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个性研究

2024-09-30

变个性研究(共4篇)

变个性研究 篇1

本文从小学习作的讲评现状出发,从教师鼓励和应试教育等方面分析了小学习作讲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实施多元化的讲评方式等方法提出了小学习作讲评的研究和实践方案。

一、小学习作讲评现状

1. 缺乏鼓励

写作是学生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表述过程,小学生的“怕写”或者“爱写”都是其心理实际情况的反应。据统计,目前在我国小学生中有将近70% 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受到过教师和家长的表扬,所以导致写作为小学生带来的心情通常是苦涩和失落的,使一部分性格倔强的小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抵抗的情绪。可见,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缺乏相应的鼓励,严重损害了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和写作的积极性[1]。

2. 应试教育现象严重

应试教育导致教师们通常把写作当成是每周两节作文课的事,一方面,在写作过程中,过度地强调知识体系、知识点和内容的构成,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启发; 另一方面,在进行写作过程中,现有的写作理念过分强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字迹的工整性,教师对文章内容上富有创作性的词汇并未及时传授给学生,并且通常根据作文的分数来进行总结,而不是对习作进行讲评,这严重降低了小学生学习作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2]。

3. 忽视小学作文讲评

现阶段很多小学教师把习作讲评当作是作文训练的总结,再加上平时过度强调由“写”到“写” 的封闭训 练,使得部分教师忽略了对小学生习作的讲评。而通常情况下,作文中只有修改和评语是不够的,教师们需要通过引导学生自身对其作文进行自我分析,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从而使学生自身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从解决问题中发现乐趣。而我国目前的习作教育中,教师们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成绩,以“优”“良”等判断学生的成绩,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 过度重视结果

目前的小学习作讲评中,教师经常通过读几篇分数较高的范文,并从中引出文章的相关写作手法,然后就部分学生的修改意见进行总结,最后让学生以范文为模板进行反复写作,这样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的“习作指导”过于重视“求同” 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个体对生活的不同体验,束缚了学生的写作情感。

二、小学习作讲评研究与实践

1.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与情感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情感是调动小学生习作积极性的根本措施。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切实了解学生对每篇作文题目的真实想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2. 引导学生讲 “真话”

小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小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教师在习作过程中需要对小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了解,鼓励学生把自身的实际经历和实际想法写到作文当中,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更加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作空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3. 实施动态化讲评

关注学生的习作过程,强调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对新知识的了解和体验,这是我国小学课改观念的新亮点。通过关注学生平时写作过程的取材范围、写作习惯以及作文完成后的作文加工,从而对学生习作过程实现动态化点评,使得习作讲评走进学生的整个写作过程,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小学教学过程中习作讲评的现状,继而提出相关问题,从调动小学生的习作积极性的角度出发,为小学习作讲评提出了合理性的意见和建议。

变个性研究 篇2

曾经有位学生交给我一本空白作文本内夹一张纸条:老师, 我不会写。我非常生气, 问这位学生为什么不会写, 这位学生的回答竟让我感到触动:老师, 我不是不想写作文, 而是尽管你在课堂上讲了很多写作方法, 可我就是不会写, 我想了一天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原来, 我在课堂上的作文指导一切都付诸东流, 这不得不让我开始注意寻找新课标下中学语文作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个体要求, 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很显然, 这要求给我们语文教师的启示就是:作文课堂教学应是以张扬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有效教学方式, 从而让学生习作时变被动为主动, 从“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呢?我认为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一、从重视教师的习作方法指导向重视学生的习作感悟转变

过去, 我们语文教师非常重视习作方法的指导, 文章的“开头————过程————结尾”用什么样的方法写, 怎样写都一一讲述得深刻透彻, 甚至整节课时间都用于指导上, 但往往这种指导总会导致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 毫无创意。学生的个性化容易受到压抑, 自然在习作中自我表达的情感也不会流露。然而, 要张扬学生自身的习作个性, 主动习作极需要依靠学生自身的习作感悟, 哪怕教师在作文课堂中只讲了一篇文章开头如何写, 只要学生一旦有了习作感悟, 他就能按自己的思维发展很快把过程、结尾写出。学生习作感悟就如同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感一样, 有语感, 对文字的理解当会顺理成章。因此, 我们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从指导与培养学生习作感悟比对学生只进行习作方法指导更为重要。

