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和引导(共11篇)
激发和引导 篇1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学生们的思维即对相关问题的一个思考和钻研的过程,它对于学习初中数学的学生们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对数学的思维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着他们对相关数学知识的领悟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对所学知识接受和消化的快慢,还对他们能否熟练掌握初中数学知识并能否加以实际的准确运用有着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学生们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思维能力直接影响了他们数学学习的好坏,这也就导致了相关的教学过程必须要对学生们的思维进行激发和引导,如此,才能使得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得到真正的提高.
一、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首先,在以往的初中数学的教学中,由于数学是一门理科,所以教师们往往在上课的时候也将理科的严谨性带到了课堂的讲课之中,他们一般在上课的时候都是不苟言笑的,从而常常会导致课堂气氛变得较为严肃,学生们就很容易在听课的时候变得十分拘谨,这就对他们思维的活跃度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不利于他们对相关数学知识内容有个很好的理解和思考.
其次,在以往的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们的教学目的一般都在于提高学生们的考试成绩,所以他们的所有教学内容都是为了学生们的考试而准备,这样一种做法固然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考试成绩,但教师们却常常会因为对考试内容的过于看重而导致他们在讲课的过程中很少涉及一些课外内容或是学生们有必要知晓的一些基础数学技巧,这就会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学到一些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和考试的技巧,而无法真正地拓展他们数学知识的脉络,更不利于他们数学思维模式的强化以及数学运用能力的提高.
同时,在初中数学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们在上课的时候所用的一些教学手段都是比较老套或是死板的,他们一般只会在课堂上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单向的灌输式教学,而不会采取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来使得初中数学的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如此,学生们在这样沉闷的课堂之中思维也会变得比较迟缓,不利于他们思维的灵活度的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也就变得较低了.
二、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激发和引导学生们思维的具体方式
(一)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思维的积极度
初中数学不同于其他文科类的学科,它是一门十分需要学生们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钻研的学科,而不像文科那样都是以一些文化内容或是社会、政治、经济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生们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的投入程度往往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而这钻研的深入度却常常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挂钩,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学生们对初中数学的讲课课堂有了浓厚的兴趣,当他们在听课的过程中或是课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才会对他们所感受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才会有动力去做一些数学疑问上的探讨.所以,教师们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借以提高他们思维的积极程度.
教师们可以把一些有趣的、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引入到课堂的讲课中,如此学生们的注意力就会因为这些内容被集中到课堂上来,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想不被激发也会很难.例如,在我讲到“勾股定理”的相关教学知识的时候,我会先向学生们介绍这一定理的发明者上的一些争议问题,虽然国际上都认为古希腊人毕达哥拉斯首先证明了勾股定理,但在我国的“周髀算经”中早有了商朝人高商运用勾股定理的记录,这也就对国际上的论断做出了否定,从而形成一个数学史上有争议的话题.学生们听完之后便会纷纷觉得勾股定理是我国的祖先发明的,因为毕竟商朝比古希腊那个年代早上许久.如此,学生们在这一争议问题的思考之中便能很好地提高对数学课堂的兴趣,从而使得他们在对其他一些数学知识内容相关问题的思考中也会变得十分活跃,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度,提高学生们思维的广阔度
除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教师们在上课的时候还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度,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使得上课讲述的内容从书本出发且能延伸到课外.例如,在我讲完所有的三角形有关的知识之后,我便会向学生们补充讲解“海伦———秦九韶公式”,因为这个公式在初中数学中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对于学生们而言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a,b,c,半周长为p,则其面积即为.这一公式可以让学生们方便地求出三边长均为整数的一般三角形的面积,如此,学生们在推理这一结论以及运用的过程中便能使得自己的思维得到很强的锻炼,像这样学生们懂得的课外知识多了一些,他们思维上的基础内容也就变多了,也就有了更加广阔的余地来进行思维上的遐想与探索.
(三)采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们思维的灵活度
当然,教师们还应在教学过程中使得自己的教学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例如进行一些课堂交流讨论、相关问题的抢答活动等,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上便能很好地感受到活跃的课堂气氛,如此,学生们思维的灵活度在这多样化的课堂上也会变得很高,对他们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结语
总而言之,在传统的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学生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采取相关合适的措施来使得课堂变得更加有趣、丰富且活跃,这样学生们的思维才会变得更加出色,他们的学习成绩以及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也才能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高茹.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59).
[2]明卫东.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博览群书·教育,2015(4).
