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循环(精选9篇)
反应循环 篇1
循环系统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 其发病率在中国居于首位, 每年有约300万人死于这类疾病。近年来, 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用于治疗循环系统疾病的药物, 适应证侧重方向各不相同, 如何合理应用这类药品就成为临床药师的工作重点。
本文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 分类别总结常用循环系统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置方法。
1 利尿剂
1.1 电解质紊乱:
电解质紊乱是利尿剂类降压药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其中低钾、低钠发生率最高。解决办法是补充电解质, 为了避免胃肠道刺激, 可以选择口服缓释制剂如氯化钾缓释片;也可以选择与保钾利尿剂螺内酯或ACEI合用[1]。
1.2 体位性低血压:
常见于老年人、血容量不足、同时还应用扩血管药物或大剂量、长疗程静脉应用襻利尿剂时, 较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此时合并其他药物要从小剂量开始使用。
1.3 血尿酸升高:
长期大剂量使用利尿剂可引起血尿酸升高, 进而引起痛风, 应定期检查血尿酸水平, 必要时合并使用降尿酸药物如碳酸氢钠片[2]。
1.4 糖耐量降低:
长期使用利尿剂之后, 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会有所下降, 如果出现血糖增高现象应适当减少使用利尿剂的剂量, 若利尿剂不能减量, 则应减轻体质量、增加活动量。
1.5 脂质代谢紊乱:
长期大剂量应用利尿剂, 会出现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升高, 要定期进行血脂检查, 必要时采用调脂药物治疗。
1.6 氮质血症:
对于一些心力衰竭的患者, 在大剂量使用利尿剂、或与其他扩血管药物合用时, 容易引起循环血容量不足导致氮质血症, 其表现为肌酐、尿素氮的升高。出现此情况时应减少利尿剂或其他扩血管药物的药量, 也可适当扩容[3]。
2 β受体阻滞剂
2.1 β受体阻滞剂阻断β1受体时, 表现的不良反应是心动过缓、传导阻滞, 但这也正是药物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 用药后患者在白天清醒安静时心室率维持在50~60次/min是临床上理想治疗目标。用药后如果不存在RR长间歇 (指大于2s的长间歇) 且心室率在7万次/24h以上, 可以考虑继续原剂量维持用药;但如果用药后出现明显的窦房阻滞、窦性停搏、Ⅱ度或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 则应考虑停用或减量[4]。
2.2 β受体阻滞剂的负性肌力作用可导致心力衰竭加重。目前, β受体阻滞剂已经成为心力衰竭的标准用药。在国内外的治疗指南中, 明确提出, 对所有没有β受体阻滞剂应用禁忌症、心功能Ⅱ、Ⅲ级的心力衰竭患者, 应常规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但β受体阻滞剂具有潜在的加重心力衰竭症状的作用, 主要是由于药物的负性肌力作用对心肌收缩力抑制, 使心输出量进一步下降, 肾血流量下降导致水钠潴留加重所致。主要表现在开始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后的1~2月之内, 这是导致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人们对在心力衰竭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主要担忧所在[5]。所以, 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前, 应充分利尿, 确保无明显液体潴留的证据, 并要求患者病情相对稳定, 已经停用静脉用药, 并已经开始口服ACEI、地高辛和利尿剂, 维持稳定剂量2周以上。治疗开始时应采用很低的起始剂量 (如卡维地洛3.125mg q12h、美托洛尔6.25mg q12h、比索洛尔1.25mg qd) , 如果患者对小剂量药物耐受良好, 以后逐渐增量 (通常每2周增加剂量一次) 至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用药期间应注意心力衰竭加重的指征:低血压、液体潴留、心动过缓, 并根据情况调整利尿剂或/和ACEI的剂量。对于症状不稳定或需要住院治疗的心功能Ⅳ级患者, 不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 禁用β受体阻滞剂。
2.3 β受体阻滞剂阻断β2受体阻时, 可引起支气管痉挛, 禁用于哮喘和COPD的患者, 对于此类患者, 可小剂量使用β1受体选择性高的药物如比索洛尔。
2.4 药物对β2受体的阻滞, 导致外周血管收缩, 加重外周循环性疾病, 表现为肢端苍白、疼痛、间歇性跛行, 这类患者也应慎用β受体阻滞剂[6]。
3 钙离子拮抗剂 (CCB)
3.1 扩血管作用:
钙离子拮抗剂的扩血管作用会产生心动过速, 头痛, 颜面潮红, 多尿, 胫前、踝部水肿等不良反应[7]。应用CCB降压时可以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减慢心律, 也可合并使用利尿药消除水肿。
3.2 影响钙离子运转:
CCB阻断钙-钠通道, 影响钙离子的转运, 使肠道平滑肌收缩减慢, 可以导致便秘[8]。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如果症状没有改善, 可考虑使用缓泻药物, 也可更换药物。
3.3 过敏反应:
使用CCB类药物时, 偶有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 如有发生应立即停药。
3.4
体位性低血压老年患者使用CCB类药物与其他降血压药物合用时, 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应提醒患者用药后变换体位时速度放慢, 必要时减小药物使用剂量。
3.5 心动过缓、传导阻滞:
CCB类在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或存在基础的窦房结、房室结功能障碍时, 会发生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的症状, 出现此症状应停药或减量。
3.6 抑制心肌收缩力、加重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患者使用CCB类时会使心力衰竭加重, 尤其是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 心力衰竭患者不推荐使用任何钙拮抗剂。
4 ACEI/ARB
4.1 咳嗽:
在使用ACEI的患者中对于ACEI类药物来说, 咳嗽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发生率可高达30%, 表现为无痰干咳, 夜间为重[9]。对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可以减量使用或给予镇咳药;不能耐受者可以考虑更换ARB类。
4.2 高血钾症:
在使用ACEI或ARB的患者中, 若同时使用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或口服氯化钾缓释片, 会导致高血钾症。所以在使用ACEI或ARB时应谨慎补钾、监测血钾、必要时应充分利尿。
4.3 首剂低血压:
刚开始使用ACEI或ARB时会降压过快导致低血压, 所以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 同时应避免合并使用其他降压药如利尿剂。
4.4 肝功能异常、味觉和胃肠功能紊乱:
少部分人在使用ACEI或ARB之后会出现肝功能异常、味觉和胃肠功能紊乱, 由于原因比较复杂尚未明确, 建议停药或换用其他降压药。
4.5 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此种情况比较少见, 一旦出现应立即停用。
