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过敏反应

2024-10-14

药物的过敏反应(精选10篇)

药物的过敏反应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药物过敏性休克的预防和护理。方法 分析和总结预防药物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所采取的有效措施。结果 许多药物过敏是可以预防的, 导致药物过敏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过敏体质和滥用、错用、大剂量、长疗程用药。结论 精湛的护理技术和丰富的护理经验是预防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和过敏性休克发生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药物过敏,休克,预防,护理

药物过敏反应是某种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抗原-抗体复合反应。这种过敏反应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及用量关系不大[1]。常见的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药、血液制品和某些中草药制剂等, 给过敏体质的人应用都可以发生过敏反应, 不同的给药方法, 发生过敏反应的症状亦不同。临床用药发现, 任何药物都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尤其中药制剂, 如硫普罗林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一旦发生过敏反应, 轻者皮疹、荨麻疹、发热, 重者哮喘、神经血管性水肿, 甚至过敏性休克死亡。所以, 对药物过敏反应的预防、抢救和护理越来越重要。

1 预防和预后

药物过敏与性别、年龄、遗传、过敏和变态反应体质及其特异质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要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明确引起本病的原因, 进行有效地预防。详细询问过敏史, 对过敏体质者切忌滥用、过用药物, 需皮试的药物要认真做好皮试, 皮试液现配现用;首次用药要观察15~20min, 在更换批号和生产产家时应重新皮试, 阳性者应在病历的醒目位置做好标记, 并交代患者及其家属对某种药物的过敏及其利害关系, 以免再次接触;尽量不使用阳性药物, 如非用不可, 可采用脱敏注射, 但必须在抗组胺药的保护和护士的密切观察下执行;过敏体质的患者在使用易过敏药物前, 可先给抗组胺药预防过敏;尽量口服给药, 减少注射用药;临床中发现易过敏药物和中成药制剂, 应使用精密输液器输液, 滤去易引起过敏的杂质。对于预后, 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发生的过敏反应, 越迟者预后越好, 如发生闪电式的过敏性休克, 往往预后较差。有冠心病的病人在发生过敏性休克后, 常易并发心肌梗塞。神经系统症状明显者在发生过敏性休克后, 常遗留脑缺氧后的各种并发症[2]。

2 护理

2.1 立即停药, 平卧或头低脚高, 皮下注射0.

1%肾上腺素0.2~0.5mg, 并更换输液管路, 妥善保存剩余药液, 以备做生物学监测检查。

2.2 改善缺氧症状,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暖, 给予低流量吸氧, 头偏向一侧。

如有呕吐物应及时清除,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 呼吸抑制时应遵医嘱给予人工呼吸;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 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 必要时配合施行气管切开。如有心脏骤停, 立即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心肺复苏的抢救措施。

2.3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必要时给予锁骨下深静脉穿刺, 以便快速补充血容量。

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强的松龙静脉注射, 如血压偏低, 遵医嘱应用晶体液静脉滴注, 多巴胺微量泵泵入维持血压;应用氨茶碱解除支气管痉挛, 必要时给予呼吸兴奋剂;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4 病情观察过敏反应发生后,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 若无其他不良并发症, 一般至少要观察24h。

同时, 注意观察神志、末梢循环、尿量及皮肤、心、肝、肾等功能变化。如有高热, 给予冰袋物理降温, 冰袋置于前额、腋窝及腹股沟等处, 并给予35%~50%酒精及温水擦浴, 遵医嘱给予降温药物处理。

2.5 心理护理患者神志清楚, 出现恐惧、焦虑心理。

护士应关心、体贴、安慰患者, 告知患者及家属发生过敏反应的情况, 并记住此种药物的名称、化学成分和同类药物的名称, 嘱患者多休息, 安心配合治疗。

2.6 做好抢救工作的护理记录, 防范医疗纠纷按新的《医疗事故处

理条例》及举证责任倒置实施, 一切医疗护理行为均应准确、全面、真实地记录[3], 在抢救之后6h之内完成抢救记录。在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时, 应强调禁止再次使用此类药物, 建立一张药物过敏卡交付患者, 并上报药剂科, 追踪生物学检测结果, 以除外细菌感染或无菌操作不严格所致。叮嘱患者以后每次就诊时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有利于用药参考。

