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中的教材变化

2024-11-06

课程实施中的教材变化(精选6篇)

课程实施中的教材变化 篇1

Knowles于1975年对自我导向学习做出的界定:自我导向学习是个体主动地借助或不借助他人的帮助来判断自身学习需要, 制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的人力及物力资源、选择及实施事宜的学习策略, 以及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目前, 国内针对自我导向学习的研究形式非常单一, 其研究方式主要集中在对外文文献的翻译上, 而对本土文化的实证研究非常稀少。

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是从20世纪中叶的北美医学教育发起的, 在医学教育改革和医学生培养质量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生物医学的不断进步、医学各分支不断地扩张和学科之间互相交叉导致不断衍生大量的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医学课程分科越来越明细, 新技术不断涌现, 医生面对病人时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样化, 这就对医学卫生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现实情况却是医学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课程设置分散、过时, 从而导致学生难以掌握越来越丰富的医学知识, 专业能力也难以适应患者和群体健康的需要。因此, 适度开展从基础到临床的纵向课程整合, 以及不同学科间横向课程整合, 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 本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对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前后, 应用自我导向学习评定量表进行调查问卷分析, 探讨整合课程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自我导向学习意识和策略的影响, 并为整合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有益实践依据。

一、方法

1. 研究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某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新生1~6班, 共194人作为开展整合课程教学试点班 (整合班) 。在实施整合课程授课前后 (即大学一年级末和大学二年级末) , 进行问卷调查。

2. 整合课程的实施

基础医学课程将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6门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概论、运动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11部分内容。此外, 将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临床医学课程将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3门课程整合为外科总论、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风湿免疫血液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9部分内容。整合课程教学主要仍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部分器官系统教学中穿插PBL案例教学。临床见习采用床边教学方式, 结合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课外学习结合网络教学资源采用指导性自学教学法。

3. 研究工具

自我导向学习评定量表 (Self-Rating Scale For Self-Directedness in Learning, SRSSDL) , 由英国Thames Valley大学的Swapna Williamson教授研制, 为自评量表, 包括60个条目、5个维度。其中本研究抽取自我导向学习意识 (Awareness, 12个条目) 和学习策略 (Learning strategies, 12个条目) 两个维度, 釆用likert5点计分法, 5个等级分别为“从不”“很少”“有时”“经常”“一直”, 所有条目均为正向计分, 计分方式相应为1分、2分、3分、4分、5分, 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切实想法和感受, 选出一个最符合自己实际请况的答案。所得的总分为5个维度所有条目得分总和, 范围为60~300分, 所得分值与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正相关。

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19.0中文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以 (x±S表示, p﹤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次问卷调查均安排由194名被调查对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问卷回收率为100%。

1. 实施课程整合一年前后专业满意度差异

整合班学生专业满意度在大学二年级末 (2.69±0.74) 时显著高于大学一年级末 (2.15±0.74) , 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 实施课程整合1年前后自我导向学习意识和策略维度比较

结果可见, 整合班学生在参与整合课程教学一年后自身的学习策略维度的得分及总分较未开展整合课程教学前有显著性的提高, 有显著差异 (p﹤0.01) 。在学习意识维度得分的前后比较中, 虽然无统计学意义, 但得分均表现出提高趋势 (见表1) 。

3. 实施课程整合一年前后学习意识维度相关条目比较

由表2可见, 整合班学生在参与整合课程教学一年后学习意识维度相关因素中1.4和1.7条目得分比未开展整合课程教学前有显著性的提高, p﹤0.01。“1.10学习日程独立于其他安排”和“1.12即使没有专家指导我也能学习”这两个条目前后比较, 后者得分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条目1.9前后比较, 大学二年级末显著低于大学一年级末,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4. 实施课程整合一年前后学习策略维度相关条目比较

由表3可见, 整合班学生在实施课程整合一年前后的学习策略维度相关条目比较中, 2.1、2.4、2.6、2.7、2.8、2.9六个条目的得分在大学二年级末时显著高于大学一年级末, 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三、讨论

自我导向学习是成人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 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并系统实践的学习活动。因此成年学习者是终身学习的主要研究对象。人们对终身学习理念的广泛接受, 也使自我导向学习引起广泛的关注, 被单独提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大学一年级没有参加整合课之前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总得分为 (201.95±27.75) , 经过整合课程一年的学习后自我导向学习总得分为 (210.98±28.96) , 表明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经过从高中阶段的传统应试教育培养模式到大学期间较为自主的学习阶段的适应后, 在大学二年级参与整合课程的学习, 其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总体上有所提升。

