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的特征

2024-10-05

化学反应的特征(共15篇)

化学反应的特征 篇1

硒是一种稀有的分散元素, 同O, S, Te, Po有类似的物理、化学性质。硒有6种稳定的同位素和2种放射性同位素, 5种同素异形体。硒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在常温下于空气中慢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硒 (黄硒矿Se O2) , 加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在一定温度下可被水氧化。与金属及氢化合时表现为-2价, 而与氧化合时则表现为+4价和+6价。

通常讲硒的分布指在自然界岩石、土壤、大气、水、食物 (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 中硒的含量和状态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各种环境介质受到不同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测量方法和仪器精度的限制, 使硒的含量分布和状态水平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种环境介质中, 由于成分和组构的复杂性其赋存的硒也不相同。尽管硒广泛分布于地壳中, 但并不丰富, 其丰度仅为0.05~0.09μg/g。

2 岩矿石中的硒

硒在地表的各类岩石中硒分布极不均匀。据统计, 变质岩硒的含量最高, 其次为沉积岩, 最低为岩浆岩。但在每一大类岩石中, 不同岩石类型硒的含量亦不相同。在火成岩中, 因硒和硫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 硒常以硫化物为寄生载体。硒在高温热液阶段不构成独立矿物, 只有在低温热液阶段, 当硫明显不足时才生成为数不多的硒矿物, 与方解石、赤铁矿等共生, 但规模都较小。在沉积岩中硒均来自火成岩、变质岩风化, 或沉积岩再风化的产物。硒在页岩中的含量约占地壳总量的40% (黑色岩系) 。

在我国已发现多处硒含量高的地区。其中湖北恩施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的沉积型Se独立矿床[2]。据宋成祖 (1989) 的研究表明, 该地区Se的含量可高达8 390×10-6。1998年在陕南紫阳发现两处高硒区, 赋存于下寒武统鲁家坪组碳硅板岩中平均20×10-6;下志留统大贵坪组碳质板岩及含硅石碳中平均为12×10-6, 异常面积巨大[3]。同时在一些砂岩型铀矿中也发现了硒的富集。如新疆伊犁盆511矿床中169个砂岩铀矿石及其近矿围岩中平均含量达45.59×10-6, [4]内蒙巴音戈壁盆地塔素砂岩型铀矿矿石中硒的含量为42.4×10-6~618.6×10-6。[5]

3 土壤中的硒

土壤中硒的来源有成土母质、化学肥料、大气沉降、人畜粪便、灌溉水、污泥、农用石灰、农药、飞尘、机动车尾气等。主要来自于成土母质, 而土壤表层硒主要是母质风化和植物富集的结果, 土壤中硒可以以不同价态存在。最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是Se O42-, 即硒酸盐, 其次是Se O32-, 即亚硒酸盐类以及有机态硒。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硒国家之一, 缺硒土壤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3以上。如张家口克山病地区, 土壤硒经实验测试结果显示克山病重病村, 土壤有效硒的含量在 (0.026~0.079) mg/kg之间变化, 平均为0.044 mg/kg[6]。远远小于缺硒地区的标准0.125 mg/kg。也有硒含量相对较高的地区, 如贵州开阳地区研究表明, 187个剖面的表层土样含硒量均值为3.261±0.220mg/kg, 是地壳中硒丰度的3.4-27倍[7]。

4 植物、水和大气中的硒

植物根据对硒的吸收能力可分三类:原生蓄硒植物、次生蓄硒植物和非蓄硒植物, 这类分类方法由Rosenfeld和Beath提出。原生蓄硒植物仅生长在高硒土壤中, 硒含量高达几千μg/kg;次生蓄硒植物分布不固定, 可达几百μg/kg, 非蓄硒植物即便生长在高硒土壤中期含量也不大, 一般不超过30μg/kg, 其生长周期较短。在各类谷类中小麦最高, 水稻最低[8]。

水是硒迁移和沉淀的主要介质。天然水体中硒主要来源于对岩石硒的萃取、土壤淋滤、大气降尘、生物体腐解和工业污水的排放, 一部分硒进入河流后为沉积物所固定并随着沉积物推出循环。其余部分流入海洋, 沉积于海底形成沉积岩;也可以被海生动植物所利用。一般海水含硒来那量为4~6μg/kg, 河水含硒量为0.5~10μg/kg;低硒地区河流中水的硒含量低于0.1μg/kg, 高硒地区河流中水的硒含量可高达50μg/kg, 通常饮用水中硒含量较低, 在1μg/kg以下, 对人体的总摄入量影响不大。其中饮用水标准的上限值中国和美国、原苏联、欧洲共同体规定的基本相同。

大气中的硒主要来源火山爆发释放的挥发性硒, 动植物、土壤、沉积物及尘土中的微生物代谢释放出的挥发性硒和有人类燃煤油等释放的硒。空气中的硒主要以气溶胶状态和气态存在。硒在大气中的浓度一般较低, 通常立方米大气中仅为几个毫微克, 不构成危害。美国规定的限值为0.2mg/m3, 日本为0.1mg/m3, 我国目前尚无规定。

5 人体中的硒

人体内硒的总量仅有几毫克, 体内组织含硒一般不超过1.0μg/g, 体内硒浓度直接与饮食硒摄入量有关, 摄入量多或少可分别引起动物和人体出现中毒症和贫乏症[8]。

5.1 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

克山病大骨节病尽管性质完全不同, 但它们在我国东北、西北常共处于同一病区。据徐光禄、苏引等研究结果, 病区生态环境和病体中都缺硒。病区粮食、人血、人发、人尿中都低硒。目前还不能完全证明病因是单纯性缺硒。然而, 硒补充能够预防克山病, 提高人体硒水平对预防大骨节病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硒及其化合物都有毒性, 但元素硒毒性较小, 硒对人体的危害与砷相似, 但毒性大于砷。它在人体中有明显的蓄积作用, 引起慢性中毒。不仅脱发、脱指甲, 而且可损害肝脏和骨髓的功能。Smith等报道肠胃病、黄疽、皮肤色素沉着过度、指甲变化、坏齿、不定的关节炎、头晕和疲劳等与尿硒高有关。

