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财务会计实习报告(精选8篇)
中级财务会计实习报告 篇1
中级财务会计实习报告
经过了三周的实习,无论是对中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还是对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对我来说,都有很大的收获。对将来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会计这个工作的基本的实操内容及相关的许多要求和准则对于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的我们是多么重要。所以,在这里,很感谢学校及老师给我们这样的机会。
在中级财务会计实习的三周内,有使我对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并且学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多媒体会计实验室(会计软件)的操作,我们每天都要在机房上机作账,一直面对枯燥无味的数字,开始心生厌烦。但是经过会计电算化上机操作实习,也让我充分的了解了电算化操作要求和会计应用步骤方法,提高了电算化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同时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这样或那样的自己存在的问题和疑问,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寻求到解决的方法。这使我在实习中得到了很大的收获。使得我以后走向工作岗位会更加得心应手了。这次实习总的任务是:给一个月的业务,原始凭证,让我们根据原始凭证及相关业务编制记账凭证及相关的科目汇总、日记账、总账等。首先,我根据原始凭证所必需的要素认真审核了原始凭证后,按此笔业务录入简明而清楚的摘要,然后按会计分录选会计科目,并在相应的会计科目的借方和贷方计入金额,最后在检查各个要素准确无误后。刚开始我做记账凭证账的速度比较慢,而且在写记账凭证的过程中遇到了
很多问题,许多小细节的地方经常要向老师请教。但是通过几天的练习后在速度和准确度上都提高了不少。通过一周多的编制记账凭证练习,对于各个会计科目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并且对于我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的结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了熟悉经济业务,掌握填制原始凭证的程序,方法和便于审核原始凭证,在实习过程中, 实际操作中的经济业务,对有关填制凭证的要求不熟悉或工作疏漏,致使填制的记账凭证错误.然后我就反复通过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核查,帮助我熟练掌握了根据原始凭证填写记账凭证的方法.根据提供一套企业经济业务资料,练习掌握记账凭证编制。
通过本次实训,是我对基本的会计实务有了更深一步地掌握。因为在专业认识实习中看过会计人员所编制的会计凭证和附在会计凭证上的原始凭证。在加上这次实习做的会计凭证的手工模拟,所以对于会计凭证是有了初步的了解,还可以凭着对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可以对会计凭证、填制报表可以熟练掌握。但也就是这种浮躁的态度让我忽视了会计循环的基石——会计分录,通过几天的练习,我在速度和准确度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虽然这三周每天只实习两个小时,但对我来说:过得很充实。每天都有很多任务,许多新的知识等待我去学习。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让我受益匪浅。
做实训是为了让我们对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训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已学基本理论及应用知识并加以综合提高,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书本知识和实践应用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我经过此次
实习,我能很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在我这次实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的,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会计技能,从而意识到我以后还应该学些什么,加剧了紧迫感,为真正跨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迈向人生的另一个起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周的实训是在我们充实、奋斗的过程中完成的,记得实训的开始是那样的忙碌和疲惫,甚至是不知所措,因为我们的自学能力和结合能力没有很快的结合与适应,而且有一个月的账目要进行处理。所以刚开始时很吃力,很多记账凭证上明细科目都填写得不标准,或者是忘记写了某一处。学校实训的目的就是要加强我们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意识的提高,实训就是我们适应社会工作的垫脚石!
在实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自身所学知识的有限。有些题目书本上没有提及,所以我就没有去研究过,做的时候突然间觉得自己真的有点无知,虽然现在看来可以解决问题,但还是浪费了许多时间,这一点是我必须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的地方,同时也要督促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我。这在以后的工作或生活中也很关键的。此次实训,我深深体会到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在这当中我们遇到了不少难题,但是经过我们大家的讨论和老师细心的一一指导,问题得到了解决。
三周的实训即将结束,虽然平时在做帐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也多问题,有时也会很无聊,但总体来说,这次中级财务会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同时也更深刻的认识到要做一个合格的会计工作
者并非我以前想的那么容易,这次会计实习中,我可谓受益非浅。并且也慢慢地找到了乐趣。我也体会到了那份收获后的欣慰、那份成功后的喜悦。我想:经历了这次试训,即使以后走向工作岗位,也会很快适应。总之:谢谢学校及老师给了我们再踏上工作岗位之前的提前体验工作的经验。在这次会计实习中,对我来说:受益非浅。
会084
杨迪
081236
中级财务会计实习报告 篇2
1.1 工学结合的提出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是由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工学院院长赫尔曼·施奈德创立的。早年边工作边学习的经历让他设想出“组织学生参加实际工作, 然后再回课堂学习”的教育模式。美国职业协会在1946年发表的《合作宣言》中对这种模式下了定义, 认为它是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 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起职业教育的培养任务, 并依据各自资源优势进行分工和合作。学生有两种身份和两个学习场所, 即在学校是学生, 学习课堂知识, 在企业是学徒, 进行生产实践, 两者交替进行, 融会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美、德、澳、加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得到广泛推广, 这些国家还出台相关激励政策, 设置专门管理机构, 促进和保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在我国, 工学结合教育的起源可追溯到清朝的实业教育。新中国成立后, 刘少奇提出“两种教育制度, 两种劳动制度”的设想, 并创办了一批半工半读学校。这一设想虽然是为了缓解当时紧张的教育资源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受教育需求的矛盾, 但客观上在普通教育之外开创了另外一种教育制度, 将工作和学习相结合, 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积累了经验。
高职教育自1999年以来蓬勃发展, 学校规模和在校生人数均占高等教育半壁河山。面对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之势, 教育专家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特色、类型、层次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 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把“工学结合”提到了指引高职教育发展方向, 彰显高职教育内涵和特色的高度。工学结合强调把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结合, 它重视工作过程中实践体验的习得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认知基础的奠定, 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的直接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是对书本间接知识学习的有力补充, 它符合人类最初的由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 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这一类群体比较有效的认知方式。
