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心理反应

2024-07-20

常见的心理反应(精选12篇)

常见的心理反应 篇1

解剖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而解剖实验教学是本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实验室学生通过亲眼观察、亲手触摸尸体标本和模型能进一步加深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的是尸体标本, 对于初次学习解剖学的学生来说, 不免会产生好奇、紧张、恐惧及厌恶等心理反应。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 因势利导,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效果,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为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 运用学习规律, 轻松应对紧张、恐惧心理

1.1 紧张、恐惧心理

绝大部分学生从未见过尸体, 常把解剖与死人、尸体联系在一起, 常与影视或小说中的恐怖场面发生联想, 产生紧张甚至恐惧的心理[1]。在理论教学中, 当谈到如何上好实验课时, 有些学生对实验课需要观察和触摸尸体标本感到不可接受, 以至于在第一次实验课中不敢上前观察, 更不敢去触摸标本, 个别学生甚至产生头晕、恶心和呕吐反应。

1.2 应对策略

每门课程的学习都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 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解剖实验课对刚刚走进医学殿堂的学生来说是未知和陌生的,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和期盼心理, 结合自身学习的经历, 利用临床病例, 引导学生进入该课程的学习。如讲到第一次实验课时, 教师会谈谈自己大学第一次学习解剖学的经历;在讲到消化系统时, 教师会以急性阑尾炎的“转移性腹痛”为例;讲到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时, 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有人一边吃饭一边说话会引起呛咳, 正常情况下食物为什么不会进入气管等。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进课堂, 从生活中寻找与解剖学有关的生理知识, 学生们就会带着更大的期望尽早进入实验课的学习。

2 端正学习态度, 勇敢克服怕脏、厌倦心理

2.1 怕脏、厌倦心理

尸体标本的保存是一门技术, 传统的防腐措施采用40%的甲醛溶液灌注、浸泡, 标本颜色较暗, 气味较重。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存在怕脏、怕气味现象, 甚至有个别学生产生厌倦学习解剖学的心理。

2.2 应对策略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 良好的学习态度能促进学生学习朝着积极的行为方向前进。针对部分学生在解剖实验课中出现的怕脏、厌倦心理, 首先, 教师应从学生思想上进行调整, 如在教学中讲一些成功医务工作者的艰辛经历和取得的成就, 把学生作为医生看待, 使学生尽早进入职业角色, 增强其职业信心;同时将职业道德教学融入课堂,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责任心;其次, 应积极改善实验室的教学环境, 改进防腐措施, 注意教室内经常通风换气, 减少标本的气味, 从标本的色泽、洁净、气味和光线等方面降低学生的负性心理影响, 为学生实验课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

3 改善教学方法, 真诚面对依赖、漂浮心理

3.1 依赖、漂浮心理

解剖学是医学生第一学期学习的第一门医学课程, 学生们从高中阶段的“老师主导模式”向大学阶段的“学生主导模式”转变, 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少学生在学习中不能主动学习, 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 而解剖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亲自观察, 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还发现, 学生在每次学习的不同阶段, 其思维活动存在漂浮现象, 如课程刚开始阶段, 学生不能很快从上一节课中转换过来, 而在课程结束前又不能继续保持学习状态, 出现东张西望、打哈欠、交头接耳等现象。

3.2 应对策略

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在课堂上, 教师自身应转变观念, 不能夸夸其谈, 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能把握学生的心理走势, 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就不能称得上一位称职的教师。因此, 教师应适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活跃实验课的课堂气氛, 防止不良心理反应的蔓延、扩张。在教学方法上合理搭配标本、模型和实验多媒体课件等各种教具, 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此基础上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使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充分融入到实践中, 从而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和漂浮心理。

总之, 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各种心理反应, 合理利用心理学的学习规律,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从而提高解剖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文海, 王正东, 江海波, 等.解剖学课堂学生心理变化与教学方法[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 14 (4) :260-261.

常见的心理反应 篇2

一、输液反应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主要有四种情况。

1.1大输液的质量。原料污染或生产过程污染或消毒不彻底极易出现质量问题。近几年加强GMP的实施力度,输液一般不会出现质量问题,但在搬运、贮存、使用中,若发生碰撞出现细小裂纹,或瓶口松动漏气而造成微生物污染大输液,特别是含糖的输液,在上述情况下极易变质。

1.2热原迭加。静脉给药,联合用药比较多。各药的致热物质迭加在一起,就有可能超过阈值而发生热原反应。

1.3微粒迭加引起的输液反应。联合用药比较多,致使不溶性微粒增多而致输液反应的机率加大。操作不当、输液器具、输液环境也是引起微粒迭加的重要原因。如粉针剂溶解不全、输液pH改变、配制过程操作不当等;添加药物时多次穿刺橡胶塞造成橡胶屑掉入瓶内;切割安瓿时消毒不正确或未作消毒处理,锯开即掰,则由于安瓿内负压,会将大量玻璃微粒吸入药液。

1.4稀释剂选择不当。如血塞通、生脉、银杏叶等中草药针剂发生输液反应较多。其原因是中草药成份复杂,各厂家制备工艺不同,使有效成份的提取和杂质除尽有较大的差异。一些成份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或由于pH改变而使生物碱、皂苷等析出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以及其它致敏物质等,提高了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2、输液操作因素。常见有三种情况。

2.1目前都采用封闭式输液,出多少药液就要进入多少空气。若由于进气针过滤装臵不良或使用短针头,经过药液的洗涤,可将空气中的细菌和尘粒随之带进药液.而造成污染。

2.2操作前不注意洗手,或洗手后用白大衣或不洁毛巾擦手造成二次污染;无菌操作观念不强;配药间及输液间空气洁净度不合要求;碘酒、酒精浓度过低、消毒剂不合格以及细菌对消毒剂的抗药性等都能造成皮肤消毒不彻底,或针头未顺利刺入,反复同一针头试刺都可能使输液被细菌污染,从而诱发输液反应。另外留臵针输液,肝素液污染细菌也可诱发输液反应。

2.3输液的速度不当诱发输液反应:中国药典2000版规定静脉给药的内毒素阈值为5EU/(kg·h),即每公斤入体在每小时内对内毒素能承受的量为5EU。经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产品,如果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的内毒素量因短时冲击累积有可能超过个体耐受阈值,对体质虚弱或敏感患者可能引发输液反应。

3、输液器材的质量。

一次性输液(血)器及注射器被微生物污染的情况时有发生,且储存期愈长污染率愈高。塑料管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或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等磨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也能成为热原

个体差异。

4.1病情因素。输液反应与病情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感染性病人。感染性疾病是由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在入体内增殖过程中,同样会产生内毒素。肺结核、支气管肺炎、上感(包括重感冒合并咽喉炎、扁桃体炎)、急性肝炎、肺部感染、急性胃肠炎等症的病入,病情较急,其体内致病微生物增殖快,血中内源性内毒素的量也必定大。正常人能耐受的液体热原量,到了这类病入身上,由于液体与病入血中内源性热原的迭加可能使内毒素量超标,从而更容易引发输液反应。

4.2体质因素。l0周岁以下儿童和60周岁以上的老入,是入群中体质较差、免疫力较低的群体,这类病入出现输液反应的机率也相当高。所以,输液反应与个入体质有关。

气候因素。

容易出现输液反应的月份是3~7月、11月。这6个月出现输液反应的机率(81.11%)比另外6个月(18.89%)大得多。这是因为3、4、5月份由冷变暖,正是梅雨时节、春夏之交,空气潮湿;

6、7月份是炎夏酷暑,气温高,微生物繁殖快;11月由暖转冷,昼夜温差大。这些月份的气候特点是天气多变,冷暖交替。人体难以适应,人的耐受能力也下降。而另外6个月的天气较为稳定,变化不大。