5.2 硒对人体健康的保护作用

饮食中硒的可降低有机Hg和无机Hg的毒性, 对目前已知进入人食物链的各种鱼类普遍具有高Hg水平来说, 是具有潜在重要意义的发现;Se还可降低Cd的毒性, 包据动物中由Cd引起的高血压症。Se还具有抵抗臭氧、电离辐射、苯、四氯化碳、百草枯、多氯化联苯和磷酸甲苯脂的潜在防护作用, 当Se与维生素E叠加时还将发挥更大的保护作用。

结束语

人作为环境的主体, 以上基于硒对环境的影响, 结合人体对硒的吸收、储存、转化、代谢等规律, 科学地确定硒的安全值应是今后硒研究的重要课题。硒和人体健康关系需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决速、准确的分析方法;需要改进环境 (水、空气、食品等) 监测系统, 研究硒对汞、镉和砷的毒性影响;研究环境中硒的天然和工业散发及其循环, 确定长期低浓度硒协同环境中其它元素对动植物系统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涂光炽, 高振敏, 胡瑞忠等.分散元素地球化学及成矿机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郑翔, 钱汉东, 吴雪枚.湖北恩施双河硒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高校地质学报, 2006, 12 (1) :83-92.

[3]黎敦明.紫阳地区微量元素特征及富硒家作物开发建议[J].陕西地质, 1999, (1) :67-73.

[4]王正其, 潘家永, 曹双林, 等.层间氧化带分散元素铼与硒的超常富集机制探讨-以伊犁盆地扎吉斯坦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为例[J].地质论评, 2006, 52 (3) :358-362.

[5]潘家永, 刘成东, 等.塔里木素砂岩型铀矿中硒矿物的发现与意义[J].2009, 29 (1) :44-48.

[6]葛晓立, 等.张家口克山病地区土壤硒的地球化学形态研究[J].岩矿测试, 2000, 19 (4) .

[7]李娟等.贵州开阳地区土壤中硒的地球化学特征[J].土壤通报, 2004, 5 (5) :579-582.

小议化学反应原理教学特征的把握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58-01

化学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选修模块之一,该内容与必修模块相衔接。它揭示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化学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进行应用的基础。虽然教材中讲述的关于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较为基础,却包含着学科中反应原理的基本特征。只有把握了这些特征,教师才能透彻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广度,从而合理安排教学方式。准确把握这些特征,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一、化学反应原理的严谨性需要教师对概念有正确的理解

在化学反应原理中包含着许多概念,全面理解这些概念并辨清它与相近概念的异同,才能深入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课堂运用时才能避免因为混淆而产生科学性错误。如我们只有理解和区分了“物质的稳定性”和“物质的反应活性”的概念,才不会认为物质的不稳定性与反应活性是一致的;只有认识了化学反应的“热力学顺序”和“动力性顺序”,理解化学反应的先后只是一种为了研究的方便而进行的人为处理方法,才不会出现根据反应物的性质推断混合物中反应的先后顺序的错误做法;只有分辨了“电极”和“电极反应物”的概念,才不会得出“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与一种能导电的非金属)作电极”是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一的错误结论。可见,教师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相关概念,才能保证教学的严密性。

二、反应原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需要教师有复杂的思维

化学反应原理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化学反应过程及化学变化,而在变化中会包含很多种物质。除了研究物质的变化,教师还要探讨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反应速率、方向、限度等问题,这些因素之间既联系又制约。这种研究对象的复杂性,需要教师在研究和应用化学反应原理时,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碘在淀粉中显示的颜色,不仅受到I-浓度大小的影响,还与反应时的温度、溶液的酸碱度、淀粉链的长度等有关。再如,一块看似均匀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我们可能会观察到局部反应较为剧烈的情况,这是因为从热力学的角度看,同种金属单质的热力学活动性是相同的,但其动力学活动性则不一定相同,因为金属的动力学活动性不仅与其组成有关,还与晶体构型、晶体内部的局部结构有关。因此,在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中,教师如果一味地为了浅显易懂,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势必会产生科学性错误。教师应该用联系的、发展的、运动的思想来研究化学反应原理。

三、反应原理研究内容的适用性需要教师基于真实的情景来解决问题

化学反应原理虽然属于学科中的理论知识,但是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却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研究的动力来自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一旦其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必将对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化学反应原理的这种应用性特点,决定了运用这类知识解决生产生活问题时,一定要基于真实的情景。但是真实的情景是很复杂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作用,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比如在分析温度对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影响时,我们必须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从多方面去思考,不能单一地从某一角度去考虑。比如一些有气体参与的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虽然升温能加快反应速率,但升温会使气态反应物的溶解度降低,因此反应的转化率不一定能提高;还有一些热稳定性差的物质,如过氧化氢、碳酸氢盐、硝酸等,有这些物质参与的溶液中的反应,一般不能在高温下进行。同样,具体的反应还要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比如在溶液中,Na跟KCl是不可能发生置换反应的,但在熔融状态下这一反应却可以进行;再如酸制酸的反应,我们经常讲强酸制弱酸,但这一规律对氧化还原反应是不适用的。因此,教师教学时切勿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四、反应原理研究层次的多元性需要教师从多角度、用多种方法加以研究

物质的变化具有复杂性和关联性,教师要揭示化学反应原理就必须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实验等手段获取现象,通过现象提出假设,通过理论分析解释假设,通过综合研究得出结论。不仅要用理论来引导实验,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不仅如此,教师还要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原因,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其变化,还要从微观上探究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比如对于质量守恒定律,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粗略地探究,还能从化学史的分析来进行说明,还可以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等多角度入手加以研究。再如,对于Cl-可以加快金属单质与酸的反应的解释,我们可以从活化金属说、破坏氧化膜说、与金属离子配位说、桥连转移电子说等多个角度研究并得出结论。通过多角度地对反应原理进行研究,可以使问题和结论愈加清晰。

总之,教师在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的时候,必须针对具体的应用场景,综合多种因素,进行发散思维,用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这对化学反应原理教学的顺利实施,以及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核心的基本原理都是大有裨益的。

化学反应的特征 篇3

重庆冬季大气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征

利用2001-重庆冬季大气气溶胶粒子观测资料,分析了气溶胶粒子的数浓度、质量浓度、谱分布、化学元素组成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重庆冬季大气气溶胶数浓度与我国其他大城市处于同一水平,大于0.3 μm气溶胶粒子的`平均数浓度为225.3个/cm3(最大337.8个/cm3);冷空气入侵和降水是局地气溶胶的主要清除机制,雾的存在可以显著地改变气溶胶数浓度的一般日变化规律;PM10占TSP(Total Suspended Particles,总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的60%~80%;人为污染元素S、Zn、As、Pb等在细粒子中富集较高.

