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

2024-07-26

师“范”(精选12篇)

师“范” 篇1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统计[1], 2013年全省95所高校有毕业生34.2万人, 其中高职高专生15.4万余人;而2014年毕业生总人数达到了36万余人, 其中高职高专生17万余人, 且新增的2万余人主要集中在专科层次。从这两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可以看出, 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人群, 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让毕业生更符合学校、企业的需求, 是每个学校、系部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近年来的就业统计中, 专科生的就业率均高于本科生和研究生, 但就业压力依旧不能小觑, 仍需不断加强应届师范生的教师基本技能训练、考试能力、面试技巧等能力[2,3], 以阿坝师范学院地理专业为例进行阐述。

1 地理专业就业现状

地理专业在2006年开始正式招生, 虽然成立时间不长,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 立足于民族地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实际, 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 以创新精神、解决培养过程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不断积淀, 初步形成了一些自身的特色。以社会需求为指导设置专业, 以教育观念为先导创新教学, 以专业技能为主体突出特色, 把专业建设与我校学分制改革, 学生特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努力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创就一大批“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的中小学教师、特岗教师、西部计划志愿者、村官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形成以“实际, 实用, 实践”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

地理专业的实用性教学观念, 也取得了不错的实际就业效果, 2013、2014届地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见表1。

注:就业数据均截止到当年的9月30日。

由表1可以看出, 地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川内的中小学教师, 尤其为相对偏远的乡镇地区, 其就业比重都超过了71%。而省外的同学有一部分也愿意留在了四川的中小学校就业, 反观省外的同学, 毕业以后返回当地就业的情况不是太好。这一就业情况也反映出四川地区的中小学地理师资缺口很大, 尤其是各州市。因此就我校开设地理教育专业, 培养以中小学地理教师为主的专业人才符合四川省情。

2 地理教育专业概况

时理教育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地理及其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地理调查、定量观测、实验综合分析方法及了解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现代教育理论和基本教育技能, 熟悉中学地理教材, 适应现代教育发展, 具有教学科研能力的中小学地理、自然、科学课程师资及有关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才[4]。

2.1 实验室条件

本专业已拥有一个占地500m2、价值约250万元的地理实验中心。下设地图测量实验室、地质学实验室、天象学实验室、GIS实验室、环境学实验室、土壤学实验室。核心专业课都有相应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以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 提高其动手能力。并且我系正在申请新增堪舆学实验室、景区规划实验室、地图制图实验室等。同时还开辟了乐山———峨眉山、都江堰———青城山和蜀南竹海———兴文石海、汶川县———毕棚沟———桃坪羌寨———九寨沟等精品野外实习考察路线。

2.2 课程设置

专业开设的主要核心课程: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科学导论、地球概论与地图制作、地质学、地貌学、历史地理、旅游地理、环境科学导论、土壤地理、经济地理、植物地理、地图与测量、初中地理新课标分析及其教学法、野外实习、教育实习等, 可满足目前中小学教学等的需要。

3 全面提升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

作为一所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 尤其是一所刚刚升入本科的院校, 地理专业面临要尽快升本的重担, 更要及时准确把握行业就业形势,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相关决策部署, 人才培养要向社会看齐, 重视市场反馈的信息, 不断调整专业人才教学计划, 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就业率、满意率。经过近十年的经验累积以及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 显现出在学生培养工作方面有了自身的特点。

3.1 坚持开展师范生师范技能测试工作

师范技能测试工作这几年的成效已得到了历届毕业生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提升了学生的笔试、面试、入岗前的教师基本技能素养, 且毕业以后可以迅速适应新岗位的要求。

3.1.1 师范技能培养思路

大一开始进行普通话测试、考核;大二进行口语表达能力过关测试;大三进行试讲过关测试考核。并设置了一些课程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如, 开设“普通话”、“教师口语训练”、“教学板书设计”、“教师礼仪”、“应用文写作”等师范技能训练课程的专业。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扎实的普通话、粉笔字、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等师范技能技巧, 为学生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3.1.2 制定《师范技能过关考核实施细则》

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以及历年的经验总结,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师范技能, 促进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对毕业学生的师范技能进行综合过关测试, 结合本系实际, 已于去年制定《人文社会科学系毕业生师范技能过关考核实施细则》。并且这项活动得到学校的肯定和推广, 在2014年10月, 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此项活动。即为切实加强我校师范生的教学基本技能训练, 不断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和从教能力, 根据《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大纲 (试行) 》和《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标准 (试行)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参照《阿坝师专师范专业学生教师教育技能训练方案》和《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考核办法 (试行) 》要求, 举办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三届师范生技能竞赛“教学能力”分赛。

3.1.3 不断总结经验, 积累成功要素

地理系每年10月底都召开师范技能测试实验班汇报总结培训成果大会。各班级优秀选手分组试讲、说课进行考核, 通过汇报与总结, 不仅展示了系实验班的培训成果, 也为毕业生们踏出校园、走上岗位做了必备的、扎实的教师技能基础。

3.2 重视师范生集中实习工作

学校大三毕业生在第6学期都要进行为期1个月的毕业实习工作, 本系尤为重视, 每次都会为集中实习做动员工作, 并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希望和实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并安排实习指导教师陪同指导。

实习生要填写《实习成绩考核册》、授课教案、班主任日志并交给指导教师签字、评价。实习是师范专业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全面检验和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合格师资的必要措施。实习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对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3.3 加速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课堂把握能力, 除学校固有的12个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外, 院系还自行联系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有水磨中学、都江堰气象局外, 今年还将继续加快实习基地的联系、建设, 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素养。

4 结束语

要搞好学生就业工作, 就要求系领导、毕业班辅导员、全系教师增强责任感, 团结合作, 不断改进和提高就业工作的方法和质量。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院校的长远发展, 就业工作责任之重大、任务之艰巨使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面临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我们将继续努力, 认真扎实的开展就业工作, 在教学上不断更新办学理念,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强化实习环节;管理上, 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 围绕着“巩固就业率, 提高签约率”的总体思路, 认清形势, 抓住机遇, 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质量、应用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成都商报:2014年四川高校毕业生总数为34.2万人[EB/OL].http://career.eol.cn/kuai_xun_4343/20131212/t20131212_1051561.shtml

[2]马振彪.加强教育学学科建设, 提高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师资培养质量——以宁夏师范学院为例[J].学理论, 2010 (12) :299-301.

[3]张广花, 胡良民, 张蒙蒙.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初探——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J].教师教育, 2013 (1) :117-119.

[4]桑晓菲.地理师范生就业能力调查研究———以宁夏大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6) :45-48.

师“范” 篇2

【吉林师范大学专业】吉林师范大学招生网站-吉林师范大学分数线

第十二条 录取规则文史类、理工类:在文化课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严格按照各省(市、区)规定的比例调阅考生档案,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同等条件下,适当参考相关科目成绩。体育类:体育教育专业:在文化课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最低控制分数线、且专业课成绩合格的考生中,先按文化课成绩从高到低,以招生计划150%的比例调阅考生档案,确定学校最低文化课控制线,再按专业课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文化课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最低控制分数线、且专业课成绩合格,在所在省投档的考生中,按专业课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艺术类:音乐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文化课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最低控制分数线、且专业课成绩合格的考生中,先按文化课成绩从高到低,以招生计划的150%比例调阅考生档案,确定学校最低文化课控制线,再按专业课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音乐表演专业:文化课成绩在考生所在省最低控制线上且专业课成绩合格,在所在省投档的考生中,按专业课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绘画、动画专业:文化课成绩在考生所在省最低控制线上且专业课成绩合格,在所在省投档的考生中,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综合成绩=文化课成绩总分的60%+专业课成绩总分的100%。2.加试要求: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必须有外语口试成绩;报考体育类专业的考生必须有体育专业考试合格证;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我校专业考试且考试合格(吉林省和辽宁省的美术类专业考生、内蒙古自治区的美术类和音乐类考生,承认相应省(区)对应专业的联考合格成绩),否则不予录取。3.专业调剂:学校有权按照考生的专业志愿对考生进行专业调剂,专业级差为1—3分。内蒙古自治区按“专业志愿清”原则进行录取。在专业调剂一栏中,考生未填“同意(是)”或“不同意(否)”的,一律视为“不同意(否)”。

4.其他说明:吉林省考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吉林师范大学重点专业: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吉林师范大学全景地图:

吉林师范大学历年分数线:

吉林师范大学报考指南:

吉林师范大学招生计划:

吉林师范大学人气校友:

师“范” 篇3

【关键词】“师范”品牌;高等师范院校;新模式

当前,在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育对师资的要求已经由数量向质量转变,与此同时,综合性大学开始参与师资力量的培养,师资供给体制逐步走向多元化。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高等师范院校却在自身的发展中日益暴露出众多的问题和不足,如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师资水平长期缺氧;学生知识面窄,师范性差,不博也不专;培养师资的理念与质量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等等。面对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综合性院校参与师资培养的新挑战,高等师范院校应何去何从?笔者认为,高举“师范”旗帜,打造“师范”品牌是高等师范院校迎接挑战,促进其自身持续快速发展发展的明智选择。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品牌已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的发展与竞争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品牌竞争时代。品牌对高等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战略意义,树立学校品牌也是教育面向市场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教育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实质性的附加值,并形成品牌效益,通过打造品牌不断开拓市场,在获得教育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使学校的特色和水平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高等师范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就是“师范性”,与其他非师范类高校和综合性大学相比,高等师范院校长期从事师资培养培训的任务,无论是在师资培养的硬件设备上,还是在培养理念、经验、方式方法的软件上,都有自己的优势。因此,只要高等师范院校能够把自己的优势打造成品牌,就一定能够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占据主动,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打造“师范”品牌,需要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坚持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师范专业为宗旨,以教师专业化为方向,培养“能教会研”的多层次复合型的新型教师,使高等师范院校真正成为培养未来名师的基地和摇篮,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整合优化师资,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

