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视角(通用10篇)
全国卷视角 篇1
一、语篇及语篇特点
语篇是语言使用单位, 它可长可短、可大可小, 可以是口头形式, 也可以是书面形式, 是一个在某个语境中起交际功能的单位 (黄国文2003:17) 。一个语篇如果是一段语义连贯体的话, 就必须有语篇特征———衔接手段、语篇的交际功能、语篇的主述位关系、语篇的语义连贯手段等。语篇不是脱离语境的孤立的句子 (钱敏汝2008:2) , 而是超越句子层面的语义的达成。语篇分析的对象是使用中的语言, 主要研究人们如何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来实现交际目的。语篇分析特别关注微观语篇 (主要指词汇、语法知识) 与宏观语篇 (指文章所体现的意义之间的关系) , 即主要研究语篇中的词汇、语法、句式等写作特点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语篇的主述位的关系、语篇的体裁与题材、语篇的表意功能、语篇的写作意图以及目的等之间的关系。
二、语篇案例的特点及组织修辞分析
笔者以2016年高考英语全国卷 (III) 完形填空为例, 分析其语篇特征, 包括句间、语篇的逻辑符号、确认语句的表意功能、追踪并理解语篇的组织修辞关系、领悟作者的暗示以及暗示之间的逻辑关系、确认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分析语篇中的主述位关系以及分析词汇、语法和语篇之间的关系等, 这有利于提高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效果。
从第一段中作者梦想打败Miller King, 到最后一段中作者被Miller King的坚强毅力和优秀品格所打败, 作者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梦想。文章前后呼应, 首尾相连。
作者在表述该语篇的功能定位时, 采取了宏观语篇中的概念功能, 用语言表达我们的社会经历、看法;语篇功能, 用各种语言手段将语篇中的句内、句间和段落组成连贯文章;人际功能, 用来与别人交往, 建立或者保持与别人的关系, 表达社会关系和交流关系、态度、情感等 (张德禄、刘汝山2003:66) 。三种类型的表意功能交互使用, 实现了读者与语篇交互式阅读的需求, 能根据语境和背景推断语篇的大意、衔接与连贯的手段以及交际意图等。
另外, 作者还使用了逻辑符号和逻辑关联手段, 包括一些隐性的逻辑符号, 有效保持了该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使读者能快速领悟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 并借助这种理解探寻语篇的深层含义 (见表2) 。
语篇的时态结构与作者所叙述事件的时间顺序保持一致, 语篇中的6个转折句体现出前后语句的对比与比较的功能。显然, 语法完整的句子只有在上下文语境和交际场景中才体现出语篇的语意。语篇的写作风格体现出记叙文的写作特点, 讲述了故事所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评价, 将作者的情感态度思维的转变描写得淋漓尽致, 从想打败对手的人转变成被对手打败的人,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三、语篇的功能意义分析
语篇的功能主要涉及概念功能、语篇功能、人际功能三大类。语篇的作者在表述语篇的功能定位时, 采取了对比与比较、详述、评论、赞美、致谢、解释、结论等表意功能来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见表3) 。
以上这些句式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表意功能的交互目的而使用的。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表述各种具体语义时的功能。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些交互功能, 教师可以采用怎样的句式进行表达, 在表达时是否还有同样的句式, 即体现一种功能多种句式的表达。比如, “Football season started in Septemberall summer long I worked out.”这句话体现出解释的功能, 可以对该句进行改写:
例1:Because football season started in September, all summer long I kept practicing playing. (原因状语从句)
例2:Football season started in September, so all summer long I kept practicing playing. (并列句)
例3:Football season starting in September, I kept practicing playing during the summer. (独立主格结构)
将worked out改写为kept practicing playing, 将all summer long改写为during the summer。这种类似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 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建构学习。
四、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
主位和述位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两个重要概念。主位是语篇构成的重要手段, 在语篇信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述位起着传递新信息的作用 (黄国文2003:74) 。研究主述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的意义在于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新信息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主位推进”模式有利于分析句间、段落间乃至全篇的语义连贯 (Michael Mc Carthy&Ronald Carter 2005:70) ,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语篇中的结构性衔接特征, 如主位结构, 体现了语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在语篇的22个句子中, “When I, Just before September, but he didn’t cry, That season, while he, but I often, One afternoon, But even, When we, but you did, how even, damaged but, From that day on”这13个标记主位体现了语篇的时间、地点、方式等背景, 是由作者的语篇发展方向决定的, 是为达到一定的功能和体现语篇体裁而服务的。
另外, 该语篇的非标记主位的框架结构由以下词语组成:
I→That→Football season→I→Miller→I→he→He→he→I→he→we→I→I→I→I→Miller→which→you→I→I→he→that challenge→he→I→we→he→You→I→you→His words→I→he→he→I→I
语篇中的代词I前后出现了15次, 代表作者叙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That将前一句话的述位变成了主位, 体现了解释和补充说明的功能;Football season是为了体现后面的述位所提供的新信息的主位。在接下来的段落中, 频繁出现的he也是故事的主人。接下来的主位His words是为了体现后面的述位所提供的新信息, 详细分析如下:he是第一段中所引出的述位信息, 指语篇故事中所涉及的重要人物Miller King, 在语篇中出现了10次。代词we出现了两次:第一个代词we指代的是“作者所在的足球队和对手Miller King所在的足球队”, 是对前面的述位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解释和补充;第二个we指代的是“作者和Miller King”, 同样是体现前面的述位。代词you出现了三次, 且都是在直接引语中出现的, 三个you都是指作者, 代表作者是直接引语的对象, 说话者是Miller King。代词his出现了一次, 表示作者对Miller King当时所说的话进行了转述, his words在句子中作主语, 代表对前面述位信息的总结。通过对这种非标记主位的框架结构的分析, 学生能有效把握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 能有效回顾篇章的信息内容, 有效解码作者的编码意图,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阅读。
五、语篇特点及试题设置特点
在2016年高考英语全国卷 (III) 完形填空题的选项设置中, 有的只需要理解和读懂选项所在的句子, 而有的则需要读懂相邻句子以及相邻段落的有关内容。在本语段的选项中, 所有试题的选项设置只有逾越句子层次, 才能选出正确选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是考查考生通篇理解该语段衔接与连贯的标志。与此同时, 该题考查的另一个重点是词汇意义及用法, 其中有18个 (除28题涉及连词, 36小题涉及代词外) 主要测试学生对实词 (动词、副词、名词、形容词) 的掌握情况, 间接测试了学生在特定语境中运用词汇、语法的能力。
语篇是一个语义连贯的整体, 是使用中的语言, 涉及的是一种交际活动 (张德禄、刘汝山2003:10) 。语篇应该与交际环境保持一致, 不能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外, 还要具备基本的语篇分析知识和语篇分析方法, 以及通过上下文语境关系理解完形填空这种不完整语篇, 这是答题的关键。该题很好地表达了作者预想表达的与读者实现交互式阅读的意图。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不能灵活把握语篇上下文的语境线索, 这说明学生缺乏有效把握语言的使用与语境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乏对语篇阅读的微技能训练, 缺乏对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整合, 缺乏对课程标准总目标“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理解。
六、思考及结语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较为低级的浅层次的认知维度上, 聚焦在微观语篇下的词汇及语法的学习上, 缺乏对宏观语篇及语言意义的分析, 而完形填空考查的却是高层次的认知维度, 涉及记忆、识别、理解、判断、综合、评价、总结、提炼、反思等, 所涉及的是一种较高级别和较为复杂的语言思维能力 (刘庆思2001:158) 。同时, 在组织修辞方面, 该题不仅涉及词汇、语法的识记, 还体现出词汇、语法手段在上下文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以及分析语篇中的词汇、语法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应深刻领悟微观语篇的结构特征和宏观语篇的功能及意义, 加大对词汇、语法知识在语篇上下文语境中的综合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把语言当作语篇进行教学, 善于引导学生认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等语言要素是如何在语篇产生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以上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形式与语言功能之间的关系,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关系, 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 词汇、语法系统与语篇模式系统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心智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附:
2016年高考完形填空原题
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 (共两节, 满分45分)
第一节完形填空 (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 满分30分)
阅读下面短文, 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 (A、B、C和D) 中, 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参考文献
黄国文.2003.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7, 74.
刘庆思.2001.高考能力测试与试题设计[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58.
钱敏汝.2008.篇章语用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
张德禄, 刘汝山.2003.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运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0, 66.
Michael Mc Carthy&Ronald Carter.2005.Languages as Discourse 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70.