1.2 课程标准的涵义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 一直沿用教学大纲的提法, 课程标准这个术语只是近年来才开始涉及。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是对某门具体课程进程安排的教学文件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称谓。1952年, 我国向苏联学习, 引进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概念, 教学大纲意指原课程标准中的分科课程标准部分。20世纪90年代, 为顺应课程改革的国际化大趋势, 又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
2006年以来,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有关文件中提出了建立以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为主体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的要求, 但是对课程标准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中国《教育大辞典》将课程标准定义为:“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参照基础教育中的课程标准概念以及现代各国对课程标准的不同界定, 大多数学者将课程标准定义为:课程标准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 具体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实施建议及评价建议, 体现该课程期望学生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它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在高等教育中, 课程标准总纲通常称为教学计划, 规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进程等;各科课程标准称为教学大纲, 规定了教学目标、教学要点、教学时数、考试要求等。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虽然是指向同一对象, 但不同称谓所蕴含的涵义是有所不同的。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课程观不同。教学大纲侧重于从教学的角度去理解课程, 把教师放在主体和主导地位, 而把学习者放在被动的位置。而课程标准则从课程实施的进程出发, 充分重视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在课程实施中的地位。第二, 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工作做出规定, 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的教学, 关注知识点的学习效果, 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程标准不仅规定了学习者认知水平的发展要求, 而且还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提出了要求, 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第三, 教学大纲的评价侧重于对学习者结果的评价, 重视评价的甄别和筛选功能, 而课程标准则注重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统一, 重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2 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开发的原则
高职课程标准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素质教育进行整合, 改变现在高职教育课程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能力轻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内容相对行业发展滞后的现状, 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使无业者有业, 有业者乐业”, 使高职课程适应和促进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和社会职业流动性的加快。因此, 构建高职课程标准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 就业导向原则
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走产学合作之路。高职教育首要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习者的就业技能, 满足学习者毕业后的就业需要。因此, 作为教育活动基本单元的课程在开发时就必须坚持为学习者就业服务的原则。高职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地方经济, 它是由行 (企) 业共同参与, 是面向行 (企) 业岗位培养人才;同时它又是就业教育, 是针对某一类职业岗位 (群) 而实施的专业教育, 培养的是能直接顶岗工作、为企业带来效益的人才。在课程标准开发中要求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针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不相适应和相对行业的发展滞后的问题进行改革, 与企业、行业密切合作, 按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 将职业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整合为课程内容, 以适应培养贴近职业实际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使课程内容不是被动地适应职业的要求, 而是具有主动性和超越性。
2.2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要求我们时刻与国内、国际高职教育发展、职业标准紧密结合, 及时更新、调整, 避免一个标准“一统到底”。构建高职课程标准是为了规范高职教学, 使教学有章可循,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 高职教育课程是一种依赖性很强的课程, 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发展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变化紧密相关, 这就要求对外增加课程与社会的联系, 教学内容应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学科经验和工作过程知识都是对人的兴趣、价值和行动的反思, 是建构而不是灌输。高职课程的意义不是单方面呈现的或传输的, 而是通过学校和行业、产业、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形成良性互动, 通过自传性思考、叙述性调查、修正性诠释、情境化视角、对话性交互作用所创造的。高职课程开放性首先表现在以学生在劳动世界中被认可的程度来衡量课程效果, 课程标准是由社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制定, 是企业标准与教育标准的融合。
2.3 实践性原则
高职教育教学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 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 借助特定的项目训练为主要形式, 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 以掌握相应岗位技能, 养成一定的职业态度, 并以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这种特殊性要求高职教学要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关键在于寻找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结合点, 突破教师与教练角色、企业管理与教学管理的界限, 实现多方面、全方位的融合。我们在进行课程标准开发时, 一定要坚持实践性原则。课程标准的这种实践性, 对于深化高职课程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4 创新性原则
高职课程标准开发需要着眼于学习者自我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者个性化、全面、充分发展的促进。具体课程标准的开发必须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 与其他课程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摆脱传统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束缚, 贯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注重基础, 发展能力。满足受教育者就业、谋职、职业发展、个体职业生涯的需求, 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按照教育规律, 将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进行创新性的整合, 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职课程标准新体系。
3 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开发的流程
3.1 开展社会调研, 确定工作岗位 (群) 和职业资格
课程标准的开发要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 首先必须了解专业所面向的具体岗位情况, 以及各岗位对人才知识、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情况。在制定具体课程标准前,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职能部门、专业教师、合作企业、毕业生等做好行业调研、就业需求分析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劳动部门职业目录分析等制定课程标准体系的基础工作。通过调研, 可以了解各专业将来的就业去向和面向的职业岗位 (群) ,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与职业岗位 (群) 对接, 而课程标准要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后达到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 以及应当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
