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相关子宫内膜蛋白(通用7篇)
妊娠相关子宫内膜蛋白 篇1
子宫内膜息肉属于一种良性的妇科肿瘤病变,主要可见于子宫基底层内膜的腺体与间质处发生局限性的增生[1]。EP能够干扰受精卵的正常着床,并影响子宫内膜的容受性从而导致不孕的发生,因此不孕患者于助孕前以宫腔镜检测EP并给予手术治疗对于提高妊娠率是十分必要的[2]。本院回顾性分析了81例EP不孕患者资料,以了解患者接受宫腔镜手术治疗后的自然妊娠率及其相关因素,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接受宫腔镜手术治疗的81例EP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1~41岁,平均年龄为(31.61±10.37)岁;不孕年限为1~5年,平均不孕年限(2.96±1.34)年。全部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之不孕症相关诊断标准[3]。EP诊断依据《妇科内镜学》之相关诊断标准[4]。本次入选患者中均排除男性不育者,合并盆腔不孕因素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患者,合并其他内分泌不孕因素患者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全部患者均有妊娠意愿。
1.2方法全部患者均于月经干净后3~7 d内行宫腔镜手术,患者于手术前晚在宫颈内置入海藻棒扩张宫颈,宫腔镜使用奥林巴斯医疗设备公司出品的宫腔镜电视系统,选用直管式硬宫腔镜,以5%的葡萄糖注射液作为膨宫介质,膨宫压力维持在90~110 mm Hg(1 mm Hg=0.133 k Pa),压力设灌流速240~260 ml/min;电极输出切割功率设置为80~100 W。静脉全身麻醉,消毒铺巾,以宫颈钳钳夹宫颈前唇部,行宫颈的深部探查;以扩宫器充分扩张子宫颈,经宫颈口置入宫腔镜;仔细观察子宫颈的内口、子宫前后壁、宫底以及两侧的子宫角等处,确定息肉的大小、位置、形态与数量,测量息肉基底处的宽度;于宫腔镜电视系统直视下定位息肉进行电切割,取出切除的息肉送病理检验;对子宫内部于宫腔镜下进行复检,确定息肉完全彻底清除后结束手术。
1.3观察指标全部患者均随访18个月,统计术后自然妊娠率及妊娠时间,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结果
2.1术后自然妊娠术后全部患者均获有效回访,其中2例复发,复发率为2.47%;术后阴道不规则出血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70%。术后自然妊娠55例,自然妊娠率为67.90%。其中6个月内妊娠46例,占自然妊娠的83.64%(46/55);6个月后妊娠9例,占自然妊娠的16.36%(9/55),6个月内自然妊娠率显著高于6个月后自然妊娠率。
2.2影响因素分析55例妊娠患者作为妊娠组,以26例未妊娠患者作为未妊娠组,妊娠组患者平均年龄为(27.53±3.29)岁,未妊娠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1.95±4.09)岁,妊娠组患者年龄显著低于未妊娠组(P<0.01);两组不孕时间[妊娠组:(2.63±1.05)年、未妊娠组:(3.07±1.33)年]、不孕类型[妊娠组:原发32例、继发23例;未妊娠组:原发17例、继发9例]及息肉类型(妊娠组:直径≤1.0 cm 25例、直径≥1.0 cm或多发30例;未妊娠组:直径≤1.0 cm 9例、直径≥1.0 cm或多发17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年龄因素是影响EP患者术后妊娠的因素。
3讨论
EP可发生在各年龄段的妇女当中,近年来EP的临床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在35岁以下的女性中EP发病率约为3%,35岁以上的女性中EP发病率约为23%,而绝经的女性中EP的发病率则可高达31%。临床上约有15%的不孕患者合并有子宫内膜息肉[5]。EP主要可表现为子宫内膜的基底层可见有局限性的增生,向宫腔突起,多为有蒂细小组织,呈良性,由分布不均匀的内膜腺体与间质成分构成。分析EP的病因通常认为可与炎性病变以及内分泌的紊乱相关,特别是与雌激素的过高表达密切相关。不同位置的子宫内膜所表达的雌激素水平也不尽相同,可导致子宫内膜对于雌激素受体的不平等效应,诱导局部内膜发生过度增殖从而形成息肉。EP在临床上通常并无明显的典型症状,可见阴道不规则出血、经期延长、非经间期异常出血等。而EP被认为与不孕相关,分析其原因主要与EP导致的子宫不规律性出血、子宫内膜局部激素水平异常、炎症反应以及其对于受精卵着床的干扰等相关。EP不孕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要在保障疗效、积极预防息肉复发的同时充分保护子宫内膜组织,不能影响到患者日后的生育能力。既往多以非直视的盲刮宫腔进行诊疗,临床的漏诊、误诊率高,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7]。随着阴道超声、子宫医学影像学特别是宫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日趋成熟,EP的诊疗水平出现显著提升。宫腔镜是临床上唯一能够直视宫腔的一种医疗设备,宫腔镜手术治疗EP具有手术用时少、术后恢复快、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被临床与患者广泛认可,现已成为EP诊断与治疗的金标准[8]。EP的临床治疗以清除息肉,消除临床症状、预防复发以及提高术后妊娠率为主要目的。