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破裂

2024-12-26

颅内破裂(共7篇)

颅内破裂 篇1

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是一种伤情重, 病死率高的脑血管疾病, 入院就诊时多已有脑疝, 术前检查多不充分, 术者只看见了脑内血肿需要处理, 而忽略了颅内动脉瘤的存在, 且易与脑外伤和高血压性脑出血混淆, 造成误诊。由于术中操作不当或术前准备不足, 有较高的死亡率, 能否早期明确诊断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对预后有很大影响。为探讨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并分析其预后, 现对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2012年12月进行急诊手术治疗的4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疗效较好,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组46例患者中, 男29例, 女17例;年龄27~65岁, 平均年龄49岁。该组共发现动脉瘤48个, 后交通动脉瘤12例, 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并后交通动脉瘤1例,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并前交通动脉瘤1例, 胼周动脉动脉瘤3例, 前交通动脉瘤11例,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5例,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3例。该组有跌例史22例, 有高血压史12例。

1.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46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 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可伴有一侧肢体瘫痪、眼睑下垂、脑膜刺激征, 癫痫发作, 瞳孔改变等。按Hunt-Hess分级, Ⅱ级6例, III级21例, IV级13例, V级6例。19例术前出现脑疝。所有患者均急诊行CT和CTA (CT血管造影) 检查, 其中硬膜下血肿2例, 额叶血肿11例 (2例破入侧脑室) , 颞叶血肿12例, 纵裂血肿3例, 侧裂区血肿17例, 小脑血肿3例。血肿量18~70 ml。所有的患者都没做DSA检查。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均急诊在24 h内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血肿清除和动脉瘤夹闭。后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和前交通动脉瘤经翼点或改良翼点入路, 小脑后下动脉瘤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所有患者在手前常规应用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 收缩压控制在90~100 mmHg间, 先解剖载瘤动脉近心段的蛛网膜, 上阻断夹, 显露动脉瘤颈后夹闭动脉瘤, 若脑压高, 可先清除部分表层血肿或切除部分额叶底面脑组织, 夹闭动脉瘤后, 再对脑池积血和脑内血肿充分清除, 同时2例侧脑室出血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 19例行去骨瓣减压。罂粟碱棉片湿覆载瘤动脉预防血管痉挛。

2 结果

所有动脉瘤全部成功夹闭, 15例在夹闭瘤颈过程中出现动脉瘤破裂;该组有4例患者死亡。术后3个月对42例患者得到继续随访, 按GO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 5分14例, 4分9例, 3分11例, 2分8例, 6例患者术后2个月发生交通性脑积水行侧脑室腹腔分流后痊愈, 所有随访患者都没有再出血, 29例术后CTA检查显示动脉瘤颈夹闭完全, 载瘤动脉通畅。

3 讨论

3.1 诊断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其中单纯以脑内血肿为主要表现的约占动脉瘤出血表现形式的15%[1], 患者出血后常出现意识障碍而跌倒合并外伤史, 所以临床上容易把动脉瘤出血造成的颅内血肿误诊为外伤所致。该组有跌倒史22例, 但脑外伤所致脑内血肿多合并脑挫伤, 以额极和颞极为主;部分颅内动脉瘤患者合并高血压病, 易误诊为高血压脑出血, 该组有12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但高血压脑出血部位多在基底节, 可资鉴别。动脉瘤位于蛛网膜构成的脑池内, 破裂出血后血液沿脑池内扩散, 但又受其限制, 动脉瘤破口小、出血慢时形成所在及毗邻脑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破口大、出血快时, 不仅可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 而且可突破软脑膜形成脑内血肿或再次穿破蛛网膜形成硬膜下血肿。该组有2例为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形成的硬膜下血肿。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的颅内血肿有一定的规律, 如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常造成额叶、纵裂池内的血肿, 大脑中动脉瘤为颞叶、侧裂池血肿, 后交通动脉瘤为额叶或侧裂区血肿。分析CT影像学资料, 结合该组病例, 笔者体会: (1) 对自发性脑出血, 无明显外伤史和高血压病史;有外伤史, 多为跌倒史, 不能确定先头痛、头晕跌倒还是跌倒后昏迷, CT无明显脑挫伤, 有高血压病史, 出血为非典型部位的患者; (2) CT显示血肿多靠近颅底、纵裂, 部位深, 沿脑池纵轴发展, 可破入脑室; (3) 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尤其在Willis环周围出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应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可直接行CTA检查[2], CTA不仅可清晰显示直径>3 mm的动脉瘤, 现高排数螺旋CT (64排以上) 对直径<3 mm的动脉瘤, CTA也可准确显现。快速、无创, 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和周围结构[3等优点, 使我们将CTA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检查。DSA虽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但其有创伤性, 且耗时长, 需根据病情酌情选择。该组病例行CTA检查46例, 43例检出动脉瘤, 阳性率达93%, 为早期手术提供了较大帮助。3例胼周动脉动脉瘤因载瘤动脉痉挛、瘤体过小未检出, 术中清除血肿后发现并夹闭。如果诊断不明、没有充分的准备贸然按外伤性或高血压脑内血肿手术势必会带来很大的被动, 甚至导致大出血休克死亡。

3.2 治疗

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脑内血肿的治疗方式, 我们认为以急诊开颅夹闭动脉瘤及血肿清除为首选[4]。CTA检查明确诊断后应急诊早期或超早期手术, 部分学者认为早期手术暴露困难、手术难度大, 但我们认为:早期手术, 尽管颅内压高, 但可以通过清除部分血肿、侧脑室穿刺, 静滴甘露醇等手段降低颅内压, 若保守治疗, 对于部分Hunt-Hess分级高、血肿量大伴脑疝的患者, 可因病情加重而死亡, 从而失去治疗机会。另早期手术清除血肿, 释放血性脑脊液亦可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对于术前合并有脑疝, 术后颅内压仍高的的患者, 常规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常规给予尼莫地平扩血管、控制肺部感染、腰穿释放血性脑脊液等治疗。血管介入治疗虽创伤小, 但不能解决脑内血肿及脑疝, 不推荐。