目前的高等师范院校除了开设师范类专业以外,还开设了计算机、法学、生物技术等许多非师范类专业。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的教师,不得不从师范专业选调教师到非师范专业去授课。这种表面上平衡发展的战略实际上却削弱了师范专业的师资,使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优势日益丧失,这也造成高等师范院校优势专业不强,弱势专业更弱的恶性循环。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充分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的有限性,决不能盲目开设新专业,对各类专业平均用力均衡发展,而是要立足本校师范专业的优势,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师范类专业上做文章,将师范专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做成品牌。

为此,一要淘汰那些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非师范类专业,将这部分专业的师资经过培训纳入到师范专业,将淘汰专业的教育教学设备用于师范类专业的教学和实验。二调整师资结构,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师,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优秀教师到师范专业认教。名师出高徒,要想培养出德才兼备能教会研的优秀教师,就必须首先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识渊博、素质过硬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并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大培训力度。三将师范专业优化整合,重点设立六个学院。根据各专业的相关性,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基础设立文学院,以数理化专业为基础设立理学院,以外国语言专业为基础设立外语学院,以生物、地理专业为基础设立自然科学院,以政治、历史专业为基础设立政史学院,以音、体、美专业为基础设立文体学院。学校必须集中所有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发展这六大以师范专业为基础的学院,并根据各校特色和优势,以一个学院为龙头,同时带动其它五个学院的发展。

2.调整课程体系,提高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的比重

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当时既博学又专业,但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在师资培养上一直存在着“博”与“专”的矛盾。毫无疑问,解决“博”与“专”的矛盾,必须首先在课程体系上寻找突破口,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另一部分是教育基本理论和心理学课。这两部分课程以专业及专业基础课为主,但彼此间没有内在的衔接,很显然这样的课程体系安排与设置是难以实现“既博又专”这一目标的。因此必须改革调整课程体系。扩大专业基础课的范围,增加选修课,开设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边缘和交叉学科课程,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打破文理界限和条块分割。在文科生中开设数理方面的课程,以增强文科生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在理科生中开设一些人文学科,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形象思维以及思辩能力。其次,提高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的比重。我国师范教育中学科专业教育的比重一直以来明显高于国外师范教育,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课则低于其它国家师范教育(见下表)①

参照国际师资培养的课程,我们在师范教育方面的力量是薄弱的,这导致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差,师范性后天优势不优,因此必须提高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的比重。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与学科教育论,心理学与心理辅导,现代教育技术,德育课;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课、实习课、教学基本功训练课。过去我们曾主观的认为教学基本功训练在中小学已经做得很好,然而事实却一再证明,广大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十分薄弱,难以胜任教师这一职位。教学基本功是开展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手段,没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就难以顺利开展教学。因此,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小事不小,必须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加强训练,此外,还要克服教育实践课走过场,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见习和实习,保证见习和实习的效果,通过实习和见习来锻炼学生的教育教学技巧,惟其如此,方能保证师范生“既博又专”,适应基础教育对师资的新要求。

3.建立一种融“学术性”与“师范性”于一体的新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资培养一般为三段式混合模式:2+1.5+0.5,即前两年学习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育理论等),接下来的一年半主要学专门学科的知识,最后半年为教育实践期,这一个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在学科专业方面的发展,而且对教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作用也是有限的。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基础教育对高素质教师的要求,师范教师实际上是一种“双专业”教育,一方面学学科专业,另一方面学师范专业。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学术性”与“师范性”畸重畸轻的现象,而当前的素质教育和新课改都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未来的教师必须是既会教学又会研究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师资培养上必须探索一种融“学术性”和“师范性”于一体的新的培养模式。笔者认为,既然师范教育实际上是一种融“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双专业教育,那么传统的四年制本科教育显然是不能满足要求的,首先应当延长教育年限,“1+2+2+1”模式既延长了教育年限,又将“学术性”与“师范性”融于一体,较传统的培养模式,其优点比较明显。该模式中的第一个“1”是学习综合课和公共基础课的时间,综合课包括跨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学科课程和选修课及文理渗透的课。两个“2”,前一个“2”是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的学习,后一个“2”是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学基本功训练(三笔一话)。最后一个“1”是用于见习和实习的。这种模式既保证学生知识的复合性,兼顾了“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平衡,又锻炼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应当成为高等师范院校未来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

注释:

①辛涛,申继亮,林崇德.工人教师的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6).

参考文献

[1]刘尧.走向21世纪中国高师教育发展战略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7,(3).

[2]孙承毅,娄彦.教师专业化与高等师范院校的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3]李俊,周治华.制度创新高师教育与发展的现实选择[J].宁波大学学报,2003,(5).

[4]夏人青.发达国家师范教育与改革的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1984,(4).

[5]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杨律广.优化高师教育资源,强化师范教育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1,(7).

[7]林多贤.高师院校必须服务于基础教育——关于高师院校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

师“范” 篇4

关于师范性, 最普遍的理解是指培养教师所必不可少的特殊性课程和要求, 它具体指教师道德、教育学相关课程、基本技能技巧和组织管理能力培养等.国际上的高师教育基本上都附属于普通高等教育之中.高师教育体系在形式上的独立性普遍下降, 以教师教育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性”价值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的“师范性”.随着师范学院的逐步消亡, 未来教师的“师范性”已经简化为几门课程的教学.评价问题也就应运而生, 如何正确科学的评价师范生的师范性的程度呢?任何单一的评价都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师范专业在评价学生成绩时, 主要采用的是多门课程总分排名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师范生的成绩评价过于笼统, 看不出学生在师范性上的优势与劣势.为了解决传统评价方法中的缺陷, 本文认为可以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对学生成绩进行师范性的具体的优势、劣势的度量.通过设定公共因子可以解决传统方法中单一评价的弊端, 其能清晰地揭示师范生在师范性方面的优劣度, 对促进师范生的师范素质能力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师范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师范) 的学生, 4年学习的部分课程可以分为6类, 分别体现学生的不同素质品质.主要有体现计算机能力的课程:程序设计语言 (VFP) 、计算机基础、数学软件;体能课程:体育、军训;语言类课程:大学英语;品德修养课程:中国近代史、德育;数学专业基础课程:解析几何、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师范素质课程:数学教学论、教学原理与设计、学习心理学.这6类课程分别体现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能力素养.

2.1 数据采集

以苏州科技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师范) 2007级1班学生的15门考试课成绩.班上共有30 名同学, 将这30名同学作为总体, 把15科考试课:程序设计语言 (VFP) 、计算机基础、数学软件、体育、军训、大学英语、中国近代史、德育、解析几何、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数学教学论、教学原理与设计、学习心理学作为变量, 见表1, 分别用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2, x13, x14, x15来表示, 用xij表示第i个同学在第j门课上的分数, 其中大学英语是4个学期的平均分, 数学分析是3个学期的平均分, 高等代数是两个学期的平均分, 则x= (xij) 30×15这样就得到了一个30×15的原始数据矩阵, 见表2.

3 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构建

主成分分析模型是通过样本相关矩阵内部依赖关系的研究, 将多个指标归结为少数几个不可观测的综合指标以简化分析系统, 并最终对各评价样本点实行定量化评价.

设由各专业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分构成的数据矩阵为

X=[x11x12x1px21x22x2pxn1xn2xnp]n×p

对其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系数矩阵R, 用雅可比方法求特征方程的p个非负特征值λ1≥λ2≥…≥λp≥0, 对应于特征值λi的相应的特征向量为:

C (i) = (C1 (i) , C2 (i) , …, Cp (i) ) , i=1, 2, …, p.

于是得到p个新因子为

z1=C1 (1) x˜1+C2 (1) x˜2++Cp (1) x˜p, z2=C1 (2) x˜1+C2 (2) x˜2++Cp (2) x˜p, zp=C1 (p) x˜1+C2 (p) x˜2++Cp (p) x˜p,

式中, x˜ixi的中心化或标准化变换, 新因子z1, z2, …, zp之间相互正交, 并且它们的方差是递减的, 每个新因子中各变量的系数反映了各变量对新因子作用的大小.第i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

αi=λi/i=1pλi,

其大小反映了第i个因子保留原信息的多少, 衡量第i个因子的重要性.选择前m个 (m<p) 新因子, 使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某一标准, 如使α=i=1mαi0.80, 这样前m个新因子基本上保留了原来信息.

最后计算总得分值, 每一个学生得分总值可由下式计算:

Fi=j=1mdjfij.

式中fij为第i个学生的第j个因子得分, dj为第j个因子贡献率, 作为权重.由总得分排序进行评价.

