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程改革之我见(精选8篇)
活动课程改革之我见 篇1
强化活动课程之我见
教师:侯君臣
活动课,顾名思义,“活”即教材活、课堂活、时间活、教学方式方法活,也就是说可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选定教材、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活动目标和活动的方式方法等;“动”即动脑、动口、动手,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的想象,既能用比较准确、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又能动手实践操作;“课”,即课程。活动课与一般手工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课程而不是课外活动,但又不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它与“学科”?同时纳入课程体系,形成课程结构不可分割的“两大板块”:“学科”课内打基础,求“合格”;“活动”课内扬个性,展特长,培养“合格十特长”的学生。
与学科课相比,活动课更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特长的发展、素质的提高,侧重于实践、探索、创造。《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了活动课的概念:“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发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课程。”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活动课程作为全新课程,它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上好活动课程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强化活动课程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强化活动课程呢?笔者认为,强化活动课程,必须在优化教师队伍、建立活动系统、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及加强活动管理四个方面努力探索。
一、优化教师队伍
随着《课程计划》的深入贯彻和活动课程的全面铺开,现有师资的量与质已不能适应教学之需,必须花大力气组建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精通业务、爱岗敬业、富有奉献精神的专、兼职活动课教师队伍。可通过内部挖潜,选择有专长的教师担任活动课教师;也可通过短期培训,鼓励那些既热心活动课教学又有发展前途的教师经短期培训上岗(如音、体、美等);还可以面向社会求贤聘能,引进有专长的人才从事活动课教学或担任兼职活动课教师,或邀请有一技之长的离、退休人员担任活动课指导教师,以老带新,传技授艺,或举办活动课师资培训班,让教师全员参加岗位培训。
二、建立活动系统
学校要成立活动课教研组,规范活动课程,建立活动系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齐、开足、开好活动课,做到计划、内容、器材、人员、时间、地点、检查、评价“八落实”。学校可根据校情因地制宜,充分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建立各类活动系统,诸如礼仪教育活动系列(以对青少年进行礼仪、传统美德、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系列(以广播、专刊、演讲、竞赛、新闻发布会、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专题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系列)、科技活动系列(以进行创造思维训练和发明创造为主要内容的“六斜”活动系列)、文艺活动系列(以培养学生文艺方面的兴趣、发展某方面特长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系列)、体育卫生活动系列(以增强体质,培养良好意志品德、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系列)和人文景观教育系列(以加强美育,提高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系列等),使之与学科课程相互协调,构成有机的体系。
三、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
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这就决定了活动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有趣、有益、可操作等基本要求。“有趣”就是能激发学生兴趣,“有益”就是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可操作”就是能具体实施。据此,活动课可采用必修性活动、必选性活动、提高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等形式。必修性活动可把传统的晨(夕)会、班团队会、学科类活动纳入课表,全体学生参加,专职教师指导;在必选性活动中,学校可打破班级和年级界限,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在固定的活动时间内,全体学生必须选择一项活动参加;在提高性活动方面,要对有特长的学生进行分类,形成学校的特长专项;社会性活动主要以团队或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服务活动。通过这些具体活动,使活动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
四、加强活动管理
一是制度管理。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活动课管理常规》,将活动课摆到“课”的位置,纳入教师岗位责任目标考核范畴。二是课时管理。应将活动课教学时间列入课表,监督执行,确保活动课时,杜绝改上其他课。三是教学管理。
对活动课的备、教、批、辅、评等教学环节作出具体要求。四是设备管理。大力改善活动课教学条件,添置活动课教学设备,保证活动场地。五是考评管理。实行三查三评,一查计划和备课,评“优秀活动课程教案”;二查考核评估,将活动课成绩纳入教师教学考核项目,与职称考核及评“先进”挂钩,评“优质活动课”;三查资料建设,评“优秀成果奖”(包括经验总结论文)和“优秀学生作品奖”。
怎样备好一堂课
教师:俞 生
一、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要备好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应当全面地掌握教学内容。做到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明确所要教学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需做到把宏观教材与微观教材统一起来,而不能孤立的、割裂地看待任何一部分知识。之所以应当坚持这种观点,首先是由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化学知识系统性强,逻辑严谨,知识与知识之间,不仅存在着纵向的联系,也存在着横向的联系。离开对全局的把握,也就很难处理好局部。假如我们对教材缺乏宏观的了解,教学时就很难避免出现逻辑性的错误。有些课看起来似乎是完成了任务,但并没有为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原因常常就在这里。备课时,怎样体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呢?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坚持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的结合。首先我们应当了解整个单元,再把每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放到中学全部教学内容中去加以分析。找出学习这部分的知识基础,研究本节内容与初中甚至于全部中学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这样,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更有利于我们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准确地实现每一章节教学应达到的高度。虽然我们的教学全都是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进行,但我们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二、深刻领会编者意图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怎样领会编者的意图呢?我看主要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课题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然后我们自己再来回答。经过这样一番思考的过程,我们驾驭教材的能力肯定就会提高。
