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论文

2024-05-13

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论文(共12篇)

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论文 篇1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并具有实践操作性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是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高校内部自身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政府、社会通过对高等学校认证、评价等措施而建立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高校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程序、制度和规章, 运用测量和评价等手段, 整合内部各类教学资源, 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社会、个体、学校的需要, 同时“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育组织学习系统, 构成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1]

二、现阶段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目前, 我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依赖于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辅以物质奖励形式的激励。客观地讲, 以监控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教学过程的测评和监控、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教学质量意识的加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它的不足。

(一)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被掩盖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考核老师, 还是推动、改进教学?是为了选拔、淘汰, 还是发展教育?前者侧重于鉴定等级、区分优劣、排列名次;后者侧重于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改进教学, 这才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前者是以监控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定和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是, 从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比较成功的经验分析来看, 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就必须淡化评估的鉴定性和评比性功能, 强化过程性和反馈性, 促适当增加一些海、空军特色项目, 比如海军旗语训练、抗眩晕训练、高处落地动作训练等, 还可以组织参观了解舰艇、飞机等武器装备, 以增强学生对现代军队的全面认识。

(二) 用长远眼光看待学生军训与国防科技战略。

毛泽东的国防科技战略思想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实行常规武器与尖端武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并优先发展尖端武器的方针。当今世界军事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新军事变革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持续进行, 人才成为强国兴军之本, 决定未来信息化战争胜负的是高素质国防和军队信息化人才。广大的青年学生是国家军队人才的来源和基础, 在军训中开设军事理论课, 讲述军事高技术和尖端武器, 包括军事信息技术、军事航天技术、精确制导武器等, 可以使广大学生了解国防科技知识, 激发投身国防科技事业的热情。因此, 高校必须用长远眼光看待学生军训与国防科技战略, 重视军事理论尤其是军事高技术的教学, 为培养国防科技人才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 用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思想指导学生军训。

毛泽东亲自确立了我国国防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进教师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 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二) 监控产生的“负效应”挫伤了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教学效果的滞后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监控信息的样本量, 师生之间、教师之间、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公正意识的状况, 都影响着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无论是学生评教, 还是专家或领导评估, 都要对教学作出量化评估, 其准确度不可能不产生偏离, 如果偏离过大, 就会挫伤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因为, 第一, 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不足以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第二, 有的教师很可能会因此而讨好学生, 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第三, 有的学生打分随意、不严肃;第四, 不区分课程性质、课程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关联性的评价, 不能真实反映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因而失去公允;第五, 专家或领导评估, 如果只听了教师的一堂课, 就得出评价结果, 必然失去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2]

三、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涉及学校的各部门、各个工作环节, 大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一)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挥系统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挥系统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部分, 具体指在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具体领导下, 以教务处为主形成的运转灵活、上通下达、权威高效的运行机构。从整体上看, 指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按照学校总的教学质量目标, 把分散的教学过程质量要素和质量管理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 使教学环节有序运转、规范协调, 收到教学质量管理的最佳效果。从具体的运作上讲, 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学校, 包括校长、分管副校长、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务处。在这个指挥系统中, 这一层次承担了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指挥、组织和调度的职能。其中, 教务处是教学质量管理指挥中心, 它起着上情下达和下请上传的作用。对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领导, 它需要如实反映教学质量的现状, 提出质量改进的建议和教学改革的设想, 为学校作出合理的教学质量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学院, 它是代表学校行使全校教学质量管理责任的专门机构, 主要负责制定学校教学并提出了“全民皆兵”、“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国防战略思想。因此, 我国的国防建设走的是一条军民兼容、平战结合、寓兵于民的道路, 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 提高全民的国防观念,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学生军训就很好地体现并具体贯彻执行了这一国防战略思想。通过军训, 广大学生学习了军事知识, 具备了一定的军事素质, 履行了兵役义务, 同时又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 并且为国家储备了优秀军事后备人才, 在战时可以实施快速兵员动员, 为常备军数量的适当减少打下了基础。可以说, 学生军训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 最大化地实现着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学生军事训练是一种国家行为, 具有很强的军事性和政治性。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指导我党我军发展的科学真理, 对学生军训的指导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在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的今天, 高校只有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 指导开展学生军训工作, 才能真正达到军训的目的, 为国家、军队和党培养接班人打好基础。

质量管理方案, 筹措教学经费和改善教学设施, 开展经常性的教学调研, 组织教学质量的评估和检测, 确定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的原则, 落实或实施相关教学政策。

第二层次是学院。其主要职责是依照学校的使命、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质量标准, 管理所属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修订, 协调教学环节的组织, 检查课程实施的效果, 完善教学基础建设, 确保教学文档的齐全, 监控各专业和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 指导和协调实践性教学活动等。

第三层次是系。系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 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和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和措施, 对所属专业的课程实施和教学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包括专业改革、课程建设、教材选用、讲义编写、教师业务培训和进修、教研活动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学生学习指导和开展本专业毕业生追踪调查等。[3]

(二)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系统

教学信息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 没有准确、全面、客观的教学信息, 就无法保障高校的教学质量。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系统包括教学信息收集、教学信息处理、教学信息的评估与诊断和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的收集应该通过多种渠道, 有专家的信息、有校督导组的信息、有校领导的听课信息, 还有学生的听课信息。教学信息的处理应该科学和全面, 对一个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和全面的评价, 只听一堂课或是只看教师课堂上的讲课表现是不充分的, 要有足够的、长时间段的课堂教学样本量, 以及教师课前的备课情况, 甚至要考虑课程的性质, 这样才能保证对教学信息处理的科学、合理和公正。收集大量的教学信息以后, 对信息进行评价和诊断, 形成结果, 并将结果反馈给被评估者本人, 不排序、不对比、不公示, 目的是帮助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教学信息的反馈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实现,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 校长可以查询全校教师的评估结果, 院长可以查询本院全体教师的评估结果, 系主任可以查询本系全体教师的评估结果, 而教师本人只能看到自己的评估结果。因此,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教师的“隐私”, 教师看到学生或专家对自己的评估, 就可以去分析存在的教学问题, 思考如何提高、如何改进。

(三)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督导系统

督导系统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约束机制, 由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学督导委员会, 以及各学系本科专业委员会构成。它改变了过去督导成员单纯由退休教师承担的做法, 建设了一支参与面广、能力强的督导队伍。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长、各学院分管副院长、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学院督导委员会由分管副院长、各学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教学督导委员会的职能是建立教学质量标准, 监督质量管理规范的执行, 深入课堂、实验室、教研室、学生宿舍进行听课、调研和谈话等, 认定和处理教学事故, 接受学生有关教学方面的投诉, 以及引导教学改革的进行等, 从而监督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2,3]

(四)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激励导向机制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 还有赖于相关的激励导向机制。改变传统的奖励方式, 即“物质加精神, 以物质为主”。这种低水平、一般意义的奖励手段仅发挥了激励的一小部分导向作用, 难以涵盖激励导向的全部内涵, 更难以发挥强大恒久的动力效应。在指导思想上, 要转变观念, 正确地处理好监控和激励的关系, 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激励导向机制, 要改变过去只关注教师的横向比较结果, 忽略了教师自身现在和过去的比较, 漠视了教师的进步和发展的现象。一个教师如果进步较大, 即使原来水平较低, 也应该受到奖励, 不仅体现了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 其效果也远比单纯的评比评估效果更加显著。

要让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激励导向机制切实发挥作用, 真正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 鼓励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 在具体的措施上, 必须有科学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作支撑。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 对各项教学管理工作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的评估、评价指标, 以使各个环节的监控都有具体的标准可循,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监控的效率。可以建立本科专业评价办法、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评价办法、课程建设评价办法、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实验教学评价办法、本科毕业论文评价办法、学院教学管理评价办法和教务教学人员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措施, 内容涵盖本科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4,5]

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支持条件

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各个活动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任何一个人———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 其工作和学习质量都会不同程度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高校是一个独特的社会机构, 即“大学是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 在大学无政府状态中, 每个人都被看作是独立的决策者:教师决定是否教授, 何时讲授, 讲授什么;学生决定是否学习, 何时学习, 学习什么。这一组织特性决定了高校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顺利运转必不可少的支持条件。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质量意识、质量价值和质量行为规范的总和, 是高校的教育质量保障的思想文化基础。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氛围, 需要以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 以及相关的支持性文件和程序性文件为核心, 通过目标认同、制度约束、活动引导等措施, 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意识监督, 尤其是学校领导的精力投入, 使教学质量意识渗透于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

首先, 目标认同是营造教学质量文化的前提。教学质量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 需要高校在形成独特的质量价值体系, 包括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目标、学风、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貌的基础上, 使教职工明确人才质量的标准和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 树立起“质量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进而使高校的全体人员形成建立在教学质量目标认同基础之上的共同质量愿景。

其次, 制度约束是营造教学质量文化的核心。所谓制度约束是“高校为实现其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要求, 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严肃性”。质量管理制度是高校质量文化的硬件, 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 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是学校实现质量目标的有力措施和基本方针, 是学校价值观和管理哲学的反映, 也是学校质量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的体现。[3,6]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生多样化, 使学校教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当务之急。各高校要建立适合校情、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除了要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之外, 更要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 把各体系环节的过程管理落到实处, 并确保教学质量管理程序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达到建设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天虹, 赵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建筑教育, 2004.2.

