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过敏反应

2024-09-30

防治过敏反应(共11篇)

防治过敏反应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 人们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意识也在提高, 药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年增高, 过敏反应是其中较常见的一种。

1 药物过敏的危害

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 是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接触致敏机体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反应的性质与药物的剂量无关联性, 是致敏患者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1]。药物过敏反应可发生在用药瞬间、用药后数小时或几天, 轻者会发生药物热、皮疹、哮喘、胸闷、呼吸困难、心悸、出冷汗、恶心、呕吐、紫癜等症状, 重者还会损害肝脏、肾脏、大脑, 特别是过敏性休克可危及生命[2], 且不可预知。因此, 临床医师在用药前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做皮试, 尽量减少用药种类, 严格执行药物使用配伍禁忌, 提高安全意识。另外, 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反应, 为避免或减少药物过敏反应疾病的发生, 用药期间及用药后还应严密观察。目前各种化学合成药使用广泛, 新药种类不断增加, 临床上药物过敏的患者也大大增加。在美国, 20世纪50年代初平均每7例患者就有1例出现过敏反应, 70年代增加到5∶1, 到90年代增加到3∶1。

2 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

(1) 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糖甙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 (2)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等。 (3) 催眠药、镇痛药、抗癫痫药:苯巴比妥、甲丙氨酯、氯丙硫蒽、苯妥英钠等。 (4) 各种疫苗、狂犬疫苗、破伤风抗毒素、丙种球蛋白等。 (5) 其他类:局麻药普鲁卡因、各种碘制剂、细胞色素C等。 (6) 中药及中药制剂:葛根、天花粉、板蓝根、大青叶、穿心莲、青蒿、防风、丹参、毛冬青、益母草、鱼腥草、紫珠草、六神丸、云南白药、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等。其中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最高, 占用药人数的0.7%~10%, 其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也最高, 占用药人数0.004%~0.015%, 且常有假阴性或假阳性反应, 过敏反应发病急骤, 危险性大, 病死率高, 通常在用药后数秒钟发生, 因此用药期间一定要谨慎。

3 药物反应的抢救措施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 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并同时使用抗过敏药, 如异丙嗪、氯苯那敏、地塞米松等药。若出现过敏性休克, 须迅速及时就地抢救, 抢救措施: (1) 让患者平卧, 抬高下肢, 以增加大脑血流量, 减轻脑损伤。 (2) 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0ml, 小儿略减, 可缓解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如症状仍不缓解, 可每20~30min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肾上腺素 (以生理盐水稀释到10ml) 1次, 同时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10mg, 以减轻炎症对血管造成的损害。必要时, 也可肌内注射异丙嗪25mg或其他抗组胺药。 (3) 经上述处理后仍无好转, 应立即大量补液增加血容量, 同时使用升压药、呼吸兴奋剂, 吸氧, 人工呼吸等一系列综合抢救措施。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应用, 新药的开发越来越快, 临床用药的种类和数量也在飞速增长, 但人们对药物大都缺乏正确的认识, 而且“小病”就自己进药店购买使用, 这就给安全用药带来极大隐患。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 更增加了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所以应多了解用药的一般知识, 特别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待药物的不良反应, 特别是过敏反应, 不容忽视。

关键词:药物,过敏反应,危害,防治

参考文献

[1]江明性, 杨藻宸.药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0.

[2]鲁怀玉.饮酒致头孢哌酮过敏性休克1例[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5, 5 (11) :332.

防治过敏反应 篇2

输液反应是输液不良反应的简称,系输液引起或与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的总称。在临床上时有发生,轻则发热、寒 战、出现皮疹或是荨麻疹、皮肤瘙痒,重则昏迷、休克,甚至死亡。输液反应可分为热原反应、变态反应及其他几种类型。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很多,除了药物本身 的问题外,与输液器具、操作也有关系。及时、有效地治疗输液反应尤其重要。输液反应临床上常见类型:

1.发热反应 :常因输入了致热物质(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其他蛋白质和非蛋白质的有机或无机物)引起,其机制是输液过程中某种因素直接或反射性的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痉挛,导致微循环障碍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2.急性肺水肿: 由于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其机制是由于肺静脉压快速升高,肺毛细血管压随之升高,使血管内液体渗入到肺间质和肺泡内形成急性肺水肿。

3.血栓性静脉炎: 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臵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所引起的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反应,或是在输液过程中没有严格地执行无菌操作,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所致。

4.空气栓塞: 输液导管内的空气未排尽或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输液时导管气体未排尽而使气体进入血液循环,如果气体量小,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达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小。但是如果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可造成立即死亡。

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

1、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过敏原。过敏原种类繁多,植物(花粉、枯草等)、动物(恙螨、蜂毒等)、药物(青霉素、磺胺等)、食物(菌类、草莓、牡蛎等)的某些成分对于敏感的人都是过敏原。过敏原与呼吸道粘膜或皮肤接触或食入消化道,就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发生必须有过敏原与相对应的抗体(主要是IgE)接触。IgE抗体是一种亲细胞抗体,能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之变为敏感细胞。其中的肥大细胞广泛而大量的存在于皮下、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的粘膜中,细胞质中富含分泌颗粒。当敏感的肥大细胞(和/或嗜碱性粒细胞)遇到过敏原时,便开始大量分泌组织胺等具有舒张血管的活性物质,使血管舒张、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大,渗出液体增多,形成局部红肿、灼热、流涕、流泪、喷嚏等。及时给予抗组织胺药,可使症状缓解。另一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哮喘)

