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和水反应的反应式

2024-07-21

氨气和水反应的反应式(通用9篇)

氨气和水反应的反应式 篇1

教材中的实验是在装有水和酚酞的烧杯中放入钠块, 可以观察到“溶液变红, 钠块浮在水面上, 迅速游动, 熔化, 并发出嘶嘶声响”。此方法存在的缺点是:不能观察到生成物氢气的生成及其检验, 实验进程难以控制, 学生不便自己动手做实验等。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 这样会影响他们学习化学和动手做实验的积极性。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采用了微型实验。微型实验具有实验试剂用量少、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且安全性高的特点;同时微型仪器比较精巧, 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且实验成本低, 能够满足普通学校对实验操作的需求。因此, 笔者利用微型实验所具有的特点, 对钠和水反应实验进行微型化改进。实验改进后不仅能够明显观察到实验现象和检验生成的气体, 还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而且实验更简便、更安全。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仪器与药品

实验仪器:小烧杯、胶头滴管、带孔内置管。

实验药品:蒸馏水、酚酞、肥皂液。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步骤及现象

1.在煤油中取出一小块钠块 (钠块必须大于带孔内置管的底端孔) , 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 切去表面的外皮放置在干燥的带孔内套管中。截取胶头滴管剩上半部分倒置, 并剪去部分胶头, 刚好套在带孔内置管的上端。

2.将装有钠块的带孔内置管放入滴有酚酞的水中。

3.在胶头滴管的玻璃管口抹上肥皂液。观察实验现象。

4.可以观察到溶液迅速变红, 钠块浮在水面上, 熔化, 四处游动, 并且发出嘶嘶声响。滴管的管口鼓起肥皂泡泡, 用点燃的火柴靠近时发出爆鸣声。

5.在实验中, 若要停止反应, 可将滴管拿出。

五、实验分析

“溶液迅速变红”说明钠和水反应生成了碱性物质;“钠块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钠块熔化”说明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四处游动, 并且发出嘶嘶声响”表明反应剧烈, 生成了气体并推动钠块游动;“管口鼓起肥皂泡泡, 用点燃的火柴靠近时发出爆鸣声”表明反应生成了气体, 并且该气体是氢气。

六、改进实验的优点

1.本实验采用的是微型实验。微型实验具有实验试剂用量少、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且安全性高的特点;同时微型仪器精巧, 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且微型仪器成本低, 能够满足普通学校对实验操作的需求。

2.在实验中, 若要进行反应, 只需将装有钠块的带孔内置管放入滴有酚酞的水中;若要停止反应, 只需将带孔内套管拿出即可。改进后的装置能够自如地控制反应的速率, 减少实验危险性, 更利于学生在课堂操作。

3.实验改进后不仅能够明显观察到实验现象和检验生成的气体, 还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巧妙地利用了实验室的实验仪器, 让实验更安全、更方便。

七、注意事项

1.切取的钠块的大小必须大于带孔内置管的底端孔。

2.胶头滴管的胶头剪去的部分大小必须与带孔内置管的管口大小适合, 保证气密性与实验的严谨性。

钠和水反应实验的微型化改进 篇2

“钠和水反应的实验”是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的内容。这个实验是高一学生学习金属化学性质的重要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金属性质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材中的实验是在装有水和酚酞的烧杯中放入钠块,可以观察到“溶液变红,钠块浮在水面上,迅速游动,熔化,并发出嘶嘶声响”。此方法存在的缺点是:不能观察到生成物氢气的生成及其检验,实验进程难以控制,学生不便自己动手做实验等。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这样会影响他们学习化学和动手做实验的积极性。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采用了微型实验。微型实验具有实验试剂用量少、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且安全性高的特点;同时微型仪器比较精巧,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且实验成本低,能够满足普通学校对实验操作的需求。因此,笔者利用微型实验所具有的特点,对钠和水反应实验进行微型化改进。实验改进后不仅能够明显观察到实验现象和检验生成的气体,还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实验更简便、更安全。

一、实验原理

2Na+2H2O=2NaOH+H2↑

二、实验仪器与药品

实验仪器:小烧杯、胶头滴管、带孔内置管。

实验药品:蒸馏水、酚酞、肥皂液。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步骤及现象

1.在煤油中取出一小块钠块(钠块必须大于带孔内置管的底端孔),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切去表面的外皮放置在干燥的带孔内套管中。截取胶头滴管剩上半部分倒置,并剪去部分胶头,刚好套在带孔内置管的上端。