二、临床表现及诊疗措施

1、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和昏迷等。通常在注药后数秒钟发生,亦有在数分钟至半小时后或在连续用药的过程中发生。抢救措施:立即肌注肾上腺索0.5~1 mg,并每隔15~30 min反复用药。病情危重者可加入25%葡萄糖液2Oml中缓慢静推,同时静滴氢化可的松300~400mg,24h内总量可达l000mg,待症状缓解再逐渐减量或停药。对气管持续痉挛并出现呼吸困难者给予氨茶碱静注、喷雾吸入0.5%舒喘灵溶液并配合吸氧。因喉头水肿引起呼吸道梗阻者应作紧急气管切开。血压过低可试用阿拉明或去甲肾上腺素分别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滴。血清样反应。通常于用药7~l0d(速发型l~48h)内发生。其症状有发热、关节疼痛、荨麻疹、全身淋巴结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短暂性蛋白尿、血流加速等,严重者可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脑水肿和喉头水肿,如不及时抢救亦可致命。治疗措施:立即停止原治疗,重症者静滴氢化可的松300~400mg,立即肌注氯苯那敏(扑尔敏)lO~20mg或非那根25~50mg/次,待病情缓解后改口服,用量分别为l2.5~25mg/次和0.5~1.0mg/次,1~3次/天。

3、发热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死菌、游离菌体蛋白、药物成分不纯、消毒保存不良等)而引起。患者主要表现为发冷、发热,轻者38℃左右严重时寒颤,高热达4O℃以上,并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治疗措施:轻者减慢滴注速度,注意保暖,重者停止输液,对症处理,如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出现输液反应早期可给患者皮下注射1/1000的肾上腺素O.3~0.5ml,或用苯海拉明50mg或非那根25mg肌肉注射。反应较重者,可用地塞米松5~lOmg加入20ml20%或2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推注,或用氢化可的松100~200mg加入生理盐水150ml中静滴。对有胸闷、憋气和呼吸困难的病入,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出现烦躁不安时可肌肉注射安定15mg或苯巴比妥钠0.1g。

4、血管迷走性晕厥。即俗称的“晕针”。主要因为病员情绪紧张焦虑,静脉穿刺的刺激,体位不适(如坐位)等而致外周血管阻力突然而急骤降低,周围血管扩张而不伴随心脏搏血量的增加,脑血流量减少,从而产生晕厥。主要表现为患者突然出现头昏、眼前发黑、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继而晕厥、意失丧识、血压下降、脉搏常缓慢。治疗措施:患者取平卧位,一般经过数分钟即可自然消失、如脉搏缓慢低于4O次/分可立即肌注阿托品0.5mg和给予吸氧。

5、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

由于输液速度过快或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所致。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急、胸闷、咳嗽、泡沫痰、两肺出现湿罗音等。治疗措施:立即停止输液,取坐位或半坐位,两腿下垂,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给予氧气吸入(需经2O%~3O%酒精湿化,因酒精能降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减轻呼吸道症状)。必要时可给予氨茶碱0.25~0.5g,加入5O%葡萄糖2Oml内缓慢静注或速尿20mg加入5O%葡萄糖2Oml内,缓慢静注。

常见的心理反应 篇3

【摘要】输血对抢救患者的生命作用不可替代,但其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也不能忽视,本文对临床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因为引起这些不良反应的因素是多样的因此避免和减少这些反应的发生也从多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48-01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措施,但输血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广义上的输血不良反应包括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因血液成分本身,外来物质和微生物传播引起的副作用和疾病。狭义的输血不良反应是不包括输血传播的疾病。近几年输血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由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输溶血性输血反应很少见报道,诸多学者对临床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展开了深入研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就临床输血常见的几种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与分析。

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体温升高10C以上,同时伴发热、寒战等表现。此外体温升高能够排除溶血、细菌感染引发。沈莉[1]等在对6282例输血患者其中115例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研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为发热和过敏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3% ,美国病理学会统计2365个实验室的输血反应结果表明发生率为0.94% 。而国内文献报道一般在1-3%。资料统计显示,发生输血反应的主要为红细胞悬液,占57.39%,其主要引起发热反应,占92.73%。一般来说,输血引起发热由致热原及细菌污染较少见,主要是由于同种异体白细胞免疫产生白细胞抗体,再次接受输血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引起白细胞溶解而释放热源。韦庆成[2]等通过两组实验对比观察组接受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照组接受常规输血,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热性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表明2组患者热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变态反应:临床上可见单纯荨麻疹,轻者仅可见荨麻疹,重者能够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输血反应中过敏反应多为皮疹和荨麻疹。任秀慧[3]等在4853例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有84例,其中过敏反应51例,占总不良反应的60.71%,主要是由于输注血浆引起的,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于新鲜冰冻的血浆中含有与白细胞相关的活性物质,并且与患者本身的过敏体质有关。沈莉[1]等研究结果还表明,其不良反应的过敏反应占67.24%是由输注血浆制品易引起的,可见输血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输注类型有关。为此,在给患者输注血浆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一旦发生反应有针对性处理。本研究有6例(10.34%)输注血小板患者出现过敏,这6例均为反复输血的血液病患者,但未查到相关血小板抗体,推测可能与血小板制品含有血浆有关。国外曾有研究表明,过敏反应是发生率最高的即发性输血不良反应之一,其发生率为1% ~2%。过敏反应主要是受血者对某种异体血浆蛋白质过敏,其中包括极个别IgA缺乏者。也有研究显示[4],机体发生过敏可能与血浆中白细胞抗体有关,因此,当患者输入有过敏体质人群的血液之后,造成过敏原的接触,从而引发变态反应.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患者在输血后6 h内突然发热,体温升高l-2℃,同时伴寒战、咳嗽、呼吸困难、气喘、发绀、血压下降等临床表现。邱娜[5]等报道:TRALI的发病机制尚未定论,推测主要与白细胞有关。笔者观察的几位急性肺损伤的病人都是大出血后大量输血、输液,输血后2 h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双肺较多湿罗音或哮鸣音,心脏无杂音。按循环负荷过重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无好转,胸片示弥漫渗出性病灶,行机械通气加中等PEEP及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次日胸片示病灶明显吸收好转,心脏B超正常。笔者认为发生TRALI的患者再次需要输血时,应仔细检查血液相容性,尽量使用去白细胞的成分血或洗涤红细胞,可降低TRALI的发生率,一旦确诊,应及时报告血站,对献血者进行HLA分型或嗜中性粒细胞型鉴定,以防止TRALI的再次发生。

其它: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与ABO 、RH血型不合;受血者红细胞有缺损有关。由于输血技术的发展和人员培训的进步,由血型不合引起输血反应近年来很少见报道。

由于输血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又要面对其输血风险,而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因此避免和减少这些反应的发生也应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多个方面进行也成为当下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行之有效的措施是顺应国际科学输血趋势。①存输血前进行全面评估,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有效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②输血过程中有效的观察及有预见性的防范非常重要。③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献、输成分血,尽量减少其他成分带来的不良反应, 有可能的话還可采集患者自身血液进行自体输血, 但即使如此也并不能完全杜绝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但自体血和成份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全血要低的多。④血站工作者要强化输血管理,合理规范操作,在做好各类基础工作的同时,积极开拓创新, 寻找新的输血方法和技术,不断优化输血工作,从而有效防止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输血安全。⑤输血科和临床工作者要完善相关检测,严格掌握输血原则和指征,加大对合理用血的推广力度,以达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确保输血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多次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和老年男性患者输血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的密切关注,在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早期及时进行干预。⑥采用新的配血技术、白细胞过滤技术和血细胞单采等新技术减少免疫活性细胞。

参考文献:

[1]沈莉 ,吴晓燕.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与预防[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l0)127-142

[2]韦庆成 少白细胞技术输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学,2014,12(20)371

[3]任秀慧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5,3(10)36-38

[4]孙波,刘术臻,程聪.输血医学的发展---从全血输血到成分输血[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1):41—43.

