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与学视野下的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精选6篇)
个性化教与学视野下的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 篇1
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性化教与学实验研究小结
槐林镇中心学校生化教研组
一、课题的提出
21世纪的教育呼唤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要求基础教育肩负起培养终身学习型人格的学生。我校位于槐林镇小山之巅,毗邻优美的巢糊,推行“培养能够自主发展、实现生命意义的人”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反思学校的发展历程,我校有良好的心理教育基础;有一支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且有较强心育科研能力的课题研究队伍;有一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支持教育科研的领导班子。在学校中,许多智力正常甚至是优等的学生在学业方面表现的极差,与其智商不相匹配。这不是他们本人的错,也不是家长和教师的错,可能通过特殊的训练来减少这一缺损造成的损失。可以通过改变教学和学习过程,以适应他们的特点。
二、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理论意义在于:学习的差异与困难可识别诊断和通过个性化教学教育的。个性化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的条件下,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殊需求,教师从学生的不同准备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具有个性的教学内容,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合格的目标。
实践意义在于:其一,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由于环境和自身的原因,有学习障碍的中学生在学习上落后,跟不上学习的节奏,这种学业落后又会影响其性格、态度,加上青春期的作用,这类学生往往成为问题少年。通过创造良好的个性化教学学习环境,帮助中学生感到受人欢迎并对他人欢迎,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社会。其二,有利于学校改变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心理测试与错误分析,将学习困难学生分类,对每组学生分别建立各自的心理档案。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成因,学校就可以作出相应的教育决策,对中学生适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进行个性化教学。其三,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往都是采用“一刀切”进行教学,现在弄清学生存在个体性差异,就采用不同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个性化教学的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教练或导师,而赋予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主动性,并培养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促进困难学生的发展。其四,有利于学校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素质。中学生的学习障碍解除了,阅读能力与数学能力提高了,相应的文化、专业技能等社会素质也提高了,适应能力增强,中学的教育质量就会显著提高。
三、我校研究本课题的条件
(1)已初步掌握了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设想和个性化教学的框架。个性化教学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个别化教学,是对“一刀切”教学的否定,它借鉴了班级教学、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论。个性化教学注意对学生差异的科学筛查和诊断,注重提供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策略,兼顾班集体、小组、个人等多种教学形式,使之开放化、弹性化,充分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
(2)已拟订实验班的组成方案.将学习困难的学生平均分到九年级各个班级,由实验教师选定部分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观察、阅读、计算、设计、动手和沟通技能中的某些方面出现落后而导致的学习成绩低下的现象,其实质是学习成绩与智力不匹配。(3)课题组负责人与班主任老师以及学校负责人共同制定活动方案(4)对教师的培训已告一段落,培训内容主要有1.目标定向教学的理论和目标定向教学卡片的设计原理2.团体辅导的理论与实践3.如何设计备课程序4.个别化教学的理论
(5)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开展三次,1.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2.如何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3.如何增强自信心。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课题组给学校老师提供一些各类困难学生的基本现象描述,让老师根据这些现象初步选取学习困难的学生。
2)进行心理测试和试卷错误类型分析,将学习困难学生分类。3)对每组学生分别建立各自的心理档案。
五、课题研究的优势和难点
研究的优势:其一,采用科学的评估手段和个别化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研究的实用性和严谨性。研究采用可靠的行为指标和心理指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以及与学习行为有关的因素(人格特点和班级环境)进行科学评估,进而进行培养和干预,最后再对培养效果进行评估,遵循了实验研究的基本思路。这与很多经验总结式的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有利于把广大教师的优秀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方案。其二,追踪干预。本研究实施时间为三年,其间要经历预测、访谈、前测、活动实施、总结提高、再实施、再评估等过程。整个研究是长期的、形成性的,有别于横断式的研究。这样的追踪研究有利于对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发展变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培养。研究的难点:学习困难的综合矫正。结合学科教学,从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与情绪以及教学的管理制度和教师的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干预,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矫正,改进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成绩。达到让每个学习都能合格的目标。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采用实际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分类比较法、经验总结、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七、课题的成果形式
教师自制教学课件集、学生设计卡片集、实验方案等
八、本课题组成员
课题指导:杭立新 课题设计:孙世斌
成员:汪海涛、何云、翟安怒、朗明法、何忠云、刘英虎
2007.2.