3.3 预后

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患者的预后与颅内血肿的部位、血肿量、脑血管痉挛程度和再出血有密切关系。我们发现:出血量大, 中线偏移严重或血肿破入脑室, 术前合并脑疝的患者预后较差, 血肿量越大预后越差。出血部位对患者预后影响亦大, 颞叶血肿早期即可出现脑疝, 压迫脑干造成患者死亡。该组死亡4例患者均为出血量>30 mL, 术前就有脑疝, Hunt-Hess分级为V级的患者。动脉瘤的再出血率可达20%, 是影响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再出血高峰是初次出血后的24 h内再出血后死亡率高达75%~80%[5], 尤其Hunt-Hess分级Ⅳ~Ⅴ级者再出血率和死亡率更高。因此早期手术或超早期手术是防止再出血的有效方法, 该组有23例患者是出血后6 h内手术, 无再出血。影响合并脑内血肿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另一严重并发症是脑血管痉挛。其致死率可高达67%[5]。急诊手术清除颅内积血、用罂粟碱棉片湿覆载瘤动脉可直接缓解血管痉挛。急诊手术夹闭动脉瘤为术后进行扩容、升压、扩张脑血管、腰穿释放血性脑脊液治疗脑血管痉挛提供了安全保障。

综上所述, 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伴颅内血肿患者, 头颅CT检查后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者, CTA应作为首选检查。进行早期急诊手术治疗不仅能夹闭动脉瘤减少再出血的危险性, 而且清除颅内血肿使颅内压降低了, 并且术后可以充分引流血性脑脊液, 降低了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 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并分析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患者影像学资料和手术治疗经验。结果 46例患者共48个动脉瘤均成功夹闭, 4例死亡。术后3个月42例患者得以随访, GOS评分5分14例, 4分9例, 3分11例, 2分8例, 脑积水6例分流术后痊愈。结论 CTA应作为该类患者术前首选检查, 明确诊断后早期清除颅内血肿并夹闭动脉瘤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颅内血肿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倪伟, 宋剑平, 顾宇翔, 等.2012版美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现治疗指南解读[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8 (9) :865-869.

[3]李刚, 李新钢, 徐淑军, 等.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内血肿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8, 7 (6) :541-544.

[4]时忠华, 时飞, 王玉海, 等.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急诊手术处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8 (9) :875-878.

[5]赵继宗.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研究 篇2

1 手术方式

1.1 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1]。颅内动脉瘤早期栓塞的优点是: (1) 不受颅内压增高和脑肿胀等影响, 术中可使用球囊扩张血管, 术后早期行腰椎穿刺清除蛛网膜下腔血液, 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2) 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3) 弹簧圈栓塞破裂的微小动脉瘤是切实可行的[2]。 (4) 早期手术的适应证明显好于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可极大的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3]。栓塞的缺点是: (1) 血管内栓塞有治疗后再出血、再通的危险[4]。再出血多发生在术后早期, 第1年的再出血率为1.8%~2.6%, 1年后罕见[5]。Ferns等[6]对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的研究表明, 次全栓塞率29.5%, 不全栓塞率8.2%, 随访4.7~38个月, 再通率20.8%。 (2) 新型材料Hydro-Coils等对防止再通有一定的作用, 但有无菌性脑膜炎及脑积水的并发症[7]。 (3) 术中可导致动脉瘤破裂, 常可致残致死, 一所大规模医疗中心2005年报道其术中破裂率为1%, 与此相关的致残率为17%[8]。

1.2 显微外科手术夹闭

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优点是: (1) 术中可以充分打开侧裂池、颈动脉池等, 尽可能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 去除导致脑血管痉挛的氧合血红蛋白及血管活性物质, 有效防止术后脑血管痉挛。 (2) 手术清除脑底诸池的积血, 视术中情况行终板造瘘, 有效防止术后脑积水的发生。 (3) 可以行减压术, 有效防止高颅压致脑疝造成患者病情加重。缺点是: (1) 手术创伤较大。 (2) 手术风险较大, 分离、牵拉、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等, 可引起脑血管痉挛致脑缺血, 甚至发生脑梗死。 (3) 显微手术后患者的生活不能自理或死亡的相对和绝对危险性较血管内治疗分别高22.6%和6.9%。

2 手术时机

2.1 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时机

(1) 对于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时机目前多主张在早期、超早期进行, “超早期”是指在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后24h内进行[9]。 (2) 破裂性动脉瘤早期很少发生脑血管痉挛, 栓塞后及早处理SAH可以防治随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10], 出血后早期对动脉瘤进行栓塞较为理想。

2.2 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手术时机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最佳手术时机”的问题还存在争议。 (1) 对于Hunt-Hess分级Ⅰ级, 年龄较轻患者, 或已有脑疝先兆, 危及生命的动脉瘤破裂患者可考虑早期手术治疗, 而对于Hunt-Hess分级Ⅱ~Ⅳ级, 年龄大, 合并症多, 或动脉瘤较大 (直径>1.5cm) 的患者应尽量先让病情稳定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后再行手术治疗, 可明显降低手术风险[11]。 (2) Santana等[12]提出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 颅脑情况良好, 直经<15mm的多发动脉瘤可行Ⅰ期手术全部夹闭。Hunt-Hess分级较差、合并症较多的患者可分次处理。 (3) Jian-Wei等[13]超早期 (24h内) 手术可以避免早期颅内动脉瘤的再出血, Hunt-Hess分级Ⅳ~Ⅴ的破裂动脉瘤可以选择超早期手术。 (4) Nieuwkamp[14]等报道无论患者Hunt-Hess分级如何, 接受早期手术治疗患者预后均不亚于同级别保守治疗者。

