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子宫破裂

2024-12-13

妊娠子宫破裂(精选10篇)

妊娠子宫破裂 篇1

子宫破裂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中期妊娠子宫破裂罕见, 现将我院收治1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19岁, 女性, 汉族, 因“孕4+月, 下腹疼痛4小时伴头晕、眼花、恶心, 呕吐1次”为主诉。患者于2015年3月11日21:20急诊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 呈5天/28~30天, 末次月经2014年10月22日, 停经2月时有恶心、呕吐, 未治疗自然缓解, 于入院前4小时因感冒恶心、呕吐、自觉下腹部疼痛较剧, 伴头晕、眼花, 寒战, 阴道少量流血, 到当地卫生院求治, 测血压50/40 mm Hg, 给予静滴10%葡萄糖250 m L+多巴胺20 mg后转入我院以“腹痛待查”收住院。

查体T36°C、P56次/分、R17次/分、BP80/40 mm Hg, 神志清、精神差, 表情淡漠, 贫血面貌, 口唇及睑结膜苍白, 四肢冰冷,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 心率54次/min, 律齐, 心音弱, 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肌紧张, 下腹压痛明显, 反跳痛阳性, 移动性浊音阳性, 腹腔抽出不凝血20 m L, 专科检查, 外阴:发育正常、已婚式、阴道畅, 宫颈光。举痛及摆动痛明显。子宫:脐下三横指, 压痛明显, 双附件未触及异常, B超提示, (1) 腹内实质性脏器未见明显异常声像图改变。 (2) 子宫破裂, 胎儿胎盘位于腹腔内死胎 (大约18~19周大小) 。 (3) 腹腔中等量积血、血常规白细胞 (WBC) 44.6x109/L、红细胞 (RBC) 3.92x1012/L, Hb (血红蛋白) 69 g/L, PLT (血小板) 113x109/L。初步考虑 (1) 中期妊娠. (2) 子宫破裂. (3) 失血性贫血. (4) 失血性休克.急诊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腹膜呈紫兰色, 打开腹膜后吸出陈旧性积血约2400 m L。取出陈旧性积血块600 g, 取出娩于腹腔之胎囊, 胎膜未破, 胎儿如孕4月大小, 死胎, 男性, 胎盘部分剥离取出.子宫呈双角子宫, 左侧角妊娠破裂, 破口约8 cm, 部分胎盘似植入故决定行左角子宫切除术。钳夹左侧输卵管峡部卵巢固有韧带, 血管钳上切断, 7号丝线双重缝扎残端, 左侧卵巢及输卵管正常, 保留左侧附件。梭形切除左角子宫, 未见与右角子宫贯通, 用1号可吸收线缝合子宫肌层, 00号肠线缝合浆膜层, 右附件正常。术中补液1300 m L, 输同型红细胞悬液4个单位, 术后血105/60 mm Hg。术后第2天复查血常规WBC16.1x109/L、RBC2.07x1012/L、Hb107 g/L、PLT103x109/L。术后第7天复查血常规WBC7.4x109/L、RBC3.11x1012/L、Hb123 g/L、PCT356x109/L, 患者痊愈出院。

术后病理:子宫左角破裂, 子宫体间质部出血, 子宫肌壁间部分胎盘植入伴部分蜕膜组织坏死。 (县医院病理报告)

2 讨论

本例符合双角子宫妊娠破裂, 子宫肌壁间部分胎盘植入, 属于罕见病例。本病易被误诊为外伤性脾破裂, 或肝破裂, 或输卵管妊娠破裂。因此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确诊依据 (1) 详细询问病史, 末次月经及发病原因、诱因。 (2) 目前超声检查是当前异位妊娠的主要诊断方法。 (3) 本病例患者自诉孕4+月, 下腹阵痛4小时, 对生育期妇女的急腹症应详细询问病史及疼痛点的定位检查, 是否有外伤史及阴道流血情况。 (4) 凡生育期妇女急腹症的应想到异位妊娠, 妊娠不全流产, 葡萄胎的可能。 (5) 本病例术中探查见双角子宫, 左侧角子宫角妊娠破裂, 破口约8cm, 部分胎盘似植入故决定行左角子宫切除术, 避免术后大出血。术后病理结果为子宫肌壁间部分胎盘植入伴部分蜕膜组织坏死。经此病例加深了我们对中期妊娠这种常见妇产科急腹症的了解, 也提高了对中期妊娠 (双角) 子宫破裂这种罕见疾病的警惕。

关键词:中期妊娠,双角子宫破裂

中期妊娠引产致瘢痕子宫破裂1例 篇2

本例患者王丽萍 ,女,25岁。孕2产1,孕26周,头位活胎,瘢痕子宫,脑积水。于2011年11月5日在本院住院引产,住院号:2011002315 。既往史:5年前剖宫产1女活婴,无药物过敏史,无心、肝、肺、肾等疾病。无输血史。11月5日12点行利凡诺100毫克羊膜腔内注射引产。11月6日15:00开始腹痛,11月7日8点腹阵痛30 5 强,阴道无流血,宫颈管半消失,宫口容1指松,未破膜。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腹痛情况,至11月8日8点,无腹痛,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阴道无流血。B超提示胎儿位于宫腔内,无腹腔内出血。因为产程时间长,行剖腹取胎术。术中打开腹膜,见子宫下段瘢痕处全层裂开约4厘米,胎儿覆盖切口处,延长切口取出一脑积水男死婴,体重约600克,将子宫切口边缘瘢痕组织剪除,清创后,羊肠线连续缝合子宫切口,术中出血不多,术后给予预防感染,缩宫对症治疗,术后5天子宫复旧良好,腹部切口一期愈合痊愈出院。