个性化教与学视野下的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 篇2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分析
(1)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普及, 独生子女的数量显著增加,父母对于独生子女过度溺爱,导致小学阶段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学习看心情的坏毛病。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不够专注,学生家长也没有重视对学生坏习惯的矫正,造成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存在困境。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的学习全部托付于学校与老师,而小学生的自我管控能力较差,虽然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上有教师的监督与管理,但是回到家中的学习情况却并不理想,一些学生回到家中,由于没有人督促学习,所以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玩耍上。例如,看电视、打游戏等。家长没有正确地引导和督促学生在语文学科以及其他学科上的学习。
(2)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不合理。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对语文课程知识内容的讲解, 没有重视每一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教学方式的采用,没有关注到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导致这些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陷入困境。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虽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但是却不愿意对学生进行单独的辅导。还有一些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耐心地讲解与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解决,反而是讽刺、批评学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兴趣与信心。
(3)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课程中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由于语文学习成绩比其他同学差,所以总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缺乏自信心。同时,一些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担心语文成绩不好而受到家长与老师的责备与批评,导致他们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过度焦虑,在语文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 严重影响语文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1)合理地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应当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知识有一个深刻的感官印象,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使学生对于语文课程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在教学中利用与语文课程内容相关的实物、卡片以及多媒体设备展示等。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心理变化,对于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学生,教师应该多赞扬、少批评,重视他们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需求,培养他们在语文课程中的学习信心。例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学生,或者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对事先已经阅读过很多次的课文进行朗读,还能够适当地组织他们在语文课堂中针对语文课本中一些比较简单的对话内容进行表演,增加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知识的学习信心。
(3)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与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相比较为简单,古诗、短文以及词语都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基础内容。词语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于小学生理解古诗、短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小学语文学困生在学习中的重点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每天牢记一个词语或者几个词语,每天积累一些词语,学生的词汇量就会显著增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良好习惯的培养。大多数学生在小学语文课程学习中,过于重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还有语文课堂中布置的课后作业,而忽略了语文课程学习的前期预习与后期复习,不重视预习与复习在小学语文课程学习中的作用。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布置相关的预习作业,让同学们在回家之后对将要学习的文章进行阅读,挑出文章中不认识的生词,将其在作业本上进行记录。对于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习的新知识,教师应当正确地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复习, 使学生养成预习与复习的良好习惯。
个性化教与学视野下的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 篇3