激发和引导 篇2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而是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
2数学自学能力培养方法
讲授合适的学习方法,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的都是未知的数学知识,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往往能够大幅度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在这里,我简单谈一谈我的两点经验:一是要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自主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不可能一次性的解决所有问题,而预习则是自主学习的首要环节,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对于小学数学的预习,我主要强调四个字,即“读、思、记、练”,读是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认真、细致的阅读学习内容;思是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认真思考、深入分析;记是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针对不懂之处进行标识、标记;练是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进行一定的自我检测,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二是要重视课内学习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一定的学习基础上才能培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内教学时有意识的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向学生演示数学学习规律,传授解题方法,让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思路。
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愿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的意义不明白,就会对题意理解不清,造成学习困难。
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这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3数学自学能力培养方法
讲授合适的学习方法,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的都是未知的数学知识,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往往能够大幅度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在这里,我简单谈一谈我的两点经验:一是要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自主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不可能一次性的解决所有问题,而预习则是自主学习的首要环节,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对于小学数学的预习,我主要强调四个字,即“读、思、记、练”,读是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认真、细致的阅读学习内容;思是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认真思考、深入分析;记是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针对不懂之处进行标识、标记;练是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进行一定的自我检测,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二是要重视课内学习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一定的学习基础上才能培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内教学时有意识的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向学生演示数学学习规律,传授解题方法,让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思路。
营造自学氛围,寻求自学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学习,来源于浓厚的兴趣,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就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生对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容易混淆,教学时,我让学生先预习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组成与球阀,然后我在选两个数、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题目。让学生从形式上区分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不同,然后师生共同编成顺口溜:最大公约乘左边,最小公倍乘半圆;最大公约都能除,最小公倍真特殊;两个能除一直除,不能除的移下步;最后的商必须两两都是互质数。
4数学自学能力培养方法
分层指导训练,使学生善学。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出色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饱。我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上、中、下三层,其数量比为1:2:1。前后座按比例组合成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依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分别确定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全班教学,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自主学习,得到发展,争取进步。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学习流程
备课是每位教师上课前必做的一项工作,是上好课的基础和良好保证,任何一堂优质课都是精心备课的结果。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围绕“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来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等,这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学生是教学的对象,而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都围绕让学生怎样学会展开的。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洋思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学,这就更也要了深入了解学生,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学目标,同时进行自学指导。“洋思教学”模式指出,合理的自学目标,主要是理解知识、培养能力,至于抽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靠教师的示范、情感来渗透。自学目标要准确、要具体,主要解决本节课学生要学会什么的问题。有了目标,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怎样自学的方法,即自学指导,主要解决学生怎么学,在学习之后能干些什么的问题。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后,才能准确确定自学目标和相应的自学指导,才能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积极引导 激发思维 篇3
一、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有人说:传授数学知识就是传授社会经验.从这句话中可以充分看出,数学知识是一种社会生活知识,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师应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从心理上接受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与求知欲,逐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发现实际生活中存在问题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梯形时,教师应让学生在掌握梯形定义的前提下,观察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存在梯形,并让学生举例说明.有的学生回答说:课桌的侧面、汽车的挡风玻璃.有的学生回答说:水库大坝、衬衫的领子、梯子.同时,在日常的例题设计与数学习题设计中,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题目.比如,操场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半圆形组成的,怎样求它的面积与周长?校园中形状不规则的花坛,应该怎样分割求取面积?在操场跑道上往反方向奔跑的两名同学,经过多长时间能相遇?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场景,将其灵活贯穿于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源于生活,明白数学知识并不是完全抽象的,数学的学习也并不是完全枯燥、乏味的,学习数学实际上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知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贴近实际生活,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让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然而这已经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也无法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新课改倡导素质教育,如今的数学教学逐渐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以致用.在设计数学例题与练习时,应尽量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找寻能解决数学问题的实际生活案例,建立生活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并积极引导学生使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与魅力,帮助学生养成用数学思考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现在的家庭用电一般分为两个时段,平时段与谷时段,平时段的电价为0.8元每千瓦时,谷时段的电价为0.4元每千瓦时,请同学们根据上个月各自家庭用电情况计算一共使用了多少电费?学生很快发现这道题很简单,只需要将两个时段的电价求出并相加即可.然后,教师与将自己家中上个月的电费单拿出,并向学生说到:因为我不小心将墨水瓶打翻,使电费单被污染,现在只能看到电费一共33.9元,总用电45度(千瓦时),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下,上个月谷时段与平时段分别使用多少度电?学生开始积极讨论.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家庭上个月的用电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制订一份省电计划,学生们都十分积极,逐渐对数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与意识.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挖掘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数学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思考、寻求答案.比如,在一次校运动会上,我让一名平时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帮统计运动会成绩,这名学生按照学生的性别、比赛项目进行分类,制作出一张不错的表格.之后在我的不断鼓励与交流下,这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很大提高.由此可见,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无限大的,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充分激发出来.