3.2 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时要聘请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由课程专家担任主持人, 通过研究讨论形成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表。课程体系要以工作领域为参照, 将职业能力转化为专业知识与工作任务的结合, 让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结合过程中学习知识, 改变过去专业学习与工作任务脱离, 单纯学习理论知识的课程模式。以正德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与审计专业为例, 在课程设置中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 基于生产型企业工作任务重设初级会计核算、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成本计算与管理、初级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财务管理实务、行业会计核算实务、会计基本技能训练、ERP沙盘模拟实训、成本计算与管理实训、会计职业能力综合实训、用友U8财务软件实训、金蝶K/3财务软件实训、供应链实训等14门课程, 形成了知识结构和工作任务层次清晰、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新课程体系。
3.3 以就业为导向, 构建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教学标准是反映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 是课程体系优化整合和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的规范性文件, 也是建立课程标准的依据。专业教学标准不仅通过课程体系规定和反映了专业设置口径的宽窄、课程体系的组合状况与课程体系的合理优化程度, 也反映了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教育途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可以设置行业与职业岗位分析、招生对象及学制、培养目标及规格、课程体系图、主干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安排、各类课程学时分配、专业教师要求、实训 (实验) 设备要求、教学建议等项目。专业教学标准应融合通常意义下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能力构成图等, 明确培养目标和教学安排。
3.4 设置工作岗位教学标准, 编写课程标准
课程内容的教学组织安排要以工作岗位为主线, 一门课程可以划分为一个或多个工作岗位, 在教学过程又可将一个工作岗位划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岗位教学标准是课程标准的组成单元, 每个岗位可以通过技能要求的描述、课程教学流程的设计和考核方式设计、考核指标量化来确立课程标准要求。技能要求的描述要准确, 避免使用“了解”、“掌握”等简单模糊词语, 而应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动作+操作对象”的格式。课程教学流程设计要落实知识点、工作或技能项目、教学情境与教学设计。如在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中, 以8个会计岗位为主体来设计课程内容和任务要求, 并编写教学设计, 见表1。
3.5 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现课程标准
学生可从入学时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或专业系部在新生报到入学时向学生发放课程标准文件, 据此明确学生3年学习的阶段性目标、课程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专业教学单位以此作为教学行为和教学组织的基本规范, 设计教学情境, 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使学生毕业时达到专业面向岗位 (群) 的胜任能力。
4 工学结合课程标准框架结构和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标准案例
工学结合课程标准框架由6个部分组成:课程描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任务安排、学习情境、课程实施和课程考核。
4.1 课程描述
课程描述包括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学时、先修课程、适用对象和课程性质。课程性质主要是指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在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的地位, 以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描述:课程编号:0303003;课程名称: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学时:144学时;先修课程:初级会计核算;适用对象:会计与审计专业一年级学生;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职业技能课程, 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会计六大要素的基本理论及会计处理方法, 熟悉主要会计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 具备较强的经济业务分析及会计核算能力。
4.2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具体目标是指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 即完成本课程之后, 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应用技术知识, 解决哪些问题, 训练哪些能力, 会做什么事情。
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目标:总体目标是在学生已掌握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和会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会计的实务操作, 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会计的基本理论及会计处理方法, 为今后走上会计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务基础。学生毕业后具备较强的会计岗位核算能力, 能胜任会计相关岗位工作。具体目标为熟悉会计各岗位核算任务与工作流程, 熟练掌握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存货岗位、资产岗位、职工薪酬岗位、资金岗位、财务成果岗位和主管会计岗位的核算业务。
4.3 课程内容与任务安排
课程内容体现技术领域变化且与职业资格标准有机融合,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任务安排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教、学、做融为一体,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见表1) 。
4.4 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包括学习目标、主要内容、任务设计、任务完成、实训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素材、师生要求和评价考核等各项内容。
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学习情境:根据课程目标要求, 该课程共设计了8个学习情境, 分别是:出纳岗位核算、往来结算岗位核算、存货岗位核算、资产岗位核算、职工薪酬岗位核算、资金岗位核算、财务成果岗位核算和主管会计岗位核算。如出纳岗位核算学习情境的内容见表2。
4.5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模式和实施建议等。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采用“岗位导向, 任务驱动, 案例教学, 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该课程实施建议:一是按照“课堂演示→课堂模仿→课堂实训→课外实训→岗位软件操作”流程组织教学过程;二是该课程结束后, 学生要参照综合实训完成一项工学结合项目;三是本课程教材采用会计分岗位教材;四是本课程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企业会计实践经验。
4.6 课程考核
将考核重点放在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上, 一是考核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参与性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的状况;二是考核学生利用本课程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的评价采用“三结合”考核评价模式, 即通过3个方面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三结合”是指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鉴定相结合。