4 主成分分析模型评价结果

笔者对表2资料利用Matlab 6.5实现主成分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这样, 前6个主成分为:

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4.06%, 如果按80%以上的信息量选取新因子, 则可以选取前6个新因子.第一新因子Z1包含的信息量最大为46.19%, 它的主要代表变量为X1 (程序设计语言 (VFP) ) , X10 (数学分析) , X11 (高等代数) , X12 (常微分方程) , 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3421, 0.3485, 0.3373, 0.3344, 反映了这4个变量与学生排名密切相关;第二新因子Z2包含的信息量次之为11.07%, 它的主要代表变量为X2 (计算机基础) , X6 (大学英语) , X13 (数学教学论) , X14 (教学原理与设计) , X15 (学习心理学) , 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3078, 0.3040, 0.3171, 0.4025, 0.5540;第三新因子Z3包含的信息量为7.49%, 代表变量为X1 (程序设计语言 (VFP) ) , X3 (数学软件) , X5 (军训) , X7 (中国近代史) , 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1357, 0.4022, 0.3489, 0.6315, 第四新因子Z4包含的信息量为7.13%, 代表变量为X5 (军训) , X7 (中国近代史) , X9 (解析几何) 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5263, 0.4090, 0.3898;第五新因子Z5包含的信息量为6.13%, 代表变量为X2 (计算机基础) , X4 (体育) , X7 (中国近代史) , X15 (学习心理学) , 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3889, 0.3972, 0.4400, 0.4929;第六新因子Z6包含的信息量为6.05%, 代表变量为X2 (计算机基础) , X8 (德育) , X13 (数学教学论) , X14 (教学原理与设计) 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5400, 0.3623, 0.5249, 0.3607.这些代表变量反映了各自对该新因子作用的大小, 它们是学生各项素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根据6个新因子的不同得分, 可以得到各自的排序, 结果见表4.

根据前6个主成分得分, 用其贡献率加权, 即

F=46.19%f1+11.07%f2+7.49%f3+7.13%f4+6.13f5+6.05f6,

得30个学生各自的总得分, 根据总得分排序, 结果见表5.

5 结论

1) 影响学生综合得分的主要影响因子有6个方面:第一新因子f1包含的信息量最大为46.19%, 它的主要包含的课程程序设计语言 (VFP)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常微分方程, 表示这4门课程与学生排名密切相关;第二新因子f2包含的信息量次之为11.07%, 它的主要代表课程为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数学教学论、教学原理与设计、学习心理学;第三新因子f3包含的信息量为7.49%, 代表课程为程序设计语言 (VFP) 、数学软件、军训、中国近代史;第四新因子f4包含的信息量为7.13%, 代表课程为军训、中国近代史、解析几何;第五新因子f5包含的信息量为6.13%, 代表课程为计算机基础、体育、中国近代史、学习心理学;第六新因子f6包含的信息量为6.05%, 代表课程为计算机基础、德育、数学教学论, 教学原理与设计.

2) 从表4中可以客观地了解学生在师范专业素质方面的学习情况, 主要依据是第二个新因子, 次要依据是第五、六新因子, 它们主要反映的都是师范性相关的课程, 这是考察师范专业学生的关键.可以客观地了解学生师范性知识掌握的情况.如10 号同学, 综合排名是第29名, 但是他在f2因子的排序是第一, 第五、六新因子的排序分别是3和18, 说明他在师范素质方面很突出.最有可能成为一名好的数学老师.又如30号同学, 综合排名均是第9名, 但是, 他f2排序却在第30, 说明这个学生师范专业素质方面比较差, 作为数学师范专业的学生, 要想成为一名好的数学老师, 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师范专业素质的学习.

3) 从表5中可以看出, 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后, 得到的综合得分排名与按平均分排名基本相符, 但也有一定的差距.例如5号同学, 他的总分排名是第20, 而他的综合排名是第22, 原因是他在第五新因子f5 上的得分较高, 说明他在非数学专业课程方面比较强, 他在第一主因子f1 上的得分较低, 说明他在数学专业课程方面比较弱, 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而24号同学, 他的总分排名是第21, 而他的综合排名是第17, 原因是他在第二主因子F2 以及F5 、F6上的得分均较低, 说明他在师范专业课程方面得学习比较差.由此可以看到, 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排名不但给出学生学习方面的差异, 而且指出了好, 好在哪些方面, 差又差在哪些方面.

摘要:本文运用Matlab软件, 利用主成分分析建立师范性评价模型.抽取了某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师范) 2007级30名学生部分期末成绩原始数据, 根据综合得分给出了科学的排名, 对学生在学科中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说明, 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在师范专业方面的素质特征.

关键词:师范性,主成分分析,综合排名,影响因子

参考文献

[1]张明志.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的价值体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9) .

[2]杨宇音, 等.因子分析法在大学生综合排名中的应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4 (1) :9-13.

[3]程毛林.Matlab软件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8, 27 (2) :279-284.

[4]陈桂明, 等.Matlab数理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师“范” 篇5

【山西师范大学专业】山西师范大学招生网站-山西师范大学分数线

第八条 学校实行“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统考成绩达到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录取学生。第九条 山西师范大学对考生体检的要求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学校体育类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和旅游管理专业要求:男性身高不低于170厘米,女性身高不低于160厘米,播音与主持艺术(空中乘务方向)专业要求:男性身高175厘米~185厘米,女性身高162厘米~175厘米。学校舞蹈学专业分男女比例。第十条:免费师范生录取我校2013年在山西省继续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计划500名,分地市分科类计划如下(具体分专业计划表请查询我校招生信息网或填报志愿指南): 文史类理

工类体育教育音乐学美术学合 计太原市171833344大同市172033346忻州市11

1622233朔州市151622237吕梁市181723343晋中市19

2743356阳泉市91122125长治市203023358晋城市14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1822238临汾市182844458运城市232744462合计***0500报考免费师范生的考生进档后分生源地市按各科类计划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分专业进行录取;

1、文史类、理工类专业录取:初次投档的进档考生专业录取采用专业志愿优先方式。专业志愿优先即对同一专业志愿顺序的考生根据计划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若出现考生成绩并列时根据拟录取专业参考相关科目成绩择优录取。同一专业志愿顺序考生未被录取,不得录取下一专业志愿考生;对同一专业志愿顺序考生录取后,计划未满有缺额,按下一专业志愿顺序根据成绩从高到低录取,依次重复操作,直至处理完所有志愿。对未被所报专业志愿录取,同时又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参照考生所填报的相关专业志愿,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不能满足专业志愿又不服从专业调剂的作退档处理。后续投档的进档考生专业录取采用分数优先方式。

2、艺术类专业录取文化考试成绩(包括外语成绩)及专业考试成绩均达到本专业相应录取批次规定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音乐学:分生源地市按专业计划数按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美术学:按文化成绩投档,进档考生分生源地市按专业计划数按文化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3、体育类专业录取文化考试成绩及专业考试成绩均达到本专业相应录取批次规定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分生源地市按专业计划数按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第十一条 非免费师范生录取原则

一、文史类、理工类专业录取:(1)文史类、理工类专业总成绩在投档分数线上10分以内的考生,划定单科成绩分数线(文科要求语文、外语成绩;理科要求数学、外语成绩)。文史类、理工类总成绩高于投档分数线10分以上的考生不划定单科分数线。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要求外语考试语种为英语或日语,且须参加外语口试,外语单科笔试、口试成绩达到规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定分数线即为单科成绩合格。我校公共外语只开设英语。(2)对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初次投档的进档考生专业录取采用专业志愿优先方式。专业志愿优先即对同一专业志愿顺序的考生根据计划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若出现考生成绩并列时根据拟录取专业参考相关科目成绩择优录取。同一专业志愿顺序考生未被录取,不得录取下一专业志愿考生;对同一专业志愿顺序考生录取后,计划未满有缺额,按下一专业志愿顺序根据成绩从高到低录取,依次重复操作,直至处理完所有志愿。对未被所报专业志愿录取同时又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参照考生所填报的相关专业志愿,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不能满足专业志愿又不服从专业调剂的作退档处理。后续投档的进档考生专业录取采用分数优先方式。(3)对非平行志愿投档的省份:一志愿投档的进档考生专业录取采用专业志愿优先方式。非第一志愿投档的进档考生专业录取采用分数优先方式。部分专业实行按类招生,每个专业类包含若干个不同专业,其中部分专业类同时包含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被按类招生专业录取的考生,根据考生兴趣、专业培养需要和相关专业分流规定,将在大学二年级初或二年级末分选具体专业。按类招生的有:化学类:包括化学、材料化学;生物科学类: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

二、艺术类专业录取文化考试成绩(包括外语成绩)及专业考试成绩均达到生源所在省相应录取批次规定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音乐学:分行当按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其中声乐6人,钢琴7人,器乐16人(单簧管、双簧管、长笛、手风琴、小提琴、大提琴、贝斯、小号、长号、打击乐、扬琴、古筝、二胡、竹笛、唢呐、琵琶各1人),若以上项目计划有缺额,则依次调整到钢琴和声乐项目。舞蹈学:按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其中限招男性15人,女性15人。美术学:按专业成绩投档,进档考生按文化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按专业成绩投档,进档考生按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书法学:按专业成绩投档,进档考生按文化成绩与专业成绩之和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广播电视编导:山西省内考生文化成绩按普通文理科第一批本科最低控制线的85%划线,按文化成绩投档,进档考生按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之和择优录取。山西省外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考生按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之和择优录取。播音与主持艺术:按专业成绩投档,进档考生按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综合成绩=(文化成绩÷750×100)×0.5+(专业成绩×0.5))。播音与主持艺术(空中乘务方向):进档考生按文化成绩与校考专业成绩之和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表演专业:按专业成绩投档,按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各艺术类的专业测试成绩总分在全省前三名的考生,外语不规定最低分数线。

三、体育类专业录取文化考试成绩及专业考试成绩均达到生源所在省本专业相应录取批次规定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1.按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2.第一志愿采用专业优先录取方式。3.第一志愿考生录取结束后,若仍未完成录取计划,录取非第一志愿的考生,录取办法采用专业成绩优先的录取方式。4.运动训练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行单独招生,文化考试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命题的全国统一考试,体育专业测试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测试标准由我校组织实施。在文化和专业成绩达线的基础上,按照体育综合成绩择优录取,并报国家体育总局、各省(区、市)招生考试部门批准、备案。第十二条 根据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招办的规定,凡加分考生我校将按加分后的总成绩排队录取。第十三条 师范类专业,无师范院校志愿的考生原则上不予录取。