培养学生的习作感悟, 我们可以依靠学生阅读文章, 体会写法去培养。例如教师在上作文课前布置学生从文章杂志上找一篇自己喜爱的文章, 然后带进课堂进行集体交流, 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写法。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除体会自己的文章写法外, 还体会了其它许多别的同学喜爱的文章的写法。这样, 由学生自己感悟总比老师一味传授写作技巧的效果好得多。

二、从重视学生习作的结果性向重视学生习作的发展性过程转变

假若教师以看学生习作结果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将会产生低效率的作文教学水平。因为我们的教师往往从学生习作的字数, 学生习作中的文字表达的优美与否, 文章结构这些结果来看待学生的习作, 这很容易导致教师向学生的习作提出高要求。对于不会写或写不好的学生只会挫伤他们的写作自信心, 让学生怕写作文以致写不出文章;对于能写的学生则让他们在习作中只向老师的目标迈进, 凑字数、抄袭选文, 乱套结构的现象屡屡出现。学生习作根本谈不上有独特的个性, 而且这也只不过是“要我写作文”而已。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习作的发展性过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写记事作文时, 他首先给学生一个字:“雨”, 让学生在用上这个字写上一句总起句, 写得好的马上给予表扬, 然后再给另一词语:“汽车”, 要求学生用一段话把“雨”和“汽车”联系上, 由于这种重视了习作的发展性过程, 而且并非一下子要求学生写的字数很多, 所有的学生都能写出了一段话, 而且每位学生所叙述的内容也不同, 有的叙述了一则交通事故, 有的叙述了自己上学迟到的事情, 有的叙述了母亲坐汽车送雨衣的故事, 有的叙述了让座的事情, 有的则叙述了“偷车事件”等。学生习作完全发挥了丰富的想象, 张扬了个性, 作文教学实效大大提高。

三、从重视学生范文的死记硬背向重视学生生活体验转变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这再次表明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少教师虽然理论认同这个观点, 但实际上与其却背道而驰, 刻意追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范文进行习作, 立意要统一, 写法要统一, 这种的作文训练使得学生思维个性严重地受到束缚, 学生作文也就只能够造就出“条框式”的文章。然而, 真正实现个性化文章并不是依靠教师灌输习作观念, 而是让他们亲自走进生活, 感受生活, 让学生的心灵、思想说话, 让真实作文在他们心中安营扎寨。很显然, 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就是他们心灵的轨迹, 也是他们习作的真实题材, “新颖的题材源自真实”, 正是这样一个道理。本文开始曾讲述到一位不会写作的学生, 虽然身为教师的我非常生气, 但后来经过自身反思, 其不会习作也只因该生根本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于是, 我为他定了另一个题目:《这次, 我不会写作》, 要求他把这次不会写作的经历及感受写下来, 结果第二天, 他完全能写出了一篇感情真挚的文章。 (下转第54页) 的一系列稳定特点的综合。个性既然反映人性, 所以, 它也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所谓发展个性, 就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 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 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这也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一种共同理想。既然个性处在共同的基础上, 就必然在其中寻找生存的空间, 就又具有合作性。人生来便具有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前提条件, 人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我潜能的开发, 但是, 正由于人是处于社会之中, 又必然会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 因此, 教育的功能之一, 就是创造条件, 使人的潜能得以发掘, 使人格不断地健康发展, 人的地位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性教学为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 人格的塑造营造了展示的舞台。自主创新性教学要求: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地“学”, 应体现在学生养成自觉主动地学习习惯;体现在学生能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要有选择地带着问题去学习, 能独立自主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并在学习过程中实行调节控制自身的心理情绪、学法等;体现在能把自己置身于集体之中, 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会合作学习, 并善于把集体的智慧“拿来”, 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体现在会带着教材走向师生, 大胆地想、大胆地议和大胆地问上。教师的自主创新性地“教”, 体现在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 把学生视为知己, 视为朋友;体现在针对学生不同情况,