随着新药的开发利用, 滥用、错用、大剂量及长疗程用药, 药源性疾病显著升高, 医生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护士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 避免重用致敏药物, 熟悉药物的药理特性、不良反应, 掌握药物作用和配伍禁忌, 现配现用, 也要了解少见及特有不良反应, 在使用中成药和血液制品前后应用0.9%氯化钠静脉滴注冲洗输液管, 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机会。首次使用, 尤其是在前30min应加强巡视, 随时备好0.1%肾上腺素和抗组胺药物, 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一旦有不适, 立即停药, 及时报告医生。发生过敏性休克时应积极配合抢救, 多数患者可转危为安。

参考文献

[1]陈艳萍.浅谈药物的过敏反应[J].家庭医学 (新健康) , 2008, (08) .

[2]杨建华, 王松芝, 曼苏尔.345例药物过敏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1, (08) .

[3]黄德珍.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 (06) .

遭遇药物“交叉过敏”反应 篇2

老张正在对药店前台营业员小李大发雷霆:“分明是你们的药品有问题,我就是服了你们的这瓶药之后才引起的全身疙瘩和难忍瘙痒。今天你们一定要给我个说法。”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老张近来血压控制不太好,社区医生给他又加了一种药氢氯噻嗪。药店店员见有医生处方也就没再细问就卖给了他一瓶,没想到服药后出现这种后果。小李赶忙叫来药店的执业药师杨大姐。药师杨大姐看过药品后对老张说:“老伯,我们这药品质量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您老平时是否有药物过敏的情况?”“我一生只对磺胺药过敏,其他什么药我都不过敏。”老伯的一句话让药师杨大姐明白了原因。杨大姐赶快拿来一支赛庚啶乳膏让老张擦在身上痒处,并让他服下2片地塞米松片和2片扑尔敏。她告诉老张:“老伯,您这是遭遇了一回药物交叉过敏反应。”老张一脸的迷茫:“什么是药物交叉过敏反应?”

药师分析

所谓药物交叉过敏,是指对具有相似化学结构的药物产生交叉或不完全交叉过敏反应。如上述老张,他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这并不能说明他只对这一类药物过敏,还会对其他含有磺胺化学结构相似成分的药物如部分利尿剂、口服降糖药等产生过敏反应。凡是对磺胺药过敏的患者,对以下这些药物都可能存在交叉

过敏反应

△ 利尿和降压药

临床上常用的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吲达帕胺(寿比山)、呋塞米(速尿)和布美他尼等利尿剂都与磺胺类抗菌药有相似的结构。另外,含氢氯噻嗪的复方降压药如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缬沙坦氢氯噻嗪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等,也会与磺胺类抗菌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对磺胺药过敏者应避免使用。

△ 磺酰脲类降糖药

如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齐特(达美康)等,属于磺酰脲类降糖药。它们含有与磺胺类药物相似的基团对氨基苯磺酰胺基,容易与磺胺类发生药物交叉过敏反应。这些药物的说明书中均明确写明“对磺胺类过敏者禁用”。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一些含有上述药物的复方制剂,如含格列本脲的消渴丸等。

△ 解热镇痛抗炎药

如高选择性的环氧化酶-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西乐葆)结构中有苯磺酰胺基、尼美舒利含磺基,不可用于已知对磺胺过敏者。

△ 抗痛风药

痛风常用药丙磺舒是一种有机酸,含有磺酰基,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要禁用。

△ 青光眼治疗药物

如乙酰唑胺及布林佐胺(派立明)属于碳酸酐酶抑制剂,由于磺胺基团与碳酸离子结构相似,不能耐受磺胺类药物或其他磺胺类衍生物者不可以用。

△ 其他

药物过敏反应的危害及防治 篇3

1 药物过敏的危害

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 是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接触致敏机体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反应的性质与药物的剂量无关联性, 是致敏患者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1]。药物过敏反应可发生在用药瞬间、用药后数小时或几天, 轻者会发生药物热、皮疹、哮喘、胸闷、呼吸困难、心悸、出冷汗、恶心、呕吐、紫癜等症状, 重者还会损害肝脏、肾脏、大脑, 特别是过敏性休克可危及生命[2], 且不可预知。因此, 临床医师在用药前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做皮试, 尽量减少用药种类, 严格执行药物使用配伍禁忌, 提高安全意识。另外, 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反应, 为避免或减少药物过敏反应疾病的发生, 用药期间及用药后还应严密观察。目前各种化学合成药使用广泛, 新药种类不断增加, 临床上药物过敏的患者也大大增加。在美国, 20世纪50年代初平均每7例患者就有1例出现过敏反应, 70年代增加到5∶1, 到90年代增加到3∶1。