2.将装有钠块的带孔内置管放入滴有酚酞的水中。

3.在胶头滴管的玻璃管口抹上肥皂液。观察实验现象。

4.可以观察到溶液迅速变红,钠块浮在水面上,熔化,四处游动,并且发出嘶嘶声响。滴管的管口鼓起肥皂泡泡,用点燃的火柴靠近时发出爆鸣声。

5.在实验中,若要停止反应,可将滴管拿出。

五、实验分析

“溶液迅速变红”说明钠和水反应生成了碱性物质;“钠块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钠块熔化”说明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四处游动,并且发出嘶嘶声响”表明反应剧烈,生成了气体并推动钠块游动;“管口鼓起肥皂泡泡,用点燃的火柴靠近时发出爆鸣声”表明反应生成了气体,并且该气体是氢气。

六、改进实验的优点

1.本实验采用的是微型实验。微型实验具有实验试剂用量少、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且安全性高的特点;同时微型仪器精巧,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且微型仪器成本低,能够满足普通学校对实验操作的需求。

2.在实验中,若要进行反应,只需将装有钠块的带孔内置管放入滴有酚酞的水中;若要停止反应,只需将带孔内套管拿出即可。改进后的装置能够自如地控制反应的速率,减少实验危险性,更利于学生在课堂操作。

3.实验改进后不仅能够明显观察到实验现象和检验生成的气体,还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巧妙地利用了实验室的实验仪器,让实验更安全、更方便。

七、注意事项

1.切取的钠块的大小必须大于带孔内置管的底端孔。

2.胶头滴管的胶头剪去的部分大小必须与带孔内置管的管口大小适合,保证气密性与实验的严谨性。

3.“将胶头滴管截取剩上半部分倒置,并剪去部分胶头”应在放入钠块前做好,以免钠块被氧化。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

“钠和水反应的实验”是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的内容。这个实验是高一学生学习金属化学性质的重要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金属性质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材中的实验是在装有水和酚酞的烧杯中放入钠块,可以观察到“溶液变红,钠块浮在水面上,迅速游动,熔化,并发出嘶嘶声响”。此方法存在的缺点是:不能观察到生成物氢气的生成及其检验,实验进程难以控制,学生不便自己动手做实验等。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这样会影响他们学习化学和动手做实验的积极性。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采用了微型实验。微型实验具有实验试剂用量少、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且安全性高的特点;同时微型仪器比较精巧,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且实验成本低,能够满足普通学校对实验操作的需求。因此,笔者利用微型实验所具有的特点,对钠和水反应实验进行微型化改进。实验改进后不仅能够明显观察到实验现象和检验生成的气体,还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实验更简便、更安全。

一、实验原理

2Na+2H2O=2NaOH+H2↑

二、实验仪器与药品

实验仪器:小烧杯、胶头滴管、带孔内置管。

实验药品:蒸馏水、酚酞、肥皂液。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步骤及现象

1.在煤油中取出一小块钠块(钠块必须大于带孔内置管的底端孔),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切去表面的外皮放置在干燥的带孔内套管中。截取胶头滴管剩上半部分倒置,并剪去部分胶头,刚好套在带孔内置管的上端。

2.将装有钠块的带孔内置管放入滴有酚酞的水中。

3.在胶头滴管的玻璃管口抹上肥皂液。观察实验现象。

4.可以观察到溶液迅速变红,钠块浮在水面上,熔化,四处游动,并且发出嘶嘶声响。滴管的管口鼓起肥皂泡泡,用点燃的火柴靠近时发出爆鸣声。

5.在实验中,若要停止反应,可将滴管拿出。

五、实验分析

“溶液迅速变红”说明钠和水反应生成了碱性物质;“钠块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钠块熔化”说明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四处游动,并且发出嘶嘶声响”表明反应剧烈,生成了气体并推动钠块游动;“管口鼓起肥皂泡泡,用点燃的火柴靠近时发出爆鸣声”表明反应生成了气体,并且该气体是氢气。

六、改进实验的优点

1.本实验采用的是微型实验。微型实验具有实验试剂用量少、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且安全性高的特点;同时微型仪器精巧,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且微型仪器成本低,能够满足普通学校对实验操作的需求。

