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语文课程

2024-10-01

学校语文课程(精选12篇)

学校语文课程 篇1

要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首先要有“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相反, 有课程就一定要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因此, 了解什么是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显得尤其重要。所谓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就其概念而言,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立足学校实际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包括语文校本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狭义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语文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这里所使用的是相对广义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概念, 指的是形成语文校本课程因素的来源与实施课程教学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依据功能特点, 我们可以把语文校本资源分为素材性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两大类。其中, 素材性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言语经验、语文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直接作用于语文课程, 并能够成为语文校本课程的素材或来源的因素。条件性素材则是指那些虽然作用于语文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直接来源的因素, 但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 有了对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认识, 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就可以大胆、轻松地去研究、挖掘。

当然, 树立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 更要掌握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的培养方法。一是要懂得抓住兴奋点。好奇之心人人有之, 但是不同的人由好奇所产生兴奋的持续时间和指向大不一样。语文教师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精细型”的人。只有精细型的人, 才能抓住兴奋点, 善于观察问题, 主动思考, 引发联想, 并将其转化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都要引导学生来叙述、说明、议论或者描写, 经过这样的“折腾”, 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可见, 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好奇之心, 懂得抓住兴奋点, 掌握培养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的方法。二是要善于观察、诱发课程资源意识。善于观察对于形成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观察是问题之母, 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可见, 掌握了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的培养方法, 就能更好地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这当能更好地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创设良好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 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它需要的是语文教师的信心、耐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一定能开发出更多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完善语文的课程改革。

学校语文课程 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

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语文是培智学校学生学习应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也是培智学校学生发展思维、改善功能、学习文化知识和形成生活技能的基础。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是培智学校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生活语文课程的基础作用与多重功能,奠定了该课程在培智学校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

生活语文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生活语文课程应使培智学校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具有基本的适应生活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工具性、人文性、生活性相统一是生活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语文素养

生活语文课程应面向培智学校的全体学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都能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语文素养。

生活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扩大生活经验范围,丰富语言积累,丰富形象思维,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要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倾听与说话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初步的阅读、写话能力;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 养,使他们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构建以生活为核心的开放而适性的语文课程

生活语文课程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存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注重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倾听与说话和书面语言学习的结合。在生活实践中要注重拓宽生活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课程的整合,既注重现实生活的需求,又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关注生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生活语文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要依据培智学校学生的能力和生活环境,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社区资源和现代化信息资源,实现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

(三)倡导感知、体验、参与的学习方式

生活语文课程应根据培智学校学生的特殊需要,在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语言文字学习创造条件。语言的运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应重视创设生活化情景,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知语言、丰富体验、有效参与,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情景化、个性化的语言学习体验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能动发展。

(四)注重潜能开发与功能改善相结合 生活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与功能改善有机结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高度重视不同程度、不同障碍类型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习需求,科学评估学生的特殊需要,根据个体的语言发展特点,通过多种方式开发潜能,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发展的现实性。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又要重视学生的功能改善,充分利用支持策略和辅助技术满足其特殊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健康发展、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三、课程设计思路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坚持以育人为本,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把握培智学校教育特点,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设“倾听与说话”“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综合性学习”五个学习领域,并按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学段分别提出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现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达成总目标。

在“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设计中,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需求设计了选择性目标,以体现课程的弹性要求。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总目标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总目标是提高学生适应生活的语文素养,培育热 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促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 值观;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为其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二、学习领域目标

(一)倾听与说话

初步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能听懂日常用语;能说普通话;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和社会交往,养成文明的沟通习惯。

(二)识字与写字

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能认读和书写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例如:个人姓名、家庭住址、小区名、医院、车站站牌、超市、商场等公共场所常用文字)。

(三)阅读

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阅读简单的应用文及个人资料;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例如:表格、说明书、时刻表、购物清单等),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具有初步的阅读兴趣。能阅读简单的绘本或儿童文学作品,累计阅读绘本或图书18本以上;能累计诵读或背诵儿歌、童谣、儿童诗、古诗 18 ~ 50 首。

(四)写话与习作

具有初步的写话和习作能力。能根据表达需要写一句话或几句话;能填写简单的表格和个人资料;能书写简单的应用文;初步养成用文字记录生活信息的习惯。

(五)综合性学习

能结合生活语文的学习,参与语言活动、文化生活,参与社区生活;能尝试用文字、图画、照片、现代媒体等多种方法呈现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三、学段目标与内容

低年级段(1 ~ 3年级)

(一)倾听与说话

1.能在别人对自己讲话时注意倾听。

2.能听懂常用的词语,并作出适当回应。3.能听懂简单的句子,并作出适当回应。

4.能听懂生活中的常用语言。

5.能模仿运用生活中的常用语言。

6.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个人基本需求。

7.能使用人称代词(例如:你或你们、我或我们、他或他们)。

8.能作简单的自我介绍(例如:姓名、班级、主要家庭成员等)。

9.* 能在生活情境中进行简单对话。

* 注释:“*”为选择性目标,下同

10.能听懂生活中常用的普通话。

11.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能关注汉字,萌发识字的兴趣。

2.能区别一般图形与汉字。

3.认读生活中常用汉字10 ~ 50 个(例如:姓名、校名等)。

4.* 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

5.认识汉字的笔画。

6.能用铅笔描写或抄写生活中常用汉字。

7.* 认读生活中常用汉字50 ~ 100个。

8.* 会写生活中常用汉字50 个以上。

9.* 学习汉语拼音的单韵母。

10.能按从左到右的格式书写。

(三)阅读

1.对书感兴趣,能模仿成人的样子看书。

2.能以基本正确的阅读姿势阅读。

3.能从图片中找出熟悉的人、物和生活情景。

4.知道图片上的文字和画面是对应的,文字是用来表示画面意义的。

5.能阅读背景简单的图画,了解大意。

6.* 能阅读情节简单的图画故事书,了解大意。

7.* 能结合图片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

8.能认识句号、逗号、问号、感叹号。

9.能用普通话朗读简单句。

10.会诵读诗歌(例如:儿歌、古诗)5 ~ 10首。

11.愿意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四)综合性学习

1.熟悉班级环境,能与同伴一起交谈,获取有关信息(例如:同学姓名、任课教师、课程表、场馆名称等),从中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具有初步的文明交往意识。

2.* 观察校园环境,能用自己的方式说出观察所得。

3.能参加班级、学校活动(例如:听故事、看动画片等),在活动中初步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例如:不大声喧哗、听从指令、有礼貌等)。

中年级段(4 ~ 6年级)

(一)倾听与说话

1.能认真倾听他人讲话,不随意插话。

2.能听懂他人的问询,并作出适当回应。

3.能听懂简单的故事。

4.能从语气、语调中理解交际对象的情绪变化。

5.能使用礼貌用语,文明地与人交流。

6.能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

7.能作自我介绍(例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兴趣爱好、亲戚朋友等)。

8.* 能参与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9.能简单讲述生活中发生的事情。10.能简单转述一二句话。

11.能用普通话与他人交谈。

12.*能根据以生活为主题的图画说一二句话。

13.*能根据不同的场合,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说话。

14.能进行简单的提问。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初步认识常用的偏旁部首。

3.累计认读常用汉字50 ~ 300 个(例如:小区名、街道名、车站站 牌等)。

4.* 累计认读常用汉字300 ~ 500 个。

5.* 能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自主识字。

6.* 能用硬笔按笔顺规则书写汉字。

7.能书写(描写或抄写)生活中常用词语(例如:姓名、校名、家庭

住址、小区名、街道名、所居住的城市名等)。

8.累计会写生活中常用汉字50 ~ 100个。

9.* 累计会写常用汉字100 ~ 300 个。

10.能修改自己所写的错字。

11.知道有不同的书写工具,愿意尝试使用不同的笔写写画画。

12.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正确的写字姿势。

13.*学习汉语拼音,能认读声母、韵母、声调和音节。

(三)阅读

1.能阅读环境中的常用符号信息(例如:交通标志、广告牌、指示牌、警示语等)2.能阅读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图书,了解大意。

3.能阅读图文并茂、内容贴近生活的图画书,理解意思。

4.阅读时能注意把握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

5.能知道一本书的组成部分。

6.能阅读图文结合的短文,了解大意。

7.能阅读一段话(例如:手机短信等),获取相关信息。

8.能初步阅读叙事性短文,了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9.* 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初步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10.*能认识冒号、引号、省略号。

11.*能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12.能用普通话正确、连贯地朗读一段话。

13.*能轻声朗读。

14.累计背诵诗文(例如:儿歌、古诗、儿童诗等)10 ~ 20 篇(段)。

15.初步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四)写话与习作

1.能用图文卡或词语组成一句话。

2.能仿写一句话。

3.能使用句号。

4.能尝试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写句子。

5.* 能用词语造句。

6.* 能使用逗号、问号、感叹号。

7.对写话有兴趣,愿意写话。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2.能参与语言活动(例如:讲故事、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等)。

3.*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4.熟悉社区环境,认识社区中常见的文字标识。

5.体验社区生活,能就感兴趣的内容与他人交谈。

6.* 关注新闻事件,能收听、收看新闻,并简单转述新闻。

高年级段(7 ~ 9年级)