2 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

(1) 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糖甙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 (2)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等。 (3) 催眠药、镇痛药、抗癫痫药:苯巴比妥、甲丙氨酯、氯丙硫蒽、苯妥英钠等。 (4) 各种疫苗、狂犬疫苗、破伤风抗毒素、丙种球蛋白等。 (5) 其他类:局麻药普鲁卡因、各种碘制剂、细胞色素C等。 (6) 中药及中药制剂:葛根、天花粉、板蓝根、大青叶、穿心莲、青蒿、防风、丹参、毛冬青、益母草、鱼腥草、紫珠草、六神丸、云南白药、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等。其中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最高, 占用药人数的0.7%~10%, 其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也最高, 占用药人数0.004%~0.015%, 且常有假阴性或假阳性反应, 过敏反应发病急骤, 危险性大, 病死率高, 通常在用药后数秒钟发生, 因此用药期间一定要谨慎。

3 药物反应的抢救措施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 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并同时使用抗过敏药, 如异丙嗪、氯苯那敏、地塞米松等药。若出现过敏性休克, 须迅速及时就地抢救, 抢救措施: (1) 让患者平卧, 抬高下肢, 以增加大脑血流量, 减轻脑损伤。 (2) 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0ml, 小儿略减, 可缓解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如症状仍不缓解, 可每20~30min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肾上腺素 (以生理盐水稀释到10ml) 1次, 同时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10mg, 以减轻炎症对血管造成的损害。必要时, 也可肌内注射异丙嗪25mg或其他抗组胺药。 (3) 经上述处理后仍无好转, 应立即大量补液增加血容量, 同时使用升压药、呼吸兴奋剂, 吸氧, 人工呼吸等一系列综合抢救措施。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应用, 新药的开发越来越快, 临床用药的种类和数量也在飞速增长, 但人们对药物大都缺乏正确的认识, 而且“小病”就自己进药店购买使用, 这就给安全用药带来极大隐患。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 更增加了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所以应多了解用药的一般知识, 特别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待药物的不良反应, 特别是过敏反应, 不容忽视。

关键词:药物,过敏反应,危害,防治

参考文献

[1]江明性, 杨藻宸.药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0.

您必须知道的药物过敏 篇4

医生告诉许阿姨,她属于过敏体质,可能对多种药物都过敏,因此用药要特别谨慎。

易药物过敏的人

1.具有过敏体质的人:这是产生药物过敏最重要的内因。例如患有哮喘、遗传过敏性湿疹的人,对某些食品、饮料、化学品过敏者,这些人容易发生药物过敏。过敏体质大都是遗传的,有些是后天获得的,可能是由于体内各种内分泌激素、酶的过多或不足,以及激素或酶之间的平衡失调而引起。

2.长期服药的患者:这些人发生药物过敏的机会增加,如果所服药物的种类多,更易引起药物过敏。

3.药物职业人:包括医护人员和制药企业工人,平时经常吸入药物挥发物或粉尘,发生过敏的机会也相应增加。

4.精神紧张的人:精神状态和药物过敏的关系密切,一些以往不过敏的药物,在精神紧张时服用也会出现药物过敏。

易过敏的药物

1.抗生素类药物:青霉素、氨基苄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

2.磺胺类药物:磺胺噻唑、磺胺嘧啶、长效磺胺、复方新诺明等。

3.镇静安眠药:鲁米那、安定。

4.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去痛片。

5.麻醉用药:普鲁卡因等。

6.血清制剂:丙种胎盘球蛋白、动物血清等。

7.各种疫苗、生物制品、含碘造影剂等。

8.一些中草药:蒲公英、熟地、木香、砂仁、金钱草、瓦楞子、土鳖虫、天竺黄、天花粉、穿心莲、鱼腥草、大青叶、马鞭草、板蓝根、乌贼骨、紫珠草、川贝、大黄、蟾酥、冰片、黄连、毛冬青、两面针、一点红等。某些复方的中成药如:六神丸、牛黄解毒丸、羚翘解毒片、云南白药、安神补脑丸、丹参舒心片等。