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的课程考核成绩评定标准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 (5%) 、组织纪律 (5%) 、课堂实训 (10%) 、课外实训 (10%) 、分岗位实训软件操作 (20%) 5个部分;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考试中笔试 (20%) 和实务操作 (30%) 两个部分。
5 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开发的实施建议
5.1 课题引导, 行政推动
结合高职教育实践开展教育研究, 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课程标准开发的顺利进行, 学院可以把课程标准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课题, 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学校课程专家、教务处课程开发人员、专业带头人和主讲教师开展课题专项研究, 通过分析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 设计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和格式, 制定课程标准的考核评价标准, 为深入开发课程标准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学校范围内, 可以实行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 特别是在这项工作的启动阶段, 适当的行政要求是必要的;当开发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 需要将这种外部推动力转换为内部驱动力, 开发工作才能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 确保教师在课程标准开发活动初期获得成功, 并引导他们积极体验自我成长的快乐, 同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 是激发教师内在驱动力的重要策略。
5.2 教师主体, 专家指导
教师是课程标准开发的主体, 这是课程标准开发的内在要求, 也是课程标准开发中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开发必须尽可能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热情。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首先要加强课程标准开发的宣传工作, 让教师理解课程标准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根据课程标准开发的不同阶段, 通过专家指导、考察学习、互动交流、专项研讨等形式, 开展各类学习与培训, 使教师掌握课程标准的知识, 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 明确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结构和内容, 掌握课程标准的制定技巧。为了提高教师的课程标准开发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教务处课程开发人员、专业带头人和主讲教师承担课程标准开发工作, 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交互的方式, 即先让教师初步了解理念, 但重点放在对优秀课程标准的模仿上, 通过先期实践领会理念, 然后再去实践、领会, 直到真正内化为自身的课程理念。
5.3 典型示范, 逐步推进
为了确保课程标准开发的进程和质量, 学校应该采取高起点、分阶段的工作思路。按照“重点突破, 以点带面, 逐步推进”的指导原则, 可以选择学院的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作为课程标准开发的试点专业, 进行重点攻关, 取得成功经验后再进行全院推广。在课程标准开发时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课程标准的开发工作。可以将学校的课程标准分成两类, 采取分类布置任务、分类验收的方法来逐步推进。对验收合格的课程标准应给予一定奖励, 对验收不合格的课程标准要求限期修改, 直到验收合格为止。
参考文献
[1]刘春生, 王莉华.建立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7) .
[2]何兴国, 周贵礼.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 2008 (4) .
[3]成丙炎, 夏玲.高职课程标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 (10) .
[4]张圣喜, 贺军, 李喜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9 (9) .
[5]刘晓欢, 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4) .
[6]楼美云, 刘鲁平, 张雁平.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7) .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中级财务会计;学生;教学设计
中级财务会计是对会计学专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与分析,具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报表附等。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目标是,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财务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财务会计实务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
中级财务会计的主要课程内容是以财务会计的目标为导向、以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生成为主线、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前提、以六大会计要素为结构,在阐述财务会计目标、特征的基础上,对六大会计要素的核算方法进行详细说明,最后又以财务会计报告为总结。针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需要通过2个层次来了解和掌握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教学要求。这样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精彩生动,让学生都可以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财务会计的基本方法处理工作中的一般财务会计问题,让大家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
二、教学设计
1.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内容,调整教学课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研究性、探究性、协作式和情景式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充实教学内容。比如,在授课老师讲完某个专题后,建议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并找出一篇感兴趣的阅读,写一篇读后感受,在下次的课堂上同大家交流探讨,共同学习成长。深刻体会财务会计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管理的微观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国家或地区利益博弈的结果。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由于财务会计课程中的内容都有很强的操作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都可以通过实验、模拟等环节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学校内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会计信息实验室进行训练,另一方面还可以同一些企业、单位等的财务部门进行合作,给学生们提供可以操作的场地。通过这些实践,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操作实务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在精品课程上,让讲课老师亲自设计实际教学内容,主要通过一下步骤:第一要明确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包括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各有侧重。第二,对教学环节中的内容进行总体设计与实验,把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细分,明确教学任务,做好教学规划,并对每一环节做好评估。从而改变目前国内各高校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普遍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各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何统一配置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研究,重复实践与溃漏现象严重,培养目标不清晰,对实践教学效果无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同时还应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3.记忆、理解和练习相结合
先记忆后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强化记忆。记忆应以会计概念为中心,以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为主;理解以课堂学习为主,边听、边想、多问。在练习方面,主要是指做作业,包括实训教材上的作业和练习册上的作业,通过多练、反复练加深对理论和实务的认识。 4.学习新课与复习旧课相结合