[5]邱娜,魏 明.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中国医药指南, 2014,5(12)297-298

病畜常见的输液反应及对策 篇4

1 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输液中一种常见的反应, 主要表现发冷、寒战、发热, 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其机制是输液过程中某种因素直接或反射性的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痉挛, 导致微循环障碍而出现一系列症状。主要原因有 (1) 输入了致热物质 (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 其他蛋白质和非蛋白质的有机或无机物) ; (2) 由于输液用具消毒不严或变质, 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 细菌污染或其他物质污染; (3) 液体选用不当、某些物质有配伍禁忌; (4) 输液过多、过快、过凉; (5) 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或保存不妥, 以及个别患病动物对药物的反应性等。

2 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

患病动物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 肺部出现湿罗音, 心率快。其机制是由于输液速度过快, 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 使循环血量骤增, 心脏负担过重;肺静脉压快速升高, 肺毛细血管压随之升高, 使血管内液体渗入到肺间质和肺泡内形成急性肺水肿。

3 静脉炎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 局部组织红、肿、灼热、疼痛, 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 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 所引起的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反应, 或是在输液过程中没有严格地执行无菌操作, 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所致。所以在输液中应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 如出现静脉炎症状应立即抬高患肢并制动, 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

4空气栓塞

患病动物感觉胸部异常不适, 濒死感, 随即出现呼吸困难, 严重紫绀。原因主要是由于输液导管内的空气未排尽或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 输液时导管气体未排尽而使气体进入血液循环。如果气体量小, 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 分散到肺小动脉内, 最后到达毛细血管, 则损害较小;但是如果空气量大, 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 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 引起严重缺氧可造成立即死亡。当出现此情形时, 应立即使病人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 此位置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 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 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在右心室的下部, 气泡则向上飘移右心室尖部, 避开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跳动, 空气被混成泡沫, 分次小量进肺动脉内, 如有条件可对患病动物进行氧气吸入。

5讨论

输液反应的原因复杂, 主要与药物、操作、输液器具和病畜等因素有关, 其中药物因素和操作因素占了绝大部分。因此, 合格的输注液体、安全的输液器具、严格的操作规程是减少输液反应的关键。

如发现粪便稀薄如水, 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 或粪便为非正常状态, 则可能是疾病造成的。异常的鸡粪有以下几种:

1红色粪便

(1) 雏鸡急性盲肠肝炎初期可拉带血粪便, 卡氏白细胞原虫病后期可拉带鲜血的粪便;绦虫病、蛔虫病和肠炎恢复期的鸡也可引起血便, 粪便呈肉红色, 如同烂肉。 (2) 坏死性肠炎、新城疫、霉玉米中毒等也可引起鸡粪便带血。另外, 坏死性肠炎, 鸡群排黑色带血样粘液粪便。 (3) 球虫病、盲肠肝炎、肠毒综合症等可见拉带血粪便;一般情况下, 粪便呈暗红色、黑色或茶黑色, 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粪便呈红色或鲜红色, 多见于消化道出血。

2白色粪便

临床上雏鸡白痢时, 病鸡常排出浓稠、石灰状的粪便, 此种粪便一排出即凝固成石灰石状, 堵赛肛门, 小鸡常因全身性败血症而死亡。发生禽霍乱时, 多见于成年鸡, 病鸡常剧烈腹泻、排灰白色粪便。此外, 弧菌性肝炎可拉牛奶样稀粪;传染性法氏囊、肾传支、绿脓杆菌病、泄殖腔炎、痛风、中毒等均可见排白色石灰样稀粪。

3 黑色粪便

属血便的一种, 常因消化道前部如十二指肠、小肠等出血引起, 粪便外观多为黑色或茶黑色, 呈潜血状。如果粪便呈铁锈色水样并混有尿酸盐, 多见于新城疫早期中毒等引起消化道严重出血。此外, 腐烂鱼粉中毒引起的肌胃糜烂也会引起黑便。

4 绿色粪便

由于胆汁和肠道脱落的组织细胞相混而成, 多见于禽霍乱、新城疫、禽流感、大肠杆菌病、白冠病等都能引起鸡群排绿便。此外, 如鸡采食过量的草粉饲料, 也会使鸡排出的粪便呈现绿色, 但此种粪便较干硬。

常见的心理反应 篇5

一、实验目的

1.熟练准确的安装有机实验中比较常见的反应装置 2.能够叙述出该反应装置使用哪类有机反应以及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略)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略)

四、装置图

1.一般回流反应装置; 2.回流有毒气体吸收装置;

3.回流干燥装置;(U型干燥管的使用)4.回流分水(+控温)装置(油水分离器的使用)

5.滴加+回流+搅拌(恒压滴液漏斗的使用和搅拌器的使用)6.滴加+回流+搅拌+干燥

5-1 回流装置

5-2回流分水控温装置

5-3 回流分水装置

5-4

5-4 a:回流装置;5-4 b:回流干燥装置;5-4 c:回流干燥有毒气体吸收; 5-4:回流分水装置

5-5 回流搅拌滴加装置

5-6回流滴加搅拌控温装置

思考题

1.油水分离器的使用条件是什么?

2.电动搅拌器的使用条件是什么?正确安装注意的那些? 3.回流分水装置的几个要点是什么?

常见的心理反应 篇6

静脉采血是一项常见的基础护理操作,要达到“一针见血”,减轻患者的痛苦。护士一定要练就一手过硬的静脉穿刺本领。而静脉穿刺会对患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刺激。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现将2010年4~9月门诊1000例静脉采血人员的心理刺激反应及护理报告如下。

静脉采血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因素,即心理性反应源

第一类应激源-疼痛:由于针头对患者的皮肤、血管壁的刺激,可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痛感。人体对某些刺激是否发生,取决于两个因素:①刺激的强度和数量;②人体接受刺激的功能状态。有的人痛域高,有人的痛域低。从痛觉的生理过程来看。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痛感覺和痛反应。疼痛的产生使人感到痛苦难过,部分人还会情绪激动。由于个体差异对刺激的反应也不相同,有的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等,严重的出现出汗、晕针。

第二类应激源-血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遇见有些患者看到自己的血液源源不断地流向真空管内,突然出现恶心、面色苍白等心理反应。这种反应的性质与强度除与刺激的程度有关外,还受其他因素和患者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对应激源的认知度有关。

第三类应激源-护士的言语、态度:护士语言粗暴,态度生硬,患者会产生强烈抗拒心理,激发极端情绪与护士争吵。

对1000例静脉采血人群进行分组问卷调查

即:成人组(13~75岁)800人,小儿组(3~12岁)200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紧张、焦虑、恐惧,成人200人(25%),其中女120人(60%),男80人(40%)。小儿组150人(75%),其中女100人(66.6%),男50人(33.3%)。

讨论评估

紧张、焦虑型的患者,多数为成年人,此类患者考虑过多,担心采血对身体有危害。经过护士的劝导、解释,都能自我控制,配合护士的操作。

恐惧型心理的患者主要为少儿。表现为哭闹不安,对静脉采血表现出极度的恐惧。不能承受静脉采血带来的刺激,不肯配合护士的操作。他们的心理反应与年龄、性别、意志力和所受的教育有关,女孩好于男孩。

高度紧张型患者的心理:患者情绪紧张,加上体质弱,大脑出现短暂缺血,而突然晕厥。好发于体弱多病的青年男女,主要心理承受力差,有的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护理措施

