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论文(通用8篇)
例析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论文 篇1
例析新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
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类似“探究”,“科学探究”,“探究式学习”这样的关键词出现频率明显增大。不少一线老师勇于探索,改进教学方式,收到明显效果。不过,也有部分老师对此困惑,甚至担心。例如,一些中学老师问道:
“现在教学言必提探究教学,好像不探究就没有改变观念,没有新课改一样。为什么探究式教学几乎承载我们对教学改革的所有希望?”[i]
“一个早上4节课,每节课探究一个科目的问题,而且学生要花费很多的课外时间查资料,这样是不是与减负有矛盾呢?况且科学家几年才探究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难道是超人吗?”[ii]
这些问题表明了一些老师对探究式教学的困惑。在此文中,拟特别针对探究式教学的功能进行讨论。
一、例说探究式教学的功能 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国际改革浪潮中,“探究”(inquiry)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英文inquiry源于拉丁文的in或inward(在…之中)和quaerere(质询、寻找),“科学探究”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有这样的界定:“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iii]在科学教育中采用的科学探究通常叫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或者探究式教学,它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此问题拟另文讨论)。
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式教学在我国越来越走向深入,并且已产生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老师在对探究式教学的功能认识上仍容易出现两方面的偏差,其一:探究式教学承载了实现课程所有目标的重任;其二:探究式教学无非是应对教学检查的形式。前者是对探究式教学功能的神话,后者则是对探究式教学功能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此,以一实例分析探究式教学的功能。
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教材走进了第一批国家级实验区,安徽芜湖某中学的物理老师上了这样一节探究课。这节课的内容是“探究速度的变化”;有关的探究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全班分为几组,分别探究不同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其中一组探究物体在斜板上运动时速度的变化(图1)。该小组拟测量球在斜板上、下半段运动中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然后算出球在上、下段运动的平均速度,由此判断球在斜板上运动时速度是否发生变化。他们测斜板长度(即位移),然后再测球在斜板上运动时间。在他们测试时间过程中,球不时从斜板掉下,他们不时将球再放于斜板,球从哪里掉下,他们就将球再放到那里,而按停表的学生持续记录整过程的时间。最后学生用测得的位移和时间算出球在斜板上、下两半段运动的平均速度。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教学目标涉及多个方面:注重位移、时间、平均速度等物理量的理解;强调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等能力培养;激励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等。这节探究课的难点在对时间量的测试,是否有效?是否可靠?等等。显然,在这组学生的测试中,其时间测试量是不正确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做”,学生在探究能力方面的问题很难具体显现,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纸上谈兵”。正是通过这样的探究课,学生经过一个“做中学”的过程,从而彰显科学探究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的独特教育功能。
无疑,大多数人都认为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的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们的学生在这些方面则非常弱。如何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培养,仅靠传授是不行的,这就象学游泳必须下水,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难免喝水、呛水,只有通过这样的“折腾”,学习者才能学会游泳。在探究式教学中,情形有些相似,只有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折腾”,不断犯错改错,他们才能真正养成对终身发展皆有益的探究能力。
因此,探究式教学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通过探究式教学达成某些课程目标。
二、探究式教学并非 “阿拉丁神灯”
虽然探究式教学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培养功能,但是它却不是万能的“阿拉丁神灯”。在课程标准中强调了科学探究,但同时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如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教学实施中,应依照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灵活选取教学方式。
其实,在物理课程标准中不仅有对探究能力的要求,还有对知识内容等要求。在初、高中的内容标准中皆含有两部分内容:其一,科学探究;其二,科学内容。在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要求中,分别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7方面提出了要求。若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相应的科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对科学内容的要求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的。例如,在物理1和物理2共同必修模块中有这样的要求:(详细内容请见课程标准[iv])
在表一中呈现的内容标准,皆要求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相关内容,特别强调了物理的学习过程,通过探究过程培养探究能力;在表二中要求用实验的方式学习相关物理内容,特别强调了通过实验掌握某些物理概念;在表三中则侧重对相应物理内容的不同层次要求,强调了对物理内容的学习、掌握。通常,探究式教学耗时较多,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若要完成课程标准中所有要求,就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去探究。物理课程的有些目标须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达成,而有些目标则可通过其他方式达成。新课程提倡的教学实践应围绕课程的三维目标进行,无论探究式、传授式或其它教学方式,它们皆承载了不同的教育功能,都是我们的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
例析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论文 篇2
一、用“真问题”打开探究思路
示例一:“大气压强”课堂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看, 我手里是一个吸盘和一小块玻璃, 我把吸盘按在玻璃上, 吸盘就会吸附在玻璃上面了。对这一现象, 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生1:老师, 为什么吸盘能够吸在玻璃上面呢?
师:这个“吸”字用得好, 非常符合我们的生活经验……同学们还有其他的问题吗?或者可以将这个问题问得更深刻一些吗?