企业经济业务的特点决定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章节)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新课和旧课的结合,学生可实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加强会计实践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编习题库,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内容的训练与消化。实现会计学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
4.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试两部分。在教学评价中,不仅仅是以学生的最后闭卷考试作为学习效果的评价依据,而且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心得、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程实验等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如此,促使学生学习做到“五个一样”:即平时学习与期末复习一个样,课堂讨论与教师讲授一个样,重视教材与其它资料一个样,学习理论与学习方法一个样,课堂学习与课程实验一个样。注重培养学生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构建财务会计理论、财务会计准则、财务会计实务三者有机结合的超稳定“三角式”教学平台。
6.教材内容与新的财务会计规范相结合。近年来,我国的财务会计一直在不断的改革的发展。财务会计的特点之一是有一套系统的规范体系,我国会计规范的变化,必然会影响财务会计的核算方法。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无疑应先扎实掌握教材内容,但仅限于教材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关注财务会计改革、尤其是财务会计规范方面的变化。(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中级财务实习日记会计 篇4
今天刘姐把公司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一些会计资料找了出来让我了解一下。然后刘姐跟我介绍了财务科各同事们的工作划分,包括会计主管、会计、出纳等岗位。每个人都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责,所以即使每个人任务很多,也没有出现手忙脚乱的场面。
下午,刘姐又把以前的业务账本拿来让我看,并介绍说现在公司的会计业务已经实现了电算化,用的是用友8.7版本的会计软件,这样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在减轻手工记账的工作负担之外还减少了失误和错误的概率。
今天是我在企业实习的第三天。
在查看和整理企业以前的会计资料时,我看到了许多在课本学习中无法见到的业务处理,例如,公司好多的应付货款没有走单位的银行卡
而是走领导的个人卡,并在记账凭证后附了公司向领导个人的借款单。在学习财务制度时,我见到了许多陌生的会计科目以及明细科目, 例如,我以前只知道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而却不知道它们的具体处理,例如公司制度上规定劳动保护费由安全生产处负责管理、控制; 环卫绿化费由环境保护处负责管理、控制;职工薪酬费用由人力资源处负责管理、控制等。这些是我从没接触过的知识。
中级财务管理实习报告 篇5
课程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 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实习专业年级: 2012级财务管理 学 号: 126707014 学生姓名: 何雅静 组 号: 第8组 小组其他成员: 陈羽欣 黄毓珊 李玲 林玲 陈琳杉 实验日期: 2014年5月 成绩
关于清华同方筹资方式案例分析的报告
一、案例资料
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是经国家体改委、国家教委批准由北京清华大学企集团作为主要发起人,以社会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1997年6月12日首次向社会公众发行了普通股之后,在1997年至2001年期间,又通过配股、送股、资本公积转股方式前后几次增发新股。清华同方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经营业绩和投资项目, 而且资产负债率也很低(2000年中期只有40.41%)的时候, 没有依靠内部积累, 没有大规模举债, 也没有发行可以有抵税作用的债券, 而是选择了不断扩充股本的筹资方式。2000年12月, 清华同方公告增发新股, 发行2000万A股,股票面值 1.00元/ 股。发行对象是清华同方股权登记日收市后登记在册的社会公众投资者(老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国家法律、法规禁止者除外)。该次增发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建设和实施包括网络平台在内的网络及其相关技术产业化项目, 从而推动公司在实践中发展成为网络平台运营与管理服务的供应商、网络系统产品与技术服务的供应商、电子商务全面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实现公司经营战略的提升。
二、涉及的财务管理原理
(一)筹资方式
1、概念:筹资方式是指可供企业在筹措资金时选用的具体筹资形式。我国企业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筹资方式:①吸收直接投资;②发行股票;③利用留存收益;④向银行借款;⑤利用商业信用;⑥发行公司债券;⑦融资租赁;⑧杠杆收购。其中前三种方式筹措的资金为权益资金,后几种方式筹措的资金是负债资金。
2、各种筹资方式在理论上的优缺(1)权益性筹资
吸收投资优点:①有利于增强企业信誉②有利于尽快形成生产能力③降低财务风险
缺点:①资金成本较高②容易分散企业控制
发行普通股优点:①没有固定利息负担②没有固定到期日,不用偿还③筹资风险小 ④能增加公司的信誉⑤筹资限制较少 缺点:①资金成本较高②容易分散控制权
发行优先股优点:①没有固定到期日,不用偿还本金②股利支付既固定,又有一定弹性 ③ 有利于增加公司信誉
缺点:①筹资成本高②筹资限制多③财务负担重
(2)负债资金的筹资
银行借款优点:①筹资速度快 ②筹资成本低③借款弹性好
缺点:①财务风险大②限制条款较多③筹资数额有限
公司债券优点:①资金成本较低②保证控制权③可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
缺点:①筹资风险高 ②限制条件多③筹资额有限
融资租赁优点:①筹资速度快②限制条款少③设备淘汰风险小④财务风险小
⑤税收负担轻 缺点:资金成本较高
(二)增发新股
1、概念:公开增发也叫增发新股:所谓增发新股,是指上市公司找个理由新发行一定数量的股份,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上市公司“圈钱”,对持有该公司股票的人一般都以十比三或二进行优先配售,(如果你不参加配售,你的损失更大.)其余网上发售。增发新股的股价一般是停牌前二十个交易日算术平均数的90%,对股价肯定有变动。
三、对案例的解析
(一)在不断增股情况下,流通股在总股本中所占比重变动的具体情况如下:
1、公司于1997年6月12日首次向社会公众发行了普通股(A)4200万股每股发行价8.28元,所发行股票于1997年6月2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发行后,公司总股本为11070万股其中已流通股占37.94%。
2、公司于1998年1月13日公告了向全体股东以每10股转增5股的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的方案,所转增股份的上市交易日为1998年1月16日转增后,公司总股本16605万股其中已流通股占37.94%。
3、公司于1999年6月24日公告了向全体股东以每10股配3股,配股价为每股20元的配股方案,所配股份上市交易日为1999年8月10日,配股后公司总股本18980万股 其中已流通股占43.15%。
4、清华同方的资产负债率从1998年末期以来呈现出一个下降的趋势,到2001年中期已经下降到33%,相对于上市公司平均约50%的资产负债率,显示了较强的资产安全性。股东权益比率一直保持在40%多,即使是最低的2000年中期也在40%以上,在1999年末期更是占到了50%强。另外在比较低的资产负债率的前提下,清华同方的长期负债在负债总额中占的比例也不大,基本上是流动负债(如负债结构表所示)。而且长期负债中,长期借款又几乎占了全部的份额(见长期负债结构列表)。
由于投资者拥有的企业信息远少于直接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所以公开披露出来的企业筹资决策对投资者来说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企业发展前景的信号。发行股票被认为是企业分散未来风险的表现,会引起股价的下跌,所以企业发展前景较好时,一般不选择股票筹资,而总是尽量使用内部资金,其次是负债,只有在发行股票的收益大于股价下跌带来的损失和其他成本时企业才会选择股票筹资。
(二)新股上市之后的具体情况:
1、增发股份于2000年12月27日(向一般法人投资者发行的可流通股份345 万股于2001年3月27日)上市流通, 上市之后很快就跌破了发行价。并且, 在上市流通之后到2001年7月爆发的国有股减持危机之前, 也没有回涨到发行价位。从2001 年1月到6月一直处于一个下跌趋势当中。7月以后随着股票市场走势整体转弱, 清华同方的股价何时能够达到分析预计中的77元也很难让人看到希望。2、2001年6月最后一个星期的收盘价的平均值为26.93元, 中期报告中每股净资产为4.58 元, 均远低于上文中使用市净率定价时预计的数字, 使得实际的市净率只有5.88倍。
四、在小组中所承担的任务及实训系的
中级财务会计实习报告 篇6
中级会计师考试科目《中级会计实务》第十九章 财务报告
知识点八:母公司在报告期增减子公司在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反映 1.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增加子公司在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反映