护士要学好心理学知识和人际关系学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实际运用的能力。在静脉采血前首先要选择好血管,选择好血管是静脉穿刺成功的第一步。确保一针见血,减少患者的痛苦,同时与患者交谈,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并随时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

紧张、恐惧型患者的心理护理:在为此类患者采血时,首先要做好心理疏导,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理,使用亲切、温和的语气与其交流,做好宣教指导、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理解与信任,使静脉穿刺顺利完成。严禁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语,如“你不抽就不抽”,以免加强患者的疑虑。

烦燥不安型患者的心理护理:这类患者主要为少儿,因小儿对穿白大褂的护士有一种反射性的恐惧心理,护士一与他们接近就会产生极其强烈的抗拒心理。因此对小儿要采取关爱、友好、抚摸,利用心理诱导法,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玩具、动画,说一些赞美的话,鼓励他们向坚强的孩子学习,与家长有效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家长是小儿最亲密的人,家长在患儿就有安全感,情绪会稳定。找准机会,动作娴熟,准确轻稳,减少穿刺对患儿产生心理刺激,使静脉采血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对焦虑不安型患者的心理护理:这类患者自尊心较强,会提出一些要求,自己选择护士,自己选血管等,操作者要尊重满足他们的要求,万一满足不了,就要耐心细致的作出说服解释工作,取得他们的配合。

对高度紧张型患者的心理护理:在采血前如遇到患者面色苍白、出汗,不要急于采血,应仔细询问病史,让患者休息片刻,让患者平卧采血,以免发生意外。说明采小量血对身体无伤害,消除紧张的心理,使其精神放松,使采血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术后镇痛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篇7

1 镇痛不全

导致术后镇痛不全发生的原因很多[8], 多见于手术范围广泛、镇痛药量相对不足、硬膜外导管脱出、导管阻塞、接头漏液等, 如果镇痛不全的发生原因为手术范围广泛、镇痛药量相对不足等个体化因素, 可临时经硬膜外导管追加局麻药, 并重新设定PCA泵, 缩短PCA时间, 增加PCA量;如系硬膜外导管脱出、导管阻塞等原因, 则需改用静脉镇痛或皮下镇痛;硬膜外导管脱出主要是由于患者出汗、固定不牢、活动过多等原因, 其处理重在牢固固定、加强巡访;接头漏液则需更换接头。

2 恶心、呕吐

有多种因素可导致术后恶心、呕吐[9], 既有手术因素, 亦有麻醉和镇痛因素。非麻醉和镇痛因素主要包括术后噪声、搬动不当、胃扩张、颅内压增高、肠梗阻, 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低钾、低钠等。麻醉中及术后PCA使用的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物兴奋延髓的化学感受器引起恶心、呕吐[10]。有文献报道[11], 硬膜外应用氟哌利多, 即可减少术后恶心、呕吐, 又可增强镇痛效果, 故镇痛液中大多加用了氟哌利多, 但由于个体差异, 仍有少数患者发生恶心呕吐, 发生率为10%~15%[12]。出现呕吐时应使患者头偏向一侧, 严防误吸。同时认真分析原因, 必要时给予H2受体阻断药或者胃复安、恩丹西酮等对症治疗。尽量缩短术前禁食时间, 可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 术后噪音和搬运可加重恶心感, 应尽量避免。

3 下肢乏力

下肢乏力发生在硬膜外镇痛, 蒋宗滨等报道[13]其发生率为1.67%。多由局麻药浓度过高使感觉神经阻滞过度、硬膜外导管过于偏向一侧脊神经根部压迫脊神经根或原有麻醉操作损伤等引起。一般在停用硬膜外PCA泵2h后下肢乏力逐渐消失, 但仍应严密观察, 并与硬膜外腔血肿、硬膜外腔脓肿做鉴别诊断。作者建议, 如出现下肢乏力, 则改用静脉镇痛或皮下镇痛。另镇痛液中加入地塞米松利于神经恢复。

4 尿潴留

发生原因主要由于吗啡对尿道括约肌痉挛, 逼尿肌松驰的作用, 使排尿反射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9], 硬膜外镇痛发生概率高于静脉镇痛, 可能是硬膜外镇痛时, 吗啡直接作用于神经根, 而静脉镇痛, 吗啡需先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再经脑脊液循环抵达脊髓, 相对硬膜外给药其作用较弱之缘故[14]。一般建议使用硬膜外镇痛的患者术前常规留置导尿管, 只须将拔除导尿管时机选择在停止镇痛泵后, 则可避免之。由于需延长保留导尿管时间, 所以要注意局部清洁, 防止尿路感染。术前未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应鼓励患者早期排尿, 如出现尿储留, 可给予热敷、听流水声, 在患者能够忍受的情况下减少PCA进入量。必要时用小剂量纳洛酮拮抗或给予导尿。但纳洛酮有翻转镇痛的风险[15], 会导致镇痛不全。

5 皮肤瘙痒

常见于硬膜外使用阿片类药物[16], 常在术后2~8h多发于面、胸部。既往曾认为瘙痒是由吗啡引起组胺释放所致, 但最近的研究发现支持瘙痒是由受体介导的中枢性机制[15]。轻度瘙痒不需处理, 可于24h内逐渐减轻并消失, 对中度瘙痒者加强皮肤护理, 用干净湿毛巾擦拭局部, 避免出汗;严重时可给与抗组胺类药物治疗。吗啡瘙痒应与其他瘙痒相鉴别, 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6 延迟性呼吸抑制

PCA镇痛中最危险的不良反应, 发生率极低, 难以预测, 且有时可造成严重后果。发生原因在于亲水性阿片类药物常会向头部扩散的倾向[15,16]。罗福荣等[17]报道, PCA泵中应用吗啡、氟哌利多可导致明显呼吸抑制, 主要表现为无症状的血氧饱和度 (SpO2) 下降至0.94以下。清醒患者, 呼吸频率规则, 一般不会有呼吸抑制。当呼吸频率逐渐变慢, 应立即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皮肤颜色, 以及呼吸道是否畅通。对嗜睡患者应严密观察, 当有轻度呼吸道梗阻时, 应唤醒患者, 鼓励其选择一种最适应体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 并减慢或停用PCA泵。必要时可静脉注射纳洛酮0.1~0.4mg, 或持续静滴纳洛酮0.5~5ug/ (kg·h) , 并停用PCA泵。赵存凤等[18]认为, 呼吸频率作为观察呼吸抑制的常规指标不够灵敏, 应尽可能采用SpO2监测。

7 血压下降

应用局部麻醉药做术后镇痛时有血压下降发生, 是由于局部麻醉药阻断交感神经而引起。其发生率与全身状态、循环代谢以及血容量有关。术后使用硬膜外镇痛低血压发生率较高[15], 可高达7%, 考虑为镇痛导致硬膜外麻醉时效延长而引起低血压。国内有报道[19]认为, 血压较基础血压低20%时, 应停用镇痛药并快速补液。

8 锥体外系反应

主要表现为眼球向上凝视、斜颈、面部扭曲、吞咽困难、肌肉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抑制。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 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 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等。其功能的维持主要依靠抑制性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之间的功能平衡。PCA泵中大多加有氟哌利多, 氟哌利多通过竞争性抑制受体作用, 影响中枢神经对多巴胺在突触的转运, 使乙酰胆碱相对占优势, 从而引起由于多巴胺缺乏而产生的锥体外系反应[20,21]。PCA泵中氟哌利多浓度较低, 故PCA过程中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极低, 我院近几年仅见2例。应用中枢性抗胆碱能药物 (M-胆碱受体阻断剂) , 如东莨菪碱、阿托品等, 恢复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之间的平衡, 即可消除症状。赵民等[22]报道, 亦可用苯海拉明治疗氟哌利多所致的锥体外系症状, 并有确切的疗效。

