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服饰艺术研究

2024-08-21

后现代服饰艺术研究(共4篇)

后现代服饰艺术研究 篇1

一、扎染艺术的工艺特色

扎染艺术是一门古老的织物染色艺术, 自中国秦汉时期产生以来传播至许多国家, 历经千年的创新与变革, 时至今日仍被世界上很多国家传承和发展下来。

扎染艺术主要通过人对织物施加各种不同作用力的行为 (如捆、缝、扎、系、绑、夹等动作) , 使得染液的渗透随着作用力轻重缓急的变化或是着力的角度、方向等细微的改变, 在织物上呈现出不同浓淡深浅、虚实变化的美丽花纹。扎染艺术的最终作品饱含了强烈的手工印记, 操作方法虽简便易学但同时也充满了无限创造的可能。它并不是一门单纯的手工劳作, 更多是制作者的情感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民间手工艺人还是引领时尚潮流的设计师都可以此为艺术的载体, 通过作品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抑或表达一定的精神内涵。

二、扎染艺术与现代机印工艺相比自身的优势

1.扎染首先是艺术性很强的工艺门类, 且工艺具有随机变化的特性, 它体现更多的是人的思想感情与艺术的创作力。而现代机印工艺是凭借各种机器设备量化生产的过程, 制作过程仅仅是一种工艺的呈现, 是单纯程序或命令的执行, 没有复杂情感的参与。而扎染艺术作品隐现了作者的心情和手艺, 作品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 能够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2.扎染艺术的工艺制作特点决定了扎染艺术作品拥有强烈的手工痕迹, 自然风情浓重, 制作的纹样相比其他工艺更具抽象化特征。同时随着制作方法的创新变化, 作品呈现无穷的表现力, 或精致或朦胧, 有的作品甚至可以保留染料的运行轨迹, 也间接体现了中国笔墨艺术的魅力。

3.扎染艺术作品与批量大生产不同, 即使在同样的环境下使用相同的扎染制作工艺, 最终的作品每件都不会相同, 这一特点也符合现时代消费者审美的变化----对传统的眷恋和个性化的追求。

4.扎染艺术与现代机印工艺相比, 除了在织物上表现二维随意、洒脱的图形色彩变化, 同时织物在制作过程中会自然起皱, 塑造了织物强烈的肌理感。它赋予纺织面料二次重新设计, 使设计的作品呈现出立体浮雕般的美感, 增添了作品休闲自然的风情。

5.扎染艺术制作工艺种类多且灵活多变, 还可以根据设计要求的不同与其他工艺有机结合起来, 如先扎染再结合手绘、刺绣、镶嵌等工艺, 综合各种工艺效果, 复合人的视觉体验;也可以直接从纤维入手, 先染经纬线, 再进行织造。扎染艺术灵活多变的制作工艺给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同时也产生了变化万千的扎染艺术品。

以上就是扎染艺术与现代机印工艺相比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的体现。

三、扎染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的方式

将扎染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起来, 能将两者的优势互补, 在强调艺术化和个性时尚的今天, 借助于扎染艺术, 现代服饰设计更能彰显出她的民族性和个性化特色。设计的作品能够兼具东西方文化的艺术魅力, 打破了印染面料带给人们长期惯有的视觉体验, 丰富了服饰设计的面料语言, 也开拓了服饰设计的新领域。

扎染艺术制作工艺灵活多变, 结合现代服饰设计的特点, 两者可以产生不同的结合方式:

1.服装面料与扎染艺术结合的方法:首先可以整匹布先扎染后裁片缝制, 这样染色出来的面料色调统一。但在具体裁片过程中, 也保留了扎染个性化的特点, 每片面料相似但却不同, 从而制作出的服装每件也不尽相同, 各有不同的细节变化。其次面料也可以先裁衣片后扎染, 这样可以具体控制扎染图形的位置、大小、颜色的晕染布局等, 服装不同衣片的颜色不会互相干扰, 服装整体呈现出跳跃式复合色彩的效果。最后还可以缝合好衣服后再进行扎染, 这样整件衣服色调会很协调统一, 效果和风格也容易统一, 同时扎染的肌理效果在服装上也容易保留, 而且绗缝线的部位也会留下特殊的缝扎晕染效果。