2.在实验中,若要进行反应,只需将装有钠块的带孔内置管放入滴有酚酞的水中;若要停止反应,只需将带孔内套管拿出即可。改进后的装置能够自如地控制反应的速率,减少实验危险性,更利于学生在课堂操作。

3.实验改进后不仅能够明显观察到实验现象和检验生成的气体,还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巧妙地利用了实验室的实验仪器,让实验更安全、更方便。

七、注意事项

1.切取的钠块的大小必须大于带孔内置管的底端孔。

2.胶头滴管的胶头剪去的部分大小必须与带孔内置管的管口大小适合,保证气密性与实验的严谨性。

3.“将胶头滴管截取剩上半部分倒置,并剪去部分胶头”应在放入钠块前做好,以免钠块被氧化。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

“钠和水反应的实验”是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的内容。这个实验是高一学生学习金属化学性质的重要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金属性质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材中的实验是在装有水和酚酞的烧杯中放入钠块,可以观察到“溶液变红,钠块浮在水面上,迅速游动,熔化,并发出嘶嘶声响”。此方法存在的缺点是:不能观察到生成物氢气的生成及其检验,实验进程难以控制,学生不便自己动手做实验等。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这样会影响他们学习化学和动手做实验的积极性。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采用了微型实验。微型实验具有实验试剂用量少、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且安全性高的特点;同时微型仪器比较精巧,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且实验成本低,能够满足普通学校对实验操作的需求。因此,笔者利用微型实验所具有的特点,对钠和水反应实验进行微型化改进。实验改进后不仅能够明显观察到实验现象和检验生成的气体,还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实验更简便、更安全。

一、实验原理

2Na+2H2O=2NaOH+H2↑

二、实验仪器与药品

实验仪器:小烧杯、胶头滴管、带孔内置管。

实验药品:蒸馏水、酚酞、肥皂液。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步骤及现象

1.在煤油中取出一小块钠块(钠块必须大于带孔内置管的底端孔),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切去表面的外皮放置在干燥的带孔内套管中。截取胶头滴管剩上半部分倒置,并剪去部分胶头,刚好套在带孔内置管的上端。

2.将装有钠块的带孔内置管放入滴有酚酞的水中。

3.在胶头滴管的玻璃管口抹上肥皂液。观察实验现象。

4.可以观察到溶液迅速变红,钠块浮在水面上,熔化,四处游动,并且发出嘶嘶声响。滴管的管口鼓起肥皂泡泡,用点燃的火柴靠近时发出爆鸣声。

5.在实验中,若要停止反应,可将滴管拿出。

五、实验分析

“溶液迅速变红”说明钠和水反应生成了碱性物质;“钠块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钠块熔化”说明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四处游动,并且发出嘶嘶声响”表明反应剧烈,生成了气体并推动钠块游动;“管口鼓起肥皂泡泡,用点燃的火柴靠近时发出爆鸣声”表明反应生成了气体,并且该气体是氢气。

六、改进实验的优点

1.本实验采用的是微型实验。微型实验具有实验试剂用量少、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且安全性高的特点;同时微型仪器精巧,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且微型仪器成本低,能够满足普通学校对实验操作的需求。

2.在实验中,若要进行反应,只需将装有钠块的带孔内置管放入滴有酚酞的水中;若要停止反应,只需将带孔内套管拿出即可。改进后的装置能够自如地控制反应的速率,减少实验危险性,更利于学生在课堂操作。

3.实验改进后不仅能够明显观察到实验现象和检验生成的气体,还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巧妙地利用了实验室的实验仪器,让实验更安全、更方便。

七、注意事项

1.切取的钠块的大小必须大于带孔内置管的底端孔。

2.胶头滴管的胶头剪去的部分大小必须与带孔内置管的管口大小适合,保证气密性与实验的严谨性。

3.“将胶头滴管截取剩上半部分倒置,并剪去部分胶头”应在放入钠块前做好,以免钠块被氧化。

氨气和水反应的反应式 篇3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计算公式:v(B)=c(B)n(B)= tVt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记住单位和表达式)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

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

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 酸碱中和反应

③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 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 生石灰和水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⑥ 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铵盐和碱的反应

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②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③ 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C(s)+H2O(g)CO(g)+H2(g)。

④ 铵盐溶解等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4、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与键能、能量的关系

放热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

其实质是,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0。可理解为,由于放出热量,整个体系能量降低 吸热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

