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水平报告

2025-01-20

课程实施水平报告(共8篇)

课程实施水平报告 篇1

规范

精细

超越

发展 孙苏庄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自评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占地3200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166人,教师14名,教师平均年龄46岁,教师学历全部合格,教师均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历。

学校建筑布局合理,教学区、管理生活区、实验区、运动区四区明晰。卫生室、音、体、美、综合实践专用教室及各类器材室,严格按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配备齐全,建筑面积达标。教师办公人手一机,为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课程实施水平情况

(一)课程理念学习、落实到位。

自开学至今,学校积极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等有关文件。以新课程改革为抓手,以探索“高效课堂”为突破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

学校领导坚持把教师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暑假至今,让每一位教师均就新课程改革学习了一本专著,并作了详细的学习笔记、写出了总结;并集体观看了《弟子规》《和谐拯救危机》《全国优秀班主任管理》视频讲座;先后举行了教师 “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每周一次的常规教研,每月一次的大教研,保证了教学秩序的规范进行。特别对如何构建“自主有效”课堂和提升教师学科素养进行了深入探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得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深刻认识,从而更好地落实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全体教师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努力创设“静谧安详、歌声阵阵、书声琅琅、严肃活泼、健康向上”的绿色育人氛围。每天设有专门的晨读、午写、课前一支歌时间。我们坚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锻炼成长,先后举行了诗歌朗诵会、趣味运动会、跳绳比赛、主题辩论会、班级合唱比赛等活动。

家校沟通、交流、合作顺畅,才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半年多来,学校通过家长会、网络、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及时向广大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营造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通过调查问卷反馈,家长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水平是认可和赞同的。社会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水平给予肯定和赞同,学校的美誉度初步形成。

(二)课程开设合理规范

严格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五四分段课程设置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并正在尝试开发校本课程,初步开设了写字和阅读课,开发了《我们在长大》校本课程。学习并落实《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等国家、省市区相关文件要求,落实艺体科技“2+1+1”项目工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初步组建了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朗诵、书法、国画、剪纸、布贴、乒乓球、跳绳、篮球等。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三)课程资源合理配置 课程设置后,科学、合理的配置教师资源是保证课程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我们努力发挥各位教师的作用,按照课程方案要求配齐、配足各门课程专(兼)职教师,让有才能、有特长的教师兼任两门课程,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岗位设置上,做到教师学历、年龄与职称合理搭配,激励机制健全,使教师队伍呈现良好的工作状态,人人迸发出了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希望绿杉园——力求给每一位师生搭建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以使每一位绿杉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

根据师资状况,我们实施了“教师结对互助成长”行动计划,半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大家彼此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体会到了同伴互助带来的成长幸福感。

学校除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外,还广泛挖掘校外社区及学生家庭资源,各班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制定了校外活动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本学期,我们正在开展让家长走进课堂,课堂向家长开放活动。

(四)课程实施落实到位

学校开办之初,我们就确立了“规范+质量”的工作主题,强化“学校教育以课程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落实“务实、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和“专题研究,有效解决,整体推进”的教学改革策略,以“引领和推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核心,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基础,加大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力度,打造“自主有效的绿色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有效调控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

依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要求加强教学常规监管力度,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从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检测、兴趣组队活动等多方面严格管理程序,加强教学质量的全程监控;加大教研组长培训力度,形成教导处—教研组—教师的三级管理模式,鼓励教研组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比武课、同课异构、教师结对互助等形式,开展学科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在思想碰撞中提高各学科组的教研水平;开展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示范课活动,让教师学习身边的榜样,在活动中加强交流与提高。现在我们每周一的全体教师例会上正在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讲坛和教研组集体备课展示,效果良好。(五)课程评价及时有效

围绕课程标准,我校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内容上分成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两种。过程评价主要有课堂表现、作业、学习态度等构成平时成绩,记录以等级进行;终结评价以书面考查、实际口语或动作表现构成期末综合成绩。学校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排列名次。对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校也正在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逐步为每个学生建立评价档案,评价结果都以等级或描述形式表达。同时实施学生评价多元化,扩大表彰门类与数量,让大多数学生体验成功。各学科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如:激励卡、喜报、证书、奖状、上台展示当小老师等,深受学生的喜欢。(六)学校特色初步形成

“规范、精细、超越、发展”是学校未来三年的工作主题。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学校实际建立一套规范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管理、约束、激励、规范教职工的行为;初步建立学校的文化系统,让先进的学校文化同化人、感染人、引领人,让教师努力工作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创建社会与学校之间、家校之间、干群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努力创建和谐校园;努力打造一支爱家庭、爱学校、爱职业、担责任、乐进取、善合作、达共识、讲宽容的教师队伍。

三、不足之处

由于学校教学楼已建立近20年,面临进一步的维护与修缮,班额的增加,各室需要进一步的添置,许多工作考虑还不够周全,刚出台的三年发展规划也有待进一步论证和完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是学校建校之初的重点工作。

此外,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面临资金困难:操场的铺设、学校图书的配备、功能教室的修建、校园周边环境的进一步优化等;

