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

2024-09-07

新课程实施(精选12篇)

新课程实施 篇1

摘要:要推行新课程改革, 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以往的备课方式, 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教师只有落实课堂在新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以反思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行动研究来解决问题, 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教育观念,备课方式

一、教研工作方面

1.加强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确立之后, 如何才能达到“理念转变成实践”, 教师的素质、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 要推行新课程改革, 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我们应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把旧教材、新大纲与新教材、课程标准相对照, 明确课程标准与新大纲的异同。以前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方式比较单一, 被动, 缺少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 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偏重书本知识, 运算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 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 而且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摒弃了以往以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 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倾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 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要求我们要努力使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最明显的就是理科数学和文科数学有了较大差别。这个数学新教材的基本理念使我们感到,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不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数学教学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 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 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

2.改革以往的备课方式, 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我们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后, 第二步我们研究如何备课。我觉得, 过去的教师备课主要就课论课的多, 老师们感觉实惠, 好操作。但缺乏以人为本, 宏观把握教材的大教学观。一是重形式轻实效;二是重教法轻学法;三是重课前教案的编写轻课后反思。在教案的编写上, 更多的是关注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和系统性, 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备课形式显然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把新旧教材进行对比, 找出最大的区别, 再看新课程的内容选取与编排, 把握新教材的基本思路, 备教法和学法。怎样创造一个生动活泼, 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备课不但要备教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还要多角度, 充分想象各种层次的学生会出现的不同答案, 针对这些答案, 教师应怎样去解决, 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另外, 备课还要备教具、学具, 因为本学段的学生在学习上是以直观和动手操作为基本特征的, 丰富的直观体验是他们学习的基础, 因而要想给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就要提前把教具、学具准备好, 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工作方面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培养数学家, 不是为培养少数数学精英, 是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的发展, 再对文理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不能一刀切, 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数学教育关注学生发展这样一个总体目标。同时, 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亲身体验”、“勇于创新”是新课程标准倡导下的主要学习方式。

1.落实课堂在新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 课程方案一经确定, 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新课程实施的重中之重了。过去的几学年里, 我们一直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努力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变革, 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 完成各项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2.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

强调师生交往,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为此,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在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 尊重学生的人格, 注意课堂中角色的定位, 努力实现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讲求课堂中的师生平等, 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需要, 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 想方设法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促使学生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习成为其自身的内在要求。

在这方面, 我们进行了确实有效的改革。有意识的注意教师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 把准自己在课堂中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变化, 师生之间的心拉近了, 老师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课堂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竞相表现自我, 展示自我;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他们会大胆地站起来“考”老师, 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在教学中的各种内容提出反对或补充的意见。甚至会勇敢地来挑战老师, 有时他们还会为自己战胜老师而激动得欢蹦乱跳等的课堂教学。

3.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 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要改变“灌输——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通过讨论合作、自学辅导、实践探索、在多媒体环境中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们都有意识地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纵观我校的课改实践与探索, 我们清醒认识到, 实施新课程是“摸着石头过河”, 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

1.学生学习不扎实

学生的思维发展跟不上, 学习不扎实, 跳跃性大。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 需要进一步夯实“双基”教学。

2.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流于形式。在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 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制约了师生交流互动。

3.配套资料少

由于配套资料少, 教师在寻找资料和教具制作上花费时间多, 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4.评价改革不够完善

师生和家长有一定程度的担心。社会、家长还是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 所以, 面对新课程的评价, 教师产生了许多困惑。

总之, 我们必须以反思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行动研究来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持续、健康发展。

新课程实施 篇2

课程改革是一项教育创新的系统工程,它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机遇、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探索。在六年的课改实践中,我校全体干部、教师以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课改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学习,我校全体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实施犹如一场及时雨,强有力地冲击着僵固、呆板的传统课堂教学,新的课堂不仅是知识建筑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它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提炼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愉悦、发展生命的过程。因此,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把学校的焦点集中在师生的主动发展上,是我校课程改革始终努力的方向。

以人为本不应该只是口号,也不应该只是一种理念,在学校里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为此,我校明确提出了“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怀每一位教师”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了“校长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学校为师生的共同成长服务”的管理思想,努力营造“凝聚人心、共谋发展”的人文环境,充分激发了我校师生的潜能,使课改工作得到了落实,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及办学水平。

一、更新观念,找准问题,提高认识

新课程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新的课程理念到底是什么?课改“为什么改”、“朝哪个方向改”、“改成什么样”?„„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我们在思想上把这些问题弄懂了,想明白了,才能改变我们陈旧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使课改落到实处。因此,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利用各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要求所有教师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努力做到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参与式培训与讲座相结合,岗前培训与过程培训相结合,个人学习、自我培训与集体学习、外出学习相结合,提高培训的质量。

二是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聚焦新课程》、《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上好一节课》、《新课改教师发展与教学新方法》等书籍,并要求教师做好笔记,写出心得,利用校本教研日组织教师进行交流。

三是开展沙龙研讨活动,共同探讨新教材的使用方法、在新课标的精神下如何使用好旧教材。

通过学习与交流,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行为都有了可喜的转变。当我们正在用这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来推动我们的课程改革时,教育对象的变化给老师们实施课改带来了新的困惑。进京务工人员子女越来越多,目前已占我校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这些孩子,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不如北京的孩子见多识广,而且流动性非常大;同时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或忙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教育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怎样去创造有灵性的课堂?怎样让这些务工子女能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所收获?怎样使学校的课改更加深入?这些新的问题不得不引起老师们再度深刻思考,经过多次的交流与讨论,老师们再次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虽然他们是打工子女,虽然他们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依然要坚持课改,发挥新课程三位一体的功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依然要创建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教学空间;我们依然要让这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开发潜能、全面发展。

二、立足本校,围绕课改,积极探索

思想统一了,认识提高了,但是老师们在具体的工作中怎样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就是说,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围绕着老师们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抓住课改的核心,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加强常规管理,促进课改工作开展

学校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就是要把强化常规管理作为促进改革的基础,又不断用改革的新成果充实、更新和完善常规,从而推动教学创新,保证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在教学工作实践中又建立了以下几项常规制度:

1、建立三课制度,即:推门课、达标课、优秀课。三课制度每学期都要进行,优秀课水平最高,教师自由申报,教研组组织评定,课改优秀课有指导、推广意义,我校的每位教师都参加了评优课的评比活动,积极性较高。

2、建立课改教案、作业评估制度。为了促进教师认真备课,写出优秀的教案,学校每学期评估两次教案和作业,教案评估按学校制定的《教案标准》执行,评估作业主要看课后作业质量、数量和教师的批阅情况。我们提倡留不同层次的作业,不同学生学不同层次的知识,鼓励激励性评价方法。每次评估后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反馈,以指导教师按课改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3、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校本教研制度。为了加强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学校建立了以教研组为核心的校本教研制度。

