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术后

2024-07-20

动脉瘤术后(精选10篇)

动脉瘤术后 篇1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某部位的动脉管壁局限性扩大的脑血管疾病, 多发于40~60岁女性。血管内栓塞治疗与传统的开颅手术相比, 具有创伤小、预后好、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的特点, 为广大患者和医师所接受, 该方法已日益成为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从2005年6月-2008年6月我院采用股动脉穿刺经血管内介入颅内动脉瘤栓塞术30例, 效果满意, 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女19例, 男11例, 年龄平均49岁 (26~71岁) 。入院后意识清楚18例, 浅昏迷10例, 深昏迷2例。头颅CT检查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行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

1.2 术后护理

1.2.1 一般护理。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一切可引起血压或颅压增高的因素, 如用力排便、咳嗽、喷嚏、情绪激动、便秘等, 尽量少搬动患者, 避免震动其头部, 保持病室安静, 减少探视, 避免声光刺激, 以保证休息质量, 以利自然止血和脑血管修复。严密观察患者的头痛、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等情况, 每小时观察1次, 并做好记录。如有头痛加重、意识改变, 恶心、呕吐、瞳孔异常改变、瞳孔对光发射迟钝或消失, 此时可能出现再出血或脑血管痉挛等情况, 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如有肢体活动障碍常提示脑血管痉挛或脑梗塞。应向患者提倡低渣饮食, 有助于减少大便次数和大便量, 但应富含有营养, 多食蔬菜和水果, 避免辛辣食物, 戒烟酒。定时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 准确记录每天的出入水量。

1.2.2 心理护理与术后指导。

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特点, 使其放下思想包袱, 积极配合检查及治疗。多与患者沟通,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栓塞治疗的过程及配合要点, 告诉其术后注意事项及良好的转归, 并列举身边同类手术成功的实例, 帮助患者消除焦虑、紧张及不安的心理, 保持情绪稳定,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应取平卧位, 告知患者治疗成功, 已经脱离再出血的危险, 保持安静, 避免情绪激动。鼓励患者多饮水、进食, 以补充术前禁食引起的血容量不足, 加快造影剂从肾脏的排泄, 以保护肾脏的功能。

1.2.3 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当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应遵嘱拔除股动脉鞘, 拔除后应按压穿刺点10~30min, 确定无活动性出血。用无菌纱布覆盖, 给予粘性透气胶带以十字交叉固定, 并用砂袋 (1~2kg) 继续压迫3h。穿刺肢体制动8h, 患者还需卧床24h。应注意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肢体皮肤颜色是否苍白, 皮肤温度是否下降, 并与对侧肢体进行比较。如出现肢体剧烈疼痛、麻木、肢端苍白、皮肤温度下降, 可能是股动脉血栓形成, 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同时应注意观察局部出血情况, 小的血肿一般无需处理, 大的血肿 (大于8cm以上) 24h后局部热敷。

1.2.4 疼痛的护理。

颅内动脉瘤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 对于神志清楚的病人来说, 头痛是最痛苦的症状之一。其次患者长时间卧床, 且穿刺肢体伸直制动8h, 由于长时间的固定体位, 患者往往有全身酸痛或腰背酸痛的现象, 难于忍受。这时我们要关心体贴病人, 可让病人平卧与侧卧交替更换, 但侧卧位时穿刺肢体髋关节要保持伸直, 另一侧肢体可自由伸曲, 这样可减少患者的不适。患者如疼痛难忍, 无法正常休息, 适当使用镇静止痛药是有必要的。

1.2.5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 动脉瘤的破裂:动脉瘤破裂是颅内动脉瘤严重的并发症, 在动脉瘤治疗后仍然有潜在再出血风险性, 应积极消除引起动脉瘤破裂的各种因素。其中包括:①控制探视人员, 保持病室安静, 以保持病人情绪稳定, 避免不良的情绪刺激;②保持大便通畅, 如术后常规给予口服果导片, 指导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以免排便时过分用力致血压升高;③保持卧床, 避免用力活动, 情绪不稳, 躁动不安的患者应予适当的镇静止痛药, 如使用约束带, 加床档。④观察和控制血压。 (2) 脑动脉管痉挛:脑动脉痉挛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病人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可造成脑功能严重损害, 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 关键在于预防。联合运用高血压、高血容量及血液稀释是解决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的主要无创治疗方法之一[1,2,3,4];护理上要注意以下情况:①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的护理。为了防止出血后的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引起的缺血性神经损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 如尼莫地平, 该药能优先作用于脑部小血管, 改善脑供血, 静脉给药时, 应现配现用, 并注意控制好输液速度, 防止发生低血压。②保证持续足够的血容量, 及一定的血液稀释, 病人术后进食量少, 应将液体量24h均匀输入;中心静脉压应控制在8~12mmHg (1mmHg=0.1333kPa) , 肺毛细血管楔压控制在12~16mmHg。监测全血成分、血气、电解质、尿素氮、肌酐、血糖和血浆渗透压。③血压, 对于动脉瘤栓塞术后收缩压可控制在150~175mmHg, 未行栓塞术者控制在130~150mmHg, 一般使平均动脉压高于基础值10~20mmHg, 对出现脑缺血症状的病人可适当提高血压。

2 结果

本组术后经血管造影证实全部栓塞满意, 2例出现脑血管痉挛, 经积极治疗恢复。随访1年, 临床症状消失, 意识状态、语言功能、肢体运动等方面基本恢复如前, 效果满意。

3 讨论

近年来, 显微导管和栓塞材料的可控性研制, 使得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越来越普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减少颅内动脉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十分重要。要求护理人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护理技术, 并具一定的应急和快速反应能力, 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防止并发症发生, 确保取得良好疗效。有效的护理干预及详细周密的术前准备有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手术, 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术后护理, 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住院天数, 让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进行精心护理。结果:有效的护理干预及详细周密的术前准备有利于患者配合手术, 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术后护理, 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使其早日康复。结论:做好动脉瘤栓塞术病人术后护理是促进病人尽早康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动脉瘤,栓塞术,护理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2]李义召, 韩丹春, 李明欣, 等.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血管痉挛 (J) .新药与临床, 1996, 15:311.

[3]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48.

[4]王胜, 陈劲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 (J) .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 (3) :359-361.