[关键词]初中学困生;个性化教与学;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经济、家庭和社会等环境的不利因素,再加上学习基础薄弱,人格心理、学习习惯和方法等方面有欠缺,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的差异,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这种差异会越来越明显,最终产生一群学习差异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将这一特殊群体称之为学困生。学困生作为普遍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障碍,也是课程教学中研究的主要课题,做好学困生的转化,便成了教师肩负的重任。那么,要采取什么方法才能解决学困生问题呢?笔者为此进行了初中学困生的个性化教与学实践研究。
个性化教与学是指在班集体教育教学的条件下,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殊需求,教师从学生的不同水平、兴趣和性格出发来设计具有个性的教与学内容,因材施教,达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合格的目标,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最终“让每个学生都来有所学,学有所得,得有所长”。
一、筛选学困生,制定出符合他们实际的学习计划
选取学习差异与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试卷错误类型分析,将他们进行分类;同时收集学困生的学业成绩,根据考试成绩,建立学困生档案;与他们进行座谈,沟通了解他们学习的薄弱环节,认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力求找到提高学困生学业水平的突破口,制定出符合他们实际的学习计划。主要是从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与情绪以及教育的管理制度和教师的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个性化教与学干预,对学困生进行综合矫正,改进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成绩,达到让每个学困生都能合格的目标。
二、尊重学困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对教师天生有一种信赖与依恋心理的学生,会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当他们得到教师真挚的爱与关怀,得到理解与重视的时候,心里就会感到快慰与满足,同时产生乐于学习,愿意听从教诲的倾向,就会把对教师的爱移情至教师所教科目。与此同时,学生健康美好的情感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强化与升华。因此,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才能准确及时地把握学困生的思想心理动向,进而及时和他们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这样深入他们之中,与之谈话、对话,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弄清他们心理: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想要什么。都要作一个全面而详细的了解,和学困生打成一片,不要有距离。学困生也只有切实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教师就在他身边,是他的靠山,和他是一伙的,明白了教师是真的理解、尊重、关心他,是在帮助他。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劲头,此乃“亲其师信其道”也。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建立了。
三、共同关心帮助学困生,构建家校联合网络
教师要多与其家长交流和沟通,进行家访、电话联系、网上家长学校或QQ联系,了解学困生在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同家长彼此及时反馈学困生在校、在家的表现,以便及时对症下药,排除心理顾虑,同时有利于采取正确方式来引导激励他们,使他们体会到学校、家庭的期盼,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同时也让家长感受到学校老师的关怀;感受到孩子在学校没有受到歧视;感受到教育的公平,并进一步影响孩子,使孩子明了老师有信心,家长不放弃,最终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克服学困的自卑心理,自己就会想方设法迎头赶上。这样,一个良好的家校网络联系就形成了。
四、推进导学课堂教学模式,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导学课堂模式包括预习、讨论、展示、测试、点评和小结六个环节。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提前半个月编写“导学案”,预设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按要求发放给学生。教师(或调动小组长)在新课学习前检查学生是否落实“导学案”设置的预习内容,检查学生是否结合课本预习;明确课时学习目标、课题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对即将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心中有数。教师让学生适当展现和交流预习达成的目标,或让学生当堂提出预习自学或小组预习探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好引导和记录,为课堂讨论和点评做准备。根据“导学案”设置的情境问题,或结合学生预习提出的问题,口述将本课时学习任务平均分到各小组;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合作探究。倡导学生对自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小组探究,强调学生做好讨论笔记,发挥小组长的带领和辐射作用。引导学生不做与课题讨论不相关的事,或交代小组长注意矫正同伴行为(如打瞌睡、开小差、开玩笑等),让学生切实融入讨论,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做准备。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回顾预习和讨论情况,开展组内或班上的展示和交流,以拓展、演绎、提升所学知识。通过小组发言、表述、演说、辩论、实验操作、类推论证、上台解题、投影展示等形式展现学生的自主发现与合作探究成果,引导学生人人大胆参与课堂展示。通过抽查以检查学生对任务学习的掌握情况、学习效果,通过学生互评让学生相互发现问题或相互借鉴方法思路。
学习小组的组建根据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等情况,每个小组4人,两个小组组成一大组。课桌摆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按田字型摆放,便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每个小组都有学习优秀生和学困生,让优秀生或尝试学困生当小组长。一般按学习成绩编号排序,让学困生尽量靠前而坐。展示时可让学困生上黑板表现或首先发言,由学习较好的前几位学生(或其他学生)进行订正和评价。在交流展示中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充分让他们展示、暴露,激发比、学、赶、帮、超的兴致和愿望。这样,以学带教,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教师只是承担引导和解答疑惑的角色,打破传统的传授灌输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困生的学习效率更提高得快了。