摘要:随着PCA泵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 诸如镇痛不全、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也不断发生, 给术后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本文就PCA泵的各种常见不良反应及常规处理做了简要论述。

输液反应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 篇8

1 输液反应的常见原因

1.1 药物因素, 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 大输液的质量。原料污染或生产过程污染或消毒不彻底极易出现质量问题。近几年随着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 M P) 的实施力度加大, 输液一般不会出现质量问题, 但在搬运、贮存、使用中, 若发生碰撞出现细小裂纹, 或瓶口松动漏气而造成微生物污染大输液, 特别是含糖的输液, 在上述情况下极易变质。 (2) 热原叠加。静脉给药, 联合用药比较多, 各药的致热物质叠加在一起, 就有可能超过阈值而发生热原反应。 (3) 微粒叠加引起的输液反应。联合用药比较多, 致使不溶性微粒增多而致输液反应的概率加大。操作不当、输液器具、输液环境也是引起微粒叠加的重要原因, 如粉针剂溶解不全、输液pH改变、配制过程操作不当等;添加药物时多次穿刺橡胶塞造成橡胶屑掉入瓶内;切割安瓿时消毒不正确或未做消毒处理, 锯开即掰, 由于安瓿内的负压, 会将大量玻璃微粒吸入药液。 (4) 稀释剂选择不当。如血塞通、生脉、银杏叶等中草药针剂发生输液反应较多, 其原因是中草药成分复杂, 各厂家制备工艺不同, 使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杂质除尽有较大的差异。一些成分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 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或由于pH改变而使生物碱、皂苷等析出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以及其他致敏物质等, 提高了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1.2 输液操作因素, 常见有三种情况:

(1) 目前都采用封闭式输液, 出多少药液就要进入多少空气。由于进气针过滤装置不良或使用短针头, 经过药液的洗涤, 可将空气中的细菌和尘粒随之带进药液而造成污染。 (2) 操作前不注意洗手, 或洗手后用白大衣或不洁毛巾擦手造成二次污染;无菌操作观念不强;配药间及输液间空气洁净度不合要求;碘酒、酒精浓度过低, 消毒剂不合格以及细菌对消毒剂的抗药性等都能造成皮肤消毒不彻底;或针头未顺利刺入, 反复同一针头试刺都可能使输液被细菌污染, 从而诱发输液反应。另外, 留置针输液、肝素液污染细菌也可诱发输液反应。 (3) 输液的速度不当诱发输液反应:中国药典2000版规定静脉给药的内毒素阈值为5 EU/ (kg·h) , 即每公斤入体在每小时内对内毒素能承受的量为5 EU.经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产品, 如果静脉滴注速度过快, 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的内毒素量因短时冲击累积有可能超过个体耐受阈值, 对体质虚弱或敏感患者可能引发输液反应。

1.3 输液器材的质量

一次性输液 (血) 器及注射器被微生物污染的情况时有发生, 且储存期愈长污染率愈高。塑料管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 或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等摩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也能成为热原。

1.4 个体差异

(1) 病情因素。输液反应与病情有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患者。感染性疾病是由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 微生物在人体内增殖过程中同样会产生内毒素。肺结核、支气管肺炎、上呼吸道感染 (包括重感冒合并咽喉炎、扁桃体炎) 、急性肝炎、肺部感染、急性胃肠炎等症的患者, 病情较急, 其体内致病微生物增殖快, 血中内源性内毒素的量也必定大。正常人能耐受的液体热原量, 到了这类患者身上, 由于液体与患者血中内源性热原的叠加可能使内毒素量超标, 从而更容易引发输液反应。 (2) 体质因素。10周岁以下的儿童和60周岁以上的老人, 是人群中体质较差、免疫力较低的群体, 这类患者出现输液反应的概率也相当高。所以, 输液反应与个人体质有关。

1.5 气候因素

容易出现输液反应的月份是3月~

7月、11月, 这6个月出现输液反应的概率 (81.11%) 比另外6个月 (18.89%) 大得多。这是因为3, 4, 5月份由冷变暖, 正是梅雨时节, 春夏之交, 空气潮湿;6, 7月份是炎夏酷暑, 气温高, 微生物繁殖快;11月由暖转冷, 昼夜温差大。这些月份的气候特点是天气多变, 冷暖交替, 人体难以适应, 人的耐受能力也下降。而另外6个月的天气较为稳定, 变化不大。

2 输液反应的预防

2.1 严把药品质量关

输液前要对药品、液体进行严格认真的检查, 注意有效期、包装是否严密、有无破损, 液体的颜色、澄明度, 有无沉淀物、絮状物等。

2.2 选择质量保证的输液器具

目前临床都使用带有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 但各厂家一次性输液器的终端滤器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我们应选择信誉保证、质量可靠的厂家供货。输液器具贮存不宜过久, 同一个批号尽量在短期内使用。

2.3 配液的无菌性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护士在操作前要对手进行有效的清洁, 操作中先消毒安瓿和砂轮, 切割后再消毒安瓿, 减少玻璃安瓿碎屑的污染, 减少玻璃微粒数。我国《药典》规定, 每毫升输液中, 粒径>10μm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0个, 粒径>25μm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个。人体中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7μm~12μm, 药液中较大的微粒可直接造成血管栓塞, 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 导致水肿和炎症。

2.4 严格掌握输液指征

遵守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用药原则:能口服就不注射, 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即使必须注射的也应该尽量减少注射的次数, 同时减少注射剂联合使用的种类, 避免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的出现。

2.5 规范操作环境

静脉给药操作室要单独设置, 改善不合理的布局, 减少人流、物流, 保持地面清洁, 避免空气污染, 防止交叉感染。

2.6 严格遵循药物配伍禁忌

多种药物配伍易造成微粒、热原叠加超标, 临床用药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联合输入, 以免药物相互作用而造成输液反应。

2.7 向患者做好健康宣教

关注常见无机反应规律的适用性 篇9

现将常见的无机反应规律的适用性例析如下。

一、强酸制弱酸

通常所说的强酸制弱酸的反应规律, 只适用于水溶液中进行的复分解反应。如

FeS+H2SO4=FeSO4+H2S↑ (酸性:H2SO4>H2S)

CaCO3+2HCl=CaCl2+CO2↑+H2O (酸性:HCl>H2CO3)

CO2+H2O+Ca (ClO) 2=CaCO3↓+2HClO (酸性:H2CO3>HClO)

CO2+2H2O+NaAlO2=Al (OH) 3↓+NaHCO3 (酸性:H2CO3>Al (OH) 3)

但该反应规律对以下几种情形不适用。

(1) 生成难溶于强酸的沉淀的反应。如

H2S+CuCl2=CuS↓+2HCl (酸性:HCl>H2S)

H2S+PbCl2=PbS↓+2HCl (酸性:HCl>H2S)

原因是生成的CuS既不溶于水, 也不溶于酸。与CuS类似的有Ag2S、HgS、PbS等。

(2) 干态物质间的反应。如

SiO2+Na2CO3 (固体) =Νa2SiΟ3+CΟ2↑ (酸性:H2CO3>H2SiO3)

SiO2+CaCO3 (固体) =CaSiΟ3+CΟ2↑ (酸性:H2CO3>H2SiO3)

H2SO4 (浓) +NaCl (s) =ΝaΗSΟ4+ΗCl↑ (H2SO4、HCl均为强酸)

H3PO4 (浓) +NaBr (s) =ΝaΗ2ΡΟ4+ΗBr↑ (酸性:HBr>H3PO4)