4、建立听课评课制度。学校领导每周至少听、评两节课,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二十节,每月学校必查一次听课笔记,每次听课情况有统计。听课后及时对每节课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将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地剖析。

5、建立交流共享制度。充分利用校本教研日举办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交流,让教师养成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的习惯,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消除封闭,激活自我,启迪思维,共同提高。

6、建立案例研究制度。所有任课教师、班主任,都必须拿出自己的案例,在研究中总结自己教书育人及专业成长的心得体会和经验,学校结集成册供全体教师学习参考。

7、建立师徒帮教制度。为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我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令其与一名年轻教师结成师徒关系,亲自指导年轻教师备课、上课,给年轻教师上示范课,共同研究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8、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分析制度。从学校管理层到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对教学的全过程及检测结果进行全面细致的质量分析,并形成书面材料。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对教材的理解及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学方式及方法的改进;师生合作的状态、调控措施的实施、目标完成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发展情况、学习效率及检测成绩、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等,涵盖了教与学的整个过程。

通过以上这些制度的建立,规范了教师的课改行为,保证了课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促教师专业化成长,使课改不断深入

校本教研是这次课改的基础、也是核心,它可以使广大教师在积极地参与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促进新课改持续、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之所以是基础、是核心,是因为教研的场所在学校,问题的发现在学校,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在学校;而且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主要依靠的对象是教师。抓住了校本教研,也就为新课改增强了“造血”功能。

1、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为了促进校本教研,我校首先建立了以教研组为核心的校本教研制度。定期进行听课、评课、备课活动。每学期开学,各教研组根据学校的研究课题制定本教研组的研究计划,每周每个教研组都将推选一名教师上课,然后大家进行评课、研讨,一个学期每位教师最少要上5节研究课。主管教学的王振凤老师带头上“课改研究课”,各骨干老师带头上“课改研究示范课”。全体教师中形成了良好的校本研究氛围。

2、加强校本研究,探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常规课堂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

(1)规范备课,让教师先过备课关。

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备课,备课认真、充分,课堂教学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方法得当,教学效果就好,反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就低下。因此,在备课上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要多投入精力,要求教师做到八个明白:即:明白课标要求;明白教材说明;明白编者意图;明白本科教改专题;明白单元教学计划;明白本课达成目标;明白学生已经获取的相关知识;明白教法与学法。教师根据以上要求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为上好每一堂课,要求教师的教案实行课时备课。每一堂课都要有目标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具、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及课后反思等环节。

青年教师对工作有热情,不惜力,特别是接受新鲜事物较快,通过学习与培训,新的课程理念很快充盈在他们的头脑中,但是课堂教学总是不见成效,一堂课虽然教学形式多样,但学生并没有多少收获。针对教师们的共性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分析,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他们还不会备课,还不会自己钻研教材,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因此,我们决定先让老师过备课关。具体做法是:我们请有经验的退休老校长每周到校指导教师备课,带领教师们钻研教材,最主要的是交给老师们钻研教材的方法。首先是研究目标、挖掘目标。因为目标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既有显性目标也有隐性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构成显性目标,它体现的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重点难点,我们把这个目标作为三维目标中的基础目标。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形成的全过程,构成隐性目标。三是过程与方法是“中介目标”,具有体现和落实显性目标及隐性目标的功能。三维目标的关系明确后,我们要求老师要逐字逐句抠目标,理解体会目标中的重点词语,然后再紧紧围绕三维目标设计教法与学法。体会是一个过程,教师不仅要内化知识,还要通过实践,质疑、反思尽快达到准确掌握目标的能力,梳理出目标中的层次,确定目标中的重难点。钻研教材是作为教师的一种必备能力,通过多次的教研活动,教师们能够根据本课的有关知识,找出新知与旧知,找出新知与旧知之间联系中的困难是什么,确立重点和难点,在钻研教学时,教师们能够研究教材和学生,根据本校打工子女多,基础差的特点制定教学过程。如三年级的《这个规矩不能有》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大多数学生甚至不知道“彭总”是谁。这种问题其他语文教师也经常遇到,于是我们的教师课前精心地准备,课上耐心地讲解,补充相关资料。在理解课文时,教师能整体把握,问题少而全面,《这个规矩不能有》教师抓住课题,让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从语言、神态、动作这几方面理解“为什么这个规矩不能有”。这样既提出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2)创建自主学习的课堂。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要解决怎么教?我校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力争做到“七个尽量”。即:问题尽量让学生去发现;知识尽量让学生去探究;内容尽量让学生去开掘;规律尽量让学生去掌握;学法尽量让学生去创造;收获尽量让学生去总结;能力尽量让学生去发展。如:四年级在科学课上学习《串联与并联》时,老师没有演示,也没有讲解,就是给学生提供了实验材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了串联与并联的相关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强化校本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①内、外结合,共同成长

随着日常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渐渐发现,年轻教师对新教材把握不到位或者是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缺乏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拿数学学科来说,有些年轻教师本身对某些数学概念及算理模糊不清,而实验版的教材及教师用书又没有这方面知识的说明,特别是近几年参加工作的老师又从没有接触过旧版本的教材,所以就出现了:钻研教材不透;对于课堂上的某些环节把握不好。因此,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如:我们在探讨如何讲清“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的具体算理时,让老师们明白: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就是求较大数,即:把与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和较大数比较小数多的部分合起来,就是较大数,所以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就是求较小数,即:从较大数里去掉较大数比较小数多的部分,剩下的和较小数同样多,也就是较小的数,所以用减法计算。除此之外,如何进行读、写万以内的数的具体指导方法;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别;对加、减法的意义的理解;除法的几种不同意义;加、减、乘、除的估算方法等都是我们培训的内容。

通过培训,老师们对数学学科的知识有了一个系统地了解,可再次走进老师们的课堂,我们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问题最大的还是对教材的理解不深、不透,对小学阶段数学的体系仍然没有清楚的线条。多数教师总是在每次听课后的评课中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一点我没想到”等等感言引起了我的思考:如何改变现状?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等问题不断困扰着我。回想几年来的工作,我们曾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帮教师设计过教案;曾走进教师的课堂帮教师指导过重点内容的处理方法;曾给老师们进行了有关小学阶段的部分数学知识的培训等等,可这种直接地给予并没有在教室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怎么办?我们是仍然坚持给老师们培训,还是在培训的同时加大老师们自研的能力?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后者—注重自研,查找问题。因为外在的给予远不如内在的驱动。所以,我们决定内外结合,共同成长。本学期我们利用学科组研讨的机会,大胆地从张岩老师开始,让其自己备课、自己设计、不听试讲、不看教案,完全由个人经过理解后设计并利用外校学生进行实地演练。虽然课上失败了,但我们在课堂上让老师明白了认真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在老师们的评课中让作课老师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在反思中让老师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从而逐步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执教能力。