五、课后个别辅导学困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
个别辅导是教育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手段。对学困生来说,学习上的失败主要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经常课后把他们叫来,询问本节课或本单元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还有什么困惑,需要时把本节课或本单元的重点、难点等对他们再重新梳理一次,尽量不形成新的知识断层;对于作业练习,必是有做必改,而且常常要面批面改;对某些典型题型,更要手把手地教他们答题思路,答题规范,直到他们掌握为止。家教式的个别辅导,查漏补缺,持之以恒,勤抓不懈,因势利导,使其始终维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小谈初中数学教与学 篇4
漳浦县龙成中学林智富
时下,困扰初中教学的一个焦点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和毕业生成绩合格率。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初中学生中的学困生数量大增,导致数学成绩合格率有所下降。除了某些客观因素外,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厌学,自身学习动力不足,同时教师感到数学难教,好比是“顶着碓窝舞狮子”,人累死了,戏又没唱好。众所周知,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教与学是一个有机联系统一的整体,只有相互结合,彼此合谐,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本人从相关教育理论学习与多年实际教学过程研究出发,对初中数学的教与学谈点个人心得体会,不过是抛砖引玉,恳请关心初中数学教学教研的同仁给予指点指点。
一、引导学生如何学
1、激发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施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无疑是一种被动接受,也是很难学好的。由于数学自身特点,有些内容比较抽象,解决问题方法相对灵活,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思维品质,推理能力,空间观念,归纳概括能力。教师教学时如果不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基础,不注意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不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不造成一定的悬念,只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由概念到定义,由法则到公式,由例题到练习,最后布置作业。这种照本宣科的程式化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必然让学生感觉形式单调,枯燥无味。新课改实验教材虽然在概念引入时提供了大量的问题情境,但有的背景材料对于广大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及,如立交桥、游乐园、车间传送带、登山缆车等。实际教学中遇到上述情况时,教师应当在学生比较熟悉的环境中寻找类似的例子,在能够使用直观教具时尽可能使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制作一些简易课件,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据了解,现在学生最爱上的课是信息技术课。由此可见,数学教学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树立信心。长期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不管做任何事,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为获得成功创造了先决条件。而不少学生对自己能够学好数学缺乏信心则是源于多次考试的失败,因为每次考试成绩都让他们感到羞愧,如果老师再把他们的分数公布于众则进一步伤害其自尊心,由于年龄尚小,他们还没有“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切身感受。作为教师,对学习数学确有困难的学生,首先要关心,不能岐视;其次要明确转化差生是艰苦而长期的工作,更要有耐心。提出的教学要求必须与他们当前的实际基础相一致,给他们布置的课外作业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欠缺的知识伺机补上,同时注意发现和鼓励他们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微小进步,多表扬,少责难。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往往会使他们重新客观认识自己,逐步增强我也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掌握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率,为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奠定基础。学习数学首先应当做好课前预习,预习不仅是温故知新,同时还可以在预习中对自己弄不懂或感到困惑的地方作上记号,上课时就能有针对性地听老师讲授,也便于和小组内其他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其次在课堂上要
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此外还要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小结。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认为,读书学习与知识积累是一个“先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其意思是一堂课、一单元,乃至一章节、一学期、一学段的内容,都可以将其知识要点归纳总结为提纲或框图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梳理,既能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又有利于知识的记忆理解。最后是应当及时复习巩固,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实验得到的记忆曲线数据显示:已学过的知识即时记忆量为100%,1小时后记忆量仅为44.2%,1天后只能记忆33.7%,1星期后记忆量为25.4%,1个月后记忆量为21.1%,从此以后基本上不再遗忘。有人曾经对及时复习效果做过对比实验:在同一班级内选取甲、乙两个学习小组,对当天学习的某一知识(一段课文或一个公式),甲小组同学由老师统一安排复习,乙小组同学任其自然,一天后进行检测,结果甲小组掌握率为98%,乙小组掌握率为56%;一星期后再进行检测,结果甲小组掌握率为83%,乙小组掌握率为33%。