3 展望

综上所述, 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手术时机各家报道也不完全一致, 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不同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哪一种手术方法更为有效等。

摘要:动脉瘤破裂出血常致患者残废或死亡, 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是致患者死亡、残疾的重要原因。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病因治疗, 目前主要有血管内栓塞和显微外科手术夹闭两种方法。关于这两种方法的临床研究已很多, 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争议。

颅内破裂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患者女性,34岁,既往体健,无不良嗜好,近日出现双眼左视重影前来就诊。

1.2 设备及参数

使用设备为Siemens Novus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常规MRI扫描。T1-se-tra,TR 390ms,TE 8ms,层厚6.4mm;T2-tse-tra,TR 4 000ms,TE 99ms,层厚6.4mm;T2-tirmtra-dark-fluid,TR 9000ms,TE 114ms,层厚6.4mm。增强扫描:T1-se-tra-3mm-fs,TR 756ms,TE 10ms,层厚3.2mm;T1-se-cor-3mm-fs,TR 756ms,TE 10ms,层厚3.3mm;T1-sesag-3mm-fs,TR 729ms,TE 10ms,层厚3.6mm。

2 结果

MRI表现(如图1~3)。

(1)病变发生的部位:发生于偏中线左侧海绵窦旁。

(2)病变的形态及轮廓:病变呈类圆形信号影,边界清楚。

(3)病变的信号特点:信号呈长T1、长T2信号,其内可见散在斑片状短T1信号;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压水像呈斑片状高信号;注入欧乃影15mL,行多方位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异常强化。

(4)病变周围情况:未见瘤周水肿,无占位效应。

3 讨论

3.1 发生和病理

颅内皮样囊肿是胚胎残余组织形成的先天性肿瘤,多见于年轻人,多为边界清楚、光滑、圆形或卵圆形肿瘤,大小不定,囊壁薄厚不等,偶尔呈乳头状突起,少见钙化。以往错误的观点认为,皮样囊肿是起源于外胚层及中胚层,因为其内的毛发、汗腺、皮脂腺等是起源于中胚层组织[2]。但是皮样囊肿内的毛发、皮脂腺、汗腺是起源胚胎早期的外胚层,是在妊娠3~5周时外胚层表面与神经管分离不全,而包埋入神经管内,出生后形成胚胎类肿瘤[3]。镜下组织病理可见囊壁由两层构成,外层由纤维组织构成,而内层则由皮肤构成,与表皮样囊肿不同的是,皮样囊肿内含有皮肤附件,如毛发、毛囊、汗腺、皮脂腺等[4]。内容物主要是皮脂腺产物,呈浓厚的黄色干酪样物质,缠结成块的毛发样物亦常见,少数病例可见牙齿。

颅内皮样囊肿破裂时,有其独特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其原因[5]:

(1)自发性:由于衬有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分解,脂类代谢的液产物和氢的增加,皮样囊肿内的成分及体积发生变化,可引起破裂。

(2)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发作,导致颅内缺血缺氧,颅内压增高;囊内分解代谢产物的增多引起囊腔内压力增加以致破裂。

(3)头外伤:撞击伤、坠落伤脑震荡导致肿瘤破裂。颅内皮样囊肿破裂时,有其独特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3.2 颅内皮样囊肿的临床与影像表现

皮样囊肿属于先天性异位肿瘤,多位于中线、鞍旁,一般不发生于颅骨板障内。CT检查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与脂肪组织密度接近,钙化不常见。无增强,如反复感染导致肉芽组织增生则可出现强化。MRI检查,成熟脂肪成分,在T1WI上呈高信号,T2WI亦可为高信号,但信号强度较低。由于其内含有不同成分,信号可不均匀,以T2WI为主。脂肪抑制像可见高信号消失,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部分囊壁可见强化。弥散相可见不均匀的高信号。皮样囊肿破裂后,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可见脂肪信号影,脑室内脂液界面可见化学位移伪影。MRI不但可以多方位成像,还可以有效避免骨骼伪影对病变的干扰,特别是对判断病灶与颅底关系有极高价值。

3.3 鉴别诊断

(1)颅内表皮样囊肿:多见于20~50岁青中年,常位于中线外侧、桥小脑角,可发生于脑室内、颅骨板障内。CT检查多有钙化。瘤壁为复层鳞状上皮,表层角化层,脱落后呈层状堆积,内含有胆固醇结晶及角化物,DWI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囊肿破裂少见。

(2)畸胎瘤:常见于三脑室后及鞍上,发病年龄较小。亦可破裂,在蛛网膜及脑室内出现脂肪滴。其典型者由三胚层构成,CT平扫可见脂肪、软组织和钙化,增强后病变多有强化。MRI表现为混杂信号,肿瘤可见不规则强化。

(3)脂肪瘤:病变常位于中线、胼胝体区、四迭体和小脑上蚓部。病灶常为单发,密度均匀,可有瘤壁钙化,常合并有胼胝体发育不良。

(4)Rathke裂囊肿:囊肿多位于鞍区,可在鞍内或突出向上,或全部在鞍上,MRI无论T1、T2加权像,均显示囊肿呈稍高或混杂信号,提示囊肿内有含铁血黄素或出血成分。

(5)蛛网膜囊肿破裂:MRI同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FLAIR为完全低信号,DWI低信号。与表皮样囊肿鉴别要点为后者以沿脑池匍匐生长,具有包绕血管和神经的趋势为特点,其FLAIR为高信号,DWI也为高信号。蛛网膜囊肿破裂时,可引起硬膜下积液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其不含有脂肪组织,所以囊及脑池内不会见到点状高信号。

参考文献

[1]沈天真,陈星荣,等.神经影像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Osborn AG.Diagnostic neuroradioliology[M].Mosby,1995:635.

