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2024-10-03

探索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精选7篇)

探索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篇1

教育论文范文:探索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在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历程中,基层审计人员已深深感受到信息技术对审计工作发展产生的强大推动力量,深刻体会到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审计效能、改进审计手段、推动审计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必奠之基。如果稍有停滞,不仅会影响到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进程。还会影响到审计工作在国家治理中作用的发挥。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开展计算机审计。现代审计人只有计算机审计与传统审计结合应用才能胜任审计工作。

一、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基层审计人员思想认知上存在误区一方面.基层审计人员认为计算机审计实用性不强f11。基层审计机关的被审计对象都是最基层的,很多被审计对象的会计核算工作还是用传统的手工账务处理。没有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核算,特别是乡镇及其基层所站都没使用会计软件进行核算,基层审计人员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基层审计人员认为不是所有的审计对象都适应计算机审计。基层审计人员认为被审计对象虽然有进行会计电算化,但是其业务数据量不大,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只有业务经费的收支,甚至没有涉及到业务数据.完全没必要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二)基层审计人员技术骨干比较欠缺基层审计机关人员流动慢.在职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知识更新不够及时,计算机知识水平不高、运用能力低。县级审计机关年龄普遍老化,平均年龄大体在45岁以上,对计算机审计知识,特别是计算机审计中数据库的查询语句,需要重新开始学习。部分审计干部存在惯性思维和“慵、懒、散”等现象,学习主动性不够,自学能力较差,认为计算机审计很难,产生了一定的畏难心理目前,大多数基层审计人员仅仅掌握对日常办公软件的操作和使用。而计算机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在掌握财会、审计知识的同时,还应掌握信息系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数据库知识等内容。计算机审计每个项目面临的问题不同。对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要求更高。基层审计人员要对各个行业、部门计算机应用软件有所了解,能打开、能转换、能导人审计软件、会用查询方式分析,能将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为我所用基层审计机关缺乏技术骨干,在计算机审计过程中遇到问题只能向上级或同行其他审计机关“求救”.在上级审计机关专业人员有限且任务繁重情况下,无法随时随地、有求必应地帮助基层审计机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积极性,让基层计算机审计变得很被动。

(三)基层审计人员缺乏持续性技术培训支持审计干部应用计算机培训,是一个“磨刀”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时间短、参加人员数量少。达到的效果只能是对审计软件的应用进行初步的感知认识。短期的培训无法让人掌握数据库知识和操作技术.计算机审计水平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提升,从而出现了会考试却不会应用的结果。加之基层审计机关提供的后续技术跟踪力量不足,无法提供持续性的学习与培训,使得计算机审计无法很好地落地实施。

二、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全国政协副主席、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早在2O世纪90年代就曾说过,“审计人员不撑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现任审计长刘家义说,“中国审计的出路关键在于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数字化”。基层审计人员应深入分析当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不发展信息化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要深刻理解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不发展审计信息化就难以肩负起法律赋予的光荣使命:

要充分认识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审计监督能力的重要途径,不发展信息化审计事业就没有出路。

基层审计人员要对信息化建设有新的认识.以现在为新的起点、新的契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一方面,领导要在思想意识上切实加强审计信息化工作。审计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审计机关的主要领导要加强对审计信息化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分管领导要加强督促检查,业务部门积极开拓思路、努力创新、通力协作、共同推进审计信息化。另一方面,领导要积极组织成立由审计业务骨干与计算机审计人员组成“计算机审计攻关小组”.提出审计思路,担负计算机方法的设计和实施,加强对计算机审计创新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二)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化机制,全面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一方面,在上级制定《审计信息化发展意见《计算机审计培训管理办法》、《信息化建设考核办法》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审计部门实际制定《审计信息化发展三年规划》,每年制定《计算机审计业务培训计化)),推动审计数据采集、存储、积累、使用等.实现计算机审计工作和学习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另一方面.建立并完善审计信息化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根据信息化建设需要,结合实际,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应用中的AO与OA交互管理、计算机审计中级考试、AO认证培训、AO应用实例和计算机审计方法参评及获奖情况等内容列入审计考核范围.与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和干部评优评先、晋升等相结合,采取强有力措施.提高审计干部学习运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推进计算机审计工作和信息化建设。

(三)循序渐进完善实施系统,积极推动计算机审计事业开展一方面,利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全面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让所有的项目从审计通知书、审计前调查、审计现场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管理等全过程实现电子化体现.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选定个别业务数据量较大的审计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数据查询等难度较高的计算机审计.逐步推进计算机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另一方面,逐步夯实计算机审计的基础工作,注意收集和积累计算机审计经验和方法,结合审计项目丰富基础数据库 1。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对各地创造的新鲜经验,要加以消化、吸收和利用,在工作中不断发展创新,促进审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积极参与优秀AO应用实例、计算机审计方法、信息系统审计案例、专题研讨等计算机审计交流与指导。

(四)加快人才培养,切实解决信息化人才不足问题一方面,调整人才结构,让培训学习常态化。人才资源是审计信息化最重要的资源.审计信息化建设要靠既精通审计业务,又掌握计算机技术、具有信息化思维的审计人才去实践。这就需要调整人才结构1。审计机关录用人员.要根据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有重点地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逐步提高审计机关计算机人才所占比例。从实际情况看,大批量引进人才有一定难度.加强常态化的教育培训已成为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以数字化审计为重点,以审计业务要求为牵引,培训突出层次性,增强实效性,请上级审计机关的计算机专家到单位进行全员计算机审计知识的普通培训:或是聘请计算机审计工作开展较好、有经验的兄弟县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到单位进行AO审计案例讲解.相关审计人员利用现有资料同步进行现象学习:还可以请税务、社会保障机构、医疗、金融等相关部门的业务软件应用人员到审计机关对业务软件的功能、应用的方法进行讲解,方便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导人、应用、分析被审计单位相关业务数据。由此不断提高基层审计干部数字化审计能力,持续扎实推进基层信息化工作。

另一方面,不拘形式,多管齐下,努力培养优秀的计算机审计骨干。派出去、请进来、以老带新都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好方法。根据审计业务的需要,选派部分年轻、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的基层审计人员参加上级审计机关举办的计算机审计中级的培训和考试:有针对性地组织基层审计人员到兄弟单位交流学习,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增强计算机辅助审计信心:用老新搭配、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方法提升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另外,基层审计部门还要用心做好参训人员的跟踪管理。建立培训档案,对参训人员、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审计人员培训后的工作应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加强培训效果反馈.为今后计算机培训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基层审计工作是一项繁琐而又责任重大的工作,还有一些具体的注意事项值得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和提倡,比如要及时征订《中国审计报》、《中国审计》、《福建审计》等计算机辅助审计相关刊物,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替需要。在逐步推进无纸化办公的进程中,充分利用政务外网管理系统,实现审计项目AO与OA的交换和项目全程跟踪管理。传美论文发表网,您职称晋升的好帮手!