(一)倾听与说话

1.能耐心、认真地倾听,并能理解别人所表达的意思。

2.能听懂与生活相关的话题,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3.能听懂任务分工、操作步骤和要求。

4.* 能听懂媒体播报(例如:广播,影视等)内容,获取有用信息。

5.能用语言求助。

6.能向他人介绍自己(例如:学习和身体情况、家庭情况、特长、愿望等)。

7.能简单转述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

8.* 能讲述生活见闻,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9.会使用电话等通信工具与他人沟通。

10.*能围绕谈话的主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11.*能与他人谈论合适的话题,并尊重对方的意见。

12.能依据所处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

13.*能注意说话的语速和音量。

14.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

15.养成文明、友善交流的习惯。

(二)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学习汉字的兴趣。

2.能掌握常用的偏旁部首。

3.累计认读常用汉字100 ~ 500 个(例如:超市、商场、医院、车站站牌等公共场所常用文字等)。

4.能用硬笔书写

5.累计会写常用汉字100 ~ 300 个。

6.* 累计认读生活中常用汉字500 ~ 1000个。

7.* 累计会写生活中常用汉字300 ~ 500 个。

8.* 学用音序查字法或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尝试独立识字。

9.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字迹清楚端正。

(三)阅读

1.能使用目录、页码、题目寻找指定资料。

2.* 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积累好词、好句。

3.能借助关键词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4.* 能简单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5.能阅读叙事性短文,理解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6.能阅读简单应用文(例如:通知、公告、说明书等),并理解主要信息。

7.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例如:时刻表、购物清单、存取款单等),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8.* 能通过生活报刊或网络媒介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9.* 能阅读简单的文学作品,体验积极情感,向往美好生活。

10.能正确朗读课文。

11.*初步学会默读。

12.*能使用字典、词典帮助识字与阅读。

13.累计背诵诗文18 ~ 50 篇(段)。

14.*喜爱阅读课外读物,扩展阅读视野。累计阅读图书18 ~ 50 本。

15.喜欢阅读,能和别人分享阅读心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写话与习作

1.乐于书面表达,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能仿写一段话。

3.* 能缩写、扩写句子。

4.能根据生活情境图写几句话。

5.能留心观察生活情景,借助观察、想象写一段话。

6.* 能写简单的应用文(例如:贺卡、简历表、收条、短信等)。

7.* 能运用文字记录与个人生活相关的信息(例如:购物清单、重要活 动安排、作息时间等)。

8.* 能初步养成检查、修改习作的习惯。

(五)综合性学习

1.参与社区生活,能运用图片、文字展示或语言表达在社区生活的经验。

2.* 能积极参与语言活动(例如:小记者活动、知识竞赛、灯谜游园活

动、制作剪报等)。

3.* 能参与文化生活,观看文艺演出、电视电影,参观优秀传统文化、民俗展览,与同伴交流感受。

4.* 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例如: 民主、自由、公正、法治;环保、和平、领土主权、海洋问题等)收集资料,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画、照片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5.* 在家庭、学校、社区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教育

培智学校学生的障碍类型复杂,障碍程度各不相同,其学习生活语文的特点和需求,学习的起点、方式与能力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教师应公正地对待学生的差异,通过教育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到每位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最近发展区,通过对个案的综合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与方式,并据此实施个别化教育。应注重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在教学组织实施中,要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

课程目标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点与教育需求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根据培智学校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生活语文课程标准设计了一般性课程目标和选择性课程目标。在实施教学时,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发掘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在落实一般性目标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运用选择性目标,使所有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生活语文课程内容的教学。

(二)明确课程目标,实施生活化教学

教师应明确生活语文课程的目标是致力于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提高生活品质,因此要始终把培养、提高学生生活与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生活语文教育中的听说先行,读写跟进,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尊重和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运用生活化教学,突出语文教育的功能作用,发展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支持性策略

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特质和能力,提供恰当的支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四)重视生活语文实践,实施综合性活动

语文实践是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习得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要重视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围绕教学主题开展实践性活动。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应强化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整合教学目标与内容,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应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和丰富生活语言及经验,提高生活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

(五)重视正确的价值导向,培育公民素养

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生活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文教学培育学生良好的公民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六)具体建议

1.关于倾听与说话的教学建议

倾听与说话是学生适应生活的必备能力,也是培智学校学生需要优先发展的语文能力。生活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初步能力。

在倾听与说话的教学中,应以真实生活为基础,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采用示范、模仿、游戏、表演等手段,结合生活情境体验活动开展语言训练;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对语言障碍程度较重的学生可以提供肢体辅助、动作提示、口语提示等支持策略,引导学生模仿和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模拟生活场景,培养倾听与说话的能力和习惯,初步具有文明、友善的交流素养。

2.关于识字与写字的教学建议

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话的基础,要遵循先认后写、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特点,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开展识字教学。

为适应学生个别化学习需求,本课标提供《生活语文五级水平识字表》(附录1),水平一:五类常用字;水平二:100个简单常用字;水平三:300 个基本字;水平四:500 个基本字;水平五:1000个基本字。在识字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选择五级水平的识字目标。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识字水平逐步发展识字与写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依据学生的基础与能力,弹性实施。

识字教学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识字情景、生活环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与主动性。识字教学要贴近生活需要,注意在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力求识字与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注重积累,不断巩固。

写字教学重点是书写与学生生活需要相关的常用字词。在教学中要把握起点,循序渐进,从训练写字的手部控制和手眼协调能力起步,从连点描画、描红仿写入手,逐渐过渡到独立书写,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培养写字的兴趣。应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写字目标要求(例如:数量、质量等)可以弹性实施。

汉语拼音教学应注重借助拼音工具矫正学生的发音,为说话与识字教学提供辅助与支持。作为选学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能力和需要进行拼音识字和音序检字的教学,在教学中尽可能贴近生活,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提高教学趣味性。

3.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阅读应用文和生活中常用信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起点能力,减缓坡度,循序渐进。可从借助图片阅读、绘本阅读到生活中常用短语、短句的阅读,读图和读文并重;从读句、读段到读篇;从阅读连续性文本到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运用个别化的支持策略为不同学生提供支持。

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按照从指读到视读、从朗读到默读的学习顺序加强指导,关注学生个体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形成语感。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能力和生活需要选择相应的阅读材料。同时要尊重学生个别化阅读取向,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逐渐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4.关于写话与习作的教学建议

写话与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生活语文教学的难点。写话与习作从中年级起步,在教学中要贯彻先说后写的原则,由说到写,借助范例(句式)指导学生写话,从写一句话到写几句话,逐步到写一段完整的话。同时鼓励、支持学生用多种方式练习写作,逐步培养学生用文字进行表达的意识和习惯。

写话与习作教学应根据学生不同水平,提供个别化的支持策略。在教学中要体现梯度发展,从借助图画、符号等非文字材料写话到纯文字写话,从看图写话到独立写话„„重在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

写话与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写日常应用文,例如:贺卡、短信、便条、日记等。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范例引导学生写真实的事,表达真实的情感,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5.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生活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生活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活动应贴近现实生活,要以解决生活问题为核心,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活动,促进学生在与社会和他人的和谐互动中提高应对能力。在综合性学习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态度和合作精神。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体现开放和多元,提倡与相关学科教学相结合,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家庭、社区、社会活动相结合。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丰富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评价建议

生活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改善教师教学。评

价应依据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内容要求和个别化教育计划,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情况,采取合适方法,力求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评价应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始终坚持生活导向,充分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适时提供多种支持,恰当运用评价方式,真实反映学生发展轨迹。

(一)充分尊重个体差异

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既要关注全体学生要达成的共同目标,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化目标,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始终坚持生活导向

评价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运用,通过生活语文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倡导在生活情境和活动过程中突出以解决生活问题为重点的教学评价。

(三)充分发挥多种功能

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弥补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身心发展;通过评价,帮助教师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四)适时提供多种支持

教师要采取与个别化教育计划相对应的支持策略开展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在支持策略下评价学生的表现,促进学生发展。

(五)恰当运用多种方式

教师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坚持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相结合。同时可根据需要,让学生家长、社区相关人员、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之外,还可运用日常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等多种方法。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呈现,如:折线图(侧面图)、评语、观察描述、案例分析、成长档案等。

(六)真实反映发展轨迹

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和评价的起点,对学生生活语文知识与技能进行全方位、持续性的评价。要注重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性资料,真实地记录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

(七)评价内容与方法

1.关于倾听与说话的评价

低年级主要评价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当中基本需求的表达和参与意识,鼓励学生自主表达;中年级主要评价学生在生活环境中日常会话的基本能力和自主表达意识,鼓励学生主动表达;高年级主要评价学生对社会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的理解与表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交往活动。

2.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

评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与书写习惯。识字与写字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汉字的能力。

识字能力可以从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初步掌握字义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并结合生活情境重点评价常用字词的认读;写字能力评价包括握笔姿势、手腕与手指协调、手眼协调、纸笔接触时力量的控制等方面;书写习惯评价包括书写态度、坐姿、书写整洁程度等。各个学段都应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在同一学段中、学段与学段之间,识字与写字目标应有弹性,要根据不同学生能力水平,给予不同的支持策略进行评价,例如:会写,可以是仿写、抄写、听写、默写,也可以是在提示下、示范下、协同下书写。

