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试题

2024-05-22

山东省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试题(共5篇)

山东省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试题 篇1

2015年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

一、概念题

1、管理的定义:是指在一定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2、管理规律:指在一定的管理环境和条件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规律。

3、管理主体: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他可以是单个管理者,也可以是由管理者群体组成的管理机构。

4、管理机构:是指在人员分工和功能分化的基础上,使管理者群体中的各个成员担任不同的职务,承担不同的责任,赋予不同的权力,共同协助,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管理系统。

5、管理客体:也可称为被管理对象,是指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

6、管理目标:是指人们在管理活动中,用合理科学的管理措施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7、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

8、管理的系统观念:是指管理主体自觉地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观念。

9、管理的择优观念:指充分利用可能利用的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满意的管理效果。

10、管理的战略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

11、管理的权变观念:是指在管理条件和管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组织应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权宜应变,采取与之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观念。

12、决策:现代管理所讲的决策是广义的决策,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选择并实施行动方案的全过程。

13、指导性计划:是上级单位只规定方向、要求或一定幅度的指标,下达隶属部门和单位参考执行的一种计划形式。

14、尊重激励:指的是管理者以平等的态度、同志的感情,对待被管理者,它包括信任、尊重、支持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5、评价:指管理实施过程结束之后,根据管理的成效,对管理过程的各项管理活动所进行全面的检查、比较、分析、论证和总结,从中得出规律性的启迪,以达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实现管理良性循环的一种管理活动。

16、法律方法:是指运用立法、司法和遵法守法教育等手段,规范和监督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以使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方法。

17、管理艺术:指管理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智慧和直觉,迅速及时,随机应变,而又准确有效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二、辨析下列问题是对还是错,并说明对错的理由。

1、构成管理主体的唯一条件,就是具有一定的权力,有权力就能实施管理。错。要有一定的全力,还要有一定的能力。

2、管理目标具有凝聚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对。

3、管理主体无法决定管理活动的方向。

错。任何管理都有一定的目标,而目标是由管理者和管理机构制定的。没有目标,管理就是去了方向。方向是否正确,即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又取决于管理者和管理机构的业务知识水平、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水平。

4、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理是:(1)、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目标;(2)、要全面规划,配套进行;(3)加快人才培养,适应技术现代化的需要。

错: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是以上的三个方面。

5、在现代管理中,管理信息的开发利用,成为比物质和能量资源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资源。

正确。管理的过程,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也是管理各项职能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一个以信息为媒介,表现为信息的不断输入、输出和反馈的过程。管理所做的一切工作,实际上就是以信息处理为中心的工作。

6、在管理组织机构设计中,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成正比例关系,即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越小。

错。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中,管理的幅度与管理的层次成反比例关系,及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就多。

7、管理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择优的过程,因此就不用树立权变管理了。错。(1)管理中树立择优观念是现代管理本身的要求。(2)管理中树立择优观念是适应竞争的要求。(3)管理中树立择优观念是培养和选拔管理人才的要求。

8、管理者树立人本观念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错。管理的人本观念就是把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解放人、发展人放在首要的地位。

9、管理就是以信息处理为中心。

对。管理的过程,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也是管理各项职能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一个以信息为媒介,表现为信息的不断输入、输出和反馈的过程。管理所做的一切工作,实际上就是以信息处理为中心的工作。

10、战略指导思想是一个战略的总纲,是确定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的依据,是整个战略系统的灵魂。

对。

11、在管理活动中,要处理众多关系,但最主要的是处理好人、财、物的关系。错。在处理的众多关系中,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12、计划只是较高层次管理者的职责,中下层只是执行者,用不着自己做计划了。错。计划的指定原则之一就是群众性原则,是指在指定和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13、决策的过程就是选优的过程,没有选优就不能称其为决策。

错。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选择并实施行动方案的全过程。

14、以一个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为对象,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各种分类。以战略任务来分类,可以分为开放战略、技术推进战略和改革战略。

错。以实现战略任务的途径分类,可分为开放战略、技术推进战略和改革战略。

15、表率激励就是榜样激励。

错。榜样激励,榜样体现了时代要求,代表了前进的方向,以其模范言行、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给人以表率,给人以启发。表率激励就是管理者以自身的模范行为来激励人们。

16、我们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彻底否定了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管理就不重要了。

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作为管理重要职能的地位不能削弱,我们要正确区别计划经济与计划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计划管理就是对任何事情和工作都要有计划的合理安排,使之顺利到达预期目标,因此计划管理是任何时候都必须要强调和加强的。

17、管理的权变观念强调权宜应变,即管理者的随意应变。

错。管理的权变观念是指在管理条件和管理环境不断变化的前提下,组织因人、因事、因地权益应变,采取与之相适应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观念。其核心,就在于管理效果完全完全取决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

18、财政监督就是财务监督。

错。财政监督的主要内容是预算监督、预算外资金监督和财务监督,财务监督只是其中的一种。

三、简答题

1、简述管理的综合性特征。答:(1)变革性。(2)开放性。(3)严密性。(4)实用性。

2、简述任人唯贤、择优录用的原则。答:一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保证一个管理者始终以正当途径和手段取得管理成果的首要条件;而是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三是较好的群众基础,即能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拥护。

3、简述管理职能在管理中的地位。

答:管理职能在管理活动中占用重要地位,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管理职能是管理劳动的具体实现形式。(2)管理职能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3)管理职能的正确行使,是管理主体按管理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

4、管理者担负着特殊职能,因此,对他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有着特殊的要求。简述对他品德素质的要求。

答:一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有克服困难、百折不挠、锐意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二是公道正派,与人为善。管理者对人对事的处理,要公道正派,按原则办事,不徇私情,要善意对待下属。三是谦虚谨慎,作风民主。要养成虚心听取意见的好作风,要以善意、诚恳、虚心的态度和成员建立良好沟通关系。四是以身作则,作风民主。要模范带头,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多干实事,严以律己,清正廉洁。

5、简述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特性。

答:首先是人的个性,主要表现为个人的性格、动机、能力、思想、气质、欲望、情感等,人的个性在管理客体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其次是社会性,主要表现为具有团体性、阶级性和交往性,还反映在每个人所形成的社会需要方面,即人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等;三是能动性,只要表现为参与管理的能动性和对管理信息作出反应的能动性。作为管理客体人的能动性既是区别于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别于作为管理客体的物的重要标志。

6、简述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作用。

答:一是管理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二是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者。三是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者。因此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就是管理文化的创造者,有事他的具体体现者。

7、简述权变观念在管理中的作用。

答:由于管理的权变观念强调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组织应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权宜应变,因而对管理者组织有效的管理活动有着以下重大指导作用。第一,有利于管理思想的不断更新,坚持权变观念,有利于解放思想,实现观念更新,从而实现有效的管理。第二,有助于指导管理者的管理实践活动,有助于管理者根据变化的环境条件,提出适合组织发展的设计方案,提出不同情况下对实际计划和控制过程的指导原则,有利于管理者确定适宜的领导风格,确定组织变革和改良的最切实方法,以便有效的指导管理活动。第三,有利于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权变观念认为没有一种一劳永逸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有效的管理方法取决于对其环境的适应性与实践的相符性,这有利于管理者在适应变化的环境的同时,创造性的把理论运用于实际,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管理理论的到不断完善。