学生经过一年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教学模式的培养和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载体的课外指导性自学, 以及PBL、TBL、病例讨论、床边教学等多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实施, 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理念的更新, 学生在参与整合课程前后的学习意识有一定的提升, 学习策略上明显的有所改善。

学习动机的转变需要以学习意识的转变为先导。改变一个人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并非立竿见影的, 这也就是整合课程要整个大学在五年内连续实施的意义。在意识还没有完全转变的情况下, 学习的策略, 学习方法已经在深刻的发生变化, 这也遵循了人类行为学产生的轨迹。结果提示, 通过整合课程的学习和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 使学生逐步由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模式向主动求知式学习模式转变, 并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性学习动机。通过学习策略的主动转变打破了对医学学习的传统认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临床诊疗技术的更新, 医生职业需要具备实践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 整合信息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整合课程教学模式, 为学生系统掌握医学知识, 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建立综合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科学态度, 以适应新的职业要求, 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利于今后的医生岗位实际, 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客观分析总体上没有差异的学习意识维度, 但其也有显著差异的几个条目 (见表3) 。这说明整合课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 虽然没有在某一概念的诸多方面呈现大规模的质的变化, 但是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点滴进步同样不可否认。

通过对结果的讨论, 我们发现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实施过程中, 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整合课程教学中, 要根据医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 用更加新颖多样的教法、适宜的环境营造更加浓厚的学习的氛围等去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动机, 以及对专业的热爱。采用情境模拟教学、竞赛等方法并早期接触临床, 帮助他们更加清晰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责任, 能更客观地评价到自己, 以期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改革对医学本科学生自我导向学习意识和策略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取样法以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19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实施整合课程前后的大学一年级末和大学二年级末对研究对象应用自我导向学习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对抽取的自我导向学习意识、学习策略两个维度及其相关条目和总得分情况的分析, 比较实施整合课程前后学生自我导向学习意识和策略的变化, 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 与大学一年级末比较, 大学二年级末研究对象的学习策略维度得分以及总分显著升高, p<0.01, 有显著性差异。 (2) 与大学一年级末比较, 大学二年级末研究对象的学习意识维度得分有升高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学习意识维度中相关条目亦有显著性差异变化。结论:医学院校系统实施整合课程教学改革, 提高了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学习策略,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意识的转变, 使学生逐步有传统应试教育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探索新知的自主学习模式。

关键词:自我导向学习意识,自我导向学习策略,医学整合课程

参考文献

[1]梅建, 董中旭, 鲁争征.研究体系对中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干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 2002, (10) :1230-1232.

[2]Tripathi RK, Sarkate PV, Jalgaonkar SV.Development of active learning modules in pharmacology for small group teaching.Educ Health, 2015, (01) :46-51.

[3]王晶, 曾志嵘.我国医学课程整合的发展及主要问题分析.医学与社会, 2015, (04) :93-95.

[4]栾美晨.服务性学习教学策略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6, (01) :83-86.

[5]Cadorin L, Cheng SF, Palese A.Concurrent validity of self-rating scale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strument among Italian nursing students.BMC Nurs, 2016, (21) .

[6]盛强, 霍金芝, 杨斌.青少儿自身心理状态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 1999, (09) :852.

[7]钱菁菁.基于阶段自我导向学习模式中教师角色的初探[J].科技展望, 2016, (02) .

[8]李翠兰, 莫薛唐, 邓伊凡.香港大学本科医学PBL教学对南山班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 (05) :99-100.

[9]Sandars J, Walsh K.Self-directed learning.Educ Prim Care, 2016, (02) :151.

[10]陈爱莉.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实习就业导航, 2016, (05) :141.