药物过敏的表现

1.药物热:由药物过敏所致的发热称为药物热。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如果是首次用药,发热可在用药10天左右的致敏期后发生;如果是再次用药,则由于人体已经被致敏,发热可迅速发生。药物热一般是持续的高热,常达39℃,甚至40℃以上。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应用各种退热措施(如退热药)效果不好;停用致敏药物,体温能下降。

2.血清病样反应:血清病是首次应用血清(如马血清)制剂,经过10天左右发生的一种过敏反应。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肝脾肿大等。因注射异种血清而发生的血清病一般临床表现较轻,常为自限性。随着体内血清水平的下降,通常在3~5天后急性症状消失,其他症状随后也逐渐缓解。

3.药物疹:药物过敏常可引起皮疹,称为药物疹。如许阿姨的“皮肤病”。药物疹一般紧跟药物热发生;但也可以先于药物热发生。皮疹可有多种形态,如麻疹样、猩红热样、湿疹样、荨麻疹样、紫癜样、疱疹样等。有一类固定性药疹,特点是由同一药物引起的皮疹,每次发作都发生在同一固定部位。

4.休克:是药物过敏最严重的反应,若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

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而与人的过敏体质相关。即某些人因遺传因素或特异体质,会对一种或几种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一旦应用可能导致过敏的药物,便可能在短时间或10天左右出现药物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的预防

药物过敏反应,预防是关键。只要高度重视,学习医药常识,用药前掌握以下6要素,药物过敏是完全可以防患于未然的。

1.不随便用药。牢记“药者毒也”,药物可“治病”也可“致病”。要在医师指导下科学用药、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

2.有药物过敏的常识。在初次或再次应用同一种药物期间,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伴痒感,或有突然发生的胸闷、心悸、头晕、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现象时,应及时考虑药物过敏反应并请医生诊断和治疗。

3.主动告知药物过敏史。就诊或买药时要主动告知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容易过敏的药物。

4.忌用药过多。注意避免药物的交叉过敏和多价过敏现象。例如,对青霉素过敏的人禁忌口服阿莫西林,因为二者是同类药物;另外,对氨基比林过敏的人,禁忌使用去痛片(索密痛),因为去痛片的主要成分是氨基比林。

5.警惕药物的光敏反应。服用磺胺类药物的人如果经过强光照射,在手、足或头颈等裸露部位发生日光性皮炎或光毒性皮炎,那么,对于其他可致光敏反应的药物如灰黄霉素、奎尼丁、非那根、冬眠灵等也应慎用,或服用后不在露天工作。

6.避免使用曾过敏的药物。对需要做皮试的药物有过敏史的人,不能再做这类药物的皮试。应用新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组成,防止其中含有曾经引起过敏的成分。

(编辑 林妙 投稿邮箱:3231794583@qq.com)

药物交叉过敏反应1例分析 篇5

患者, 男, 56岁, 因近期体检确诊为2型糖尿病第3期, 口服格列喹酮 (糖适平, 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60mg/次, 每天3次;阿卡波糖 (拜糖苹, 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 50mg/次, 每天3次, 2d后周身散在皮疹, 随来我处就诊。查体:T 36.5℃, P 86次/min, R 18次/min, BP 138/88mm Hg (1mm Hg=0.133kPa) 。周身皮肤可见散在丘疹, 双肺呼吸音清, 经追问病史曾有磺胺药过敏史。

讨 论

药物交叉过敏是指患者已经对某一种药物发生了过敏反应, 以后使用在化学结构上与首次发生过敏的药物相似的另一种药物发生的药物过敏反应。

常见的有交叉过敏反应的药物是:磺胺类抗菌药物与二甲双胍片、甲苯磺丁脲片、氯磺丙脲片等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红霉素与麦迪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四环素与美满霉素、强力霉素等药物;庆大霉素与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异丙嗪、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等;萘普生、吲哚美辛、双氯芬酸与阿司匹林等均存在交叉过敏反应[1]。

磺胺类药物含有一个化学基团, 即对氨基苯磺酰胺, 该患者对磺胺药有过敏史。格列喹酮中也含有对氨基苯磺酰胺基团, 所以患者服用含有此类化学基团的药物时会发生药物交叉过敏。

服用药物所引起的过敏反应可发生在用药瞬间、用药后数小时或几天, 轻则会发生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胸闷、呼吸困难、心悸、出冷汗、恶心、呕吐、紫癜等症状, 重则还会损害肝脏、肾脏、大脑, 特别是过敏性休克可危及生命[2]。而药物之间的交叉过敏反应更具专业性、隐蔽性, 需要临床医师、药师在药品使用前认真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严格执行药物使用禁忌;提高安全意识和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更新药理知识, 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罗英儒, 叶春玲, 吕燕青.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及预防[J].广东药学, 2000, 10 (6) :10-13.