三、认真确定目的要求
对于任何一节课,确定教学的目的要求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指出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全节课教学活动的归宿。制定教学的目的要求,一要具体,二要明确,三要恰当。切忌笼笼统统,模模糊糊。在制定目的要求的同时,还要构思落实的方案,使它真正能够变成现实。没有具体实施的构想,再好的目的要求也是茫然的。
四、适当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1.选择教学方法应根据的一般原则是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减轻负担,提高效率。
2.改革教学方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首先,应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通病,也是注入式教学的要害,死记死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必然的恶果。要改革课堂教学,必需注重过程。对于概念来说,要注重抽象概括的过程;对于公式来说,要注重推导的过程;对于任何一个题目的解答,都要注重分析的过程。之所以要注重过程,其原因就在于只有采取最佳策略解决了问题时,才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并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也只有这样才符合认识的规律,才是启发式。其次,应处理好认识上两次转化的关系,人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两次转化的。第一次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第二次是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转化,对第一次转化,教师是重视的,而对第二次转化往往重视不足。认识上的第二次转化,往往是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社会实践来实现的。但不能说,只要坚持了练习作业与实践,就一定有助于由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因为还要分析练习的内容及方式。练习是应该有层次的,应从基本的、简单的开始;也应有一定数量灵活的、综合的、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深刻、敏捷和灵活。
此外,备课除备文本外,还应备学生,做到真正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升进行课堂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甚至还应该考虑到不同学校以及所处不同的社区在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课成为高效的课堂,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从而实现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活动课程改革之我见 篇2
一.高中语文活动的诵读和体验教学
1、涵泳体验
涵泳是我国传承下来的语文教育的传统、优秀和宝贵的经验。涵泳作为传统的、相对科学的阅读方法, 是指阅读者在阅读文章时要仔细品读文章的每一部分甚至每一字, 在诵读的进行过程中咀嚼文章的字词和文章的意蕴, 体味文章的内在情韵, 进而领会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涵”为“沉浸”, “泳”有“潜泳”。涵泳本指沉浸于水中, 后引申为细细体会之义。涵泳文章可以充分理解文章的悠远思想及丰富的意蕴, 使得学生的心灵深入于文章中, 进而获得体验式的认识和情感。涵泳作为传统的体验阅读的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静心阅读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延, 获得体验。
2、朗读体验
朗读因其注重把文章读出来, 所以可以有助于学生理清并梳理文章的内涵从而加深体验。朗读侧重读的效果, 要求声音响亮, 读起来流畅、清晰。朗读的加深体验是朗诵, 朗诵因要求把文章的情感表达出来而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体验。朗诵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体验能力主要表现在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帮助, 朗诵看重咬文嚼字, 以准确地表达文章情感, 从而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也使得学生通过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而提取出一些情感和文字表达的文字, 便于日后作文创作。教师开展阅读体验教学时, 要把朗读、朗诵及涵泳巧妙结合, 发挥各自功能。
3、背诵体验
背诵文章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深入体验文章的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增强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背诵能够深化教学成果, 使之有效保存后再延续学生的文章的阅读体验, 把阅读体验激活为审美和文化双重体验。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对于语文中的经典文章在理解、涵泳、朗读、朗诵的基础上背诵, 加深理解文章和语言、文化积累。
二.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的对话交流体验
1、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的师生间对话体验
老师与学生在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的教学开展时进行对话体验交流的过程, 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的沟通、阅读的过程。通过对话交流, 教师把自己关于教学内容的的阅读体验传递于学生, 而学生以阅读和对话方式把自身的体验表述给教师, 两种来自不同对象和阅读体验在碰撞、融通之中彼此回应, 进而促成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的有效实施。
阅读式体验教学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地阅读空间, 教师要怀着平等、鼓励的态度与学生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对话, 通过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对话的指向, 提供学生疑难解答, 创设语文体验课堂的对话体验教学体系, 加大学生阅读体验。