作 者:朱彬 马力 杨军 李子华 曾祥平ZHU Bin MA Li YANG Jun LI Zi-hua ZENG Xiang-ping  作者单位:朱彬,杨军,李子华,ZHU Bin,YANG Jun,LI Zi-hua(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系,江苏,南京,210044)

马力,曾祥平,MA Li,ZENG Xiang-ping(重庆市气象局,重庆,401147)

刊 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年,卷(期):2006 29(5) 分类号:P402 关键词:重庆   大气气溶胶   物理、化学特性   气象条件  

化学反应的特征 篇4

影响四会沙糖桔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地球化学特征

摘要:四会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沙糖桔产区,重点对威整、地豆和江谷三处沙糖桔园进行了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采集了沙糖桔园表层土壤以及沙糖桔叶、果实以及配套根系土样品,实测了营养、有益和有害元素.通过计算沙糖桔各部位元素吸收系数、果实品质与根系土营养元素的`相关性,获知影响沙糖桔生长及果实品质的特征元素,它包括常量组分SiO2、Fe2O3、MgO、K2O、CaO、OrgC、Na2O和微量元素S、B、V、Co.最后通过分析特征元素在评价区分布状况,获知种植沙糖桔理想区域为泥盆纪地层分布区.作 者:朱鑫    窦磊    黎旭荣    ZHU Xin    DOU Lei    LI Xu-rong  作者单位: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广州,510080 期 刊:地质学刊   Journal:JOURNAL OF GEOLOGY 年,卷(期):, 34(2) 分类号:X825 关键词:特征元素    内在品质    营养元素    沙糖桔    地球化学特征    广东四会   

化学反应的特征 篇5

南岭西段永和―太保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环境

永和-太保花岗岩体主要为钙碱性石英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在超单元中从早期单元到晚期单元的岩浆演化序列中,岩石类型具有由钙碱性向偏碱性演化的特征;各单元岩石中微量元素含量随着元素相容性程度的升高而减少,整个超单元Ba、Nb、Sr强烈亏损,Rb、Th较为富集,显示出自早期单元到晚期单元部分熔融程度逐渐下降的演化趋势;岩体为轻稀土富集型,稀土元素分布曲线呈较弱的Eu负异常,轻稀土元素斜率较大,而重稀土较为平坦,具有挤压型构造环境的`特点.结合永和-太保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南岭构造带的演化,确认该花岗岩体形成于加里东期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期,应力体制处于火山弧向同碰撞转换的挤压构造环境.

作 者:鲁学悟 FENG Zuo-hai 郭俊刚 YANG Feng LU Xue-wu FENG Zuo-hai GUO Jun-gang YANG Feng  作者单位: 刊 名:世界地质  ISTIC英文刊名:GLOBAL GEOLOGY 年,卷(期):2008 27(2) 分类号:P595 P541 关键词:花岗岩体   地球化学   大地构造环境   永和-太保   南岭  

景德镇外销青花瓷的化学组成特征 篇6

青花瓷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陶瓷品种之一,它是以钴料在生坯上绘画,上釉一次烧成后呈现白底蓝色彩饰的釉下彩瓷器,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可以说青花瓷自其诞生就与外销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一经出现,又反过来促进了中外经济、技术、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尤其是在郑和下西洋以后,青花瓷大量外销,几乎遍及亚、非、欧和美各洲[1],其独特魅力为世人所珍爱。中国青花瓷器,尤其是景德镇外销青花瓷是中外技术、文化交流的结晶,在它身上闪烁着中外技术、文化交相辉映的异彩,在各种瓷器中它是中外技术、文化交流最明显的历史见证[2]。

对于我国早期外销青花瓷,国内学者从20世纪上半叶就开始给予关注,相继发表了一些有关外销青花瓷研究的论文、著作,并几度掀起研究的高潮[3,4,5]。但由于受考古发掘进展和资料、早期相关技术条件的限制等原因,有关景德镇外销瓷的研究内容,尤其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从陶瓷材料学的角度,对这一时期外销青花瓷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实验有针对性地选择了26件景德镇万历和康熙时期外销青花瓷样品,并分别对其胎、釉、青花的化学组成进行测试和分析,初步探明了万历和康熙时期景德镇外销青花瓷的时代特征,为完善和丰富景德镇青花瓷的断源断代元素组成数据库提供了科学依据。

1 实验

采用美国EDAX公司生产的Eagle-Ⅲ型能量色散X荧光分析仪对26件景德镇外销青花瓷,其中包括7件万历时期和19件康熙时期外销青花瓷进行了胎、釉和青花的化学组成分析,研究结果将为探明景德镇外销青花瓷的时代、地域特征,为外销青花瓷的断源断代,及青花瓷的断源断代提供科学基础。实验结果如表1-3。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景德镇外销青花瓷胎的化学组成特征

根据表1中景德镇外销青花瓷胎的元素组成测试结果,计算得出了其Si O2/Al2O3摩尔比和碱(土)金属元素RO(R2O)的摩尔含量,并将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所得结果如图1。图1结果表明,万历外销青花瓷胎的元素组成基本处在高硅高熔剂区域,而康熙外销青花瓷除10号(即kx-wx-03)样品外,胎的元素组成可分为两类:一类分布在高硅高熔剂区;一类分布在低硅低熔剂区。此外,万历外销青花瓷胎的元素组成分布较为分散,而康熙外销青花瓷虽然分处在两个区域,但各区域内相对较为集中。从万历时期外销青花瓷胎元素组成特征也可看出,部分样品的Al2O3含量和RO(R2O)含量已经接近于康熙时期的第二类区域,呈现出了一种向清初过渡的趋势,表明胎用原料中高岭土用量的不断增加。这就说明景德镇外销青花瓷胎配方的演变规律和以前古陶瓷研究专家提出的景德镇历代瓷胎配方的变化规律是相同的。

注:图1-3中,1-7为万历外销青花瓷样品,编号对应为wl-wx-01…wl-wx-07;8-26为康熙外销青花瓷样品,编号对应为kx-wx-01…kx-wx-19

2.2 景德镇外销青花瓷釉的化学组成特征

景德镇万历和康熙时期外销青花瓷釉的元素组成,及根据组成结果计算Si O2、Al2O3和RO(R2O)的摩尔量所得结果,均列于表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万历外销青花瓷釉中Ca O的含量明显高于康熙时期,而当时釉中Ca O主要来自釉灰,可见,明代万历外销青花瓷釉中所用釉灰量要大于康熙时期。