探索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篇2

一、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运用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 构建了初始调查问卷, 在Z、C、N三市进行了试调查后, 根据试调查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形成了最终环境审计调查问卷, 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访者的基本信息;第二至第七部分是环境审计实施现状, 共设计了27个多选和单选题项。为了对环境审计实施现状进行总体量化评价, 第二至第七部分我们给出了里克特5级量化评价标准 (1—非常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一般;4—比较同意;5—非常同意) , 要求被调查者根据所描述的内容和实际情况, 选择同意还是不同意的程度, 进行量化评分;问卷的第八部分是对环境审计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调查。了便于发放与收集, 本次问卷采用了网络问卷形式 (网址http://www.wenjuan.com/s/YFfeey F/) 。此次问卷调查的发放对象为华东地区市级审计机关农环处, 共发放问卷94份, 实际回收59份, 回收率为62.77%。

本次回收样本的受访人员的资质、工作年限、专业背景如图1所示。从回收的样本分析表明大多数受访者熟悉环境审计, 具有相对丰富的实务经验, 为问卷作答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保障。

二、环境审计调查结果

(一) 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开展环境审计是环境治理的现实需求。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环境审计对环境保护的独特作用, 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审计工作。设计这部分问题是希望通过调查, 了解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对环境审计作用的认识及对环境审计的重视程度。对环境审计作用的调查结果如表1。

表1显示, 80%以上的审计机关认识到环境审计在环保资金和环保项目的管理、环保政策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等方面将产生积极作用;76.27%的审计机关认为环境审计有利于促进相关部门、单位环保监管职责的有效履行;11.86%的审计机关认为目前环境审计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对环境审计的重视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 91.67%的审计机关每年至少开展一项环境审计业务, 并把环境审计项目被列为当年重点审计工作之一;75%的基层审计机关计划逐年增加环境审计项目。

(二) 环境审计队伍的建设情况

环境审计队伍状况体现了审计能力的强弱, 直接影响着环境审计的开展。设计本部分的问题是想了解目前环境审计队伍是否能满足环境审计的需求。本部分共设计了5个题项, 包括审计机关配备的环境审计工作的人员数量、专业背景、学历结构、是否进行定期业务培训、是否聘请外部专家或建立专家库等五个问题, 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图2显示, 基层审计机关配备的环境审计人员数量偏少, 专业背景偏重于财务和审计, 本科学历占比较大, 定期参加业务培训的审计机关不足60%, 90%以上的审计机关没有建立聘请外部专家或建立专家库。

(三) 环境审计工作制度的建设情况

环境审计项目能否科学、规范、有序进行, 需要不断强化完善相关环境审计工作制度的建设。设计本部分的问题是想了解基层审计机关是否设立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协调环境审计的相关重要事项、是否建立健全了环境审计工作制度。本部分共设计了四个题项: (1) 是否比照审计署成立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 (2) 是否与本级资源环保主管部门建立协调配合机制; (3) 是否建立和完善环境审计工作规范; (4) 是否每年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送环境审计专题工作总结。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8.47%的审计机关专门设立了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在与本级资源环保主管部门的合作上, 66.10%以上的审计机关建立了工作信息通报制度和工作联系会议制度;从环境审计工作规范看, 50.85%的审计机关建立了环境审计发展规划, 40.68%审计机关制定了审计工作指南, 30%左右的审计机关建立了具体操作层面的环境审计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33.89%的审计机关每年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送环境审计专题工作总结。

(四) 环境审计的开展情况

环境审计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区的环保意识以及当地的经济水平。设计本部分的问题是想通过观察基层审计机关环境审计的主题事项, 了解各地审计机关目前环境审计关注的重点, 以及环境审计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本部分共设计了四个题项: (1) 确定环境审计项目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2) 开展过的主要环境审计项目; (3) 环境审计是否与相关专业审计进行有机结合 (4) 是否实施环境绩效审计。调查结果显示, 90%以上的审计机关主要结合当地政府工作重点及上级审计机关的安排来确定环境审计项目;从开展的环境审计事项看, 审计机关重点关注的是污水处理项目, 其次是关注环境综合治理、环保资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等项目的审计;从结合式审计的实施情况看, 96%以上的审计机关将环境审计纳入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企业审计等相关专业审计, 但是在投资审计、外资审计及金融审计中几乎没有涉及环境评价内容;从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情况看, 在环保资金和环境建设项目审计中, 已对专项资金支持项目产生的效果、效益和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价, 但是对环境政策绩效、其他项目的环境绩效评价仍不足。

(五) 创新环境审计方式与方法情况

环境问题具有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专业性和技术性强的特点, 创新环境审计的方式与方法是提高环境审计效能的有效途径。设计本部分的问题是想考察基层审计机关的环境审计合作方式及审计技术和方法的选择倾向, 对环境审计开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本部分共设计了四个题项: (1) 开展环境审计的主要组织方式; (2) 收集环境审计证据的主要方法; (3) 环境审计评价的主要方法; (4) 对重大环保工程项目等是否实行跟踪审计。调查结果显示, 从环境审计的组织方式看, 74%的基层审计机关已开始积极运用协作审计和联合审计方式开展环境审计工作;91.67%审计人员倾向于选择他们更为熟悉的传统审计技术收集审计证据, 一些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等方法运用还偏少;在进行审计评价时, 83.05%的审计人员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综合定性评价等方法;对重大环保工程项目已全部实行跟踪审计。

(六) 环境审计结果公开及审计成果转化利用情况

向社会公开政府审计结果是近年来我国审计公共服务透明度提高的表现, 同时环境审计成果承载的信息也是政府制定和调整相关环境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设计本部分的问题旨在从审计信息的传播渠道、审计结果的落实等方面考察基层审计机关环境审计发挥“建言献策”功能的情况。本部分共设计了四个题项: (1) 环境审计结果公开情况; (2) 环境审计结果公开的内容; (3) 环境审计成果转化利用情况; (4) 环境审计结果整改检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基层审计机关都能适度公开环境审计结果, 公告内容包括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基层审计机关都能及时向本级政府提交审计报告、专题报告、调研文章, 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 90%以上的审计机关能及时检查环境审计结果整改情况;但制定审计成果转化利用办法的审计机关占比只有23.73%,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境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三、环境审计调查分析