2、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的学生间交流体验
学生之间通过分享对方的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阅读体验, 能够汲取他人阅读体验中的精华, 获取更多的阅读启迪和阅读感染, 从而可以提升自己的阅读体验能力, 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分享给对方, 也能从找出自己的不足, 进而激励、提升自己。在表达阅读体验过程中, 学生借着表达也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在以后的阅读体验中加以改进。
在我国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开展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的阅读教学, 必须依照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定律, 自觉继承原有的语文教学的丰富经验, 以此作为基础, 重视涵泳、朗诵、朗读和背诵体验, 抓好师生、学生之生的对话交流体验, 才能更好地深化、升华学生的高中语文课程的阅读体验, 进而科学、有效、合理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修养。
摘要: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教学是以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应用为立足点, 以此作为基础更重视高中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运用, 并融合现代语文教学的先进理念, 强调教师在教学语文课程时必须加强对语文诵读、语文对话、语文交流、语文活动和语文读写等教学策略的重视, 从而能够有效加大、拓宽和激活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体验,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质修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之我见 篇3
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是指要求学生参与到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之中,成为某一社会活动中的一员进行实际的社会活动。国外和我国台湾省的新课程标准强调中小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学习,通过实践来学习,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及评价等方面加以比较系统设计和实施。考察国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状况,我们不难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1.综合实践活动最核心的课程价值观在于实践学习
(1)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交往性的实践。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2)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一种单一的知识观,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有效的途径。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
(3)综合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价值需要。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必须重视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发展价值。
(4)综合实践活动根本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与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并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
2.综合实践活动的项目或活动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实质上是对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重组的过程。如我国地域辽阔,地方差异、城乡差异极大,因而,在设计与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地方差异,社区课程资源和学校传统等基本因素。
(1)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过程中,必须研究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将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起来,努力寻找相互的“交叉点”,一方面丰富课程资源,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要素,确保课程设计的整体性、阶段性以及连续性,另一方面合理配置学校的课程资源,使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发挥最佳的配置。从理论上讲作为本课题的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
(2)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应包含自然与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参观与考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生产劳动与生活等类型。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设计,应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向课堂以外、学校以外延伸,切实体现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交往性、探纪性等基本特征。在实践中,教师要整体规划每个学期的主要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关注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使学生自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过程中,尽量能够尝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类型。
(3)社会参与的实践学习包括社区服务、生产劳动,以及参与其他各种社会活动。要想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并从中有所收获,我建议假期尝试给孩子找一份工作,主要是一些服务性行业的零工,如卖报纸、送报纸、当小保姆、售货员、售票员等,因为这种服务性行业的打工对体力要求不大,只是对孩子的工作态度有一定要求,更重要的是这些工作可以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同时又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让学生很容易获得一种成就感并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在工作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让孩子亲身体验工作的辛苦,这样不但可以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并由此对父母更加尊敬和爱戴,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感恩意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改正乱花钱的坏习惯。从细小的工作中,还可以收获很多东西,可以体会到艰苦奋斗的精神,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可以体会到为别人服务的乐趣,更能尊重和珍惜别人为自己服务所做的工作,还可以激励自己好好学习,争取更大的成功。