根据表2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所得景德镇外销青花瓷釉组成分布如图2所示。从图2可看出,除8号样品外,景德镇万历和康熙时期外销青花瓷釉可明显区分为两类,万历时期外销青花瓷主要分布在高熔剂低硅区域,而康熙时期外销青花瓷则主要分布在低熔剂高硅区域。表明,康熙时期外销青花瓷釉的成熟温度已较万历时期有所提高,这与康熙时期瓷胎中氧化铝含量普遍提高,而熔剂原料普遍降低,将会提高胎体的成熟温度是相对应的。可见,古代陶瓷匠工为了更好地适应胎体烧成温度的提高,得到质量更加精美的陶瓷制品,也适当地对釉料的组成配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2.3 景德镇外销青花瓷青花的化学组成特征

景德镇万历和康熙时期外销青花瓷样品青花的元素组成,如表3所示。根据测试结果,计算得出了Mn O/Co O、Fe2O3/Co O摩尔比和RO(R2O)的摩尔含量,所得结果也列于表3。

图3表明,万历外销青花瓷青花的组成分布较为分散,尤其是MnO/CoO、Fe2O3/CoO摩尔比波动较大,但普遍RO(R2O)的含量明显高于康熙时期。而康熙时期的外销青花瓷中除个别样品(8,11号)外,青花元素组成分布非常集中,其中MnO/CoO在2.57-3.59之间、Fe2O3/CoO在0.85-2.57之间。与国产钴土矿化学成分对比,发现康熙时期青花组成与浙江钴土矿较为接近[6],这一点也证实了唐英在《陶冶图编次》中有关“瓷器青花,霁青大釉悉籍青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二府所属诸山……”的记载。

3 结论

1)万历外销青花瓷胎组成比较分散,主要处在高硅高熔剂区域,而康熙外销青花瓷胎的元素组成可分为两类:一类分布在高硅高熔剂区;另一类分布在低硅低熔剂区。

2)景德镇外销青花瓷胎、釉用配方的演变规律和景德镇其他瓷器相类似,康熙时期样品胎体所用高岭土较万历时期有所增加,而釉则为了适应胎体因配方改变烧成温度提高,也相应地减少了熔剂含量,提高了Al2O3的含量,从而提高釉的成熟温度。

3)康熙外销青花瓷组成和国产各地钴土矿组成比较分析后,得出康熙外销青花瓷应该是采用了浙江地区出土的钴土矿为原料。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411

[2]王文强.中国青花瓷器与外来文化.景德镇陶瓷.2004,12(3):55-58

[3]熊寰.克拉克瓷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3,113-122

[4]马文宽.中国青花瓷与伊斯兰青花陶.中国历史文物,2003,1,62-71

[5]徐禹.异域艺术对元代青花瓷装饰的影响.中国陶瓷,2006,42(5):62-64

化学反应的特征 篇7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设问及引领行为,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知识生长,而且有利于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问题设置及引领行为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有效性较为薄弱的部分。笔者经研究发现,就中学化学教学而言,有效的问题设置及引领行为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问题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指向明确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设置问题必须指向明确,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如在课堂导入时,设置的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实验及探究教学时,能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单元教学结束时,应拓展延伸,渗透STSE[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教育,给学生以“有用的化学”的价值观引领。

构建学科主干重点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师的问题设置及引领行为必须指向学科主干重点知识体系。例如,物质的性质均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设置问题时需针对其多样性的性质,提出多元化的问题,即将一类问题分解为有针对性的多个小问题,分别指向学科主干重点知识体系的不同要素。如在开展“基于预测的探究学习活动——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教学时,可将问题“预测二氧化硫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分解为“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那么,它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根据硫元素具有的化合价以及二氧化硫中硫的化合价,它可能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分别基于物质的分类观和化学反应观,并指向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干知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探究的思路清晰,教学效率便会提高。更重要的是,所提的问题及引领行为指向了学科主干重点知识体系,突出了教学重点,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二、问题应体现学科思想和方法

“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是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之一。化学教学应渗透以下学科思想和方法:化学研究的物质层次(微粒观)——物质宏观组成、性质变化规律(元素观)——化学变化的形式(守恒观、限度观)——化学变化实现的途径(能量观)——化学研究的方法(分类观、结构观、审美观)——化学的应用(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引领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学科体系。上述的二氧化硫性质预测、“从DHA(二十六碳六烯酸)的名称与结构特点看,它的主要化学性质有哪些?”“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为什么是最美的?”等问题引领,都体现了化学学科学科思想与方法的建构。

三、问题组应有思维层次

问题经常不是独立的,实现一个教学目标常常需要设置一组教学问题。问题组应该有层次性,并有其各自的功能与指向:由通俗易懂,逐渐上升到具有较强的学科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感受,让不同学生都能找到学习的成就感。如笔者在设计《油脂》教学时,在情境创设环节设置了三个问题:(1)“你家炒菜用什么油?”此问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2)“液态油的原料主要是什么?固态油呢?”这仍是生活常识,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正确答案,但一些不注意观察与思考的学生可能仍不知道此常识。(3)“液态油和固态油的化学成分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这个问题上升到了化学学科层面,学生不通过学习便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喜欢思考和热爱学习的学生会迫切地想探个究竟。这个由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组成的问题组,成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四、应引领学生生成新问题

解决问题是一种能力,能思考并提出问题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教学问题的设置不应满足于学生能解决,还要给学生预留下进一步思考并提出新问题的空间。如进行了苯的溴代反应和苯酚的溴代反应教学后,需比较两个反应的不同,如提出“仔细观察,同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两者的区别在哪里?”的问题,就比直接问“为什么苯酚的溴代反应比苯的溴代反应更容易,进行的程度更大呢?”要有效。因为后一问题,实际上是在对两个反应作出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之一。相比而言,前一问更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使其从区别入手,通过比较两个反应后发现苯酚的溴代反应比苯的溴代反应更容易、进行的程度更大。

济阳坳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篇8

济阳坳陷油气藏分布广,储集层位多.本次研究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通过对典型的.原油样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原油饱和烃色谱图特征分析,饱和烃/芳烃比值结果表明该坳陷的原油为腐泥型生源母质,Pr/Ph<1,指示当时的沉积环境为还原环境,通过饱和烃色谱图发现;坳陷边缘与坳陷中央的样品色谱图显示的规律完全不同,同坳陷不同层位色谱峰形也不同.