汉语拼音作为选学内容,评价应将重点放在学生不同读音的听辨、借助汉语拼音矫正构音障碍,以及认读拼音的能力上,但对学习拼音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考察其借助拼音认读汉字和用音序法查检字典的能力,在具体运用和练习中进行评价。

3.关于阅读的评价

阅读教学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和理解力,同时考察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评价的重点是个人信息、常用标识语、常用应用文的阅读。

读图与读文并重是生活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要关注学生读图和读文能力的评价。通过借助图片阅读、绘本阅读到生活中常用短语、短句的阅读,从读句、读段到读篇,从阅读连续性文本到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过程,分别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

读图评价应重点考察学生对图片的观察、理解和对图片之间关系的把握。读文评价可重点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受和主要信息的把握。

朗读评价重在评价学生能否用普通话朗读。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弹性实施。对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还可考察其默读能力。

4.关于写话与习作的评价

写话与习作的评价应按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写话与作水平。中年级主要评价学生对写话的兴趣和写话的基本能力。写话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具体目标综合考察学生的写话能力发展状况,写话评价的重点是生活必需的词句,会用一二句话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可采用作业、测验和档案评价的方式。

高年级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需求、见闻、想法,培养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习作评价的内容是常用应用文,考察学生写贺卡、写便条和短信,填写个人信息等实用写话、习作能力。评价的重点是学生选词、用句的规范性和应用文格式的正确性等。对习作能力强的学生还可考察日记等习作能力。评价方法可采用作业、测验和档案评价等方式。

5.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评价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即考察学生能否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以及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要关注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要与相关学科教学相结合,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家庭、社区和社会活动相结合,要充分关注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使用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三、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应依据课程标准,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注重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

2.教材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语言文字基础。

3.生活语文教材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价值导向正确。要遵循文以载道的原则,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内容和反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内容融入选文,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4.教材编写应根据培智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易适度,文质兼美,符合语文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和中年级选文应以词句、儿歌和短文为主,力求简短、浅显、生动、有趣;高年级选文应以应用文为主,适当选择古诗词、寓言故事。

5.教材编写的基本形式为:围绕一个生活主题组织一个教学单元,每册教材不少于4 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后设计一个综合训练,综合训练内容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每个单元3 ~ 4 篇课文,每篇课文后设计导学、练习(巩固练习)、作业(拓展性学习)、评价表和学习园地;综合训练中可设计 “资源包”等探索性学习内容,供选择性学习。

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重点,教材应设立口语沟通训练专题模块,以发展学生的沟通能力。每册教材的沟通训练应设计4 ~ 5 个专题。

针对学生不同发展水平和能力,应设计选择性教材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选择性教材内容可安排在综合性训练中。

6.教材编写中的练习设计应紧密联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游戏,表演,听、说、读、写等活动,巩固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学生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

7.教材编写应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版面活泼,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要重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材中的体现和在课程资源中的运用。

8.教材编写要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尽量留给地方、学校和教师以开发、选择的空间,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生活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等;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等;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等;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广告标牌等。

应积极开发地方教材,促进学生适应当地的社会生活;应充分利用家庭、班级、校园、社区等资源,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为学习生活语文打下基础;应充分挖掘本地区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丰富生活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

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例如:在班级中组织不同的学习区域(阅读角、资源角、展示角等),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阅读或进行与生活语文相关的学习,力求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录1

生活语文五级水平识字表

水平一:五类常用字

五类常用字词范围:

1.个人基本信息(例如:姓名、性别、家庭住址、父母姓名、学校名、班级名等)。

2.公共服务行业名称(例如:商店、邮局、汽车站、医院等)。

3.本地地名(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西安、沈阳等)。

4.公共场所常见文字标识或指示(例如:出口、入口、售票处、收款处、派出所、挂号处等)。

5.方位词(例如:前后、左右、里外、上下等)。

水平二:100个简单常用字

B

C

D

刀的电

E

F

G

H

J

K

L

M

N

Q

R

S

十手

T

W

我五

X

Y

Z

水平三:300 个基本字

A

B

板 被

C

成 从

D

灯 东

F

G

H

汗 坏

J

架 金

K

L

M

么明

N

P

Q

R

S

T

W

X

西

Y

Z

在 再

每年

云 保

宝 穿

第 服

很 讲

角 两

妹 求

坐 贝

水平四:500 个基本字

B

C

D

F

G

广

H

合黑

J

K

L

绿

M

N

P

Q

R

S

使

T

W

X

线

Y

Z

周住

水平五:1000个基本字

A

B

便

C

D

E

饿

F

访

G

H

欢 J

技 夹

K

L

M

N

P

Q

R

S

湿

舒 输

T

吐 兔

退

W

污 屋

X

象 兴

Y

幼 寓

运 Z

附录2

古诗诵读推荐篇目

1、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票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2、一去二三邵康节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3、江南 江南可采莲,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5、赋得古元草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春风吹又生。、游子吟

意恐迟迟归。

春晓

处处闻啼鸟。

8、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悯农

李绅

孟郊

李白

莲叶何田田

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春眠不觉晓,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0、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1、风

12、寻隐者不遇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润物细无声。

江雪

万径人踪灭。

鹿柴

空山不见人,返景入深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李峤

贾岛

杜甫

柳宗元

王维

杜牧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随风潜入夜,千山鸟飞绝,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但闻人语响。

复照青苔上。

牧童遥指杏花村。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村居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飞流直下三千尺,高鼎

李白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遥看瀑布挂前川。

把SEL融入职业学校语文课程 篇3

一、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及其培养目标

与普通学校相比,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因其生源组成的特殊性,显得更为重要,更有难度。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成绩较低,又在中考中失利,觉得升学无望,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二是职业中学的学生刚经历过紧张的毕业备考,在新的环境,没有了升学压力,存在着得过且过的心理,加之青春初期的好奇好动,导致行为上出现消沉和不能自控。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极易波动的阶段,一旦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就容易随波逐流,染上吸烟、酗酒、早恋、打架斗殴等恶习,甚至有些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而对于职业学校来讲,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级技能人才?即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呢?在对职业能力的研究和开发中,《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为职业能力定义了全新的概念,指出职业能力是由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组成我国职业核心能力。以陈宇提出八项法划分,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八项内容。其中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自我学习这几项目标都能在基础语文课程中得到训练,关键是怎样的手段来进行,首先来分析一下这些目标:

与人交流(communication):它是指在与人交往活动中,通过交谈讨论,当众讲演、阅读并获取信息,以及书面表达等方式,来表达观点、获取和分享信息资源的能力。

信息处理(information):它是指根据职业活动的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和技术,收集、开发和展示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方法能力。

与人合作(workingwithothers):它是指根据工作活动的需要,协商合作目标,相互配合工作,并调整合作方式不断改善合作关系的能力,它是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社会能力。

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它是指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有效地利用资源,通过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制定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适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

自我学习(improvingownlearningandperformance):它是指在工作活动中,能根据工作岗位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善于调整学习目标和计划,不断提高自我综合素质的能力。

在低素质和高要求两者之间搭上合适的桥梁,单独开设课程是不可能实现的,要在各科的授课中逐步渗透。SEL的授课框架,不妨可以借鉴新加坡SEL在基础课程授课中的融入。

二、如何把SEL融入语文课

1.教师的准备

要想在教案里渗透这些SEL的知识,教师首先得有知识储备,特别是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比如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和辅导学生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并找出原因,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控制、调节和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等。储备人际交往基本礼仪,初步掌握与同学、老师、同事、上司交往的基本社交原则,甚至可以提升到商务礼仪的基本要求,要有教学的机智,培养自己灵活的思维,能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瞬间表现,因势利导,深入自己的SEL教育。

2.善于运用课程的选文,编写有个性的教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渗透

例如讲授唐诗中的《月下独酌》,除了认识大诗人李白的远大报负和抑郁不得志的痛苦外,可以引导学生拓展这个主题思想,从李白那奇妙的联想中,看到李白在无意识当中自我宣泄、自我转移自己不良情绪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实际生活,创设情景,假如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痛苦磨难,一时又无法改变,怎样来调整自己。在讲授应用文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例如在给学生讲《请假条》时,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作为职业人应遵守的职场守则。

当然这种融入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更不是盲目和随意的,需要一个由高到低、循序渐进、有计划的融入的成熟教案。这需要我们广大基础教育课程的老师不断努力和探索。

学校语文课程 篇4

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现状及原因

1.1 语文课的要求比较模糊。

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求达到“相当于普通高中”、“管用够用, 适用为度”、“为专业课服务”、“削弱文化课”等提法不一。由于要求不明确, 学校与学校、专业与专业之间, 语文课的课时差距较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同是机械专业语文课程课时, 有的学校占总课时42.5%, 有的学校占30.3%;同是财会专业, 有的学校占总课时53.1%, 有的占38.4%。教师们反映, 前几年职业教育比较热, 语文课不重视, 随意删砍。主要原因是对职业学校语文课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一致造成的。

1.2 语文课与学生的实际脱节。

主要表现在:一是语文课和专业课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 有的内容互相重复, 有的衔接不紧密, 没有为后续课程起到先导的作用;二是学生语文课普遍不感兴趣, 在学生和毕业生调查中, 有52%学生认为学习语文课是为了会考, 有18%的学生最怕上语文课。在毕业生中有84%的人, 反映三年职业学校最难过的是学习语文课。其原因:一是进职业学校的学生语文课基础比较差, 对语文课学习有惧怕心理;二是教学方法呆板, 学生不是主动的学习;三是语文课的内容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