动脉瘤术后 篇2

方法:对武汉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2000年4月至2006年4月符合上述部位动脉瘤的151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手术治疗病例132例。术前根据Hunt-Hess分级对三组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评分,同时根据级别分别分组。并根据患者出院时症状分为良好(出院时除动眼神经瘫未恢复外没有其他神经功能障碍,生活能自理)、轻残(生活能自理但遗留神经系统症状体征)、重残(生活不能自理)和死亡4级。对三组同级别动脉瘤术后效果在每个等级分别进行两两Ridit分析。

结果:Hunt-Hess分级3级,4级三组同级别动脉瘤近期预后无显著性差异,1级,2级同级别动脉瘤术后近期效果后交通动脉瘤要好于前二者。

结论:同级别比较,后交通动脉瘤的手术近期效果较好,前交通动脉瘤较差。

關键词:动脉瘤同级别手术近期效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38-0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武汉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2000年4月4日至2006年4月17日期间,所有经动脉内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确诊为“前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的出院患者共计151人。

1.2性别分布。男性51例,占33.8%;女性100例,占66.2%。男∶女=1∶2。

1.3年龄分布趋势如下:本组患者年龄分布11~20岁3例,21~30岁1例,31~40岁20例,41~50岁55例,51~60岁39例,61~70岁26例,71~80岁2例,80以上1例。

1.4动脉瘤分布的部位及大小。15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64个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13例(1例3个,12例2个),按动脉瘤的部位分类如下:前交通动脉瘤55例(33.9%),大脑中动脉瘤30例(18.5%),后交通动脉瘤74例(45.7%),其他部位动脉瘤3例(1.9%)。大小分布:直径d<0.5cm 15例,0.5cm≤d<1.5cm 123例,1.5cm≤d<2.5cm 17例,2.5cm≤d 9例。

1.5患者的病情转归。13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6例患者确诊后放弃治疗或转院、转科治疗。见表1。

1.6临床表现。本组起病表现为头痛头晕者127例(96.2%),颈强者123例(93.2%),14名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10.6%),11名患者伴有肢体肌力不同程度的下降和偏瘫(8.3%),1名患者出现失语表现(0.7%)。

1.7手术方法。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术中和麻醉师配合过度通气,降低血压,蛛网膜敞开充分,开放脑池放出脑脊液或使用脱水剂以减低颅内压,提供充分的操作空间。

1.8手术结果。按良好、轻残、重残和死亡分为4级。近期效果以出院时的情况为准。具体见表2(a)、表2(b)、表2(c)。

以某一组动脉瘤术后近期效果为标准组,另两组为对比组,对三组数据中同级别动脉瘤术后近期效果进行两两Ridit分析可以得出下列结果:

(1)1级时:大脑中动脉瘤的术后近期效果较前交通动脉瘤好(P<0.05),大脑中动脉瘤和后交通动脉瘤术后近期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前交通动脉瘤和后交通动脉瘤术后近期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2级时:后交通动脉瘤术后近期效果较前交通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瘤好(P<0.05),前交通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瘤的术后近期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3)三组动脉瘤3级手术临床近期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4)三组动脉瘤4级手术近期临床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讨论

颅内动脉瘤系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若治疗不当,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1]。其发病年龄多集中在40-60岁[2],与本次研究基本符合,约60%患者处于这一年龄段。男女性别分布与大宗文献报道基本相符合。

2.1手术时机。动脉瘤破裂出血后H-H分级不同,治疗时机亦不尽相同对于H-H分级0-2级的患者,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早期手术为佳,多建议出血后3天内手术,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再出血,同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最严重的并发症-迟发型脑血管痉挛也多开始于出血后第3天,第6-8天达到高峰,早期手术亦可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预防和减轻脑血管痉挛,降低致死致残率。

综上结合本组结果认为,对于0-2级级患者,基础情况较好,无手术禁忌症,应早期手术治疗,或择期手术;对3级以上患者如错过早期手术治疗时机,因此时血管痉挛明显,则应延期手术,经保守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手术。

2.2手术方法。本组均采用翼点入路,也是鞍区周围病变最常采用的入路。显微手术的目的在于微侵袭、低损伤。手术入路的要求是在微侵袭的前提下,在脑池内得到尽可能充裕的视野和达到目标的尽可能短且直的视线。

2.3动脉瘤部位与手术预后。动脉瘤的部位与手术难易及预后密切相关,本组实验大体数据观察H-H分级1-4级三组术后近期优良率(包括轻残)分别为:前交通动脉瘤:100%,88.9%,63.6%。0;大脑中动脉瘤:100%,90%,85.7%。0;后交通动脉瘤:100%,97.2%,76.9%,25%。

分析原因笔者认为实验结果与解剖部位和比较方式的不同有较大关联。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与传统手术相比,术者在暴露出血部位时并不需要很大的视野,操作范围较小,且更加精细准确,对入路周围正常脑组织牵拉损伤较小,且夹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时出现误夹前穿支血管和脉络膜前动脉可能减小,这样后交通动脉的不利因素相对弱化,而清除瘤周血肿,暴露瘤颈的过程对手术预后影响较大。

2.4术后并发症及处理。血管痉挛仍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术后常规行“3H”疗法,即升高血压,高血容量,稀释血液。同时运用尼膜同,以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

2.5复发。动脉瘤的术后复发问题一直脑外科医师关心的焦点,有资料显示,已完全夹闭的动脉瘤仍具有复发的危险性。在不完全夹闭的动脉瘤中,这一复发比例更高,尤其是宽颈动脉瘤。因此,外科手术并不能完全防止动脉瘤的复发。随访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赵继宗.王永刚.王硕等.神经内镜辅助夹闭颅内动脉瘤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2,2(2):111-114

动脉瘤术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选择该院收治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21例, 女19例, 年龄在18~69岁, 平均为 (47.6±3.1) 岁。其中, 9例伴动眼神经麻痹, 2例伴有外展神经麻痹, 1例伴有眼神经麻痹, 2例伴有共济失调。25例合并高血压, 1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前的Hunt-Hess[3]分级情况见表1。

1.2 方法

1.2.1 脑血管造影方法

首先行血常规检查:采集5 m L静脉血并使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肝肾功能检查:空腹抽血化验, 检测患者转氨酶、胆红素以及白蛋白等指标。术前常规留置导尿管, 术前30 min通过肌注方式注射0.5 mg阿托品和0.1 mg苯巴比妥钠。冲洗器械后消毒, 铺单, 让患者双侧腹股沟区暴露出来, 于腹股沟带下1.5~2 cm左右处局部浸润麻醉并进行穿刺, 置入导管鞘。于透视下依次进行DSA检查, 疑存在粥样动脉硬化患者的主动脉需要从上而下进行分段造影。结束后将导管鞘拔出并压迫穿刺点20 min左右加压包扎。

1.2.2 介入治疗方法

术前掌握动脉瘤的形状、数量、大小以及位置等信息, 于术前30 min持续泵入40 mg尼莫地平 (国药准字H33022107) , 避免术中发生脑血管痉挛问题。患者取平卧位, 气管插管全麻并消毒铺巾, 穿刺股动脉后置入导管鞘并经由其置入指引导管。于透视条件下将微导管头端导入动脉瘤腔内的适宜位置同时置入弹簧圈, 确认无载瘤动脉堵塞的情况后将微弹簧圈解脱并拔出输送导丝, 以造影结果为基础填充栓塞, 所使用的材料有弹簧圈、颅内支架以及可脱性球囊等。然后根据动脉瘤的大小、位置以及形态等决定介入治疗方式, 并使用合适的辅助装置闭塞载瘤动脉。施行载瘤动脉闭塞术, 术中留意患者的动脉瘤是否破裂、弹簧圈末端是否溢出、血管内是否形成血栓等。术后6 h患者需禁食水, 平卧并监测血压情况。SAH患者还需要应用尼莫地平预防血压升高以及血管痉挛, 应用抗生素并采取适当减轻脑肿胀以及脱水降颅压等措施。

