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信息管理及应用

2024-06-14

审计信息管理及应用(精选10篇)

审计信息管理及应用 篇1

审计信息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 有归纳性地选择性地描述, 是经过大量的工作以后形成的珍贵资料, 特别是审计结果类, 具有依据客观性、内容广泛性、目标针对性、编制严肃性、评价专业性、报送定向性的特点, 具有不同的运用、研究价值。市场经济需要审计信息服务, 审计组织体系中的社会审计所形成的审计信息最具有公证、公允性, 对社会的服务性最强, 社会审计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是随着财务信息的广泛使用而发挥出来的。越是财务信息被广泛使用的领域, 社会审计的作用越大, 所产生的审计信息对财务市场等领域的指导、服务作用越大。

一、审计信息的具体形式和特征

(一) 审计信息的具体形式

现阶段我国审计界对信息的定义过于狭窄, 审计信息应把其外延再伸展, 整个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均为广义的审计信息范畴。包括:计划阶段调查整理出来的资料、审计计划;实施阶段形成的各种工作底稿、文件等;报告阶段的审计决定、审计报告等。审计信息都是从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中, 经过筛选、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归纳总结而成的, 代表该领域或项目精华的材料, 极具利用、借鉴价值。审计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审计要情、重要信息要目、审计简报、审计工作通讯、审计动态等信息专利。

(二) 审计信息的特征

审计信息通过简报等形式反映出来。内容新、传递快, 其特点除具备其他信息均具备的时效性、可传递性、共享性、可识别性、可储存性外, 还有其自身的特征, 即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综合性、真实性、有用性、权威性、保密性。收集审计信息时, 要围绕一定的目标, 按目标确定内容, 采用收集方法。审计信息收集的目标归纳为:重点、难点、热点、亮点。审计信息的收集渠道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从实践中取得第一手直接材料。审计客体的直接材料, 如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问题材料等。以审计证据工作底稿等形式反映;审计自身形成有价值的材料, 如有效工作方法的发现等。以工作总结、经验交流形式反映。二是从外界收集的间接材料。包括有指导意义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各种交流信息, 书报等传播的有关信息。三是从研究中收集材料。主要是理论材料研究、经验分析研究, 得出心得体会, 总结具有指导意义的材料。

二、审计信息的利用

(一) 问题类审计信息的利用

此类信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审计活动中发现的值得探讨和急待解决的新业务新问题;要促使制定方针政策的部门制定相关的约束。二是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纪问题, 这类问题要通过通报等形式向社会公布, 使大家引以为戒。对前者的利用, 多为国家机关的有关部门, 要根据审计信息反映的问题, 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 针对新业务新问题分析原因, 提出对策, 制定出处理的依据———各种方针政策。对后者的利用则是基层的被审计单位:通过分析审计信息中的问题, 对号入座分析本单位是否存在相类似的问题, 借鉴经验教训, 及时总结纠正、解决问题。例如:对企业偷漏税的审计, 审计信息中反映出某些企业偷漏所得税严重, 作出严肃处理。其他企业根据该信息进行自我检查, 有则及时纠错, 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 成果类审计信息的利用

成果类审计信息主要反映审计工作显著的工作业绩、效果。由审计业务工作成果、审计基础工作成果、总体审计工作成果三部分组成。这类信息主要对审计工作本身起作用, 所以一般在审计行业同行利用率较高。研究分析这类信息, 对同行工作的了解, 吸取经验对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水平, 办案能力很有帮助, 借鉴别人的优选方法, 少走弯路, 提高工作效率。对业外信息使用者, 则可以了解审计工作的成果, 如了解审计业绩, 了解审计工作方法, 了解审计的作用等。通过对审计信息的分析利用, 提高审计意识, 理解并支持审计工作。

(三) 经验类审计信息的利用

此类信息主要反映审计工作中产生的各种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 包括由被审计单位开发的经验。使用者应是审计机构和人员, 通过分析、研究、起学习仿效, 启迪借鉴作用。另外, 对被审计单位的先进做法, 以审计信息的形式进行宣传, 向公众公布, 更大范围地起作用, 它是宣传、推广审计工作的有效途径。

(四) 动态类审计信息的利用

此类信息主要反映审计工作发展情况, 包括重点工作部署贯彻, 实施和进展情况, 如公布一些新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制度等。一方面起沟通桥梁作用, 如反映某级别的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决议、会后需要惯切落实的工作等, 使及时让人们了解相关信息;另一方面有决策指导意义, 如根据某一会议精神做出某些部署或工作安排某决策。

(五) 讲话类审计信息的利用

此类信息是反映领导干部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 包括各级审计机构的各种会议精神, 领导讲话精神等, 具有工作指导意义。通过研究分析此类信息, 改善审计工作环境, 寻求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支持, 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理解, 推进审计事业的发展, 宣传提高审计工作地位, 更好地促进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审计信息在单位与部门中的应用

(一) 国家审计机关

设立相应的机构按一定渠道, 以多种形式收集、归类、形成档案, 利用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指导工作。包括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方针政策, 工作指导性、规范性文件等;同级同行的工作经验等交流信息;下级呈报的各种工作情况汇报、总结等。加以当期利用, 如公布转发学习、执行等。日后利用, 如借鉴同行及其他单位的经验改进本单位的工作方法等, 作为一种信息积累。在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多方关系中, 工作关系上存在“利用审计”, 这利用的本质实际是利用彼此的审计资料和结果。国家审计根据审计信息对社会、内部审计作业务指导和监督、评价。审计部门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性信息, 应围绕具普遍意义或新情况的经济活动中的热点、焦点等。应及时了解和落实政府对审计信息的重要批示, 注重总结审计信息的利用结果, 解决政府有关部门批示中的问题。

(二) 上级主管机关

重视来自下级单位, 能及时了解下级单位的具体情况, 对审计信息反映的问题, 加以分析、研究、处理。对重大问题, 及时组织解决, 对中、小问题提示整治等。同时, 以不同时期的审计信息作比较评价下级的各种活动, 如同样的问题上期与本期比较, 利用两期的信息对比分析、考核评价, 评价审计工作质量。上级主管机关通常为政府职能部门, 其利用审计信息旨在促进改进工作, 具有改良完善、常规性, 应成为制度。这种利用信息, 应注重有针对性地快速作出反映, 注重指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

(三) 本审计部门和同级审计部门

经过严格的渠道形成的审计资料, 对审计工作和被审计单位均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对审计单位来说是本次审计工作成果、业绩的总结反映, 可以据审计信息评价该工作的优劣、质量等。评价审计信息发表者或本次审计信息的形成者工作质量的依据。同时, 按一定的标准在途径归纳整理审计信息, 对日后利用很有好处。一是可以据过去审计信息确定本次审计工作的重点;二是跟踪检查问题的解决程度和纠错进展;三是对日后审计的基础可以起保持审计工作连续性的作用, 利用以往形成的各种信息作指导, 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工作, 对节约审计资源减少审计风险有重要意义。对同级同行审计信息的利用, 主要是对经验类的信息, 可起到借鉴、学习作用。对这种指导和推动审计工作本身的审计信息, 审计机关内部上下级对审计信息利用要及时沟通, 挖掘剖析问题, 借鉴经验教训, 结合本机构的实际情况, 做好基础和团队建设工作, 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和工作水平, 以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

(四) 被审计单位 (项目) 一方面, 利用公布非本单位的审计信

息, 参照检查执行, 如问题类信息, 可以利用来作为参考, 检查本单位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另一方面, 对本单位形成的审计信息更应利用, 参照对改进、纠错、加强管理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有指导意义, 对特定审计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 对今后的审计工作重点的确定, 有帮助, 直接对问题项目进行有的放矢的审计。

(五) 传媒宣传界

传媒界宣传用的审计信息, 主要以正面宣传为主, 反面教材为辅, 利用信息时, 应与审计机关配合, 注意表达的真实性、专业性、准确性、全面性。按多方面预计效果设计形式, 如鼓励鞭策性的、教训性的、建设性的等, 要达到既宣传审计业, 又能褒贬事件的效果。对反面教材一定要经过认真核实, 经严格的审批手续, 以体现其严肃负责的态度, 发挥审计监督的威慑作用。