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增加子公司的,合并当期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应当区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两种情况。
(1)因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
(2)因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不应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新增内容:
①多次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在个别财务报表中的会计处理,参见本书第五章的相关内容;
在合并报表中,对于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应当按照该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的,与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转为购买日所属当期投资收益。购买方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其在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产生的相关利得或损失的金额。
②购买少数股东权益
购买少数股东全部或部分权益的,实质上是股东之间的权益性交易,也应当分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分别进行相关会计处理:
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对于自子公司少数股东处新取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四条的规定,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子公司的资产、负债应以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金额反映。母公司新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按照新增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资本溢价不足冲减的,应当冲减留存收益。
2.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处置子公司在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反映
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处置子公司,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不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期末资产负债表中该子公司的资产、负债等各项目不应纳入合并范围;但是应将处置前子公司的收入、费用和现金流量纳入合并范围。处置时不用考虑是属于同一控制下、还是非同一控制下,处理方法是一致的。
新增内容:
母公司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权的,应当区分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进行相关会计处理:
在个别财务报表中的会计处理,参见本课程第五章的相关内容。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于剩余股权,应当按照其在处置日(即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减去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和对该子公司的商誉(如果存在的话)之间的差额,计入丧失控制权当期的投资收益。与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丧失控制权时转为当期投资收益。母公司应当在合并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处置后的剩余股权在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产生的相关利得或损失的金额。
母公司处置对子公司的投资,如果没有丧失对该子公司的控制权:
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应当将处置价款与处置投资对应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当将处置价款与处置投资对应的享有该子公司净资产份额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资本溢价不足冲减的,应当冲减留存收益。
子公司发生超额亏损在合并报表中的反映(新变化):
中级财务会计实习报告 篇7
关键词:应用型培养模式,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现阶段, 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目标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结合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 培养面向市场经济中企业和组织需求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掌握学习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毋庸置疑, 在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 课程教学是基础和核心,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既是《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拓展, 又是后续课程如《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学习的基础, 其重要地位决定了必须结合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真正的高等教育应着重在于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应当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应贯彻这种思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大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在传统理论教学之余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
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特点
(一) 内容多且难度大。《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主体内容是属于特定会计主体一般的经济业务, 覆盖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一般而言,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的核算、财务报告的编制, 反映了《企业会计准则》的主体内容, 企业会计核算实务中日常业务基本都会涉及到。该课程的内容丰富, 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做到事无巨细的讲解, 传统的单向教学方式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难度大, 特别是一些较难的业务例如长期股权投资、所得税会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等必须要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 激发学生对会计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教师则要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
(二) 知识更新快。《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的经济业务的核算方法来自于《企业会计准则》, 但是准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正处于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的阶段, 是变革时期, 修改很频繁。目前适用的是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主要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而针对2004年制定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在实践中的众多问题, 财政部于2011年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准则》, 已从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实行。这些实际的变革都要求《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 体现了知识更新的特点。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 实践操作性强。会计工作本质上是操作性的工作, 学生毕业后大多数是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具体的实务工作, 技术性很强, 学以致用是十分重要的。这也必然要反映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在讲授财务会计理论之余,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虽然在现实中, 单位规模、业务差别非常大,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推行了信息化软件, 传统的手工账是基础, 但学生必须把计算机技术和会计学科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才能更符合社会的职业期望。而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