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及处理探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辰溪县人民医院2014 年1 月—2015 年1月应用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75 例, 纳入标准: 患者均有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适应证[3], 有一定程度的皮肤瘙痒、皮肤潮红、皮肤丘疹、皮肤红肿等临床表现, 采用头孢类抗菌药物 ( 头孢哌酮、头孢拉定等) 治疗。排除标准[4]: 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敏史, 合并严重肝肾功能衰竭、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与精神性疾病患者, 妊娠期、哺乳期妇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8 例与对照组37 例。研究组中男24 例, 女14 例; 年龄14 ~ 67 岁, 平均 ( 42. 1± 5. 2) 岁; 有药物过敏史12 例。对照组中男23 例, 女14例; 年龄13 ~ 68 岁, 平均 ( 42. 1 ± 5. 2) 岁; 有药物过敏史11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与药物过敏史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 1) 患者应用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前均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 研究组患者在给药前臂内注射5000μg/ml皮肤过敏试验液, 观察20min评估皮肤过敏试验反应结果, 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阴性患者则注射给药, 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患者采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 对照组患者直接给药观察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现象。 ( 2) 皮肤过敏试验液制作方法: 取0. 9% 氯化钠溶液5ml注入药瓶中, 溶解后取0. 5 ~ 1. 0ml加入0. 9% 氯化钠溶液至1. 0ml, 取0. 1ml加入0. 9% 氯化钠溶液至1ml, 充分混匀后, 重复多次操作, 确保药液浓度为5000μg /ml, 作为皮肤过敏试验液。 ( 3) 给药后患者均注入皮肤过敏试验液, 比较两组患者皮肤过敏试验反应结果。

1. 3 观察指标

1. 3. 1 皮肤过敏试验反应[5]皮丘隆起, 红晕硬块直径>1cm, 红晕硬块周围可见伪足, 瘙痒感, 严重时可出现恶心、心悸、头晕, 甚至过敏性休克症状为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皮丘无变化, 皮肤过敏试验周围无红肿、红晕, 无心悸、头晕与过敏性休克等症状为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阴性。

1. 3. 2 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6]包括皮肤瘙痒、皮肤潮红、皮肤丘疹、心悸、恶心与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 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率比较研究组患者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见表1) 。

2. 2 两组患者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比较研究组患者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 ( 7. 89% ) 低于对照组 ( 29. 73% )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4. 56, P < 0. 05) 。

3 讨论

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是指特异体质患者应用某种药物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 与药物应用剂量无明显相关性。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发生形式有即发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与迟发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其中即发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是指用药后即刻发生皮肤过敏反应; 而迟发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是指用药后0. 5h或3. 0d后发生的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7]。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哮喘、皮肤丘疹等临床症状, 严重者甚至导致过敏性休克与死亡, 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为了充分避免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 临床药物治疗前应对高致敏性药物行皮肤过敏试验, 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8]。皮肤过敏试验观察时间约为20min, 期间应在注射室耐心等待, 一旦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四肢麻木、头晕与皮肤瘙痒等症状时应及时告知医生[9]。对于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阴性患者在注射药物后应在注射室耐心等待30min后方可离开注射室, 避免迟发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10]。皮肤过敏试验对药物致过敏性休克与皮肤过敏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预防价值。对于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阴性者方可应用该种药物[11]。通过皮肤过敏试验, 有助于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同时减少医疗纠纷现象的出现。