新环境、新起点、新挑战。社会各界赋予我们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会克服一切困难,投入全身心的精力去经营这所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新学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本着“规范、精细、超越、发展”的思想,努力造就一支打得赢的教师队伍,培养一级又一级的合格加特长的适合新时代需要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实施水平报告 篇2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合作开发,校本研修

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起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新生事物。如果把上个世纪90年代在我国红极一时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选修课”开发热潮看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热身运动, 那么在进入21世纪从2001年9月至今的遍及全国各地的新课程改革浪潮是否已经促进学校从“活动课程”、“选修课”的开发走向了“校本课程”的开发?2001年秋季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率先进入课程改革实验, 之后直至2005年末, 该省的大部分县市区的小学已基本上进入了新课程。为此, 从2007年2月起, 课题组充分利用陕西省小教中心承担的“全省小学校长培训”项目的有效资源, 对陕西地区 (涉及到陕南、陕北、关中) 84所小学校长进行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现将本次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希望能对陕西省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支撑。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多数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校本课程开发, 已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涉及面较窄, 表现为课程门数过少、类型单一

表一, 显示了84所学校现有校本课程的基本分布状态。在调查的84所学校中有10所学校没有校本课程, 占学校总体的11.9%;已开发有校本课程的学校有74所, 占学校总体的81.1%, 校本课程门数从1~40不等。

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办学规模对“校本课程”的数量有一定影响。办学规模较大, 开发的校本课程也较多, 反之则少。其中只有两所学校的“校本课程”达到了20和40门, 相应的他们也是办学规模较大的学生人数超过2000人的学校, 它们分别是:陕西师大附小 (在校生2300人) 和洛川县北关小学 (在校生2100人) , 其他均在20门课程之下, 事实上更多的学校只有一到两门的校本课程, 还有10所学校没有开发任何校本课程。

在问卷中, 我们将校本课程的类型分为两大类:拓展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 在拓展性课程下又分出:艺体兴趣拓展课与知识技能拓展课。在我们统计的数据里, 大部分学校开发的课程属于拓展性课程, 占开发课程总数的85.2%, 探究性课程只占开发课程总数的6.8%。在拓展性课程中有53.2%的课程属于艺体兴趣拓展课程, 如:绘画、舞蹈、电子琴、书法、笛子进课堂、体与韵律操、篮球、民俗艺术等等;有32%的课程属于知识技能拓展的课程, 如:阅读、兴趣英语班、数学兴趣班、作文写作、科技发明等。

各校目前存在的"校本课程"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 主要表现在:第一, 大多数学校开发的课程内容范围较较窄;第二, 校本课程类型缺乏学校与本地特色, 更多地停留在"兴趣特长班"的水平上;第三, 知识技能拓展课程具有明显的应试倾向;第四, 探究性课程比例明显偏低。

2.大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水平仍处于经验性的课程管理阶段, 缺乏整体规划, 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调查结果表明, 有24%的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有56%的学校目前正在建设相应的管理制度;有17%的学校没有相应的课程开发管理制度。将后两项数据加总, 目前至少有73%学校还没有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除此之外, 为了印证以上结果的有效性, 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你校是否编写过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或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等文本性的文件, 有20%左右的校长回答编写过, 这个数据与"有24%的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的结果比较接近, 进一步说明了该问题回答的有效性较高。

也就是说有73%的学校并没有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但却开发了所谓的"校本课程"。在问卷设计时, 我们对其中的三所学校进行了访谈、调研, 这三所学校都开发有一定规模的校本课程, 但却拿不出像样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再结合以上调查的结果综合分析,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开发管理还处于随意的、不系统的近乎经验的课程开发管理阶段, 缺乏整体规划, 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3.半数多的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困难的归因倾向于教师及学校财力两个因素

表二表明, 多数校长认为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是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技术与课程意识、学校的物力、财力难以保证。而对于"学校管理制度不到位"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因认识相对不足, 可以说这是目前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状况不良的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教师缺乏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技术确实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之一, 大多数学校可以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等方式使教师的这些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但如果学校本身在校本课程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而校长又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反思, 这才是学校要真正面临的困难。

对于强调学校财力、物力困难的学校, 还是应当从开发校外课程资源的方面进行。如果将视角紧盯在校内的条件性资源方面, 那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多个省市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告诉我们, 有效利用校外具有地方性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是有效解决学校经费相对不足的有力途径。

4.大多数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

表三显示, 有超过半数的校长认为开发校本课程所需的课程资源主要集中在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 包括:各种图书资料, 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学科知识;有接近半数的校长认为网络媒体也是目前开发校本课程获取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 事实上大部分学校在"两期义教工程"中通过政府补贴使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也确实具备了开发一定的网络课程资源的实力;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校长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要校外课程专家的介入, 但仍有三分之二的校长并不认为需要课程专家的帮助;此外表三中显示的占比例较低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民俗名胜乡土资源、各种场馆设施等社会性资源"也与学校的物质条件有密切关系;家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是最不被重视的资源。