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这节课时,教师首先为学生设计一个问题情境:一处楼房的三楼失火,消防员来救火时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员取来长度为6.5米的云梯,假设云梯距楼底的距离为2.5米,问消防员是否能进入三楼救火?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目,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性思维.在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的方法计算第三边的边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切身体验到探究数学知识的乐趣,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激发兴趣引导创新 篇4
一、巧设导语, 激发兴趣
新颖有趣的导语, 可以使学生受到启迪、感染,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草原》一课, 教师可以放映关于辽阔草原的录像, 一边随着悠扬明快的音乐描述草原风光:“那儿的草原一望无际, 碧波千里, 肥壮的牛羊在草原上或静止不动, 或回首眺望, 空气是那么新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 这样的导语, 使人身临其境, 唤起了学生对草原的无限向往之情。
二、引导争论, 激发兴趣
争论往往能折射出智慧的火花, 有争论的课堂就有求知的高潮。《小音乐家杨科》中有这样一段内容:第二天, 可怜的杨科被带到管家面前。管家看了杨科一眼, 这个瘦小的孩子睁大了惊恐的眼睛。他想, 怎么处置他呢?把他当作小偷惩办吗?他太小了, 几乎站也站不稳;是不是要把他送到监狱里去呢?管家最后决定:“打他一顿算了”。这一段描写是否说明管家同情杨科呢?同学们议论纷纷, 有的认为管家不把他当小偷惩办, 不把他送到监狱里, 是同情杨科的表现;有的则认为管家是在挖空心思地想办法处置杨科。究竟谁的看法正确呢?学生们各抒己见, 提事实, 找根据, 与对方展开争辩, 从而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发散激趣, 求异创新
发散是求异的基础, 没有发散就没有求异, 也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创新因素, 选择一些发散点, 让学生用不同的办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狼和小羊》一课的教学, 教师要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 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兴趣、发散点落实在结尾上:“狼说着便向小羊扑去。”过去, 老师就从字面上讲解一下, 说明狼很坏, 蛮不讲理, 羊被吃掉就完了。如果我们这样设计结尾:“同学们, 这篇课文没有结尾, 结尾要留给小朋友们来完成。”孩子们一听, 兴趣倍增, 有的说狼用力过猛, 跌下河谷淹死了;有的说机灵的小羊躲开了;有的说正在这时, 马伯伯赶到, 救了小羊……课堂异常活跃, 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启发想象, 拓展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经常进行想象训练,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意义重大。想象是“自由的”, 但又是“合乎规律的”。想象有其本身的规律, 或取其形似;或取其神似;或取其质同;或取其意反;或取其联系。比如在启发学生仔细阅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或“怎么样”, 促使他们从实际的情况出发, 由此及彼, 塑造形象, 展开合理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故事结局有想象空间的课文, 教师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 推测故事可能产生的种种结局。如《坐井观天》一课, 可以启发学生想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 鼓足勇气, 跳出井口, 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孩子是富于想象的, 对读写故事的结尾有浓厚的兴趣。
五、鼓励质疑, 引导创新
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指出:“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觉语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王夫之说:“由不疑至于疑, 为学日长。”他们都说明了一个道理, 学习的过程, 是围绕着一个“疑”字, 有疑才产生问题, 有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就是“学则须疑”的意义所在。质疑是问题的开始,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 只有当学习者能质疑、会质疑, 才有创新的可能。创新意识来自质疑,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 从学生角度来看, “学贵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 是创新的前兆。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 教师可先变序设疑: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它找了谁借尾巴?为什么要借尾巴?学生在学习中可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 促使自己为“问题”而思, 为“问题”而问, 为“问题”而学, 为“问题”而创, 特别要注意设计一些非常规而对启迪智慧有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生成 引导探究 篇5
一、生活主题型探究课堂介绍
由其字面意思,不难看出,这是一种以生活素材为主体,结合实验,进行探究,获得相关知识的一种研究型课堂。也许,你会觉得这不就是加了“生活型”这个噱头的普通课堂嘛。为了区别,我来举几种常见的课堂类型,以作比较。
1、传授式教学:传统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听教师的口头讲述来获取知识点。
2、实验式教学:用实验代替枯燥的讲述,一般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思考,从而总结出结论,整堂课由多个实验组成,以此来获得所有知识。
3、导入式教学:课前有一个素材,引出本课学习的知识方向,再利用其他的实验获取知识点。
4、生活主题型探究式教学:精选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性与适当前沿性的生活素材,以此作为学生整堂课探究的对象,学生通过观察素材,产生疑问,自主探究,解开疑问,获取知识,所有活动都是学生自发展开的。在课堂之后还可以发动学生在寻找相关资料,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结合的进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找几个有研究能力的学生做些相关的报告。
二、生活主题型探究课堂优点
1、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虽然个体的发展不尽相同,但是思维的发展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任何一个人,都是从具象思维开始,逐渐发展出抽象思维的……一次完整的思维过程也有基本的逻辑规律。”你是否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遇到一个事物时,很可能会产生两个相对具体的疑问:“这是什么?这有什么用?”解决这两个问题后,会产生另一些抽象些的疑问:“为什么它会(能)有这样的作用?它有怎样的特点?我应该怎么验证自己的想法?”其实这就包含了一次完整思维的五个维度:出现疑问,思考疑问的性质,联想可能的情况,推理过程,证实看法得出信念。
在生活型主题探究课堂中,我们可以选用一个典型的生活素材,让学生看到生活素材后,自然地产生前两个问题,而因为是生活中的,有些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就可以幫助其他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再次产生的几个问题就能自然地引发更为深入的探究。既然是学生脑海中自然产生的问题,那么这样的课堂过程是顺应学生的思维过程的,而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也能产生明确的探究目标,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探究方案,在观察实验现象时也更有侧重,从而能得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实验结论。
2、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需要。
当今的课堂要求要“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何谓科学素养?现在国际上普遍将其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对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对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生活主题型课堂中,学生面对生活素材,通过提出问题,建立猜想,设计实验,获取证据,得出结论,应用交流一系列活动完成课堂任务。这样,可以让学生熟悉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又获得了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所以,这样的探究型课堂能够充分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将三大能力印刻入学生的脑海中。