我国现阶段对审计信息管理、应用方面的工作水平仍较落后, 信息质量也较低, 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有一定距离。因此在使用信息时, 应采用辨证哲学的态度, 一分为二的思维。随着我国审计业的发展, 审计信息从形成到发布将会得到各方面的加强, 随着审计业的发展而发展, 不断规范, 审计信息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加以利用。审计信息将在审计业仍至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大胜:《审计技术和方法》, 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

审计信息管理及应用 篇2

第一章 工作职责安排

第一条 安全审计员的职责是: 1.制定信息安全审计的范围和日程; 2.管理具体的审计过程;

3.分析审计结果并提出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改进意见;

4.召开审计启动会议和审计总结会议; 5.向主管领导汇报审计的结果及建议; 6.为相关人员提供审计培训。

第二条 评审员由审计负责人指派,协助主评审员进行评审,其职责是:

1.准备审计清单; 2.实施审计过程; 3.完成审计报告;

4.提交纠正和预防措施建议; 5.审查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第三条 受审员来自相关部门,其职责是: 1.配合评审员的审计工作; 2.落实纠正和预防措施; 3.提交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报告。

第二章 审计计划的制订

第四条 审计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审计的目的; 2.审计的范围; 3.审计的准则; 4.审计的时间;

5.主要参与人员及分工情况。第五条 制定审计计划应考虑以下因素: 1.每年应进行至少一次涵盖所有部门的审计; 2.当进行重大变更后(如架构、业务方向等),需要进行一次涵盖所有部门的审计。

第三章 安全审计实施

第六条 审计的准备:

1.评审员需事先了解审计范围相关的安全策略、标准和程序;

2.准备审计清单,其内容主要包括: 1)需要访问的人员和调查的问题; 2)需要查看的文档和记录(包括日志); 3)需要现场查看的安全控制措施。

第七条 在进行实际审计前,召开启动会议,其内容主要包括:

1.评审员与受审员一起确认审计计划和所采用的审计方式,如在审计的内容上有异议,受审员应提出声明(例如:限制可访问的人员、可调查的系统等); 2.向受审员说明审计通过抽查的方式来进行。第八条 审计方式包括面谈、现场检查、文档的审查、记录(包括日志)的审查。

第九条 评审员应详细记录审计过程的所有相关信息。在审计记录中应包含下列信息:

1.审计的时间;

2.被审计的部门和人员; 3.审计的主题 ; 4.观察到的违规现象;

5.相关的文档和记录,比如操作手册、备份记录、操作员日志、软件许可证、培训记录等; 6.审计参考的文档,比如策略、标准和程序等; 7.参考所涉及的标准条款; 8.审计结果的初步总结。

第十条 如怀疑与相关安全标准有不符合项的情况,审计员应记录所观察到的详细信息(如在何处、何时,所涉及的人员、事项,和具体的情况等)并描述其为什么不符合。关于不符合的情况应与受审员达成共识。

第十一条 在每项审计结束时应准备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包括:

1.审计的范围;

2.审计所覆盖的安全领域; 3.审计结果的总结;

4.不符合项,不符合项的具体描述和相关证据; 5.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建议。

第十二条 不符合项是指与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不一致的情况。产生不符合项可能是由于与相关的规定不一致,包括:

1.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2.信息安全策略; 3.相关标准和程序; 4.相关法律条款; 5.本单位的相关规定;

6.任何其它在客户合同中规定的要求。

第十三条 不符合项可以细分为“主要”或“次要”。如果所发现的不符合项属于下列任何一种情况,此不符合项应被分类为 “主要”的:

1.会导致系统、程序或控制措施整体失效; 2.操作过程没有形成标准的文档;

3.累计多个同一类型的“次要”不符合项; 4.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未授权变更。

如果所发现的不符合项属于个别事件,此不符合项将被分类为 “次要”的,例如:

1.未标识信息安全分类的文档; 2.没有被管理层审阅的事故报告; 3.不完整的变更记录; 4.不完整的机房进出记录。

第十四条 造成不符合项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其文档化的标准和程序与信息安全策略不一致; 2.实际的操作与文档化的标准和程序要求不一致; 3.实际的操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第四章 安全审计汇报

第十五条 召开审计总结会议。应总结汇报以下内容: 1.审计的目标和范围; 2.审计的时间; 3.参与审计的人员;

4.审计报告(包括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建议); 5.提交审计报告的副本供受审员参考。第十六条 在总结会议上,受审员应阐述任何疑问。

第五章 纠正和预防措施

第十七条 纠正和预防措施应该包括问题描述、根本原因、应急措施(可选)、纠正措施以及预防措施。

第十八条 受审员必须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计划。

第十九条 受审员应在规定时间内向评审员提交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报告。

第六章 审计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状况

第二十条 评审员应在受审员提交报告的3个月内,审计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状况。

第二十一条 审计纠正和预防措施应包括:面谈、现场检查、文档的审查以及记录(包括日志)的审查。

第二十二条 评审员根据受审员提交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报告,收集、记录和审查相关证据。

第七章 审计结果的审阅

第二十三条 安全审计员应审阅和分析所有审计结果。第二十四条 受审员的领导在审阅审计结果时,应分析的事件包括审计计划、此次审计结果和上次审计结果的比较、纠正和预防措施。

第八章 附 则

审计信息管理及应用 篇3

关键词:审计机关;信息技术;应用瓶颈;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8-0083-02

信息技术在审计机关中的应用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开始,其在审计机关当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但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加深,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会越来越多,审计机关信息技术应用也是约到了瓶颈,导致审计信息化建设遇到障碍,停滞不前,这对于审计工作发展显然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而审计机关应该加强重视,积极寻求突破瓶颈的方法。

1 审计机关中信息技术应用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普及,审计机关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也是越来越多,目前AO技术已经在审计机关当中得到了普及,对于AO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也组织了很多措施,包括加强培训、加强推广力度,使得AO应用已经基本覆盖所有的审计项目,也成为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审计工具,这大大提升了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OA平台、计算机联网都在初步布置和搭建当中,审计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创新信息技术也是在审计工作当中层出不穷,使得审计信息技术从单一领域也开始向多领域复合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但随着审计信息技术在审计机关中应用的加深,信息化建设脚步却越来越缓慢,审计机关中存在的问题逐渐通过信息化建设暴露出来,导致审计信息技术在审计机关应用当中遇到瓶颈。

2 审计机关中审计信息技术应用瓶颈

当前在审计机关当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在不断推进,但脚步和效率越来越低,发展到一定程度遇到瓶颈是必然,当前审计机关当中审计信息技术应用遇到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审计人员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认识存在偏差

审计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审计工作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是未来审计工作发展的主要出路,因而国家对于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也是非常重视的,加强了对信息技术硬件和平台建设力度,但实际的应用效果还是要看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工作当中应用信息技术其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有没有提升。

但目前很多审计机关领导对于信息技术应用往往是将重点放在了信息化平台建设上,而忽视了实际应用的重要性,这使得信息技术在审计机关中的应用推动困难,导致审计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缺乏动力,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

2.2 审计机关中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

审计信息技术的应用既需要审计人员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又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专业的审计工作经验,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这两方面能力很难兼得。在当前审计机关当中具备丰富审计技术和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上存在较大困难,他们对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掌握非常不熟练。而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但在审计工作经验方面还比较缺乏,审计信息技术无法发挥出全部的效用来,导致信息技术在审计机关中的应用成为鸡肋。审计机关当中既拥有比较丰富审计经验又能够熟练信息技术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审计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入。

2.3 审计模式限制了审计信息技术的应用

当前审计机关当中的审计模式主要是还是采取事后静态审计的方式,被审计对象和审计人员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被审计对方可能拥有审计机关所不知道的信息,而由于当前信息化建设中的联网审计还没有普及建设,因而对于审计项目中的每个项目不能进行详细的数据审计,覆盖面过于狭窄,尤其是AO技术的检查范围比较有限,很难发现控制环节当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只依靠被审计对方提供的电子数据在审计准确性和客观性上存在一定问题,这就使得审计工作当中的疑点增加,信息技术的应用反而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风险,这一点也制约了信息技术在审计机关当中的继续应用。