1.3 知识陈旧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目前职业学校的教材在体例上与普高教材没有多大差别, 且有些知识陈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4 语文课程设置普教色彩较浓, 基本是单一的学科性课程, 不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特点。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所开出的语文课和普高差不多一样, 学科之间界线分明, 内容自成体系, 螺旋上升。缺少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 学生知识面窄, 知识之间不易迁移, 束缚学生的思维。

1.5 语文课设置统得过死, 管得过严, 缺少弹性, 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6 教学方法单调、教学辅助手段缺乏。

语文课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 “满堂灌”是普遍现象, 学生被动学习, 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调查中, 老师们反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偏向直观性, 适用性, 在这方面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实践课有较明显的反差。老师们也想改变这种状况, 但教学辅助手段缺乏, 想教活也活不起来。

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研究

职业教育, 就是要以学生选择的专业为本, 围绕学生的专业发展进行教育、教学。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等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即第一线工作的智能型人才, 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打好文化和专业基础, 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于职业素质教育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 也是国家的要求。这已成为职教界人士的共同努力的目标。

2.1 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

目前, 职校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基本无关, 因此, 职校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课, 而往往忽视文化课, 这时语文教师就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以专业为突破口, 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 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 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文是有用的, 语文是有趣的, 是有生命力的。只有让学生学会使用语文, 才会让他们真正感到语文的魅力, 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因此, 语文的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 变“教材”为“学材”。语文教材 (课本) 是必不可少的, 但教师不是课本的执行者, 而是教学方案 (课程) 的开发者;即教师应该是课本的使用者, 而不是课本教授者。例如, 在烹饪专业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大量地加入有关美食方面的美文, 可经常让学生完成有关菜肴制作的说明文, 这样就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主动、愉快、扎实地学习。

2.2 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

职校学生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 不爱学习, 但对自己的专业还是比较重视的, 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职校学生的这一特点,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发现学科间的关系。比如, 在计算机班级教学中可以把语文与计算机专业相结合。计算机专业学生文字录入速度的提高可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 丰富学生的读写知识,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一般到高二结束时, 计算机专业学生文字录入的速度要求, 英文文字录入在250个以上, 而中文文字录入的成绩在80个以上,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计算机专业教师每天都安排大量的文章, 让学生提高输入的速度。一般在安排过程中, 总是从最简单的切入, 慢慢难度加大, 从新闻体、科技体、文艺体、古文体到综合体, 从一定的程度上说, 就是在进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听说读写四个手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阅读。

我们还可以改变传统的语文预习方式。传统的语文预习分为三步曲:朗读全文、注音释义、教师布置思考题, 这种传统的预习方式有很大的弊端, 即学生一般只能局限于课文本身进行思索, 学生的思路受到很大的局限。很多学生知识走马观花、敷衍了事, 有的甚至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如果语文与专业结合, 效果截然不同。

2.3 评价机制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 应让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必须摒弃原来的考评体系。我认为, 如果考评机制还是旧的一套, 语文教学就不可能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 语文课程改革就不可能顺利实施。我建议把教学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 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卷上。这样, 职校的语文教学才有希望。

2.3.1 学生的考试制度要改革。

语文考试要少用或不用标准化试题, 中职语文考试更不应该以标准化试题为主要手段。标准化试题是题海战术的产物, 是升学“独木桥”的产物, 它培养学生成为“考试机器”, “高分低能者”。考试机制从下到上都要改革, 考试也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所有考试、测验都要重专业化能力, 重专业知识的运用, 反对死记硬背。职校语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多考几张语文能力证书, 如:软硬笔书法段位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中文打字录入等级证书等等, 以适应专业需要。一张标准化试卷定“终生”的时代即将会成为历史。

2.3.2 教学效果的考评也要改革。

过去对教师教学的好坏, 也是以考试的平均分、升学率来考评的, 结果呢?教师死教, 学生死学, 考试死背, 愉快的学习成了受苦训练;甚至师生联合猜题, 投机考试。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逐渐退化,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日趋淡化。由此可见, 评价教学效果不是看高分, 而是评能力;不是单看一张标准化试卷, 而是要从听、说、读、写、专业运用能力多方面综合评价。由此观之, 教学评价要更新, 也要与时俱进, 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

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5

一、课程设置的目标

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作为地方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建设具有华丰镇中心小学特色的地方课程新体系。

(1)着眼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对地方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2)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4)加强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和国际交往教育。

(5)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根据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地方课程,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和认知规律,依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课程门类和教学内容。

(2)发展性原则: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更新课程门类和内容。

(3)实践性原则: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独立性原则: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都有各自相应的地位和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承担着对青少年完成培养目标的任务,不能用国家课程代替地方课程,同样也不能用地方课程代替学

校课程。

(5)地方性原则:课程门类的设置突出辽宁的地方特色。

三、地方课程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领域:

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指导学生关注生命与安全的关系,培养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和安全健康,快乐成长的生命意识,学习并掌握必要的保护与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完善健康人格,树立科学和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诵读和研习精萃的诗词、散文、汲取中华民族农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环境教育——了解自然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科学精神,形杨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人生指导——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特点进行正确健康的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课程延伸到艺术、体育领域。

四、课程实施的办法

地方课程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报告、录音和录像、课堂教学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按照国家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地方课程的实施必须以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为主,以实践活动为主,避免“学科化”倾向。可采取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研究、讨论、调查、考察、参观、测量、设计、制作、服务等具体活动,发展学生的反思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

五、课程实施的评价

学校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实施地方课程的督导与评价,督促学校落实地方课程计划,切实开好地方课程,并把地方课程的实施纳入到学校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估指标之中。

教师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地方课程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实效。

学生评价:应该重视其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注重以学生“自我参照标准”为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采取考试、考查、汇报、表演、观察、演示、考察、竞赛、参观、成果展示、反思、总结等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

六、课程管理

1.体制管理:镇教研室负责地方课程的统一规划、开发和管理工作。

2.教材管理: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学校统一选择课程内容或学校实际开发部分课程内容。

3、地主课程每周一节,校本课程每周一节。

地 方 课 程 和 学 校 课 程

实施方案

******

学校语文课程 篇6

一、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原则

为准备开发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我们首先学习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参考了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原则。在课程开发实践之初,我们树立了一个课程开发理念,即“校本课程开发要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需要”;确立了课程开发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一)满足学生的兴趣与个性的发展需求

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最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校本课程契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朝国家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

(二)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是学校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环境、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综合利用本校的优势资源,构建出学校独有特色主题的课程。

特色课程要能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通过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教学,展现与其它学校相比所具有的个性化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使学校获得社会、家长、学生对品牌的认同,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发展。

(三)在新课程标准内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

校本特色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础上,学校根据现实条件自主开发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它不能偏离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与范围,否则,就是超纲,就是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又不应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内容的重复或简单的强化,而应是它们的补充和延伸。因此,校本特色课程应着重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领域进行补充,与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学习系统。

二、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的一般程序

(一)分析影响课程设计的各个要素

在课程设计之前,我们对影响课程设计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包括学校办学目标分析,学生和社会需求分析,学校现有资源分析等。

1.学校办学目标分析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1],即“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全面、长久、强劲的发展能力的人。”[2]学校的特色课程“笔韵墨香”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的办学目标是通过“‘雅致精神文化内化”,把学生培养为“具有博雅的文化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文雅的言行举止、致远的思想、坚忍不拔的意志的现代人,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有书画、音乐艺术特长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平,为高校输送优秀的艺术人才。”[3]

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能很好地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展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它是通过“审美教育”的路径来培养‘雅致精神的。对于普通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传承中华民族古诗文化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入门级的美学基础知识,并且从审美角度进一层地鉴赏品味中华古诗词,陶冶学生的“雅致”气质,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具有书画、音乐艺术特长的学生,让他们鉴赏品味中华古诗词,掌握一些美学基本知识,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艺术欣赏创作水平提到更高的层次,为将来成长为优秀的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2.学生、社会需求分析

为设计本课程,在高一、高二级的1162名学生中,我们针对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的学习需求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的1018份有效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学习该门课程”的同学776人,占76.2%;“有兴趣并愿意参加选修”的学生337人,占33.1%;“对书画、音乐有兴趣并有意作为将来个人从事的专业来学习”的学生43人,占4.2%。由此可见,该门校本课程还是有比较多的需求的,具备了至少要能开一个选修班的课程开发最低要求。

在当今中国社会,一方面,社会对创新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4],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靠审美来推动。另一方面,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过度的物质化,给人们思想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上我们学校的教育考试文化也存在比较大的缺陷:人文教育不足;而“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5]。因此,社会特别需要学校承担起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教育责任,培养学生的健康和谐的人格,高品质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学生需求,还是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具有审美特质的特色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都有很好的需求。