2、肥大细胞分泌的不是组织胺,而是慢反应肽其作用是使平滑肌持续收缩,抗组织胺药无效,但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可得缓解。临床上,对于频繁引起过敏的药物应作过敏试验,阳性者应放弃使用。对已知过敏原的过敏患者,应尽可能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对已知过敏而又不得不使用的药物(如外伤患者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需作脱敏治疗。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从机制上是有别的,而且大多是可以避免的。尤其是输液反应,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上提到的几点就可以减少发生,对于过敏反应一定要掌握好试敏的阳性判断标准,对于不能定准的要视为过敏,另外要详细问清过敏史和家族史,这样也会减少过敏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少纠纷的发生。再就是平时做好这方面的培训,明白什么是过敏反应,什么是输液反应,知道如何解释和处理反应的发生,这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的鉴别诊断:一般情况下凭经验作出诊断不难。但有些比较模棱两口,真正鉴别比较困难。两者本身也有重合,输液反应中的一个类型就是过敏反应。所幸两者治疗有许多共同点。所以这个话题颇为复杂,但临床也有规律可循。1.过敏反应首先应明确的是与药物的种类和病人的体质差异有明确的相关性,而输液反应与输液的环境、护理操作关联较大。

2.从时间窗内的发生率来分析:过敏反应是散发的,而输液反应在某段时间内是集中发生的。如果不能去除诱发因素,则会持续发生。

3.从症状上分析:过敏反应多见于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诱发哮喘、过敏性休克等。而输液反应绝大部分表现为寒颤,体温骤升,一般出现于输液后30分钟至1小时内,有些可在15分钟内发生。寒颤往往是患者再次寻求医生的首发原因。过敏反应引起的药物热,发生比较缓慢,不停药则顽固。发生体温骤升的情况机率很低。

4.在不考虑个体差异的情况下,临床医生都有这样一个概念:有些药物比较容易过敏,有些药物则很少发生过敏。举个例子:同一个病人,第一次因感冒输液青霉素,出现皮疹,那么首先考虑过敏反应。第二次,因急性胃炎输液西咪替丁,过程中发生寒颤高热,那么首先考虑输液反应。所以顺着药物这个藤去摸瓜,也是比较有指导作用的。

药物过敏反应及其对策 篇3

常见的药物过敏反应,其主要症状包括皮疹,荨麻疹、皮炎,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过敏性休克。其中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所以患者在用药期问,必须对药物过敏反应保持高度的管惕。

下列药物均可引起过敏及应甚至过敏性休克,使用时必须加以注意。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苯巴比妥、眠尔通、氯丙嗪,安乃近、复方阿司匹林、吗啡、度冷丁、尼可刹米、普鲁卡因、阿托品,氨茶碱、咳必清、安络血,奎宁、黄体酮、催产素、胰岛素、抗毒血清、类毒素等。

药物过敏反应有以下特点:①除血清制剂外,以前均有用过该药的历史:②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于用药后4~20天机体即呈致敏状态,若再次应用同样药物就会发生过敏反应;③为可逆性反应,停药后症状可逐渐消退,再用同样药物症状又复发;④过敏试验阳在;⑤反应与药量无关,⑥反应与药理作用无关;⑦用抗过敏药治疗效果好。

由此可见,在怀疑自己发生药物过敏而考虑过敏源时,万万不可将过去常用的药物排除在外。一旦确定致敏源,便应防止再度接触,因第二次的过敏将会起病更加急骤。每次看病时,都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对什么药物过敏。杜绝乱用药物是预防药物过敏的最好方法,尤其在未明确诊断之前,不应盲目应用有特殊作用的药。应尽量避免反复间歇用药,这种用药方法既影响疗效,又易致过敏。对易过敏的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用前一定要做过敏试验。停用3天以上重用,还要重做过敏试验,千万莫存侥幸心理或图省事,以免招致严重的过敏反应。有些药物在化学结构上相似,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如链霉素和新霉索、异丙嚎和氯丙嗪、四环索和新霉素等,用药时应加以注意。对易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普鲁卡因等),用后病人应在医院停留15~30分钟,以观察有无过敏性休克发生,一旦发生也便予尽快抢救。

轻型的过敏反应,停用致敏药物,多饮糖,盐开水以加速排泄,服用扑尔敏、强的松等,即可治愈。重型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应它即送往医院治疗。

防治过敏反应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 1 调查材料

北京市延庆县境内所有散养及规模化养殖的奶牛。

1. 2 调查内容

包括奶牛的饲养现状、口蹄疫免疫情况、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症状及采取的救治措施等。

1. 3 调查方法

疫苗免疫后,对发生过敏反应的奶牛进行逐个临床检查,通过眼观判定是否有临床症状、流产产物以及死亡情况。对免疫口蹄疫疫苗后发生过敏反应的奶牛进行鉴定和分类记录。

2 调查结果

2. 1 奶牛饲养现状及免疫情况

2.1.1饲养现状

目前奶牛养殖小区规模约占63%,其余为规模场和散养户(见表1)。

2.1.2免疫情况

免疫措施:每年强制免疫口蹄疫O型-亚洲Ⅰ型二价灭活疫苗、口蹄疫A型灭活疫苗。规模养殖场按推荐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对散养家畜实施间隔4个月集中免疫,分别在3月份、7月份和11月份进行。犊牛90日龄初免,一个月后强化免疫。