1.2.3 随访方法

随访时间定为6个月, 从患者出院时开始计时, 6个月后联系患者回医院进行DSA复查。

1.3 判定标准

治疗后患者Hunt-Hess分级情况提升两个等级以上, 并且提升之后处于I级或以下, 为治愈;Hunt-Hess分级情况提升两个等级以上, 处于Ⅱ级或以下, 为好转;提升不超过1个等级, 处于Ⅱ级以上, 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 计数资料使用百分率 (%) 表示。

2 结果

2.1 造影结果

40例患者共有48个动脉瘤, 其中窄颈动脉瘤为29个, 宽颈动脉瘤为7个, 梭形动脉瘤为4个。

2.2 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

48个动脉瘤中, 窄颈动脉瘤全部使用单纯弹簧圈栓塞进行治疗;7个宽颈动脉瘤中, 1个使用双微导管技术, 1个使用球囊辅助治疗, 2个使用支架辅助治疗, 其余2个使用载瘤动脉闭塞;4个梭形动脉瘤中, 1个进行支架辅助治疗, 1个进行单纯支架植入, 2个进行载瘤动脉闭塞治疗。

2.3 随访结果

40例患者中, 36例患者为治愈, 1例患者为好转, 治疗有效率为92.5%。2例死亡患者中, 1例为肾功能衰竭, 1例为合并感染。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在脑血管疾病中比较多见, 患者多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以及神经功能障碍等问题。该病的致残与死亡率达到65%[4], 而在微创技术以及血管内栓塞介入材料的不断发展与改善下, 总死亡率已经有所下降, 因此该项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次研究的死亡率为5%, 与报道数据有所出入, 原因主要是该次研究患者术前的Hunt-Hess分级情况均比较好, 仅有3例患者的状态比较危险。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原因与先天以及后天因素都有一定关系[5], 如果人体存在先天动脉发育不良的问题, 那么后天动脉壁粥样硬化、高血压以及血涡流的冲击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动脉壁弹力纤维出现断裂或者消失问题, 管壁薄弱处就会逐渐向外膨出进而形成动脉瘤, 增加出现颅内动脉瘤的几率。而当动脉瘤承载的动脉压力超过一定值时, 薄弱处就会发生破裂最终导致颅内出血的发生。

有文献报道[6]50~69岁是该病的高发人群, 大约占总发生率的2/3左右。该次研究对象中, 29例患者的年龄超过60岁, 所占比例达到72.5%, 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此外, 该次研究还发现, 动脉瘤患者中90%都合并有糖尿病或者高血压, 提示该病的发生与二者有着重要联系。同时推测原因可能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有关。基于此, 为了预防该病的出现, 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适当放松身心。

血管内介入治疗共包括动脉瘤瘤腔栓塞技术和载瘤动脉闭塞技术, 其中前者又包含Remodeling技术、微弹簧圈栓塞术以及支架辅助弹簧圈等。在接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材料不断出现的形势下, 尤其是3D弹簧的出现[7], 让该项技术的适应性得到了提高, 原因在于它释放之后可以沿着三维方向展开, 形成支撑结构, 利于其它弹簧圈的盘旋与存留, 阻止了后续弹簧圈的脱出。但是对于宽颈并且较为复杂的动脉瘤, 还是有一定局限性。

该次研究中的4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死亡, 原因主要是肾功能衰竭以及合并感染, 共同点为动脉直径较大并使用单纯弹簧圈栓塞进行治疗, 因此提示大动脉瘤不适宜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的治疗方法。

此外, 由于颅内动脉瘤使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长期稳定性还不够理想, 因此术后的随访工作非常重要。有研究证实[8], GDC栓塞后瘤腔内就会形成血栓, 4 d后炎性细胞和纤维细胞就会浸润, 1个月后瘤腔内的血栓就会变成基质样物质, 而3个月后血栓就会完全机化, 瘤口会被内皮细胞膜完全覆盖。由此, 于术后3~6个月进行复查可信性较高。

综上所述,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瘤体的位置、大小、形态、微导管到位的难易程度以及栓塞材料的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 以提高治疗有效率, 强化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以及术后随访的实施意义。方法 选择该院于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脑血管造影后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并进行随访, 观察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 40例患者中, 36例患者为治愈, 1例患者为好转, 治疗有效率为92.5%。2例死亡患者中, 1例为肾功能衰竭, 1例为合并感染。结论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瘤体的位置、大小、形态、微导管到位的难易程度以及栓塞材料的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 以提高治疗有效率, 强化治疗效果。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瘤体,脑血管

参考文献

[1]顾大群.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 2013.

[2]吴迪.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复发的临床分析[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 2012.

[3]莫杭波.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13.

[4]孙美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D].泰山医学院, 2011.

[5]姜彬.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评价[D].济南:山东大学, 2010.

[6]邱鹏.70岁以上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D].长春:吉林大学, 2010.

[7]蔡涛, 黄春燕, 吴惠芬, 等.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附35例报告) [J].当代医学, 2011, 4 (25) :12:2-3.

动脉瘤术后 篇4

【关键词】护理;冠心病介入术;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4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进行冠心病介入术并发假性动脉瘤的25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156例,女96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为65岁;其中冠脉造影89例,冠脉介入治疗73例:60例均合并高血压病,24例合并糖尿病,6例为肥胖症。

1.2假性动脉瘤治疗方法超声引导下压迫法:术后压迫介入术后拔出鞘管后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压迫股动脉穿刺处,一般在穿刺点正上方1.5-2.0cm处,至少压迫15分钟,使压迫处至破口闭合,然后在穿刺点上放置加压包扎,再用沙袋压迫 4-6小时,使患者取平卧位 6-24小时,经常进行消毒,并且保持大腿伸直,每隔1-2 h观察手术处有无出血、血肿、皮肤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绷带有无移位、松懈;及各项体征、搏动情况及术后杂音情况,同时严密血压的变化情况。

2结果

据调查显示252例患者中,有少部分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栓塞治疗,其余大部分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压迫,术后致使瘤口闭合。术后用手压迫时间15分钟,然后用弹力绷带包扎24小时,最后沙袋再进行加压压6小时。经处理后进行复查血管彩超证实股动脉瘘口均愈合。