3.学校现有资源分析

首先,白云中学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早在师范办学期间,学校就形成了“德文并举,以德立身、以文载道”的优良传统。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学校逐渐形成了“审美文化”的风尚。如今,在学校“求真、求实、求美”的校训教育之下,“求美”成为学校德育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还有学校每年的“文化艺术节”的各种专题活动,更是让学校的审美文化发扬光大,审美文化已经深入到广大师生的心灵深处。这是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最有优势的教学资源。其次,我校语文师资力量雄厚,语文科20多名教师中,有一半是高级教师。有的老师还在“美学”与“古诗”方面有深厚的造诣,这是我们的第二大资源优势。还有,高二的学生尽管对美学没有系统地学习,但从小学到高二上学期为止,却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这是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是特色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的学生资源基础。

面对学校的传统审美优势、师资优势和学生的基础优势,我们可以针对高二下学期的学生,把三者优势资源整合起来,设计出一门《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的特色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古诗审美教育。

(二)校本课程的编写、试用、修订

1.教材编写

《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作为一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补充性质的语文学科校本特色课程,在美学方面的内容,不再重于美学知识的系统学习,而只是定位于入门级的,只限于能帮助学生感受、理解中国古代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美学内涵的简单知识,主要是一些最基本的美学知识,比如:美的本质、形态、美的基本范畴。在于古诗方面的内容,我们不再把它定位于着重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了,不再重复古诗的语言、情感、技巧、风格的鉴赏;而是侧重于从审美角度审视、欣赏古诗所表现出来的美,侧重于让学生体验、感受、欣赏古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美的具体形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觉运用美学观点去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能力,陶冶学生“雅致”精神品格的目的。

因此,这门课程的编写是在学生现有的古诗阅读水平基础上,以部分审美知识为核心,以古诗为审美对象载体,既有一点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具体形象载体的入门级的审美课程。

2.试用、修订

在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定稿之前,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教学试验。在一个有39人的“选修二”的课程班里,试讲了6个课时(全部课程计划为15个课时)。然后,做了一个学生调查反馈。

多数学生反馈的学习效果比较好的方面有:

(1)从审美角度学习古诗,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2)能初步地感受到古诗的美的形式。

(3)多数学生能认识到古诗美的原因。

(4)与已往相比,对古诗更有兴趣。

但学生也反馈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课程教材进行了相应地修改。

学生反馈的主要问题 课程教材修改

(1)有些知识点的文字阐述:只有概述,少有全诗例子,抽象,难理解 (1)每个知识点的文字阐述改为:概述+至少一个全诗例子。

(2)有些诗词例子没学过,不能理解。 (2)例子尽量更换为学过的诗词。对没学过的古诗词,后面加鉴赏解析语。

(3)全部内容估计没法在15堂课学完。 (3)删除了一些次要的知识点。

(4)没有思考练习题。 (4)每课时后面,增加一道综合性思考题。

三、校本特色课程的评价

在校本特色课程开发初步完成后,我们参考了一些比较权威的校本特色课程评价标准,对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进行了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课程的不足,并及时调整与修订,使之更完善。我们采用的校本特色课程评价标准及评价结果如下:

校本特色课程的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

1.与办学理念的是否一致性? 1.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完全一致。

2.能否彰显学校特色? 2.能。

3.是否有效利用了学校已有的资源? 3.有效地利用了已有的优势资源。

4.是否体现了学科特点? 4.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文学审美”的特点。

5.学生对课程适应性如何? 5.待验证。

6.实践效果的有效性如何? 6.待验证。

本课程最终的效果如何,还得等全面使用之后才会有个定论。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定会发现新的问题,但经过修订后的课程也一定会更加完善。

(本论文是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科研小型课题2013年度项目“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下的高中语文特色课程的开发”[课题编号:13XKT048]的研究成果。)

注释:

[1][2][3]广州市白云中学特色课程“笔韵墨香”申报书[Z].广州市白云中学内部资料,2014.

[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学校语文课程 篇7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实施素质教育, 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但是无论开设哪门专业, 如会计、文秘、物业管理、电子商务等等专业, 皆都离不开语文的学习。由于各职业学校对于学生培养的方向、目标不尽相同, 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个性, 无论是在生产、服务领域, 还是技术、管理等领域, 语文教学需“因地制宜”针对性地为该领域平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充分发挥其作用。

1 增强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当有自身特色, 而不是随波逐流, 应当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 学以致用, 充分发挥其实用性, 使学生毕业后尽快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这是它区别于普通高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将语文教学同相关专业实际结合起来, 改革教学内容, 科学设计内容安排, 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语文教学内容也不能千篇一律, 应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对现有篇目体系部分删减或是重组, 教学内容需呈现出多样性, 一味地照本宣科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效果。如计算机专业, 可增加与此相关的信息技术发展史方面的文章、小说等;旅游服务类专业的毕业生更多的是从事旅店服务、导游服务等工作, 就这类学生而言,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名著典故以及口语阐述能力, 逐渐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或是增加一些名胜古迹的文学典故、相关的诗人、诗歌;机械类专业, 可创造性地将中职语文教学融入机电专业或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等;餐饮管理专业, 这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数进入酒店管理领域, 由此可以选择国内外著名酒店成功的案例, 分析酒店经营理念, 管理优势等。

中职学校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其在今后自身发展方面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然而,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已经厌倦了传统的语文教学, 想要让他们高质量完成语文方面课堂内外的作业, 真正投入语文学习中相当不易。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多年来作业布置方式的传统做法, 创新语文作业的形式及内容。例如,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参加公益活动、安排名师讲座以及参观博物馆增加课外知识等活动, 语文教学内容不再单一, 形式不再单调,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提高。

此外, 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中职院校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提倡学生多读一些国内外文学性作品、新闻报刊等, 补充课外知识, 为踏入社会积聚足够的知识储备。教师在课前也要做到充分准备,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 展开相应地教学设计, 不能只扣住教材本身来安排, 学习对象是有思想、有主观性的学生, 新颖、多变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才能引起他们的注视。如“求职信”的教学, 在课堂上使学生身临其境, 组织学生模拟一场人才招聘会, “招聘者”和“求职者”都要做到位, 前期准备充分,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进而才能营造真实场景, 深刻体会到一位求职者面临的就业压力, 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 改革语文教学模式, 强化中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融入讨论式教学方式和案例式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 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组, 每组设定一名组长组织学生参与讨论, 每个人都是发言人, 可以各抒己见, 这就是讨论式教学。通过这种方式, 可促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思维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例如, 在讲授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时, 组织学生讨论散文如何体现“形散而神不散”, 如何托物言志, 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该散文发现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学生对美的定义也是不同的。俗话说“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一千个学生中也有一千种对美的定义。实践证明, 讨论式教学能够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充分发挥。但是, 教师要把握好深度, 对于一些高难度的问题, 学生尚未有足够的智能作出回答, 学生需要足够的空间和空间思考问题, 解答问题。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启发、暗示、点拨等方式, 引导学生一层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对问题的一层一层探索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如何定位方面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是全局的掌控者。所以, 教师需把握全局, 对于教学的整个系统也需熟练把握, 深入探究学生学习中掌握的实际情况及他们在学习汇总遇到的问题, “因地制宜”完成教学内容列举一篇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师在授教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的缘由是什么?“自信其实早就失掉了的”?在这样的引导方式下, 教学成效会逐渐显著, 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不断受到启发, 塑造自我, 培养独立、探索、创新的能力, 成为自己的王,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 改革语文考试方式, 明确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性

语文课程考试是对语文教学方式成效的一种验证, 对其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以此能够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完善发展, 激励并促进学校、教师、学生、课程的发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的语文考试不能只搞“面子工程”, 评价标准既要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 也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表现, 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课外活动的能力表现摄入评价体系中。因此, 传统的评价模式单一、片面, 只是简单地以试卷和分数为标准, 未能全方位解读学生, 从而引进科学、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 制定“多维度”标准才是当下正确的选择。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内外作业的质量分析、课外实践中活动完成的具体情况以及必不可少的书面考试等。

综上所述, 中职院校的教师应多角度考虑、多途径验证, 不断加强评价系统的针对性、目的性, 不断规范、完善评价体系, 不断发挥评价的实效性、导向性, 使学生精确掌握语文这一极为重要的专业性基础课程, 为学生今后走入社会、走上岗位铺平道路, 为社会及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黎桃, 中职语文教学应考虑的问题[J], 职业教育研究·基础教学研究, 2006.8.

[2]于宗炫, 中职语文教学的定位与实践思考[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8期.