2.服装扎染位置的选择:可以将服装局部进行手工扎染, 根据服装设计的要求, 考虑装饰部位的平衡与协调性, 从而选择不同的装饰部位进行灵活的扎染工艺处理。通常简洁造型的服装通过扎染色彩和图形的装饰还会增添一丝异域风情。也可以将整件服装进行满地式缝扎处理, 染色后会给整件服装增加富于韵律感的装饰效果。

3.扎染艺术可以与不同类别的服装结合:扎染艺术对于传统植物染料的传承和现代化工染料的应用, 结合不同的面料完全可以满足各类服饰产品的设计要求。

如运用植物类的染料结合真丝类的面料, 设计制作出高贵华丽的正装, 如女性的丝巾、礼服裙, 男士的衬衫等服装产品。此类产品结合真丝的光泽可以将植物染料细腻的颜色呈现出夺目的光彩, 属于服装类的高端产品。

在批量生产的休闲装领域如牛仔裤、牛仔裙、t恤、波西米亚裙等产品中, 扎染艺术可以与现代化工染料结合, 既节省了成本又能将上述产品重新演绎, 其作品民族质朴的风格也符合休闲装的设计理念, 使传统服装产品增色不少。

四、结论

扎染艺术作为一门古老而年轻的艺术形式, 正越来越被一些中外新锐艺术家和设计师所看重。传统的制作工艺和视觉体验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的结合, 为设计界带来了清新质朴的气息, 而古老的扎染艺术也借此过程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面对现如今我国各种古老的手工艺术和西方传入的各式新的设计领域, 我们应该学会让两者取长补短, 融合创新。将扎染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即是如此。既传承了扎染艺术的传统工艺特色, 又与现代的设计方法和制作方式结合起来, 用新的设计思维和理念与传统艺术碰撞, 在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中寻找新的火花。在这一过程中, 随着我们的努力, 必将会产生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

摘要:扎染艺术作为古老艺术的代表在与现代服饰设计的结合碰撞中会产生新的感官体验和新的产品样式。通过探讨扎染艺术的工艺优势以及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的方式, 传递出古老而传统的手工艺术与现代西方设计结合的可能性, 两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都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扎染艺术,现代服饰设计,融合创新

参考文献

[1]吴淑生, 田自秉.《中国染织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2]鲍小龙, 刘月蕊.《手工印染—扎染与蜡染的艺术》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4]徐凌志.《走进染布坊》.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3.

[5]钟茂兰.《民间染织美术》.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8.

后现代服饰艺术研究 篇2

关键词:巴洛克;服饰;变革;思潮;立体

李泽厚先生曾提及“美是社会的”,不难看出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对美的影响之大。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而这种变革最为突出的表现就在人们的“服饰”上。

服饰的式样也同样逃脱不了社会的选择,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服饰的审美也大相径庭。而我认为17世纪在巴洛克艺术影响下的服装对我们现代服饰乃至今后的服饰搭配的手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特点一是奢华,它既有宗教色彩又有享乐主义的特色;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极力强调动感,运动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关注作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五是讲究综合性,吸收文学、戏剧、音乐领域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大多数巴洛克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

文艺复兴到17世纪前欧洲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兴起、航海的兴盛、艺术的开放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了人们的思想的虚幻,与此同时宫廷的糜烂、奢华也达到的了这个时代的顶峰。然而巴洛克艺术则带给了女子以新的外观形象,多层而庞大的裙子上翻飞五彩的花边、饰带使他们展露出其特有的性别魅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巴洛克服饰美也在慢慢消融着,尤为突出的是男装的变化,从18世纪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时期男装的变革可谓日新月异,那种浮夸的装饰和皱褶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随着男性阳刚之美的觉醒使他们的穿着也随之军旅化,挺括的肩型、大翻的驳领、半长的礼服渐成主流。只有女装依然传承着紧身胸衣与庞大裙撑的结合。