8、简述管理者的职责。

答:作为一个现代管理者,他的职责必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者是管理目标的主动提出者,管理者要能够为组织制定一个切实可行、足以激发组织成员奋发向上的发展目标。二是管理者是计划者,制定计划是管理者的首要任务,也是管理者指引组织发展、调动成员力量的重要手段。三是管理者是组织者,就是要把管理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从劳动的分工和协作上,从时间和空间的相互连接上,从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上,做到较好的结合。四是管理者是指挥者,要不断在管理过程中发布命令,下达指示,制定措施,以此来统一组织及其成员的意志和行为。管理者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纵观全局,对管理过程实行统一指挥,才能达到组织的目标,实现有效管理。五是管理者是协调者。他的任务就是围绕组织目标,进行统一安排和调度,使其相互配合、紧密衔接,既不产生重复,又不出现脱节,更不相互矛盾。六是管理者是人员的选拔配备者,要使自己确定的目标、方向、决策得以正确贯彻执行和组织实施,必须恰当的选拔干部和配备人员,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效率。

9、简述人本观念中“人和第一”的观念。

答:对于这一观念,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不仅突出了人的因素第一,而且还突出了“人和”因素第一。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总之当人以一个群体和组织出现时,没有什么比“人和”更为难得、更为重要的了。在管理中树立“人和第一”观念,包括管理者之间,即所谓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团结合作,上下同心同德,也包括团体或组织内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和组织外良好的社会关系。有了这些要素,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就会上下一致、兴旺发达,就会无往而不胜。

10、简述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首先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可以说,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存在于一切管理领域,存在语气中的每个方面,每个层次,每个环节。其次决策决定着管理行为的方向、轨迹以及效率。决策是对多种具体设想和方案的选择,他所选择的设想和方案直接影响着行为的方向是否对头和沿着什么样的道路前进,是否得当是管理效率高的保证,选择不当,则管理行为也可能是低效率甚至是负效率。第三,决策是各级管理者的主要职责。管理者的职责很多,但居首位的是进行决策,决策及其实施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从决策目标的提出,到方案的制定、选优,以及组织实施的全过程,管理者都必须亲自过问、参加、负责到底。

11、简述管理目标的作用。

答:管理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他在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说它主要的作用是,一是凝聚作用,管理劳动是一种共同的社会劳动,共同劳动就必然要有共同的目标,否则人们就难以形成共同协作的意愿和团结奋斗的集体。二是导向作用,由于管理目标不但规定预期结果,而且规定如何达到这一预期结果的措施,因此在管理重管理目标既是对人们总的努力反向起导向作用,有对人们的具体管理活动起指导作用。三是激励作用,目标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目标激励前,能使人明确方向,看到前景,能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激发斗志的作用。在目标执行过程中,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标实现后,看到了预期结果和工作成绩,有满足感和自豪感,就会有信心去承担新的任务,达到新的目标。四是评价作用,管理目标不仅是各项管理工作的依据,而且也是评价各项管理工作成绩大小、质量高低的尺度。一般来说,对于管理目标成绩大小的评价,要用管理目标的完成程度、管理目标的复杂难易程度和完成管理目标的努力程度这三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这三者的指标值越大,说明管理工作的成绩就大,否则工作成绩就小。

12、简述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答:

(一)确立战略观念,可以增强管理的目的性。能够使管理系统具有确定的目标、方针和任务。能够围绕战略目标和战略方针,合理配臵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有限资源得到有效使用。

(二)确立战略观念,可以增强管理系统的活力。各级管理主体都面临从单纯执行者向决策指挥者,有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的转变,这种种转变,要求管理主体确立战略观念,审时度势,既是实行战略指导,协调本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以求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三)确立战略观念,有利于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管理主体使会否确立战略观念,有无进行战略思考和研究的能力,是导致管理者素质与才能差异的重要原因,也是区别帅才和将才的主要标志,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始终坚持从全局、长远看问题,树立牢固的战略观念,亲自研究发展战略问题,是战术服从于战略,近期服从于未来。

13、简述实施过程中协调的必要性。

答:实施过程中需要协调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一个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统一体,各部门各环节的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又必须密切配合,才能发挥较好的整体功能。在实施决策、计划的过程中,管理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去投入的人、财、五各要素相互之间就会产生各样的矛盾和摩擦,需要管理者进行处理和调节。另一方面,一个管理系统又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他随时都要反映到系统内部来,影响和制约内部各要素,这些需要管理者随时调整内部状况或尽可能改造外部环境以求得内外环境的协调一致。因此,协调的存在,既是调节管理系统内部各种矛盾的必须,也是调节管理系统和外部之间各种矛盾的必须。

14、简述决策原则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答:决策中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就是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倾听不同意见,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要求决策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在人民群众中发扬民主,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民主集中制原则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在决策中要坚持集体决策,在决策班子中实行严格的民主集中制。这就要求,一方面班子中的主要负责人要善于、勇于大胆提倡和鼓励不同意见之间的互补他短,各扬己长。不搞个人专断或擅自决定。重大问题决策问要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实行表决。集体做出了决定,个人有不同意见,允许保留,但必须服从和执行集体的决定。

15、简述管理权变观念的特点。答:

(一)强调管理环境的变化性。组织进行管理活动所面对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在当前情况下,变化更为显著。这种变化对管理活动带来深刻的影响。

(二)强调管理活动的应变性。权变观念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使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关键在于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随机应变。

(三)强调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要对管理活动各种关系及变化的环境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凭借管理主体的经验、知识和胆略,采取相应的策略,使组织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而实现组织目标,达到随机应变的目的。

(四)强调权宜应变的科学性。权变观念中的权宜应变,不是随意、盲目、毫无科学根据的应变,而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应变,原则性与灵活性、创造性统一的应变,为此,应变的前提,是要充分研究、认识并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把应变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16、管理活动结束后要进行评价,为了保证评价活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必须遵循几个基本原则。请简述评价的原则。

答:

(一)目标性原则。在管理目标制定正确的前提下,对管理成绩和效果的评价,一般应围绕管理目标的要求进行。管理目标的内涵,决定着评价活动的目标和方向,决定着评价的时机和方法,决定着评价的深度和广度。

(二)客观性原则。在评价管理成绩和效果的过程中,评价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管理成果。评价的实质是反馈,而真实、全面、准确是反馈的基本原则,要达到上述准则的要求,评价就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还要求评价人员的评价态度、确定的评价项目和评价内容、选用的评价方法以及做出的评价结果都应当公平客观。

(三)激励性原则。评价活动中,必须注重启迪人的思想觉悟,激发人的积极进取精神,以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组织凝聚力的目的。他贯穿与评价活动的全过程,对评价的效果及下轮管理循环的效果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是评价活动所应遵循的一个重要而又基本的原则。激励性原则要求在评价活动中,管理人员要注重沟通与组织成员的感情。