讨论:近年来医患双方面多种因素,剖宫产率逐年上升,有剖宫产史的妇女再次妊娠的比率呈上升趋势,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药物引产时,由于子宫瘢痕处愈合不良,瘢痕宽大,妊娠周数较大可导致子宫瘢痕处破裂。本例患者无腹腔内出血,B超未发现异常,仅由于产程时间长,引产失败,给予剖宫产,术中发现子宫破裂。预防措施:1.严格掌握破宫产的指征2.尽早发现胎儿畸形,避免月份大引产3.严密观察产程及生命体征,早期发现子宫破裂,避免出现失血性休克大出血4.医务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

参考文献

妊娠子宫破裂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6例中,患者年龄23~42岁,平均为28.5岁;孕周32~40周+3,其中32周(双胎)2例,34周(羊水过多,胎儿畸形)1例,35~38周3例,39~40周19例,40周以上1例;18例定时产前检查,8例未定时产前检查。

1.2 前次手术情况

在26例中,前次均行剖宫产术,其中古典式剖宫产术3例,子宫下段剖宫产术23例,距前次剖宫产时间最长16年,最短15个月,平均为3.5年。

2 结果

2.1 子宫破裂情况

本文完全破裂4例,其中32孕周双胎2例,入院时均有轻重不等休克症状,表现贫血,均无心音;34孕周羊水过多胎儿发育畸形1例,患者入院时表现剧烈下腹痛、肉眼血尿;临产后2h入院1例,患者表现烦躁不安、胎心缓慢,术中可见浆膜层断裂,腹腔有出血,胎头已进入腹腔;不完全子宫破裂22例,术中可见子宫下段肌层部分缺损,而浆膜层完整,宫腔内羊水及胎发可见,部分患者有下腹坠胀,其它无明显症状。

2.2 母婴情况

在26例孕妇共剖腹取胎儿及新生儿28例(双胎2例)其中,新生儿死亡1例(临产2h后入院,胎心缓慢),死胎2例(双胎四胎儿均死亡),新生儿多发畸形自行放弃1例,余22例为正常新生儿。本文26均行子宫破裂修补术,无1例子宫切除及孕产妇死亡,切口呈Ⅱ/甲愈合,术后6周超声复查子宫未见异常改变。

3 讨论

3.1 瘢痕子宫破裂的时机

瘢痕子宫破裂多发生于妊娠晚期及分娩期,其中以37~40孕周发生率最高。由于妊娠期及分娩期宫腔内压力增高,瘢痕子宫具有潜在破裂危险[3],加之妊娠晚期假宫缩的频繁,使子宫瘢痕发生解剖及功能上的病理变化,是子宫破裂的重要因素。在孕40周后瘢痕子宫破裂率较低可能与瘢痕子宫大多在孕40周前选择性终止妊娠有关。在37孕周前有高危因素者如子宫过度膨胀、距前次剖宫产时间短于2年者应加强围产期保健,严密观察。

3.2 瘢痕子宫破裂的原因

主要因为子宫壁原有手术瘢痕(如剖宫产尤其是子宫体部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畸形、发育不良、子宫肌瘤病理变化(多产、多次剖宫、感染)等均可在强烈宫缩甚至正常宫缩时发生破裂。子宫体部瘢痕常在妊娠晚期自发破裂,多为完全性破裂;子宫下段瘢痕破裂常在临产后,多为不完全性破裂。

3.3 瘢痕子宫破裂的诊断

(1) 完全性子宫破裂:指子宫肌层全层破裂,宫腔与腹腔相通。破裂时产妇多有宫缩之后剧烈下腹痛、烦躁不安及血尿等,但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诊断多无困难。 (2) 不完全性子宫破裂:指子宫肌层全部或部分破裂;而浆膜层尚未破裂,宫腔与腹腔不相通,胎儿及其附属物仍在宫腔内。破裂时产妇多无明显症状及体征,早期诊断B超尤为重要[4,5]。但不可忽视病史询问、手术方式、与前次手术的间隔时间及细致的体格检查均有助于子宫破裂的早期正确诊断。

3.4 瘢痕子宫终止妊娠的时机

为了避免子宫破裂选择过早终止妊娠,而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的上升,或不及时终止妊娠而造成子宫破裂,在子宫切除时甚至造成母婴生命危及的发生[6,7]。如何尽量使母婴均获得一个良好的妊娠结局,正确合理选择何时终止妊娠这个问题在妇产科医师们就显得极为重要。从许多临床资料中分析,笔者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应积极开展围产期保健,孕32周后超声定时检测瘢痕子宫切口厚度,厚度<3mm,孕37周后可提前住院严密观察,要和患者及家属做好良好沟通,如无产兆及无先兆子宫破裂现象,可在妊娠39周终止妊娠,临床可以放宽剖宫产指征。

3.5 瘢痕子宫破裂的处理

一旦确诊瘢痕子宫破裂,不管胎儿是否存活,均应在抢救休克的同时剖腹取胎,清理腹腔内羊水、积血和胎粪。子宫的处理应根据子宫破裂的程度、部位、破裂时间长短,有无感染及产妇有无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如产妇有生育要求,裂口整齐,破裂时间短,无明显感染征象,可行裂口修补术,否则应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如裂口延长至子宫颈,应行子宫全切术。手术前后应给予大量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感染者术后还应放置引流。术后保留尿管1周以上,防止尿瘘的形成。

总之,正规的围产期的保健、瘢痕子宫破裂的早期诊断、严谨的产妇监护、及时、正确的产科处理,均有利于改善不良的妊娠结局。

摘要:子宫妊娠是指在妊娠晚期或分娩期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发生破裂, 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如不及时诊治可导致母婴死亡。瘢痕子宫破裂常发生在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及宫角切除等手术后的再次妊娠。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 其远期及近期并发症也逐渐为产科医师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回顾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集较完整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286例, 其中完全破裂及不完全破裂26例, 并将体会简要阐述。

关键词:再次妊娠,瘢痕子宫,子宫破裂,临床体会

参考文献

[1]王泽华.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30-131.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10.