其实质是: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H0。可理解为,由于吸收热量,整个体系能量升高。

5、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氨气和水反应的反应式 篇4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描述与反应条件有关;通过中和热的实验,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测定原理和方法;通过反应焓变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和反应焓变的关系;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了解燃烧热的概念,体会热力学的严谨性;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了解反应焓变与变化途径无关,仅仅与状态有关;通过键能的变化求算反应焓变,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对比、分析、思考等方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反应焓变概念的学习,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迁移等思维方法来建构新的概念;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的过程,体会数学、物理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注意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实验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思考带给人的愉快情感体验,感悟化学学科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教学难点:反应焓变的计算

课时安排:共五课时(新课3课时复习练习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

生成,因此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通过过去对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与多种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其中最普遍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板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投影】

【提问】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有哪些类型? 【学生】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燃烧反应 ④多数化合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多数分解反应,如CaCO 3 高温 CaO+CO 2↑

②2NH 4Cl(s +Ba(OH2·8H 2O(s =BaCl 2+2NH 3 ↑+10H 2O ③C(s+H 2O(g

高温

CO+H 2 ④CO 2+C 高温 2CO

【讲解】注意: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条件(加热或不加热没有关系。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我们还可以借助下面的图像来理解。【投影】

【练习】下列对化学反应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C A.放热反应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C.一般地说,吸热反应加热后才能发生

D.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

【讲解】为了定量描述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热能,化学上把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之为该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板书】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一反应热

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反应热的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3、符号: Q>0 反应放热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Q Q<0 反应吸热

4、获得Q值的方法:(1实验测量法(2理论计算法

【讲解】反应热可以根据反应的类型分为多种,比如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叫中和热,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为燃烧热等等。

【板书】①中和热

5、反应热的分类:②燃烧热 ③生成热……

【讲解】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中和热和如何进行中和热的测定。【板书】(二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投影】理解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板书】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Q=-57.3kJ

【练习】

1、已知H+(aq+OH-(aq=H2O(l;△ H=-57.3kJ/mol ,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1用20gNaOH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2用2molH2SO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练习】

2、为了减小误差,某同学在实验中两次测定中和热。第一次用50mL0.5mol•L—1的盐酸和50mL0.5mol•L—1NaOH溶液,第二次是用100mL0.5mol•L—1的盐酸和100mL0.5mo l•L—1的NaOH溶液。请你预测该同学两次测得的中和热结果(相等或者不相等。

【讲解】我们来看看中和热的测量及有关问题。【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页,完成:

1、测定中和热的仪器;

2、测定中和热的原理;

3、测定中和热中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 【视频】中和热的测定。【板书】

3、中和热的测量

(1仪器:量热计(环形玻璃搅拌棒、温度计、烧杯

【投影】

【板书】(2原理:Q= —C(T2—T1(C为热容 或Q= —C m(T2—T1(C为比热容 中和热:Q= Q n(H2O = —mC(T2—T1 n(H2O 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讲解】根据单位判断到底是热容还是比热容。【板书】(3步骤: 【投影】步骤: 1组装量热器

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防止热量扩散到周围的空气中,造成误差。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如上图所示。

2药品取用

用一个量筒最取50 mL 1.0 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1.0mol/L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3酸碱混合

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迅速倒入量热计(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立即盖上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上下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下表。

4数据处理

5重复以上实验两次

【提问】我们测得中和热为52.5kJ,小于57.3kJ,你们认为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交流与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投影】产生误差的原因有:(1量取溶液的体积有误差(2药品的选用不当引起的误差(3实验过程中有液体洒在外面(4混合酸、碱溶液时,动作缓慢

(5隔热操作不到位,致使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而导致误差

(6测了酸后的温度计未用水清洗而便立即去测碱的温度,致使热量损失而引起误差。【提问】(1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2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倒入?