17、简述实施的“目标性”特点。

答:实施是在目标已定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是一项目的性很强、很具体的活动,整个实施过程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目标而展开。衡量实施活动好坏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如期或提前达到决策、计划所规定的目标。背离目标,一切行动都毫无意义。在实施活动中,管理者要特别防止搞偏离目标的热热闹闹的花架子,影响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围绕目标而开展工作。

18、简述创新是一个管理过程。

答:创新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管理过程,是从一种新思想的产生,到研究、发展、试制、生产制造,再到首次商业化的过程,包含以下一些基本程序。一是搜寻就是对组织存在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扫描,收集整理信息,并进行分析,以判断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威胁和机遇。二是选择,就是在搜寻的基础上,组织根据其独特的价值准则,确定未来发展战略,并围绕这一战略,对搜寻的信息进行分析,确立相关的战略实施计划,并按照令人满意的原则,选择具有可操作行的执行方案。三是实施,就是在选择的基础上,把观念性的方案转化为现实的东西,并引入到内外部市场中,实现商业化。为完成以上的基本程序,必须在全过程中,组织学习,获取知识资源,在不确定情况下执行计划,实施严格的过程管理,不断反馈和修正已有的创新,以实现再创新。

四、请您联系实际对下列问题进行论述。

1、结合实际论述管理者的素质。

答:管理者的素质,就是指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成的、在其管理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因素。一般说,管理者的素质包括以下内容:(1)政治素质。要精通马克思之际基本原理,并用其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又拥护改革开放,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做人民的公仆。(2)品德素质。一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二是公道正派,与人为善。三是谦虚谨慎,作风民主。四是以身作则,清正廉洁。(3)知识素质。一是自然科学素质,二是社会科学知识,三是专业知识。对于管理者来说,所谓知识不能仅是精通某一门知识的专才,而应是具有广博知识的通才。(4)业务素质。科学决策能力,知人善任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

此外,不同的管理,例如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和科研管理等,对于管理者的素质还有许多不同的特属要求,对此我们必须要作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在现代管理中,管理者往往不是一个人,二是“一班人”,因此研究管理者的素质还必须研究管理者群体的素质。

2、请联系实际论述一下管理目标在管理中的作用。

答:管理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他在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说其主要作用是:

(1)凝聚作用。管理劳动是一种共同的社会劳动,共同劳动就必然要有共同的目标,否则人们就难以形成共同协作的意愿和团结奋斗的集体。共同的目标就是人员共同价值观的反映,有了共同的价值观,人们的思想才会统一,齐心合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往而不胜。

(2)导向作用。由于管理目标不但规定预期结果,而且规定如何达到这一预期结果的措施,因此在管理中管理目标既对人们总的努力方向起导向作用,又对人们的具体管理活动起指导作用。在实际活动中,必须要充分发挥管理目标的导向作用,否则就会引起管理的混乱。

(3)激励作用。目标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目标确定后,能使人明确方向,看到前景,能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激发斗志的作用。在目标执行过程中,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标实现后,看到了预期结果和工作成绩,有满足感和自豪感,就会有信心去承担新的任务,达到新的目标。

(4)评价作用。管理目标不仅是各项管理工作的依据,而且也是评价各项管理工作成绩大小、质量高低的尺度。一般来说,对于管理目标成绩大小的评价,要用管理目标的完成程度、管理目标的复杂难易程度和完成管理目标的努力程度这三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这三者的指标值越大,说明管理工作的成绩就大,否则工作成绩就小。

3、请结合工作实际论述一下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必然性。

答: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既是必要的,又是必然的。树立人本观念的这种必然性,既是由管理要素构成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管理目标的不断实现决定的。

(1)在管理客体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是各要素中最活跃的、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人的要素不同于作为管理客体的其他要素,只有把人的因素作为根本,才能依靠被管理的人,去组织协调物的要素和其他管理要素。(2)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管理主体,就是管理者,是管理目标的提出者,管理活动的计划者、组织者、指挥者、协调者和人员选拔配备者,这就决定了管理者也是整个管理活动的主导者。管理者在管理活动者的这种主导地位,不但表现在他是管理目标的提出者和实现目标的组织者,因而在整个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且他的自身素质在整个管理活动中还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为此,树立管理者的人本观念,首要的是要树立管理者素质第一的观念,因为管理者是决定管理成败的首要因素。

(3)人与人的关系是管理众多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包括管理者与管理者的的关系、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等。任何管理中,只有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相互合作、同心同德、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融洽,这是搞好管理的根本保证。

(4)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总的趋势,也是管理者追求的根本目的。就任何管理活动来说,他的直接目标或许是追求较高的效率和效益,但其最终目的,则是人的不断解放和发展。因为只有人的不断解放和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效率、效益的不断提高。

(5)从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看,“以人为本”是各项管理流派殊途同归的共识。如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就出现过重视人、主张以人为本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资本主义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也出现过重人轻事的学说。古典管理理论主张用经济刺激和严格管理监督来提高效率,一方面促进生产力发展,但物的利用程度逐步趋于极限,同时也加剧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光靠加强对物的管理,并不能缓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因此,强调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理论学派。可以说,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成为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主流。确立和运用管理的人本观念,是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4、请结合实际论述一下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主要途径。答:(1)把管理建立在对人的本性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用人本观念来看,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建立任何管理制度,制定任何管理措施,都必须要对人的本性有一个准确而科学的认识

(2)在管理中正确运用激励机制。需要是人的普遍本性,任何管理都应运用激励机制,通过满足人的各种合理需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达到管理目标,这是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一个基本要求和基本途径。承认人的需要的普遍存在是唯物主义者的态度,运用种种激励机制和激励手段,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来鼓舞人的士气,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管理遵循的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管理遵循原则。

(3)重视人的精神,价值观和政治思想在管理中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精神追求、价值观的实现和思想政治因素在管理中越来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任何管理都要顺应这一历史潮流,重视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使管理组织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形成良好的共同价值观和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才能充分发挥人的“自动自发”功能,经得起艰难困苦的考验无往而不胜。

(4)创造能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任何一个必要的的生产或工作单位,都不存在人的能力和积极性的缺乏问题,而只可能存在缺乏使人的能力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机制和环境。当今社会存在着种种影响人的才能和积极性充分发挥的因素,其中大部分是人的因素,其中包括机制、体制、政策、思想意识等因素。

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特别是树立尊重人才和人的全面发展观念,最主要的是扫除影响和限制人的才能充分发挥和出才用才的种种障碍,创造能够使人的才能尽可能发挥和人才辈出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5、请结合实际论述一下评价在管理中的作用。答:评价是反馈原理和封闭原理在管理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是管理过程的结束阶段,也是管理相对封闭的最终环节。主要有以下主要作用:

(1)评价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良性循环的必要途径。通过评价活动,管理的质量得以改进,管理的效益得到提高,管理者对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认识得到深化,管理的水平也就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周而复始的管理循环,通过评价活动,是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呈现出螺旋式或阶梯式上升,管理也就进入良性循环的运行轨迹之中。