4.6 肾功能减退、蛋白尿:
对于肾脏靶器官损害的患者, 常伴有夜尿增多现象, 尿常规或尿蛋白/肌酐比异常。此类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ACEI或ARB, 并监测血肌酐。用药后血肌酐升高超过基础状态的50%, 则应考虑停药;在血肌酐水平大于265μmol/L, 应避免使用ACEI类。对存在高血压肾损害或糖尿病肾病的患者, 无论其治疗前的血肌酐水平, 一旦能够顺利加用ACEI, 可以显著延缓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显著减少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量[10]。
5 硝酸酯类药
5.1 体位性低血压:
由于硝酸酯类药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易使血压降低, 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 再逐渐增量;并减少合并用药如利尿剂、扩血管药。
5.2 头痛、潮红:
用药早期会发生头痛、潮红等不良反应, 坚持用药症状可以减轻并逐渐消失。也可减少给药剂量直至症状减轻或消失, 再逐渐增加至推荐剂量。
5.3 心动过速:
治疗心功能不全时, 可扩张血管, 反射性心率增快, 从而可导致心动过速, 建议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
5.4 硝酸酯类耐药:
长期连续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可产生耐药性, 指连续用药48~72h后, 其抗心肌缺血及扩血管效应降低或消失。为避免耐药性的发生, 建议每天至少有6~8h的无硝酸酯期: (1) 长期静脉注射时 (超过3d) 应每天停药6~8h, 停药期间可以使用其他的抗心绞痛药物。 (2) 口服给药时, 应避免q8h或q12h的给药方法, 建议采用tid或bid的给药方法, 以保证每天有6~8h血药浓度低于有效治疗浓度。
6 抗血小板/抗凝药
抗血小板/抗凝药除了引起消化道不适、皮疹等不良反应之外, 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就是与抗血小板和抗凝相关的出血, 即自发性出血倾向。轻度出血表现为皮肤穿刺部位的瘀斑、皮肤紫癜、牙龈出血、血尿等。中度出血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大咯血、肌肉深部出血, 出现血色素的明显下降。上消化道出血一旦发生须立即停药, 必要时进行纤维胃镜检查, 以明确出血的部位和病变的性质。重度出血表现为心包积血、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对发生出血的患者, 推荐使用局部的止血措施如口服凝血酶、胃黏膜保护剂、胃酸抑制剂, 避免全身性使用促凝药物, 以免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对正在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的患者, 如需外科手术, 则应特别注意:外科手术前, 为保险起见, 必须停药1周以上, 否则容易出现手术创面的广泛渗血;对必须尽早进行的手术, 停药后可以监测血小板功能, 在血小板聚集率恢复到大于50%时, 即可以进行手术;对急诊手术, 应立即停药, 并可输注新鲜血小板。
某些药物联用时, 可增加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的作用强度, 使出血的危险增加:例如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华法林、银杏叶、丹参等合用时, 使药效叠加, 增加出血危险;NSAIDs、他汀类、贝特类可与血浆蛋白竞争置换游离的华法林, 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别嘌醇抑制肝药酶从而抑制华法林的代谢, 使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延长;广谱抗菌药物会导致维生素K吸收减少, 凝血功能障碍, 抗血小板或抗凝药与广谱抗菌药物合用时应注意监测凝血指标。
摘要:本文总结了循环系统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并根据临床药师的工作经验提供了一些有效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循环系统,心血管疾病,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赵民生, 曹秀虹.利尿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的不良反应及处理[J].药学实践杂志, 2006, 24 (6) :353-354.
[2]赵民生, 曹秀虹.β受体阻滞剂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6, 6 (1) :57-58.
[3]王金柱, 胡云年.钙离子拮抗剂的分类和药理作用以及不良反应[J].中外医学研究, 2009, 7 (12) :52-53.
[4]刘福斌, 林荣莉.常用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1, 24 (5) :161-161.
[5]石玉岚, 张夏华, 吴广通, 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良反应及其预防研究[J].西南军医, 2010, 12 (3) :477-478.
[6]王永霞, 刘长有, 曹亚军, 等.高血压药物治疗及不良反应的防范原则[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27) :8.
[7]徐智.临床常用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安全对策[J].中国药事, 2009, 23 (11) :1156-1160.
[8]蔡长春, 李景苏.我院122例循环系统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防范对策[J].临床误诊误治, 2010, 23 (5) :485-486.
[9]宋素异, 秦川, 赵志刚, 等.硝酸酯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与选用比较[J].药品评价, 2011, 8 (4) :41-44.
[10]王珏, 施万印.抗凝、抗血小板及溶栓药物的合理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1, 20 (1) :76-81.
反应循环 篇2
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数学模型分析
摘要:在以多孔高分子为载体和以人工合成葡萄糖废水为底物的实验基础上,建立了内循环生物流化床有机物降解的动力学模型,测定了生物膜密度、有机物降解的本征反应动力学系数,计算了生物膜扩散系数及生物膜表面积等,通过实验对模型的.可靠性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精确度良好。Abstract:A kinetic model of organic degradation in an internal loop biofluidized bed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est for porous polymer carriers and a feed solution of glucose.The test measured the density of biofilm and the maximum specific rate of substrate utilization.And,from the test date,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within the biofilm and that on the biofilm surface were determined.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odel is effective over the range of the test conditions.作 者:邓洪权 潘永亮 杨平 DENG Hong-quan PAN Yong-liang YANG Ping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 期 刊: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ISTICEIPKU Journal: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3(2) 分类号:X703 关键词:好氧 生物流化床 数学模型反应循环 篇3