免疫部位: 首选颈部下1 /3 处,免疫前局部用75% 酒精棉球消毒。免疫工作由包片兽医和防疫员具体执行。

疫苗选择: 口蹄疫O型- 亚洲Ⅰ型二价灭活疫苗、口蹄疫A型灭活疫苗均为国产。

免疫方法: 疫苗免疫接种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操作。

2. 2 发生过敏原因

2.2.1与动物个体有关

调查发现,相同的疫苗注射在不同的个体上,会表现出不同的过敏症状。尤其在围产期前后、疾病的潜伏期、体质较差的个体易发生过敏反应。

2.2.2与养殖方式有关

由于主要养殖模式为养殖小区,养殖规模小,生产方式及饲养管理水平不高,老龄牛及病弱牛没有及时淘汰,牛群结构不合理;忽视了奶牛的健康及福利,圈舍环境不佳,通风不良,夏季热应激,冬季寒冷;营养不合理,导致奶牛体质下降,免疫力低。因此,免疫应激易造成流产和死亡。

2.2.3与免疫技术有关

免疫人员在免疫前准备不充分,急救药品准备不足,或是免疫后没有及时观察奶牛的过敏反应情况,待畜主发现发生过敏反应并汇报后,已经错过了救治的最佳时机。除了急救之外,针对继发的症状未能做进一步的治疗。

2. 3 过敏反应症状

2.3.1急性过敏

严重过敏反应的奶牛,往往在拔出针头时发生。患牛停止采食,焦虑不安,流涎,频频排尿、排粪,四肢交替踏地,心率加快。眼睑、唇、乳房、肛门、外阴水肿或出现荨麻疹,有些牛全身抽搐、盗汗,突然卧地不起,肌肉震颤,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稍后皮肤冷湿,可视黏膜发绀。最严重者呼吸困难,鼻部流出泡沫性液体,口吐白沫,未来得及治疗即死亡。

2.3.2慢性过敏

奶牛精神沉郁,起卧困难,体温升高;食欲下降,前胃弛缓,瘤胃臌气,或发生水样腹泻;可见荨麻疹,全身皮肤有大小不等的硬块;眼结膜潮红、水肿,有的注射部位肿胀;怀孕奶牛流产,并伴有胎衣不下,产奶量下降,一般3~4 d后恢复。

2.3.3剖检变化

死亡病例剖检,可见胸腔积液;肺部瘀血、水肿,肺部和气管流出泡沫性液体;咽、会厌、喉部和气管水肿;支气管周围充血、黏膜下水肿;有时见肾脏出血。

3 防治措施

根据调查结果,从2012 年初开始采取了以下综合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3. 1 预防措施

3.1.1加强疫苗管理

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储存、使用。使用前详细查看瓶签说明,了解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用时充分振荡,使其均匀混合后才使用。

3.1.2减少奶牛应激反应

预防接种前做到不惊吓、不哄打接种动物;保定时动作不粗暴,尽量减小应激因素;注射时禁止打飞针;有条件的牛场提前1 d饲喂抗应激的药物,如维生素C、电解多维等。避免在天气过冷、过热时注射疫苗。

此外,免疫前详细了解奶牛的健康情况、年龄大小、是否怀孕或泌乳以及饲养条件的好坏等,同时询问畜主奶牛有无过敏史。如果有,一般先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再注射疫苗,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或者采取将疫苗多点多次进行免疫,先注射口蹄疫O型- 亚洲Ⅰ型疫苗,间隔1 周后再注射口蹄疫A型疫苗。在有条件的牛场,采用全场奶牛分批注射,即怀孕7 月龄以上的奶牛和出生3 月龄以下的犊牛暂免注射,但需做好补针记录。

3.1.3加强兽医技术人员的培训

严格按照疫苗要求的操作规程和剂量进行免疫,更换不同厂家生产的疫苗时,先进行小范围的免疫试验。严格执行消毒及无菌操作,注射器、针头、镊子应经过高压或煮沸消毒,每注射一头家畜更换1个针头。注射部位的皮肤用5%的碘酒消毒。

吸取疫苗时,瓶塞上固定一个消毒的针头专供取药液,吸液后不拔出,用酒精棉包裹,以便再次吸取。注射用过的针头,不能吸液,以免污染疫苗。

要求防疫员随身携带抗过敏药物。免疫后加强巡视,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现象,立即用肾上腺素进行抢救,并进行对症治疗。在注射疫苗后,要求包片兽医驻场观察1 周。

3. 2 治疗措施

3.2.1急性过敏的救治

对急性过敏的奶牛,应防止突然摔到,立即进行抢救。迅速皮下或静脉注射5 mg盐酸肾上腺素。症状严重者20 min后再注射1次;发生呼吸困难时,可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0.2~0.5 g或氨茶碱1~2 g;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500 mg。对于体温低、体质差的奶牛,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2 000 m L、25%的葡萄糖1 000 m L、5%的碳酸氢钠液500 m L、维生素C 50 m L、维生素B150 m L。急性症状缓解后继续观察,根据情况决定下一步采取的措施。

3.2.2慢性过敏的治疗

采用对症治疗法,调整紊乱的生理机能。呼吸道过敏引起肺脏水肿时,除注射肾上腺素和抗组织胺药物外,可用速尿(0.5~1.0 mg/k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40 mg(怀孕母牛禁用);静脉注射维生素C、维生素B1、10%葡萄糖酸钙(250~500 m L)。注射适量的强心药,如20%安钠咖20 m L。