(3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为什么?(4有人建议用50mL1.1mol/LNaOH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更加准确。为

什么? 【答案】(1减少热量损失(2减少热量损失

(3不能。因为铜丝易导热,使热量损失较大

(4可以保证盐酸完全反应。使测得的热量更加准确。

【练习】

3、50ml0.50mol·L-1盐酸与50mL0.55mol·L-1NaOH溶液在如下图所 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可 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3若大烧杯上不盖硬纸板,求得的反应热数值(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4实验中该用60mL0.50mol·L-1盐酸跟50mL0.55mol·L-1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或“不相等”,简述理由:。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用50mL0.50mol/LNaOH溶液进行上述验,测得的放出的热量数值可能会(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的有关练习【板书设计】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一反应热

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反应热的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3、符号:Q>0 反应放热 Q Q<0 反应吸热

4、获得Q值的方法:(1实验测量法(2理论计算法 ①中和热

5、反应热的分类:②燃烧热 ③生成热……(二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Q=-57.3kJ

妈妈的反应作文 篇5

回到家后,我赶快把作业做完,等着妈妈回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不时地看着闹钟。突然门铃响了,妈妈回来了。我冲到门前,打开门,妈妈一到家,就问我作业做完了吗,不等我回答就忙着进橱房做饭。我跟进橱房装出愁眉苦脸的.表情说:“作业早就做完了,还有数学试卷发下来了。”妈妈立即回过头来,看到我这样的表情,问:“考多少分?”我故意小声说:“90分。”果然妈妈生气地说:“怎么考那么差,把试卷拿给我看看。”我心里暗暗偷笑,从书包里拿出试卷给妈妈看,妈妈接过一看,笑着说:“你这个小鬼头,学会骗我了。”原来 ,妈妈这么重视我的分数啊!

输液反应的抢救流程 篇6

导语

简单说,输液反应就是热源反应所致的寒战高热,与“速发型过敏反应”不同,应给予准确判断。

一、过敏性休克的抢救程序

过敏性休克: 0.1%盐酸肾上腺素0.5-1.0毫升静注、继以1毫升肌注或皮下注射、必要时重复抗组织胺药:如非那根25~50毫克肌注保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切开、吸氧氢化可的松200~400毫克加入100毫升葡萄糖液中静滴酌情选用血管活性药。过敏性休克诊断要点及抢救措施 诊断:

1、有过敏接触史

2、表现胸闷、喉头堵塞感、继而呼吸困难、紫绀、濒死感,严重者可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

3、常有剧烈的肠绞痛,恶心、呕吐、或腹泻;

4、意识障碍,四肢麻木、抽搐、失语、大小便失禁、脉细弱、血压下降。抢救:

1、立即应用肾上腺素;

2、静脉快速注入肾上腺皮质激素;

3、扩容;

4、吸氧或高压给氧;

5、给予钙剂及抗组织胺药物;

6、及时处理喉头水肿、肺水肿、脑水肿等; 措施: 1、0.1%肾上腺素0.5~1.0毫升肌注或静注;

2、去甲肾上腺素1~4毫克溶于500毫升溶液中静滴;

3、地塞米松10~20毫克加5%葡萄糖100毫升(静滴);

4、10%葡萄糖酸钙20毫升,静脉缓注;

5、氨茶碱0.25克加50%糖40毫升静脉缓注;

6、平衡晶水:500~1000毫升静滴。

二、肺水肿诊断要点及抢救措施 诊断:

1、严重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口唇发绀,大汗淋漓;

2、阵发性咳嗽,伴有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

3、肺部可闻及湿性罗音与鼾鸣声或大量痰鸣音; 抢救:

1、吸氧或高压给氧;

2、选用血管扩张剂;

3、选用强心、利尿剂;

4、给激素药物;

5、四肢结扎、半坐位。急救:

1、吗啡10毫克,皮下注射;

2、西地兰0.4~0.6毫克加50%糖20毫升静脉缓注;

3、速尿40毫克加50%糖20毫升(静脉缓注);

4、硝酸甘油0.5毫克或硝酸异山梨醇10毫克舌下含服;

5、硝普钠5~10毫克与5%糖100毫升(静缓滴)直至症状体征消失(注意血压)

6、酚妥拉明1.5~3.0毫克,50%糖40毫升(10分钟静注完)

三、输液反应和防治 输液反应:

(一)反热反应,症状:发冷、寒战和发热,严重者初起即寒战、继之高热达40-410C并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防治:

减慢滴注速度或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

(二)(肺水肿)循环负荷过量:症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泡沫痰或泡沫血性痰、肺部出现湿罗音。

防治:

(1)输液过程中注意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可过多;

(2)如发现症状须立即使病员端坐,两腿下垂,减少静脉回流;

(3)加压给氧,使氧气经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

(4)按医嘱给镇静剂和扩血管药物及毛地黄等强心剂;

(5)必要时四肢轮流结扎;