19~20世纪工业革命使人们的思想趋于现实,加之一战和二战的洗礼,劳动力的紧缺也使得女人们出现在工厂、军队、企业等各岗位上,随之带来的就是其地位的抬升。女人们的服饰从此也大为改观,时尚、经典、潮流等新名词悠然而至,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人才,如夏奈尔、迪奥、夏柏莱特等人,他们设计的服装把女性从过去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简单、实用、洒脱成为当时新鲜服装的代名词。这时人们的服饰已经完全摒弃了巴洛克时期的气势雄伟、生气勃勃、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

21世纪是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是一个自我的年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世界的匮乏以及审美情趣的转变促使人们重新对复杂、叠加的饰品产生了兴趣,事物的循环规律在服装上的显现让远离我们视线以久的巴洛克艺术风格又悄然觉醒。在设计师的颠覆之下,巴洛克时期的服装已不可能再次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加入了现代元素的巴洛克思想、巴洛克元素以及巴洛克的风格。

“巴洛克”作为繁荣于欧洲17世纪的艺术和文化,对当时的整个社会生活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当然对于现代服装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已走进“全球化的现代服装模式”

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已超越了其原有服装的“传统格式”,走进“全球化的现代服装模式”,即工业化社会特有的“批量生产的、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简洁、实用、舒适、便捷的服装风格”。

采用的面料与生产工艺也与17世纪大为不同。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里,文化的独特性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为此,历史中曾经辉煌过的种种服装风格,作为调节、丰富当代服装“图版”的基本手段,在服装设计师的手中得到不断的挖掘和应用。我们身边的许多设计师的作品中都能找到“巴洛克”的身影,Galliano的展示给人们带来了一种陈旧的奢华感,浓重的装扮中略显雍容华贵,土耳其编织地毯、枯萎的植物花卉、慵懒的黄铜柱家具,充满着颓废糜烂的气氛。怪诞的装束与反锁的褶裥无不让人联想到奢华的宫殿与皇室的颓废。“巴洛克”丰富的装饰语汇,与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相组合,在千篇一律的“现代服装”的背景下,为流行注入着新的含义。它唤起了人们对“装饰”的向往,引发着人们对“丰富的视觉效果”的追求。巴洛克的装饰体系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广泛的、完整的、丰富的。它超越了“思想”的母体,将愉悦的视觉效果凸显出来,使文艺复兴时期以“思想”为核心的形象转变成为装饰形式十分鲜明的、较为纯净的审美对象。可以说,巴洛克为人类建立了视觉审美的新格式、新需求,也奠定了西方近、现代装饰艺术的风格基础。直至今天这种风格也常出现于人们的眼前,平淡的服装单一的色彩与面料伴随着我们走过了半个世纪,新世纪的人们需要激情与创造,生活的闲余空间中放任我们的身躯开拓适合自己的田园,紧身上衣、无数的抽褶、大面积的蕾丝花边、夸张的装饰加以复古的情调,装扮了我们的生活解放了我们的神经。巴洛克的精髓使形式的细节从此丰富起来,可供视觉欣赏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了,由此铺垫出通往人性化的装饰之路。