消化道过敏引起瘤胃急性臌气时,采用胃导管或瘤胃穿刺缓慢放气,并灌服制酵剂,对于前胃弛缓、食欲下降的牛,可口服健胃消食散,配合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溶液500 m L、维生素C、维生素B1、葡萄糖酸钙( 250 ~ 500 m L) 。

对于有流产征兆的奶牛,肌肉注射黄体酮保胎。

4 推广运用

2012—2014 年,通过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降低了免疫对奶牛造成的应激作用,减少了奶牛过敏反应造成的死亡和流产数量,降低了对奶牛生产的影响。

4. 1 降低了过敏反应数量

2010—2011 年,平均过敏反应率为1. 33% ,而2012—2014 年采取综合性的防治过敏反应措施后,过敏数量显著下降,过敏率平均为0. 76% ( 见表2) 。

4. 2 降低了过敏反应损失

每次过敏反应发生后,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进行集中性的过敏反应鉴定和补贴。尽管政府在过敏反应发生后会对养殖户进行经济补偿,但这些补偿远远不能弥补奶农的损失,也正因为如此,导致每年的防疫工作愈发难以开展。

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后,过敏反应奶牛数量明显下降,奶牛因过敏反应造成的流产和死亡也明显减少,奶农的抵触情绪大大降低。

5 讨论

研究发现,过敏反应与动物过敏体质和应激反应有关,主要原因是体内免疫球蛋白Ig E过多。这种免疫球蛋白附着于血管周围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碱性粒细胞之上而使其致敏,遇到抗原就会发生较强烈的反应。奶牛口蹄疫疫苗免疫过敏反应经常见诸报道[2 - 4]。过敏发生原因较为复杂,与疫苗的质量、运输保存情况、注射方法、动物健康状况等因素都有关系。另外,气温与动物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天气过冷、过热均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过敏反应。因此要避免在早晚温度较低或者中午高温时间段进行疫苗注射。

加强奶牛场的管理,详细记录奶牛配种时间及怀孕天数,避免导致大龄怀孕母牛流产。规范免疫记录的填写,在发生过敏反应时要详细进行记录,为今后注射疫苗提供正确的依据。对于有过敏史的动物,在免疫之前肌肉注射肾上腺素等抗过敏药物。免疫后派专人监护,发现有过敏情况及时进行救治,从而降低奶牛死亡率和流产率。

参考文献

[1]倪关英,杨应川,才仁山德布,等.口蹄疫O、Asia-1型双价灭活疫苗对奶牛产乳量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07,34(10):92-93.

[2]余宝江,王群英.奶牛群发性口蹄疫疫苗过敏反应的救治[J].中国兽医杂志,2011,47(7):32.

[3]李广有.注射牛口蹄疫AsiaⅠ-O型双价灭活疫苗致死奶牛病例[J].中国兽医杂志,2007,43(7):74-75.

食物不良反应与食物过敏 篇5

通俗地讲,食物过敏是指人对食物产生了过分敏感、过分强烈的反应。但是,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食物过敏是人体对食物中抗原物质产生的由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因此,过敏反应需要与食物不良反应加以区别。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良反应是既有关系又有区别,简单地讲,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良反应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前者是食物不良反应中的一个部分。食物不良反应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凡是由食物,包括食物成分和食品添加剂引起的病症、副作用等都可称为食物不良反应。食物不良反应又分为毒性反应和非毒性反应,任何人只要食入足够量的食物都会发生反应。

食物不良反应的第一大类是食物的毒性反应,一般而言也即是食物中毒。食物中固有的毒素和食物被各种毒素污染后都可能引起食物毒性反应。例如,豆角就是一种因其内在固有的毒素而常引起人们中毒的食品。豆角营养丰富,口感好,是世界各国公众普遍喜食的蔬菜,但如果烹饪加工过程不当,就会引发豆角中毒。现有的研究表明,豆角中含有的血细胞凝集素、皂苷和蛋白酶抑制剂等毒性物质是导致人们食用后中毒的主要原因。

食物被各种有毒物质污染后引起的食物毒性反应就更为常见了。例如聚餐时的不卫生和食物搁置时间较长,常会导致沙门氏菌感染食物,引起食物中毒,表现为高烧和腹泻等症状。

食物不良反应的第二大类就是非毒性反应,这涉及到每个个体的遗传易感性。根据发病机制又分为食物不耐受(FI)和食物过敏(FA)。

食物不耐受与食物过敏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不涉及免疫机制,通常由消化酶缺乏所致,最常见的是乳糖不耐受。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中国人与西方人对牛奶的耐受不同。尽管牛奶成为中国人今天普通的食品,但是大多数中国人对牛奶还是不耐受的,有的人甚至不习惯闻牛奶的味,原因何在?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基因有差异,表现在缺少消化牛奶所必需的乳糖酶,后者又是由乳糖酶基因编码产生的。该种基因的不同与不同人种的进化、地理环境、物产以及所习惯的饮食内容和饮食方式有关。

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都不能消化牛奶。但随着乳品业的出现,早期欧洲人和游牧民族很快开始可以忍受牛奶,并逐渐进化出一种基因,能产生分解天然乳糖的乳糖酶。乳糖酶只有分解牛奶中的乳糖后,其中的单糖才能够通过小肠壁进入血液,为人体所吸收。如果人的小肠中没有乳糖酶或者其活力低下,乳糖就不能被分解,会原封不动进入大肠,并被大肠杆菌代谢,于是会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

