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思想史

2024-08-02

现代管理思想史(通用8篇)

现代管理思想史 篇1

科目:管理思想史

学院:

班级:2008

姓名:

学号:20080511404

历史与社会*历史学 级(1)班 郎治伦

浅析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及对中学课堂管理的影响

作为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类本科生,在本学期选修了“管理思想史”这门课程后,受益良多。其实,在以后的中学课堂生活中,也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运用到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在“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中,有着太多的伟人提出了纯理论的或者实践性很强的管理理论,但是在这其中,我最为推崇的是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他被人们尊称为“管理过程之父”!代表作是《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同泰勒的科学管理主张不同的是,法约尔从总经理的办公桌旁,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管理理论体系;这不仅仅适用于公私企业,也适用于军政机关和社会团体”。这是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所在。他第一次从经营职能中独立出了管理活动;提出管理活动所需的五大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这三个方面也构成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一般管理理论的内容简介:

(一)、独立管理活动和分析管理五大职能

法约尔首先从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这6中基本的企业活动中把管理和其他活动加以区分,这成为了以后的管理过程学派和组织理论的重要基础。

法约尔把管理活动划分了五大职能,分别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就如同在课堂上,现实按照课前设想进行教学,再在课中组织学生学习,并调整好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个时候的班级就好比一个有了良好的管理系统的企业。

1、计划是否具有统一、连续、灵活和精确的特性,对管理工作具有首要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整个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

2、组织职能则是进行管理活动的基础,组织职能就是要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3、指挥职能即运用领导艺术以推动组织业务、促使其人员发挥作用、减少无效耗费的过程,使组织成员的活动得到保证。要进行有效的指挥的话,就应当做到以下几点:a.对职工有深入地了解;b.对组织和职工之间的协定要很了解;c.对组织要进行定期检查,并使用概括的图表来促进这项工作;d.召集主要助手开会,以便统一指挥和集中精力;e.力争使组织成员团结、主动、积极和忠诚;

4、协调职能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和力量,即要分清主次,就是使事情和行动都有合适的比例,从而良好的协调好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进度。在课堂上也应当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学习进度,立秋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5、控制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最终手段,是用来防止和改正在执行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偏差。没有控制,其他四种要素活动的效果既得不到验证,也得不到保证。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有 :首先是要及时采取行动;其次是要检查人员应具备必要的条件;最后则是应注意控制的度,避免对各部门的领导和工作进行过多的干预。这也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能够良好的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变

化,控制好课堂教学的方向!

统观以上管理的五大职能,这五大职能互不干涉,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它们基本概括了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具有全面性;管理活动浓缩为五大职能,简洁易懂,具有很强的简洁性。法约尔提出的这五大职能的三种特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后人难以取代。管理是以计划为中心的各个管理职能交替发挥作用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法约尔被人们称为“管理过程之父”。其实,当课堂上能够良好的运用这五大职能过后,课堂也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二)、管理的十四大原则

1、劳动分工:这是合理的利用个人力量和集体量的最好的方法,这使得大规模生产和降低生产成本成为了可能;

2、权力与责任:权力指挥与要求别人服从的力量,权力与责任二者互为因果,有权必有责;

3、纪律:纪律对于企业取得成功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几率是企业同雇员之间关于服从、勉励、积极、规矩、尊重的契约;

4、统一指挥 :一个下属都应该接收而且只应接收一个上司的命令;

5、统一领导 :凡是具有同一目标的全部活动,仅有一个领导和一套计划;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组织要考虑的首要目标,获得个人利益不可以牺牲集体利益为代价;

7、合理的报酬:薪给制度应当公平,对工作成绩与工作效率优良者应有奖励,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既能够奖励有益的努力和激情,又不超过合理限度,达到双方的满意;

8、适当的集权和分权:要根据本组织的实际情况,适应改变集权与分权的程度这一原则已经成为了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问题和原则问题;

9、等级制度:在取得授权的情形下,不同部门的低层级管理人员越过上级权力与信息链直接进行沟通与交流,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同时也是执行权力的路线;

10、秩序: “凡事各有其位”(各有其位,各称其位),即保证一切工作都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

11、公平:善意和公道.公道是执行已订立的协定,善意地对待员工,关注平等.12、保持人员稳定:任何组织都有必要鼓励职工做长期的服务,因为这是组织相对稳定的基础所在;

13、首创精神:是创立和推行计划的动力,也是企业发明和建议能够得到有效执行的可能性的大小的关键点;

14、人员的团结:全体成员的和谐与团结是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最大的力量,努力地实现组织内部的和谐,避免组织内部的纷争和分裂!

对于这是四点原则来言,课堂中老师应当尽量的保持在教学事务中的公平、有序、团结、积极向上,并且老师也应当合适的估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以求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学习!

二、对法约尔管理思想的分析与评价:

(一)、法约尔的贡献

法约尔是“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他对于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的开创性

研究,其中特别是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以及管理原则的描述,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历程均有着深刻的影响。法约尔系统性、理论性的提供了科学的管理理论构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适用于各行各业,给实际管理人员带去了很大的帮助。法约尔还强调要使管理真正有效,还必须积累自己的经验,并适宜地掌握合理运用这些原则的尺度。

(二)、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1、管理原则缺乏弹性,以至于有时实际管理工作者无法完全遵守;

2、有些概念关系还有些混乱:如管理与领导之关系,领导之于指挥、协调、沟通等。

三、法约尔的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法约尔指出管理理论具有普遍性,因此,他认为可以把管理作为一门学科,通过进行管理教育来培养所需的管理人才。因此,法约尔的管理思想还具有计划的重要性;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的实践性。如果一个老师良好的理解的法约尔的主张过后,又能够很好的运用到中学课堂上的话,那么法约尔的主张就是一份很好的课堂管理守则!遵从这些守则,有助于良好的进行中学的课堂管理!

现代管理思想史 篇2

在现代工业企业中,工厂设计是企业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总图设计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厂各生产及辅助设施的空间结构布局和物流运输流程,为此如能在工程设计工作之始便充分考虑吸收一些现代管理思想,将企业总平面设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来对待,将软件要素和硬件设施有机的结合起来考虑,必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硬件平台的保障。

1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与总图布置

企业资源是一个大的集合,它涵盖了企业的人力、技术、设备、品牌、市场、产品等诸多方面,为有效的管理和配置企业的这些资源,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应运而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通过信息技术和系统思想来综合管理企业的各种资源,并着力追求企业资源的综合配置效率和效益。总图设计工作则主要是有效地对企业的各种硬件资源设施,比如厂房、生产线、设备、运输工具、厂区区域系统等等进行合理配置,进而体现出这些设施在空间、时间、结构功能等方面的要求和相互关系。从资源配置过程来看,总图设计是企业资源配置的一个过程,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因此,在总图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以一个企业资源管理者的身份来对待设计问题,从体现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的角度来进行平面和系统的设计。总图设计人员需对各资源要素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解构,并深刻理解各资源要素的功能和联系等,才能有效的在总图中体现出资源配置的理念。

企业生产中的各资源要素通常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功能特性,总图设计需要以各资源要素的特性、相互关系及资源管理思想来进行有效的布局,才能充分地发挥各资源的价值。从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不同的资源管理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不同的生产组织则意味着不一样的平面布置,有些企业习惯根据生产工艺和工种来组织资源,形成了下料车间、机械加工车间、装配车间和销售公司等部门体系。有些企业习惯以产品对象来组织和管理生产,形成了装载机事业部、挖掘机事业部之类的部门体系。由于资源管理分配的不同,各厂房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其间的生产、物流等联系也不同,便直接影响了厂房在平面的布局。

从时间角度来说,企业建设需要考虑其资源在时间上的分配,比如企业为了发展需要新征了一块土地,是一次建设还是分期建设,这需要企业结合自身资源的情况而定,包括资金实力、市场前景等。一次建设和分期建设中总图布局时考虑的是不一样的,一次建设只需在整体上对建设内容进行把握。而分期规划时,总图布局则需要多考虑预留发展的方向、内容及可能性,分期之间的衔接、投资的分配等等。

从市场资源角度来看,企业的产品常常需要根据市场情况作出调整,这种不确定性的调整需要企业的生产设施(厂房和设备)具备一定的通用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产品的不断变换。故在总体布局时对车间尺寸、设备、生产工艺、运输组织等需要考虑一定的通用性和灵活性,以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