3 审计信息技术瓶颈突破途径

针对于当前审计机关当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瓶颈,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来突破当前瓶颈,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脚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制度

审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各层审计机关在按照上层机构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不能仅仅进行照搬,按照指标要求来进行硬性建设,而是应该根据自己审计机关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一个真正能够符合自己机关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规划来,包括信息化建设中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科学性的操作指导意见以及近远期的发展计划等,这样才能为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再者,审计机关还要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拥有信息化制度才能将机关当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推上正轨,包括在实际审计工作当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规范、技术应用要求、审计信息技术和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只有这些制度约束才能让审计机关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保有制度保障,在现代审计工作当中发挥出更大作用来。

3.2 加强审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审计人员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关键,人员的自身素质直接关系着审计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因而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对审计信息技术人才方面的培养工作,并且在培训内容上将重点放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改变当前审计机关中信息技术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尤其是在基层审计机关当中,很少进行审计软件或是信息系统的开发,主要的信息化建设重点还是在信息技术应用上,因而在开展培训工作时应该针对性的开展应用方面的专项培训,包括数据采集、联网审计应用、数据分析方法、OA系统维护和信息系统审计应用等,让审计人员能够切实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为审计机关提供更多的应用人才,推动审计机关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3.3 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率

由于国家对于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各个省市的审计机关都建立相应的审计平台,包括地税审计、财政审计和社保审计等多种平台,这些专业的审计平台对于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上来看这种建设方式的应用效率较低,每个地区都要建设一个信息平台,所投入的成本较高,同时各个平台之间的联系性不足,导致对于信息平台的应用效率实际上并不高,因而在一定范围内应该对已有平台进行科学规划和整合,通过联网审计技术将各个平台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平台上审计信息的共享,从而有效提升审计信息平台的应用效率。

4 结 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审计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多,但由于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审计机关在信息技术应用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于这些问题,审计机关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突破当前瓶颈,不断完善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制度和系统,从而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深。

参考文献:

[1] 谌争勇.中央银行内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瓶颈制约及应对策略[J].金 融理论与教学,2014,(5).

[2] 卢庆元.地方审计机关开展计算机审计的瓶颈和解决之道[J].中国审 计,2014,(9).

[3] 王长清.克服县级审计机关计算机应用瓶颈的几点分析[J].中国外资,2013,(2).

[4] 李锦.论审计信息化建设瓶颈突破的对策[J].当代经济,2012,(18).

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研究 篇4

关键词: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平台,技术人才

1 引 言

审计公开的方式, 早在很多年前就被应用到政府工作及大型企业的社会汇报之中。让社会各界了解内部的财务政策情况, 接受社会的调查, 有利于提高政府或者企业的公信度, 树立良好形象, 从而有进一步的更好的发展。构建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平台, 对于提高高校审计工作效率, 提高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增强高校在社会上的公信度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克服现存困难, 对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公开化。这就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 高素质人员的参与, 以及合理的总体构架。从而使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发挥最大的效果, 长远有效地支持高校审计工作。

2 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构建中面临的问题及意义

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的建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而之所以近几年才开始构建管理平台, 说明整体构建过程中还需要面临很多问题。但因为构建的意义重大, 所以克服困难进行合理规划是必然的选择。

2. 1 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构建中面临的问题

( 1) 子数据获取困难。在实际工作中, 有很多被审计的对象的信息化水平低, 而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只能对电子数据进行审计, 所以审计工作的数据获取十分困难。

( 2) 非经济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困难。高校审计中所要收集的数据经常是像流程审计一样的非经济数据, 以及图形、文件等非结构数据。而信息化管理的逻辑性较强, 因此对数据的管理困难。

( 3) 审计作业人员信息化知识应用困难。在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上完成审计作业, 需要借助信息化工具来分析查账, 并实现电子化制作工作计划、审计报告等工作材料。这对于计算机技术不足的高校审计工作人员来说难度很大。

( 4) 审计思维和审计方法转变困难。由于高校审计工作人员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时间较长, 习惯难以改变。在进行信息化审计工作, 实现审计经验共享、事中审计、联网审计模式的过程中, 经常因思维和习惯的转变给工作完成带来困难。

2. 2 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构建意义

想要更好地构建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平台, 并将其推广应用, 就必须要了解平台的构建意义。以避免平台构建过程中出现没有目标的现象。

( 1) 改变审计模式, 实现全面审计、过程审计。传统的高校审计工作多为单一的事后审计、现场审计、静态审计, 存在着数据补充不足的问题。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后可以改变审计模式, 将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 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 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而实现全面审计、过程审计。

( 2) 构建丰富、实效的审计理论方法体系。构建高校审计信息化应用平台, 可以对实现审计经验过程化沉淀、巧用审计知识库、方法库和案例库, 进行系统性的梳理, 从而构建出更加丰富和实效的审计理论方法体系。

( 3) 协助判断审计疑点, 实现审计自动化作业。平台构建后, 对于审计工作人员实现审计工作的电子化管理、审计疑点的自动化筛选和智能化判断, 都有明显的帮助。从而协助审计工作人员判断审计疑点, 实现自动化的审计过程。

( 4)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平台构建后, 可以定期过程化采集与转换被审核对象的业务数据, 进行自动预警和模型分析后, 不用工作人员就能发现审计的疑点, 并形成相关的审计线索, 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 5) 提供审计通用工具。平台构建后, 可以通过在某一地区高校中的应用, 为其他地区, 或者全国提供借鉴参考, 有助于大范围的研发应用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 成为可以在行业内通用的审计工具。

3 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构建目标、总体框架及关键业务点

合理的设定平台的构建目标、总体构架及关键业务点是解决问题、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

3. 1 构建目标

改变传统的单一数据采集方式, 完成数据集市建设。不仅对财务支出进行审计, 而且进行高校经费全生命周期、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全方面审计; 进一步应用数据仓库技术、平台技术、信息门户技术、多渠道访问技术、应用集成技术; 用计算机智能审计、计算机自动筛选疑点、进行知识共享等丰富的辅助功能取代手工作业模式;促进审计工作机制和资源的双重整合。

3. 2 总体框架

基于构建目标, 结合高校审计工作实际, 构建了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的总体框架, 包括审计信息门户、业务应用系统 ( 审计管理系统、审计支持系统、数据式审计系统、数据仓库系统) 、系统软件、IT基础, 以及审计信息系统需要的运行保障体系和应用支撑体系。

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在成熟的IT基础和系统软件等应用环境基础上, 应用先进的计算机应用工具, 构建高校审计业务有关的数据仓库系统; 在数据仓库系统基础上, 建立数据式审计系统; 通过审计经验库和审计项目库的建设, 并与数据式审计系统建立业务共享机制, 构建支持数字审计的审计法规库、审计文本库、审计档案库和被审计单位数据库等审计支持系统; 通过数据式审计系统和审计支持系统功能, 辅助审计作业和管理人员进行审计计划管理、项目管理管理、办公自动化管理、工作绩效管理和协同作业管理; 运用信息门户个性化、对象化建立便捷应用; 在完善的数字审计应用功能基础上, 通过构建健全的应用支撑体系和运行保障体系, 辅助高校审计信息化长期持续、健壮地建设和发展。

3. 3 关键业务点

结合我国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构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分析了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构建的关键业务点。1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事业发展审计、政策法规执行审计、领导决策审计、预算及财务收支审计、固定资产抽查情况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廉政建设审计等, 涉及科目对照分析、预算执行进度分析、预算调整分析等。2财务收支审计。包括收入支出审计, 债权债务审计, 固定资产、材料抽查情况审计, 货币资金审计, 专用基金审计等, 涉及经济指标分析、科目对照分析、会计信息与预算项目和预算指标对比分析等。3工程项目审计。包括工程项目概 ( 预) 算执行审计、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工程项目财务收支审计等, 涉及工程项目经费与实物对比分析、工程项目执行进度分析等。4校产企业审计。包括校产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负责人经济责任 ( 离任) 审计、国有资产的管理审计, 涉及资产增减变动的趋势分析、统计分析等。5预算审计。包括预算编制审计、预算指标审计、预算执行审计、财务核算审计、决算审计等, 涉及趋势分析、对比分析、账龄分析、汇总分析等。6其他审计。包括科研项目审签、固定资产报废、专项审计等。