[3]Schijiman E,Monges J,Cragnaz R,et al.Congenital dermoid sinuses,dermoid and epidermoid cysts of the posterior fossa[J].Childs Nerv Syst,1986,2:83.

[4]Abramson RC,Morawetz RB,Schlitt M.Multiple complications from an intraranial epidermoid cyst:Case reported and literature review[J].Neurosurgery,1989,24:574.

[5]尚京伟,戴建平,高培毅,等.颅内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1998,(14):898.

[6]凃茜,等.MRI测量腹部脂肪在针灸减肥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7):144-146.

[7]王文献,岳恒志,范辉,等.颅内皮样囊肿的MRI和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6,(10):996-998.

颅内破裂 篇4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目前主流手术方式为开颅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治疗, 然而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两者并不是对立的, 治疗效果也不是绝对的, 在一种方法治疗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出现夹闭不全或者栓塞不全时, 可以考虑使用另一种方法进行及时补救。Nakamura等[4]使用外科夹闭术对动脉瘤破裂出血行弹簧圈栓塞术的病人出现栓塞不全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Chung等[5]使用血管内栓塞术对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行外科夹闭术出现夹闭不全的病人进行补救, 同样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选用何种手术方式, 以及何种手术方式效果并无统一定论, 取决于患者病情及其他诸多因素。该研究从颅内动脉瘤出血的主流手术方式以及我国动脉瘤手术治疗现状研究做以下相关介绍。

1 动脉瘤手术方式

1.1 开颅处理动脉瘤

1.1.1 动脉瘤蒂夹闭术

Dandy于1937年用Cushing设计的动脉瘤夹成功夹闭了患者颅内动脉瘤。从此开始了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时代。到20世纪70年代显微镜的使用使得神经外科医生可以观察到细小的颅内动脉走行及动脉瘤与周围神经的结构。动脉瘤夹闭术花费少, 夹闭效果好, 动脉瘤残余与复发率少, 技术发展成熟, 至今仍被使用在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治疗中。近年来内窥镜被使用在动脉瘤神经外科夹闭术中, 增加了术者的视野范围, 减少了手术盲区, 可以实时动态观察颅内动脉瘤夹闭情况, 提高了动脉瘤夹闭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6]。

1.1.2 动脉瘤包裹术

动脉瘤包裹术开始于1931年, Dott第一次成功使用包裹法治疗动脉瘤破裂出血。包裹材料最初使用的是肌浆, 但实验结果发现肌浆包裹术后并不能有效降低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率, 后来选用的材料有细薄棉纱布、明胶海绵片、涤纶片、聚四氟乙烯片、合成树脂片等。动脉瘤包裹术适用于动脉瘤不能被夹闭或孤立、动脉瘤夹闭以后, 出现严重的血管痉挛扭曲、瘤颈部破裂无法进行血管内栓塞的动脉瘤。动脉瘤单纯包裹术只是能减少动脉瘤出血, 促进破裂处凝血, 因此很少单独使用。动脉瘤包裹术经常与动脉瘤夹闭术联合使用, 既能有效夹闭动脉瘤颈, 又能加固动脉瘤周围血管壁[7]。

1.1.3 动脉瘤孤立术

动脉瘤孤立术是将载瘤动脉进行结扎, 使得使动脉瘤孤立于血液系统。动脉孤立术经常与与血管重建术联合使用, 通过移植血管供血, 减少单纯动脉孤立术所造成的组织缺血坏死。颅内动脉瘤孤立术适用于巨大动脉瘤、血泡沫样动脉瘤、难以通过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复发的动脉瘤[8]。

1.2 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

1.2.1 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术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起步较晚。1989年, Hilal首次报道将用于栓塞颈动脉的弹簧圈用来栓塞颅内动脉瘤。1990年, 电解可脱卸性弹簧圈运用于动脉瘤的治疗, 这种弹簧圈很柔软, 不会对动脉瘤囊壁造成损害。对于于颅内动脉瘤不适合开颅夹闭, 或者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可以考虑弹簧栓塞治疗。使用弹簧栓塞术创伤小, 更适用于高风险患者。但同时也存在弹簧长期稳定性差, 容易移位, 及术后动脉瘤再通率高等问题有待解决[9]。

1.2.2 支架结合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术

支架结合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术是将支架放置在载瘤动脉的瘤口位置处, 通过支架网眼用导管将弹簧圈送入动脉瘤腔内, 达到动脉瘤栓塞[10], 这样可以减少动脉瘤栓塞后再通的发生, 另外由于支架的屏障作用减少了弹簧圈移位脱离动脉瘤腔进入载瘤动脉的发生率[11]。支架可以减少血流对动脉瘤的冲击, 减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发生率[12]。

1.2.3覆膜支架介入动脉瘤隔绝术

覆膜支架介入动脉瘤隔绝术是近年来兴起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手术方法, 其运用血管内介入的方法将覆膜支架送入载瘤动脉, 使得动脉瘤颈被覆膜支架隔绝[13]。此法使得动脉瘤与血流隔离开来, 有助于破裂动脉瘤的愈合, 此外无需考虑动脉瘤腔内栓子脱落到载瘤动脉内[14]。但是覆膜支架也有其局限性如支架过长不能通过反复弯曲的动脉, 覆膜与血管壁不能充分贴合时造成血液侧漏入动脉瘤腔, 造成动脉瘤隔绝失败。