[3]严淑亚.子宫破裂19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综合版) , 2007, 9 (14) :92.

[4]李学和, 陈梅.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的意义[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8, 24 (9) :568-569.

[5]杨祖菁.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并发子宫破裂的早期诊断[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4, 20 (5) :261-262.

[6]梁宏焕.瘢痕子宫284例妊娠分娩结局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23) :111-112.

妊娠子宫破裂 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9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54-01

1 病例资料

患者34岁G3P1因停经8个月,阴道流液7小时于2.13.7.7入院,2009年10月足月妊娠,行剖宫产分娩一活女婴。自述住院及手术经过顺利。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部膨隆,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下腹正中耻骨上2cm处见一竖行手术,疤痕长约10cm,双下肢无浮肿,NS(-)。产检:宫高32cm,腹围93cm,胎心140次/分,阴道流液清,PH值6.5,B超示:单活胎,头位,双顶经84mm,股骨长93mm,羊水深度46mm,胎盘成熟度I级,胎心监护NST反应型。入院诊断:①G3P1孕33+3周头位待产;②胎膜早破;③疤痕子宫(一次剖宫术后)患者入院给予绝对卧床,抬高臀部,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保胎期待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B超正常。于2013.7.16.13点患者开始出现宫缩,给予硫酸镁保胎治疗无效,于7.16.15点急诊在CSEA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取下腹部竖切口,切除原疤痕,长约10cm,腹腔无粘连,见有血性液体,见子宫增大与孕周相符,宫体亲轻度右旋,腹膜反折上方2cm处原疤痕裂开,长约4cm裂缘有少量活动性出血,裂口上下缘均为光滑的,瘢痕组织质硬,向口两端做弧形延长,长约10cm,破膜羊水量约50ml,取一活男婴,新生儿2380g生后1mim,5mimApgar评分9`-10`,因早产转儿科,取出胎盘,将子宫切口边缘疤痕组织剪除,缝合子宫肌层及浆膜层,术后6天,子宫复旧良好,腹部切口愈合佳,痊愈出院。

2 讨 论

剖宫产术是处理难产及高危妊娠的医学手段,合理行剖宫产术,可降低高危孕妇和围生儿的病死率,确保母婴安全,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观念变化,医疗行为诸多社会因素的介入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各种并发症出现及远期影响也逐渐显现增加孕妇的病死率和再次妊娠子宫破裂的机率,剖宫产术前感染,术中子宫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出血及术后贫血等情况均影响切口愈合[1],许多学者认为剖宫产2年内,再次妊娠子宫破裂风险越高,本例妊娠离前次剖宫产已有4年时间,患者妊娠才34+周,宫缩2小时,子宫已破裂,如妊娠足月可能出現子宫自发破裂,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这种较为隐匿的患者,一定要高度重视,仔细检查,以免延误病情。通过本病案提示我们医务人员应该做好以下6点:①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子宫破裂多发生于经产妇,故应控制多产,强调少生,优生;②加强产前检查,凡以往有剖宫产史,多次刮宫史,难产史或产前检查发现骨盆胎儿,胎位异常者均应在预产期前1-2周住院待产,并严密观察,必要时提前剖宫产;③密切观察产程,当产程异常,出现病理缩复环或其它先兆子宫破裂的征象时应及时做剖宫产;④严格掌握缩宫素的使用;⑤严格剖宫产指征,特别能生育第二胎,所以在首次做剖宫产时,应严格掌握指征,前次为剖宫产,有骨盆狭窄,子宫先兆破裂,子宫下段切口有严重撕裂史的均在预产期前或临产前选择剖宫产。