4 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构建策略

高校审计工作的数据、难度大、耗时长、而高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恰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而应用平台的构建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 由于规模较大导致存在的阻碍也较多。所以应结合高校审计信息化平台构建中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合理的构建策略。

4. 1 培养既懂计算机又懂审计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人才匮乏是使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平台不能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加上高校审计人员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能的同时, 通过在高校设置相应专业, 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审计学、会计学等课程的方法来培养人才。除此之外, 高校还可以单独招用“计算机审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4. 2 形成适合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审计方法理论与执行体系

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 可以减少审计工作人员的文本资料整理工作, 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重点查证和咨询建议等更加有效的管理工作中。但是如果执行过程没有规范, 方法不合理也会降低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必须形成适合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审计方法理论与执行体系。

4. 3 建立适合审计信息化的审计制度

因为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信息化程度较高, 对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化和审计制度的规范化要求也相应的提高, 原有的审计标准和规范已经不能满足审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要求。而且审计信息化管理平台不可能独立使用, 需要有综合配套系统的支持, 以保障审计信息化的完善建设。因此必须规范和完善旧的审计制度, 建立出一套适合审计信息化的审计制度。以减少审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不合理因素。

5 结 论

审计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烦琐复杂但又必不可少的, 其中技术与经验对于审计工作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对审计工作的形式也有了不同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 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多, 审计形式的规范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在未来, 多方面的审计工作将会越来越完善, 社会公开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人们的知情权得到合理维护。高校作为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 本身就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因此高校构建信息化审计管理平台是具有非凡意义的, 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构建合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静态审计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审计模式, 从而实现全面审计、过程审计, 并且构建一个可互动的、适时协助判断审计疑点的自动化作业平台, 可以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 使得审计工作更加专业化、系统化。这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培养高素质人才, 合理设置构建目标、总体框架及关键业务点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何岸.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审计局加强信息公开管理汇报 篇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意见》,我局自20*年5月1日正式实施信息公开工作,现将20*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概述

政务信息公开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举措。我局始终把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列入正常的议事日程中,注意加强对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局办公室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除依法免于公开的信息外,信息公开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总体进展良好。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公开的主要内容:我局20*年度在信息公开统一发布平台上共主动公开政府信息74条。在主动公开的信息中,将政府信息分为机构概况、政府规章、政府决策、工作信息、人事信息等5大类。

(1)机构概况类1条,包括了局机关主要职能、内设机构和领导班子成员及分工等信息。

(2)政府规章类58条,包括了近年来我局工作动态、工作举措、工作成效等信息。

(3)政府决策类1条,内容涉及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关规定等信息。

(4)工作信息类11条,包括了全局年度调研文章、工作总结等信息。

(5)人事信息类3条,包括我局干部的人事任免、职称聘任等相关信息。

(二)主要公开形式:主要有信息公开统一发布平台和局自办网站(网址:*)。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我局未收到申请公开政府信息要求。

四、复议、诉讼和申诉情况

我局没有复议、诉讼和申诉。

五、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局信息公开工作全面启动的时间不长,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开范围有待进一步梳理、确定;同时,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此,我局将着重加强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梳理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二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邀请有关人员对本局信息公开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

同时,通过监督电话和举报件箱,接受公众对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三是加强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六、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审计信息管理及应用 篇6

关键词:客运站;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2-0073-01

客运站作为客运交通的枢纽,属于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客运站的发展以及建设是城市交通建设与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客运站不仅承担着为旅客提供候车、乘车、换乘车服务的功能,还同时肩负着客车安全例检、旅客运输行业安全管理及控制、信息服务等责任。目前,虽然有部分客运站推行了网上售票等信息服务,但是功能通常具有局限性,无法做到全局控制。

1 客运站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现状分析

1.1 客运站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行业也获得了迅速发展的机遇。但是,交通行业粗犷式的发展并没有做到与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同步发展,客运站不具备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造成了其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的低下[2]。

首先,客运站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导致了其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受到抑制,无法发挥客运站的自身优势,也无法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效益。

其次,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客运站的服务流程仍然是传统的手工作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客运站,它们所有的业务流程基本都是手工作业。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手工作业的工作效率严重偏低,无法做到严格控制财务成本,也不适合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另外,一些大型的客运站为适应社会发展,开发了网上售票系统、网上查询系统以及手机应用软件等,但是,这些系统或者应用软件通常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客运站管理以及用户的综合需求,也无法做到对客运站的全局控制。

1.2 客运站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因分析

客运站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负责客运站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管理工作认识不足,或者出于懒惰心理,不愿意改变现状,使得客运站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无法落实;

其次,负责客运站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工作人员缺乏客运业务相关知识,无法结合客运站自身的管理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此外,负责开发的人员与客运站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业务沟通,也就无法突破现有系统或者软件的瓶颈;最后,关于客运站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同步开展,还处于相对比较落后的研究阶段,无法适应客运站管理的发展要求。2 客运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2.1 客运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2.1.1 项目的立项和功能模块

对客运站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综合开发,要以客运站的管理系统、站场管理、信息查询、票务管理、调度管理、财务工作等多个方面作为基础,切实完成集合以上各项管理工作职能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3]。在做开发之前要积极对客运站进行实地调研,明确客运站的目前状况以及实际工作需求,使得开发的客运站管理信息系统切实符合行业要求,契合客运站运营方式、遵循客运行业习惯。开发客运站管理信息系统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注重系统软件的扩展功能,并对业务功能以及人机界面进行开发与优化,从而提升系统的实用性;②对应用系统软件进行组织架构时,要采用授权权限的方式实现对不同数据以及资料的分级管理;③开发的系统要做到可以及时掌握客运站的实时信息并进行准确的控制,从而实现客运站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另外,在进行功能模块的设计时,要力求实现用户界面优化、操作流程清晰明确。例如,在查询系统中,对票务信息、票价、余票数目等,要做到可以实时查询。统计报表功能模块要做到可以实现对日报表、月报表、季度报表、年报表的趋势分析,从而为管理人员在做决策时提供依据。客运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2.1.2 数据同步技术的设计

在数据库技术中,复制是新型的技术,主要对不同的数据进行分发,满足本地或者其他地区对数据库服务器的要求,并对数据进行及时的更新,在本端完成分布式的查询操作,并不会产生较大的网络资源开销。

当前在多种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中,具备数据的复制功能,有助于分布式计算的完成,本次采用后台关系数据库为Microsoft SQL Server 7.0,其中涉及的技术有:触发程序、远程存储程序、两个阶段的提交、开放数据的服务功能、批拷贝程序、相关复制的技术等,这一系列的技术体现的功能都比较强大。

该数据库体现的复制技术的基础是事务日志,实际在运行过程中只是对事务的复制,并不涉及整个表,最后发送其到目标数据库。在具体的复制过程中,源数据库也就是在复制数据库中的出版数据库,其中也包括用作复制的表。如果出版服务器显示出了复制的标志,说明该复制数据库的表在进行某个事务的操作。随之根据出版服务器上的复制标志,决定下一个发行服务器的传达。发行服务器依附于发行数据库,该数据库具有储存和转发的功能,能保证事务发送到订阅服务器。在发送具体过程中,发行数据库表所储存的事务和初始同步作业都能传送到订阅服务器上,在订阅服务器中存在很多目的数据,而订阅服务器的主要功能就是对这些目的数据进行维护,满足不同客户的使用需求。

2.2 客运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客运站管理信息系统是适应客运站发展需求而建立的系统,具有多重功能。第一,应用客运站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客运车辆进行路线跟踪、定位,车辆出现异常情况时可以发出异常警告,优化客运站的管理工作。第二,可以對客流量进行预测,实现车辆调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时掌握地理信息及路况信息,为客运线路的制定提供依据。第三,集成了客运站管理系统、查询系统、车辆管理、业务管理、票务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地图、月台管理、统计报表等管理内容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客运站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第四,通过对现有应用软件及系统的调试、应用以及推广,可以为以后客运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优化提供借鉴依据,做好基础工作。

3 结 语

目前,客运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得客运站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系统功能单一、无法适应客运行业要求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相关开发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最后,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关于客运站管理的相关研究中来,为促进客运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以及客运站管理信息化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帮雄.既有线客运站运输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 济,2011,(2).