3探讨

3.1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原因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逐渐增大,其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假性动脉瘤的形成是指动脉管壁被撕裂或穿破,血液经破口处流出而被主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血肿,多数由于创伤所致。假性动脉瘤是继发于介入性诊断治疗术后的严重血管并发症,对于那些长期久坐、肾气亏损、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发病率极为常见。女性由于股内收肌群不如男性发达,高龄患者肌肉相对萎缩,推测同样条件下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女性可能高于男性。高龄患者可能高于青壮年。假性动脉瘤是血管损伤的并发症,因火器伤、刺伤、医源性损伤等致动脉壁全层破裂出血。由于血管周围有较厚的软组织,在血管破口周围形成血肿,因动脉搏动的持续冲击力,使血管破口与血肿相通形成搏动性血肿。约在伤后1个月后,血肿机化形成外壁,血肿腔内面为动脉内膜细胞延伸形成内膜,从而形成假性动脉瘤。它与真性动脉瘤的区别在于,它不像真性动脉瘤那样具有动脉血管的外膜、中层弹力纤维和内膜三层结构。若.压迫止血不佳也能造成相应的影响,拔除动脉鞘管后止血时间过短或过于频繁松手观察止血效果,或者绷带加压包扎过松,位置不正确,导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3.2假性动脉瘤预防与护理在进行假性动脉瘤术前应正确使用抗凝药,它对术程较长,使用过量抗凝药的患者术后压迫和观察时间要长。要积极提倡患者控制高血压,因高血压患者术前如果没有完全把血压降到正常范围,或者术后患者焦虑引起血压的再度升高都会给压迫带来一定的难度,压迫时间如果不够就容易并发PSA,且高血压患者术后解大便时腹压增加,未完全闭合的股动脉穿刺口在强大血压的冲击下破裂出血。患者必须要严谨抽烟喝酒,在饮食方面少吃肉、控制盐的摄入、不饮浓咖啡和浓茶,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多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为主,如鱼类;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组纤维和新鲜和水果;严禁暴饮暴食或过饱,可少食多餐。并且要保持生活作息时间要规律,应当进行适当的锻炼,但不能做剧烈运动。[3]尽早发现血管有无狭窄,必要时应做进一步治疗,用药要针对病情,不宜过多。医务人员对患者要和蔼,有些患者卧床时间长时,会腰酸背痛,这时要给予按摩,在患者不能耐受疼痛时可以给患者一些精神上的安慰。

3.3假性动脉瘤外科修补术后护理若患者超声指导下压迫无效,则需进行外科手术修补.术后患者應卧床休息。[2]患者肢体保持制动,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意手术部位是否发生出血、血肿.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24小时内密切观察远端肢体是否出现皮肤苍白、皮温低、疼痛、麻木、动脉搏动弱或消失等情况。

3.4心理护理避免紧张保持乐观、松弛的精神状态,避免紧张、焦虑,情绪激动或发怒。放松精神,愉快生活,对任何事情要能泰然处之。因此加强围术期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要勤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安慰和开导,帮助病人解除思想压力,积极配合治疗;医务人员应当加强监护,及早发现血管迷走性反射的早期症状。耐心倾听患者主诉,患者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可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因此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状态有利于预防此类并发症。并且要及时给予说明,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充分的了解,告诉患者积极有效的加压处理后,血肿能逐渐吸收,不会影响日后活动,可以暂时缓解患者情绪。这里应当指出抑郁、焦虑、紧张的心理可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血浆儿茶酚胺含量升高,使全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致瘤体破裂的危险。在选择心理护理措施时,护士必须拥有该护理措施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实施该护理措施。在实施心理护理的过程中,要对病人真正地关心及体贴,但不要过度热情,异乎寻常的热情,会使病人产生不真实感,或不自在的感觉,影响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反而会影响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红霞.冠心病介入治疗两种穿刺方法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与解剖学基础[J].解剖学杂志,2009,32(1):89,106.

[2]秦春燕,陈丽兰,张伟莲,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256例预防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29-30.

动脉瘤术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2014年间收治的90例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患者, 其中男性57例, 女性33例, 年龄27~71岁, 平均年龄47.3岁, 所有患者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其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头痛、呕吐、颈强直, DSA检查确诊为脑动脉瘤。

1.2 方法

本实验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试验前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两组患者均采取全麻方式, 术中机械通气, 二氧化碳分压维持于33~35mmHg, 进行全身肝素化处理, 在股动脉处进行穿刺, 置入5F导管于靶血管中, 选择合适大小的解脱性弹簧圈 (GDC) , 将其送入动脉腔内, 直到栓塞完成[2], 观察组在血管内栓塞后从引导管鞘内经动脉微泵中输注川芎嗪 (郑州卓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国药准字H20055479) 3mg/kg, 在30min内静滴完毕, 对照组则仅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处理。

1.3 观察指标

在全麻后对两组患者予以脑动脉以及颈内静脉穿刺, 留置Arrow深静脉置管, 以供输液和采集血标本。在第2、3腰椎间隙进行蛛网膜下腔置管并留置传感器的探头, 分别在术前、术毕、术后24h三个时间点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 测定动脉血氧含量 (CaO2) 、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 (SjvO2) 、颈内静脉血氧分压 (CjvO2) 、脑氧摄取率 (CEO2) 等指标, 同时对同一时间点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以及丙二醛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检测,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珚x±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n (%) ]表示, 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大脑氧代谢变化情况比较

与术前比较, 术毕以及术毕24h对照组患者CaO2、CjvO2等指标无明显变化, 而SjvO2水平增加, CEO2降低, 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术前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CaO2水平无明显变化, CjvO2、SjvO2水平增加, CEO2降低, 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术毕以及术毕24hCaO2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而观察组患者CjvO2、SjvO2水平明显增加, CEO2水平明显降低,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s)

注:与术前比较, *P<0.05,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同时期两组氧化以及抗氧化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毕、术毕24h相对应的SOD明显增加, MDA水平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川芎嗪是中药川芎的提取物, 具有活血、理气的功效。经过研究证实, 川芎嗪可有效改善微循环障碍时的脑供血状态, 既往在体外实验证实对于大脑中动脉被阻断的大鼠, 川芎嗪可以激活星形胶质细胞, 保护大脑神经元, 抑制氧自由基形成, 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力, 对于脑缺血再灌注而引起的脑水肿以及自由基水平均可以起到改善作用[3], 同时, 该药物还可稳定内皮细胞, 抑制血小板聚集, 避免血栓形成, 从而对脑血流起到调节作用, 改善人体微循环, 保护脑组织。既往在人体试验中也表明, 川芎嗪可显著降低脑中风疾病的发生风险[4]。

脑动脉瘤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 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种常见病因, 因为血管内栓塞的方法应用于其治疗创伤较小, 无需进行开颅手术, 术后恢复较快, 加之近年来显微导管技术以及栓塞材料的不断成熟和进步, 使得血管内栓塞技术成为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瘤的常见方法, 但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栓塞风险, 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干预[5,6]。颈内静脉的球部血液是从脑组织中直接回流出去的, 因此对于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等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脑氧供的平衡状态。本研究在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早期颈内动脉输注川芎嗪, 一方面减少缺血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生成, 另一方面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含量, 从而减轻脑细胞自由基损伤。川芎嗪能调节细胞内Ca2+流量, 保持神经元线粒体的完整性, 从而提高神经元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通过抑制血栓素A2 (TXA2) 的释放, 促进细胞合成前列腺素2 (PGI2) ,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观察组患者应用川芎嗪持续静脉推注于脑动脉瘤栓塞后, 脑氧代谢指标CjvO2、SjvO2水平增加, CEO2降低, MDA水平也明显下降, SOD明显升高, 说明川芎嗪在脑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患者的围手术期可起到脑保护作用, 预防动脉瘤介入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脑损伤, 降低术后并发症, 改善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出良钊, 杨华, 董明昊, 等.颅内微小动脉瘤栓塞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4, 30 (6) :608-612.