1. 维生素E简介
维生素E (Vitamin E) , 是生育酚类化合物的总称, 外观呈金黄色或淡金黄色粘稠油状液体, 具有温和特殊的气味, 遇空气或光易发生氧化而变成暗红色, 可与丙酮、乙醚或植物油混溶, 几乎不溶于水, 它是重要的脂溶性抗氧化剂, 不但广泛用于食品、化妆品、饲料等, 在其它领域也有许多重要用途。
2. 维生素E的生产现状
近年来维生素E合成的两种关键原料三甲基氢醌和异植物醇的生产技术取得了很大突破, 使维生素E合成得以迅速发展, 企业的年产量可以超过万吨。传统的工艺是采用卤化物的混合物作为合成反应的催化体系, 精制提取时需用水洗涤, 产生大量的废水, 而且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卤化物重金属离子, 且废水因含有机溶剂, 导致COD高, 故合成反应催化体系循环利用, 将是维生素E大规模产业化的关键。
二、维生素E合成反应催化体系循环利用
1. 维生素E合成反应催化体系的回收方法
维生素E合成反应后, 维生素E包含于有机溶剂中, 而催化体系溶于水中, 且卤化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用一般的沉淀结晶法很难提取。废水的成份由卤化物及有机溶剂组成。实验室在减压条件下进行回收, 回收至釜温120℃以上, 升气管出口无水分滴出, 回收出的水分接收待用。
回收过程终点的控制是关键, 若水分没有回收完, 无法进行正常合成反应, 产生大量杂质, 收率也很低。若回收过干则能耗增加, 回收时间延长, 且回收后的产物无法输送。反应回收产物取样检测, 现场可用简单直观的物理方法—密度测定法, 达到相应密度, 就可停止回收, 若能配备水分测定仪, 或用化学方法测定催化剂含量则更加可靠。
废水中有酸, 在回收过程中易挥发, 酸性强, 工业化生产中腐蚀性很大, 故必须采用防腐蚀的回收设备, 如搪玻璃的贮槽、反应釜、搅拌浆、管道等, 输送系统和减压系统也必须采用防腐蚀设备。
2. 维生素E的合成催化体系的循环利用
维生素E合成反应催化体系回收过程、回收参数都简单可控, 但套用的温度、补充的数量、加入后的混合时间, 对合成反应影响很大, 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比对。
(1) 套用温度的控制:
实验1:催化体系回收后直接加入:
负压回收完毕, 在温度120℃以上时, 直接加入反应物中, 搅拌冷却至适宜的反应温度后, 进行反应, 因温度太高, 反应物三甲基氢醌被氧化, 产生了大量的副产物, 与新的催化系统相比, 得到的产物杂质多, 收率低, 经多次实验, 无法得到纯度较高的维生素E;
实验2:催化体系回收后在负压条件下冷却再加入:
负压回收完毕, 仍在负压条件下, 进行搅拌冷却, 待低于合成反应温度后加入反应物中, 进行反应, 得到的产物与采用全新的催化系统含量和收率一致;
实验3:催化体系回收后在常压条件下冷却再加入:
负压回收完毕后, 改为无保护常压条件进行冷却, 待相应的温度后加入反应物中, 进行反应, 得到的产物与采用全新的催化系统相比, 杂质也有明显增加, 因该回收产物中夹带有维生素E, 在高温有氧存在时被氧化, 产生了杂质;
小结:维生素E的合成催化体系回收后, 在负压条件下冷却至低于合成反应温度时加入, 进行反应, 含量和收率与采用全新催化体系一致。
(2) 套用时新催化剂补充量的控制:
催化体系在反应、洗涤、回收等过程中都有部分损失, 需补充一定的新催化剂量。采用的小试实验条件为:三甲基氢醌20g, 异植物醇40g, 反应温度:30-70℃, 反应时间:3-6小时, 在相同的条件下, 由全新催化剂单批回收后采用不同的补充量, 实验结果如表1:
备注:表中收率为摩尔收率, 含量为气相面积归一法
小结
从表1的实验结果可得出:
1、不补充或只补充2%新催化剂, 催化体系不够, 反应不完全, 产生的杂质多含量低, 收率也低不能用于生产;
2、补充10-20%新催化剂, 催化体系太强, 导致副产物增加, 不适合生产;
3、补充4-6%新催化剂, 得到的收率和含量正常, 可用于生产。为确保产品质量, 也从生产成本考虑优选补加5%, 且该条件下实验结果稳定, 重现性好。
(3) 催化体系循环利用时, 与反应物的混合程度
催化体系循环利用时, 与反应物的混合也很关键, 若加入后直接进行反应, 催化剂没有和反应原料充分混合, 开始时就反应比较慢, 易产生杂质;若长时间搅拌, 反应物又不惰化保护, 就不但延长了生产周期, 还易氧化产生杂质。经实验比对最佳时间为30-60分钟。
(4) 维生素E的合成催化体系重复循环利用后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维生素E的合成催化体系只有进行多次重复套用, 才有可行性, 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 第1号实验采用全新催化剂, 以后每个实验单独回收后, 补加5%新催化剂, 共进行了10个实验, 结果如表2:
备注:表中收率为摩尔收率, 含量为气相面积归一法。
小结:从表2实验结果可得出, 重复多次套用后, VE含量稳定, 有关杂质也无明显变化, 套用的9个实验平均收率为95.7%, 催化体系中夹带的维生素E也经回收, 进入产品中, 收率明显提高。
(5) 维生素E的合成催化体系循环利用后获得的收益
维生素E合成催化体系循环利用可用于企业规模化大生产, 获得的直接和间接收益都十分巨大, 以年产10000吨维生素E计:
催化剂只需补加5%, 节约资源, 降低消耗;
循环利用后平均收率至少可提高0.5%, 一年可增产50吨, 以100元/kg计, 可增收500多万元;
催化体系回收时收集水分, 可套用于合成反应的提取, 工艺用水量减少, 一年可节约用水3万多吨;
催化体系废水中重金属含量高, COD又高, 溶于水中的有机溶剂很难回收, 必须经多级处理才能达到污水排放标准, 处理工作量大, 处理成本高。催化体系和回收水分循环利用后, 不但降低了污水处理中心的工作量, 同时也降低了废水处理费。
结论
现如今环保已成为一个高频的词汇, 工业生产能否实现安全环保是评价一个企业的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节约资源, 节能减排将是维生素E生产者一直追求的目标, 维生素E合成催化体系采用循环利用, 适合工业化大生产, 回收工艺简单可控, 回收设备投入不大, 新催化剂单耗大幅下降, 产品收率提高, 工艺用水量也大大降低, 节约了资源, 使生产的成本明显降低.......将节能减排的理念贯穿到维生素E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去, 这将是维生素E生产企业抢占维生素E市场的唯一有效的出路, 任何一个物品的生产若不能够融入进环保潮流将注定被潮流淘汰。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加之国民经济的增长, 维生素E已经成为全球市场容量最大的维生素类产品之一。但是, 传统的合成制造方法资源消耗大, 三废处理成本高, 使维生素E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挑战。因此节能减排, 绿色环保是维生素E做到可持续发展的必选之路。本论文介绍了维生素E合成反应催化体系循环利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循环利用的收益。
关键词:维生素E,合成反应,催化体系,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安全环保
参考文献
[1]Helv.Chim.Acta, 301911 (1997) .
[2]维生素E工业合成的进展.
[3]In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Vol30B, January 1991, -59-62.