参考文献

残角子宫妊娠破裂1例 篇5

患者,24岁,因停经3月余,间断性下腹痛2周,加重10小时于2013年12月1日20时急诊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周期4~5/28~30天,G1P0,末次月经:2013年8月17日。患者停经40+天在当地诊所行尿妊娠试验阳性,于停经60+天行B超检查提示宫内妊娠,但未见胎心搏动,嘱其随诊。患者于11月1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痛,呈间断性,于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提示异位妊娠待排,建议入院治疗,患者及家属拒绝,并于院外观察,1周后复查B超提示宫内妊娠。患者于入院当天10时左右突发下腹疼痛,呈阵发性,于当地医院就诊后诊断为异位妊娠,并建议上级医院治疗,患者遂急诊于我院门诊就诊。我院门诊B超检查提示:右侧附件区90 mm×85 mm的混合回声区,内可见一胎儿回声,双顶径29 mm,胎心、胎动可见,羊水暗区40 mm。提示右侧附件区混合型包块,多考虑腹腔妊娠。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以“腹腔妊娠?”收住我科。患者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部未见明显异常,腹软,腹部右侧似有一囊性包块,多普勒听诊仪可闻及胎盘样杂音,腹部左侧叩诊鼓音,耻骨联合上及腹部右侧叩诊浊音。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已婚未产型,阴道通畅,阴道内多量质稠分泌物,宫颈光滑,子宫平位,偏右侧,压痛,左侧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异常,右侧附件区及右下腹达平脐压痛,脐右侧可见腹部略隆起,有一约6 cm×6 cm大小包块,压痛。患者入院后行腹部B超检查提示:(1)双肾重度积水,双侧输尿管上段扩张;(2)腹腔积液(下腹部约49 mm液性暗区)。实验室检查示:尿素氮12.13 mmol/L,肌酐297μmol/L。行腹部MRI检查示:(1)右下腹腔异位妊娠(胎盘位于右侧腹壁处)并腹腔积液;(2)双肾积水、双侧输尿管全程扩张,膀胱过度充盈。结合以上辅助检查,分别请肾病科、泌尿外科等科室医师会诊,评估病情制定诊疗方案。患者于12月3日突然出现剧烈腹痛,疼痛持续,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考虑异位妊娠破裂出血,遂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大量积血,约3000 ml,清除大部分积血及血凝块后见一成形男性胎儿,小心自脐根部结扎脐带,探查子宫见子宫正常大小,质软,右侧宫角部外侧一残角子宫,该残角子宫与右侧单角子宫由肌性组织相连,与右侧单角子宫肌层无明显界限且与其宫腔不相通。残角子宫破裂,胎盘位于其内,并可见输卵管位于残角子宫右侧,右侧卵巢及左侧附件正常,行右侧残角子宫切除术+右侧输卵管切除术+腹腔妊娠组织清除术。术中给予输注红细胞、血浆等支持治疗。因患者一般情况较差,术后转入ICU,1天后病情平稳,转入我科继续治疗,给予预防感染、保肝、护肾、纠正贫血、能量支持等对症治疗。术后泌尿系统B超检查提示:双肾多发囊性占位性病变。详细追问病史,患者曾因“腰背部胀闷不适”于孕前行腹部B超检查提示多囊肾,此后无特殊不适未予重视,在医生采集病史时亦未提供。术后腹腔清除组织病理检查示:子宫角内可见大量胎盘绒毛及蜕膜组织。绒毛由合体滋养细胞构成,绒毛间隙少量纤维素样渗出,绒毛内血管清晰可见。蜕膜细胞肥胖,呈蹼状改变。通过积极的对症支持等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于术后第8天拆线出院。出院诊断为:(1)右侧残角子宫妊娠;(2)失血性休克;(3)多囊肾(双侧)。

2 讨论

残角子宫为子宫先天性发育异常,临床较为罕见,发病率约1∶40000~1∶10000,残角子宫妊娠是指受精卵位于子宫残角内着床并生长发育,多发生于初产妇。其发生率约为1∶140000~1∶76000[1]。残角子宫肌壁多发育不良,不能承受胎儿生长发育,多数于妊娠14~20周发生肌层完全或不完全破裂,引起严重内出血,症状与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破裂相似[2]。因残角子宫肌层及子宫内膜发育不良,大部分病例的胎盘成病理性(胎盘植入或葡萄胎等)[3],内出血一般较为严重,常导致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因而,尽早诊断残角子宫妊娠的意义远远大于被动的应对。

残角子宫妊娠术前诊断困难,本例患者的最终确诊也是行手术治疗后得到。为了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临床医师及超声科医师、影像科医师应积极合作和沟通,协同对高度可疑为本病的患者进行详细病史询问、查体及检查。有文献报道[4],残角子宫常伴泌尿系统畸形,故在询问病史过程中,应注意追问其泌尿系统病史。

临床医师在接诊时出现以下情况应高度怀疑残角子宫妊娠:(1)怀疑为异位妊娠而停经时间较长(超过3个月以上);(2)有停经史,而妇科检查子宫无明显增大,在子宫一侧上方扪及小于停经月份的较软包块;(3)患者有阴道纵隔或其他生殖道发育异常,妊娠后有子宫管型排出,B超检查宫腔无妊娠迹象,在子宫外上方内可见妊娠囊,并可见胎盘及肌壁回声;(4)早孕期药物流产或人工流产手术未见绒毛及胚胎组织[1]。

陈燕等[5]的研究表明,通过对子宫冠状切面三维成像,有助于对单角子宫、残角子宫的显示,使残角子宫妊娠得以早期诊断,并总结了中外文献,给出了超声诊断残角子宫妊娠的诊断标准:(1)二维超声显示盆腔内一单角子宫(发育侧子宫,大小正常)及一侧较小的残角子宫,残角子宫与单角子宫(发育侧子宫)中下段相连。(2)三维超声灌装切面成像示盆腔子宫冠状切面呈“单角状”(子宫内膜呈“柳叶状”偏向一侧子宫角),其中下段与残角子宫相连。(3)单角子宫宫腔内无妊娠囊,而在其一侧子宫旁中下段显示一圆形或椭圆形肌样回声包绕的包块,包块内可见妊娠囊或胚胎,妊娠包块与宫颈不相连接,可诊断为残角子宫妊娠。除了超声检查,尚有MRI检查协助诊断残角子宫的报道[6],称因MRI检查具有多方位扫描、成像参数多、软组织分辨率高、三维成像等诸多优势,可准确分辨子宫基层与内膜的信号,对子宫发育异常特别是残角子宫诊断价值大。又因其对孕妇及胎儿均无损伤,而能在诊断残角子宫妊娠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因其价格昂贵及重复性差,其应用于诊断残角子宫妊娠的报道并不多见。