[2]苏世星, 段传志, 吾太华, 等.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4, 13 (1) :65-68.

[3]李家明, 赵永海, 马逢时, 等.川芎嗪芳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J].有机化学, 2008, 28 (9) :1578-1583.

[4]孙丹丹, 王丹巧.川芎嗪对脑、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4, (4) :179-183.

[5]高天, 李冬梅, 杜世伟, 等.栓塞治疗35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 22 (12) :1039-1042.

动脉瘤术后 篇6

1 病例介绍

病人, 女, 48岁, 于2013年8月22日因“突发头痛头晕1d, 伴恶心、呕吐数次”入院。CT提示:蛛网膜下隙出血、左侧颞叶血肿。初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左侧颞叶血肿, 收治神经外科一病区。病人主诉于1d前搬运煤块时突发头痛、头晕, 并伴恶心、呕吐, 否认昏迷史, 无肢体障碍。查体:病人意识清楚,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3.0 mm, 对光反射灵敏, 体温36.8℃, 脉搏66/min, 呼吸22/min, 血压156/92mmHg (1mmHg=0.133kPa) , 伸舌居中, 颈强。术前心肺检查未见异常, 病理征未引出。既往体健, 无家族史。入院后由于病人处于脑血管痉挛期, 给予补液降颅压、扩容、解痉、止血、保护脑细胞治疗, 并随时做好手术准备。CT血管成像 (CTA) 初步排查和脑血管造影 (DSA) 最终确诊为左侧大脑中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于9月12日08:00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侧翼点入路。术中充分打开侧裂, 接手术显微镜分离侧裂后清除部分颞叶血肿, 使颅内压下降, 并充分暴露颈内动脉近端, 沿颈内动脉分离蛛网膜至中动脉分叉处, 可见2个动脉瘤2 mm×3 mm和1.0mm×1.5mm, 分别予以动脉瘤完全夹闭。再沿大脑前动脉可加有大脑前动脉有2个动脉瘤, 再次予以夹闭, 术中出血200mL。16:00术毕转入我神经外科监护室, 入科时全身麻醉未醒,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3.0 mm, 对光反射灵敏, 测肛温38.2℃, 脉搏96/min, 呼吸25/min, 血压150/88 mmHg, 血氧饱和度98%, 双鼻塞给氧3L/min吸入中, 带入导尿管、头部引流管均在位通畅, 医嘱给予青霉素抗感染治疗。术后3h后病人意识清楚, 肢体活动自如。术后给予“3H”疗法 (升高血压、血液稀释、扩容) 、降低颅压、止血、解痉、制酸、抗癫痫、营养支持。术后6h内复查头颅CT, 术后2d复查CTA, 显示多发动脉瘤已成功夹闭, 未见明显出血, 血肿已吸收。9月16日病人病情好转, 转出神经外科监护室, 于9月25日出院, 出院后1个月、半年随访, 各项指标均正常。

2 术后护理

2.1 绝对卧床

麻醉未醒给予平卧位,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后予床头抬高30°, 以有利于头部静脉回流和降低颅内压。由于30°头高位时颅内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有明显降低, 而脑灌注压、脑血流量、脑代谢率、脑血管阻力均无明显变化, 超过30°有变化[5]。

2.2 病情观察

特别注意观察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功能、血糖变化及辅助检查阳性体征等变化, 根据病情2h观察记录1次, 准确记录24h出入量。目标血压控制在 (140~160) / (60~90) mmHg。及时发现再出血的体征,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神经功能障碍等脑血管痉挛的发生[6]。

2.3 引流护理

注意观察病人头部伤口敷料是否干燥, 如有渗出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处理。病人头部带入一硬膜外引流管, 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记录引流液颜色、质、量。翻身时注意保护引流管, 避免过度牵拉、滑脱、扭曲、受压。本病人术后1d引流出血性液体312mL, 逐日递减, 术后第4日拔管。

2.4 基础护理

观察病人皮肤情况, 填写院内压疮评分表, 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干燥, 给予定时4h翻身1次, 结果无压疮发生, 病人满意。通过观察病人痰鸣音、咳嗽情况以及血氧饱和度情况, 实行适时吸痰[7]。给予G5振动排痰, 每天2次, 每次15min。积极预防了脑肺综合征的发生。给予生理盐水口腔护理, 每天2次, 保持口腔清洁, 防止口腔感染。保持导尿管在位通畅, 每天2次会阴护理。同时做好深静脉置管的常规护理。

2.5液体管理

正确执行“3H”治疗, 管理好输液速度,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同时注意观察药物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根据血压输液应均衡24h输入, 控制补液总量和注意速度, 一般每分钟30滴~40滴, 避免短时间内快速大量输入液体而加重肺水肿。防治脑水肿, 于甘露醇快速滴入。术后预防脑血管痉挛, 给予尼莫地平5mL/h微量泵泵入, 以增加血管通透性。尼莫地平为乙醇溶酶[8], 使用前要询问病人有无乙醇过敏, 对乙醇过敏者慎用或禁用。其不良反应是头痛、头晕、血压下降、面色潮红, 如输注速度过快, 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注意观察有无药液外漏现象, 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由于尼莫地平见光分解, 因此输注时需避光使用。

2.6 心理护理

颅内动脉瘤病人可因情绪波动、过度紧张、兴奋悲伤等而破裂危及生命[9]。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是防止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重要措施。针对这种情况, 护士应使用简洁的语言与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告知病人手术成功等信息, 在各项治疗、操作前均向病人作好解释, 取得病人理解和配合。通过有效的沟通了解到病人的心理需求:需要亲人的陪伴。由于病人家属白天上班, 家属主动要求探视时间调为18:00左右, 考虑到病人的心理需求, 经过医务科和护理部同意后首次开设监护室预约探视制度, 取得了病人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同时也稳定了病人的情绪。

2.7 营养支持

本例病人术后当日禁食, 术后给予置入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 使用袋鼠营养泵将能全力持续胃管内滴注, 遵循从少到多、由慢至快和由稀至浓的原则, 使肠道能更好地适应。6h抽吸1次胃残留量, 如>200mL, 应暂停输注营养液并汇报医生。及时评估营养状况, 每天1次或2次, 根据营养评估结果针对性地补给营养, 同时注意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2.8 预防颅内再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注意观察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 警惕颅内再出血。经常呼唤病人姓名, 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运动情况, 以判断其意识状态[10]。本例病人术后3h后意识清楚、肢体活动自如, 未有颅内再出血的发生。

2.9 便秘的护理

颅内多发动脉瘤术后病人由于长期卧床、排便动力不足等原因, 容易导致便秘[1]。本例病人术后3d未解大便, 汇报医生, 给予自髂窝向上、再沿肋弓下缘从右至左, 然后沿左侧腹部向下至小腹正中轻轻按摩15 min[12], 同时给予氯己二醇药物使用。术后4d仍然未解大便, 汇报医生后使用开塞露后排便。

