可是分析不到位, 要点不明晰 (而高考评判是采点儿的, 并且高考是限时的) 。我在师生达成共识的基础上, 搭建了一个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 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和学生商量决定的, 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介绍个人兴趣爱好, 描述所见所闻, 讲一个成语故事, 分析一首喜爱的古典诗词, 介绍一则名 (格) 言, 介绍一位自己崇拜的人, 告诉大家一条时事要闻, 推荐一本最喜欢的书, 进行主题演讲等。学生讲解时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由神态自然、语言清晰、简洁到声情并茂、语言流畅生动等。按顺序轮流往复, 每个学期每位学生都能多次得到登台当众讲话的机会,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 而且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同时对于紧张单调的高三学习也是一种调剂。

二、分工又合作, 被动变主动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一件费时费力又繁琐的工作, 如果全由教师包办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而且收不到很大的成效。在高三复习中, 对于字音、字形、熟语的查阅以及作文资料的搜集, 我在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后, 让学生分组、分任务搜集, 笔记可以互相抄阅。这样比在课上教师讲, 学生一字一句地抄, 或者印好资料发给学生, 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成效, 而且学生自感在查阅辞书及网络过程中, 对以前存在的许多含糊不清、甚至错误的问题都得到明确辨析及纠正。由于学生已在查阅过程中, 形成了一种期待,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对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 此时再由教师统一分析解答, 效果显著。尤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 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加深了记忆, 对于“某字今天如此写, 明天又如彼解”、熟语望文生义的问题以及知识面狭窄的普遍现象, 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应对方法。同时, 学生形成了查阅辞书及网络的良好习惯, 对今后的深入学习及拓宽加深有长远的影响。

三、教师做主导, 学生做主讲

高三复习容量巨大, 为了赶任务, 许多教师往往占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不辞辛苦地在讲。殊不知教师一味地讲, 剥夺了学生理顺思路、组织语言的权利, 长此以往, 学生不仅思考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还丧失了思考的动机, 形成惰性——“反正老师还会讲”。最后我们只能如牵着一头站不起来的温顺羔羊, 一路滚、爬、跌、撞地走向考场。为此, 我尝试放手, 把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主讲, 我只做必要的引导。

当然, 这样的训练必须从易到难, 一步一步地来。如现代文阅读, 疏通文意这简单直接的一步, 可先由学生开始在这一尝试, 开始肯定比较困难, 学生心里害怕, 语言啰嗦, 费时费力。这时, 教师的引导疏通及适时的鼓励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引导过程中, 所提问题应难易适度:太简单, 学生缺少成就感, 并且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太深奥, 学生无从下手, 丧失信心。提问对象应从优等生向普通学生普及, 充分发挥优等生的示范作用。训练一段时间后, 学生的胆儿大了, 语言简练、准确了, 能站起来讲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讲课的速度也大大提高了, 很多内容一点即清。

在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疏通文意、串讲译文的训练之后, 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分析作品, 由易到难地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如社科文阅读应着重注意词句、文段。例如, 指代性的词语, 开头段落的提示作用和结尾段落的总结作用, 词语本身的信息等。学生在对这些内容尝试分析后, 再去和每个选择项进行比对分析, 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从而使他们逐步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 促进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实际上,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后, 阅读作品时就会有重点地提出一些问题。如在古典诗词阅读中, 学生阅读了刘眘虚的《阙题》“道由白云尽, 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 远随流水香”一诗, 很自然地就会提出:“远随流水香”的“香”字运用得好, 好在哪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的问题很清楚地涵盖了古典诗词阅读中炼字、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内容。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 教师抓住契机, 顺势而导, 此题的答题模式是:用字﹢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景物特点﹢作者情感﹢用字效果, 很自然地就分析总结出来了。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他们的潜能, 使效果达到了最优。

初中物理教与学的探讨 篇9

一、改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

以实验为基础是物理学科的特色, 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课堂上必须进行必要的实验操作和演示。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 因此, 教师可以采用先用动画或视频演示实验原理的方式,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然后通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来验证结果。 这样既能克服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学生看不清楚设备构造和操作过程的缺点, 又能让学生获得对真实物理实验的深刻感受。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自制课件、实物投影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解决一些抽象、疑难问题。 例如,在学习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时学生对“ 声波”难以理解,我们可以制作一个课件,用动画展示敲响音叉后周围空气的震动情况, 并利用实物投影放大敲响音叉激起的水波,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将声波与水波类比,形成鲜明印象,借助于水波来理解声波,使学生一目了然。