(上接第48页) 由此可见, 重视学生生活体验, 才会让作文教学走上一条光明大道。

四、从重视教师的单向性习作评改向重视多元的民主开放式习作评改转变

对学生习作后进行评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而评改作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写作的优势与不足, 继而不断提高自身写作水平。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实施由教师进行单向性的作文评改方式。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存在, 教师单向性给学生评改作文易使教师以自身主观标准去评价作文。因此, 给学生评改作文时会导致评价落差大, 结果是评价为低下的学生则受到了习作上的打击, 习作上稍有进步的学生却受到了忽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学会评价与修改自己的作文, 实质上也是对这种传统的单向性习作评改的一种改

(上接第52页) 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的能力。例如:我建议学生多看涉及政治内容的电视节日, 有时我会把一些精彩节目录制下来, 拿到课堂上与他们一同分析、探讨, 还鼓励学生在网上与网友谈论有关法律问题。

总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它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通过实施创新教育, 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和实施“差异教学”,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 潜能得到开发和发展上;体现在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预先设置的教案框架里, 使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体现在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 不再为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所左右, 对于超出备课范围的意外问题和突发事件, 能因势利导地将教学引向深入。同时, 我们还要求以二十一世纪的战略观点规划教育, 不但要考虑当前的需要, 而且必须估计到未来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实践自主创新性教学,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获得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为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中学阶段无疑是个人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时期, 学习上、生理上等多方面的变化既给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很大的动力, 也给他们带来诸多的矛盾和困惑。因此中学阶段是心理素质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因此, 要以自主创新性学习理论为指导, 根据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研究和探索适合中学生学习特点的具有自主创新性学习特征的课堂教学的各种方式方法。通过实施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相互间的有效指导的自主创新性教学, 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意识和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

学要更适应学生素质的要求, 教师必须转变作文教学的观念,

汽车变排量空调技术研究 篇3

关键词:汽车空调,变排量压缩机,技术创新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汽车空调性能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 因而汽车行业对汽车空调技术的研究也在进一步深入。对于不是独立的固定排量压缩机汽车空调系统来讲, 一方面, 在内部温度波动幅度较大时, 由于频繁的系统开停, 从而增加了系统的能量消耗而产生不可逆的磨损。另一方面, 压缩机周期性的汽车发动机离合器, 也可引起严重的阻碍。上述问题要想解决, 并满足汽车空调负荷的要求标准, 装有变容式的压缩机的汽车空调已经研发出来了。和传统的固定排量压缩机相比, 变排量压缩机, 可根据负荷自动对排量实行有效调节, 不仅在车厢里创造更舒适的环境, 也大大降低了功耗, 所以可变排量压缩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车辆空调系统。

洁净度汽车变排量空调压缩机, 价钱高, 从而阻止了这种压缩机被广泛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上。笔者研究了在各种变容式压缩机上存在的问题, 对于组件的研发和技术创新有了新的设想, 以期能够推广, 在汽车上广泛安装变排量空调。

1 汽车空调发展状态

舒适性是汽车空调最基本、最客观的要求, 人们对空调系统的冷却效果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般情况下, 20℃~28℃是人体感觉的舒服温度, 低于14℃, 人体会感到寒冷, 而下降到0℃, 就会造成冻伤, 驾驶员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从而导致事故。一旦温度大于28℃, 人就会有闷热的感觉。如果大于40℃, 就有害了。夏季, 汽车应在25℃, 冬季应在18℃。

2 市场新型压缩机的现状

市面上主流固定排量压缩机, 速度变化随着汽车发动机的变化, 这使得室内温度波动大, 发动机的扭矩输出也受影响。由于启动压缩机, 导致高速行驶过程中, 该车在启动和停止压缩机产生瞬时加速或减速, 从而使驾乘人员感到显著推前感和后退感, 这种时变的速度, 对汽车的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变排量压缩机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开启这样的空调压缩机, 在阳光的照射下, 车的速度等因素对车内的温度自动调, 压缩机的转速等因素输出位移, 从而使内部温度可以保持一个较小的波动范围, 而压缩机不再因频繁停止和开启, 引起乘员有被推回和不适的感觉了。成本高的现有的可变排量压缩机系统, 有特别苛刻的清洁度要求, 主要用于高档轿车。成本和系统等因素较高的要求, 在经济客车和卡车等商用车辆系统, 还没有被普及。