[2]马东太, 王晓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完善[J].当代教育科学, 2004.10:38.

[3]高耀明, 张光辉.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7.10:67.

[4]张丽芳, 张蔚伟.浅析我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6.9:38.

[5]张作岭, 孙阳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功能与实施[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5.4:109.

[6]叶聚丰.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实践[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7.3.

[7]柴维斯, 陈舒怀.大规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7.12.

[8]高海生, 胡桃元等.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研究, 2006.10.

[9]宋远航.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 2005.1.

[10]邱容机.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初探[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5.8.

[11]戚业国, 代蕊华.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想与方法[J].教师教育研究, 2007.3.

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论文 篇2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检测机制

【摘要】

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2001年,我国在校研究生总数为11.5万人,而到了2010年,我国在校研究生数量猛增到47.5万人。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及规模的扩大,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下降问题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找出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研究生质量下降的原因,构建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对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学术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 保障体系 检测机制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由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两部分机制构成,缺一不可。院校内部质量保障多关注的是入学和教学的运作,对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状况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促使学校积极参与到质量保障活动中来。外部质量保障多通过同行评议、学生反馈及新闻界排行来评估学校的整体状态。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由教学设施、导师队伍、研究生本身、课程体系、学位论文、管理机制等要素组成,对于内部保障体系的建立及其检测机制,笔者认为,因从如下角度实行:

1、转变观念,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导向机制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永恒主题。树立研究生教育正确的质量观, 是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前提。

在办学理念上,当前依然存在把“传授知识”作为大学的根本职责和任务,而对大学的另一根本职责和任务——“创造知识”缺乏理解和认识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硕士生的培养养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博士生的培养强调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可见,在研究生教育层次应把“创造知识”摆在第一位,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贯穿于整个教育、培养、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重点,稳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进一步统筹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源,完善研究生资助制度和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激发导师和研究生的内在积极性。以博士生培养质量为重点,促使博士生瞄准科技 1 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课题——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检测机制

前沿开展研究,开阔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加大研究生教学改革与优秀课程建设力度,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批评精神和创新意识;制定跨学科教授团队的博士生招生和培养计划,促进博士研究生的交叉学科培养和交叉学科交流,探索合理的管理模式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努力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优化过程,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运行机制

首先,严格笔试复试程序,把好入门关。良好的生源是研究生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要严格把好研究生入学考试关,即全国统考关和学校复试关。在复试时要着重考察学生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综合能力。遵循宁缺毋滥、全面考核的原则,在考生的分数达到国家分数线的前提下,加大专业综合复试和面试的比重。在对考生的科研思路、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是否具有坚实宽广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考察之后,再进行综合挑选,只有这样,才能选拔到高质量的人才,避免“一考定音”的招生录取方式。

其次,优化课程设计,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把好培养关。可以设计研究生课程教学调查问卷对课程进行评估,以检查教师授课效果和质量,并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找出差距予以改进。问卷可以就教学内容是否按教学大纲进行、是否介绍本专业或本课程最新发展成果和前沿问题、是否采用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否安排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维或其他相近形式、安排的课程教学是否对自学提出要求、教材内容是否新颖、课堂讨论是否活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所创新、是否利用网络(包括电子邮件)进行互动教学和讨论、任课教师对研究生听课人数是否检查、是否采用双语教学、课程考试监考教师是否认真负责、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及时得到改进、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是否被采纳等若干问题进行提问1。汇总问卷内容并进行深入分析后及时向任课教师提供反馈意见,要求任课教师说明原因和提出整改措施。对出现严重教学问题和不能提出有效整改措施的教师,取消上课资格。通过这些措施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优化课程内容,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

【参考文献】

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a833d0100l05s.html

2、《中国博士质量调查》,周光礼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0年7月版

3、康建军:《我国研究生扩招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载《理工高教研究》,2007年10月,第26卷第5期 12 程其玲、韩萍芳:《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5月刊

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论文 篇3

关键词 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 档案管理

一、引言

我国当前的经济工作的重点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施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构建和谐社会。其主要内容就是扩大就业面,努力完善当前社会保障体系,按照我国人民群众的是情况发放补贴,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然而就当前的社会形式来看,我国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专业档案管理严重落后各项业务工作。给管理工作带来严重的困难。

二、劳动就业专业档案管理现状

劳动就业装专业档案主要指的是在各个事业单位、行政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就业管理,并对劳动者的权益进行维护,以及个人信息统计,形成的专业档案。由于当前的工作流动性非常强,然而在为了保障已在企业的、事业单位的员工其切身利益,就需要对其就业档案进行相关的整理保存。目前,无论是企业单位、行政部们还是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档案管理能力以及欧管理方案。

然而当前在劳动就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原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因为自身的原因导致企业破产、改制。这样来就会涉及到很多的员工档案在人才市场上流转,这样一来就使得其他的私营企业或者外资企业出现大量的人员流入,使得企业的员工档案管理进行更新,同时由于档案管理的数量增多,使得各个私营企业或者外资企业加快劳动就专业档案管理创新模式;同时各个档案管理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档案管理随意、基础档案管理设施差、档案管理监督力度不够、劳动就业档案内容存在缺失,以及档案转交手续不全面等现象还有待解决。

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的经济以及地域的影响,导致我国城市和农村出现管理上的区别。因此在加强城市事业单位、行政单位、企业单位劳动就业专业档案管理同时,还需要对农村企业的档案进行管理,同时对大量的农民工企业劳动就业专业档案进行整理齐全。由于当前的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不够,无法认识到劳动就业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而对企业要求填制的一系列档案不重视,对农民工的劳动利益存在的一定的影响;另外现在农村人口流动性强、受教育程度不够、档案管理意识差,对当前的农村社会建设管理造成非常大的障碍,严重影响农村人员的劳动权益。因此,当前的农村企业劳动就业专业档案管理部门要针对这一现象及时上报企业单位或者政府部门,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档案、农村劳动力输出档案,将农村输出档案进行归类、汇总。在农村建立劳动资源信息库,对当前农村的劳动力信息进行集中管理,保证农村劳动力档案管理完善。

三、社会保障体系专业档案管理现状

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保障方面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社会保险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

(一)社会保险专业档案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在2013年12.月底,我国参与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9427x108,办理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1243x108,办理生育保险的人数为5.247x107,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以及庞大的档案资料,在当前的相关档案管理部门方面,社会保险部门出现严重的管理失衡,各种规章制度知识表面上的存在,社保部门档案管理部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也越来越低,工作效率不够导致很多的缺档、漏档现象。对社会人们的切身利益造成严重的影响。

当前一些地区的档案管理局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针对社会保险专业档案上出现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在促进社会人民的切身利益的前提下,制定新的社会保障档案管理方法。随着心的社会保障专业档案管理方法的提出,对社会保障专业档案进行规范整理,讲不同地区的档案进行归类,然后在当地进行集中式管理。同时针对医疗保险方面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机制,对保险目标进行管理考核,推动各级医疗保险标准化,使得医疗保险服务流程规范化,被保险者信息网络化,实现多层次,多方面的而集中式管理。

(二)社会救助专业档案

社会救助体系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上举办的各种慈善事业。社会救助专业档案指的是档民政部门在对各种社会上的各种救助事情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形成的专业档案。然而随着当前社会的进步,社会救助档案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也是对社会上救助档案管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同时,民政部门对社会救助专业档案上提出大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将社会救助档案管理的整体工作水平进行一个提高,从最基本的标准入手保障社会群众的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的稳定,建设公益性社会。

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事务处理机构,对社会救助对象的个人档案、综合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及时的采集社会救助对象的信息,并及时对救助对象的信息进行更新,使档案与社会救助人员的是信息保持同步。同时建立完善的分来档案管理制度,主要以“三无人员”为社会救助的对象,并及时的掌握对象家庭人员减少现象,实施定期更新原则,并对收入来源明确,经济环境差的家庭,每年進行复审制度,并按时给予一定的人均经济补偿,对于外地户口同样进行社会救助专业档案管理,但是由户籍所在地发放救助资金。

四、结语

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论文 篇4

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收入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 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 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问题和对策 篇5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医疗作为六大民生问题之一,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要建立一个“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目标,并强调这项制度要覆盖城乡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全民医保”;二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让每个人都能看得了病、看得起病。因此,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是确保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减轻疾病风险的重要措施。

一、目前我国医疗保障现状分析

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其主要标志就是确立了新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与此同时,针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缺陷,逐步发展了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并针对弱势群体建立了相应的医疗救助制度。尽管目前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还没有覆盖农村居民,但一些农村地区仍然保留或新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上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尽管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上看,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进展还不尽人意。新制度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还很多,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问题是:

(一)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狭窄

目前,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经突破12.6亿人,但从总量上看,医疗保险覆盖面只相当于城镇就业人口的63%,在三大社会保险中是参保率最低的。