三、《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 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 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可能和会计知识本身趣味性有限有关, 学生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 不知道学了对以后有什么用, 经常为了考试而去学习, 死记硬背, 没有意识到学习对于未来职业的重要性。针对这种现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教学观念, 不能只是简单传授课本知识。让学生意识到《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重要性, 以管理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待会计核算, 会计方法的选择让会计工作者有了更多的职业判断, 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 让学生明白为何而学。学生有了兴趣之后, 加上教师传授的方法会自己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掌握职业判断的尺度, 工作后就能应对具体的经济业务。正如美国会计学会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意见是“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 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
(二)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一般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辛辛苦苦讲45分钟, 学生被动地听, 没有参与感, 缺乏自己的思考, 还很容易走神、开小差。上课好像听懂了, 一做题目又什么都不会。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师应跳出以自己为中心的模式, 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教师起的是引导作用, 不是“满堂灌”,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案例研究、实操演练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 他们会意识到学习是一件与他们切身相关的事情。对于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1、加强《中级财务会计》课程预习与复习。《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多且难度大, 有限的课堂时间又要学生积极参与, 可能会让教师觉得课时不够。教师应告诉学生, 学习更多的时间应在课外, 在上课之前, 学生要做好全面的预习。教师可以编写该门课程的前置性作业, 学生按照前置性作业进行预习, 不懂的地方可以互相交流, 课后统一向教师提问。相信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对他们以后学习其他课程都会大有裨益。在某一阶段课程结束后, 教师要及时督促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点, 把课堂上教师传授的部分踏实巩固下来。布置一定量的作业是十分必要的。财会工作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讲究集体精神, 注重团队合作。学生在预习与复习的过程中会相互交流, 可以培养团队意识, 学会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拓展了“黑板+粉笔”的单一传授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现代技术是个有益的尝试, 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课时不足的问题。多媒体教学将知识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可以补充课本的不足, 加入教师想展示给学生的最新内容。而课件也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教师可以让学生上讲台来讲授其中一节, 鼓励学生一起探讨分析, 让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一步明晰, 真正理解、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
与学生的互动更多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企业实际业务不可能和书本一模一样, 只会考试的会计学生是做不好会计工作的, 学校不是培养“书呆子”。学生必须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学会独立思考, 培养创新思维。
(三) 加强实践性教学。《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本身技术性较强, 学生将来会从事具体的经济管理工作,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需要将实践教学与会计理论教学相结合。
1、有效利用会计模拟软件。学校有专门的经管实验室, 购买了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等一系列软件, 这些软件的利用程度要提高。学生普遍计算机水平较高, 对软件感兴趣, 如果实验室能增加开放时间, 并且对学生的上机计算学时的话, 学生会很愿意练习软件操作的。通过对模拟公司业务的处理, 能够加强学生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 更深刻地了解工作实际, 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达到良好的教与学效果。
2、强化校外师资队伍。大学里很多教师并没有从事具体工作的经验, 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虽然让他们理论功底较为扎实, 但是对于某些实际业务并不是十分了解, 有时难免照本宣科。可以考虑建立一支校外师资队伍, 他们来自企事业单位, 或者来自会计师事务所, 都是会计业务的第一线, 他们可以利用周末等闲暇时间给学生教学, 分享职业生涯经验, 让学生看到真正的会计实务到底包含哪些内容, 增强他们从事财会工作的意愿, 对未来有更明确的目标。
3、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依托学校及校友的资源与各企事业单位积极联络, 让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学生认知社会的第一场所, 让学生到企业实地感受会计的工作内容及业务流程。这对学生更好地学习《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将有积极的意义。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内容可以折算成学时, 学校经过程序认定后, 可以承认其学分。
(四) 完善考试评定方式。传统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考试和其他科目一样, 都是卷面100分。试卷考试便于量化, 但是只能出些理论性的题目, 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也能取得高分。要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远非一张试卷可以完成。考试评定方式亟须改革, 一方面试卷内容要灵活多样, 另一方面学生平时的实践等形式都可以作为期末成绩。这对学校及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到底哪些形式可以作为考试评定的依据。
(五) 全方位提升教师能力。《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一支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及实践水平, 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应及时了解会计学领域最新发展动态, 可以多参加学术会议, 学校应给予经费支持;学院教研室教师之间应多组织教研活动, 大家交流教学与科研心得体会;应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加强与地方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联系, 提高实践能力,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应在授课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方法, 讲授时要密切联系实际, 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 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真正地起到大学教师引导的作用。学校也要对教师多提供激励措施, 齐心协力共同为学生服务, 建立和谐校园。
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会计人才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济环境与会计环境的日新月异促使会计全方位变革。因此, 改革《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 培养满足会计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田园.《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商业会计, 2013.5.
[2]陈银梅, 吴云端.《中级财务会计》学习重点与学习方法探究[J].西江教育论丛, 2009.4.