3 新型压缩机的技术创新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 根据对改进现有的可变排量压缩机技术, 来实现降低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的目的, 对使用环境的压缩机系统, 要求也要大大降低, 以便改进后的容积式压缩机可广泛使用在商业和经济型的乘用车上。对市场上现有的固定排量压缩机, 要想替换, 尤其适用于经济汽车和商用汽车, 主要要对其自身的结构和材料进行变换和变革。

A.制造旋转斜盘压缩机, 已被引入表面材料, 但是这一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 这些材料也一直处于进口状态。对斜盘表面通过改进, 降低用料费用。在旋转斜盘的表面, 处理表面结构, 以强化斜板的抗摩擦性能和使用性能, 以提高可靠性, 让压缩机的使用寿命大大增强, 减少这方面带来的损失。

B.提高汽缸的结构, 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在压缩机的汽缸支承结构位置, 进行必要的改善, 以简化这种移动部件的结构, 压缩机工作可靠性大大增加, 减少了使用原料和钢类型的处理步骤, 以使汽缸生产成本结构得到显著降低, 这对可变式空调压缩机大范围运用于汽车行业, 提供了前提。

C.对滑履的结构改善是一个较为关键的部位。内部润滑性能被提高了, 这对提高压缩机的使用寿命是一个关键改进。

D.提高压缩机的活塞结构。对同一类型的外国活塞环压缩机进行消除, 变更活塞表面涂覆耐磨材料, 简化了压缩机内部构造, 这对压缩机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E.压缩机的油分离结构要附加在出处, 此举可以让冷冻机的油只有极少量的排出压缩机, 从而增加了系统的冷却能力, 降低了压缩机的冷冻机油的填充次数和量, 增强了压缩机的自润滑性能, 大大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时长。

F.通过增加压缩机的吸入过滤和对杂质进行分离, 确保杂质不会进入系统, 当然也不会进入压缩机内, 以保证压缩机的使用时长。而压缩机的工作环境的洁净度, 被再次降低了标准, 从而降低了制造整个空调系统的成本, 更为普及这项技术做出了贡献。

4 结语

通过分析, 在压缩机的汽缸活塞滑靴等一些部件上, 进行技术上的改进, 结构进行科学设计, 或者改变对材料表面处理工艺和方法, 可以提高压缩机的使用年限及工作稳定性、可靠性, 对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并大大减少压缩机环境管理体系的需求, 渐渐让这些压缩机可广泛应用于商业和经济的乘用车上, 使人们有一个舒适的驾驶环境, 确保不在这方面引发交通事故。

参考文献

[1]陈芝久, 袁晓梅.汽车空调压缩机变排量控制阀的研究现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0, (33-6) :1160-1164.

[2]王天英.全自动汽车空调系统设计[J].吉林大学学报, 2004, (8) :98-99.

变个性研究 篇4

1.1 测控系统

试验所用的高压共轨、增压中冷柴油机的主要参数为缸径112 mm, 活塞行程145 mm, 总排量8.6 L, 压缩比17, 标定功率为257 k W (100 r/min) , 最大转矩1 500 N·m (1 330 r/min) ;喷油系统为高压共轨, 进气类型为增压中冷, 增压器为HOLSET400。瞬态测控系统采用单片机精确控制油门电压信号, 配合电涡流测功机实现发动机恒转速增转矩的典型瞬变工况。在整个柴油机发动的过程中, 采用高响应速率的传感器和高速A/D采集卡搭建实时测控系统, 同时实现对发动机转速、转矩、进气量、消光式烟度、进/排气压力、温度等数据的采集。

1.2 试验方案

在试验的恒转速增转矩瞬变过程中选择了3 个典型的转速。在瞬变开始时, 先在各个恒定转速的零负荷情况下稳定工作10 s, 然后匀速增加柴油机的油门电压。在此过程中, 需要保证加载时间匀速增加, 使柴油发动机的负荷从该转速的初始负荷增加到100%负荷, 整个加载过程所用的时间为3 s。我们对1 600 r/min的转速进行了不同加载时间 (3 s、5 s、7 s) 的试验。当恒转速为1 330 r/min时, 加载时间为3 s, 起始喷油量为10.82 mg/cycle, 循环喷油平均增加率为4.189 mg/cycle-2;当恒转速为1 965 r/min时, 加载时间为3 s, 起始喷油量为16.14mg/cycle, 循环喷油平均增加率为1.85 mg/cycle-2。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柴油发动机性能参数的动态响应