1.2.4 载瘤动脉栓塞术

载瘤动脉栓塞塞术是将弹簧圈或可脱性球囊通过血管内介入放置在载瘤动脉进行栓塞。此法适用于巨大颅内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不能保证载瘤动脉再次通畅的动脉瘤。闭塞载瘤动脉前必须进行评估载瘤动脉闭塞的安全性试验, 否则容易造成载瘤动脉供血区的缺血坏死[15]。

2 中国的颅内动脉瘤治疗现状

相关研究[16]发现:在中国动脉瘤破裂后选择手术治疗比例偏低, 导致了死亡率较高。实施动脉瘤手术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等级高的医疗中心有更高的安全保障。该研究以开颅夹闭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综合分析了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手术方式, 然而, 如何提高其治愈率及改善手术效果以及提高手术技术, 才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用以提高中国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生存率。

摘要:颅内动脉瘤是血管壁的局部病理性扩张引起的。在受到外力或精神紧张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情况下很容易发生破裂出血。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 产生颅内占位效应, 造成患者偏瘫, 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颅内动脉瘤出血病死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早期闭塞与相关治疗很有必要的。该研究从颅内动脉瘤出血的多种手术方式及我国动脉瘤手术治疗现状研究做一下相关介绍。

颅内破裂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9例勒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女人数分别为6例和13例;年龄范围在34~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2.3±2.3) 岁。19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头部CT蛛网膜下隙出血14例, 脑室出血合并蛛网膜下隙出血2例, 脑室出血2例, 其余1例为脑叶出血破入脑室。动脉瘤位置:1例颈内动脉, 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 7例后交通动脉, 9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直径范围:大型1例 (>15 mm) , 中型3例 (5~15 mm) , 小型15例 (<5 mm)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急性期出血的6 d内治疗血管内栓塞。全麻后Seldinger经股动脉穿刺, 同时将6 F血管鞘置入;置入后先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成像, 对动脉瘤诊断及其位置、形状及与载瘤动脉结构关系等进行明确, 全身肝素化在栓塞治疗之前进行, 具体步骤是:首次使用剂量控制在2 000~3 000 U/h, 此后则控制在1 000 U/h, 导引导管则应送至相应动脉颈椎椎体C1或者C2水平间, 外接持续高压生理盐水滴注, 以微导管在Road-map下超选择置入动脉瘤瘤腔内, 并选择相应的EDC栓塞动脉瘤, 直到其致密填塞, 在手术进行期间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保护球囊或者支架。该次试验中有15例患者使用EDC栓塞, 3例寰椎后弓使用EDC结合保护球囊再塑型, 其余1例则使用EDC结合支架进行治疗。

在围手术期间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具体情况, 首先应密切监控患者血压, 防止其再次发生出血;在手术后早期行腰大池置管引流48 h。急症患者在进行支架辅助治疗的时候, 需要常规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予以300 mg硫酸氯匹格雷和阿司匹林口服。

1.3 疗效判定

Hunt-Hess分级中I级表示重度残疾、需要护理人员或者家属照顾, II级表示中度残级, 生活可自理, III级表示良好, 能够正常工作和学习[2]。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对所有的患者进行治疗后, Hunt-Hess分级中良好为16例, 和治疗前的诸多情况进行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且对患者进行随访后, 最终观察在手术后中度残疾的患者有1例, 中度残疾的有2例, 反映良好的患者有16例, 与进行手术前相比较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手术前后Hunt-Hess分级见表1。患者经过手术后成功随访15例, 此15例患者均经过DSA检查, 出现复发现象的有1例患者, 给予其EDC栓塞治疗, 其余患者均无再破裂出血或者动脉瘤复发现象出现。

3讨论

颅内动脉瘤出现破裂出血在临床上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因出血本身、再出血、血管痉挛, 再次发生出血一般在第1次出血7 d内, 在这期间也较容易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再出血病死率在50%以上[3]。所以在早期应从循环中鼓励动脉瘤是预防出血的重要方法。该次试验中19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进行了早期动脉瘤栓塞术, 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早期血管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有效、可靠、安全的方案,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可有效的替代外科手术, 可有效的降低病死率和癫痫发生率[4]。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技术在临床医学界已经非常的成熟: (1) 瘤颈过大或者比瘤体大的宽颈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或者梭型动脉瘤等则需使用EDC结合支架治疗, 首先在动脉瘤载体内骑跨动脉瘤颈上放置支架, 之后将微导管导入动脉瘤, 使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内。 (2) 在治疗宽颈囊性动脉瘤期间可选择球囊再塑性进行治疗, 先将不可脱球囊预置在瘤颈处, 之后使用微导管刺穿进入瘤内, 使球囊充盈, 阻塞肿瘤颈后经微导管进行弹簧圈栓塞, 接头前需将球囊内放瘪并造影, 弹簧圈性状及载瘤动脉影响进行细致观察, 并在需要的时候对弹簧圈进行调整, 直到动脉瘤致密填塞[5]。 (3) 窄颈囊性动脉瘤可单独使用EDC栓塞进行治疗, 选择合适大小的直径弹簧圈, 将其放置在动脉瘤内编织成网篮状, 之后便按照大小顺序放置弹簧圈, 一直到无显影为止, 称之为网篮技术[6]。

综上所述, 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术后恢复快、创伤小的优点。动脉瘤栓塞治疗后早期可进行腰大池引流术, 防止患者脑血管痉挛, 对患者的恢复有正面的帮助。针对Hunt-Hess分级低的患者进行开颅手术, 需要待病情逐渐缓解之后方能进行保守治疗, 再出血风险较高, 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前提是患者能耐受麻醉, 同时没有严重的并发症便可进行治疗。相关研究学者指出, 不同的时间短进行手术, 其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但在6 d内手术患者疗效明显优于6 d外手术患者[7]。

参考文献

[1]李占龙, 张磊, 马选鹏, 等.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时机及预后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2, 11 (3) :255-256.