[2] 陈雪松.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汽车客运站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信息与 电脑(理论版),2011,(9).

审计信息管理及应用 篇7

一、大数据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容许的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 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不仅指数据本身的规模, 也包括采集数据的工具、平台和数据分析系统。大数据规模的标准是持续变化的, 当前泛指单一数据集的大小在数据TB和数据PB之间。大数据有四个显著的特征 (即4V特征 ) :一是数据量大 (Volume) 。数据体量从TB (1TB=1024GB) 量级, 跃升至PB量级 (1PB=1024TB) 或接近EB量级 (1EB=1024PB) 甚至ZB (1ZB=1024EB=10亿个TB) ;二是类型繁多 (Variety) 。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 多类型的数据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价值密度低 (Value) 。如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 信息感知无处不在 , 信息海量, 但价值密度较低。以视频为例, 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 , 可能有用 的数据仅 仅有一两 秒 ; 四是速度 快时效高 (Velocity) 。一般要在秒级时间范围内给出分析结果 , 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最显著的特征。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无一不是数据来源或者承载的方式。

二、大数据在甘肃省审计信息化中的应用

近年来, 甘肃省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系统建设, 积极推行数字化审计管理和业务实施方式。依托电子政务专网实现了与审计署及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的网络互联;构建机关局域网, 实现了网上办公和数据资料共享;建设网络监控系统, 实现了全省审计专网网络系统设备的运行监控;建成了协同操作、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数字化审计管理系统, 实现了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 为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一 ) 在政府性债务审计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 大规模的审计项目日益常态化, 大数据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全面。如甘肃省在2011年、2013年先后两次组织的政府性债务审计中, 利用审计专网搭建“政府性债务审计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 作为审计项目进度管理、数据传输、信息资料传递的应用平台, 并运用该平台的FTP和RTX系统, 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统一调配、统一进度和实时传输。在应用过程中, 结合实际研究开发了政府性债务审计数据汇总软件和审计报告生成软件。审计报告生成软件被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汇总软件根据审计署政府性债务审计情况统计表的填报及操作要求进行设计, 在汇总时进行数据清洗和规范, 实现了审计报表的自动汇总; 校验软件的附加校验功能对报表进行深入分析; 在sqlserver数据库中使用sql语句对表格数据填写的规范性、列间的勾稽关系进行再次检查分析, 保证数据填写的质量, 为审计报告提供了准确的分析数据。

(二 ) 在地税联网审计中的应用

甘肃省地税联网审计以地税部门征管信息系统和底层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 实现了定期数据实时采集, 建立了规范的审计分析、排查方法、数据共享的联网审计系统, 基于系统构建了地税征、管、查、评审计业务各个环节的审计模型共126个。审计模式从“过去时”转向“现在时”, 充分发挥了审计的预警功能; 审计范围从抽查转向全面审查, 提高了审计质量, 降低了审计风险;审计监督由“揭示点的问题”向“揭示面的问题”转变, 联网审计的建设性作用进一步发挥。通过联网审计, 既对税收征管等一般性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计, 又通过多种审计模型的集群运用、海量数据信息的综合分析, 发现税收异动, 把握税收结构, 了解发展趋势, 进而从整体上发现税收管理体制、税收政策执行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便于从宏观层面提出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完善制度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 在原有关注具体违规事项的基础上, 通过多维分析的方式对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同级单位横向对比等宏观信息进行总体反映, 提升了审计工作的宏观性, 引领审计工作更加关注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效率性等高层次的问题, 实现审计工作向绩效审计和审计服务的方向发展。

(三 ) 在金融审计中的应用

针对金融审计中被审计单位数据量大的特点, 架设专用服务器装载数据, 利用专网连接客户端, 运用SQL SERVER数据库软件, 编写、执行SQL语句, 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查询和分析。在实际的审计分析过程中, 信息技术人员解决技术难题和配合指导, 依据采集的被审计单位财务和业务电子数据, 搭建审计平台和处理环境, 采用数据分析逆向反推、重要业务流程中间切入等方法开展信息系统审计, 并以“集中分析、分散核查 ”的方式进行审计取证 , 推进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例如:在甘肃省组织的农村信用联社审计中, 审计对象包含了61个法人机构、1919个营业网点, 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 从该公司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方面入手, 重点对访问控制及职责分离、输入控制、处理控制、接口控制、输出控制等方面进行审查。由于被审计单位分公司及营业部在省内外均有分布, 点多面广, 在对总部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数据间的平衡关系, 以业务数据反证财务数据及财务报表的真实一致性, 并按照重要性原则由审计组抽审核实一部分营业部, 其余审计分析结果下发, 由其核实后反馈审计组, 审计覆盖面达到了100%。

三、大数据在审计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 信息数据不共享

现阶段许多部门单位在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 也在逐步推进和完善信息化建设。但由于单位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系统、业务系统等相对独立运行, 其系统架构不同, 运行环境各异, 造成数据资源分散在各个应用系统内;同时, 不同行业的部门之间信息化建设是立足自身业务需求和安全考虑的, 向外公布数据也是按照行业内国家政策要求独立进行的, 而实际业务又与相关行业紧密关联, 这样就造成了不同部门的同类数据继承性不够、管理漏洞明显等问题, 审计应用就会存在审计面窄、综合利用重要数据难等诸多问题。

(二 ) 信息数据不完整

存储在数据库中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及其数据本身的完整性对数据分析结果有直接影响。如税收征管系统未全面完整反映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减免税情况, 会使征管系统电子数据与会统报表中的入库税金、提退库、减免税等数据不符, 基于信息系统的分析结果将与实际情况背离。数据库反映了结构化数据, 对非结构化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未能反映, 业务系统数据的关联度不高, 部分业务数据不完整或缺失, 市县和部门信息化建设进展不均衡, 部分建设滞后等, 使得其对大数据应用造成影响。

(三 ) 数据挖掘不够充分

近年来, 甘肃省在地税联网审计的同时, 结合现有的部门、行业数据对所有审计项目均实施了计算机审计, 信息化给审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但基于单个审计项目的数据库和方法体系, 使数据分析成果碎片化, 难以复用形成合力。加之部分单位数据信息不完整、不共享, 尤其是业务数据、行业数据关联度不高等因素, 影响了数据进一步挖掘使用。

(四 ) 数据挖掘分析人才缺乏

大数据的应用需要既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又懂审计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审计事业的蓬勃发展, 国家审计介入国家治理的范围不断扩展和深入, 审计不仅要关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与合规, 更多地需要从战略全局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关注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拥有深厚的宏观经济理论基础, 具备战略性思维, 能够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分析和判断事物, 将各种因素纳入到统一的系统中来, 构成整体、系统、立体的思考, 从而实现大数据审计价值的最大化。同时, 数据挖掘有别于传统的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 对这些方法和技术的熟练掌握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时间。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应用, 数据分析需求不断上升, 数据分析人才的短缺也愈发明显。

(五 ) 数据综合利用和分析平台建设不足

完善和融合利用各行业、各单位及其内部各业务系统的数据是当前大数据环境下的必然要求, 加大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数据集中力度, 构建数据中心和数字分析平台是实现大数据管理的前提。甘肃省在数据中心和数字分析平台的建设方面还比较滞后, 目前各行业数据库的积累和规划利用不足, 综合的数字分析平台建设因审计分工等因素未能深入开展, 行业联网审计建设不足。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大数据利用、审计质量和成效的提高。

四、 大数据在审计信息化应用中的思考

(一 ) 积极推进部门、行业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的目的就是将各环节的业务运行数据保存在信息系统中, 将业务流程固化, 便于管理层、决策者及时准确地获取数据信息。经济运行、食品药品监管、能源安全保障、国土管理、住房管理、信用监管等涉及国计民生的综合性业务成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工作的重点, 这些业务难以依靠单个部门来实现, 而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信息联动才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上下统一、保障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途径。《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推进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与审计机关实现信息共享”。在大数据时代, 充分利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把离散存储于不同系统中的海量数据彼此关系进行深度挖掘分析, 可以对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情况、相关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 从而得出客观的审计结论。