2.1 0 肢体锻炼

由于病人手术时间长达8h、创伤大、术后卧床时间较长、活动少等都是深静脉血栓的重要诱发因素。术后第1天就协助病人在床上进行踝泵运动[13], 病人取抬高床头30°, 踝关节主动、用力伸直和屈曲, 达到不能再伸直和再屈曲的程度, 每天4次, 分早、中、晚、睡前, 每次3min~5min。也可随时做踝泵运动, 促进深静脉血流流动, 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肺栓塞的发生, 原则以病人不感到乏力、无心悸、无气促等为标准。

3 讨论

随着DSA脑血管造影技术的普及和CTA技术的不断成熟、提高, MIA的检出率逐年提高, 有文献报道, 多发颅内动脉瘤每年的破裂率在7%左右, 是单发动脉瘤的3倍~4倍[14]。术后早期预防及护理、对病人进行严密监护, 及时发现病情、及时抢救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 也是提供病人生存质量的关键[15]。本例是一次开颅夹闭4个动脉瘤的病人, 手术难度大、风险高, 护理中加强病情的观察与护理、预防性的观察和护理病人再次出血、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严密观察病情, 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及时处理;做好基础护理, 管理好输液,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加强营养支持;有预防性地观察护理并发症的发生;从心理方面对病人及家属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 效果满意。

动脉瘤术后 篇7

关键词:出血性动脉瘤,栓塞术,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危并发症,致死率高,预后差,近年来常使用高效血管扩张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来防治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具体疗效有待观察,我院自2006年起对出血性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同时静脉泵入尼莫地平在防治脑血管痉挛方面效果显著,操作方便,现具体报道如下[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0例脑动脉瘤患者,男73例,女33例,平均(59.2±4.1)岁,本组患者术前经CT、CTA、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且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5例、后交通动脉瘤19例、大脑中动脉瘤43例、基底动脉瘤5例、多发动脉瘤9例。排除严重代谢性疾病、陈旧性脑血肿、颅内动脉瘤等重型脑血管障碍[2]。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经过调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管痉挛数等基线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本组患者于入院后72h内气管插管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两组患者皆给予脱水、脑保护剂、降压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治疗组术后行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静脉泵入尼莫地平(2~4mL/h),14d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服用2周。对照组:对照组术后静脉泵入尼莫地平(2~4mL/h),14d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服用2周。

1.3 观察指标

术后每日观察患者意识状况以及肢体活动有无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14d内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同时术后3个月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定。术前、术后1周、2周进行头部CT、DSA或CTA检查。

1.4 评定标准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3]:恢复良好:患者可恢复工作及自理能力;中残:患者有轻度神经障碍,但生活基本可以自理;重残:生活无法自理且卧床不起。

1.5 统计分析

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患者预后评分:治疗组81.8%患者恢复良好,中残12.7%,重残6.27%,无死亡病例;对照组70.9%患者恢复良好,中残10.9%,重残18.1%,其中3例死亡占5.4%,两组治疗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χ2=9.914,P<0.01)。(2)血管痉挛发生率:经血管造影术后治疗组中血管痉挛发生率21.8%,对照组56.3%(χ2=21.298,P<0.01)。

3 讨论

破裂性脑动脉瘤引起的动脉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危并发症,致死率高,预后差,可通过早期手术减少瘤体再破裂的危险,动脉栓塞术后发生动脉痉挛的概率为30~70%,为提高破裂后脑动脉瘤的手术效果和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应当积极防治破裂动脉瘤术后的脑血管痉挛,近年来常使用高效血管扩张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临床疗效有待观察。

尼莫地平是一种常见钙离子阻滞药,它主要针对微小血管的靶血管[4],虽然对动脉痉挛具有一定得预防作用,但治疗动脉痉挛方面并不明显,且保护脑组织方面差,在血管造影中发现,尼莫地平无明显扩张血管的效果,并且出现血管痉挛症状时不容易逆转。

本实验中,除了常规静脉泵入及口服尼莫地平外,早期采用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以及时有效的排除血性脑脊液,较少血液对血管的刺激,同时可以加速脑脊液的自然循环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清除,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缺血状态,减轻脑水肿程度。对照组中单纯使用静脉泵入及口服尼莫地平,血管痉挛及脑水肿明显高于对照组,中残及重残比例增高,并发脑积水也明显增多,死亡病例中,2例由于术后血管痉挛加重并发脑疝死亡,1例由于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多,加重了血管刺激及痉挛程度并发脑疝死亡。试验中治疗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术后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栓塞术后使用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效果比单纯使用尼莫地平治疗效果好,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能及时有效排出血性脑积液,大大减轻了血性脑积液对脑血管的刺激,有效预防和减轻了血管痉挛,改善了预后。

参考文献

[1]Dalbasti T,Karabiyikoglu M,Ozdamar N.Efficacy of controlle-drelease papaverine pellets in preventing symptomatic cerebral vasospasm[J].J Neurosurg,2008,15(3):124-125.

[2]蔡学见,陈铮立,钱晓凌.脑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处理的几个问题[J].中国神经外科杂志,2010,5(25):226-228.

[3]赖廷海,张乃崇,佟小光,等.早期脑脊液外引流在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4(16):157-159.

动脉瘤术后 篇8

颅内动脉瘤指因动脉壁薄弱而发生的1种永久性肿胀疾病[1],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患者轻者感觉头痛剧烈、恶心呕吐;重者昏迷,甚至死亡,主要见于中老年患者。压疮指皮肤或皮下组织由于压力、剪切力或摩擦力导致的皮肤、肌肉和皮下组织局限性损伤,发生机制为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导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多发生于骨隆突处,为长期卧床患者易发合并症,以创面慢性、复杂难愈合为临床特征,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笔者总结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合并压疮患者1例护理体会。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68岁,主因突发头痛,继之意识不清2d入院。患者入院时浅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mm,对光反射迟钝,BP 210/110mm Hg(1mm Hg=0.133k Pa),四肢活动受限,骶尾部3cm×4cm椭圆形2期压疮,渗液较多,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完善术前准备,急诊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常规予抗感染、止血、抗凝、抗脑血管痉挛、控制血压、营养支持、持续吸氧等对症治疗。术后2d患者意识清楚,头痛症状逐渐消失,后期予有效康复治疗,患者预后良好;压疮予妥善护理,避免给患者增加病痛、治疗费用与护理难度。

2 护理

2.1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行心电监护,并做好记录,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8mg持续微量泵泵入,以预防脑血管痉挛。维持血压于120/80mm Hg~130/90mm Hg,以增加脑灌注,防止脑组织缺血、缺氧。观察有无头痛、颅内压增高情况。如有意识障碍加重,恶心、呕吐、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密切观察穿刺肢体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或消失,皮肤颜色是否苍白,皮肤温度是否正常。如出现肢端苍白,小腿疼痛剧烈、麻木,皮肤温度下降,考虑股动脉血栓形成可能,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2.2 术后指导:

