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分析(共12篇)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分析 篇1
当今中国, 关于人的一切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以人为本、人性和人格获得尊重以及每个人都应获得平等的发展、张扬个性的机会等价值评价观念获得空前的认可;人本主义思想认为人性来自自然, 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 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和机械化。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他们的理论观点扩展到教育教学领域, 形成其独具风格的人本主义教育观。他们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 保护学生自尊心, 帮助每个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目前, 在我国市场经济、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 我国高等教育显示开始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而市场化、产业化导致高校各方主体利益分化和利益冲突成为常态, 以学生为核心主体, 实行人体化管理加强高校的学生管理, 已成为一种趋势。
经过比较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 自中国有高等教育以来, 我国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典型的行政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具有集中统一、有章可循的特点, 可以避免各行其是、任意行事, 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后来, 它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起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为特别权力关系, 这种管理和服从关系模式下, 学生成为师生关系中被动接受知识传授和管理的一方
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 学校是直接依据国家计划来办学的, 学生从踏进大学校门起就被限定在一个严格的专业之中, 直至毕业国家分配工作。除了按部就班的掌握本专业已经为他设定好的学习内容外, 很少有机会按照个人的意愿和特点去自主学习, 选择职业、工作地点等。
二、过于强调外在规范管制, 对学生自我约束的引导不足
目前, 多数大学的校、院 (系) 、班三级学生管理的工作重点是用严格的校纪校规来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 而忽略了启发、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这种管理方式下, 学生缺乏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 那些外在的各种社会规范, 不仅很难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要求, 而且容易引发学生与管理者的冲突, 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 并使管理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三、偏重管理, 支持服务有待于提高
不可否认, 一直以来, 我们在高校管理的实践工作中都强调高校学生管理包括规范 (管理) 学生和服务学生两个方面。但是在操作上, 我们更多的时候却仅仅是强调了管理, 管住学生成为学生工作的原则, 而为学生做好服务往往流于形式或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 (1) 传统的能力评价观束缚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2) 学生管理法治化程度较低。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 全国高校扩招的结果直接导致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实质就是市场化) 、教师聘用契约化等完全市场化的教学管理行为,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是不同于传统的关系。
高等教育市场化、产业化背景下,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已成为一大趋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树立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核心主体的教育理念, 是把学生当作高等教育的消费者, 把高等学校看成是为学生发展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的理念。这就要求学生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把学生作进入学校的消费者, 是买方, 而学校则是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卖方。不再像传统教育模式那样, 在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中, 学生作为师生关系中被动授受知识传授和管理的载体的一方。这要求高校管理应克服目前我国大学生管理中普遍缺乏的作为主体教育的卖方应当具备的平等观和服务观。
2. 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 依靠学生来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在传统教育体制中, 学生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处于被致力遵从的地位。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 高校办学已经市场化, 学校市场处于卖方地位, 而学生处于买方地位。
一方面, 高等学校要认识到自己的存在离不开学生, 没有学生也就没有学校, 学生无论在数量上还重要性上都是学校的主体。另一方面, “育人”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宗旨, 大学生还需要教育和引导,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管理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学生把外的心理行为自我约束, 自我控制。为此, 学生工作者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认识自身素质和个性特点出发, 依据自己的长处和弱点, 对照群体范围的尺度, 进行整合和扬抑, 力求在适应社会需求中弘扬自我, 展示个性。从这一层面上说, 大学生又是教育和管理的客体。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所以, 学生管理工作“以学生为中心”, 一方面, 要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体, 从管理的决策、组织实施到目标实现, 都要依靠学生, 让学生充分参与进去。
另一方面, 要发挥管理的“育人”功能, 本着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 开展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成才而进行。因此, 学生工作者应尊重学生的合理需求, 关心学生的成长需要, 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 努力改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 尊重学生个人行为的完整性, 强调并尊重学生的自我实现
传统教育尤其是我国的应试教育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学生内心的感受、态度和表达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几乎很少涉及,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者看来, 人的发展的本质, 是内在潜能在后天环境中的充分实现, “自我”或“自我实现”,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动力, 并且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一旦形成了“自我”, 就意味着他将自己与所处的环境分离开来。由于在这一过程中无时不刻地伴随着外界的各种评价, 包括积极和消极的评价, 所以, 整个世界或社会对这个人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 家庭和高校在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 应依据一定教学内容, 给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怎样, 有没有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 今后应怎样努力, 并掌握正常的自我评价方法,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 学生管理活动实际上是一个过程, 人性化更多的是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在管理过程中,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要有平等的交流沟通的渠道, 保证给学生一个充分说话的权利, 这是人性化的重要体现。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分析 篇2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急速发展,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社会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需求量的增大,各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社会工作本科教育。据悉,截至2005年8月,我国大陆地区已有170所大学开办社会工作本科教育,还有数十所学校开办社会工作专科教育。然而,目前各高校社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了解,广州最早开设此专业的华南农业大学,2003年首批81名社工系本科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不到10%,有70多人找不到社工岗位转了行。①据了解,2005年中山大学毕业的30多名首批社工系学生中,3名进了广州市社会福利院等单位工作,成为“专业社工“,2名留在社工系工作,5名考入社工系硕士班,其余20多名全部“转了行”。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社会工作专业快速建设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之间的巨大反差和错位。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深入剖析:
一、社会的普遍现实
1.社会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工作专业尚未得到社会大众的了解、认识。
对于一个新兴的职业,需要社会广泛地宣传,而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做的相当少。不仅仅是社会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而我们社会工作者主体(学校、教师、工作人员、学生等)自身的宣传力度也很薄弱。现在像《社会工作》这样的社会工作专业期刊寥寥无几,而且只 有屈指可数的学术期刊才开辟了社会工作栏目,大众媒体则更少涉及社会工作,只是在部 分地区做得稍好些,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而且社会工作者主体,如高校的社会工作教师很少写有关社会工作的科普文章来普及社工理念,社会工作者开展的活动也不多,其提供的服务的社会效益不够明显,无法吸引媒体的注意,这些都影响了社会工作的宣传。因此,社会工作这项职业究竟是做什么的,很多社会成员都不了解,而且不被认为是一项职业。社会大众不知道这个职业可以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对社会有什么样的贡献,其重要性何在。很多人只是从字面上曲解社会工作,认为就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所做的、不计报酬的其他为社会做的服务工作,只需要爱心,不需要专门知识和技巧。
因此,政府及媒体应该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使人们了解这个行业,知道它是做什么的,能为人们提供哪些服务等,充分利用这个行业为社会服务。除了外界进行宣传外,还需要我们社会工作者自身宣传,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服务来获得社会的认可,树立专业权威的形象。通过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增加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接纳度,增强政府和公众的全方位的认同。
2.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任重道远。
2004年7月1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标准正式公布。这完成了社会工作职业入口的规范建立,对社会工作的改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资格的认证到岗位的对接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虽然政府现在对这个职业给予了 承认,但没有明确哪些工作岗位应由社会工作者从事,而且待遇也不清楚。另外,长期以来,社会工作职业的功能都被一些政府部门和准政府组织包办代替,这些部门和组织很少意识到其工作应由具备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来从事,同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仍然不愿交出理应社会工作者所承担的工作,甚至有的直接拒绝社工人才的进入,这势必阻碍了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
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香港地区,社会工作者是普遍受人尊敬的一个职业群体,目前有两万从业人群。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财政资助是香港社会服务工作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香港地方政府并不直接包办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服务,在香港开展各项社会服务的主体是各类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隶属于社会福利署的专业机构,另一类是非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后者占机构总数的3/4以上。这与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生存环境大相径庭。我们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后,没有相应的岗位编制、职称序列和培训机制保证他们的根本利益,这使得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缺乏必要的动力和体制保障。
因此,政府应该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给予社会工作大力支持。政府在制定社会福利政策、制定社会工作法规和条例、实行专业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考核评估各项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等方面应担负起宏观管理和指导的责任。另外,政府还应大力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对之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和财政资助。