浅析高考英语安徽卷与全国卷差异 篇2
关键词:高考英语;差异;全国卷
安徽省自从2005年开始一直实行自主命题,但从2016年开始,又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试卷(以下简称全国卷)。其实不管是安徽卷还是全国卷,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是围绕课本而来,考查学生对英语相关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较多,但为了使考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考试的动向,许多教师都在仔细研读相关资料和讲解,发现安徽卷在具体能力要求、内容与范围、试卷结构等方面,与全国卷略有差异。下面笔者来浅析一下高考英语安徽卷与全国卷的不同。
一、全国卷与安徽卷试卷结构对比分析
全国卷(150分)其中包括:听力20×1.5分=30分、阅读20×2分=40分、完形填空20×1.5分=30分、语法填空10×1.5分=15分、短文改错10×1分=10分、书面表达25分。
安徽卷(150分)其中包括:听力20×1.5分=30分、阅读20×2分=40分、完形填空20×1.5分=30分、任务型读写10×1分=10分、单项选择10×1.5分=15分、书面表达25分。
二、全国卷与安徽卷试卷结构差异对比分析
全国卷语法填空15分,安徽卷单项选择15分
全国卷短文改错10分,安徽卷任务型读写10分
全国卷七选五阅读40分,安徽卷阅读理解40分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下列启示:(1)全国卷加大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例如,对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冠词、连词、情景交际、三大从句、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动词的时态语态等的考查更加全面和具体,不管是从完形填空题还是改错题的考查上都更能体现出这些知识点。(2)全国卷七选五阅读难度介于普通阅读理解与任务型读写之间,这样看来应该是更加有利于安徽考生答题的。
另外,从具体题型分析来看,每项题型考查都是有一定的侧重点的。例如语法填空题,首先给考生一篇文章,空出十个空格,有的空格后会给出一个单词供考生参考。针对语法填空题,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结合一定的语法知识,注意单词的正确形式,完成填空。尤其注意没给单词提示的空格里只要填写一个单词,但是对于空格后有单词提示的词,一般正常情况下都需要填写两个或三个单词。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注意从词汇、短语、句式和语法几个方面细致、认真地讲解题目以及解题技巧。
再说短文改错题,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原来英语高考中一直是存在短文改错题的,只不过后来改成了任务型读写这一题型,现在随着全国卷的实行,短文改错题又重返试卷。那么针对这一题型,笔者认为,它更加侧重的是基础知识的运用和修改格式的正确把握。所以,我们从短文改错题的练习过程中即可发现,往往它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考查:时态、语态、定语从句引导词、状语从句、副词、形容词、名词单复数变化、代词、冠词、数词等这些方面都经常会被考到。除此之外,在这一题型上我们更加应该注意它的修改格式的正确性。一般来说它的修改格式如下:(1)文中共有10处语言错误,每句中最多有两处。(2)每处错误仅涉及一个单词的增加、删除或修改。增加:在缺词处加一个漏字符号,并在其下面写出该加的词。删除:把多余的词用斜线(\)划掉。修改:在错的词下划一横线,并在该词下面写出修改后的词。
注意:(1)每处错误及其修改均仅限一词;
(2)只允许修改10处,多者(从第11处起)不计分。
所以,针对这些修改格式要求,教师更应该在日常的教学和练习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一定要按照以上各种修改的正确格式对文中错误处进行修改。
最后针对七选五阅读,从解题方法上来说,可以简单归纳成以下几点:读全文,抓中心,分清结构,前后比较,寻找线索(可划掉)。具体来说,读全文,不仅仅是读懂文章内容,尤其是题目标题,一定要认真阅读,看清要求,即选项中有两项为多余选项,这一点一定要看清。抓中心,就是要找到这篇短文的topic,一般来说,英语文章的话题中心往往在第一段或最后一段比较多。教师在平时的英语阅读教学中,这一点一直都很重要,所以抓中心尤为重要。分清结构,前后比较也是在抓中心为前提下,结合全文结构,前后进行细致的比较,寻找蛛丝马迹,再根据前后文,最终进行筛选,决定每个选项的选择。特别提一下,可划去,言下之意,七选五阅读提供七个选项,有两项多余选项,为了避免看不清楚,建议每个选项在被选用之后可以在选项上划去,以避免重复选择,造成混淆。
全国卷英语备考详细攻略 篇3
一、听力
1.语音是语言的基础,要学好发音,能正确地读才能听的懂。否则会因听不清楚个别单词导致听不懂整个句子。
2.专心听懂一段英语对话比囫囵吞枣听长篇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我们平时记忆单词是用眼看用心记,虽然认识一个词,但有可能听不懂。听力练习是用耳朵对单词再熟悉。在学会精听之后,挑选一些典型的材料进行听写或跟读(听一句复述一句)。
3.尽可能接触更多原始音频,看电影和听实时广播都是泛听。通过泛听习惯正常的语速、语调,关注只有连续说话才会有的连读、略音等。
4.克服心理障碍。刚开始听不懂很正常,每天保证半小时有效的听,贵在长时间坚持。
二、阅读
1.快速阅读,掌握大意。平时阅读或考试做题,都应带着问题快速浏览寻找答案。通过关键词来推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态度。如果阅读速度太慢,就不容易对文章整体把握,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一遍要跳读。第二遍后可以仔细读。
2.学会猜词。不依赖词典,一个单词往往有许多意思,不联系文章特定的情景,很难确定其确切含义。结合上下文和构词法大胆猜测,如能猜中词意,学生的阅读英文兴趣和成就感倍增。
3.找出主题句。主题句一般位于句首,有时会在句中或句末。主题句是每段的关键内容,如能正确把握,对提高阅读理解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由易入难。刚开始可以尝试着读一些英文小故事。进入状态后,可以读一些有生词但可以通过上下文推理出词意的原著简写本。阅读量的扩大,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扩大词汇量,一举两得。
5.背课文精彩段落。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几段反复朗读直至复述或背下来。经常背可以增强英文语感。有了强烈的语感,阅读理解能力会不知不觉地提高。
三、完型填空
1.积累并熟练掌握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重要的语法项目,如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倒装句、情态动词等,要归纳,把零星的知识加以总结概括。每复习一项,就要巩固练习,以做到概念清楚运用灵活。要系统学习词汇、短语搭配、惯用法及一些重要句型。在学习词汇时,要注意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多种含义,也要注意词性的转化。
2.加强训练,真正培养出较强的语感。每日做一、两篇完形填空,同时要注意内容的多样性,难度由适中到偏高。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就会发现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有所提高。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熟练的阅读技巧,克服急躁心理。大量的阅读还要以熟练的技巧为前提,良好的习惯为保证。完形填空文章的阅读比较困难,需跳过空格,了解文意。应注意分析文章结构,领会上下文逻辑关系,要有根有据的做选择。要控制时间,并着眼于整句的理解,整段的把握,而不是支离破碎的词的拼凑。
4.注意分析错题,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每做完一篇完形填空,都应对所错之处进行分析,总结原因,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以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熟练的解题技巧。
四、语法填空
首先,通读全文,把握其大意。因为“语义”决定着空白处应填一个什么意思的词语并采用什么样的语法形式,也有利于在“填空”时进行必要的逻辑推理。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空,先跳过去,等检查时再仔细考虑。
其次,要通过字里行间的意思推断作者的观点、意图和立场,这种理解直接影响考生的填词决定。
最后,在做题前要特别关注整篇文章的时态转换,要把有关标志词及时间状语画出来,看看是否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边读边填、先易后难、逐一突破。
五、短文改错
短文错误可以分为:
词类错误(如名词可不可数,单复数形式;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时态与主语一致;代词指代问题;冠词;介词;词性;固定的短语搭配等)。
句类错误(时态一致,主谓一致,虚拟语气等)。
语篇错误(连接词不符合文意;单词的意思不符合文意)。
每做一篇就把每个语法点归一下类,并且统计一下哪些出现的频率高。如果属于固定搭配的错误占很多分数的话,你就要着重补常用的固定搭配了。要养成好习惯,看到英语句子就想想这个有没有以上各类错误。
六、作文
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必须打下扎实的基础。
1.明确句子的八大成分(主,谓,宾,定,状,补足语,表,同位语)
2.掌握五种基本句式(主+谓;主+谓+宾;主+系+表;主+谓+间宾+直宾;主+谓+宾+宾补)
3.正确使用并列句,从句以及非谓语动词
写出正确完整的句子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想得到漂亮的分数,就得写出精致的句子。
4.灵活贴切地运用高级词汇和高级句式
例如:我们可以用limitless替换much protection中的much;可以用vital替换which is important for us中的important。可以适当用强调句型,倒装句,省略句,虚拟语气以及with复合结构来替代简单陈述。
5.句子间,段落间要有自然的衔接和过渡
6.写好开头和结尾
全国卷视角 篇4
评析中涉及的观点不少属于笔者个人的认识,愿与广大师生及语文界同仁交流。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 文 第Ⅰ卷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A
[评析]考查字音的目的是正确认读汉字,以词语为载体考查认读,是命题的一贯作法。该题涉及16个词语,其中,双音合成词8个,成语8个,都是常用词语,认读目的在于应用,认读汉字应当在积累和应用词语的过程中进行。
A组加点的四个字形异音同,其中,“炽”“饬”“叱”容易错读;B组中的“唆”不大容易与“夙”“肃”“溯”读音混同,这个选项设计比较粗糙;C组从两个角度设计错读,一是声调,“憩”“迄”读qì(四声),“戚”读qī(一声),二是生字错读,“忾”容易错读为qì,这个选项设计有一定难度;D组中“溘”应读kè容易错读为hé或h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梦魇 春风和煦 不可或缺
有志者事竞成
B.置喙 如日中天 轻歌曼舞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C.忤逆 毛骨耸然 拭目以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什物 荆棘丛生 天随人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答案]B
[评析]汉字形音义一体,正确书写汉字的前提是理解字义,牢记字形。字的使用离不开词语,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理解字义,牢记字形,是字词教学的正途。命题坚持以词语为载体考查汉字书写,思路是十分正确的。一道题涉及16个词语,包括双音合成词4个,成语8个,谚语4个,引导考生扩大词语积累范围,增大词语积累数量,导向作用是积极的。
考点的设计部位很讲究,都设在词语容易写错的字上,而写错的原因都是不理解词语的意义。A组“有志者事竟成”中“竟”是“终于”的意思,与“竞争”无关;C组“毛骨耸然”错写,原因是不理解“毛骨悚然”的“悚”是害怕的样子,“毛骨悚然”与“耸立”“危言耸听”风马牛不相及;D组“天随人愿”讲不通,是生造词语,形容事情恰如所愿,可以用“天遂人愿”,也可以用“天从人愿”。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②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 这一技术。
③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模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 能力。
A.毕竟 沿用 鉴赏
B.毕竟 采用 鉴别
C.究竟 沿用 鉴别
D.究竟 采用 鉴赏
[答案]B
[评析] 近义词语辨析,指的是能够辨析为了表达某个意思,所提供的一组近义词语中使用哪个词语更恰当。句子的语意、语气是辨析词语使用正误优劣的根据。
①句在列举了有人对日本汽车和对德国汽车的不同感受之后,归纳道“但这……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这里的归纳,有说到底不过是个人感受的意思,没有弄清楚到底是怎样的感受的意思,因此用“毕竟”恰当;②句中“辉瑞”和“罗氏”并非原来就用“这一技术”,因此谈不到“沿用”,而是放弃原技术,改而“采用”“这一技术”;③句中,“盲目模仿”只能说明缺少“鉴别”能力。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答案]A
[评析]成语使用正误辨析,考点基本设在成语的基本义上,理解成语的意思,就能够辨析使用正误,不理解成语的意思,就无从下手辨析,这个命题思路是正确的,有利于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积累成语。“忍无可忍”是想忍而无法忍的意思,A句中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被毒打,情况应当是“无法忍受”“不堪忍受”的意思,用“忍无可忍”显然与句子的意思不协调,因此是错用。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
B.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C.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D.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答案]C
[评析]标点符号服务于语言表达,其使用规则就是标点符号正确应用于语言表达的规则,因此,只有在语言表达中,辨析标点使用正误这项考查才有意义。单纯从掌握概念性知识的角度考查标点符号使用规则是毫无意义的。
A句中,“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三项任务”是总说(概括),“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是分说(具体),二者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三项任务”后的逗号应改为冒号。此外,这句话是直接引用,“表示”后逗号应改为冒号;B句中,“健康秩序、健康生活”并非书刊名,不应当用书名号,应改为引号,之间的顿号也可以去掉;D句不是疑问句,句末不应该用问号,应改为句号。
6.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B.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世界抗击艾滋病会议的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卫视总裁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D.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答案]C
[评析]语意明确,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造成语意不明确的原因多种多样,但都与词语使用不当有关,都与表达前思考欠周密因而言不及义有关。
A句没能把这样的意思表达清楚:松下公司的这个产品厚度是14厘米,可是给人的视觉感受是比实际厚度稍薄,索尼公司的产品就没有这个效果;B句中“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否定什么呢?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其实,从句意看,说成“经济学家对美国政府的诚意表示怀疑”,意思就表达清楚了;D句中“亲戚”所指不明,限定一下:“小莉家的亲戚”,语意就明确了。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人体干细胞