受访者对上述六个方面的量化评分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上述评分结果及问卷第八部分“环境审计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1.环境审计队伍满足目前环境审计需求的量化评分是2.92分, 呈现总体供给力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难以满足目前环境审计的需求。主要原因:一是基层环境审计人员的数量难以满足繁重的工作任务的需要;二是知识结构单一, 依然以传统的财务与审计为主, 与环境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明显不足;三是外聘审计专家队伍尚未建立, 缺乏来自“智库”的智力支持。

2.受访者对审计部门对环境审计的重视程度的量化评分是3.60分, 说明基层审计部门已经逐步认识到环境审计是环境治理的一种有效工具, 但是对环境审计目标还没有达成明确的认识。认为环境审计工作主要是对各项排污治理费用以及财政、环保部门收取的相关费用是否足额上交、如何使用等, 没有完全脱离财务收支审计的思路。

3.受访者对环境审计工作制度的建立与遵循的综合评分为3.33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层审计机关没有专门设立环境审计协调小组来加强各种资源的整合与联动, 没有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协作合力。分析还显示由于缺乏统一、权威的评价体系、标准, 审计人员只能依靠职业判断, 环境审计难度大, 审计评价的权威性不高, 得出的审计结论有时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认可, 环境审计的质量难以控制, 审计风险较大。

4.受访者对环境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的综合评分是3.45分。分析表明随着各地环保意识的加强, 环境审计的客体已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但环保资金的财务审计仍是关注的重点, 环境绩效审计不够深入。对环境政策执行情况、当地面临的突出的环境问题等关注度不够。在投资审计、外资审计、金融审计中基本没有结合环境审计的内容, 不利于资金流向的环保政策导向。较为突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平行审计开展不充分。平行审计主要适用于要同时调查多个单位、多个项目等覆盖面广的审计项目。目前, 这种以单位为载体的审计, 比如对当地污染企业达标排放情况审计, 以及以项目为载体的审计, 比如公共环境项目的审计等, 开展的覆盖面有限,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境审计职能的发挥。

5.受访者对本部门积极开展合作审计的综合评分3.92分。因为环境审计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 仅凭审计机关一己之力, 很难取得好成效, 合作审计是环境审计有效开展的必然选择。总体看基层审计机关环境审计的合作方式、合作的深度、广度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环境审计方法的运用上, 还没有脱离传统的财务审计手段和方式。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分析评价方法等, 未被广泛运用于环境审计的实践中。比如没有利用环境监测系统进行舞弊隐瞒超标排放污染物情况审计等。

6.受访者对环境审计结果公开及环境审计成果转化利用情况的综合评分为3.83分。国家审计准则明确规定: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审计调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本文统计了截止2015年6月30日止, 华东地区各市审计局网站公布的近4年环境审计结果, 如图3所示。

图3显示, 基层环境审计公告2011~2013年呈逐年上升趋势, 因时间迟滞等问题导致2014年公布的数量显著减少。从公布的内容看, 主要涉及的是环保资金审计和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审计。总体而言, 基层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存在数量偏少, 范围较窄、时间迟滞、透明度不高、信息含量较少、公告内容形式化、对环境政策影响评估不到位等问题, 对经济社会相关决策的支持力度较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行政型审计体制独立性不强, 环境相关数据不完整, 环境审计质量不高, 加上保密制度的要求等因素影响, 环境审计结果尚不能起到“公而告之”, 基层环境审计结果公开程度和成果转化利用程度都亟待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华东地区市级审计机关已经普遍开展环境审计工作, 经济发达地区环境审计工作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环境审计工作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大, 但结合式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不够深入。

(2) 审计机关对环境审计目标的认识没有形成共识, 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程度低, 实际开展的环境审计偏重于评价环保资金的真实、合规, 环境审计工作的广度、深度还非常有限。环境审计队伍的能力素质、知识结构、人员数量都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环境审计工作的需求, 对当地环境治理还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3) 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还很不成熟, 缺乏专门的环境审计理论框架和实际操作指南, 不能为环境审计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务指导。审计人员在实务工作中主要还是依靠在财务审计中积累的经验, 环境审计质量不高, 审计风险较大。

(4) 环境审计公告效应有待提升。环境审计公告的效应包括促进与制约审计对象维护公共利益、完善环境治理, 促进可持续发展。由于基层环境审计公告数量偏少, 信息含量不足, 尚难以引起人大、社会公众等高度关注, 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二) 建议

(1) 提高基层审计机关对环境审计作用的认识, 建立健全环境审计长远发展规划和举措。因为环境相关决策的影响久远, 要影响到几任政府领导人。在公共部门中, 只有最高审计机关才具有超越政府领导人任期的眼界。所以, 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是大多数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的共识。这种共识应有效传递到基层审计机关, 通过加强对基层审计机关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 使其积极关注地方政府的环境决策, 检查政策的遵从程度, 提高环境审计在地方环境治理过程中积极作用。

(2) 科学整合环境审计资源, 建立由政府审计为主导, 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为主力的相互补充, 相互配合的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监督体系。通过建立环境审计培训中心, 加大对现有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和经验交流, 提高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同时积极引进熟悉环保知识、环保技术的专门人才, 建立专家库, 充实审计队伍, 为搞好环境审计工作打下人才基础。

(3) 建立分领域、分项目的评价标准体系。由于环境审计涉及的领域众多, 环境审计类型纷繁复杂, 无法设计具有普适性的评价体系。所以, 应当按照环境审计所涉及的具体领域, 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为审计实践活动提供指南, 使其制度化、规范化, 提高审计评价的权威性。

(4) 建立公民参与的环境审计结果公告机制, 实现审计监督机制与舆论监督机制的有机结合。环境治理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 环境审计结果公开既体现了对政务公开、政府财政透明度的要求, 同时又能为实现公民监督环境治理创造条件。通过完善审计结果公告相关制度的建设, 逐步引导公民参与到环境治理当中, 提高公民对环境审计结果公告的参与能力, 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监督模式, 发挥自下而上的社会舆论监督合力和实效, 最终促使政府及公共部门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审计署.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http://www.gzsj.gov.cn/news/

[2]王淡浓.加强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审计研究, 2011 (5) :

[3]张燕.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思考http://www.gzsj.gov.cn/news/

[4]崔慧静.关于推进我国环境审计的思考http://www.audit.gov.cn/n6/n41/

[5]王志楠.试析专项审计调查的四种组织方式[J]审计月刊, 2006 (4) :18-23

[6]杨樱.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的统计分析[J]时代经贸, 2013 (18) :18-19.