二、高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建设与发展
1.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急需改进。目前我国高校在制订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对我国的社会问题、社会整体需要和发展做充分的分析,而是在生搬硬套国外的或港澳的,甚至有的高校间相互照搬,没有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需要而制订出具有弹性的社会工作培养模式。社会工作一直为适应过渡期的社会问题所需要,而社会的变迁使得社会问题的性质一直在发展变化的,因此,社会工作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就要能经常提供适合问题需要的服务。那么,我们在设置社会工作教育的培养模式时,就应该考虑到社会有什么样的需要,我们就应该设置什么样的培养模式。
2.专业实践环节薄弱。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合会规定:所有学士学位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800小时的课外实习。但是我国高校社工专业由于人力、经费以及与实习机构的关系等问题限制了专业实践教学,使其成为社会工作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有几方面的原因:
(1)实习时间安排单一。多数高校除了第四学年集中安排统一实习外,在社工专业的其他学习时间内并未安排足够的实习计划,或仅仅是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自发参加实习,其效果与期望值往往相去甚远。
(2)实习单位本身的不合作。在当前的社工领域,因缺乏促使其向专业化方向转变的有效机制,使得这些实习机构对实习生往往有诸多限制,实习过程中社工专业的学生不但无法施展专业知识,甚至不得不通过“变通”的形式来迎合实习单位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实习生的工作热情和对社工价值的认同。
(3)实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科学的指导机制。大多数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均处于自发的实习工作状态。由于社工专业涵盖的面十分广泛,学校派出的指导老师往往需要同时面对很多学生提出的专业性问题:如社会福利政策、家庭情感危机、青少年犯罪与预防、城市救助体系的完善与实施等,指导老师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其指导也就常常浅尝辄止。另外一些机构的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指导学生的方法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指导。
针对以上的现状,各高校应制订合理的实习时间,建立完善而丰富的实习档案,加强对学生进行实习个案的分析与问题解决,同时尝试建立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王思斌认为,要克服专业教学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的现象,可以借鉴医学教育的体制,由学院直接建立附属实务机构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教师与实务工作者应同一群人的两个可以随时转换的角色,对学生来说,其学习过程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和实务教学中的经验学习。③另外,云南大学的向荣提出了采取“三方伙伴关系”的实习教育模式:④即通过政府,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及海外有关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结成三方合作关系,在政府的实际工作部门如一些社会福利机构内由国际非政府组织出资或出力给机构里的实际工作人员提供多方面培训和指导。学校方面在参与培训同时也介入机构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来了解和认识中国福利服务的实际状况,并对其优秀的经验型方法进行层面的思考和总结,使得社工作在中国社会扎根,以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工作。这有助于加强和完善社会工作实习制度。
3.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严重不足
各高校的社工专业院系中,教师的专业结构很不合理,其中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很少,即使具有相关专业的心理学、哲学、法学等背景的教师亦占少数,更多的是其他专业。王思斌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对569人社会工作教师的调查中,有“专业社会工作”背景的教师为“19.16%",有“社会学”背景的教师为“18.98%”,“其他”为“21.09%”。⑤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而且大多数教师是“半路出家”、“自学成才”,在“书斋”里做学问的,本身很少从事过社会工作实务工作,对实际的社会工作的具体实施缺乏了解。因此,其授课只停留在教授理论知识,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而且对实践环节也感到力不从心。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加大对社会工作教师队伍的培训,通过各种培训途径培养社会工作教师的专业理念、完善知识结构,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教育师资队伍。其次通过多种方式促使教师积极融入社会工作实务。如教师到相关机构挂职锻炼,以积累实际经验,充实课堂内容。通过培训和社工实务使社工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使其既有很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指导能力,逐步实现优秀的社工专业教师都是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此外,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自身专业认同度低。
社会工作专业大多数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并不清楚这个专业要学什么和将来要干什么,只抱着考上大学为目的,而对专业的认知相当缺乏。在一所大学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三、四年级的140名学生中调查显示:87.14%的学生在考取大学之前未听说过社会工作这个专业,而且34.29%的学生不愿意毕业后从事这个职业。在不愿意从事这个职业的原因选择中,58.33%的学生是因为“该职业缺乏社会知名度和认同感,社会地位低”。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不认同本专业势必会影响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巧,影响其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社会工作者。因此,首先我们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增设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招考面试制度,通过面试使学生明确今后学习和就业方面,选拔出具有社工基本素质的学生,而淘汰出只是为了迈入大学,而不认同该专业的学生,以免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其次,我们应加强对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理念的培养。教师在各门课程中都应渗透专业价值观的教育,并且,教师以自身的言行感染社工的学生,树立专业理念。第三,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社会工作学生一入校,教师就应对学生进行督导,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进行督导,特别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各高校的社工专业院系,应当在新生入学后迅速帮助他们确立发展目标,并在实践中为帮助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做出切实努力。社会工作者应当可以像医生、律师、会计师、精算师等那样获得执照,单独开业,这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在校期间,社工专业的学生就应当像医生、法律、会计等专业学生一样,充分掌握本专业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并各有侧重。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分析 篇3
[关键词]信仰危机 高校党建
信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导向和精神支柱,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精神生活。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既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给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困惑,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信仰危机。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必须加强党建工作,重视信仰教育,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时期高校信仰危机的表现及成因
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对信仰的理解上,重点院校有85.25%、民办院校有77.71%的人认为信仰对自身的成长十分必要,认为“有了信仰人们就会为其执着奋斗、自强不息”。选择“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拥护社会主义”、“爱祖国,努力为国家做贡献”的占73.69%;同意“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不应该完全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应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占85.76%。在充分肯定大学生信仰主流的同时,调查者也发现,当前大学生信仰的走向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需要引起重视。在回答“您的信仰”时,有40.88%的学生填写了“个人奋斗”;在对人生的看法上,有65.18%的人认为“多贡献,多得利”;但也有27.5%的学生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是自私的,因此要不择手段地满足个人欲望”;有13.38%的学生认为“凭本事吃饭,什么社会理想也不要”。这些负面数据比以往类似题目的调查数据结果有明显增长。调查时还发现,一部分学生对主流信仰体系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而对某些非科学、不健康甚至反动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兴趣,还有的学生什么都不信,处于信仰无所依托的真空状态。尽管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不很普遍,但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信仰危机的出现,首先是源于市场经济浪潮中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冲击。当思想政治工作、理想信念教育被束之高阁或搁置一旁,当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越出经济活动领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生活目标及行为准则时,对物质利益的过份关心就必然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信仰的冲击和淡化。其次,在实践上,我国高校党建工作确实对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问题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回避,正是由于高校某些群体信仰的无根和迷误而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质性低迷。我国高校党建工作已经到了必须进行大转型的时候了,高校党建工作必须针对自身群体的特殊性,从信仰培养范式总转型上对指导思想、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和方法进行彻底反思,把高校党建工作放在战略高位,搁置于社会宏观系统、学校中观系统和个人微观系统之中,以前瞻性的眼光审视、解决校园信仰问题,才能真正走出信仰的浮躁泡沫,重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
新时期加强党建,消除学生信仰危机
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高等教育战线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引领他们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伟大旗帜来高举,作为正确道路来坚持,作为科学理论来运用,作为共同理想来追求,占领高校信仰的主阵地,同心同德地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而努力。
⒈对大学生入党实行分层次分段教育
(1)入党启蒙教育立足于“早”。高校在新生刚入学时,就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入党启蒙教育。可以通过党建工作网站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党的基础知识的系统教育,让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2)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立足于“实”。认真做好对积极分子的选拔,给积极分子分任务、加担子,促进他们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快速、健康成长。(3)发展对象培训教育立足于“严”。根据中组部关于“发展对象入党前必须经过党的基础知识集中培训”的规定,学校党校统一对发展对象进行入党前的集中培训,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即结业考试不合格者不予补考,不能入党。(4)入党后的继续教育立足于“勤”。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学校可建立党组织教育制度、党支部党课制度等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员教育体系。除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外,还积极开展讨论会、交流会、答辩会等多种形式活动。坚持每学期对党员进行考核。