应当肯定地说, 重视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途径,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忽视校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 尤其是忽视课程专家的引领, 则恰恰容易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停留在"兴趣班"开发阶段, 而对于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又能够促进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更进一步发展的"探究性"课程的不重视, 则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

反思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进入新课程已近7年的陕西省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大都缺乏整体设计, 零打碎敲, 系统性不强, 总体水平仍处于"兴趣班"、"第二课堂"、"活动课"的开发阶段, 尚未真正进入到校本课程开发序列中。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其既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 也与学校的办学哲学、校长的教育理念, 学校的管理水平,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课程资源等因素有关。我们仅就以上调查的结果, 对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1.各校应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指导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减少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 逐渐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1) 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学校层面根据本学校的教育哲学、本校师生的特点、学校设施设备等情况而规划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方案, 应当由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委员会提出, 并通过全体教师、学生代表等的民主讨论之后, 进行修改, 然后进入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制定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 没有远期和近期计划的课程开发, 只能是随意的、应景的课程开发, 有些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等看似轰轰烈烈, 实际缺少内涵, 这样的课程开发在喧闹之后必然走向衰落, 最后销声匿迹。

学校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 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方案的设计, 才能保证学校各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协调有序, 课程的目标相互衔接、主题相互映衬, 避免顾此失彼;其次, 在学校统一规划下开发校本课程, 能够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上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协调课程资源, 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 形成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至少应当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内容结构;校本课程实施过程安排;校本课程的评价等方面。

(2) 制定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是保障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有效实施的条件。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能够顺利实施, 还需要有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条件, 这些制度包括:校本课程的申报与遴选制度;校本课程质量评价制度 (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教师实施课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学生选课制度;奖励与惩处制度;学校仪器设备使用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等等。一所学校要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就应当有一套好的管理制度, 而校本课程开发要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就必须有一套好的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作为保证, 只有这样, 校本课程开发才能走上规范化、常规化的课程开发之路,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才能够不断的强化, 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才能不断地得以提高。

2.发展多类型的丰富的拓展性课程, 重视探究性课程的开发

过去大多数学校将自主开发课程划分为选修课、活动课, 由于选修课与活动课之间的相互包容关系使得这种划分在理论上讲不符合逻辑。各校可以在原有自主开发课程的基础上, 重新整合课程资源并开发出更多新型的校本课程。具体说可以按照课程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将其划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对于陕西省大部分小学而言应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放在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方面, 而对于基础性课程则有待于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深入之后再进行。

(1) 拓展性课程也可称之为丰富性课程, 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

如果按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来划分, 可以将其分成五个方面的拓展课程:健身课程、博知课程、怡情课程、励志课程、广行课程。其中健身课程主要是教给学生强身健体的方式, 同时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保健观念;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广泛获取知识的方法, 如查阅图书、网页信息浏览, 诗词鉴赏等等。怡情课程是指愉悦性情, 丰富情感体验的课程,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 如艺术欣赏、美术欣赏、舞蹈表演;摄影、插花、集邮等课程;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 培养学生意志力的课程, 。广行课程是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 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如英语会话、小记者、航模制作、演讲等课程。

拓展性课程也可以根据学科大类来划分, 这种划分要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并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 避免将课程开设成提高各科考试成绩的补充课程。具体的可以分成:艺体类;科学技术类;文学语言类;民间民俗类;数学应用类等等。

拓展性课程也可以不遵循以上两种分类, 可以开发成以某一主题为核心的拓展性课程, 例如可以开发以"诗教"为主题的系列拓展课程, 包括诗与美食的探究、传统节日蕴诗情、寻找唐诗中的名山秀水、春天中找诗、诗与爱国、毛泽东与诗、诗的吟唱、诗与地理的探究等等。主题可以根据学校资源、学生需求的变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变动, 这样既可以淡化课程分类界定不清晰给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带来的干扰, 同时也可以充分的利用学校在某一方面优势的课程资源, 稳扎稳打的开发校本课程。

(2) 探究性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

探究性课程可以分为:小课题研究、社会生活调查、动手实验、项目设计等类别。

这一类课程目前在陕西省大部分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开发这一类课程有两种具体的做法, 其一是开设专门的探究性课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国家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已为校本课程设置了总课时的10%12%课时数,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了总课时的7%8%课时数。因此开发专门的探究性课程的政策条件是具备的。此外, 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轻, 这为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 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其二是将探究的思想理念渗透到日常的各类课程中。其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可以鼓励教师采用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而有些课程, 如数学、语文等, 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 大胆创新。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也可以获得进行探究活动必备的技能, 如学会围绕探究的问题收集资料、进行调研或实验、记录结果, 撰写研究报告等。由于这一类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它课程无法取代的, 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当给予探究性课程足够的重视。

(3) 基础性课程是使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可以进一步再增长的课程, 其范围应与国家课程范围一致或重叠。

开发这一类课程通常的做法是对现有的国家课程进行局部或全部的改编或新编。但进行此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需要具备相对强的教育资源实力和课程政策上的自主权利, 否则将难以进行下去。对陕西的大部分学校而言, 校本课程开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不推荐开发此种类型的校本课程。