从结构上看,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的是国有企业和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还包括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大量的其他类型企业的职工,非正式就业人员,城市弱势群体,以及农民还没有被制度所覆盖。尽管我国的公立医疗保障制度已初成体系,但覆盖面有限,且流动人口是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的薄弱环节。

总体来说,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还是相当有限的,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还没有制度上的医疗保障。

(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尽管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合作还有明显欠缺:一是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现有体系中各个层次的运行还没有纳入正轨,成效并不显著。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医疗服务等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医院的性质是非盈利的和福利性的,医院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也不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对国有医院的补偿政策也有所变化,补偿的规模逐渐降低,医院以经营收人为主,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医院的经营动机。为了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政府允许医院从他们销售药品中获得15%~30%的价差作为补偿。在追求利润的诱导下,医院常常给患者开大处方,特别是多开国外进口或由外资企业生产的价格高昂的药品。

药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也存在着严重问题,普遍存在的现象致使药品虚高定价,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医院“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的弊端,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顺利运转形成了严重的冲击。不少实行医疗保险制度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医疗统筹基金人不敷出的局面,这对于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四)政府对医疗资源投入不足

改革以来,政府投人到卫生医疗事业的资金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个人支出增长迅速。国家卫生医疗资金投入不足,是宏观上医疗保险资金短缺的一个原因。

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比例为:单位缴纳职工工资收入总额的6%左右,个人缴纳本人工资收入的2%左右。由于没有医疗基金的积累和沉淀。对于在实行新制度时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他们的医疗保险资金就构成一笔“隐性债务”。在没有其他渠道的资金解决老人医疗保险“隐形债务”的前提下,仅靠在职职工缴费来负担自己和已经退休老人的医疗费用,必将使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增大。这也是造成不少地区医保基金年年超支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基金也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对医疗保险基金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老年人的发病率和患慢性病率都要远远高于中青年人,而供给医疗保险基金来源的在业劳动人口所占的比例却在减少。其结果是“医保基金短缺,每个在职职工所要承担的医疗保险责任越来越大。

政府财政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对医疗保险制度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医疗保险基金始终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

(五)城乡医疗保障多头管理现象突出

当前,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存在多种形式,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归属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农村合作医疗归属于卫生部门,医疗救助归属于民政部门,管理范围、管理办法、管理程序各不相同,且出现业务交叉。卫生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均设有相应的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重复开发与建设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问题在于重复建设、管理成本增加,既不利于政策间的衔接,也不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人员合理流动,甚至会出现因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而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

二、完善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对策

我国未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追求社会公平为目标、以民生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基于这样一种指导思想,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的价值导向应该是公平性和普遍性;使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够享有医疗保障。本人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

(一)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还不可能是全民统一的制度,但是建立适合不同群体要求的医疗保障制度,还是可以实现的。首先,强制实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针对困难企业目前参保难的状况,应对现行政策做出某些调整,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尽可能地将这些企业纳入到社会保险体系中来。其次,应加快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妥善解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以外的费用负担。使参保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一旦发生大额医疗费用时,可以通过补充医疗保险途径得到补偿。再次,针对灵活就业这种新的就业形式,政府应该建立特殊的医疗保障制度。对灵活就业者宜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办法。具体来说,在参保方式、缴费办法、待遇给付、基金管理和服务等方面都要有不同的安排。最后,尽快建立与完善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形成农村新型的合作医疗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二)加大政府对医疗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保证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

医疗保障作为“准公共产品”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应在规划、调控、准人、监管、筹资、基本服务提供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增加政府投入,引导和监督医疗卫生机构坚持公益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向,逐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的负担。近年来,我国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卫生总费用逐年增加,但政府的卫生投入却增加不多。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医疗服务供方(医院)的投入,二是对其他医疗保障制度,如灵活就业群体的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和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投入。对医院,政府应考虑适当增加财政资助的比例,从补偿机制上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对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外的其他医疗保障制度,各级政府有责任投入资金。同时,对贫困地区,中央政府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保证农民得到医疗保障。

(三)发展杜区卫生事业,理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功能。在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中,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该是双层或三层机制。即小病、常见病在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社区医院就诊,大病、重病在较大的医院就医。社区医院的医疗成本比较低,患者能够得到比较及时和实惠的服务。

为了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首先应当大力培养全科医生队伍,使其成为社区医疗服务的主力军;第二,鼓励医生或医生团体在社区开办诊所,诊所或医院既可以是新设立的,也可以是由区级(一、二级)医院改造的;第三,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社区医疗服务领域,并鼓励社会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捐助;第四,将社区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社区医院或诊所视同定点医院。

(四)加快社会医疗保障的立法步伐,为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提供法律保证

医疗保险实行三方付费制度,所以,规范需方、供方、保方三者的责任和行为,特别是加强医疗行为监管,严格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发生十分重要。因此,要尽快对医疗保障进行立法。对于医疗服务的供方,严格医保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的准人资格,医保经办机构通过与定点医院、药店签订合同来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于需方,也要用法律来约束其就医行为。通过分类给付,增加个人费用意识。对出借、冒用医疗保险卡者要受到一定的经济赔偿或停用的处罚。对企业和单位,要通过法律手段强化基金的征缴力度。基金上缴要按时和足额到位,保证医疗保险基金有长期、稳定的来瓯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也要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并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同时有义务向社会公示其管理的业绩,并接受公众的查询和社会监督。

(五)建立科学的医疗保障评价系统,促进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医疗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制度运行一段时间后,有必要对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一番思考和评估,以便为制度的发展指明方向。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医疗保障评估体系,针对医疗保障的运行特点,确定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参保情况、基金的收缴、管理和使用、医疗机构的服务和医药市场公平性与可及性、个人负担比例、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健康改善与医疗保障的关系等进行深度研究和评价。

三、总结

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论文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 保障体系 监管 完善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51-01

1 我国食品安全体保障系现状分析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们生活、生产中最基本的物质资料。人生的每一天都离不开食品,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让食品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且这一市场伴随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而不断扩大。在这种市场背景下,我国各地新型食品层出不穷,我们每天在生活中都能面临众多的食品广告,不管是街头、商场还是地摊,食品都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近几年,随着我国食品生产制度的日趋成熟及各种新型媒体的兴起,食品安全事故时有曝光,这不仅给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从内心深处给人们恐慌。

1.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础,也是关乎人们生命安全的内容,更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目前,食品安全已被我国政府列为继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之后的第四大社会问题。就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分析,还存在众多的问题,其中主要包含了以下方面。首先,食品包装、卫生工作不到位,造成食品中各种真菌、细菌以及寄生虫滋生严重;其次,在食品生产中对食材选择不合理,食材中存在农药残留、有无污染、食品添加剂等化学因素等。这些问题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食品安全问题的常见现象,它并非一个朝夕之间就能得到改善和处理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懈努力、长期钻研,从而从根源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1.2 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现状

食品安全问题举世瞩目,是世界各國政府大力整改的公共安全问题,也让各国政府工作人员纷纷加大了相关的管理监控力度。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作为当今食品安全监控的主要途径,它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有着一定的作用,有效的推动食品加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就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分析,其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所谓的食品安全主要是与人民日常生活挂钩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是一个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更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密切相关。就我国食品安全的有关法律分析,我国的食品法律体系主要是由《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条例》、《程序食品卫生监督》等法律共同构成的,它是我国立法意识形态,是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构建基础,是全面提高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法律平台。但在具体的执法当中,许多有害物质都以蒙蔽过关的方式存在,同时各种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的出现让食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给整个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造成新的影响。就先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而言,其中问题主要表现在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执法体系存在一定的漏洞、惩罚力度过小等。

2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相关建议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但也引发了许多的食品新问题。就这些问题分析,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奠定了相应的食品安全保障框架,但是由于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建设本身存在缺陷,让整个食品安全制度并没有得到深入的落实和开展。面对这种情况,在目前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面进行。

2.1 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方法和体系

2.2 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

我们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

2.3 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食品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4 推进体制改革加强监督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集中原来分散的卫生监督职能,撤销市、县级卫生防疫站、公共卫生监督所、劳动卫生监察所,组建新的卫生监督所,承担面向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2.5 做好发展规划推动食品行业稳步发展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和控制体系、食品安全监管和卫生监督体系三大目标以及具体指标,同时从经费、人员、组织、管理等方面落实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明确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3 结语

构建和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政府,应建立符合国情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管体系、认证体系、宣传体系、风险评估体系等;作为企业,应守法经营,主动采用先进的标准和体系认证,生产出安全的食品;作为消费者,则必须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把好“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关,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做到能够识别、拒绝消费、积极举报,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只有全社会总动员,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构建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肖玫,袁界平,陈连勇.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措施探讨.农业工程学报,2007,23(2):286-289.

[2]李海金.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中国药事,2006,20(11):643-645.

