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共8篇)
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1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设置的目标
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作为地方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建设具有华丰镇中心小学特色的地方课程新体系。
(1)着眼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对地方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2)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4)加强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和国际交往教育。
(5)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根据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地方课程,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和认知规律,依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课程门类和教学内容。
(2)发展性原则: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更新课程门类和内容。
(3)实践性原则: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独立性原则: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都有各自相应的地位和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承担着对青少年完成培养目标的任务,不能用国家课程代替地方课程,同样也不能用地方课程代替学
校课程。
(5)地方性原则:课程门类的设置突出辽宁的地方特色。
三、地方课程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领域:
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指导学生关注生命与安全的关系,培养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和安全健康,快乐成长的生命意识,学习并掌握必要的保护与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完善健康人格,树立科学和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诵读和研习精萃的诗词、散文、汲取中华民族农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环境教育——了解自然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科学精神,形杨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人生指导——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特点进行正确健康的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课程延伸到艺术、体育领域。
四、课程实施的办法
地方课程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报告、录音和录像、课堂教学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按照国家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地方课程的实施必须以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为主,以实践活动为主,避免“学科化”倾向。可采取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研究、讨论、调查、考察、参观、测量、设计、制作、服务等具体活动,发展学生的反思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
五、课程实施的评价
学校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实施地方课程的督导与评价,督促学校落实地方课程计划,切实开好地方课程,并把地方课程的实施纳入到学校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估指标之中。
教师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地方课程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实效。
学生评价:应该重视其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注重以学生“自我参照标准”为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采取考试、考查、汇报、表演、观察、演示、考察、竞赛、参观、成果展示、反思、总结等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
六、课程管理
1.体制管理:镇教研室负责地方课程的统一规划、开发和管理工作。
2.教材管理: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学校统一选择课程内容或学校实际开发部分课程内容。
3、地主课程每周一节,校本课程每周一节。
地 方 课 程 和 学 校 课 程
实施方案
******
**年**月
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2
20世纪末, 我国台湾地区学校教育出现了以下问题:传统学校各学科之间教学活动相互独立, 各处室之间缺乏协调整合, 学生所接受的课程孤立零散, 学生的经验无法统整, 学生的人格发展无法健全, 全人教育无法实现, 等等。基于这些问题, 台湾地区“教育部”于1996年提出课程改革的建议, 希望通过学校的课程变革, 重新审视课程的整体性, 逐步落实“共同经营”的课程理念, 以达成课程发展的可持续性。
经过不断的研究与磋商, 台湾地区各界对于未来中小学课程的走向达成了共识:弹性、统整、九年一贯制。而后陆续由台湾地区“教育部”出台了系列政策文本, 如《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要》《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等, 旨在推进中小学进行学校本位的整体课程规划,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统整改革, 并于2001年8月正式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逐步实施。
台湾地区的这次课程改革, 视学校为课程发展的主体, 其目的在于充分给予学校与教师进行课程发展变革的时间与空间。然而, 许多学校教育人员没有真正落实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理念, 仍然沿用旧有的统一课程标准, 沿用传统的教科书教学范式, 因对于课程改革中的统整课程束手无策而出现大量东拼西凑、敷衍了事的行为。台湾学者蔡清田鉴于这一现象, 提出了“学校整体课程”的理念, 进行学校总体课程设计与统整课程的规划、实施与评价的探索, 旨在将台湾地区教育部的课程改革政策与各中小学的课程发展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学校整体课程的意涵
学校的整体课程, 不是个别年级科目领域的拼凑综合, 不是个别课程计划的文本表现, 而是要改变学科本位的立场, 集中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 促使学校课程横向的水平统整与纵向的垂直连贯, 以实现学校本位的课程可持续发展。[1]学校的整体课程, 与学校整体的教育人员、课程方案、学习对象、学习时间和课程发展等因素, 有密切关联。
1. 重视学校整体的教育人员
学校的课程改革与发展, 需要由学校整体教育人员共同参与, 通过全体教育人员共同努力, 整合学校人力资源与地方社区资源。[2]以学校整体作为课程发展的组织形式, 突破个人的封闭作业以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另外, 广泛邀请家长、社区人士和学者专家, 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的建构与运行, 以交换观点与协商建议的形式, 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愿景明晰化, 从而建构具体的学校课程发展目标。
2. 重视学校整体的课程方案