反应循环 篇4
内、外循环EGSB反应器酸碱调控能力的对比试验研究
摘要:通过对比运行试验,研究了内、外循环EGSB反应器酸碱特征及其调控能力.结果表明,内、外循环厌氧反应器内部的.pH值分布规律相似,较低有机负荷时pH值梯度变化较小,较高负荷时随循环比变化pH值分布有所差别,但2种条件下循环比为3时反应器内pH值均可达到较均衡的分布.相同原水pH值条件下外循环体系pH值要高于内循环体系pH值,2种条件下体系pH值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二者平均差值在0.5个单位左右.循环厌氧反应器系统pH值维持在6.3~6.8可以较好地保障系统正常运行,为了保证此条件,外循环运行方式对原水pH值的极限调节范围是4.5~6.8,内循环运行方式对原水pH值的极限调节范围是5.3~7.2.该成果对于研究和应用内外循环EGSB反应器具有理论参考和实用价值.作 者:战友 Zhan You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27期 刊: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ISTICPKU Journal:TECHNIQUES AND EQUIPMENT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年,卷(期):,7(8)分类号:X505关键词:内循环 外循环 EGSB 循环比
反应循环 篇5
1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反应器流体动力学的复杂性
循环流化床中存在气固两相流动,气体和固体均在轴向和径向分布不均,且两者存在相互作用,颗粒之间也可能发生团聚,底部密相区还存在固体颗粒的加速[4]。在轴向和径向会存在固体和颗粒的混合[5,6]。实现循环流化床工业应用的前提是将实验室技术进行核实放大,这仍是工业技术应用的一个重大难题,就目前而言,完全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放大是无法进行的,综合考虑实验、经验和数学模型是减少放大过程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7]。实验研究是建立数学模型和进行数值模拟的基础。本文对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反应器放大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
2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反应器的放大效应
提升管在轴向和径向上气固两相均是不均匀的。就轴向而言,从上到下,提升管依次划分为上部稀相区、过渡区和底部密相区。就径向而言,从内到外,提升管依次划分为中心区、中间区和边壁区。不同的区域,气固两相的情况差别巨大。循环流态化气固流动规律包括局部流动结构及其规律、轴向流动规律、径向流动规律和整体流动规律[8]。
2.1轴向和径向固含率分布
提升管尺寸会显著影响提升管反应器中的颗粒分布。对比直径不同的2根提升管发现,提升管直径影响轴向和径向固含率分布和流动形态[9]。在相同的固体循环速率和气速条件下,提升管直径增加, 在每一个轴向高度和每一个径向位置,固体浓度增加。在大直径提升管中,固体浓度径向分布斜率更大,即颗粒浓度朝提升管边壁增加更急剧。对于2根提升管,提升管中间的流动形态几乎是瞬时的,在所有操作条件下,固体浓度保持在相对恒定的低值, 意味着在底部段中心区域固体流动速度非常快。不同直径提升管的中心区域区别不显著。在边壁区域, 流动速度相当缓慢并向下流动,近壁处固含率朝提升管顶部下降缓慢。而且,在大直径提升管中,固含率更高,但流动更慢。在大直径提升管中滑动气速更高。增加颗粒循环速率,和 / 或降低临界气速,在整个提升管长度范围内边壁区域的固含率增加。然而,增加临界气速使流动更快,同时也增大流动发展区域。在恒定气速条件下增加颗粒循环速率,流动变得相当缓慢。
2.2颗粒速度
提升管直径会对轴向和径向颗粒速度分布和流动发展产生影响[10]。在所有径向位置上部区域比较低部分的颗粒速度更均匀,在所有径向位置中心区域比边壁区域颗粒速度快。在提升管中心区域 (0.0 < r/R < 0.632),颗粒速度保持高和相对恒定, 表明在提升管中心固体流动发展非常快,接着伴随着固体通过提升管而逐渐接近边壁。在中间半径区域(0.632 < r/R < 0.894),颗粒速度增加,继续通过管。在边壁区(0.894 < r/R < 1.0),流动发展相当慢。 提升管中心的颗粒速度几乎恒定但保持高速。对于不同直径的提升管,中心区域没有显著区别。在边壁区域,流动速度相当慢,且在小直径提升管中颗粒速度更快,大直径提升管中流动慢。在2种提升管中局部颗粒速度和颗粒浓度之间存在依存性。在提升管长度内提升表观气速可以增加颗粒速度,流动发展变得更快。而增加固体通量会减缓流动发展。 对较大直径提升管而言,由于放大效应,横截面平均颗粒速度较低,径向颗粒速度分布斜率较大。在双提升管形态中,气体分布和颗粒聚集是影响局部流体动力学的关键因素。
2.3轴向和径向固体通量分布
轴向和径向固体通量分布会存在放大效应[11]。 固体通量径向分布存在两种形状:抛物线形和平面核心形。基于操作条件,利用有效固体饱和夹带量的新概念预测这些模型。固体通量的径向分布,大直径提升管比小直径提升管更不均匀。在下部区域,向下流动的固体数量最多,随轴向高度增加而降低。增加提升管直径流动发展变慢。操作条件对固体通量的影响是:增加气速会降低提升管中向下流动固体的数量,而增加颗粒循环率能够引起更多颗粒向下流动。
3循环流化床的放大方法
循环流化床的设计步骤如下[12]:1确定操作参数:操作气速、物料循环量、床温、系统压力等;2确定系统配置:压缩气体系统、给料系统及排料系统; 3结构设计:床直径、高度、气固分离装置、立管和返料装置等;4防磨措施;5整体布局。循环流化床的设计过程亦即考虑循环流化床放大问题处理的过程。
流化床的放大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技术工作。装置规模对流化床反应器性能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床高、床径、气速、气体分布板及内部构件。规模的放大必然显著影响流化床内的传热、传质、流体流动和化学反应,放大问题主要涉及催化剂性能、操作条件和床层结构[13]。
目前,化工过程常用的放大方法有逐级经验放大法、数学模型法、部分解析法、相似放大法、数量放大法和比例放大法等[14]。
3.1逐级经验放大法
逐级经验放大法主要依据经验方法,利用逐级扩大的实验规模或中间工厂,探索几何因素、结构因素和操作因素对宏观反应结果的影响,以判断装置扩大后可能出现的情况。该方法缺乏理论依据, 费事费力,过程缓慢,难以做到高倍数放大。但每级放大均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可靠性高。
3.2数学模型法
数学模型法是在充分认识过程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找出描述过程运行规律的数学模型,应用于过程的放大。
3.3部分解析法
部分解析法介于逐级经验放大法和数学模型法之间,将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索相结合。
3.4相似放大法
以相似论和量纲分析为基础,依据模型实验得到某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按照相似原理推算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规律。
3.5数量放大法和比例放大法
数量放大法是采用设备单元数增加的一种放大方法。比例放大法是以一个或数个能表达过程主要特征的参数为依据,按照比例对该过程进行放大的方法。
4循环流化床的放大准则
流化床内的化学反应、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特性与流体力学特性密切相关,流体力学相似放大准则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通常有两种途径:1利用白金汉 π 定律,对于依赖于n个独立变量的物理过程,n个独立变量具有k个量纲,可用n-k个无因次数群来描述该物理过程;2从流体力学方程式(包括边界条件)出发, 进行无因次分析。第一种途径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所研究的物理过程,正确确定独立变量。常用的准则有Glicksman准则[16,17]和Horio[18]准则,它们所采用的流体力学方程不同。
循环流化床放大的相似准则要求,首先必须满足几何结构相似的要求,同时要满足无因次数群相等的要求。其中涉及参数众多,严格地满足这些要求并不容易。此外,放大准则的有效性也需要深入考量。
4结论
反应循环 篇6
1 试验装置与方法
1.1 试验装置和流程
试验采用自制的新型三相内循环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反应器所采用的材料为冷板,反应器主体由内中外三个同轴筒体组成,具体尺寸为:外筒内径为250mm,高820mm,中筒内径为170mm,高820mm,内筒内径为110mm,高760mm,总容积为40L。反应器外筒的上部筒体与下部筒体由锥度为60°的连接锥相连,反应器中筒下端设有挡板,以防止活性污泥流入外筒。在反应器上部设有溢流堰,下部设有进水口和排泥口,底部设有微孔气体分布装置。试验流程图如下:
1—进水箱2—蠕动泵3—反应器4—鼓风机
经滤网过滤后的污水由蠕动泵打入反应器,空气压缩机产生的空气由反应器底部进入气体分布装置(曝气头),气、液、固三相相并流。反应器内部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好氧区、缺氧区和沉淀区。内筒为好氧区,中筒为缺氧区,外筒为沉降区。它通过压缩空气膨胀提供能量,依靠含气泡液体与纯液体的密度差造成的升力使流体沿内筒上升和外筒下降进行循环流动。如此往复循环,污水、活性污泥和空气在反应器内充分接触,增加了反应器内部的溶解氧利用率,提高了反应器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1.2 试验水质及接种污泥来源