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论文 篇7

ISO / 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中明确要求实验室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应覆盖到各个开展检测/校准/鉴定活动或与开展检测/校准/鉴定活动相关的所有场所。应将其政策、制度、计划、程序和指导书制订成文件, 并达到确保实验室检测和/或校准结果质量所需的要求。体系文件应传达至有关人员, 并被其理解、获取和执行。

实验室的检测活动, 从确定工作任务, 明确检测任务到证书/报告的出具, 是由一系列的过程组成, 只有监控各种可变因素, 例如, 环境条件、人员技术能力、仪器设备等, 才能确保最终结果的可信度, 因此, 实验室需要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来规范一系列的检测过程。本文就如何建议并运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探讨。

1构建合理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实验室“管理体系”在《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中是指控制实验室运作的质量、行政和技术体系总和, 具体包括组织架构、标准化的程序、过程和资源, 逐级包括以下内容: 组织的质量方针和目标、符合质量方针和目标的标准化程序、 作业指导书、各类记录等, 管理体系的建立应从如下阶段分步骤进行实施。

1) 最高管理者认识阶段。

2) 宣传培训, 组织全员参与。质量体系建立前, 应组织核心人员培训学习, 明确体系建立的方法、目的并制定工作计划。 在体系文件编制完成后, 应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 包括质量手册内容和程序文件规定, 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 各工作执行程序。只有通过系统、全面、准确地宣传培训, 才能使全体员工看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进一步认识到健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人人有责, 必须全员参与。特别是实验室最高管理层要通过学习, 树立起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信心, 进而才能起到决策和指导作用。

3) 组织实施, 拟定详尽工作计划。

4) 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明确实验室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质量方针应结合实验室发展阶段由最高管理者发布并组织评审, 内容应简明扼要, 包括按照声明的方法和客户的要求来进行检测。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重要部分, 相对质量方针来说, 是具体的实施要求。 因此质量目标应量化, 便于检查监督、持续改进。检测实验室质量目标一般来说从如下方面进行: 报告及时率、客户满意度、 投诉处理及时率等。

5) 分析现状, 确定过程和要素要求。

6) 确定组织架构, 分配职责, 配备相应资源。

7) 将管理体系文件化. 合理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般来说, 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其他三级文件, 如记录、表格等。 对于文件的管理应包括编写、审批、发放、使用、更改、标识、回收和作废等。

2实验室体系运行中要素的管理要求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中提出实验室需要控制的l0个技术要素包括总则、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设备、测量溯源性、抽样、检测和校准物品的处置、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的保证、结果报告。15个管理要素包括: 组织; 管理体系; 文件控制; 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 检测和校准的分包; 服务和供给品的采购; 服务客户; 投诉; 不符合检测和/或校准工作的控制; 改进; 纠正措施; 预防措施; 记录的控制; 内部审核; 管理评审。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得益于各要素的控制保障。下面对部分要素的管理要求进行分析:

2. 1人员

实验室人员按岗位分有管理人员、检测技术人员、授权签字人、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内审员、监督员、设备管理员、 样品管理员等。人员的能力、经验和质量意识决定了检测工作的质量水平和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有效控制。

1) 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根据检测实验室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培训内容包括实验室运行标准、相关政策法规、管理体系文件、程序文件、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测量不确定度等。

2) 开展人员培训工作, 确保特殊岗位持证上岗, 明确上岗授权。

2. 2设施和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是实验室开展工作的基础条件, 管理体系应确保实验室设施和环境条件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在设施和环境条件对检测结果有影响时, 应严格进行监控记录; 制定符合要求的实验室安全作业管理程序, 规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当区域间的工作相互有不利影响时, 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

2. 3检测和校准方法

检测方法决定了检测数据输出, 实验室管理体系应确保选择使用适合的方法, 制定必要的作业指导书。对新方法 ( 包括变化的方法) 进行确认, 确保使用最新标准的版本。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标准、手册、指导书应保证现行有效并便于相关工作人员使用。对实验室采用的国际标准和自行制定的非标方法是否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 非标方法应经过确认。对检测/校准方法的偏离要有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有关主管部门的核准、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客户接受, 并将偏离方法形成文件。实验室应建立并实施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的规定, 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程序。

2. 4设备和标准物质

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校准所需的全部设备及软件、标准物质; 所有仪器设备应正常维护。当仪器设备出现缺陷时, 应立即停用并明确标识; 对于实验室使用的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应符合实验室运行准则的相关要求。对所有设备均应授权人员操作, 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技术资料应便于有关人员取用。实验室应保存对检测/校准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档案, 档案内容应符合要求。所有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均应有明显的状态标识并建立设备期间核查程序。

3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控制措施

实验室应通过实施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应用审核结果、 数据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3. 1系统性的改善

对质量方针、目标的评审与修订; 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进行检验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管理评审是为确定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所覆盖的检测/校准活动的全部过程和结果, 是否达到质量方针所规定的目标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开展的活动。实验室定期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和检测/校准活动进行评审, 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 并进行必要的改动或改进。实验室应制定管理评审的程序文件和计划; 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局性的评审, 管理评审的结果需要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涉及检测/校准工作的过程以及资源等重大问题做出决策, 因此应当由最高管理者主持进行管理评审; 通常每年至少进行1次; 遇到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或客户有严重投诉、市场需求有重大变化等影响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时, 可由最高管理者决定增加管理评审次数。管理评审的结果应纳入实验室的计划系统, 并包括下年度的目标、目的和活动计划。

3. 2日常性的改善

日常应通过纠正与预防措施的实施、合理化建议、体系工作推进会进行日常性的持续改进, 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实验室的检测/校准涉及人员、设备、消耗材料与试剂、检测方法、环境条件、量值溯源、抽样及样品等, 由于各种不可避免的随机因素影响, 均可能导致不符合的检测/校准结果。

为消除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各个过程、各种场合发生的不符合及其产生的根源, 实验室应制定纠正措施程序, 包括: 1追踪纠正措施的信息来源, 即对不符合进行识别、判断。2对获得的信息以适当的渠道和方法进行传递。3对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4评价纠正措施的需求。5确定应采取的措施、完成期限和实施的责任部门及人员。6按规定的期限完成纠正措施。7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验证以及时记录的要求等。

除了要积极采取纠正措施, 防止已经发生的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再发生之外, 还必须主动寻找和控制尚未发生的潜在不符合工作的要求, 采取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程序应包括两方面: 1预防措施的启动或准备: 包括分析事件发展变化的趋势和风险, 查找潜在不符合工作的原因以及评估是否需要采取预防措施。2预防措施的实施与监控: 确定、实施预防措施, 记录采取措施的结果以及对预防措施有效性的评审等。

4结语

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是实验室发展的基础, 建立并有效运行管理体系是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过程中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埃文斯, 林赛.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CNAS-CL01 (2006)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M].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2006.

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论文 篇8

关键词:多校区,两级教学,教学质量,质量监控,质量保障

0 引言

多校区大学在我国的形成历史不长, 国际上存在的六种多校区大学的形式[1] (“自我扩展型”、“冠他校之名型”、“合并重构型”、“扩展合并混合型”、“公立系统型”和“附属学院型”) 中, 除美国特有的“公立系统型”和英国、印度特有的“附属学院型”, 其他四种类型在我国都存在。目前, 国内对多校区大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并重构型”大学 (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 。考虑到多校区大学区域分散等自身的一些特性, 推进校院两级管理, 是解决学校规模增大、组织结构复杂给教学管理带来诸多难题的有效手段。在校院分级管理模式下, 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面临着相应的变革, 对此, 国内外都进行了相关研究, 但仍有一些重要方面未能涉及和深入。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了解研究现状, 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现状

教学质量监控是整个教学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 它具有教学监测、评价和反馈等多项功能, 决定了整个教学过程运行的方向。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监控有目标监控、过程监控、效果监控等等, 是一个多层面、多视角的监测与调控系统[2]。

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面, 目前, 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经合组织负责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开展的第三次数学和科学成就比较研究、美国全国教育统计资料中心管理的教育进展评价[3]。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 有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全国的学生成绩进行抽样测量的, 也有用矩阵的方法对试题进行设计的, 同时还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来确定问卷的结构效度, 应用多水平线性模型来分析大规模具有嵌套关系的数据等。

国内关于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分类、高校教育质量体系研究、存在的问题、毕业设计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理论在教学监控中的作用等方面。在这里, 有必要着重提一下香港实施的外部由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香港学术评审局作为“缓冲组织”的监控[4], 这种质量监控模式通过教育统筹局、教育统筹委员会、大学教育资助委员和学术评审局三个不同层次的组织从外部对高等教育质量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

关于一般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分类, 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 具体到高校。有的提出可将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闭环体系[5], 有的则建议采用动态的学校、督导组、学院、学生和教师五级教学质量监控模式[6]或者校、院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7], 有的则构建了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二级运作具体模式[8]。

另有一些文献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概括, 指出一般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不够科学;教学质量监控范围较狭窄;教学质量评价不尽完善[9];宣传力度不够;参与不够, 自检自控功能弱;教学质量监控未成体系及运行不畅, 导致过程缺乏严谨性, 质量监控网络不完善, 信息采集准确性差, 监控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