从全国近几年的校本课程开发运动看, 总的趋势是江浙一带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水平要高于内地, 但也仍然处在实践阶段, 还未进入到较高层次的理论概括阶段, 因此决不可随意扩大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 避免使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延伸到所有的课程领域, 从而使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脱离我国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实际现状。

3.在校际之间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共同体, 在相对分工的基础上, 合作研发校本课程, 形成地区课程资源平台

在我国, 学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 也是在短期内很难解决的问题。由于校与校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其课程开发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 鼓励学校之间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共同体, 在相对分工的基础上, 合作研发校本课程是较好的解决课程资源相对不足的途径之一。其结果就是要形成本地区的校本课程资源平台, 使这个区域中的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在其中共享全部的校本课程资源。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即可以直接采用课程资源平台中现成的校本课程, 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状况进行课程的改进、创新等等。这种校际之间的合作充分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 尤其是对那些薄弱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无疑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

当然这种"联校"的校本课程开发, 也会有很多困难, 有些实力较强的学校可能会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同时, 如果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技能比较欠缺的话, 则很难在联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4.通过校本教研, 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技能与课程开发意识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 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 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 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校本教研通常有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专家的专业引领三种主要形式。

(1) 教师的自我反思, 指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的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经常性的自我反思可以帮助教师走出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的盲区, 克服在课程开发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提高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2) 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是教师之间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专业切磋, 是一个分享经验、互相借鉴、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可以针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或以开发某一领域的校本课程为载体, 成立相应的研究小组或课题组, 通过共同的学习与研讨来促进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技能水平的。

(3) 专家的专业引领, 包括校外课程与教学专业人员引领、校内骨干教师引领、先进经验引领、专业理论引领等形式。校外专家引领可以通过专题学术讲座、理论学习辅导、现场互动答疑等形式进行。校内骨干教师引领可以采用榜样示范、共同切磋、相互观摩的形式进行。先进经验引领可以通过外出调研、参观等形式进行, 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其它学校的课程开发经验。专业理论引领, 指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主动的学习先进教育理论, 开拓教育视野等等。

总之校本教研的形式, 并不局限在以上几种,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资源探索出更有效的, 适合学校课程发展的多种形式。

本次调研, 只反映出陕西省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一些局部问题。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开放性、动态性使得要全面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状况较为困难。我们将仍然致力于后续研究, 并尽可能参与各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使我们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促进陕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电芝, 阳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 (M) .北京:《中国教育学刊》, 2001年6月第3期, 第50~51页.

以资源开发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基地;资源开发;新课程;实施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8-0072-02

【作者简介】陆正海,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泰州,215300)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作为我校省级课程基地——“数学学习体验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以来,我校领衔策划了《数学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我们与江苏教育出版社等单位联袂合作,邀请省内外部分知名中学骨干教师组成团队,参与开发,面向省内外广泛征集有关数学文化与素质教育的优质课件、案例及作品。本资源库由“数学之史”“数学之美”“数学之趣”和“数学之用”四个部分组成,已于2013年11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了“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等数学课程的十大基本理念,《数学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库》与数学课程理念一脉相承,运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形式,将数学的形象与抽象、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等有机地融为一体,生动自然地渗透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提升数学课程品质、师生数学文化素质提供研究、交流、展示的文化共享和发展平台。它既是学生的优质课外读物和有趣学习平台,也是教师全方位的课程资源库。现就充分利用《数学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库》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谈谈我们的初步实践。

1.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同时,高中数学课程也应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制订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们利用《数学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库》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开发出《数学史选讲》《古今中外大数学家》《数学与百科》《数学之美》等校本化教材。

例如,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与大数学家欧拉相关联的内容:三角函数、对数、复数、计数、正多面体等等,我们参考利用资源库中的相关资料,在开发的校本课程《古今中外大数学家》中对欧拉做了详细的介绍——欧拉,瑞士数学家(1707—1783),历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发表著作与论文800多种。他遗留下大量的手稿,甚至在他去世80年后,他的遗作还被陆续刊登。估计他一生著有886部著作和大量的论文,欧拉全集出齐约74卷。欧拉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能背出前100个素数的前10次幂,能记住当时全部的数学公式,直至晚年高等数学的计算仍可以用心算完成,欧拉公式把数学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五常数聚集在了一起。欧拉一生命运坎坷,28岁右眼失明,56岁双目失明,他以惊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被誉为“数学英雄”。欧拉研究问题的刻苦精神和对数学的献身精神更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很好素材。

2.提升课堂教学品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数学本身有着非常重要而且丰富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则是流淌在数学中的“血脉”,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跳出数学看数学”,学会从文化视角去感受数学的高雅,感知数学思维之美、数学理性之美。