3.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之我见 篇4
容桂城西小学岑万泉
在教育线上工作了七年了,正值是新课程改革的时期,我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我对此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很难适应知识经济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的需要要。在课程内容上,现行小学教学教材内容贪大求全,据有关部门调查结果表明,超过70%的教师与学生认为教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现有的应用问题更多是为数学体系服务,是人为的东西,并不是源于生活中的问题。教材内容的陈述方式基本上是演绎型的,是对符号的直接操作或是重新再操作,都是从符号到符号,造成现在的数学教材是“教”材,而不是“学”材。既缺乏趣味性和可读性,又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的影响,目前,以统一性教学、教师独占课堂、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教学效率低等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一次性和唯一性,排斥创新和多样性;重知识记忆和技能训练,轻视思维训练,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只知道呆读死记现成的结论,只对结果、目标感兴趣,而对探求真理的过程本身缺乏热忱向往。在学习状态上,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情感上讲是被动的、缺乏自信帕,不是自主探索的,也谈不上合作学习;从知识
形卷上讲更多是结论的知识。更多是技能技巧的,更多是缺乏应用价值的。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我们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主要是外在的动力,更多的来自分数前压力。而不是来自耐数学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所以,为了学生的发展,进行新课程改革是必须的。
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在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教师评价方式多元化;新课程实施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过去的课堂教学一向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有听从与配合。一些教师比较认同教师就是居高临下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而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观念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
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创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从实践反馈的情况来看,确实这样的观念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如有的教师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找规律”时,引导学生找出课室中有规律的事物,学生们找出了窗帘布的花边、吊扇的安装位置等等,改变了过去的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多的体现在师生互动多,学生活动机会多,生生之间,师生之
间的交流得到了有效地改善。学生敢于提问题,说出不同的见解。新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多的体现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我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与新课程改革相距甚远的地方,如:
1、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理解不够深入;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处理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关系上还需加强;
3、在处理多元化与最优化的关系方面还需加强;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知道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4、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走进课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部分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能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能热情地投入自主探索之中,他们是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焦点,是课堂舞台的主角,他们敏捷的思维与精彩的发言能博得老师的欢心,能让同学投去羡慕的目光,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但同时我们靜下心来思考一下,在这热闹的背后
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更有甚者连观众与听众都称不上,他们是随心所欲的“自由人”,可以做任何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北京高考改革之我见 篇5
迎接语文教育的曙光
王丽 《 中国青年报 》(2013年11月06日03 版)
当我从网上看到关于“北京市2016年高考:英语100分,语文180分”的新闻时,心里有一种曙光终于闪现的惊喜。浏览网友的跟帖,更是一片欢腾。
在笔者眼里,这是正本清源之举,是中国教育终于走上“正道”之始,是几十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最受公众肯定的举措。虽然仅是北京市的,但其示范作用不容忽视。而且,从提高考试分值入手,可谓抓住了根本。
特别使笔者欣喜的是,在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公布的《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中,还有这样的表述:“语文学科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和汲取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形成现实生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这相当于说明:增加的30分将用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笔者认为这个指向性是非常正确的,而两者正是当下高考语文的弱项或缺失。而在《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中也有相类似的表述:“语文学科要突出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基础性重要地位,注重语文试题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把历史、地理、政治三门课程所学内容作为依托和背景材料,适度融入语文命题中,引导学生重视相关课程内容间的联系,发展综合性学习能力。”笔者尤其欣赏其中的“把历史、地理、政治三门课程所学内容作为依托和背景材料,适度融入语文命题中”。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成语文教学向文史哲融通的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回归,直教人有清风扑面之感。