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囊胚外表是一层扁平细胞,可发育成胚胎的支持组织如胎盘等;中心的腔称为囊胚腔,腔内侧有内细胞群。内细胞群在形成内、中、外三个胚层时开始分化,内胚层分化形成肝、肺和肠等,中胚层分化成骨骼、血液和肌肉等,外胚层分化形成皮肤、眼睛和神经系统等。由于内细胞群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因而这些细胞被认为具有全能性。
成人身上也有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比如骨髓和血液中就有造血干细胞。但是,这些成年干细胞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它们的作用基本上是确定的,例如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环境下的使命就是分化成各种血液细胞。虽然近年来发现成年干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例如在体外培养时,可通过改变条件让骨髓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但是目前还未发现成年干细胞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同时,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而胚胎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达三四百代。因此生物学家们普遍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美国生物学家戴利说:“20世纪是药物治疗的时代,21世纪则是细胞治疗的时代。”
目前,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一个重点是用来产生神经细胞,以修复受损伤的神经系统。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一个实验室用病毒感染老鼠的脊髓神经,使之瘫痪,然后从人的胚胎组织分离出来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注射到瘫痪老鼠的脊髓中。三个月后经过治疗的老鼠能蹒跚走路,而未经治疗的老鼠依然故我。解剖结果显示,这些来自人类胚胎的干细胞已经布满了老鼠的脊髓,并具有成熟的神经细胞的特征。
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
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胚胎干细胞分化的组织是否会在人体内无限度地增殖,甚至形成肿瘤,科学家必须小心提防,以免未得其利,先受其害。而分离干细胞必须“杀死”胚胎,这是否属于谋杀,也正在成为媒体和饭桌上争吵不休的话题。
阅读文本是自然科学类文章《人体干细胞》,介绍了有关人体干细胞的知识和开展研究的情况。全文5段。
第1段介绍人类胚胎干细胞及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第2段介绍成人身上的干细胞及其作用;第3段介绍目前用胚胎干细胞产生神经细胞的研究情况;第4段介绍用胚胎干细胞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的研究情况;第5段介绍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技术上和社会伦理方面的问题。
7.下列对“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胚胎干细胞即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和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B.人类胚胎干细胞就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C.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囊胚中可发育成胎盘、肝、肺、骨骼、皮肤等的全能性细胞。
D.人类胚胎干细胞不仅指人类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
[答案]B
[评析]从备选答案看,这道题对应的阅读区间是第一段,定向筛选的语句首先是“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那么,“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指什么?“囊胚中”明确了部位,A项错就错在弄错了部位,“囊胚外表……”怎么会有人类胚胎干细胞呢?此外要明确,“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才是胚胎干细胞,文中说:“内细胞群在……时开始分化”,可见,内细胞群就是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即人类胚胎干细胞;C项中“发育成胎盘”的是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D项错把人类胚胎干细胞与成人身上的干细胞混为一谈了。
8.文中生物学家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下列不属于生物学家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成年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
B.成年干细胞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
C.成年干细胞并不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
D.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到三四百代。
[答案] A
[评析] 这道题对应的阅读区间是第二段,试题从观点与材料关系的角度让考生判定文本中有关材料的归属。“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一个“更”字已经清楚表明了这个判断来自比较,即成年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研究价值的比较。B、C、D三项谈的都是比较,A项谈的是成年干细胞所在部位,与研究价值无关。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都属于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
B.成年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化方向是确定的,在体外培养时其分化方向则是不确定的。
C.所谓“细胞治疗的时代”,主要是指利用胚胎干细胞治疗疾病的时代。
D.利用胚胎干细胞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以治疗糖尿病,已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答案]B
[评析]这道题对应的阅读区间是第二段和第四段。A项是对文中“成人身上也有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比如骨髓和血液中就有造血干细胞……”的正确提要;B项“成年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其分化方向则是不确定的”在文中没有根据;C项是对第二段有关内容要点的正确概括,关键信息是“细胞治疗……”中的“细胞”是指“胚胎干细胞”;D项是对第四段内容的正确概括。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B.从人的胚胎组织分离出来的干细胞可以培养成为其他动物的多种组织细胞。
C.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度增殖的危险,所以目前还没有条件在人体上进行移植。
D.胚胎干细胞研究在医学上有令人鼓舞的前景,但在社会伦理上却遇到了很大麻烦。
[答案]A
[评析]这道题对应的阅读范围是全文。A项把在小鼠身上的实验说成在人身上实验成功,这不是推断,是臆断;B项的推断来自“……但是目前还未发现成年干细胞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可见,胚胎干细胞可以培养成为其他动物的多种组织细胞,推断是合乎事理的;C项和D项都是对第五段内容的正确概括和引申,谈不到推断。
(未完待续)
赵大鹏,语文特级教师,北京东城区教研科研中心语文教研室主任。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从教近40年,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语文教学风格。善于科学地指导语文高考总复习训练,多次在电台、电视台介绍高考总复习训练的经验。曾参加国家教委组织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初、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受国家教委职成司和国家语委的委托,主持了全国职高八五规划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
如何应对语文高考回归全国卷 篇5
一、回望 长安回望绣成堆
有人说这是“新一轮高考改革”。并指, 将带来高中三大变化:“走班教学模式”将取代“固定班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将成为中学教学的“新常态”, 不同学科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显著分化。都似乎是给语文带来的好消息。不提, 还是来说语文。
语文的现状离不开整个教育的现状, 整个教育的现状即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进入“深水区”, 教育将沿着以立德树人为导向, 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龙头, 以促进公平为重点, 以管、办、评分类为抓手的方向, 推进改革。语文, 一者首当其冲, 二者当以服从导向为务。
可以细数一下, 这一两年发生了什么。2014 年3月, 教育部连发两份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意见》。这两个文件和语文关系密切。往小里看, 语文, 在高考分值中的权重, 150、180, 乃至于200, 对考生至关重要。往大里说, 立德树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关涉到语文的全部。
2014 年9 月4 日,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个国家最顶层设计的实施意见, 涵盖了义务教育的招生改革, 包括小学、初中, 最主要还是高考制度改革。高考制度改革对高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高考是指挥棒”, 就是这个意思。
而未来的高考, 英语社会化考试, 一年多考, 区分度会降低;数学不分文理, 难度也会降低。语文, 在高考中, 区分度最大, 最容易拉开档次, 因而显得更重要。有人说“得语文者得高考”, 此言不妄。
未来几年将非常关键, 最直接的是现在高一、高二教学及备考会有很大调整。全国卷与湖北卷有很大不同, 全国卷阅读有选考, 2015 年全国考试说明增加了新闻传记。加上湖北学业水平测试的变革, 对教学尤其是学校管理影响不可小觑。
二、审视 只缘生在此山中
近年, 全国语文高考, 有值得关注的五大特点或曰变化, 它积淀在全国和各分省命题的具体实施及经验中。厘清这些特点, 有利于我们认识过去、把握当下、引领未来。五大特点为:
(一) 三贴近———命题按钮
1、贴近时代。
语文, 是时代的产物, 时代的聚焦;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时代, 语文高考须贴近时代, 这应该是必然必须的。比如, 全国卷作文“喂食动物”, 其所蕴含的文明、和谐与法治, “山羊过独木桥”, 其所蕴含的平等、自由与公正, “农民工看病”, 其所蕴含的友善、诚信与敬业等, 无不与时代紧紧相连。
2014 年全国卷新课标2 作文题 “喂食动物”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 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 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 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喜欢”和“禁止”是一对矛盾。“喜欢”乃本性, “禁止”是规则。硬由“喜欢”去碰“规则”, 会带来严重后果。显然, 在自然保护区喂食动物是不规范行为, 因为它违反了规则。考生可以写, 遵守公共道德规范, 做文明遵规守纪人。
这道题目隐含的就是规则问题。自然保护区在制定规则, 而“不少人”却在破坏它。考生可以写“规则”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不要碰“规则”红线。由此还可反观当前的“反腐”, 腐败者的实质就是在违规———党规国法。
同时这则材料还折射出一个教育的问题, 如果我们一味的给孩子“喂食物”, 就会让孩子像动物丧失觅食能力一样, 失去基本的生存能力。考生可以写学会独立, 学会生存, 学会规划人生等等。
全国卷新课标1 作文题 “山羊过独木桥”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 双方队员两两对决, 同时相向而行, 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 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 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 双方相遇时, 会像山羊抵角一样, 尽力使对方落下桥, 自己通过。不过, 2014 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 双方选手相遇时, 互相抱住, 转身换位, 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 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还是“规则”。比赛, 是要规则的。“山羊过独木桥”规定, 比赛双方:两两对决、相向而行、突破阻拦 (过桥获胜) 。预赛中的“新情况”肯定违反规则了, 因为这里面没有“对决”、没有“突破” (当然更没有“阻拦”) 。而另一面, 这里只是一间学校的非完全“对抗”的比赛活动, 类似游戏。设若作为游戏, 则开心、搞笑、精灵、益智, 出人意表, 又是另有情趣了。
“山羊过独木桥”蕴含平等、自由与公正;而其中“新情况”则更显出孩子们的娱乐天性, 童真、狡黠、机灵, 也并非不足称道。
2、贴近现实生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某种意义上, 可以说语文即生活。如此, 表现在高考命题的选题上, 就得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如大纲卷作文直接取材于社会新闻事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 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 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了手术, 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 元, 老王仍欠下4000 多元医药费, 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 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 最终, 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 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 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 作为曾经的患者, 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它包含了农民工、老板、医院三方。问题“解决”似乎很圆满 (偶然的“圆满”) 。
其实, 似还可提出一些问题。如, 1.老板。对老板, 材料有所保留的 (“虽然”一词即明了其“立场”) 。那么, 老板该不该送钱 (因为不是工伤) ?钱是送多还是送少了?2.医院。医院的“默许”基于什么理由?是不是每个农民工都可得到“默许”?3.农民工。感恩, 应该不错。但“打工抵债”, 是否又是以人身作为抵押?他人可否效仿?
这不是纯粹所谓“医患问题”, 也不是如何对待“弱势群体”, 而是一个完整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构建的问题。有了一个完整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则不论老王, 还是老张、老李, 包括老板、医院, 都可按章办事、循例处置。也就不会有材料中的老王、老板、医院的“煞费苦心”了。制度、法规, 比随意处置 (哪怕是做了“好事”) 更重要!