本试验所用原水为河北工程大学生活污水,COD在228.3~592.5mg/L之间,NH3-N在29.24~48.72mg/L之间,SS在150~400mg/L之间,pH值在6.8~7.2之间。所用接种污泥来自邯郸市西污水处理厂浓缩池的污泥。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试验测定的指标为COD、NH3-N和SS,COD采用快速测定仪法,NH3-N采用纳式试剂分光光度法,SS采用重量法。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反应器的启动运行
将取自邯郸市西污水处理厂浓缩池已经捣碎混匀的接种污泥,放入反应器中,加入生活污水,污水pH值为7左右,反应器温度为22℃~25℃,采取连续曝气。开始闷爆两天后,接着每天按照反应器容积的1/4、1/3、1/2的比例逐渐换水,然后每天换两次水。待污泥颜色逐渐变为棕黄色,污泥成为絮状体,并伴有少量颗粒污泥出现时,污泥浓度增至3500mg/L左右,镜检发现大量钟虫、累枝虫、和轮虫等微生物,COD的去除率达到80%左右,NH3-N去除率达到70%左右时,间歇进水改为连续进水,试验开始启动。
2.2 污泥浓度对反应器COD和NH3-N去除率的影响
学校的生活污水COD的浓度平均值为376.54mg/L,NH3-N浓度平均值为37.85,温度在25℃左右,pH值在7左右,活性污泥浓度分别在2000mg/L、3000mg/L、4000mg/L、5000mg/L、6000mg/L的条件下研究反应器对COD和NH3-N去除率的情况,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活性污泥浓度为4500mg/L的情况下,对COD和NH3-N的去除率比较理想,分别达到92%左右和89.7%左右,浓度过高或者过低对去除率都有不利的影响。活性污泥中微生物有脱碳菌类和硝化菌类两大类,一般脱碳菌类占据优势,硝化菌类因生长慢,数量较少占劣势,增加活性污泥浓度可相对提高硝化菌的优势。随着污泥浓度的增加,脱碳菌因浓度过高而生长速度下降,使硝化菌的比例有所提高。但是如果污泥浓度过高、粒径过大、絮体过密,就会使絮体内物质传质受阻,进而影响絮体内微生物的代谢活动[7]。
2.3 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水COD去除率的影响
污泥浓度保持在4500mg/L左右,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8h、4h、2.67h、2h和1h的情况下研究水力停留时间对反应器COD和NH3-N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见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水力停留时间过短对COD和NH3-N去除率的产生不利影响,但是水力时间过长也会造成微生物营养不足和运行费用的增加,所以要选择适当的水力停留时间。当水力停留时间由8h变为2h这个阶段,COD的去除率从92.11%下降到90.25%,变化较小;但是当水力停留时间由2h变为1h的时候,COD的去除率明显下降,由90%左右下降到83%左右,变化较大。同样的,水力停留时间由8h变为2h这个阶段,NH3-N的去除率变化也不大,由2h变为1h的时候,NH3-N的去除率从87.68%下降到73.92%,下降幅度很明显,而且出水NH3-N也出现了大于8mg/L的情况,不能达到生活污水GB18918-2002一级B标准。所以从处理效果、效率及尽可能减少能耗的角度来考虑,把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2h。
2.4 进水COD浓度及曝气量对去除率的影响
在活性污泥浓度为4500mg/L左右,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2小时的条件下,曝气量分别在120L/h、160L/h、180L/h、200L/h、220L/h、240L/h、280L/h下连续运行七天,观察反应器COD去除率的变化情况,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进水COD的浓度在251.3~556.8mg/L之间,出水COD的浓度在27.3~45.8mg/L之间,去除率为88.85%~91.77%,出水浓度和去除率都随进水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进水浓度的减小而减小。随着曝气量的增加COD去除率也有增加的趋势,当曝气量在240K/h的时候达到了最高点,去除率为91.77%,但此时进水COD的浓度很高,为556.8 mg/L;当曝气量在200L/h时,去除率也比较高,达到91.25%,此时进水COD的浓度仅为338.1mg/L。两点进水量浓度相差218.7mg/L,而去除率仅相差了0.52%,且当曝气量为200L/h时,出水COD浓度都小于60mg/L,达到生活污水GB 18918-2002一级B的标准。
2.5 进水NH3-N浓度及曝气量对去除率的影响
活性污泥浓度为4500mg/L左右,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2h的条件下,曝气量分别在120L/h、160K/h、1801/h、200K/h、220L/h、240L/h、280L/h下连续运行七天,观察反应器NH3-N去除率的变化情况,见图5。
从图5可以看出,进水NH3-N浓度在29.24~43.52mg/L之间,出水NH3-N浓度在3.33~5.24mg/L之间,去除率为85.67%~88.92%,出水浓度和去除率都随进水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进水浓度的减小而减小。NH3-N的去除率随着曝气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曝气量的增大去除率增大的幅度逐渐减小。曝气量在200L/h左右时,出水的NH3-N小于8mg/L,达到了所期望的标准。
综合考虑COD和NH3-N这两个指标,曝气量可定为2001/h左右,即气水比为10左右。
2.6 进水SS浓度及曝气量对去除率的影响
活性污泥浓度为4500mg/L左右,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2h的条件下,曝气量分别在120L/h、160L/h、180L/h、200L/h、220L/h、240i/h、280L/h下连续运行七天,观察反应器SS去除率的变化情况,见图6。
从图6可以看出,进水SS浓度在180~400mg/L之间,出水SS浓度在8~17mg/L之间,去除率为93.14%~96.33%,出水浓度和去除率都随进水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进水浓度的减小而减小。SS的去除率随着曝气量的增加也有增加的趋势,但随着曝气量的增大去除率增大的幅度逐渐减小。曝气量在200L/h时,SS去除率达到最高点,为96.33%,出水的SS值为9mg/L,小于20mg/L。所以,曝气量选在200L/h左右,对于SS这个指标也是适合的。
3 结论
(1)采用新型三相内循环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当进水COD浓度在228.3~592.5mg/L之间,NH3-N在29.24~48.72mg/L,SS值在150~400mg/L之间,pH值在7左右,污泥浓度为450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2小时,曝气量为200L/h时,反应器的出水COD值小于60mg/L,出水NH3-N值小于8mg/L,SS值小于20mg/L,达到生活污水GB18918-2002一级B的排放标准。
(2)污泥停留时间和水力停留时间是分离的,这样既可以保证硝化菌的世代周期,又可以提高反应器的处理效率。
(3)新型三相内循环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具有容积负荷高,水力停留时间短,抗冲击能力强,COD、NH3-N和SS的去除效率高,剩余污泥少,装置占地面积小、能耗低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采用新型三相内循环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原污水COD值在228.3~592.5mg/L之间,NH3-N值在29.24~48.72mg/L之间,SS值在150~400mg/L之间,pH值为6.8~7.2,通过控制污泥浓度、水力停留时间及曝气量,分析了反应器对COD、NH3-N和SS的去除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污泥浓度为450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2小时、曝气量为200L/h的条件下,COD去除率为90.65%左右;NH3-N去除率为87.46%左右;SS去除率为94.7%左右。该反应器具有高效、低耗和低成本的优点,为处理生活污水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三相内循环反应器,污泥浓度,水力停留时间,曝气量,去除率
参考文献
[1]Fu Y Ch,Bishop P L.The evaluation of respiration rate in fixed-film systems under various organic loading rates[J].Water Environment Rrdrstch,2003,67:1036-1043.