3、是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需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的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灵活应用就会有水到渠成之感。杜威也曾经说过:“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学生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加以考虑。”
我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中的大量有用素材应该被我们用在课堂中,作为研究的对象。熟悉的生活素材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研究时会有更强的参与感,自然而然地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热情。
更关键的是能够照顾到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疑问,要给予回答,但是这种回答不应该是强加的,而应该是学生按照自己思维探究出来的。盲目地灌输只会使得学生渐渐地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自主探究,既体验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也能获得完成探究后的成功感。
三、生活主题型课堂的操作要点
1、选取的材料要具有高度的典型性与适当的前沿性。
因为所选的素材不仅是作为开头的引入,还要能够作为课堂所有知识点的研究对象。所以,它要具备高度的典型性,要能够涵盖本节课堂当中出现的所有知识点,并且最好还要能够以它作为探究实验的素材,如果真的不行,那也要能够迁移到课堂实验器材上来。
所选的素材除了要有典型性之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教学素材,很难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因此我们在选择时也应该要有意识地选择更加具有前沿性的素材。而且学生也喜欢新科技,这样新奇的应用方式也可以打开学生创造的翅膀。
2、课堂活动的设计安排要恰当合理。
既然是自然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课堂活动的环节安排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再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具象应用。所以在课堂开始时,展示生活型素材,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想象它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待学生有了思考后,再进行最基本的演示,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它的作用。再进行略微深入的展示,让学生体会到素材具有的可探索性,进而转为深入思考,思考素材所具有的性质,即为什么它可以这样使用?随着一个个新特点的展示,学生会不断产生新的疑问,从而带动学生展开科学探究。课后寻找相关资料环节也可以成为亮点,教师可以寻找几位具有研究精神的学生,让他们充分了解相关知识,然后向其余学生做一个集中的报告。既可以让这部分参与报告的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也可以借此激励其余学生关注科学、关注生活。
锤炼好自己的引导能力,相信孩子们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让琴瑟和鸣的课堂模式走得更好、飞得更高。
创设引导契机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篇6
关键词:引导契机,写作热情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作文是生活的必需,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一种言语表达活动, 需要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刺激, 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表达的热情。而浓厚的刺激, 正是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基于我校是偏远的农村学校, 学生的阅读面比较有限, 学生作文的现状不太理想, 所以我从前年起, 把“生活作文”作为我作文教学的突破点, 历经三年的时间, 已形成了我作文教学的风格。
一、亲近生活, 引导学生讲故事
写作兴趣的源头在于生活, 生活是多彩的, 喜怒哀乐, 美丑善恶无时不在我们身边发生, 可是往往我们对此熟视无睹, 忽视了它的存在, 更没有仔细去观察, 去想象, 丧失了许多写作的好素材。语文教师更应该具备创设教育契机和写作契机的职业习惯, 只有如此, 才能引领学生去捕捉生活的具体情景。
(一) 感受自然
大自然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孕育学生灵性的最佳场所。因此我们创设美的情境, 激起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描述美的热情。例如, 第六册语文练习上要求观察一个建筑物, 我就带领全班同学去参观学校旁边造型优美的六角亭。观察前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些什么, 进一步想这些东西像什么。观察后, 学生就有内容可写, 基本上都能做到内容具体。自然界带给我们花红柳绿, 送给我们风雪雨露, 春天, 我们走出校园寻找春的清新、赞美春的温暖;秋天, 我们在《秋韵》中, 感悟“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冬天, 我们和孩子一起站在雪地里, 欣赏雪的舞姿, 感受雪的快乐。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全体的信息量, 从而使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 并写出自然气息浓厚的文章来。
(二) 留意生活小事
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很多, 同学间的、师生间的, 课上的、课下的, 家里的、学校的, 眼见的、听说的……这些事情只要稍微留意, 细细体味, 都是学生笔下的好文章, 教师经常地把这些琐碎的小事作为写作的素材, 学生的思维才能扩散出去。例如, 要求学生讲一个生活的小故事, 特别要学生关注这个小故事里面的人物外貌、人物动作、人物活动等, 从而成为创作的源泉。
总之,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作文的指导教学贵在引导, 教师只有从引导着手,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从自然和生活中说写的主动性、积极性, 不断探索和发现适合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和途径, 才能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作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活动体验, 教会学生述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 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 兴趣是创新的支柱。活动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 可是学生往往在活动中只注重热闹的情景和自身的感受, 忽视了活动细节的感悟, 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 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观察、去思索、去探究、去感悟。
(一) 分割活动过程, 分享活动乐趣, 引导观察方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充满学习乐趣, 充满乐趣分享的王国”。这就告诉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时, “分享”十分重要, 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 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 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 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 没有开拓思路。曾经在《中国教育报》上看了李白坚关于“新体验作文”文章, 他觉得教师利用作文课或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尝试把活动的过程进行切割, 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通过学校的教研活动展示指导的过程, 形成了活动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设置悬念──切割活动──分项观察──形成文字。引导学生利用多个感官观察, 从不同的侧面观察,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二) 进行活动分类, 引导学生跟踪观察