宫腔镜下检查能够有效降低诊断侵扰性,并且能够于直视下观察子宫内膜的生理状态及病理改变。直视下检查还可避免盲目刮宫所遗漏的微小病灶,有效的降低了复发的可能性。宫腔镜手术清除息肉后有效的改善了子宫内膜的环境,提高了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宫腔镜手术治疗EP的复发率为2.47%,术后阴道术后出血率为3.70%,提示宫腔镜手术术后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的优势。术后的自然妊娠率为67.90%,其中6个月内妊娠46例,占自然妊娠的83.64%,6个月后妊娠9例,占自然妊娠的16.36%,6个月内的自然妊娠率显著高于6个月后的自然妊娠率,提示宫腔镜术后6个月内是患者自然妊娠的最佳时期。通过分析得知,术后自然妊娠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7.53±3.29)岁,未妊娠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1.95±4.09)岁,自然妊娠患者年龄显著低于未妊娠患者(P<0.01),而不孕时间、不孕类型及息肉类型比较差异无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年龄因素是影响EP患者术后妊娠的因素。
综上所述,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具有疗效确切、不易复发、术后妊娠率高等明显优势,患者年龄是影响宫腔镜术后患者妊娠的关键因素。同时由于EP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显著,易耽误治疗时间,而患者的年龄因素又是术后自然妊娠的关键因素,因此不孕的女性应重视健康体检及月经期延长的信号,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以提高术后妊娠的几率。
摘要:目的 分析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EP)不孕患者术后的妊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1例EP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8个月,统计术后自然妊娠率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术后2例复发,复发率为2.47%;术后阴道不规则出血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70%。术后自然妊娠55例,自然妊娠率为67.90%;其中6个月内妊娠46例,占自然妊娠的83.64%,6个月后妊娠9例,占自然妊娠的16.36%。妊娠组患者平均年龄为(27.53±3.29)岁,未妊娠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1.95±4.09)岁,妊娠组患者年龄显著低于未妊娠组(P<0.01);两组不孕时间、不孕类型及息肉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症疗效确切,患者年龄对于术后自然妊娠率具有直接影响,单纯子宫内膜息肉所致的不孕患者应尽早接受宫腔镜手术治疗以提高术后自然妊娠的几率,同时术后6个月内是妊娠的最佳时机。
关键词: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手术,自然妊娠
参考文献
[1]周晓景,韩冰兵,杜翠果.不同类型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术后妊娠及复发状况研究.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4):32.
[2]陈海霞,苏迎春,孙莹璞,等.不孕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宫腔镜诊治临床分析.生殖与避孕,2011,31(2):102-105.
[3]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81.
[4]夏恩兰.妇科内镜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0-107.
[5]陈玉清,唐教清,黄孙兴,等.子宫内膜息肉对不孕患者临床妊娠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3,34(6):906-910.
[6]Kim MR,Kim A,Jo MY,et al.High frequency of endometrial polyps in endometriosis.J Am Assoc Gynecol Laparosc,2003,10(1):46-48.
[7]李秀然.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宫腔镜下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观察.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7):2688-2690.
[8]蔡莹莹.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术后妊娠状态相关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中国现代医生,2011(27):38-40.