《数学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库》从屈指计数、量天丈地,到寻理求真、格物致知,展现了理性的光华、智慧的力量、文化的魅力。在《数学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库》里,学生能领略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美丽芬芳。这里是知识的宝库,图文影像生动活泼;这里是思想的胜地,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单;这里是美的展厅,简洁和谐,瑰丽多彩,视觉和心灵不能不为之震撼。让我们开启一小段神奇美妙的数学文化之旅: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是一幅质朴素淡的山村风景图;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则是对三维欧氏空间的文学描述;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告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变换思路去解决问题的辩证方法;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这样一个完全是自然数的数列,但其通项公式却是用无理式an=■■■-■■■来表达的,而且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前一项与后一项的比值无限逼近黄金分割数0.618,则展现了数学的奇异之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被称为“数学家的圣经”,在数学史乃至人类科学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它所孕育的理性精神已经渗透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它所给出的公理化样板的光辉照亮了人类文化的每个角落。

但是,由于受到升学和分数考核的压力,数学课堂上教师不重过程重结论,不重推理重计算,不重思想重知识,怎么考就怎么教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对于数学史、数学家、数学思想、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数学方法这样一些基本的数学文化内容,只有少部分教师在讲课中零星地提到一些,所以学生虽然学了多年的数学,仍然对数学的思想、精神了解得很肤浅,对数学的宏观认识和总体把握较差,而这些数学素养,反而是数学让人终身受益的精华。数学教师不能只是一门心思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使数学课堂无趣无味,数学课堂要给学生一种精神、一种气质。

现在,我校数学组教师能自觉利用《数学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库》不断学习,不断丰富提升自身的内涵,在教学设计时结合高中数学课程中蕴涵的大量史料、故事,挖掘数学课程中的文化内涵,努力打造文化课堂、审美课堂、诗意课堂,培养学生求真求善的数学精神,弘扬人文精神,欣赏数学之美,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科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唯此,才能打造出有品位的高雅课堂。

3.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之趣》中的“智力玩具”“智力游戏”“智力趣题”和“视幻图形”;《数学之用》中的“生活与数学”“设计与数学”“百科与数学”和“科技与数学”;《数学之史》中的“数学历史探源”“中国古代数学”“数学发展纵横”和“现代数学初探”;《数学之美》中的“黄金分割”“几何图形的美”“自然的数学美”和“数学美的艺术”:《数学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库》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课外活动素材。例如,运用数学的统计方法确认文学名著《静静的顿河》、《红楼梦》后40回等的著作权和作者;钢琴键盘上的斐波那契数列、兔子问题、树干树枝问题等;生物学上著名的“鲁德维格定律”;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九宫图”“百子图”“鬼谷算”“立方招兵”等五花八门的数学问题、数学谜语、数学成语……相关课外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发了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热情和志向。

课程实施水平评价自查报告 篇4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山东小学课程实施,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深入落实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常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师德行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育人素质、强化教师服务学生的思想,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让群众满意放心的教育。

一、课程理念学习

我校制定了明晰的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以集体与自学相结合为学习方式,每位老师做到学习有记录,并写出体会,学校一周一查,通过理课堂实践等形式作为检查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制定严格的考核措施,教师学习建立学习笔记,着重加强学习效果的管理,定期组织理论学习活动。加强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对于最新的课程理念,学校通过会议等渠道进行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新学期够紧紧围绕先进的教学理念,施校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尽最大努力地体现教育理念,在校园的墙壁、室内进行了建设,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新课程理念(宣传牌、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等),使教师、学生及家长全面了解型课程理念,并逐步提高自己的新课程理念。

二、课程设置与管理

1.严格按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综合)设置课程。做到开齐了国家课程科目,从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完全一致;严格遵守统一的作息时间保证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不超六小时。正常开设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由于条件限制,课程的开发还不够,课程的开设还不很到位),都能够符合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的要求。虽然在师资上受到教师缺乏的限制,有些课程还没有专职教师,但教师的理念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

2、学校课程分年级开设,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课程,1-2年级每周2节;3-5年级每周1节,开设正常。

三、课程资源

1、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配备上我们虽然无能为力,但努力发挥现有教师的作用,制订了科学合理的教师任用制度,教师虽然比以前更累了,但教师干的更舒心愉快,每位老师都兼代多门课程,保证了开齐课程。教学设施配置上正逐步完善,力争与现在的教学要求相适应。

我校教师队伍结构老龄化,没有青年教师,最年轻的教师已经40岁,50岁以上的5人、48-50岁5人。教师年龄偏大。我校深化我县的五制改革,实行教师聘任制,制定合理的教职工考核方案,加大教师的师德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

2、办学条件,我校图书、实验器材、体育器材、教学场所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但是我校目前没有学生微机室,制约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开展困难。

3、其他资源,家庭教育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有开发和利用计划,能落实一些活动,但效果还是不够明显。

四、课程实施

1、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做到了教研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计划有针对性,便于操作;定期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如优质课评选活

动、教师教学论坛、说课比赛,一部分老师的教研论文发表,参与了公开课、优质课的评选。

2、教师上课,备课上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对重难点的分析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目标;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练习安排适当,绝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四年级书面作业不超一小时。作业设置和批改有记录分析,及时矫正。