2 精益生产方式与总图布置

精益生产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从观念、环境、组织、流程到经营理念和管理目标等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作为一种追求生产经营的高效性、合理性和柔性的生产管理模式,精益生产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和快速地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等竞争优势,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精益生产方式是一种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中能降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其核心是准时制(Just in Time),它有别于自动化大批量生产为基础的生产模式。其特点是以销售市场为起点,使生产要素和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消除无效劳动和资源浪费。

精益生产的基本任务是以必要的劳动,在恰当的时间将必要数量的零部件送到需要的生产工位,以确保“准时化”生产的顺利进行。这种要求对工厂平面布置提出了严格的生产服务要求:即物料和人员能准时定量的到达某个位置。由于精益生产的生产方式由推动式变成了拉动式,对应的劳动组织和管理体制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因此总图设计时需要系统地考虑各车间之间的生产工艺关系、物流组织等因素,合理布局,有效控制,以适应为准时化生产服务的要求。

精益生产的总体规划首先要考虑对企业进行生产流程的再造,使生产在流程组织上满足准时化要求。由于精益化生产方式为拉动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点的,是由后道工序开始按反工艺流程向前道工序传递产品需求信息,环环相扣,层层连通,把生产的各个环节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生产与市场需求取得了一致性的联系。另外在精益生产的生产组织时需要强调市场对小批量、多品种的需求,突出该生产组织的特点,合理解构企业产品,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和组合,分析和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合理组织配置企业资源,改善劳动组织和管理体制,积极采用信息化技术,强化质量管理,使得生产过程以产品为导向,并保持过程中特定的灵活性。比如由一人一机、专业化分工改为一人多机、多道工序操作;供应体系由后朝前引导,以减少在制品;生产过程同步化、均衡化,减少中间性仓库,追求零库存等等措施。

物流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厂设计的核心和总平面布置的前提。同时物流设计又是实现精益生产的基础,无论是企业内部运输还是外部运输,组织好物流关系始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物流设计在精益生产中必须结合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按照一定的原则,合理安排各物流环节,保证生产的准时性。

物流系统设计首先需要理清各功能环节在生产中的位置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然后定量化分析各物流线路间的运输量,并在一定的原则下进行厂区的功能划分和厂房布置。企业内部和车间内部的物流是物流设计的重点,物流设计中应满足均衡生产的要求,配送及时,减少物料停滞、等待和仓储时间、缩短生产周期。物流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为:

1)一条线流的原则,减少物料流程交叉、迂回和倒流,提高运行效率。

2)规范化装载等原则,工厂搬运系统宜采用集装单元化运输方式。

3)准确迅速原则,保证定点、定量和定时输送。

4)物流强度最小化原则,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5)便于管理的原则,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

6)灵活性原则,确保生产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

在精益生产中,生产效率提升的潜力并不在于缩短加工时间和改进加工工艺,更多的在于机器外围设备中的物流、加工单元之间、仓库内部、配送发货等方面。有效的生产组织和物流系统的更新和改善,将极大的体现出精益生产的功效。

3“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人是企业的劳动力要素,是企业的关键所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了人在企业功能中的存在和需求。在总图设计时,通常主要考虑物料、生产流程、设备、能源、工艺方法、建筑物等要素,而在“以人为本”的概念下,则需要在总体设计时能充分考虑人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和需求,合理的处理人与环境、设备、物料之间的关系,充分满足劳动者的需求。

在企业生活辅助设施布置时,需合理配置就餐面积、布置一定数量的停车位,远离产生噪音、粉尘等污染的车间,保证宿舍的日照条件,创造一个雅致整洁的生活配套区。

对于生产区,则需要考虑车间的朝向、夏季的通风、冬季的采暖、物流与人流的组织关系等因素,以保证劳动安全、改善工作条件等。

4 结语

在总图设计阶段引入现代管理思想,从管理的角度来审视企业的总体设计,不仅提升了总图设计的层次和高度,也为现代管理思想在企业中的运用提供的保证。

摘要:将现代管理的一些思想引入总图设计中,简要地探讨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精益化生产和以人为本等现代管理思想与总图设计的联系及其在总图设计中的体现,提出了一些新的总图设计思路。

关键词:总图设计,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精益生产方式,准时制,物流

参考文献

[1][德]汉斯·克特纳,于尔根·施密特汉斯·格赖姆.工厂系统设计手册[K].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2]现代工程设计·制造技术与建筑工程编委会.现代工程设计-制造技术与建筑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关于日本近现代思想史 篇3

这样说,并非一概否定“理论”的重要意义,只不过是在史实与理论的权衡之间,表明一种最原初的态度而已。这种态度是无关紧要还是至关重要,不是在这里可以三言两语讨论得清楚的。好在“历史”也是“宽容”的,即便是那样的“理论”,即便被揭穿面目,也可以构成“历史”的一分子而成为一种新的史实,既然如此,就可以说它在一定意义上也参与了“创造”历史的过程。因为“历史”本身毕竟也不可能就是像任何一部“歷史著作”所描述的那样“真实”。

有些人埋怨中国的日本史研究,特别是思想史研究缺乏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自觉,与国际历史学界流行过的诸如美国的“观念史”、英国的“剑桥思想史”学派以及一些新兴的研究“范式”都联系不上,基本上还是一种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这或许不无道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而我更加关注的是,对中国日本学这门学科建设的最起码的“专业化要求”还有待加强。所谓日本学研究的“专业化要求”,主要是指“专业化的态度”和“专业化的训练”。所谓专业化的态度,就是首先是把日本学“纯粹地作为学术”来研究的态度,而不是在出发点上就将日本学作为寻找启示或总结经验的手段。所谓专业化的训练,就是首先要独立地掌握能够客观地研究和分析日本这一研究对象的各种基本技能——当然包括日语的学习——与方法,而不是在出发点上就将日本学只是当做与别的研究对象相比附的存在。应这种专业化要求所需,我依然认为,为了提高中国日本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以便我们能够更加客观而全面地认识日本,系统的、可靠的、必要的知识或常识的介绍及基本文献的翻译,比竞相出版大部头的所谓“研究”论著,更是我们今天日本学建设的当务之急。如果基本的历史叙述工作做得不扎实,便眩之以各种外来流行的理论或研究“范式”,那一定会出现百鬼夜行、鸡犬不宁的局面。

我为自己不熟悉各种流行的史学理论或研究“范式”而汗颜,但同时,我也为自己没有先入为主地照搬任何理论、套用任何范式而欣慰。

在日本近现代史中,“明治维新”、“大正维新”、“昭和维新”以至于“平成维新”的呼声不绝于耳,其社会、政治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种复杂的社会变革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日本与世界(当然也包括日本与亚洲)、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的。日本固有的传统思想与信仰以及被日本化了的儒学、佛教与大量涌入的近现代西方各种思想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日本这个国家由东亚一隅的岛国通过所谓“脱亚入欧”而膨胀为“大日本帝国”,再到力图在国际社会中寻求一“普通国家”的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国体”意识与国家战略;以及在上述历史状况下,作为“日本人”(“臣民”或“国民”)或作为生命的个体(“自然”或“精神”意义上的)应该如何生存、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可以成为疏理日本近现代思想史的主要线索。

《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作为一本“历史著作”,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近现代思想发展的“历史”的“真实”,当然也是一个问题。这里的“思想”主要是从作为“理论形态结晶”的狭义思想史的意义上着眼的,但是,比如在论述昭和时代的“超国家主义者”的人生观、国家观、宗教观时,也涉及一些没有理论化的情绪性方面的内容,这也是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表现。从主观上说,我是力图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梳理和解读,去展现思想史所蕴涵的丰富性和各种可能性。比如,对于明治维新这场社会变革,本书一方面提到“不同的解释的共存,不仅可以加深对解释对象本身所可能蕴涵的丰富意义的理解,而且也展现出解释者所处时代的创造力与包容力”。同时,指出:“如果因此而忽视这场社会变革的戏剧性、探索性和妥协性,而仅仅以一个简单的历史必然性来概括的话,那么也无异于以一种既定的历史现实去掩盖这种现实背后的丰富多彩的历史可能性。这样的思想史也就容易陷入对既定的意识形态的粉饰与追逐。”等等。

其中也有许多问题只是提到而未能很好地展开。比如日本的传统思想与流入的各种近现代西方思想的冲突与交融问题。虽然近年来一直关注传统思想中的儒学在近代日本的发展形态及其与近现代思想的关系问题,但是在这本书中没有更多地论及。如果说在这方面主观上有有意回避的意向,但是对佛学在近代日本的发展形态及其与近现代思想的关系问题没有深入论及,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功力不逮。但是我觉得研究日本近现代思想史,这样一种视角是很有必要的。