作文是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语言的综合结晶。真实的作文离不开细致的观察, 要想观察仔细就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条件。为此, 我在班里设置“生物观察角”。引导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成日记。这样学生写出的日记就很真实很生动。有的班在教室养了几只蚕, 让学生细致地观察春蚕一生的变化。通过观察, 学生写出了《与蚕相伴的日子》。有的班级让学生自己种蒜苗, 观察蒜苗种植、发芽、成长的过程, 进行蒜苗种植展览;有的班级把柳枝种在教室里, 通过长期观察, 写出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活动锻炼了孩子仔细观察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过程中体验到付出与收获的幸福。
三、激发情感, 引导学生享受创作
心理学实验表明: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没有真实激动的感情, 就写不成好文章。因此, 习作指导中要善于挖掘“学生情感因素”, 以情激思, 让学生情动而辞发, 主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师是学生的良师挚友, 其思维方式、情感流露等均在学生心中具有榜样的地位, 具有让学生乐于效仿的作用。如一位教师指导《记一件感人的事》时首先声情并茂地描述了自己在患病住院期间, 同学们冒着大雨, 走过泥泞的羊肠小道来探望他时, 他感动地流泪的情景, 然后, 问学生:“教师在讲述时, 为什么会噙着泪水, 泪水说明教师的情感怎么样?”最后引导学生:“教师讲述的虽然是一件平凡的小事, 却表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 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流泪’是真情流露的一种表现。激动、痛苦、欢乐、悲伤都会使人流泪, 你们有这样的经历吗?”这位教师以自己的情感扣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以小见大, 以真情感人的思维方法。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在瞬间得到了驰骋, 感情如泄洪一样喷发了。有的学生写她精心制作的布娃娃被妈妈视为“不务正业”, 扔掉了, 她伤心地流泪了, 她多么渴望妈妈的理解呀!正是由于情境的巧妙设置, 才使学生动情、动心, 产生较强烈的写作兴趣, 迅速地进入写作状态, 真正写出有血有肉, 枝繁叶茂的习作, 由“让我作文”“我怕作文”的局面转变为“我要作文”“我爱作文”的可喜局面。
激发和引导 篇7
一、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上课总是那几个人举手,太没劲了!结果老师在上面讲得天花乱坠,多数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种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课堂气氛不够好,学生缺乏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学习氛围,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在课堂上和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可信,才能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悦感,才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才会爱学与乐学。如果老师“唯我独尊”,学生有的只是紧张和依赖,根本不可能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有自我探究的意识,何谈有自己的看法呢?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打造一个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才不会在课堂上循规蹈矩,亦步亦趋。
二、借助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课堂上常常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教学手段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多媒体教材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声像效果带来的刺激,信息量的大幅增加,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他们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在教授《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由于江南水乡和黄土高原文化的差异,江南学生无法对安塞腰鼓这一表演形式产生强烈的兴趣。如果仅仅是读一读,议一议,无法让他们体会到安塞腰鼓特有的魅力。于是,我先给学生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盛大场景,学生一下子被它的豪放、粗犷、强有力的节奏震撼了,他们兴奋了,陶醉了,于是很主动地沉浸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自主地感悟、探究文章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有的学生甚至想来一次远行,亲自去观赏一场安塞腰鼓!
多媒体技术的合理使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动作用能得到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大大增加。
三、指导学生自我探究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一篇文章,能掌握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他们触类旁通的能力,多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会让学生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就会日渐浓厚。如“语言品味”这一块,是阅读中的重头戏,《课标》也有明确的要求:7—9年级的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旨,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据此,我专门设计了一组“记叙文中语言品味”的阅读材料。如“树林的确是个好地方,阴凉很厚,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一点地舔了去。”“地平线上,出现一片眩目的灯光,这是地上的星云,是人间的彩霞,是烂漫盛开的光之花,是奔流飞动的七彩瀑布。”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方法:(1)写了谁?写了哪方面?什么特点?(表层信息)(2)表现了谁的什么情感?(隐含信息)(3)修辞的判断及作用(表达效果)。之后,多数学生果然能够举一反三。
可见,帮助学生找到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让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大大提高。
四、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单单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多采用激励性评语。从心理学上讲,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是成功动机,所以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要降低要求,经常不断地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样才会激发他们潜在的力量。对学生的欠缺和不足要包容;学生富于创造性的个性表达,教师要及时鼓励,并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如此才能让所有的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够更好地挖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发写话兴趣引导乐于表达 篇8
一、降低写话难度, 激发学生写话兴趣
1. 童话入手, 给学生以容易感。
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写作难度, 低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因此, 教师应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如“青蛙听了小鸟的话, 跳出井口一看……”“大灰狼说着就向小羊扑去, 小羊早有准备……”等等, 通过引导启发, 加上童话故事的激趣, 学生跃跃欲试, 不需要绞尽脑汁, 善良的愿望, 爱憎的情感便会跃然纸上。此外, 我还利用好《童话树》这本书, 每次从上面选一些好听的童话讲给学生听, 然后请他们再讲给爸爸妈妈听, 日子久了, 学生们记住了不少童话故事, 这时, 我再利用教材中的童话故事, 总结童话故事的写法, 让学生认识童话中各种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让学生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 仿写童话故事。
2. 训练多样, 给学生以新鲜感。