作 者:赵巧静 杨彦利 作者单位:赵巧静(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河北,邯郸,056038)

杨彦利(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煤层气勘探开发研究所,河北,邯郸,056000)

化学反应的特征 篇9

通过对出露于东-西秦岭交接处的`草滩沟群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草滩沟群火山岩具有较高的Al2O3含量和较低的TiO2含量,低ΣREE等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解显示呈平坦型-微弱富集型;微量元素组成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Th,强烈亏损Nb、Ta,以及高场强元素(HFSE)不分异为特征,Nb、Ta、Zr、Hf丰度及Nb/La,Hf/Ta,La/Ta,Ti/Y等值特征均显示岩浆源区受到消减组分加入的影响,与典型的岛弧玄武岩相似.综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认为,草滩沟群玄武岩可与东秦岭丹凤群变基性火山岩对比,是早古生代秦岭洋俯冲消减作用的岩浆活动产物,代表了商丹缝合带的西延组成部分,向西延伸可与西秦岭天水关子镇-武山蛇绿混杂岩带相接.

作 者:朱涛 董云鹏 王伟 徐静刚 马海勇 查理 ZHU Tao DONG Yun-peng WANG Wei XU Jing-gang MA Hai-yong CHA Li  作者单位:朱涛,董云鹏,ZHU Tao,DONG Yun-peng(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

王伟,WANG Wei(贵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贵州,贵阳,550003)

徐静刚,马海勇,XU Jing-gang,MA Hai-yong(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

化学反应的特征 篇10

关键词:化学课堂;概念构建;策略研究

一、化学课堂的新课程概念构建特征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这样的课堂教学生硬死板,让学生没有课堂的主动性,对于新课程其比较重视化学教学的生成目的是让化学课堂成为学生们自主探索的地方,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化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强调老师要时刻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需要去不断的进行调整,从而去努力构建成一个师生能互动的化学课堂。对于化学这种学科的课堂新课程的改革,讲究的就是动态式的教学,主要看重老师和学生之间养成沟通的关系,两者之间彼此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时不再是机械的执行预先设定好的教案而是比较注重学生在本课堂中其自身的创造性的真实性的发展进程,从而能在特定的环境中,去立足所有学生的现场性思路,灵活的机动的去组织教学,真正的满足学生们学习的需求。课堂对于老师和学生的生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来应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把教学的过程当作理想的状态去安排从不允许其出现一点点偏差,教学过程中,教学过于古板和枯燥。对于动态性的化学课堂,不追求省事以及形式化,而是去追求真实的自然,敢于去放手,在这种教学的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就可以彻底的表达,因此在课堂上再现的是老师和学生真实自然的情景。

二、化学新课程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教师要注意课堂上发生的所有细节,还要根据具体发生的情况,在学生还不知不觉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做出一些相应的教学变动。对于这种动态式课堂,其教学主要强调:一定要注重过程中的体验,及时的生成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能灵活的去处理信息,能够将课堂上各种信息有机地整合起来,快速地生成,促进所有学生的思维、生成新的知识和形成比较良好的品质。把握时机,捕捉有效的信息,让化学课堂变得有生命力。

1、“有效教学准备策略”研究。

(1)例:在课堂上讲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时候,教师通常都是采用视频的形式通过课件向同学们展示钢铁腐蚀、炸药爆炸、中和反应速率有关的视频。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总结好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他们反应所需要的时间一样吗,有什么共同性。

教師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总结好:物质化学反应速率除了自身的原因外还有什么影响因素,是不是可以控制。比如说牛奶的包装袋说明,在不同的储藏温度下,牛奶的保质期不同这就说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还有外界因素。可以采用一些实际当中的例子,比如说在讲原电池的时候,可以举类似这样的例子,一个富商在自己的游艇表面镀上了贵重的金属,但是没过多久就出现了腐蚀的现象;海上的航海灯,并没有人及时的去给它充电,但是它却昼夜亮着;自来水的水管表面为何要镀上一层锌呢?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求真理的积极性,并且学生们可以很容易的记住,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提供一些丰富的事实,这样原本枯燥的化学理论就变得生动起来,对于化学理论的教学有促进作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带着同学们去实践,这样比枯燥的理论教学更容易叫学生接受。如乙醇的分子式C2H6O,它本身结构就有两种,现在我们来研究他与Na反应,这个时候我们怎么能确定是那种结构呢?这个时候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利用物质的特殊性质进行定性、定量实验,将4.6g钠(足量)放入烧瓶,用分液漏斗逐滴加入无水乙醇,用排水法收集H2,测出收集到H2的体积,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乙醇的结构。又如学习原电池原理时,也可以用实物、实验来探究,把Zn、Cu片插到西红柿中,这个时候发生了电流,我们把Zn和Cu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不同。通过实践使学生明白任何理论的产生和结论都源于科学的实验。根据教材、学科特点及学情,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为实施有效教学作好前期准备。

2、“有效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研究。通过研究有效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改善教师的管理、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总结、提炼出实现有效教学过程的方法和策略,优化课堂结构的策略,改进师生课堂交流方式的策略。改善学习方式,改善管理行为,改善教学行为。

3、“有效教学评价策略”研究。教学的评价方式就是说课堂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和最后结果做出的具有价值性的判断的行为,这里主要是指过程性评价。通过有效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使教师的课堂评价体现激励性、导向性和科学性,呼唤真诚、个性化的评价,而不是过多是非不分的含混之语或是廉价的表扬,从而使评价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出疑问既是学生们在主动的求知、主动的学习的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经常去鼓励学生,超越书本,超越老师,从而能标新立异,反常规地去思考问题,善于发现学生的质疑,在学生的提问中去捕捉课堂的生成点。所以我们新课程的化学课堂的教学策略应该捕捉意外,感悟变式,创设情境。

参考文献

[1] 张羽.初中化学教育教学之我见[J]河北学周刊.2013,(7):23.

[2] 项孟凌.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D].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2012.12.

[3] 米荣.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J].陕西教育,2012,(9):58-59.

[4] 陆长平,姜锐,邓庆山.构建探究式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3,(6):76.