其他如甲卷论述类阅读 《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关注我国当前社会热点中的食品安全问题, 以古 (唐代、汉代) 为鉴, 重在梳理对今天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启示。
全国卷还有一个“我国五年来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图, 也是语言运用题的考试。
3、贴近考生的实际。
注重考生在未来甚至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应用的语文素养, 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如上海卷现代文阅读, 要求用阅读文段中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 具体分析一则新闻报道, 将阅读能力考查与考生实际运用结合在一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2014 年北京高考开始的10分微写作, 开启了高考写作的新样式, 应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新“动向”。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 字。
①毕业前, 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 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 易记忆。
②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鲜明, 有理有据。
③写一段抒情文字 (可写诗歌) , 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 富有文采。
三道题 (选一) , 无不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 且叙述、议论、抒情, 皆可选择。内容与表达, 极大的“自我” (彰显独立的“我”) 的选择空间, 真正体现出高中课程的特质。
(二) 注重思辨能力———命题命门
逻辑思维 (正在修订中的高中语文课标, 提出“批判性思维”) 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养之一, 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高考通过科学严谨的语言材料, 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 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材料中, 发现事物间的联系, 对提高考生的辩证思维和多元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如2014 年的湖北卷作文题。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 这里流水潺潺, 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 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 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 这里古木参天, 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 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 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 只见云海茫茫, 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 自选一个角度, 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文体自定, 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如何有效检测考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创新意识?对此, 试卷在作文命题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关注考生多向思维, 突出思辨色彩, 给考生提供了广阔思维空间, 引导考生进行哲学思考和理性分析。从空间角度看, 材料呈现出“近”与“远” (山脚、山腰、山顶) 等角度;从思辨 (认知) 角度看, “好看”与“更好看”、“有”与“没有”、“登”与“不登”等思辨角度, 可以更为全面地检测考生的思维品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考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历练等状况也可进行整体性的考查。较好地处理了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等之间的关系, 可更好地满足高考语文的测量要求。
再如2014 年上海卷“自由与不自由”, 北京卷的“老规矩”, 江西卷的“探究性学习”, 广东卷的“黑白照片与数码时代”, 这些题目都是容易调动学生想象与联想, 更由于内含富于哲理性思考, 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都具有积极导向。
(三) 文化素养考查———命题核心
语文高考改革要进一步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引导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审美修养和人文精神, 进而理解文学作品、文化著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等内容, 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如2013 年全国卷“现代文阅读”, 选文为何丹《试说明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上的深层涵义》 (摘编) , 以20 世纪后期, 陕西凤雏村出图刻有“凤”字的甲骨4 片为例, 就其形象展开的对凤文化的论述。要求考生依文本, 辨析“凤”的形象, 探讨凤崇拜的起源等。是对华夏先民图腾文化的祭奠与彰显。
还有名篇名句的默写, 给出一个情境, 要求写出相应名篇中的名句。这种考查难度增加了, 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 比单纯测试默写, 更有难度, 其文化价值、文化含量更高。如:
(1)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 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 李白《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写山势高险, 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 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文化素养题还有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比如选一段文言文人物传记, 用主观题的方式, 考韩文谥号为“忠定”的理由。像这样的题目也是考查传统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意识地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四) 材料来源———命题拓展
语文高考考的虽然是语文, 但具体材料却不能局限于语文, 而应树立宏观的语文考试观, 以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融合。在多学科、多领域的背景材料中, 通过阅读社会生活中内容丰富、渠道多元的文字、公式、图画、表格等材料, 将收集到的庞杂信息进行筛选和判别、分类和排序、分析和再造, 挖掘信息价值, 生成新的信息。从高考试卷的材料来源看, 既有语文本体的、有哲学的 (辽宁卷《幸福的哲学》) 、有科学的 (重庆卷《科学美》) 、有历史的 (课标卷《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有数学的 (《中国珠算》) 、有生物的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有物理的 (《科学巨人玻尔》) 、有建筑的 (大纲卷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也有信息科学的 (大纲卷语用题“网络阅读”) 。还有材料形式的拓展, 人物传记以相关链接的形式, 出现非连续性文本……
(五) 课外阅读———命题引导
课标规定高中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 总量不少于50 万字。
初中9 年级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 万字以上。7至9 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 篇 (段) 。
这个要求很多学校没有落实。
2013 年四川卷, 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2014 年福建卷, 读《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题目。二者都涉及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将会在新高考中得到不断的体现。
从课外阅读来说, 我们和国外的差距很大, 例如法国规定, 高中二年级应阅读, 16、17 世纪作家蒙田和帕斯卡的作品节选, 高乃依、莫里哀和拉辛格两部作品;20 世纪罗曼罗兰等22 位作家的28 部作品。高中三年级应阅读16、17 世纪作家的作品;18、19世纪雨果等19 位作家额30 部作品;20 世纪普鲁斯特等13 位作家的21 部作品。而作为语文课本的《英文文学》有2800 多页, 包括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节选或全文。我们则只有那么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 增大学生阅读量将是对语文的一大要求。
三、应对 山顶千门次第开
请先尝试做一道曾经用于中央机关招考的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正式试题:
正是由于有人像哥白尼、开普勒那样执着地坚持长期得不到实践支持的理论, 有人像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那样大胆地怀疑得到无数实践支持的理论, 科学才得以进步。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之一。
C、有些实践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D、实践是我们关于真理的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被认为是毋庸置疑的, 其实在学理上, 站不住脚。以屠呦呦的青蒿素为例, 其研究成果, 被命名为“191 样品”, 即它曾经190 次被“实践”所否定, 幸亏屠呦呦没有所谓的“实践标准”, 她不言放弃, 终在191 次试验中取得进展。真理概念只在宗教领域中有意义, 在科学领域中, 真理概念完全没有意义。在科学史上, 正是由于有人执着地长期坚持得不到实践支持的理论, 也正是由于有人大胆地怀疑得到无数实践支持的理论, 科学才得以进步。只能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 但不是唯一标准。正确答案应该是C。
这是批判性思维。我们熟知的美国高考SAT, 研究生考试GRE, 等等, 都将这种批判性思维作为重要的考查内容。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语文高考, 都将带来启迪。
语文高考考查理念、要点
1.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和传统文化考查;
2.科学设计命题内容, 增强基础性、综合性;
3.加强独立思考能力考查, 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
4.突出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研究制订能力评分方案, 改进评价方式。
考什么?
1.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 注重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融汇多学科知识内容, 考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2.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获取和加工信息能力的基础上, 结合文字、表格、图片、数据等多种形式的材料, 在语言环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逻辑思维能力。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
4.语言运用和文章写作能力。规范使用汉语普通话的词语、句式及段落表达的能力;书写在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中常见的实用文写作能力;满足学习与研究所需要的辨析论证的分析性写作能力。作文命题将处理好开放与限制的关系, 既要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的发挥, 又要注意防止套作、宿构和模式化写作的倾向的出现。
5.文化素养。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和汲取蕴含在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 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审美修养和人文精神, 形成现实生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
怎么考?
1.试题材料渲染核心价值理念, 体现法治精神, 反映传统文化活力。比如, 在语文学科中, 选取四书五经中倡导社会和谐、尊亲重道等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经典内容, 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有审美意义和人文关怀的文学经典内容, 给考生提供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空间, 思考作品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创新试题设计, 调动思维, 使学生通过理性思考, 达到对试题价值理念的透彻理解。
3.通过试题设问, 有效引导学生形成以积极、发展的眼光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态度, 形成积极主动、进取的态度。
全国卷视角 篇6
一、力求稳定
2016年因为多个省份是第一次参加全国卷语文卷考试,所以国家考试中心在设题方面沿用2015年全国语文卷Ⅰ题型。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试题,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命制,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考查核心素养和传统文化,考点覆盖面和试卷结构合理,能力层级比例配置恰当,试卷难度控制基本合理。大题设题求稳,还是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断句、文化常识、文意理解、翻译)、诗歌阅读(沿用去年唐诗,依然是名家的非名作)、默写、选做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成语、病句、语句衔接、语意连贯、图文转换)、作文。
二、稳中有变
(一)设题点出现了变化:多而杂