课程实施中的教材变化 篇2

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仅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为此,我们福田区在初一年级实施了新课程、新教材的实验。有了十几年教育教学经验的我也参与这场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新教材的实验的改革中来。在实验的前夕,自己虽然已参加过课程理论的学习研讨班,也参加了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实验培训班。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是摆脱不了旧教材的束缚。通过近半年来的实践。自己无论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自己深深的`体会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换成课程标准、换换教材,而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知识内容的转变

1、 知识内容的安排体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

知识的内容安排尽可能的展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完成了从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到强调学生的学习的过程的转变。与旧教材不同的地方是:新教材是在学生现有的现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设置学生所熟知的、身边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去讨论。再将知识内化。更加强调了让学生们从直接经验获取知识,然后形成结构,再应用于实践。改变了以往的把理论知识(间接经验)直接灌输给学生。

2、 教学内容安排更加重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应用性的题目增加了许多。这些题目的安排,在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同时,进可能是学生身边的事情,而且是在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随学随用。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时候,学生掌握了负数以后,学生就可以利用温差来估测山高;学习了平面图形,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学,尝试平面设计;有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重点放在应用上。而且应用题也不人为地分出类型交代给学生,而是与现代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销售问题、储蓄问题等等。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的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

课程实施中的教材变化 篇3

1.初中教材中的平移。大多学生到了高中以后, 仍深深的记得“左加右减, 上加下减”, 却忘记了它的来源及运用范围。实质上, 这一口诀是结合二次函数顶点式中, 顶点的平移引起解析式变化而引出的解题规律。初中学习坐标系以后, 由点的坐标开始学到函数图象, 数形结合思想淋漓尽现。由于坐标轴正方向x轴向右, y轴向上, 所以点从左向右横坐标到小到大, 由下向上纵坐标由小到大。例如点 (0, 0) 向右向上各平移一个单位, 横纵坐标均增加1, 变为 (1, 1) (注意:这时口诀中左加右减并不成立) 。而点是构成线的元素, 抛物线开口向上, 以 (0, 0) 为顶点, 解析式为y=2x2, 若其顶点移到 (1, 1) , 解析式就相应变为y=2 (x-1) 2+1。同样是向右向上平移, 注意解析式中的x被减掉1, 函数值最后加上1。因为后来初中试题中更多考查的是平移对解析式的影响, 所以老师帮学生总结了“左加右减, 上加下减”这一规律。可以肯定, 这一规律提高了解题速度。遗憾的是, 很多学生却没有理解平移后点坐标的变化与函数解析式的变化结论是不一样的。

笔者认为初中的教学中应特别巩固点在坐标系中的移动引起的坐标变化, 从而建立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解题能力。然后在总结函数图象平移的规律 (口诀) 之后, 更要指明它的适用范围, 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2.高中教材中的平移变换。首先, 高中新课标新教材会先接触函数, 在初中的正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三角函数。这时, 初高中的平移知识过渡会非常自然, 八字口诀仍然适用。有的同学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时, 会有一个难点。例如函数y=sin2x, 变到y=s i n (2 x-) , 到底是在x轴的方向上向右平移个单位还是个单位, 总是不清楚或者记不住。那么我们就可以让同学们回忆初中知识, 前面讲到y=2x2, 若其顶点移到 (1, 1) , 解析式变为y=2 (x-1) 2+1。现在y=sin2x变到y=s i n (2 x-) , 也无非是把对称中心向右平移, 原来对称中心是 (0, 0) , 后来对称中心是 (, 0) , 自然就清楚平移的单位是而不是了。以后再碰到例如把y=sin2x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 也就知道解析式先变为y=sin2 (x+) , 再化简为y=sin (2x+) 。这时, 教师在给学生澄清问题过后, 进一步补充完善八字口诀, 左加右减, 上加下减的同时, 注意加和减是作用给一个x, 一个y的。

其次, 方程曲线的平移有所区别。一般面临两种情况。第一种, 直线方程。当学生初次接触直线的平移, 大多会有以下的错解过程。例如把直线x-y=0, 向右平移一个单位, 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 写过程为 (x-1) - (y-2) =0, 化简为x-y+1=0。错解的原因是x-y=0是曲线方程而不是y=f (x) 形式函数解析式, 不是八字口诀的运用范围。但是我们很容易将之转换为y=x, 学生会很轻松地得到正解为y=x-1-2=x-3。第二种, 圆锥曲线方程。由于二元二次方程不能转化为y=f (x) 形式, 而有的同学会沿用旧方法。

再次, 按向量平移。笔者认为平移公式固然方便, 但死用公式不能达到对平移知识的融会贯通。如果先判断向量方向, 再回到旧有知识上去学生更容易接受。示例如下: (1) 将点 (2, 3) 按= (-1, 1) 平移, 求平移后的点坐标。 (2) 将y=2x按= (-1, 1) 平移, 求平移后的解析式。 (3) 将圆x2+y2=4按= (-1, 1) 平移, 求平移后的圆方程。

分析:三道题中的方向都是由原点指向左上方, 所以都是向左平移1个单位, 再向上平移一个单位。

解: (1) 坐标平移, 向左横坐标减小, 向上纵坐标变大, 答案是 (1, 4) 。 (2) 函数图象平移, “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答案是y=2 (x+1) +1=2x+3. (3) 曲线方程平移, 转化到圆心平移, 参考 (1) 做法, 圆心变为 (-1, 1) , 答案是 (x+1) 2+ (y-1) 2=4.