国内研究也部分涉及了高校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方面的内容, 研究了一般学科毕业设计和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体系;也有部分提及了质量管理理论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应用, 如有的学者利用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研究了教学环节全过程质量监控, 有的则借鉴全面质量管理及ISO9000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形成富有成效的监控制度体系, 还有的则研究了基于戴明循环 (PDCA循环) 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另有学者借鉴TQM、ISO9000系列标准中全面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管理的思想和成功经验, 对高校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管理、质量保障、质量监控、质量反馈与控制体系进行了研究, 并结合教学实际, 建立并实施了一套规范、先进、切实可行的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

1.2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综述

一定教育层次、教育类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是在教学过程中, 综合发挥目标导向、条件保障、激励约束、监督控制功能, 使教育结果最大程度地与一定的质量标准相适应、与不同公众的需求和期望相适应的系统[10]。

国外的研究主要针对美、英、澳大利亚等国, 介绍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美国名校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介绍了别具一格的英国教学, 探讨了剑桥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剑桥大学有一套包括目标、组织机构、计划、内外程序等在内的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该体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创新性等显著特征。该体系符合国际标准, 其创立的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方法适合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介绍了英国开放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英国开放大学重视教学质量并建立有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一是建立有严格的教师选聘制度;二是编制、发行高质量的教材和高效使用多媒体教学;三是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四是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介绍了澳大利亚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策略:评估策略;优化策略;重释策略;角色分承策略;信息化策略;国际化策略。

国内方面关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障体系的含义及分类、分级管理体制下的教学质量保障、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及质量管理理论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

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分类方面, 比较典型的有两种:一是将其分为外部保障和内部保障体系;二是将其分为认证性教学质量保障和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

关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 多校区办学二级管理体制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各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保障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质量, 必须建立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建立分类型、分层次的高校教育教学评价制度[11]。有的则从管理理念、学科融合、办学质量监控及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对高校多校园区办学管理模式及教学质量保障进行探讨。还有的则尝试构建了三维互动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具体包括教学条件与利用维、教学改革与建设维和教学管理维。除此之外, 有学者还专门针对本科教学质量体系作了探讨和研究。

对于质量管理理论在教学质量保障环节中的应用, 国内学者仅有少量的涉及, 其中文献[12]介绍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对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启示, 阐述了如何借鉴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和完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文献[13]在研究比较了国内外高等教育界常用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后, 提出并构建了一种“利用先进的鲍德里奇 (Baldrige) 教育质量管理方法并具有控制、计算机与网络通讯技术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由以上分析可知, 众多学者和机构已分别就高校多校区、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就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多校区校、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方面, 仍有以下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2.1 对“自我扩展型”及“扩展合并混合型”形成的多校区大学的教学管理研究

目前在我国对于多校区大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并重构型”大学, 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 分析和探讨是否应该合并, 并校后的难点和经验等等。但对“自我扩展型”及“扩展合并混合型”形成的多校区大学的内部教学管理研究却并不多见, 如西北工业大学就属于“自我扩展型”, 因此进一步研究“自我扩展型”及“扩展合并混合型”形成的多校区大学对于提高我校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2 大众化教育背景的研究以及在此背景下的多校区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研究

虽然根据入学率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但是究竟这种阶段本质的特点是什么, 大众化教育是否也分多个阶段等问题并未得到解答。另外虽然关于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研究很多, 但是在此背景下的多校区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研究却不足, 亟需进一步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3 如何加强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

毕业设计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近年来, 出现了在教师和学生中对毕业设计不同程度的忽视现象以及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问题, 这些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管理不严、监控体系不完善导致的结果。因此, 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科学管理, 形成有效的监控体系, 已经成为全面提高毕业设计整体质量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因此, 有必要专门研究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监控和保障。

2.4 质量管理理论及标准在多校区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实践

20世纪80年代初, 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模式, 特别是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开始逐渐引入高等教育领域, 要求高等学校以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一般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 继承高等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 树立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然而文献表明这方面的研究实践并不多, 存在的借鉴的经验相对太少。因此, 有必要在质量管理研究领域来进一步研究如何将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应用到多校区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方面。

2.5 关于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研究

文献中基本未见有专门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研究。而目前的现状是高校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进入到教学第一线, 青年教师经验不足、锻炼时间较少等多重因素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一重要个环节。应将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与有经验的老师分开对待, 进一步研究如何监控和保障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

2.6 国外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经验并未得到国内学者深入的研究

关于国外特别是美、英、法、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 国内学者主要研究的是介绍他们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然后谈一些感想和建议, 但并未根据国外高等教育的背景和社会发展环境, 来研究究竟哪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或者经过改动以后进行实践的, 哪些并不适合我们的教育环境。因此, 有必要继续深入研究国外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提出确实适合我国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校、院两级教学环境的实践性建议。

3 结论

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论文 篇9

1开放教育与学历型开放教育

厘清和理解开放教育的内涵,对于开放教育质量控制和提升是非常关键的。对于开放教育,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从开放教育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 我们需要确定一个有边界的现实概念。因此,笔者比较认同将开放教育定义为一种“不要求任何入学资格,所有愿意求学的人均可注册入学的学习活动形式”[1],“宽进严出、免试人学,实行弹性学分制,以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开放办学模式”[2]。

开放教育按照培养周期、培养系统化程度以及是否有入学门槛、是否颁发学历证书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将开放教育分为学历型开放教育和非学历型开放教育。虽然两者都属于开放教育的范畴,但在培养方式、质量标准、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区别。本文主要研究学历型开放教育的质量控制问题。

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与方法

2.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对于“谁是教育的顾客”这一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人认为教育的顾客是用人单位、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及家长[3],有人认为教育的顾客是学生、家长、企业、政府、社会[4]。我们认为学历型开放教育的顾客最主要是社会,也就是说,学历型开放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人的发展当然是教育的重要目的,当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了社会需要,实际上,人的发展需要也会得到满足,即把社会当成顾客,本质上也是将学生当成顾客。

2.2重视资源保障

资源是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资源得不到保障,再严密的质量管控体系也不能实现质量目标。教育资源包括原始资源、教学资源和质量监控资源。原始资源主要指工业生产中的原材料,对于教育来说是指教育对象,生源质量对于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教学资源包括师资队伍、 教学设备、教学场地、实验仪器、学习环境、学风教风等; 质量监控资源包括测量仪器、评价手段等。

2.3运用过程方法

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产品是过程的结果,质量也是过程的结果,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过程决定最终的质量,因此,过程控制是保障开放教育质量的关键。将开放教育质量形成的系统化分为若干个过程。对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并控制每个过程输入、转化和输出三个方面,才能保障最终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2.4系统控制

质量形成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有与质量形成相关的人、过程和部门都是质量控制的对象,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增加质量风险。TQM全面质量管理是ISO9000的重要理念和方法,它强调的是全员参与、全过程和全方位质量管理, 保证质量管理的系统化,使每一个影响质量的点都得到有效管控。

2.5持续改进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质量标准,即质量目标也应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持续改进。另外,整个质量保障体系需要不断优化完善,以提高质量保障能力,降低质量风险,消减质量成本。PDCA循环即是质量管理的工具,也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思想,通过PDCA循环,使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提高。

3学历型开放教育质量保障及管控研究

3.1科学设定质量标准

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个要求即是顾客的要求,也即是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质量生产、质量控制的依据,也是检验和评价质量好坏的依据。如上所述,学历型开放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是学历型开放教育的核心顾客,他们的要求就是开放教育质量标准。科学合理设计质量标准的关键是了解、分析和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进行大量的社会调研,或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并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质量标准进行动态调整, 以适应社会需要。

3.2系统设计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学历型开放教育实施过程的整体安排和行动指南,是过程控制的重要依据。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以质量标准为依据,以过程方法为工具,以系统性为目标。将培养过程,即质量形成过程进行系统化设计,确保影响教育质量的点得到全覆盖,并将质量目标进行细化分解,使每个子过程都有质量目标或质量要求。

3.3优化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良好的质量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优化硬件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别是为了适应远程开放学习和移动终端学习,需要建设相应的网络通讯资源,为学生提供便利。教育作为一种服务行业,软件资源对于教育质量的影响非常大,软件资源有师资力量、图书资源、数字资源、育人文化、学风教风等。 一直以来,开放学历教育与全日制学历教育相比,软件资源方面比较薄弱。为了优化开放教育资源,需要以开放的理念对资源进行整合:一是开放地引入优秀师资力量兼职授课, 或参与开发优质数字化资源。二是充分利用免费的教育资源, 如MOOC课程,通过学分认定或学分互换的形式,把免费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另外,部分学生把学历证书作为接受开放教育的唯一目标,学习自主性不强,学风较差,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育机构秉承“宽进严出”的理念,真正把好最后一关,通过倒逼机制,改善学习风气。

3.4严格控制教学过程

学历型开放教育包括三大教学主体过程:教师的授课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导学的助学过程,其中助学过程主要针对的是教学分离的远程开放教育。这些主体过程又可以细分为若干个子过程,如授课过程可以分为课前准备过程、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辅导过程。按照全面质量管理和过程方法的理念,对质量形成的教学全过程进行严格管控。

3.5全程质量监测

质量监测是对质量状况的测量,是为了解和掌握教育质量的情况,最终目的是为了纠正和改进。质量监测可以分为过程中的阶段性监测和终结监测。阶段性监测是为了过程纠正与改进,降低最终质量的风险,终结监测是为了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提高质量保障能力。监测的手段包括考试、 应用、作业、询问、调研,特别是对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调查, 是终结监测的重要方式。

3.6质量保障与管控体系评价与改进

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这就要求质量体系随之调整。即使顾客需求是一定的,质量保障与管控体系也需要不断评价和改进,以使整个体系更加稳定,质量风险更小,质量成本更低。质量保障与管控体系改进的依据和方向源于意见反馈、质量监测和问题发现。改进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措施。另外,在实施改进之后,需要对改进后的效果进行再评价,以判断改进是否可行和有效。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七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4.