4、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 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教授北师大版《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时,我首先创设情境,引导进行观察、交流、归纳从而导出公式的成立,在让学生利用多项式乘法法则得出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之后用图形给予解释,教学时我要求学生首先通过拼图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它们的整体结构特征,在这里只要求学生理解,并用不同方法加以解释,不要求学生给予详细地证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公式的结构特点:左边是两数和(或差)的平方,右边是这两数平方的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乘积的2倍。
由此可见,及时和经常重温学习过的知识可以加深记忆。复习的方式最好是先不忙翻书,尽可能通过大脑“过电影”,实在回忆不起来的再看书;也可以把重点内容提纲性的在草稿纸上写一遍,因为边想边写对增强记忆有明显效果;此外做适量的自我检测题也能起到很好的复习巩固作用。
二、作为教师怎样教
1、揭示本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内在规律,突出重要的思想方法。如数的运算,初中是在小学基础上学习有理数、实数,因此有理数运算只不过是在引入负数后算术数运算的延续,而实数运算则是在扩充无理数后有理数运算的延续,同时式的运算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之上,除了增加幂的运算法则外,其实质仍然是实数运算。又如我们用函数观点来看方程与不等式,则代数式与代数式的值、方程、不等式都可以看作函数的不同形式,只要给代数式的字母赋值,其对应的代数式的值就是函数值;而当给定的函数取特定的范围内的值时,则对应于方程或不等式。图形变换中的变与不变,一种情形是位置变,但大小不变,如图形的对称、平移、旋转;另一种情形是位置、大小都发生变化,如相似(位似)。还有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如加与减,乘与除,正与负等。
2、优化品质。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应当努力优化学生的个性品质。一是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学风,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因为数学最显著特点
是结论严密,仅凭直观或几个有限的结论是不能代替数学证明的。历史上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数学家费马关于“对于所有的自然数n,形如的值都是质数”的结论最后被欧拉证明是错误的。二是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公开展示自己的想法。如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时,不是象人们通常感觉的只是一个普通自然现象,而是想像为什么它不往天上去,从上面往下掉一定是有某种力在拉它,经过不断探索,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又如瓦特小时候看见火炉上水壶中的水沸腾后蒸气把水壶的盖子掀开这一普通现象时,联想到水蒸气有推动力,由此他长大后发明和改进了蒸汽机。三是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能经受学习过程中暂时遇到的挫折,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印证了一个真理,就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如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为延长白炽灯的灯丝寿命,和助手一起,先后试验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才获得成功;在发明蓄电池过程中,曾经失败8000多次。又如欧姆在探索“通电导体中电压、电阻、电流的关系”时也曾经历多次失败,最后才得出著名的欧姆定律,而且他在《化学和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金属导电性能的测定》不但不被人理解,反而受到当时某些权威的讥讽和耻笑,并劝人们不要相信他的结论,直到八年后他的成果才被社会广泛应用。
3、提高素质。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建立数学模型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数式运算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教师要通过引、导、扶教会学生读书,在学生阅读初始阶段,教师应出示阅读提纲或阅读有关内容后要回答的问题,使学生对阅读目的,阅读要求更明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参与,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量、折、画、剪、拼),从事实地测量,图案设计,搜集整理数据。数学建模主要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能够将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将数学问题化为代数问题,并根据数量关系(相等、不等、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数学模型(方程、不等式、函数)。数学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运算能力,在计算器,计算机等先进计算工具已大量普及的今天,对数、式的运算过程不应刻意追求变形技巧和数据的繁杂,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算法,明确算理,具有一定的口算能力与估算能力。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新教材教学过程中一点粗浅的看法,还望各位同仁给予指教。如何用好新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的研究和探讨,从而能真正胜任新教材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好初中数学入门学与教。
国培初中英语教与学作业 篇5
认真回顾《小学(初中)英语“教与学”微课展播》这门课,课程中哪一个观点或一句话让您印象最深?给您什么启发或反思?