山西师范大学重点专业:

山西师范大学全景地图:

山西师范大学历年分数线:

山西师范大学报考指南: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山西师范大学招生计划:

山西师范大学人气校友:

师“范” 篇6

关键词:地理 免费师范生 就业情况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144-01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08级学生正面临就业,选取旅游与环境学院08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地理专业免费师范生发放了60份,回收有效问卷55份,有效率为91.67%;旅游与环境学院其他专业(地理创新、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管理)非师范生,发放了100人,回收有效问卷94份,有效率为94.0%。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对样本进行调查,并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问卷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结论。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就业率的比较与分析

据调查,08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均选择就业,师范生100%,非师范生68.33%。但就业率情况不同。非师范生:地理实验创新班88.89%,旅游管理58.97%,地理信息系统57.14%;而免费师范生找到工作占95.61%,看出师范生的就业形势明显乐观于非师范生。在对非师范生调查的过程中,48%已经选择了考研,且已经打算或签约成为教师的有47%。而师范生大部分均已签约成为老师,未有考研的迹象,这与免费师范生特殊的身份息息相关,如果想深造,就业半年后可以免试读教育硕士,给师范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2 影响两者就业的因素

2.2.1 国家就业政策的扶持

免费师范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毕业后由国家定向分配工作[1]。对于非师范生,他们没有国家相关政策的保障,择业与就业时有许多因素的制约,如社会、家庭因素等,迫使他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2.2 择业心态,自我定位的不同

良好的择业心态及正确的自我定位会给就业增加获胜筹码。据调查,免费师范生83%已为将自己定位为教师,30%希望“生活环境好,舒适方便”,要求较低;而非师范生对自身的定位不是很清楚,且就业期望值较高,总是不自觉地与师范专业的进行对比[2],因此非师范生就业存在困难。

2.2.3 就业压力的影响

近年来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渐显露。非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压力比免费师范生高出42.1%[3]。据统计,师范生45%是有点压力,32%几乎没有压力。而非师范生中有48%表示压力大,部分学生已经考研,暂时逃避就业。

2.2.4 课程设置满意度的影响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学生走向岗位的基础,而专业知识的获取又需学校给提供合理的课程模式。对课程的满意度间接反映就业情况。对于陕师大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中师范生满意39%,一般26%;而非师范生满意25%,一般51%。可以看出师范生比非师范生对课程满意度更高,学习心态更好,获得更好的就业。

2.2.5 实习地点的影响

大四实习能够给就业提供好的平台,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技能。据调查,师范生对于实习地的56%满意度大于非师范37%。分析得出,师范生的实习地是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地质量较好,能让大部分师范生的教师技能的得到提升。相反,非师范生进入公司实习,能接触到的只是最基础的工作,经验认识少。

3 讨论与建议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目前免费师范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在就业岗位选择上,免费师范生只能走上教师岗位,这对于有更高要求的学生是一种束缚,容易产生认识误区。故在此对免费师范生提出几点建议。

3.1 师范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3.1.1 正视自己的专业选择

据资料显示,非免费师范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普遍高于免费师范生[4]。据访谈了解,师范生会报考免费师范生,一些是尝试的心理;另一些是家庭贫困。因此,他们付出了很高的成本,今后从事的就业的区域、发展空间均会受限制[1]。且很多学生的专业是被调剂的,牺牲了自己的专业兴趣,所以对非师范生的自由择业存在盲目的追捧性。师范生应该及时进行自我发现,认识到所选专业及师范生身份的优越性,不要陷入“得不到的都是好的”的心理怪圈。

3.1.2 保持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了解,因为有未来工作的保证,对于学习有很大的懈怠性。且地理在高中是文科,理科生学习时存在一定的排斥。资料显示,理科免费师范生学习的主动性比文科生弱,非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机显著高于免费师范生[5]。建议免费师范生时时保持学习主动性,为自己准备好将来前进的方向,才能在新的机遇来临时抓住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3.2 学校需要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关注

3.2.1 加强对师范生学习适应性的引导

调查显示,陕师大旅环院的许多学生的专业是调剂的。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免费师范生。在受限制又不得不接受的情况下,对学习极度缺乏热情。因此,学校要建立相关的心理咨询服务体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专业,增强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动性,重视和加强对免费师范生学习适应性的指导[1]。

3.2.2 优化师范生的课程设置[6]

免费师范生的教育随着如今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更多需要全面化的复合型的人才。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应是顺应以后教学的需求。据学生反映,学校地理课程的设置重点不突出且偏重理论。这使得学生知识积累广泛但不精确,不能深入研究,使大部分学生处于一种没有重点的机械化学习,在教学能力上未能有更大突破。建议学校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使更多学生能够参与实际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琴梅.科教兴国战略视角下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效应的分析—— 基于对陕西师范大学等校的调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9(1):159-165.

[2] 潘文庆.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6):16-18.

[3] 郭兰兰,苏荣海.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压力的比较研究[J].科教导刊,2009(10):59-68.

[4] 钟贞明,李冬梅.免费与非免费师范生学习动机强度的比较研究[J].心理研究,2010(2):90-92.

师“范” 篇7

1. 开创了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近年来, 由于各种原因, 一些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弱化, 教育实习时间相对较短, 师范生真正走上讲台的机会也不多。师范生赴农村中小学校实习支教, 成功地破解了这一难题。师范生实习支教不仅增加了教育实习时间, 还有效地推动了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配置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贯彻落实《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 整体设计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 加大实践教学课程比例,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了由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育实习、实践反思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山西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建立“3.5+0.5”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生在学校接受三年半的专业教育, 用半年时间参加实习支教) 。江西师范大学形成以模拟训练为支撑点、教育实习为着力点、社会实践为结合点、技能竞赛为激励点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信阳师范学院探索了以“顶岗实习、双向培训”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 逐渐形成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为了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从教能力, 各师范院校普遍强化了实习支教前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忻州师范学院规定学生修完指定课程, 参加统一的岗前培训、考核、试讲, 取得《实习支教合格证》方可被派出。绥化学院组织有经验的教师上好支教前的“三课”, 即教学教法课、农村发展变化课、人际沟通协调课。白城师范学院、通化师范学院、河池学院实行导师制, 对师范生进行教案设计、说课、试教等指导。各师范院校还加强了对实习支教学生的全程指导和跟踪管理。西北师范大学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带队教师, 全程驻点在实习支教学校, 对支教学生进行辅导。广西有关师范院校成立了由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和学科教学论教师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 指导学生支教。

2. 建立了地方教育部门、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三方合作培养教师的新机制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积极探索三方合作、协同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新机制。许多师范院校会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探索建立教师教育综合改革与服务基础教育试验区, 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东北师范大学积极探索“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 2007年与东北三省共建了“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 联合实施师范生实习、在职教师培训、教改实验。西南大学在西南地区多个省份建立了顶岗实习基地, 2000多名师范生全部到农村中小学实习支教。华中师范大学与中部省份共建了“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陕西师范大学与西部省份共建了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达225个。为保障师范生实习支教经费, 海南省政府三年来向海南师范大学下拨专项经费720万元;新疆自治区政府设立专项经费, 解决学生实习支教期间的生活补助、往返路费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重庆市教委按照每生每年800元的标准对师范院校给予补贴。

3. 开辟了师范院校服务农村教育的新途径

20 06年, 新疆在新疆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启动了大学生赴农村实习支教计划试点工作, 2007年扩展到自治区内11所师范院校, 2008年以来先后与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7所内地师范院校签订了实习支教工作协议, 缓解了汉语教师短缺的状况。2007年以来, 重庆市从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6所师范院校选派1770名学生到15个区县的186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支教。浙江省13所师范院校在2008—2009学年内分两批选派2569名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培训教师的岗位上进行实习。青海省从今年9月起开展师范生赴农村牧区中小学顶岗支教实习工作,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1400余名学生于2009—2010学年分批到省内尚未实现“两基”目标的9个攻坚县, 进行了一学期的实习支教工作。2006年以来, 河北师范大学先后组织8473名师范生到全省68个县 (市、区) 640多所基层学校进行实习支教, 对近5万名农村中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了培训;海南师范大学实施“播种希望”行动计划, 选派1605名师范生赴全省14个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的180所农村学校进行实习支教, 1327名农村教师接受了脱产培训, “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累计送培下乡186次, 受训教师1.3万人次;江西师范大学实施“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 先后派出1000多名学生到20余所农村中学实习支教。

4. 取得了多方受益、合作共赢的良好效果

师“范” 篇8

一、师范生“第二课堂”设计原则

“第二课堂”的设计应围绕着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从三方面进行。首先, 基础学科教学培养, 即通过课外活动加强师范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 提升其对基础学科的兴趣, 从而加强其对基础学科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 教育方法的培养, 即培养师范生具备较为先进的教学和教育理念, 使其具备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最后是专业兴趣和特长培养。

“第二课堂”的设计应围绕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三方面展开。第一, 师范性和综合性并重, 专业知识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并举, 针对“第二课堂”区别于“第一课堂”的特性展开研究;第二, 紧紧围绕将师范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教育家这一目标展开, 通过事前情况摸底、中期实验研究、最后对比论证等考查“第二课堂”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三, 着眼于师范生现在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全局, 既考虑师范生自身的情况, 也考虑师范生周边的环境, 既在专业知识培养上有所侧重, 又在职业素质技能上有所涉猎。