(二 ) 注重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 其可以处理和某个特殊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 不再依赖于随机抽样。既需要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和管理数据等结构化数据, 也需要会议纪要、政策法规等非结构化数据;既需要内部数据, 也需要主管部门等外部数据, 也就是说大数据审计更加强调数据的完整性和混杂性。将能从大量的、杂乱无章的海量数据中发现潜在的有用信息和被审计单位运作的基本规律及特征, 预测出被审计单位发展的趋势, 从宏观上把握被审计单位的发展状况。数据的产生和存在依赖于信息化, 要进一步推进市县和部门信息化建设, 确保各部门、各环节的业务运行数据保存完整, 为实现大数据管理打好基础。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数据的安全性关系着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 单纯依靠技术手段进行保护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做到物理隔离, 保证各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

(三 ) 深入开展数据挖掘

审计实践中需要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 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 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大数据在于发现和理解信息内容及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对数据进行深度探讨, 让数据说话。大数据之“大”, 并不仅仅在于其表面的“大容量”, 更在于其潜在的“大价值”。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 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利用数据挖掘进行数据分析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分类、回归分析、聚类、关联规则、特征、变化和偏差分析、Web页挖掘等。如果说数据是形成知识的源泉, 那么数据挖掘就是从矿石中采矿或淘金。如在2009年流感爆发的时候, google通过对人们输入词条的分析, 挖掘出了有效及时的指示标;亚马逊三分之一的销售额来自个性化推荐系统; 日本通过研究驾驶员的坐姿数据, 用于汽车防盗系统等经典大数据应用案例。审计秉承了用数据说话的原则, 数据挖掘分析是审计的核心, 也是审计报告成文的重要支撑。通过分类挖掘数据的描述或模型, 对财务和业务历史数据进行预测分析, 根据结果和审计值比较, 发现审计疑点;通过关联分析数据库的所有细节或事务中频繁出现的模式, 挖掘隐藏的相互关系, 找出不同数据项之间的联系, 从而发现异常等等。

(四 )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 审计也不例外, 免疫系统功能和建设性作用能否发挥作用, 最根本的还要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能力和水平。如今的审计工作与数据充分接触、数据依赖度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审计要有一支数据分析的专家级队伍, 既懂业务又懂数据, 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审计的飞跃, 这也是未来审计的出路。因此, 首先, 要把好人员培训关。将计算机应用培训放到重要位置上, 并将现有的计算机骨干人才进一步回炉深造, 培养更高端的复合型人才。其次, 要把好人员组合关。在实施每个项目前, 科学合理配置审计组人员, 发挥好审计业务能力、经验程度、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综合效果, 实现“多专业融合、多角度分析、多方式结合”的数字化审计模式, 并在审计实践中互相促进提高。

(五 ) 大力开展数据中心和综合数字分析平台建设

大数据不只局限于某一方面数据量有多大, 它必然是不同数据来源集中在一起综合利用具有共性作用的一种数据。针对当前国内信息化发展现状, 按照审计署行业数据库统一规划标准, 建成“数据样式不同、数据平台一致”的数据中心和综合数字分析平台是大数据审计的必要前提。大数据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 综合数字分析平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各行业数据按照由易到难、逐步积累并抽取、清理放入数据中心, 综合数字分析对于在统一数据平台的数据进行有效利用, 这些过程在都需要标准化的同时又要可快速调整才能达到数据关联高效的目标。联网审计系统的建设是数据中心和综合数据分析系统的重要基础, 行业联网审计的拓展让小范围数据关联审计分析具有可行性。单行业的审计方法体系与一体化的审计方法体系结合实现由点到面、不同方向的综合审计, 从时间、质量、方法创新多个方面提高审计效能。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尔维恩, 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2]赵鑫.大数据时代国家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的创新模式思考[J].理论探讨, 2014 (4) .

审计信息管理及应用 篇8

一、电力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平台的搭建

1. 电力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平台的特点

(1) 信息化平台的搭建

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可以实现审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无纸化。电网工程审计工作的信息化, 可以考虑在工程项目开展之前将具体的审计内容以及检查制度按照表单的形式建立在工程审计信息系统之内, 实现审计内容的具体化, 审计人员通过对表单的检查, 将检查结果记录在系统之中[1]。

(2) 全方面的实现对工程项目的覆盖审计

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中, 有大量的数据要进行比对和处理, 审计工作的目标要实现对整个工程项目数据的全面检测, 通过对大数据的检测中及时的发现一些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审计人员通过这些问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探索到更深层次的管理问题, 进而促使工程的审计问题做到最好, 能够尽可能以最低的成本解决工程项目多数据全方位的审计。

(3) 要实现审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在电力项目工程审计工作执行中, 全方位的应用信息化手段, 有助于工程审计的经验的积累, 审计人员可以利用信息化智能平台进行审计工作的推进, 帮助审计工作的资源共享, 多方位、多角度的去检查审计工作, 最低限度的降低审计工作产生的风险, 进而实现审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2]。

2. 电力项目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实践

(1) 电力工程审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固化

内部审计部门根据不同工程项目的内容以及不同设计之间的标准化内部控制测试程序表, 由监控系统通过对数据的提取来测试出内部程序表。审计工作的重点无非在于在施工企业组织招标工作之际是否达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3]。

(2) 建立健全电力工程项目的模型

目前电力工程项目的审计工作是以工程竣工后的财务审计为主, 在电力工程项目的实施中, 特别是涉及到以固定资产建设为主的工程项目中, 要实行科学合理的审计制度, 要确保审计制度对其展开工作上的监督和职能上的提高, 以便审计质量的提高, 从而让审计工作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工程管理。

(3) 建立工程项目的应用模型

由于电力工程的项目较多, 特别是每年新建配网项目及技改、点多面广, 审计工作的有效性通常多来自于审计人员的经验, 在系统工程的审计过程中, 对于工作人员的相关经验需要得到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要找出在建设施工中问题出现的相关规律, 在找出这些规律之后并对其进行分析, 随后按照规律建立抽取的模型, 将需要审计的工程清单导入审计系统中, 允许审计人员可以进行自由的抽取项目, 再在其中对其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检查, 以便于评审人员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 要注重对工程项目应用模型的建立。

二、电力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

1. 建立电力工程审计模型库

对于在工程项目审计中所出现的大多数常见问题, 审计人员要及时的将这些问题通过工程审计模型的执行方式, 对其进行详细的记录, 通过审计模型的建立, 可以加强审计人员对于相应问题的认知和研究, 以此来帮助审计人员更加全面的了解审计工作中常出现的问题, 通过不断的积极探索, 增强审计人员处理问题的应对能力, 以满足不同的用户的需求, 依靠现有模型, 可以实现在线监督的工作, 实现多种渠道查证多种资料等功能。这样的模型建立促进了审计工作的智能化程度, 实现多数常规业务的报警、多维分析、自动监控、钻取分析等多数智能运行。

2. 大范围的实施在线审计与联网审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各种各样信息的共享以及多类数据的传输都可以通过网络得以实现, 电力工程项目的审计工作也不例外。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库技术、联机指导技术等很多场外技术的支持, 为了更好的建设更大容量的审计数据中心, 要依托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前提, 进一步的开展远程联网审计, 实现审计资源的信息共享。而在线审计系统的最高目标是建立国内最具水平的自动化审计软件, 通过与业务系统数据的按需采取、分析, 实现疑点预警并提供解决功能, 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在线审计预警制度, 并通过对工程审计业务的类型不同而提供不同的自动化执行和决策能力, 运用人工智能化系统来分析模型的自动学习能力, 最终有助于实现许多常规技术的连续智能化运行。

3. 大数据时代的云计算技术应用

由于电网企业的工程项目数量繁多, 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将很难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覆盖, 难以满足电网企业的工作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 电力工程项目审计工作信息化的程度化在不断的增高, 其审计经验也在不断的完善与提高, 所以说, 要想实现全面、覆盖面广的审计工作则就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通过依靠计算机的强大数据统一功能来进行电力工程项目审计工作, 进而促进电力工程项目审计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 最终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多节点数据云存储技术应用