综上, 正确区分进行平移的图形是哪一种形式尤为重要。作为高中教师, 在帮助巩固初中知识的同时, 帮助学生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适时进行知识的升华, 一定可以使得学生不留疑惑, 事半功倍。

函数图象变换中的平移体现了初高中教材同一部分知识由浅入深的呼应, 笔者个人建议教师可尽量调动学生积极性, 用已经掌握的方法推广解决新问题, 并引导他们把旧方法升级, 不断归纳总结。

课程实施中的教材变化 篇4

1 变“静态预设”为“动态生成”

教材总是静态、固化地呈现编者事先预设的教学思路, 而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的组织教学、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以及思维状况都是不确定的, 真正的教学过程总是动态生成的。因此, 学生的学习实际常常不可避免地会与教材的编写预设发生矛盾。探明学生的真实思维状态, 有助于我们在教学中采取正确的策略或方法。为此, 教师有必要进行一些现场调查和试探性提问。算法多样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思维等价。如果学生确实掌握了高思维层次的思考方法, 叙述算理正确、深刻, 我们也就没必要再去追求“低层次算法”, 让学生动手操作。但如果这样想的学生很少, 或者学生仅仅出于直觉的猜想或是在先发言学生的启发下才这样想, 思维上对于进位的原理还不是很清晰, 那么教师有必要为学生的认识进行补充, 丰富其感性经验。这样, 教材中预设“操作—抽象”的教学过程可以调整为“猜想—验证”的生成过程, 从而既能照顾少数优秀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 也能够解决部分学生的思维障碍问题。教材的编排思路不是外显的, 而是内隐的, 所以必须真正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 教师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敏锐地捕捉和准确地判断学生回答中闪现出来的有用信息, 从而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流程。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 应当始终是我们教学的起点与归宿。

2 变“静态知识”为“动态探索”

“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 而是一个过程” (布鲁纳语) 。新课程教材中蕴含着许多极好的“动态探索活动”的加工素材, 比如操作活动过程、引导发现过程等, 但如果这个过程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 按“教路”设问下去, 那也仅是一个静态知识, 仍然被教者当作一个“结果”加以灌输。教师要善于把静态知识的获得过程还原成动态的主体探索过程。这样, 学生充分参与了转化的探索过程, 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

3 变“陌生的数学”为“熟悉的数学”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它是指课程内容要加强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 精选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学生的生活作基础开展教学活动, 不仅能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 而且可提升学生生命的价值;不仅丰富学生的感性世界, 而且实现由感性世界向理性世界的跨越。新课程教材的编排已经注意给学生提供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现实背景, 努力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探究的生活情境, 但它不能适应生活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所有学生。为此,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具有的“数学现实”为直接出发点, 进一步搜集和丰富数学背景材料,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要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中可采取的策略有: (1) 贴近生活找数学, 使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 (2) 给数学找个“原型”, 把常识提炼为数学,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依托知识背景进行学习, 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发展; (4) 调用生活经验在创作中学习数学,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例如教学“分类”一课时, 可以创设让学生“分作业本”的活动:“语文、数学两种作业本混在一起了, 如何处理才能交给不同的老师呢?”这是学生身边最常见的事, 这样的分类也是轻而易举的, 可让学生体验分类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乐趣, 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生活常识被提炼为数学, 很拗口的简便算法算理一下子就理解了。

4 变“孤立的数学”为“融合的数学”