②“同课异构”,取长补短

任何人的知识结构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弥补缺陷的途径之一就是与人进行知识交流与互补。因此,为了让我校老师能够集他人所长,更好地提高自我,本学期我校为老师们提供了与花园村二小的老师共同研讨、学习的机会,进行了一次《长、正方形面积》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为了此次活动的成功开展,我们为上课老师提供了到外校听课学习的机会,主任亲自带领上课老师到外校试讲,目的就是进一步让讲课老师深入地理解教材,熟练地把握教材,让其在他人的课堂中吸取好的做法为己所用,找到自身的问题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经过多次的研讨,我们在四月二十九日顺利地举行了此次活动。两校老师各展风采,让听课的老师受益匪浅,这是我们从老师们的评课中感受到的。通过此次活动交流,老师们最大的感触是:在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备课的基础上,一个教学设计能否落实,老师在备课时必须有细致的预设环节来做保障;在课堂上必须能抓住学生中生成的信息有效利用。这两点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学习和提升的能力。在每一节课堂上,我们都要认真聆听学生发言,抓住有效信息,及时追问,灵活处理,相信这样努力做下去教学能力一定会得以提高。

③给予方法,减轻负担

随着年轻老师的不断增多,加上新课改后的教参的指导性不全面,使老师们对各种不同的课型找不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了减轻老师们的负担,校领导共同帮老师们寻求方法。如:听课中发现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单一,于是校长便为老师们介绍了八种识字方法并与老师们一起探讨了怎样开展素读教学活动,并规范了早读,各班每月都有早读读书计划等。校长的亲自指导,老师们的劲头更足了,干劲更大了,效果也更明显了。记得,我校在语文基础知识验收中,一年级一班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获得了100分的好成绩,老师们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深有感触地对校长说:“以后您还得多给我们支点招”。上学期期末教学主任还针对老师们不会上复习课,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复习课的研讨活动,并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些关于上好复习课的具体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发放了自己整理的教材中应让学生掌握的所有知识要点,为老师们的期末工作减轻了一些负担。虽然我们领导在背后付出了很多,但我们深感付出的价值所在。因此,看着老师们感激的目光,领导们真得感到无比快乐!

④多种听课,促进实效

为提高课堂实效性,我校领导至少要听三轮课。每学期开学初全校调研课、期中评优课、平时的推门课。每次听完课,校领导都会及时与教师沟通,共同探讨每位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增强教师的自主研究意识,上学期的评优课,我们采取了工作重心下移的策略——自评课。我们把每位教师的课录下来,刻成光盘,然后老师根据学校所发的自评表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问题与优势。老师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对自己的课看了一遍又一遍,认真查找自己课堂中的教学问题。如:我校一位美术教师,她的讲课时间总是多于学生创作时间,我们给她指出后,但是怎么也难改变,通过自评课,她看到了自己的问题:

1、条理欠清楚

2、语速、动作较慢

3、语言不简练,浪费时间,4、个别环节时效性不强。我校的苗老师,不仅看光盘自己找问题,还请同是教师的妻子帮忙,最终理解到还是自己的教学观念制约着自己的发展,由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以在本学期中,苗老师的课堂教学进步非常大。并且主动找校长交流自己思想改变后在课堂教学中尝到的乐趣。

通过这样的评课活动,很多老师都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并在自己的课堂中积极地加以改正。本学期,我们学校的那位美术老师在区美术组到我校进行课堂指导时改正了自己的问题,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这种自己评价自己的教研活动深受老师们的欢迎。

三、课改带来的喜悦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校发生了深刻、喜人的变化。课程改革倡导的新思想、新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重视和加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经形成;学生变得更加热爱学习和喜欢学校。

1、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整体提高,骨干教师越趋成熟。

六年的课改,多数老师已经能够把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在课堂上注重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也整体有所提高。

2、学校的工作越来越得到家长及社会的认可。一是不断收到家长的表扬信,赞扬我们的教师如何关心学生;二是多次收到表扬信赞扬我校的学生拾金不昧;三是我校入学人数逐年增加等等,这些不更加证实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吗?

新课程实施 篇3

一、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

在中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一切教学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愿望,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和教学反思。以新课程改革为依据,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开拓型的人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心中要有“人人皆可成才”的思想,不能嫌弃和放弃“问题学生”,要用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和拥抱所有学生,让教育真正成为一种和谐教育。教师要积极去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其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

二、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把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人,使他们享有充分的参与权利,努力创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讲英语的热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和合作等手段,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主学习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在每堂课都学有所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兴趣是学习之母。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教师要转换角色,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建立课外学习兴趣小组,寻找合作伙伴,建立英语学习园地,听英语广播,唱英文歌曲,创办英语小抄报和英语角等,使学生有更多运用英语的空间。其次,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复习和做作业的习惯,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听英语广播、阅读英文报刊资料的习惯,正确使用工具书、辅导资料的习惯等等。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习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兴趣是一种探求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趋向,它能促使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内驱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增强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正确运用非智力因素既是推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源泉,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英语教学中,只有教师自己不断创新,学生的创新教育才能真正得以实施。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通过积极有效的学习,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耳、动口、动脑和动手等,从听、说、读、写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新课程实施 篇4

为此,教学工作者应及时走进并有效实施新课改。经过一年的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体会颇深,感受颇多,觉得要真正落实好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应注意四个“及时”和一个“同行”。

一、及时对新老教材进行比较,领悟新教材的精髓

为了尽快掌握新教材体系,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并与老教材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清晰地感知新教材的变化特点,从中领悟这些变化的内涵。

1. 关注课程理念的变化

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较以前同类教材在编写上有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科学性、选择性;在课堂实施上注重自主学,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课程的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整套教材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教育目标,并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标准,成为体现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载体。真正用好这套新教材,对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2. 关注知识内容方面的变化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出现了许多新的知识内容,如“生命系统”、“细胞骨架”、“遗传因子”,以及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共同进化”等新概念和新知识。再如,生物教师以往对“系统”的理解大多局限于生物形态解剖学的范畴,而新教材提出了新的系统概念,即:生命结构以系统的形式存在,对生命结构和生命活动的认识应从系统化思想出发,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生命系统的概念。

3. 关注新教材中各栏目的功能和应用

教材中部分栏目的功能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如: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调整、处理好教材,选择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二、及时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科学开发新课程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和创造者,因此,教师在对新教材进行研究的同时,还应该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教学实际。

1. 适当增补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网络选取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素材,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灵活,从而使“静态教材”转化为紧跟时代发展、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教材”,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学兴趣和热情。