对于分值提高后如何分配问题,也有新浪微博网友提出建议“语文分古代现代,各100分;增加形式逻辑学,50分,让大家更加讲道理;增加修辞学,50分,让大家说话更文雅。”此网友的意见不无道理——可谓有识之士也。
活动课程改革之我见 篇6
新营小学张文才
近一年来,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教体局的具体指导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各科课标为准绳,以强化教育科研,强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突破口,认真实施教学教研计划,通过学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认为可喜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感悟不足,认识自我,全面突破,完善自我。全体教师在通过不断的学习、探讨、研究和交流之后,每位教师都寻找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同时每位教师都以此为抓手,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不断地努力,从而实现自己突破,达到不断完善自我的目的。
二、理念是先导,学习是保证。正所谓人无完人,在全体教师明理这一道理的同时,如何实现自我突破,学习是首要保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近一年来,我校加强了教师的理论和业务学习,采用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学习《新课标》及相关理论知识,提倡学后反思,力争让先进的教育思想扎根于每位教师的心中,从而更有的放矢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实践是检验的标准,课堂效果是唯一的见证。
1、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效果怎样,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为了促进教师落实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改进自己的教学,我们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不同的方式,让全体教师在教
学的过程中去感悟、体验,取长补短,使每位教师都能立足课堂教学,运用新的标准、新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
2、为了让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进一步为教育教学服务,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在这次活动中要完成一定的业务学习笔记、听课任务、教案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心得体会、论文等,学校对以上这些要求还进行阶段性的检查,确保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通过开展常规课展示活动,挖掘放大教师教学个性和特色。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3、以点促面,开展课题研究。本学年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分成不同的几个课题研究小组,然后在组内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活动主要通过学科带头人示范—组内研究—相互交流—各任课教师常规课展示—常规课后研究—相互交流等几个环节具体落实,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
四、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支撑一片教研的蓝天。
1、建立科学有效的听课交流制度(即指导性听课,研究性听课,互助性听课)。“指导性听课”,主要是指学校把全体教师分为三组——语文组、数学组、综合组,而每个小组以学科骨干组成一个评委,对本组教师进行一次全面的听课,帮助每位教师寻找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从而形成每个教师针对性很强的研究课题,确定每位教师的研究目标。“研究性听课”是指全体教师听完各学科带头人的展示课后,在本组中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形成一定的共识。“互助性听课”是指全体教师间通过听课,互相交流(教研组及学校网站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上这些互助交流活动立足于学校资源,直接面向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较真实和直观地反映教师的专业状态,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很有针对性、诊断性、启发性。
2、与时俱进,共创教研的蓝天。一方面我们特别邀请市局教研室领导余主任、语文教研员徐教研员、数学教研员张教研员先后来我校现场听课指导点评,作教育形势和学科前沿信息报告。另一方面,我们还有计划的派遣教师外出学习,让教师及时地了解与掌握教育发展的新动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组织教师到外省市及本省兄弟学校学习、教研,了解同类学校的发展现状,吸收其他学校成功的经验,从外部获取新的信息,刺激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也为学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五、倡导反思,创建独特的一片蓝天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体验,必须要求教师们注重过程,如何使今后的行动更具科学性,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总结、反思,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前要反思,要求教师在反思过去(包括前一节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再写出教学设计方案,这样,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逐步培养教师良好的反思习惯;第二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反思
提高探究活动效率之我见 篇7
一、提高探究效率应创设简约的情境
新课程密切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许多老师都从生活情境入手, 导入新课.有的老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喜欢创设有趣、新奇的情境.过于时髦、花哨的情境干扰了学生的探究, 使学生的探究偏离了数学的轨道.因此, 我们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 紧扣探究主题, 努力创设简约的情境.比如:在研究搭配问题时, 教师不要出示时尚的服装、新奇的帽子等实物, 可以运用一些图片, 让学生专心研究搭配中的规律, 而不是考虑“怎样搭配才更美”等非数学问题, 使探究活动效率得到提高.同时, 情境创设的手段可以多样, 不一定非要还原生活的情境, 恰当地运用模型、图片、符号、示意图、形象的语言等手段也可以达到教学的效果.