妊娠相关子宫内膜蛋白 篇2
1 雌激素
临床应用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变化[2],增殖早期子宫内膜厚度1~4 mm,增殖中期4~8 mm,增殖晚期8~14 mm,增殖期子宫内膜厚度受受雌激素影响[3],在增殖早期开始应用雌激素会发现子宫内膜厚度可增加2~4 mm,同时宫内妊娠率也增加明显,临床上应用雌激素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成为生殖科医生常用的方法。目前雌激素的用量及用药时间尚无统一标准,一般以内膜厚度为标准,研究资料发现宫腔粘连术后连续应用雌激素(戊酸雌二醇)[4]3个月后10天加用黄体酮与人工周期3个疗程相比较,前者增加内膜厚度优于后者,在用药途径上研究发现应用17β雌二醇阴道用药可明显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与口服相比对宫腔形态恢复疗效相似,且可避免药物的肝脏首过效应。
2 Aspirin
通过改善子宫内膜血流增加子宫内膜厚度,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之间有一特殊区域约1 mm,超声可探及内膜下血流信号,大量研究表明内膜及内膜血流与良好的妊娠结局密切相关,应用小剂量Aspirin(50~150 mg/d)[5]与雌孕激素人工周期协同治疗子宫内膜薄,低剂量的Aspirin能改变前列环素和血栓素的平衡,改善局部血循环、通过抗炎作用抑制炎症介质引起的子宫、卵巢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改善子宫动脉血供,增加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的表达,促进子宫内膜的生长,子宫各级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发现PI、RI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显著增加临床妊娠率。
3 机械刺激
临床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受刮宫机械刺激后促进子宫内膜血管相关因子的表达[6],顶浆分泌旺盛,增强腺体发育,促进子宫螺旋动脉生成,改善毛细血管交换,增加子宫内膜血流量,促进基质细胞水肿和蜕膜化,刮宫术清除不规则的子宫内膜,有利于受精卵着床。机械刺激是指用小号刮匙搔刮刺激子宫内膜各壁,搔刮时间一般在中晚卵泡期(月经的4~8天)。临床应用机械刺激是一种侵入性手术操作,必须有严格的无菌技术支持,否则引起术后宫腔感染、粘连,近些年此方法已很少应用,应用时与雌激素结合可取到良好的效果。
4 中西药结合治疗
中医以补肾为主,《傅青主女科》曰:“妇人受妊,本于肾气旺也,肾旺是以摄精”,诸多报道研究发现口服中医可改善不孕患者内膜微环境,有利于孕卵着床及早期绒毛形成。临床用药以补肾健脾、益气培元、滋养精血、活血通络、养血安胎为主,王玉娥[7]等用补肾生血方改善不孕患者子宫内膜ER、PR的表达。耿彩平[9]应用复方丹参滴丸在IVF治疗中能使一部分患者HCG日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增加,提高妊娠率。临床证实补肾中药可调整月经周期,增强卵巢功能,改善内分泌,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
5 维生素E联合己酮可可碱改善子宫毛细血管
维生素E可以改善多种器官的毛细血管血供,己酮可可碱能抑制血管收缩[13],降低局部血管阻力,改善受病理损害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缺血局部的营养性微循环。国外有多例报道不明原因的内膜小于6 mm不孕患者应用维生素E联合己酮可可碱平均治疗8个月后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增厚,且多例妊娠成功。
6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多数学者认为多种炎性因子与血管再生有关[11],这其中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12]。血管再生可以改善子宫内膜血供并支持内膜增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以调节内膜血管的再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胚胎种植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种植窗时期增强内膜容受性能有效提高妊娠率。
7 生物电刺激
仿生物电流刺激[13]采用低频电流使子宫血管平滑肌收缩和松弛,降低血管阻力,增加盆腔、子宫内膜和子宫肌肉的血液循环,改善盆腔微环境,增加子宫内膜血供,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能提高临床妊娠率。
8 总结
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妊娠率是临床生殖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着床期子宫内膜对胚胎的容受性是影响妊娠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引起子宫内膜变薄的不通原因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是提高妊娠率的关键,在生殖科专家的不断努力下关于改善子宫内膜的容受性的治疗方法及药物、手术对母、胎的安全性都有待于不断总结和提高。
妊娠相关子宫内膜蛋白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8年1月~2011年12月308例异位妊娠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年龄17~45 (平均24.5) 岁, 其中输卵管妊娠281例 (147例为左侧, 134例为右侧) , 卵巢妊娠23例, 腹腔妊娠及阔韧带妊娠各2例。
1.2 病理检查方法
308例患者均行诊刮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术, 内膜组织采用4%中性甲醛固定, 常规石蜡切片, HE染色, 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结构特征并作出诊断。