3、学校同时开展了常规教育和主题教育,有班会、校会、升国旗制度,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安全、道德法制等活动。

4、我校制定严格的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制度,学生在校时间不超6小时,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四年级书面作业不超一小时。作业设置和批改有记录分析,及时矫正。学校对教师的执行情况跟踪检查,及时反馈指导。教材和教辅资料,均由上级主管部门做主,学校从未私自给学生订买任何资料,教师没有向学生摊派或强迫性地推销教辅资料。严格执行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活动。

五、课程评价

1、围绕课程标准,我校在对学生评价上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内容上分成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两种,学生成绩不采用分数评价,而是采取A、B、C、D四个等级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主要有课堂表现、作业、写字、学习态度等构成平时成绩,记录也以A、B、C、D等级进行;期末以书面考查、素质检测构成期末综合成绩,记录也以等级进行。学校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排列

名次。学生的成绩只是作为调整和改进教学的依据。对于地方课程,学校根据实际也制定了部分评价方法和标准,为每个学生建立了评价档案,评价结果都以等级形式表达。

店子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自查报告 篇5

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精神,以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要求和《山东省小学课程实施水平标准》,我校根据上级的要求并依据指标对本校课程实施水平科学地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落实课程方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为确保学校顺利且有效地实现课程实施,我校制定了明晰的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以集体与自学相结合为学习方式,每位老师做到学习有记录。

2.严格按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综合)设置课程。去安排课任老师,从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安全一致;严格遵守统一的滨州市中小学作息时间安排。

3.教师队伍建设上,努力发挥现有教师的作用,每位老师都兼任多门课程,保证了开全课程。

4.教师上课,备课上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对重难点的分析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目标;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练习安排适当,绝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5.作业布置,讲巩固也求实践,严格遵循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布置作业。

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保证学生有9小时的睡眠时间。积极举行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6.一切教材和教辅资料,均由上级主管部门做主,学校从未私自给学生订买任何资料,教师更无向学生摊派或强迫性地推销教辅资料。

7.课程评价、考试情况

围绕课程标准,我校在对学生评价上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内容上分成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两种。

二、目前存在问题 1.部分功能室利用率不高。

2.没有专职的音、美、微机教师,教师年龄偏大(均52.7岁),教学理念更新缓慢,影响教学。

3.在理念体现中的宣传理念,我们做的不是很好,向学生家长宣传的较少。

三、今后整改措施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优秀教师,打造高效课堂。2.争取上级支持,加大教师配备力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3.努力挖掘学校周边资源,并深入做好学校相关工作的宣传力度,争取更多家长对学校的支持。

4.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校本、地方课程评价机制,提高实际操作性。

课程实施水平报告 篇6

根据茌平县教育局《关于在全县开展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的通知》精神,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教学主任和后勤主任任副组长的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的领导小组,并根据《山东省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指标》进行认真细致的自查工作,通过自查我们汇总各项工作如下:

1:课程理念方面;学习课程理念的制度健全,措施得力,学校规定每天教师都要抽出半个小时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每周全体教师集中学习1小时,每周教师写一篇教育理论笔记,每篇不少于300字。学校每月检查一次,并记入个人业务考核档案。通过检查教师都有学习笔记,并且内容比较丰富。通过理论学习老师们了解了新的课程理念,并能结合实际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在课程理念宣传中以家长学校为阵地,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并在校园内设置宣传文化牌,黑板报等进行宣传,文化牌的设置使我校校园环境充分体现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学校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都能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

2:课程开设方面:我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开齐了国家课程科目,并按要求的周课节数开设,没有随意增减课时数现象。在开齐国家课程的同时,我校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要求开设了相应的地方课程,并按要求的课时数开设。音、体、美、英语是兼职老师。我校在开齐国家课程和省规定的地方课程的同时,也开设了我们联合校印发学校课程,并且有课程开发计划,内容有特色符合学校与学生实际。我们学校课程的课时数也符合山东省的有关规定。

3:课程资源方面:我校配齐各门课程教师,虽然兼职教师多,但经过教师辛勤的工作,各科都能按质按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我校是一处农村小学,教学设施较简陋,在我们合理安排,科学管理下向图书室、实验室、教学场所、网络等都充会发挥作用,满足了师生教学的需求。

4:课程实施方面:(1)、教学研究,教研机构健全,教研制度完善,教研计划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学校定期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记录详实的教研活动。我们学校的教师们还有一定数量的论文获省、市、县的奖历,有部分老师出过公开课。(2)、教学活动:教师们的教学设计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重点、难点,分析准确。能准确把握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恰当,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练习设计针对性强。大部分教师教法灵活,有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注重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学校老师们都注重课后分析,有作业批改记录、分析、矫正方案针对性强。(3)、教育活动:我校坚持利用班会,校会与升国旗等常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除此之外,我校还利用重大节日,传统节日,以及其它节日开展心理、道德、法制、国情、安全教育活动。另外还利用文化节、兴趣小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4)、课业情况:我校严格遵守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坚持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老师与学生家长共同配合,保证学生每天9小时睡眠时间。我们学校坚持双休日与法定节假日不上课,按国家标准时间执行。在作业方面,老师们既布置知识巩固性作业,又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究性、实践性作业。其中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一般都在30分钟左右。

