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Ⅱ

2024-06-14

全国卷Ⅱ(精选12篇)

全国卷Ⅱ 篇1

2014年高考数学 (全国卷Ⅱ) 第20题, 设F1, F2分别是椭圆C:x2/a2+y2/b2=1 (a>b>0) 的左, 右焦点, M是C上一点, 且MF2与x轴垂直, 直线MF1与C的另一个交点为M.

(Ⅰ) 若直线MN的斜率为3/4, 求C的离心率;

(Ⅱ) 若直线MN在y轴上的截距为2, 且|MN|=5|F1N|, 求a, b.

高考参考答案 (Ⅰ) 根据及题设知M (c, b2/a) , 2b2=3ac, 将b2=a2-c2代入2b2=3ac, 解得c/a=1/2, c/a=-2 (舍去) , 故C的离心率为1/2.

(Ⅱ) 由题意, 原点O为F1F2 的中点, MF2与y轴平行, 所以直线MF1与y轴的交点D (0, 2) 是线段MF1的中点, 故b2/a=4, 即

由|MN|=5|F1N|得|DF1|=2|F1N|.

设N (x1, y1) , 由题意知y1<0, 则

代入C的方程, 得

将 (1) 及代入 (2) 得

解得a=7, b2=4a=28.故a=7,

别解1直线MF1与y轴的交点为D (0, 2) , 因为|MN|=5|F1N|, 所以又因为|MF1|+|MF2|=2a, 所以即

作NP与x轴垂直, 垂足为E, 则△NEF1∽△DOF1, 所以N (-3/2c, -1) .因为N在椭圆上, 所以

以下同参考答案.

别解2设|MF1|=4t, |F1N|=t, t>0.

因为|MF1|+|MF2|=|NF1|+|NF2|, 所以4t+4=t+|NF2|, 即|NF2|=3t+4.又因为42+ (2c) 2= (4t) 2, 即4t2=4+c2, 所以

即t=5/2, 所以2a=4t+4=14, a=7, 从而

别解3设直线MN的方程为:y=2/cx+2.又设M (x1, y1) , N (x2, y2) .因为|MN|=5|F1N|, 所以, 所以

(x2-x1, y2-y1) =5 (x2+c, y2) ,

由题设得M (c, b2a) , 所以

将其代入椭圆方程, 得

因为点N在直线MN上, 所以

由 (1) (2) 得

别解5设直线MN的方程为:y=kx+2.又设M (c, y1) , N (x2, y2) .

因为MN在y轴上的截距为2, 原点O为F1F2 的中点, 所以y2=4, 即M (c, 4) .因为|MN|=5|F1N|, 所以x2=-3/2c.

(b2+a2k2) x2+4a2kx+4a2-a2b2=0, 所以

又因为k=2/c, 所以

别解6由题意得M (c, b2/a) , F1 (-c, 0) .直线MF1的方程为

当x=0时,

(收稿日期:2014-06-12)

全国卷Ⅱ 篇2

——题记

那是你我的第一次相约,自此之后,你我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成了知己。

那天是蕉城区篮球中学赛的总决赛,蕉城中学对阵宁德十中。本是7点30分开始的比赛,我7点就到了赛场,手中撑着一把雨伞,在场门口等着你。这是你第一次约我出来看球。数分钟后,我看到你从你父亲的车上走下来,可手里没有雨伞,那倾盆大雨从你的脸上滑落,我急忙跑过去,把你接到伞下,一同入场。

比赛于7点半准时开场。经过两节的撕杀,蕉城中学已经落后了14分,教练叫了暂停,换下你,给你充足的休息时间。你找来我帮忙买瓶水,我拿了钱就扭头往外跑,毕竟你点的水离赛场太远了,我承诺会在第四节后半段准时到达。于是我伞也不拿就往外跑,从蕉城的最南端一路疾跑,到了城北的一家小店内买了那老人的老板自创的运动饮料,在我刚到店时,时间已经过去了10分钟,离我承诺给你的时间还有6分钟。我拿起饮料就往外冲,老板大声呼叫我找的零钱还没拿,我大喊一声:“不要了,来不及了,下次再来拿。”一路上,雨下得更大了,而我眼镜片上雨水已经让我看不清路了,我糊乱地擦了镜片上的水,一路狂奔,累了,想想你在赛区场上挥汗如雨而没有水的补给时,我又加快了步伐。被路上的一个小石子绊倒了,我失去了重心,但心里的第一个想法是保护好饮料。我背部着地,将饮料放在胸前,还好,没有摔坏。我一个翻身,立马跳起,加快步伐,继续奔跑。

终于,我在第四节上半场的最后14秒回到了球场,将饮料送到你的手中。你感动的表情,眼中的泪花,我急忙说:“没事,要感谢我,赢得这场胜利吧!”你点了点头,喝了几口饮料。你一上场,我就倒在了座位上动弹不得,我的腿仿佛已经不是我的了。你在最后两分钟的连突带投为蕉中夺得了区赛的冠军,你在赛后第一个拥抱的人不是队友,而是我。

全国卷Ⅱ 篇3

Ⅰ卷 14-21(每题6分)

14.对一定量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体积缓慢地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气体一定对外界做功

B .在压强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外界对气体一定做功

C. 在体积不断被压缩的过程中,内能一定增加

D.在与外界没有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中,内能一定不变

15.一列横波在x轴上传播,在x=0与x=1cm的两点的振动图线分别如图中实线与虚线所示。由此可以得出

A.波长一定是4cm

B.波的周期一定是4s

C.波的振幅一定是2cm

D.波的传播速度一定是1cm/s

16.如图所示,PQS是固定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的1/4圆周轨道,圆心O在S的正上方,在O和P两点各有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a和b,从同一时刻开始,a自由下落,b沿圆弧下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比b先到达S,它们在S点的动量不相等

B.a与b同时到达S,它们在S点的动量不相等

C.a比b先到达S,它们在S点的动量相等

D.b比a先到达S,它们在S点的动量不相等

17.如图,P是一偏振片,P的透振方向(用带有箭头的实线表示)为竖直方向。下列四种入射光束中,哪几种照射P时能在P的另一侧观察到透射光?

A.太阳光

B.沿竖直方向振动的光

C.沿水平方向振动的光

D.沿与竖直方向成45°角振动的光

18.氢原子在某三个相邻能级之间跃迁时,可发出三种不同波长的辐射光。已知其中的两个波长分别为λ1>λ2,且λ1和λ2,则另一个波长可能是

A.λ1+λ2

B.λ1-λ2

C.λ1λ2λ1+λ2

D.λ1λ2λ1-λ2

19.如图所示,一带负电的质点在固定的正的点电荷作用下绕该正电荷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为T0,轨道平面位于纸面内,质点的速度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现加一垂直于轨道平面的匀强磁场,已知轨道半径并不因此而改变,则

A.若磁场方向指向纸里,质点运动的周期将大于T0

B.若磁场方向指向纸里,质点运动的周期将小于T0

C.若磁场方向指向纸外,质点运动的周期将大于T0

D.若磁场方向指向纸外,质点运动的周期将小于T0

20.假定地球,月球都静止不动,用火箭从地球沿地月连线向月球发射一探测器。假定探测器在地球表面附近脱离火箭。用W表示探测器从脱离火箭处飞到月球的过程中克服地球引力做的功,用Ek表示探测器脱离火箭时的动能,若不计空气阻力,则

A.Ek必须大于或等于W,探测器才能到达月球

B.Ek小于W,探测器也可能到达月球

C.Ek=12 W,探测器一定能到达月球

D.Ek=12W,探测器一定不能到达月球

21.如图所示,在PQ、QR区域中存在着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均垂直于纸面。一导线框abcdefa位于纸面

内,框的邻边都相互垂直,bc边与磁场的边界P重合,导线框与磁场区域的尺寸如图所示。从t=0时刻开始,线框匀速横穿两个磁场区域。以a→b→c→d→e→f为线框中的电动势ε的正方向,以下四个ε-t关系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Ⅱ卷 22-25

22.(17分)(1)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有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A.适当加长摆线

B.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摆球,应选用体积较大的

C.单摆偏离平衡位置的角度不能太大

D.当单摆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经过一次全振动后停止计时,用此时间间隔作为单摆振动的周期