[2]Watanabe Y,Okabe S,Hirata K,et al.Simultaneous removal of organic materials and nitrogen by micro-aerobic biofilms[J].Wsy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5,31(1):195-203.
[3]孟怡,徐亚同.制药废水硝化-反硝化除氮的研究[J].化工环保, 1999,19(4):204-207.
[4]Robertson L A,Van Ni el E J,Torre mans R M,et al.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aerobic chemo stat cultures of Thiosphaera pantotropha[J].Appl.Environ.Micro-biol,1988,54 (11):2812-2818.
[5]吕锡武,李峰.氨氮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好氧反硝化研究[J].给水排水,2000,26(4):7-20.
[6]Helmer C,Kunst S.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denitrification in an aerobic bio-film system[J].War.Sc.i Tech,1998,37(4-5):183- 187.
反应循环 篇7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 (CFB-FGD) 是循环流化床的一项较为先进的二氧化硫治理技术, 具有脱硫效率高、工艺简单、节能环保的优点, 能大大降低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不产生废液。目前对于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的理论研究多是基于实验室或者小规模应用中试验得出的, 对于实际工程的规模与适应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 应用仿真软件的两相模型对脱硫塔内二氧化硫的脱除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 数值计算结果对工程实际具有较好的验证与指导价值。
2、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简介
在自然界垂直的气固两相流体系中, 在循环流化床状态 (气速4~6m/s) 下可获得相当于单颗粒滑落速度数十至上百倍的气固滑落速度。由于SO2与氢氧化钙的颗粒在循环流化床中的反应过程, 是一个外扩散控制的化学反应过程, 通过气固间大的滑落速度, 强化了气固间的传质、传热速率和气固混合, 从而满足了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钙高效反应的条件要求, 使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钙的反应转化为瞬间完成离子型反应。
3、物理化学模型的建立
通过颗粒的激烈湍动导致颗粒之间不断的碰撞, 使脱硫剂氢氧化钙颗粒的表面得到不断的更新, 以及脱硫灰的不断再循环使用, 从而大大提高了氢氧化钙的利用率。
在循环流化床内, SO2与Ca (OH) 2的反应生成副产物Ca SO3·1/2H2O, 同时还与SO3、HF和HCl反应生成相应的副产物Ca SO4·1/2H2O、Ca F2、Ca Cl2等。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气体SO2在颗粒表明溶解,
Ca (OH) 2中的钙离子与硫的粒子反应
由于脱硫灰的再循环增加了脱硫塔内固体颗粒的浓度, 进而增加了进行反映的有效面积, 为了有效的描述塔内颗粒碰撞行为。采用气固两相双流体模型对颗粒相进行模拟, 两相流模型为:
(1) 连续性方程
质量守恒方程又称连续性方程:
该方程是质量守恒方程的一般形式, 它适用于可压流动和不可压流动。其中ρ为流体密度, u为流体速度, 下标i表示方向, 源项Sm是从分散的二级相中加入到连续相的质量 (如由于液滴的蒸发) , 源项也可以是任何的自定义源项。
在惯性 (非加速) 坐标系中i方向上的动量守恒方程为:
其中p是静压, τij是应力张量, ρgi和iF分别为i方向上的重力体积力和外部体积力 (如离散相相互作用产生的升力) , iF包含了其它的模型相关源项。
(2) 动量方程:
湍流流动基本方程组加上湍流模型和适当的初边界值条件, 就构成了完整的定解问题。然后对所建立的方程组进行离散并应用切实可行的数值算法和处理技术, 就可以获得实际问题的数值解。
本文选用k-ε模型来计算, 其原理是用紊动能k和紊动能耗散率ε来表示流体湍流粘性系数, 而流体的有效粘性系数即是流体分子粘性系数和湍流粘性系数之和。k方程和ε方程分别为:
而μt的表达式为:
以上各式中:Gk表示由于平均梯度的湍流动能;
Gb表示由于浮力产生的湍流动能;
Yokhot和Orszag等人于1986年应用重整化群理论发展出的一种改进的k-ε模型。基本思想是把湍流视为受随机力驱动的输送过程, 再通过频谱分析消去其中的小尺度涡, 并将其影响归并到涡粘性中, 以得到所需尺度上的输运方程。这种模型被称为RNG k-ε模型, 它更适合于具有旋转流动的流场计算, 其湍动和紊动能耗散率的运输方程分别为:
有效粘度模型为:
式中:YM是在可压湍流中, 过渡的扩散产生的波动;Sk, Sε是和k, ε有关的量,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μ为粘性系数;ρ为流体密度;t表示时间;i, j表示的是流体中的各种组分;vμ=μe, μe是有效粘性系数, Cv≈100;αk, αε为k, ε普朗特数反面影响, αk=αε≈1.393。在高雷诺数范围内, 可以得到:
由于脱硫塔内是轴对称, 为了简化模型, 提高计算速度, 采用轴截面二维模拟, 近壁处加密网格提高模拟计算的精度, 入口气体为一维均匀柱塞硫。给定气相和颗粒相速度, 入口颗粒浓度的初始边界条件, 出口处为无滑移边界条件。
4、模拟计算的结果
计算结果如下列图示:
图1为沿塔高纵向间距3米的三个截面上SO2沿径向浓度分布的情况, 沿着塔高方向SO2浓度逐渐递减, 在塔中心处的浓度较高, 沿半径向边壁处逐渐降低, 在壁面附近达到最小值, 分析原因是:由于脱硫塔内因壁面颗粒回流形成的中间颗粒浓度低、四周浓度高造成的, 高浓度的含湿颗粒提供了更多的反应表面积, 而且颗粒之间的碰撞也加速了SO2的传质过程。