就课程方案而言, 个别教师或课程小组所进行的统整, 可能只是对个别学习领域科目或个别活动所进行的课程计划, 而未能涉及学校的总体课程规划。因此, 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发展, 必须持学校整体的观点, 通过学校整体课程目标, 整合各学习领域正式课程方案与其他活动的非正式课程方案, 通过学校教育人员的团队协作, 合力进行学校层面的整体课程规划, 联接各课程方案, 创生学校整体课程。
3. 重视学校整体的学习对象
就学习对象而言, 个别教师或课程小组所进行的统整, 可能只是针对个别年级或班级学生, 而未能顾及所有学生。因此, 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发展, 必须从整所学校层面, 进行全校性或全年级的总体课程方案的整体规划, 整合学校教师人力资源, 进行学校整体课程规划设计, 促进个别学生或个别班级的发展主题聚焦, 成为学校整体课程的一部分。
4. 重视学校整体的学习时间
就学习时间而言, 个别教师或课程小组所进行的统整, 可能只是针对某节课、日、周、月、学期, 而未能顾及小学6年或中学6年的统整与衔接。因此, 需要从学校层面, 充分考虑学生的标准学习时数和弹性学习时数, 制订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学习计划, 进行学校整体课程的规划设计。
5. 重视学校整体的课程发展
就过程而言, 整体课程重视学校机构整体的教育目的、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整体性发展过程, 而不在于个别班级或单一学科的片面课程现象描述和文本生成。一般而言, 课程的范围包括了理想课程、正式课程、知觉课程、运作课程与经验课程。[3]因此, 需要进行学校整体课程研究、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持续发展, 连接不同层次的课程, 以缩短课程理想与课程实际之间的差距。[4]
三、学校整体课程的实施
学校整体课程的实施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学校整体课程研究、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学校整体课程设计、学校整体课程实施、学校整体课程评价。[5]
1. 整体课程的研究
课程研究, 不仅要罗列课程现象, 还要以新的视野重新审视课程现象, 以便进行学校教育情境分析的需求评估, 建构学校教育愿景, 规划设计适切的课程方案, 并进行实施与评价回馈, 不仅强调“把事情做正确”, 更重视要“做正确的事情”。课程研究是根据过去的经验, 分析探究实际情境与相关理论, 对于可能遭遇的困难如冲突对抗等, 加以预防与调节。特别是学校可以通过需求评估、情境分析与课程探究, 了解目标的来源, 描述分析课程, 审视课程纲要与学校教育计划, 配合整体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行课程研究, 指出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以便了解并说明课程发展现象, 而且根据课程研究成果, 继续进行规划设计与实施评价。[6]
课程发展是在独立的教育情境之下, 发展出一套课程系统, 以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种课程行动。课程研究则是课程发展的入门。课程研究的贡献在于解释课程发展的相关现象, 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解答特殊的课程问题, 而且在于提供课程概念、模式与原则, 以协助课程研究发展人员理解课程发展的动态历程, 进而充实课程规划设计, 实施与评价的实践能力。学校是课程研究发展的根据地, 不只是外来机构的实验场所。[7]学校推动课程研究的主要方法有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分析以往学校课程发展概况、评估当前的发展需求和影响因素、考虑学校课程发展的可能走向等。
2. 整体课程的规划
课程是达成学校共同愿景与教育目标的通道, 因此必须做好课程规划。课程规划是学校课程发展的要素, 是学校管理团队进行课程发展的设计行动。特别是根据社会文化价值、学科知识与学生兴趣, 针对学校共同愿景、整体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进程等因素, 进行一系列选择、组织、安排的规划建构。[8]
就课程规划的途径而言, 至少有三种常见的途径:泰勒在8年研究中所发展的目标模式;斯滕豪斯在人文课程方案中所规划的过程模式;斯科尔贝克的情景分析模式和劳顿的文化分析模式。无论采取哪种途径, 大致的步骤皆如下:规划学校课程的共同愿景;规划学校整体课程的目标;规划整体课程的架构;规划整体课程的进程与安排;论证整体课程的可行性。
3. 整体课程的设计
为了达成学校愿景与整体课程目标计划, 必须设计适当的课程方案, 以落实学校远景目标的理想。因此, 课程方案目标如何加以选择组织?教材内容先后顺序如何编排?这些都是课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学校用什么方式鼓励教师从事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如何分配至各个年级或各个学段?各大学习领域的学时如何分配?这些更是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因素的选择与安排, 并不包含课程实施的过程。换句话说, 课程设计的起点在于学校人员对课程问题或愿景目标进行了解与把握, 其终点在于产生一个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的方案。就性质而言, 方案设计是拟定学生学习目标与选择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技术, 比较关心具体而实用的课程决定。就基础而言, 方案设计指以学科知识、学生兴趣、社会需求、文化要素等作为理论来源;就方法而言, 方案设计指依照理论基础, 对课程因素进行选择与编排, 这些课程的因素包括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范围与顺序, 教学工具和材料、教学环境的创设, 教学人员的角色与地位等。
4. 整体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规划的愿景与课程设计的方案转化成为实践的过程。它能连接理想愿景、课程方案与教育实践, 是实践教育理想的一种具体行动, 通过全体教育人员的通力合作, 逐步缩小教育现实与教育理想之间的差距。课程经规划设计后, 若没有经过课程实施的实践行动, 则无法落实课程规划的教育理想愿景, 更无法达到预期的方案设计目标。
课程实施的意义, 是指学校教师将事先经过规划设计的课程付诸实际教学行动的实践历程。课程如果要对学生产生影响, 必须通过课程实施付诸行动。学校如何连接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过程, 则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原因之一。课程实施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点:课程实施的教育人员的学习及知识准备、课程实施前的行政配套保障、课程实施中的学生家长参与、课程教学过程的监控与指导。
5. 整体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 是评价在课程领域中的应用, 指教育人员收集有关课程的资料, 旨在判断教学材料或教学活动的价值, 指出教育内容和活动改革的方向。从评价的目的来看, 课程评价在于帮助教育政策的决策者、学校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家长或社会人士了解课程发展的重要特色与特定的时空背景, 进而促成课程发展的合理决策, 以提升学校课程的品质。
课程评价所涉及的层面, 包括广泛的结果, 如学生的态度、其他教师的反应、课程改革对整体学校组织的影响, 不仅要包括获得学生成绩的测验分数, 更要涵盖探究课程的本质与品质等层面, 以便协助教育人员得以继续进行课程规划设计实施。换言之, 就评价内容而言, 必须呈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教学的成效、行政系统的支持与课程方案的成效等内容, 以符合审视学校课程不同层面的需要, 并提供丰富的回馈信息, 以便提升下一个阶段的课程发展品质。
参考文献
[1][8]蔡清田.课程发展之行动研究[J].国立中正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分册) , 1999 (10) .
[2]黄政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际[M].台北:汉文出版社, 1999.
[3]GOODLAD J I.The scope of curriculum field[M].New York:McGraw-Hill, 1979.
[4]Tanner, D.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ory intopractice[M].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1995.
[5]蔡清田.学校整体课程经营——学校课程发展的永续经营[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
[6]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0.