其中对提高测量结果精确度有利的是____

_____________。

(2)有一电流表○A,量程为1mA,内阻rg约为100Ω。要求测量其内阻。可选用器材有:电阻器R0,最大阻值为99999.9Ω;滑动变阻器甲,最大阻值为10kΩ;滑动变阻器乙,最大阻值为2kΩ;电源E1,电动势约为2V,内阻不计;电源E2,电动势约为6V,内阻不计;开关2个,导线若干。

采用的测量电路图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a.断开S1和S2,将R调到最大;b.合上S1调节R使○A满偏;c.合上S2,调节R1使○A半偏,此时可以认为○A的内阻rg=R1。试问:

①在上述可供选择的器材中,可变电阻R1应该选择_____;为了使测量尽量精确,可变电阻R应该选择_____;电源E应该选择_____。

②认为内阻rg=R1,此结果与rg的真实值相比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23.(16分)如图所示,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轨道,由一段斜的直轨道与之相切的圆形轨道连接而成,圆形轨道的半径为R。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从斜轨道上某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然后沿圆形轨道运动。要求物块能通过圆形轨道最高点,且在该最高点与轨道间的压力不能超过5mg(g为重力加速度)。求物块初始位置相对于圆形轨道底部的高度h的取值范围。

24.用放射源钋的α射线轰击铍时,能发射出一种穿透力极强的中性射线,这就是所谓铍“辐射”。1932年,查德威克用铍“辐射”分别照射(轰击)氢和氮(它们可视为处于静止状态)。测得照射后沿铍“辐射”方向高速运动的氢核和氮核的速度之比为7.0。查德威克假设铍“辐射”是由一种质量不为零的中性粒子构成的,从而通过上述实验在历史上首次发现了中子。假设铍“辐射”中的中性粒子与氢或氮发生弹性正碰,试在不考虑相对论效应的条件下计算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的质量。(质量用原子质量单位u表示,1u等于1个12C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取氢核和氮核的质量分别为1.0u和14u。)

25.如图所示,在坐标系Oxy的第一象限中存在沿y轴正方向的匀强电场,场强大小为E。在其它象限中存在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A是y轴上的一点,它到坐标原点O的距离为h;C是x轴上的一点,到O的距离为L。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负电的粒子以某一初速度沿x轴方向从A点进入电场区域,继而通过C点进入磁场区域。并再次通过A点,此时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成锐角。不计重力作用。试求:

(1)粒子经过C点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磁感应强度的大小B。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Ⅱ)物理部分参考答案

14.A 15.BC 16.A 17.ABD 18.CD

19.AD 20.BD 21.C

22.(1)AC

(2)①R0

滑动变阻器甲

E2②偏小

23.设物块在圆形轨道最高点的速度为v,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gh=2mgR+12mv2①

物块在最高点受的力为重力mg、轨道的压力N,有

mg+N=mv2R②

物块能通过最高点的条件是

N≥0③

由②③式得v≥gR④

由①④式得H≥2.5R⑤

按题的需求,N≤5mg,由②式得

v≤6Rg⑥

由①⑥式得h≤5R

h的取值范围是2.5R≤h≤5R

24.设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的质量和速度分别为m和v,氢核的质量为mH。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与氢核发生弹性正碰,碰后两粒子的速度分别为v′和vH′。由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定律得

mv=mv′+mHvH′①

12mv2= 12mv′2+12 mHvH′2②

解得vH′=2mvm+mH③

同理,对于质量为mN的氮核,其碰后速度为

VN′=2mvm+mN④

由③④式可得m=mNvN′-mHvH′vH′-vN′⑤

根据题意可知vH′=7.0vN′

将上式与题给数据代入⑤式得m=1.2u

25.(1)以a表示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加速度,有qE=ma①

加速度沿y轴负方向。设粒子从A点进入电场时的初速度为v0,由A点运动到C点经历的时间为t,则有

全国卷Ⅱ 篇4

例1 (2004.全国卷Ⅱ.理.18)

已知8支球队中有3支弱队, 以抽签的方式将8支球队分为A、B两组, 每组4支.求:

(1) A、B两组中有一组恰有两支弱队的概率;

(2) A组中至少有两支弱队的概率.

(1) 解法一:记"A、B两组中有一组恰有两支弱队"为事件M, 则undefined为"A、B两组中一个小组有3支弱队1支强队, 另一个小组全为强队".则

因为undefined.

所以undefined.

所以A、B两组中有一组恰有两支弱队的概率为undefined.

解法二:记"A、B两组中有一组恰有两支弱队"为事件M, 则事件M有两种情况:

①A组中有两支弱队两支强队;②B组中有两支弱队两支强队.

因为undefined.

所以A、B两组中有一组恰有两支弱队的概率为undefined

(2) 解法一:记"A中至少有两支弱队"为事件N, 则事件N有两种情况:①A组两支弱队两支强队;②A组三支弱队一支强队.

因为undefined.

所以A组中至少有两支弱队的概率undefined.

解法二:因为3支弱队分到A、B两组, 无论怎样分配, A、B两组中至少有一组有两支弱队.则"A、B两组中至少有一组有两支弱队"为必然事件, 其概率为1.对于A、B两组来说, 至少有两支弱队在某组的概率是相同的, 所以A组中至少有两支弱队的概率为undefined.

评析 本题主要考查排列、组合、概率等基本概念和相互独立事件、互斥事件的计算, 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排列、组合及概率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

例2 (2005.全国.卷Ⅱ.理.19)

甲、乙两队进行一场排球比赛, 根据以往经验, 单局比赛甲队胜乙队的概为0.6.本场比赛采用五局三胜制.既先胜三局的队获胜, 比赛结束.设各局比赛相互间没有影响.令ξ为本场比赛的局数, 求的概率分布和数学期望. (精确到0.0001)

解:在五局三胜制的比赛中, 需要比赛的场数ξ的所有取值为3, 4, 5.

①当ξ=3时, 甲队与乙队的比分为3:0或0:3,

所以P (ξ=3) =Cundefined× (0.6) 3× (0.4) 0+Cundefined× (0.6) 0× (0.4) 3=0.28;

②当ξ=4时, 甲队与乙队的比分为3:1或1:3,

所以P (ξ=4) =Cundefined× (0.6) 2× (0.4) 1×0.6+Cundefined× (0.6) 1× (0.4) 2×0.4=0.3744;

③当ξ=5时, 甲队与乙队的比分为3:2或2:3,

所以P (ξ=5) =Cundefined× (0.6) 2× (0.4) 2×0.6+Cundefined× (0.6) 2× (0.4) 2×0.4=0.3456;

所以ξ的分布列为:

所以Eξ=3×0.28+4×0.3744+5×0.3456=0.84+1.4976+1.728=4.0656.

所以ξ的数学期望为4。0656.

[评析]本题是高考概率的一道综合应用题目, 难度适中.本题考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等概念, 要求学生具备运用概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 (2006.全国.卷Ⅱ.理.18)

某批产品成箱包装, 每箱5件, 一用户在购进该批产品前先取出3箱, 再从每箱中任意出取2件产品进行检验.设取出的第一、二、三箱中分别有0件、1件、2件二等品, 其余为一等品.

(I) 用ξ表示抽检的6件产品中二等品的件数, 求ξ的分布列及ξ的数学期望;

(II) 若抽检的6件产品中有2件或2件以上二等品, 用户就拒绝购买这批产品, 求这批产品被用户拒绝的概率.

解: (I) 用户取出的第一、二、三箱中分别有0件、1件、2件二等品, 则ξ可能的值为0, 1, 2, 3.

①当ξ=0时, 从第二箱中的4件一等品中抽2件, 然后从第三箱中的3件一等品中抽2件.

所以undefined;

②当ξ=1时, 有两种抽法: (1) 从第二箱中1件二等品中抽1件, 从4件一等品中抽1件, 然后从第三箱中的3件一等品中抽2件; (2) 从第二箱中的4件一等品中抽2件, 然后从第三箱中的3件一等品中抽1件, 2件二等品中抽1件.

undefined;

②当ξ=2时, 有两种抽法:⑴从第二箱中1件二等品中抽1件, 从4件一等品中抽1件, 然后从第三箱中的3件一等品中抽1件, 2件二等品中抽1件;⑵从第二箱中的4件一等品中抽2件, 然后从第三箱中2件二等品中抽2件.

undefined;

③当ξ=3时, 从第二箱中1件二等品中抽1件, 从4件一等品中抽1件, 然后从第三箱中的2件二等品中抽2件.

undefined;

ξ的分布列为:

ξ的数学期望.

undefined;

(II) 抽检的6件产品中有2件或2件以上二等品, 用户就拒绝购买这批产品.当用户拒绝购买该产品时, 这批产品被拒绝的概率为undefined.