还有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中的“中国经验”的问题。这里的“中国经验”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对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反思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意义上的“中国经验”(实际上是一种“中国认识”或“中国观”),将这种“经验”作为一种“方法”来与日本进行比较,并阐发其意义,这已经为竹内好等思想家所关注,这种阐发本身也构成了日本现代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可以指近现代史上日本人是如何将他们在中国的“实际体验”转化为其自身以至于整个近现代日本思想史上的精神资源的; 或者日本人是如何将他们在当时所寻找到、或挖掘出的中国思想“经验”加以利用、并使之转化为当时日本的思想资源的。从后者来看,至少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探讨。

第一,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上传统思想派别中的中国经验。比如在明治时代以来出现的以复兴和倡导“孔子教”为代表的儒学思想家的中国经验就很值得研究。服部宇之吉在京师大学堂的经验,很多人研究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积极贡献,这固然重要。但是这一经历对他倡导“孔子教”的影响,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比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是如何被日本的农本主义者利用的; 比如日本的右翼分子是如何利用汉奸的言论为其“王道”思想做宣传的等等,都属于这类问题。

第二,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中的军国主义、法西斯思想和民主主义者的中国经验。内田良平、北一辉、井上日召、朝日平吾等大大小小的人物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中国经验;大正民主主义的理论代表吉野作造不仅拥有非同寻常的中国经验,而且留下了有关中国方面的论著。这些经验对他们的思想形成有什么样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第三,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中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中的中国经验。野坂参三的延安经验、中西功战后“民主统一战线”与中国共产党的相关政策的关系、毛泽东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很早就已经成为日本战后思想史研究的课题,这由日本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礼赞者”据说甚至喊出“将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与日本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口号可见一斑。

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中的中国经验,不仅可以增加一个观察日本近现代思想史的新视角,丰富思想史的内容,而且通过中日近现代思想文化交流史中的这种“交融性”来深化其交流的“双向性”,可以突破近现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中的一些固有模式,同时也可以增加一个观察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参照系。

总之,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中值得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果这本“历史著作”能够从一个侧面为读者理解近现代日本的历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读者深入思考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传统与现代、日本与世界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思想问题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线索或素材。

西方管理思想史的论文 篇4

写一篇优秀的论文是要去参考别人怎么写的,下面请参考西方管理思想史的论文!

西方管理思想史的论文

摘要: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如何从古老而常新的《周易》中剔除神秘色彩和人身依附关系,在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的原则下提炼、总结出有实质借鉴意义的管理思想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而以往的关于《周易》管理思想的提炼、整理多停留在就卦论卦以及侧重管理哲学与管理道德的阐发上,没有从管理过程的角度去系统完整地挖掘《周易》管理思想的内涵,使得《周易》管理思想的研究欠缺可操作性,。《周易》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学思想。事实上,无论从《周易》文本的性质、从其所遵循的

一、变易协调——《周易》的管理方法论

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周易》十分重视管理方法,而其管理方法概而言之主要有二类,一是变易,二是协调。正是通过变易和协调来实现管理,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

(一)交易。“易”就是变化,孔颖达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周易正义 序》),《易传》也讲“生生之谓易”(《系辞》),认为易就是变化、变易。变易亦即变化、变通、改革之意。这成为其管理的主要方法。为什么要变易、变通、改革呢?首先,在社会发展中要成就盛德大业就不能墨守成规,或者永远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稳定”水平上,只有变易、改革,才是社会发展的出路,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即“通变之谓事”,因此说变易、变通、改革是事业成功、社会进步的基础。其次,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只有通过变化、改革才能通畅,只有通畅了才能使社会得到进步与发展,并使社会统治得以长久地存在下去,所以《周易》主张对于过时的方针、政策、制度要进行改革,指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传系辞》”

(二)协调。无论哪种管理,都是对人财物的管理,实际上,管理就是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这其中尤其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是现代管理学的要旨,也是《周易》所推崇的管理方法。《周易》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要求协调好人们之间的关系,防止各种矛盾激化,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所以它反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出现“太过”和“失中”两种情况。并指出太过则反,即物极必反,人就会走向反面。而失中则致于凶,会使自己(指统治阶级)处于凶险的境地,故而它提出协调的中和、平衡思想,认为“保合太和乃利贞”(《易传彖》),这同孔子的和为贵以及《中庸》的致中和思想极其相似。它的协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中正。《周易》认为中正是管理中追求的较为理想的协调结果。它指出“刚柔分而刚得中”,“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易传彖》),认为中正可以观天下得吉利,有利于上下级关系的协调。从《易传》对经文的解释看,经文中六十四卦每一卦的二爻、五爻为得其中。因为二爻、五爻分居下、上卦之中,而传统的理解认为得其中则为吉,即使不得位的阴爻阳爻也可因其得中而吉。如《易传彖节卦》“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刚指上坎为阳卦,柔指下兑为阴卦,刚得中指九二、九五分居下,上卦之中。王弼注云;“坎阳而兑阴也,阳上而阴下,刚柔分也;刚柔分而不乱,刚得中为制主,节之义也。”故“节,亨”。

2、当位。《周易》之爻有当位不当位之说。一般说来,当位则吉,不当位则凶。实际上位是指每个人所处的地位或代表的身份。当位指地位的恰当,说到底,当位是统治阶级强调尊卑关系,让百姓民众安于现状的一种理论,因为它把阳、阴、君子、小人的关系及君臣、父子间的主从关系看作是自然赋予的一种不可移易的本性。《易传》指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因此可见,《易传》的作者把人们之间的那种尊卑、主从、依附、上下的关系当作是当位的东西。这些当位的东西不能随意变化,若变化则为不当位,就要受到惩罚。所以,《周易》 把当位看作是协调的另一重要内容。

3、相应。协调也指上下相应,对立统一。因为对立本身也是一种协调,并且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协调;统一相应也是协调。所以《周易》除追求中正、当位外还强调相应与对立统一。从《易经》六十四卦看,乾坤二卦是父母卦,其它六十二卦皆由此而生,这些卦中有许多是对立统一的,如泰否、损益、既济未济等都是完全对立的卦象。这成了六十四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周易》强调对立更重视相应、相交、和谐、统一,如《易传》讲“泰:小往大来。吉,亨”,指的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彖》,把上下相交当成事物亨通的条件。并对否卦的上下不交而带来的“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的后果深感不安。所以它反对上下不应上下不交,要求上下相亲,指出“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易传文言》)。 在它看来上下相亲即是相应,相应则社会上下团结一致,从而“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传系辞》)。总之,《周易》是要通过变易、协调等管理方法以实现盛德大业的管理目标,从而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民为邦本——《周易》的管理主体论

现代管理学在把人、财、物当成管理对象的同时,也把人当成管理的主体。《周易》在这个问题上更看重人是管理的主体,把人看成是社会稳定、发展,使社会得以良性运行的根本之所在。它的主体论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民为邦本,重视圣人的作用。《周易》认为易有三道即天道、地道、人道。三道又称为三才。其中,天道、地道只有通过人道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它认为圣人是人类的杰出代表,正是“圣人设卦,观象系辞”才“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传系辞》),而设卦观象系辞主要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同上),从而“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气”以便达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同上),通过圣人而通天、地之道,察百姓之情,即“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为民用”(同上) ,把天地、自然界中规律性的东西总结给天下百姓,让老百姓运用它 像包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黄、尧、舜则“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又“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同上) 。正是圣人能通天地之道并效法“天地变化”而治理百姓,“穷理致性以至于明”,从而使人能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以发展社会。除此外,圣人还通晓人道,能“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易传彖》),能“通天下之志”而“民从之”(同上),从而,“知进退之道,而不失其正”《易传文言》,化成天下,使百姓安于现状而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因为“进以正,可以正邦也”(《易传彖》)。

2、重视管理者的道德修养。

由于圣人、君子是社会的管理者的代表,其道德品行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百姓的教化、管理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所以《周易》十分重视他们的道德修养,要求他们崇德,并能坚持不懈加强修养。特别是《易传》对此问题的认识更高,如前所提它曾对近20 个卦用道德来解释,并把“履”卦当成树立道德的基础,以“谦”卦为施行道德的柯柄,以“恒”为巩固道德的前提,把“损”卦当成修养道德的途径,把“益”卦当成充裕道德的方法,把“困”卦当成检验道德的标准,把“井”卦当成居守道德的处所。《周易》正是以此为基础对道德的修养与维持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3、要求爱民。由于《周易》认识到民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它要求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有爱民的思想,《易传》讲“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认为仁与义是人道的根本,是实现领导与社会管理的核心问题。仁就是仁爱,《易传》之《文言》讲“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彖》则要求“容民蓄众”,主要是主张管理者体恤民情,并有“交相爱”的思想。为达到爱民的目的,《周易》要求首先要发展生产增加财富,认为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求不劳民伤财,《易传》讲“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彖》),认为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不违背农时是爱民的重要内容,这样,百姓就会安心