浅谈新课程实施与学校文化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学校文化观念氛围
1.新课程的实施促使学校文化发生变化
新课程经过不同层次的培训,开始进入学校和课堂。这套全新的课程首先给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带来了变化。由“背课”到“备课”的转变蕴含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评课标准的变化带给教师和学生的是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解放,师生因此而能够更加活泼地展开课堂学习,并使课堂活动更加充满思想性和人文性,课堂上人的主体性更加凸显出来,不再像以往的课堂那样师生的思维与活动都被束缚于没有生气的教学内容和人为的纪律规范。教师观念的变化,带来了其行为方式的变化,進而在师生间形成和谐的、平等的交往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学校形成了一种尊重的、平等的、开放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教学文化上的变迁,首先来源于新课程实施的冲击。新课程在学校的实施,改变了对教师的要求,这促使教师教学行为和对待学生的方式发生转变。在教师还不能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时候,这种外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介入将成为促使教师反省、改变的推动力。
2.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学校正有意识、主动地塑造一种新文化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主动检讨自身文化上的缺憾,有意识地塑造一种新的学校文化,并取得初步成效。校长在意识到学校教师学习、研究氛围不浓,学校知名度低等方面的不足以后,通过多种渠道培养教师的学习意识,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和科研能力。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培训与学术会议,到优秀的兄弟学校见习,观摩名师教学,与师范大学合作课题,听专家讲学,参加校本培训,参加教学比赛,等等。各种学习与科研活动的开展,使教师的专业生活发生了变化,进而带来的是内在观念和氛围的变化。
3.新旧学校文化的冲突
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历史传承性,尤其是对于学校这样一个保存、传递、发展文化的组织,它更容易保存传统文化。因此,在学校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每一天的学校生活中,我们时刻都能感觉到新旧文化之间的碰撞。在这种碰撞中可以发现,传统观念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桎梏着教师的新思维,并影射于教师的日常行为之中。
首先,教师在教学、学生、师生关系等方面的传统观念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的转变,教师在努力学习、实施新理念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原有的观念和这种观念下的行为。
其次,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目前学校的各种学习活动多是由领导组织,以强迫性的学习任务布置下去,并通过一定形式的考核和测查来保证学习的质量。老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有日常工作量大、工作内容烦杂的客观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学校在整体上还缺少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再次,教师间缺少经常性的专业性交流。办学条件的落后、学术研讨空间的匮乏、烦杂的日常工作、紧张的学校日程安排,这些现实条件的限制是教师缺乏专业性交流的一个客观原因。笔者在访谈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认为不同年级组的老师之间没有交流的必要;还有的老师认为本校的老师之间比较熟悉,没什么可交流的,交流也不会有什么收获。据一位副校长介绍,学校除了大型的公开课之后进行的评课、讨论以外,平时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活动。目前,教师之间的交流只是停留在办公室内边批改作业边闲聊地谈一些教学、学生问题的层面。大家还缺少对交流、沟通价值的认识,也缺少一种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和学习别人。而这种交流活动的匮乏和教师对同事之间交流的忽视,也更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几点思考
1.作为文化变革的课程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个案研究表明,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促使学校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但是文化的变革意味着人们传统观念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必然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文化变革的课程改革,需要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人们需要在新旧文化的碰撞中逐渐确立新的观念,并将新的观念逐步转化为实践行为,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必须给课程改革以充足的时间。由此,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和的心态。从课程改革历史来看,一项全新的课程方案必然要经历接受、认可、模仿、尝试、制度化、习惯化的过程。
2.新课程的成功实施,需要引起学校文化的自觉与重建的努力
学校文化是制约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学校形成、具备一种良好的组织文化时,改革会更容易实施。所以,要促进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引起学校的文化自觉,使之在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主动去重建自身的文化。然而,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是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因此,文化对于个体的存在具有先在的给定性或强制性。所以,除去要自我反省之外,还需要通过“局外人”的协助而获得对自身文化特质的反省和批判。这进一步突出了作为优秀的学校文化要素的开放意识与合作能力的重要性。
3.优质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是永恒的,课程也处于不断的改进之中,因此学校文化的塑造不仅仅是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促进因素,而是学校作为一个组织持续发展的永动机。沙因认为,文化是“更深层的为组织成员所共享的基本假设和信念,它无意识地发生作用,并以一种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方式规定着组织对自身及其环境的认识”。当这种组织文化不能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的时候,就会成为组织发展的滞障。相反,当一所学校形成一种优质的文化氛围的时候,这所学校就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为,良好的学校文化能够让组织保持学习、开放、反省的优良作风和氛围,从而使学校随着时代发展的发展不断进步,使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4.校长是优质学校文化的塑造者。
“由于文化是由其参与者创造的,当参与者发生变化时,它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在很多学校里,尽管不是所有的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能够改变一个学校的文化,一个新校长也能够做到这一点。”本研究个案为此提供了生动的证明,2002年2月就任的校长,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审视这所学校的文化现状,从而发现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在她任职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以民主的、公平的管理方式,让教师意识到她欣赏教师的真才实学,并追求教师与学生、学校的共同发展,从而给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一种明确的导向;在严抓师德并确立公平观念与原则的基础上,她为教师创造了大量的学习机会,使学校逐渐形成一种学习的、研究的氛围;她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比赛,给教师注人追求进取、竞争一流的精神与劲头,帮助教师树立信心。奋发图强、善于学习和钻研的教师文化就这样逐渐地建立起来。
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4
为了更好地促进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本学期我们组建了学校中心课题组,并出台了《学校中心课题组校本科研工作实施方案》,将我校承担的晋中市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学习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以及区级课题《关于课堂学习小组的建设和小组学习策略的研究》等3项课题分解为若干项与老师们关系密切且比较容易入手的小课题,在校内开展子课题立项工作。
所谓“校内子课题”是针对我校提出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校级总课题而言的。我校决定从今年起,将校内子课题立项工作常规化、规范化。同时将市级课题、区级课题和校内子课题一并纳入学校常规课题管理体系,实施统一的管理程序,重视过程管理,并于每个学期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
二、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
为更好地促进学校课题管理的规范化和提升学校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在学校中心课题组的基础上成立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负责各教研组常规课题的指导、督查和校内优秀论文成果的评选工作。课题专家委员会成员由各教研组推荐产生,要求能够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思想,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一定的课题指导能力。