二、提高探究效率应精选探究的内容
探究活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内容臃肿, 探究的点太多, 而一节课时间有限, 每点探究,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因此, 教师要精选探究内容.首先, 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要探究.比如:四则计算顺序、公理、概念的名称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内容, 可以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 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 这样可以省去不必要的探究时间.其次, 有的内容通过有效的讲解学生可以掌握, 也不需要探究.比如: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概念本身就比较清晰, 老师讲清楚就行了.第三, 要避免非数学问题的探究.比如:身份证号码的后四位是由公安机关通过复杂的公式计算得来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后四位我们不需要研究, 由公安机关确定就可以了.
三、提高探究效率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点
学生的探究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给学生提供探究必要的支点, 构建探究的平台, 使学生的探究取得高效.
1. 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基础, 要以情境为支点.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 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 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妈妈买鸡蛋用去7.98元, 鸡蛋每千克4.2元, 妈妈买鸡蛋多少千克?学生在探索7.98÷4.2的计算方法时, 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想到把7.98元和4.2元都转化成以角或分为单位的数量, 再进行计算.教师抓住机会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把7.98元和4.2元转化成以角或分做单位的数量, 其实就是要把除数从小数转化成什么样的数?再想一想, 应用什么规律, 既可以使小数转化为整数, 又可以使商不变?在此基础上, 呈现移动被除数和除数小数点的直观过程, 学生就很容易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进行计算.
2. 改变呈现方式, 以材料为支点.
认识邮政编码一课的教学, 如果直接出现一大堆各省市县的邮政编码, 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 教学的效率也不高.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先为学生呈现图1的材料, 学生很快就发现后两位是表示乡镇投递局的, 再呈现图2的材料, 学生马上发现中间两位是表示县或县级市的, 再出示图3的材料, 学生很快就知道第三位是表示地级市的.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很快发现规律, 并体会到有序分类的重要性.
3. 让学生动手动脑, 以操作为支点.
小学生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我们要积极倡导“做中学”的理念, 让学生在物质化情境中触摸数学.例如:在教学“一个正方形, 削去一个角, 还剩几个角”时, 如果仅局限于教师说教, 学生体验不深, 难以发现多样化的结果.而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剪一剪, 做一做, 则能在操作中主动探究发现可能有3个角, 可能有4个角, 也可能是5个角, 学生很快能够解决问题.
四、提高探究效率应加强教师的指导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数学活动, 学生的探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只有把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指导结合起来, 才能使探究效率得到提高.
对探究目标进行指导.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 学生通过割补和平移,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这时教师指导讨论: (1) 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2) 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的探究有的放矢, 就能很快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加强探究方法的指导.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 探究的能力还比较弱, 还需要教师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在三年级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时候, 由于学生年龄很小, 在活动之前可以在方法上进行引导:同学们可以折一折, 量一量, 比一比, 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注意把方法和结果说清楚, 这样的指导使学生的探究有法可依, 并养成边操作边思考的习惯.
在学生疑难处进行指导.当学生的探究陷入迷途, 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 老师要适当进行指导.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 学生通过测量得到几个圆的直径和周长, 但经过多次猜测、举例、验证等探究活动后, 仍无法发现其中的规律, 这时, 教师可以引导:看一看, 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长度的几倍, 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学生就很容易发现规律, 提高了探究的时效性.