所以, 这批产品被用户拒绝的概率为undefined.

[评析]本题是高考概率的一道综合应用题, 难度较大, 考查学生运用概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点方面, 主要考查组合、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等知识.本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 要求学生准确理解题意, 找出题目的隐藏条件:第一箱中有0件二等品.第一箱产品中没有二等品, 因此求ξ=0时的二等品的概率时, 不需要考虑第一箱产品的情况, 只考虑第二、三箱产品中二等品的情况即可.同时, 还要求学生不重不漏的进行分类.

全国新高考Ⅱ卷高考作文 篇5

一撇一捺,简单的笔画,在书写过程中,却藏有如此多的奥妙,如此曲折的过程,不由得使我陷入了沉思。

漫画中的“人”字书写,由开始的逆锋起笔、藏而不露,到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再从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到最终描红写就。这一过程,不也象征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吗?我认为,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国家民族,在前行路上,前期积淀实力至关重要,只有忍耐沉潜,执着前行,历经迂回曲折,才能破茧成蝶,柳暗花明,拥有飞龙在天之势!

对个体生命而言,在追求梦想之路上,只有学会沉潜,积聚力量,才能在历经艰险之后,磨沙成珠,化茧成蝶,实现梦想!屠呦呦历经半个世纪发现青蒿素,国测一大队56年来,2次下南极,7测珠峰,52次深入沙漠腹地,穿山跨海、经天纬地,哪一次不历经曲折?必须脚踏实地,忍耐沉潜,才能突破重围,一飞冲天,如大写的人字一样顶天立地!

对一个政党而言,在发展的过程中,何尝不是历经千山万水,经过百年沉淀,才拥有今日之强大呢?一百年前南湖上的那首小小的红船,就像“人”字刚刚起笔时,力量微小,所以藏而不露;但随着它撒下的革命的火种,慢慢壮大力量,就像中锋用笔,不偏不倚;而后发展中有停滞,甚至遭到沉重打击,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历经抗战,28年的艰辛与沉潜,中共才最终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使春风又绿神州,华夏再沐朝阳!而当初的50多人的党员,也发展到今天9000多万,这不正像“人”字描红,完成的漂亮书写吗?

再看大国崛起的过程,何尝不历经曲折磨难呢?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不断开始打压,先后发起贸易战、科技战、外交战、金融战……而中国的应对,开始就像“人”字运笔之初,隐而不发,忍受委屈,积聚力量。当我们完成了全面小康的目标,科技取得辉煌成就,嫦娥探月,天问问天,5G领跑全球后,我们终于对美国说,“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这就像人字运笔最后缓缓出头,利剑即将出销,飞龙即将在天!

当然,事物的发展是曲折中前行,螺旋式上升,而不是只写就一次“人字”。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经历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亡,然而中华文明一次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不就是完成了一次次“人”字的书写吗?

全国卷Ⅱ 篇6

一、 2012试卷特点

2012年甘肃考生与西藏,云南,新疆,青海,贵州,内蒙等省区采用英语全国卷II为非听力考卷,其题型和分值与2005年2011年试题完全保持一致。

二、 试题总体分析

1. 体现新课标理念,按照教学大纲和考纲的要求,立足语境语用

试题总体上仍是稳中求变,保持了近几年高考英语学科命题的一贯思路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注重基础,强调运用,突出能力,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在立足于语言运用的前提下,试题更加侧重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英语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且在其基础上有所突破。整套试卷较好地体现了高考选拔人才和指导高中教学的双重作用。依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要求,试题紧跟教材,全面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语用能力的测试。

2. 注重基础知识 考查运用能力

试题突出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结构由易到难,梯度把握得比较好,没有偏题怪题,强调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呈现了基础性、交际性和能力性的特点。将语言作为一个载体,考查对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知识和具有时代性的语篇的理解能力,既测试语言交际和文化基础知识,又突出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重视语言的工具性,突出语言的思想性。整个试卷特别强调基础。总体感觉这次英语试卷的难度和去年的持平,综观今年的英语试题,在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的设置构成上,中等难度的题目占大部分,考生只要有扎实的基础就可以答出比较理想的成绩。

三、 试卷特点分析

1. 单词辩音

概括语音题就是一个字“易”。无论从单词的选择还是对音素的考核上都趋于简单,只要学生会读会认,做好本道题并非难事。

2. 单项填空

单选部分整体难度适中,考查的知识点也是历年高考频繁出现的语言点,涵盖了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冠词、交际用语等,从难度看,单选并不难。但要做好单选,基础知识一定要扎实,并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完形填空

2012年的完形填空延续全国卷的完形填空一贯的题材,没有突破。今年仍然是记叙文。近年来,完形填空文章趋向于叙事体或故事,并带有一定的文化气息,同时还专注于描述人物的心理描写,要求考生揣摩作者的态度。这篇完形填空的文章,语意上很畅顺。文章比较好理解,所设置的题目中,大部分填空跟文章理解相关,所以这部分填空得分就相对容易。其余的是考查考生的词语辨析能力,在一定的情景下来断定哪个词更符合文章的语境。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始终是英语考试中的重中之重,今年阅读理解的五篇文章在选材上继续保持了知识性、趣味性、适用性,信息量大、题材与体裁广泛的特点,彰显文化特色。既涉及人文、教育、社会现象,又有新闻报道等,考查考生快速获取、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文中生词不多,有利于考生对文章的理解。问题的设计和选项总体比较直接明了。

4. 补全对话

今年的补全对话的场景是父女两人谈论购买手机的有关话题。幽默有趣。对话充满着Daughter对获得喜爱的手机的迫切要求。而其父亲有理有据的委婉拒绝。内容简单,考生应该做起来比较容易。

5. 单词拼写

今年的单词拼写题比去年简单,考核的都是平常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汇。考查句式单一,词的形式及时态比较好把握。所考查的都是高二教材前的词汇。要考做好这类题型,一定要牢记考纲词汇。另外,要认真阅读题干,理解上下文所提供的信息,把语句语义与句型结构结合起来,才能正确拼写出正确的单词形式。

6. 短文改错

今年的短文改错题难易程度高于往年,属于中等偏难题。只有三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然,做这类题,只要学生能围绕整篇逻辑,注意文中词法,语法,惯用法的正确运用,在做的过程中,仔细认真,部分学生有拿到高分的把握。

7. 书面表达

今年的写作难度不大,学生有话可说。因为体裁确定,题材为校园生活,与考生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只要考生们书写工整、要点齐全、词句准确,就能拿到理想的分数。当然想得高分,就必然要在增加细节和行文连贯上多下功夫,发挥想象力,这对于考生的基本功以及英语功底也是一个考验。而这些因素才是决定我们的学生能否拿到高分的关键。

答案

第一部分

第一节

1~5 DBCAB

第二节

6~10 DCBDA 11~15 ACBCA

16~20 BACDD

第三节

21~25 BCADB 26~30 DABCA

31~35 BBDAD 36~40 CACCD

第二部分

第一节

41~45 DAABC 46~50 CDACB

51~55 BCDCB 56~60 BDADA

第二节

61~65 ACEFB

第三部分

第一节

66. foreign 67. pride 68. interrupting

69. nationality 70. modern 71. nephew

72. refused 73. bookshelves / bookcases

74. whispering 75. cough

第二节

Dear Editor,

I’m writing to tell you∧opinion about water saving. 76. my

Water is important. We, as well as animal,

77. animals

cannot live without water and neither agriculture or

78. nor

industry can go without it. Yet it seemed water is

79. seems

becoming less and less.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find we don’t have enough water.

80. they

To deal with a problem, I think, we should first

81. the/this/that

go all out to plant trees though trees will help save

82. because/since/as

water. Next, no drinking water should be left running.

83.

Third, we should find ways to reuse the water using

84. used

in washing, especially bath water for which is quite

85. for

a lot, and that will save much water.