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这支队伍建设方面,学校要在入口关、规范考核、重视培养、落实待遇、优化调整五个方面严格要求,通过“专、转、提、派”等途径提高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专”即骨干留用,“转”即愿意从事教学科研者推荐参加国内外的学术进修,“提”即成绩突出者选拔到党政管理岗位,“派”即优先推荐辅导员校外锻炼。通过这一举措,切实加强高校学生党建的队伍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对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未来人才有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过硬的能力素质,更要有崇高的人生信仰和奋斗目标。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对待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现状,加强高校党建,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前途,这是高校政治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努力研究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特点,研究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淑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21日第7版.
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挑战的分析 篇4
招纳大学生党员及其后续教育是党工作的重点, 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应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其内涵:
第一,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党务工作者在高校党委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项工作的, 它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根据我国国情和党组织自身建设, 对大学生的组织、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进行管理。
第二, 党建工作要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的特点来开展。大学生是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 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主体意识, 这是当代大学生体现出来的独有特点, 学生党建工作应该关注这些特点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第三,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组织结构是层级式的管理模式, 包括基层党组织和学生党支部, 其中基层党组织是基础。
二、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 挑战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目前, 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期:经济体制在转变, 社会体制在转型, 道德规范在转换, 多种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及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 这必然会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方向呈多样化趋势, 这种多样性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由于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 社会成员对公民道德规范的认同和遵守还存在着局限性, 还没有完全做到内化于心, 道德理念还只是存在于社会表层上。有些人片面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追逐“利益最大化”“一切向金钱看齐”, 频频出现社会正义被扭曲、道德底线被突破、公平正义被忽视的现象, 社会公德缺失日益严重, 逐渐让位于经济发展, 同时不可避免地滋生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再有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 经验和能力都不足, 不能正确地分析社会上出现的如党内腐败、社会治安、失业下岗、贫富分化等问题, 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党建等方面的工作增加难度。另一方面, 因为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期又没有完全成型, 所以比较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这些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使他们的思想观念的多样化, 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挑战二: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影响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 这里是各种思潮、知识汇集之地, 同时也是高新技术传播最快的地方, 第一, 网络技术的快捷性、便利性和互动性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知识视野和生活空间, 随着技术创新、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高校对管理者、教师、专职辅导员的知识、素质、学习能力、理论水平及与时俱进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 使得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单向的灌输式的集中教育管理模式被网络平台的交互式、多元化及分散的教学传播模式和管理模式所取代。第三, 网络及信息技术在为我们提供丰富教育资源、开辟全新工作空间的同时, 也会随之带来一些网络虚假、不健康和反动的信息, 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冲击。因此, 高校党务工作者如何辩证地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积极有效的学生党建工作, 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来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 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 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工作提出的又一个新的挑战。
(三) 挑战三: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现状
大学生想要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要接受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教育, 比如说党课教育、重点对象教育和党员后续教育, 党员后续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保证和维持大学生党员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当前在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对大学生党员的后期教育缺乏保障
由于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性质, 党员发展工作受到了学校给予较大关注。针对大学生对加入党组织的意愿, 每年度都有大批的大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由于高校学生党组织的职能的设置, 党员发展工作为主, 党员后续教育为辅, 致使把高校学生党组织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主要工作上, 就明显降低对党员成长的关注度, 基本上是放任的管理模式, 在时间上党员后续教育很难保证, 而且也大大降低了教育的质量。现在, 主要有自学、组织党员活动日和讲座、报告会三种党员后续教育形式。这不但在时间上不能保证大学生党员的学习, 而且质量也不能得以保证。而缺乏系统性、长期性的教育都制约着党员质量的提高, 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党建等方面的工作增加难度。
2、内容形式单调, 对大学生党员缺乏吸引力
在高校这个平台中, 大学生党员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取党员教育的基本知识, 一是通过大学“两课”课堂,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都不同程度涉及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二是通过党内的教育, 也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的, 这就导致党员教育知识重复, 没有活力和吸引力。另外大学“两课”教育采取的是上大课的形式, 150—200名左右的学生在一起上课, 党内的教育也是采用几百人的专题讲座的形式, 两者教育形式单调、枯燥, 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这就减低了党员教育的效果, 也无法开发学生党员的潜能, 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三、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大学是知识、经验积累和能力提升的阶段, 大学生正处在这个阶段, 自身的经验和能力不足, 很难正确理解和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 对各种社会思潮辨析不清, 社会思潮对其影响的程度较深, 这就要求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深广大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党政策、路线和方针的认识, 积极引导学生党员自觉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联系起来, 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实力量。同时要注重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党建日常性的工作之一帮助学生党员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来解决学生党员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认识问题, 使学生党员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
(二) 高校党建工作要不断转变和创新观念以适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们也应看到, 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 它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同时, 各种非马克思主义, 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言论也在慢慢渗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面对这种情况, 一方面,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党建工作,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 明确网站建设的总体思想, 建设健康向上的党建网络文化, 不断转变和创新观念, 才能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处于舆论阵地的最高点。另一方面, 高校党员教育工作要与网络环境相适应, 这是衡量高校党建的一项基础性指标, 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利用网络化的方法和途径, 也是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新要求:改变党组织活动方式, 丰富党组织活动内容, 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能力、感染力和战斗力。根据高校党组织发展的现状, 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 制定学生党员上网规范, 引导学生党员上网行为, 发挥学生党员模范的先进带头作用。同时, 在网络上开辟有效地途径, 充分保障实现党组织内民主和舆论监督的有效发挥。比如, 可以在网络建立党员信箱和党员论坛, 进行党内问题大讨论, 提高高校党员的教育管理水平。
(三) 建立长期有效的大学生党员后期教育机制
高校党组织的自身发展直接体现在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工作上, 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目的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质量, 增强学生党员的科学理论素养和能力水平, 引导学生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 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树立科学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更好的抵制关系错误思想的侵蚀, 促进党组织的自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长期有效地大学生党员后期教育机制, 并作为党组织一项重要性、常规性的工作。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 我们也逐渐发现一些问题, 过于注重已有的固定内容和形式, 致使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缺乏活力和创新性, 给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高校是大学生党员受教育的主要平台, 一方面, 高校要认清当前学生党员后期教育特点, 要从党组织工作人员和学生党员两方面入手, 正确对待大学生党员后期教育工作中的挑战和机遇, 勇于突破原有的工作方式方法, 开拓思路, 勇于创新, 迎接挑战, 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 高校应鼓励学生党组织积极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机制, 在结合自身特色的同时, 激发学生党员的潜力, 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 开展创新性探索教育。
摘要:大学生应该接受系统全面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党性培养, 高校是其重要的平台之一。“一所学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完善与否, 学生党员的培养措施是否过硬,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校21世纪人才培养工程的成败与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 大学生党员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这就体现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挑战和新机遇视角上。本文站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挑战的层面上, 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工作,新挑战
参考文献
[1]杨显斌.国外政党对党员进行教育和培养的基本方式[J].党的建设, 2007 (12) :56.