[7]张正勇.我国环境审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实务界的问卷调查[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9 (6) :98-103

[8]郑小荣.公告质量、质量特征与策略性行为——基于第53号审计公告与3市调查的中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研究[J].会计研究, 2012 (10) :79-86

[9]Saar, Tonis.Environmental Auditing in INTOSAI:20 Years Lat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overnment Auditing39.3 (Jul 2012) :1—6.

[10]宋传联, 齐晓安.独立性视阈下我国环境审计监督主体的定位[J].生态经济, 2013 (6) :46-49.

[11]周安.环境审计评价标准思考——基于绩效审计的视角[J].财会通讯, 2010 (3) :93-94.

探索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篇3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审计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课题。《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信息化建设要上新台阶,所以笔者结合当前基层审计机关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探索现场审计实施由传统审计模式逐步向数字化审计模式的转变,探索审计行政管理由传统事务性管理向审计事务信息化的转变,并提出了推进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途径,以期加强审计信息化工作,提升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监督的能力,提高审计机关的影响力,进而促进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创造优良环境

首先,基层审计机关领导要重视信息化工作,立足机关实际研究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大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认识,鼓励一线审计人员大胆实践,为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发展氛围,并及时解决计算机信息化工作出现的实际问题。其次,要大力加快计算机、信息设备等硬件建设,为信息化提供良好的硬件发展平台,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结合《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等规定,在考核中加大对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的奖励力度,鼓励审计人员进行探索实践,努力形成全员主动参与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氛围。

二、立足自身实际

针对基层审计机关计算机专业人才缺乏的实际情况:首先,应选取计算机知识较多、能力较强的审计人员进行实践;其次,通过在审计项目中实地应用,探索经验;最后,向审计小组推开,全面应用。开始时,大多数审计员对开展计算机审计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方法不习惯、技术难度大,但是随着AO审计软件的深入普及和应用,审计人员对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兴趣越来越高。在财政、税务、行政事业、社保、医疗等多个行业审计中,只要审计条件、环境具备,就积极组织力量和技术开展计算机审计,并在计算机项目应用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步深层次应用打好基础。

积极应用审计办公系统,加强行政公文和业务公文的无纸化办理,不仅能提高审计软件与办公软件的结合度,还能提高办公自动化的水平,进而逐步达到审计的现代化、信息化要求。

三、突出实践运用,注重审计信息化的成效性

(一)全面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

大力推行AO审计软件,只要被审计单位具备电子数据条件的,就运用AO审计软件及其他数据库软件进行数据采集与转换,并进行计算机审计;不具备电子数据的,也运用AO审计软件的项目管理、辅助工具、审计底稿等功能开展审计工作。计算机审计在采集、分析、转化数据,筛选审计问题,查找审计疑点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全面推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能够使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二)大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单位的计算机审计

对财政、税务、教育、社保等重要单位的审计中,大力推行计算机审计。做到采集数据突出重点并且为我所需;审计思路突出审计内部控制的关键点;计算机辅助审计与常规审计有机结合,协调发挥各自所长;审计方法做到针对性强、简明易用。审计软件结合数据库软件进行审计,对大数据量的数据进行筛选处理,应用SQL查询语句进行查询对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对有可能存在问题的数据,直接选取重点单位进行延伸调查,做到了手工条件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做到的事情,提高了审计效率,降低了审计风险。

(三)积极探索信息系统审计

逐步探索信息系统审计,加大对单位信息化系统的关注力度;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采取穿行测试、实地观测、流程分析等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针对信息系统控制中心、系统数据的输入域输出、服务器管理、系统的灾难备份等方面进行审查,得出审计结论;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完善信息系统,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进而防范信息系统风险。

四、加强计算机人才的培训与新技术的推广

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相对滞后于会计、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这个审计的“大环境”,决定着计算机辅助审计要随着被审计对象会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改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水平与审计人员素质密切相关,所以要始终把提高审计人员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是加强计算机信息化集中培训。对于计算机基础好、业务素质强的审计人员,可以采取开办集中时间、集中人员、封闭式的培训班形式,以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习效果。

二是日常组织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采取傳帮带的方法,由计算机水平高的审计人员现场讲解与指导,加强了针对性,切实提升了业务人员计算机审计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了计算机培训效率。

三是加大计算机信息化新技术的推广。审计署计算机中心研发了现场审计实施系统新版本,并在全国审计系统中推广。审计机关应加大新版审计软件新功能的宣传,使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升级的必要性、增强应用新版审计软件的主动性;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课件结合操作演示,讲解新版审计软件的各项新增功能及使用方法;并结合具体审计项目应用,讲解新功能的实际应用,使审计人员能快速有效的掌握审计软件,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审计局)

审计机关队伍建设问题现状及建议 篇4

计队伍建设现状,如何解决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构建适应审计转型要求的审计队伍,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是当今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存在问题

(一)审计力量严重不足。我国审计机关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审计任务越来越繁重,不仅经济总量的扩张大大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经济体制转型时间的种种复杂因素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而且经济责任审计的广泛开展又加重了审计机关的工作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县级审计机关的力量没有与审计工作任务同步增加。如我县审计机关现在编人员20人,除去局班子成员4人,非领导成员4人,行政后勤人员3人,外出招商1人,真正在审计一线的只有8人。每年在完成审计署、省审计厅及当地人大、党政部门交办的繁重审计任务的同时,还要完成上级和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对审计局其他各项任务的考核工作。审计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审计人员的身体健康。

(二)审计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专业结构较为单一。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审计工作以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为基础,因此,县级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大多是财会专业出身。但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职能从监督为重向以监督与服务并举转变,审计工作还涉及到宏观经济,管理、法律、工程、环境保护、计算机等各相关专业。目前,县级审计队伍专业现状与审计工作发展的现实需求有较大差距,如我县审计局现有审计干部、职工20人,其中会计专业9人占45%,审计专业2人占10%,而没有计算机、工程专业学校毕业人员,这与现代审计的要求极不适应,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下,计算机审计成为一种必然,干部队伍专业结构的单一,复合型人才的匮乏,不利于审计创新与转型工作的不好又快发展。二是年龄结构的断层。现代审计是一项年轻的事业,但令人忧虑的是,县级审计队伍年龄结构断层现象已十分明显。一方面,目前,县级审计人员相当一部分是审计机关组建初期进来的,审计龄一般都在15年以上,年龄大多45岁以上。一个人长时间在一个部门工作,往往习惯于传统工作方式方法,凭老经验办事,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比较慢,缺乏开拓进取意识,更加缺乏现代审计的应用技术。另一方面,我局近10年来,因受地方行政总编制的限制,未能输入“新鲜血液”,增加审计专业人员造成了审计队伍青黄不接的局面。