以上反应发生的原因是生成的易挥发性气体离开反应体系, 使平衡向右移动致使反应有效地向右进行。

(3) 不适用于氧化还原反应。如

Cl2+SO2+2H2O=2HCl+H2SO4 (酸性:HCl>H2SO3, H2SO4>H2SO3)

2FeCl3+SO2+2H2O=2FeCl2+2HCl+H2SO4 (酸性:HCl>H2SO3, H2SO4>H2SO3)

H2S+2FeCl3=2FeCl2+2HCl+S↓ (酸性:HCl>H2S)

NO2+H2SO3=H2SO4+NO↑ (酸性:H2SO4>H2SO3)

以上反应发生的原因是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物质与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二、活泼的金属置换不活泼的金属

通常所说的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的金属, 是指活泼金属 (碱金属及Ca、Ba等碱土金属除外) 一般可把不活泼金属元素从它的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如

Zn+Cu2+=Zn2++Cu

Cu+2Ag+=2Ag+Cu2+

但以下几种情况除外。

(1) 碱金属及Ca、Ba等碱土金属不能与不活泼金属盐发生置换反应。

如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为:

2Na+2H2O=2NaOH+H2↑

CuSO4+2NaOH=Cu (OH) 2↓+Na2SO4

原因是金属阳离子在水溶液中一般是以水合离子形式存在, 钠接触的是水分子, 而不是金属阳离子, 故钠与水直接反应。

(2) 非水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除外。如

Na+KCl (熔融) =850ΝaCl+Κ (活泼性:K>Na)

原因是钾的沸点 (758℃) 比钠的沸点 (883℃) 低, 生成的钾为蒸气状态而脱离反应体系, 使反应有效地向右进行。工业上利用此反应由钠与氯化钾共熔制取钾。类似的有:

Mg+2RbCl (熔融) =700~800ΜgCl2+2Rb (活泼性:Rb>Mg)

(3) 活泼金属不能将某些变价金属的高价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如Mg与FeCl3溶液的反应为:

3Mg+2FeCl3+6H2O=3MgCl2+2Fe (OH) 3↓+3H2↑

原因是强酸弱碱盐水解后使溶液显酸性, 活泼金属与H+反应生成H2。

三、活泼的金属置换不活泼的金属

通常所说的活泼非金属置换不活泼的非金属, 是指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F2除外) 与不活泼的非金属的低价化合物发生置换。如

Cl2+2Br-=2Cl-+Br2

I2+S2-=2I-+S↓

2F2+2H2O=4HF+O2

但以下情况除外。

(1) 氟除外。如将F2通入KCl溶液中的反应为:

2F2+2H2O=4HF+O2

原因是F2与水充分接触, 优先发生反应。若将F2通入熔融状态的氯、溴、碘的盐中, 可发生置换反应:F2+2NaBr (熔融) =2NaF+Br2。

(2) 不活泼非金属单质可与活泼非金属的高价化合物发生置换反应。如:

2KClO3+I2=Cl2+2KIO3 (活泼性:Cl>I)

2HClO4+Br2 (g) =2HBrO4+Cl2↑ (活泼性:Cl>Br)

原因是活泼非金属的高价化合物有较强的氧化性, 可将不活泼非金属单质氧化。

四、氧化性、还原性强的制氧化性、还原性弱的

通常所说的“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反应制取弱氧化剂、弱还原剂”的反应规律是指水溶液中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2Fe2++Cl2=2Fe3++2Cl- (氧化性:Cl2>Fe3+, 还原性:Fe2+>Cl-)

2Fe3++Cu=Fe2++Cu2+ (氧化性:Fe3+>Cu2+, 还原性:Cu>Fe2+)

但以下情形除外。

(1) 某些干态物质间的反应除外。如

2C+SiΟ2=Si+2CΟ (还原性:Si>C)

FeΟ+C=Fe+CΟ↑ (还原性:Fe>C)

上述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生成的CO气体离开反应体系, 使反应能有效地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2) 电解反应除外。如

2ΝaCl+2Η2Ο=2ΝaΟΗ+Cl2↑+H2↑ (氧化性:Cl2>H2O, 还原性:H2>NaCl)

2CuSΟ4+2Η2Ο=2Η2SΟ4+Ο2+2Cu (氧化性:O2>CuSO4, 还原性:H2>H2O)

原因是电解“迫使”电解反应的发生。

五、溶解度大的制溶解度小的

水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一般是向着生成更难溶的物质的方向进行。通常所说的溶解度大的物质制溶解度小的物质是指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如

BaCl2+Na2SO4=BaSO4↓+2NaCl

MgCO3+2NaOH=Mg (OH) 2↓+Na2CO3 (Mg (OH) 2比MgCO3更难溶)

AgCl+KI=AgI↓+KCl (AgI比AgCl等难溶)

CO2+H2O+Na2CO3=2NaHCO3↓ (NaHCO3比Na2CO3的溶解度小)

但以下情形除外。

(1) 某些络合反应。如

AgOH+2NH3·H2O=[Ag (NH3) 2]OH+2H2O (溶解性:[Ag (NH3) 2]OH>AgOH)

Cu (OH) 2+4NH3·H2O=[Cu (NH3) 4] (OH) 2+4H2O (溶解性:[Cu (NH3) 4] (OH) 2>Cu (OH) 2)

原因是发生了络合反应, 生成了难电离的络合物。

(2) 某些与盐的水解相关的反应。如

Mg (OH) 2+2NH4Cl=MgCl2+2NH3·H2O

2FeCl3+3CaCO3+3H2O=3CaCl2+2Fe (OH) 3↓+3CO2↑

原因是NH4Cl、FeCl3因水解而使水溶液显酸性。

六、难挥发性的物质制易挥发性的物质

难挥发性 (或者说高沸点) 的物质制易挥发性 (或者说低沸点) 的物质, 该反应规律一般适用于液态物质和干态物质间发生的反应。如

Na+KCl (熔融) =850ΝaCl+Κ

原因是钾的沸点 (758℃) 比钠的沸点 (883℃) 低, 生成的钾为蒸气状态而脱离反应体系, 使反应有效地向右进行。工业上利用此反应由钠与氯化钾共熔制取钾。

再如实验室制取HCl气体、HNO3的反应:

H2SO4 (浓) +NaCl (s) =ΝaΗSΟ4+ΗCl

H2SO4 (浓) +ΝaΝΟ3=ΝaΗSΟ4+ΗΝΟ3↑

以上两个反应其实也都遵循了干态物质间由难挥发性物质制取易挥发性物质的反应规律。

常见的心理反应 篇10

预防接种就是把疫苗经不同途径接种到人体, 使其发生免疫反应, 产生免疫力, 从而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自从200多年前, 英国医生琴纳发明接种牛痘天花以来, 免疫接种在预防和控制各种感染性疾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特别是天花在全世界的消灭, 更加奠定了疫苗的地位。迄今已有可预防30余种不同疾病的疫苗问世。全世界自1974年实施扩大免疫规划以来, 预防麻疹、白喉、结核病、乙肝和脊髓灰质炎 (简称脊灰, OPV) 6种主要疾病的免疫接种率已达85%, 使得用现有疫苗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不良反应分类

根据反应的性质和程度不同,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类。

1.1 一般反应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 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 对机体只会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不会造成生理功能障碍。例如局部反应:红晕、浸润、轻度肿胀和疼痛, 有些疫苗局部可出现硬结、化脓、结痂、疤痕, 偶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全身反应:发热、头痛、乏力、不适, 个别人伴有恶心、呕吐、腹泻, 有些疫苗可以出现一过性皮疹等。