2. 适当调序

旧教材中实验和文字性内容的教学安排上,大都采用先讲授再实验的教学模式,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很少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新教材在编写体系中,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强调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重视规律的揭示过程,将启发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入其中。此外,教新材强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之中,让他们对具体实例先有感性认识,然后进行研究、讨论,找出具体实例的共同特征,再进行归纳、表述,形成概念。例如,“新陈代谢”这个概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概念表述,只是要求学生知道很多感性的生命现象都属于新陈代谢。又如:原教材安排学生先学“水和无机盐”,后学“蛋白质和核酸”,这是由易到难的认知顺序;新教材安排学生先学“蛋白质和核酸”,后学“水和无机盐”,这是先抓主要矛盾的认知顺序。在进行新教材的教学时,如果教师觉得先易后难的顺序比较好,有利于学生学习,让学生先学“水和无机盐”的内容也未尝不可。

三、及时关注教学的注意点,要求到位而不越位

新教材力图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探究与交流,以使学生经历“做科学”的过程,加强对“过程能力”的培养。因此,新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了重大变化,从问题探讨入手,分析讨论、本节聚焦、相关链接等小栏目形式涉及各个角落,教学内容丰富且富有弹性。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好教材,针对《浙江省生物学科指导意见》,及时关注教学中的注意点。例如:教材选用了大量插图,图文并茂,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许多图已不是处于从属地位,而是代替文字说明,上升为主导地位(如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其内在的图与文、图与实物的相互迁移能力。又如,在组织问题探讨的教学时,我们应根据讨论问题的难易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展开教学: (1) 直接组织开展讨论。 (2) 收集资料展开讨论。 (3) 讲课过程中展开讨论。我们往往发现书本中相当多的问题需要学生在学习新课中利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答,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去学习,教师讲授到该内容时,再将这问题引出来讨论,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4) “直接破题”引入新课,这类讨论题较难,教师可以直接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不浪费时间。

总的来说,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把握教学尺度,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到位”是指根据《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及深刻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而“不越位”做无用功。

四、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协调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大力倡导的。

我认为,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记忆,新课程教学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与方法,两者应该是互融共生的。新课程提倡探究、体验等教学方式,并不是完全否认传统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富于变化的,新课程改革不是简单地用一种形式去否定代替另一种形式,而是在批判中继承,将多种方法有机融合、灵活运用,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和挖掘,进行取舍和整合。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将已有的成功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进行对比,寻求结合点,逐步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五、教师的“教学”与“学教”同行

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学学会顾明远会长曾说:“教育发展在于改革,教育改革在于创新,教育创新在于学习。”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重新审视当前的教育教学行为,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作用,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我们应大力倡导教师的“教学”与“学教”同行,两者不仅相长,而且互补。从课改的需要看,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者的素质等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终身教育的要求,特别是传统教育思想的许多弊端,在相当程度上束缚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处于教育改革的攻坚阶段,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轨时期,高中生物教师更应自主学习,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等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不容置疑, 在新课程到来之际,教师肯定有许多不明白之处。教师可以不懂,但不可不学,假如教师可以不学,那还能称之为教师吗?“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困”。应让我们教师通过“教学”与“学教”的同行,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完善自我,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

综上所述,面对课程改革,与时俱进、迅速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对教师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要达到改革的目标,任重道远,我们应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和新课程共同成长,将新课改进行到底。

摘要:要真正落实好高中新课程的生物教学, 就要做到四个“及时”和一个“同行”, 即及时对新老教材内容进行比较, 领悟新教材的精髓;及时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 科学开发新课程;及时关注教学的注意点, 要求到位而不越位;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及教师的“教学”与“学教”同行, 促使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主动发展, 达到自我完善的崇高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程,四个“及时”,一个“同行”

参考文献

[1]张洁.为了让“教什么”和“怎么教”更明确.中学生物教学, 第7期.

[2]办学特色在校园.上海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实施方案 篇5

为确保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到早规划、早准备、捷报频传落实、保持量,依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辽宁省教育厅奇制订下发的《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以及《辽宁省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工作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验实验工作指导思想及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坚持“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从的基础教育”的高中教育性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相关政策,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念。正确处理好继承与改革创新的关系,认真扎实地抓好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诸环节以保证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落实,确保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质量。

目标任务:通过新课程的实验,使全体教师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能内化为教师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行为。在重建学校新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管理及评价制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水平,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促进每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具体目标任务:

1.全体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习、理解、认同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自学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从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质量观和评价观。

2.编制并逐步完善适应于新课程的、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多层次、选择空间大、体现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方案。确保国家必修课程100%开出;最大限度地保证国家选修Ⅰ课程的开出,力争形成与职业中学资源共享机制,以保证通用技术等候课程的开设。

3.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开发、研制既符合学生需求,又切合教师实际专业能力,相对稳定,有学校特色的选修Ⅱ课程,力争在第一轮开18个模块(专题),以后逐年有所增加,最终实现60%以上教师能开出具有高质量的选修Ⅱ课程。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改进学校评价,建立有利于促进老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6.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建立并逐步完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7.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管理、评价制度,保证学生在该学习领域学分的获得。

二、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校课程实验的扎实、有效地进行,学校成立以下工作组织机构。

1.学校课改领导小组

组长:佟德利

副组长:李学军姚红军

组员:宋克华孙忠新蔡振国张丽华于伟平魏丽丽杨文杰王桂香马玉光樊

玉玲乔茂盛李连启郭海博赵明聪王晓丽李雪峰姜静

家长代表:

主要职责:全面负责学校新课程式实验荼总体安排和部署、在经费使用、教学设施的投入、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老师队伍建设与培训提高、课改舆论宣传等主面提供保证,保证新课程的实施质量。

2.课程方案制定小组

组长:佟德利

副组长:姚红军宋克华孙忠新

组员:于伟平魏丽丽杨文杰王桂香马玉光樊玉玲乔茂盛李连启郭海博赵

明聪王晓丽李雪峰姜静

职能:

1、制定本学期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必修、综合实践)。

2、提出下学年课程设置方案(必修、选修、综合实践)。

3、选课指导委员会:

主任:姚红军

副主任:宋克华孙忠新于伟平

委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生、学生家长

职能:

1、组织有关人员学习课程改革相关文件。

2、制定学校选课制度。

3、制定选课指导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

4、指导选课办公室工作。

4、选课办公室:

主任:宋克华孙忠新

副主任:于伟平

工作人员:金丽敏马英敏吕文超王晓丽任毅武凤芹

职能:

1、起草学校学生选课方案。

2、编写《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3、制定学校导师制工作方案,组织导师完成对学生选课的具体指导工作。

4、管理学生选课档案,结学徒选课的学分状况实施动态监控。

5、学分管理委员会:

主任:姚红军

副主任:宋克华孙忠新于伟平

委员:教研组长、高一备课组长、高一各学科任课教师、校外专家、学生家长

语文学分小组:

组长:钱淑兰魏丽丽

组员:徐超游卫平张玉红张丽佟丽娜

数学学分小组

组长:杨文杰

组员:陈兵温丽新李剑飞于秀环荆玉良

英语学分小组

组长:王桂香

组员:石玉杰赵剑坤李安张素敏田世红

物理学分小组

组长:任志刚马玉光

组员:宋克华于伟平蔡振国

化学学分小组

组长:杜久春樊玉玲

组员:李长富杨国齐蔡丽

生物学分小组

组长:乔茂盛

组员:

政治学分小组

组长:马瑞新李连启

组员:姚红军韩丽党

历史学分小组

组长:郭海博

组员:李永生海霞

地理学分小组

组长:赵明聪

组员:孙忠新孙海红

体育学分小组

组长:李雪峰

组员:刘平王海志

艺术学分小组

组长:姜静

组员:张志强孙佳王仙姝

技术学分小组

组长:王晓丽

组员;任毅谷海龙武凤芹金丽敏

综合实践小组:

组长:宋克华孙忠新蔡振国

组员:于伟平马英敏吕文超戴宇夫张凤飞王茜

职能:

1、编制各种学分认定表,建立学分档案并由专人负责。

2、学分小组编制本学科学分认定方案。

3、编制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6、学生成长记录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佟德利

副组长:李学军姚红军

组员:宋克华孙忠新蔡振国张丽华于伟平高一各班主任

职能:

1、构思建档形式,拟订工作制度,制定评价办法

2、对班主任、任课教师等进行专题培训

3、对学生及家长开展宣传,明确建立成长记录的目的、意义,宣传课程改革评价制度的新理

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7、校本教研工作小组

组长:佟德利

副组长:姚红军

组员:孙忠新宋克华于伟平高一各备课组长

职能:

1、制定校本教研的学期和计划

2、开发校本课程并编撰校本教材

3、负责确立校本课题研究项目

4、校内外人员的组织协调

5、活动过程的落实与检查

三、实验工作的基本思路及保障措施

(一)加强新课程师资培训与研修

坚持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保实验教师、学校管理者、相关实验人员全部参加课程培训。坚持岗前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为主。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含案例)培训、岗痊培训,除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的老师外,其他老师由教科研室统一组织培训。培训采用人具研修、专题讲座、参与式培训等方式进行。校本培训持续于实验过程的始终,由学校教科研室组织实施,并把新课程培训作为今后工作一段时间学校老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老师业务进修考核直接挂钩。教科室制定新课程培训方案和质量标准,对教师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控。

(二)形成并逐步完善学校课程方案

2006年秋季学校在高一年级实施新的“学校课程方案”,保证国家必修课程100%按计划开出,并按上有关部门的要求在以后最大限度地满足选修I课程的开设,选修II课程的开设则需要依据学生的选课倾向和教师实际专业能力和开课能力确定。为此,2006年10月——12月学校要在高一年级学生中进行选修课选课倾向基线调查,同时在教师中进行 课倾向调查,在此基础上确定选修II课程,完善学校课程方案。以后逐年增加选修模块。在选修课领域将根据我校实际,拟采取教师个人自愿申报选修模块,学校合理调整,确定人选;学生自主选择、导师积极引导的有利于学生和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多层次、选择空间大的学校选修课程方案。

(三)创新学校管理制度

1、建立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与研制、开发制度。(正在酝酿中)

2、成立学生学分管理委员会,制定学分认办法。按照《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

管理暂行规定(试行)的要求,成立学生学分管理委员会,并按其规定的程序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

3、建立学生学习指导制度。学校学生选课委员会在高高年级第一学期内编制好学生选课

指导手册,提供学校课程方案。

4、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体系。

5、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

6、重建学生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四)加大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力度,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教师成长的最好基地是学校,最好的过程是教学。要通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解决教师课堂党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1、学校通过开展校内和校际间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活动,示范课、研究课,努力为教师

个人实践和反思、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及获得多种专业支持创造条件,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2、建立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核心的研究型组织,由备课组长负责,联系高一同学科科教

师,通过开展认真地备课、上课和积极的评课,课后反思等活动,增强新课改意思,提高教学效率。

3、逐步打破传统的学科教研模式,建立以课题为纽带的弹性课题组,鼓励教师针对教学

实践中的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与研讨要求每个备课组要将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上报,教科研室负责归类,提炼成实践问题,指导实践的目的。问题课题研究实行不定期制,立足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科研室应给予必要的专业引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开展生动有效的研讨方式,使教学研一体化。

5、开展校内教研成果评比活动,对教师在教学中创造的经验及时总结、推广。

(五)加强宣传,积极营造课程改革实验的良好环境。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主题班团会等形式向家长、学生宣传课改意义、课改方案、课改成果,争取家长和学生的理解与支持;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方式积极向教师宣传、培训,使全体全体教师增强课改的自觉意识,深入领会课改的先进理念以及课改以学生发展、民族振兴的深远意义。

此方案从二00六年秋季开始实施

葫芦岛市实验高中

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课堂 篇6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模仿与记忆某些知识,应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头脑里产生探究欲望。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过程就是主动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量做到: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结论让学生自己概括。例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学生学习了周长的特征以后,很容易想到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怎样算。教师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总结。学生大胆探究、创造,自己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取了探究的快乐。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因此数学学习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二、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法,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现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已被我们的教师采纳,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或需要实践、操作的环节上,我们的教师常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如:学习“千克、克”一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千克、克”的明确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在小组成员操作、记录、观察、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使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感知。

合作是对个人有限的弥补,探究是人的本能。在合作中向同学学习,在合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讨论中分享彼此的智慧,这些都清晰体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作用。

谁说数学课堂就是“一人讲全班听”的严肃场景?如若将理性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们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中,又何愁学生不爱学、不动脑筋呢?让我们“蹲”下来,寓教于乐,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创设出种种轻松的学习情境,一定会收到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

三、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教学中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设计的。因此,活动情境的设计,必须要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和兴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小学生学习数学之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有善于思考的大脑,他们喜欢有童趣的、有挑战意义的素材。多媒体技术正好实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他管理的信息不仅有文字,还包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可以让某些信息适时再现、隐去、定格、放大、特写,也可以根据需要快速、准确地作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创设教学情境,也可以把一些图形、体题目的分析过程预先存储在电脑中,课堂上适时展示。这样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师调控教学信息的能力。另外,利用多媒体信息,可以创设协作和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亲自体验,从而明白:任何知识都是通过人们的艰辛努力发现和探索得到的。如在教学“9加几”的口算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打出一个运动场景,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生龙活虎的比赛场面,来吸引学生入“场”。接下来把主景放在看台上的饮料上面。提出问题:有多少盒?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之后请一些学生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他们说出自己喜欢那种方法。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以肯定。接下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踢毽子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要求学生从图中找出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解决问题的条件。引导学生讨论、计算,然后鼓励学生从画面上提出新的问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信息环境,学生变传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地探索学习,从而体会到作为一个研究者、发现者的快乐。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多相互动、动态生成的“活”的课堂。