2 结果
2.1 单相变化
(1) 蜕膜组织:38.96%的病例表现为单纯蜕膜组织 (120/308) , 子宫内膜表现为大量核圆、淡染、胞质丰富、呈堆砌排列的多边形肥大蜕膜细胞, 腺体较少, 大小不等, 散在分布, 上皮组织为立方状或扁平状。 (2) 高度分泌:5.19%的病例表现为高度分泌 (16/308) , 子宫内膜表现为大量分泌旺盛的腺体, 体积较大, 形状不规则, 间质较少, 腺上皮细胞胞质丰富, 呈簇状突起。 (3) 分泌反应:13.31%的病例表现为高度分泌 (41/308) , 特点是分泌反应及分泌反应欠佳同时存在, 前者形态符合正常分泌期细胞, 后者腺体小, 分泌少, 间质细胞蜕膜样反应较差, 远离血管的腺体发育不良。 (4) 增生反应:3.57%的病例表现为增生反应 (11/308) , 特点是增生反应及增生反应欠佳同时存在, 前者形态符合正常增生期细胞, 后者腺体小, 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单层排列, 胞质少, 核细长无分裂相, 间质细胞梭形排列。 (5) 不规则脱卸:2.27%的病例表现为不规则脱卸 (7/308) , 特点是内膜中残余分泌反应的腺体, 腺上皮细胞胞质丰富、核固缩淡染、腺腔可呈多角形、梅花形或星形。
2.2 复相反应
(1) 高度分泌伴A-S反应:9.42%的病例表现为此型 (29/308) , 特点是在具有高度分泌型的同时, 存在腺上皮细胞跳跃性异型。 (2) 高度分泌伴蜕膜组织:9.42%的病例表现为此型 (29/308) , 同时具有高度分泌型及蜕膜组织型的特点。 (3) 高度分泌伴蜕膜组织及A-S反应:7.14%的病例表现为此型 (22/308) , 同时具有三种病理组织类型的特点。 (4) 分泌伴增生:10.71%的病例表现为此型 (33/308) , 同时具有分泌反应和增生反应两种类型的特点。
3 讨论
异位妊娠指受精卵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如输卵管、卵巢、阔韧带甚至腹腔等着床并发育, 多为输卵管妊娠。不同时间、部位发生的异位妊娠, 由于患者雌二醇、β-HCG、孕酮等激素的血清浓度变化不一, 且出血时间、内膜脱落及绒毛存活状况不同, 其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有所不同, 但由于影响因素多且复杂, 这种病理变化难以用于诊断异位妊娠的具体部位及发生时间。然而, 对于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 这些病理变化仍有重要的价值。
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异位妊娠可被误诊为卵巢蒂扭转、黄体破裂、急性盆腔炎或急性阑尾炎等外科疾病。对此类病例, 子宫内膜病理可以诊断。蜕膜组织是子宫内膜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形成的特征性组织结构, 其存在提示卵细胞的着床及生存, 但许多异位妊娠患者在就诊时内膜已经脱落, 或内膜对孕激素反应不足, 因而未出现蜕膜样改变[3]。内膜的高度分泌表现则是雌激素及孕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是妊娠存在的标志, 无论正常妊娠、异位妊娠、流产、水泡状胎瘤等, 子宫内膜均可出现高分泌样表现, 因此该表现对于鉴别诊断异位妊娠与各种外科疾病意义重大。分泌反应则是孕激素作用不完全的结果, 其原因可能是内膜对孕激素不敏感, 也可能是妊娠自行中断, 孕激素分泌减少所致。增生反应是孕激素作用消失, 子宫内膜创伤修复的表现, 多见于陈旧性异位妊娠。A-S反应, 又称蜕膜反应, 其具体产生机制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与绒毛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大多数见于异常妊娠[4]。因此A-S反应对于异位妊娠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子宫内膜不规则脱卸的原因主要是卵巢功能紊乱、滥用激素或慢性炎症, 本次研究中, 7例表现为不规则脱卸的病例均为卵巢异位妊娠, 因此不规则脱卸表现可能提示异常妊娠位于卵巢。
综上所述, 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用于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子宫内膜病理报告进行分析时, 必须对其形态及结构的多样性具有充分的认识, 熟悉其与其他疾病引起的子宫内膜病理变化之间的异同, 提高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率, 对诊断较困难的宫外孕病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早确立宫外孕诊断, 在受累脏器未破裂前早期治疗宫外孕, 减少出血及保留输卵管功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摘要:选择308例行诊刮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术的异位妊娠患者, 观察其子宫内膜病理变化。结果异位妊娠患者的子宫内膜可分为蜕膜组织型、高度分泌型、不规则脱卸型、A-S反应、分泌反应、增生反应, 共6种基本类型, 同一患者的子宫内膜可同时存在多种基本病理类型。受激素的影响, 异位妊娠患者的子宫内膜病理变化存在复杂性及多样性, 多种病理变化同时存在以及少数罕见病理变化的存在易引起误诊或漏诊。因此临床医师必须熟悉各种病理变化的特征, 提高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率。
关键词:异位妊娠,子宫内膜,病理变化
参考文献
[1]吴东恩, 符云, 张梅芳, 等.307例异位妊娠诊刮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30 (18) :90.
[2]肖欣, 张亚.50例宫外孕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1 (4) :457-458.
[3]李武, 杜炜杰.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酮、癌抗原125及子宫内膜厚度用于早期异位妊娠诊断的价值[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26 (10) :759-762.