[2]顾涛.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08.
[3]卫静芬.构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制度和阵地建设的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l) .
[4]卫静芬, 等.学分制下大学生党建新模式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3) .
[5]刘丽晶.多元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论纲[J].思想理论教育, 2009 (3) .
[6]陈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南大学, 2010.
[7]王传旭.从战略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建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 .
高校学生安全分析论文 篇5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基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着不一样的特性,这一特性要求高校必须积极主动探索顺应当今时代发展而日益受到关注的互联网传播平台,推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启网络新媒体。
关键词:
新媒体;安全教育;创新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移动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通过有线网络,互联网等渠道,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检索及娱乐资讯,是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新媒体的形式不胜枚举,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移动端媒体、网络媒体等等。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功能日益影响着现代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8月3日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
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向用户各类生活需求深入渗透,促进手机上网使用率增长。
由于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校已然从封闭式转变成为开放型的小社会,高校的日常安全教育以及学生管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一、高校艺术类学生新媒体安全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高校艺术类学生走访,并在网上进行文献检索等方式,采用开放式调查问卷法,从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校园安全教育工作等编写调查问卷。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分析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宿舍社区;工作模式;构建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6-166-02
随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逐步精细化,学生日常管理的场所由办公室进入到宿舍社区,这种工作模式的转变印证了高校学生管理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管理理念。大学生宿舍社区既是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影响的阵地。如今的高校在学生宿舍硬件和软件方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套间、空调、洗衣机、热水器、太阳能等配置到宿舍,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使学生们无后顾之忧。探索和尝试将学生党支部建在宿舍社区,以培养发展学生党员,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有效途径,也是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举措。
1 问卷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大学生党员、学生党支部和宿舍社区的具体情况,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同时深入到学生宿舍进行专题访谈。通过一系列调研和走访,比较清楚地了解了大学生党员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以不同学科的300名在校大学生为主,主要涉及农、工、文、理等本科专业,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达98.67%。其中,大一学生占1.9%,大二学生占20.89%,大三学生占34.81%,大四学生占36.71%。调查对象中,是中共党员和预备党员的占60.61%,团员占39.39%。调查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在校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认识与态度 通过调查发现,认为发展学生党员的衡量标准首先应是思想先进的比例为58.08%,其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和学习成绩;对于发展党员的要求,有68.1%的人认为比较高;对高校党建工作的了解程度,了解及以上的占91.71%;而认为组织上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的比例为50.9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发展学生党员的总体状况比较理想,但在某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如各项工作和环节的透明度、细化考核指标、加强持续性培养等。
1.2 对大学生党员在学校中的作用的认识和态度 在调查中,认为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占80.26%;对学生党支部工作认可的占78.06%;认为对学生党员教育和培养较好的占60.76%;对教育培养中采取先进事迹报告、专题教育、参观学习等形式认可的占91.6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对引导其他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遵守作息制度、提高思想认识等方面也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1.3 对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敏锐度和支部建设存在问题的调查 调查发现,认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主动性教育效果好的比例占93.76%;对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的态度上,认为应该加强学习研究,提高理论水平的比例占89.7%;在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接受方式的调查中,要求组织讲座论坛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占82.71%;在对大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认为主要集中在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党支部凝聚力不强和工作不能落到实处等几个方面。
2 大学生党建进宿舍社区工作模式的构建
随着高校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住宿格局和管理方式也逐步向社会化管理过渡。这种转变突出了市场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服务性,却忽视了高校所应有的教育、管理和育人功能,这就对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探索如何以学生宿舍社区作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载体,积极推进高校党建工作进社区,加强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社区党建工作,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逐步形成大学生党支部建在宿舍社区的6级联动机制 社会学中的社区工作概念主要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1]。根据现有的大学生党员培养制度,将学生党支部建立在宿舍社区,以阵地的转移为突破口开展学生党员培养和党建创新工作,以培养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平民意识、知识基础、沟通技巧、组织能力和职业伦理等6个方面为主要内容,逐步形成学校、学院、年级、班级、宿舍、个人的6级联动机制,加强组织管理和建设。
2.2 培养一批学生党支部和党员先进模范典型 “用事实说话”是很有信服力的,可以重点建设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生党支部和党员先进典型,让他们在组织工作、制度建设、支部建设、个人成长、学习就业等多个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用鲜活的事实说明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党支部和优秀的学生党员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强大优势,同时加强学习交流,予以推广。如2012年我校组织的在大学生预备党员中开展签署一份承诺、研读一部经典、开展一项调查、做好一周义工、帮助一个同学、组织一次评议等6项活动(简称“六个一”工程)[2],就是对大学生入党后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党性锻炼,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将党员预备期考核落到实处的一项具体措施。通过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先进性再教育、党性再锻炼,全面提高素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
2.3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机动灵活地贯彻落实 如今的高校发展党员制度已经建立健全,其关键不在于怎样完善各类制度建设,而在于如何机动灵活地贯彻落实,做到既不违背党员发展和组织管理的原则,又不影响大学生党员发展和支部建设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探索灵活多样的支部建设和培养指导方式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鉴此应该充分认识和了解所属学生党员群体和基层党支部的基本情况,全面了解和掌握他们面临的问题、困难和需求的信息,通过信息的积累与分析,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以提高工作效率,互惠共赢,取得成绩与实效。
2.4 合理引导发挥学生党支部和党员的工作主动性 影响大学生党支部凝聚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理想信念、成功经验、优良传统、领导组成与水平、经验交流、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因此,要发挥学生党支部和党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该放手的不要过多干涉,该发挥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候不要过多阻挠,一定要采取大力提倡、积极鼓励、合理引导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以德育为先,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处理问题和协调关系,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沂靖. 社区工作[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2]新华网. 2012年10月25日,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2-10/25/c_113492704.htm
[3]朱光钛. 构建新型高校学生公寓社区工作体系探索[J]. 集美大学学报.2008,9(4):76-80.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分析 篇7
关键词:高校党建,学生工作,思政教育,机制创新
一、前言
高校在实际的建设工作中,党建工作以及思政工作属于长期性工作,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这就需要高校各个工作部门共同努力,坚持协调性,形成发展合力。高校在具体工作中,需要重视新情况以及新问题,理性分析问题,寻找问题根源,提出更加有效的解决对策。在党建和思政工作过程中,需要重视创新,转变传统工作方式和工作对策, 面对新形势以及新环境,需要重视教学反思以及检视工作。高校需要重视自我否定,提高自信心,促进教学创新,有效推动高校党建工作以及思政工作建设。实际上,党建工作以及思政工作都属于党政建设内容, 面对社会新问题以及新现象,需要结合形势发展特点,注重创新,为高校发展提供动力,营造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的良好发展局面。
二、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中机制创新对策