临床常规采用头孢类抗菌药物, 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以胃肠道不适症状为主, 其次为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注射类头孢菌素通过血液循环进入消化道, 刺激消化道黏膜分泌胃酸。对于空腹注射头孢类抗菌药物, 由于缺乏中和胃酸的食物, 容易导致胃肠道不适症状。因此, 注射类头孢菌素应用期间应尽量避免空腹注射。相关文献显示, 肾衰竭、低蛋白血症、高龄、用药剂量过大等情况下, 头孢类抗菌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分析其原因为: 头孢类抗菌药物通过肾脏代谢, 一旦肾功能损伤时, 头孢类抗菌药物t1 /2延长[12]。因此, 对于合并肾衰竭的患者, 在应用头孢类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期间, 应优先选择胆管排泄药物, 有助于避免头孢类抗菌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同时, 对于肾脏疾病血液透析不彻底患者应优先选择头孢哌酮、头孢曲松, 有助于提高药物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率高于对照组, 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由于头孢类抗菌药物抗原性药物与抗体反应不均衡, 即使在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阴性后, 尚有部分患者出现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因此, 皮肤过敏试验反应对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在高致敏性药物应用前, 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在临床治疗对策的制定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同时, 治疗期间发生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时, 应及时停药。停用3d后更换用药批号, 再次用药前行常规皮肤过敏试验。两次用药注射时间应间隔4 ~ 6h为宜, 注射流量调节至40 滴/min为适宜, 持续观察10 ~ 20min, 如无药物不良反应, 则可综合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 调节静脉滴注速度[13]。

药物的过敏反应 篇7

1 过敏反应机制

1.1 定义

由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过敏反应包括速发型、细胞毒型、免疫复合物型和迟发型四种。其中速发型是最常见且发病较快的重症疾病, 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等, 经常发生于鱼腥草注射剂和双黄连制剂等中药注射剂中;细胞毒型是在细胞膜上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产生溶血性贫血等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指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 从而产生不易被吞噬的复合物, 造成组织的损伤;迟发型作用于人体的淋巴细胞, 发生的速度较慢, 临床表现为药疹和接触性皮肤炎等。

1.2 产生原因

1.2.1 提取工艺不够完善

中药的成分十分复杂, 某些药剂的病理学机制尚不明确, 提取工艺不完善, 导致某些杂质和植物蛋白无法完全去除。引起过敏反应可能是机理不明确的药剂本身, 也可能是未完全去除的杂质部分。

1.2.2 药剂在人体发生反应较复杂

中药注射剂比西药更容易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 改变人体新陈代谢过程, 易与人体内蛋白质结合, 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

1.2.3 中药质量不达标

某些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较低, 甚至连普通的药物毒性都没有完全去除, 大大增加中药注射剂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1.2.4 个体差异性较大

中药注射剂中色素、蛋白质等成分可能以交替的形式存在于药物中, 未完全溶解, 在人体内容易发生氧化或者聚合反应, 导致pH值和极性的改变等, 从而产生大量不溶性颗粒, 增加了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

1.2.5 其他

在中药注射剂的配制或者输液过程中, 污染、输液速度和时间等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某些特殊人群, 例如婴儿、老年和易过敏人群, 对于较大剂量的中药注射剂其出现过敏反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3 检测技术

1.3.1 直接检测过敏物质

临床可通过凝胶色谱法和ELISA酶法对药物中确定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进行检测, 例如头孢类抗生素药物中聚合物的存在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因此可以直接检测聚合物的含量, 严格控制过敏物质的标准。

1.3.2 皮肤过敏试验

在中药注射剂注射前, 应当对患者进行全身过敏和皮肤过敏的试验, 通过观察药物接触皮肤后的临床表征, 观察和评价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

1.3.3 细胞因子和蛋白检测法

通过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人体内血清和免疫细胞进行检测, 以判断过敏反应是否发生, 常用于评价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的过敏反应。

1.3.4体外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试验

选择人体外肥大细胞作为试验对象, 检测组胺的释放量, 如果释放量未增高, 说明发生过敏反应。

2 类过敏反应机制

2.1 定义

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和类过敏反应都会迅速发生局部或者全身性症状, 类过敏反应主要产生皮肤的损伤, 包括红斑、荨麻疹、水肿等。虽然两者的临床表征非常相似, 但是发病机理完全不同, 类过敏反应在患者首次服药后即发生。目前, 类过敏反应的发病机理尚待解析, 可能与致敏物质刺激人体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有关, 此纤溶蛋白生成激肽可能对类过敏的发生有影响。

2.2 实验方法

2.2.1 整体动物模型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表明, 选择不同动物模型在类过敏反应研究中差异略有不同, 其中猪犬反应的敏感性较强, 鼠的症状表现较弱, 因此不建议使用鼠作为整体动物模型的试验对象。以观察动物是否发生异常行为和血液中组胺的含量是否升高作为判断标准, 进行类过敏反应的评价。若同时且持续3min以上出现红斑、水肿、痉挛和抽搐等症状, 随着时间推移症状越加严重者, 可判断为典型的泪过敏反应病症;若异常反应3min后消失, 且没有持续加重的迹象, 评定为不典型病症;若无异常反应和表征, 可判定为无类过敏反应, 表1和表2为致敏性犬类致敏性评判标准。