学校语文课程 篇8

一、中等专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1.中等专业学校与学生都不重视语文课程

学校大张旗鼓搞专业和技能的行为, 影响了学生对待文化课程学习的态度, 同学们更难以提起对文化课程学习的热情, 文化课程教学举步维艰。语文课作为文化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遭遇着同样的困难境地——既不被学校重视, 更不被学生重视。

2.中等专业学校语文课程教科研薄弱

在职业类学校以技能为主导, 创新为思路的现状下, 学生只求文化课程考试及格, 影响了大部分文化课程老师, 语文老师也不例外。教师缺乏对教学工作的热情, 消极对待教参教材, 更不愿研究课堂教学方法。中等专业层面文化课程的竞赛相对较少, 参与人数就更少, 语文教科研这方面很薄弱。

3.课堂教学缺乏新意, 课堂没有活力

课堂上, 与“动脑又动手”的专业技能教学相比, “动脑少动手”的文化课程显得十分乏味。语文课堂上, 同学们积极性不高, 这势必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活力;而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整体素养相对缺乏, 教师想要深入挖掘文本内容, 或者多层次延伸拓展文本内涵, 也比较困难。

但我们不能放弃。韩愈先生说:师者, 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的内容丰富, 专业技能诚然是“道”, 语文课里也有“道”, 语文课程饱含了人类的智慧, 人类的美德和智慧乃至历史乃至文明, 语文课本身也是一种人文熏陶。中等专业学校的语文教师有责任上好语文课, 我们不能让自己的学生学会了技术, 却失去了对文化及文明的感受和认同。同时, 忽视语文课程的教育方式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一目的是相互矛盾的。职业素养不仅对职业技能有所要求, 同时也对人才的道德、文化、礼仪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而这些方面的素养, 学校教育中, 很大程度要在文化课程的教授教程中完成。

二、中等专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的策略

面对现状, 笔者做了一份调查, 面向近400个各种层次的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提问:让你感兴趣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 82%的同学都选择了:老师语言优美, 和蔼可亲, 讲授生动, 拓展丰富, 课堂气氛活跃, 尽量多的使用多媒体。可见, 这些对语文课程普遍缺乏兴趣的学生对课堂仍然是有需求的。针对以上情况,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唤醒同学们对语文课的兴趣, 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1.用温和宽容的心, 塑造友善的语文课

首先让我们的语文课友善起来。环境的重压下, 很多老师面对高职学生都是一声叹息满心疲惫。因为学生吵闹、睡觉等缘故, 有时候甚至连正常的课堂教学都无法顺利实施, 老师很生气, 课上得很苦闷。因此, 不妨选择和蔼的表情, 宽容的心境, 用恰当的开场白来引导这些桀骜的学生进入课堂。一个友善的课堂, 能够建立平等而互相尊重的氛围, 我想, 这应该是语文课的前提, 因为我们的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课程, 沟通交流变简单了, 相信教学过程也会更为顺利。用心温柔的打开一扇门, 你才能看到里面的世界, 才能去打造门后的世界。

2.改变教学方法, 寻求活跃的语文课

让我们的语文课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 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要特别注意的要点。没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 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 没有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 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和引导, 让他们以各种形式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进行学习, 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激发他们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这不仅仅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 不也是在给他们以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说我们可以活用小组教学。在上08级高职计算机与网络班的时候, 我将班级中的35位同学, 分成5组, 每组7个人。每教授一个新内容的时候, 我的教学周期有多长, 他们小组就利用这段时间在学习结束后交出一份学习成果, 并且必须是由小组中的所有同学一起完成。在这几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 课堂气氛相当地活跃, 老师讲的内容他们听的也特别认真。我们的教学方法何其多, 为什么囿于一种死板的教学而固步不前?

3.发掘文本之美, 展现美妙的语文课

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中职语文教材中第一册第一篇《荷塘月色》, 教参的第一句就是“这是一篇抒情散文, 教学时不宜作繁琐的分析”, 很多语文课却仍在不厌其烦的讲授文中的修辞, 写景的片段, 表现手法, 表达效果。发掘文本之美, 即发掘每一篇作品的特点。比如, 可以发掘散文的情境之美, 议论文科学小品文等的智慧之美创造之美, 感受小说中各种人物形象的品格之美, 等等。我们的重点就是得从文本出发, 以文本吸引学生, 以文本来引导他们发掘文体特点和写作技巧。比如, 江苏省城职院的语文教材所选欧亨利的作品《二十年后》, 这部作品篇幅很短, 内容很精彩。在讲授这部作品的时候, 我将重点放在了写作手法分析和作品中展现的人性光辉上。我请同学们把小说当做悬疑剧来看, 主动的探究使他们对于作品的挖掘越来越深刻, 很快就明白了大量铺垫这种写作手法的用法和效果。随着课堂探究的深入, 他们不仅讨论出了作品中展现的人性之美友谊之珍贵, 还讨论到了人生的深度, 远远超过了课堂预期。课后, 很多同学阅读了大量欧亨利的作品, 还写了不少读后感发到了我的邮箱里和我讨论。这一次教学, 给我很深的启示。在学生自己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后, 他们从这部经典的作品收获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感受, 不仅仅使我完成了教学的目标, 还发掘出了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在我心里这就是美妙的课堂——从文本中寻求智慧与人性之美, 从作品中学习技巧, 从阅读中收获感悟。另外一次, 是听取了名教师张悦老师的《长亭送别》, 她用简单的课件, 以莺莺的“泪”作为切入点, 在课堂上展现了文本所展现的环境之美, 与情之动人相应和, 整个课堂被沉浸在古典美学的氛围中。那真是一堂精彩的课, 即使是那样一些一直以来被我们认为上课睡觉下玩闹的同学, 都听得聚精会神, 甚至感动落泪。这就是美妙的语文课堂, 从文本入手, 兼顾技巧的教学与情境的传达, 丰富而动人。

三、小结

总之, 在文化课普遍薄弱的中等专业学校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从文本入手, 因材施教, 兼顾教学技巧与教学情境, 必将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达东霞.高中语文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2, (01) .

[2]顾荃.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新课程学习, 2012, (06) .

学校语文课程 篇9

一、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特点及优势

1. 不可取代的自然资源。

农村许多地方自然风景优美, 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空气新鲜、场地开阔。美丽的大自然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这些自然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 也可以为学生的作文添上富有灵气、充满乡土气息的一笔, 而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是城市学校无法企及的。比如农村的田间地头、树林、山头、草地、池塘、河流等, 这些都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丰富的、可信手拈来的自然资源。这些丰富优美的自然风光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 如果能把这些引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那么它们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风光, 而成学生心灵升华的扁舟, 素养发酵的沃土。

2. 独特的民俗风情资源。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 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于农村,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生活习俗、神话传说、民间节日、民歌民谣、民间戏曲、民间工艺等, 这些是学生很难从书本中所获得的丰富养料, 而对学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能够丰富学校的教育内容, 拓宽学生的课外生活, 它能给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家乡教育、革命人道主义教育、乐观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提供较好的时空条件和生动丰富的形式。而这些内容都是我们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洪宗礼主编的苏教版《语文》课本 (2003) 七年级册中就把“民俗风情”列为一个独立的单元, 可见其教育价值之高。

3. 文物古迹等乡土历史文化资源。

农村地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 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 这些遗迹又往往伴有很多历史传说, 风雨沧桑, 代代相传, 颇能给人“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历史沧桑感。历史文化遗存往往是人们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 又往往是人们面向未来的地方。语文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理应向学生传达身边的乡土历史文化。

二、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

1. 增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课程资源观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它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也影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而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多数农村学校教师课程资源的概念十分狭隘, 课程资源意识普遍淡薄。对于广大农村语文教师来说, 这一点尤为严重。因而, 在开发利用农村语文课程资源的进程中, 首先应该重视的是增强课程资源意识, 提高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 以便因地制宜, 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广大农村学校丰富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否则, 广大农村学校语文教师会因课程意识的淡薄而导致面对身边存在的大量课程资源缺乏敏感性, 对丰富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 甚至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虽然利用了一些课程资源, 但仍然不知道这就是课程资源, 呈现出对“课程资源”的盲目性。所以, 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

2. 科学使用语文教科书。

语文教科书“是指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 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的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母语的文本材料。”[2]新课改提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但它仍是我们语文课程最为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是专家们长期调研、集思广益的结晶, 教材的编排和内容的设置注重工具性、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饱含新课程理念的精髓;语文教材集中了大量的优秀范文, 这些范文大都是具体的社会生活的形象摹写, 这些范文中有许多是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 他们本身就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是一代又一代新人的人格素养的不可或缺的成分。总之, 语文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 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提高人文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另外, 要达到科学使用语文教科书的目的, 还必须适当地“农”化语文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科书。也就是说, 农村学校应根据本乡本地情况, 大胆增删一些教学内容。尽管我国的教育政策已形成了一种“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的局面, 但在语文课文的选文方面, 仍是在坚持文质兼美的前提下, 同时还要考虑题材、体裁的丰富多样。教材中还是有不少反映农村生活的课文。教材中有不少是反映农村生活的课文, 对于这些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课文, 从密切联系生活的角度看, 农村学生要远远高于城市学生, 文章中写到的许多自然的、社会的生活场景、细节等等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 有的甚至还是他们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的。因此, 这样的文章, 农村学生学起来不会有陌生感, 相反却会觉得因为离自己的生活很近而兴趣盎然。所以,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抓住涉“农”这一点, 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另外, 对于那些反映城市生活题材的课文, 可以从农村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 运用对比的方式, 补充一些必要的材料来对照学习、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内容。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可以在对比的过程中将文章的主题、内容理解得更透彻、深刻。

3. 发现、把握住教师、学生这一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语文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学校条件性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教师不仅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 也是课程实施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作为教学的另一主体──学生, 无疑应当成为最基本、最重要、最不该遗忘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常常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致参与, 从而使课堂交流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产生出许多突发性的“即时因素”。这些“即时因素”不管城乡与否, 语文课堂上是经常会出现的。这些“即时因素”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态性。有鉴于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 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见解, 点滴发现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要适时指导他们进行思考;要根据教学实际, 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兴趣, 形成探索问题的意识。不能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 无视这些“即时因素”。对于教学过程中对话、交流中的不确定因素, 教师要进行即兴设计, 随时能够接住抛过来的球, 或回应、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 让学生的知识、经验、体验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总之, 我们必须明确:“学生不只是教学的对象, 更是教学的丰富的资源, 教师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 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收者、倾听者、处理者;教学不仅是预设计划的执行, 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促进的过程”[3]。