(2)评价是影响人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最大的管理效益。而管理效益的获得必须依靠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且创造性的发挥程度又取决于人的积极性的高低。人的积极性越高,其创造能力的发挥程度也就越大。而调动人的积极性也就成为一切管理中的中心问题,因此评价是影响人的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通过评价活动,在工作中的成绩得到认可,可激励人的干劲,使其保持旺盛的积极性状态。科学的评价是公平分配的前提条件。而评价不当也会挫伤人的积极性。评价活动在引导人的行为和组织用人方面也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评价活动在管理过程中起着特定的作用、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影响管理效益和管理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必须重视管理中的评价活动。

6、请联系实际论述一下行政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如何正确地运用行政方法。

答:行政方法在管理中的运用有其必要性,单页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果运用不当也会产生种种弊病。因此,在运用中必须要坚持正确的原则,注意扬长避短,尽量使其发挥积极方面的作用。

一般来说,运用行政方法容易产生的弊病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容易是管理体统的动力和活力不足。(2)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容易产生主观主义,甚至造成决策和计划失败。(3)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为了避免和克服上述可能产生的种种弊病,正确的发挥行政方法的积极作用,在行政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行政方法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2)行政方法的运用,必须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3)行政方法要与其他方法,如经济方法、法律方法、社会心理方法等综合运用,才能相互配套,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越性。

7、实施过程中的激励非常重要,请联系实际谈谈激励的作用。答:激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激励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再实施阶段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管理者做出的最好的决策、计划也必须靠众人共同发挥积极性来努力完成。激励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挖掘人的内在潜力。一般不加激励手段,一般能发挥20-30%的能力,如果受到充分激励,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二我国很多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工时利用率仅达到60%左右,如果我们根据人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运用不同激励手段,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们的潜在能力的到发挥,那么,我们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2)保持现有人员稳定并吸引所需人才。采用多种激励方法,可以消除人们的不满情绪,增强其安全感、满意感,增强组织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保持队伍的稳定。同时,有效的激励发法还可以吸引人才,比如现在国内外很多单位都实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给人才发挥才能提供一切有利条件,并辅以高新,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给予继续深造的机会等措施,就产生了吸引人才的好效果。

(3)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要充分利用各种激励手段,使先进的人保持和发扬其积极行为,也可以使表现较差的人受到鞭策,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积极努力工作。

8、请结合实际论述一下系统方法在管理中的作用。

答:系统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就其范围来说,涉及管理的各个方面,但就其主要作用来说,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复杂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的有效工具。在现代管理中,对于一些复杂庞大的体统的规划设计,往往涉及复杂的因素,面对复杂的情况,需要综合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系统方法为复杂系统分析、规划、涉及和研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而且系统愈复杂、愈庞大,其发挥的作用就越大。以目前我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例,这就是一项极为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改革中,如果不运用系统方法首先对改革方案进行总体设计和总体规划,就不会明确改革的方向,也不会使整个改革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有重点的进行,其结果只能导致改革的混乱和失败。

(2)对大型施工和科研项目进行组织指挥的必备手段。在当代,一些大型施工项目和科研项目的组织和指挥,往往涉及各种学科的知识和各种专门人才,只有运用系统方法,才会打破各门学科的界限,把各种人才组织起来,进行有效的分工协作。在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组织实施。

(3)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有力武器。所谓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国家政府部门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保证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健康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所进行的总体管理。所以,这种管理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在他的整个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总体决策、总体规划和总体控制,而一切孤立的、片面的、小生产的管理方法都是不适用的。

总之,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为现代管理开辟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武器,树立系统观念、掌握系统方法是现代管理的客观要求,从而也是每个现代管理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9、请结合实际论述一下计划编制的原则。

答:计划是主观东西,计划制定的好坏,取决于他和客观相符合的程度,为此,在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系列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就是我们多制定的计划,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实际情况。相反,如果计划不够科学或是违背客观规律,那么,这样的计划就很难被接受,及时通过某些强制的方法贯彻下去,也难以实现计划的目标。

(2)统筹兼顾的原则。就是在制定计划时,不仅要考虑到计划对象系统中所有的各个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而且还要考虑到计划对象和相关系统的关系,按照他们的必然联系,进行统一筹划。如,一个集体组织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整个效能的发挥,而且取决于每个成员积极性的发挥。

(3)重点原则。指制定计划时,不仅要考虑有关的方面,认清他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还要分清主次轻重,抓住关键要害,着力解决好影响全局的问题,而不要同等对待,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我国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八个五年计划时,就抓住了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几个因素:能源、交通、科学技术、农业和教育问题,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4)弹性原则。指计划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的适应性、应变能力和动态的管理对象相当一致的性质。计划实施中,往往有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计划的实现,因此必须是计划具有弹性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以适用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可编制备用计划,也可以作计划时留有余地。

(5)瞻前顾后、综合平衡的原则。制定计划时要考虑以前历史情况和今后可能发生的情况,保持计划的连续性。也要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为实现计划目标,合理的确定各种比例关系。更重要的就是保持任务、资源与需求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目前与长远之间的平衡。

(6)群众性原则。在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时,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只有依靠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可行的计划。

(7)计划修正原则。计划为未来所做的决策越多,就越需要管理人员定期去检查各种情况和预期发生的情况,并在必要时进行修改和重新制定,以保证计划的航向始终对准要达到的目标。

山东省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试题 篇2

1 泰安市现代奶业质量安全管理的实践

泰安市实施“奶业富民工程”推动奶业大市向奶业强市转变,高度重视现代奶业技术和生鲜乳质量安全工作。目前,泰安市存栏200 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 区) 有62 处,存栏1 000 头以上的园区有44 处,有挤奶厅90 个,规模化比例85% 以上; 5 个县( 市、区)被定为全国现代奶业示范县。各级畜牧管理部门按照统一部署和要求,深入推进生鲜乳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生鲜乳生产经营秩序明显规范,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1. 1 强化责任抓落实

各地高度重视奶业管理工作: 通过推行首长负责制和逐级签署责任书等方式落实监管责任; 通过发放质量安全告知书和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等方式落实生产经营主体的第一责任; 通过完善问责制度和建立激励机制等方式增强履行职责的主动性。这些机制和措施,强化了属地管理责任,调动了基层工作积极性,形成了各级互动的监管合力,保证了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管,为专项整治各项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 2 完善法规打基础

泰安市相继印发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规范》等规范性法规,明确要求各生鲜乳收购站按照规定开展经营,进一步提高生鲜乳质量安全。泰安市畜牧局组织人员先后3 次把农业部、省市有关生鲜乳质量安全法规文件进行汇编,发放到各级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各生鲜乳收购站,组织人员进行学习,确保了政令畅通。