由于电网企业的机构很复杂并且数量相对较多, 致使电力工程项目的分布相对来说较为广泛, 因此对应的工程项目电子信息分布也较为广泛, 如若按照以往的惯例采用传统的数据处理与存储方式, 则可能会导致出现很多由于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质量与性能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从而阻碍了电力工程项目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而采用多借点数据云存储技术就可以帮助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出现因数据量大传输不稳定的问题, 还可以减少数据传输的时间,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促进电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传统的审计工作已经满足不了企业的信息化过程, 而审计工作信息化是电网企业提升审计水平和质量的必经道路, 电力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是所有内部审计部门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审计工作风险与审计免疫系统等审计理论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 研究并实践建设有关于电力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平台, 目标简称国内最具专业化的审计信息平台, 帮助企业完成审计工作的转型, 对推进审计信息化的进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 电力工程审计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但新形势下, 电力工程项目下的审计工作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基于当前的电网工程审计工作建设, 从电力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平台的搭建、电力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两方面展开分析, 以期推动电网企业的转型, 满足对电网企业审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管理,意义,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国胜, 王海生.基于智能化持续审计技术的审计模式选择——以电网企业为例[J].财会通讯, 2013, (31) :98-100.

[2]周志方, 顾红英, 许大庆, 等.以增值型审计为目标的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 2014, (2) :74-81.

审计信息管理及应用 篇9

1 高校内部工程审计现状及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1.1 高校内部工程审计的现状

1998年我国的高等学校全面开始扩招,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 同时带动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建设工程的迅速发展, 高校的基本建设项目发展也几乎是在成倍地快速增长。因此高校的工程审计任务也随之急剧增长。目前大多数高等学校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 高校工程审计任务的繁重并且第三方审计独立性更强, 越来越多的工程审计项目通过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施审计。

(2) 高校工程审计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中, 缺乏明确的工作程序和审计及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等可操作性。

(3) 高校工程管理部门的责任追究制度少, 工程管理不到位, 加大了工程审计的难度。

(4) 缺少专业审计人员与工程审计的管理方法落后, 给审计质量带来风险。

1.2 高校内部工程委托审计项目的管理需求

1.2.1 高效、精细化管理需求

随着高校扩招和基本定型, 高校的基本建设趋缓, 工程管理逐渐规范化, 高校工程审计更多面临的是原有建筑的大修工程和零星修缮工程, 项目数量逐年增加, 送审总金额也逐年增加, 普遍采用的人工、表单式管理无法做到对大量项目进行及时统计和动态监控, 需要信息技术进行现代网络化管理。

1.2.2 信息对称化, 多部门协同管理的需求

高校工程委托审计中涉及不同的单位、部门主体, 主要有工程管理部门、审计部门、造价咨询单位和施工单位4个类型, 人工表单式管理通常会有如下弊端:工程审计相关信息在这4个单位之间传递的过程往往会有不对称性, 工程审计文件的传递常常有延迟性。因此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使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工程审计信息系统, 不但可以快速有效的处理各种工程审计的各种信息、文件, 而且可以进行多单位、多部门协同管理。

1.2.3 高校预算管理的需求

高校的预算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而工程审计过程中有许多不可预见性的问题, 工程审计的进度有时直接影响预算执行情况。配合高校预算管理的需求, 工程审计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对财务、纪委等相关部门开放查询、监督权限, 提供工程审计项目的实时进度状态, 工程审计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就更大程度地从审计进度方面支持了高校相关工程经费的预算执行。

1.2.4 工程审计工作自身管理需求

高校工程委托审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是建立在理清高校工程委托审计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流程的基础上, 进一步可以明晰工程审计过程中的各方责任, 从而达到对每个工程审计项目的各阶段的明晰管理。

1.3 审计过程控制的需求

1.3.1 工程审计流程的科学管理需求

随着现行工程造价量价分离的工程量清单管理模式和教育部的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形势发展, 高校工程审计的内容和流程逐渐细致化和复杂化。人工进行工程审计项目的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统计越来越不能够满足现代科学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1.3.2 工程审计事前和事中的控制需求

高校工程委托审计管理过程中, 由于专职审计人员的缺乏, 对于很多工程项目只能做到事后监督, 但是造成的弊端就是等到工程进入结算审计阶段, 有些事实已经具有法律效率, 给高校带来的损失不仅无法挽回, 而且事后解决各方争议的过程冗长, 审计效率低下。

1.3.3 工程审计过程各阶段工作的时间进度控制需求

工程审计工作过程和建设工程管理过程一样, 各相关主体单位的行为存在法律效力, 在我国越来越重视法制化社会建设的大环境下, 各方主体也将越来越重视审计过程中各方的法律时效性和所造成的法律后果。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 通过信息化系统记录下各个相关主体单位的反馈意见及反馈时间将比使用纸质文件更加准确和高效。

1.3.4 审计质量控制的需求

1.3.4. 1 对社会造价咨询单位的考核评价管理

社会造价咨询单位对于高校审计部门来说是受托方, 高校审计部门对于这第三方的工作应做出有效的管理, 并通过恰当的量化的考核对其工作进行评价。有了信息系统对审计过程中各阶段工作内容及时间节点的记录, 高校审计部门就更容易对所委托的社会造价咨询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约束。

1.3.4. 2 审计部门内部审核控制

高校审计部门内部同样需要有效的内部控制, 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进一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1.4 文本及档案管理需求

(1) 高校工程委托审计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文档, 包括合同、函件、审计工作底稿、会议纪要、审计报告、审计咨询意见等等。由于可能同时进行委托审计的工程项目有数十或者数百项, 进度不一, 因此对于这些文档的传递与管理的高效和信息化是工程审计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现阶段大多数工程审计的档案管理依旧以纸质文件为主, 审计人员查阅起来非常不方便, 在信息和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 能够按照项目归档和查阅的需要进行信息化管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1.5 法规库和经验库的需求

(1) 工程审计是一项法规性很强的工作, 在审计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工程建筑及经济方面的各种法律法规, 建立系统的法规库进行法规的管理、查询和检索将极大地方便审计人员, 并且提高工作效率。

(2) 工程审计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毕竟我国的建设工程还在不断的前进和发展, 而高校的基本建设又具有其特殊性, 因此现实与法律规章的冲突依然存在, 因此在审计的过程中将一些经典的案例进行收集、维护和管理将会在更加完善的法规出台之前给审计人员一种参考的解决方法。

2 高校内部工程委托审计信息交互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高校内部工程审计, 并且是委托审计的前提下, 针对审计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建立交互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想如下。

2.1 高校内部工程委托审计信息交互管理系统框架

高校内部工程委托审计信息交互管理系统由于用户数量会较多, 并且随着现代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发展, 基于B/S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rowser/Server简称B/S) 结构的系统平台[4], 系统管理员通过Access Control设置用户权限, 用户根据用户名和密码通过防火墙登陆系统进行相应权限内的操作从而读取数据或将相应内容上传服务器。文件上传之后应该只能被查询、下载, 不能被修改或者被重新上传覆盖替换。

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建立有自己的一套OA系统, 因此基于OA系统建立的高校内部工程委托审计系统更容易整合学校内部的信息系统资源, 如果所有的信息系统的管理都在高等学校自身, 这样建立的信息系统有方便管理, 维护成本较低, 相关部门间的数据兼容更容易的优点, 也有其数据对外的法律效力就弱的弊端。但如果能够将服务器等相关管理委托第三方则优缺点与前者相反。

2.2 主要流程设计思路

2.2.1 总体框架

随着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 高校内部工程审计的业务也逐渐细致 (见图1) , 高校初步建立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时, 不一定面面俱到, 可根据学校自身的审计力量和实际情况进行选取并构建到系统之中。对于在各自学校内部工作流程相同的审计业务流程进行合并, 例如图1中跟踪审计中的合同审计和造价咨询中的合同咨询业务可共用一个流程, 只需要给不同的项目使用同一流程, 但赋予不同的项目属性, 也就是“贴”上不同的“标签”方便分类归档与分类统计。