化学反应的特征 篇11

关键词:哈音德布拉克,地质特征,化学特征

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所处新疆区域构造单元为:天山褶皱系 (Ⅲ) 哈尔克地槽褶皱带 (Ⅲ3) 之哈尔克山复背斜 (Ⅲ31) 南翼。

哈尔克山复背斜是哈尔克加里东优地槽褶皱带的主体, 总体呈北东东向延伸。核部由上奥陶统和下-中志留统组成, 两翼主要为上志留统。哈尔克复背斜是哈尔克洋槽以那拉提深断裂为俯冲带向北俯冲闭合的产物。在那拉提深断裂南侧20km的地带 (工作区在其中) 受到最强烈挤压, 倒转甚至平卧的小型同斜褶皱十分发育, 可能为大型韧性剪切带, 并形成长百余公里, 宽十几公里的蓝闪石片岩带。侵入岩不发育, 没有花岗岩类岩基。变质属区域低温动力变质类型高压相系蓝闪绿片岩相。

该区域出露地层主要有上志留统穷库什太组 (S3q) , 分布在矿区及周边。阿克牙孜组 (S3a) , 分布区域南北部, 形成哈尔克山复背斜;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下亚组 (C1aa) , 在矿区南部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第四系的冰碛 (Q4gl) 、冲积 (Q4al) 层, 分布在区内低洼平坦区及冰盖区。

侵入岩主要为华力西中期第一侵入次 (γ42a) , 分布于区域的中西部, 面积不大, 呈近东西向带状分布。本次踏勘发现含铁超基性岩, 呈岩墙状产出。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 构造线方向以北东东向和近东西向为主。工作区北约20km南约5km分别为著名的那拉提和哈尔克山岩石圈断裂。那拉提断裂见超基性岩活动。矿区内与之平行的断裂构造发育, 可能为断裂带的组成部分, 并见有超基性岩侵入, 为铁镁质矿产提供通道和物质来源。

2 矿区地质背景

2.1 上志留统穷库什太组 (S3q)

主要岩性有绢云绿泥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白云钠长片岩等, 在测区内大面积出露。

2.2 全新统冰碛堆积 (Q4gl)

漂砾、砾石、砂砾、砂土。呈不规则带状沿河谷两侧分布。

2.3 现代冲积层 (Q4al)

砾石、砂、淤积砂。呈不规则带状沿河谷两侧分布。

2.4 华力西中期第一侵入次 (γ42a)

主要岩性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分三个岩体出露于工作区的西部、中部和北东部, 其中西部岩体呈不规则状, 侵入于上志留统穷库什太组 (S3q) 。中部岩体呈带状南北向展布, 侵入于上志留统穷库什太组 (S3q) 。北东部岩体呈不规则状, 与含铁超基性岩体 (Σ) 关系不清。

2.5 含铁超基性岩 (Σ) :

主要岩性为透闪石蚀变岩。出露于工作区的东部, 不规则状岩基产出, 呈近南北向展布, 向东延出工作区, 面积0.25km2, 岩石呈深灰色, 交代假象结构, 块状构造。原岩为超基性岩, 已全部透闪石化。透闪石大多保留原矿物假象, 柱粒状, 1.4-2.8mm, 原成份为辉石、橄榄石。金属矿物3%, 主要为磁铁矿, 微粒, 粒径0.02-0.25mm, 多呈尘点状包于假象透闪石内。另有少量的滑石, 呈隐晶集合体分布于透闪石间。岩石普遍具磁性, 但磁性强弱不均。

3 矿化特征

通过1:5千地质简测进一步确定了阿克牙孜东部含铁超基性岩体 (Σ) 的面积为0.22km2, 呈南北向展布, 向东延出工作区。同时, 在阿克牙孜西部大面积的上志留统穷库什太组 (S3q) 片岩中, 发现了0.24km2的含铁超基性岩体 (Σ) , 呈南北向展布。岩石呈深灰色, 交代假象结构, 块状构造。原岩为超基性岩, 已全部透闪石化。透闪石大多保留原矿物假象, 柱粒状, 1.4-2.8mm.原成份为辉石、橄榄石。金属矿物3%, 主要为磁铁矿, 微粒, 粒径0.02-0.25mm, 多呈尘点状包于假象透闪石内。另有少量的滑石, 呈隐晶集合体分布于透闪石间。岩石普遍具磁性, 但磁性强弱不均。矿化以熔离成矿为主, 整个岩体矿化不均匀。

4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4.1 单元素异常特征

工作区统计的地球化学参数, 包括Au、Ag、Pb、Cu、Zn、Cr、Ni、Co地质子区的背景平均值 (剔除特高值后) 、标准离差S (剔除特高值后) 、变异系数CV (剔除特高值后) 、Ca异常值。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特征见表1。

本工作区CV值大于1的元素有Au、Cu、Cr、Ni, 这四个元素较其他元素较其他元素离散程度大易于富集对成矿有利。

4.2 综合元素异常特征

对2个或2个以上单元素异常相互重叠套合之处即为综合异常。综合异常编号方法为Hy-+序号, 如1号综合异常为Hy-1。编号顺序是: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本次1∶1万岩石剖面测量共圈定11合异常。均为丙类异常。综合异常的评序结果见表2。

0 9 Hy-1综合异常

该异常大部分在超基性岩体中, 只有北面少部分在华力西期侵入岩中。异常呈南北向展布, 东面未封闭。09Hy-1综合异常走向南北。成矿远景分类为丙。综合异常序号为1。单元素异常主要由Au-3、Ag-3、Ag-4、Zn-1、Zn-3、Pb-2、Cu-1构成。浓度分带Au-3为内带, 其余为外带。Au-3最高值为11×10-9, 平均值为5.4×10-9, 衬度为4.736, 规模0.0962。推测该综合异常由多金属矿化引起。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

0 9 Hy-3综合异常

该异常分在超基性岩体中。异常呈东西向展布, 东面未封闭。09Hy-3综合异常面积0.0256km2, 成矿远景分类为丙。综合异常序号为4。单元素异常主要由Au-4、Ag-5、Cu-3、Co-3、Cr-2、Zn-6、Pb-4构成。浓度分带Au-4为内带, Cu-3为中带, 其余为外带。Au-4最高值为6×10-9, 平均值为3.7×10-9, 衬度为3.2456, 规模0.0364km2。Cu-3最高值为0.0103×10-6, 最高值106.7×10-6, 平均值87.1×10-6, 规模0.0194。结合异常地质概况, 推测该综合异常由多金属矿化引起。