1.2 异常反应

此类反应率极低, 如非特异性反应:继发感染、无菌性脓肿等;精神性反应:晕厥等, 常与患者精神因素、身体素质有关。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 :属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中较多的一类, 多见于有过敏史的人。常见有各种类型的皮疹 (丘疹、斑丘疹) 、荨麻疹, 少见的有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疫苗相关病例:该类合并症极为罕见, 由减毒活疫苗引起, 常与患儿的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有关, 如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引起的相关病例。预防接种的偶合症:疫苗接种后偶合、诱发或加重其他原有的疾病, 如接种时正处于某一疾病的潜伏期、前驱期或患者某种疾病临床症状不明显, 接种后使某种症状明显或加重。

2 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

2.1 疫苗因素

(1) 某些批号疫苗质量存在问题。如:疫苗的纯度与均匀度的影响;疫苗中的附加物影响; (2) 使用不当 (使用时未检查或未充分摇匀药液、疫苗启用时间过久和消毒不够严格, 注射含吸附剂疫苗, 剂量大、部位浅、注射次数过多、2次接种部位接近或重叠。接种部位不正确和接种途径不妥, 吸附制剂应皮下深部或肌肉注射, 不能过浅, 否则容易发生无菌性脓肿。疫苗稀释时错误致使疫苗浓度过高) ;禁忌证掌握不严;接种对象不当; (3) 冷链问题:用已经冻结变性的疫苗。

2.2 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健康状况 (如给消化功能差的患者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 易发生胃肠道反应) ;过敏性体质, 被接种者的敏感性高于正常或处于某种生理、病理状态;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等都可诱发不良反应的出现。

2.3 其他因素

(1) 接种时间:季节可显著影响呼吸道疫苗接种的反应率; (2) 药物影响:长期接受大剂量泼尼松 (强的松) 患者是处于罹患严重水痘危险状态, 提示有细胞免疫缺陷, 因此OPV、MMR等活疫苗不应接种。泼尼松剂量≥2mg/kg, 或每日剂量超过20 mg患者有免疫抑制现象, 不应接种活疫苗; (3) 其他:预防接种后进行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会加重反应。

上述多种因素, 均可造成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在实施患者预防接种时, 医务人员要积累大量预防接种常识及其相关的疫苗知识, 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防治对策

3.1 严格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症加强业务学习, 凡参与接种的医务人员, 必须掌握各类疫苗的禁忌症。

3.2 详细询问接种患者的情况

观察患者, 了解患者是否有疾病的存在, 并向家长讲述注射疫苗的注意事项, 严格把关, 合理有效的接种, 预防不良反应和纠纷的发生。

3.3 严格查对制度, 把好药液配制关

接种室严格把好环境污染及空气污染关, 将原来的只是一个单间, 改为两个房间, 接种时只能一个患者及父母进入, 改变原来多个患者接种的方式;接种室应每天进行环境和空气的消毒, 预防环境和空气污染。

3.4 改进配药的方法

改进安瓿的割据与消毒, 传统使用的一些开启安瓿的方法, 如镊子等物品敲开法, 可造成严重污染应禁用, 两次消毒法 (即折断安瓿前应严格消毒二次) , 能有效减少污染。

3.5 采用正确的抽取药液方法

抽取药液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不能横握注射器, 即“一把抓”;抽取药液时安瓿不应倒置;抽取药液时针头应置于安瓿的中下部 (是针头置于颈口时, 玻璃微粒污染最多, 置于底部时微粒最少, 但针头触及底部易造成钝针) 。

3.6 接种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接种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安瓿及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

3.7 采用合理的接种时间及方法

严格掌握各类疫苗的接种特性, 合理保管疫苗, 并按照疫苗应注射的部位 (皮内、皮下、肌肉) 和应接种的时间严格接种, 有效接种;同时接种时作好健康宣传教育工作, 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3.8 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搞好中心行风建设, 微笑服务, 减少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丹.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处理.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18) :43.

[2]杨永钦.规避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风险和不良反应的处理技巧.现代预防医学, 2009, (04) :51.

[3]文小兵, 张华, 吴德琼.某院1998-2007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析.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8, (06) :46.

[4]杨洛贤, 许二萍, 黄利明.杭州市2005年免疫规划第一类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7, (06) :38.

[5]张彦玲, 杜红梅, 崔智多, 等.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体会.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半月刊) , 2008, (09) 27.

常见的心理反应 篇11

【关键词】血透患者;心理;营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98-01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的广泛开展,心理护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贯穿于病人住院的全过程,能较好地解决病人的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起到药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1,2]。血透患者往往由于疾病的折磨、医院诊疗环境的陌生、对疾病预后忧虑等,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有的心理活动。心理与营养护理的任务就是针对患者的心理活动,采用一系列良好的心理与营养护理措施,去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识,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尽可能为患者创造最佳心理就诊状态、使其早日恢复健康。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血透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

1.1 各种不适带来的恐惧和悲观

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来说,由于透析是一种终身替代疗法,过程漫长而艰难,透析期间患者躯体方面会存在某些不适,且饮食、饮水受限,透析医疗费用昂贵,在经济及精神方面给家庭带来很大压 力。因此,透析患者往往表现出恐惧、焦虑、怀疑、悲观、失望的不良心理反应。

1.2 孤独与寂寞的心理

由于患者在血透室治疗,没有家属的陪伴周围接触的基本都是陌生人,只能按医护人员的要求去做,对自己的病情及预后不是十分了解,患者往往会产生孤独、害怕、烦躁不安、自卑等心理。有的患者对疾病的治疗丧失了信心,整天沉浸在孤独无助之中。

1.3 经济的困扰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在减轻疾病经济负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血液透析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仍显过重,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导致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不能安心配合治疗。

1.4 自我厌烦、自我否定心理

受疾病本身及透析合并症的影响,患者不仅长期忍受着精神和肉体折磨,还日趋感到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是一种无用之人,感到没有生存意义,出现情绪低落,心烦易怒,不配合治疗等状况。不能很好地进行心理疏导,难以克服消极心情,不能正确认识疾病,逐渐丧失战胜疾病的信心。

2 护理措施

2.1 熟悉血透室环境

对血透的患者,应由医护人员简单向患者介绍血透室情况,减少对血透室特殊环境的恐惧感,并向患者介绍血透室的医生及护理人员,充分让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是十分有益的。

2.2 提供舒适温馨的护理环境

保持血透室整体环境的清洁整齐,室温舒适宜人,灯光柔和,避免直接照射患者的眼睛。医务人员进行查房、护理、治疗过程中动作轻柔,避免噪声和喧哗,避免在床旁讨论病情。

2.3 加强护理沟通

充分认识了解患者的心理要求,根据他们不同的实际情况给予鼓励、帮助、提供相关忠告、咨询与支持,并根据其理解力进行健康教育,从多方面对他们予以心理支持、安慰、提高战胜疾病的勇气,鼓励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提高生活质量。对不能进行语言表述的患者,如呼吸机治疗、气管切开的患者,可用手或纸笔书写的方式进行交流,及时给予解决,对患者存在的痛苦给予恰到好处的解释等。可以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减少患者的精神负担。

2.4 中医护理提高睡眠质量

血液透析的患者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睡眠质量差,失眠易醒,日间嗜睡,依赖催眠药物,不宁腿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等。睡眠障碍是导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改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将直接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教患者自行按摩和帮助患者按摩中医穴位,可以有效提高睡眠质量。头上的穴位有可效改善睡眠状况,如百会、四神聪。点按这些穴位可起到养神、统辖阳气入阴的作用。长期护理按摩有助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2.5 饮食与营养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护理对于提高生存质量至关重要[3]。保证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物质的均衡很重要,因为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都需要通过每天的膳食得到补充,血液透析患者更需要摄入多种多样的食物,才能达到营养素之间的平衡[4]。进行透析阶段的病人,不应再过于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一方面透析替代了肾脏的排泄功能,另一方面透析本身也是一个消耗和丢失蛋白质的过程,所以血透病人饮食中蛋白质维持在每公斤体重每日1.0~1.2克,腹透患者应在1.2~1.5克,这样才可使患者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患者有足够的热量摄入这是尿毒症饮食最基本的原则,一般认为能量摄入应为每公斤104~146千焦。

3 总结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改变护理对象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康复或保持健康的护理过程[5]。通过心理与营养护理,帮助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这种护理模式不但有利于提高血透患者的治疗效果,还能提高护理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良好的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小妹.心理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74-75.