二、师范生“第二课堂”成效研究

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范围内对师范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得出《北京师范大学师范生“第二课堂”成效性调查分析报告》。报告中, 可以反映出“第二课堂”在口语表达与言语交际、教师心理素质、先进教育理念的提高方面有了很好的成效, 在板书设计与练习、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提升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1.“第二课堂”对师范生教师应用技能养成的影响

调查主要涉及口语表达与言语交际、多媒体技术应用、板书水平三方面内容。

关于口语表达与言语交际的“第二课堂”, 其着眼点在于“教师口语”方面, 这体现着“第二课堂”的师范生特色。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 有86.73%的人持满意态度, 48.11%的人满意度较高。这说明“第二课堂”在“口语表达与言语交际”方面具有较好的“成效性”。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及访谈资料的分析, 我们发现, 影响口语表达与言语交际“成效性”的因素有:参与度、模拟情境和竞争压力。

关于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第二课堂”, 充足的多媒体设备和吸引人的活动形式, 57.76%的参与者持满意态度, 76.72%的参与者满意度较高。借鉴这一成功经验, “第二课堂”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这一板块可采取“小组—任务”模式来开展。院系为师范生班提供一定的设备支持, 师范生班根据自身特点, 将班级成员分组, 在一定时间段内完成一项任务, 如制作动画、影像片段, 并集中检查或评比。

关于板书水平的“第二课堂”中, 没有一门课程是专门讲授板书技巧的, 只有在课程教学论的课程中, 涉及板书的内容。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 在C类 (参加活动频率为“经常”) 受调查者中, 有25.64%的人满意度较高, 66.67%的人持满意态度。在D类 (参加活动频率为“每次都参加”) 受调查者中, 有22.22%的人满意度较高, 44.44%的人持满意态度。对比发现, 在“教师应用技能”的板块中“板书技能”满意度是最低的, 说明这一能力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占的比重较小, 或频率过低, 知识成效性较差。被访谈者认为板书技能基本没有提升, 而认为板书技能有提高的被访谈者有一个基本的“共识”, 即板书技能的提高是自己练习的结果, 而不是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得来的。

2.“第二课堂”对教师心理素质养成的影响

调查显示, 在提升心理素质方面, 有89%的受访者认为“第二课堂”活动提升了他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心理素质。访谈中, 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师范生, 对于师范生“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教师素质大赛”情有独钟。他们认为对心理素质提升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素质大赛。

3.“第二课堂”对教师教育理念养成的影响

调查显示, “第二课堂”中涉及的专家讲座 (教育专家或者一线优秀教师的讲座) 、实地参观 (参观北京的教育研究所、有先进办学理念和特色的学校, 观摩一线教师教学, 与一线教师交流) 等活动, 赢得了88%的学生认可, 他们认为活动给自己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在D类 (每次活动都参加) 受调查者中, 认为师范生“第二课堂”给自己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比例是100%。因此, 师范生“第二课堂”活动在带给师范生先进教育理念方面有着较好的成效性。

4.“第二课堂”对教师职业认同感养成的影响

调查显示, 比较赞同“师范生第二课堂活动增强了我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 使我更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这一观点的学生, 仅占被调查者的51%。由此可以看出, 师范生“第二课堂”活动在培养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方面的成效性较差。而影响这一成效性的主要因素是:对职业魅力和职业价值认识的缺失。访谈显示, 师范生认同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亲身去了解教师这一职业, 从而感知这一职业的魅力;倾向于和著名教育家、名师或者同龄前辈沟通, 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规划。

5.“第二课堂”对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

学生认同学校开展的三方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第一, 从事暑期和周末支教实践, 利用节假日开展教育实习, 从中发现问题, 探索弥补方法;第二, 进行暑期社会调查, 针对地区教育的差异、当地实际的教育情况等展开调研;第三, 开展当地文化的专项调研, 师范生不仅承担着教师角色, 还承担着建设新农村、乡村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针对当地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专项调研有助于提升师范生的地方归属感和文化传承意识 (1) 。

结合调研成果, 本文试图从经验总结出发, 提出师范生培养的“第二课堂”年级主要任务。大一, 主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形成正确的人生职业规划, 引导其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鼓励师范生认识教育工作的崇高意义, 坚定其终生奉献教育的信念。大二, 主要进行教师职业基础知识的传输和学习, 结合学校的课程, 帮助他们了解并掌握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职业的基础常识, 并向师范生介绍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 帮助他们扩充知识、改善理念。大三, 着重进行教师技能和专项技能的培养。大四, 配合学校的统一安排, 组织师范生进行教学实习, 并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三、师范生“第二课堂”设计方案的建议

1.“第二课堂”设计方案的目标

师范生培养的“第二课堂”设计方案的目标具体呈现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层面。

首先, 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口语表达与交际 (如朗诵、演讲) 的基本技巧和关键点;掌握板书的书写规范和设计要求;了解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实践环节的要点, 掌握多媒体制作技术, 掌握说课、教学基本环节及有效策略。其次, 能力目标包括:能够合理设计教案, 综合运用普通话、板书、多媒体等技术, 完成教学过程;能够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能够通过实践, 反思自己的教学, 并对当下教育理念、教育现状形成自己的理解。最后, 情感目标是指, 培养学生对教育理论和现状的关注, 通过参与实践, 提升其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理解。

2.“第二课堂”设计方案的实施原则

(1) 注重延伸性和拓展性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有益补充, 注重与“第一课堂”中“教师教育”板块的衔接, 以实践活动为引导, 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学生口语表达与交际、板书、多媒体技术、说课等技能培训, 帮助师范生掌握基本教学技能, 明确教学流程。同时, 拓宽教育途径, 整合优秀教育资源, 通过讲座、网络、书籍、实践等多种途径, 开阔学生视野, 传播一线优秀教学理念。

(2) 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课堂”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参与的机会, 弥补课堂教学的缺憾。从“第一课堂”理论出发, 通过“第二课堂”比赛、调研、制作、案例等多种实践形式, 提供全员参与和实践的机会;通过小组互评、教师反馈等有效形式, 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3) 注重固定化和长效性

“第二课堂”设计方案贯彻于整个大学期间。每学期以一个板块为主题, 逐步由分散到综合, 突出整个流程的长效性;针对每个板块, 遵循“理论—实践—反馈—理论—再实践”的设计思路, 保证活动的效果。方案要求培养对象组织的相对稳定性, 尤其在教师技能培训方面, 建议以班级或年级为组成单位。

师“范” 篇9

关键词:非师范专业,多岗循环实习,专业发展

随着师范院校的建设和发展, 非师范专业在学生实习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压力及难题。本文通过详细介绍和探讨2008年以来在行政管理非师范本科毕业生进行多岗循环实习的实践经验, 对于如何有效触动师范专业中的非师范专业实习安排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

一、多岗位循环实习的必要性和意义

就我校而言, 目前共有61个专业, 超过半数为非师范专业, 每年的毕业生超过3000人。从目前收集到的用人单位的反馈, 与省内同等院校相比, 我校非师范毕业生虽然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科研能力, 但普遍认为毕业生技能性操作欠缺, 往往仅局限在一个专业或者某一个领域, 不能很好地迎合多变的市场需要。甚至在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中出现了专科生比本科生更具就业竞争力的状况。因此, 在本科教学环节中增加多岗位循环制势在必行。

二、多岗位循环制实行的内容安排

1、基层岗位实习, 时间为三周, 目的是了解常规工作的处理过程。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岗位实习中, 要求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基层岗位工作, 如律师事务所的文员、公司文员等。在这个过程中, 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从学校到社会的身份转变, 同时, 能够从一些大众化的岗位做起, 熟悉工作流程、办事规则、待人处世的方式与方法等。此外, 也可以了解一些基层单位的管理运作, 特别是部门安排和人事分工, 为日后正式进入职场打下扎实的基础。

2、管理岗位实习, 时间为三周, 目的是了解各个部门的运转规则。

在第二阶段的管理岗位实习中, 要求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进入事业单位、居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企业法律专员等实习岗位, 通过三周的实习, 能够了解如何统筹工作及分配, 了解各个办事环节之间的沟通, 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管理工作的技巧。

3、实践岗位实习, 时间为两周, 目的是能够将之前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经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六周实习之后,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对于实习岗位有了较好的适应和了解, 在第三阶段中, 鼓励毕业生参与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 将之前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实践中, 并且形成自己的处理突发事件的态度和方式。

4、回顾与总结, 时间为一周, 目的是总结实习中的成果与不足。

在经过三个阶段为期八周的实习,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已经能够形成自己的办事风格和办事方法, 并且有拥有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圈, 在此时, 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总结, 将在实行中获得的经验形成文字, 总结实习中的优缺点, 对于毕业生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具有积极作用。

5、经验交流, 实践为一周, 目的是将经验与下届毕业生分享, 做好传帮带作用。

这一周并不在实习教学计划内, 可以安排在第二学期的中旬, 将自己的实习经验与师弟师妹们分享, 在再次回顾总结的同时也为下一届毕业生多岗位循环实习的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多岗位循环实习的实施方式

根据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数量, 约每10名毕业生配备一位实习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习地点的不同做出归类, 通过电话、网络或实习检查的方式确保毕业生能够按照学院要求进行多岗位循环实习。与此同时, 要求实习单位在每个阶段结束的时候能够填写一份实习鉴定, 使指导教师能够更好的跟踪毕业生实习效果。