数学教材总是把数学知识的整体划分成一个个知识点, 并按照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编排。这样, 原本具有丰富内在联系的知识经过人为处理后, 变成了以“点”为单位的知识系统。这就很容易使教师的教学只突出“点”的例题与习题, 以“掐头去尾烧中段”的方式进行教学, 忽视了数学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以及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另外, 学生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 只会机械模仿, 使原本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变成纯粹的、单一的解题练习。为此, 教学中, 教师必须把这些“孤立的数学”进行融合, 通过有序的渗透, 使学生形成灵活判断与主动选择的意识和能力。这种融合可以摆脱知识点的束缚, 并且超越知识结构教学的框架, 在更大的知识整体的范围内实现数学局部知识与整体、内在结构的沟通。教师必须有更大、更整体的视野, 进一步把学生“解救”出来。针对这一现象, 应该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的运算结构教学进行整体改革, 即融口算、笔算、估算、简算为一体。在思维方法上, 力求突破原有单一算法前提下的教学格局, 用综合的方法来关注和处理复杂的、多维变化的信息。通过价值判断和结构化处理, 唤醒学生更深层次的灵活主动, 从而实现计算教学的教育价值。

实践证明, 根据教学实际, 再创造、再加工使用教材, 让教材成为学生活动的素材和能力培养的载体,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学生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者, 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会真正得到发展。

摘要:现代化教学论认为, “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 “信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观点已不适应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要求。数学新课程虽然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蕴涵丰富的教育信息, 但教师也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课程实施中的教材变化 篇5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种基本属性: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与实践性, 进一步阐明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与基本特点。强调“实践性”则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形成, 不是仅仅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就能获得的, 而是须依靠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文雅而质韧, 色温而彩华。其花梨兮?其君子兮!在这样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下, 结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延伸语文学习范围, 提升交流与表达、培养良好的性格和情操, 不失为一种有意义深刻的实践教学, 也是值得本地校本教材挖掘的良好范本。

二、活动的目的与意义

1.知识与能力目标。东方—花梨之乡, 在这种背景下, 作为东方人, 更有必要了解地方文化, 走进大自然, 陶冶良好的情怀, 融合语文写作与口语交际的表达需要, 提升学习能力和品质, 同时为语文正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 培养高中生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开辟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价值,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以及学生家乡黄花梨种植地理优势, 形成四个综合实践活动环节:准备阶段———展示阶段———形成阶段———成果展示。步步推进, 层层相接, 运用多种方式, 达到学习效果。后期把学生形成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展示到学校的橱窗上, 把成果加以推广, 引起更多同学的关注。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情若花梨, 感恩生活。引导学生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接近自然, 接受实际锻炼。激发孩子们的自信,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也学会感恩, 学会承担, 能把花木之美化成文字, 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全方位进行创作, 提高学生写作审美情趣。

三、活动的内容与方法

学习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学习与拓展;二是写作与交流, 总学时为16 学时。

1.多种形式合作探究, 展示对黄花梨的认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按照教学环节, 设计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

2.召开主题报告会, 把花木之美化为文字。

(1) 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分成相应的几个小组, 由组内选出各组长, 各自选定好写作体裁, 最好是以诗歌、散文、古诗歌、议论文、记叙文来安排不同小组, 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全方位进行创作。展示学生的灵性, 又可以全面锻炼学生写作, 取长补短, 达到成效。

(2) 召开开题报告会, 学生自由组合成5 个小组, 选出小组长, 确定对黄花梨写作的体裁, 同时利用周末时间搜集素材。由老师和骨干班干组织, 亲自到江边山间去观察花梨木, 并且学习参考本市花梨木家具市场, 掌握第一手材料, 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提炼思想、丰富情感、产生表达的欲望和兴趣, 在运用口语交际和写作进行活动当中, 学习练习口语交际和写作, 同时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欣赏名篇佳作, 在欣赏模仿基础上, 在积累情感程度上, 进行写作。写和讲结合, 让学生畅谈活动过程中对其黄花梨感受内涵的理解, 充分体现个性理解, 在思维的碰撞中, 擦出灵感的火花, 感恩生活, 提升领悟。

3.妙笔绘景, 图文并茂, 形成成果。

四、活动步骤

1.第一周:准备阶段。搜集黄花梨相应的文献资料, 从古至今, 分别用四个文档编排, 整理关于黄花梨的诗文篇章, 并附上个人的评点解说感受, 要求真实第一, 不限字数、不限体裁, 自由发挥。

2.第二周:展示阶段。以图片、绘画、文字、影集、短片等多种形式展示、讨论、陈述对黄花梨的认知, 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合作学习, 共享资源, 取长补短, 运用多种方式, 在探究中学习, 在想象中品味。