(三)审计工学矛盾突出。长期以来,县级审计人员忙于审计完成任务、疲于奔命的现象非常突出,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况且,由于任务重、时间紧,审计人员经常外出审计,审计机关也难以很好地协调好工作和培训的关系,工学矛盾的怪圈始终末被有效打破,影响了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几点建议

探索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篇5

一、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何谓廉政文化?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的总和,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反映。其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廉洁的政治文化,廉洁的社会文化,廉洁的职业文化和廉洁的组织文化。审计廉政文化正是一种廉洁的职业文化,其作用在于引导审计人员形成尊廉崇洁的价值取向和职业操守,推动审计人员廉洁从审。

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为民、务实、清廉”作为基层审计队伍建设的目标,在审计工作中形成“立审为公,执审为民”的良好风气,严格遵守审计廉政纪律和“八不准”规定,努力形成“廉洁从审”的理念和行动的文化动力。与其他防腐措施相比,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作用和影响可能更为广泛、更为深入、更为持久。首先,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在本质上符合现代审计事业的前进方向,体现了新形势下实现审计转型的发展要求,代表了广大审计者和被审计者的共同利益。其次,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在形式上表现为各种为大家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文化产品,发挥了传播廉政理念、陶冶道德情操的独特作用。再次,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在目的指向上,既注重教育广大审计人员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和法纪观念,又注重引导审计人员自觉遵守“廉洁、诚信、勤俭、奉献”的职业道德,营造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审计氛围。因此,只有大力加强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让审计廉政文化根植于基层审计人员的心中,贯穿于基层审计执法的全过程,我们的审计水平才会有新进展,我们的审计质量才会有新跨越,我们的队伍形象才会有新提升,我们的经济监督才更能让党委和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信服。

二、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基层审计廉政文化作为审计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防微杜渐、有效促廉的重要手段,作为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基层各级审计机关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一是抓教育,逐步营造出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基层审计部门根据自身情况,针对性地开展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现代科学技术和审计专业知识教育以及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专题学习了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党章》,《公务员法》,“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实施纲要》,增强了审计人员“廉洁从审”的意识。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加强对修改后《审计法》及即将颁布的《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了审计人员的法制意识。不少基层审计部门还开展了以“冬训”为主要形式的业务知识学习,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审计专业知识培训,审计理论考评,审计业务竞赛等,不断提高基层审计人员的执法能力和业务水平。二是抓制度,确保审计廉政文化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基层审计部门在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逐步形成了一套体系完整、机制完善、保障完备的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制度。基层审计部门先后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了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具体岗位职责,并签订廉政建设目标责任状,形成了局长至普通审计工作人员的纵向责任约束网络。强化了廉政目标考核制,实施了廉政考核一票否决制,将廉政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长远培养发展的一个硬性指标。一些基层审计部门还制定了审计监督员制度,加强对审计部门的社会监督,提高审计干部“审、帮、促”的服务水平,促进审计部门作风和廉政建设。三是抓韵味,使审计廉政文化深入人心。基层的审计部门积极开展以“征”、“读”、“唱”、“讲”、“传”、“树”等多种方式的审计廉政文化活动,推进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横向发展。通过集中收看廉政电教片、宣传反腐倡廉的最新工作成果和先进典型事迹、参与并观看“审计人廉政之歌”演讲比赛、“廉政之歌”歌咏比赛以及审计廉政文化建设征文等一系列活动,让审计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受廉政文化的氛围,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树立“廉洁从审”的理念。一些审计单位还通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让每一位审计干部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走进社区,真实了解农村贫困户、下岗职工、困难群体的现实状况,促使我们的审计人员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寓“思廉”于“结贫”之中。

当然,我们在看到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部分基层审计机关还没有跳出审计廉政文化建设认识与实践的误区,不了解审计廉政文化的本质和内涵,仍然认为审计廉政文化建设就是搞一

些文化活动,或者仅仅是喊一些响亮的口号代替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等等。二是审计廉政文化建设活动计划缺乏周密性,如在业务工作非常繁忙的时节安排知识竞赛、心得交流或文艺汇演,结果既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又因为缺少必要的准备时间而削弱了活动效果。三是部分基层审计机关没有认真分析自身的情况,一味照搬照抄其他单位的做法,结果往往是与实际需求相差太

远,让审计人员无所适从。四是过分看高了审计廉政文化的作用,在领导讲话、媒体宣传、工作总结中往往把审计廉政文化的作用任意拔高,好像只要审计廉政文化建设好了,审计人员就都廉洁了,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反腐倡廉的其他重要工作。

三、推进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路径

针对目前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全面加快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

(一)实现“三个转变”,深入推进审计廉政文化建设。

一要转变思想观念,即“官本思想”要转为“民本思想”。基层审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公仆”意识和“群众”观念,变“官本位”为“民本位”,才能使我们的基层审计工作真正体现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人民做贡献,为群众谋利益。

二要转变思维模式,即“监督思维”要转为“服务思维”。基层审计部门一方面要从微观上深刻查证和分析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为提高被监督对象发展能力和后劲服务;另一方面要从宏观上,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情况纳入制度的框架中加以分析,提出完善政策制度的建议和措施,为经济建设把脉和服务。这样,才能变监督为服务,真正体现基层审计部门工作的价值。

三要转变行政方式,即“随意行政”要转为“依法行政”。审计机关成立20多年来,审计法律制度建设从无到有,并不断完善,各级基层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及《国家审计准则》等相关审计规范,依法审计,逐步克服和消除审计过程的随意性,做到从审计程序到审计实施过程的法制化、规范化。

(二)坚持“多管齐下”,全面加快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步伐。

新时期,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新任务、新要求。这就要求基层审计部门要不断采取新措施,利用新载体,进一步深化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

1、坚持外部教育引导、自我修养提升并举,强化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外双修。

审计廉政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教育培训,通过经常的、反复的、正面的、反面的摆事实、讲道理,并辅之以制度的刚性约束,才能不断强化审计人员的廉政意识,使之脑海中时刻绷紧那根弦。其次是提升自我修养,要引导基层的审计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读书学习,认真总结体验感悟,提高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把外在的准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信念原则,把外在的要求期望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行动。如此内外双修,定能结出建设的硕果。