小学生对什么事都好奇, 但没有耐心。如果按照“看说写”这样的模式进行重复机械的训练, 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教学中, 我不断变换写话形式, 通过“图画观察、情境创设、说写大赛”等方式, 引领学生想写、会写、乐写。如春天到了, 组织春游, 我领着学生一边玩, 一边找春天, 每逢胜景, 就席地而坐, 随意开讲, 我随时给他们指点更正, 学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得到训练。随后在上口语课时, 我又要求以《找春天》为题说几句话或者写几句话。学生们亲历过程, 有话可说, 兴味盎然。
3. 篇幅简短, 给学生以轻松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生能用几句连贯的话把有关内容写下来。低年级学生天真烂漫, 爱说爱动, 平时三五成各, 争先恐后说个不停, 可是一进入课堂, 就不敢说、不爱说了。这时, 教师的爱就是开启学生心灵最好的钥匙。我侄女上二年级, 听说要写作文, 心中有点畏惧。她妈妈来找我, 让我教她写作文。我想:从哪儿开始呢?她不是怕吗?对, 就让她在轻松的闲聊中学会说, 这样她才会充满信心。我同她随意地闲聊起来。她告诉我, 她最喜欢吃芋头烧肉, 有时闻到邻居家芋头烧肉的味儿, 都快要流口水了!有门, 我亲切地对她说:“想吃芋头烧肉吗?告诉你一个好办法。”一听还有办法, 她开心地笑了起来, 嚷着让我告诉她, 我悄悄地对她说:“就把你现在最想吃芋头烧肉的想法用几句话写出来, 然后递给妈妈, 妈妈见了你写的这段话, 肯定十分高兴, 一定会给你做芋头烧肉!”不一会, 一段话就成功写完了。她也如愿以偿地吃到了芋头烧肉, 同时也体会到了写作的快乐。
4. 评价激励, 给学生以成功感。
正确的表扬与批评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作文中出现好词佳句, 哪怕是一点点, 我们都应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为了让学生产生写话的愿望, 对写话有兴趣, 我在教学中, 注重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写话, 以激励性评语激发学生写话兴趣, 通过开展作文展评、评选小作家, 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的舞台。丰富多彩的激励方式, 让学生增强了自信心, 并爱上了写话。
二、积累写话素材, 引导学生乐于表达
1. 借助教材资源, 指导学生运用教材中学到的词句。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 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因此, 我们应该把课文作为学习语文的例子, 以多种形式进行写话训练, 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 从形象、色彩、场面上对儿童感官进行刺激, 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课后“读读写写”“读读抄抄”等练习, 有些是词语, 有些是句子, 有些是一段话, 对于这些练习, 平时除了要求读正确外, 还要求积累、运用并进行仿写训练, 在仿写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 留心现实生活, 指导学生运用生活中学到的词句。
写作教学应培养学生把平时看到、听到或想到的事物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反映到书面上。李吉林老师说过:“儿童作文离不开生活, 世界对于儿童来说, 是一个新奇的, 富有魅力的天地。”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 关注周围的事物, 学生就会从中获取很多有用的信息, 同时学生也就有话可写了。平时, 请家长配合为学生创造说写的机会和空间, 让学生回家给父母讲学校的事, 做家长和老师的联络员, 给周围的人捎话, 为亲人和朋友写节日贺词, 替爷爷、奶奶给远方亲戚写信等, 增强学生进行说写训练的自觉性, 从而提高写话能力。
3. 加强课外阅读, 指导学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词句。
激发和引导 篇9
一、加强情感教育, 诱导兴趣
让学生明白母语———汉语的重要性, 领略其魅力, 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重要前提。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 而且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真实记录, 是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 掌握了它, 就能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邀游, 领略它的博大精深。为了传承民族文化, 现在, 国家已将汉语法定为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国际地位的提高, 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持续不退的“汉语热”, 外国人都在努力地学习汉语,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己的母语、学好它、用它来武装自己呢?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 一个汉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 往往就是一个审美的世界。贾岛“僧敲月下门”弃“推”用“敲”, 整首词的意境顿时便提升了一个层次。曾国藩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 一下子就将原本败军之将的狼狈不堪变为英雄的百折不挠。重庆谈判, 国民党一官员对我方提出的和平协议难以接受, 就恼羞成怒地对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我方人员咆哮道:“对牛弹琴!”而周恩来则神态自若地回敬了一句:“对, 牛弹琴!”一字不改, 只是在“对”字后面顿了一下, 回击的力度无不让人拍手称快。汉语言中类似的趣例比比皆是, 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的魅力, 学生的语文热情自然会爆发出来。
二、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激发兴趣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仁爱者产生仁爱”,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首先要热爱语文, 对语文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只有自己热爱语文了, 自己的教学才能充满激情, 学生才能“亲其师, 信其道”。其次, 要不断地充电学习。要给学生一滴水, 教师就要做一条永不停息向前奔腾的河流, 就要博览群书, 拓宽视野, 具备一定的美术、音乐、地理、历史、生物、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 把握时代的脉搏, 关注国内外时事, 了解世界的发展趋势,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尽量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同时, 在新课改的旗帜下, 语文教师要积极地投入这个浪潮中, 把握新课程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使自己的教学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能从SARS说到禽流感再到伊拉克战争, 能从金缕玉衣说到金字塔再到神舟飞船, 能从古典诗词说到中外文学名著再到易中天、于丹, 知晓网络新名词, 能欣赏交响乐, 能唱唱民歌, 能哼哼流行歌曲……这样博学多才、与时俱进的老师肯定会大受欢迎, 这样的老师站在讲台上, 才会胸有成竹, 充满自信, 豪情满怀, 旁征博引, 融会贯通, 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 学生兴味盎然。
三、热爱学生,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得好:“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热爱学生,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情况, 注意学生的变化,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辅导, 关心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课堂上, 教态要亲切、自然, 教学设计要精巧, 难易要搭配得当, 多给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鼓励学生敢疑、敢问、敢说、敢辩,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尽量从赏识的角度去评判, 以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即使学生的回答显得比较幼稚, 或者有不妥之处, 甚至是错误的, 也不能求全责备, 更不能嘲笑、挖苦、讥讽, 学生能发言提问或回答问题, 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 激励学生, 让学生在竞争的舞台上多表现, 多创造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在教师的关心、鼓励、帮助下, 获得成功的喜悦, 有助于他们产生前进的动力, 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这样教学就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达到教学的和谐统一, 教学质量何愁上不来?