(5)在教辅资料选用方面,我们学校一直按省、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选用,坚决杜绝教师私自为学生乱订、乱购资料现象。

体育活动方面,我校坚持让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其中上午30分钟,下午30分钟。

5、课程评价方面:(1)、学科课程:没有任何形式的县、区级以上统一考试,学校组织的考试取消百分制,使用等级评价,学校选用的测试题即体现课标要求,又密切联系实际,还重视能力考查,尽量减少了机械记忆性题目的比例。学生学科成绩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学校、班级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按学业成绩排列学生名次,我们学校也不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或奖惩教师的唯一标准,而是采取了日常工作评价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办法。

(2)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档案,评价结果通过等级、标志性成果、描述性评语等形式表达出来。

我们学校在课程实施方面的特色内容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自然,发现问题,使学生获得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社会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实施抄收分离提升管理水平 篇7

1 分析现状,查找症结,找准问题

经过陕西省商洛供电局充分调研、深入分析,供电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少,岗位多,一人须身兼数职。供电所一般是由一个专职电工负责抄表、收费、辖区设备线路维护管理等,如遇线路故障,工作负责人、工作监护人、施工人往往是同一人,安全管理存在较大的隐患。

(2)抄表、线损管理为同一人,易出现线损不真实。基层供电所为节约人力,电工既是线损、用电能量等原始数据的上报人,又是电费的收取者,还是线路设备维护者。为完成线损指标,个别电工通过估抄电能量、改变用电性质,使计算出的线损下降。尤其是为减少上门抄表的工作量,往往每月根据上年的用电能量大致估计一个数字,导致数据不准,线损管理难度大。

(3)优质服务难度大。例如商洛市山阳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拥有各类用户11.8万余户。现有农电工223名,由于混岗等其他原因,实际从事抄表、收费和运行维护等任务的只有164人。人均管理21.55 km2, 720户,特别是收费那几天,工作处于无控状态。抄表、收费工作成了每月的主要工作,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因此用电客户反映的问题没有充足时间去解决。

2 抄收分离,以点带面,推进试点

商洛供电局山阳分局积极尝试先进的管理方法,选择不同地理位置(川道、浅山、深山)的供电所进行试点。在小河、户垣、漫川等供电所的营销管理中,将一人承担的抄表、收费工作交叉换位,实施抄表和收费“两分离”机制。

具体操作流程:供电所抄表员负责所辖区域内低压电能表的抄录工作,抄表数据出来后,由供电所微机管理员负责将抄录数据传入微机,上报分局电费核算班,进入SG 186系统,按照全省的统一分类综合电价目录,进行集中核算。供电所微机员每月按照所排时间,从分局电费核算班领取发票,供电所收费员领取电费单据,进行电费票据的签字结交,完成电费收缴的接管等工作。

农村低压电网、设备的维护、抢修不再由供电所抄表员、收费员负责,而是由两人同时进行或由供电所成立的专门维修人员负责。

(1)距离供电所较近的台区(原则上以供电所营业厅为中心,方圆2.5 km范围内),由包片人负责抄表,收费工作由营业厅坐席人员完成。

(2)距离供电所所在镇有逢集的台区(以逢集地点为中心方圆3 km范围内),由包片人负责抄表,收费工作由收费员定时、定点完成。比如:中村供电所的洛峪片区;高坝供电所的过风楼片区、申家垤片区、黄土凸台区等。

(3)距离供电所较远又无集市的川道及浅山台区,由包片人负责抄表,收费员定点收费(固定时间和收费地点),比如:白龙、石佛、万福、王庄、葛条等地。

(4)在深山地区,由包片人负责抄表并现场收取当月电费,并在下月抄表收费时,补发上月的电费发票。比如:万佛山、裙子沟、海螺殿、湖坪山南等地。

(5)在特别边远、人口稀少和用电能量小的高寒山区,由供电所所长安排,报客户服务中心批准,可实行每2~3个月抄表、收费一次。

3 公开政策,开放监督,依法规范

(1)统一公布电价与收费政策,接受群众监督。商洛供电局在各村和各个配电台区设置电价电费公布栏,将现行电价和和各户电费情况进行公布,让群众明白政策,进行监督。

(2)建立监督网络,分级进行监督。建立商洛供电局—分局—供电所三级内部监督网络,在商洛市聘请100名各级行风监督员,邀请媒体看电力,进行社会监督,实现监督工作的常态化。

(3)对供电所员工的岗位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整,加强不同岗位之间的监督。

(4)对存在的问题,按照有关的法规、制度和办法进行处理,以进一步规范配电台区的营业管理。

4 取得效果

(1)推动了专业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开展抄表、收费“两分离”后,供电所设立的生产组、营销组和服务组分工更加明确,使线路设备维护、供电服务等实现了专业化管理。