1. 3 规范主体促发展

按照《泰安市生鲜乳收购站发展布局规划》,通过采取规范一批、整改一批、取缔一批的模式,实现奶站标准化建设的平稳过渡。对证到期的,严格按照《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中有关开办主体、硬件设施、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复验。对部分开办主体未达要求、硬件设施有待完善、管理水平不达标的奶站,进行了坚决取缔。通过各种措施的综合运用,先后淘汰取缔了17 家条件不达标的生鲜乳收购站,改造了一批经营主体不合格的生鲜乳收购站,生鲜乳收购秩序明显规范。

1. 4 加强扶持促规范

为保障奶业富民工程顺利实施,泰安市政府自2003 年始每年列500 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奶业生产,并出台了《泰安市奶牛饲养小区验收及奖励办法》,在资金、土地、水电、道路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5 个县市区被国家新一轮奶业发展规划列为优势产业发展县; 泰山区、岱岳区、宁阳县先后获得现代农业发展奶牛产业项目县; 泰安鲁宝奶牛养殖乳业有限公司、泰安金兰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山东泰山安康生态乳业有限公司等8 家生鲜乳收购站引进乳成分在线分析仪,实现行业生产及技术的数字化管理,建立了以奶牛精准养殖、现代联合育种、奶源可追溯管理、优质巴氏奶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奶业生产组织与技术体系,使泰安市奶牛养殖水平有了跨越式提升,引领全省开展了奶业数字化风暴,为我国奶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板。

1. 5 强化应急保稳定

2008 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来,泰安市畜牧部门从容应对,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对产业发展的冲击和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对农业部、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多次在泰安市抽样中反映的问题,有关人员都迅速派出人员赶赴现场,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和检测,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了问题,有效控制了事态扩大,避免了对奶业造成二次冲击。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泰安市畜牧部门遇事反应快,实地调查明,对上汇报好与在处置畜产品安全突发事件中建立的一整套有效制度和工作机制密不可分。

2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对泰安奶牛养殖产业的影响及个案分析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突出反映了奶业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存在的道德缺失、标准不严、监管乏力等诸多问题。在整个社会形成了“奶粉、牛奶恐慌症”,极大地影响了奶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对刚刚进入“奶业富民工程”实施起步期的畜牧养殖产业是一个极大的打击。笔者对泰山区邱家店镇奶牛养殖群体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摸清了“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对奶牛养殖产业的实际影响,探索化解矛盾的办法和应对措施。

2. 1 泰山区邱家店镇奶牛养殖经受的冲击和考验

泰山区邱家店镇是一个畜牧业大镇,农民具有养殖奶牛的传统习惯。近年来,全镇以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畜产品增强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推行了奶业革命性工程,促进了全镇奶牛养殖大发展,全镇奶牛存栏达2. 1 万头,形成了 “科技示范型”的泰安鲁宝奶牛养殖乳业有限公司,“农户自建型”燕化德标准化牧场,“股份合作制”的后燕庄奶牛养殖小区,“分散饲养集体统管”的侯家店饲养小区,“外商型”的埠阳庄泰安祥云牧业等典型,分别与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亚奥特乳业有限公司等奶制品加工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合同,形成较为稳定的购销联系,实现了农民增加效益的显著效果,带动了全镇奶牛饲养业的发展。

近年来,受奶粉价格波动的冲击,全镇养殖大户牛奶销售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出现了短期的养殖大户倒奶现象。个别养殖户迫不得已卖掉产奶牛,极大地影响了奶牛养殖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奶牛养殖产业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1) 原奶卫生质量把关不严,存在微生物超标等质量问题。原奶在挤奶过程中卫生条件差,操作工序不合理,致使细菌等微生物严重超过了国家标准。

2) 养殖户规模较小,基础设施配套较差,承受市场冲击的能力小。现有的养殖大户规模都在200 ~300 头,受土地、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奶牛养殖场规模的扩大受到了局限,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加之奶站建设基础较差,挤奶设备数量少,牛奶贮存器具小,贮存时间短,一旦牛奶加工企业拒收,超过了贮存期限,牛奶不得不倒掉。

3) 养殖小区科技含量不高,信息接收和分析能力差。部分小区和散户饲养在接收市场信息时,比较迟缓,对全国、全市、全区等牛奶生产情况及牛奶加工企业需求不了解,不能及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供奶环节,造成了牛奶短期的积压。

4) 与牛奶购销企业合同关系不明确。虽然养殖大户与企业都签订了牛奶购销协议、合同,但合同条款不明确,规定不详细、不具体,对每天收购的数量、质量不能准确的标明,导致养殖户处于被动的状态,遇到市场波动时,表面上是牛奶供应户产品数量不能满足企业要求,或牛奶质量不过关,但实质上是加工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加工能力来收购,不能随时足额收购,不想让企业造成原材料积压,加大奶业加工企业生产成本。

2. 2 泰山区应对危机的对策

泰山区党委、政府为了巩固畜牧产业,保护奶农生产的积极性,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了在突发事件中不出任何问题。

1) 迅速成立应急领导小组,为奶农提供全程服务。各镇政府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工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由农办畜牧兽医人员共同参与。按照区委要求组成了24 小时应急指挥部,实行全程保障、全程服务,确保畜牧生产健康发展。

2) 层层签订责任书,派专人实施现场监管。各县( 市、区) 与各乡镇、各业务部门上下联动,层层签订责任书,确保在饲养、生产、供应诸环节不发生任何问题。各业务部门选派专门人员亲临生产现场,进行全过程的监管,对饲料的供应、畜牧的饲养、牛奶的产出全过程实行全程服务、全程监控,确保在每一个环节都由专门人员调控,都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控制整个环节规范有序化发展。

3) 上下沟通,协调企业与农户,为奶农提供直接服务。在特殊时期,业务部门成员能够做到及时与收购企业密切联系,随时关注市场行情、收购情况,及时交流有关信息; 同时与各农户不断传达上级文件精神,按照各收购部门的收购需求,及时调整供销比例,最大限度地帮助奶农销售产品,解决短期之内奶品积压的现象。在收购非常紧张的时期,镇兽医站及时与各地收购单位联系,多方协调,帮助销售牛奶9 t。

积极作好稳控工作。各镇党委、镇政府按照稳定压倒一切的工作目标,积极做好群众工作,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确保在特殊时期奶农经济上不受损失,没有出现其他问题。

3 现代奶业质量安全管理对策

全面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是对各级管理部门工作能力的重大考验。要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总要求,采取更扎实、更具体、更有力的措施,把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的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

3. 1从奶牛饲养源头抓起,严格奶品生产环节的监管

3. 1. 1 饲养小区要提高科技装备水平,确保牛奶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各饲养小区要围绕生产诸环节,切实抓好质量控制,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在生产环节的标准化、生产达标等多方面,高标准、高要求,做好工作,从基础设施建设上,各收奶站把握基础建设的高度和强度。确保牛奶在生产过程中不受污染,达到国家要求。

3. 1. 2 鼓励扩大饲养规模鼓励养殖大户要继续扩大奶牛饲养规模,培植奶牛养殖产业。通过不断壮大规模,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地位,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不断与市场、企业密切联系,抓住发展的机遇。