(三)静脉炎症状: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防治: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刺激的药物,要有计划更换注射部位。

(2)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行热湿敷;

(四)空气栓塞症状:病员胸部感到异常不适,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紫绀,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防治:

(1)置病有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

(2)氧气吸入;

(3)加压输液时严密观察;护士不得离开病员。输液反应谨慎处理:

输液反应有危险,谨慎处理莫慌乱。输液反应是医疗活动中极为常见的现象,其本身并无致死性。但它可诱导病人基楚疾病恶化而带来生命危险。临床中应重在防范;一旦发生,判断要准确,处置要果断。

一、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

(一)是液体与药品质量不过关:液体或药品在生产过程中把关不严,混入了致热源。致热源进入人体导致寒战发热反应;

(二)是液体配制程序不过关:护士在液体配制过程中麻痹大意,未能履行“三查七对”,对液体外观未予仔细查验;或来作到“一人一管”、“一液一管”,用同一支注射器给多人或多组液体配制药液,致医源性致热源输入人体;

(三)是液体与体温温差过大:临床中输液反应常发生于酷热或寒冷季节。如果存放液体的房间,冬天供暖不足,夏天制冷过度,都会使液体温度过凉,使液体与人体温差加大,过凉的液体输入人体而导致输液反应;㈣是输液速度过快:凉的液体快速进入人体而致输液反应;

(四)是液体论配伍过杂:如果一组液体中加入药物品种过多,药品之间产生肉眼不可见的化学反应,生成致热原而致输液反应。如有的一组液体中加入青霉素、病毒唑、双黄连或穿琥宁、地塞米松等,加上液体本身的药物成分共5--6种之多,实属不当,这都有利于输液反应的发生。

二、防范

针对上述原因,对其防范应当不难。但在某市,以往每年都有因输液反应致死事件发生,在日常工作中一旦发生输液反应医生护士都很被动,为此而产生的医疗纠纷也不少。所以,还必须强调:

(一)把好药品质量关:选购质量保障体系完好的厂家产品,选购不易发生输液反应的液体;

(二)把好液体配制关:每一位护士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在操作前都养成先把液体瓶倒过来晃一晃、对着窗口看一看(看有无杂质及混浊)、把住瓶盖转一转(看瓶盖是否松动)、配好液体再晃一晃看一看的好习惯;

(三)坚持“一人一管”、“一液一管”;

(四)缩小液体与体温的温差:若液体瓶子太凉则不宜急用,适当升温最好;

(五)输液速度要慢;

(六)液体配伍应避繁就简,尤其中药针剂最好不与西药配伍混合,如要用,必须有文献资料支持作依据,不可凭经验或想当然。

三、准确判断

简单说,输液反应就是热源反应所致的寒战高热,与“速发型过敏反应”不同。虽然二者在刚发生时都有面色苍白、胸闷、恶心等前驱表现,但前者发冷寒战更突出,约10--15分钟后面色潮红,寒战过后或同时出现高热、超高热,临床发展以分钟计,与后者相比相对较平稳;而后者的本质是速发型过敏性休克,其前驱症状发生数秒、数十秒后即出现面色苍灰、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瘫倒下去、呼吸浅促、脉博细速、频死感、昏厥、心跳呼吸骤停,是一种骤然哀竭,其临床过程以秒计,与前者相比要急骤得多,无寒战高热过程。

四、果断处理

一旦发生输液反应:

(一)不要拨掉静脉针头,一定保留好静脉通道,以备抢救用药。一旦拨掉静脉通道,当病人需抢救时再建静脉通道,会错过抢救时机;

(二)换上一套新的输液器管道及与原液体性质不同的液体(如原来是糖水则换成生理盐水),可暂不加药,待病情稳定后再议加药;

(三)五联用药:

1、吸氧;

2、静注地塞米松10--15mg(小儿0.5-1mg/kg.次)或氢化可的松100mg(小儿5--10mg/kg.次);

3、肌注或静注苯海拉明20--40mg(小儿0.5--1mg/kg.次);

4、肌注复方氨基比林2ml(小儿0.1ml/kg.次)或口服布洛芬悬液;