[2]冯光, 段继新, 马廉亭, 等.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0, 9 (4) :391-394.

[3]宋锦宁, 刘守勋, 王拓, 等.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假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时机与并发症防治[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08, 5 (1) :1-4.

[4]乐革芬, 章凌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8) :15-16.

[5]徐幸, 蔺玉昌, 苗增利, 等.血管内介入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0, 50 (37) :67-68.

[6]储丹凤, 李冬梅, 赵燕, 等.颅内动脉瘤破裂后低钠血症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16) :1266-1267.

颅内破裂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2008年, 我科收治60岁以上颅内动脉瘤急性破裂出血患者67例, 其中男20例, 女47例, 年龄60-83岁, 平均年龄 67.2岁。其中, 入院时合并高血压 23例, 冠心病11例, 糖尿病 16例。

1.2 临床资料

1.2.1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起病。67例中, 合并动眼神经麻痹者3例, 脑室出血者6例, 脑内血肿者7例。

1.2.2 影像学资料

67例患者均经DSA检查明确诊断, 共检出78枚动脉瘤, 其中11例为多发动脉瘤。动脉瘤部位:颈内动脉C1段13例, 颈内动脉C2段19例, 颈内动脉C3段5例, 颈内动脉C4段1例, 前交通动脉17例, 大脑前动脉4例, 大脑中动脉12例, 大脑后动脉2例, 小脑后下动脉2例, 基底动脉1例, 椎动脉1例。

1.2.3 Hunt-Hess分级

手术前病情按照 Hunt-Hess 分级:1级6例, 2级23例, 3级24例, 4级12例, 5级2例。22例开颅手术患者中:Hunt-Hess 1- 3级17例, Hunt-Hess 4-5级5例;45例栓塞治疗患者中:Hunt-Hess 1- 3级 33例, Hunt-Hess 4-5级12例。

1.3 治疗方法

1.3.1 外科病因治疗

67例患者在无手术禁忌证并征得病人和家属同意的情况下, 72 h内进行病因治疗。综合病人术前状态、伴发疾病、动脉瘤大小、位置、形态及病人和家属的意愿来决定选择开颅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22例患者行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颈, 45例患者行介入栓塞动脉瘤治疗。

1.3.2 药物治疗及其它

22例开颅手术患者, 在气管插管全麻后于开颅前行腰大池置管引流, 引流血性脑脊液, 降低颅内压, 以利于暴露动脉瘤;45例介入栓塞治疗患者, 栓塞动脉瘤后行腰大池置管引流, 引流血性脑脊液, 以利于流血性脑脊液的廓清, 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67例患者手术前后给予尼莫地平4mg/h持续静脉滴注10-14d, 防治脑血管痉挛;手术后在给予“3H方案” (Hypervolemia、Hyperhemodilution、Hypertension) 治疗的基础上, 根据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情况合并使用法舒地尔6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 2次/d, 连用10-14d。同时给予抗感染、防治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醒脑及营养脑神经等治疗。合并高血糖患者给予胰岛素治疗。

1.4 临床预后评定标准

根据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 , 将患者分为良好 (4-5分) 、较差 (2-3分) 及死亡 (1分) 。

1.5 随访

采用电话和门诊随访, 询问是否有再出血, 并了解患者精神状态、肢体运动情况、生活自理能力等, 门诊随访时复查 CT或 MRI, 观察是否有脑积水或脑积水是否加重, 术后3个月至1年间复查DSA, 随访时间3个月-40个月。

1.6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4.0统计软件, 数量资料比较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DSA结果

22例开颅手术患者中, 12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DSA, 11例患者动脉瘤夹闭完全, 另1例后通动脉瘤, 瘤颈处有残留, 行介入栓塞治疗, 复查DSA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45例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中, 动脉瘤完全栓塞者43例, 占95.5%;28例患者术后3个月-1年间复查了DSA, 1例后通动脉瘤患者弹簧圈 (GDC) 脱落并漂至大脑中动脉M1段, M1段通畅, 在球囊辅助下予再次行动脉瘤完全栓塞, 术后3个月复查DSA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

2.2 并发症及内科合并症

2.2.1 并发症

22例开颅手术患者中, 术后迟发有症状性血管痉挛 (有脑缺血的临床表现并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诊断证实) 7例, 术后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2例。45例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中, 迟发有症状性血管痉挛 12例, 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3例。开颅手术患者与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上, 无统计学差异 (χ2=0.3693, P>0.05) 。

2.2.2 内科合并症

22例开颅手术患者中, 合并肺部感染4例, 泌尿系感染1例, 上消化道出血1例;45例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中, 合并肺部感染5例, 泌尿系感染2例, 上消化道出血1例。开颅手术患者与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在内科合并症发生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χ2=0.2292, P>0.05) ) 。

2.3 GOS评分

(1) 开颅手术患者与栓塞治疗患者GOS评分比较。见表1。

注:两组比较χ2=1.0098, P>0.05。

22例开颅手术患者中:Hunt-Hess 1-3级17例, 16例取得了良好的预后, 重残1例; Hunt-Hess 4-5级5例, 3例取得了良好的预后, 重残1例, 死亡1例。45例栓塞治疗患者中:Hunt-Hess 1-3级 33例, 31例取得了良好的预后, 重残1例, 死亡1例; Hunt-Hess 4-5级12例, 9例取得了良好的预后, 重残1例, 死亡2例。开颅手术患者与栓塞治疗患者GO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χ2=1.0098, P>0.05) 。