[2]林国雄.现代开放教育的学习模式[J].高教探索,2002,(1).

[3]陆炳坚,谭惠坤.从ISO9000理论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12):41.

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论文 篇10

1 内蒙古肉羊饲养业的简要回顾

内蒙古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 始终坚持“绿色、特色、生态、安全、高效”的发展理念, 生态效益型畜牧业稳步发展, 有效供给了市场需求。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9~2013) 数据整理计算, 内蒙古肉羊头数2008年为5125.3万头, 2009年为5197.2万头, 2010年为5277.2万头, 2011年为5276.0万头, 2012年为5144.1万头, 分别占全国肉羊头数的18.3%、18.3%、18.8%、18.7%、18.1%。在全国, 西部新疆、甘肃、四川、西藏、青海、内蒙古等6个省 (区、市) , 肉羊头数累计占全国的比重由2008年的52.30%上升为2012年的61.30%, 增长9.0%。与肉羊头数相比, 内蒙古羊肉产量2008年为84.8万t, 2009年为88.2万t, 2010年为89.2万t, 2011年为87.2万t, 2012年为88.6万t, 分别占全国羊肉产量的22.3%、22.7%、22.4%、22.2%、22.1%,

可见, 内蒙古肉羊头数下降的情况下, 羊肉产量出2011年外都有所增长, 这说明内蒙古肉羊个体肉产量增长。而我国西部内蒙古、新疆、四川、甘肃、青海、西藏等6个省 (区、市) 的羊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8年的54.70%下降为2012年的48.8%, 主因是甘肃省的羊肉产量大幅下降, 由2008年的26.5万t下降为2012年的15.9万t, 减少10.6万t, 下降高达40.0%, 不过西部6省份羊肉产量仍然占了全国的48.8%。为此, 西部6个省份是我国肉羊头数和羊肉产量的供应基地, 其中内蒙古的肉羊头数和羊肉产量居全国首位。从而, 家庭兼营的肉羊养殖业成为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和农区农民人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12年农民家庭人均畜牧业纯收入为2686.08元, 同比增长18.44%, 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由2011年的26.29%上升为2012年的27.67%, 增长1.38%, 对提高农民收入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 羊肉产品的安全隐患

2.1 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经营方式落后, 科学饲养管理水平较低

由于农民饲养肉羊是兼业产业, 属于半农半牧的经济类型, 饲养管理方式粗放, 科学化饲养管理水平较低, 未形成规模化的专业化的养殖模式、风险较大。一是市场风险,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与肉类加工企业和大市场单打独斗交易模式使交易成本高、难以保障收益, 农民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二是自然风险, 主要来自于气候、地理环境条件及其变化的冲击;三是经济风险, 主要是活肉羊的价格波动和饲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产业链条中的其它参与者, 如二道贩子、冷库、小贩子、批发商、零售商的利润较高。可是发生价格下跌时, 往往从消费者开始一级一级倒挂压价, 最终肉羊饲养者是最大受害者。所以, 农民的竞争力低、养殖风险大、比较效益低。

2.2 疫病防疫难度较大

近年来, 由于养殖环境持续恶化、防疫技术人员短缺、天然饲草料质量下降供给不足需求、各级农牧业服务部门普遍存在技术推广力量薄弱、防疫机构不健全、手段落后、检测设备不完善等等, 所以肉羊的发病率上升。例如, 步病是目前肉羊的最大危害, 也传染给农民, 严重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羊肉的安全。

2.3 羊肉加工企业规模小、农民的带动能力不强

内蒙古羊肉加工企业是大群体、小规模, 绝大多数停留在传统的简单初加工上, 加工能力几十万头左右, 其中私人冷库的屠宰简单加工的比例较大。企业与农民之间未建立利益紧密的合作共赢关系, 对农村的带动力不强。例如, 内蒙古兴安盟地区还没有自主品牌的羊肉加工企业, 从而农民只能廉价出售绿色肉羊, 收益比较低。

2.4 羊肉产业链条短, 副产品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活羊屠宰后的许多副产品, 是生物制药、化妆品、保健品以及食品企业的主要原料, 这些副产品经过进一步精深加工后提取的有效成分可以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而内蒙古多数羊肉加工企业产品结构单一, 加工肉为主, 其它副产品的加工能力十分薄弱。

2.5 销售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

品牌乱用现象是普遍存在, 容易产生“柠檬市场”, 这是销售市场的较大隐患。未细分草原畜牧业地区羊肉和农区羊肉, 价格基本没有差别, 甚至出现以假乱真现象。众所周知, 苏尼特、戈壁、乌珠穆沁等蒙古羊羊肉品质是好的, 而小尾寒羊等羊肉膻味比较浓。但是市场上销售的羊肉都是品牌产品, 羊肉品质、品种、来源地信息是隐蔽, 所以消费者无法辨认是否品牌羊肉?还是假冒产品?为此, 目前在全区急需实施原产地保护制度, 使企业能以品牌为重点, 研究制定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和具有防伪包装功能的技术, 以保护内蒙古优质羊肉的名牌优势。

2.6 肉羊周边环境污染严重, 隐性隐患增多

农民过量运用化肥农药等, 导致土地受到污染。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2) 数据计算, 2011年, 全国平均每1hm2农作物化肥使用量达351.4kg;而内蒙古平均每1hm2农作物化肥使用量达248.8kg。可见, 全国和内蒙古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已超出发达国家认定225kg/hm2 (饶静, 2011年) 的安全。为此, 农作物过量使用化肥导致耕地和水资源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这是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的重大隐性隐患。

2.7 体制隐患

目前, 食品安全管理的体制机制不灵活效率依然较低。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 如各地方食品安全办公室设置不一, 权限不一。另外, 在监管工作中, 还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的现象, 造成一些环节监管缺失。近期发生的一些案件就暴露出对食品生产、加工、收购、销售等环节的监管职责不明的问题。从“三鹿奶粉”事件到“瘦肉精”事件暴露出的问题, 显然已不单是企业自身所控制的。这两件事件是中国现阶段食品安全意识、体制、监管严重滞后的反应。所以, 那些不顾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丧失良知的食品行业不法分子利用监管的漏洞弄虚作假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危害公众利益, 产生“柠檬市场”, 导致行业的巨大损失。为此, 不得不说目前的监管体制机制某种定程度上促成了不法分子总有侥幸心理获得不正当利益的动机, 然而食品安全事故屡禁不止。

3 羊肉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措施建议

3.1 建立健全各司其责的羊肉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

内蒙古应借鉴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在全国率先建立食品安全管理新模式。例如, 美国农业部仅负责肉类、禽类和蛋制品的生产、加工到上市的全过程, 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种植产品、混合产品、兽药饲料等其他农产品管理, 真正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因此, 通过明确监管主体, 重新划分权限, 解决机构重叠和管理盲区, 要理顺监管机构的权责;按照全程管理的思路来设置监管组织机构, 有效解决监管交叉与混乱局面。要建立起机构相对统一、责权相对集中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3.2 社会中介组织是监督羊肉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力量

按照经济学的通常做法, 政府失灵的领域由市场介入是有效的, 而市场失灵的领域由政府进行干预也是有效的。但是, 一旦出现二者同时失灵的情况, 就意味着政府和市场都是无力解决的。在此情况下, 必须通过社会中介组织来进行有效干预。在羊肉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可以充分发挥合作社、行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等非政府力量。中介组织有能力帮助政府组织分散经营的小农户, 进行标准化生产, 有力推动先进养殖技术的推广, 有效控制羊肉原料产品质量安全, 为企业提供安全的原材料产品。为此, 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和新闻媒体是羊肉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监督力量。

3.3 建设羊肉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作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在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并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项新技术壁垒。我国自2002年起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开展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试点建设 (王慧敏等, 2011) 。其北京市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相对完善, 经过5年多的探索和实践, 初步实现了蔬菜、畜产品和水产品源头追溯和流向追踪[1]。为此, 北京市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方面超前于其他省 (区、市) 。由此, 内蒙古借鉴国外成功模式和北京等城市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 加之在锡林郭勒盟羊肉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模式, 创新适合内蒙古实际的羊肉产品安全监管模式, 做大做强肉羊产业。