于生产,满足于现状。它的这一主张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的现象,实际上,这是要求百姓手中也有一点财富而能维持其基本的生活需要。综上所述,《周易》有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特别是其科层制管理思想是它的精华。如果史料记载不错,我们的分析无误的话,那么,科层制管理可以提前到公元前余年前,这比西方资本主义科层制管理的出现早了800 余年,可以说,这是我国对管理学的杰出贡献。另外,其盛德大业的管理目标论,变易协调的管理方法论,阴阳之道的管理决策论及民为邦本的管理主体论,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周易管理思想研究》 作者: 杨恺钧

《论周易中的管理哲学思想》作者:李来忠

2014年1月管理思想史2 篇5

(两份复习资料由于来源渠道不同,所以内容有差异,但相同的很多,请同学们将两份资料结合教材认真复习。答题时一定尽量多答,千万不能留空。)

一、论述

1、文艺复兴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答:文艺复兴运动为管理思想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第一,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第二,科学得到发展,知识的地位上升;第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管理思想的发展。

2、甘特对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答:(1)提出了任务和奖金制度。该制度规定。工人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或在少于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除了可以得到规定时间内的报酬外,还能按该时间的百分比获得另外的报酬。人们认为,甘特的这种任务和奖金制度简单而易于使人接受,因为当工人没有完成任务时,仍然可以得到保证的日工资:而发给工长额外的奖金可以便工长把精力放在最需要他们帮助的工人身上,“这是第一次有记载的试图把教工人们学会最正确的方法同工长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的行动”。

(2)强调对工人进行教育的重要性,重视人的因素在科学管理中的作用。甘特认为,任务和奖金制度可以便工长成为其下属的教师和帮助者,通过教育,随后再通过提高生、产把关心生产转变为关心工人。这是早期关于人类行为认识的里程碑,使甘特成为科学管理运动先驱中最早注意到人的因素的管理大师之一。此外,甘特为工业教育增加了一项被称为“工业的习惯”的新内容,这些习惯就是勤劳和合作的习惯,它有助于获得其他知识,并要求工人们同旧习惯决裂。

(3)制定了甘特图。甘特特别出名的原因是他发明了甘特图,最早他绘制了一种日平衡图,在第一次世界大

战中发展成为甘特图,即生产计划进度图。这样,可以

一目了然地看出工作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同计划完成情况的对比,简单实用。甘特用图表帮助管理进行计划和控制的做法是当时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并使他获得了美国政府颁发的优秀服务奖章。甘特图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推广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计划评审法、关键线路法等。

3、福特制及其对科学管理的贡献 答:福特是美国大规模生产的第一位倡导者,福特制是指由福特首创的一套生产和管理制度。福特制在生产和管理的实践中实现了许多科学管理的原理2 制造方式标准化首先是把产品分解为各个部件,把这些部件按最优的标准予以标准化,然后把制造这些部件的生产过程分解成为各个作业,把这些作业按照最好的条件予以标准化。3 流水式装配线流水式装配线工作的原理是把各种部件按装配成汽车成品的顺序,以最短的距离运送。在装配时,流水式装配线使福特公司的生产大为提高,满足了快速增长的市场对大众车的需求。5把服务大众作为宗旨福特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工人,又能使工人有较多的金钱去购买包括汽车在内的工业品,从而扩大了工业品市场。福特还在工人中实行利润分享计划,大大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7 建立人事部门,关心员工生活,总之,福特制在管理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到今天,福特制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性(流水线)。

4、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行为科学的产生是生产力和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行为科学产生的政治背景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空前尖锐的结果。⑵由于企业在工资和利润分配上的矛盾,劳资双方经常发生冲突,工人不断罢工。⑶20世纪20年代前后,工人日益觉醒,工会组织蓬勃发展,工人组织起来同雇主进行斗争。行为科学产生的经济背景⑴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爆发经济危

机,物价急剧下跌,失业人数激增。⑵有些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意识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理论。这就为行为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第三、行为科学产生的人文背景⑴资产阶级的学者纷纷开始寻找答案,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思考。⑵在管理学方面,梅奥开辟了行为研究的方向。行为科学就在大萧条中的霍桑实验后开始兴旺起来了。

5、结合实际谈谈对企业再造的理解 答:行为科学的产生是生产力和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行为科学产生的政治背景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空前尖锐的结果。⑵由于企业在工资和利润分配上的矛盾,劳资双方经常发生冲突,工人不断罢工。⑶20世纪20年代前后,工人日益觉醒,工会组织蓬勃发展,工人组织起来同雇主进行斗争。行为科学产生的经济背景⑴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爆发经济危机,物价急剧下跌,失业人数激增。⑵有些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意识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理论。这就为行为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第三、行为科学产生的人文背景⑴资产阶级的学者纷纷开始寻找答案,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思考。⑵在管理学方面,梅奥开辟了行为研究的方向。行为科学就在大萧条中的霍桑实验后开始兴旺起来了。

6、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特征 答:现代管理理论的各个学派,虽各有所长,各有不同,但不难寻求其共性。现代管理理论的共性实质上也就是现代管理学的特点,它们可概括如下一些方面。1.强调系统化。系统化就要求人们要认识到一个组织就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另一个更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现代管理论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2.重视人的因素。人是生活在客观环境中的,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管人。重视人的因素,就是要注意人的社会性,对人的需要予以研究和探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尽最大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3.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也就是在不违背组织原则的前提下,发挥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非正式组织是人们以感情为基础而结成的集体,这个集体有约定俗成的信念。4.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这样以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5.加强信息工作。现代管理理论强调通讯设备和控制系统在管理中的作用,所以如何采集信息、分析信息以及有效、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以促进管理的现代化,成为现代管理论的重要研究课题。6.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7.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现代管理理论来自众多的人们的实践,把实践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将不断发展。8.强调“预见”能力。社会是迅速发展的,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现代管理论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以保证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9.强调不断创新。管理就是创新。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者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变革,从而使组织更加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10.强调权力集中。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现代管理论认为组织中的权力应趋向于集中。管理者通过有效的集权,把组织管理统一化,以达到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的目的。

7、哈罗德·孔茨的主要管理思想

答:哈罗德·孔茨的代表作:《管理学原理》、《管理理论的丛林》、《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走向统一的管理学》等。孔茨认为管理是通过别人使事情做成的各项职能。他非常强调管理的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孔茨将管理的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5项。他认为协调的本身不是一种单独的职能而是有效地应用了这5种职能的结果。

8、试述推动管理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简答题

1、简述巴比奇的管理思想 答:巴比奇是科学管理的先驱者,他的管理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⑴ 巴比奇提出了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有可能制定出企业管理的一般原则的重要问题。⑵ 他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思想,分析了分工能提高效率的原因。⑶ 在劳资关系方面,巴比奇是工厂制度的保护者,强调工人要认识到工厂制度对他们有利的地方,提出了一种固定工资和利润分享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他在管理方面成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

2、简述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条件 答: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些条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⑴ 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工业化突飞猛进和最终完成的时期,美国国内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19世纪末,美国已建成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和几条横贯大陆的干线。⑵ 为解决经济危机,必须实施新的管理从1873年到190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5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劳资矛盾日益尖锐。另外,每次危机中都是大批的中小企业倒闭,而那些资本雄厚的大企业往往能够经得住危机的打击。

⑶ 大量外来移民的培养,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既为美国提供了劳动力,也使培训和管理企业的员工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⑷ 工业革命以来管理思想的积累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阿克莱特等人发明和使用了一些在当时是先进的机器,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亚当?斯密在有关动作时间和工作方法问题上已经做了初步的考察,杜平、巴比奇等人有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巴比奇还提出了进行作业研究的“观察制造业的方法”;麦卡勒姆和普尔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职能控制进行了研究。)

3、简述霍桑试验的主要内容 答:霍桑试验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赞助下,为了探索决定工人劳动效率的原因,由梅舆主持,从1924年到1932年在位于美国芝加哥城郊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中进行的试验。该试验前后共进行过两个回合四个阶段,包括:1车间照明变化对生产效率影响的各种试验

2工作时间和其他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和各种试验3了解职工工作态度的会见与交谈试验4影响职工积极性的群体试验。通过实验,得出了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企业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提高其士气的结论。