四、多岗位循环实习的特点

1、组织管理方面, 构建专业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对多岗位循环实习第一、第二、第三各个环节进行调查、分析, 研究影响实习质量的诸因素, 进而科学地、系统地建立多要素、多层面、多形式、范围广泛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设计调控方法, 进一步完善专业实习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全面提高学生实习质量。

2、指导教师方面, 建立“双师型”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制定指导教师的激励和培养制度, 将教师安排到企事业单位短期实习工作, 引入实习单位专业人士, 建设一支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专业实习的需要。同时, 明确规定指导实习的工作量, 提高实习补助, 对于表现优秀的指导教师给以奖励, 提高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3、具体实行方面, 鼓励“双结合”: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 与学生的就业途径相结合

我校的大部分老师承担着不同的横向科研课题, 往往需要收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 非师范毕业生在轮岗实习的过程中不仅能为自身积累充足的工作经验, 也能积极地参与到老师的科研课题中, 从而增强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非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各不相同, 但从近三年的调查数据现实, 超过60%的毕业生将从事一线工作, 二三年之后, 有20%的毕业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工作的提升机会。因为, 利用多岗位循环实习的模式, 促使毕业生能够更好更快的体会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 对于未来毕业生的就业发展, 具有极强的指导性。

4、创建硕士生——本科生的梯队培养模式

我院拥有近200名全日制研究生, 让研究生参与到指导本科生多岗位循环实习指导工作中, 不仅能有效的分担指教教师的压力, 也能更好地为本科生提供科研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帮助。

五、多岗位循环实习所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多岗位循环”式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通过多岗位循环的实习, 毕业生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处理事情分析事情的能力, 并且在实习过程中得到了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

2、能很快地适应专业技术工作, 2011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

生86名, 其中72名参加了多岗位循环实习, 截至8月31日, 86名毕业生中有32人考入公务员或村官, 4人考取研究生, 就业率达到了91.2%, 远远超过了往年的非师范毕业生就业率。

3、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

特别是在研究生指导的实习中, 80%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独立从事各种科研数据调研工作。在回校后能够形成论文, 部分刊发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中。

参考文献

[1]、韩莉;深化实习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07期

[2]、叶亮军;龚艺华;非师范学生专业实习的目标与内容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年20期

师“范” 篇10

一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改变我国教师资源不平衡状况, 促进教育公平

目前, 我国基础教育的师资极度不平衡, 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师资供大于求, 经济落后地区的师资却严重缺乏。在师资质量方面,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有些中小学教师是研究生, 而西部某些贫困地区却几年都没有引进过一名大学生。由于教师待遇、地区发展等因素影响, 目前我国师资流动的基本走向为:农村流向城市, 西部流向东部, 非重点向重点学校集中。同时, 西部地区教师队伍还普遍存在着不稳定性。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常宝宁对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失意向的调查显示:30.8%的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想换职业。师资匮乏、教师素质不高是制约当前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如果纯粹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师资, 那么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全面提升将是一个缓慢的自发过程。当前, 国家及时出台《办法》, 通过政策的倾斜来调控教师教育的发展, 引导优秀师范毕业生到农村教育基层去, 有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根据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的招生计划, 2007年有约1.2万名学子享受免费师范生政策, 且大部分名额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2有助于扭转目前师范教育边缘化的趋势

在我国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 师范教育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 高师院校纷纷通过更名、合并, 成为综合性大学, 师范院校数量急剧下降.第二, 高师院校中不少学校抽调师范专业教师充实新建学科, 削弱了原有的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很多师范大学中一半以上甚至三分之二的专业已经不是师范专业, 这严重影响到师范专业学生的招生数量, 动摇了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 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师范教育边缘化是一种补救措施。《办法》提出要把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作为评价师范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在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中作出积极贡献的部属师范大学给予政策倾斜, 进一步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目前, 六所部属师范院校正在按照要求, 重新审视办学方向, 调整招生计划, 培养更多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可以说, 随着《办法》的出台, 师范教育又从边缘走向中心。

3有利于促进高师院校的课程改革, 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 我国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过于强调学科课程, 教育专业课程在学科构成中比重偏低。二是作为培养教师职业能力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 充斥着基本概念、原理等抽象词语。教育类课程成了学理研究, 影响了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三是课程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要提高我国教师培养的质量, 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办法》出台后, 六所部属高师院校将率先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加强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建设, 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等措施, 提高师范生的教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华东师范大学提出将新设17门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 重新规划建设教育类课程并对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课程进行重点改造。并以“主修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模块 (3+1) ”的模式设计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 鼓励学生参加辅修、双学位的学习, 培养交叉融合、一专多能的新型师资。《办法》的出台将大大推动我国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

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面临的问题

任何政策从制度设计到具体实施, 难免会有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审慎地分析师范生免费教育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于该政策的顺利推行将大有裨益。

1政策的制定只有自上而下的过程, 缺乏调查与评估

政策议程包括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两种形式, 我国的政策常常是党和政府发现问题后, 不经过公众议程, 而直接将其列为政府日程, 这样可能导致政策定位偏高、具体操作性不强、配套政策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免费教育政策既要培养优秀的教育家, 又要解决农村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师资问题, 这样的政策目标恐怕难以同时实现。据相关调查显示, 公众对免费师范生的责权存在诸多疑问, 如能否换专业、如何安置就业、是否有合理可行的退出机制等等。政策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回生源所在省份从事十年以上的中小学教育, 但是政策并没有对违约行为如何处罚做出规定, 使其操作性不强, 并且农村能为师范生提供的工作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 收入偏少, 很容易打击其工作积极性, 导致师资再次流失。

2师范教育免费政策内容治标不治本

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目的:一是为了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难的问题, 二是为了提高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全免学费的诱惑会吸引一部分家庭贫困并且学习优异的学生选择教师职业, 但是并不等于说这些学生喜欢并善长于教师工作, 对于那些对教育工作并不感兴趣而迫于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讲, 很难保证他们能够安心从事教育工作, 其结果既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违背了政策的初衷, 又不利于学生自我的成长与发展。城乡地区生活工作条件的差距也很难保证免费师范生能够在教师岗位从教十年以上, 若不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单单在政策上要求个体的行为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3免费师范生政策可能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进而影响师范教育质量

在就业政策方面, 其采取的是统一调配与双向选择相结合, 也就是说师范生毕业时若通过双向选择未落实工作岗位可由生源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工作。这样过多地缓解经济压力与就业压力, 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无论素质高低的免费师范毕业生都去任教, 将会降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 需要配套措施相继跟进以保证每一位免费师范生能够真正珍惜学习机会, 按照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4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缺乏职后关爱与保障

政策要求免费师范生毕业后最少在基层支教三年, 而却没有明确指出三年后学生应该如何发展, 如何转岗。目前应届毕业师范生尚且难就业, 支教三年中又缺乏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培训, 使免费师范生与其它教师相比更不具备竞争力, 国家若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 在现有的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下, 免费师范生将难以得到发展空间。这种发展状况不仅严重影响学校招收优秀的师范生, 还影响着现有的支教师范生的工作积极性与稳定性。他们一边支教, 一边要谋划出路, 在这样教师工作下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这也直接违背了提高基层教育质量的政策初衷。因此, 国家要想真正地留住他们, 仅有协议是不够的, 还需要适当的措施满足师范生的发展需求和意愿, 在对免费师范生毕业去向进行限定的同时, 更应该为其未来的成长和长久的发展进行规划与筹谋, 实现其主动、自愿地履约与执行。

三关于保障和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有效实施的几点建议

1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政策制定方式, 开展政策评估, 使教育政策更科学化、民主化

教育政策是对教育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它涉及到各个阶层的不同利益主体, 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因此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在制定关系民生的政策时, 一定要慎重严谨, 必须要深入群众, 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 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反复论证调整, 灵活运用自下而上的政策制定方式, 在发挥现有的自上而下集中决策优势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基层与地方参与决策的积极性, 促进我国教育政策更加科学、民主。

在政策制定之后还要开展政策评估, 判断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及是否需要修正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我国未来的教师教育变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对政策进行跟踪调整, 以更好地达到政策制定的最初目的。例如, 能否考虑制定不同的免费金额相应下的基层从教年限, 让学生根据自已的经济情况选择不同的免费程度;能否给予地方师范院校更多的政策支持, 必竟他们才是提供基层教师的主力军。

2建立配套政策,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

由于《办法》是一个相当宏观的政策文本, 很多细节尚未清晰规定, 因此, 需要有进一步的细化方案与操作性的措施。同时, 应该考虑到地区差异, 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具体来说, 在招生政策、培养政策和就业政策这三方面都应当细化操作方案。比如, 面对“三年支教契约”与二次就业困难, 政府可委托高校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职后培训与继续教育, 鼓励支教生在职攻读教育专业硕士, 搭建远程教育平台, 使他们获得与应届师范毕业生同等的就业机会与信息技术支持, 消除支教学生的后顾之忧。

另外, 很多贫困家庭的学生都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免费教育只能暂时解决其四年的学习与生活问题, 而毕业后面临的低微待遇与工作条件与农家子弟的愿望是相违背的, 若不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 在市场经济与利益多元化的时代, 仅靠一腔热情与政治动员, 都不是长久之计, 很难长期留住人才, 对于政策的目标只能具有治标不治本的效果。

3建立激励与淘汰型的质量保障体系

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的“免学费+包分配”的定向培养模式, 使免费师范生在衣食无忧又没有就业压力的情况下, 势必会有已拿到“铁饭碗”的感觉, 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倘若毕业生教学技能不高, 综合素质不合格, 而三年契约已在, 不是会误人子弟吗。因此, 应该建立配套的激励与淘汰机制来保障国家公共财政效率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有效性。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朱旭东教授提出:我们要建立针对免费师范生的激励与淘汰机制, 对在学习期间不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各方面表现差的学生要予以淘汰, 且偿还培养费用。另外, 在师范生就业时,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免费组织他们进行双向选择, 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如果毕业生想得到自己希望的岗位, 他在学校期间的学习表现将是很重要的依据。这些措施在保障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上, 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关注, 体现了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偏重, 不断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 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转向农村, 才能从整体上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增泉.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义及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报, 2007-3-3 (3) .