中级财务会计实习报告 篇8
关键词 :感知规律 中级财务会计 教学
一、感知规律概述
在授课与教学方法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过程,将知识的获得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知识的感知,它是学生通过感觉获得事物感性材料的过程;第二个阶段是知识的巩固,它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获得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记忆让知识在大脑中得到永久保存的过程;而第三个阶段是知识的理解,是学生通过思维对有关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从而达到最终获得知识的过程。纵观学生知识获得的三个阶段,教师授课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头之一,即:教师将感性材料展现给学生,使其对知识有最初的感知。由此可见,一个教师如果能够恰当运用心理学上的感知规律,可以将课程由繁变简,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所谓感知,就是感觉与知觉的统称。其中,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即: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而把这些感觉综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事物的整体形象,就是知觉。正因为二者之间由个体到整体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通常将二者合并在一起统称为感知加以研究和利用。
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特点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高校财会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初级财务会计之后开设,该课程主要是对外报告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全面介绍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的构成,其内容包括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记录、计量及报告的规则、程序和方法。这些方法既包括国际惯例的做法,也包括我们国家会计实务的规范。它涉及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中国特色与国际化的结合。由于会计学本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在系统学习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以后,可以初步胜任一般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非常多,也成为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但又比较难学的专业课程之一。因此,在讲授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点的同时,开发和锻炼学生运用教材中的知识于企业财务工作实践中的能力,是每个教师都在不断探讨的课题之一。因此,我们通过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并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从教师授课这一源头开始,遵循心理学的感知规律,力求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实现学生学到知识和锻炼能力的双重目标。
三、运用感知规律,提高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强度规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
所谓强度规律,就是对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的清晰。比如,我们对飞机的轰鸣声、下雨天轰隆隆的雷鸣闪电很容易感知到,而对于微风吹过、树叶落下的声音很容易忽略,就是因为前者的强度比较大,而后者的强度比较小的缘故。生活中的现象如此,教学中亦是如此。比如,在讲解《中级财务会计》的第二章“货币资金”时,讲到对现金的内部控制,由于将来很大一部分学生会从出纳工作做起,因此,对现金的内部控制对他们的工作是很重要的,需要牢牢记住,并严加遵守,从而达到既履行工作职责又自我保护的目的。因此,需要教师对“钱账分离、日清月结、禁止白条抵库、杜绝任何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收受回扣、报假账、假公济私等行为的发生”等内部控制规范重点强调,可以通过提高声音,在幻灯片上加粗、扩大字体、打上重点号等,让学生在教师的重点强调中加深印象,达到较强的刺激。
当然,凡事亦须张弛有度,如果教师过度强调,或者在整节课中一直保持声音洪亮,学生将很难受到强度刺激,因此也就达不到预期的运用强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了。
(二)利用对比规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对比规律,又被称为差异律,在教学过程中,对象和背景之间如果对比的差异比较大,容易被学生感知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写板书时要在黑板上写出白色粉笔字的缘故。在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中,授课所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面教师需要多下功夫,尽量做到层次分明,尽量以较少的字和反差较大的背景反映课程内容,同时每节课的题目,每一小节的标题以及一些重要的定义、公式、会计分录等都要以和主背景反差较大的方式体现出来,让学生有很大的视觉冲突,印象深刻,以后每次回忆起来都能想得起当初老师讲课时的板书、课件中醒目的内容,从而达到增强感知的目的。
利用对比规律不能仅局限在板书、课件的设计上,还可以将教材中重要的内容进行对比。例如,在讲解“长期股权投资”时,讲到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后续计量,可以将两种不同的后续计量方法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对比,让学生加深印象(见表1: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比较)。
这样利用对象之间及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记忆的方法不仅可以在成本法和权益法上,还可以更广泛的用到中级财务会计其他章节的教学中,甚至推广应用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活动律,让枯燥的课堂“活”起来
所谓活动律,是指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物体更容易被感知到。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授课内容重点突出,更要生动有趣,让原本枯燥的课堂充满趣味,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在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中,教师怎么样做才能让无趣乏味的会计分录“活”起来呢?教师不防将课堂当成一个企业,学生是企业各部门的员工,比如:企业管理部门、财务部、采购部、生产部、销售部、仓储部等,这样每个部门的员工都会发生与其相应的业务,比如:企业管理部门要进行筹资、投资、生产运营、日常管理以及財务成果分配等业务,而采购部要进行采购业务,生产部组织生产、销售部销售产品、仓储部负责物资管理等,最终这些部门的财务数据要汇集到财务部进行相应的核算。因此也就将实收资本、股权投资、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物资采购、存储以及其它所有企业日常和非日常业务的核算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参与到模拟企业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增强对知识的感知,从而达到理解和巩固知识的目的,真正做到让乏味的课堂“活”起来,火起来。
(四)利用组合律,让知识成体系,增强学生的感知
所谓组合律,是指凡是空间上相接近,或者是时间上有所连续,以及在形状上相同或是在颜色上相一致的物体,比较容易构成一个整体,从而被人们清晰知觉。这就意味着利用组合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板书排列得体,另一方面要将知识讲解有序。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由于知识点繁杂,会计分录多,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将其按照不同财务报告要素进行分类讲解的同时,可以将其再进行更进一步归类。例如,在讲解资产时,将货币资金、存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知识点讲完,可以将其按照资产的含义、特征、分类、初始确认、初始计量、发出核算、资产负债表日的后续计量以及处置等进行归类,学生将会惊讶的发现原来每种资产的知识点如此相似,由此学习内容就变得脉络清晰起来。教师灵活运用组合律,将知识有序讲解,学生运用组合律有序合理复习,就可以使其将知识完整的记入脑海,提高教和学的效果。
教与学原本是一对有机结合体,教师要如何教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学,并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这是每个教师都在不断探讨的内容,心理学上的感知规律可以让教师从学生学习的源头抓起,让其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并从第一印象开始就将知识深深植入学生的脑海里。因此,我们在中级财务会计以及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去探索,不断将其加以科学合理运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贺锋.利用感知规律,提高学习效果[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6.
[2]百度百科.感知规律[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600732.htm,2010.10.10.
[3]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中级财务会计实习报告】推荐阅读:
中级财务会计实务题05-31
中级财务会计存货试题10-10
中级财务会计简答题10-10
中级财务会计实验大纲11-07
电大中级财务会计一12-06
中级财务管理复习答案09-12
巧记会计中级《财务管理》基本的财务比率06-09
中级财务会计第三章存货习题09-12
中级财务管理案例分析06-03
18年中级财务管理公式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