残角子宫妊娠确诊后应及早手术,应在切除残角子宫同时切除同侧输卵管,以防术后发生同侧输卵管妊娠[7]。

我院收治的本例患者,因过分依赖门诊B超检查,入院诊断为“腹腔妊娠”,腹腔妊娠与残角子宫妊娠同样凶险,是指妊娠位于输卵管、卵巢及阔韧带以外的腹腔内,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异位妊娠,因有肝脏妊娠[8]、脾脏妊娠[9]报道,对于怀疑腹腔妊娠的患者在行B超检查时应加大探查范围,从盆腔延伸到上腹及肝肾隐窝、脾肾隐窝探查,并建议短期内多次复查[10]。残角子宫妊娠和腹腔妊娠两者在鉴别上主要通过辅助检查实现,当然行腹腔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该例患者入院虽积极完善了泌尿系统超声及腹部MRI,但因没有考虑到残角子宫妊娠的可能性,在行MRI检查时并没有对子宫行重点检查。另外,我们在诊断过程中忽略了异位妊娠诊断的金标准腹腔镜检查,本例患者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已基本确定异位妊娠,但不明确具体部位,如能果断行腹腔镜检查,在妊娠破裂前行手术治疗,则可避免后期发生失血性休克。此次虽未危及患者生命,但这种患者如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当地医院就诊,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本例患者由下级医院转诊,当地医院及时的转诊也从一定意义上避免了严重后果的发生。通过对本例患者的诊治,我们应对残角子宫妊娠、腹腔妊娠这类会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异常妊娠进行更加全面的把握,诊断不可过分依赖辅助检查,不可忽视腹腔镜检查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地位,采集病史应尽量详细。在救治患者过程中,如发生严重并发症应充分发挥其他科室的协助作用。总之,妇产科医师应重视残角子宫妊娠、腹腔妊娠等凶险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及时地转诊及手术治疗能从很大意义上挽救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梁海霞,陈必良.残角子宫妊娠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8):2796-2797.

[2]谢幸,苟文丽主编.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8.

[3]徐红,杨太珠.女性生殖器官先天畸形的超声诊断[J].华西医学,2008,23(1):196-197.

[4]刘艳丽,胡景香,王长存.289例女性生殖道畸形患者发生泌尿系统畸形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6):170-171.

[5]陈燕,马小燕,涂艳萍,等.三维超声在早孕期残角子宫妊娠诊断中的应用[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3,10(3):222-226.

[6]廖大伟,张体江,刘衡,等.残角子宫并宫腔内积血MRI表现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电子版),2013,32(9):1358.

[7]王鸿艳.特殊部位异位妊娠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48):1994.

[8]张桂荣,王清凤,刘海清,等.原发性肝脏妊娠破裂大出血急诊抢救1例[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25(1):40.

[9]吴松丽,王玎.脾脏妊娠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5):6278.

残角子宫妊娠破裂1例 篇6

患者, 女, 22岁, G1P0, 因停经3个月, 下腹剧痛5h, 于2009年6月8日入院。末次月经2009年3月8日, 5月30日出现下腹坠痛, 6月7日腹痛加重, 伴恶心、呕吐, 腹痛持续性加重。查体:心率116次/min, 血压60/45mm Hg, 呼吸28次/min。腹部膨隆, 不能平卧, 全腹压痛及反跳痛。妇科检查:子宫增大约3个月大小, 形状不规则, 触痛。腹穿抽出不凝血5ml。拟诊:腹腔出血, 子宫破裂, 失血性休克。立即剖腹探查, 术中见一死男婴, 头臀径14cm, 游离于腹腔内。子宫位于左侧, 孕50d大小, 右侧为残角子宫破裂, 胎盘组织嵌于破口中, 残角子宫与左侧子宫右侧壁相连, 两侧宫腔不通。腹腔内出血2000ml。行残角子宫输卵管切除术。诊断:残角子宫妊娠破裂, 失血性休克。

讨论

残角子宫是一种先天性生殖器官畸形, 位于正常子宫的一侧, 并与其紧贴或有韧带相连。残角子宫侧附有输卵管、卵巢。残角子宫可分为3型:Ⅰ型, 残角子宫腔与正常子宫腔相通;Ⅱ型, 残角子宫腔与正常子宫腔不相通;Ⅲ型, 残角子宫无宫腔。残角子宫在临床上极为罕见, 诊断有一定困难。遇到以下情况时应考虑残角子宫的可能: (1) 停经后宫体略有增大, 或不规则增大, 与停经时间相符; (2) 妊娠后, 行吸宫术后不久均有下腹隐痛及宫体压痛; (3) 有异位妊娠表现, 但停经时间较长; (4) 怀疑有双子宫一侧妊娠者; (5) 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未见胎盘组织者; (6) 引产失败或宫腔操作困难; (7) 产程无进展, 触不到羊膜囊及胎先露, 特别是过期妊娠、臀位及死胎时; (8) 子宫输卵管造影显示胎体位于子宫外; (9) B型超声显示胚胎位于正常子宫外; (10) 腹腔镜检查残角子宫增大。明确诊断后应及早手术治疗。

13例妊娠子宫破裂患者的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1月既往8年内在我院诊断为妊娠子宫破裂患者13例, 年龄24~36岁, 平均年龄32.5岁。经产妇10例, 初产妇3例。其中12例为妊娠合并子宫瘢痕 (子宫肌瘤剥除术2例, 剖宫产病史9例, 剖宫取胎盘1例) , 1例既往无子宫手术病史。

1.2诊断:

妊娠子宫破裂均经剖腹探查术证实, 术中见子宫有破口与腹腔相通, 诊断明确。

2 结果

2.1 妊娠结局:

引产中子宫破裂6例, 足月妊娠分娩过程中破裂2例, 2例新生儿预后好, 妊娠晚期自发破裂5例, 胎儿宫内死亡4例, 1例新生儿重度窒息。无孕妇死亡。

2.2 手术方式:

13例病例均行剖宫探查术, 术中根据破裂口大小、位置、有无严重并发症, 有10例行子宫修补术, 2例行子宫切除术。

2.3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1例合并盆腔内血肿, 3例发生产后大出血, 1例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术后未出现肝肾功损伤, 8例发生切口延迟愈合, 6例术后发生发热, 体温达38.5℃以上, 6例宫颈分泌物培养未见细菌生长。