(2)优化了工作流程,提升了管理水平。实施抄收分离,供电所对辖区内台区的抄表、收费时间进行了流程再造,将岗位职责和工作量度统一调配,有效杜绝了临时用电乱收费、私拉乱接等现象,防范了电费回收风险,提高了工作执行力、工作效率和优质服务水平。供电所的抄表到户率、发票到户率、临时用电装表率全部达到100%。

课程实施水平报告 篇8

1.理论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对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在阐释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2.具体目标。

基于以上理论,实施本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

(1)积累一定量的古诗词;

(2)从音韵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从意境的角度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在理解的基础上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3)能自主探究鉴赏古诗词之美。

二、课程实施

1.准备阶段。

为了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程度,进而找到教授本课程的最佳方法,在确定教学内容之前,我首先在任教的两个班级共118名学生中,做了一份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反映出来的几点突出问题是:一、学生普遍认可古典诗词的美,却不愿去探究它美在哪里、为什么美;二、大部分学生只把诗歌当成是考试的一项内容,而不是美的承载体;三、很多学生只是被动的去接触诗歌,而没有主动探究的意识。

2.教材编写。

2008年,我参加了“古诗词教学与文学教育”这一国家级研究课题,近两年我又参与了我校校本课程《古代诗歌鉴赏津梁》一书的编辑,其间接触过大量的古典诗词以及名家的鉴赏理论,这一点为我编写本课程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个人钟爱古诗词,在十余年的教学工作中,但凡遇到优美的古诗词,总是一一分类抄写到笔记本上,本教材所选的40首诗歌都出自我个人的笔记本。在本课程实施之前,我又反复研读了于丹老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以期寻找到最佳的诗歌解读角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解读诗歌的热情。教材纲目确定之后,我又按诗歌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三个角度分类搜索相关鉴赏论文,从中甄别、筛选出最实用的鉴赏方法充实到教材中。

教材框架如下:

第一章 积累——走近诗歌

第一节 触摸诗人

第二节 把握题材

第三节 推荐诗歌20首

第二章 感知——走进诗歌

第一节 诗歌之韵律美

第二节 诗歌之意境美

第三节 诗歌之情感美

第三章 鉴赏——跳出诗歌

第一节 指定诗歌鉴赏

第二节 自选诗歌鉴赏

三、实施策略与效果

第一阶段:积累——读一读。

为了调动学生诵读诗歌的积极性,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优美的配乐诗朗诵和以整首古诗词做歌词的歌曲等,先让学生对诗歌的美有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诗歌朗诵比赛、我来唱诗词、名句默写测验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轻轻松松地记住了教材提供的40首古诗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第二阶段:感知——品一品。

这一阶段重在让学生深入细致的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教材中提供的鉴赏方法是我从网络中甄别筛选出的优秀的鉴赏理论,但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我并没有完全受限于这些鉴赏理论,而是凭着对学生的了解,摸准学生的兴奋点,选择学生喜欢的诗歌进行举例赏析,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分析诗歌的色彩美时,我选择了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一诗中“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两句,让学生想象在嫩绿色随风摇曳的柳枝旁,一匹雪白色的宝马上端坐一素衣少年的画面。赏析之后学生啧啧称赞,感叹诗人都是配色高手。这样轻而易举地就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词的意境美。

第三阶段:鉴赏——写一写。

这一阶段分为指定篇目鉴赏和自选篇目鉴赏两部分,算是对本课程实施效果的检测,以检验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发现古诗词之美,是否能够深入的品鉴古诗词。

四、课程评价

1.诵读阶段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诗歌朗诵比赛。

每人从教材提供的诗歌中选择一首进行朗诵,主要关注学生能否读出诗歌的韵律与情感,让学生互相评价,最终评定为A/B/C/D四个等级。

(2)名句默写比赛。

从教材提供的诗歌中选择20个经典名句,以试卷的形式测验,实行百分制。

2.感知阶段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关注学生能否提出个性化的诗歌解读角度,所以评价点放在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次数及质量上,也分为四个等级。

3.品鉴阶段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不论是指定篇目还是自选篇目的鉴赏,最终都要求学生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呈现,在班级内部做分享交流,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评定为A/B/C/D四个等级,将优秀作品张贴到宣传栏。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

面对升学压力,要想选择一个与高考毫无关联的课题开发课程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经过反复斟酌,我选择了这样一个虽然与常规诗歌鉴赏专题训练授课重点不同,但最终会让学生在诗歌鉴赏技能上受益的开发方向。即便如此,实施本课程期间,我始终内心惶惶,担心投入的课时太多。现在课程结束再反观整个过程,在诗歌品鉴阶段,收尾有些仓促,受课时限制,不能给学生太多交流展现的机会。另外在教材的编写上,鉴赏方法这一部分,我选用的都是别人发表的论文。其实,在这么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自己零零散散也有一些实践经验,以后应该慢慢将这些零散的认识系统地整理成篇,再补充到该教材中,这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或许会更觉得心应手。

上一篇:财务部员工自我鉴定通用下一篇:单位出具的证明材料如何才能作为证据使用 所谓单位证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