Sincerely,

Li Hua

第三节

Hi, Susan,

We’re throwing a surprise party for Xiaoming’s birthday. We’d like to invite you to the party. We want to give him a surprise, so please keep quiet about it. We’ll gather at the Students’ Club at 8 p.m. this Friday, after the evening classes. And it’s going to last about an hour. We each will prepare a little present. When he comes, we’ll light the candles and sing “Happy Birthday” together for him. Then the cake will be cut and we’ll sing songs and play games. It’ll be nice to see how excited he will be. I’m sure you’ll have a good time at the party, too.

Yours,

Li Hua

解析

第一部分

第二节

6. D。考查交际用语。句意:我们今天晚上干什么?此处由下句Whatever you want. 无论你想干什么都行,可知答案为It’s up to you,这取决于你。

7. C。考查冠词。句意:他在跳高比赛中与金牌无缘,但在跳远比赛会再有一次夺金牌的机会。很明显,第一空特指,选用the, 第二空表示再一次机会,即a second chance,故答案C正确。

8. B。考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句意:那天晚上我结束工作很迟,有关详细情况我以后会告诉你,此处which引导定语从句,故答案B正确。

9. D。考查不定代词it固定搭配用法。make it 成功。句意:Sarah今天早晨及时到达机场赶上航班。故答案D正确。

10. A。考查非谓语动词。句意:Tony借给我钱,希望我尽力为他做事。此处hoping与主句的主语是主谓关系,做伴随状语。

11. A。考查状语从句及特殊句式。只要记得hardly... when 的搭配,很容易选出答案A。

12. C。考查动词短语的辨析。 set about doing与set out to do 着手干什么;set up搭建,建立,树立……;set down把……放下,写下……。很明显根据句意理解选C。

13. B。考查副词最高级的用法。句意:我最喜欢物理,其次是生物。此处应该用good 的最高级。故选B。

14. C。考查时态的用法。根据语境理解,主要指过去发生的事情,答案很容易选出。

15. A。考查非谓语动词。be happy to do。句意:这位老人每天晚上坐在电视机前面,很高兴地看到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

16. B。考查介词加关系代词的定语从句。句意:100℃是水沸腾的温度。which指代temperature,在温度前面搭配介词at。

17. A。考查情态动词。此处语境给出“如果我能找到钱的话”,表示ability,故答案A正确。

18. C。考查时态的用法。根据句子时间状语since 9 a.m.,及句意侧重强调:一直在告诉……。故用现在完成进行时,答案C正确。

19. D。考查名词词义的辨析。句意:The Harry Potter books 很受欢迎,在这个城市需求量很大。in great demand 极度需求,需要。符合语境。

20. A。考查交际用语。句意:不要让自己工作太辛苦,放松一点。谢谢。此处You too表示同样劝告对方不要让自己工作太辛苦。

第三节

文章大意: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作者描写了二十年前自己在多次工作面试失败之后处于人生最低谷时,从一个耳环上的“Be happy”得到启示,从而改变人生态度,最终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21. B。依据全句内容及下文可知,尽管作者拥有很多工作经历和硕士学位,但还是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22. C。satisfying令人满意的,句意同上句。

23. A。从下文a school bus 可知作者找到一份开校车的工作来维持生活。

24. D。从下文for I had lost my flat可知作者失去了自己的公寓,故与朋友住在一起。

25. B。参加了五次工作面试都以失败而告终,此处attend表示“参加,出席”。

26. D。由下文作者感到失意,痛苦可知这次又未得到工作。

27. A。在多次面试失败之后作者感叹:为何自己人生如此艰辛?

28. B。此处考查动词短语用法,根据上文内容作者开校车,及本句句意,作者把车停下让小女孩下车,drop off意为“让某人下车”。

29. C。依据此处意思:小女孩交给我一个耳环并说让我保管以防有人来认领。saying现在分词作伴随状语。

30. A。结合上句句意此处in case表示“以免,以防万一”符合句意。

31. B。动词词义辨析。hit此处意为“无意中发现,使某人突然想到”。

32. B。结合上下文,此句意为:我突然领悟到自己一直以来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生活的不幸上而没有注意到生活中的快乐。故attention:注意力,符合句意。

33. D。句意同上题。

34. A。固定短语考查。make a list of 列出……的清单。我列出了五十件让我愉快的事情。

35. D。add... to,把……加到。句意:我决定把更多的事加入到这个单子上。

36. C。按照句意此处为那天晚上“我”接到了一个电话邀请我去做演讲。

37. A。依据下文:200 medical workers,可知电话来自一家大医院的一位女士,邀请“我”去给员工做一个关于工作压力的演讲。

38. C。give a lecture ,固定短语“演讲,讲课”。

39. C。依据上文意思give a oneday lecture 可知此处句意:我一天的演讲进展顺利。

40. D。根据上文内容,最终作者明白正是因为“我”改变了思考的方式才使自己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第二部分

第一节

A篇文章大意: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在严冬季节,作为主人,如何让宠物安全、干净、健康、保暖地度过寒冷天气。

41. D。细节理解题。依据第一段第二、三句话——让宠物置于严寒就会让其处于危险之中,可知答案D。

42. A。推理判断题。依据第二段第三句话“你冷它也冷”可推理出答案。

43. A。细节推断题。依据第三倒数二句话可以得知答案。

44. B。主旨大意题。依据文章体裁及全文内容可得知答案。

B篇文章大意: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一项体育项目——帆船运动应该注意的有关事项

45. C。细节理解题。依据第一段可知。

46. C。词义猜测题。通过文章前面部分所表达的内容可得知答案。

47. D。细节理解题。由最后一段最后一句可知。

48. A。文章出处题。文章主要涉及的是体育娱乐方面的话题,所以选A。

C篇文章大意: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所涉及的话题是有关Facial expressions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含义。

49. C。细节理解题。通过第一段第二句可知答案C。

50. B。细节理解题。从第一段最后一句可推出答案B。

51. B。词义猜测题。依据文章第二段开头的可推理出答案B。

52. C。主旨大意题.全文整体贯穿的是facial expressions话题,不难选出答案。

D篇文章大意:本文是一篇新闻报道。主要报道了在埃塞俄比亚1974年出土的320万年前的木乃伊Lucy将首次出国(美国)巡展的计划。

53. D。推理判断题。通过文章开头的第一句可知。

54. C。词义猜测题。通过此词与后面所出现的“real”相对照,可推理答案为A。

55. B。细节理解题。由文章中的第四段第一句可推理出答案B。

56. B。细节推断题,依据最后一段开头可推理出答案B。

E篇文章大意: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可能是考生理解有困难的一篇。文章中,Stanford University professor Carol Dweck 的观点认为:人看待失败有两种思维模式即“A fixed mindset”(固定思维模式)和“A growth mindset”(成长思维模式)。前者认为:人的成功来源于天赋,他们把失败看成是一种耻辱,而后者认为成功来源于勤奋,他们把失败看成是成长的机会。父母过度的表扬使得“80后”孩子由“成长思维模式”变为“固定思维模式”。所以,Professor Carol Dweck其网上教育工程和著作将引导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让孩子不被困难所挫败。

57. D。细节理解题。可从文章最后一句得出答案D。

58. A。细节推断题。由文章第三段第二句可知答案A。

59. D。细节理解题。由第四最后一句可推理出答案D。

全国卷Ⅱ 篇7

(2014年全国Ⅱ卷, 20题) 纪录片《舌尖 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 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 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 人们感受到的, 不仅有美食的味道, 还有历史的味道, 人情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 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 表明 ()

1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2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3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4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12B.13C.24D.34

从该题四个题干的命制来看, 该题考查考生对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解和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是生活与哲学中的核心考点, 所以, 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从具体四个题干的选项来看, 四个选项的命制又不是对教材的“照搬”, 而是进行了有节制的灵活“变通”。选项1, 尽管教材 上没有“物质 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表述, 但我们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明确知道“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既然“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因此, 二者“总是融合在一起”就是错误的, 排除1;选项3, 教材同样没有这样的表述, 但我们通过教材学习清楚地知道“物质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而“观念的东西却是随着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的”, 显然, 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成为“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的“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3错。排除13, 24就是正确答案, 选C。该题的题干都 做了灵活 性的“变通”, 但这种“变通”是依据于教材的。