3. 1. 3 强化奶业生产风险意识,用市场化的观念,培植发展主导产业教育广大奶农增强保险意识,为奶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保险企业要转变服务态度,在理赔上减化手续,加快实效,提高服务意识,为奶业的发展提供优质及时的服务,为促进“奶业富民工程”做出积极的贡献。

3. 2 提高对奶业的支持扶持

3. 2. 1 加大奶农组织化程度各养殖大户要通力合作,密切联系,增强组织化程度。借助高科技产业,提高产品的层次; 加强奶农们的培训力度,提高饲养者文化素质; 统一防疫、检疫、配种提高奶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水平,统一调配牛奶供应,为奶农寻求更宽广的市场空间。

3. 2. 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加大投入,促进奶牛规模化发展,新上一批设备,提高挤奶设施、卫生检疫、质量检测等环节的技术水平,作好全过程的服务。同时,要进一步落实上级制订的各项扶持政策的兑现工作,比如贷款贴息、检测机械的补助、规模化饲养奖励等政策。同时鼓励和支持养殖大户自行投资,改善基础设施。

3. 2. 3 加大与企业的沟通,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关系购销合同有关单位要不断加强法律意识,完善法律体系建设,与奶产品生产企业构成一种非常规范的合作方式。为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而努力。

3. 3 强化监管意识,杜绝管理漏洞

3. 3. 1 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各部门建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机制。要坚持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者承担第一责任原则,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推动生产经营主体牢固树立守法经营观念。要广泛动员力量,层层分解任务,逐级落实责任,建立完善问责制度,创新激励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 3. 2 加强信息发布和舆情处置质量安全问题社会非常关注,是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各级畜牧兽医管理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权限,及时发布生鲜乳质量安全信息。要综合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法律法规,曝光违法案件,报道监管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于新闻媒体报道中涉及本辖区的生鲜乳质量安全问题,要密切关注,及时调查核实,积极回应事实真相,防止问题扩散和不良炒作。

3. 3. 3 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联动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涉及的环节多,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部门之间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尤其是涉嫌犯罪的质量安全案件,要及早请公安机关介入,在畜产品安全整治中,制定了“三个一律”,对于涉嫌畜产品质量安全犯罪的,一律移送当地公安机关,一律报告当地政府,一律按最高惩罚标准进行惩处。按照“两高关于食品安全是司法解释”,凡是涉及到犯罪的,一律移交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3. 4 强化监督检查,加大惩处力度

3. 4. 1 加强专项整治和监测抽检全面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进一步扩大检测范围,增加抽检频次; 集中力量开展生鲜乳专项整治,采取交叉互检、随机抽检、飞行检查等方式加大对奶站和运输车辆监管,坚持“严”字当头,露头就打,绝不手软; 实施不合格生鲜乳无害化处理制度,不断提高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各县市区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决取缔不合格的收购站点和运输车辆,要按照泰安市畜牧局要求,驻站监管人员认真填写《生鲜乳收购站检查记录》和《生鲜乳收购站驻站监督员工作日志》,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汇报,及时派人进行查处,对于违法行为,严格按照农业部《奶畜养殖和生鲜乳收购运输环节违法行为依法从重处罚的规定》的要求,从严从重处罚,同时实行黑名单制度并进行通报。

3. 4. 2 加强能力提升和监管创新要积极争取泰安市党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理顺工作机制,改善检( 化) 验、执法取证等必要的工作条件,保障开展监管工作必要的工作经费。要通过内部挖潜、职能整合等多种方式,明确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的专职机构,实现上下对接。要注重监管方式创新,做到“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要陪同,直奔现场、直奔奶站和养殖场。

山东省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试题 篇3

十九大报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继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特质

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三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五、八个明确回答了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六、十四个坚持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四个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三统一、四制度,总要求: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总框架: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区域民族自治、基层群众自治)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七个有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第一部分 马克思列宁主义

【重点】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来源。

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工人运动的兴起。

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造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1)孕育和准备阶段(从1842-1844年到1847年《哲学的贫困》);

(2)正式形成阶段(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871年巴黎公社);(3)理论体系完成阶段(从巴黎公社失败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

(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从马克思逝世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又是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标志。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哲学对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内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哲学使命(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经济学说史上的伟大变革:研究对象(由研究物到研究生产关系)、研究方法(唯物辩证地指出资本主义的历史性)、研究内容(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实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人类历史的伟大变革,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道德上谴责资本主义到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规律;从同情无产阶级到肯定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科学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从乌托邦到指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正确道路。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根本变革和唯物史观的创立

(一)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的历史观

1、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解释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把自己的哲学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分析了物质生产的内在矛盾,阐明了一定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构筑了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

●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并以实践为认识的目的。

●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首要和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有决定性的地位和意义。

2、唯物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最终决定作用,经济基础构成了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上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共同利益的形式。●意识形态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如果不能彻底消灭阶级划分和阶级对抗,就不能使自己获得解放。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内在矛盾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形态:自由人的联合体。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发展(重点)

1848-1849年马克思在英国重新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系统地发挥和论证了“新唯物主义哲学”。

1、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唯物史观经典阐述

(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把社会形态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分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即观念的上层建筑两部分;

(2)社会形态内部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3)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2、政治经济学研究与人本质的揭示

科学阐明了人的本质,论述了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思想。

把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内在联系起来,提出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前资本主义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一)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理论(重点)

2、劳动价值的内容

马克思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继承中,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价值(社会属性: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的对立统一; 劳动二重性:同一劳动过程的两重属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反映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劳动的二重性的发现才科学地解决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能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变革。揭示了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是人类的抽象劳动。

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作用: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

(二)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剥削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而获取剩余价值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社会本质。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不发达阶段占主导地位,相对剩余价值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

3、资本的特殊性质和构成

特殊性质: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基本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限度的;

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会加深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重点)

1、资本积累的过程

2、资本积累的后果

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行程和发展的过程,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两个基本表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趋势;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主要表现:经济危机)。

3、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生产社会化要求以社会公有制代替私有制;阶级存在的理由完全消失了(生产力发展克服了生产的不足);资本形式越来越社会化。

四、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重点)

1、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缺陷 贡献: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继承了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深刻地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对未来社会提出了积极合理的设想,探讨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特点。缺陷:

从道德上揭露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

对未来社会的预见还局限于价值判断上,而不能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没有找到变革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

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

19世纪40年代,产业革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高了经济条件;

产业革命促进了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为科学时候主义创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矛盾外化成世界性的矛盾;

3、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两大基石之上,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1、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2、两个决不会: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胚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社会形态更替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最终由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两个决不会和两个必然的统一

(四)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重点)

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列宁: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

五、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重点)

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一书对唯物史观的贡献:系统阐述了人类早期社会发展的历史,比较完整地阐述了两种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的理论,揭示了家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与本质,科学地证明了人类走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一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一次明确概括并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比较详尽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3、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对社会发展辩证规律的全面阐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诸因素的反作用与相互作用及其性质,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意义,历史运动是一种合力的思想。