妊娠相关子宫内膜蛋白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助孕失败患者121例作为失败组, 并选取同期收治的未助孕患者116例作为未助孕组, 并根据其子宫内膜息肉情况, 分为息肉组和无息肉组, 分析其临床情况。失败组年龄25~38岁, 平均年龄 (31.69±5.26) 岁。未助孕组年龄24~37岁, 平均年龄 (32.08±5.16) 岁。失败组中, 息肉组60例, 无息肉组61例。未助孕组中, 息肉组58例, 无息肉组5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中需要比较失败组和未助孕组中息肉组以及无息肉组的妊娠率。另需要将所有患者按照35岁进行分组, 对不同年龄段和息肉是否摘除患者的妊娠情况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子宫内膜息肉发生情况比较
本次研究中, 低于35岁129例, 至少为35岁108例。在低于35岁患者中, 子宫内膜息肉46例, 发生率为25.65%明显低于至少为35岁的58例, 发生率为5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失败组中子宫内膜息肉对妊娠的影响
在失败组中, 无息肉组妊娠33例, 妊娠率为54.09%, 明显高于息肉组的18例, 妊娠率为3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未助孕组中子宫内膜息肉对妊娠的影响
在未助孕组中无息肉组妊娠29例, 妊娠率为50%;息肉组妊娠29例, 妊娠率为5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宫腔病变的类型中, 子宫内膜息肉是最为常见的一类, 同时也是由于子宫内膜底层局灶性增生而出现的良性病变。诸多的研究显示, 子宫内膜息肉的出现可能和内分泌紊乱有着极大的关系[2]。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时间可能会在患者青春期后的任何时间, 其发生的主要因素为激素水平、细胞凋亡以及炎症的刺激等。
当患者绝经期和绝经后期, 由于雌性激素的水平出现了不断的下降, 在血液循环中的雌性激素会根据肾上腺皮质产生的雄烯二酮在脂肪组织中不断储存, 并转化成为雌酮, 同时在此时作用在患者子宫中, 最终导致子宫内膜息肉的出现。
一般而言, 若息肉体积较为细小, 患者在临床发病时并不会出现明显症状, 但再写不断的增长后, 则会导致患者发生子宫异常出血或是出现血性分泌物等情况,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3]。尤其是子宫内膜息肉会导致不孕,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造成极大影响。
正是由于这种特点, 分析子宫内膜息肉对不孕患者临床妊娠的影响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显示, 不同年龄患者的子宫内膜息肉发生情况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失败组中无息肉组妊娠率明显高于息肉组, 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未助孕组中无息肉组妊娠率和息肉组妊娠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说明, 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和年龄有着较大关系, 年龄较大的患者中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率极高[4]。而在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妊娠情况上, 本次研究中显示在助孕失败的患者中, 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是比较明确的, 对应的无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不孕的原因极有可能时发生了其他的因素。尤其是通过本次研究可以显示, 在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实施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将其息肉进行摘除后能够改善输卵管的畅通程度, 能够提升患者在治疗后的妊娠成功率。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未助孕组患者中是否摘除了子宫内膜息肉对其妊娠情况的影响并不大[5]。因此在进行助孕的过程中, 需要明确患者是否发生了子宫内膜息肉的情况, 并及时的对其子宫内膜息肉情况进行排除, 以期提升妊娠率。
综上所述, 子宫内膜息肉是导致不孕的主要原因, 同时在助孕过程中会影响到胚胎种植。因此不孕患者需要及时的进行子宫内膜息肉检查, 并将其摘除, 提升妊娠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息肉对于不孕患者临床妊娠造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助孕失败患者121例作为失败组, 并选取同期收治的未助孕患者116例作为未助孕组, 并根据其子宫内膜息肉情况, 分为息肉组和无息肉组, 分析其临床情况。结果 不同年龄患者的子宫内膜息肉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失败组中无息肉组妊娠率明显高于息肉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未助孕组中无息肉组妊娠率和息肉组妊娠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子宫内膜息肉会对不孕患者的临床妊娠情况造成极大影响。
关键词: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临床妊娠,影响
参考文献
苗, 等.不孕症子宫内膜息肉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2, 28 (5) :380-383.
[2]叶云, 吴嘉齐, 吴日然, 等.宫腔镜下不同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06, 12 (4) :426-428, 431.
[3]徐红.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治疗子宮内膜息肉不孕患者的疗效对比[J].中国内镜杂志, 2010, 16 (6) :591-593.
[4]凌玫, 谢继平.宫腔镜联合孕激素在诊治不孕合并隐匿性子宫内膜息肉的应用价值[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27 (6) :891-892.