二、巴洛克风格的涉及广泛,使得文化作品都体现出特有的“形式感”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意识形态,中国的儒家思想的传播与道教兴起扎根在人们脑中的就是随意、洒脱的风格,就如同中国的诗词歌赋那样浪漫;山水人物画那样平静、单纯。同样巴洛克风格的涉及广泛,使得文化作品都体现出特有的“形式感”。从各种的曲线结构、丰富的光影效果、材料的自由组合、大量使用的褶裥、花边、刺绣和蝴蝶结等装饰品上,可以看到这种“装饰的普遍性”。夸张的头饰、鲜艳的点缀已成为现代人标榜个性的典范。在2004年的巴黎时装发布会和伦敦发布会上设计师Atsuro Tayama 和 Amaya Arzuage的切口服装不仅仅是复古的意味,更重要的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在这些服装里,我们不仅能体会到古典的魅力更能体会到现代的动感时尚,这不仅是设计师带给我们的完美感觉,更是古典时尚与现代思维的完美碰撞。巴洛克风格下的服装每一个细节都是手工艺劳作的结果,每一种色彩都在精挑细选中得到正确的使用。在当今被机器打造的物质环境里,巴洛克艺术闪烁着细腻精致、淳朴浪漫的人性的光辉,它补偿了当代视觉的缺憾,与绚丽的色泽引来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成为当今服装流行的“艺术调味剂”。近代的服饰生产加工的手法自然无法与巴罗克时代的服装相提并论,只有色彩的印染可以抚慰衣饰的单调,几何图形、印花、提花等工艺在巴洛克艺术风格其细腻手法的催促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服饰的外观,提高服饰的价值。这既是一种创造又是一种借鉴。

三、设计师可以表现出一种富有立体感的构思

现代服装设计及装饰是作为一种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加以设计,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作为平面来设计,这也必然扩大了设计师的想象空间。他们为服装的整体和局部塑性(如填充衬垫的膨体衣裙、肩饰和各种袖子造型以及轮状皱领),同时,为服装的装饰找到一种立体的表现手法(如切口装饰和省道的应用)。在巴洛克时期出现的无袖无领的小坎肩正是我们今天西服坎肩的起源。现代裁剪的手法到设计的理念都较过去有较大的提高,而立体裁剪的理念早在巴洛克时期就早已盛行,由于人们的认识与观念不同,早期的紧身胸衣与男士服装胸垫和肩垫的使用其目的就是为突出人本身的曲线。近代也有许多设计师依然将目光投向紧身胸衣所塑造出来的女子的柔美与娇弱气息。1995秋冬,设计大师Hussein Chalayan用他全新思想概念给人们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木质胸衣设计,使人们再一次领会到紧身胸衣的时尚与魅力。设计大师Junya Watanabe用他所谓的虐恋情结给我们再次带来了那种被夸张到极致的性感。借助裙撑来夸大女性丰满的臀部,而上衣的袖子因肩和袖窿处绳带的抽紧而形成羊腿袖造型,这些细节使得这季的发布又带有浓郁的复古情调。而2004年秋冬,从巴黎到米兰,来自于紧身胸衣的灵感,各种塑性的封腰设计席卷而来。更让人们不得不相信紧身胸衣的魅力是永远无法阻挡的经典时尚。正是这种立体的工艺创造了现代的服装成衣制作的新纪元:“立体裁剪”。这正是巴洛克对人类服饰的长远影响。

服饰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而且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巴洛克服装风格已被载入人类服饰文明的史册。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西洋传统服装的一些设计原则和美学思想,对我们仍有着借鉴的意义,给我们今天的服装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营养。

参考文献:

[1]叶立诚.服饰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后现代服饰艺术研究 篇3

关键词:韩国,服饰文化,现代设计,影响

服饰作为与人类生存共同存在的最为基本的要素之一, 同与之相关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和宗教文化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韩国的传统服饰在其发展历程中吸收了古代中国和古代蒙古的服饰特点并融入到自己本民族的服饰中。研究韩国传统服饰文化, 对中国服装设计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韩国服饰文化概论

韩国民族服装历史悠久, 韩服最初主要是受中国唐代服饰的影响。唐代时, 新罗与唐朝交往非常密切, 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相差无几。韩服的个性发展开始于李氏朝鲜中期。从那以后, 韩服特别是女装, 逐渐向高腰、襦裙发展, 与中国服饰的区别逐渐增大, 但官服, 朝服等重要礼服, 仍一直延续着较多的中国特色。