3.4 发挥信息化对羊肉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

应高度重视信息化对羊肉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作用, 加快发展3G和物联网及GPS等先进技术, 大力推进内蒙古羊肉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工作, 实现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检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由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建设和完善内蒙古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信息网络和农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化系统、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事件管理信息化系统, 全面提升内蒙古羊肉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服务能力。

3.5 建立完善的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建设

加大投资力度, 选择在当地符合条件的人员定向培养, 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 同时高标准建设乡镇畜牧兽医站, 大力改善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条件, 确保他们的工作顺利开展。从而使进一步加强动物疫病防空基础工作, 落实动物防疫和疫畜扑杀补贴政策, 有效控制布病、包虫病、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和口蹄疫等重大传染性疾病, 保障肉羊活体的安全。

3.6 通过各种专业合作组织, 进行专业化生产

如果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越高, 经营中的交易成本就越低, 制度效率和经营效率就越高。由此, 应采取激励政策鼓励合作组织健康发展。根据合作组织运行的效率, 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四个等次, 通过各种渠道增加肉羊饲养业的专项资金, 提高对肉羊专业合作社的补贴力度。同时严格审查成立合作组织的条件, 不具备成立合作组织条件的不予发放营业执照, 严厉打击利用合作组织获取利益的行为。为此, 通过合作经济组织, 把农民组织起来, 进行专业化生产, 确保羊肉的安全。

3.7 加大扶持以蒙东四盟市为中心的羊肉加工企业集团

建设以锡林浩特市为中心的肉羊加工企业集群, 利用“乌珠穆沁”国家驰名商标和“锡林郭勒羊肉”原产地标志, 扶持发展几家大型肉羊加工企业, 要持续做大做强赤峰市的“草原兴发”等品牌, 在兴安盟以科右前旗为中心大力发展中型羊肉加工企业, 创建自己的羊肉品牌, 在呼伦贝尔市以海拉尔为中心地带加快培育大型羊肉加工企业, 要严防贴牌羊肉损害品牌产品。从而实现以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等蒙东四盟市肉羊饲养和加工基地, 形成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王慧敏, 乔娟.农户参与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行为与效益分析——以北京市蔬菜种植农户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 2011, (2) :45-51.

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篇11

一重视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规范化

1开放教育的教学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国家在教学的相关纲要中进一步提出,应推动依法治教,健全教育教学法制法规,推进依法行政发展进程,并扩大力度推动依法治校发展,进一步完善监督问责制度与指导制度。在开放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决不能失去政府方面的支持与引导。面对如此的形势,我国政府应及时制定能够充分协调发展与开放教育办学模式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使开放教育教学可以在良好环境运行的同时,始终坚持创建“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良好环境。同时,还需在工作过程中形成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政府监管机制,主要承担协调与管理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工作。此外,还应建立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教育教学督导机构,使得督导职能能够独立行使。也可利用完善国家督学制度,创建一支专职督导队伍,并长期坚持“指导、督学、督政”并重的路线。

2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与完善

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作为保障质量的根据与基础,各国远程教育组织以及认证机构通过长时间的分析与研究,确立了关于质量保障的相关准则。从美国方面来看,其教育教学研究所在“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标准”当中提出了关于质量保证的七个方面,具体是课程的支持、课程结构的支持、组织机构的支持以及教与学的支持。学习者的支持、教师方面的支持以及评价和评估方面的支持。从英国方面来看,国家开放大学前副校长曾经指出,英国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涵盖了四方面的内容,具体是较好的教学管理以及扎实的研究基础、提供给学习者的各种学习支持服务以及高质量多种课程媒体的学习材料。国内中央电视大学原副校长于云秀则指出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含了5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学习支持是核心要素、教学管理是保障要素、教学过程控制是重点要素、系统运作是基础要素,教学资源是关键要素。

二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做好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原因应当是建设一支开放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一般包括了研究人员、技术任务、管理任务以及教师任务4支队伍的建设。通常情况下,教师能力及其素质状况可以对教学质量造成深刻的影响,因而对于远程教育院校而言更应该建设一支需要科学规划的教师队伍,并将这支良好的教师队伍不断引入关口。主要利用学历的提高、技能的培训等方式强化针对教师的再教育,切实引导教师转变其教学观念与角色观念,加强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的工作态度,并提升实际教学水平以及具有现代气息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此外,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针对教师的考评和晋升制度,加强对教师的激励政策。通过长期不懈的工作,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以及层次等多个方面趋于完善,这也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此外,还应深入强化教育管理者的质量意识以及责任精神,并树立起以“严格管理”、“热情服务”、为宗旨的“科学、规范、效率”的办事准则,与此同时,教育管理人员还应加强学习和教育培训工作,在实际教育以及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物质资源保障

1教学平台功能、结构的完善

根据一组最新资料显示,远程学习者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出现疑难问题急需解决,有近七成的远程学习者使用了网络手段来寻求帮助,这一情况表明大部分学习者都能够很好的以网络手段为主要方式来处理所遇到的各类难题。教学平台主要承载着教学支持服务和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完善自身功能和结构,可以提供给学习者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因而,通过扩大此方面的投资力度,并且改善教学及其平台管理建设,能够进一步完善此平台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更好的适应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此外,该平台应使学习者能够利用自身更好的查询各项成绩、考试以及注册等方面事宜,从而进行课程学习;也应有助于管理教学课程和教学资源,以及进行交互式、协作式等教学活动,进而跟踪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还要便于教务管理人员的用户管理、作业考试管理、课程管理以及公告管理等。

2提升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

学习资源和优质教学建立在课程这个载体之上,且通过课程建设来不断地完善。经过长时间的建设,按照目前的形势,逐步补充开放教育教学的资源,以使其更符合发展要求。然而这一过程中却仍旧存在着教学资源质量不高,且针对性不强等等的问题。那么,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就要统筹规划,对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以突出其实用合理性的特点。除了通过自建方式之外,在建设方式上,更应该广设渠道,通过与技术公司以及其他院校的合作实施教育建设,同时,还可以引进国外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建设要与职业要求有机结合,并按照学习者自身特点、学习环境、教学条件、教学课程标准以及课程特点等多个要素来综合考量,其中应该涵盖所采取的具体技术方式、使用的实际方法、内容涉及的深度与广度等问题,还应体现出实践性、量力性、满足性和经济性等诸多原则;在内容组织方面,应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以及学科和社会实践之间的整合。唯有如此才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出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好,并满足学习者要求的课程学习资源。

3确保教学设备设施的齐全

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主要因素便是齐全的教学设备设施,这也是办学条件当中的先决条件。在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包括教室、教学实践设备设施及其场所、音像教材播放器材、联网计算机机房等等在保障体系中都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此外,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还要对开放教育教学中的各个学点以及学习中心的相关设备设施,根据专业开设的要求进行合理配备,以使得教学过程顺利展开。

四逐步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endprint

1逐步完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在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培养目标是其中的核心要素,这同样也是评价教育质量优劣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接受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培养的学生以在职人员为主,那么在制定培养目标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地分地考虑到教育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即培养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并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可以进行专业管理、市场推广以及设计研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基于此,在培养目标上,就更为强调人才个性全面协调以促进人才发展的重要性。教育的具体作用就应该是使被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质、审美以及知识等方面全方面发展,以将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个性结构确定下来。

2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进一步强化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教学过程管理中的教学资源、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作为基础。北京外国语大学对于过程管理,主张“服务促质量,过程出质量,对施教以及受教进行全面质量控制”。“服务促质量”即为向学习者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和相关的教育服务,基于教育产品和助学服务质量以足够的重视。“过程出质量”即是建立在多元化施教基础之上,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辅导状态以有效。

3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第一,将适应开放教育教学的质量评估体系建立起来,并根据规律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价。在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囊括着教师评价、学习者评价以及对学习支持服务的评价、对教学管理的评价、对教学资源的评价等。

第二,将教学质量监控、辅导和评价制度建立起来,并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在教学中所获得的信息反馈,对评估体系进行检查,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教育体系与远程教育教学发展相适应。

总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应先深入分析并把握好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多重因素,建立起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起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系统,从而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刘惠萍,张仁钟.农垦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2]毛汉领.远程高等教育实践与创新[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9).

[3]张作岭,杜世强.全面运行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J].现代科学教育(高等研究),2010(6).

[4]赵军,胡剑波,杨健康.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若干问题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l).

[5]林卫国,刘蓓,蒋瑟著.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初探[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6]蒋爱军,杨桂梅,朱迎玲.构建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14).

[7]张护玺,胡小瑜,金伟娇.论独立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霞展研究杂志,2009(7).

[8]任春玉,王晓博,王万学.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7).