妊娠相关子宫内膜蛋白 篇5
Raf激酶抑制蛋白 (Raf kinase inhibitor protein, RKIP) , 由Yeung等第一次发现存在于于前列腺癌中, 是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家族的成员, 其定位于12p24.23染色体, m RNA长为1507bp。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4], Raf激酶抑制蛋白在多种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组织中导致肿瘤细胞稳态表达减少或缺失, 它是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因此, Raf激酶抑制蛋白基因功能的丧失在恶性转换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在, 关于Raf激酶抑制蛋白的研究已经成为肿瘤细胞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5,6]。然而, 关于Raf激酶抑制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很少, 国内鲜有报道。因此, 本文以Raf激酶抑制蛋白在各宫颈组织中的表达, 分析其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 为子宫内膜癌的基因治疗提高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菏泽市立医院2014~2016年收治的子宫内膜癌病例中选取子宫内膜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按病理分级:Ⅰ级 (高分化) 25例、Ⅱ级 (中分化) 50例、Ⅲ级 (低分化) 45例。另外选取同期存档的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蜡块40例作为对照。本实验所涉及到的病理、病例均未经接受化疗、放疗治疗。
1.2 方法
本实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af激酶抑制蛋白表达。兔抗人Raf激酶抑制蛋白多克隆抗体购自美国的Santa Cruz公司, 鼠抗人NF-KB单克隆即用型抗体及P-V6000免疫组化试剂盒均购自于北京中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按照P-V6000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盒的操作说明进行操作。采用已知阳性的切片作阳性对照, 以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
1.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断
Raf激酶抑制蛋白阳性染色位于细胞浆, 其阳性着色主要位于胞浆。阳性细胞的Raf激酶抑制蛋白在细胞浆里呈现出浅黄色、棕色、棕褐色颗粒沉淀。其染色强度标准为:3分、棕褐色, 2分、棕黄色, 1分、黄色, 0分、不着色。而在本次试验中阳性细胞所占比例的标准为:≤25%为0分, 26-50%为1分, 51-75%为2分, ≥75%为3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及PPMS1.5对以上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Raf激酶抑制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宫颈上皮肉瘤以及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见图1-3。由图1-3可知, 采用Raf激酶抑制蛋白其阳性表达率分别达到28%、78.1%和87.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已有研究结果证明:Raf激酶抑制蛋白参与正常细胞内多条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 而在病变的细胞中能够降低其转移率。作为子宫内膜癌细胞诊断标志物的Raf激酶抑制蛋白, 必然受到足够的重视[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在正常的子宫内膜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以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Raf激酶抑制蛋白表达率越高, 其临床期望值越大, 从而揭示了Raf激酶抑制蛋白的缺失以及下调与子宫内膜癌的转移和侵袭密切相关, 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明确, 期待进一步研究, 但是, 对研究Raf激酶抑制蛋白有可能治愈子宫内膜癌提供的新靶点。
摘要: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关于Raf激酶抑制蛋白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af激酶抑制蛋白表达, 分析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 Raf激酶抑制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宫颈上皮肉瘤以及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28%、78.1%和87.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af激酶抑制蛋白参与正常细胞内多条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 而在病变的细胞中能够降低其转移率。作为子宫内膜癌细胞诊断标志物的Raf激酶抑制蛋白, 必然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正常的子宫内膜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以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Raf激酶抑制蛋白表达率越高, 其临床期望值越大, 从而揭示了Raf激酶抑制蛋白的缺失以及下调与子宫内膜癌的转移和侵袭密切相关, 对研究Raf激酶抑制蛋白有可能治愈子宫内膜癌提供的新靶点。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Raf激酶抑制蛋白,表达
参考文献
[1]Simister P C, Banfield M J, Brady R L.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PEBP-2, a homologue of the PEBP/RKIP family.Acta Crystal logr D Biol Crystallogr, 2002, 58 (2) :1077-1080.
[2]Yeung K C, Rose D W, Dhillon A S, et al.Raf kinase inhibitor protein interacts with NF-KB-inducing kinase and TAK1 and inhibits NF-KB activation.Mol Cell Biol, 2001, 21 (21) :7207-7217.
[3]成毅明, 于和鸣, 石心泉, 等.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特异表达[J].中国男科学杂志, 2006, 20 (3) :38-42.
[4]Fu Z, Smith P C, Zhang L, et al.Effects of raf kinase inhibitor protein expression on suppression of prostate cancer metastasis.JNatl Cancer Inst, 2003, 95 (12) :878-889.
[5]Goumon Y, Angelone T, Schoentgen F, et al.The hippocampal cholinergic neuro stimulating peptide, the N-terminal fragment of the secreted phosphatidy lethanolamine-binding p rotein, possess a new biological activity on cardiac physiology.J Biol Chem 2004, 279:13054-13064.
[6]杨桂芳, 邓长生, 熊永炎, 等.胃癌、癌前病变中核因子-κBp65、c-myc的表达[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3, 20 (4) :260-262.