(2) 手术前Hunt-Hess分级对GOS评分影响的比较。见表2。

手术前Hunt-Hess 1-3级 50例, 47例取得了良好的预后, 重残2例, 死亡1例;Hunt-Hess 4-5级17例, 12例取得了良好的预后, 重残2例, 死亡3例。手术前Hunt-Hess 1-3级患者的预后优于Hunt-Hess 4-5级患者 (χ2=6.5670, P<0.05)

注:两组比较χ2=6.5670, P<0.05。

3 讨论

长期以来, 由于老年病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手术风险大, 病人手术耐受力差, 常合并轻重不同的慢性疾病, 因此老年人动脉瘤破裂手术治疗的效果不尽人意, 大多数神经外科医师不主张积极外科病因治疗。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迅速提高, 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和就治率明显增加。因此, 研究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的救治十分重要。

3.1 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

一般认为颅内动脉瘤好发于40-60岁, 然而近期研究表明, 随着年龄增长, 动脉瘤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且动脉瘤破裂的几率也明显增加。笔者总结发现老年人颅内动脉瘤患者有如下特点:①老年病人常患有各种慢性病, 本组74.6% (50/67) ;②发病后病情多较严重, 本组 Hunt-Hess 4-5级患者占 25.4% (17/67) ;③老年患者脑血管一般状况差, 常合并脑动脉狭窄或载瘤动脉迂曲, 增加了脑血管造影检查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难度[2];④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 (67/67) , 可合并脑内血肿或脑室出血 (13/67) ;⑤由于老年患者有脑萎缩基础, 颅内高压症状可较轻。

3.2 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病因治疗时机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有3个主要问题:再破裂出血、血管痉挛和脑积水, 其中再出血为致命性。传统观点认为: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宜行开颅手术治疗, 但因有SAH、颅内血肿、脑水肿、颅内高压等因素, 术中脑牵拉暴露动脉瘤困难, 手术难度大、风险高, 应先行保守治疗, 待病情稳定后再行开颅手术夹闭。然而, 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高峰是初次出血后24h内, 初次出血2周内初次出血发生率达20%, 尤其是老年患者的破裂动脉瘤更容易发生再出血, 而动脉瘤再出血的病死率可高达75%。显然, 待病情稳定后再手术会使相当一部分患者因再出血而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对于老年患者而言, 较长时间的卧床, 更容易引起肺部感染、排尿困难、便秘等, 而这些又是造成动脉瘤再破裂的诱因。考虑到动脉瘤再出血的危险性, 对破裂颅内动脉瘤均应以积极的外科治疗。随着神经影象学、麻醉学、显微技术的发展, 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早期外科病因治疗的安全性得到提高。因此, 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早期外科病因治疗是必要的[3,4]。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48h内红细胞尚未溶解, 不至于引起严重的脑血管痉挛;若等待3d后, 血凝块溶解、血红蛋白释出, 可能会引起严重脑血管痉挛, 会增加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外科病因治疗的困难和危险。本组67例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在早期 (72h内) 进行了外科病因治疗, 其中22例患者行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颈, 45例患者行介入栓塞动脉瘤治疗, 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良好率达88.1% (59/67) 。笔者认为72h内早期对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进行外科病因治疗是必要的。

3.3 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病因治疗方法

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或介入栓塞虽都能成功地解除动脉瘤对患者的生命威胁[2,5,6]。本文研究结果也显示:开颅手术患者与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及GO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栓塞以其微创和安全更具有优势, 尤其对年龄较大者, 可以避免手术和麻醉带来的创伤、心肺并发症等, 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栓塞治疗费用昂贵、技术要求高, 而且并非所有病例都适合介入栓塞治疗;对于合并颅内血肿的动脉瘤、巨大动脉瘤占位效应明显, 行手术治疗也许更适合患者。因此, 我们需要综合病人术前状态、伴发疾病、动脉瘤大小、位置、形态及病人和家属的意愿来决定选择开颅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对于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病因治疗方法选择, 就开颅手术和栓塞均可接受的患者而言, 我们首选栓塞治疗;尤其合并比较严重的内科疾病, 估计耐受手术有困难而且又适合栓塞治疗者, 应尽可能栓塞治疗, 但在栓塞同时应做好手术准备, 以防止栓塞过程中一旦发生动脉瘤破裂, 可迅速手术夹闭动脉瘤挽救病人生命。

3.4 手术前Hunt-Hess分级对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病因治疗的意义

由于老年病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手术风险大, 病人手术耐受力差, 常合并轻重不同的慢性疾病, 老年人动脉瘤破裂治疗的效果不尽人意, 特别是手术前Hunt-Hess 4-5级预后不良。本篇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前Hunt-Hess4-5级患者的预后不如Hunt-Hess1-3级患者。由此可见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手术前Hunt-Hess分级是决定预后的最重要因素[6,7]。因此, 笔者认为:手术前Hunt-Hess 1-3级患者应积极早期外科病因治疗, Hunt-Hess4-5级患者在外科病因治疗上则需慎重考虑。

综上所述, 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需要综合病人术前状态、伴发疾病、手术前Hunt—Hess分级等实际, 行早期外科病因治疗, 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MONTALVERNE F, MUSACCHIO M, TOLENTI NO V, et a1.Endovascular management for intracranial ruptured aneu-rysms in elderly patients:outcome and technical aspects[J].Neuroradiology, 2005, 47:446-457.

[2]BRADAC GB, BERGUI M, FONTANELLA M.Endovascular treat ment of cerebral aneurysms in elderly patients[J].Neuro-radiology, 2005, 47:938-941.

[3] SUYAMA K, KAMINOGO M, YONEKURA M, et a1. Surgical treatment of un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 in the elderly[J]. Acta Neurochir Suppl, 2005, 94:97-101.