但中国人、泰国人和朝鲜半岛居民较迟才出现游牧业,喝牛奶的时间较短,体内还没有形成能分解天然乳糖的乳糖酶基因,不能产生乳糖酶,因而难以消化牛奶。

所以,食物不耐受主要是由消化酶缺乏所引起的一种食物非毒性反应。

食物过敏的免疫机制

而食物过敏则是食物非毒性反应中的另一种,与免疫机制有关。还是以牛奶为例,可以说明过敏反应与食物不耐受的联系与区别。

牛奶中的一些蛋白质一般会被肠道的酶消化成氨基酸后再吸收,但也有一些微量蛋白质可以没有被消化就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这些蛋白质也就是牛奶中的过敏原。牛奶中含有多种牛奶蛋白,通常在30毫克以下甚至不到1毫克就可引起过敏。因而引起过敏反应的蛋白质的阈值较低。

具体的过程是,第一次喝牛奶后,牛奶中的某些蛋白质,例如β-乳球蛋白(是牛奶中的一种强过敏原),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E(IgE),后者与人体自身的肥大细胞和血清中的嗜碱性细胞结合而变为致敏细胞。这一过程叫致敏,但这时还不会产生过敏反应。

当人们再次接触牛奶中的这种过敏原时,过敏原就与致敏细胞上的抗体结合,损伤细胞膜,使细胞脱颗粒,并释放出颗粒内的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刺激胃肠道,引起腹痛、腹胀或腹泻;刺激呼吸道引起哮喘;如果出现在皮肤,则会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水分和红细胞,出现荨麻疹、湿疹。

当然,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所产生的症状与对牛奶过敏产生的症状有相似之处,如都有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但由于发病机制不同,需要区别对待,才能对症下药。牛奶过敏反应是人体对食物抗原产生的过敏反应,与免疫系统的反应有关。食物不耐受则是人体对某些食物的特殊成分无法适应所引起的,不存在抗体的介入,不会引起免疫应答,是一种非免疫性症状。而且,牛奶过敏除了上述症状外,还会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和湿疹、过敏性鼻炎、大便常带黏液和血等过敏表现。

饮用牛奶后如出现胃肠不适,应作“呼气氢试验”、尿半乳糖浓度检测,即可确定是否属于乳糖不耐受症。牛奶过敏时,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E抗体水平通常有很明显升高,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有了上述概念后,也就能了解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良反应的联系和区别。

如何应对食物不良反应

对于食物不良反应,当然首先是要防止食物的毒性反应,讲究卫生和科学的烹调方法,防止食物被污染是重要的手段。而防止食物的非毒性反应则可从防止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两方面着手。

以牛奶为例,如果是缺少乳糖酶对牛奶不耐受,可以喝其他饮料替代。例如选用发酵型奶,可以彻底解决乳糖不耐受问题,发酵型乳酸菌奶是利用优质的牛奶经过乳酸菌发酵后制成的,会产生大量对人体有益的乳酸菌和乳酸菌有益代谢产物。其次,也可以少量和慢慢饮用以及加热后饮用牛奶,这些方法都可减少对牛奶的不耐受症状。

如果是牛奶过敏,方法之一是改用其他食品来代替,如饮用豆浆,豆奶(它们是以黄豆为原料配制成的配方,既不含乳糖,也不含牛奶蛋白)。也可以改用其他代乳品,如羊奶、马奶、豆浆、奶糕及其他人工合成蛋白等等。

方法之二是,可试用牛奶脱敏法进行脱敏。对于幼儿,先停用牛奶两周(改用其他代乳品),然后用10毫升鲜牛奶喂一次,观察其反应,即使有些过敏反应,如果不是严重影响孩子健康的话,隔三天后继续喂牛奶15毫升,然后每隔三天喂鲜牛奶20~30毫升,如随着喂奶量的增加,临床症状减轻,则说明脱敏有效,可逐渐增加喂奶量,同时缩短进食时间,直至完全恢复原来的喂奶量。如在脱敏试喂过程中,孩子过敏反应未见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则需停止试用,改用其他代乳品喂养。

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牛奶脱敏试验也可采用这样的步骤,先少喝一些牛奶,20~30毫升,隔三两天,如无严重反应,再接着饮用。再过三两天,加大剂量,如50~100毫升,通过几个月的过程慢慢加大剂量可慢慢对牛奶脱敏。当然,如果是牛奶不耐受则此方法不适用。

第三个方法是稀释或改变牛奶中的致敏原。例如,在牛奶中掺一些豆浆就可能稀释牛奶中的一些蛋白致敏原。如果将牛奶煮沸则可能使一些蛋白质发生结构改变,从而减少其致敏的强度,也就减少了对牛奶的过敏。

另外,牛奶中所含的过敏原还可能引起交叉性过敏反应,这是因为两种或多种食物含有相同的致敏原,从而导致了不同的食物会发生相同的食物过敏反应。比如对牛奶过敏的人可能对羊奶、动物皮、肉与蛋类也过敏。同时,牛奶过敏也会增加对其他食物过敏的几率。因此,在试用其他代用品,如羊奶时,也要注意是否有过敏反应。

猪免疫过敏反应的应对措施 篇6

1 临床表现

表现为发烧、不食、精神萎靡、抽搐、口吐白沫等症状。急性的, 可在注射疫苗后数分钟, 很快出现呼吸困难、口流白沫、站立不稳、倒地抽搐、鸣叫呻吟、呕吐、可视粘膜、皮肤苍白、四肢冰凉、心率快而弱, 体温升高1~2℃、母猪流产等症状。如不及时抢救, 很快休克, 甚至死亡。