对新课程实施的反思 篇7

一、学习与领悟新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思想、知识、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更严的要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想富有成效地贯彻新课改, 就必须不断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创新, 而新的课程理念在专业发展上起着主要引导作用, 所以能不能认认真真地学习学习新理念, 领悟新理念, 是每位历史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改的关键所在。

1. 加强理论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种有着新目标、新计划并不断探索的新历程, 管理者、专家、各位教师都应该是新课改的参与者。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新的课程改革要实现专家指导, 基本上做不到。一线的历史教师要想及时获取、了解、学习、领悟新理念, 就必须积极参加省市级等教育主管部门为我们提供的“走出去”学习与交流培训, 如案例的观摩和听取各位专家的学术报告等。另一方面, 要积极与学校为我们教师“请进来”的专家进行“交流”与汇总。同时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论坛研究等活动, 这些都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2. 加大科研力量。

进行科研的本身就是了解、学习、领悟、运用新理念的过程。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要严格要求自己, 积极参与教研组的各项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并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边指导课堂教学改革, 边积极撰写教学论文、积极参与学校定期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的交流汇报与学习总结。这不仅对历史教师新课程的实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而是对其他各科教师领悟和贯彻课改新理念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感受与实践新理念

任何教育理念, 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 那只能是纸上谈兵、薄纸一张。对于新课改的课程, 大多数教师在刚刚接触时, 他们都会发现教材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与课时不够互相矛盾;初高中新课程衔接断层, 新的教学内容偏难偏深;教材的时序性差, 专题体例要求过高;教材偏重理论, 材料凌乱, 历史的系统性不足;现有的教学评价与考试制度基本上不适应新课改的实际等困难, 大部分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为了应对并解决新课程带来的诸多问题, 推动新课程实验的深化与发展, 教师们必须严格将新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感受与进一步实践新理念。

1. 积极开发新课程资源。

本次新课改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不再把教材放到“捧在手心里的挚爱”的高度, 而是一切都要利于教学, 并能够体现新课改精神的素材都是教学资源。可以这么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 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是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效, 所以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成为各位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要立足于学校开发校本资源。这是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与教师的实际, 可以在教学方法、学科知识、能力方面三个系列上做文章。如教学方法篇可以是以介绍历史学习的常规与方法;再比如学科知识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如第一点可以向学生提供中外知名人物的事迹、著作和观点;第二点可以是向学生提供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历史分析或提供相关的理论观点等。

其次是要编制教学案。“教学案”即教与学的方案, 是每位教师围绕学习目标、基于问题和任务立足于学生实际设计的教学方案。因为目前与高中新教材匹配的优质课程资源比较少, 所以教学案的编制是必要的。例如可以通过情景设置、任务安排和解决问题等方面来进行, 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建构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

2. 扮演好主导者与非主导者的角色。

新课程倡导其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喧宾夺主、占用大量的时间, 应该把重心放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上。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可以尝试着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立足于学生, 创设适合个别差异、满足个体学习需要的教学资源与教育环境;另外根据新课程目标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 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制作等形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更好地发挥, 学生可以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以及自我控制, 要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 提高新课堂效益, 合理的整合教材。

本着新课改的精神, 大胆、创新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 删去非课标内容;增加弥补、替换和不断更新, 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新课标的知识, 无论对于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是有很有益处的。一位教师在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时, 结合着学生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不甚了解的实际情况, 不仅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 充分补充了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顺序的资料, 而且还结合本地的行政区划变革讲地方行政制度转变, 最后让每位学生利用表格方式归纳与总结中央、地方制度的演变过程。这样的教材整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氛围, 从而使学生养成爱学、肯学的好习惯。

找出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一切能够以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学老师教的方法都可利用。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程时, 主要是通过联系现实, 使用十七大的相关报道, 让学生们自主收集材料, 而且通过直观的方式进入了现实中的民主政治生活。这样的历史课堂就会立刻变得新鲜、生动起来了, 学生们也会记忆犹新。

提高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还有很多, 比如说及时的教学评定、建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积极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激励性的评价等。

4. 重视集体智慧, 展示不同风采。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教师的集体备课可以说是分享经验, 互相学习, 共同成长的有效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突破个人的“力量小”, 而且还集思广益达到更高的成果。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重视集体备课, 积极参与到当中。

三、发展与创新新理念

新课程实施 篇8

一、全面开发地理课程资源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以“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为例, 谈谈如何开发地理课程资源。

1. 充分利用地理教材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学最基本的依据, 但如何能做到“用书本教”而不是“教书本”, 需要地理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灵活地设计教学活动。如可以利用师生的经历、丰富的影像资料等激发学生兴趣, 也可以设计多条模拟民俗风情游线路,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条线路, 给大家介绍他们的见闻等。

2. 善于利用学校地理资源

学校地理资源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师生关系以及相应的校园环境与文化。就本节主题而言, 可以鼓励学生开展民俗文化周活动:指导学生排演民俗节目、编辑民俗文化小报、布置地理橱窗、开展民俗文化讲座、征文等。

3. 积极开发校外地理资源

校外地理资源是校内资源的必要补充, 能丰富地理课程的内容, 拓展学生的视野, 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通过观察、访谈、网络调查等形式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 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二、选择适合的地理教学方式

地理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 传统的有知识传授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等, 现在提倡的有情景模式、发现探究模式、小组合作模式、游戏模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获得与积累、学习技能的形成, 现代教学方式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情感的熏陶。在教学实际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 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比如, 在“经线和纬线”部分内容中, 学习经纬网基本知识部分时, 由于该部分理论性较强, 不容易被初一的学生理解, 可以以讲授与演示法为主;而在学习经纬网定位时, 学生已经有了理论基础, 可以将学生带入军队飞行员训练的情境中, 各自寻找自己的降落点, 判断队员的方位, 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 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介于课程和教学方式之间, 有助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乡土地理这个模块, 有的老师认为应当把它作为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 在世界地理之前讲授;也有老师认为可以在每个地理要素的学习中分开学习。我个人认为, 乡土地理可以在其他三大内容学习结束之后进行, 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一个区域的基本能力, 乡土地理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这个时候老师应当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已有知识, 结合生活经验, 通过网络资源查找、实地调查、社区访问等多种形式, 对家乡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所得, 由老师和其他学生共同对其进行评价, 从而达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拓宽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目的。

四、促进学科融合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适当穿插其他学科的知识,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例如:地理中人口密度、平均温度、相对高度的计算都离不开数学。此外, 地理学的一些知识也能帮助理解其他学科的内容, 如政治中各个政治中心的兴衰也总能找到地理学的原因。所以在地理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促进学科间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适当联系,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阔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下分层教学实施体会 篇9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 以学生现有的能力、知识水平与潜力倾向为依据, 将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进行区别对待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理论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 同时与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教学的过程中, 作为教师, 要充分了解每名学生的自身情况, 按照学生在基础、智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不同将其分为三个层次:A.基础、智力相对比较差, 没有较强的学习接受能力, 学习不积极主动, 成绩一般;B.基础、智力比较好, 学习较主动, 有较强的上进心, 成绩良好;C.基础牢固, 学习接受能力强, 有适当的学习方法, 成绩优秀.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其教学目标和方法也不一样.

