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反应的发生

2025-01-18

中和反应的发生(精选4篇)

中和反应的发生 篇1

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的氢氧化钠和盐酸中和反应这节课中, 学生在试管中进行实验操作会出现三种情况:恰好反应、盐酸过量、还是氢氧化钠过量。课堂上, 教师把学生在操作中生成的问题当作课题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这些都很有意义, 本文就以氢氧化钠与盐酸中和反应的探究为例来谈一谈探究教学。

一、教材分析与所处地位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 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 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 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 (p H) 及其应用。教材安排的3 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 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本单元学生探究性实验特别多, 虽然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前面都已涉及, 但仍需要在探究活动中使知识不断地系统化和深化, 使学生探究能力不断地提高。在实践新课标的过程中, 我发现许多学生对产生的现象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认知上, 而不思考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的本质;只停留在对个别问题的认识上, 而不注意去比较和归纳上升到一般规律;只停留在记住课堂上探究的现成结论, 而忽视运用规律性知识去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的效果;只停留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 而忽视探究活动的各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

二、教学设计理论

课标规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是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基于一般步骤的基础上, 我县化学学科确立了“问题导学、探究讨论、归纳整理、拓展提升”四环递进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科学探究成为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 对身边常见?的物质或有趣的现象进行探究, 以达到认知的目的, 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又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魅力, 同时将探究结论应用于实际生活, 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 教学目标

(1) 会书写常见的中和反应方程式;

(2) 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Na OH与HCl是否恰好中和;

(3)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酸碱的化学性质;

(4) 会写酸碱与其他物质发生的常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 教学重难点

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Na OH与HCl是否恰好中和。

(三) 教学模式

四环递进教学模式指的是“问题导学→探究讨论→归纳整理→拓展提升”, 体现问题 (或目标) 引导、学生自学、探究讨论、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多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的教学模式。

(四) 教学程序

附:《氢氧化钠与盐酸中和反应》课堂教学学案 (校本化作业)

班级:_____姓名:_____分数:_____

【明确目标】

1.会书写常见的中和反应方程式。

2.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Na OH与HCl是否恰好中和。

3.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酸碱的化学性质。

4.会书写酸碱与其他物质发生的常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基础扫描】

1.Na OH+HCl—2.Cu SO4+Na OH—3.Fe+HCl—

4.Fe2O3+HCl—5.Cu (OH) 2+HCl—6.Na2CO3+HCl—

【拓展提升】

(宜昌市中考试题) 探究题: (12 分, 化学方程式3 分, 其余每空1 分) 小明同学在用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后, 为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小明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试回答:

(1) 写出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出小明同学实验方案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红同学认为小明的设计方案还不能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她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红同学认为要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还需在小明实验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她的实验方案是:

要完成这一探究活动需要了解哪些物质能与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通性) ,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溶解性, 分析碳酸盐和金属反应产生的现象, 它要求在平常的实验中对现象要观察的细、描述的准、对物质变化的规律认识的深刻。所以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 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 在" 做科学" 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获得科学的方法。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 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

五、课堂教学剖析

(一) 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分析:“四环递进”

(二) 本节研究课的两大亮点

1.教师对问题的把握与处理:实验探究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大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以Na OH与HCl反应后是否恰好中和为探究点, 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猜想, 但是三个猜想是否能成立, 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方案, 从众多的仪器和药品中选择有用的资源为解决问题所用, 进行实验探究, 分析实验现象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同组进行分析与交流, 课堂集中进行反馈交流, 利用已有的知识来从理论上分析实验中结论的合理性等, 始终围绕自主、合作、探究三个主题。本节课看似只有一个实验但都涵盖了众多的内容: (1) 酸的化学性质; (2) 碱的化学性质; (3) 盐的部分性质; (4) 中和反应; (5) 探究性实验的归纳与表达等。本节课涉及了十几种判断方法, 十多个化学方程式, 内容众多, 但又不可分割, 因此节奏显快, 容量显大。

2.学生学情及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从学生的实验探究开始,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尝试实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了解酸碱能反应, 进一步强调这类反应是中和反应。教材放眼于实际生活,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学生了解了p 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后, 自己用p H试纸去测定实验室和身边物质的p H, 增加了课堂趣味性, 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这种学以致用的手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型课题要求学生根据对物质性质的认识和对反应现象的观察, 分析本题所发生的反应, 从而正确地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平常的教学搞板书、纸上探究是很难得到正确答案的, 而探究活动能真正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去对异常现象进行思考和再探究,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创新能力。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考查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

六、探究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采用明确目的、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课外活动、适时归纳整理、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并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 培养观察能力。在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一般是先提出实验目的, 然后做一些相关的介绍, 再进行具体操作; (2) 培养信息处理的能力。本单元向学生提供了大量信息, 如图片信息、资料信息、文字信息, 在接收这些信息时要在问题中读、在读中思, 从而获得新的发现; (3) 培养动手能力。如浓硫酸的稀释、用p H试纸测溶液的p H等, 实验中要注意规范的示范操作, 培养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掌握实验操作的技能; (4)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形成的, 问题情景是指个人觉察到的" 一种有目的, 但不知如何达到" 的心理困境而又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 更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 让其觉察到问题,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从而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5) 培养实验设计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对实验方案的讨论, 交流与评价, 训练思维的严密性;注意探究结果的评价, 不放过实验中的异常现象, 获得探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对问题实质认识的深刻性。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开展探究性学习往往容易走形式, 若能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进行探究, 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此, 我们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中第二节氢氧化钠和盐酸中和反应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了探究和拓展, 紧紧围绕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与归纳, 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实验设计,归纳总结