09Hy-7综合异常

该异常大部分在超基性岩体中, 异常西部在志留系穷库什太组岩层中。09Hy-7综合异常面积0.0213km2。成矿远景分类为丙。综合异常序号为3。单元素异常主要由Ag-8、Ag-9、Au-6、Cu-7、Co-5、Cr-5、Ni-4构成。浓度分带Cu-7和Ni-4为中带, 其余为外带。Cu-7最高值为161.7×10-6, 平均值为117.27×10-6, 衬度为2.5317, 规模0.0263。Ni-4最高值为119.6×10-6, 平均值为93.2×10-6, 衬度为1.7739, 规模0.0149。推测该综合异常由多金属矿化引起。

5 结论

地球化学找矿在本区效果较好, 缩小了找矿靶区, 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条件。工作区位于中亚古生代成矿域 (Ⅰ) 伊犁成矿区 (Ⅰ3) 那拉提铜、镍、金、宝石、铁成矿带 (Ⅰ35) 内。为区域上成矿有利部位。

工作区南北两边为著名的那拉提和哈尔克山岩石圈断裂。那拉提断裂见超基性岩活动。矿区内与之平行的断裂构造发育, 可能为断裂带的组成部分, 并见有超基性岩侵入, 为铁镁质矿产提供通道和物质来源。

化学反应的特征 篇12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洞庭湖流域及其各支流水体中溶解态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和分配特征,与世界其他河流相比有着相似性,也显示出支流水体在短程迁移过程中稀土元素有着逐渐趋向稳定分布的特征.这些规律性研究丰富了长江流域水体稀土元素溶解态的研究.

作 者:骆检兰 刘长明 郭定良 邓瑞林  作者单位:骆检兰(湖南省地球物珲地球化学勘查院,邵阳,42)

刘长明(湖南省地勘局402队,长沙,410023)

郭定良(湖南省地质研究所,长沙,410007)

邓瑞林(湖南省地勘局,长沙,410011)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年,卷(期): “”(28) 分类号:P59 关键词: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溶解态   洞庭湖流域   微量元素  

化学反应的特征 篇13

南黄海不同粒级沉积物中可转化氮[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可浸取态氮(WAEF-N)、强碱可浸取态氮(SAEF-N)、强氧化剂可浸取氮(SOEF-N)]的地球化学特征各不相同,其中SOEF-N是3种粒级沉积物中含量最高的形态,IEF-N是可转化无机氮中的主要存在形态,也是最易参与循环的`形态.当同一粒级沉积物中的可转化不同形态氮都能参与循环时,它们对氮循环的相对贡献从大至小依次为SOEF-N>IEF-N>SAEF-N>WAEF-N.对于不同粒级的沉积物来说,细粒级沉积物中的可转化不同形态氮的绝对含量最高,粗粒级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绝对含量最低;如果沉积物中3种粒级组分所占的份额相同,那么细粒级沉积物中可转化氮的量占总可转化氮的60%,是中粒级中的2倍,粗粒级沉积物中可转化氮的近7倍,即细粒级沉积物对氮循环的可能贡献最大.随着沉积物粒级的由粗到细,沉积物中可转化有机氮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加,而无机氮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

作 者:吕晓霞 宋金明 袁华茂 李学刚 詹天荣 李宁 高学鲁 作者单位:吕晓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中国海洋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宋金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

袁华茂,李学刚,詹天荣,李宁,高学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化学反应的特征 篇14

1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

野外定位观察和取样地点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天佛指山自然保护区, 该地的年降水量约为620 mm, 年平均气温4.7℃, 属温带季风气候。天佛指山出产优质松茸, 在吉林省总产量和总出口量中的贡献一直超过60%[2]。

在松茸圈内2.0m、圈内1.0m、圈上和圈外1.0m处采集土壤样品, 每处包括两个垂直层次取样, 即0~5 cm和5~10 cm, 使用电工刀在各层切割2cm×2cm×2cm的土壤立方体, 数据处理时采用平均值。土壤中的Na2O、K2O采用火焰光度法, Mg O、Ca O采用EDTA滴定法, Fe2O3采用EDTA容量法, Al2O3采用EDTA容量法 (KF置换) , Zn、Cu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3], S采用燃烧碘量法, P2O5采用钼黄比色法, Si O2采用动物胶凝聚重量法, Mn O采用过碘酸钾比色法测定, 5次重复。

2 结果与分析

2.1 Na、K、Ca、Mg分布特征

在松茸发生地, 不同位置土壤中的Na含量分布特征为:圈外1.0 m>圈上>圈内1.0 m>圈内2.0 m。Mg具有相同的分布特征。可以看出, 在松茸生长和扩散过程中, 对Na和Mg的消耗量较大。不同位置土壤中的K含量分布特征为:圈内2.0 m>圈上>圈内1.0 m>圈外1.0m, 说明在松茸种群扩繁的过程中, 对K的消耗量较少。不同位置土壤中的Ca含量分布特征为:圈外1.0 m>圈内1.0 m>圈上>圈内2.0 m, 表明松茸圈扩散对Ca的消耗量也较大, 而且恢复速度较慢 (图1) 。

2.2 Fe、Al、Zn、Cu、Si分布特征

在松茸发生地, 不同位置土壤中的Fe、Al含量分布特征为:圈外1.0 m>圈内1.0 m>圈上>圈内2.0 m, 表明松茸生长对Fe、Al的消耗较大。Zn的含量分布特征为:圈外1.0 m>圈内1.0 m>圈内2.0 m>圈上, 表明Zn含量在松茸圈内有所恢复, 但尚低于圈外。Cu在不同位置土壤中的含量相差很小。Si在不同位置土壤中的含量分布特征有别于其它元素, 圈内2.0 m处显著低于其它各处, 表明松茸扩散利用了较多的Si, 且恢复速度较慢 (图2) 。

2.3 S、P、Mn分布特征

在松茸发生地土壤中的S、P含量表现出相似的分布特征, 即不同位置的含量相差极其微小。Mn的含量分布特征为:圈外1.0 m>圈上>圈内1.0 m>圈内2.0 m, 表明松茸扩繁对Mn的消耗量较大 (图3) 。

综合以上分析, 在测定的12种土壤化学元素中, 松茸的个体生长和种群扩散对Na、Fe、Ca、Mg、Si、Al、Zn、Mn等元素的消耗量相对较大。其中, 松茸圈内土壤中K的含量恢复速度较快, 而Na、Ca、Si、Mn、Mg含量的恢复速度较慢, 这几种元素可能是限制松茸圈连续扩散的重要因子。