4、复杂人假设的主要内容

答:复杂人的假说是沙因提出的.他认为复杂人假设的内容有五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能力,工作的动机不但是复杂的而且变动性很大;一个人在组织中可以学到新的需求和动机,因此,一个人在组织中的表现的动机模式是他原来的动机模式与组织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人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部门中可能有不同的动机模式,在正式组织中与别人不能合群,可能在非正式组织中能满足其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是否感到心满意足,肯为组织出力,决定于他本身的动机构造和他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工作的性质,本人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动机的强弱以及与同事间相处的状况;人可以依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复杂人的假设使之产生了权变理论.5、简述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特征

答:⑴ 强调系统化⑵ 重视人的因素⑶ 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⑷ 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⑸ 加强信息工作

⑹ 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⑺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⑻ 强调“预见”能力⑼ 强调不断创新⑽ 强调权力集中

6、简述决策理论学派关于决策应具备的条件。答:决策理论学派关于决策的准则问题的论述是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西蒙认为,要得到最优的决策结果,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⑴ 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及其未来的后果要无所不知。⑵ 决策者要具有无限的估量能力。

⑶ 决策者的脑中对各种可能的后果有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

7、简述企业文化的功能

答:企业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⑴ 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⑵ 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⑶ 企业文化的协调功能⑷ 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⑸ 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⑹ 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

8、简述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中的系统思考 答:⑴ 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

⑵ 圣吉认为,系统思考就是思考及形容、了解行为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方式,以帮助我们看清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改变系统,以及如何与自然及经济世界中更大的系统相调和。

⑶ 圣吉认为系统思考修炼的精义在于心灵的转换。⑷ 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这两项修炼是基础;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这两项修炼形成向上的张力;系统思考是核心。

⑸ 系统思考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要注意整体思考的原则;第二要注意动态思考的原则;第三要注意本质思考的原则。

9、知识管理的特点 答:与传统管理理论不同,知识管理要求企业从拥有的知识和应用能力上理解和争取竞争优势。知识管理有以下六个特点:⑴ 知识管理对象的无形化。⑵ 知识管理边界的不确定性。⑶ 知识管理过程的一致性。⑷ 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目标。⑸ 在知识管理下,报酬形式是按知分配,沟通方式是横向沟通。⑹ 知识管理是一个管理系统。

10、简述管理创新的内容

答:⑴ 管理理念创新⑵ 组织机构创新

⑶ 管理方式、方法创新⑷ 管理模式创新⑸ 管理制度创新

11、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产生的深层原因 答: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起着重的作用和以下几点:(1)生产力导致生产方式变化,促进管理思想的发展;(2)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推动管理思想的发展;(3)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深化了对人的认识;(4)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强化了市场观念,导致内外协调的管理思想的产生;(5)自然科学思想对管理科学的渗透,导致了以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管理思想的产生。

三、名词解释 管理思想

甘特图:是通过对生产日期和产量图示来控制计划和生产的进行,也叫生产计划进度图或线条图。

行为科学: 利用许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以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达到充分发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霍桑实验 管理方格论

非正式组织:工人在企业内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一些工作以外的联系,这种联系会加深他们的相互了解,从而能形成某种共识,建立起一定程度的感情,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组织。

学习型组织: 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组织。

企业再造:也译为“公司再造”、“再造工程”,是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及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

业业绩的这些重要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知识管理 权变学派:在组织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行为科学:利用许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以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达到充分发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四、其他知识点

1.体现古巴比论的许多管理思想的著名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

2.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

3.古巴比伦人的许多管理思想都体现在法律上,他们在法律上做出了民事控制、事故责任、生产控制与激励以及最低工资等规定。

4.希伯来人很善于利用宗教来控制人和管理国家。

5.古埃及人在管理中已有了萌芽状态的管理咨询制度、例外原则、授权等思想。

6.行会最早在10世纪的意大利出现,后来相继出现于法国、英国和德国。

7.亚当·斯密将劳动者作为_经济人的观点对早期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突出的意义。

8.美国管理思想史学家丹尼尔A雷恩博士所著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于1979年出版。

9、巴比伦 人首先认识到责任不能推诿给下级这一原则。

10.尤尔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著作是1835年出版《《制造业的哲学》》。

23.泰勒认为,必须在雇主和工人之间进行一场36.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心理革命””,双方才能变相互对立为相互协作,共究对象就是管理的过程与职能。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11.管子的“四民分业”,强化了士、农、工、商的37.西蒙用管理人来代替最优准则的“经济人”。社会分工。24.韦伯提出的法定权力是指理性——__法律规

39.知识管理的两个直接目标是知识共享与知识

定的权力。

12.“为政以德”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治国思想。创新。

25.行为科学把组织中的人不是单纯地作为“经济

13.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40.彼得·圣吉认为,在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人”,而是作为社会人来研究。的,因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中,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这两项修炼是基础。之心。孟子全部管理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和前提是 性善论的人性观。14.工业革命之前,工场手工业是生产的主要组

织形式。15.萨伊第一个明确承认生产力继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外还存在第四种要素 管理 16.普尔发现了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的三个原则,它们是组织原则、沟通交往的原则信息原则。17.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18.甘特特别出名的原因是他发明了甘特图。

19.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

20.韦伯在管理思想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集权制理论 21.行为科学是由人际关系学说发展起来的,它和工业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后来又融入了人力资源学派。22.行为科学家认为,管理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信息交流的效率。

26.霍桑试验得出了职工“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

“非正式组织”、新的企业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提高其士气的主要结论。

27.马斯洛_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在《人类的动机理

论》一书中提出的。

28.梅奥指出,人除了有经济方面的需要以外,还有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的需要。

30.“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是管子所

强调的管理者应有的创新精神。

31.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认为,并不存在着一种最好的领导方式,一切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

环境因素。

32.彼得斯在分析了美国的许多大小企业后,提

出了成功的公司必须遵守的八条原则。

33、在非正式组织中组织中以“感情的逻辑”为重要

标准。

34、雷定认为,领导效率的模型,取决于对工作的关心、_对人的关心和效率高低三种因素。

35.“老三论”是指 系统论、信息论 和 控制论。“新三论”是指 耗散结构论、协同论 和 突变理论。

41.彼得·圣吉认为在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中,系统思考是核心。

42.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包括:自

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

统思考。43._法约尔第一次明确区分了“经营”和“管理”的概念。44.罗特利斯伯格在1960年为再版的梅奥于

1933年写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写的前言中,用“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来指梅奥开创的这门学科。

45.从经验管理到_科学管理是管理的第一次飞

跃。从 科学 管理到 文化 管理是管理的第二次飞跃。

46.文化管理的激励方式是以内激为主。

48、古埃及人在管理中已有了萌芽状态的 管理咨

询制度、例外原则、权授等思想。

49、都江堰 工程,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科

学合理,兼有防洪、排灌、航运三种作用,在世界古代

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充分展现出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高超的工程设计和管理水平。

50、在组织管理方面,泰勒认为应该把 计划职能 与 执行职能 分开,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传统的凭经验工作的方法。

51、古尔德纳提出了 实证 的行政集权制理论。

52、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它正式被命名为行为科学,是在1949年美国 芝加哥 的一

次跨学科的科学会议上。

53、霍桑实验是在位于美国芝加哥城郊的西方电器公司的 霍桑 工厂中进行的。

54、许多行为科学家对行为科学做了更细致深入的研究,从“社会人”假设发展的 自我实现人 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等,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

55、、美国的行为科学家 埃德加·沙因 在1965年出版的《组织心理学》中对人性进行了归类并提出了

四种人性假设。

56、团体动力学所研究的团体指 非正式组织

57、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 社会关系计量,又叫做团体成员关系分析法,是一种分析和计量团体中人际关系的学说和方法。

58、、经理的信息传播者角色面向的是组织内部,而其 发言人 角色则面向外部,把本组织的信息向组织

周围的环境传播。

59、在所有的管理工作中,对人的领导 是最重要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都取决于它。

60、当一个大企业经过短时期的激烈变革后,必将继之以一个巩固时期,经理也将从“企业家”变为 内

当家。

61、一般认为现代管理理论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整个历史阶段中西方的管

理理论。62、管理学者一般认为 法约尔 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

63、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就是 管理的过程与职能。

64、巴纳德 使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的问题,后人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65、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热潮的兴起源于 日本经济的腾飞

66、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以 儒家 为主导,儒、道、佛 互补的文化。

66、知识型企业是以 知识 为主要的投资主体,以 知识投入、知识传播、知识转化和创新 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

67、圣吉认为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这两项修炼是 基础 ;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这两项修炼形成 向上的张力 ;系统思考是 核心。