A层次的学生, 首先要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加强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之后再多进行辅导和鼓励, 使他们能够较好地完成作业, 在测试中成绩达到合格, 促使一部分学生逐渐转为B层.

B层次的学生,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最基本的运算能力, 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 要鼓励他们多思考, 多提问题, 辅导他们进行一题多解, 在测试时, 要求他们尽力取得高分, 并向成绩最好的同学靠拢, 使其中的一部分学生逐渐转为C层.

对C层的学生, 其要求要相对比较高.除了能够完成课本中的习题, 还要鼓励他们多思考, 多进行提问, 多看一些与数学竞赛相关的课外书以及与解题方法有关的数学读物.

二、不同层次的备课

基于学生不同的分层, 在课标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对不同层次学生要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要求A层学生对课本中的基本知识要了解, 掌握最基本的方法;要求B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C层学生在B层的前提下, 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例如, 在进行教学“勾股定理”时, 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A层学生要求可以说出勾股定理, 且能运用定理简单地进行计算;B层学生要求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 熟练应用定理;C层学生要求掌握其推导过程, 培养学生从发现一般问题到特殊问题的能力, 并能够对其进行灵活应用.在制订各层次的教学目标时, 如果各层次的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后都能达到, 就是成功的,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就提高了.在进行备课时, 按照各层次的教学目标, 在设立教学内容、练习层次和习题难易程度上都要充分将分层教学的特征体现出来.万不可盲目地追求过高.

三、不同层次的授课

学生在教学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按照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目标, 适当地调和课本的内容, 把难度和重点都标注出来, 以此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水平相符.比如, 对多项式25 (a-b) 2-16 (a+b) 2进行因式分解, 对A, B层次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 但将它分为以下三个问题, 层次就会很清晰: (1) x2-16y2; (2) 25x2-16y2; (3) 25 (a-b) 2-16 (a+b) 2, A层次学生只要掌握第 (1) (2) 题即可, 第 (3) 题要求B, C层次的学生掌握, 但可以鼓励A层次学生尽量理解掌握.如此, 在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体现了出来,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给他们适当的指导, 凸显教师的导.贵在指导, 重在转化, 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创新能力.

四、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和作业

在分层教学中, 分层练习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主要作用是检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是否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并及时地进行改进, 将掌握到的知识在分层练习的基础上转变为技能, 反馈教学质量,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拓展培训, 以此使各层目标都能落实到位.所以, 在进行备课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课本内容, 对课堂练习精挑细选, 可以以教材中的练习为主, 也可以重新编排各层次的练习, 在进行编排三个层次的不同练习时, 所遵循的原则是基本要求相同, 鼓励个体的发展.

在布置作业时, 只有分成不同的层次, 才能使各层次的学生要求得到满足.在布置A层次学生的作业时, 难易程度要较低、作业量也要少、注重基础性、模仿性的题目, 同时例题也可以当做作业, 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布置B层次学生的习题时, 应注重课后的习题, 可以配有重点题、典型例题, 既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布置C层次学生的作业时, 除了要求一题多解以外, 还可以另加一些综合性的试题, 这样不但让学生在探索中领略到了数学方法的美, 而且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结语

新课程下的分层教学, 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只要广大教师转变观念, 把学生作为主体, 积极推广这种新的教学方法, 进行创新性的教学, 数学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关丽.分层教学模式研究及实施[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5) :112-113.

我国新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研究 篇10

体育这门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是在校学生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主要方式。体育课程是凭借科学的体育教学以及有效的体育锻炼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改善身体各项机能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体育教学也是我国体现素质教育以及加快学生适应社会、帮助学生培养个性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我国体育课程是以提高我国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而新体育教育则是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新体育课程是在原有体育课程之上进行的一次全面革新,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我国第八次新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第八次新体育课程改革的本质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体育课的健体和育人的根本作用继续扩大。新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健康第一”,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首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自觉性以及终身体育的观念。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体育和健康知识,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以及运动方式。

二、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体育课程的效果进行研究

为了使本次的研究更具真实性和针对性,笔者选择对中学不同年纪的老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

从表1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新体育课程实施以来,初一、初二、初三以及高一的学生可以明显感觉到体育课程的丰富度、课时以及老师的教学方式较于以前有很大的改善,进而在调查时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但是对于高二和高三的学生来讲调查的结果与其他低年级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因为高二和高三即将面临高考,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对做出了一定的调整,进而导致体育课程的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社会认识和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提升而丰富着,就导致了学生对于新体育课程的态度平淡。但是从学校整体的体育教学来看,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改变,学生不单热爱上了体育这门学科,也喜爱上了运动。而且,学生对于体育这门学科的意义和本质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运动行为也受到新体育课程的因性影响向着积极的一面发展着。学生对体育老师的教学方式、内容以及评价都有着较高的评价,因此不难看出,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和推广对于学生来讲是成功的,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2.对老师的问卷调查

本次针对老师的问卷调查是选取了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的10名体育老师,并将其按照性别分类进行问卷调查研究。

从表2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由于新体育课程的实施,老师的课程观念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对于学生“健康”的理解和关注上升到了第一问。在教育和学习的两方面的侧重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和女老师相比,男老师在教育和学习两个方面的侧重上变化并不显著,但是女老师则是将学习提升到了教学的重点上。在教学的方式上,主要注重体育课堂的氛围,是学生从心理喜爱运动给其带来的乐趣,同时注重因材实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的计划和方式。在教学内容方面,利用本土资源发展校本课程,着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评价方面,不管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都比较看中老师的评价和学生自评以及互评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另外,体育老师为了达到体育课程的目标往往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三、结论

通过本次的学生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因为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态度发生明显的变化,学生不单热爱上了体育课,也更加崇尚体育运动。通过新体育课程学生充分了解到了身体健康以及运动重要性,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运动中去,有的学生甚至动员家长一起参与体育活动,不仅极大的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果,还促进了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和推广进程。

参考文献

[1]汤利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发展与对策[D].扬州大学,2004.

[2]喻坚.阳光体育运动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9,06:95-97.