妊娠相关子宫内膜蛋白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将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 并进行妇产科手术治疗。按照患者病变类型分为异位内膜组与在位内膜组, 每组患者30例。异位内膜组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所有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在26~53岁, 平均年龄为 (37.34±1.33) 岁;在位内膜组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所有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在26~52岁, 平均年龄为 (37.02±1.38) 岁。另选取30例同期由于患有单纯肌壁间子宫肌瘤疾病进行手术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在25~51岁, 平均年龄为 (36.98±1.41) 岁。在位内膜组、异位内膜组、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例数、教育背景以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且P>0.05,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 之后将其术中脱落子宫内膜组织应用浓度为10%甲醛溶液进行固定, 将固定完成的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石蜡包埋, 4μm连续切片, 应用HE染色法对其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若能够观察到明显子宫内膜组织, 则进行下一步研究, 反之应重新选取。①骨桥蛋白测定方法:将上述子宫内膜组织蜡块进行连续切片、脱蜡处理, 之后使用浓度为3%过氧化氢溶液对其进行内源性酶灭活处理, 持续灭活15min, 灭活完成后将其放入微波炉中加热15min, 此举目的在于将子宫内膜组织中的抗原进行修复, 待其自然冷却后, 将非免疫性羊血清滴入子宫内膜组织, 从而达到阻断子宫内膜组织中非特异性结合的效果。依次将一抗 (骨桥蛋白鼠抗人单抗, 美国COMICON公司生产) , 二抗 (羊抗鼠Ig G) 、SP液 (中国福建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DAB (二氨基联苯胺) 加入其中, 进行3~5min显色, 之后使用苏木素对其进行复染、脱水以及透明处理。使用中性树胶对标本进行封片, 放入显微镜下观察。②基质金属蛋白酶9测定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SP对子宫内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进行检测, 一抗为即用型鼠抗 (MMP-9) 或单克隆抗体, 试剂为美国Maxin Bioteeh公司生产, SP试剂盒为中国福建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1.3 结果判定
使用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对子宫内膜中的骨桥蛋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进行图像分析处理。处理时所使用的仪器为澳大利亚Wei Niyand公司生产的彩色图像分析仪。子宫内膜中的细胞质内出现黄色颗粒即为阳性细胞, 并对显示为阳性细胞的面积、灰度等方面进行扫描, 其中平均灰度=总灰度/扫描所知黄色区域面积, 即骨桥蛋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强度。每一切片均选择四个不同视野完成扫描, 并且对每个视野测定三次后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三组子宫内膜患者进行扫描时均为同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临床检验医师使用同一台设备检测定完成。对三组患者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得出结论。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于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异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以及对照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骨桥蛋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情况对比分析, 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异位内膜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内子宫内膜组织中骨桥蛋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强度均高于在位内膜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 在位内膜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内子宫内膜组织中骨桥蛋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强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且P<0.05, 三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 即Endometriosis, 简称EM, 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 可导致患者盆腔疼痛, 甚至出现不孕, 对患者身心均造成严重影响, 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发病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 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骨桥蛋白, 即Osteopontin, 简称OPN, 是一种分泌型磷酸化糖蛋白, 其中富含唾液酸, 在人体中发生的细胞粘附、迁移、炎症反应、组织修复、信号转导以及细胞凋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临床研究表明, 人体生理组织中若发生相关病变, 如炎症, 则生理组织中将发生不同程度的骨桥蛋白表达[3]。本文研究可知, 发生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体内子宫内膜组织中骨桥蛋白表达强度明显增加, 且异位内膜患者表达强度高于在位内膜患者, 因此可知骨桥蛋白可能在患者出现异位子宫内膜粘附、种植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即Matrix metall-oprteinases 9, 简称MMP-9, 是广泛分布在人体各种组织器官中的蛋白水解酶, 能够对细胞外基质进行降解, 对人体中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细胞的生长、分化以及月经来潮的发生情况均能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4]。基质金属蛋白酶9能够对人体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形成新生血管, 同时能够与整合素进行相互活化, 从而达到加强细胞与细胞之间黏附作用的目的[5]。本文研究可知,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异位内膜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在位内膜组以及对照组, 因此,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人体发生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异位黏附、生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骨桥蛋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子宫内膜病变中表达强度均升高, 因此, 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病变与骨桥蛋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变化密不可分, 临床应根据这一特点对子宫内膜病变进行深入研究, 从而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疾病方法,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本文将选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从而探讨骨桥蛋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特点, 为提高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在位内膜组、异位内膜组以及对照组患者手术完成后由其体内剥离的子宫内膜进行骨桥蛋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得出结论。结果 异位内膜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内子宫内膜组织中骨桥蛋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强度均高于在位内膜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 在位内膜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内子宫内膜组织中骨桥蛋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强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且P<0.05, 三组患者对比结果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桥蛋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子宫内膜病变中表达强度均升高, 因此, 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病变与骨桥蛋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变化密不可分, 临床应根据这一特点对子宫内膜病变进行深入研究, 从而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疾病方法,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骨桥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子宫内膜病变,临床表达研究
参考文献
[1]Weber GF.The metastasis gene osteopontin:a candidate target for cancer therapy[J].Biochim Biophys Acta, 2011, 1552 (7) :61-85.