韩国服饰文化包括传统韩国服装和现代韩国服装, 韩服是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韩民族的传统服装, 优雅且有品位, 是韩国的传统服装, 也是韩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以传统韩国服装为例, 传统的朝鲜服饰大体上由上衣、裤子、裙子、靴、冠帽、腰带、耳饰、项圈、戒指、腕饰等众多因素一起形成基本的结构, 分为礼仪服和平常服.礼仪服主要在婚事或丧事等正式场合所用的服饰.平常服则是在日常生活中所用。平常服一般由上衣和裤子及筒裙等因素简单的组成, 具有朴实无华和简洁明快的民族审美特征。其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上衣下裤和上下通裁。女装由短襦和高腰长裙组成, 属于上衣下裳制。短襦在前面交叉, 由长带结成蝴蝶结系住, 高腰长裙系在胸部, 脚上穿白色袜子和船形鞋。男装由宽袖短袄、背心和肥大的裤子组成, 属于上衣下裤制。有些场合需要穿上下通裁的长袍。在配色方法上, 韩国人擅长单色处理, 崇尚单纯、清雅的配色, 韩国人尚白为世人所知, 被称为“白衣民族”。

另外, 韩服从外形看, 属于宽松样式, 外围线条自然、放松, 有向外扩展的空间。从韩服的结构细节看:男女的式样基本相同, 韩服的短上衣非常有个性, 在两个前衣襟上各缝有长衣带, 女性短上衣的长带垂落在长裙前面, 有装饰的作用。从韩服特点来看, 韩服也以平面装饰为主, 韩服由于受中国民间刺绣的影响, 带有绘画艺术的特点, 图案栩栩如生。服装上的刺绣图案内容极为丰富, 有花、鸟、果、竹等自然图案, 也有“福寿康宁、富贵多男”的祈福图案。等等。

2 韩国服饰文化的特点

提到韩服, 人们不得不记起2005年11月在韩国釜山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 韩国特意为出席会议的领导人制作了韩服。据介绍, 每件韩服的颜色和图案分别根据“阴阳五行说”选定, 各自代表不同的意义。如, 黄、青、赤、黑、白五色分别代表着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 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而图案方面, 制作者则选择了青松、竹子、云和牡丹为花样。青松和竹子代表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君子风范, 而云和牡丹则象征着远离世俗的超脱境界和华丽富贵。那么, 究竟韩服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 别出心裁的不对称设计是流行韩服中最典型的款式。如, 前几年开始流行的裸露一侧肩部的单肩设计, 给追求时尚的女孩子们带来极大的惊喜与满足。而这种不对称的设计理念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流行韩服上:领部的独特设计、前襟的不对称设计, 还有裙子长度变得不规则、不对称, 裙子下摆部分的设计不对称或完全的不规则而且成斜线, 这样穿起来更富有动感, 能给夏季流行服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次, 宽松、随意舒适的风格也是韩服的一大特色。在韩国, 16岁至35岁的人群中, 除了制服和正统套装、礼服外, 大多数时间都是一派休闲打扮。韩国有一部电视剧叫《皇太子的初恋》, 剧中的成宥利是一个可爱的灰姑娘, 她的穿着风格就是运动型的:她的服饰给人以简单、轻便之感, 便于活动、易于舒展, 服装以吊带、无袖T恤、迷你短裙为主, 通常都配上运动挎包、帽子等饰品。健康而又不受拘束。衣着宽松、随意舒适的风格, 尽显年轻人的不羁和活力, 对于礼教森严的韩国社会来说也是一种低调的反叛。而今, 倡导个性自由的年轻人, 就是当下韩国时尚产业的生力军。

再次, 韩式服装最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它所运用的夸张手法。这一手法极大地满足了大都市里的人们忙碌了一天后渴望宣泄的心情。极想张扬个性、放松心情、无拘无束, 并从中得到自由和快乐:宽就宽到极至的阔腿裤, 瘦便瘦到极至的紧身衣。你可以妩媚到极至:纯白色紧身背心, 嫩粉色的绣花长裤, 举手投足都散发着无尽的女性魅力;你也可以神秘到极至:黑色无带背心配黑色的阔腿长裤, 本色的鱼网长裙, 一个令人目光追寻的神秘女郎。