中和反应的发生 篇2

本课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并要求学生掌握中和反应的书写规律,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

现对本节课分析如下

一、新颖的引导过程,突出了化学教学的特点: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对本課内容来说更是如此。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学生可以归纳出盐酸和氢氧化钠会发生反应,并且生成物的溶液是呈中性的。层层深入,引出中和反应就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变化。

溶液颜色的变化,特别是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是非常快的,学生会觉得很惊奇,很想知个究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重视微观教学

通过离子在溶液中变化来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为以后学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作好铺垫。

三、顺利并成功演示实验应注意事项

控制好溶液的浓度是该实验的关键,酚酞溶液和盐酸的浓度要求比较浓一点,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要稀一点,这样,颜色的变化很明显,而且溶液所时间可以缩短。

四、不足之处

防范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护理对策 篇3

1 药品不良反应的研究概况

安全、有效是用药过程的基本要求。而几乎每种药都有其副作用, 虽然在药品的研发过程中, 已进行过药物学监测和临床应用的观察, 但由于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 表现出用药后反应的差异, 如用药后出现明显不适和其他反应症状, 可视为用药不良反应。临床医护工作者不能预测和阻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却可以通过积极观察和适时调整, 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 并通过对患者个体的情况分析, 总结用药的得失, 为促进合理用药和给新药研制提供第一手资料。

2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2.1 多药并用引发不良反应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 新上市的药品不断增加, 人口的老龄化, 老年人同时患多种疾病的机会增加;普通药店可随时购买;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加, 普通人吃药的随意性也有所增加, 这些因素都使多药并用成为趋势, 使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大大提高。

2.2 抗生素应用不合理

如在临床中发现,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之间联合使用, 耳毒性和肾毒性会明显增加, 如和其他耳毒性药物如红霉素、速尿合用更易引起永久性耳聋。

2.3 中西药并用易诱发药品不良反应

西药之间有配伍禁忌, 中药包括中草药注射剂、口服药之间也有配伍禁忌, 中西药之间也有配伍禁忌。如果不合理应用, 同样引起疗效下降和毒性增加。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宜和牛黄解毒丸、止咳定喘丸、龙牡壮骨冲剂合用, 以免生成难溶性化合物或络合物而影响吸收, 降低疗效。强心甙类药物不宜和含有麻黄碱的复方川贝精片合用, 以免使洋地黄、地高辛毒性增加。

3 护理对策

3.1 强化护理工作者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职责

护理工作者的职责是协助医师实施对患者的治疗, 其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肩负如下职责: (1) 协助医师做好药品已知副作用的防治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并协助搜集不良反应频率、症状、严重性等相关第一手资料; (2) 及时发现新药没有预料到的不良反应, 为新药临床再评价提供信息; (3) 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的程度采取措施, 必要时停药。

3.2 严格执行医嘱

护士在处理医嘱时, 要仔细复审, 有疑问时要及时向医生提出, 对不合理用药提出意见, 用药时要严格按医嘱的用药途径、用法、用量和时间给药。用药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如果出现浑浊、沉淀、变色和漏气等质量问题不得使用。

3.3 注意配制及输液的方法

尤其是粉针剂应注意药物充分溶解后再加入液体中, 对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 注意配伍禁忌, 在配制药物时, 即使是加入同一瓶盐水中, 不同的药物应使用不同的注射器;多瓶中药注射剂同时应用时, 在输液过程中, 注意间隔;配液过程中应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污染。

3.4 严格控制滴速

在给患者用药前, 特别是对第1次用药者, 一定要再次询问过敏史。注意控制滴注速度, 尤其是一些有扩血管作用的药物, 如灯盏花素等, 对输液速度的要求更加严格。

3.5 注意观察病情和用药反应

在用药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 并做好应急处理。病情观察应有连续性和整体的观念, 药品不良反应有快速反应也有迟发反应, 要严格进行全程监测观察, 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和不良反应史, 如曾有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 更应加强观察。

3.6 心理护理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尤其在出现不良反应时, 患者总是特别紧张, 护士在此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并提供心理支持, 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更好地配合治疗。

3.7 业务知识学习

加强对护理人员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及抢救处理知识的培训。临床药剂部门定期给护理人员开展相关的讲座, 尤其是在新药、新剂型药物投入临床使用时, 医护人员要认真学习有关资料, 并做好解释、说明等工作, 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并记录, 护理部要加强对抢救应急能力的培训。

3.8 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由药剂人员、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共同组成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对出现过配伍反应或不良反应的药物, 医务人员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 及时报告药剂部门, 积累临床用药的经验, 以防再次发生同类事件。

4 小结

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篇4

本课题是在九年级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及酸和碱的部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要学习的一部分知识内容,学生此时对化学实验的现象比较新奇,产生了学习兴趣,所以我把中和反应的演示实验改为:由教师演示引发学生多重对比的分组实验,且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自主创新,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用动画突破难点,更有利于对本节内容的掌握。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我把中和反应的应用放在课前知识准备部分,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课本上、网络报刊上、调查等多种渠道来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尽力给学生多样化的平台,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体现了立足于课堂、超越课堂、超越教材的新教学理念。

当然这节课中还有不足之处,在学生实验探究时,部分学生没有打开思路,不会创新实验,也有部分学生不敢去尝试;在教学设计时,总想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可是总办不到。

“一师一优”的平台设的很及时,借助“一师一优”平台,在各位专家、同仁的指导下,通过与各位专家、同仁的交流讨论,我相信我在教学上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上一篇:七年制中医专业下一篇:我国民间投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