六、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四)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重点)

1、批判民粹派和经济派,阐述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1908年《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系统总结了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和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着重批判了经验批判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系统阐述并丰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为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哲学认识论基础。

2、批判马赫主义,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1)提出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认识路线,论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

(2)从哲学高度提出了物质的定义。物质概念的科学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概括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结论:)认为我们的认识所反映的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从而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坚持认识的能动性,认为对于无限的人类发展来说,世界上绝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和未被认识的东西之分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坚持认识的辩证性,认为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发展过程,从而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的界限。

(4)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针对主观真理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真理的内容来说),阐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5)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观点在认识论中的突出地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有用与否不是检验的标准)。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判定真理和谬误的唯一标准)和不确定性(每一具体历史阶段的实践总有局限,不可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即使已为实践所证实的理论和客观实际的符合也只具有近似的性质)的关系。

3、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阐述唯物辩证法基本思想(1)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规律和逻辑规律的本质,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相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揭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3)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当注意的原则

九、新经济政策和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 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第二,停止工业国有化进程

第三,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点 第四,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交往与合作

实质:是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社会主义过度的纡回政策

列宁从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 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对苏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

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

3、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吸收和借鉴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的作用;

5、在革命后及时地把改革提到日程上来。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1、十月革命道路的合理性。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与某些民族国家的跳跃式发展。

2、进行农业合作化;

3、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4、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

5、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必须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

认清国情,最根本的是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半封建半殖民地。

(二)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重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

1、时代背景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2、革命领导权不同,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

3、革命的前途不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领导权是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党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三)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殊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井冈山斗争期间,毛泽东系统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在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三者密切配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初步解决了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怎样坚持革命,怎样发展壮大力量,为最终兑取革命胜利创造条件的问题,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奠定了理论基础。

2、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通过对土地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总结,逐渐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争取革命道路的系统理论。

3、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科学论证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且能够走这条道路夺取革命的胜利,形成了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

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新民主主义政治: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关于新民民主主义的经济: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三大经济纲领。

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重点)

过渡的总路线: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一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化和改,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过渡时间:三个五年计划,加上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三年,共18年。

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纯,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

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就是由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方面,照搬苏联集体农庄的经验,盲目追求集中和统一经营,忽视了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发挥社员个人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致使过分集中和平均主义突出,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 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理论,特别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既相适应又相矛盾。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基本方针和方法。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用专政手段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式去解决。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概括成为一个公式:团结——批评——团结。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八大通过的决议: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重点)

1956年《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若干新方针。

四个现代化思想的提出,实现目标的大概时间和战略步骤。

三大意义:宝贵经验、理论基础、物质准备。

三、统一战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如何处理同农民、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便成了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基本问题。

(三)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新增章节)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以及祖国统一问题。

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重点)

(一)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地位由党的阶级性决定的;党的领导地位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党的领导地位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

(三)党的思想建设

在实施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毛泽东特别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强调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

根据对党内矛盾的科学分析,毛泽东提出党的思想建设的最根本任务,是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按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每一个党员,解决共产党员思想入党的问题。改造世界观。毛泽东不仅提出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而且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左”和右倾错误从思想根源来说都是主观主义。

(五)党的作风建设(重点)

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并指出这三大作风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执政党的作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五、思想政治工作

1、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重点)

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党内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它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中国共产党人特别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其历史背景是: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把广大民众动员和组织起来。而要把广大民众动员和组织起来,除了为他们谋利益之外,还要进行细致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革命斗争的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更需要精神的支柱和精神动力。

执政之后,1955年毛泽东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1958年毛泽东提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提出了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

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原因在于: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2、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来做,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由政治思想工作的对象决定的,人的思想问题是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

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决定的,目的在于统一人们的思想,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顺利完成。

3、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重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基本内容。其基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武装广大干部和全体人民,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调动他们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团结奋斗。

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的教育;

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4、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

5、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6、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原则;民主原则。

六、政策和策略

(二)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重点)

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的基本依据和原则:

只有正确地认识了客观实际及其本质和规律性,才能据此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政策策略来源于实践,也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实践是检验政策策略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事物之间质的区别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政策策略的客观依据

八、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一)实事求是(重点)

1、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要坚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从主观的愿望、感想出发;反对主观主义的两种形式: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理论联系实际;

2、坚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持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践:生产活动、阶级斗争、科学实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3、要坚持实事求是,要始终贯彻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的思想。毛泽东对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作了辩证法史上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毛泽东提出了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新论断;

4、坚持实事求是,要有科学的方法。毛泽东十分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中心工作与一般工作相结合,学会弹钢琴、胸中有数、波浪式前进、留有余地等等。

(二)群众路线(重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在实践中的创造性的运用,是党长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苦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1、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

2、一切依靠群众;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是正确制定和实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保证;

(三)独立自主(重点)

1、独立自主,内涵丰富,但首要的一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由本国共产党人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独立自主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及其其他国家共产党关系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处理统一战线内部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处理国家与国家关系;

2、自力更生。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一个国家革命的发生、发展和胜利,主要取决于内因,取决于本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政党、革命人民的主观努力。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概括。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基础,更为根本,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第三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

道路问题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

革命时期,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两个历史时期,两个不能否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活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要准确理解,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社会进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坚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立足中国,又坚持面向世界。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机械运用,也不是对别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模仿照搬,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进行的独立创造,是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特征,既体现社会主义共性,又凸显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头脑清醒,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两次飞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1、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回答

2、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探索和回答

3、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的探索和回答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发展,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更加灿烂的光芒。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和确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和特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又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的统一意志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扎根沃土,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条件和特点,也是对人类制度文明成果的丰富和发展,(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1、坚定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各个方面。

2、坚定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处理好制度建设变与不变的关系。

3、坚定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处理好坚守本来与吸收外来的关系。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

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3、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1、总布局的形成

2、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涵和特点

第一,五位一体的实质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二,五位一体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第三,五位一体反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其实质是指一个党用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2、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得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

(二)、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1、明确界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2、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内在联系。

3、不断完善的党的思想路线的实现机制。实行无产阶级民主集中制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正确回答一系列重大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二,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三,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第四,正确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2、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解放思想,实现自我超越 实现三个解放

第一要自觉把思想认识从哪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二要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第三要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任务和目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1、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科学规定: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的概括是一个有机整体,有严密的内在联系。第一,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摆到首要的地位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包括“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邓小平的本质论,在理论上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第一,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 第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一,和谐社会是对邓小平所回答的什么事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围绕的建设怎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两个基本问题的综合式创新,第二,和谐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提出的把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三项任务的基础上的新发展 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化了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的最根本保证,离开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就是一句空话。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的核心力量,离开了党的领导,社会生产力就不会得到充分的解放与发展。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最强有力的基石,离开了党的领导,共同富裕就是海市蜃楼。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和谐这一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最切实的引导者,离开党的领导,社会和谐就是空中楼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准则,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第二,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多种目标的根本条件 第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