3 讨论

3.1 减少无指征剖宫产, 控制剖宫产率, 是减少再次妊娠子宫破裂的关键因素。

本组中既往有剖宫产病史9例, 子宫肌瘤剥除病史2例, 剖宫取胎盘1例, 只有1例既往无剖宫产病史及子宫肌瘤剥除等子宫手术病史。子宫破裂的诱因包括既往剖宫产术史、子宫手术史、使用引产药物、先天子宫畸形、胎盘植入以及外伤等, 但在所有诱因中, 瘢痕子宫是妊娠子宫破裂的最常见原因[1,2]。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增加, 再次妊娠发生破裂可能性增加, 控制剖宫产率必然能降低妊娠子宫破裂发生风险。其次, 子宫手术病史也是发生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本组患者中妊娠晚期自发破裂5例, 3例为子宫肌瘤剥出术后妊娠, 1例上次妊娠为胎盘植入行宫底部切开取胎盘术, 1例为既往有子宫破裂病史。研究发现有子宫肌瘤剥除病史或宫底部剖宫产病史患者较子宫下段剖宫产更易发生子宫破裂。此外, 有相关文献表明此次妊娠距离上次妊娠时间过短可也增加子宫破裂风险[3], 瘢痕子宫如要再次妊娠, 必须间隔两年, 且要加强孕期检查, 发现异常, 及早住院。

3.2 妊娠合并子宫瘢痕引产发生子宫破裂风险较高, 本组中6例中期引产过程中子宫破裂, 其中5例引产过程中突然发生子宫破裂。

1例药物及利凡诺引产失败后采用钳刮术发生子宫破裂。本组6例引产均单纯药物或单纯利凡诺引产。瘢痕子宫引产采用单纯利凡诺引产, 因宫颈软化不足, 再加上强有力宫缩易导致子宫破裂。而单纯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引产有对药物不敏感者失败者, 此外米索前列醇用药量存在临床欠规范用药, 不同孕周用药量无严格规范, 量大可以导致过强宫缩。所以要采用合适引产方法可以减少引产过程中子宫破裂风险。有文献提出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引产可以提高引产成功率, 缩短产程、减少瘢痕子宫破裂风险[4]。其原理为米非司酮对抗孕酮, 降低孕酮活性, 对宫颈胶原纤维分解酶起抑制作用, 促进宫颈软化及成熟[5]。而服用米非司酮次日行利凡诺穿刺羊膜腔内引产, 使之产生的内源性前列腺素可较快引起宫缩, 减低子宫破裂危险。此外, 大剂量雌激素联合药物引产亦有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提高引产成功率的作用, 可以应用于瘢痕子宫引产, 减少瘢痕子宫破裂的风险。

3.3 密切观察产程, 合理分娩前评估可以减少分娩过程中的子宫破裂。

妊娠合并子宫瘢痕妊娠足月分娩, 分娩前评估很重要。胎儿大小中等, 先露必须入盆, 妊娠瘢痕厚薄度, 分娩前评估患者可以阴道试产者, 阴道试产过程中必须予以严密监护, 有急诊剖宫产条件及急诊输血条件。

3.4宫底加压助产是目前基层医院常用助产方法, 该助产方法有一定子宫破裂风险。

宫底加压助产必须排除头盆不称, 加压必须在宫缩同时, 嘱咐患者屏气用力同时。用力适度, 过大的压力及因妊娠后子宫下段的变薄、水肿, 可能导致子宫破裂。本组中1例助产发生子宫下段破裂及阴道撕裂伤, 教训严重。

3.5 妊娠子宫破裂手术方式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有无严重并发症及感染决定。

如患者情况可以, 因患者均较年轻, 宜采用子宫修补术, 保留患者子宫。如合并严重感染、DIC、盆腔血肿等并发症, 也可考虑子宫切除术。本组患者术后无一例出现肝肾功损伤, 8例发生切口延迟愈合, 6例术后发生发热, 体温达38.5℃以上, 6例宫颈分泌物培养未见细菌生长。虽然术后患者发热常见, 但使用抗生素可以控制患者的感染。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子宫破裂的病因及手术方式, 减少其发病率。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1月既往8年内在我院诊断为妊娠子宫破裂患者1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其临床病因、手术方式及预防措施。结果 13例孕妇无一例孕妇死亡, 胎儿宫内死亡4例, 新生儿重度窒息1例。13例病例均行剖宫探查术, 术中根据破裂口大小、位置、有无严重并发症, 有10例行子宫修补术, 2例行子宫切除术。结论 妊娠子宫破裂多与既往子宫有手术史有关, 减少瘢痕子宫, 降低剖宫产术, 可以减少再次妊娠子宫破裂的风险。子宫修补术对于没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是可行的, 术后出现严重感染的可能性较小。此外加强妊娠合并子宫瘢痕的妊娠期检查, 分娩前正确评估, 采用合适的引产方法, 可以减少妊娠子宫破裂的发生。

关键词:妊娠,子宫破裂

参考文献

[1]李玲, 于昕, 郎景和, 等.妊娠子宫破裂25例临床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 2015, 24 (2) :141.

[2]白晓霞, 王亚平, 杨小福.子宫破裂67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4, 24 (49) :331-335.

[3]Bujold E, Mehta SH, Bujiold C, et al.Interdelivery interval and uterine rupture[J].Am J Obstet Gynecol, 2002, 187 (4) :1199-1202.

[4]池芸.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用用瘢痕子宫中孕引产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4) :145.