3 韩国服饰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中韩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加深, 韩国服饰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日渐加大, 并在我国掀起了巨大的“韩流”。相比之下, 无论从服装设计还是与其相关品牌的开发和推广, 中国距离韩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人们不禁要问:中韩两国一衣带水, 其地理环境、饮食习惯、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为何会在服装文化上产生如此大的差距?这不得不归因于韩国服饰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首先, 韩国在对传统服饰中色彩与图案的处理上, 十分讲究颜色的运用。服饰颜色以白色为基本色, 象征着纯洁、神圣、高尚和善良,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韩民族被称为“白农民族”之称。在很久以前的朝鲜时代, 国家统治者穿着黄色服饰, 象征的是宇宙中心, 而平民则多身着朴素的白色服装, 这也是韩民族被称为“白衣民族”的由来。韩国服饰的色彩还根据不同的季节、材料、色彩和身份有所取舍, 并且深受阴阳五行思想影响, 以黄、青、赤、黑、白五色为正色。图案方面, 在韩国, 孩子一周岁的时候要举行祈求孩子无病长寿的仪式。这时孩子要穿周岁服。男孩子的浅色衣服, 一般是蓝色边粉红色短衣浅紫色裤子, 上面穿蓝色背心, 草绿色衣带。女孩子用深绿色或黄色做短衣, 周岁或特殊的日子里穿亮色童短衣。等等。

中国少数民族肚兜服饰艺术研究 篇4

贴身的胸腹式围腰称为“胸兜”、“肚兜”。侗族和榕江、地坪一带的苗族妇女的胸兜制作精美,图案集中在上胸颈下一段,穿着时往往敞开外衣,露出美丽的图案。彝族男子围绣有精致花卉纹的图案。

(一)京族的肚兜文化

京族人服饰用料单薄、美观实用、结构简洁、具有亚热带服饰的特点。京族服饰以丝绸面料为主,质地柔软舒适、光泽度好、透气性良好,非常适合在海边穿,这是他们在求生存的过程中积累的生存策略和生存智慧的体现。京族妇女多穿紧身白布窄袖单衣,襟上有数颗纽扣,里面挂着一块绣着精细图文的菱形小布,年轻女子多用的是红色,中年女子多用的是浅红色或米黄色,老人则以白色和蓝色居多。相传是由东汉时代的伏波将军马振所赠的。这块小布被称为“遮胸”,也叫做“掩胸”,既美观又实用。

(二)侗族的肚兜文化

肚兜作为女性的贴身饰物,具有较强的隐秘性。而在我国西南山区的侗族却能将肚兜大方的展现在人前,开放程度令人惊讶。侗族妇女上衣为自制的亮布(一种深紫色闪光的手工布)或普通的棉布,属于对襟衣。衣襟的领口处绣有五厘米宽的装饰花边带,两襟相对敞开穿,相距约10厘米,胸前系菱形肚兜,就像大号的小孩肚兜。在造型上,上衣领处饰有“噶愿”,即对称的形的三角形绣花图案,刺绣纹样多为花朵的变形,围兜下方有一块较大的三角形围布,在结构上进行了巧妙地分割处理,即大菱形中有小菱形,也就是拼接的围布,视觉上占据了整个肚兜的三分之一的面积。围布处色彩与胸腰处色彩艳丽明快对比鲜明。通常围兜略长于衣,穿时露出衣外,在衣襟下端露出围兜的尖角。一般行走时上衣线条垂沉飘举,围兜贴体劲摆,这是侗族女子特有的风度。绣工精美的肚兜是侗族妇女特有的服饰品,贴身穿用,绣花图案装饰部位主要在胸前颈下。银兜坠——黎坪一带的侗族妇女盛装时专门将系胸兜上端两端的织花带各从颈的一侧向后垂于上衣外,长及后颈下25厘米处,由一根筷子粗的圆银条盘绕而成,约一个手掌大小,银锤呈“S”形,硕大而夸张,既起到了固定围兜美化服饰的作用,丰富了后背的视觉效果,成为姑娘背上华丽的装饰品。