2015年语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点设在“于文无据”“与原文不符”,而2016年语文卷却考查了学生“以偏概全”“无中生有”“与原文不符”,明显2016年语文卷在论述类设点上就多了。2015年文言文翻译只考查文言现象中的“倒装句”,但2016年文言文翻译却考查到了“通假字”和“古今异义”。2015年诗歌鉴赏题考查是“描写手法”“思想情感”“作用”等知识点,2016年则考查了“形象”“作用”“思想情感”,明显发生了变化。201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知识点是“线索”“线索的作用”“性格特征”“内容分析”“情节作用”,而2016年则考查“题目内涵”“情节作用”“内容分析”。2015年语文卷病句考查“语序不当”“结构混乱”“偷换主语”,到了2016年语文卷病句就考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表意不明”,两年时间把病句所有类型都考查了。
2016年高考语文卷提醒奋斗在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复习语文知识点上要做到面面俱到,不能顾此失彼。
(二)设题灵活:提高学生能力
2016年语文卷变化最大当属作文。笔者的学生一出考场就哇哇叫,说太变态,没见过这样的考题。是没错,因为2015年考的是新材料作文,再加上福建省普教室一直强调要注意任务驱动型作文,所以笔者在复习的时候更侧重于任务驱动型作文训练。但是在训练图文转换题目的时候,很多题目要说出漫画的寓意,而2016年高考作文就是多了这一个步骤,就把学生给难倒了,还好漫画的寓意并不难,很多学生还是看出了漫画的寓意,作起文章来就不难。作文题目需要考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认真分析事理,然后妥帖地表达看法;需要调动积累,想方设法将场景描摹得详细,将道理阐发得令对方信服;需要发动情感,让文字真正有温度,从而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这种类型的写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写作。今年作文的最大功绩,就是尝试着倡导一种有真感情、真思考的真诚的写作。
图文转换题也是对学生能力提高的进一步考查。2015年图文转换是徽标类,题目是这样:“下面是中国邮政为保护地球水环境发行的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这种题目只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联想力,就能解决,而2016年图文转换是“构思框架”类,题目是这样:“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这样的题目要求学生不单有观察力,还得有逻辑分类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力的要求比2015年高多了。
三、要求考生文化底蕴深厚
从文言阅读第5小题开始就充分考查了学生知识储备量了。第5小题是文化常识,四个选择项分别涉及“首相”“建储”“有司”“契丹”等内容,分属古代文化常识中的“官职”“皇位传承”“称谓”“地理”,一小题四个知识点。第7小题翻译涉及一个通假字“锡”通“赐”和一个古今异义字“从容”学生头脑中要有这个知识储备,在考场上才能快速地翻译准确。而默写虽然都在《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64篇里,但都不是名句,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背诵能力,又因为是语境填空题,这更需要学生对每篇文章的意思要十分理解,而这理解就需要学生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2015年语文卷成语只考查三个近义成语,学生可以根据语境快速地判断出来,而2016年语文卷考查了“举重若轻”“光怪陆离”“改换门庭”“并行不悖”“空谷足音”“奉为圭臬”6个成语,成语的数量是成倍的增长。
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想在高考中语文拿高分是很困难的一件事。2016年高考已尘埃落定,虽然有些人对高考语文卷有颇多争议,但作为奋斗在一线的语文教师,只能拿起笔,低下头,努力备课,努力研究,尽量在课堂上有的放矢,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这才是备考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全国卷视角 篇7
第一大题为论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一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鉴于篇幅,文字请参见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D。D项表述的是:“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可知,《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中商王朝及其殷王世系的真实存在,而并非证明了《史记·殷本纪》中所有内容的真实性。因此D项的表述有误,它是正确选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B项来源于第四段:“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可以发现,古史辨派批判的对象是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而并非是对全部的旧史学进行批判。而且B项“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的表述,也过于绝对。因此B项的表述有误,它是正确选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D。其实在殷墟甲骨文被发现之前,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也是有所凭依的,如《说文》利用小篆来研究古文字,北宋时期的学者利用金文进行研究等等。因此D项的表述“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是不正确的。D项是正确选项。
第二大题
第二大题为古代诗文阅读,分为“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三个部分。
(一)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关于曾公亮的这段文字选自《宋史·曾公亮传》,原文稍长,有1000余字,删节后留下600字的篇幅,适合作为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阅读材料。从整体看,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字又较为浅易,适合对于高中毕业生的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
【试题分析】这种考查方式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断句正确的一项。命题时的具体作法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另一个选项无错误。本题在A、D两项各有一处错误,分别为“移书”属上以及“他境”属下,C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B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A项的“移书”属上,使“移书诘盗”两个有顺承关系的连续动作人为割裂,从而使语义不通。D项的“他境”属下,使“道悉窜”的方向不明,同时又使“夜户不闭”成了“他境”即曾公亮所治郑州以外州县的政绩,明显不符合文意,也是不正确的。C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阅卷场上评分时的困扰,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意味。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涵义的词语,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是关于古代的官制。古代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如唐宋时期的三省长官都属于宰相,首相则是指宰相中居于首位者。而现代政治意义上的首相指君主国家内阁首脑,某些非君主国家的中央政府首脑有时也沿用此称,职权相当于内阁总理。B项的“建储”的字面含义是确立皇位继承人,“储”即“储君”。古代一般实行嫡长子继承制,通常嫡长子会被立为太子。所以“建储”的含义在大多数情况下等同于确立太子。《谷梁传·隐公四年》范宁注“:雍曰:正,谓嫡长也……建储非以私亲,所以定名分。”D项“契丹”考查的是古代历史知识,契丹是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唐灭亡的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中国北方,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辽末,女真族起事,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1125年为金所灭,其余部建立了西辽王国,延续了93年。以上三项表述并无不当之处,都是正确的。只有C项“有司”,说到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这话是对的;但说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是不准确的,决策中枢就不能称为“有司”。所以,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是正确选项。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试题分析】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分析和概括。ABD这三个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不当之处。C项的分析概括说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行文至此,也都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但下文又说,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这不符合原文意思。因为原文“使谕以指意”要表达的意思是派赵滋前往边境地区调解纠纷,而不是另派一个使者与赵滋一同前往。C项所述有误,是正确选项。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参考答案】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虔”“处之”两处。“虔”的含义为诚敬、诚心,现代汉语中的许多相关词汇也都有类似的意思,如虔敬、虔诚等。《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粟枣修,以告虔也。”“处之”实际是一个动宾词组,“处”在这里有处理、对待的意思,“之”指代前文必使人主亲临这件事,联系起来可翻译成“做这样的事”。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救正”“固宠”两处。“救正”的含义是匡正;纠正。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一》:“时当治平,则当陈润色之略;时值丧乱,则当先救正之方。”“固宠”即巩固受宠的地位。《子华子·晏子问党》:“至於君之前,固宠而恃便。”唐王翰《飞燕篇》诗:“采女不得见,专荣固宠昭阳殿。”明李贽《答邓明府书》:“窃取圣人之名以自盖其贪位固宠之私。”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试题选用李白的五言古诗《金陵望汉江》为鉴赏材料。
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景合一,寓比兴之意于写景之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第二问: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试题分析】诗的前两联“汉水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意为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都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在此诗中李白已对万里长江的风光作了一个全面的描绘:上游之秀丽,三峡之急险,中游之宏阔,下游之浩瀚,都有极生动之描写,可以说李白用他的生花妙笔,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这是其它任何诗人所作不到的。而其他诗人,由于局于经历所限,对长江的描绘也只能是一时一处、一鳞一爪的个别描写,虽然他们可能写得很精彩,而不可能对万里长江绘出全图。即使是有人像李白那样有游万里长江的经历,但也未必像李白对长江那样的钟情,或虽钟情而不善于诗。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比喻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体。
9.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试题分析】“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大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这是《庄子·外物》中的一个恢诡语言,任公子从此常常被用来比喻有大作为和才能的人。诗人称任公子大可收起他的钓竿,不必在垂钓了,是对这个典故的反用。清代的王琦阐释说:“因众派安流,水无巨鱼,故任公子钓竿可罢,喻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水无巨鱼,也就是地无巨寇,李白觉得英豪才智之士不必希望有所作为,那是因为天下太平,江河安堵,在归于一统的大唐盛世之下,不会有任何的祸乱发生,那么,即使豪杰之士怀有平定寇盗、重致太平的手段,又哪里有机会去供你施展呢?这样的说法主要表现出的,当然还是对盛世的热情歌颂,但如果结合李白的平生抱负与自我期许,也能感觉到这样的歌颂并不单纯,在这一派祥和安宁之中,隐隐透露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失落。
(三)名篇名句默写
1 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内容分别出自《荀子·劝学》、诸葛亮《出师表》和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其中《荀子·劝学》和《永遇乐(千古江山)》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出师表》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今年的默写与前两年相同,题目延续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不再是简单地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去填写,而是给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要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
乙选考题
第三大题
第三大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了当代著名作家李锐的短篇小说《锄》。李锐曾当过数年下乡知青,他对吕梁山地区的农民及其生活一直抱有浓厚的感情,并因此致力于乡土文学的思考与写作。出于命题需要,对原文进行了一定删改,其“题记”部分,也都予以删除。
1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鉴于篇幅,小说文字请参见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参考答案】D、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