读着这样“入乎其理, 出乎其中”的经典好 题, 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如果未来高考客观选择题都能如此命制, 则更是让人欣喜若狂。

(2014全国Ⅱ卷, 16题) 某地乡村 的“民主恳谈 会”大致经历了从公民对具体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对话型恳谈”, 到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管理的“政策型恳谈”, 再到参与政府财政预算的“参与式预算恳谈”三个发展阶段。该地“民主恳谈会”的发展表明 ()

1公民行使预算监督权成为基层民主发展的方 向2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基层民主发展的重要基础3公民参与基层政府预算决策是基层民主建设的目标4沟通交流, 参与决策和管理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

A.13B.14C.23D.24

该题考查“基层民主”的有关知识。“基层民主”在“十八大”以后成为政治生活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也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但是“基层民 主”是一个大 的系统理论体系, 从教材来说, 并没有在政治生活中进行系统阐述, 而只是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这两点来讲解, 而且考试大纲说明要求考生把握的考点是“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该题是以某地乡村的民主发展为背景材料, 表面看来, 背景材料紧扣教材中村民自治的内容。但具体从四个题干的命制来看, 四个题干的命制都是从宏观的基层民主角度着手的, 并没有从具体的村民自治及其意义着手。其一, 宏观的基层民主不能等同于具体的村民自治;其二, “基层民主发展的方向”“基层民主发展的重要基础”“基层民主建设的目标”“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这样的表述, 都是对基层民主定性式的表述, 定性式的表述一般是记忆性的知识, 而教材中没有一处是对基层民主定性式的表述;其三, 如果说该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时事知识的能力的话, 笔者查看了“十八大”报告和相关文件, 也没有找到对基层民主“发展的方向”“重要基础”“建设的目标”“重要内容”的 准确定性。这 样看来, 该题就有脱离教材、脱离考纲的嫌疑。教材中找不到依据, 时事信息中又找不到相关文件, 这让我们的考生怎样“调动和运用知识”?

笔者愚钝, 学养不高, 读到这道题时大脑一片空白。试想:未来我们的高考客观选择题都以这种形式呈现, 我们的学生将怎样面对?我们教师又将怎样 面对?想来, 真是让人担忧。

摘要:高考政治客观选择题题干的命制需要把握两点, 一是依据教材, 二是可以“变通”, 即应“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2014年全国Ⅱ卷第20题的命制很好体现了这一原则, 而该卷16题的命制则有争议。

全国卷Ⅱ 篇8

题目:已知双曲线C:的右焦点为F, 过F且斜率为的直线交C于A、B两点。若, 则C的离心率为 ()

一、问题的解

如图1, 过A、B分别做双曲线右准线的垂线, 垂足为M、N, 过B做BC⊥AM, 垂足为C, x轴与MN、BC分别交于D、H。因为直线AB的斜率是, 其倾斜角是60°, 因此可知∠BAC=60°, AC=ABcos60°=AB, 又根据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有AM=AF, BN=BF, 所以

二、一般情况

双曲线C:=1 (a>0, b>0) 的右焦点为F, 过F且倾斜角为α (α≠90°) 的直线交C于A、B两点。若, 则C的离心率为

证明:分两种情况讨论: (1) 当0°<α<90°时, 如图1, 易知m>1, 过A、B分别做双曲线右准线的垂线, 垂足为M、N, 过B做BC⊥AM, 垂足为C, x轴与MN、BC分别交于D、H。则根据双曲线的性质可知, AF=eAM, BF=eBN, 于是

(2) 当90°<α<180°时, 0<m<1, 如图2, 过A、B分别做双曲线右准线的垂线, 垂足为M、N, 过A做AC⊥BN, 垂足为C, x轴与MN、BC分别交于D、H。则在Rt△ABC中, ∠ABC=180°-α, 同情况 (1) , 可得

三、推广延伸

本结论还可以推广到椭圆和抛物线当中。

1. 椭圆当中的结论

延伸1:椭圆C: (a>b>0) 的右焦点为F, 过F且倾斜角为α (α≠90°) 的直线交C于A、B两点。若, 则C的离心率为

证明:分两种情况: (1) 当0°<α<90°时, 如图3, 易知0<m<1, 过A、B分别做椭圆右准线的垂线, 垂足为M、N, 过A做AC⊥BN, 垂足为C, AC、MN分别交x轴于H, D

根据椭圆的性质, AF=eAM, BF=eBN, 于是由知AM=mBN。

(2) 当90°<α<180°时, m>1, 如图4, 仿照前面讨论双曲线的情况 (2) ,

综上可知, 在椭圆中, 无论是0°<α<90°, 还是90°<α<180°, 都有

2. 抛物线当中的结论

延伸2:抛物线C:y2=2px (p>0) 的焦点为F, 过F且倾斜角为α (α≠90°) 的直线与抛物线C交于A、B两点, 且, 则 (抛物线的离心率是1) 。

证明:分两种情况: (1) 当0°<α<90°时, 如图5, 易知m>1, 过A、B分别做抛物线准线的垂线, 垂足为M、N, 过B做BC⊥AM, 垂足为C, MN交x轴于D, 由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可知AM=AF, BN=BF,

综上可知, 在抛物线中, 无论是0°<α<90°, 还是90°<α<180°, 都有

如果把抛物线结论中的“1”换成离心率e, 也会有。

根据以上探讨, 可以发现, 在双曲线、椭圆、抛物线中, 2009年全国Ⅱ卷理科第11题中的结论可以统一叙述成:

全国卷Ⅱ 篇9

1.1试卷总体评价

201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试卷 (理科) , 重视基础知识, 体现通性通法, 突出思想方法, 试卷结构合理, 不在偏、难、怪处设计问题, 难易适中, 以稳定方式呈现的同时有适度创新, 整个试卷于考生具有良好的亲和性, 有利于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 试卷试题命制表现成熟.

1.2试卷主要特点

1.2.1低起点、重基础, 考查合理, 具有很好的亲和性

2014年试题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性通法的考察.试卷大部分题目起点低、入手容易, 解法多样, 试卷试题很好的亲和性为广大考生的正常作答创造了条件.如, 选择题第1题至第4题、第6题至第9题, 填空题前两题, 所有解答题的第一问, 都是非常容易入手的.试题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常规题, 试卷层次清晰分明, 结构合理, 无论是材料还是图表都是考生熟悉的, 让考生一见如故, 有利于消除考生的紧张心情, 有利于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

1.2.2广覆盖、突主干, 保持稳定, 兼有适度的创新性

2014年的考点主要分布在几何与函数、数列、导数、不等式、向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统计概率等高中数学知识板块中.对于支撑学科体系的主干知识, 如函数的性质、导数的应用、空间几何体、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圆锥曲线、概率的考查保持了较高的比例.对于一些非主干知识, 如集合、复数、算法与框图、二项式等, 也进行了适度考查.详见表1.

说明:不等式在1, 9, 12, 15, 17 (Ⅱ) 中综合考查, 在选考题23考查.

试题既考查全面又重点突出, 一些试题初看平常, 细观别开生面, 常规中不断寻求新组合, 不落俗套.如, 第5题, 以民众关注的空气质量问题为背景, 灵活地考查概率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第19题, 以图表形式反映农村居民家庭收入问题, 考查通性通法, 强调运算求解能力和数据的应用分析能力, 既关注民生有时代气息, 又突出体现实践与能力、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于朴实中有创新;第21题 (Ⅲ) , 在进一步给出条件的基础上, 要求考生估计精确到0.001的ln2的近似值, 更有耳目一新之感.

1.2.3考运算、重思辨, 能力立意, 突出数学学科特色

2014年试题无论是考查内容还是试题形式, 都让考生觉得常规.但却在常规中算思并重, 充分考查观察、联想、类比、猜想、直觉等思维方式, 深入地考查数学思想, 同时对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贯穿于全卷, 可谓“似曾相逢不相识, 平常之中不平淡”.如, 第5题, 在应用中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第6题, 第18题, 对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考查, 涉及了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性质与空间角的寻找和计算这些立体几何的核心内容;第17 (Ⅱ) 中考查考生分析不等式、不等式放缩能力、以及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意识能力, 为了正确解答, 在准确计算的同时, 还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推断能力, 突出数学是思维的学科特色, 注重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充满思辨性, 对能力的考查突出;第19题, 侧重对分析推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学应用意识的考查, 不偏不难, 既在考生的预料之中又在预料之外, 问题设置巧妙, 考查针对性强.参见表2.