(三)苗族的肚兜文化

1. 融水式苗族

黔东型融水式苗族服饰流行于广西融水、三江、贵州榕江等地。其主要特点是对襟左衽上衣(个别地方有右衽),外衣内必围胸兜,因与侗族相邻,其服饰吸收了侗族的特点。融水式的苗族女装紧身对襟衣,无纽扣,衣带系衣,衣内系菱形胸兜遮腹,上衣左右开叉襟边,袖口喜饰翠绿色或红色丝织花边和缎条。胸兜上端以红、绿精美的刺绣装饰于敞胸部位,在整套素色衣裙之间具有特殊的装饰效果。造型特点是上衣紧身,敞胸露出胸兜上端花纹,衣摆翘出的衣角用翠蓝布镶边。

2. 岜沙苗族

岜沙苗族妇女发髻挽于右前额,上装内戴菱形胸兜,胸兜上端在黑色亮布上挑有白色花纹,下端以三个正方形拼接并在其内锁绣精美花纹,现在更多的是三块色布拼镶而成,外衣为藏青色亮布对襟低领紧袖衣,领、摆、袖口及衩边处均挑花或缝彩色布花边。

3. 平永苗族

平永苗族妇女上装内穿菱形肚兜,外套对襟无扣上衣,衣背花纹布局按肩袖、衣背中轴线及下摆形成“工”字形,绣有红绿花纹。

4. 地坪苗族

黎平的地坪苗族妇女服饰为蓝紫色,上钉亮片,绣金银线,上衣直领,对襟黑色亮衣。领襟袖口处均绣有花纹,并以蓝色和紫色布拼接,前襟敞开露出胸兜上沿的花纹,以着多层上衣为美,盛装时可穿7~9件。

(四)基诺族的肚兜文化

基诺族妇女穿麻线织成的色彩艳丽的衣裙,称为彩虹衣。上衣是对襟、无领、无扣、窄长袖的黑色短衫。在肩、袖和下摆处均镶饰织成七色彩条,背部正中处挑绣一红色垂直线和水平的线条;垂线两边各绣一枚放射状的圆形彩花,称为太阳花,下面是一排水平状分布的小树枝和犬齿状。基诺族女子胸前戴遮住下腹挑花胸兜,胸兜上有精美的图案肚兜贴身佩戴、上至颈下,下至腰间,衬于胸前胸前,有护胸、遮乳作用。喜用红、黄、绿等色彩布镶以横向边饰纹及各种几何纹,其中不可缺少的纹样是折线纹。这大概为葫芦藤的变形,代表着创世传说。胸兜下部镶去了一角的正方形黑色或蓝色布,喜镶嵌银泡、银片等。

(五)瑶族的肚兜文化

江华高山瑶族的胸兜为男女皆用型。胸兜色彩古朴,工艺讲究,上端边沿钉有5朵银质太阳花,花下钉有黑白丝线彩珠和穗须,下端用黑白丝线绣成的挑花的几何图案。

(六)彝族的肚兜文化

彝族男子多喜戴肚兜,流行于云南楚雄的牟定、楚雄、南华等地,属楚雄型。为中老年男子喜爱,是年轻女子送给男友的定情之物,也是妻子赠予的心爱之物。肚兜分为两类:(1)绣花布肚兜,略成梯形,下摆成弧形,多用黑布缝制,高30~55厘米,最宽处约40厘米,下半部兜深约20厘米。上半部遮胸,下半部护腹,呈半圆形,实为口袋,用来盛装钱物。多为黑缎布料,用彩线绣有精致的花卉纹图案,构图均衡、对称,色彩以红、蓝、白为主。纹样古朴典雅。(2)麂皮肚兜。一种造型近似绣花布肚兜,以麂皮为料,用细皮条精心缝制,不染色,保持皮革本色,小巧精致。主要用于护腹、装钱物。还有一种略呈半圆形,无遮胸部分,兜盖上常缀有用细皮条编成的垂穗及珠串等。