68、企业再造理论是由 迈克尔·哈默 和 詹姆斯·钱皮 提出的。

中外管理思想史的经济学思考论文 篇6

一、前言

管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活动,管理活动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发生,然而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时间并不长。管理学的发展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短短一百年时间里,管理学以迅猛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形成了丰富、系统的理论结构。中外管理思想史是古今中外关于管理的理论和观点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是对中外管理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中国和国外因为文化背景不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思想发展历程。对中外管理思想史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对于引导中外管理思想史学科健康、快速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二、中外管理思想史的研究现状

(一)中国管理思想史的研究现状

关于中国管理思想史的研究,主要包括在从管理学的角度专门对古、近、现代管理思想的研究,以及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中国近代企业史所体现的管理思想的.研究。王平一(2005)认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理论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生产中创造出来的,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指导现代管理活动。贺竞择(2009)从儒、道、兵三家管理思想出发,评析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陈志龙(2009)认为,注重管理活动中人的能动作用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史的主要优点。陆瑜芳(2011)指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有顺应历史潮流、以人为本的优外,还存在一定意义的消极部分,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还需借鉴西方的科学管理思想。张金山(2012)通过研究先秦儒家的和谐管理思想,认为我国对西方文化的完全生搬硬套,忽略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导致了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

(二)西方思想史的研究现状

李宏图(2009)研究了从改革开放以来30年来的西方管理思想。黄小晏,张全新(2009)则研究了杜威“思想五步说”方法论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大量学者对西方管理思想的研究,使其有了长足发展。王宏(2014)对西方管理思想史的演变及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早期管理思想时代、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现代管理时代这四个阶段;是符合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大环境需求的产物。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为现代管理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邱伟伟(2008)对其进行了研究,试图找出科学管理思想中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启示。王永民(2005)对泰勒的管理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泰勒的管理思想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不同:在19以前,泰勒的管理思想体现的是如何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是技术主导阶段;在1901-19,泰勒逐渐注重人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在1911年以后,泰勒认为没有一成不变且在任何情况均可用的管理理论。

(三)中西管理思想史的研究现状

中国管理思想及西方管理思想各有千秋。在当今世界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传承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基础上,还需学习借鉴西方好的管理思想。然而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有必要对中西管理思想进行具体研究,以更好地指导我国发展。孔德龙(2009)、陈晶(2011)、朱宝玥(2012)深入分析中西方管理思想及理论,试图找出适合我国发展的有效方法。章迪诚,张星伍(2012)从人文视野下研究中西方管理思想,比较了中西方在管理视角、管理基点、管理方法、管理行为和管理原则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陈勇(2013)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对的竞争压力愈发激烈,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管理才能抵御风险。任志安(2001)从中西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出发,发现中国管理思想从人本管理开始逐步走向与西方科学管理的有机融合;而西方管理思想则从科学管理开始逐步走向与中国人本管理的有机融合。陆瑜芳(2010)认为借鉴西方管理思想的可取部分对我国现代化管理建设具有积极意义。陈志龙(2010)认为中西管理思想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管理活动中,人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群体合作也越来越重要。大量学者开始探析中西管理思想中的人本管理思想。张丹(2009)对中外管理思想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人力资源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企业需加强人性的管理。宫敏娜(2011)比较分析了中西人本管理思想,认为理清中西人本管理思想的关系对建立中国特色人本管理具有借鉴意义。陈诗(2006)、郭磊(2010)认为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传统文化对人性的认识也不同,构成管理的出发点不同、管理目标不一致,造成了中西管理思想的差异。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人本管理思想,需要吸收借鉴西方人本管理中的精华进行开拓创新。

三、总结

从儒家思想看现代人本管理 篇7

一、儒家“仁”的核心

以“仁”为理想, “礼”为方法的治国之道是孔子政治理想的全部精髓,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也被视为人的生命的独特而崇高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仁”的核心是爱人, 即对人的关心与尊重。儒家一方面肯定人具有内在的善性, 一方面也主张强化外在的“纲常之礼”, 强调两者的结合为人生之道。张载说:“为天地立志, 为生民立道,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这也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世哲学。

“仁”是儒家人本哲学的中心概念, 孔子在《论语》中先后109次使用“仁”这个概念。什么是“仁”?“仁也者, 人也, 合而言之, 道也。” (《孟子·尽心下》) 鲁哀公曾向孔子问政。孔子答曰:“为政在人, 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 (《礼记·中庸》) 可见, 在儒家思想中, 是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的。所以, 儒家的以“仁学”为精髓的思想体系, 其核心即“以人为本”。这种以人为本的“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仁者爱人

“仁者, 爱人也” (孔子语) 孔子所言的人与仁是密切联系的, 人为仁的施行者, 只有做到仁的人才可称之为人才。

仁德是做人的基础, 是一切社会活动价值和意义判断的出发点。儒家所倡导的“仁爱”是由孝悌开始的。从行为上讲首先讲求孝顺父母, 亲近兄长。只有讲孝悌者才不会作乱, 利于家庭、单位的和谐, 国家社会的安定。孔子曾说:“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也”。 (《论语·学而》) 到孟子则讲“亲亲, 仁也” (《孟子·尽心上》) 、“仁之实, 事亲是也” (《孟子·离娄上》, 孔子曰:“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意即君要像君, 臣要像臣, 父亲要像父亲, 儿子要像儿子。孟子则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即儒家的“五伦”思想。“五伦”即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体现了爱的等差性和对等性。一方面, 爱是有社会地位区别的, 必须按尊卑、贵贱、长幼、亲疏的原则去爱人;另一方面, 爱又是对等的, 是相互的, 在履行爱的义务上, 人们地位是平等的, 所谓“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孔子以“爱人”释“仁”, “仁”作为普遍的伦理原则, 体现了一种含有多层次的“爱”的道德要求。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 关于仁德的思想不仅是孔子整个学说架构的核心, 也是他对人的价值观认识的核心。

孔子又说:“仁者人也。” (《论语·中庸》) 作为哲学意义上的仁, 孔子十分注重对人的本性的认识, 并力求从人的本质层面上来把握仁的概念。人具有生物的本性和社会的本性, 但更本质的是人具有道德的本性即人的道德先验性。

2.正己正人

孔子说:“政者, 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 只有正己, 才能正人,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论语.尽心上》) 孔子“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的忠恕之道, 是为仁之方。因此, 在人际关系问题上, 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 , 即要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古代先哲“正己正人, 成己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是完全可以用在管理工作中的。

中国管理哲学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修己治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葛荣晋教授在访谈中说道:我所讲的中国管理哲学的“体”, 是指“正己”, 也就是管理主体的道德品格修养, 而中国管理哲学的“用”, 是指“正人”, 也就是管理手段和管理艺术。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无为而治”和“有为而治”两套管理模式。在“无为而治”模式中, 包含了道家的“顺其自然”, 儒家的“修德于己”, 法家的“治吏不治民”和“黄老”的“治大不治小”。在“有为而治”的模式中, 则包括了儒家的“柔性管理”, 法家的“刚性管理”和兵家的“智慧性管理”。

企业家所面对的不是单纯的“机器人”而是有情感、有智慧的“社会人”。这就要求企业家在“正人”之前首先要“正己”。只有“正己”才能“正人”。这在管理学上叫做“自我管理”。

3.人和

儒家提倡“人和”精神, 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 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互爱, 以和为贵。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他还说:“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强调社会整体的和谐。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 而这些因素是辨正存在的, 既相互矛盾, 又相辅相承。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使这些因素能够各尽其能, 和睦相处, 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则应当提倡忠恕。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所谓忠恕, 就是要求人们象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别人, 要与人为善, 成人之美。如果我们立足于当今时代的高度, 人和作为一种行为模式, 对处理当代人际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仍具有不可或缺的现代价值。

企业是个大家庭, 它由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价值观念的个人所构成。在这个大家庭中, 每个人既有不同的个人利益, 也有不同的人生需求。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这是可以理解的。企业家应根据“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 转换思维方式, 理解和善待企业员工, 做到企业内外、上下、左右协调一致, 达到和谐管理的最佳境界。

4.修身

儒家作为“内圣外王”, 其具体实现步骤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的第一步就是“修身”。儒家修身思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内心修养和道德践履两个方面, 具体包括“博学”、“正己”、“尚义”、“中和”、“多思”、“慎独”、“重节”、“重行”等方面。儒家修身思想是以“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 的思想为出发点, 以立“圣人之德”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为修身目标, 圣人的仁德是修身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论语·阳货》) 孔子认为恭、宽、信、敏、惠是圣人之德, 这种仁德是人之修养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仁的境界, 不仅能够自身把持仁的高尚品德, 而且对他人也能以仁为准则。孟子认为仁义是圣人之德, 内心修养应该达到仁义的精神境界, 无论事亲还是人伦、为人还是处世, 都会体现仁义的要求, 达到理想的境界。