3.第三周:形成阶段。召开开题报告会,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5 个小组, 选出小组长, 确定对海南黄花梨写作的体裁, 同时利用周末时间搜集素材, 由老师一起前行, 到本市港务中学, 如条件允许, 去到东河镇, 被称作是花梨乡镇, 身临其境感受东方这种民俗风情中蕴含的花梨情结, 既是倡导对生态环境的低碳保护, 又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心灵回归的一种感恩行动。

4.第四周:成果展示。“三个一”———写一篇诗文;画一幅心中画;举行一次主题演讲。旨在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口语交际、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了解黄花梨神韵, 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写作的成功的快乐, 感受与他们合作、交流的乐趣和重要性。

五、实践活动时间安排

在课堂上用16 个课时时间从写作角度融合对植物的审美, 以期中为分水岭, 期中期末, 分别展示成果, 课外延续2个星期。

六、研究成员分工

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分成相应的几个小组, 由组内选出各组长, 各自安排相应的收集资料写作目标的任务, 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文学与人文结合的魅力。

七、预期成果展示

小组内推荐优秀佳作, 全班汇总公布, 每个人写下自己的评语, 课外延续一二天, 课内赏析一个课时。选出最佳立意、最美文章、最感人文章等等形式的好文章, 从立意、结构、内容、语言、情感角度评选, 届时优秀选手举行一场展示成果的演讲。

最后全校通过橱窗、文化专题展示等多种形式, 展示优秀成果, 扩大影响力。

八、教师指导意见

1.结合课堂, 检验和巩固准备阶段成果, 在培养兴趣的前提下, 运用多种方式, 提升听说读写的实际能力。

2.结合活动的开放性和主体性特点, 激发学生的活动和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3.要有具体的分工、各司其责, 让学生知道做什么, 配合好, 流程清, 节奏好, 气氛好, 轻轻松松地在学习。

4.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投入课堂的活动, 珍惜宝贵的时间, 切不可走马观花, 粗枝大叶。

九、研究结果

1.在展示解说中融入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和写作这两大板块, 改变了过去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动手的过程中, 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

2.通过此次综合性学习, 沟通课堂内外, 引导学生注意从前人经验作品入手, 能用文字来展示学习成果, 把蕴结的感情和写作结合, 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在收集信息、归纳信息、整合信息的基础上, 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为语文正名, 凡花也有春天, 深藏山间寂寞的花梨木也有发现者, 花梨飘香, 感恩生活。在活动中, 快乐学习, 乐于交流、勇敢表达。

4.将写作范本和演讲等系列活动成果张贴在班级橱窗, 把成果加以推广, 引起更多同学的关注。

十、研究活动收获和喜悦

我坚持向他们渗透“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 通过课外和课内相结合的方式, 走进文学殿堂, 感悟人间真善美。设计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课, 让他们感觉“语文是一场游戏, 语文是一种情趣, 语文是一种智慧, 语文是一个美丽奇妙的世界”, 消除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恐惧和厌倦。

引导学生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接近自然,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发表看法, 从中丰富了自己的写作经验, 为课堂的深入学习提供了源源的活水。

十一、综合实践活动带来的反思

在开发校本课程之前, 我就一直在想, 能不能找到一条适合的途径来让语文的学习摒弃功利的心态变得真正的涵养生命的成长。后来就想到从身边素材出发, 想到美丽的黄花梨, 这一独特的自然文化, 自然蕴含着广博的语文学习信息。再到最后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实施, 才忽然恍然大悟, 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结合综合实践活动, 是一条路, 或者是一个出口, 可以让我更好的做到, 生活和语文有着生命深处生生不息的联系, 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提高了写作审美情趣, 树立了积极阳光的价值观, 在精神上引领了自己的未来。

我有一个朴实的理想———让每一个生命都在教室里开花, 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 在精神的世界里留下更多的美好的种子。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 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以满足其终身发展需要。如果说“工具性”是语文教育大厦之“基”, “人文性”是语文教育大厦之“本”, 那么“综合性与实践性”, 则为我们指明了通向这座教育殿堂的正确有效的路径。开发校本教材, 巧借综合实践活动平台, 引领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提高写作审美情趣, 回归人们内心深处至真、至善和至美的人性。

课程实施中的教材变化 篇6

关键词:新课程课改,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问题分析

作为课改实验学校的教师, 我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课改的一个重点, 结合我校使用的苏教版的初中数学教材, 通过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 实践了“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 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是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提出问题习惯的养成, 则是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标志.通过教学实验,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不仅成为配合新课改行之有效的, 较好地体现课改的基本理念的模式, 更主要的是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提高了数学学习质量.