2 急救措施

2.1 正常反应

免疫接种后, 个别生猪会出现轻微的局部或全身反应。如注射部位轻微肿胀, 暂时性减食和精神沉郁等反应。这些均属于正常现象, 不需要经过任何处理, 2~3d后会自行消失。

2.2 急性反应

个别生猪在免疫后, 出现气喘、呼吸加快、眼结膜充血、全身发抖、口吐白沫、站立不稳、倒地抽搐等症状。应尽快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10mg/头, 或皮下注射10%盐酸肾上腺素1mL/头。严重的视病情缓解程度, 可在20min后, 重复同剂量再注射1次, 另肌注盐酸异丙嗪100mg/头。

3 免疫过敏反应的预防

3.1使用优质的疫苗

使用国家农业部定点厂家生产的疫苗, 非国家批准的非法产品, 免疫效果不确定, 且易造成免疫反应或免疫失败。

3.2科学的免疫程序

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母源抗体, 流行疫病、采取科学的免疫程序。规模户在常规经验免疫基础上, 可与当地畜牧兽医站联系, 定期送血清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科学免疫。散养户根据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制定的免疫程序实施免疫。

3.3严格疫苗的使用

按照说明书的操作要求, 规范免疫注射, 切忌片面追求效果, 而随意增加剂量。

3.4临床健康检查

临床上可通过视、触、问、叩、听、嗅等方法来诊断是否健康。不健康的生猪要避免防疫。另外, 环境因素如气体抵抗力下降、应暂停免疫,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胰岛素过敏反应2例 篇7

例1.女, 65岁。患糖尿病4年, 脑梗死半年, 近3个月血糖波动较大, 并出现进行性视力下降。既往无明显过敏史, 一直服用二甲双胍片, 1片/次, 每天3次;格列齐特片, 每次1片, 每天2次。查体:体温36.5℃, 呼吸22次/min, 脉搏80次/min, 血压120/80mm Hg。体质量指数21kg/m2。神清, 消瘦,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呼吸音清晰, 未闻及啰音。心界无明显扩大, 心率80次/min, 律齐, 未闻及杂音。腹部无明显异常。监测空腹血糖12~14mmol/L, 餐后血糖16~18mmol/L, 糖化血红蛋白8.5%。胰岛素抗体阴性;眼底检查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余实验室各指标均正常。诊断:2型糖尿病并 (1) 脑梗死; (2) 眼底视网膜病变。改用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 (预混30R) 早、晚各10U皮下注射, 血糖控制可, 但第10天开始注射部位于注射胰岛素后约30min出现皮疹, 并逐渐扩大, 伴瘙痒, 2~3h后消退。再次注射, 反复出现。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为0.58×109个, 考虑:人胰岛素过敏, 停用人胰岛素, 再次改用上述口服药, 并根据血糖调整口服药剂量, 直至2周后血糖平稳控制, 未再出现上述皮疹及瘙痒。

例2.男, 56岁。发现血糖升高半年, 肝功能损伤1个月, 出现皮疹伴瘙痒半个月入院。患者自1个月前发现肝功能异常后, 改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早、晚各12U皮下注射, 血糖控制尚可[1]。但注射胰岛素约2周左右, 注射部位出现红色风团样皮疹, 伴瘙痒, 持续4~5h消退, 次日注射后再次出现, 并逐渐加重, 伴恶心、呕吐少许胃内容物, 不含胆汁, 但无明显呼吸困难、休克等表现。既往体健, 无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6.5℃, 呼吸22次/min, 脉搏86次/min, 血压130/70mm Hg。体质量指数24kg/m2。神清, 头颅五官无明显异常, 双肺呼吸音清晰, 未闻及明显啰音, 心界无扩大。心率80次/min, 律齐, 心音有力, 腹部平软, 肝、脾未触及。入院血糖7~8mmol/L, 胰岛素抗体阴性, 糖化血红蛋白6.5%。血生化提示:谷氨酰转移酶 (GGT) 95U/L (<48U/L) , 其余各指标均正常。注射部位出现红色风团样皮疹, 周围有硬结, 伴瘙痒。局部皮肤有点状破溃, 可见少许渗出液。考虑:胰岛素过敏反应 (门冬胰岛素30过敏) 。入院后立即给予10%葡萄糖酸钙20ml+0.9%氯化钠注射液 (NS) 100ml和0.9%NS 150ml+维生素C 3.0g静脉滴注及异丙嗪25mg肌内注射等抗过敏治疗, 症状逐渐好转。皮疹消退, 改用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后未出现上述情况。

讨论

胰岛素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 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低血糖、胰岛素水肿和体质量增加。引起胰岛素过敏反应者并不多见, 特别是使用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治疗的患者。本文报道人胰岛素过敏和胰岛素类似物过敏各1例。其过敏反应产生的机制目前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胰岛素制剂中的污染物、延迟剂或胰岛素本身引起的免疫应答有关。当胰岛素注入人体后, 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对其发生免疫反应, 此种反应与个体差异和免疫功能强弱有关。通常过敏反应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2种, 轻者只需采用局部抗过敏治疗, 而重者则需全身抗过敏处理, 甚至需抗休克治疗。本文2例过敏反应少见, 但反应轻微。人胰岛素过敏者仅给予局部处理, 更换胰岛素为口服药即可。而类似物过敏者症状稍重, 给予局部处理及全身抗过敏治疗。通常动物胰岛素含杂质蛋白, 过敏反应较人胰岛素多。而胰岛素类似物的免疫反应源性较人胰岛素低。故过敏反应较人胰岛素少。临床工作中若遇到对多种胰岛素均过敏, 而又需使用时, 必须进行脱敏治疗。