二、民族服饰肚兜样式的研究

肚兜的造型结构极其多样,肚兜形状像背心的前襟,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也有正方形、长方形、葫芦形或展开的折扇形,对角设计,上角裁去,成凹状浅半圆形,下角有的呈尖形、三角形或圆弧形,各具千秋;肚兜并非仅有单片形制,也有前后复合式、吊颈式等,上端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肚兜风格并非单一,色彩不仅是“五色”体系,更有民俗习性的配色理念使肚兜色彩别具风情,因此南北地域的肚兜差别较大;面料运用上有棉、绸、缎等各种材质;穿着方式上的吊、系、扣、裹、挂、缠,各有所用;工艺上的多种绣法、手绘、贴布、滚镶,更具鲜明个性。肚兜遮过肚,达到小腹,颇似背心的前襟。不仅遮盖住了关键的肚脐和胸,达到了遮羞和保健的功能,同时其独特的菱形设计给人们带来了特别的视觉美。

三、民族服饰肚兜所蕴含的人文情感

肚兜,是女性群体生命情感的象征,是民间妇女艺术的综合表现形式,是女性表达生活、寄托情感、祈求吉祥兴盛的重要载体。肚兜艺术从其发生、发展、艺术形态、艺术功能以及艺术符号和艺术内涵等方面,积淀形成了女性的生活情感心理与生活价值姿态。肚兜有着自身的价值理想和审美评价,以一种特殊的针线语汇作为表现生活理想的媒介。

从艺术特征来看,肚兜属于表现和再现相统一的针线艺术,是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结晶。从性质上来看,肚兜是艺术与生活双重复合的产物,是将生活、艺术、技术、功利等复合融会而达到群体文化认同的心意信仰;从内含上看,肚兜是强调情感寄寓的平台;从技法上看,肚兜追求工巧技美的神妙。肚兜艺术可谓巧夺天工,以针线来代替笔墨,以材具来表达意图,赋予针针线线以灵性,追求技艺的精妙,而潜心技艺的精妙才能体现女性的才情与品格。

四、结语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义。服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所说:“传统并非现代的对立,而是现代的源泉。”时尚是一座城市正在发生的历史,时尚可以关注过去,但终究会走向未来。任何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时尚的形成发展与本土和国外多元化的融合是分不开的。少数民族服饰是具有高情感容量的载体,蕴藏着本民族的精神信仰、母子情、夫妻爱等浓厚的情感世界。民族服饰中饱含着许多时尚元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的风尚,就当下的人文、风格、习惯及审美追求而吸收、消化民族服饰中的时尚元素。通过这些饱含高情感含量与丰富文化内涵的载体来表达我们的新思想。当然,民族服饰的审美和其工艺技术是分不开的,我们不仅要从审美角度去看待民族服饰,还要从工艺技术文化的角度去分析民族服饰。这样我们才能轻松地抓取其设计元素,从而为现代服装设计所运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运用传统中的服饰元素进行设计时,要使服装设计不再只是流于表面,而要深入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格的精髓,从而创造出独特的现代服装设计。

摘要:中国素有“衣冠之国”的美誉,中国古代内衣文化更是别具风华,无论从造型款式还是纹饰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优秀的民族本土文化独特的设计艺术。本文采用的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中国古代内衣的设计元素为根本,对少数民族的肚兜文化进行搜集、整理、归纳、总结。此次研究我们将通过少数民族的独具特色的肚兜服饰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感悟民族肚兜背后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上一篇:建设资金难题下一篇:社会责任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