语文课程改革之我见 篇8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语文教学 诚恳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部分,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什么样的基础教育。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一、修炼教师教学魅力
伴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日益丰富,但职高学生因为年龄、阅历、学识的限制,以及长期缺乏文学“营养”,对语文作品的精妙之处往往无法深刻领会。这时,就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完成预定的课堂教学目的,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风格可以多种多样,或严谨、或幽默、或权威、或邻家,从而使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让学生觉得学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一旦学生对语文老师有强烈的喜爱,手头的书本看起来就会不那么难了。当教师个人风格能营造出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时,不但学生乐于听课,热情高涨,而且会产生“共振”效应,教师也能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因此,笔者鼓励教研组教师注意保持和发扬自身教学魅力,如周丽文老师的严谨、黄百央老师的幽默、袁瑛老师的丰富、王健老师的老练、阮元老师的流畅……
与此同时,教师要经常互相听课,鼓励针对同一内容来进行不同风格的尝试和教学构想,这样的锻炼可以快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彰显个人风格。
二、用浅显的方法进行古文教学
语文教学中古文一块,向来是职高语文中的难点。教师教职高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并非要使他们成为诗人或艺术家,而是希望通过学习,和教师一起揭开古诗词的神秘面纱,体验古人曾有过的生活、思想和喜怒哀乐,并在实际学习中达到借古寓今的目的。
在这个研究方向上,笔者认为用浅显教学法最为有效。在教学中,我们尝试将难懂的诗歌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画识记,或者用简易有效的诵读方法去记忆它,接近它。
三、创设生活化、德育化的学习氛围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其在与实在世界的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鼓励他们查阅资料,进行动手实践操作、说说、演演、练练、想想等活动,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比如结合学生家庭生活,提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编辑《斗妈大全》等能够反映当代技校学生真实想法的小集子,鼓励孩子从自身生活中提炼思想的习惯,引导他们做有心人,去发现、去感受、去激活生活的印象。让他们意识到,在生活、学习中发生过的许多事虽小,但有意思,值得品味,且只要加以提炼,就可以写出很不错的习作来。
与此同时,在每周的随笔布置里,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收集自己和家人的微笑照片、分析自己的性格、评论寝室文化的建设,也可以结合节日追溯来源,捕捉我们帮助家人干活时父母的感受,或者抬头看看蓝天观察它10分钟内的变化,春季来临暖风吹在面颊的感觉等等,经过这方面的训练,消除学生对于写作文的畏惧心理。
四、开展经典诵读及校本课程编写
课堂内外永远是学习的好时间、好地方。笔者认为,教师应努力开发校园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实践中,早读读本经过二学期的试用,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他们利用早读时间进行有效早读,周一、周三、周五为语文,使高雅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另外,学校开展“经典一刻”活动,引导所有学生坐在教室里朗诵传统文化读本或者书法练习经典段落,促进学生对古典文化的传承。
同时,我们通过对书法《笔墨情韵》校本教材的编写这一专题化教学的探索,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自觉性,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此外,从《论语》《孟子》《三字经》《千家诗》《千字文》《弟子规》《菜根谭》等中华文化名著中提炼出经典篇章,进行传统文化主题专辑的编写,归纳成慈孝、宽厚、敬业、向善、诚信、礼仪六大部分,加以通俗易懂的翻译、现代化的解读,编写成《传统文化篇》。
当然,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从另一个方面讲,由于历史的变迁,有些精华也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此外,由于对鬼神的敬畏,传统文化中出现了一些迷信、虚幻、消极的思想。这就要求编选者既要有识别能力,又要熟悉现代学生的生活习性及爱好,在选材时,剔除糟粕,遴选出最精彩的篇章,并在尽量保持经典原文不变的情况下,对其思想進行贴近现代文化、贴近生活个性的解读。
【活动课程改革之我见】推荐阅读:
马店小学薄弱课程有效实施之我见05-15
新课程下高一数学教学之我见06-15
刘小宁《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之我见》09-23
幼儿区域活动教学之我见的基础教育论文08-08
体育活动课程10-17
高中活动课程06-28
从杜威的实用主义活动课程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读书心得09-10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08-26
活动设计课程09-0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