3 结语

在天然赤松林生态系统中, 松茸种群每年一圈逐步扩散, 形成松茸圈[4]。在3a左右的时间内, 松茸孢子即使落入松茸圈内, 也不能萌发。而松茸菌丝在松茸圈外仍然保持活力, 翌年春季可以恢复生长, 连续向圈外扩繁, 每年约扩展10~40 cm[5]。这说明在松茸生长和种群扩散过程中, 存在特定的限制因子, 既可能是土壤化学性状、土壤物理性状, 也可能是土壤有机活性物质组成、土壤微生物区系等[6]。本文初步分析了长白山松茸发生地土壤中某些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今后应更加深入地研究各种不同的环境因子对松茸生长和扩繁的影响, 进一步揭示其中的机理和规律, 为松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半人工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孙刚, 王振堂.吉林省松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90 (4) :69-70.

[2]孙刚, 王振堂.松茸发生地植被特征及功能分区[J].吉林农业科学, 2000, 25 (1) :50-53.

[3]孙汉文.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151-153.

[4]袁天凤, 段彬, 邱道持, 等.松茸的地理分布与生态研究[J].中国食用菌, 2006, 25 (4) :14-17.

[5]徐涛, 孙刚, 房岩.我国松茸在日本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15, 35 (17) :165-166.

化学反应的特征 篇15

关键词:水化学特征法;矿区水文地质;地质勘探

引言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地下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到补给水源、排水系统、大气环境、土壤性质以及人类活动等各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从而展现出时间与空间异质性的特点。地下水在岩石圈运动的过程中与岩石持续的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在参与大气圈与生物圈水循环的过程中化学成分也跟随者发生变化。伴随着人类活动在地球系统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人类活动也开始对地下水产生直接的影响。

1.水化学特征法

水化学特征法就是利用先进的研究方式,融合水化学分析法,对矿区地下水的化学特征与影响因子进行有效分析的方式。其能够对地下水空间和时间动态变化特征与水文环境进行研究。水化学特征法对于矿区水文地质勘探能够进行数据量化评估,对于防治矿井水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水化学特征法在矿区水文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2.1水化学特征现场观测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并且其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与形成环境。所以,在矿区水文地质勘探对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时,需要首先了解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对地下水进行水温监测。自然界中众多的化学变化都在一定温度才能够进行的,温度对水体中的化学元素以及其浓度都存在于一定的影响[1]。其次,电导率监测。电导率是地下水传送电流的能力,其不单单可以反映水中离子的强度,还能够反映总离子组成以及溶解态无机物的构成。再次,水中溶解氧。水中溶解氧的浓度能够直接体现生态环境的情况。最后,对水质的PH值进行监测。地下水的酸碱度主要受到地下水中H+浓度的影响,其是影响化学元素迁移的主要因素。

2.2水化学特征实验分析

对水中的矿化度进行实验分析。矿化度是水中化学组分含量的总称,不同矿化度代表着不同区域地下水的性质[2]。例如,矿化度检测结果0-1000g/L为淡水,矿化度>100000g/L的水为卤水。对水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化学成分主要是对地下水阴阳离子浓度进行研究。阴阳离子不但可以直接反映水体的化学成分,同时还可以展现不同水文地质单元对研究水体的影响。

2.3案例分析

2.3.1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某区域煤田为二叠系山西组(上组煤)与石炭系太原组(下组煤),其中各含水层都对下组煤开采都存在相应的影响。其中,下组煤开采严重受到地下水安全威胁。某区域的含水层主要包括奥灰含水层、煤系砂岩含水层、四灰含水层。该区域的地质构造主要为断裂,断裂构造同时也是对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造成直接影响的重要原因[3]。

2.3.2区域内地下水化学特征

(1)奥灰水

该研究区域奥灰水是典型的前循环岩溶水,水中的二氧化碳质量浓度较大,在8-12mg/L的范围内,酸碱度为72-81;二氧化硅的质量浓度在8-12mg/L的范围内。在该矿区中奥灰地下水由于径流环境较为合适,补给充足,位于氧化带的地化环境,因此水中的NH+4质量浓度较低,均在005mg/L以下。NO-3质量浓度较高,主要是由最近的环境污染问题所导致,并且逐年呈现上升趋势,其范围在02-14mg/L[4]。

(2)煤系砂岩含水层地下水

该研究区域的煤系砂岩含水层地下水补给来源十分微弱,含水性较弱。其中砂岩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l)-Na型,其最具代表的特点就是Na+、HCO-3质量浓度以及酸碱值较高,其浓度分别为180-397mg/L范围内,308-534mg/L以及83-910mg/L。

(3)四灰水

四灰含水层为8层煤直接顶板,平均厚度为47m。在该区域的西部三矿处由于没有经过人为干扰,四灰水的原始水化学类型类型主要为HCO3(CO3)-Na型。而在该区域的南部,由于受到奥灰水的影响明显,四灰水的化学类型已经转变为HCO3-Ca-Mg型。由于灰岩岩溶发育的不一致性,因此部分地区的四灰水没有受到十分严重的影响,仍然始终保持为HCO3(CO3)-Na型[5]。而其他地段的四灰水的水化学类型则处于显著的变化当中。

3.结束语

对矿区含水层中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是进行水文地质勘测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在文章所研究的某矿区勘探过程中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并且给深入调查下组煤水文地质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水化学特征分析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仅仅能够用于目标含水层,水化学特征之间存在明显不同的水文地质勘探中,如果要勘探含水层之间补给通道的类型与位置还需要其他水文地质勘探手段加以辅助。

参考文献:

[1]段磊,王文科,曹玉清.天山北麓中段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09):29-34.

[2]周慧芳,谭红兵,张西营.江苏南通地下水补给源、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機理[J].地球化学,2011,(06):566-576.

[3]高业新,王贵玲,刘花台.石羊河流域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06):84-88.

[4]郑晨,吴基文,沈书豪.宿县矿区太原组上部灰岩水化学特征对岩溶发育的影响[J].煤炭技术,2014,(09):86-88.

[5]曹海东.老虎台矿区水化学特征与顶板突水水源关系研究[J].煤矿安全,2015,(S1):16-20.

上一篇:给何翠青姐姐的一封信作文下一篇:武邑县农牧局2010年行风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