三、子课题选题建议
上述课题研究方向是从宏观的角度依据课堂教学改革和三步导学教学模式设计,旨在帮助老师们确定思考的方向;子课题是从中观角度结合我校课程改革实际进行设计,旨在帮助老师们确定研究的大体方向。
校内子课题研究一般要求选题要小,从某一个细微的角度为切入点,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所以,建议老师们在选题时尽可能从微观的角度入手,选择某一个点作为切口,开展实在的、细致的、具体的、深入的研究。
四、子课题申报及相关要求
1、选题与申报时间
每学期开学为课题选题与审报时间,根据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结合区教研室关于“构筑学生课堂,改善学习生活”实验研究及我校小组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等确定研究课题,填写立项表,向学校中心课题组审报。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专家委员会确定是否立项。
2、课题研究内容要求
课题研究要求从所教学的学科、班级、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案例真实(必须是自身教学中鲜活的故事)、研究成果有效(给自已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3、课题规模及周期
子课题研究可以一人单独完成,也可以多人合作完成;子课题研究时间一般为半年或一年。如果是市级、区级课题可以成立课题组,研究周期为一个学年或以上。
4、过程管理
每学期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组织召开课题研究研讨会,由课题负责人汇报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并上交课题研究阶段报告。
5、结题要求
每学期末或学年末为课题初步结题时间,课题结题要有结题成果(初稿)。结题成果一般分为论文和研究成果报告(教学成果)两种。课题初步结题后,要在每学年度下学期对课题成果进行实践验证,然后对成果进行修订完善,形成终稿。
6、课题成果评选
每年5月底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组织本学期优秀论文成果评选,然后根据区教研室所核定的指标数目进行择优上报。市级、区级课题结题成果按照优秀成果进行申报,校内子课题结题成果按照优秀论文进行申报。
五、本学年校内子课题立项的具体要求
学校特色课程实施方案 篇5
一、课程建设背景
王阳明《传习录》记载:“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精益求精,达到最完美的地步。故此,我校提出“知行”特色校本课程建设。
1、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融汇了几千年来古人的智慧结晶。习近平主席也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学校、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去传承、去弘扬。
2、时代的需要
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学校制定特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也是基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3、学生的需求
“以人为本”是我校的办学思想,这里的“人”主要指学生。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学校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关乎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目标设定
总体目标:“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培养新时代好少年。
1、促进学校文化品位提升
通过“知行”特色校本课程的建构和实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学校文化。书香特色是我校传统,而“知行至善”是将书香文化进一步弘扬。知识和行为,智慧与实践,只有相互协作、相互融合才能促进发展和进步。
2、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创建“知行”特色校本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此,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中“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是我们课程实施的关键和目的。
3、促进教师专业素养进步
“知行”特色校本课程的创建需要学校全体教师的专业支撑。教师要充分领会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和内涵,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提升课堂教学、活动育人的水平,力求在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培养“知行至善”的.新时代好少年。
三、课程建设原则
1、坚持科学性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实施过程严谨规范。
2、注重时代性
充分反映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课程实施成果与时俱进。
3、强化民族性
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四、课程建设内容
知行课程包括“经典诵读课程”和“翰墨书香课程”和“乡韵研学课程”。
黄思小学是江都区书香特色学校。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特色项目,逐步解决偏远农村学生学习、活动资源的缺失问题,结合江都区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我校构建“1+N”校本课程体系。“1”即“经典诵读课程”,为我校学生的必修课程。“N”为“翰墨书香课程”和“乡韵研学课程”,为我校学生的选修课程。
“经典诵读课程”以扬州市《经典诵读三百篇》和江都区经典诵读特色联盟学校共同编印的《展读经典》为载体,组织全校学生吟诵经典古诗词、美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积淀人文底蕴、提升文化素养。“翰墨书香课程”则组织校内有对书法感兴趣的学生了解软笔书法知识,进行书法练习,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刻苦精神。“乡韵研学课程”依托黄思当地资源,建设富有农村特色的研学活动实践基地,动员、组织全校学生按低中高年级段,以“农情乡韵”为主题进行研学,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课程实施策略
1、健全优化组织管理
学校要充分发挥组织保障功能,成立以校长陈小荣为组长、副校长褚丽萍为副组长的“知行”特色校本课程领导小组,下设“教导处”“少先队大队部”两个职能部门。教导主任盛爱生和大队辅导员周桐为这两个部门的责任人,具体负责课程实施。其中,教导处负责“经典诵读课程”,大队部负责“翰墨书香课程”和“乡韵研学课程”,校长室负责考核评价。
2、提升教师课程能力
“知行”课程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课程的实施主体――教师。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每个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通过强化校本教研,领会精神要求,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如负责“经典诵读课程”的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两本教材内容,备好课,上好课;负责“翰墨书香课程”的叶新军老师要在已有书法教学水平的基础上不断研究与提升,使书法课堂既有知识性又富有艺术性;负责“乡韵研学课程”的老师要提前熟悉活动课程的内容与目标,增强研学课程的有效性。
3、灵动安排课程需求
为适应“1+N”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需求,同时也符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安排,我们要灵活机动地安排课程形态。即:必修课程“经典诵读”安排在每周三下午社团活动后30分钟;选修课程“翰墨书香”安排在社团活动课时间,每周1小时;选修课程“乡韵研学”临时安排在周四“少先队活动课”时间,具体根据活动内容和校外实践基地情况安排,每学期3―4次。
4、搭建有效活动平台
“知行”课程的正常开展需要多种活动平台的支持,因为有效的活动平台可优化教学的资源、提高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经典诵读课程”大多数在在教室进行,我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互联网教学设备,为“翰墨书香课程”提供了专门的书法教室,为“乡韵研学课程”规划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热点”“亮点”实践基地等。
六、课程评价方式
1、对教师的评价
(1)必修课程教师执教必须有计划、有教案,选修课程还须有考勤记录。
(2)教师应按照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和目标。
(3)及时要及时保存好学生作品及资料,以便参与相关活动和学期考核。
(4)学校领导小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谈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考核。
2、对学生的评价
特色校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
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度等,作为评选“优秀学生”的参考条件之一。
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展现,如作品、表演、实践操作等形式展示,亦作为评选“优秀学生”的参考条件之一。
七、课程实施保障
1、学校对教师进行必要的课程理论培训。
2、学校对参与特色校本课程的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
3、学校保证特色校本课程实施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校外实践基地)。
4、学校对课程实施做好各类设施的提供,如校园网络、书法耗材、劳动工具等。
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6