(一)构建多样化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载体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党建工作以及思政工作中机制平台创新工作是强化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关键性环节。高校在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中需要坚持实效性以及针对性,避免单一化、说教化教育模式, 重视思想深度、创新机制以及理论高度,构建综合性教育模式,提升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机制的逻辑性、连贯性、系统性以及有效性,为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高校需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势,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构建多样化以及多角度党建工作形式, 为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提供有效载体,为开展党建和思政工作提供保障,这样能够完成预期教育目的。例如,高校可以结合科学发展观指导理念,借助党和国家重大事件以及重大节日纪念性活动,鼓励高校学生党员能够参与到常规性教育工作中,发挥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基础性作用,有效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纽带作用,发挥在高校大学生、学生党员之间的影响力,实现基层组织工作与专业课教学之间的结合,提升活动多样性,同时提升基层党组织规模以及质量,为基础组织工作提供发展新途径以及新方式。
(二)构建高效活力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平台
在党的建设工作中,基层组织工作非常的重要,对推动党建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围绕工作中心,提供优质服务,不断的拓宽实际工作领域,强化党建工作只能,重视基层党建工作,提升党建工作基础,发挥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促进党建不断发展。例如,可以定期举办中层干部的理论学习培训以及交流工作论坛,重视组织和考察学习工作,联合学科带头人、党支部带头人等进行层次化干部培养培训工作,注重工作经验的交流,拓展学生工作视野, 有效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高校需要重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结合,形成发展优势,构建互联网信息环境下的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新形式。与数字化传播方式相比,传统媒体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具有新媒体无法比拟的运作模式以及应用优势,特别是在人力资源角度, 传统媒体累积了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新媒体则是更加侧重便捷性以及快速性,因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具有互补性。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时代发展趋势,这就需要不能抱残守缺,重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构成发展合力,充分发挥发展优势,为高校顺利开展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提供保障。
(三)重视党建工作平台与工作机制之间的结合
高校在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过程中,需要创新工作机制,在同一目标指引下实现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机制与工作平台之间的结合,这就需要认识到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明确共同工作目标,培养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工作理念,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以及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实际上,高校在党建工作平台建设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这就需要发挥二者之间的配合作用,为实现预期工作目的以及工作价值提供保障。
三、结语
社会历史条件日益变化促使高校党建工作重要性不断体现,因此, 高校需要树立党建工作新理念,建立健全保障制度,选取最为有效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构建高素质党建工作队伍,提升党建工作以及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以及时效性,创设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出贡献。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建工作有利于实现党政战略发展,这就需要壮大大学生党员队伍,坚持工作规范性以及有序性,不断创新基层组织工作方式。不同阶段和环节,党建工作存在着差异性,也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把握时代发展特点,以更加积极、更加沉着的态度来应对党建工作中的问题。高校党建工作属于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把握时机工作节奏,时刻关注党员思想变化以及心理变化,实现各个因素的有效合作。
参考文献
[1]李云玲.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中机制创新路径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2):52-53.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分析 篇8
一、立足现实,分析当前基层党建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1.党员数量加速增长,党组织成员的质量却受到“怀疑”。随着高校的高速发展,高校的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基层党组织规模庞大,工作重点投入在发展党员上,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教育、培养、监督、再教育工作力度不够,疏忽党建、团建工作的联结作用。入党前,严格要求;入党后严重松懈。
2.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党组织的传统作用和功能被“淡化”。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社会观念的转变,引起评判标准和社会心理的变迁,各种意识形态相互渗透,人们思想的自主性和多样性以及信息的敞开性淡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指导作用及政治理论学习的深度。
3.党员队伍逐渐壮大,党组织管理规范性和创新性“欠缺”。目前基层党组织党支部活动支部活动内容单调,活动形式缺乏创新;党建工作的管理靠的是口传形式及行政命令方式,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即使有一定的制度存在,也是不断变更。特别是在当今的法制时代,这一弊端影响了党建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因此,组织工作亟待改进。
4.教学实践阶段,实习生党员的教育存在“盲点”和“真空地带”。实践是教学的必经阶段,由于实习地点的分散抑或是实习单位没有独立的党支部,给党建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再者,毕业生忙于找工作,失去以往的工作热情,奉献精神松懈,在同学中帮助、榜样、带动方面的作用不突出,在联系师生关系,桥梁纽带方面的作用不够到位。甚至出现《党章》的权威性被弱化,个别党员只享受权利,不履行党员义务。因此,党组织只有得到规范建设,组织生活才能顺利开展,工作热情才能足够的发挥,从而充分体现实习生党员形象。
二、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
1.规范党务运作模式,推进党建可持续发展
规范党建过程中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的教育与管理。首先,以团校为基础,以党校为熔炉,以“两课”为主渠道,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团建促党建,党建带团建的多层次、多体系思想教育格局。其次,严把质量关,党支部、团支部以“双推”的方式共同确定重点入党积极分子,真正做到推优入党。被纳为入党积极分子即指定联系人,吸纳后发展对象即指派入党介绍人。同时,做好对联系人、入党介绍人的信息库建设、教育、培训,注重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转预备、预备转正过程中引入必要的考核机制,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再次,严把党员关,作好继续教育,让所有的党员“又红又专”,在各方面都符合中共党员的标准。通过各种方法和形式,加强毕业生党员的继续教育。
2.完善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党务运作模式
建立必要的组织生活制度、民主生活制度、政治学习制度、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党员继续教育制度、毕业实习生组织管理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员监督制度,并坚持不懈抓好落实。用制度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开展。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党的生活,提高党员的素质,从而保证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真正发挥。
3.营造政治、舆论、校园文化氛围,多方面全方位推进党建工作开展
树立有党组织的声音、党组织的潜力、党组织的形象。支部有活力,成员有魅力。一是政治理论氛围塑造,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倡导研究性学习、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走内涵发展之路。二是舆论氛围营造,注重正面引导,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党员奋发向上、脱颖而出的良好气氛。通过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党员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看待党风问题、看本质、看主流,正确对待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坚定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三是校园文化活动,有指导地开展校园文化和净化校园文化,培育富有学校特色和时代特征、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综合各方面素养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成为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
4.加快党建工作信息化与网络化的步伐,拓宽党建工作覆盖面
党建工作应顺应新潮流下的科学发展观,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掌握信息主动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通过网上党课,宣传党的政治核心理念,传达党的方针政策;通过网上互动区,开展党员谈心活动和思想交流;通过网上档案,管理党员基本信息;通过网络数据库,实现网络资源共享;通过网上支部,开展党员考核、民主评议及网上组织生活;通过网上举报箱,让广大党员群众行使对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权。完善网络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大学生网络虚拟性与现实生活真实性的统一,理性地面对已经融入现实生活中的网络世界,构建和谐的网络党建工作模式。
5.强化教育管理,构建毕业实习生党建长效机制
对于实习生党员管理,高校党组织必须提升对毕业实习党员教育和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管理主体,指定专门负责人,与实习单位一道,形成实习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合力。针对毕业生分散性及社会性的特点,首先,积极探索“双重组织生活”,构建“区域性党组织”,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其次,充分利用网络功能,建立网上实习生“党员之家”。同时,从实际需求出发,学校送“课”送“学”上门,教育谈话内容要求贴近实习生党员实际,做到因人施教。特别是实习生党员的就业,应给予积极的促成,促成之后让他们更好地为其他同学服务。
综上所述,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认真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遇到的新问题,以改革的精神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用与时俱进的状态创新基础组织工作。利用科学发展观在改革中加强,在改变中适应,在发展中提高。
摘要: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校学生党员数量也在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党建工作也面临许多新课题和新考验。探究影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原因,积极探索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切实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新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杨艳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25(5).