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论文 篇12

关键词:系统论,控制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

一、引言

教育质量关涉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大局, 是教育领域不容回避的重要命题。在强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智力支持促进综合国力提升的时代要求下, 教育质量更是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在我国教育结构整体谱系中, 高职教育是一重要的支系, 因其人才培养目标中职业性、技能性和应用性的侧重而有着独特的教育定位, 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类型。自上世纪末期在教育规律演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下应运而生以来, 高职教育已从注重数量和规模大幅提升的外延扩张式发展阶段中走出, 而日益向纵深发展, 进入内涵建设时期。内涵建设要求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 注重加强高职院校内在品质的培养和提高, 以期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是内涵建设的主要依托和集中体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指“高职院校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 遵循办学规律, 履行办学职能, 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及发展需要的程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明确强调了教育教学质量之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意见》指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 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强化质量意识, 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工作的研究现状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诸多方面的协同与配合, 艰巨而繁重, 必须辅以科学、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是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各要素、各环节为实现既定产出目标、达到预定质量标准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伴随着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对高职教育质量的再认识, 质量保障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愈发引起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 由校内质量保障和校外质量保障两部分共同构成。2010年召开的“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明确指出, 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从而进一步突出了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推动了相关研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改进和提高。然而, 综合国内相关研究资料, 在有关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研究中仍存在些许不足。

首先, 在高职教育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 研究者把过多的目光集中在了对校外保障体系的研讨上, 低估、忽视了校内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校外质量保障工作固然重要, 但侧重在宏观调控和导向定位层面发挥作用, 而校内质量保障工作则无疑是整个质量保障系统的基础和出发点。

其次, 在校内质量保障的研究上, 研究者往往把其简单化和片面化, 把其仅仅等同于校内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或是针对具体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 忽视了校内质量保障工作中的其他重要环节。

再次, 研究者们多缺乏系统观念和全局观念, 倾向于把校内质量保障等同于教学过程的简单累加, 在校内质量保障研究中忽视全员性、全过程性和全方位性, 没有注意保障工作整体的前后贯通、点面结合和立体交叉。针对上述情况, 全面深入地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工作进行研究, 探寻保障体系科学构建和有效运作的合理途径, 为保障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参考以改进具体工作中的不足, 尤显必要与紧迫, 尤具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三、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工作研究的理论依据

系统论和控制论系现代科学的经典理论, 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系统论以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为研究对象, 注重对其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平衡性及时序性等基本特征的探究。控制论是研究动态系统在量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或稳定状态的科学, 它以系统为研究对象, 特别强调以调节为手段操纵受控系统, 使其向既定目标发展, 实现最优控制。创立迄今, 系统论和控制论皆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空前的影响力, 强力冲破了学科间的界限, 迅速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 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理念, 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指导。

教育教学研究是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和程序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复杂的探究活动, 它以各类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此种探究特别强调要“以科学方法为手段”, 从而“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的认识”。目前, 国内外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均呈现出全新趋势, 既注重通过汲取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思维方式来进一步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质量保障工作是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以系统论和控制论为方法论指导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进行观照, 能在有效整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 推动校内质量保障创新研究向纵深发展, 促进校内质量保障实践工作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有效开展、稳步推进。

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科学构建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而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其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无法具备的全新性质, 远大于构成它的因果链中各环节的简单总和。其中, 系统的结构是系统功能产生的内在依据, 只有使系统具有最优的结构和形态, 其功能才能得到保障和发挥, 从而导向最佳应用效果和最大产出效益。再者, 系统并非客观存在的实体, 它产生于构建者的主观规定。构建者总是根据自身的需求, 倾向于“把一组相互耦合相关程度较强的变量规定为一个系统”。控制论强调, 要建立完善有效的控制体系, 排除各方面的干扰, 确保各项活动的实施不偏离方向, 从而在组织目标的导向作用下, 最终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针对组织运行的具体过程, 控制可以分为前馈控制、实时控制和反馈控制三个核心阶段。前馈控制即事前控制, 突出强调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实时控制乃过程控制, 重点关注活动的实施过程和进行状态;反馈控制指事后控制, 重在对已经完成的活动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以为下一阶段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可靠的控制依据。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涵盖质量产出的各个环节, 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全面认识和科学界定其内涵构成。基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相关理论, 本着系统全局、过程控制的宗旨, 从纵向延伸和横向辐射两个维度对质量产出的全过程进行考量,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构成赫然彰显, 决策指挥、管理控制、执行实施、评价考核和服务支持五个子系统环环相扣, 节节互联, 共同成就了校内质量保障的系统整体。

决策指挥子系统由学院领导核心及其权威学术机构构成, 是教育教学质量产出链条的起点, 在质量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定位作用。该子系统的职能主要在于立足高职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 充分考虑各种校内外因素, 合理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统筹安排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管理控制子系统由学院、系部、处室三级管理控制机构所组成的立体网络构成, 既隶属整个质量保障体系, 又是体系内部质量产出过程最直接的微观保障环节。该子系统旨在以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为依据有效行使管理职能, 以保障质量的顺利产出和目标的如期实现。各教学系部、教研处室及其各任课教师是执行实施子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该子系统涉及质量产出过程中的微观具体操作, 隶属整个系统的中间环节, 上观质量方针, 下涉质量监控, 是质量目标统领下最基础的部分, 直接关涉质量的生成。评价考核子系统位于质量产出链条的末端, 其构成要素 (包括评价主体与客体) 点面结合, 立体交叉, 相对复杂。该子系统直接指涉位于起点的决策指挥子系统及作为中间环节的管理控制和执行实施子系统, 为其提供有力的技术参数和实际依据。各教学辅助机构及后勤服务部门构成了服务支持子系统, 该子系统为质量产出提供物质基础、条件支持和环境保障, 与其他各子系统纵横交错、交互作用, 以其不容忽视的存在施加着固有的影响, 彰显着其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五、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有效运作

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科学构建基础而且关键, 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预设条件和前提保证。然而, 根据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 体系的科学构建并非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的独一主旨和终极关怀, 因为体系的有效运作同样重要而必需, 实为保障体系良性发展和长久生存之核心要义。系统论视动态性和有序性为系统的重要特征, 在对系统的特点及规律进行全面认识的同时, 重视利用之对系统进行管理、控制、改进和创造, 以使它的存在和发展更好地满足目标需要。同时, 系统论尤其突出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交互关系, 重视它们的协调合作、动态平衡, 以保证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运行效果。控制论特别推崇目的和行为, 主张调节受控方的行为, 使其向既定目标发展, 实现最优调节, 达到最佳控制。同时, 要掌握受控方变化的可能性、结果及达到预定目标所需的条件, 确保正确的控制信息作用于受控方, 以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由此, 在科学构建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 必须确保该体系的有效运作。

系统之为系统, 必定是其各构成要素既分工又协作的结果。一方面, 系统诸要素之间有序关联, 相互促进、联系和制约, 综合地影响和决定着系统整体。另一方面, 各要素既各子系统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及发展规律, 能够在与其他要素的交互作用中随着到达信息的不同而对自身的结构和方式进行不断调整, 以增加个体的环境适应性和生存动力。控制论指出, 必须在系统内部创设自调节机制, 使系统避免出现震荡和混乱, 从而维持正常运作, 实现超稳定控制。据此, 一方面, 要在科学、先进的高职教育质量观及质量保障观的统领下, 对各子系统进行统筹布局、合理安排, 使它们协调合作, 形成合力。要致力于突出质量保障工作的全局性和长效性, 避免各子系统自成一统, 各自为政;避免其间因作用、角色差异而区分态度, 悬殊地位, 厚此薄彼。另一方面, 为保证系统整体的有效运作, 要切实加强各个子系统的建设, 明确职能, 强化目标, 避免出现局部的片面与失衡现象, 从而影响系统整体工作。为此, 要注重加强各个子系统的内涵建设, 着力提高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就决策指挥子系统而言, 要真正秉持高职教育特色, 重视其社会约束性, 立足当下, 放眼未来, 真正在质量形成的源头上合理定位、科学把关、正确导航。对于管理控制子系统, 要着力加强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 突出长效性;同时, 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力争实现弹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在执行实施子系统的建设上, 要真正转变思想, 正确认识该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 要切实细化、优化具体操作环节, 增强创新意识和革新理念, 着力提升实效性。对于评价考核子系统, 要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教学质量观控制下的评价考核理念, 提高对评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与把握, 加强对评价考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提高评价考核的客观性和真实度。在服务支持子系统的建设上, 要在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 以全员参与、多方联动的理念提高对该子系统的认识, 进一步明确其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避免对其内涵及功能产生认知方面的偏差。

六、小结

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进行研究, 探讨其科学构建和有效运作的合理途径, 是坚持以校为本思想的必然要求, 既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作为独立法人实体的作用, 也可以发挥其作为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 对校内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 还能有助于依法规范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行为, 促进其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 进一步提升其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 对校内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 是在可控层面所进行的内部研究, 能在基础操作方面为校外质量保障创设前提和条件, 使其工作的开展成为可能, 使其存在的合理性得到加强, 并使得校内保障和校外保障的协同合作成为可能与必然, 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大系统的建设, 真正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7.34-36.

[2]成丙炎.基于顾客导向的高职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10) :131-133.

[3]许志国.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5.3.

[4]商德文.用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研究经济学[J].北京大学学报, 1990, (6) :46.

[5]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24.

[6]金观涛.控制论与科学方法[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3.79-83.

[7]李金松.系统论、系统论、信息论与教育改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9.42.

[8]许志国.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5.3.

上一篇:注射方式下一篇:影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