塔内Ca SO4的浓度分布, 分布情况与SO2分布刚好相反, 随着硫盐化反应的进行沿塔体高度和半径方向浓度逐渐增加。径向上浓度增加主要是由于硫盐化反应沿径向逐渐强化造成的, 另外也是塔内生成的Ca SO4颗粒在塔内形成内循环造成的。
为了更好的分析脱硫反应的效果, 本文引入脱硫效率这一参数, 影响脱硫效率的因子主要有Ca/S比与脱硫剂的颗粒。图2为不同Ca/S比与脱硫剂的颗粒平均粒径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可见随着Ca/S比增加, 脱硫效率提高, 在Ca/S比超过1.3后, 脱硫效率增加逐渐平缓;随着颗粒平均粒径的增加, 脱硫效率降低, 分析原因为:在同等条件下, 颗粒平均粒径越小, 颗粒反应接触总面积越大, 反应也就越充分。
5、结论
(1) 采用k-ε双方程两相模型与含湿颗粒反应化学动力学模型结合, 可以很好的模拟流化床脱硫的全过程, 得到流化床内的流场及反应产物的百分含量, 计算得出的脱硫效率较为准确。
(2) 模拟计算得出, 塔内SO2浓度在纵向上沿高度递减, 径向浓度沿半径向边壁处递减, 在壁面附近达到最小值;塔内Ca SO4的浓度分布, 分布情况与SO2分布刚好相反。
反应循环 篇8
1 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设计参数及运行参数
1.1 进水水量、水质
云南某酒业有限公司主要采用高粱为原料的酿酒工艺, 高浓度的有机废水主要来自加工过程中的高浓度锅底水, 煮粮水与原老车间综合废水等。设计进水水量为400m3/d。设计进水水质:CODcr:13000mg/L, p H:4.5~5, 温度:30℃~37℃。
1.2 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采用一座直径为5.2m, 高度22.6m, 有效高度为18.2m, 钢罐结构形式, 钢罐外设保温层减少因环境变化产生的温差。
1.3 工艺参数控制范围
厌氧微生物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p H和进水负荷等[2]。根据影响因素, 选择运行工艺参数的控制范围为:温度:30℃~37℃;p H:6~8;水力负荷:5~6m3/ (m2·h) 。工艺参数的主要控制手段为:进水温度的控制利用蒸汽自动加热和罐体保温方式, 进水p H的调节直接通过加药实现, 水力负荷利用进水流量计和进水泵联动控制。
2 运行概况及结果分析
该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2014年6月启动运行, 2014年10月达到设计的水质和水量, 并保持稳定运行。稳定运行期间, 经过对进水容积负荷、进出水p H值、COD去除率等常规检测参数进行记录和分析, 分析结果如下。
2.1 进/出水COD值与COD去除率的关系
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运行效果最直观的方法是通过进水COD值、出水COD值和COD去除率来判断。本项目在稳定运行过程中进水COD值与去除率曲线图如图1所示, 出水COD值与去除率曲线图如图2所示。
从图1可知, 进水COD值变化区间为9100~18600mg/L, 最大值比最小值大将近一倍, 变化幅度大, 主要是受酒厂排放废水的影响;进水COD值在11300~18000mg/L期间, 去除率大于85%, 最高可达92%;在得到的数据中, 进水COD值的增加有利于COD的去除。由于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内是通过气水混合进行搅拌, 当进水COD值较低时, 搅拌无法满足全混流状态, 影响COD值的去除, 但若搅拌过大, 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内的泥就易跟水一起溢出。
从图2可知, 出水COD值变化区间范围为1150~2150mg/L, 最大值比最小值大将近一倍, 变化幅度大, 对后续生化系统还是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出水COD值变化的曲线与去除率相反, 但与进水COD值的变化相关性不大。
2.2 进水容积负荷与COD去除率的关系
进水水质的变化, 引起进水容积负荷的变化, 进水容积负荷与COD的去除率曲线图如图3所示。
从图3分析可知, 容积负荷在9.4~19.2 kg COD/ (m3·d) 之间, COD去除率在0.78~0.92之间, COD去除率大于85%的几率为93%, 说明该内循环厌氧反应器抗负荷变化能力强;当进水容积负荷低于19.17 kg COD/ (m3·d) 时, 根据图中容积负荷曲线的变化趋势与COD去除率曲线的变化相近, 当进水负荷在不小于12kgCOD/ (m3·d) 时, COD去除率大于85%, 去除效果稳定。
2.3 进水p H值与出水p H值的关系
p H值是作为反映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微生物水解、酸化和甲烷化阶段的参数, 在稳定运行期间, 也作为工程中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微生物是否稳定的简便判断方法, 尽管相对VFA、ALK等参数来说具有延迟性, 但就其方便性在厌氧处理工程实际运行过程中被广泛的应用[3]。进水p H值与出水p H值的曲线图关系如图4所示。
从图4分析可知, 进水p H值经加药调节后变化区间在5.9~6.5之间, 变化幅度为0.6, 基本稳定在7.5~7.8之间, 变化幅度为0.3, 相对于进水p H值变化, 出水p H值变化幅度较小、稳定;从曲线上来看, 进水p H值的变化会引起出水p H值的变化, 但变化时间相对延后1天左右。
3结语
通过将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在酒精行业废水中的工程应用, 可得到实际稳定运行过程中, 进水容积负荷在9.4~19.2 kgCOD/ (m3·d) 、p H值在5.6~6.5的变化范围内, COD值去除率基本能维持在85%以上, 表明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在酒精行业废水中抗容积负荷变化能力强, 去除效率稳定。利用p H值作为判断反应器内微生物的处理状况具有延迟性, 但在持续的观察过程中, 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钟启俊.内循环 (IC) 厌氧反应器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技术与工程应用, 2014, 08:22-24.
[2]贺延龄, 编著.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1.