5、如未梢发凉或皮色苍白可肌注或静注654-2 5mg(小儿0.1--0.5mg/kg.次)。

一般在用药30分钟后汗出热退而平稳下来。

至于输液反应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则应慎重。原因是输液反应不是速发型过敏反应,用肾上腺素违背了输液反应的病理机制,肾上腺素是儿茶酚胺类药物,有快速升压效应,用于速发型过敏反应是正确的;另外,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会使原有高血压的病人病情恶化。当然,在一时不能判断出是输液反应还是速发型过敏反应时,小心使用也未尝不可;在输液反应又合并血压急速下降时使用也是对的。

离子反应的教学反思 篇7

《离子反应》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对于教学要求中的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进行教学。我认为概念是化学学习中一种应用标准,当遇到概念时如何对概念进行分析,怎样准确的理解概念并学会如何应用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需要掌握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这节课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对强弱电解质的理解,还有一个是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难点为强电解质的拆分问题。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本课从电离方程式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对物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借助溶液中离子的微观图过渡到溶液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从而理解离子反应进行的本质。通过分析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入手,介绍了以“写—拆—删—查”四步走的方式来分析解说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同时将哪些物质要拆,哪些物质不用拆的问题对学生做了归纳,使他们的知识点有一个小结。最后采用实际离子方程式讲述了离子方程式正确与否的判断方法,并对有关的问题做了总结。

本课教学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教学设计。但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我将一个要拆的概念使用了不恰当的话语说成了“完全电离的强电解质”是要拆的,应该为“可溶性的强电解质”是要拆的,课后已经向学生做了更正。虽然课堂上已经把教学计划完成,但课中好像留给学生继续发展的空间不够充分,可互动的项目可有所增加,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联系不够紧密,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善。多思考如何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立足学生的主题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反应速度的提高方法 篇8

1、要提高各中枢间的协调性。因为运动技能越巩固,各协同肌群及对抗肌群间的协调就越能得到改善,从而减少因对抗肌群的紧张而产生的阻力,提高运动部位肌群的能动力、加快位移速度。

2、多配合不同部位动作的协调。人体移动多数由手、腿、脑的动作完成,腿部肌肉的协调很重要,但腰部及上肢等的动作协调配合也很重要,如向前垫步时要配合摆臂、转腰,这样动作才能协调快速。否则动作将变得呆板僵硬,影响位移速度。

3、练习肌肉的合理放松。如果不会大脑放松,总是憋着劲,全身肌肉紧绷着必然消耗大量高能磷酸化合物(三磷酸腺苷等能量物质),若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全身肌肉就会出现疲劳、僵硬,从而影响动作协调性,减慢位移速度。

如何提高反应速度2:缩短反应速度。

反应时决定反应速度的快慢。在生活中主要是用眼睛观察获得信息,通过中枢神经判断,再把信息传到肌肉,肌肉开始收缩这段时间属于反应时。要缩短反应速度必须缩短反应时,要求大脑训练者必须做到:

1、提高视觉的敏感度。比如:多做些观察练习,看到目标后做出相应动作训练,也可做多种攻防模拟练习。

2、提升中枢神经的反射活动。因为反射活动愈复杂,历经的突触愈多,反应也就愈慢。这就要求攻防动作结构不易过于复杂,不易几个动作同时做,这样集中精力于一点,势必能提高反应速度,所以攻防动作要简而有用。

3、让各器官肌肉处于一定有准备状态。这样的反应速度可以比肌肉无准备状态时的反应时缩短7%。

4、反应速度还决定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既动作越熟练,可以提高反应速度动作时间。

如何提高反应速度3:提高动作速度。

人体骨骼肌纤维的类型分为白肌纤维(快缩肌)和红肌纤维(慢缩肌)两种。快缩肌组成比例多的人动作快,慢缩肌组成比例多的人动作慢。所以要提高动作速度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多做一些能增加快速肌纤维(也称白肌纤维)面积及肌肉力量的训练。如:进行强负荷、动作快、重复次数少的素质训练。

2、提高运动器官肌纤维兴奋性。做好准备活动,一般来说,准备活动的量与强度应较正式活动小,以免由于疲劳影响运动效果。通常以微微出汗及自感已活动开为宜。

氨气和水反应的反应式 篇9

A.此过程是从混乱度小的向混乱度大的变化过程,即熵增大的过程 B.此过程为自发过程,而且没有热量的吸收或放出 C.此过程从有序到无序,混乱度增大 D.此过程是自发可逆的