[2]王春雷.新形势下增强党组织活力的思考[EB/OL].聊城理论在线,2006-2-21.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分析 篇9
一、陕西高校“学生类”档案工作现状调查
(1)调查目标。高校档案工作者对“学生类”档案内涵的认识以及所在高校“学生类”档案工作开展情况“;学生类”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从档案工作的目的角度分析开展“学生类”档案工作措施。(2)调查对象。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陕西省17所高校的17位档案工作者:其中有7所高校为国家“211”工程院校或“985”工程院校(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其他本科院校5所(延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外事学院、陕西中医学院);高职高专院校5所(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这三种不同类型高校档案工作者和档案工作,代表了目前陕西高校档案工作的情况,因此对这些高校“学生类”档案工作的调查和分析对今后“学生类”档案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参考作用。(3)调查工具。笔者对参与调查的17所高校的档案工作者发放了调查问卷,问卷分别对3个问题进行了调查:陕西高校“学生类”档案工作现状;“学生类”档案利用情况;“学生类”档案工作现状产生的原因。
二、陕西高校“学生类”档案工作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陕西高校“学生类”档案工作现状。(1)对“学生类”档案内涵的认识:35.3%的高校档案工作者认为“学生类”档案就是学生的个人档案,只是在高校临时存放;11%的档案工作者认为“学生类”档案是指长期甚至永久保存在档案机构的学生产生的档案材料;53.7%的档案工作者认为“学生类”档案是指学生个人档案及档案机构保存的学生产生的档案材料。(2)陕西高校“学生类”档案开展情况:29.4%的高校已将其纳入档案部门工作范畴,并开展具体工作;35.3%的高校计划将其纳入档案部门工作范畴,但还没开展具体工作;23.5%的高校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11.8%的高校选择其他。(3)学生个人档案归口管理部门:29.4%的高校学生个人档案归口管理部门是档案机构;58.8%的高校学生个人档案归口管理部门是学生工作或就业部门;11.8%的学生个人档案归口管理部门是教务部门。以上调查结果显示:自2008年教育部颁布27号令至今,无论是学生个人档案,还是高校其他实体档案中学生产生的档案材料,都是继续延续之前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大多数高校“学生类”档案并没有开展具体工作。
2.高校“学生类”档案利用情况。(1)学生在校期间,教师或管理部门查阅利用学生个人档案情况:41.2%的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教师或管理部门查阅利用学生个人档案人数较多,29.4%的高校查阅利用人数较少,17.6%的高校几乎无人查阅;其他选项为11.8%。(2)学生毕业后,学校、学生及机构等来档案机构利用学生产生的档案材料情况:70.6%的高校学生毕业后,学校、学生及机构等来档案机构利用学生产生的档案材料人数较多,17.6%的高校查阅利用人数较少,其他选项为11.8%。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生个人档案,还是存放在高校档案机构长期或永久保存的学生产生的档案材料,查阅利用人的数都比较多。
3.陕西高校“学生类”档案工作现状产生的原因。从陕西省17所高校的档案工作者所填写的调查问卷分析:教育部27号令只是一个指导性法规文件,不是实施细则,到底“学生类”档案工作的范畴是哪些“,学生类”档案的归口管理部门是哪个部门“,学生类”档案工作应该如何开展……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档案工作者,也致使高校“学生类”档案工作开展缓慢。
三“、学生类”档案工作的对策分析
1. 上级主管部门出台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从上面调查结果看,之所以“学生类”档案没有实质性进展,是由于上级档案机构没有出台“学生类”档案工作实施细则,高校档案工作者理解分歧较大,却无从着手。只有上级档案机构出台高校“学生类”档案工作的实施细则,明确“学生类”档案的内涵,以及人员编制、所需经费、基础设施等,高校档案工作者才能有据可依“,学生类”档案才能同高校其他类别实体档案一样纳入高校档案工作范畴。根据对17所高校档案工作者的调查和“以人为本”的档案工作理念,实施细则条款要包含:第一“,学生类”档案内涵及工作范畴。提供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论是学生在校期间,还是学生毕业之后,学生产生的档案材料利用率都比较高。因此,学生个人档案和高校其他类别档案中由学生产生的档案材料都应被纳入“学生类”档案工作范畴。第二,人员编制、所需经费、基础设施等。27号令指出了“学生类”档案的归档范围,没有具体对所需人员、经费、基础设施等做出具体规定。此次对陕西高校档案工作进行调查可以看出,多数高校人员、经费和基础设施都比较紧张,如果没有上级档案机构明确规定“,学生类”档案工作将很难开展。因此,实施细则应该明确“学生类”档案所需人员、经费和场地等。
2.高校档案机构要统一领导,分级进行管理。27号令没有明确“学生类”档案的归口管理部门和具体的管理办法。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高校档案机构是教学辅助部门,而档案的利用效果和价值的滞后性,多数高校对档案工作不是特别重视。一方面,高校学生个人档案大多分散在学生工作部门、就业部门或是教务部门。这些部门老师既要做好部门日常工作,又要兼职管理学生个人档案,而学生个人档案的管理基本处于无序管理的状态,学生个人档案材料比较单一或是千篇一律,甚至档案材料少装、错装情况也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除了学生个人档案,高校其他类别档案中存有很多学生产生的档案材料,各高校并没有将这些学生产生的档案材料单独设类进行管理。我国《档案法》第五条指出“,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高校档案机构对“学生类”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制定统一制度、规范,人员编制、资金、基础设施充足的情况下,学生个人档案及其他学生产生的档案材料由高校档案机构集中、统一管理;如果档案机构人员编制、资金、基础设施不足,学生个人档案可以在高校档案机构统一领导和业务指导下,由学校教务部门或学生工作部门进行分管,需要长期或永久保存的学生档案材料由高校档案机构进行直接管理。
3.档案工作者“以人为本”做好“学生类”档案工作。通过对陕西17所高校档案工作的调查,不论是学生在校期间,还是学生毕业之后“,学生类”档案利用率都比较高。“学生类”档案归档材料的收集是否全面、充实,整理是否系统、规范,直接影响到学生、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类”档案的利用效果。在对“学生类”档案收集和整理时,档案工作者(包括兼职档案人员)要“以人为本”,将那些学生产生的,会对学生、学校、社会有利用价值的档案材料进行收集和规范整理。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一方面“,学生类”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管理性、服务性较强的工作,档案工作者要本着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踏实认真做好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做好“学生类”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者不但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还要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即要掌握“学生类”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一整套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以及管理、写作、计算机等与档案业务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对高校档案工作者理论知识和业务培训,同时档案工作者自身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多同其他档案工作者进行交流,把理论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校和社会。
摘要:通过对陕西部分高校“学生类”档案工作现状进行调研,结合“学生类”档案内涵、工作开展,以及“学生类”档案利用等几个方面,总结出要做好“学生类”档案工作,需要上级档案主管部门、高校及高校档案工作者三方面共同推动。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分析 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格化管理
在我国,各大高校肩负着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等历史使命,在社会进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在高校广泛开展党建工作,吸收优秀的大学生入党,培养有文化、有理想、有责任心的青年党员,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一)高校党建工作体制有待完善
首先,高校学生的入党目的不明确,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只注重发展党员数量。其次,部分高校只重视入党前的教育和培养,却忽视了入党后的教育工作,忽略了党员培养的连续性。
(二)高校学生的党员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学生还没有适应党员身份,缺乏对党员义务和责任的认识。个别学生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将入党作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手段。这些学生在入党前会严格约束自身行为,但是,入党后就会放松要求。
(三)学生党员的队伍管理存在困难
实习党员具有很高的流动性,增加了全面考察的难度。预备党员的考察只能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进行。另外,部分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发现单位对于职员的政治面貌并无特殊要求,再加上毕业之后还要转移组织关系,索性就置之不理。
二、网格化的管理模式概述
网格化的管理模式是指以现状管理、地区布局及属地管理等原则为依据,将管辖地区划分为网格单元,并对单元网格实行全方位动态管理。
数字化管理是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数字化起源于计算机应用领域,即将难易度量的复杂信息转变成为数据和数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将其转变为二进制的代码输入计算机系统之后再进行数据处理。
三、网格化管理实施的关键因素
(一)数据的真实性
数字化管理是网格化管理的主要方式,而数据是数字化管理的重点,在实施网格化的管理模式时一定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管理者应该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避免数据失真状况的发生。
(二)及时更新数据
党建工作中的数据是不断变化的,工作人员要将学生的各类申请书及时归档保存,并准确记录学生申请、考察以及转正过程中产生的动态数据。此外,在进行数据收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及时更新数据。