试卷将数学方法的考查寓各类题型之中, 大部分解答题有多种解题思路, 解题的切入点不同, 体现出不同的思维水平, 为不同学生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提供机会, 如, 第17题 (Ⅱ) 、第18题、第20题、第22题、第23题、第24题.

试题从不同思维层次设计题目, 区分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如, 第2题、第4题、第6题、第8题、第14题、第15题、第18题等, 难度中等, 但区分度好;第5题、第17题 (Ⅱ) 、第18题 (Ⅱ) 、第19题 (Ⅱ) 考查学科知识灵活, 强调数学的基本能力, 不同程度提高了要求的层次, 具有一定的选拔性;第12题, 第16题、第21 (Ⅱ) (Ⅲ) 题 (第21题首次出现一题三问) , 则要求学生掌握函数与方程、分类与讨论、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 需要灵活、很强的运算求解能力, 为考生展示其高水平层次的数学能力提供了平台, 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等.参见表3.

1.2.4试卷中的选考题, 符合对选讲内容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要求

1.3对试卷各题的考查内容的具体分析与评价

对于表2中的评价内容, 我们可以给出进一步的解释.如, 第20题 (Ⅱ) 突出数形结合思想, 强调运算求解能力, 解题方法灵活多样, 除了高考参考答案之外, 考生容易产生较多常见的解题思路, 在三角形相似、勾股定理、椭圆定义反映的本质特征、根与系数关系、向量相等的意义、解方程组、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等内容中有机组合, 形成的解题通法就很多, 这为考生展示其数学能力提供了平台.

2考生答卷分析

2.1数据统计

样本量:143957

信度 (阿尔法信度) :0.831

2.2考生答卷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很多考生觉得2014年试题题型熟悉, 内容常规, 一些题目对全体考生来说也是送分题, 但考生答卷和所得成绩却暴露出来不少问题, 一些问题主要是考生心理问题而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问题所致.仅从考生答卷卷面来看, 主要有知识方法不清, 基本能力存在问题.

2.2.1知识方法不清

概念不清.如, 第5题, 考生对应用问题所反映的条件概率识别不清.第17题 (Ⅱ) 、第19题 (Ⅱ) 、第20题、第21题、“3选1”中, 乱写, 不知所云.

公式记错.如, 第17题 (Ⅱ) 中, 应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出错;第21题 (Ⅰ) 中, 复合函数e-x求导丢掉负号.

知识理解不准确.如, 第19题 (Ⅱ) , 考生对回归方程中t的系数的意义不理解, 或者理解出现偏差, 造成考生卷面上有“2007年至2013年该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有增有减”这样的错误表述.第20题 (Ⅰ) , 离心率算成了1等.

2.2.2基本能力存在问题

运算能力较差, 运算不准确、不熟悉、不合理.如, 第18题, 在AB已计算正确的情况下, VE-ACD计算为的情况很多;第19题 (Ⅰ) 值求错;第20题 (Ⅰ) 中, 当x=c时由椭圆方程求M的纵坐标出错;第21题 (Ⅰ) , 求导过程中错误很多.

解答题中推理论证、过程表达问题多.部分考生推理中的逻辑关系不清, 不规范的表述较为普遍.如, 17题 (Ⅱ) 证明中, 过程错误很多, 有的根本不沾边, 但最后写出正确结论.第20题 (Ⅱ) , 对|MN|=5|F1N|提供的信息无法进一步思考;或者设直线MN的方程, 与椭圆方程联立, 消元后得到另一元二次方程, 写出根与系数的关系后作不下去.第24题 (Ⅱ) , 推理论证中逻辑关系混乱, 有多种不正确的表述.又如, 滥用数学符号, 一步得到结果.答题方法和技巧也存在一些问题.

审题能力、思维能力欠佳.如, 解答题从第17题到20题, 但凡涉及到分析推理的地方, 错误表述很多.众多考生考后反映, 第16题, 难以将已知条件与所要求的x0取值范围联系起来;像第12题这样的拔高题, 对题目条件“存在f (x) 的极值点x0满足x20+[f (x) ]2<m2”不能进一步思考, 不知怎样处理, 难以组织信息进行化归.至于第21题 (Ⅱ) (Ⅲ) , 特别 (Ⅲ) ,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加欠缺.

学科应用能力明显不足.如, 第5题, 部分学生读题后, 看不到其所反映的条件概率实质, 因而不知如何求解.第19题 (Ⅱ) , 一是无分析, 只有计算结果;二是分析中虽指出“2007年至2013年该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 但分析缺少一部分;三是2007年至2013年该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既有增又有减.既便一些考生了解的意义, 但却不会分析2007年到2013年该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变化情况, 即不会用数学问题的解来分析解释实际问题, 考生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化意识 (或者说数学的应用意识) 很弱.

2.3选考倾向性明显

如, 理科考生共计144503人, 其中, 第22题几何证明选讲选作人数为22674, 选考率约15.69% ;第23题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作人数为81302, 选考率约56.26% ;第24题不等式选讲选作人数为40527, 选考率约28.06% .选考倾向性明显.

3对命题、中学教学、2015年复习备考的建议

2014年试题符合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 试题背景公平, 坚持以教材为本, 回归基础, 以常规试题为主, 注重了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重点知识、重要思想方法的考查, 体现了对广大考生的人文关怀, 引导了正确的教学方向.

3.1对高考命题的建议

3.1.1继续保持试卷的亲和性和试题难度的相对稳定, 避免大起大落

2014年试卷试题的命制原则和思路宜继续保持, 这种亲和性和试题难度的相对稳定, 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 会使中学数学教学和高考复习教学有明确的方向性, 避免备考中的偏、怪、难现象, 而是在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上做文章.

3.1.2与时俱进地考查“双基”, 避免考试的“八股”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 应全面关注新课标教材已经丰富的“双基”内涵, 新高考考纲每年列举的知识点约有180个, 可以更好地组合知识、融合方法、体现思想来考查学科能力, 避免考试的“八股”化.

3.1.3在保持稳定中适度创新

数学试卷试题的稳定会带来中学数学教育走寻找解题套路应对高考选拔的潜在危险, 要适度创新.2014年的第5题、第12题、第16题、第17题、第19题、第20题、第21题都有创新之处, 有亮点, 题目不难, 但要做对、做全却需较强的学科能力.创新不是难、不是偏、不是怪, 要体现人文性、提高区分度、凸显选拔性.

3.2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建议

3.2.1夯实数学基础

近年新课程高考试题, 特别是2014年的数学试题, 符合考试大纲和课标要求, 教材为本、基础、常规、稳定, 特别是降低难度, 高考题不搞偏、难、怪, 已成为的主旋律, 很多高考题可以在教材中找到题源, 于普通与常见中考查能力.注意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始终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抓好数学“四基”, 注重通性通法, 夯实数学基础;只有这样, 也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对空间想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从而形成更好的数学学科能力.

3.2.2规范数学语言和表述

从2014年试题评卷来看, 数学语言的运用与表达是中学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 如集合与不等式不分, 解答题的过程中, 滥用数学符号;表述逻辑关系不清、颠倒、甚至混乱;会而不对、会而不全现象严重;推理中跳跃性过大, 也就是说每步之间跨度掌握不够;一步得到结果, 使人看不到解题过程, 甚至怀疑结果的正确性.事实上, 分析这些现象的背后, 存在的问题还远不至此, 如, 只会找出明确告诉的已知条件和目标, 不会思考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 更不会揭示隐含条件;不去分析条件到目标缺少什么, 只从条件顺推, 不从目标去分析, 缺乏探索, 没有写写画画的关乎本问题的数式或草图, 找不出它们的内在联系;没有考虑条件、目标之间的联系与哪个数学原理相匹配, 造成解题过程混淆等.原因既有初高中教材体系差异产生学生解题不规范, 也有学生数学语言障碍导致解题思维不清, 还有学生学习的思维定势造成解题缺乏思路.所以, 面对考生能意会但不能言传成为很多考生的通病, 如何做到基础题解答不失分是一线教师和考生面临的现实问题, 尤其是加强规范数学语言, 关注合情合理的数学表述, 提高数学素养优显重要.应引起足够重视的是, 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对答题过程表述、学生作业的阅批, 表达清楚、层次分明、结论明确, 对学生起着十分重要的的示范作用;教学中, 自语言上打基础, 从板书上善引导, 靠例题上作示范, 在作业中规范练, 这些做法都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不当、功利思想影响较大的今天, 数学教育更应力行不怠.