万杰朝阳学校是一所民办普通高级中学,建校近十年,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从去年8月起,通过引进“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理念,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规范办学,诱发激情,和谐发展,把新课程方案的落实与课程的开发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通过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树立大课程观念,确保了新课程的“着陆”与“成长”。
为了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对照《淄博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水平及学校教学工作督导评估方案》,发现了学校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下一步更好地改进工作,按照省新课程实施的各项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如下整改方案:
一、加大落实工作力度
(一)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增强全面落实课程方案的思想意识。组织学校领导、教师认真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鲁教基字〔2011〕10号)等文件要求。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刊和黑板报、墙报等形式,广泛宣传新课程方案的有关要求,做到校长懂、教师清、学生明。组织学校领导、教师撰写学习笔记,加强交流研讨,全面提高对课程方案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二)是对照标准,认真整改,全面落实课程方案。艺术、体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到位,进一步健全完善全面落实课程方案的规章制度,重点突出必修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三)是立足实际,整合资源,积极开发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
二、继续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以创建“书香校园”为主要切入点,使教师、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交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一)、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精彩纷呈的班级读书活动
1、让学生扎实读书。为鼓励学生多读书,规定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词,每月读一种报纸或刊物,每季度至少读一本书。
2、建立班级图书角。班主任做好学生读书的指导工作,结合学校下发的推荐书目,向学生推荐好的图书。每班选出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登记和学生借书、还书的记录,并利用十分钟晨会等让学生交流看书的体会。学生在课间可以随时随意地看书,将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融为一体。
3、做好摘抄工作。规定学生每天看书半小时左右,并将那些生动优美的词句或精彩感人的片段摘抄下来,每星期评比一次,表现优秀的学生班主任会给学生家长发放“喜报”,以此鼓励学生爱读书,勤积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组织各项活动。学校经常性地组织学生演讲比赛、故事会、汇报读书成长故事、采访体验等活动。为学生创设了多渠道的展示、交流机会,使他们充分体验到读书的快乐。每学期安排1-2个演讲比赛。
(二)、让教师勤读书、爱读书
1、制度制约
学校考评细则中规定教师必须勤读书、爱读书,教师读书体会以论文、总结、案例分析、情境白描等形式呈现。
2、硬件保障
(1)、学校将加强宣传和发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美化校园环境。学校精心设计每一面墙壁,在教室走廊墙壁上悬挂读书格言及人文化宣传标语,使师生进入校园就时时处处置身读书氛围之中,让学生在静态的校园文化中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精神。
(2)、进一步充实图书室。学校将结合教研室推荐书目,2010年,为老师和学生购进新图书10000余册;方便教师和学生的借阅。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强化师德建设。进一步完善师德评估标准,细化师德行为规范,建立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五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监督网络和有效考核机制,将师德培训作为教师全员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和聘任奖惩的重要依据。
(二)推进教研工作。以推进校本化课题研究为手段,通过各种有效形式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积极申报科研课题,积极撰写教研论文,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
(三)推进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个人申报、学校推荐”的程序,建立规范的骨干教师机制,让每一位教师明确发展目标,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定期开展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四)推进信息化强师工程。信息化水平是衡量教师队伍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充分发挥网络特点,探索有效的网络培训模式,增强教研活动的便捷性和互动性。
(五)推进德育队伍建设工程。依托学校开展校本德育课题研究,要健全激励机制,逐步探索对全校班主任进行星级评定工作。
四、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一)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制定要符合学情,做到科学合理;各项工作的展开要紧紧围绕各项教学计划。
(二)充分备好课。教师备课要做到“三备”:一备教材,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按照各学科制定的常规教学指导意见,明确学科要求,充分把握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整体设计思路和应达成的总目标;二备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差异,确定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做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三备教法,教师要根据有关的教学理论和要求,处理教材与授课的关系,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出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提倡同科备课,小组备课,坚持教研组集体备课。
(三)扎实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教师要积极创设师生平等的氛围,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增强教学内容呈现的逻辑性、教学环节过渡的衔接性、教学语言表达和媒体演示的合理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四)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作业一般分为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或称家庭作业)。作业设计和批改要做到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对作业要有留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缺必补、有错必纠。
五、规范各项办学行为
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设置课时。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8小时。讲巩固也求实践,体现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具有一定数量的探究性和实践性题目。作业总量不超过2小时,保证学生有8小时以上的睡 眠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健康快乐的学习与生活的体验。用活动构建丰富师生精神生活:每天1小时丰富多彩的快乐课间活动。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师生精神生活菜单:零距离跑操、球类比赛、下棋比赛、书法比赛、师生拔河比赛,大到快乐大课间活动、师生才艺展示
六、突出学校鲜明特色
(一)进一步强化我校的社团工作建设。近年来,我校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先后组建了“绿野协会”“机器人兴趣小组”等一批特色社团,形成了以社团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独特教学活动。我们将进一步开发社团资源,增加特色社团的数量,提升社团活动的质量,以此为载体,促进每位学生的素质发展。
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篇7
一一、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一) 学校特色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要构建学校显性特色课程体系, 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学习活动。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 学校构建国家、地方、校本特色课程体系, 实现三级课程育人上的有效互补。一个学校通过特色课程的建设成为品牌学校过程的长短与其学校实际情况密切相关, 一般要经历5~10年的历程, 甚至更长的时间, 因此学校特色的创建要寻找到适合的路径。设计特色课程的思路主要有两个:自然生成与自主设计。所谓自然生成, 是随时间的自然推移, 学校已有的优秀的文化逐渐沉淀所形成的特色课程。但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我们主张通过自主设计特色课程这一路径来建设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特色课程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目标设计不具体, 缺少时限性;设计的措施缺少针对性, 与调研出来的问题无关;涉及的措施缺乏可行性, 没有难度评估;设计的措施之间缺少逻辑关系;设计的措施缺乏可操作性;设计的措施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为避免以上问题, 力争坚持以下原则。