四、精心设计每一环节, 让学生期待语文课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要有趣, 课上得有趣, 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震惊。”是的, 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上, 教师要力争课课有新的面孔, 让学生想上、盼上语文课。课堂设计激趣多种多样, 在此特举以下几种为例。
1. 破题激趣, 先声夺人。
比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上课, 我就叫全班学生在自己的草稿上默写标题与作者, 接着让每组各选一个代表上台在黑板上比赛板书。之后, 让学生对照课本检查, 更正, 打分, 题目和作者共11个字, 每个字9分, 全对鼓励自己加1分, 共100分。一有竞赛, 一有评分, 学生积极性顿时高涨起来, 在评分、比赛、成功的喜悦中, 学生很快就注意到了三个常写错的字:“百草园”中“百”误写成“白”, “园”误写成“原”, “鲁迅”中的“迅”误写成“讯”。就着标题, 我接着问:“文章题目表示地点的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位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讨论分析,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两个地点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通过时空转换, 为文章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同时, 运用对比手法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题目一解决, 学生就能轻松地进入正文学习。
2. 导入激趣, 引人入胜。
以故事导入课文, 定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谈骨气》前, 我就讲述了陶渊明有骨气, 宁可“采菊东篱下”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太史公司马迁有骨气, 虽受宫刑也不畏权势, 最终完成了“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朱自清有骨气, 宁可饿死, 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故事。三个有骨气的人的感人故事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游历一番后, 更好地理解了骨气的含义。
3. 以表演和朗读激趣, 既能活跃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如上戏剧《陈毅市长》这一课时, 我就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人物, 并配上台词, 凡是陈毅市长讲的台词, 全用“桂柳”方言来读, 一节课下来, 那韵味真真切切地让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是“余音绕梁”了。上《最后一次讲演》时, 学生更是群情激奋, “闻一多先生”在台上拍桌慷慨激昂地演讲, “听众”在台下拍手、跺脚, 热烈的共鸣反应使得整个场面叩人心扉, 久久不能忘怀。
4. 多媒体展示, 能增加信息量, 增强情感的共鸣, 对理解那些远离生活, 比较抽象的课文特别有效。
如上《安塞腰鼓》一课时, 我播放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画面, 再配乐朗诵, 让学生从酣畅淋漓激越豪放的腰鼓舞场面中强烈地感受到了黄土高原上生命的呐喊, 感受到一种壮阔、雄浑的伟大力量。
5. 抓住“要害”, 巧妙设疑, 扣人心弦。
如学习《空城计》一课时, 我会根据情况由浅入深地抛出问题给学生:孔明为什么要施空城计?为什么敢施空城计?他的三次“笑”说明了什么?写司马父子的用意何在?“空城计”这一故事情节表现了孔明的什么性格品质?通过这样有的放矢, 层层设疑, 就能引发学生解惑的心理需求,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 然后竞相回答, 这样设疑的目的就达到了。
五、开展语文活动, 强化学习意识
语文活动形式不拘一格, 才能彰显其魅力。学生在参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察、考察、郊游、联欢等活动中, 既能开阔视野, 增强情感体验, 培养美好的心灵, 又能提高实践能力, 增强创作意识。而在优秀作文交流、文学作品赏析、专题讲座中可以取长补短, 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展猜谜、绕口令、找错别字、演讲、诗歌朗诵、讲故事、辩论、手抄报等比赛中, 可以强化合作与竞争意识, 学生在比、学、赶、帮中也有了沟通、了解及展示的平台。语文活动不仅能增进学生的感情, 而且也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积极评价,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地位较高, 教师的评价似乎起着绝对权威的作用, 一句话、一段评语往往会给学生内心带来很大的影响。赞赏是一种鼓励性的评价, 是激励学生进步的法宝, 语文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学会赞赏性地评价学生, 对学生倾注更多的宽容、尊重、理解、信任、表扬和鼓励, 让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和激情。当然, 老师要注意赞赏的“度”, 赞赏不是没有否定, 没有批评, 而是如何在否定批评中浸透赏识, 即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让批评更有艺术性、人情味, 让学生更易于、乐于接受。而让学生对老师的朗读、板书、观点、教学等方面进行评价, 也是一种激励学生敢想敢说、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就能感受到表达自己意见或建议的乐趣。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不仅让学生互学互助, 而且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增强判断是非、与人交往的能力。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反省, 就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看到差距, 寻找努力的方向, 并会从目标、态度、方法、情感等方面全面地、辩证地评价自己, 认识自己, 自觉地调整言语、行为准则, 改进自己的不足, 提高自身的素质, 增强自信心, 这样就达到了“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七、创设各种奖励, 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成功是激发兴趣的有效方式, 成就感对一个人能否保持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立了多种学习奖励。每一次开展班级语文活动都设立一、二、三等奖。若有学生在校级以上各种级别的语文比赛中获奖, 或有文章发表在市级以上报刊上, 都会获得相应的奖励。而每学期我还评出诸如积极回答奖、最佳搭档小组奖、最佳作文奖、最佳作文评议奖、学习进步奖、年级标兵奖、最佳评论员奖、最佳书法奖、最佳辩手奖等等奖项, 目的就是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语文后所带来的种种成功的喜悦。虽然, 班级奖励给学生的只是一张奖状、一支铅笔、一本作业本或一把尺子, 但学生在各种奖项的鼓励、刺激下则不断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引导自学,激发思维,培养能力 篇10
上教版高中历史教材(95年版)第四章必学内容“清朝前期的统治”和“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帝国”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在初中历史教材(上教版92年)中都已涉及。所以,高中阶段这一章节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把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置于世界背景下考察、比较和分析,从而感悟中西间的差距。由于历史人物具有感性生动的特点而较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第四章第一课时“清朝前期的统治”学习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安排了“彼得一世与康熙大帝”的比较。
学习目标
1.从康熙和彼得的少年经历、施政措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个人性格等方面进行比较评价,在比较中理解中俄发展的不同趋势及其原因。
2.从“比较史学”方法论的角度深化对历史评价的理解。