[2]陈泽红,李英娇,费迎春,等.小儿性别畸形的护理问题及护理心理学.罕少疾病杂志,2006,13(6).

[3]沈清瑞,叶任高,余学清,等.血液净化与肾移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43.

[4]崔 专,范敏华.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综合症[J].中国血液净化杂志,2002,(8):44.

婴幼儿预防接种后常见反应的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7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预防接种科接受预防接种之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婴幼儿, 总共69例。其中男婴36例, 女婴33例, 年龄1个月~5周岁, 平均年龄2.5岁。所有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婴幼儿均已排除心、肝、肾、等严重的疾病, 均无发热或处于其他疾病的急性期;均非严重过敏体质, 所有婴幼儿的免疫功能正常。

1.2 护理方法

1.2.1 分析总结预防接种后常见的不良反应

(1) 全身性的不良反应。接种之后当天出现发热或者全身不舒服的婴幼儿共有27例, 其中发热体温低于38.5℃的有21例, 发热体温高于38.5℃的则有6例;接种之后次日出现发热或者全身不舒服的婴幼儿有7例, 其发热体温均在37.4~38.5℃之间。其中还有一部分的婴幼儿出现头晕、头疼、恶心、腹泻、食欲不振、腹胀、流鼻涕、烦躁不安、口渴症状极为明显等。 (2) 局部性的不良反应。接种之后30min之内接种部位出现局部的肿、热、痛、红的炎性反应的婴幼儿共有15例, 其红肿部位的直径<4.0cm的有11例, 红肿部位的直径>4.0cm但不>6.0cm的有4例;预防接种30分钟之后 (仍于接种的当天) 接种部位出现局部的肿、热、痛、红的炎性反应的婴幼儿则有12例, 红肿部位的直径<4.0cm的有9例, 而红肿部位的直径>4.0cm但不>6.0cm的有3例。且接种部位的炎性反应往往能够持续2~5d的时间, 甚至还可能会反应加重进而化脓。 (3) 其他的异常反应。预防接种之后, 出现其他异常反应的婴幼儿有8例, 其中有5例婴幼儿接种2天后出现皮疹;还有2例的婴幼儿接种2~3d之后接种的部位才出现较硬的块儿, 稍有疼痛感, 注射针眼周围还略显紫红色;另外, 有1例婴幼儿接种后出现了过敏性休克, 表现为先是部位皮肤瘙痒难忍、潮红, 继而出现打喷嚏、面色苍白, 严重者甚至出现呼吸困难, 四肢抽搐、心悸等。

1.2.2 相应的护理措施

(1) 全身性不良反应的护理。应依据婴幼儿的发热情况采取对症护理的措施。对于体温低于38℃的婴幼儿, 可采用浸有适量30%左右酒精的小毛巾擦拭小儿的身体, 主要应该擦拭的部位有腋窝、手心、脚心、四肢、颈部等;还应该多让其饮水, 并严密监测其体温的变化情况及相关症状的表现。通常随着小儿体温恢复正常, 一些症状如头痛、恶心、流鼻涕等症状便会消失或者缓解。若婴幼儿的体温超过38.5℃, 除了应用酒精擦拭立即降温外, 还应让其服小儿专用的退热药如护彤、甜倩等。同时也要及时测定小儿的体温, 若出现高温不退的情况, 应立即送进医院。另外, 小儿接种3天之内最好不要洗澡, 注意接种部位的清洁, 以防止注射部位进入污物引起感染, 必须保证小儿的睡眠时间充足及御寒保暖[3]。对于出现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的婴幼儿, 不仅要注意饮食清淡, 还应要营养充分。 (2) 局部性不良反应的护理。还是应依据婴幼儿炎性反应的情况给予合适的护理措施。如果小儿肿、热、痛、红等症状较轻, 且红肿部位的直径较小, 可给小儿穿清洁柔软的衣服及勤换衣服, 同时应避免其用手抓和剧烈的活动。但若小儿的炎性反应较为严重, 除了勤换衣服外, 还应该用干净的热毛巾来敷注射的部位, 早晚各一次, 每次10~15min即可, 还需要勤观察, 直至炎性反应完全消失。但应当注意卡介苗是减毒的活疫苗, 故对于接种卡介苗的小儿不可以用毛巾热敷或者采用其他的处理措施, 否则将会影响接种的效果。另外, 如果小儿炎症部位出现了化脓且比较严重, 则应该用无菌的注射器抽取其中的脓肿, 还要叮嘱家长定时给患儿服用抗感染药物[4]。 (3) 异常反应的护理。预防接种之后, 一般很少出现异常反应, 因此对出现异常反应的婴幼儿应该高度的重视, 切不可掉以轻心。对于出现皮疹的患儿, 一般就是根据医生的嘱咐定期给小儿服用脱敏的药物, 并注意好皮肤的清洁, 最好给小儿穿棉布做的衣服, 切不可用香皂、热水清洗皮疹部位或者使用刺激性的药物止痒。并且不要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 如辣椒或者芥末。如果小儿接种部位出现较硬的块儿, 是由于疫苗内的吸附制剂引起的, 其可以增强免疫的稳定性及免疫持续的时间, 但却不利于疫苗的分布。通常可以在硬块儿的局部放上干净而又干燥的小毛巾, 并在毛巾上面放一个晓得热水袋, 每天早、中、晚各一次, 每次15min左右, 可以有助于疫苗的快速吸收。另外对于出现过敏性休克的小儿, 首先要让患儿平躺在床上, 盖好被子, 喝热糖水;若患儿症状较为严重, 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晕厥, 应即刻注射肾上腺素并送去抢救。

2 结果

本组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婴幼儿总共69例, 其中出现全身性不良反应的有34例, 局部不良反应的有27例, 其他异常反应的有8例, 但经过精心护理之后, 所有患儿的症状已消失或者基本缓解。

3 小结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跃发展, 疫苗的种类尤其是联合疫苗的数目也越来越多, 相应的预防接种之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也逐渐的增加[5]。其实在实际接种时, 由于个体的不同, 也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婴幼儿在接种之后出现不良反应。除了一些不可避免的个体因素外, 还有很多的因素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出现。因此在接种前, 家长及预防接种人员要尽量这些危险因素, 比如接种时一定要避开小儿的生病期, 并且还要仔细阅读分析相关疫苗的禁忌证, 其次接种时还要给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 避免紧张等不良情绪[6]。接种人员接种时操作要认真、准确、专业。另外, 如果婴幼儿在接种之后出现不良反应, 不要惊慌, 要依据小儿情况对症护理。总之,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加强婴幼儿预防接种之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和监测, 认真积极地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 可以有效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对小儿的伤害, 不仅对预防接种的安全性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付丹凤, 蔡春林, 何梅英, 等.预防接种副反应分析及护理对策[J].海南医学, 2010, 21 (5) :143-144.

[2]翟雪林.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48例分析及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18 (6) :190.

[3]杨书娟.婴幼儿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护理[J].河北医药, 2010, 32 (16) :2287-2288.

[4]林涛.预防接种后护理之浅见[J].护理论坛, 2009, 4 (6) :100-112.

[5]杨连清.婴幼儿预防接种后常见反应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18) :49-50.

上一篇:F-离子下一篇:大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