反应循环 篇9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26例, 男14例, 女12例;年龄5个月~59个月 (2 2.4 5个月±1 4.8 3个月) ;体重5.5kg~17.8kg (9.13kg±2.91kg) ;均为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表现:本组均有皮肤潮红及红斑疹;轻度血压下降 (血压降低2.67kPa~3.87kPa) 16例, 中度血压下降 (血压降低4kPa~6.5kPa) 8例, 重度血压下降 (血压降低≥6.7kPa) 2例;血氧饱和度90%~95%16例、80%~90%10例, 听诊肺部湿罗音;胸腔及纵隔引流液多。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 本组症状均有改善, 病情稳定出胸外科监护室 (CCU) , 住CCU时间为4d~11d (6.39d±1.86d) 。
2 病情观察及护理
2.1 皮肤的护理
本组26例患儿均有不同严重程度的颜面潮红及躯干红斑疹, 四肢皮肤无明显改变, 我们在患儿的床头悬挂鱼精蛋白不良反应牌, 以提示接班人员。在床单元的准备中做了改动, 不使用常规的一次性床垫, 而是用纯棉材料的被服, 保持床单位平整。CCU温度调节在25℃~26℃、湿度维持在50%, 患儿盖被适宜, 避免捂热。进行晨、晚间护理时, 使用清水棉质软毛巾擦洗, 水温控制在45℃, 比床上擦浴的水温50℃~52℃低[3]。遵医嘱使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及钙剂静脉点滴抗过敏。本组26例患儿皮肤红疹于术后4h~8h消退。
2.2 血压的护理
患儿多因鱼精蛋白不良反应而导致过敏性休克, 患儿多表现为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出血量不相符的低血压。血压均通过有创动脉血压持续监测, 对于患儿出现低血压要积极地处理, 本组患儿年龄在1月至1岁6例, 1岁~3岁12例, 3岁~5岁4例, 平均收缩压至少维持在各年龄段正常血压的低值9.87kPa、10.7kPa、10.9kPa[4], 以保证肾脏的灌注。采取的措施有:密切监测有创动脉血压 (BP) 及中心静脉压 (CVP) , 遵医嘱使用多巴胺5μg/ (kg·min) ~10μg/ (kg·min) 泵入及肾上腺素静脉推注抗休克;BP及CVP都低的患儿给予扩容, 选择扩容的物质依据血气分析的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的值;对于患儿因气道高阻性而致的前、后负荷增加, 给予患儿静脉泵入米力农0.5μg/ (kg·min) ~0.75μg/ (kg·min) , 应用米力农的直接扩张小动脉而降低左心室充盈压, 改善左室功能。本组有2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回CCU后胸引量>5mL/ (kg·h) , 收缩压下降至8.67kPa, 给予间断冲击法扩容 (即快速输血, 每次20mL~30mL, 间隔5min后重复, 直至血压平稳) [5]。经积极的处理, 本组所有的患儿3h~4h后再次评估血压均能维持在正常血压的低值。
2.3 维持正常动脉血氧分压的护理
本组患儿回CCU后接Servo-i呼吸机辅助呼吸, 纯氧即刻查血气分析,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维持在50 mmHg~70mmHg (1mmHg=0.133kPa) , 处于偏低水平, 呼吸机氧浓度由纯氧调节至80%, PEEP由4cmH2O (1cmH2O=0.098kPa) 调节至6cmH2O, 30min后复查血气分析, 根据血氧分压的情况继续调节呼吸机参数。呼吸机显示气道压高25cmH2O~36cmH2O, 肺部听诊有大量的湿罗音, 在确定呼吸机管道通畅后, 听诊双肺是否有痰鸣音,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根据患儿的胸引量, 如量逐渐减少, 呼吸机频率每分钟4次时, 在血管活性药常规剂量下生命体征处于正常范围、血气满意患儿撤呼吸机。本组患儿10例于回监护室5h撤离呼吸机, 14例20h撤离呼吸机, 2例于44h~48h撤离呼吸机。
2.4 胸腔及纵隔引流液的护理
妥善固定胸引管, 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和脱落, 引流瓶与低负压连接紧密, 放置于低于置管处, 持续低负压吸引, 一般 (-5kPa~-2kPa, 胸腔引流管标明出处, 定时挤压胸引管, 密切观察胸腔引流液的量、颜色, 有无凝块, 注意切口情况, 观察有无渗血, 将观察到的内容准确记录于监护单的观察栏。本组26例无一例引流管脱出。对于鱼精蛋白不良反应不能使用鱼精蛋白的患儿, 采取主动措施静脉补充凝血酶原复合物及冷沉淀、新鲜血浆、人纤维蛋白原补充凝血因子, 积极恢复凝血机制。应用促凝血药物后, 血凝块通常增多, 要注意勤夹胸引管, 防止因凝块堵塞胸引管导致心包填塞, 复查血气的间隔时间依病情缩短。本组10例回CCU后经给予维生素K 110mg+安络血10mg+酚磺乙胺0.25g+5%葡萄糖10mL、蛇毒血凝酶注射液1kU、凝血酶原复合物每次20 U/kg静脉注射后胸腔引流液减少至0.5mL/ (kg·h) ~1.0mL/ (kg·h) , 颜色转淡, 4h~5h撤离呼吸机;14例患儿术后胸引量>2mL/ (kg·h) , 给予凝血酶原复合物每次20u/kg及冷沉淀2U静脉输入后, 胸引量逐渐减少;2例患儿出现胸引量>5mL/ (kg·h) , 经静脉采血复查肝功能及凝血常规四项检查, 结果显示PT、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值下降, 判断为凝血异常渗血, 给予凝血酶原复合物每次20U/kg及冷沉淀4U、新鲜血浆100 mL、按照30 mg/kg~50mg/kg并结合患儿纤维蛋白原水平给予人纤维蛋白原静脉输入, 溶解人纤维蛋白原时置30℃~37℃水浴中溶解, 切忌剧烈振摇以免蛋白变性。胸引管逐渐出现凝块, 胸引量逐渐减少。
3 讨论
鱼精蛋白目前尚无确定的替代品, 对于鱼精蛋白的不良反应进行有效恰当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 根据患儿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个性化护理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笔者认为为了预防患儿因鱼精蛋白过敏不良反应而导致的损害, 今后在临床中询问患儿有无鱼类过敏, 是否可以先做皮肤试验, 对于阳性反应的患儿在使用鱼精蛋白前是否可以使用抗过敏的药物来预防后再应用脱敏疗法。脱敏疗法如果成功, 不需要使用昂贵的止血药物, 从而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孟保英, 王元祥, 沈定荣, 等.升主动脉注射鱼精蛋白对婴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肺泡灌洗液中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 2013, 29 (5) :477-480.
[2]邱立成, 朱金如, 李树军, 等.鱼精蛋白毒性反应的临床表现与机制[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2, 18 (3) :144-146.
[3]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47-248.
[4]莫绪明, 刘迎龙.小儿心脏外科术后监护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44-45.
【反应循环】推荐阅读:
内循环SBR反应器论文10-05
内循环厌氧生物反应器05-29
反应温度、反应时间05-10
循环农业与循环经济05-20
氨气和水反应的反应式07-21
基层反应12-17
反应烧结07-14
胃肠反应07-17
间歇反应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