教学资源
“康熙大帝和彼得一世”电子学习包(大小:417M)。其中包括Word文档“康熙大帝与彼得一世生平大事年表”,从 VCD《彼得大帝》(Discovery系列)剪辑而来的视频片断,有关“康熙大帝”的网络资源(来源于“中国文化研究院”http://www.chiculture.net/)等。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脑房:其中有学生机和教师机共51台,投影设备1套,教师管理系统为“深蓝易思”,课前把学习包拷贝到每台学生机桌面(如网速允许,可在教师机上共享)。
教学策略
课前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比较康熙和彼得的方向,课堂浏览学习包资料后思考讨论总结观点。最后教师出示有关“比较史学”的文字资料,从方法论的角度深化对历史评价的理解。
教学反思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课是在三轮教学积累的基础上优化而成。第一轮教学只是简单地播放VCD《彼得大帝》,第二轮教学时把VCD按照教学目标需要剪辑成几个小片断,第三轮教学中吸收了暑假中参加的由上海市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主办的培训班中的一些成果。
从第一轮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在感官上丰富传统课堂教学,到第二轮教学中实施多元智能活动,创办网络论坛(http://www.jdyz.edu.sh.cn/st)实践问题教学法,到“康熙大帝和彼得一世”一课在网络环境下的整体改进,是自己这几年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上不断学习实践,在教学素材和资源上注意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对教材的理解逐步深入的基础上实现的。自己在教学上努力的方向也逐渐明确: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和思维方式,为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提供多角度的资源平台。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个人的因素外,还有赖于教育体制在评价方式、评价手段和评价角度多元化的实现。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激发和引导 篇11
一、帮助学生认识素描,感受素描魅力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第一步就是让学生了解素描的重要性。比如,美术教师站在美学创作的角度上,和学生一起分析经典作品。让学生明白,任何一幅作品,如果不从素描开始,就无法称之为作品。特别是艺术生未来想从事的行业都是和艺术设计有关,素描就成为了基础技能。第二步就是让学生发现素描的真正魅力。素描不仅是一项基础技能,更是一门创作。很多美术大家的经典作品都是依靠素描技能展现出来的。比如,达芬奇的人体素描作品,形象的将人体结构展现出来。
二、引导素描名作鉴赏,感受素描之美
当下,对素描的教学模式就是“临摹、照片、临摹”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将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作业点评上,没有帮助学生培养欣赏经典作品的能力。高校的专业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走进艺术大家的作品当中,感受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学习素描这门课是同样的道理,首先要让学生欣赏名家的作品,稳扎稳打。美术专业教师可以安排课程,带领学生到艺术馆欣赏经典作品,体会素描作品所展现出的美感,揣摩艺术大家的手法和他们所传递的情感,进而临摹这些作品,感受素描艺术作品真正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素描的爱好。
三、改变素描教学的模式,建立新型课堂
在过去的素描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台上对其进行简单的讲解、示范,学生在下面进行练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对其没有一点兴趣,导致学习效率非常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比如,带领学生进行欣赏艺术大家的作品、围绕素描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等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电子白板、先进的网络,形成一个全新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合理运用激励的手段,唤起学习激情
关于素描课的教学,教师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不仅需要教会学生素描技能,还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大胆的创作。为了激发学生的艺术细胞,教师在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的时候,要利用亮点原则,多用肯定的、鼓励的话语,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由衷热爱。在品评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互评,鼓励他们发现对方的优势,培养他们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素描的修养。如果有特别优秀的学生作品,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参加比赛,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素描的兴趣。
五、灵活选择绘画工具,鼓励自由表达
由于美术考试中,对素描的工具有所限制,只有铅笔和炭笔。很多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只允许学生使用简答单的工具,加上学生的技术水平有限,导致所创作的作品没有太大的新意。其实,在素描学习中,有很多工具可以使用,所产生的效果也非常神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素描工具,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不要只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而是将培养学生学习素描兴趣放到首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如户外写生、名家作品欣赏、临摹作品等,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将真实、有艺术价值的内容带入课堂,为学生营造出现代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展现自己独特的创作魅力。老师对这些作品要及时给予肯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这门课程的欲望,让他们在精神层面上对素描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能够在某个学科上有所成就,第一步就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素描水平。
摘要:高校美术专业包含了很多门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就是素描,为学习其他美术方面的知识奠定了基础。美术专业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的是“3+4”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却很难培养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3+4”艺术生素描学习的水平。
关键词:3+4艺术生,素描,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肖萍艳.论如何在中职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J].美术教育研究,2015(6).
[2]张学慧.如何提高中职素描基础课的吸引力[J].美术教育研究,2014(12).
【激发和引导】推荐阅读:
激发和维持05-17
激发欲望和兴趣06-24
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05-18
激发兴趣和提高记忆07-12
教育和引导08-27
引导和管理方法09-03
引导舆论和舆论环境等09-02
小学生的攀比心理的教育和引导10-24
带着大爱去引导和启迪孩子礼仪知识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