3.2.3注重数学思想的教学

2014年试题无论是考查内容还是试题形式, 都让考生觉得常规.但在常规中充分考查观察、联想、类比、猜想、直觉等思维方式, 深入地考查数学思想.具体地看, 中学数学思想主要是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有限与无限思想、或然与必然思想, 但其本质是抽象 (直观描述, 符号表达, 图形及其关系) 、推理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辩证思维) 、模型, 即把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与数学有关的东西析取出来进行研究, 通过推理发展自身, 以模型作为沟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以表达现实与自然.而至为重要的是,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基础知识之中.因此, 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十分重视帮助学生提炼问题本身所蕴涵的数学思想, 教会学生用函数与方程思想建立量与量间的关系, 以数形结合思想实现数形间的印证, 自分类与整合思想落实局部与整体间的融合, 靠转化与化归思想完成问题间的迁移, 玩特殊与一般思想发展具体与抽象间的思辨, 借有限与无限思想实现量与量间的跨越、弄或然与必然思想揭示随机现象背后的规律, 观察、分析、表述、交流, 揭示数学思想, 提高数学能力.

3.2.4重视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数学来源于实践, 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国家的强盛需要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要从青少年的学科应用能力的培养做起.作为中学教育的“指挥棒”, 高考试题考查学生基本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突出体现了实践与能力的教学理念, 方向正确, 作为比较稳健, 对中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引导.中学数学教师要更新观念, 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适度拓宽学生的视野, 努力把“四基”、特别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与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进行有意义的融合,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有用、学能致用, 让学生掌握到基本的数学应用能力.

3.3对2015年高考备考建议

3.3.1认真研读考纲与考纲说明, 理解高考内容和把握命题方向, 减少教学的盲动性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 《考试大纲说明》既提供了高考数学试题的样题, 又提供了上一年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试题质量分析, 包括总体评价、试题难度区分度、均分、标准差、alf信度、高考分数分布直方图, 还提供了包括原题、考查目标、命制过程、解题思路、答案、试题评价在内的高考试题分析, 是命题的依据.认真研读考纲与考纲说明, 明确考试要求, 把握命题发行, 知道了“考什么”, “怎么考”, 就会极大地减少高考备考教学的盲动性.

3.3.2加强近几年高考试题研究, 把握好高考备考教学内容与效度

近几年高考试题, 可以说是高考备考教学鲜活的、经典的范例, 研究它们所透露、体现的试题特点、考查目标、解题思路、难易程度等信息, 可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对高考试题的认识、对高考备考的认识.在教学中, 若能与教材例习题有效结合, 整理整合, 分析、解答、反思、演练, 那么高考备考教学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3.3.3切实回归教材, 引导学生落实好学科知识点

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 切实回归教材, 引导学生落实好学科知识点, 是夯实基础的不二法门.做的好, 就会准确、合理地解答选择题和填空题, 也为解答题的解答奠定了基础.

3.3.4清晰主干知识, 突出思想方法, 建构起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

教学中要清晰主干知识, 突出思想方法, 建构起学生的知识网络体系, 强化解答题的训练, 才能以高考数学备课中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之不变, 来应对高考数学试卷试题稳定性下的细微之变, 来获得数学学科能力的提升, 以准确、合理、快捷解答高考数学试题.

3.3.5加强审题、析题教学, 以增强学生的聚合思辨能力

高考备考中要加强审题、析题教学, 增强学生的思辨意识.

3.3.6注意阅读、运算、书写培养, 以提高学生的应答能力

当题目一遍阅读过后没思路时, 学生往往容易放弃;当试题叙述较长, 学生常常抓不住关键, 应用题中更是如此.高考备考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二次、再次阅读试题, 分析字句, 整体把握, 使“陌生题”成为“熟悉题”;要引导学生自觉读题、审题、捕捉有用信息、数学表示、作图想图分析图, 寻找联系, 突破思路.

要努力培养学生口算、心算、笔算、估算的能力, 尽量减少对计算器的依赖.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答题过程表述的示范, 让学生跟进学习, 努力解决“会而不全”、的问题.努力提高学生的应答能力.

3.3.7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全国卷Ⅱ 篇10

2008年高考理科综合 (全国卷Ⅱ) 化学试题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所有的试题考查内容全部是中学化学的核心知识、重点知识, 涉及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和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等, 题型相对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展示了化学学科特点, 符合大纲要求, 体现了能力立意的思路, 关注热点.

从整体来看, 试卷的题目情境比较新颖, 学生对这套化学试题的陌生度可能稍微高一点.如:以往选择题中出现几率较高的有关物质的量的说法是否正确的题目、离子方程式或离子共存问题的题目, 在这套题中未出现, 取而代之的是第11题和第28题, 加之第26题的知识点的考查一改以往在无机推断中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面目, 重点考查能量变化, 且结合图像观察计算和化学平衡问题, 试题的构成要素较多, 综合的形式较新, 给考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如果耐心把题读懂, 学生会发现还是基础的知识, 可以说是以基础知识为载体, 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 有一定的区分度.又如:第28题以考查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作为实验考查的题目, 淡化了对学生的基本操作等技能的要求, 学生会略感欣喜, 但突出了对实验的分析、判断能力的考查, 没有了以往做实验题伤透脑筋的感觉, 但立意不在于高度, 不在于思维的灵活性, 而在于表达能力和思维的逻辑与严密.

高考毕竟是选拔赛, 所以题目在符合考纲的前提下, 在试题保持传统, 不回避常规题型、传统题型的基础上, 试题在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具有的分析问题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体现.真正做到了知识源于教材, 但高于教材.

下面将试题考查的知识、能力与方法分析归纳, 以供参考.

1.知识再现型

(1) 元素与化合物:

今年虽未考查无机框图推断题, 但在历年的高考中却占有重要地位.常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如:金属中Al、Al (OH) 3、Al3+、AlO-2的性质与转化, Fe、Fe2+、Fe3+的性质与转化, Na、Na2O2、NaOH、Na2CO3、NaHCO3的性质, 以及镁的性质等;非金属中氮的氧化物、NH3、HNO3的强氧化性、浓H2SO4的特性, 以及卤族元素及化合物、碳族元素化合物性质等.

(2)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物质的量, 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平衡, 电化学, 元素周期表 (律) , 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的水解等, 均为必考内容.如: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等.又如:有关元素周期表的推断题, 常考查元素周期表前20号元素位、构、性的关系, 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电子式、物质结构、晶体类型等, 今年的第27题中这方面的考查力度较大.还有2007年的27题, 虽然重点不在于周期表但旨在突出考查结构.

(3) 有机化学:

此内容为必考题, 且通常包含各类有机物的性质, 重点有:烯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醛、酸、酯的性质, 包含同分异构体的分辨与书写、结构简式、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等.

(4) 计算题:

今年的第9题考查了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pH计算, 第11题有关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第12题氧化还原的配平、第13题等效平衡的换算、第26题中热量变化的计算, 这些均为高考计算热点.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也是高考重要考点.

(5) 实验题:

包括基本操作知识,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气体的制备、性质, 离子的检验及判断, 实验现象的判断, 推理反应原理, 如第28题;推理分析实验现象, 如第10题.

2.解题能力型

著名心理学家R.M.加涅说:“无论简单或复杂, 所有问题都要通过规则的运用来解决”.所以, 在学生学习训练的过程中, 除了掌握基础知识, 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总结、迁移、应用, 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考综合题的解决过程中, 笔者认为常用如下方法:

(1) 推理法

在常见的无机框图推断题、元素周期表的推断题、有机推断题中, 推理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思维活动.在推理的过程中, 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猜测法:在有些推断题中, 往往题目条件未读完时, 不确定性很大, 这就需要找准“题眼”, 大胆猜测.如根据反应类型, 反应物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性质、用途, 反应条件, 反应现象等.如:有机推断第29题.

验证法:猜测和验证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 在大胆猜测的同时要逐步验证、分析, 最后达到确证的目的.