[4] HORIUCHI T, TANAKA Y, HONGO K.Surgical treatment for 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the 8th and 9thecades of life[J].Neurosurgery, 2005, 56:469-475.

[5]PI NSKER MO, GERSTNER W, WOLF S, et a1.Surgery and outcome fo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in elderly pa-tients[J].Acta Neurochir, 2002, 82:61-64.

[6]SUGI U K, TOKUNAGA K, WATANABE K, et a1.Endovascu-lartreat ment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ruptured aneurysm[J].Acta Neurochir Suppl, 2005, 94:7-9.

颅内破裂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9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 其中男61例、女35例, 年龄30~60岁, 平均年龄 (55.22±6.34) 岁。患者伴随不同程度的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野缺损动、眼神经麻痹等临床症状。

1.2 方法

选取GE公司的HD750进行检查, 64排, 128层。层厚、层距各5 mm, 电压210 k V, 自动MAS, 对感兴趣区拆薄矢状位、冠状位二维重建。按Hunt和Hess分级法行分析动脉瘤临床状态[4]:未破裂的动脉瘤为0级;轻微头痛为1级;重度头痛为2级;轻度局灶神经症为3级;重度偏瘫为4级;深昏迷为5级。

2 结果

2.1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表现42例, 以颅内血肿为首发表现26例, 血管痉挛10例, 脑内血肿8例, 脑积液4例, 脑室出血3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硬膜下出血2例, 血管痉挛1例。

2.2 Hunt和Hess分级

按Hunt和Hess分级, 患者病情1级、2级、3级、4级分别为23例、45例、20例、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次5例、3次3例、4次2例, 病死10例。

2.3 对比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诊断结果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CT检出72例。CT对PCA+PCMA、ACA+ACMA、MCA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00%、83.33%、76.92%。见表1。

2.4 分析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

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6.40%、100.00%。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CT漏诊的原因如下: (1) 基底动脉 (BA) 血管作为细微的解剖结构, DSA可显示血管的走行, CT影像仅能大致显示脑组织结构, 无法直接显示血管, 因此, 会会导导致致漏漏诊诊。。 (2) (2) 在在出出血血量量比比较较多多的的情情况况下下, , 血血液液弥散分布, CT难以正确诊断出血部位, 只能大致提示瘤体部位。

CT检查对动脉瘤破裂出血具有高度特异性, 虽然无法直接显示动脉瘤, 但可掌握蛛网膜下腔出血量, 明确脑内出血的部位, 大致提示动脉瘤部位。以上研究表明,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CT检出72例。CT对PCA+PCMA、ACA+ACMA、MCA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00%、83.33%、76.92%。故在临床有一定提示诊断价值, 掌握患者最佳诊治时机, 并全面了解患者存在的各项并发症, 可作为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首选检查方法。CT检查的不足在于, 需做脑血管造影方能显示动脉瘤及其与动脉的关系和血流动力学变化[5]。

以上研究表明,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表现42例, 以颅内血肿为首发表现26例, 血管痉挛10例, 脑内血肿8例, 脑积液4例, 脑室出血3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硬膜下出血2例, 血管痉挛1例。动脉瘤破裂出血时并发症多种多样, 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脑内血肿、脑积液等。 (1) 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研究中,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表现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次5例、3次3例、4次2例, 病死10例。动脉瘤大多较小,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才出现动脉瘤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血液在蛛网膜下腔的分布特点, 有利于判断动脉瘤部位。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动脉瘤破裂的为首发症状。 (2) 脑血管痉挛。本研究中血管痉挛10例。蛛网下腔出血环绕的血管周围作为脑血管痉挛的常见部位,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血管痉挛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部位随着痉挛面积的增大而增多。 (3) 脑积液。相关研究表明[6], 广泛分布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与急性脑积液紧密相关。根据出血部位, CT检查可大致提示动脉瘤部位。动脉瘤破裂出血CT大多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本研究中以颅内血肿为首发表现26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硬膜下出血2例。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脑内血肿需要与高血压性出血鉴别, 脑内血肿部位与动脉瘤部位基本一致, 额叶、颗叶为常见的部位。基底节、丘脑作为高血压性出血的常见部位。动脉瘤破裂中常见透明隔腔, 高血压性出血常见丘脑出血。以上研究表明, 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6.40%、100.00%, 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 在临床中应根据动脉瘤破裂部分特征性表现、脑池内积液、脑内血肿的特征性分布, 明确潜在动脉瘤的部位, 定位诊断动脉瘤破裂出血, 从而为进一步检查、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CT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9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 总结患者CT表现及诊断结果。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表现42例, 以颅内血肿为首发表现26例, 血管痉挛10例, 脑内血肿8例, 脑积液4例, 脑室出血3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硬膜下出血2例, 血管痉挛1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CT检出72例。CT对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 (PCA+PCMA) 、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 (ACA+ACMA) 、大脑中动脉 (MCA) 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00%、83.33%、76.92%。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6.40%、100.00%。结论 CT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 明确动脉瘤破裂部分特征性表现, 结合不同脑池内积液、脑内血肿的特征性分布, 可准确判断动脉瘤的部位。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内血肿,CT诊断

参考文献

[1]杜绪仓, 李志强, 高飞, 等.快速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的CT特征.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1, 27 (1) :13-16.

[2]堵红群, 王均干.CT动态监测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0) :1256-1257.

[3]孟雷, 许崇永.64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并急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中国现代医生, 2013, 2 (10) :95-97.

[4]孙瑜, 杨碧林, 何明江.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价值.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4, 5 (6) :664-667.

[5]王森法, 陈丹红, 王保兵, 等.头颅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附30例报道)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0, 8 (1) :54-55.

上一篇:作业批改下一篇:清洁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