2、坚持抓制度完善、抓制度落实并进,注重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求真务实。

审计廉政文化建设要适时出台新的制度规定,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外部环境要求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在制度完善方面,第一,要完善决策制度,建立科学、公正、公开的决策机制,保证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第二,要细化约束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审计权力约束机制,真正做到审计过程的“依法、程序、质量、文明”。第三,要细化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对资金、物资和人员的管理,做到内部管理目标明确,有章可循,确保“管好人,理好财、用好物”。第四,要完善责任和绩效考核制度,建立权责到位的考评机制,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入手,客观评价职责和工作成效。在制度落实方面,要善于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确保制度良好的运行;要善于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促进审计人员遵章守制;要善于发挥专职督查的作用,并将有关结果公布于众;要善于发挥奖惩的激励作用,形成正确的制度导向。

3、坚持作风纪律建设、日常管理监督并重,务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规范高效。

加强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转变审计工作作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这就要求基层的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做到“六戒”:一是戒攀比,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力,摆正自己的位置;二是戒骄横,要尊重别人,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诚恳对人,以理服人;三是戒自满,要看到差距和不足,增强争先进位意识和勇创一流的决心;四是戒飘浮,对待审计工作要认真细致、扎实务实,始终立足于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五是戒浮躁,要结合实际潜心研究遇到的问题,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努力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作用;六是戒畏难,要敢于面对困难、面对压力、面对问题,千方百计、保质保量地做好本职工作,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基层的审计人员一定要认真执行审计工作“八不准”纪律,将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把勤政廉洁、客观公正的要求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公正审计、廉洁审计、阳光审计。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基层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基层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健全机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地基层审计部门要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审计队伍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通盘考虑,统一部署,狠抓落实。相关领导要高度重视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确保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研究解决、重点工作能够得到合理安排。必要时,也可以成立建设小组,及时沟通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保证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加强交流,形成合力。各基层审计部门之间要加强交流,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基层审计廉政文化的建设之路。通过交流,有利于取长补短,拓展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有利于整合资源,扩大基层审计廉政文化的影响面;有利于通过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建成一座属于基层审计人员的“沟通”之桥,让廉政意识入脑、入心、入肺、入脾……

3、着眼长远,健全机制。实践证明,加强审计廉政文化建设,没有必要的工作机制作保障是不行的。要建立责任机制,把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落实到有关人员,实行目标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建立督查机制,完善工作汇报、任务督查、调研检查、情况交流等制度,全面掌握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分类指导,总结推广经验。要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对审计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鼓励先进,帮助后进,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健康顺利地开展。要健全完善考核机制,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年终审计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探索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篇6

现在税务系统的信息化面对的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管理,但面向系统内部的最基层的是县(区)局,县(区)局是数据采集的最根本,作好基层的信息化建设是事在必行,不容耽误的工作。

一、基层县(区)局从信息分散走向信息集中

信息集中是指在税务信息处理上,把整个县(区)局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管理,计算机基础设施必须相应调整,增加县(区)局局域网和分局(所)局域网之间的通信带宽,升级县(区)局服务器设备,同时根据需要开发相应的应用系统。在这种模式下,各分局(所)的应用数据全部存储在县(区)局服务器上,分局(所)采集、查询、统计本单位数据,直接与县(区)局服务器进行交互。

实现信息集中,为基层税务机关提高税务管理质量和效率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首先,信息集中为实现县(区)一级的集中征收、集中稽查、相对分散管理提供了支持。信息集中可以支持县(区)局征、管、查三大系列的工作,由上至下,一管到底,简化中间管理层次,实现更高层次的专业化、系统化、集约化管理。其次,信息集中有利于为基层县(区)局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交互平台。一方面强化电子申报纳税,支持企业、电信局、税务机关、银行四方联网,实现网上申报、银行自动划缴税款;另一方面加强税源监管,充分利用外单位的信息资源,如与海关、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进行联网,更方便、快速、有效地获取外界信息,并加以综合利用。第三,信息集中处理,可以降低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成本。目前全国按每镇或乡设一个征收单位,共有2万多个征收单位,每个征收单位建一个局域网,建得起养不起。实行县(区)一级的信息集中处理,局域网缩减为2千多个,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二、“税收征收窗口”虚拟化,征纳双方的信息从面对面的交互向网络化交互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具备了丰富的可上网资源。建立网上税务系统,是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网上税务系统是指税务机关以税务内部管理信息化为基础,应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虚拟的网上办税服务厅,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有关涉税事项。

(一)网上税务系统的网络结构

网上税务系统的网络由税企信息网和税银信息网构成。税企信息网由企业——电信部门——税务机关三方联网组成。税银信息网由税务机关——电信部门——专业银行——国库四方联网组成。税务机关的内部网络由数字认证系统、防火墙、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组成。

(二)网上税务系统的功能

电子商务技术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网上税务系统必须是一个功能完备的虚拟办税服务厅。其功能包括所有税种的纳税申报(包括正常申报、补申报)、税款缴纳(包括清缴税款、预缴税款、缴滞纳金)、延期申报、延期缴税以及发票管理(包括发票认证、金税工程数据上报、发票查询、状态查询、领购情况查询)、出口退税、纳税情况查询、税务文书处理等。

(三)网上税务系统的运作方式

以申报纳税为例,在企业的电脑(或防伪税控机)上安装脱机软件,企业使用脱机软件填写申报表,拨号进入电信局公网。经过电信局的网络设备进入网上税务系统,通过身份认证和防火墙检测。税务机关对其信息进行逻辑校验,校验无误后,信息即时通过网络进入银行。银行检索其账户是否存足税款,税款足够的,银行扣款并打印税票。纳税人到其开户的储蓄所取税票。

(四)建立网上税务系统的意义

1.改变了传统的征纳方式。网络及网络设备是税务机关的征税厅;税务机关前台录入数据由纳税人完成;税票由银行开具。

2.提高征纳双方的办事效率。降低征纳成本。对税务机关的行政组织、机构设置影响深远。

3.扩大税法宣传辅导渠道。新的税收政策、法规直达纳税人,税目、税率、申报表等的改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发布,有利于纳税人正确执行。

4.扩大了税务机关的信息采集面,提高了税务机关对经济及税收的监管能力。申报表以外的一些重要的企业财务数据可以通过网络传送到税务机关,有利于税务机关及时准确地了解和分析企业经营情况,掌握税源变动规律。