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过度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发展为了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把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第一位。发展为了人民,还应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发展依靠人民。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的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区的群众路线,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集中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总结人民群众的时间经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最大限度的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力量,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发展成果人民共享,首先体现在经济以及其他方方面面。

共享的特殊含义:一方面,共享不是指均享,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享是只能是有差别的分享,而不可能是平等的、无差别的、等份额的分享。另一方面,共享着眼于共同公正的分享,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一)改革开放式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二)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结时。

(三)改革开放必须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1、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

2、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同时加强顶层设计。

3、要坚持全面改革。

4、改革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

5、改革必须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见十九大报告)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一项内涵得到额极大的拓展和丰富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下去的经济制度。

第三,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调整和晚上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深化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坚持和完善基本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经济的存在和公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存在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对我国现实分配状况的理论概括,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一个重要突破。

制度上规范收入分配关系的政策有: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为了实现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手段、措施和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依靠什么生产要素推动经济增长,采用什么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增长,通过什么消费方式引导生产,它在历史上经历了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变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快从突出速度的高速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持续、稳定、适当增长转变。第二,加快从外需带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变,第三,加快从技术引进依赖向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转变 第四,加快从资源支撑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 第五,加快从生产能力提高向产业结构优化型经济转变

2、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3、实施创新取得发展战略

4、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5、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四)适应、把我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

1、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

2、新常态带来的发展机遇

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一是关于国家政权的思想

二是关于政治发展道路的思想 三是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

四是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思想 五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准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所在。

1、坚持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当家做主

3、坚持依法治国。

第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二,依法治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三,依法治国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三)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清楚原来政治体系弊病的需要,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属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需要 第三,是是要人民群众政治参与鱼积极性不断提高的需要,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和长远目标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根据时代特点和群众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阶段性目标。第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具体化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

3、当前政治体制中改革的主要内容及遵循的方针

2018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试题(政治理论)

一、简答(每题6分,共30分)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资本的有机构成?

3、五大发展理念?

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5、十九大党章修改了多处,请例举你知道的六个方面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社会主义性质。

2、价格背离价值,违反了价值规律。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理解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世界走向自由世界的过程。

山东省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试题 篇4

试试题

考试科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专业:经济学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市场机制的构成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2、什么是消费滞后?它由哪些因素引起?

3、简述市场进出规则及其功能。

4、简述“十二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

5、社会保障制度有哪些功能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联系我国实际,论述怎样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山东省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试题 篇5

第三讲公共财政管理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孙小兰

主要内容:

一、公共财政基本概念和理论

二、公共收入管理

三、公共支出管理

四、政府预算管理

五、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一、公共财政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以经济的市场化为前提的。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财政运行机制,基本模式相似目的都是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财政职能范围。这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构建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就是“公共财政”。

1、公共财政的特点

四个基本特点:

第一、公共财政是一种弥补市场缺陷的财政体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政府介入或干预市场,但是,政府的作用只能限于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事情,只能起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同时保护和影响市场。建立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础上并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模式,它是一种弥补市场缺陷的财政,政府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时,首先必须满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一基本条件。

第二、公共财政是一种服务财政

公共财政职能和支出应该界定在市场失灵和对公平分配的范围内,因此,公共财政不应介入私人产品,它是一种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国家财政。

第三、公共财政是一种民主财政

财政民主制是政府按照民众的意愿,通过民主的程序,运用民主的方式来理政府之财的制度。它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第四、公共财政是一种法制财政

公共财政的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公共财政作为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其收支必然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的,一切公共财政收支活动必须纳入法制规范的范围。

二、公共收入管理

公共收入的含义

公共收入也称财政收入或政府收入,是指在一个财政内,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

1.公共收入是政府依法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

2.公共收入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取得的收入

3.公共收入是政府依法行政的成本,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

4.公共收入是公共财政收支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公共支出的基础和保证

5.公共收入是政府优化资源配置、公平社会分配、调节经济运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公共收入的形式

1.税收收入

2.债务收入

3.国有资产收益

4.政府费收入

5.其他收入形式

其他收入形式是上述几种收入之外的政府各种杂项收入,比较常见的有:(1)罚没收入。是指行政机关在执法和执行行政公务过程中,对违法或违章者处以的罚款、罚金等。(2)对政府的捐赠。是指政府的某些特定支出项目得到的来自国外个人或组织的捐赠。(3)“通货膨胀税”。是指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扩大货币供给,造成物价普遍上涨,政府收入增加。

三、公共支出管理

公共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职能活动范围及其所造成的耗费。

第一、公共支出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公共支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1.根据政府职能进行的公共支出分类

公共支出的直接目的是满足政府执行其职能的物质需要。按政府职能分类是

西方国家常用的支出分类方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编写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把政府职能的职能归入以下四类:

(1)一般政府服务。(2)公共和社会服务。(3)经济服务。(4)其他职能。按政府职能对公共支出进行分类,可以表明公共支出的用途及这个公共支出在主要职能之间的配置,还可以表现各类支出在整个公共支出中的相对地位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

2.按资金分配部门进行的公共支出分类

3.根据行政级次进行的公共支出分类

4.根据公共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进行的支出分类

5.按支出是否有直接补偿进行的支出分类

6.按公共支出的目的性进行的支出分类

7.按交易的经济特征进行公共支出分类

8.按支出的受益范围进行公共支出分类

第二、公共支出的原则

1.公平原则

2.效益原则

3.量入为出的原则

4.协调平衡原则

5.厉行节约、讲求效益原则

第三、公共支出管理方法

1.部门预算

2.政府采购

3.国库集中支付

四、政府预算管理

政府预算的涵义

政府预算,作为一种管理工具,也叫国家预算,它是任何国家政府进行财政管理所必需的。就公共财政而言,政府预算就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筹集、分配和管理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政府预算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其次是它对政府支出的控制。

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收支计划的政府预算有如下涵义:

1.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以财政收支计划的形式存在的2.从性质上看,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3.从内容上看,政府预算反映政府财力的分配过程

4.从作用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调控和监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五、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1、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沿革

1950—1979年:计划型财政管理阶段-“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1980—1999年:向公共财政管理过度阶段(1994年建立分税制)1999年以来:明确导向公共财政管理阶段

我国财政公共化的进程

(1)财政支出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

(2)税收制度有了 “简化”改变。

(3)从取消否定公债到重新发行公债并日益转到市场发行上来。

(4)从坚持财政平衡原则到连年安排预算赤字,并尝试运用财政政策配合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5)财政体制从“统收统支”经过“分灶吃饭”再到“分税制”转变”。

(6)财政介入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由“单位”保障制度(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转变为“社会保障”。

2、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未予以足够重视

第二、预算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矛盾

第三、公共收入管理不尽合理

第四、公共支出需要规范

第五、财政法律制度不健全等。

3、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1)完善公共预算管理

(2)加强公共收入管理

(3)改革现行公共支出管理制度

(4)加强对财政管理的审计监督

(5)健全公共财政管理法律制度

(6)注重信息技术在财政管理中的作用。

——完——

上一篇:银行服务督导职责下一篇:给金鱼取名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