逆向思维法:在有些推断题中, 题眼在后或是中间留有较多未知, 这时便可采用逆推或正、逆结合的方法.

比较法:在有机推断题中, 往往有同分异构体的比较, 不同类别物质性质的比较等.通过比较发现物质间的相同与不同, 从而确定物质的类别、结构, 这是解决有机推理不可缺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 整合法

将多种方法结合实际问题加以整合, 是解决综合题目, 尤其是解高考题的一种必备方法.包括对题目信息的整合, 对基础知识的再现与整合, 对不同角度问题的整合.通过整合形成解题技巧.如:第26题, 学生在做答的过程中就需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图像进行整合, 同时还要用到热方程式的叠加 (盖斯定律) , 化学平衡的移动等知识.由于题目新颖, 且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若没有一定的知识综合能力、方法的整合能力是很难正确解题的.

全国卷Ⅱ 篇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文题剖析】

2016年全国卷Ⅱ的高考作文写作,审题极为关键:“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乃“比较”二字,即需要三个角度结合来作分析。“课堂有效教学”涉及面较广,要比单一的教学模式,如填鸭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激趣式教学等更有的聊;“课外大量阅读”,可以写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内容丰富;“社会生活实践”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行合一,还是实践出真知,考生也有话可说。

总的来看,针对任何一点分析都不难,难的是三个线头要拧到一起,结成一股绳。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有大局观。简单地来,选择一个成功的文学家的成长之路,参照他是怎么在三者之间游刃有余的,再结合自己的体会相互串联;复杂地来,三者合一,择优录取,通过三个不同的事例完成自己的作文,三者之间不可孤立,各说各的;冒险地来,可以三条途径选其一或者其二(更推荐其一)重点论述,别的途径做铺垫,主次分明。

因为题目限制的是“语文学习”,针对性强,选择事例时要说“语文圈”里的事。这道题目,考的是家学,书香门第,饱读诗书,你赢了!考的是师长,师长是有情怀有思想有意境有“大语文”思想的人,你赢了!考的是兴趣,真正对语文有爱的,你不会不赢!

全国卷Ⅱ 篇12

关键词:新课标Ⅱ卷,有机化学,高考,化学,2015

一、试题举例

2015年高考全国化学新课标Ⅱ卷共有三道有机化学试题,分别是两道选择题(第8题和第11题)和一道非选择题(三选一题),共有27分(12分为必做题,15分为选做题),占试卷总分的27%(必做题占12%,选做题占15%)。选择题难度中等偏下,非选择题有一定的难度。

8.某羧酸酯的分子式为C18H26O5,1mol该酯完全水解可得到1mol羧酸和2mol乙醇,该羧酸的分子式为

A.C14H18O5B.C14H16O4C.C14H22O5D.C14H10O5

11.分子式为C5H10O2并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气体的有机物有(不含立体异构)

A.3种B.4种C.5种D.6种

38.[化学一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

聚戊二酸丙二醇酯(PPG)是一种可降解的聚酯类高分子材料,在材枓的生物相存性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PPG的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1烃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0,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只有一种化学环境的氢;

2化合物B为单氯代烃;化合物C的分子式为C5H8;

③E和F为相对分子质量差14的同系物,F是福尔马林的溶质;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2)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由E和F生成G的反应类型为______,G的化学名称为______。

(4)1由D和H生成PPG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若PPG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0 000,则其平均聚合度约为________(填标号)。

a.48 b.58 c.76 d.122

(5)D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共有________种(不含立体异构):

1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产生气体。

②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皂化反应,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显示为3组峰,且峰面积比为6∶1∶1的是_______(写结构简式)。

D的所有同分异构体在下列一种表征仪器中显示的信号(或数据)完全相同,该仪器是_________(填标号)。

a.质谱仪b.红外光谱仪c.元素分析仪d.核磁共振仪

二、试题特点

1.考查知识面广,涉及必修选修

选择题第8题涉及的知识点有:羧酸、醇(乙醇)、酯类三者的分子式与结构式组成规律,同时考查了酯类的水解反应,水解反应的基础是羧酸与醇共热的酯化反应。主要考查的是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知识。[1]选做题第38题考查的内容较广:程序性知识包括相对分子质量的推算,分子结构的推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根据提示解决化学问题;陈述性知识包括聚合度(聚合反应),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福尔马林,银镜反应,皂化反应,核磁共振谱、质谱与红外光谱等仪器表征。在必修2的基础上,增加了聚合反应、银镜反应、核磁共振等选修模块的知识。[2]

2.联系生活实际,涉及前沿科学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当今,有机化合物的应用已深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学习有机化合物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不仅对人才的选拔发挥作用,更具有指导和引领日常教学功能。新课标Ⅱ卷出现的两道有机化学题,其中第8题属于选择题,是一种纯理论性的知识题;选做题第38题开篇就指出了PPG是一种可降解的聚酯类高分子材料,在材枓的生物相存性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表明了PPG是可降解的,这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否可以用于代替产生白色污染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呢?有机化合物在生物相存性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就指出有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都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3.考查形式单一,缺乏多样评价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该套试卷从选题到编制再到正式的高考都经过多位专家学者的辛勤劳动,其中的艰辛与努力无论如何都不可予以否定。但1 000个读者就有1 000个哈姆雷特,单纯从试卷的考查形式和评价方式来看这几道有机化学试题,容易发现,选择题是客观题,开放性不强是毋庸置疑的。第38题的非选择题每个小题的针对性很强,都是针对每个具体的知识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会变得相对单一和局限,答案的唯一性和确定性可以更好地确保公平,但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教育教学指挥棒的高考,试题的改革也需要同时进行,否则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最终还得变成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只不过表里不一而已,相信也不是社会各界所期望的。

三、答案解析与误区分析

第8题

解析:某羧酸酯的分子式为C18H26O5,1mol该酯完全水解可得到1mol羧酸和2mol乙醇,这说明分子中含有两个酯基,因此有两分子水参加反应,即C18H26O5+2H2O→ 羧酸+2C2H6O,根据原子守恒可知该羧酸的分子式中碳原子数是18-2×2=14,氢原子数是26+4-2×6=18,氧原子数是5+2-2×1=5,即分子式为C14H18O5,选项A正确。

误区分析:学生掌握了羧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却没有理解酯的水解反应,即便理解了,也会因为粗心算错C,H和O原子个数。

第11题

解析:分子式为C5H10O2并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气体,这说明该有机物是羧酸,即分子组成为C4H9—COOH,丁基有4种,所以有机物有4种,答案选B。

误区分析:不知道能与NaHCO3反应的物质是羧酸,对同分异构体的概念不清晰,不会书写同分异构体。

第38题

解析:(1)烃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0,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只有一个化学环境的氢。由于70÷14=5,所以A是环戊烷,则A的结构简式为。

(2)环戊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B,则B的结构简式为。根据B生成C的反应条件可知该反应是氯代烃的消去反应,所以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

(3)F是福尔马林的溶质,则F是甲醛,又因为E和F为相对分子质量差14的同系物,所以E是乙醛。根据已知信息4的提示可得G的结构简式为

(4)1G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H,所以H的结构简式为。C氧化成D,则D是戊二酸,结构简式为,则由D和H生成PPG的化学方程式

②根据结构简式可知链节的式量是172,所以若PPG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0 000,则其平均聚合度为10 000÷172=58,正确选项为b。

(5)①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产生气体,说明含有羧基;②既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有醛基,又能发生皂化反应,说明有酯基,但因氧原子数为4个,说明醛基和酯基是甲酸形成的酯基,所以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共计5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显示为3组峰,且峰面积比为6∶1∶1的是

a.质谱仪又称质谱计,分离和检测不同同位素的仪器,即根据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能够偏转的原理,按物质原子、分子或分子碎片的质量差异进行分离和检测物质组成的一类仪器。b.红外光谱仪是测定结构的化学仪器。d.核磁共振仪是测定氢原子种类的。c.元素分析仪是测定元素种类的,因此完全相同的是元素分析仪,答案选c。

误区分析:不能准确地把握所给信息,没有掌握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元素分析的作用,对卤代烃的消去、醇的氧化以及醛的还原反应有不明白的地方;书写有机反应方程式时错将箭头写成等号,漏写主产物以外的无机产物;对有机化学知识系统理解不深。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8-85.

上一篇:秘书队伍下一篇:审计信息管理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