妊娠晚期疤痕子宫破裂的临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随机选择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32例妊娠晚期疤痕子宫破裂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2~39岁,平均年龄为(31.4±2.3)岁,其中有12例完全子宫破裂孕妇、20例不完全子宫破裂孕妇。所有患者中1次剖宫产17例,2次剖宫产13例,3次剖宫产2例。

1.2 治疗方法

12例完全子宫破裂孕妇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下腹疼痛。其中有1例孕妇39岁,其孕周在29周,并12年前实施过肌瘤剔除术,某天午饭后出现了轻微的下腹部隐痛,大便后腹痛加剧,未进行相应处理,最后发生晕倒现象,来院时已休克。借助超声检查后发现腹腔存在大量的积液,未闻及胎心,胎儿在腹腔,借助急诊剖腹检查后发现子宫下段右侧壁出现了大约4 cm左右的破裂口。有2例孕妇38岁,其孕周在38周,由于胎膜早破对其进行了催产素引产,但是诱发了下腹剧痛,因此需要立即停止引产。然而大概15 min后患者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血压下降、下腹痛,经过超声检查发现胎心消失、子宫轮廓不清,对其进行急诊手术后发现在其子宫下段存在大约6 cm左右的破裂口。另外9例孕妇,有5例为一次剖宫产史,4例为两次剖宫产史,害怕再次剖宫产因此选择在家试产,最终由于腹痛剧烈而入院接受检查,检查结果发现所有产妇均出现了明显的子宫下段裂伤现象。

20例不完全子宫破裂孕妇中,12例有1次子宫手术史,8例有多次子宫手术史。其中有4例产妇在分娩阶段发生了胎儿宫内窘迫现象,需要对其进行急诊剖宫产,另外9例孕妇由于疤痕子宫选择再次剖宫产,7例孕妇由于合并症而选择急诊剖宫产。所有20例患者手术之后均出现了子宫下段变薄现象,部分位置只剩下了浆膜层。

2 结果

12例完全子宫破裂孕妇中有5例新生儿娩出后经过针对性的抢救后转儿科治疗,7例新生儿宫内死亡,10例孕妇治愈出院,另外还有2例孕妇发生了多脏器功能衰竭现象,需要转至专门的医院进行治疗,所有孕妇的出血量在400~4000m L。20例不完全子宫破裂孕妇中有5例新生儿娩出后经过针对性的抢救后转儿科治疗,15例新生儿情况良好,20例孕妇术后恢复比较理想。

3 讨论

3.1 妊娠晚期疤痕子宫破裂的诱发因素

子宫破裂属于妇产科常见的并发症,而且随着剖宫产人数的增加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临床研究发现,妊娠晚期疤痕子宫破裂的诱发因素包括以下几点:(1)前次剖宫产的手术方法及缝合技术:由于手术过程中横行的肌纤维被纵行切口切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损伤,而且横向切口愈合效果不如下段横切口好。同时,子宫下段切口位置较高,形成不理想,导致缩复后子宫切口出现下缘相对薄,上缘相对厚的现象,使切口愈合不良;(2)此次妊娠与前次剖宫产的间隔:实际上,对于大部分剖宫产术后半年内妊娠的孕妇,需要进行重复剖宫产时最好选取原疤痕进行病理检查,结果发现只有部分孕妇子宫切口疤痕肌肉化,大部分孕妇的平滑肌纤维变性。而术后2-3年的孕妇其子宫疤痕肌肉化现象比较理想,疤痕组织基本上失去了原器官结构[3]。

3.2 妊娠晚期疤痕子宫破裂的早期诊断

实际上,妊娠晚期疤痕子宫破裂存在轻微的腹痛现象。对于完全性子宫破裂孕妇具有胎心消失、宫缩停止、子宫轮廓不清等特点,一旦胎膜已破,可发现血性羊水。不完全子宫破裂孕妇一般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再次出现妊娠的患者中发病率比较高,而B型超声检查是最为有效的检查手段,其能够准确的发现子宫下段疤痕现象,从而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参考。

综上所述,在对妊娠晚期疤痕子宫破裂孕妇进行临床治疗时,要做好孕妇的全面检查工作,并未其选择针对性的手术方法、缝合技术,而且术后还要按照要求进行抗感染治疗,从而确保母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润涛,穆霞.疤痕子宫妊娠晚期子宫破裂14例临床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6,8(6):143-144.

[2]郭秀芝.妊娠晚期疤痕子宫不全破裂的临床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6,12(11):47-48.