第一题所要考查的是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A项从小说重要而精彩的开头部分设题。寥寥几句对话,不仅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事由,而且也写出了人物的态度,以及事由的背景。由此,六安爷勤劳质朴的老农形象已经展现出来,而他与村民对锄地一事的不同态度也传达了出来。选项对这个开头的解读,有三个点是不准确的,其一为“孤僻”,六安爷与村人态度不同,但他是以温和的口气来回应村人善意的劝阻,并不“孤僻”;其二为“分歧”,这个词语用来描述二者的不同,有些夸大;其三是“埋下伏笔”,下文的写作围绕六安爷的锄地展开,并未纠缠于他与村人的不同,“伏笔”也就无从谈起。所以A项是错误的。
B项考查的是对小说文本细致而深切的理解。西湾村与煤炭公司的谈判,是小说情节发生的背景,离开这一背景而写六安爷的“锄地过瘾”,这一行为也就变成了一个农民的自娱自乐,小说内蕴的悲剧性与时代感就会完全丧失。作为叙事背景,关于谈判的表述是轻描淡写、隐约可见的,而作为时代与社会背景,谈判的表述是深刻而不可或缺的。B项得2分。
C项的设题点是一个重要的细节,百亩园被煤炭公司收购,农业生产被工业生产取代,这篇土地上的景象自然也就发生巨大改变,将会出现“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场景。这里虽然只有区区一句话,但由此可以推知,作者对工业化社会的急遽推进是敏感的,他也更对当下的田园将芜忧心忡忡,因此其中势必也隐含着对乡村生态问题的思考,C项貌似有一定道理。但就本小说的主题来讲,其重心乃在于对“人与土地”这一关系的摹写,不能因为推论的合理性就将对小说主题的解读简单地“跨越”到“环保主题”上去。题干特意使用了“深化”一词,就是为了让考生领会这一层意思。C项是错误的。
D项考查对作品语言风格的领会能力,这种能力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最为看重的。对六安爷锄地的描写占了两个段落,是小说最核心的部分。这两个段落的语言表达突出了真切的身体体验,文字颇见功力,劳动的酣畅愉悦感被充分传达出来。然而,行文中那种人锄合一式的境界越是高妙,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也就越是浓郁。只要考生具备基本的文学感受力,判断这一选项是正确的并不难;由于这一选项属于正面考察文学文本的文字表述,赋分比B项更高,得分为3分。
E项考查对文学人物的理解。小说最后一句写到,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平静固执”可以视为对六安爷性格特征的整体概括。所谓“平静”,指的是六安爷接受了失地、失明的现实,作为一个老人,他似乎并不抗拒这样的“命运”,或者说他最大的“抗拒”也就是不求收获只要耕耘地“过瘾”,这种态度说明了他饱经沧桑;而所谓“固执”,则是指他不听从别人的劝告,不愿像别人那样坐享清福。从这一点来说,也可以认为六安爷是“保守”的,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E选项有合理性。但是,对文学人物的理解,最重要的理解方式,还是要看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其实是含有情感与价值评判意味的,是肯定所谓“先进”并站在这个“先进”的价值立场上做出的否定式评价,这与小说的情感及价值取向有所偏离。如果以E项来解读六安爷,不算错误,但无疑是读偏了,因此本项赋分为1分。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综合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试题分析】这篇小说塑造了六安爷这样一位既遭遇大的时代变动又恰逢个人不幸遭际(即将失明)的农民形象,但标题却使用了他手中的农具“锄”,显然是有寓意的。从李锐的写作初衷来说,这是他的“农具小说”系列之一,他本来就是要以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农具为中心,来展示传统“风物”在当下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落败”,从而表现传统与当代之间的文化撞击;因此从小说的构思来看,以同时作为“物质”与“精神”的“农具”来命名,其实就是立意所在,具有一定的“主题先行”的意味,人物与情节是围绕“农具”来设置的,这篇小说以“锄”为题再自然不过。不过,题目命制的前提当然是考生不具备这一“前理解”的背景知识,考查的是考生对小说文本深层意蕴的体察能力。因此,参考答案中的①②③点,是“锄”的寓意的不同层次,也是递进的层次,考生回答出这三点,就可以获得满分6分。参考答案④,是考虑到由于文本的删改,原小说标题的明确性打了折扣,考生可能会尽量面面俱到地考虑“锄”这一字面信息,包括其词性。如果将锄理解为动词,即锄地,那么对小说的理解重心可能就从人物而转换到行为,即六安爷锄地这一举动背后的意义,“锄的寓意”也就转换为“锄地何为”,那么就是六安爷所说的“过瘾”,他以这种方式对土地、也对他一生的劳作生涯做了一个告别。这个得分点与第(4)题有一定重合,但如上考虑,考生有可能对此题做出类似回答,也应予以鼓励。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着重考查考生体会作品重要语句、文段的丰富含意。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的感知及辨析能力,以及对文学风格的认知能力。这篇小说的文字整体比较质朴平实,与六安爷形象塑造是一致的。但在阅读过程中,读到有关百亩园历史的段落时,读者可以感到,此时的文风似乎略有变化,用辞略显夸饰,连续使用“几千年几百代”、“几千斤几万斤”、“几百万斤几千万斤”等数量大词,且以类似顶针方式将句子连贯起来,形成夸张铺排的文字风格,里面似乎涌动着一种情不自禁的感情力量。这就是叙述方法的“微调”。参考答案正是以由具体到抽象、由历史到现实这样的线索来拟定的,考生只要能够从文学感受出发、理出大致的思路就可以回答出来。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探究的能力。
【试题分析】“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在文中出现了三次,非常明显,这是小说的“题眼”,是小说最核心的句子。考查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就等于考查对这篇小说的深度理解。那么该如何来理解并分析这个句子?题干中给出了两点提示,或者说两条途径,一条指向六安爷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一条指向小说主旨的表达呈现。首先,看这句话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六安爷?这句话的出现有非常明确的语境,它是一句回应,针对的是村人劝阻六安爷锄地。如第(1)题A项所涉及,村人与六安爷的问答对话,已经透露了双方的态度。村人的“咳呀”中有点不耐烦甚至不屑,但仍然是关心的语气,是善意的劝阻;六安爷的回应呢,每次都是“平静地笑笑”、“不紧不慢地笑笑”,然后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他并不打算听从村人,而是依然故我地去锄地,所以他的态度是固执而温和的,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六安爷的基本性格特征。那么接下来,“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究竟是什么意思?还是要从与村人的对话说起。村人劝阻六安爷去锄地,除了天热、眼睛不便之外,还有一个实际的考虑就是“没有收成”,百亩园已经卖掉了,推土机随时都会开进百亩园,锄地不能带来收获,只能是白受累,———小说的结尾就“残酷”而真实地写到了这一既定结局,推土机开进了百亩园,即便那些“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终究还是会被推土机碾压而过———所以,“图啥呀”?六安爷回应说,不“图”收成,“图”“过瘾”。过什么“瘾”呢?只要通读全文,答案很容易找到,六安爷要过的无非是劳作的瘾。如上文对第(1)题D项的分析,六安爷锄地的两个段落,写得酣畅淋漓,写出了六安爷那种“过瘾”的感觉。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难道还没过够这种劳作“瘾”?这就涉及六安爷所遭遇的时代变化与个人生活了。一方面,百亩园即将变成工厂,六安爷将失去劳动场地;一方面,六安爷的眼快要失明,他将失去劳动能力。一个劳动者即将再也无法劳动,只剩下一点可以“过瘾”的机会了,其内心该是何其悲凉?“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是一句悲哀的话,我们可以由此体会到六安爷内心的隐痛。
理解了六安爷这一形象,再提升到小说主旨是顺理成章的。如第(2)题的分析,这篇小说刻画了六安爷这个人物,但不仅仅是为了刻画人物,而是通过刻画人物进行更深刻的反思,即“锄”在今天的意义及命运。扣住“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要考虑,锄地这种“瘾”究竟是什么?“过瘾”的意义何在?参考答案给出的两点,即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第四大题
第四大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本来是为体现高中新课改的选择性而设计的。经过几年考试实践,从实际效果看,选第四大题的考生远远超过选第三大题的。为了解决三、四两大题不相匹配的问题,我们从2013年开始作了两方面改进,一是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使用非连续性文本,二是适当增加题目本身的难度系数。今年在这一命题思路的基础上,选择了作家陈忠实的传记,其意义在于:不仅继续适当提高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难度,以使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匹配程度得到提升,而且也使高考更加贴近我们阅读实用类文本时可能接触和考虑到的各方面信息,如实用类文本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即时性新闻性问题等,从而为未来考查实用类文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文体性质和交往功能、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理解和采信等改革措施提供契机。
本大题选文是作家陈忠实的传记,取材范围包括作家本人的创作谈《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以及研究陈忠实的专家李清霞的最新学术成果,以保证传记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学术质量。陈忠实及其作品《白鹿原》在当代中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正所谓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阅读他的传记,无疑有助于知人论世,理解文学作品的特殊性,了解作家风格的形成过程。陈忠实先生今春去世,本题的命制,也聊表纪念。
【鉴于篇幅《,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请参见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参考答案】D、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对主要观点和文章特色进行鉴赏评价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五个选项的设置,既注重每个选项对材料的总体分析和概括,更注重材料中的一些细节与材料总体的关系,强调实用类文本的泛读必须和细读相结合,实用类文本所包含的信息虽然大体上是客观的,但有其主观性,不能毫无分辨地接受。
本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先看A项,原文既已明确指出陈忠实是赵树理、柳青的影响才走上文学道路,又说他后来急于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可知A项的表达是完全正确的。但因这些信息的概括提炼并不难,也不是整体性的,所以A项只能给2分。
B项分析的是本文的一个局部表述,考查的目的是通过细读文章的局部表述来理解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陈忠实因为《信任》获奖而确立文学自信,这是原文的直接表述。作为一个对于理解陈忠实的文学生涯很重要的事件,它是构成陈忠实被吸纳为专业作家的条件之一,是造成转折的因素之一,未必那么重要,关键性的因素还是他工作单位的变化。因此,B项的表述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够准确,故选B项应该得分,但只能得1分。
C项是对原文有关细节的分析和推断。作家受到一些外来的刺激而做出的一些判断,很难说就是觉悟,更不能说是正确还是错误,而不过是一种焦虑而已。因此,C项的分析和推断是错误的,选C项不能得分。
D项既是对本文整体内容的一个概括,也是对本文和相关链接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解,更是对相关链接中的观点的分析和评价,因此是对题目所给材料的一次整体和局部的分析、理解和评价。相关表述在原文及相关链接中都能获得落实,由此可知D项准确、深刻、细致地覆盖了本文和相关链接的核心观点,因此选D项者得3分。
E项也是一个整体概括和判断,表面上正确的,陈忠实作为一个作家的确也成功了。但这和他的文学生涯是否顺利之间并不是一致的。事实上,原文倾向于呈现陈忠实文学生涯受挫以及因受挫而发生变化的段落,难称一帆风顺。因此E项是错误选项,选E项不能得分。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原文来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括,并不难。参考答案在原文中都有比较直接表述,按图索骥即可。
由于原文给予信息的限制,本题不要求考生给出非常严密的答案,只需说明大致情形即可。本题也不是考查考生的具体行文,答案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对即可。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的文章内容、修辞性质等方面的理解、鉴赏和评价。
【试题分析】“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是个修辞性比较强的表达,虽然并不难,但也需要首先转换成陈忠实取得了怎样的文学成就之类的表达,才能顺利地在原文和相关链接中提取适当的信息作答。一旦考生对题干所采用的修辞性表达有了准确的理解,那么,从原文和相关链接中寻找有效的信息,倒不是什么难事,答案的方向也不外乎陈忠实的文学作品有极高的艺术水准、极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等。
以上这些内容,考生具体写法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对即可。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8分)
【参考答案】
第一问:
“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第二问:
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考查的是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判断的能力,第二问则略有开放,考查其对所做判断的分析和探究能力,给了考生一定的空间。
对于理解作家陈忠实来说,“剥离”和“寻找”是一对关系密切的动词。考生可能容易想到的是“辩证关系”之类的不太准确的字眼,故参考答案采用了分句法,以示尊重。第一问真正具有参考意义的答案其实是后一句“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如果考生能够做出这后一句综合判断,那么,进行分析和探究,也就是易如反掌之事。
第二问的要害在于准确建立不同层面的“剥离”和“寻找”之间的对应关系。陈忠实要剥离的对象不少,找到的对象也不一而足,其中各有一一对应的关系,需要考生仔细比勘、分析和理解。考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也就得到了考察。
本题“参考答案”第二问提出的各个要点,都只是作为参考,鼓励有不同答案,“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这就为考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思考空间和发挥余地。
第II卷表达题
第五大题