[2]何光全, 等.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基于实证调查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15) .

乐坛夫子 学苑师范 篇11

一、 对年轻学子的鼓励与关爱

我与缪先生的相识,始于10年前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时。当时我正在为硕士学位论文搜集资料,发现在1935年缪先生主编的《音乐教育》上刊载了一篇题为《关于音乐的欣赏》的文章,署名“健人”,与1930年黄自于《乐艺》发表的《音乐的欣赏》一文似乎存在今日所谓“复制”之嫌。经我的导师王宁一先生建议,我决定拜访30年代时任《音乐教育》主编的缪天瑞先生。

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我第一次见到先生的情景。当时90岁高龄的缪先生还住在北京西三环昌运宫文化部宿舍一栋16层的楼房里(电梯只运行到15楼)。敲门进屋后,发现先生穿着一身旧式蓝色粗布衣裳,面带温和的笑容,正坐在书桌前静静地等候学生的来访。先生家中的摆设简单而朴素:房间没有任何的装饰,一些简单老式家具似乎已经陪伴先生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一张舍不得丢弃的藤椅已经看出多次修葺的痕迹了。最引人注目的则是书房里那一排摆满书籍的书橱和墙上挂着的一幅由先生的老师丰子恺先生书赠的画卷。

先生的平易近人与和蔼可亲,使我此后得以经常到先生那里请教问题。其时,先生正着手翻译德国音乐学家H.里曼的《音乐美学要义》一书。由于年事已高,先生看一些字体小的文章时开始离不开放大镜,因此,先生很希望我能接手翻译此书。由于译本是英文而非德文本,当时我就接受了先生的嘱托。尽管先生一再鼓励,记得当时对此书的翻译还是没有把握和缺乏自信。《音乐美学要义》是一本比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还要薄的小册子,但从我硕士毕业参加工作后开始时断时续地翻译,到2002年我再次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交稿时,一晃三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翻译过程中我还参照了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据日译本翻译的手稿,深为先生年轻时的勤奋与博学所打动。交稿后,先生开始对照德文本加以认真校订,其中个别难以翻译的德文句子,缪先生甚至专门拜托金经言先生写信向德国同行求教。译稿在交付出版社之前,先生还特地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是我此生最后一次出书,同时也是你第一次出书,我们都要认真。”我跟先生一起翻译这本音乐美学小册子的过程中,除了跟先生学着如何“信、达、雅”地翻译外文著作外,更重要的是在与先生的交往中,切身感受到了在渊博的学识之外,先生更有着对年轻学子真诚的关爱之情。

记得我在攻读硕士学位时,先生曾多次问我平时有没有时间听音乐,告诫我一定要多听音乐、经常在钢琴上弹奏作品,音乐学研究一定要和感性的音乐经验结合在一起;同时还叮嘱我,一定要掌握好一门外语。钢琴弹得好,读谱就快,外语学得好,看外国文献就方便。令我感动的是,先生甚至要送我一部他曾经使用过的音乐播放机,还说他有一架钢琴在天津,要是在北京的话就可以提供给我练琴之用。先生或许已经忘记他说的这些话,但我却一直铭记在心,其中不仅是对我个人学业的关心,更可看出先生作为一位长期从事音乐教育的老音乐家,对年轻学子的热情鼓励和真切关爱。

二、 对音乐在素质教育中之作用的重视

先生一生涉及音乐教育、律学、作曲技术理论、音乐美学等多方面的研究,除具备坚实的音乐修养外,更有着丰富的人文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修养。因此,先生主张从事音乐学习与研究者,一定要具备较为丰富的综合知识修养,尤其是要注重艺术和科学之间的联合;同时,对于从事其它学科的学习与研究者而言,良好的音乐修养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从而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有一件事可以说明这一点。2003年3月份的一天,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部收到先生委托音乐研究所范慧勤老师捎来的几篇文章,其中一篇是《人民音乐》2002年第10期刊发的特稿《李岚清副总理在中央音乐学院庆祝教师节音乐会上的讲话》。李岚清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教育创新……关键要有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在谈到关于科学创造与艺术创造和艺术教育的关系时,李岚清同志说:“很多事实证明,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文章援引达•芬奇、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中的鲍罗丁等人不但在艺术上有极大的造诣,而且各自在科学发明、医学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以及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袁隆平教授也会拉小提琴等艺术与科学联姻的例子,强调了科学素养与艺术素养并举在科学创新与艺术创新上的重要性。因此,李岚清副总理希望“音乐艺术和其他的科学、学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共同来实施和加强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做出更大贡献”。文章写得生动而富有说服力,从中也可看出李岚清副总理对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的关心与重视。缪先生是很认真地读了这篇文章的,从他在文章多处段落加下划线做标记以示重视即可看出。同年3月,在为韩宝强博士的专著《音的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所作的序言中,缪先生还专门摘引了李岚清副总理这篇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可见先生对文中观点是非常赞同的。在该书序言中,先生还进一步论述道:“‘音乐和科学相通’对于从事学习和研究音乐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带有学术方向性的命题。我们学习或研究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时,不仅需要把握各种音乐现象,还要深入理解其科学本质,‘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①

如李岚清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对于普通教育而言,重视音乐艺术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则与我们已经熟知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密切相关。但是,当前社会确也存在这样一种观念误区,即对于并非专门从事音乐学习的一般学生而言,是否掌握一门音乐技能被视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但同时却忽视了专门从事音乐学习者是否应具备其它知识修养的素质要求。不夸张地说,很多专事音乐学习的学生,连一封文字通顺的书信都写不好。因此,缪先生强调从事音乐学习与研究者须具备综合知识结构的思想便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先生还强调指出,作为音乐教师,特别应该具备一种综合的知识结构。2004年,先生先后撰文纪念他的老师丰子恺和吴梦非两位先生。在与笔者两次谈及撰写这两篇文章的目的时,先生都明确指出,这是为了“提倡一种‘综合’或‘融合’的艺术教育思想”。先生认为,现在的艺术教育是有问题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分工过于明细,因此老师与学生的知识结构都越来越单一”;因此,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是一个“通才”而非“专才”。在先生看来,丰子恺、吴梦非等艺术教育家都是通才而非专才。

一个耄耋之年的音乐老人,依然在关心着音乐与科学、素质教育等事关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问题,每念及此,不禁使人产生由衷的敬仰之情。

三、 对当代音乐教育问题的批评

依笔者之见,先生对音乐教育的重视超过了对任何一个学术问题的关注。记得每一次与先生见面,先生谈得最多的就是音乐教育问题。而且,对于当前的普通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先生都有着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早在百年前的1907年,王国维就指出了学校唱歌的根本目的在于美育,而非以德育替代美育。王国维认为:“虽有声无词之音乐,自有陶冶品性,使之高尚和平之力,故不必用修身科之材料为唱歌科之材料也。故选择歌词之标准,宁从前者而不从后者。若徒以干燥拙劣之辞,述道德上之教训,恐第二目的未达,而已失其第一目的矣。欲达第一目的,则于声音之美外,自当益以歌词之美。……循此标准,则唱歌科庶不致为修身科之奴隶,而得保其独立之位置欤。”①王国维在上世纪初叶指出的学堂乐歌时期音乐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强调与重视美育的今天是否依然存在呢?

在缪先生看来,普通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实施美育,美育是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但是,先生也指出,直到今天,在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依然存在过于强调音乐为其它目的服务乃至流于说教、失于美育的现象:“许多歌曲的歌词内容,并不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也难以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感知能力;学生上音乐课不是上德育课或其它课,而是为了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因此,先生认为,普通音乐教育应以如何更好地实施美育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先生朴素而尊重教育规律的认识,对于正确认识普通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更好地实施音乐美育,无疑具有重要而积极的建设意义。

说起今天的专业音乐教育,很多人或许都有一种“大跃进”的感受。以笔者所在的山东省为例:在17地市中,每一地市至少有一所高校有音乐系的设置,所有师范院校均下设音乐系或音乐学院,此外,一些综合性大学乃至个别专业性很强的理工科院校也都开设了专门的音乐系;每个音乐院系每年的招生数量多者数百人,少者几十人。笔者曾戏称音乐教育成了“唐僧肉”了。是什么促使音乐教育如此“看好”?缪先生对此却颇为忧虑。今年4月缪老百岁华诞前夕,在与笔者再次谈及音乐教育问题时,先生颇有点儿激动地说:“西方的音乐教育是很发达的,但西方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中国的音乐学院多,听说我们现在有八十多个音乐学院了。”

先生是把全国许多艺术学院、师范大学中的“音乐学院”也包括在内的。的确,客观地讲,目前我国一些音乐院系在“量”上的不断增加并没有带来音乐教育在“质”上的提高。近年来,音乐考生的数量逐年递增,与此同时,各地高校的音乐院系也相应地扩大了招生计划。但是,扩招带来的结果是,一些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中,不但技术理论课自然而然地成为合堂大课,声乐、钢琴等表演性课程,也都早就出现了“齐唱”“齐奏”的无奈之举。 学生自身音乐素质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掉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概而论的基本训练课,教育质量滑坡现象已经存在。更为严重的是,招生时的火爆现象和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缪先生对目前出现的这种非正常现象也比较了解,每谈及此,先生都显得十分担忧。他以自己从事专业音乐教育的经历和当下专业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对比后认为:“现在的音乐教育,因为扩大招生和一些院校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学效果远不及以前学生数量少的时候;而且,这样下去,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音乐教育问题,而是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先生忧虑的这个问题,当然也不仅仅是音乐教育上的问题,它实质上反映了当前中国教育中依然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功利思想以及缺乏良性的社会宏观调控等诸多问题。这是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的。