妊娠子宫破裂 篇9

子宫破裂是指在整个妊娠过程中子宫体子宫下段发生的破裂,可分为子宫不全破裂及子宫完全破裂,多发生于妊娠后期及分娩过程中。常见有:疤痕子宫、子宫发育不良、子宫收缩过频过强等因素,能在短期内危及到孕妇及胎儿的生命,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今年我院收治了一例罕见的子宫破裂,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孕妇周某某,女性,31岁,因停经30+5周,约18:20用力排便后站立时出现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疼痛剧烈,于2012年2月12日18:57车送入院。末次月经2011年7月12日,预产期2012年4月19日,既往有乙肝小三阳病史,曾分别于2002年10月孕7个月、2006年3月孕8个月因子宫破裂、死胎等在当地县人民医院行剖宫产及子宫修补术。入院时体检:T36.1°C,P97次/分,R20次/分,BP91/37mmhg,孕妇面色苍白,严重贫血貌。表情淡漠,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隆起如孕周,下腹正中见有一长约14cm纵形手术疤痕,全腹紧张、压痛,肝、肾区叩诊满部,移动性浊音(+),子宫轮廓不清,双下肢无水肿,四肢湿冷。产检宫高27cm,腹围88cm,胎方位不清,胎心音70次/分,胎音遥远微弱,未及明显子宫收缩,无阴道流血,后计胎儿体重1200克。即予急查血常规、凝血四项,急配血等。B超提示:1.子宫破裂2.肩先露3.胎儿相当于孕29+周,脐动脉血流参数正常范围内,胎心过缓,腹腔积液。诊断:1.晚期妊娠(孕3产2孕30W+5d)2.肩先露(LSCP)3.子宫破裂4.失血性休克5.胎儿窘迫6.疤痕子宫7.乙肝病毒携带者等。于19时15分送手术室在全身麻醉下行二次剖宫术+子宫修补术及双侧输卵管结扎术,于下腹正中原皮肤疤痕处纵形切口楔形切除原手术疤痕组织,逐层切开进入腹腔。术中见:腹腔内大量积血和血块共2500ml,胎盘已完全剥离并游离于腹腔中,羊膜囊完整,予破膜,羊水血性,量约500ml,胎方位LSCP,于19:26娩出一男婴,Apgar评分为1-3-6分,儿科医生复苏后转新生儿病房抢救治疗。胎儿娩出后即取胎盘胎膜,清理腹腔积血后,子宫前壁与前腹膜,肠管系膜粘连,子宫大小约12×13×6cm,子宫前壁全层破裂,可见一长约13cm斜形破裂口,局部少许活性渗血,子宫质脆,弹性差,产妇及家属要求保留子宫,即予修补子宫破裂口,术中宮缩欠佳,予肌肉注射欣母沛注射液0.25mg后宫缩逐渐好转。双附件外观无异常,以抽芯包埋法结扎双侧输卵管。清理盆腔,置腹腔引流管1条,术中胎盘送病检。手术顺利,生命体征平稳,术中出血约100ml,术中输晶体液1800ml,胶体1000ml,输红细胞8单位(悬浮红细胞6单位,去白细胞、红细胞2单位),血浆400ml,术中尿液500ml,色清,术后护送产妇安返病房休息。术后诊断:1.早产剖宫产(孕3产3孕30W+5d)2.肩先露(LSCP)3.子宫破裂4.失血性休克5.新生儿重度窒息6.疤痕子宫7.绝育8.乙肝病毒携带者。

2 讨论:

子宫破裂的发生常见于疤痕子宫,子宫发育不良,宫缩过频过强等因素,发生率最高的为疤痕子宫,本例子宫破裂患者仍考虑子宫发育不良所致,其妊娠3次每次均发生完全子宫破裂均发生在妊娠晚期。因此在接诊子宫破裂孕妇时,接诊者应迅速了解孕妇生命征,及神智、出血量、子宫收缩及子宫轮廓等情况,应及时迅速地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予吸氧,上心电监护及胎儿电子监护,了解孕妇及胎儿的情况,迅速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做好术前准备,准确执行医嘱,为抢救生命争分夺秒。

参考文献:

[1] 韦有吉,沈铿.妇产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3.

残角子宫双胎妊娠破裂1例 篇10

患者22岁, 住院号2011335。因停经3个月, 撕裂样腹痛伴肛门下坠感6h, 于2011年3月9日入院。末次月经2010年11月6日, 停经40d后出现早孕反应至今。1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 呈阵发性疼痛, 曾到妇幼保健院就诊, B超提示;早孕12周双胎妊娠, 先兆流产。给予保胎治疗, 症状稍缓解。6h前自觉下腹部撕裂样疼痛, 伴肛门下坠感而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6.5℃, 脉搏110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80/40mmHg, 面色苍白, 大汗淋漓, 四肢冰冷, 脉搏细弱, 心肺未闻及异常, 全腹压痛, 反跳痛明显, 腹肌紧, 移动性浊音 (+) , 肠鸣音减弱。妇科检查:宫颈举痛明显, 后穹隆饱满, 穿刺抽出暗红色不凝血液5mL, 子宫体前位, 大小触不清, 左侧附件可触及一包块, 大小触不清, 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急查血常, WBC5.4×109/L, PBC 3.2×109/L, HB 7g/L, PLT 131×72%, L 28%。B超提示:异位 (双胎) 妊娠破裂。诊断:异位妊娠破裂, 失血性休克。急诊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子宫增大如怀孕40d大小, 子宫左角处有一残角子宫约9cm×7cm×7cm大小, 表面呈紫蓝色, 并见一约4.0cm×4.0cm的破口, 有活动性出血, 胎盘附着于破口, 一对长约5cm的成形男胎漂浮于腹腔内, 已取出。右侧附件正常。探查残角与正常子宫无管道相通, 行残角子宫及左侧输卵管切除术, 清除腹腔积血约3500mL。术后给予输血、防感染、支持等治疗。7d拆线, 腹部切口甲级愈合。痊愈出院。病理诊断 (病理号100) :残角子宫双胎妊娠破裂。

2 讨论

子宫残角是指同侧副中肾管发育不全所致的先天畸形, 他无宫颈并且往往不与对侧发育较好的子宫相通。当残角与对侧子宫不相通时, 其受孕所需的精子肯定经对侧输卵管再经腹腔游走而来[1]。所以, 残角子宫妊娠是一种罕见的异位妊娠, 其发生率为1/10万~1/15万[2]。本例在术中探查残角与宫腔不通其受孕所需的精子是经对侧输卵管游走而来。由于残角子宫壁发育不良不能承受过大的胎儿, 通常在孕4~6个月时破裂。本例在早孕3个月时破裂, 并且术中见一对成行男胎, 说明是双胎妊娠。因此, 残角子宫妊娠是一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疾病, 术前诊断率低于5%, 而误诊率甚高[2]。如果能早期确诊, 早期手术治疗, 可以保住孕妇的生命安全, 否则易导致孕妇死亡。手术切除残角是唯一的治疗选择[2]。

关键词:妊娠,残角子宫,破例

参考文献

[1]王淑珍.妇产科临床与实践[M].上海:山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632.

上一篇:功率扰动法下一篇:旅游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