参考文献

药物过敏反应的预防和护理 篇8

关键词:药物过敏,休克,预防,护理

药物过敏反应是某种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抗原-抗体复合反应。这种过敏反应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及用量关系不大[1]。常见的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药、血液制品和某些中草药制剂等, 给过敏体质的人应用都可以发生过敏反应, 不同的给药方法, 发生过敏反应的症状亦不同。临床用药发现, 任何药物都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尤其中药制剂, 如硫普罗林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一旦发生过敏反应, 轻者皮疹、荨麻疹、发热, 重者哮喘、神经血管性水肿, 甚至过敏性休克死亡。所以, 对药物过敏反应的预防、抢救和护理越来越重要。

1 预防和预后

药物过敏与性别、年龄、遗传、过敏和变态反应体质及其特异质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要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明确引起本病的原因, 进行有效地预防。详细询问过敏史, 对过敏体质者切忌滥用、过用药物, 需皮试的药物要认真做好皮试, 皮试液现配现用;首次用药要观察15~20min, 在更换批号和生产产家时应重新皮试, 阳性者应在病历的醒目位置做好标记, 并交代患者及其家属对某种药物的过敏及其利害关系, 以免再次接触;尽量不使用阳性药物, 如非用不可, 可采用脱敏注射, 但必须在抗组胺药的保护和护士的密切观察下执行;过敏体质的患者在使用易过敏药物前, 可先给抗组胺药预防过敏;尽量口服给药, 减少注射用药;临床中发现易过敏药物和中成药制剂, 应使用精密输液器输液, 滤去易引起过敏的杂质。对于预后, 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发生的过敏反应, 越迟者预后越好, 如发生闪电式的过敏性休克, 往往预后较差。有冠心病的病人在发生过敏性休克后, 常易并发心肌梗塞。神经系统症状明显者在发生过敏性休克后, 常遗留脑缺氧后的各种并发症[2]。

2 护理

2.1 立即停药, 平卧或头低脚高, 皮下注射0.

1%肾上腺素0.2~0.5mg, 并更换输液管路, 妥善保存剩余药液, 以备做生物学监测检查。

2.2 改善缺氧症状,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暖, 给予低流量吸氧, 头偏向一侧。

如有呕吐物应及时清除,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 呼吸抑制时应遵医嘱给予人工呼吸;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 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 必要时配合施行气管切开。如有心脏骤停, 立即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心肺复苏的抢救措施。

2.3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必要时给予锁骨下深静脉穿刺, 以便快速补充血容量。

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强的松龙静脉注射, 如血压偏低, 遵医嘱应用晶体液静脉滴注, 多巴胺微量泵泵入维持血压;应用氨茶碱解除支气管痉挛, 必要时给予呼吸兴奋剂;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4 病情观察过敏反应发生后,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 若无其他不良并发症, 一般至少要观察24h。

同时, 注意观察神志、末梢循环、尿量及皮肤、心、肝、肾等功能变化。如有高热, 给予冰袋物理降温, 冰袋置于前额、腋窝及腹股沟等处, 并给予35%~50%酒精及温水擦浴, 遵医嘱给予降温药物处理。

2.5 心理护理患者神志清楚, 出现恐惧、焦虑心理。

护士应关心、体贴、安慰患者, 告知患者及家属发生过敏反应的情况, 并记住此种药物的名称、化学成分和同类药物的名称, 嘱患者多休息, 安心配合治疗。

2.6 做好抢救工作的护理记录, 防范医疗纠纷按新的《医疗事故处

理条例》及举证责任倒置实施, 一切医疗护理行为均应准确、全面、真实地记录[3], 在抢救之后6h之内完成抢救记录。在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时, 应强调禁止再次使用此类药物, 建立一张药物过敏卡交付患者, 并上报药剂科, 追踪生物学检测结果, 以除外细菌感染或无菌操作不严格所致。叮嘱患者以后每次就诊时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有利于用药参考。

随着新药的开发利用, 滥用、错用、大剂量及长疗程用药, 药源性疾病显著升高, 医生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护士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 避免重用致敏药物, 熟悉药物的药理特性、不良反应, 掌握药物作用和配伍禁忌, 现配现用, 也要了解少见及特有不良反应, 在使用中成药和血液制品前后应用0.9%氯化钠静脉滴注冲洗输液管, 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机会。首次使用, 尤其是在前30min应加强巡视, 随时备好0.1%肾上腺素和抗组胺药物, 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一旦有不适, 立即停药, 及时报告医生。发生过敏性休克时应积极配合抢救, 多数患者可转危为安。

参考文献

[1]陈艳萍.浅谈药物的过敏反应[J].家庭医学 (新健康) , 2008, (08) .

[2]杨建华, 王松芝, 曼苏尔.345例药物过敏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1, (08) .