2.2.2 肥大细胞试验

过敏和类过敏反应均可使人体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糜蛋白酶等物质, 引起一系列的人体病变反应。肥大细胞一旦存在于人体的组织内, 当收到类过敏原物质的刺激时, 可能会发生脱颗粒从而生成大量的生物介质 (组胺等) 。因此, 可利用组胺成分的释放量和释放率区别过敏和类过敏反应, 具体操作为:选择动物或者人作为试验对象, 将药物与肥大细胞共同培养后, ELISA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测定组胺的释放量和释放率, 若两者都升高则评定为类过敏反应, 反之为过敏反应。

2.3 研究进展

2.3.1 中药注射剂种类

国内相关文献报告, 引起类过敏反应的常见药物包括双黄连、鱼腥草、复方丹参、黄芪和肝炎灵等数十种中药注射剂, 详情见表3。

2.3.2 注射辅料

吐温-80是临床常用的中药注射剂辅料, 可以增加药剂溶解性, 也是引起类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研究报告表明, 吐温-80的类过敏反应机制可能与补体的激活有关。新型的辅料PLGA (乙交酯-丙酯共聚物) 等物质, 不仅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而且也能够增加注射剂的溶解性, 易于控制药性, 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药物。研究表明, 新型的辅料对于犬类的类过敏反应呈阴性, 具有开发的潜力和价值。

2.3.3 中药成分

除了辅料吐温-80可能引起类过敏反应以外, 中药注射剂中的药物成分也可能引起药物类过敏反应。目前, 临床认为可能引起类过敏反应的药物成分包括黄芩苷、鱼腥草素和绿原酸等。其中, 对于绿原酸的研究较为广泛, 已发现茵栀黄、双黄连和清开灵等药物中的绿原酸成分类过敏反应检测呈阳性, 但是其致敏用量等还需深入研究。

3 展望

临床常用的ELISA法是基于人体抗原和抗体反应, 以生物酶作为标记物质, 反应发生在抗原和抗体结合的位点之间, 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因此检测无需分离物质, 操作简单方便。但是, ELISA法可能存在非特异性吸附, 造成临床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的结果。同时, 洗涤、读数和加样等操作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较大。

研究表明, 中药注射剂引起的类过敏反应发生率远远高于过敏反应。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 同时, 中药质量标准的提高和新型过敏反应机制的研究和应用, 有利于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过敏反应的早期发现和控制。目前, 临床广泛使用动物进行过敏试验, 周期较长而且指标不一定客观, 亟需建立一种快速和准确的过敏反应检测方法, 有利于临床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发展。同时, 控制中药注射剂中辅料吐温-80的质量和用量, 建立一个完善和可靠的评价体系, 对于临床中药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能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降低临床过敏和类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黎明, 金若敏, 李小月.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实验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2, 28 (1) :187-190.

[2]刘兆平, 汪怀山.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现状与挑战[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9, 7 (2) :18-23.

[3]郭海平, 刘军艳, 杨本明, 等.10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检测, 2010, 2 (1) 57-59.

[4]梁爱华, 李春英, 刘婷, 等.中药注射剂的类过敏实验动物模型和实验方法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 12 (6) :998-1004.

[5]肖贵南, 程朝晖, 陈浩桉.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过敏反应极其检测技术[J].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2, 4 (25) :636-638.

[6]张俊慧, 谢学建, 宋小骏, 等.中药所致变态反应的机制及防治[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1, 20 (3) :302-304.

[7]刘丽鹤, 尹利辉, 金少鸿.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体外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药物分析杂志, 2013, 33 (8) :1439-1446.