四、 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的点滴反思

先生一生亲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对其中的体味远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因此,在与先生的交往中,我也经常会问及他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发展的认识和看法。先生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许多早年的音乐经历依然能够清晰地记得,同时也有着自己非常客观的认识与评价。先生曾谈及许多有关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问题,但在我印象里,在对历史的反思中,谈的最多的是“文革”时期极左政治对音乐文化的钳制和对音乐家的迫害。2002年10月,缪老在一次和笔者的谈话中说:

“20世纪好多事情我是亲眼见过的,有的是亲自参与的。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左’和‘右’的斗争。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功有过,这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要忘记人家的贡献就够了。”“马思聪后来逃到美国,说他叛国,可是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能逃到美国去吗?那个时候几乎整天搞运动,搞政治;从5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搞,一会儿这个运动,一会儿那个运动,好多知识分子去劳动改造、扫地。我们还到农村去搞音乐学院,好多事情现在想来真是可笑。”“‘文化大革命’死了好多人哪,有的不堪侮辱而自杀,甚至全家自杀,有的被活活打死……贺绿汀被称为‘音乐界的硬骨头’,可他要是在天津的话可能就活不成了,天津的红卫兵打死了好多人。”

回想一生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先生曾不无感慨地说:“由于打仗的缘故,我中学时就开始逃难,多少年来吃饭都成问题,‘左’‘右’问题根本不算什么问题。我翻译该丘斯的书,都是在煤油灯下完成的。”回到现实中,先生笑着对我说:“你们这代人比我们幸运、幸福,没有遭过我们当时受过的那么多的灾难。”先生从来有着淡泊、平和而乐观的心态,正是这种常人不多有的心态,使得先生能够从容面对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音乐界所经历的光荣与耻辱、辉煌与苦难。尽管先生追忆的“文革”时期极左政治对音乐文化的摧残早已成为历史云烟,今天的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亦非过去所可同日而语,但先生在百岁之龄、21世纪初叶的今天回顾与反思那段永远值得警醒的历史,对于未来中国音乐文化的健康发展,依然有着引人思索的积极意义。

熟悉缪老的人都深为缪老一生淡泊明志、笔耕不辍的精神所打动,先生堪称“乐坛夫子,学苑师范”。去年今岁笔者两次拜望先生时,先生都谈及正在将早年发表于刘天华主办的《音乐杂志》上的一篇记录整理民间音乐的文章中的曲谱加以改编,使之能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所用,其贯穿一生的“孺子牛”精神由是可见。回顾过去的百年,先生在八十余年的音乐生涯中,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做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贡献。正如笔者在开篇所言,缪先生的贡献与成就远非一篇文章所可概括与归纳,面对缪老就像面对一部丰厚的音乐书籍,其中的每一页都值得我们充满敬意地细细品读与学习。值先生百岁华诞之际,在这篇短文的最后,笔者愿将最美好的祝愿献给尊敬的缪老,衷心祝愿缪老身体健康,再谱华章!

①王国维《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材料》,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1840—1919),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第229—230页。

冯长春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师“范” 篇12

关键词:师范类英语学生,院系自主负责模式,联合编队模式,实习支教模式

1. 引言

教育实习是师范类学生必经的教学实践环节, 是各专业组织学生进行的现场教学形式。为确保实习这一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得到有效保障, 师范院校在教育实习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也在实习组织模式、实习内容、实习生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为新形势下教师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 就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实习模式进行分析与评价, 以便更好地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目前的实习组织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种模式:学校监管下的院系自主负责模式、学校统一管理的联合编队模式和顶岗实习模式。

2. 院系自主负责模式

院系自主负责教育实习是大学扩招以前学校实行的实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各学院/系自主负责学生的实习工作。学校、学院层面的工作主要是实习基地的建设, 具体的事务由系组织、监管、完成。

2.1 实习工作的组织

学院在自主负责模式下, 进行教育实习的管理组织工作, 如联系实习基地, 向实习基地报送实习生名单, 落实实习生的住宿吃饭等日常生活事宜, 这些都由学院负责完成。学院的另一项工作是选派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由本专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 负责实习指导及管理工作。

2.2 实习

学生实习分三个阶段:试讲、见习、上课。试讲阶段主要在本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要求每个学生在正式进入实习基地前, 接受一定的培训, 熟悉所要授课的内容, 完成模拟教学任务。

试讲阶段是学院负责实习模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此阶段为学生将要进行的上课阶段打基础。因此, 这一阶段指导教师的指导认真与否, 学生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实习工作的成败, 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终身的职业发展, 因为在这一阶段, 实习指导教师的语言观、教学观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实习生的语言观、教学观。

见习工作在实习基地完成, 要求实习生观摩实习基地教师的教学。通过观摩, 学习实习基地教师的授课, 对一节课的教学形成直观的印象;通过观察, 了解班级和学生的情况;通过交流, 熟悉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设计效率。

课堂教学主要在实习基地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授课时数、授课方法及班主任实习等方面视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此期间, 基地指导教师就实习生在讲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正意见和建议, 为实习生教学技巧的完善提供帮助。

2.3 评价

以学院为主负责的教育实习能有效地保证实习生上课前的准备工作的实施, 包括心理准备、技巧准备、课堂突发事件的准备等。因为是英语专业教师指导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所以能有针对性地从专业角度提出改进意见, 有利于实习生专业的发展。但随着实习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仅仅依靠学院完成教育实习工作, 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 需要采用新的管理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3. 学校统一管理的联合合编队模式

3.1 产生背景

随着高校扩招, 实习生数量急剧膨胀, 给教育实习带来很大的挑战。实习生人数的增长, 给实习基地的维持与建设及实习工作的组织安排造成很大的困难, 带来诸多不便。仅凭学院的一己之力很难组织协调复杂的实习工作。为了更好地调拨资金, 更好地建设实习基地, 统一管理的混合编队实习模式应运而生。

3.2 管理形式及评价

混合编队实习是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的一种实习模式。在此模式下, 各专业的学生不再是“各自为政”, 分不同时间去实习基地实习, 而是由学校统一组织, 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基地的需求, 分编成“混合队”, 进驻各个实习基地开始实习工作。指导教师由学校从各学院抽调, 根据实习学生人数派遣。

混合编队实习有效地重组优化资源, 促进各专业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解决学院层面不能解决的问题。但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还存在不足之处, 即指导教师不能有效地进行指导。混合编队的指导教师由学校统一指派, 结果可能是体育专业或化学专业的教师指导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差异性, 教师不能起到指导的作用, 很大程度上只是起到“监护人”的作用。而在实习阶段, 对学生来说, 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之间的帮教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Freeman (2000) 指出的那样, 这种帮教关系的目的是让实习教师发展、锻炼、提高自己作为语言教师的能力。进一步讲, 教师教育者在帮助实习教师时, 应基于这样一种假设:一个人能够教会另一个人教学的方法。但这种“教别人学会教学”的帮助不能超越限度。帮助不足无济于事, 过度则使实习教师过分依赖指导教师确定的标准, 妨碍自己的发展。目前, 混合编队教育实习的不足之处正是指导教师帮助不足的问题。

4. 支教实习

4.1 产生背景

2010年始, 为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一些师范院校承担农村英语教师的置换脱产研修任务, 同时派遣师范类学生去相应学校支教实习。与院系自主负责和混合编队实习不同的是, 置换顶岗目前是针对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行的一种实习方式。在完成一年的专业学习之后, 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由学校统一组织到农村中学实习。

4.2 实习过程

支教实习的准备工作是很重要的环节。首先, 要求实习生能将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 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等。其次, 实习前对实习生进行微格培训, 以保障实习的顺利完成。

实习基地学校为每位顶岗实习研究生委派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帮助尽快转变身份, 更快、更好地融入中学教育教学中。

作为实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课堂教学是实习生的“试验田”。在此过程中, 实习生不断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在探索中修正原有经验中的不足之处, 深化对教学的认识。同时, 每位研究生带着问题参加支教实习, 与当地学校老师一起着力解决一些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小问题, 收集大量的课堂教学资料和教育教学信息。

4.3 成果及评价

置换顶岗为“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途径, 构建教师交流的平台”, 促进农村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让我们反思:重建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 (张仰奋, 2010) 。同时, 实习生为高等师范院校与一线中小学架起友谊桥梁, 一线中小学可以利用高等师范院校优质的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的办学效率, 高等师范院校也可以一线学校为基地, 培养更多的教师资源, 真正实现“双赢”。

5. 结语

教育实习的模式根据时代的发展, 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完善。英语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要根据本校的特点, 基于本地的需要不断调整完善。通过对英语类学生实习的三大模式的概括和总结, 我们对其有了基本的了解, 认识到其特点及不足之处。只有发现问题, 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Freeman.D.2000.Intervening in practice teaching.In:Richards.J.C&Nunan.D (Eds) ,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教师教育研究, 2012 (1) .

[2]蹇世琼, 饶从满, 回俊松.教育实习中实习生教学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J].

上一篇:激发和引导下一篇:全国卷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