药物交叉过敏反应1例分析 篇9

患者, 男, 56岁, 因近期体检确诊为2型糖尿病第3期, 口服格列喹酮 (糖适平, 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60mg/次, 每天3次;阿卡波糖 (拜糖苹, 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 50mg/次, 每天3次, 2d后周身散在皮疹, 随来我处就诊。查体:T 36.5℃, P 86次/min, R 18次/min, BP 138/88mm Hg (1mm Hg=0.133kPa) 。周身皮肤可见散在丘疹, 双肺呼吸音清, 经追问病史曾有磺胺药过敏史。

讨 论

药物交叉过敏是指患者已经对某一种药物发生了过敏反应, 以后使用在化学结构上与首次发生过敏的药物相似的另一种药物发生的药物过敏反应。

常见的有交叉过敏反应的药物是:磺胺类抗菌药物与二甲双胍片、甲苯磺丁脲片、氯磺丙脲片等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红霉素与麦迪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四环素与美满霉素、强力霉素等药物;庆大霉素与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异丙嗪、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等;萘普生、吲哚美辛、双氯芬酸与阿司匹林等均存在交叉过敏反应[1]。

磺胺类药物含有一个化学基团, 即对氨基苯磺酰胺, 该患者对磺胺药有过敏史。格列喹酮中也含有对氨基苯磺酰胺基团, 所以患者服用含有此类化学基团的药物时会发生药物交叉过敏。

服用药物所引起的过敏反应可发生在用药瞬间、用药后数小时或几天, 轻则会发生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胸闷、呼吸困难、心悸、出冷汗、恶心、呕吐、紫癜等症状, 重则还会损害肝脏、肾脏、大脑, 特别是过敏性休克可危及生命[2]。而药物之间的交叉过敏反应更具专业性、隐蔽性, 需要临床医师、药师在药品使用前认真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严格执行药物使用禁忌;提高安全意识和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更新药理知识, 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罗英儒, 叶春玲, 吕燕青.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及预防[J].广东药学, 2000, 10 (6) :10-13.

利多卡因致过敏反应1例 篇10

病历资料

患者,男,13岁,维族,体重30kg。以“右腹股沟斜疝”收住院。术前访视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患儿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常规无创血压及氧饱和度监测,测血压120/70mmHg,心率100次/分,SPO2 98%。右侧卧位行L2~3硬膜外穿刺,穿刺顺利,头向置管,置管通畅,回抽无脑脊液和血,给予1.5%利多卡因试验量3ml,5分钟后无不适,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均无异常,首次给予负荷量5ml 1分钟后,患儿出现惊厥、全身抽搐,呼吸急促,呈抽泣样呼吸,测血压100/60mmHg,心率120次/分,氧饱和度85%立即无创加压面罩给氧,同时静推安定8mg,地塞米松5mg。20分钟后患儿呼吸平稳,抽搐停止,测血压110/70mmHg,心率100次/分,氧饱和度98%,改为低流量持续面罩吸氧30分钟后患儿完全清醒,问答自如,询问患儿家长既往无特殊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家族遗传史,考虑手术安全,暂停手术,患儿回病房。次日访视患儿,神志清楚。活动自如。

讨论

利多卡因的不良全身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一旦发生应用时抢救,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过敏性休克必须立即就地搶救,病情恢复后再留观;②对惊厥患者及出现呼吸困难者可用安定;③对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患者出现呼吸停止或呼吸抑制应做辅助呼吸,如呼吸不恢复应做气管内插管,改善通气,纠正缺氧;④血管性水肿患者发生声门水肿经抢救不能缓解并出现严重窒息时必须立即做气管切开。

本例患者应用利多卡因,且药量少,注射器回抽后未见血液,注射6分钟后出现呼吸困难、惊厥,抽泣样呼吸等症状。考虑为利多卡因过敏引起的偶发高敏反应[1]。使用安定后病情得到缓解。局麻药引起的变态反应并不多见,一般认为酰胺类局麻药(如利多卡因)引起过敏反应比酯类局麻药(如普鲁卡因)罕见。因酯类局麻药及其代谢产物能与免疫球蛋白E结合形成半抗原,而酰胺类不能形成半抗原,但酰胺类所含有的防腐剂对羟苯甲酸盐的分子结构与普鲁卡因极为相似,可形成半抗原[2],成为过敏反应的一个潜在因素。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具有起效快,弥散广,穿透性强,使用前无需做药敏试验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外科手术和急诊清创缝合术中,但有极少数患者使用该药后出现过敏反应,故在麻醉中应高度警惕[3]。术前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认真查看药物的出厂日期及批号,药物制剂混浊、杂质多,易引起过敏反应。用药前应常规做过敏试验,对有过敏史的患者,局麻时应在利多卡因中加入适量地塞米松,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操作中要注意回抽无血后再注射,麻醉医生更应熟悉该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方法,以便做到有备无患。

参考文献

1黄盛辉.实用硬脊膜外腔神经阻滞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2—43.

2郑斯聚,段世明.麻醉药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110.

红霉素致过敏反应1例 篇11

患儿女, 8岁, 高热3 d, T39.2℃, P102次∕min, R30次∕min, 体重21 kg, 神志清, 咽部充血, 听诊左肺底部少量湿啰音, 门诊诊断:支气管肺炎。给予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0.5 g加入5%GS500 ml中静脉滴注, 第一天滴注完后无任何不适, 第二天滴注约20 min后, 患儿自觉耳后瘙痒, 发现耳后出现片状红斑, 未予处理, 继续滴注, 密切观察, 颈部、胸部、背部、腹部相继出现红斑, 连接成片, 有的红斑中心出现白色不透明小疱, 患儿瘙痒难忍。立即关闭调节夹, 更换0.9%NS静脉滴注, 嘱患儿勿搔抓。约10多分钟后, 瘙痒减轻, 30 min时红斑已开始消退, 约1.5 h红斑褪尽。患儿既往曾滴注过红霉素, 无任何反应。

2讨论

上一篇:CASS测量软件下一篇:交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