1. 科学统筹国家课程, 实现基础育人目标。
课程建设与实施, 首要的是高质量地落实国家课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 它体现了国家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学校要科学统筹国家课程, 做出特色, 具体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 国家课程中学科课程综合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科学兼顾统筹;第二, 部分国家课程与地方、校本课程的整合统筹实施。针对地方课程与部分国家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问题, 可将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与国家课程中的品生、品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实施, 将《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整合实施, 整合内容, 整合课时, 使国家课程育人目标得到强化, 地方课程目标得以更好地落实;第三, 一个学科内部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 最大限度落实课程目标, 可依据课程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基础, 在一个学科内部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提高实施效益, 最大限度落实课程目标。
2. 科学规划校本课程, 促进特色学校建设。
学校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校要科学设计校本必修课, 使其与综合实践课有机结合。校本必修课不必太多, 关键在于适合学校、适合学生。它是学校办学目标、核心育人理念的体现, 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科学设立校本选修课。选修课可以多设, 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根据学生需要、教师资源、社区资源等, 设立丰富多彩的选修课,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课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 进而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并以此为载体, 促进特色学校建设, 形成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探索得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策略, 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 确定特色课程组织机构
特色课程体系的组织实施, 需要校长的高度重视和参与, 需要各个部门的统筹协调, 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非常重要。机构中需要这几部分成员组成:校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主管教学的教导主任、主管德育的副书记、主管德育的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各学科的教研组长、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各年级的家长代表以及聘请的课程专家等。
(三) 确定特色课程体系目标
在拉尔夫·泰勒看来, 确定教学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泰勒在书中写道:“如果设计一种教育计划并不断加以改进, 那就有必要拥有关于所指向的目标的观念, 针对这些教育目标, 应怎样选择材料、规划内容、开发教学秩序、编制测验的标准, 教育计划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 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在设计特色课程目标时, 需要设计学校特色建设的目标及解决方案。这个目标的设计要注意可行性, 要有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规划, 目标撰写要简明具体, 易于评估检查。要注意区分目标中的主体价值与附加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关系。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 一定要仔细区分主体价值与附加价值, 兼顾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 协调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关系。在特色课程的设计方案中, 应根据学校的实际选择出适合它的角度。
确定特色课程目标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初步明确学校有哪些特色, 理解学校特色建设的意义;了解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方向及推动学校特色建设的作用;明确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如何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初步掌握对学校特色课程现状调研的内容, 并能够结合自己学校实际进行特色课程现状调研, 为制定目标提供实际依据。
横向思考:特色课程的构建、功能与发展趋势;特色课程的内涵——课程资源;特色课程的外延——办学模式;特色课程对办学特色的影响与促进。纵向思考: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与内容的提供;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机制建设;学校已有办学模式的更新。
(四) 确定特色课程体系内容
特色课程的功能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及开发学生潜能服务。特色课程补充了国家课程的不足, 完善了对人的个性培养, 实现了学校特色育人的目标。
1. 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内容选择。
这种课程内容设计的特点在于把学习内容用作课程的横向、纵向结构的基础。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内容, 强调的是其本身固有的属性, 而其他课程成分 (目的、目标、学习活动等) 对课程的建构所起的作用不大。
2.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内容选择。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内容选择, 是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的产物。这种课程设计强调个体的发展, 强调课程的组织形式要产生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目的。这种设计的典型例证就是“活动——经验”内容设计。这种课程被称为“经验课程”, 亦称“活动课程”。它是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 主张学生动手“做”, 手脑并用, 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 以获得直接经验, 具有生活性、实用性、开放性等特点。
3.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内容选择。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程内容选择, 更强调集体的作用, 把重点放在个人与社会生存的问题之上。这种课程设计一般包括生活领域设计和核心主题设计。
(五) 确定特色课程体系时间安排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 一部分特色课程内容可以利用必修课的时间完成, 如特色课程内容可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设为每周3课时。其中1课时与信息技术课结合使用, 其余2课时中的1课时为同校本课程相结合选修课 (每周三下午1点~3点学生自主选择特色活动) ;另1课时是在学生明确活动主题情况下的研究性学习。还有一部分的内容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 如班队会活动、请进来活动、节日主题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素质教育基地见习活动、家庭中自主活动等。这些活动课程有的是学校组织, 有的是班级组织, 有的是家长组织, 还有的是学生自发组织, 所以时间安排有时不能统一。
(六) 确定特色课程体系保障制度
特色课程建设系统的良好运转需要制度保障。课程开发的保障制度主要包括课程审议制度、课程评价制度、课程管理岗位责任制及相关的激励制度等。学校应建立课程审议制度, 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课程审议小组人员对特色课程建设的计划、课程方案进行审议, 形成课程建设的意见, 对学校的课程建设进行指导。同时, 还应该建立和落实课程的岗位责任制度, 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落实, 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注意建立科学的校本课程评价制度, 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进行检查评价, 不断修订和完善校本课程, 逐渐形成有学校特色的特色课程体系。为保证课程的实施质量和效果, 还必须重视相关配套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例如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制度、教研和科研制度、课程开发的激励制度等。另外, 经济是一切活动的基础,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保障, 作为新课程的难点之一, 课程建设更需要资金的投入护航。学校要舍得把资金投入在课程的开发实施上, 在课程即将面向学生启动时, 就对开展特色课程所需的资金投入进行全面详细的论证研究, 对开展课程活动所需的器材进行布置落实。资金的投入使课程内容能及时地落实, 如果没有有力的保障, 课程的开发只不过是写在纸上的计划。
二、设计的组织流程
(一) 调研现状
学校特色建设工作应成为每一个校长关注的重点, 校长应该首先分析、调研自己学校特色建设的现实情况。学校特色调研, 即学校自身或者借助外部力量分析学校特色建设的客观现状, 厘清学校特色建设的阶段及水平, 查找学校特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设计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提供基础。