二、企业中的人本管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与中国儒学的思想有着不谋而合的共识。人本管理主张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对人的管理, 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这是按人性的基本状况来进行管理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方式, 即“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本管理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它表明人已从管理活动的边沿走向了中心, 从单纯的手段走向了手段与目的相结合。

人本管理首先是人才管理, 传统文化中提出“任人为贤”、“选贤任能”等理念正是人才管理反映。人本管理其次也是制度、文化的管理, 正如上文提到的各种传统哲学模式, 它们具有各自的模式特征, 有不同制度、文化需求。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的观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将体现得淋漓尽致, 人才的拥有比资本的占有更为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本的价值大大超过了公司资产的价值。

企业人本管理的思想理论、制度设计和管理行为三个方面的结合, 使企业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活动具有了不同的实践表现, 从而形成多样的人本管理模式。企业人本管理中的管理激励、民主参与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是其基本的表现形式。

1.国外企业人本管理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理性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美国人创建的一种后现代的心理学理论范畴,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A.Maslow) 和罗杰斯 (C.R.Rogers) 。西方的后现代“人本”理性学说体现的是一种以自然感性的“人本”为基础和中心的哲学思想。这与中国古代以人为根本、肯定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思想有了相似之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儒学的“人生而有欲”的思想是相通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第一类需要和儒家学说“饥而欲食, 寒而欲暖”的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后现代主义人本心理学和中国儒家人学思想在一些方面有相异之处, 但更多的地方二者则是趋同的。

在国外的企业管理理论中, “人”从一种等同于机器的资源到成为真正的活的资源, 也走过了一段较为漫长的历程。进入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阶段后, 企业管理才开始重视人的因素。经过人力资源学者和工作者的苦心经营, 20世纪80年代开始, 西方先后出现了哈佛模式、盖斯特模式, 斯托瑞模式等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从而使人本主义真正确立了自己在管理实践中的地位。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百废待兴, 可是日本经济却奇迹般崛起。探索原因, 我们惊讶地发现, 除了引进欧美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以外, 日本企业在管理中还借鉴了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与礼”, “和为贵”的人才观。寻求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自觉性、责任感、成就欲, 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使所有员工凝心聚力为了企业目标而努力工作。比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培养其商业人才, 开设了商业道德课, 学习中国儒家经典《大学》、《论语》、《孟子》, 从而确立企业“经商之道在于德”的思想。

2.国内企业人本管理现状

从历史上看, 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社会, 礼仪之邦实行的是“德治天下”, 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行为。但是人本管理的实施在我国还处在探索阶段, 对人本管理影响因素和实施效果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人本管理实施效果评价的研究很少, 而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的, 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人本管理评价体系。

在某些企业中, 经营者将员工视为被动的、为企业赚取利润的廉价劳动力, 将员工视为“工具人”。想控制人而不尊重人, 想使用人却不激励人。当然大部分的企业已经接受了人本管理的概念并付诸实践, 他们在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用国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理论开始了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探索。

现代企业是一种系统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独立法人组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其生产的社会化、分散化和网络化程度日益提高, 企业组织的复杂化、个体成员的丰富性也日趋膨胀, 企业管理的整体性要求随之也越来越高。国内企业应当把西方企业人本管理思想和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哲学思想结合起来, 以企业职工为本, 以人民为本, 以人类为本。既要发挥职工的最大潜力, 也要满足客户需求, 更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局部和整体, 眼前和长远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

三、人本管理的哲学思辨

对一种管理理论, 我们必须采用客观的、历史的眼光去分析、看待, 不能片面地只站在某一个角度判别优劣。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管理也开始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但管理和人类发展的历史一样, 走的不是一条直线, 而是一条螺旋型上升的回归线。

管理就是两个字, 一个是“管”, 一个是“理”。涉及的内容也是两个字, 一个是“人”, 一个是“事”。管理的目的也是两个, 一个是激励, 一个是控制和约束。人本管理是一种自然的管理, 物本是一种非自然的管理。管理理论的发展沿革中始终存在着物本、人本之争,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问题, 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管理价值观和管理路线。自然管理-非自然管理-自然管理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揭示出这样一个真理:对人的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管”而是“解放”。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将由以实物管理为核心的生产管理转变为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人本管理。只有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才可以使人升华到更好的境界, 从而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能。面对社会和发展, 和众多以全面发展为追求目标的人, 管理只能以人为本。早在儒家时代, 它们便不是以对伦理知识的认知上的把握来研究伦理的。儒家所讲的伦理生活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丰富的生活, 是从根本上涉及情感反应。例如, 孔子不是通过认知上发现道德原则的方式, 而是通过对其弟子颜回的赞赏来倡导“学”的 (参见《伦语·先进》) 。

儒家思想主张“天生万物, 维人为贵”, 治理国家应“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这些都启示我们在企业管理中, 要关注员工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要, 将企业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最终实现企业的预定目标。

我们看到, 所谓“极高明”正是在“道中庸”的过程中实现的。自形上之道始, 以阴阳而立天, 以刚柔而立地, 以仁义而立人, 实为不断一分为二又和合而一、再一分为二复和合而一的过程。仁义和合而有礼仪、风俗、制度。偏于制恶则为法, 偏于扬善则为乐, 礼居德、法之中。所以在企业中, 我们对人的管理应该树立人才战略管理理念、人文管理理念、形象品牌管理理念、企业伦理管理理念, 以及知识价值观念、人才资本观念和多元和谐的新竞争观念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观点去研究员工的行为。首先, 孔子认为, 观察一个人, 首先要了解他想干什么?是出于什么样的需要、动机?预测一个人的行为要了解他做事过程中的行为方式。然后要察其所安, 也就是看看能否控制需要及满足需要的行为, 能否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 管理者应该首先了解员工的需求, 它与动机和行为有直接的关系, 但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人的行为在需要、动机的驱动下, 指向一定的目标, 在行为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方式, 这受人的性格、认知、价值观、态度、道德、能力、行为强化、激励等因素的影响, 而这些因素又受环境的影响。在观察一个人时, 要注意他能否控制需要及满足需要的行为, 能否摆脱需要对他的束缚、制约, 能否在需要的满足过程中坚守正道, 有所为有所不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GE) 总裁杰克·韦尔奇被誉为“美国当代最成功、最伟大的企业家”。他认为团队的整体成功来自于对员工的区别对待。对员工实行区别对待的策略, 有可能造就一支“全明星”团队。为此, 他把员工分为A、B、C三类。A类员工激情满怀、勇于任事、思想开阔、富有远见, 自身充满活力, 还有能力带动周围的人。他们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同时还使周围充满情趣。B类员工是公司的主体。C类员工是指那些不能胜任自己工作的人。公司实行有差别的奖励制度。奖励制度包括调整工资、分发股票期权以及提供职务晋升机会。

企业的主体是人, 而员工和老板的关系是一个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核心问题, 它关系到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也直接影响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所以, “以人为本”是21世纪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 要求把企业员工“当人看”。企业的出发点是人, 落脚点也是人。

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如何高效地优化配置人才资源, 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成为现在管理者思考的问题。儒家思想给予我们充分地启示, 帮助我们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

摘要:儒家思想为我国的企业管理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之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一个重大变革是从重视对物的管理转到重视对人的管理, 儒家的人本思想为现代管理理念提供了巨大的理论空间。

关键词:儒家,人本管理

参考文献

[1]方立天.儒家的人本主义传统.石油政工研究, 1994-2006.60.

[2]吕巧凤.儒家的人本思想及其与现代管理理念的契合.理论探讨, 2004 (3) :126-129.

[3]田西.正己正人:中国管理哲学魅力何在.中国青年报, 2006-10-29.

[4]傅志明.儒家“中和”思想与“和平”概念之超越.http://fuzhiming.bokee.com/3479491.html.

[5]陈曙光.儒家的修身思想体系探微.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942.