三、税务机关征管信息采集面从单一性(申报表数据)向多样性(主要财务数据及交叉稽核数据)发展

(一)扩大征管信息采集面的必要性

分析我国目前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取消专管员制度之后,税务机关没有固定、有效的渠道收集企业的经营信息。现在税务机关采集的信息仅是企业纳税申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企业微观经济运行的数据几乎无法获取,而这些数据正是税务机关强化征管的重要依据。扩大征管信息采集面,通过征管信息系统对所获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为税务机关提供一整套辅助分析、决策的指标体系,将成为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趋向。

(二)数据来源及种类

第一类数据来自纳税人各类纳税申报表,数据种类为进、销项税额、税金、欠税、留抵税金等申报表所含数据。

第二类数据来自纳税人通过网上税务系统申报的“经济税收重点数据来源表”,数据包含:(1)资产负债指标,包括存货、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

(2)利润指标,包括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折扣与折让、产品销售成本、净利润。(3)附列资料,包括平均职工人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际产值、按生产规模可实现产值。

第三类数据来自海关、工商行政管理、电力、供水等部门,数据包含企业进、出口货物种类及数量,企业开、停业情况,企业用电、用水数量等。

第四类数据来自税务机关内部,即税务机关通过对企业的审计和稽查,定期测算出的同类企业正常销售值、企业行业毛利率、行业税负率等。

(三)提高征管信息系统对征管原始数据的分析能力

要成功监控本地区的经济及税收变化情况,征管信息系统必须具备以下能力:(1)从点到面经济状态描述。具备单个企业分析、行业分析、全地区产业结构分析、全地区经济总量分析。

(2)提供历史全貌及历史比较。系统应反映每个企业、行业的历史发展轨迹,如对每一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纳税状况及经营变化状况进行描述,以帮助税务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3)提供辅助分析。在运用多期比较、企业与企业比较、标准分析和综合分析等方法的过程中,计算机可以帮助使用者进行预置的公式运算及统计、查询,减少人工分析的盲目性。

四、征管信息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必将融合在一起,构成税务管理信息系统

(一)征管信息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必将融合在一起

征管信息系统主要是税收征管数据的集合,强调对征管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工作流为中心,强调群体协同工作。办公自动化不仅要实现公文管理电子化,更要把税务机关内部行政事务中的政策贯彻、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监督反馈等工作全部纳入其中。具体来说,征管信息系统只为税务机关提供数据采集、储存、统计、查询的功能,而这些储存起来的征管信息,还必须按照一定的行政管理规则进行处理,如处理纳税人的延期缴税申请,一方面要记录在征管数据库中,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层级审批。前者依赖征管信息系统,后者则要由办公自动化系统完成。所以,两个系统必须融合在一起,构成税务管理信息系统。

(二)税务管理信息系统涵盖的内容

站在信息处理的角度,整个税务管理工作可以抽象地表现为:信息采集、信息流转和知识库三大部分。信息采集,按采集的方式可以分为上门申报、邮寄申报、电话申报、网上申报以及税务机关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情报搜集;按采集的内容可以分为纳税信息、财务信息、发票信息以及政府各部门提供的企业和经济信息。信息流转包括公文流转、资料上报的流转、审核呈批的流转、工作传递的流转、督查督办的流转。知识库包括纳税人数据库、公文档案库、税务机关人事档案库、税务机关监察档案库,以及以这些基本的数据仓库为基础,挖掘、组织、利用和传播散布在税务系统和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建立贯穿于整个税收工作的管理当中,有效地服务于各个管理环节的知识型管理系统,如税务法规管理子系统、税务操作规程指引子系统、经济及税源分析子系统等等。目标是以拥有知识的税务人员为核心,帮助基层税务机关获取知识、传递知识和有效利用知识。

(三)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

1.无缝接合性强。在税务机关进行事务处理的过程中,系统具备在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并把结果重新写入数据库的能力。

2.模块扩展性强。在税务行政管理中,要上报、审批和传递的资料很多,有些报表会废止,有些资料会增加,这就要求办公自动化系统流转对象即流转模块可任意扩展。

3.流程设置灵活性强。因为不同层级的税务机关,其内设机构不同,流转的环节也不同,这就要求它在技术上要做到自定义。

4.流转过程控制性强。流转过程控制能力是指对所流转的模块在流转过程中进行监控,包括:(1)对流转时间进行监控,设定每一个流转节点的流转时间,具备超时报警功能。(2)对流转状态进行监控,如上报一份请示,现在处于哪一个节点,哪一个节点滞留了多长时间。反过来,上级在控制库中预先设定每月下级应按要求上报公务文书的种类,下级每上报一份,电脑则自动比销,自动统计。使目标考核贯穿到整个行政管理过程中。(3)满足每一个流经节点的统计需要,如每月拟了多少份文件,审批了多少份文件,有多少是过期办理的等等。

五、传统型税务机关逐步转变为知识型税务机关

随着上述基层税务信息化趋向的逐步实现,税务管理中的知识含量必然逐步提高,税务机关的传统管理方式将发生改变,发展成“知识型税务机关”。所谓“知识型税务机关”是以高素质人才为核心,以税务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以税务信息分析为手段,对税务工作进行科学管理的税务机关。知识型税务机关应有以下4个特点:

(一)开放性

传统型税务机关是封闭式的,在其周围有一堵无形的墙;知识型税务机关是开放式的,在网络支持下,外延迅速扩大。

(二)虚拟性

传统型税务机关在管理上主要依赖“实物”,税务人员走出去收集资料,纳税人走进来申报资料,税务机关内部依靠公文、税务文书等实体进行行政管理;知识型税务机关则依赖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虚拟空间,信息的搜集、统计,行政性的指令、沟通,都在虚拟的空间中进行。

(三)信息化

一方面,税收管理工作以信息分析为主要内容,基层分局(所)这个中间层消失后,税务机关掌管的信息总量大了,专业的税务(经济)分析代替了经验性的分析判断,税务(经济)信息分析贯穿于税务组织、控制、执行的全过程;另一方面,税务管理高度信息化将会引起税务机构设置的变化,有可能以信息流转和信息分析的节点作为税务机关内设机构的设置依据。

(四)以教育和学习为基础

税务机关与企业性质不同,企业可以大规模解雇工人和招揽人才,以谋求新的发展,税务机

探索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篇7

一、基层党政机关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党政机关的人力资源管理, 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显著的不同,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一定方式, 发挥员其体力和智力潜能, 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党政机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盈利目的, 追求公共利益为主要目的, 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主体特殊。党政机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主体, 是各级基层党政组织, 这些党政组织拥有较大的公权力, 这样就使得其他单位或组织及第三方的培训机构, 无权对其进行管理, 如果所在的党政机关不进行自我管理, 那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另外, 受地方经济的影响, 很多基层党政机关, 尤其如宣传、纪委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人员少, 工作时间长, 对其进行管理培训的难度较大。