(二) 撰写方案
撰写方案, 就是特色课程体系确定之后, 初步规定课程实施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撰写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作用, 尤其是对于经验较少的人来说, 一个好的方案, 可以避免教师无从下手和课程连续性不强的情况出现, 保证整个课程实施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 设计方案水平的高低, 是一个学校课程体系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
1. 方案类型。
可以是3~5年规划, 也可以是学年或学期方案。如果是全年方案, 需要注意下半年方案与上半年方案的连续性。第二年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修改、增补。
学校方案:学校设计实施特色课程的方案, 相当于总图纸, 主要包括指导思想、特色课程与办学特色的关系、课程目标、年段时间安排、课时安排、活动模式, 实施步骤, 保障措施等。
年级方案 (学科方案) :结合学校开设的多门课程, 每个年级实现学生的横向发展。同时还要做到不同年级同一主题的难度依次增加, 实现纵向发展, 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引发学生对书中内容的思考, 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特色课程要使研究的范围由课堂逐渐走进社会、走近生活, 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班级方案 (教师个人) :教师根据个人的经验、特长, 结合班级学生的需要, 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主题, 分解学校的方案。需要学习相关理论, 整理前人的研究, 设计研究性学习进度。编制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 即教材参考。最后撰写备课教案。
2. 总体方案撰写的主要内容。
特色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包括国家、省、市的重要文件, 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 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重要观点, 学校的理念和目标等。要求回答为什么要设计这套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
特色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弄清楚学校已有的优势与特色, 在现有的优势基础上整合学校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在学校理念指导下, 充分挖掘学校可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和组织, 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优势。这是对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自我论证过程, 要求回答为什么要设计这套课程体系的实践依据。
特色课程体系实施的目标。目标的表述需要两大部分的内容, 一部分是软性目标, 即育人目标, 要表述课程实施预期效果, 对学生知识、能力、思想品格方面有哪些预设。另一部分是硬性目标, 即文字成果目标, 要表述学校通过课程实施能留下学生哪些文字材料, 如学生的绘画作品、作文书、手工作品等, 教师上课的录像资料、论文集等。这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产。
特色课程体系实施的具体安排。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内容、课程时间以及各年级各学科的统筹安排, 一般以表格的形式设计。在内容安排的时候, 要注意年级的纵向内容和横向内容的确定。哪些内容适合一到六年级全学, 哪些内容适合年段学习;哪些内容适合开长课程, 哪些内容适合开短期课程;哪些内容适合全体学生学习, 哪些内容适合少数学生学习。这是体现学校特色的关键之处, 没有时间的合理分配、内容的合理安排和学生的自由选择, 课程实施效果是保障不了的, 学校的特色就难以持久。
特色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等。重点是针对特色课程建设的一系列制度建设。要想提高课程实施的执行力, 这一环节必须随时跟进, 制定的及时、严谨。
(三) 组织讨论
虽然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总导演”, 但毕竟校长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校长要集合专家、教师、学生、家长讨论方案。基本程序为:班子成员讨论—专家讨论—教师讨论—学生讨论—家长讨论—班子成员再讨论。其中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十分重要。教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中重要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支持, 尤其是设计方案环节, 课程的可行性论证视教师的素质而定。教师能否承担课程的实施全过程, 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效果。课程设计还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可以在教师或专家的指导下, 或通过探究学习、集体讨论等形式, 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 向教师和校长反馈自己的意见, 提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课程实施, 提高课程实施质量。课程为学生而开发, 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实施, 所以特色课程既要做到以校为本, 还要做到以人为本。
(四) 修改方案
学校要通过反复征求意见, 带领广大教师经过多次修改, 才能形成相对可行的方案。有的方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每一年都进行修改。特色课程设计本身, 赋予了教师边做边修改的权利。作为重要的开发者之一, 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科学的课程意识可以使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去思考课程问题;创新精神使教师在特色课程开发过程中不断用新的思维思考问题, 提出创造性的想法;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绝不是凭一个人的能力开发出来的, 必须要有团队的合作精神。
(五) 分解方案
学校总的方案需要层层分解, 落到实处。方案分解的类型包括按学科分解、按师生特长分解、按学生年龄特点分解。分解时, 要处理好总方案与小方案的关系。层层包含、步步深入才能确保课程的实施。每个小方案都要有自己明确的操作定义。小方案与小方案之间应是有机联系的。学校最好建立方案分解框架。
方案的分解有三个导向:以学科所研究的问题为导向, 以师生特长为导向和以学生年龄特点为导向。三中分解方法可以兼顾, 也可以任取一种独立实施分解。
以所研究的问题为导向, 是以学校发展中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引发出主题, 不同的主题就可以分解出不同的小方案。以师生特长为导向, 是按照教师和学生的特长爱好不同分解出不同的需求, 根据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需求分解制定小方案, 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以年级为导向, 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也就是不同的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分解方案内容, 制定可行性小方案。
三三、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一) 以国家教育目标为基本准则, 规范和引导整个课程实施活动。
(二) 以学校核心育人理念为支撑, 突出学校特色实施课程。
(三) 以学生需要和教师资源为依据, 最大限度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四) 教学实施应充分体现课程特点。
(五) 以教材内容为蓝本, 找准整合点, 有机整合拓展, 提高实效。
(六) 深入研究常态课堂, 明确改革思路, 以高质量的常态课保障整合效果。
四四、实施的基本流程与策略
(一) 基本流程
1.宣传动员阶段。
组建课程组织机构, 进行成员研究工作分工, 明确工作的基础上, 各自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成立课程宣传小组, 专门策划宣传工作, 宣传报道其他组的工作情况。
2.研究实施阶段。
完成重点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 推广研究成果。完成其他课程的研究并提出研究成果。构建学校特色课程、精品课程的网络框架。
3. 总结成果阶段。
特色课程成果汇编。编写特色课程、精品课程教材、材料汇编, 特色课程、精品课程教学案例选编。举办特色课程、精品课程教学公开课展示。撰写课程结题报告, 进行课题结题鉴定。
(二) 基本策略
1.加大特色课程实施的宣传力度。
对特色课程实施前、中、后进行全程宣传, 赢得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认可。利用新闻媒体、学校墙报标语、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活动, 让参与者增添动力, 让受益者鼓舞士气, 让全社会支持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
2.要在课程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开展教师培训。
包括对学校领导班子的培训、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让教师看中感悟、做中体验、改中提升。让教师理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切实提高培训效果。还可以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做用, 以点带面, 层层推进。
3.制定切实可行特色课程实施办法。
为了确保学校设计的特色课程实施方案能够顺利有效地落实, 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校管理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 完善评价反馈机制, 提高执行力。
4. 抓好特色课程教学常规的有效落实。