2.1.1 不同加载时间下性能参数的动态响应

在瞬变过程中, 油门电压会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在增加的过程中, 油量的线性度不如油门电压的线性度, 且在油量增加的过程中, 喷油压力会出现一定的滞后和波动。这种情况会导致燃油喷油量的波动, 且加载时间越短, 波动越明显。转矩的增加历程类似于油量的增加, 而进气量的响应相对于上述参数 (油门电压、轨压、油量、转矩、进气量、空燃比、烟度和NOx的滞后系数) 存在延迟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柴油发动机发生瞬变的过程中增压器的响应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 导致进气量延迟, 空燃比相应降低。

除此之外, 各个参数的滞后系数随着加载时间的延长, 其绝对响应时间也延长, 但油门电压和循环喷油量的增加率降低, 各个参数的延后现象逐渐减轻。同时, 参数之间的滞后系数随着加载时间的延长而减小。

2.1.2 不同转速下性能参数的动态响应

在1 330 r/min、1 650 r/min和1 965 r/min的恒转速, 相同的加载时间下, 柴油发动机主要性能参数的响应历程不同, 其油量不是呈线性增加。随着转速的增加, 油量响应加快。这主要是因为油量的响应与喷油压力、喷油器电磁阀加电时间有关。在一定的情况下, 柴油发电机转速越快, 高压油泵的工作频率越高。因此, 建立油压的时间越短, 轨压波动越小, 油量的响应越快。

对于转矩和进气量的响应而言, 在1 650 r/min时, 不同的加载时间呈现出相似的规律——无论是油量变化, 还是进气量的原因, 转速越低, 进气量的滞后越明显。在整个柴油发动机瞬变的过程中, 烟度随着转速的降低, 其劣化后果越严重。当柴油发动机的转速降低时, 其排量就会减少, 在整个瞬变过程中增压器的响应速度变慢, 从而使充气量降低。这样一来, 在需要达到柴油发动机的初始速度时, 硝烟排放量就会增加, 使得燃烧劣化。

2.2 瞬变工况的燃烧劣变分析

在1 650 r/min, 不同加载时间瞬变过程中, 随着转矩的增加, 空燃比会逐渐减小。在整个燃烧劣变过程中, 空燃比降低。这是因为在柴油发动机瞬变的过程中, 进气量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同时, 在同样的情况下, 加载时间越短, 进气的滞后性现象越严重。这说明, 在相同的喷油情况下, 由于存在燃烧劣化, 柴油发动机的瞬变工况达不到稳定工况的转矩值。

在不同恒转速、相同加载时间的瞬变工况下, 随着转速的增加, 空燃比、燃油消耗率、烟度和CO排放量依次降低。柴油发动机在工作时, 其烟度峰值会随着加载时间的缩短而增加。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主要是因为随着加载时间的缩短, 循环喷油的概率增加, 使得进气量相对于油量的滞后现象越来越严重, 从而使缸内发生严重的缺氧现象, 柴油发动机的燃烧不均匀, 出现柴油浪费或者燃烧推迟的现象。同时, 由于缸内的空气混合程度发生了改变, 氧气含量下降, 造成柴油燃烧严重劣化。但是, 随着加载时间的缩短, NOx的响应速度加快, 达到稳定的时间较长。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柴油发动机瞬变的过程中, 发动机的油量、转矩、进气量和NOx的响应速度依次降低, 滞后系数依次增加。与稳态相比, 瞬变过程中柴油发动机往往存在进气延迟、空燃比降低等问题。因此, 进气量滞后而空燃比下降是导致瞬变过程燃烧劣化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张龙平, 刘忠长, 田径, 等.柴油机瞬变工况的动态响应及燃烧劣变分析[J].内燃机学报, 2014, 13 (02) :241-243.

[2]杨蓉, 楼狄明, 谭丕强, 等.重型增压柴油机瞬变工况的燃烧阶段特性研究[J].内燃机工程, 2015, 13 (04) :142-143.

[3]韩永强, 刘忠长, 刘晓明, 等.柴油机恒转速增转矩瞬态工况的燃烧过程分析及其对烟度的影响[J].燃烧科学与技术, 2004, 10 (01) :23-27.

上一篇:分类汇总下一篇:学生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