术后6h后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补充术前禁食、水所致血容量不足。另可促进造影剂从肾脏排泄,以保护肾功能。将患者安排于安静舒适环境,减少探视,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剧烈咳嗽而增加颅内压或再次出血。

2.2.3 穿刺部位护理:

穿刺部位须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12h,穿刺侧肢体制动>8h,绝对卧床休息[2]。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淤血、血肿。穿刺处淤血10d后可自行消退。

2.2压疮护理

经压疮护理小组诊断后压疮处以无菌镊子祛除脓痂及坏死组织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反复冲洗,待干燥后外用美皮康10cm×10cm菱形粘贴,可减少张力,防止卷边、脱落。当泡沫敷料吸收渗液达到1/2~2/3时,应及时更换。使用2贴后渗液明显减少,疮面由深变浅,周围愈合。后予疮面清洁消毒,先外涂水凝胶(美诺佳),外贴美皮康普通型,同样菱形粘贴,胶布加固。2周后疮面缩小50%。此后每5天更换1次。1个月后疮面愈合。

2.3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时予正确护理评估及病情告知。向患者及家属做好病情解释与健康宣教,使其了解自身病情与治疗、护理进展。医患配合可取得良好干预效果,既缩短住院时间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颅内动脉瘤发生率逐年增高。其致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早发现与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术后血压控制是评判预后的有效指标,亦是护理重点。压疮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心理、生理负担,应积极处理。按照压疮分期,应用可自粘具超强吸收性的软聚硅酮敷料,有效吸收渗液,减少皮肤浸渍,同时促进创面愈合。且敷料可反复粘贴而不损伤周围皮肤,操作时无疼痛感。外在防水层可抵御外界细菌污染,避免因污染而造成浪费。

参考文献

[1] 田增民.裂颅内动脉瘤的外科处理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7,5(1):34-37.

动脉瘤术后 篇9

【关键词】 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53-0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尤其是ACS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与股动脉比较,经桡动脉途径行PCI具体血管创伤小,易于压迫止血,并发症小,不影响抗凝及溶栓药物的应用等优点[1,2]。经桡动脉行PCI术后护理有常规,也有其特殊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科自2009年1月—2011年3月经肱动脉途径行PCI者50例,其中STEMI患者30例,NSTEMI12例,UA8例子;男28例,女12例;年龄42—78岁。均顺利完成PCI术。

1.2 方法

1.2.1 PCI方法简述  在导管室进行。在局部麻醉下行肱动脉穿刺,放入血管鞘,将导管通过鞘管、在导引导丝的引导下送入冠状动脉进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和(或)置入支架等治疗。术毕,用手指压迫穿刺点止血,再加压包扎。桡动脉血管较表浅易压迫,压迫时间为3—5min,然后再用纱布和绷带加压包扎。

1.2.2 術后常规观察指标 血压、心率、心律、有无胸痛等症状、患者心理、穿刺伤口处、术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以及液体入量与尿量[3]。具体术后护理措施如下。

1.2.2.1 生命体征观察 术后常规进行48h心电监护,12h的血压监护[4]。严密监测液体入量及尿量。本临床护理观察中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2.5%,患者术后应安排在CCU,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与监护。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患者均在严密的心电、血压监测中及时发现,及时给予快速静脉补液、阿托品、多巴胺等治疗,很快缓解。注意患者是否有血压下降、心率增快、胸闷不适及呼吸困难等特殊表现。如果出项上述任何表现均须立即报告医生,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

1.2.2.2 心理护理 良好的心理护理可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避免不良心态产生的消极影响,提高对PCI术后不良反应的耐受力。大部分患者术后都有焦虑、紧张、烦躁易怒情绪变化,护理人员必须耐心、细致的做好心理安慰,制定适宜的心理疏导计划,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必要时告之医生适当予以药物镇静。

1.2.2.3 穿刺伤口的观察 患者出介入室后应立即观察伤口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淤血、渗液,局部皮下有无肿胀、淤血。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术后对桡动脉途径患者观察更要细致、间隔时间要短。如果发现伤口局部肿胀,应该用红笔标识肿胀部位及大小,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2.2.4 伤口皮肤护理 由于动脉内压力大,术前、中、后均应用抗凝药,血液凝固时间延长,经桡动脉途径需用纱布绷带加压包扎防止伤口出血。包扎伤口处皮肤可能出现淤血损伤。

1.2.2.5肢体护理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术侧上肢皮肤颜色,温度有无改变,桡动脉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倾向,桡动脉搏动是否良好等。术后2h减压,6h改普包,术侧限制腕关节活动12h,无体位限制[5]

2 结果

经桡动脉途径PIC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患者下床活动早,舒适度明显增加。术后护理工作量也减少。

3 讨论

PIC作为治疗冠心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尤其是对ACS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本临床护理观察表明,在术后观察、护理方面,桡动脉明显优于股动脉穿刺,术后患者活动早、舒适感增加,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低[6]。因此医护人员只要术中穿刺熟练准确,应用预防桡动脉痉挛的药物,术后认真护理,细致的观察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桡动脉的穿刺能减小患者的痛苦,同时也是安全可靠的。

参考文献:

[1] 张慰伦.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34例。实用护理杂志,2003,19(2):12.

[2] 赵腊梅,原丽,蔡慧.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中国医学创新,2009,6(8):81.

[3] 卢才义。临床心血管介入操作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8.

[4] 章洁苓,熊晓云。介入治疗心脏病致血管迷走反射的护理体会。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15.

[5] 卢才义。临床心血管介入操作技术[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14.

动脉瘤术后 篇10

关键词:动脉瘤,夹闭术,关键环节,护理管理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 发病率居于脑血管意外病人的第三位, 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动脉瘤破裂常致病人残废或死亡, 幸存者仍可再次出血。神经外科先驱Dandy在1937年就成功地进行了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但由于条件限制, 大多数患者仍采用保守治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通过大量研究及临床实践, 目前在显微手术下夹闭颅内动脉瘤已经成为处理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增加手术成功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我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初期患者都转入神经外科ICU治疗, 因此对神经外科ICU的护士提出了更专业的要求。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神经外科ICU收治107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患者, 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 特别是重视对几个重点环节的护理管理,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住我科ICU的107例患者, 其中男59例, 女48例, 年龄23~72岁, 平均年龄47.5岁, 全部患者经过脑血管造影 (DSA) 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 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5例, 后交通动脉瘤32例, 大脑前动脉瘤11例, 大脑中动脉瘤13例, 大脑后动脉瘤3例, 小脑后下动脉瘤4例, 多发性动脉瘤9例。107例患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入院, 有明显头痛、呕吐85例, 突发意识不清或偏瘫22例。出血后Hunt-hess分级, 1级15例, 2~3级70例, 4~5级22例。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本组病例均在全麻及显微技术操作下用特制的动脉瘤夹行动脉瘤蒂夹闭术, 术后在常规补液、止血、抗炎、脱水等对症处理的基础上给予3高治疗 (高血容量、适当提高血压, 维持高渗透压) 结果:发生颅内出血8例, 2例死亡, 2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 4例第二次行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后好转, 恢复良好;合并中、重度血管痉挛39例, 及时给予改善循环, 抗血管痉挛等治疗, 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随访3~15个月, 生活完全自理者89例, 出现肢体功能障碍, 需协助生活者11例, 长期植物状态3例, 死亡4例。