[2]刘思金, 胡国法, 刘思国, 等.人类骨桥蛋白 (hOPN) 在细胞增殖中的功能研究[J].高技术通讯, 2009, 2 (4) :25-29.
[3]朱耀魁, 屈洋, 夏明翰, 等.骨桥蛋白在子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组织的表达[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1, 21 (5) :2414-2417.
[4]高颖, 蔡定芳.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0, 19 (8) :1133.
妊娠相关子宫内膜蛋白 篇7
关键词:PTEN蛋白,宫内膜腺癌,免疫组化
子宫内膜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 其临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1]。近年来, 研究显示部分抑癌基因可能在患者子宫内膜腺癌变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左右[2]。 而PTEN也是最新发现的一种抑癌基因, 探究其在患者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中的作用对临床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选取我院不同程度的内膜腺癌患者125 例, 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所有患者进行PTEN检测, 分析其研究结果以探究PTEN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25 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患者, 25 例子宫内膜过长患者, 25 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患者, 50 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 所有患者均未患有其他重大疾病, 且手术前均未进行过化疗治疗。 患者年龄46~73 (51.2±5.3) 岁。 四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分组处理方法 (1) 根据WHO的分类标准[3]对50 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进行组织学分级:25 例高分化组, 19 例分化组, 6 例低分化组。 (2) 根据FIGO指定的标准[4]对50 子宫内膜腺癌患者进行分期, 所有标本中28 例I期患者, 14 例II期患者, 8 例III期患者, 未发现IV期患者。 所有标本经包埋、切片, 分别做PTEN免疫组化染色、HE染色、并用已知的阳性片作为对照。
1.3 试验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免疫组化进行分析, 按照其说明书[5]操作步骤, 进行处理。
1.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判定均采用S-P法检测, 均设阳性或阴性为对照, 观察阳性反应采用双盲法。 病变细胞核或者细胞质中的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的判定标准, 根据其黄色程度将PTEN的表达强度进行分级: (-) :无黄色细胞; (+) :颜色较浅, 阳性细胞<5%; (++) :中等颜色, 5%<阳性细胞<50%; (+++) :颜色较深, 阳性细胞>50%。
1.5 统计学方法对于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 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TEN蛋白在不同程度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PTEN蛋白在A组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2.0%, 在B组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4.0%, 在C组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0.0%, 在D组组织中的阳性率为28.0%。 A、B两组阳性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C两组阳性率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D两组阳性率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C两组阳性率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D两组阳性率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D两组阳性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PENT蛋白在不同分期中的表达PENT蛋白的表达在不同病理分级中, 任意两组 (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 之间比较, 均无明显差异 (P>0.05) ;PENT蛋白的表达在不同手术病理分期中, 任意两组 (I期、II期、III期) 之间比较, 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人类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发现由癌变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等多种因素综合导致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且发现许多基因蛋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PTEN是最新发现的一种磷酸酶活性抑癌基因, 临床认为PTEN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PTEN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对内膜腺癌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PTEN的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研究选取不同程度的内膜腺癌患者125 例, 分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所有患者进行PTEN检测, 对比分析可得出, A、B两组的PTEN蛋白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C、D两组中PTEN蛋白的表达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A组和B组PTEN蛋白的表达率相比、C组和D组PTEN蛋白的表达率相比, 两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由此可推测, PTEN在内膜腺癌的早期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左右, 且在PTEN蛋白的表达在增生子宫内膜到子宫内膜腺癌的过程中无明显作用。 PTEN蛋白在不同病理分级 (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 表达率相比, 无明显差异 (P>0.05) , 且PTEN蛋白在手术不同病理分期 (I期、II期、III期) 中的表达率相比, 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表示PTEN蛋白的表达在子宫内膜腺癌的病程发展中没有明显作用。 其沈美娜等[6]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 PTEN蛋白低表达在子宫内膜腺癌变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PTEN蛋白的表达的降低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无关系。
参考文献
[1]邓开玉, 徐大宝, 陈芸.PTEN及h MSH2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J].医学临床研究, 2014, 31 (3) :445-448.
[2]刘松鸽, 赵维楠.宫腔镜联合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3) :19-20.
[3]郑学民, 马艳培, 王敏, 等.Cable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缺失及意义[J].肿瘤学杂志, 2015, 21 (1) :48-50.
[4]吴海霞, 申彦, 刘易欣, 等.子宫内膜去分化癌的病理及分子特征[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5, 61 (5) :350-352.
[5]陈素琼, 曾瑜蓉.乳腺肿瘤术后人性化优质护理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3 (3) :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