巧用游戏打造趣味英语
国内大量的外语教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逐步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并不单是智力水平或其他客观条件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兴趣,自信心,克服困难的意志等方面的差异.教育部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放在了课程任务的首要位置.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重要场所,对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顽强的学习毅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师生和谐,气氛融洽,充满趣味的英语课堂,将使学生受益无穷.营造趣味课堂的方法有很多,游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并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方法.在我国,似乎有这样一个共识:游戏是小孩子的专利,年龄大的孩子就不需要游戏了,游戏不再适合他们.网上及报刊上的有关论文,绝大多数是探讨如何在幼儿园及小学中开展游戏教学,极少涉及初中.在很多初中英语教师的日常教学中,也很少采用游戏竞赛的方法.有的学生学了一年英语,还不会玩最普通的“Bingo”游戏.游戏成为只在上公开课,示范课时,活跃课堂气氛的一个点缀.有人认为,每堂课都有那么多的生词和语言点,讲都讲不完,哪还有时间做游戏.但初中生爱说爱动,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视这些特点,“穿新鞋,走老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他们填鸭式地灌输枯燥的语法,词汇,“要他们将思想长久地用在某一事情上,对他们是一种痛苦.长久的,持续的注意是强加于他们的最苦的差事之一”.(洛克)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游戏教学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好的课堂游戏,应集趣味性,知识性和灵活性为一体,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经过不断摸索尝试,总结出一套有趣又有效的课堂游戏.我的这套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语言知识和掌握语言技能,同时它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技巧,纠正发音,全面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针对初中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将全班同学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若干个固定的学习小组,一般4—5 人一组,很多课堂游戏都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这样一方面让组内好生带动学困生,使全班学生都参与游戏,扩大游戏参与面,另一方面,可通过组员之间的相互讨论,共同切磋,降低游戏难度,使大多数学生都获得成就感
个性化教与学视野下的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 篇6
仓房初中 政史地组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层次多种多样,教师只有因材施教,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才能让学学生“喜欢”上“课”,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产生对学习的动力,以提高其学习效率和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然而近些年来,中学生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认为都是讲大道理,不解决实际问题,学与不学一个样,只要考前背一下就行了。实行开卷考试后,学生更认为只要考试时抄抄书就完事。这既不能完成政治学科理论教学任务,又使德育功能难以得到发挥。为改变这一状况,切实提高政治学科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必须把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为此,我建议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应作如下努力:
一、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
要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分层要求,对于学有余力并对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指导他们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思考,以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学科才能。对于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但缺乏勤奋好学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的中等生,指导他们积极参加活动课,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对于缺乏自信心,知识贫乏,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后进生,要重点辅导,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从而在后进生都努力参与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使人们积极地观察和认识事物。如果学生对某事物或某事件感兴趣,就会注意并体味其中的哲理或含义,提高认识,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兴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教学手段应多样化,例如影像、歌曲、漫画、幽默、典故、小品、时事新闻、名言警句、热点讨论、辩论会、社会调查、论文竞赛、社会实践等,还有多媒体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溶于一体。要改变政治课教学照本宣科的状况,在理通教材的基础上,从社会生活中广泛收集活生生的现实材料,和教材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用新颖的的教学方法,来求得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实效。
三、回归生活,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四、政治知识点的迁移、拓展教学法
众所周知,政治知识是学生的思想支柱,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政治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是以政治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的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从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例如,在讲“正常情绪”一课时,教师可以发出这样的提问:“情绪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当人产生情绪时,人的身体各部分将发生什么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通过政治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政治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对生物知识也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个性化教与学视野下的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个性化教学10-17
初中语文的个性化教学06-08
个性化阅读下初中语文08-04
个性化推荐系统研究06-29
酒店个性化服务研究11-03
教案初中生个性化写作06-28
个性化教学的文化研究08-12
学生个性化作文素质的培养研究07-08
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论文09-21
变个性研究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