西方管理学理论与思想史发展探讨 篇8

关键词:管理思想演变 真理性探讨 理论创新 价值观

管理实践古已有之,但系统理论的形成并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却不长。一般认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的古典管理理论标志着管理学的诞生。此后,管理学经过百年发展,已成为学派纷呈、主张林立的学科了。从其发展的历史及内容来看,本人认为,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早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和现代管理时代。管理学科的发展,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是在科学理性、制度理性和道德理性三者之间寻求一种“最优解”。

一、西方管理理论百年发展轨迹

西方管理思想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完善于20世纪80年代,新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

(一)早期管理思想的形成

在早期管理思想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反商业、反成就和很大程度上反人性的文化价值观。管理思想大多散落在古代的史籍和各种著作中,没有相应的专著或出版物。如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在其著作《政治学》中提供了关于管理和组织的远见卓识:劳动力的专门化,部门职能,集权、分权和授权,配合与领导力等;我国古代典籍《孙子兵法》关于战争原则的论述至今仍吸引着大量的读者,其中关于战争中的节制和谨慎、速度、灵活性和适应性、战略的运用等思想是与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息息相通的。然而,文艺复兴为工业化革命以及后来对于理性的、正式的、系统的管理知识体系的需要创造了前提条件。亚当·斯密(Adan Smith,1727—1790)在他的《国富论》中创立了古典学派,并成为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奠基人。他提出:只有市场和竞争,才是经济行为的调节因素。市场上“看不见的手”将确保资源获得最好的配置和得到最有效率的回报,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国家在经济上的自身利益将给所有人带来最大的繁荣。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第一个明确将管理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同土地、劳动、资本相并列。由此,人们开始考虑个人得失,但它必须适应某种理性的管理框架。在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随着文化的改变人们的管理思想也随之改变而逐渐演变。

(二)科学管理时代

经过英国工业革命的洗礼,西方国家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产生了以美国的弗雷德里克·W·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51)、法国的朱尔斯·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1841—1925)、德国的马克斯· 韦伯(Max Weber,1864—1920)等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较系统地探讨了经济管理问题。泰勒等人倡导的科学管理,主要探讨了在工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他们认为:当时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是很大的。于是他们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所谓标准的操作方法。用这种标准的操作方法对全体工人进行训练,并据以制定较高的定额。这就是所谓工作定额原理。为了使工人完成较高的工作定额,除了使工人掌握标准操作方法以外,还必须把工人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以及作业环境加以标准化。这就是所谓标准化原理。为了鼓励工人完成工作定额,他们提倡实行一种有差别的、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度。泰勒等人认为,通过科学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两者都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并提出了“一等工人”的说法和“人岗匹配”的管理术语。泰勒对设置合理的绩效标准和计件工资率激励机制以及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的评论是:产量提高的真正潜力并不是“更辛苦地工作”,而是“更聪明地工作”,“科学管理的本质就是伟大的心理革命”,体现了他主张劳资双方互利关系的哲学思想。此外,泰勒等人还对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划分、职能管理制的采用和组织结构上的管理控制原理等进行了探讨。泰勒的代表作是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1912年泰勒在美国国会众议院特别委员会对泰勒制和其他工场管理制听证会上的证词,也是研究科学管理的重要文献。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是以大企业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的,而且他认为他的理论不仅适用于公私企业,也适用于军政机关和宗教组织等。他的管理理论主要包含在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他认为,管理不同于经营,只是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是: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这六种职能活动,是企业组织中成员分担,只不过由于职务高低和企业大小的不同而各有侧重。至于管理活动,则又包含五种因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法约尔对管理的五种因素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十四条管理原则,即:分工、权限与责任、纪律、命令的统一性、指挥的统一性、个别利益服从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等级系列、秩序、公平、保持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法约尔还特别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可以通过教育使人们学会管理并提高管理水平。

韦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方面,他的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这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韦伯主张,为了实现一个组织的目标,要建立计划、分工、职权等级、权利、义务、指挥管理体系或阶层体系。组织中,任务分配、教育训练、薪金、升迁制度等要通过明文规定形成一种“职业的”管理,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规定的规则和纪律。这些规则和纪律是不受个人情感影响而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组织成员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不仅适用于组织内部,而且适用于组织与外界的关系。韦伯认为财富是评分机制,而非目标;他认为有钱的个人、国家是新教特点的代表,懒惰是坏的;勤奋工作才是要旨;专业化劳动分工是神圣的;过度消费是一种罪;应重视储蓄。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体系。endprint

(三)社会人时代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单纯地强调管理的科学性、理性化不能保证管理的持续成功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20世纪30年代,霍桑试验证明生产率不仅仅是取决于管理的科学化,而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和态度,而员工的积极性和态度又取决于员工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霍桑研究将人际关系运动推向前台,并提出了社会人的主题。这也是泰勒和科学管理的后继者们在组织中,以及管理者在如何应对新时代精神的工作中,发现了新的维度,由此也有了管理理论的一次重要转变:一是对人而不是对生产的更多关注;二是告诫人们降低组织结构的僵化程度,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三是只是将经济激励视为动机结构的一部分;四是更多地关注情感的非逻辑性,而不是效率的逻辑性。揭示了人际关系运动以及作为文化环境产物的几个基本观点:提倡社会的、人文的技能,而不是技术方面的技能;强调通过集体和社会团结来重建人们的归属感,以便克服精神的混乱;注重通过工会、参与式领导,将工厂中的正式组织和社会系统结合起来,使权力均等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为社会、组织、企业和全体社会人应对经济萧条(1929年经济大萧条)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理念支撑。从此,人际关系学派提出了“社会人”的概念。与此相适应,产生了“以人为导向”的管理思想,这是管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人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以后形成的行为科学中,则始终把人放在管理工作的重要乃至中心位置上,管理也因注入了人的感情而充满了感性。

(四)现代管理时代

二战后,随着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外部竞争愈加激烈,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科学经营决策要求也随之提高,这时行为科学理论对此已力不从心。于是“理性主义”从沉睡中醒来,迎来了综合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的现代管理科学,强调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的有效结合、组织结构的创新与发展、管理问题解决范式;积极寻求对管理及其目的、职能和范围的更好理解,改善组织绩效和增强对人的理解,平衡个体和组织在寻求各自目标时的需要,把组合与经济、技术、社会和政治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管理学理论研究更具专业化:一是源于教学、研究和实践所需对管理理论进行了综合探索;二是对组织中的正式要求与组织人的非正式维度之间的和谐展开了探索;三是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研究、管理决策量变分析;四是跨文化与全球化管理问题探索;五是商业伦理、公司社会责任感和管理思想发展新思路研究;六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更强调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实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以能力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本资本的价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于理论创新和实践过程之中。纵观管理学的演变,现代管理思想的脉络可简单概括为:系统管理—科学管理—生产管理—运筹学研究—生产与运筹管理—计算机系统理论和管理信息系统;早期“人文主义”—社会福音派和工业心理学及社会学—人际关系和“社会人”—对霍桑试验的再考察—自我实践双循环学习—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及组织理论;对法约尔的重新发现—戈登和豪厄尔报告、皮尔森报告—管理者的角色及对管理者工作的研究—商业政策—公司理论、战略管理—一般管理理论;韦伯和正式组织理论—作为社会及技术系统的组织—企业的行为理论—组织理论的大量出现—组织与环境及跨文化管理。

二、管理学理论的真理性问题

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美国社会科学家大量涌入商学院,这对管理思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他们带来了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工具以及研究理念,由此也引发了关于组织和管理理论的激烈争议和评判。“已有的管理学理论并不是绝对的真理”的争论成为新的理论研究热点。本人认为,这一问题的讨论既涉及到管理学的科学性,也关系到管理学的真理性或真理标准,对管理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有关管理学理论研究忽略了管理学范式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而是认为“弱科学性”是由管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的。由此回避了管理学真理性的本质讨论,回答管理学的科学性问题,就应当承认管理学理论是客观的相对真理。

首先,应当承认管理学真理性问题的提出,是与托马斯·S.·库恩的范式学说中的 “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概念直接相关的。所谓“范式”库恩(1974年)作出的明确描述是:指特定的学科共同从事科学研究必须要遵循的公认的“模型”,研究者应遵从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标准等科学研究相关的所有东西。“不可通约性”是库恩考察科学史后得出的想法:即使在最严格、客观的物理学中仍然有相互冲突的物理世界。库恩的范式不可通约概念,对科学的“理性”和“客观性”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表示两个范式之间找不到共同的基础来理性地作出评判。不可通约性在管理学研究中可以包含三重意思:一是有关组织及其管理的科学标准不同,如什么是组织及其管理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了管理学真理性问题;二是组织及其管理概念的变迁问题,也就是具有相同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问题;三是管理学研究者的世界观的差异问题。这里,我将重点讨论管理学真理性的本质问题,而这一问题涉及到管理学家们对组织及其管理中的多元化范式能否通约的看法。

上一篇:物流41232班班级元旦晚会策划下一篇:如何做教研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