(三)平等对待单元网格的成员
高校的党建工作管理对象是人,因此,要注意以人为本,平等对待单元网格的成员。党建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铭记自己的职责,在进行考察工作时要全面了解学生,尽量避免主观评价。
四、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将管理单元进行细分
在构件网格化的管理模式时,首先要将管理单元进行细分,依托校级党委组织部、党总部以及党支部,完成管理网络的纵向构建,再依托年级、班级和专业,完成管理网络的横向构建,完善网格化的管理体系。
(二)建立高素质的管理团队
在完成管理单元细分的基础上,还要将行政、学生团体等各方面资源进行整合,建立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及时发现问题,梳理分析热点和难点,为学校师生提供快速、细致、便捷、专业的服务。
(三)完善配套的设施建设
在高校党建的网格化管理中,要加强组织和领导,完善配套的设施建设。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评估机制和奖惩制度,制定并落实责任制,强化服务理念的指导。
(四)建立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了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在构建网格化的管理模式时也应该应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推动提高管理服务的高效化发展。
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党建工作,关系到祖国的将来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必须要结合时代特点,运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构建网格化的管理模式,加强党员管理,凝聚党组织的力量,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尹菊琴,刘丹,卓亨逵等.网格化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成功(教育版),2012(5).
[2]贺俊杰,聂庆艳.我国高校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运用探析[J].未来与发展,2015(7).
[3]汤晓云,李平.高校基层党组织“网格化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15(13).
[4]王鑫.大学生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5).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分析 篇11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道德品质
0.前言
在高校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一体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新的发展环境和新的发展任务使许多高校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新的发展形式、新的发展问题和新的发展挑战。不断的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是现在高校发展的重要工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组者也要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知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开始研究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与时俱进,积极的应对新形势的变化发展,不断的进行创新教育的方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1.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是以人为本
首先在现代社会不断的发展,高校中的教育工作都是以学生为主,现在各个高校都是开展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主,为学生服务。
作为高校的思想教育的工作者也就要以学生为主,强调自己的服务意识,不能再用以前的那些呆板的单一的管理方式和观念对学生进行管理,这样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形式了。所以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努力的满足学生们的各种发展要求,并为学生们创造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大学生们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对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要总是以老师的身份出现在学生身边要以普通朋友的身份真心实意的对待学生们,真正和学生们做到真心的交流。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上不要总是表现出严肃的教师的色彩,不要以严肃的态度和学生们进行交谈,不管什么事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要全心全意的对待学生。对于那些有问题的学生也要有耐心,当学生们的倾听者,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和学生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其次就是要立足学生,对学生们的管理工作要细化,要培养学生们不断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良好的心理。
1.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主要任务是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方式
(1)对于道德教育的创新就是要结合中西教育方式,不但要进行传统的教育还要不断的创新。现在高校的大学生都是生长在社会主义现代社会的,但是他们身上也缺少传统的历史和思想的教育。在实际中不但要对大学生们加强中国传统的道德、民族精神的教育。根据我们国家现在的国情,加强对我们国家的现代历史和国情的教育,加强对中国传统的道德的教育,使现在的学生们懂礼貌、有涵养、自立、自强。还要结合中西教育的方式,加强学生们爱国、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传统道德的教育,还要重视他们对责任感的认识,进行环境、法律、科学等的教育。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学生还只是受到单一的教育,知识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而在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法律和网络的意识还是很缺乏的,有的甚至对这些都是很盲目的。所以在平时对学生们的道德教育要添加现代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而道德教育也应该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教育方式和内容也应该不断的更新,使学生们的思想道德能够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接轨。
(2)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们能够大胆的创新,培养他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随时可能会在工作中出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要不断的进行创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来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从自己的观念上进行创新不能知识依赖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一味的听取老人的意见,而是要不断的寻找适合现在这个社会中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依赖于观念的创新,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向数字和网络化进行发展,要适应现在时代和科学的发展。不但要继承前辈的优秀成果还要不断的进行创新。
2.不断的对工作内容进行创新、改进工作方法
2.1对工作内容进行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主要内容是对工作内容进行创新,在现代和谐发展的社会当中,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国内外的发展情况进行,根据工作的目标的变化,不断的对工作内容进行创新。现在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 所以要特别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为主要的内容,结合现代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学习。根据学生们平时遇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提高他们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们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不断的提高,是学生们兵器各种封建迷信的思想,防止学生们走入歧途。
2.2改进工作方法
在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独立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们能够自我管理和学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只是领导学生们进行学习,根据学生们成长的各个阶段,是学生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然而教育者不仅仅只是引导学生还要使学生们学会自主学习,减少学生们的依赖性。根据不同的学生出现的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在大学期间有的学生会出现心里偏差很可能是因为学习、感情和心理等方面,会出现不同于平常人的行为,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问题学生的心理偏差进行纠正,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3.小结
只有使思想政治工作不断的创新才能促进社会不断的改革、发展,不断的创新工作的内容,不断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把科学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所以不断的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已经是现在高校发展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晓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学理论,2011(35).