一、数学学习的自主性方面

自主性学习, 是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和帮助下, 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 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 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自主既包括学生的个体自主, 也包括在学生个体自主基础上的学生集体自主, 这种学习活动方式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善于根据新知的特点, 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自己去探究, 找出规律, 寻找结果, 从而发展知识的迁移能力.新课程实施前, 我一直在探索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但侧重的仍是教师的“教”, 而忽略了学生的“学”, 例如, 讲授“一次函数”, 首先搬出解析式y=kx+b, 让学生认识一次函数, 再引导学生探索一次函数的性质, 实际上是教师在分析, 学生听, 然后做相关的练习进行巩固.如今, 在实施新课程中, 我首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两个实际问题, 并自己得出函数关系式s=570-95t, y=12x+50, 问: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动手、思考, 得出一次函数的概念.

二、数学学习的探究性方面

探究性学习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 探究性学习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 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例如, 讲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内容, 课改前讲授时, 首先画图讲清中位线的概念, 直接搬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并用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再用综合法写出证明的过程, 然后引导学生再寻求不同的证明方法, 最后, 举例说明应用.而在新课实施中, 我作了如下尝试, 设置情境,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的中线和中位线, 我让学生自己辨认这两条线段有何不同, 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课本, 比较得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再设问:“你知道三角形中位线有何性质吗?”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得出性质.再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怎么来的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纷纷动手去探究, 有做平行线的, 有做延长线的, 也有做旋转对称的, 之后我请三名同学上台把他们不同的证明方法板书出来, 并各自分析自己的方法是如何想出来的, 这样, 就使学生掌握了获得知识的过程, 并学会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 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学习的合作性方面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 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 增加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在过去的教学中, 我就很少使用合作交流的教学组织形式, 偶尔遇到某个难题时, 让学生同桌进行一下短暂的讨论, 或者在讲课过程中, 激发全班学生来集体交流一下意见.新课程实施中, 我改变了做法.例如, 七年级的一节课, 设置情境:用火柴棍搭图 (正方形) .学生四人分成一个小组, 搭好后, 各个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提出问题:1.搭一个正方形要4根火柴, 为什么搭两个正方形只用7根?2.为什么火柴棍的摆法不同, 所用的火柴的根数就不同?3.按这样的规律, 搭x个正方形需用多少根火柴棍?

四、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主体性、探究性、合作性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 对于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一步激发学生数学兴趣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对数学兴趣浓厚了, 乐于与老师探讨数学问题, 把老师当成学习的合作者、讨论者,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之间经常探讨问题、争论问题.小组合作建立友谊, 同时也产生了数学尖子.

但是, 在教学的体验、探索中, 常常会产生许多意料之外的新情境、新因素、新问题, 如果老师要改变课堂环境,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 让师生产生更为积极地交流, 产生互动, 那就必然出现拖堂现象, 致使教学任务完不成.还有喜欢探究的学生仍是兴趣盎然, 余兴未尽, 但不喜欢探究的学生却索然无味, 极不耐烦, 教师很难掌控.在合作学习中问题更多.首先是大班的合作有难度, 45~50人一个班不能很好地分组和管理, 加之小组合作中材料的过多与过缺, 也会影响合作的效果, 过多分散注意力, 过缺不能支持学习知识的平台.其次有时活动中缺乏平等的合作精神, 少数尖子生在操作, 其余的人在观看, 合作流于形式, 相当时候缺乏在个人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 发挥合作学习的长处收效甚微.教学中, 主要表现在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有些学生并未去认真探究, 即使安排了小组讨论交流, 有些学生也不认真参与, 只是敷衍了事, 一是浪费了时间, 二是不守纪律的学生反而有了讲废话的机会, 课堂出现纪律混乱的局面, 还有的学生依赖性较大, 部分学生持观望态度, 在等待别组的讨论结果, 寻找现成的答案.虽然学生越来越自信, 学习态度趋于主动, 生生间学会合作, 与众不同的解越来越多, 共性与个性得到协同发展, 但教师对教学的“度”的把握也越来越难.课堂上井然有序的发言秩序, 有时变成迫不及待的抢答, 教室里人声鼎沸, 大多数人急于表达而不愿意倾听.

上一篇:电脑刺绣下一篇:标准研究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