第五大题集中测试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3道选择题和2道主观题组成。该大题与2015年相比,题量相同,赋分总体相同,共20分。前面3道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包括成语使用、辨析语病和关联连贯;后面2道表达题,其中语句补写题5分,构思转写题6分。
值得注意的是,第13题考成语使用,第14题考关联连贯,设题方式有所更新。成语使用采用6个成语混排选择的方式,关联连贯采用6项插入性混排选择的方式,给出的词语主要是但不限于传统意义的关联词。
1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⑤⑥D.③④⑥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C项。A项、B项和D项都不恰当。本题给出了六个带成语的句子,其中有三个句子中成语的用法是正确的,另外三个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要求从中选出三个使用正确的句子。第①句中的成语是“举重若轻”,意思是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通常用来比喻能力强。而该句文物展示历史,显然和“举重若轻”这个成语语义不协调,该成语使用不当。第②句中的成语是“光怪陆离”,一般用来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用来形容社会生活画卷是恰当的。第③句中的成语是“改换门庭”,意思是改变门弟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或者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而整句话是说改变了专业,所以此处成语用得不恰当。第④句中的成语是“并行不悖”,意思是同时进行,没有冲突。而整句话是对两本书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比较,说的是两本书对后世的影响差不多,显然是对“并驾齐驱”误用。第⑤句中的成语是“空谷足音”,意思是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用来比喻非常难得的事物、言论等,此处用来比喻老师的教诲,非常恰当。第⑥句中的成语是“奉为圭臬”,常用来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用在该句很恰当。综上,正确的答案是C,即②⑤⑥三个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正确。
1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C.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
D.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病句的能力。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B项。A项、C项和D项都存在错误,但病句类别有所不同。A项的错误在于主谓搭配不当。句子中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作为主语,谓语动词是“启动”,“大赛”和“启动”可以搭配,“大街”只能和“开街”搭配,不能和“启动”搭配。C项的错误是主语残缺,“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的主语应该是“新媒体”,此处不能省略,否则主语就变成了“实时性”,和句义不符。把主语补上,原句就成为正确的句子了。D项的错误是句式杂糅。“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是“在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和“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形成的其他特点”杂糅而成。如要改正,只需保留其中之一即可。
1 5.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方面关联连贯得体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正确选项是A项,只有这一项依次填入空白处最为恰当。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把握上下文所给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比较所给各选项之间的表达差异,三是权衡上下文与选项的语意连贯关系。
本文段说的是中学生初学文言文要不要看译文的问题,贴近学习生活。开篇提出初学文言文“不要依赖译文”的观点,接着从要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角度说明不依赖译文不是绝对的不看译文,然后详述可以怎样参照译文来学习文言文。
具体地看,要确定①的词语,需要了解下文与首句的语意关系,下文说的都是不能绝对看问题,那么①处的“/”“最好”“尽量”都能符合下文的语意要求,只有“一定”是绝对化的词语,不当,这里可以说是一种语气程度的关联。首句后面用了句号,这就决定了②处不宜用“/”的空缺方式表达,否则就成为语法上的残缺,其它三个词语“这”“当然”“也”性质功能有别,“这”具有回指作用,回指也是一种关联连贯方式,此处用它非常合适,“当然”和“也”在这里有软化前面不依赖译文的肯定语气的作用,这与文意是相合的,但没有回指性的“这”连贯程度高。③④⑤处于同一语意关系群,可以放到一起斟酌,相关四个语句中,“看看译文也无妨”是结果,前面三个语句“肯动脑筋”“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译文不是太差”是条件,由于第三个条件句中已经有了关联词“只要”,意味着⑤与③④不能平列,A的“如果”“而且”引导的都是假设条件,“那么”引导的是推论性结果,在译文不差的前提下,只要学习者肯动脑筋又不机械盲目,看看译文是没有问题的;B项的“一旦”“/”“而且”孤立地看没有问题,但“一旦”表示的是与时间相关的假设,而句中或后面不需要也不存在时间要素,所以不当;C项用“如果”“并且”“因此”来关联三个语句,前两个语句形成“如果肯动脑筋,并且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的递进条件关系,没有问题,但“因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显然明示前后是因果关系,这是不符合上下文语意关系的,所以“因此”用得不当;D项则更直接地使用了“因为”“进而”“所以”,与上文语意不接。最后两句是判断关系,⑥“/”能直接显示判断,“也”也能彰显判断,但句中添加“就”就变判断为条件了,添加“仍”则随之增加了对比意味。由上,只有A项的六个关联表现方式都没有问题,其他都或多或少有问题。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红色、蓝色、紫色等颜色的差别。这是因为花青素①: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时则是紫色。更令人称奇的是②,比如有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就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③,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
【参考答案】
示例:
①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
②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
③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给出一个语段,其中有三处空缺,要求在空缺处填入恰当的语句。语段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花青素和花的颜色之间的关系。表面看起来本题有一定的难度,似乎答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实际上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和相关信息提示,准确地进行补写并不困难。先看空缺①,①的前面是“这是因为花青素”,可以大致得出,这儿需要填写的是花青素具有某种特点。后面是“: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时则是紫色”,根据“:”可以知道,后面的句子是对前面句子的解释,根据上下文,可以推导出,补写的语句应为“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再看空缺②,②后面的句子是“比如有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由“比如”可以知道,这句话是对前面的句子的一个举例,再根据这句话是说一种花的颜色一天之内发生多次变化的,可以补写出前面一句“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最后看空缺③,这句话所在的句子是解释花为什么可以一日数变的,前面说”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后面说“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再根据全文花青素和pH值的关系,可以正确补出“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17.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参考答案】示例:本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讲座,并开展三项活动:利用体育课体验太极拳,利用手工课体验中国结和剪纸艺术,年终举行太极拳表演和作品展示。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用简明准确流畅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
【试题分析】该题采用图形与文字混合的形式给出一个构思框架,要求写成一段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语句,该题考查了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而把心里想的东西写出来是常见的语言表达需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答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构思图形的构思特点,二是将所给构思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全国卷视角 篇8
从表中可以看出全国卷Ⅰ高考作文命题的三个特点:一是从命题形式来看每三年一大变;二是从开放程度来看遵循“开放———限制———开放”的发展曲线;三是从改革力度来看不断探索新的命题形式, 敢于弃旧迎新。根据这三个特点, 我们不妨作如下推测。
一、从命题形式来看, 大势所趋
全国卷一向是“稳中求变”, 这既强调了“稳”, 也同时强调了“变”。没有“稳”, 便会显得无所适从;没有“变”, 又会觉得停滞不前。所以最终选择了三年一大变、每年有所微调的方式。每三年一次的大变化有目共睹, 不必多说, 相信2009年全国卷一定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即使是小变化, 每年的微调也有小规律, 以2006年至2008年这三年为例, 所选择的材料分别是“寓言型”“比喻型” (图画) 和“直述型”。材料不同写作要求当然也不同, “寓言型”可以不引述材料, 只要观点符合其材料含义即可;“比喻型”圈子缩小, 应该看到“摔了一跤”不过是人生挫折的一个比喻, 写作时需作引申类比;而“直述型”最好能引述材料, 至少也要在材料的含义内 (跟灾难有关) 写作, 否则将视为偏离题意。由此可知, 在全国卷大张旗鼓地“放开”审题的同时, 其实从来就没有放弃对审题的限制。这就是每年的“小变”。而2009年的“大变”将是什么样呢?我们拭目以待。
二、从开放程度来看, 艰难抉择
从全国卷自身的发展曲线来看, 应该向“限制”发展。不论是从这九年间的走向来分析, 还是从最近这三年的趋势进行研究, 都在表明全国卷在高呼“放开”的同时, 时时刻刻又在思考着如何“限制”。顺着这个思路探究下去, 2009年全国卷将向“思辨型”新材料作文发展。也就是说其审题难度将进一步加大。而采取的措施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给出一个本身有争议的材料, 就像2008年课标卷“小鸟放生”和2008年辽宁卷“道德调查”一样, 其本身不能就事论事说对错, 应该把它放在更宏观的视界或更具开放性的视角进行研究;二是给出几个材料, 进行对比对照, 从而发现本质推究本源;三是给出一些很虚的材料, 比如诗歌, 通过分析其含义探析题意;四是给出一些抽象的材料, 而不是以往感性的材料, 让考生用智慧和理性去面对。这些命题的大前提都是强调“思辨”, 需要考生全面地、辩证地、深入地去认识与发掘。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 比如从2008年上海卷的角度去分析, 现在高考作文的趋势正全面走向“放开”。以上海卷“他们”为例, 审题的门槛更低, 并且在立意上已经真正意义地走向“多元”, 立意完全发展为“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上海的改革有掌声, 也有质疑, 但确实让一些人看到了希望, 受到了启发。为什么高考作文不能向这个方向发展呢?从这个意义上说, 2009年的全国卷很有可能还会继续放开, 甚至会变化为“命题作文”也未可知。
三、从改革力度来看, 值得期待
全国卷2006年的改革是借鉴和修正了2005年湖北卷和2005年上海卷的材料作文体例, 从而开创了现在的新材料作文体例。其改革既能表现出敢于向省市卷学习的勇气和魄力, 也展现出善于提炼、点铁成金、高瞻远瞩的眼光与见识。所以2009年的改革就更会是一个未知数。
不妨作以下几种预测:一是继续新材料作文, 但变感性材料为抽象材料, 把新材料作文发展为思辨型新材料作文;二是借鉴上海卷“他们”的经验, 结合自己新的思考, 变新材料作文为新命题作文, 把命题作文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三是既非新材料作文, 也不是命题作文, 而是一种新的命题方式, 比如出一个问题让考生来用作文回答;四是变单一型一个作文为选题型两个作文, 让考生选择的机会更多。其实, 选题作文早已有之, 像2007年江西卷“语文, 心中的一泓清泉”“语文, 想说爱你不容易”, 2008年浙江卷“触摸城市”“感受乡村”都是选题作文, 只不过这两个选题作文只着眼于立意, 没有着眼于文体。
2009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变脸”, 不可能照搬照抄2008年某一省市的命题形式, 但极有可能会借鉴某些省市极有创意的命题设计。所以分析2008年有代表性的作文是备考的一个重点。
不论2009年最终如何命题, 都值得期待。
四、从复习备考来看, 有的放矢
从整个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来看, 话题作文虽然还有省份偶尔会用, 但早已不再是原来三分天下甚至一统天下的情形了。所以全国卷也基本上不再会出现话题作文, 备考的重心应该放在新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上。
对于新材料作文,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分析并掌握2008年课标卷和2008年辽宁卷的思辨型新材料作文;二是分析并掌握2008年湖南卷的诗句分析型新材料作文;三是分析并掌握2007年全国卷Ⅱ多个材料对举型的新材料作文。三种材料不同, 审题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
对于命题作文, 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分析并掌握2008年上海卷和2008年江苏卷的词语类命题作文;二是分析并掌握2008年安徽卷句子类命题作文。这二类一个强调了“放开”, 一个强调了“限制”, 都有一定的典型性。
从思维训练来看, 应强化训练两种思维:一是发散思维, 二是聚合思维。发散思维为我们打开思路, 聚合思维为我们彰显层次、扣住中心。
从文体训练来看, 应侧重记叙文、议论文及常用应用文的训练, 讲究文体色彩鲜明, 不能把文章写得不伦不类, 更不能写成套话作文。