二、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丰富教学内容

网络运用越来越普及,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会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在教学“ 声现象”这一节内容时,播放一段钢琴弹奏的录像,画面中要能观看到琴弦的振动,这样,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有效保持时间长,由此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为了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我们必须真正懂信息技术,多查找资料,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人与机的结合上做文章,这样就会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授课的能力。

三、结合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教学中确立的许多目标和任务完成,都需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参与才能得以实现。 首先,教师应该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老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组织、合作者,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创造者,师生之间通过互动,形成一个“ 学习共同体”。 其次,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 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才能做到收放自如,既“ 敢放”,又“ 善收”,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启发引导,使学生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第三,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 合作探究式学习法”是一种开放性比较强的教学方式目的是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尽情展现自己个性的空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多鼓励,尽可能地让班级所有学生都“ 动”起来,允许教学中学生的“ 奇思异想”,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知识、发展技能。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积极组织物理的课外活动,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在保证自己学习进度的基础上,经过课外活动的互相探讨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组织课外活动的内容有观察实验、小制作、做物理小课件等。 在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学生自选题目,利用已学的知识,做物理小制作或课件,服务于物理教学。 在小组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要适时地给学生布置研究性问题,布置的问题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 而是课后延伸。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探讨解决问题方案的形成、实施,到最后问题的解决都由学生自行完成。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五、结束语

初中数学教与学的反思 篇10

回顾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 有得有失。面对初中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 求知欲望较强, 特别是对新鲜事物接受快, 但不喜欢抽象的、乏味的东西, 所以好多同学不喜欢数学只有乏味的计算、严密而难于理解的推理, 缺乏创造性和趣味性。作为教师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 应不断改变教学观念, 不断总结和反思。

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 逻辑性思维, 提高学生智力的关键。虽然这么重要, 但好多学生都不喜欢数学, 怕学数学。怎么做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用好数学, 更好地利用数学开发学生的智力, 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把握呢?下面就谈谈对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体会。

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全面发展。数学教育可以渗透德育教育, 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好学精神。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 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 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 往复循环, 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 这样成了知识点的供给, 使数学学习乏味无趣, 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第一方面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 走进生活, 从生活中找数学, 学生活中的数学,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 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增加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产生兴趣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推动激发人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 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从生活实例出发, 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 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例如, 平行线的引入, 从“你喜欢滑雪运动吗”开始, 引入到滑雪运动关键的是要保持两只雪橇板的平行, 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城市学生乘自动手扶电梯经验, 体育课上玩双杠的经验引入课题, 以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 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欲望。

另一方面不断培养学生课后或解题后的反思的习惯,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 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 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 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解题和课后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反思解题途径, 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解题结论, 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 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由此可见, 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数学在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而这种锻炼老师不可能传授, 只能由学生在独立活动过程中获得。因此, 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 要求学生在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 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 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 这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 提出问题, 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精神, 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 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训练学生反思能力的最主要的方法是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提问, 就是要求学生就自己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种种因素、各个问题以及结果进行自我提问反省, 以更好地达到目标。例如, 对他人的作答不能简单地以结果的对与错作为评价内容, 更应注重其思考问题的思路正确与否;对错的答案, 要指出错在哪里,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想一想, 自己的思路与该同学是否一致, 当他人的解题方法比自己的方法更佳时, 反省自己的思路欠缺在什么地方, 以后怎样避免, 有没有更佳的途径等。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积极反思, 要充分调动学生求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养成善于观察、分析、思考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与学浅析 篇11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八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三、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公开,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准备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四、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五、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如,在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中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知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六、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如学过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后,教师可安排指导学生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家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此外,还可安排学生根据家用电器的数值,算出家中各种电器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建筑工地、码头等地去观察,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所学物理知识。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的教与学 篇12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当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过或极少使用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令人发笑,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站在平等的高度,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决心。

二、运用“伙伴教学”法

“伙伴教学”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多用于课外活动,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同学之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互教互学,以便促进全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教师可以在课前把教学要求和内容要点公布给学生,这样可以使他们做到有的放矢,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上课时教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精解细讲,并作示范演示,然后将大部分时间回归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在教师讲授完后,可以选择学习成绩好、有耐心、有热情的学生作为“伙伴教师”,辅助教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

三、自主学习

创建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上一篇:中国的主流文化下一篇:实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