【解析】两种互不作用的理想气体的等压混合,是一个不伴随能量变化的过程,但是一个熵增加的过程,即ΔH=0,ΔS>0,故ΔH-TΔS<0,所以在任何温度下都是自发的过程。【题7】25℃时,饱和KNO3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6mol•L –1,若将1mol固体置于1L水中,则变成盐溶液过程的的取值为(A)

A.< 0

B.=0

C.>0

D.不能确定 【解析】

【题8】观察下列自然界的一些自发变化,可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都有一定的方向性,按某一物理量标度由高到低自发进行

B.都可以用来做功,自发过程一旦发生后体系做功的本领就会降低 C.有一定的进行限度,自发过程总是单向地趋向于非平衡状态 D.有一定的数据差来判断自发变化能否发生

【解析】有一定的进行限度是对的,但最终趋向于平衡状态。

【题9】向平底烧瓶中放入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和氯化铵晶体,塞紧瓶塞。在木板上滴少量水,如图所示。一会儿,就会发现瓶内固态物质变成液体,瓶壁变冷,小木板上因少量水冻结而被烧瓶粘住,这时打开瓶塞,出来的气体有氨味。这是自发地发生了反应: Ba(OH)2•8H2O(s)+2NH4Cl(s)=BaCl2(s)+2NH3(g)+10H2O(l)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C)

A.自发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B.自发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有的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

D.吸热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解析】本反应的ΔH>0,ΔS>0,故在一定温度下可自发进行。

【题10】当铁加热后放入氧气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这个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说明单质铁的稳定性

(填“强”或“弱”)于产物。【解析】燃烧必然是放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能量越高,物质越不稳定。

【题11】对反应:CaCO3(s)=CaO(s)+CO2(g),ΔH(298K)=178.3 kJ•mol –1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ΔS(298K)=169.6 J•mol –1•K –1,分析此反应在室温下能不能自发进行?假定反应焓变与熵变不随温度变化,求CaCO3的分解温度。【解析】设在温度为x时可自发进行,则有

ΔH-TΔS=178.3 kJ•mol –1 -x169.6 J•mol –1•K –1<0 求得x>1051K,故在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

【题12】高炉炼铁中常用焦炭还原Al2O3。已知298K时反应:

2Al2O3(s)+3C(s)=4Al(s)+3CO2(g)ΔH=217 kJ•mol –1 ΔS=635.5 J•mol –1•K –1 请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用焦炭还原Al2O3炼制金属铝的可能性。

【解析】在常温下,代入数据计算可得ΔH-TΔS>0,故不能自发进行。同理,计算得当Y>341.46 K时,ΔH-TΔS<0,可自发进行。

【题13】已知下列数据:CaSO4(s)=CaO(s)+SO3(g)

ΔH=401.88 kJ•mol –1

ΔS=403.4 J•mol –1•K –1通过计算说明能否用CaO固体吸收高炉废气中的SO3气体以防止SO3污染环境。

【解析】当一个反应逆向发生时,其ΔH、ΔS的数值不变,但符号相反。反应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同时反应的转折温度较高,为2122 K,因此是可行的。

CaO(s)+SO3(g)=CaSO4(s)ΔH=-401.88 kJ•mol –1 ΔS=-403.4 J•mol –1•K –1 代入ΔH-TΔS中可判断得在常温下一定小于0,故能自发进行。【题14】在298 K时,下列反应的ΔH依次为: C8H18(g)+25O2(g)=8CO2(g)+9H2O(l)

ΔH1=-5512.4 kJ•mol –1

2C(s,石墨)+O2(g)=CO2(g)

ΔH2=-393.5 kJ•mol –1

1H2(g)+O2=H2O(l)

ΔH3=-285.8 kJ•mol –1

2C8H18(g)=8C(s,石墨)+9H2(g)

ΔS=757.3 J•mol –1•K –1

则298 K时,由单质生成1mol正辛烷的ΔH、ΔS及ΔH-TΔS分别为多少?

【解析】由单质生成1mol正辛烷的反应为:8C(s,石墨)+9H2(g)→C8H18(g),该反应是辛烷分解反应的逆反应,故ΔS=-757.3 J•mol –1•K –1,并且此反应的焓变ΔH=8ΔH2+9ΔH3-ΔH1=-207.8 kJ•mol –1,所以298 K时,ΔH-TΔS=17.86 kJ•mol –1。

上一篇:美丽的阿里山小学写景作文下一篇:学生诚信考试承诺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