3 护理

3.1 术后全麻未清醒期的护理

手术结束后, 麻醉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在此苏醒过程中, 意识的观察尤为重要。瞳孔是反映意识的窗口, 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灵敏度是及时了解患者有无颅内出血的有效手段。护士应掌握瞳孔观察的技巧。如果术后4h患者意识仍未好转, 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 寻找原因, 给予及时处理。生命体征的监测, 术后应每30分钟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严密观察肌力、肌张力、病理反射等的变化。

绝对卧床休息, 给予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最好偏向健侧) 。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连接各种引流管, 并妥善固定, 保持引流管通畅, 翻身时注意引流管不要扭曲、打折,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并准确记录, 24h引流量超过500m L, 应适当抬高引流袋, 防止过度引流和颅内压过低, 引流液的颜色由浅变深或引流液浑浊, 应及时报告处理, 脑脊液引流袋每日更换, 严格无菌操作。注意观察伤口敷料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呕吐物、分泌物引起误吸、窒息。保证有效给氧, 患者全麻尚未完全清醒, 氧气吸入2~4L/min。放有通气道者应等病人有吞咽反射后才能拔除。

做好基础护理, 如口腔护理, 每日2~3次, 皮肤护理, 每2小时翻身拍背, 建立床头翻身卡, 加强肺部护理及大小便的管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2 预防颅内再出血的护理

颅内出血是脑手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 多发生在24~48h内, 如果发现和处理不及时可导致脑疝, 危及生命。颅内出血病人往往有意识改变, 表现为意识清楚后又逐渐嗜睡、反应迟钝甚至昏迷。

术后应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每30分钟观察1次, 若病人意识由清醒转入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对侧肢体偏瘫、血压升高、脉搏和呼吸减慢, 可能发生脑水肿或颅内出血, 及时报告医生, 并作好抢救或再次手术清除血肿的准备工作。

避免增高颅内压的因素, 保持监护室的环境安静, 光线柔和, 空气清新, 各种操作集中进行, 进食速度不宜太快, 以防呛咳。保持大便通畅, 鼓励病人多饮水、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便秘时可给予缓泻剂或开塞露, 必要时低压灌肠。预防感冒, 避免过度用力打喷嚏及咳嗽。清醒病人避免情绪激动, 控制不良情绪, 给予心理安慰, 保持心态平稳。烦躁者可应用束缚带,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高血压病人将血压控制在适当的水平, 切忌血压忽高忽地。

3.3 预防脑血管痉挛的护理

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40%~60%, 并且手术操作亦有可能加重脑血管痉挛, 一旦发生脑血管痉挛, 将持续2周左右, 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是术后重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对抗血管痉挛有一定疗效, 但在应用时应注意: (1) 避光保存, 输注时使用避光注射器和延长管; (2) 输液方式选择持续微泵泵入, 以维持有效的、恒定的血药浓度, 有利于发挥疗效; (3) 保持输注通畅, 防止管路脱落、扭曲等; (4) 注意观察其毒副作用, 观察病人有无面红、心率增快、低血压、恶心等, 并及时处理, 注意配伍禁忌。

“三高疗法”是目前预防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之一, 包括血压调控、维持高血容量、维持高血液稀释, 术后的血压调控非常重要, 血压变化可引起脑灌注量的改变, 而诱发脑血管痉挛, 术后应严密观察和控制血压, 收缩压控制在130~150mm Hg, 有高血压者, 目标控制在基础血压下降20%~30%, 降压需缓慢进行, 能有效防止和减轻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3.4 帮助患者安全渡过水肿期的护理

脑手术后均有脑水肿反应, 术后3~7d是脑水肿高峰期, 由于颅内压增高, 清醒病人常表现为搏动性头痛, 严重时伴有呕吐, 在护理上应特别注意。

意识清醒、血压平稳的病人宜抬高床头15~30°, 头下不宜垫枕头, 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 减轻术后脑水肿。

脑水肿期需依赖脱水剂、激素治疗降低颅内压, 缓解头痛, , 脱水剂和激素的使用应注意在24h内合理分配, 使用脱水剂后, 尿量增加, 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还要注意额外丢失, 如气管切开、脑室引流、呕吐、高热、大汗等的丢失应酌情补足, 定期监测电解质、血气分析, 准确记录24h出入液量。

脑水肿高峰期因脑组织缺氧及皮层运动区受激惹易发生癫痫, 癫痫发作时, 应报告医生, 及时给予抗癫痫药物控制, 肌肉注射苯巴比妥和地西泮, 并立即给予持续静脉滴注抗癫痫药物;癫痫持续状态时可静脉缓注地西泮10mg, 发作停止后改用丙戊酸。保证病人足够的睡眠, 避免情绪激动, 以免诱发癫痫, 给予氧气吸入,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严重梗阻时, 给予气管内插管, 指导病人保持情绪稳定, 癫痫发作时应注意保护病人, 避免意外受伤, 病人未清醒之前不可喂水和进食, 以免导致吸入性肺炎和窒息发生, 并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 同时观察发作时表现并详细记录。

3.5 预防感染的护理

由于病人自身抵抗力受损, 药物导致体内菌群失调 (如抗生素) , 特别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使用呼吸机的病人, 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伤口感染及血管相关性感染。在危重病人中, 肺炎是常见的致死性的感染。是ICU病人导致死亡的常见病因之一 (病死率高达30%~40%) 。ICU护理人员必须采取措施控制感染。

一般方法:在接触病人前后和接触病人污染物品以后, 应常规洗手;床单元应每天用含氯消毒液的抹布擦洗, 地板用含氯消毒液的拖把拖地;每天定时进行三氧机空气消毒。定期进行空气监测。

合理使用抗生素, 达到减少院内耐药细菌的产生。各项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加强呼吸道的的管理, 及时排除呼吸道内的异物、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方法有:清醒病人帮助学会有效咳嗽, 护理人员用手叩打病人的胸背部, 可使分泌物松脱而排出体外。痰液粘稠不易引流时, 可给予雾化吸入, 祛痰药, 及时吸痰, 气管切开的病人按气管切开常规护理。

4 结语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设备、麻醉、影像学的不断进步, 颅内动脉瘤手术风险在不断下降, 确立了动脉瘤手术夹闭这一金标准的牢固地位。但是, 颅内动脉瘤, 特别是巨大动脉瘤仍是当今人类致死、致残常见的脑血管病。此类疾病手术前后的护理, 特别是手术后ICU的护理对保证疗效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礼刚, 孙晓川, 唐晓平.神经外科学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11:259~263.

[2]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9:358~370.

[3]王丽华, 李庆印.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2~15.

[4]陆殿霞.出血性大脑中动脉瘤的围术期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用杂志 (护理版) , 2009, 5 (4) :51.

上一篇:阴道组织下一篇:原发性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