4. 利用本土资源,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 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 开展综合性学习是有效开发当地语文课程资源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农村学校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素材是相当丰富的,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农村现实背景开展, 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这些主题都是我们农村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很好的契机。因为这些主题是学生们熟悉的, 就拿“说不尽的桥”来说, 尽管农村的孩子外出游玩的机会很少, 很少看见过现代化的桥梁, 但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身边的桥,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观察, 老师除了要求学生对桥的外形和结构进行实地的观察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搜集有关桥的建筑材料及修建过程的资料。这样, 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了大量的关于桥的一手资料。调查观察后要求他们写下相关的作文以及简单的调查报告是比较容易的。同时, 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学习, 还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因此, 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设计只能是作为一种样本提供给师生选作, 各地应根据当地情况, 根据学生实际有所舍取、有所轻重。其实, 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 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而且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三、总结

课程资源的范畴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广泛, 凡“富有教育价值的, 能转化为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 都可视为课程资源。他们既潜藏于课堂, 也潜藏于课外;既潜藏于学校, 也潜藏在家庭、社会与大自然中;既来源于相对静止“文本”的挖掘, 也来自师生与生生之间对话、合作、交流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有价值信息的觉察与挖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学校语文课程 篇10

“语文探究室”以其多主题、多功能的特点受到了专家、教师、学生的一致好评。学校结合园林式的校园环境及“国学”校本课程的开设, 在设计中融入了更多的古典意蕴, 并将其命名为“国学堂”, 以此来推进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特色发展。

一、“语文探究室”设计思路

我们秉承科学性、文化性、实用性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开发, 主要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部分。

1. 硬件建设的主要内容 (1) 语言学习环境布置

教室布置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在样式设计和材料选择上充分考虑与语文学科教学相关的内容, 使用汉字吊顶、细竹卷帘、仿古宫灯以及竹简墙等装修装饰手法体现传统文化的审美品位, 突出中国汉字的历史渊源。同时教室中设有几案、胆瓶、兰花、书法作品等, 营造优雅的环境氛围。

教室后面的多宝格中配有图书、书法碑帖、笔墨纸砚、学生作品、校本教材等, 还有与语文活动主题紧密相关的书籍、字典、软件等开展学习活动所需的材料。整体设计不仅方便陈列与收纳, 而且利于学生随时取放。教室桌椅为仿古长形条案、方几, 便于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2) 计算机的配置

教室配置触摸式电子黑板, 便于师生的时时交流、互动。同时教室内每位学生一台笔记本, 通过无线网络将各终端相互连接, 方便师生随时检索各种信息。

2. 软件建设的主要内容

(1) 采用协同办公系统, 借助远程视频会议系统, 实现与农村“手拉手”学校的“校校通”工程, 实现远程卫星通讯和资源库的共享。同时配备乐教乐学辅助教学系统, 提供网络在线练习数据库。

(2) 选用大量语言专用字典、词典、诗词歌赋、碑帖和古今语言文学的经典教程。

(3) 提供优选的语文教学资源软件, 如:《三字经》动画、超人学汉字、语文魔法、熟语识字、语文写作工具、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中国成语故事、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中国说唱相声评书大全、优秀影视荟萃等。

总之, 语文探究室充分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凸显出语文教学特色, 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给语文教学创设了一个使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实践、学科特点突出的学习场所, 充分利用美术、音乐、计算机等多元教学手段, 从根本上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语文探究室”使用效果

“语文探究室”营造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 形成多方位、立体式、网络化的语言文化教育氛围。

目前,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只是机械地停留在听说读写上, 缺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意识。而语文探究室的开设, 一方面创设了一种母语学习环境, 填补了语文学科实践活动只有课程内容而无场地、设备的空白, 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在多媒体设备和资源库的辅助下, 有针对性地查阅、浏览和利用相关信息, 既提高了解决问题的实效性, 又开阔了视野。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语文探究室”可以说是为学生提供的实践、体验、创作、展示的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培养, 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得以滋养。

语文探究室还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教师开展备课及教学专题研究活动提供专业场地。教师是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 但是在经典教育的具体实施中, 我们的教师明显地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积累不足。为此, 我们借助“语文探究室”营造的文化氛围, 开展不同主题的“传统文化”校本培训。倡导教师由无意识的“文化自在”状态发展到积极主动的“文化自觉”状态。通过对话大师、培训学习等方式引领教师汲取文化营养, 和孩子们一起接受经典教育, 一起领悟, 一起探讨, 共同成长。“语文探究室”成为了教师与经典同行进行校本研修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

“语文探究室”以主题的形式汇集优质语言文化教学资源, 促进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学资源的建设, 为探究传统文化学习的新方式提供新的途径。学生、教师在文化元素和教学资源相对集中的课堂环境中学习、体验、表达、交流, 在特定情境之中, 进行探究和训练, 接受语言文学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进而实现师生的人文积淀、潜能发挥、人格完善。

作为北京市设备中心资助的样本项目, “语文探究室”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流程, 规范操作, 该项目不仅使现阶段的师生获益, 还将服务于今后所有就读本校的学生, 同时学校将按照“一室多用”的原则, 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年里, 教师们在这里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大家感到室内环境优雅, 教学设备极大满足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需要, 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 我们也十分关注学生的使用感受, 在学生的调查问卷反馈中, 有100%的学生表示:愿意在“语文探究室”里学习, 认为“语文探究室”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 在这里学习不自觉地就会产生对民族文化的探索欲望。还有的学生谈到, 在探究室学习时, 资料可以方便选取, 教室开放的平台让交流更加广泛, 学生机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支持等。而借助“语文探究室”建设, 学校也进一步达到深化国家课程改革, 丰富校本课程, 转变学习方式的目的, 做实了语文课程建设, 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

三、“语文探究室”建设建议

“语文探究室”更加方便学生在这里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 而活动中学生的作品如果能在此进行展示, 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激励的作用。目前, 探究室在整体设计上虽然规划出利用竹简墙的背面约五六平方米的面积作为学生活动展示栏, 但目前还未实现。

学校语文课程 篇11

关键词:课程改革;现状;翻转;意见和建议

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适应让我们更好地落实我们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们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也是如此,通过改革,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朝着更科学、先进、合理、人文化的方向迈进。各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积极的变化:教学中注重启发诱导,注重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融入大量的素材,开阔视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积极性有了些许提高,师生关系融洽,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更多地是中职生学习的引导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每个中职生得到全面发展,进而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现状

中职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注重形式主义,一味地去学习课改成功的学校的做法,部分学校语文课程的预设性过强,让原有的快乐阅读失去了原本的美感;在作文教学上,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内容却显得单调,也没有很好地突破。再加之应试教育干扰,中职语文教师在课改的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究其原因,既然是改革,说明没有什么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可以借鉴,故要我们全体语文教师不懈努力,敢于面对现状,迎接改革的春风到来。目前的现状如下:

1.过于依赖省标或国标语文教材,缺乏自主性。我们通过研究语文教材会发现:不管是高教版还是浙教版或是其他版本教材,他们都是以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文章、事例等作为语文的选材对象,因而在课程理念与方案上忽视了中外文化的差异、经济的差异以及教育水平的差异。如果完全依赖这样的教材,我们语文教师就会进入死胡同,为了教好语文课文、词组、语法等而教学,仅有的教材内容,学生也没有学习到。失去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

2.在语文教学上过多模拟照搬,流于形式。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涌现了杜郎口中学等一批名校教学改革榜样,这些学校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所以,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学习名校的热潮,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校完全不考虑自己学校的现实情况,学生的学情,教师的师资水平的差异性,一味地照搬照学,这种完全模拟照搬的做法,没有考虑到差异性和个性化的需求,不仅会严重地扰乱了他们自己学校正常的教学,而且还会水土不符,影响到学校的高层决策,要不要继续进行教学改革。

3. 语文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就是现代化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诸多变化,极大地扩展了师生的交流媒介,扩大了知识视野,语文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我们的语文课堂因此而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形式多样,于是,许多中职语文教师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到课件的制作上,把语文的教学课件做的图文并茂、声音和视频同步采用,如此一来,语文教师认为中职生在声音、灯光、视频等现代化媒体助力下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习多姿多彩,学生学习一定是快乐的,知识是可以全部接受的,因为老师把所有的教学内容和策略都已经为学生准备好了,学生们只要在课堂上加以消化和吸收,便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其实,教师还是没有真正理解现代化教学的真正内涵,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提升,更谈不上什么人文素养的形成。

4.传统评价无法改变,语文教学“唯分数论”的现象还经常存在。虽然许多教育机构主管部门在不断加大教育考试改革力度,不再一考定终身,想要改变将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这一应试教育弊端,说到容易,要做到是非常难的。因为许多老师的观念还是没有转变过来,认为我们的学生比其他学生优秀,看分数就知道一切,其实不然,分数只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上的一个阶段性检测,不能代表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真正的能力。

二、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改的意见和建议

随着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不止这些,还有许多,但是,这几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用什么策略来妥善解决呢?以下是笔者对以上问题所提的建议。