每一节特色课程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学校就必须抓好常规教学管理工作。从课程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案的准备、课堂的效益、批改辅导的有效实施、评价的客观全面抓起, 把每一节课抓出效果, 是有效实施特色课程的保证。
5. 建立课程建设常规化、课题化机制。
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实施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为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不仅培养出了一批批实用型人才,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和力度,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尤其是课程改革,更是一切改革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对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进行了必要的研究,从而总结出了几点体会,最后对职业学校课改的实施策略提出了看法。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结构与教材不匹配
经过我省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各职业学校老师多年的探索和改进,课程结构已得到充分的优化。课程内容虽有添加和调整,但主要内容相对固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也非常明确。但在选用教材时却发现了很多问题:单一教材与课程内容不匹配;相同教材内容编排不一致;不同系列教材内容又有交叉。这就使我们在选用教材上有无从下手之感,而最终发到学生手中的教材与我们的教学条件又有出入,有些项目可能无法完成。
2课程缺乏实用性,内容陈旧,跟不上形式
由于新工艺、新方法呈现爆炸式增加,现在的就业市场岗位多,变化快。而我们的课程内容固定呆板,教材编写人员又缺乏与企业的沟通以及对市场的充分调研,这就使编写出来的教材脱离工厂实际,课程中的内容学生听起来都对,教师讲的头头是道但是,与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仍觉得用不上。一些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既像大专院校又像普通中学,专业课使用教材大多是大专教材的浓缩本,文化课教材又像普通中学的简化版,和学生所学专业没有半点联系。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3教学方式方法呆板,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职业特色
由于近几年各中职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师生比不断被拉大,教师的课时数不断攀升,在教学、招生、科研等各种压力下,教师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方法,仍然采用原有的或者是沿袭自己大学的老师所教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现代教学手段和艺术运用不够,从而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主要取决于其呈现方式,而对课程学习的效率又主要取决于课程的兴趣。总之,没有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没有使课程适应学生,而是让学生适应课程。所以,在一些学校,学生学习效率低,与课程呈现方式呆板密切相关。
4课程中的实际操作多,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少
针对近几年使用的教材可以看出,原有的学科体系已被项目课程体系所替代,“做中教,做中学”已是主流。大量的动手操作出现在教材中,在新教材的编写上已完全体现课改精神。但是,让教师为难的是有些操作项目根本实现不了。多数原因是实习实训条件跟不上教材的要求;或者是实习成本太高,学校接受不了。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1坚持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相—致
培养目标是课程计划的灵魂,课程设置及学校的其他教学活动从根本上都是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而课程设置又是课程计划的核心。一方面,课程就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必需组织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课程的设置也必须以培养目标作为依据,以保证目标的实现。根据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客观条件,对课程设置的规范化管理,完善课程结构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提出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德育课、文化基础课、工具课(计算机应用)、专业课(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技能课)和实习课为结构的相互综合的课程体系。
2坚持现代课程理论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指导
现代课程观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全面的有机整体,它包含三个系统:一是认识系统,主要是由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组合;二是情感系统,主要是由注意、意志、情感、兴趣、爱好、气质、个性等因素组成;三是操作技能系统,主要由专门的技能、技巧和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组成。这三大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人的这种心理结构的整体性,要求所学的课程是全面的,内容结构是完整的。
课程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课程现代化的特点是:教学的内容和目的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注重对学生心理的、生理的、智能的、审美的、精神的、人格的全面发展。其教学内容及计划注重多样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以及课程的富有弹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在教師指导下的教学过程与教师指导下的研究过程结合起来,把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从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来看,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教育技术现代化成为可能。现代教育技术不受时空的限制,使得信息传播更为灵活多样且具体形象,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突出作用。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兼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使课程改革具有现实性和导向性。
3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完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机制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决不是一个职教理论研究者能够单独完成的。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机构,制定正确的规划,采取合理的步骤,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用人单位通力协作,共同完成课程改革的重任。同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做到理论先行,组织一支职教课程改革专业研究队伍,除了有教育工作者、行业专家、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参加外,还应汇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专家共同参与,各方专家站在各自领域的前沿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课程发展的基本问题。这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等职业学校只有潜心分析区别就业应变能力强的通才教育与职业针对性强的专才教育,将教育发展与市场变化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新型的、合理的、适合现代化教育的课程教育模式,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才能将中职课程改革引向深入。总之,课改之路任重道远,只有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共同参与,才能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沈勤面向高技术发展的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现代职教课程论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2]黄克孝职业与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3]孟宪平试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2年1月
[4]秦虹对中职与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认识[N]天津教育报,2002年11月22日
【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学校课程评价实施方案08-09
年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10-11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08-27
中学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0-06
顾庙小学学校课程实施评价方案10-27
红枫小学学校课程改革实验方案06-08
芝芳学校新课程实施自查报告06-29
解集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05-26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10-27
田畈街镇中心学校课程改革方案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