[2]张红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指标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
[3]程刚,金一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途径的探索[J].高校理论战线,2009(1).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分析 篇12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侵权
一、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我国法律对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界定不清晰, 而这恰恰是确立学生管理原则的关键。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高校不再是纯公益性事业单位, 现已演化为既坚持公益性又有产业性的教育实体。客观来说,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多重的, 不仅有“隶属型”的行政法律关系, 而且有高校自主管理关系, 还有“平权型”的民事法律关系。
1.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
高校基于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 对学生行使教育行政管理权, 其中, 行政主体是学校, 而行政相对人为学生。学位管理以及学籍管理是这类关系的典型形态。例如, 根据我国学位授予的相关法律规定, 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依据法律授权享有学位授予权。因此, 高校在向学生发放学位证书时, 便与学生之间形成了行政法律关系。
2.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高校是一个结构严密、组织完善的管理系统, 学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培育人才、发展科学等重大使命的承载者, 依法享有其在特定范围内自己制定规章、自主进行管理的权利, 《教育法》与《高等教育法》都明确规定了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和“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因此, 大学生应当遵守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认可和服从学校的合理合法的管理要求。
3.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合同法律关系。
高校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平等主体之间形成的民商事法律关系, 一方面, 学校向学生提供教育、住宿、饮食等一系列的服务, 另一方面, 学生选择某一高校, 就意味着接受了该高校所发出的要约。例如, 学生向学校交纳教材费, 学校向学生发放教材, 两者形成了教材买卖合同关系。教材买卖等合同, 从订立到履行, 都必须接受合同法的调整, 通过合同方式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侵权类型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办学质量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 为了便于管理和维护校园稳定, 往往会忽略对学生权利应有的尊重。
1. 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我国《宪法》赋予了公民受教育权, 具体指受教育主体公平、公正地普遍享有各种类型和各种形式教育的权利。侵犯大学生受教育权的案例在我国高校多有发生, 例如对考试作弊学生随意加重处分等级, 甚至取消学生的学籍;对品行不端正的学生随意停课甚至开除, 直接剥夺了学生部分或全部的受教育权;还有的强制性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扰乱课堂秩序, 致使学生无法正常上课, 从而导致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得不到正常享有。
2. 侵犯学生的名誉权与隐私权。
为了提高效率,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对学生缺乏个性关怀。学校对学生的个人尊严等人格利益的关注和保护较为薄弱, 甚至是漠视。例如, 对违纪学生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不顾其心理承受能力进行公开批评, 将涉及学生隐私的处分决定公开张贴, 公开补考学生名单, 公开学生的家庭状况尤其是贫困学生和单亲学生的家庭状况, 不合理利用监控设施, 如某大学曾在女生宿舍走廊内安装监控摄像头, 遭到学生及家长的强烈反对, 最终被迫拆除。
3. 侵犯学生的生命健康权。
近年来, 高校侵犯学生生命财产权的情形时有发生, 主要有以下情形:高校食堂卫生不达标, 造成学生食物中毒;校医诊治不及时、诊疗方法不正确造成医疗事故;水、电、气及教学设备、用品的管理不合规引起学生伤亡事件;组织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人员伤亡;学生在校内嬉戏引起伤亡事故;等等。
4. 侵犯学生的财产权。
当前, 高校具有完备的校园安全保卫制度, 学校大门有保安值班, 宿舍楼配备宿舍管理员, 限制外来车辆和人员入内。但是, 校园盗窃事件时有发生, 手机、电脑、现金、电动车等贵重财务是主要盗窃对象。学校对学生的财产具有一定的保护责任, 如果外来人员窜入学校作案, 校方在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应当承担责任;如果是学校内部人员作案, 比如同宿舍楼甚至同宿舍的学生作案, 校方做到合理防范的, 一般无需承担责任。
5. 侵犯学生的获取公正评价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享有教师及学校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日常表现和品行进行公正评价的权利。《高等教育法》第54、55、56、57条规定:在校大学生有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权、勤工助学权、获得毕业证书权等。某些高校存在一些不公正的做法, 学生的成绩在达到奖学金评定条件时, 辅导员擅自不予评定或者因工作失误而遗漏, 相反, 而对成绩不满足要求的学生评定奖学金。
6. 侵犯学生的知情权。
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知情权应充分体现在高校各种管理条例中。大学生知情权具体包括:违规违纪行为处理程序和理由的知情权, 荣誉评定程序和理由的知情权……总之, 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一切程序性操作和理由, 学生均应享有知情权。然而, 高校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 经常进行暗箱操作, 许多评优、评奖活动都是私下进行, 评选过程和评选结果只有获奖者与老师知悉, 没有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严重侵犯了其他学生的知情权。
三、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侵权行为的根源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失衡, 侵权纠纷不断,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校纪校规“越位”。
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 高校过分注重管理, 而忽视了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学校制定的校纪校规超越了法律、法规的限度, 权利义务设定失衡, 甚至有少数条款违背宪法。那么, 高校在依据校纪校规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侵犯学生的应享有的民事权利甚至是宪法权利。
2. 学校处分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适用规定不当。
受到“师尊”观念的影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处理学生违纪情况时, 过分主观臆断, 忽视对证据的收集, 导致处分时经常发生证据不足的情形。而高校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 明知不合理也会做出处理, 这无疑为法律纠纷埋下隐患。
3. 学校管理程序存在瑕疵。
缺乏正当程序, 也是高校在行使管理权时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 学校依法行使自主管理权对违规学生作出处罚时, 应包括学生的解释和申诉程序、学生管理部门的调查程序、专门机构听证并作出处罚建议的程序、作出行政决定的程序、具体实施处罚的程序等。缺乏其中的任何一项程序, 就有可能侵害学生的权利, 从而产生相应的纠纷。
参考文献
[1]张光磊.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 1 (1) :37-40.
[2]胡显莉.从法治视角谈高校与学校纠纷及预防[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8, 22 (12) :112-114.
[3]张静.学生权利及其司法保护[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
[4]张弛, 韩强.学校法律治理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分析】推荐阅读:
高校学生欠费成因分析11-16
高校学生评教工作06-25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09-24
高校学生工作者06-04
高校学生入党工作问题07-06
高校学生教育工作09-17
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09-18
高校学生工作评估11-20
高校学生工作总结09-04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汇报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