1.重视标准教材,编写校本教材,两者同步使用,共同促进语文成绩的提升。不管是省标还是国标中职学校语文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注重了全局性,但也有一些值得改善的地方,比如: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上如何权衡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强国,民族众多,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在我们的农村地区,现在仍保留着许多可贵的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其实就可以当做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中等职业學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完全可以在学习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活动中贯彻落实,这不仅使我们中职学生可以接受到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也是对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每个地区或学校有了当地特色的校本教材作为补充,可以改变我国教材比较单一的现状。

2.学习先进课改经验,敢于语文教学推陈出新。进入21世纪以来,杜郎口中学等一批名校教学改革榜样作为样板,为我们其他各类学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我们其他学校要善于学习该类课改先进学校的语文教学的改革举措。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校要充分考虑自己学校的语文教学的现实情况,本地本校学生的学情,教师的师资水平的差异性,多考虑到各种差异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在教学上要敢于突破,在教法上要敢于创新,不仅会促进了我们自己学校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改善,而且还会实现教学的延续性,落实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目标。

3.借助翻转课堂,开拓现代化教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首先,我们要善于了解我们的学情,在课堂教学之前,要制作微课,将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上传到我们的教育网空间,并告知学生如何学习,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和需求不一样,通过微课的这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先学,老师后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完美体现,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上,就可以有针对性的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及时答疑和解惑,促进学生的语文成绩的整体提升。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通过制作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眼球,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形式多样,极大地扩展了师生的交流媒介,扩大了知识视野,语文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我们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与学更加多姿多彩,学生学习一定是快乐的,知识是可以全部接受的。最后,再次通过翻转课堂原则,在教育网空间上布置分层性、多元化的语文作业,一改传统的统一模式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便可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和高转化。教师通过以上改变,不仅学生知识的接受和能力得到了稳步提升,更促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全面落实,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4.采用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完整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最根本的是要改革现有的语文考试制度,不能“唯分数论”,更不能以一次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成绩差,是差等生等,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失去信心,对未来的学习不利,对学生本人也不公平,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新课改上,只有使我们现有语文考试制度与实际实行语文的考评方法体系相协调,注重科学性,强调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方法才真正能够落到实处。从学生的成长出发,不能用单一的传统的评价方式(唯分数论)来衡量所有学生,我们应该将形成性评价与最终性评价相结合来评价学生,如此一来,教育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将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个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其个性发展。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决不是一天的事,它需要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们、学生们甚至家长们的共同努力,大家一起来改变,我们未来的语文教学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学的效率将会更加美好。

学校语文课程 篇12

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边缘的城乡结合地区成了农村外来务工人员的集聚区,人口结构变得复杂化。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就成了各级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部分作为留守儿童,留在农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大部分进入位于城乡结合地区的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一般来讲,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条件和受教育程度与当地城市居民还是存在一定不同,他们中的一些人关注孩子的教育,重视孩子的成长和培养,另一部分人放任孩子的自由发展,不管怎样,他们的生活环境、个人习惯、教育方式都影响着孩子的未来。正是由于生源的这一特点,造成这类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与市区名校有差距。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表明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每个阶段规定了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从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层层递进。

所有教师都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授课,教学内容大致相同,但是教学手段、方法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较大。这导致城乡结合学校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一些学生普通话不标准、语言基础差、口头表达能力不好、词汇积累少、阅读量少,书写能力弱。根据2012-2014年三所小学(青云谱学校、育新学校、洪都学校)的抽样调查显示,青云谱学校较之育新学校同龄孩子入学识字量少35%,阅读量少50%,自主阅读习惯不强。

二、原因分析

1. 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因素在影响学生学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城乡结合地区学生一部分来自于本地区的原城镇户口居民,他们的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都住在这里,一部分来自于城郊外来务工家庭,家长经商或打工,文化层次不高。家长忙于生计忽视家庭教育,将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学校推给老师的不在少数。根据2012-2014年三所小学的抽样调查数据,青云谱学校(六个年级各抽取一个班)家长每天坚持检查作业占45%,每天督促孩子看书的(不论课外课内)占50%,一个月给孩子买一次课外读物的家长占30%,然而育新学校这个比例普遍提高10%。这些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知识的拓展大都只能在学校完成。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待过高,只以成绩论英雄,只以排名看成长,表现为对每次考试的成绩过度关注,要求过高、从中年级就开始唠叨要上重点初中、上好班等。另外一种父母表现为对子女操办过度,孩子在学习、生活甚至课余爱好活动的选择上都要听从安排,比如孩子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国书而要求看作文书,孩子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围棋而要求去练习足球。这样的孩子缺少自立能力,从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小学中年级就丧失了主动学习的动机。

2. 教师不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

小学老师没有科研的考核,没有升学的压力,所以教学缺乏创新和钻研,往往是按照准备好的教案按部就班讲下去,一教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对学生的引导不够,越俎代庖,这是教学的最大弊端,在城乡结合地区尤为普遍。突出表现为:老师不能巧妙的引导教学重难点,学生的思考空间不够,以投影、读写和抄板书取代学生深思抑或一笔带过,没有引导,没有过程。教师们只注重孩子们日常测试及期末测试的分数和排名,而没有过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3. 高质量的教研活动较少。

老师的教研活动就像军队的大练兵,通过相互评课、相互交流、尤其是相互学习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虽然学校每个学期都开展不同形式的语文教研活动,表面上研讨氛围浓厚,点评各有建树,但实际上大多数听课都是走马观花,大家都是同事,听后评课基本和气一片,偶尔有一两句质疑直击缺点,加之教师评课水平不齐,反正课已上完至于改进则无从跟进。同时高水平的教学交流不多,能让一些好的特级教师参与评课的机会不多,老师走出去参与全国的教学交流机会很少,能聆听一次业内顶级教师评课授课成为奢望。

三、改进城乡结合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研究

1. 培养好的学习习惯,筑牢语文基础

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开始,也是会学习的关键,尽快尽早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每一个老师的责任,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都是以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前提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养成爱阅读、会笔记、喜练字、能感悟、善表达的习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例如班级建立图书角,每个孩子每个学期捐10本书,大家可以互相交流看;每周的班会每组一个孩子交流一周读书体会;每位同学每天练一页古诗词;每天早读诵五分钟古诗等等。在课外活动中,带着孩子找春天,陪着学生参加科技活动,通过观察春天的景致、动物的活动,通过领会科技的内涵、事物的变化等等,让孩子以眼观、耳闻、心悟的不同感受用不同的角度描写出来。

2. 营造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也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城乡结合地区学校更应创新性的打造浓厚的语文学习环境,每个角落和场景的布局都要独具心思,释放文化的气息,散发教学的信息,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情绪,启迪学生的智慧。校园应完善图书馆、阅览室、宣传橱窗、文化长廊等场所和设施;班级教室内也应有图书角、墙报、学习园地、标语等,充分利用每一个方便的空间,确保学生能获得有效的学习条件。例如洪都小学把每个立柱设计成图书展览窗,青云谱学校把走廊设计成手抄板展示窗,育新学校把过道设计成时事信息窗等等。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才能营造一个宽松的“大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每天沉浸在“语文的海洋”里,潜移默化的熏陶,深深的融入。

3. 创新语文教学方法,点燃学习激情

“让老师成为每一个孩子心中的妈妈”“我和学生是好朋友”,老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努力走进每一位学生心灵,与他们成为好朋友,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满堂灌”你讲我听“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抄写中心思想”的教学手段已经落后,要创新就要创设教学情境,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开展趣味教学活动,这样教学效果才最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的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在课前预设问题,完成导学案,创新“生本”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则应用开放式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课后通过分类测试的方法了解他们的课堂学习效果,对各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及时反馈。

4. 加强家校沟通联系

家庭教学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相辅相成,老师要成为孩子的家长,家长也要成为孩子的老师。第一,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及其家庭情况的摸底统计工作,了解每个家长的情况,通过家访,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平时多和家长沟通联系,充分利用新媒体(微信、班级群)手段,让他们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不仅仅是会读两个字,写几句话,而是以后各门课程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第二,语文知识是广博而零散,单单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够的,这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成绩只是一个方面,语文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要让孩子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多陪孩子读书、交流读书感受,营造书香家庭氛围。

5. 拓展教育资源,深化教学改革

第一,利用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发现的眼睛去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青云谱学校周围有着丰富的特有资源,如八大山人纪念馆、"豫章十景"中的"铁柱仙踪"万寿宫、大法官梅如傲故居等,它们都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第二,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把好的教学资源、好的学习资料传到群里共享。第三,利用市区名校先进的教育资源。多让老师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多请名师来校指导,以提升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

城乡结合地区学校虽然存在许多劣势,但是只要发挥好优势,不断创新理念和方法,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加强家校互动,开拓课程资源就一定能把语文教学搞好。

摘要:城乡结合地区小学与市区重点小学不论是师生结构还是教学资源都不对等,发展存在明显弱势,文章在分析城乡结合地区小学发展不平衡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五点改进策略:培养习惯,夯实基础;营造氛围,培养兴趣;创新教学,点燃激情;家校一体,形成合力;拓展资源,深化教改。

关键词:城乡结合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与策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城乡结合部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江苏教育,2012,(8).

上一篇:余弦变换论文下一篇:砖混结构的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