此外, 由于各地方开发和普遍使用的计价软件由不同软件公司开发, 计价软件本身就是一套非常复杂、较为成熟的系统, 并且虽然生成的造价文件的格式有所不同但都可以转化成Excel的通用格式, 高校内部委托审计信息化管理系统由于其本身目标偏重于管理, 因此可以考虑不将计价的作业软件集成到系统中, 而采用将Excel文件导入的方式。

2.2.2 文件传输流程

在审核过程中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的传递过程如图2所示:信息系统中传输电子文件的传输更能体现各方的独立性;信息系统中电子文件的传递过程比纸质文件更加快捷。

施工单位将电子化的资料通过网络上传到系统, 高校工程管理部门收到纸质文件后对相应项目文件进行初步审核, 审核通过后打印项目审计申请表并提交校审计部门, 审计部门进行审核后委托社会造价咨询机构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审核, 社会造价咨询机构将审核后的文件上传到系统, 审计部门、工程管理部门、施工单位则收到系统提醒, 三方可以同时查看审核后的文件, 并分别提交回复意见, 必要时审计部门组织会议进行协调, 直至在坚持审计原则下各主体无异议, 社会造价咨询机构出具审计报告提交审计部门, 高校审计部门则按照校内规定进行后续的工作。

2.3 高校内部工程委托审计信息交互管理系统模块及功能设计

根据前文所述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各种需求可以设计高校内部工程委托审计信息交互管理系统的基本模块构架和功能:

(1) 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系统管理员对于不同用户的权限设置, 数据导入导出、备份恢复、审计信息的Web发布等。

(2) 流程管理模块。对于不同的业务流程进行设计、测试, 用于项目管理过程。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性质、不同的关键点要求的不同可以有所改变。这样就能够在审计工作不断的发展中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创新而不用重新构建新的信息系统。

(3) 项目管理模块。该模块以项目管理为主线, 以高校审计部门为主体, 工程管理部门、社会造价咨询机构和施工单位参与审计过程的交互式管理。功能包括项目的状态查看、立项、委托、审核、评价, 各种文档管理浏览、下载、统计, 审核过程中各种文件的流转、审批、共享和预警。日常工作的日程安排和提醒。

(4) 文档管理模块。该模块中可设置审计过程中的常用文档、表单范本, 对项目中的文档、表单进行查询、管理、审核、汇总、统计和输出。审计部门可以将合同、函件、审计工作底稿、会议纪要、审计报告、审计咨询意见等大多数文档经验化和模板化, 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情况进行调用和修改。

(5) 档案管理模块:按照项目进行项目文件归档、整理、查询、统计、下载, 当项目完成结束时自动转入归档模块, 将所有该项目电子文件汇总编号后存入数据库, 同时支持对档案目录、封面的编辑和项目信息自动生成等。

(6) 知识库管理模块。分为法规库、经验库、造价信息库。设置批量导入、更新和查询功能。

高校内部工程委托审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将有利于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发展, 有助于提高高校内部管理部门协同进行工程管理的配合程度, 有助于提升高校内部工程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本文仅针对现阶段的高校内部工程委托审计工作需求提出交互信息管理系统的框架设计设想, 展望大数据与云存储日益发展, 期待未来高校间工程审计的分析数据和经验数据可实现共享, 进一步提高工程审计的科学管理水平。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审计信息系统的构建成为各级审计部门及审计单位的必然趋势。本文根据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内部委托审计的需求情况, 分析和描述高校内部工程委托审计信息交互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及设计框架。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功能需求,框架设计

参考文献

[1]张磊.审计项目管理软件的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D].天津:天津大学, 2005.

[2]谢松.高等学校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1.

[3]刘强.高校基建工程审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 2010 (21) .

审计信息管理及应用 篇10

【关键词】 高校 学籍档案 信息化 应用

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籍档案是学生在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及思想变化过程中所直接形成的,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校阶段的道德、人文和专业等各方面的素质。同时,还是学校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水平、开拓人才信息资源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1 高校学籍档案

学籍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新生入学信息、学生基本信息、成绩单、奖惩信息、学籍异动、学生思想政治活动考核情况、毕业资格及学位授予情况、学生表现鉴定等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密切相关的材料。学籍档案的管理部门也涉及教务处、学生处、招办、二级学院、团委等职能部门。学籍档案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连续性,所有信息要做到准确、完整、真实、及时地记载,并且要求电子和纸质档案同时保存与学生情况完全一致。

2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经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学籍的信息化管理,比如学生的基本信息、成绩、学籍变动以及毕业管理等等。但这些信息的管理单位主要还是集中在教务处,对于学生的奖惩、思想政治活动以及学生表现鉴定等等由其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管理内容都还未真正纳入到电子学籍档案中,无法实现统一管理,这是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内容缺失或是未能及时更新的主要原因。

正是由于各部门对学生档案的资料收集还处于比较初级的资料状态,信息存储较为分散、不能联系在一起、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使得电子学籍档案的利用率及管理效率也极其低。

3 高校学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及管理

随着高校发展,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学籍档案案卷日益增多,涉及的内容也更为复杂充实,学籍档案也被赋予更多利用价值,致使高校学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

3.1 建立电子学籍档案管理制度

陈旧的档案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良好的制度保障才是顺利开展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学校可以在原有的档案制度上进行修订,根据学校实际运作及需要来编制新的学籍表,强化学籍档案工作规范,明确学生学籍档案材料的内容形式及责任部门及相关负责部门,通过电子学籍档案快速、便捷、全面的特点,完整地展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完整过程。同时,管理制度也应对档案信息的保管保密以及使用加以明确。

3.2 优化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流程

在健全的管理制度下,各部门要根据需要管理的学籍档案内容,制订相关管理流程,明确需要归档的内容和时间,以便及时将相关纸质、多媒体等资料作信息化处理后录入学籍档案管理系统,由此保证学籍档案的完整性、及时性、真实性。没有统一的管理流程,会导致学籍档案材料的时间、内容杂乱。

3.3 完善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人工学籍档案管理已经显得非常落后,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高校借助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学籍档案的管理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学校需要将分部门而治的多系统管理模式,集合到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之中,以减少工作量,避免重复劳动多、准确性低、管理无序、反馈滞后等,以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高校在进行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时,可以增加相关字段信息,以便其他职能部门将所管理的档案材料导入到系统中,形成完整的学生个人电子学籍档案。

4 在信息化下高校学籍档案的应用

利用才是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学校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进行学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其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日常运作以及制度建设等作支撑。

4.1 满足校内的应用需求

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高效准确地选取各类学生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为各职能部门提供所需的信息,尤其可以提高政治面貌、学籍变动、奖惩等动态数据的准确度。例如:可运用于每年高校基础数据表的填报、本科教学状态数据的申报、财务结算依据、医保参保、火车票优惠信息注册等等,这些都可以极大地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另外诸如学生奖惩信息的统计分析、学籍异动情况统计、学籍预警数据分析等等也能够为学校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撑及参考依据。

4.2 服务于公众的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节奏也在不断加快。早先用人单位、公证处等机构要核实学生的学历、学位、成绩或学生的在校情况等等,都需要携带单位介绍信前往学校进行实地核实 ,要耗费极大的人力和财力。同时,学校管理人员也要费时费力地进行查证和接待。借助信息化的电子学籍档案,学校可以倚靠国家提供的相关系统和平台及学校的管理信息平台快速、精确地解决各类社会需求。

4.3 便捷于学生的个人需求

有了电子学籍档案作为基础,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例如引进自主打印机,学生就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在全年365天的任意时间开具到需要的成绩证明、在读证明等等。还有很多特殊的需求,如各类英文证明的开具,需要学生至少到学校2次才能办理完成,对于外省市或交通不便的学生来说无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成熟的条件允许下,学校可以开通网上预约、付费,学生可能足不出户就能拿到想要的证明。

【参考文献】

[1] 胡翠华. 浅议高校学籍档案管理[J]. 科技创新导报,2012(2):199.

上一篇:全国卷Ⅱ下一篇:多裂缝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