全国卷视角 篇9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5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北京2003年《考试说明》对文言文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1.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3.文中句子的理解与翻译。4.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5.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6.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
文言阅读选项段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②引《邴原别传》,邴原少时即与管宁俱以节操为时称道。官至魏国丞相徵事。《三国志·邴原传》称其“秉德纯懿,志行忠方,清静足以厉俗,贞固足以干事”。阅读选段难易度适中,试题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但打磨粗糙,如第11题A句考查的“哀”在文中属为动用法,不属《考试说明》要求考查的范围。第12、15题有明显的知识错误,失去了试题考查的效度。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B.崧辞曰。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D.君乃舍之。乃:就
解 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把握。对上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A中的“哀原之言”的“哀”后带有宾语,属为动用法,即“为原之言而哀”,就是同情、怜悯邴原的话及其遭遇,解释为“悲伤”欠妥。 C中“博闻强识”的“识”读“zhì”,通“志”,意思为记,理解为“见识”错,且与“强”无法搭配。D中“君乃舍之”的“乃”是副词,在句中表示做法与事物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应理解为“却、反而、竟然”,理解为“就”错。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解 析
此题考查的侧重点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共有的词的词义许多是有差别的,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套古汉语词。上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试题给出的参考答案是A。B中的“涕零”一词,古汉语中常出现,即“落泪”,现代汉语中这个词已经不用,只是在成语“感激涕零”中还保留着这个义项。C中的“乡里”,句中指所居之乡,即家乡。现代汉语中,“乡里”指家庭久居的地方。D中“交游”古汉语中多指交际、结交朋友。现代汉语中的“交游”也指结交朋友。应该说C、D句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都有相近之处。问题是A中加点的部分“具有”是否就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呢?古汉语中“具”通常作“具备、具有”讲,“有”通常指与“无”相对,表示领有。“具有”在句中显然是“有”的意思,如同《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的“有”。现代汉语对“具有”的解释,即“有”(多用于抽象事物)。要让考生把A中的“具有”理解为如参考答案给出的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实在是难为他们。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B.一则羡其不孤。 秦贪,负其强。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D.当以书相分。 斧斤以时入山林。
解 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C中“不知海之深”与“而笑李渤之陋”两句中的“之”都是助词,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A中两个“而”的意义和用法有异。“原过其旁而泣”的“而”是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子路拱而立”的“而”是连词,表示立的方式或状态。B中两个“其”的意义和用法有别。“羡其不孤”的“其”是人称代词,代他们,即“皆具有父兄”的“书者”;“秦贪,负其强”的“其”是物主代词,代“它的”,即秦国的。D中两个“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当以书相分”的“以”是介词,相当于“用”;“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是介词,作“按、按照”讲。
1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于是遂就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解 析
此题要求考生辨析括号中补出的省略句的省略成分的正误,实际是考查对句意的正确理解。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C。A中“于是遂就书”的主语是“邴原”,不是“师”。B“金玉其行”陈述的对象是“邴原”,不是“师”。D中“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说上述话的人是“孙崧”,而非“邴原”。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解 析
此题考查对文意的正确理解。A项说“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纯属望文生义。原文是“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并非“时常感伤哭泣”。B项是分析邴原舍家乡郑君而远赴外地求学于孙崧的原因。邴原不认同郑君那样埋头书斋的治学方法,用邴原自己的话来回答,即“人各有志,所规不同”,并非认为孙崧的学问比郑君更大。C项邴原直言孙崧“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致使孙崧当面致歉。而邴原反问孙崧“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是在强调“人各有志,所规不同”,并非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试题给出的参考答案认为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D项说“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此项作为正确项值得商榷。从文中看,孙崧在致歉后,又自我介绍说“兖、豫之士,吾多所识,……当以书相分。”显然孙崧此时是表示要用行动帮助邴原。“以书相分”中的“分”疑为“介”的错字。《说文解字》中解释“分”,刖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解释“介”,画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分”“介”二字的篆体、楷体都很相像。“分”疑为“介”的错字,虽属猜测,但在“当以书相分”的上下文意理解上,“介”要比“分”稳妥得多。如果这个猜测不谬,则句中的“书”就应解为“书信”,即孙崧提出要写一封信把邴原推介给自己熟识的兖、豫之士,这才能与下文“持书而别”“藏书于家”衔接照应。退一步,即使像试题这样把“藏书于家”的“书”解为“图书”,D项也难以成立,因为从文中看,邴原虽不认同郑君那样埋头书斋,穷经皓首的治学方法,更赞成治学要接触社会,读活书,经世致用。但不能因此就断定“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且“不读”既在选文中找不到依据,也从情理上讲不通,因为主张接触社会读活书的人,不一定就反对读书。
16.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译文: 。
解 析
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此,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对文中重要句子句意的准确把握,实质是对句中重点词语的把握,重点词语常常有多个义项,一定要通过与前后文的联系进行分析辨别,弄清正确与错误、全面与片面、妥当与偏差的区别,从而确定取舍。如前面第15题对“当以书相分”中的“书”的义项的辨析。
画线句子共5句话。第1句话的关键词是“说”,正确的理解应为“话”或“教诲”。第2句话的关键词是“诚”“苦药良针”,“诚”在句中应解为“确实”或“实在”,“苦药良针”应解为“苦口良药”。第3句话的关键词是“达”“微”“趣”,“达”在句中是“切中”“切合”或“理解明白”的意思。“微”在句中是谦词,指“微小的”“卑微的”。“趣”在句中可解为“志趣”“情趣”“志向”等。第4句与现代汉语没有多大区别。第5句话的关键词是“规”,在句中的意思可解为“规划”“考虑”“打算”“设计”“追求”“向往”等,“所规”即“规划的”“考虑的”“打算的”“设计的”“追求的”等。
译文:先生的话(或先生说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所规”的翻译可以灵活掌握)。
【附译文】
邴原十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穷,很小就成了孤儿。邴原家附近有所学堂,邴原路过学堂伤心地哭泣。老师见了问道:“小孩子为何事悲伤?”邴原回答道:“失去父亲的孩子容易伤心,家境贫寒的孩子容易伤感。那些能读书的孩子,一定都是有父兄的,一来我羡慕他们不是孤儿,二来羡慕他们能有机会求学,内心悲痛而替自己伤心落泪啊。”老师也为邴原的一番话动情而流下了眼泪,就说:“你如果想读书,我可以教你!”邴原回答说:“家里没有供我念书的钱财。”老师说:“如果你有远大志向,我可以白白教你,不收钱财。”这以后邴原就在这所学校里学习。整个冬天,用心诵读《孝经》《论语》。自打儿童时起,就表现突出和别的孩子不同。到他长大后,他的品行如同金玉一样光洁。邴原想远赴外地求学,就到安丘拜访孙崧。孙崧推托说:“你家乡的郑君,你了解他吗?”邴原回答说:“了解。”孙崧说:“郑君治学,纵览古今,研究的范围宽广,博闻强记,探索幽深的道理,实在是求学的人拜访的老师中的楷模啊。现在你却舍弃他,远行千里到我这里,恐怕你认为郑君只是家乡的长者。你好像并不了解郑君却回答说了解他,什么原因呢?”邴原回答说:“先生说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是先生仍然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个人的打算不见得相同。所以才既有登山采玉的人,也有入海采珠的人,怎么可以说登山的人就不了解海的深浅,入海的人就不知道山的高低呢?你说我仅把郑君当作家乡的长者,你是否认为我就是家乡无知的人呢?”孙崧向邴原婉言道歉。并说:“兖州、豫州一带的读书人,很多都是我所认识的,很少有像你这样的;我写封书信向他们推介你。邴原尊重孙崧的意愿,不好意思拒绝他,带着孙崧的信告辞。邴原内心则认为拜师求学开导学问,只有志向高远的人才能做到学识通达,这不像结交朋友,要靠介绍来促成。书信对求学有什么用呢?就把孙崧写的信放在家里,继续外出求学。
全国卷视角 篇10
2013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了三套高考试卷 (两套新课标卷, 一套大纲卷) , 这三份试卷都凸显能力立意, 注重考查核心知识, 全面检测数学思想方法, 题型保持稳定, 注重通性通法.笔者认为这三份试卷供不同考区选用, 利于高校选拔新生, 体现了高考对能力要求的一致性.本文就三个解答题给出解答与简评.
例1 (新课标卷Ⅰ) 已知函数f (x) =x2+ax+b, g (x) =ex (cx+d) , 若曲线y=f (x) 和曲线y=g (x) 都过点P (0, 2) , 且在点P处有相同的切线y=4x+2.
(Ⅰ) 求a, b, c, d的值;
(Ⅱ) 若x≥-2时, f (x) ≤kg (x) , 求k的取值范围.
所以, f (x) =x2+ax+2, g (x) =ex (cx+2) .分别对f (x) , g (x) 求导数, 得
f′ (x) =2x+a, g′ (x) =ex (cx+2+c) ,
f′ (0) =a, g′ (0) =2+c.
∵函数f (x) 与g (x) 的图象在点P (0, 2) 处的切线方程均为y=4x+2,
故a=4, b=2, c=2, d=2.
故f (x) =x2+4x+2, g (x) =2 (x+1) ex.
(Ⅱ) 按题意知, x2+4x+2≤2k (x+1) ex, ∀x≥-2.
取x=-2, 得k≤e2;取x=0, 得k≥1.
所以, 得必要条件1≤k≤e2.
下证充分性:设1≤k≤e2, 令δ (x) =x2+4x+2-2k (x+1) ex, x∈[-2, +∞) , 则δ′ (x) =2 (x+2) (1-kex) .
当k=e2时, δ (x) =x2+4x+2-2 (x+1) ex+2, δ (-2) =0, δ′ (-2) =0, δ′ (x) =2 (x+2) (1-ex+2) <0, ∀x∈ (-2, +∞) , ∴δ (x) 在[-2, +∞) 上递减,
所以, 当x≥-2时, δ (x) ≤δ (-2) =0.
当1≤k<e2时, 令δ′ (x) =0, 得x=-lnk∈ (-2, 0], 列表如下:
∴当x≥-2时, δ (x) ≤δ (-lnk) =ln2k-2lnk= (lnk-2) lnk≤0.
故当1≤k≤e2时, f (x) ≤2kg (x) .
综上所述, 当且仅当1≤k≤e2时, f (x) ≤kg (x) 成立.
另解:把条件“当x≥-2时, f (x) ≤kg (x) ”去掉x=-1, 再分成两段,
∴列表如下:
故δ (x) 在区间[-2, -1) 内的最小值是e2, 在区间 (-1, +∞) 内的最大值是1, 由 (※) 得到k的取值范围是1≤k≤e2.
例2 (新课标卷Ⅱ) 已知函数f (x) =exln (x+m) .
(Ⅰ) 设x=0是f (x) 的极值点, 求m, 并讨论f (x) 的单调性;
(Ⅱ) 当m≤2时, 证明:f (x) >0.
f (x) =ex-ln (x+1) , x∈ (-1, +∞) ,
令δ (x) = (x+m) ex-1, x∈ (-m, +∞) , 则δ′ (x) = (x+m+1) ex>0, 所以, δ (x) 在 (-m, +∞) 上递增, 且δ (2-m) =2e2-m-1≥2-1>0.
∴存在x0∈ (-m, 2-m) , 使得δ (x0) =0, 列表如下:
故对一切x∈ (-m, +∞) , 均有f (x) ≥f (x0) .
其中“=”成立的条件是x0=-1, 但0=δ (x0) =δ (-1) = (m-1) e-1-1, 即2<e=m-1≤1, 矛盾!故“=”不成立.
故当m≤2时, 必有f (x) >0.
另解:当m≤2时, f (x) =ex-ln (x+m) ≥ex-ln (x+2) , 所以, 欲证f (x) =ex-ln (x+m) >0, x∈ (-m, +∞) , 只需证明:ex-ln (x+2) >0, ∀x∈ (-2, +∞) 即可.
下面我们基于函数δ (x) =ex-ln (x+2) 的水平切线, 完成证明.
∴存在x0∈ (-1, 0) , 使得δ′ (x0) =0.
∴当x∈ (-2, x0) 时, δ′ (x) <δ′ (x0) =0;
当x∈ (x0, +∞) 时, δ′ (x) >δ′ (x0) =0.
综上所述, 命题得证.
(Ⅰ) 若x≥0时, f (x) ≤0, 求λ的最小值;
解: (Ⅰ) 按题意, f (0) =0,
(Ⅱ) 对任一正整数n, 有
评注: (1) 三个试题都以导数应用能力立意, 突出对学生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重要数学思想以及运算求解等数学基本能力的考查, 凸显对核心数学知识技能的检测.
(2) 通过上述多种角度探究, 笔者发现这三个题目都留有基于“凸凹性”立意的痕迹, 以不同函数在一个点处的切线立意构建试题, 但“凸凹性”隐蔽得好, 使得试题能够专注于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通性通法的考查, 文字表述得通俗简练, 降低了学生理解的困难, 也使有些学生因竞赛先知“凸凹性”而占不到便宜, 专注于对数学探究和构建能力的考查.
(4) 三个题目题型完全延续以前相应试题的形式, 例3增加了一个用函数不等式证明数列不等式, 内容更丰富一些.笔者以为这个题似乎缘于下面的试题:
(Ⅰ) 用a表示b, c; (Ⅱ) 若f (x) ≥lnx在[1, +∞) 上恒成立, 求a的取值范围;
【全国卷视角】推荐阅读:
全国卷Ⅱ06-14
全国卷高考英语模拟卷07-26
全国卷作文范文08-11
高考全国卷作文08-15
全国卷作文题目09-21
高考全国卷1理综10-22
2022语文全国卷大纲05-22
全国高考2卷作文05-29
高考历史全国卷解析06-05
英语高考范文全国卷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