要警惕实施新课程的误区 篇11

误区一:人文就是爱国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在其总目标中指出:“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提纲挈领,高屋建瓴,是对语文教学人文内涵的显性表达。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结合实际进行有效地、潜移默化式地渗透,而是生硬地向学生灌输,势必造成学生的无所适从,甚至适得其反。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高喊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口号,并以此认为“唱响”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主旋律,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完《鸟的天堂》后这样总结:课文讲述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情景,验证了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歌颂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还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一遍,以加深感受“作者的爱国热情”。这种生硬的人文教育导致学生对文中优美景色的细腻感受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切体会被高亢的“爱国号角声”淹没了。

误区二:活动就是探究

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由于语文教材中如何使用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成功案例还不多,一般都是在陈述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外加一些探究实验,探究活动。由此导致许多教师认为这些实验和活动就是探究,并就此视探究为某种特定的范式,而将教材的整体内容及其教学过程割裂开来。的确,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得主动、投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展了许多具体有效的探究活动,如让学生上街去了解宣传标语、招牌不规范用字的情况,组织学生参加了解家乡河流的污染情况,搜集、了解春联,组织参观、采访等活动。

这些具体的探究和实践活动与以往的语文学习方式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可除此以外,笔者认为探究式学习方式,不应该只限于这些具体的活动形式,它应该是贯穿整个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是语文学习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如学习《草船借箭》第一节时,很多教师往往是要求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并以此作为惟一的探究方式,却往往忽略了这一节中环环相扣的人物心理活动。人物心理活动的不断变化,也应是学生探究的精彩内容。如果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使探究活动更紧凑更丰满,还能更好地领略文中人物复杂心理变化,理解人物形象,其探究的效果势必会更为理想。

误区三:整合就是叠加

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今天的语文教材已告别与其它学科的割裂而走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然而,在教师对教材整合加工中,却出现了问题甚至错误。以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例:一位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学习增强效果,并以此来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可由于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的内容都只是一些简单的相当于一些小卡片、小黑板所具有的功能。在这里所谓的多媒体,所谓的整合,实际只是教学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一种简单化的叠加。这样的多媒体、这样的整合意义不大。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叠加,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从而更好地凸显语文的特色和神韵,有效地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营造开放的语文课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探索性。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将语文课上成信息技术课,而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南国农语)。”

(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区绿翠小学)

新课程实施 篇12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场巨大变革, 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在这场变革中, 无论是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学方法、学习行为等都让人耳目一新, 校内外的人们都亲身感受了课改带来的冲击波。作为学校分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 沐浴着课程改革的春风, 也随着学生、教师的成长而成长。

一、加强学习, 构建学习型教师群体组织

随着课改的到来, 专业学习对教师的职业生涯永葆活力的巨大作用日趋明显, 只有保持一种不断学习的状态, 才能主动、冷静地应对课改带来的挑战。而作为我更应该成为学习的楷模。课改要求校长的教育思想修养要随之发展与提高, 这就要求校长必须成为“学习型”的杰出代表, 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拓展知识视野,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 成为“智者”, 成为一个智慧型的校长。在加速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 强化校长专业发展和引领能力的过程中, 校长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正如龚校长说的“当课程处于稳定的非变革状态, 原有规范秩序在相当程度上能够替代中小学校长的作用。学校一旦进入课程改革, 以常规为特征的稳定状态被打破, 人们对校长会迅速产生强烈的需求。因为, 在这种状态下, 观念目标、行为指向、操作程序不明朗, 只有看校长等领导来部署和示范。特别新课程将课程决策权下移了, 校长课程领导者的角色身份更加凸显出来。所以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校长要打造课程领导力, 这是中小学校长职业角色变化的需要, 是实施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去影响全体教师, 努力构建学习型教师群体组织。我校结合新课改的实施做到了校长带头学, 中层干部辅导学, 教师跟上学, 大兴学习之风。先后开展了师德演讲、班主任经验介绍、课文诵读比赛、经典诵读比赛、国旗下讲话、电脑培训等活动。从2009年春开始, 我们开展了寒暑假学习活动, 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买了笔记本电脑一台, 并且要求老师网上学习, 要求人人作好读书笔记, 然后以一学期为一周期, 教师相互交换阅读。这项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教师的阅读兴趣, 让读书成为了学校时尚, 让读书成为了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让读书成为了校园知识的不尽源泉。学习型校园的构建既是校长的神圣使命, 也是社会的真情期待, 同时也需要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尽管当今的校长有太多行政事务的牵制, 尽管当今的教师有太多重复的作业, 但我们坚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 他们也一定会从传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抽出更多的时间自由快乐地学习。

二、积极参加培训, 努力提高新课改专业水平

面对新课程, 校长除了努力抓好自身岗位培训外, 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带头参加新课程培训, 这往往被许多校长所忽视。新课程培训主要包括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研究培训、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培训等等, 这些培训能提升校长的新课改专业水平, 帮助校长迅速胜任新课改工作, 让校长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拥有指挥权。尽管我校办学经费很紧, 但对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从不吝啬, 无论是哪一级组织的培训, 学校都会派人参加。同时还要求校长作为推进新课改的主力军, 也应作为课改骨干教师来进行培训, 努力造就业务型校长, 从而发挥校长示范和辐射作用, 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提高。为了提高培训效果, 我们还重视加强合作交流, 与兄弟学校开展座谈讨论, 进行学术研讨,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近两年来我们分期分批派教师先后到过上海、重庆市区县兄弟特殊学校等参观学习。还邀请部分课改专家来校与教职工进行对话, 就课改中的热点问题, 难点问题作专题辅导, 帮助校长正确把握课改理念。

三、勇于探索, 强化课改全过程指导

新课改的关键在课堂。正如龚校长说的一是激活课堂: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兴奋点;二是问题创生: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三是课堂诊断:新课程校本教研的引爆点;四是思维考量:新课程学业评价的关键点。作为分管课改的副校长, 应率先垂范, 强化新课改全过程指导, 努力做到深入课堂教学, 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用崭新的课改理念, 引领教师积极开展新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不断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带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样, 一个学校的课改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的校长才是真正的新课改第一责任人。我校班子成员七人, 人人坚持战斗在教学第一线, 个个上好一门主学科, 积极进行课改实践探索。其中, 有三位是市、区级骨干教师, 一位是区级课改专家, 人人都在市、区各级上过竞赛课、研究课。我们认为, 学校校长、中层干部和教师面对新课程的到来, 应该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校长只有加倍努力和实践, 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感知新课改带来的变化, 对新课改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落实产生感性认识, 从而才能对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进行有效的指导。

四、勤于反思, 探索在课改中存在的不足

新课程倡导“自我反思”, 就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具有研究性质。“自我反思”能对新课改工作进行回溯性的研究, 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考, 局部“经验”中挖掘其普遍意义, 探求规律性的东西。一个分管课改的副校长只有做到勤于反思, 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 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并善于总结, 才能在丰富的课改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 逐步走向科研型校长或学者型的校长, 有望成为新课改的教育专家。积极倡导自我反思, 注重及时总结, 才能探索出在课改中存在的不足, 带动并形成一个具有科研型校长特征的领导集体。要做到不仅理念先进而且管理出色;不仅有研究课题而且有研究成果;不仅懂教学而且能讲学, 从而带来“科研兴校”特色。

上一篇: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管理下一篇:财务业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