二是关系复杂。党政机关从横向看, 部门设置齐全, 职能明确;从纵向看上级下级, 监督节制, 好像看来管理上没有大的问题, 但细细分析, 各级各类管理机构职权交叉, 管理复杂。从政府部门看, 有各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务员局、编制办公室, 从党委部门看, 有组织部, 各基层党政部门还有干部科、人事科、政工股等处室管理本单位的人事事务。这些部门相互联系, 互不隶属, 这必将带来党政机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

三是有章可循。法律在社会系统中具有最高的权威,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党政机关人力资源的管理也应该依法进行, 从外部环境看, 世界各国对公务人员的选拔、考核、录用、培训、晋升、薪酬和辞退等问题都以法律形式规定, 依法进行管理, 保证了公权力的依法合理地使用。从内部来看, 我们国家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依照法律进行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等, 使党政机关人力资源管理“有法可依”。

四是动态管理。基层党政机关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管理的过程。基本上是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来调节理的目标、内容、手段和途径, 把现有的公务人员的智能、知识、经验、技能当作是一种资源加以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 以提高才能、增强组织成员的活力或积极性。同时, 根据党政机关绩效评价, 对相关成员的职位及其报酬进行相应调整, 维持党政机关人力资源的新陈代谢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二、基层党政机关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

《公务员法》实施以来, 基层党政机关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

一是观念滞后。观念落后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方面是基层党政机关主要领导系人力资源的管理者, 因传统观念的影响, 管理思想较为落后, “人治”思想严重, 缺乏宏观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把控,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观”、“长远性”理解不深不透, 因此在人事布局时, 往往受到个人主观思维的影响, 根据自己的好恶, 来调配公务员, 这样就使得党政机关公务人员配置的效益较低, 公务人员个人能力和素质无法完全发挥;更有甚者选人用人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违法现象, 一些有着创新思维和实干能力的公务人员受到了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我们国家的传统思想“人情大于法治”, 以“情”为维系的“柔性管理”远远大于以“法”维系的“刚性管理”, 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党政机关人力资源管理, 充满着变数, 尤其对制度和秩序的建立, 极为不利。另一方面, 作为人力资源的被管理者, 公务人员进入党政机关后, 认为只要自身没有大的问题, 工作很牢靠, 另外党政机关的工作的硬任务不多, 致使公务人员的目标性不强, 长期积累对人力资源潜力的发挥有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是体制掣肘。首先, 我国的政治体制实行党政双轨制, 党委中组织部、纪委等部门有着管理人力资源的职责, 政府部门中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监察局等部门也有管理职责, 这样就容易出现相互扯皮、推诿等方面的问题。其次, 人力资源管理的配套管理上, 也对激发党政机关人力资源活力起到牵制作用, 比如僵化的户籍制度、住房制度, 亦使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流动成为空话。最后, 公共部门的职位分类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基础, 目前, 基层公务人员由于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职位分类过于简单、笼统、范围太小, 职位分析不严谨, 行政类公务员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没有区分, 使得基层党政机关公务人员一兼数职的情况比较普遍, 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力资源的管理。

三是机制牵制。上文说基层党政机关中“人情大于法治”, 尽管有《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 但在选拔任用时缺乏公平公开公正态度的情况, 出现了“本位主义”、“内部输血”、“近亲繁殖”等不正常现象;竞聘上岗的制度也没有很好的落实;统一的工资管理体制和工资标准灵活性不够, 绩效工资落实还没有到位等情况都严重影响了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 党政机关监督考核制度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很难对工作人员的工作全貌和工作业绩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

三、基层党政机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面对着基层党政机关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弊病, 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破除机制体制壁垒, 提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 更新思维理念

一方面党政机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者, 尤其是党政机关的主要领导要改变管理理念, 摒弃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将公务员作为一种成本或者说生产技术要素, 将人本身看作一种潜力巨大、增值率极高的资源。这样才能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党政机关的公务人员要打破吃“大锅饭”的旧思想, 鼓励个人确立长期、中期和短期的目标, 调动他们自己工作的积极性塑造“能者上, 庸者下, 平者让”的人力资源行为理念。

2. 完善法治管理

习近平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公务人员在使用公权力的过程中, 因个人素养的不同, 容易走形或变样。在党政机关人力资源的管理中, 要强调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要授予下级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权。要建建设尊重个人、上下沟通的基层党政机关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文化, 使基层公务人员“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利用《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 规范党政机关人力资源运用公权力标准和尺度。

3. 构建激励机制

由于受几千年传统思想和集权政治的影响, 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 主要以“人治”模式, 要想优化管理模式, 必须在《公务员法》的基础上, 制定各地适合地区特色的管理制度, 从根本上改变拍脑门式的长官意志, 从而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方式。要尝试建立绩效考核的方式, 结合地方实际, 制定详细的考核体系, 可采取动态考核的方式, 对道德、成绩、出勤、廉政、能力等五个分类制定考核方案, 针对不同类别与层次的职位撰写详细、实用的职位说明书, 对考核标准进行更为明确的规定, 真正做到分级分类考核, 使考核内容更加具体、明确。建立阳光考核制度, 公开考核的全过程, 以考核结果作为兑现奖惩依据。同时, 要按照上级政策, 根据地区发展的现实情况, 改革工资分配方式, 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适当拉开分配差距, 重点向作出突出成绩的公务人员倾斜。

4. 加强岗位培训

要改进党政机关员的培训方式, 加强对新入岗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 教会他们处理各类人际关系、学会基本的档案管理和电脑知识, 较为熟练的掌握各类公文的写作;加强对基层党政机关科级公务人员的培训, 教会他们作为部门领导的能力, 善于与单位职工交谈、处理突发事件技巧较为娴熟, 有较强的演讲能力;加强对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 通过专家讲座、高端培训等方式侧重于政策起草、发展计划制定、组织形象建立、创新思维、领导与激励等方面。要加强创新能力和处突能力的培训, 培训中既要对干群关系、学习能力等细节的培训, 又要注意从宏观上塑造公务人员的格局, 着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志红, 韩文丽, 沈登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西南交大出版社, 2007.

[2]张生太.人力资本整合机制研究[M].科学出版社, 2007.

[3]朱少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与出路[M].黑龙江史志出版社, 2009.

上一篇:韦德经典语录下一篇:“十三五”重点项目-OLED玻璃基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