猪免疫过敏反应的应对措施 篇8

1 临床表现

表现为发烧、不食、精神萎靡、抽搐、口吐白沫等症状。急性的, 可在注射疫苗后数分钟, 很快出现呼吸困难、口流白沫、站立不稳、倒地抽搐、鸣叫呻吟、呕吐、可视粘膜、皮肤苍白、四肢冰凉、心率快而弱, 体温升高1~2℃、母猪流产等症状。如不及时抢救, 很快休克, 甚至死亡。

2 急救措施

2.1 正常反应

免疫接种后, 个别生猪会出现轻微的局部或全身反应。如注射部位轻微肿胀, 暂时性减食和精神沉郁等反应。这些均属于正常现象, 不需要经过任何处理, 2~3d后会自行消失。

2.2 急性反应

个别生猪在免疫后, 出现气喘、呼吸加快、眼结膜充血、全身发抖、口吐白沫、站立不稳、倒地抽搐等症状。应尽快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10mg/头, 或皮下注射10%盐酸肾上腺素1mL/头。严重的视病情缓解程度, 可在20min后, 重复同剂量再注射1次, 另肌注盐酸异丙嗪100mg/头。

3 免疫过敏反应的预防

3.1使用优质的疫苗

使用国家农业部定点厂家生产的疫苗, 非国家批准的非法产品, 免疫效果不确定, 且易造成免疫反应或免疫失败。

3.2科学的免疫程序

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母源抗体, 流行疫病、采取科学的免疫程序。规模户在常规经验免疫基础上, 可与当地畜牧兽医站联系, 定期送血清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科学免疫。散养户根据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制定的免疫程序实施免疫。

3.3严格疫苗的使用

按照说明书的操作要求, 规范免疫注射, 切忌片面追求效果, 而随意增加剂量。

3.4临床健康检查

临床上可通过视、触、问、叩、听、嗅等方法来诊断是否健康。不健康的生猪要避免防疫。另外, 环境因素如气体抵抗力下降、应暂停免疫,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使用抗过敏药物也要防过敏 篇9

扑尔敏是一种使用较广泛的抗过敏药。然而,它却可以引起“固位性药疹”。其特点是口服扑尔敏后,在两大腿内侧、手背、胸部、有时累及阴囊和龟头,局部出现圆形红斑块,痒痛,如不及时治疗可抓破而感染。

苯海拉明不仅可引起散发的粟粒性斑丘药疹、多形性红斑型药疹、颈部及腹股沟处湿疹样皮损,而且可引起哮喘、贫血及过敏性休克。所以,在使用苯海拉明治疗药疹或哮喘时,如病情持久不愈或反而加重,应考虑本药致过敏可能性。

非那根又称异丙嗪,也是一种常应用的抗过敏药物。但应用后亦可引起下肢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有的病人口服非那根后,引起烦躁不安、失眠等症状,停药后即消失,再次应用又出现相同症状。强的松、地塞米松是激素类抗过敏药物,分口服、针剂及皮肤用药,常与其他抗过敏药同时使用。近年发现这类药在治皮疹过程中反致皮疹增多,有病人常反映说“越治越厉害了”。另外该药还有致过敏性休克的危险,尤应引起警惕!强的松龙眼药水滴眼后,有的患者出现头痛、头昏、腹部绞痛等过敏反应,不可掉以轻心。

在拟肾上腺素药物中的麻黄素、氨茶碱,不仅可致荨麻疹、湿疹等反应,严重的亦可产生过敏性休克,应认识到这两种药的安全性是有限的。

注射疫苗后出现过敏反应的原因 篇10

猪注射疫苗后出现过敏反应的直接原因是疫苗中存在异种动物异原蛋白。疫苗中的毒株是在特定细胞内繁殖后采集而得, 由于条件限制未能将毒株和细胞培养物碎片、残片彻底分离, 使得细胞培养物碎片、残片中的蛋白质、细胞体有可能成为异源性蛋白质, 随疫苗注射入猪体后, 发生抗原抗体的标志性反应, 导致猪发生过敏反应。

疫苗佐剂是诱导猪发生过敏反应的又一因素之一。能够用做免疫佐剂的矿物油、铝胶、蜂胶, 在疫苗中起的作用就是产生无菌性脓肿, 以利于疫苗的缓慢吸收。作为肌体异物, 矿物油和白油有可能导致组织水肿、损伤和组织肿胀。

猪群因个体差异和饲养条件的不同, 而过敏反应程度不同。混养、放养的猪因运动量大, 相应抗逆性就强、抵抗力强, 对疫苗的反应就小。相反, 单栏限饲的后备猪极少运动或根本不运动, 抗逆性就差, 对疫苗的反应强而快。

上一篇:幼儿园隐性课程下一篇:光电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