生2:老师, 我们将吸盘拿下的时候要用很大的力气, 这克服的是什么力呢?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好!我将吸盘按在玻璃上, 里面的空气就被挤出去了, 那么是什么力量将吸盘压在玻璃上呢?
学生陷入思考……
以上是“大气压强”的课堂教学片段, 从教学中可以看出, 探究, 首先要设立疑问, 即选择一个好的探究问题。有了疑问, 学生才会思考, 而只有学生主动去思考, 才会诱导学生去主动学习。疑问对探究教学非常重要, 教师提出疑问, 学生紧随教师深入探究, 逐渐了解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对初中生来说, 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 对于生活中发生的很多物理现象, 学生虽然不了解其发生的原因, 但却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 因势利导。通过提问, 教师的作用从灌输教学变为辅助思考, 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 让学生更具主动性, 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地被动接受知识。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学生第一次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吸盘能够吸在玻璃上”, 这一问题是经验性的, 对于探究而言还不能算是最好的问题。于是教师继续追问有没有更深刻的想法, 学生后来提出的问题中就有了相互作用力的影子, 学生的思维也指向了“力”, 这就为对大气压强的探究打开了思路。
科学探究其实不单单只是操作上的探究, 更是思维上的探究, 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探究学习重视的是学习过程, 而不光是学习结果, 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才是探究学习的重点。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对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给予肯定, 而不是将这些思维当作无益于教学的偶然因素。
例如, 在“电阻大小的决定因素”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猜想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都有哪些。可以说, 物理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灌输, 通过探究式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精神,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用“真实验”促进探究思维
示例二:“压强”课堂教学片段。
师:刚刚我们通过“压力小桌”的实验, 探究得出了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关系。大家回顾一下这个实验的关键点。
生: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师:对。但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 对于控制变量法的理解不能是机械记忆, 而应当是活学活用。现在我给大家一个矿泉水瓶、足够多的水和一块海绵, 大家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关系吗?
学生开始了思考, 并逐步提出了自己的实验思路。
在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 物理规律的得出往往都建立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 而要想让学生真正通过科学探究去得出物理结论, 关键就在于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要充分活跃起来。探究过程中的实验看起来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 但实际上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 因此学生所完成的实验从某种程度上讲并不是“真实验”, 而是“伪实验”。作者以为, “真实验”体现为学生在教材实验思想的指导下, 自己去设计实验步骤并完成实验的过程, 而其中又以实验步骤的设计为核心。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供器材, 让学生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下去设计实验, 就是“真实验”的一种体现。
值得强调的是, “真实验”有时候需要真情境这个前提, 根据以往的探究式教学经验, 良好的课堂情境能够让学生深入到课堂学习中, 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 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 教师创设了这样的实验情境:将两个试管套在一起, 在试管间隙中倒入水, 将试管倒过来时, 学生都认为试管会掉下来, 但是实际上没有, 这个现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 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 教师使用镜子为学生展现“左右颠倒”的平面镜成像特点, 让学生直观了解平面镜成像。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 (这些实验是学生难以自主完成的) , 学生的思维可以集中到需要探究的情境中来, 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教材实验思路去设计实验, 也是很好的教学策略。
在“真实验”的教学环节中, 探究的细节也需要教师认真考虑。举例来说, 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 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在镜子后面是找不到的, 怎样找这个像, 就成为这个探究过程中“真实验”的核心, 因而本实验中用玻璃代替平面镜就是最考验探究智慧的步骤。
“真实验”还意味着探究教学要注重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要做好“真实验”, 要考虑以下三点:第一, 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 教学经验显示, 同样的一个学生在面对实验时, 做或不做, 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第二, 要加强对学生实验的引导, 实验对于物理教学来说非常重要, 通过实验, 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各种物理现象, 并了解发生这些物理现象的原因。教师应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学生作为小组长, 负责引导本组学生认真做好物理实验;第三, 应充分利用身边的现有资源做好物理实验。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 拼拼凑凑做实验。”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现有资源, 自己动手, 制作实验所需材料, 做好物理实验,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真实性以及物理和生活的有效结合。
三、用“真手段”建立探究表象
示例三:“光的色散”课堂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 你们见过彩虹吗?
生:见过!
(教师用投影仪将彩虹图片投影在银幕上)
师:雨后会出现彩虹, 为什么呢?彩虹又体现了哪些物理知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的色散”。
本节教学结束时, 教师再提供物理学史的相关知识。
师:同学们知道光的色散是谁最先研究的吗?
生:不知道。
师:是著名物理学家———牛顿。
(教师用投影仪投影相关的物理学史)
多媒体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 但在很多情况下, 这些教学手段并非用在学生思维最需要的时候, 因而这些手段也就成为“伪手段”。而作者所说的“真手段”, 是指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思维最需要时出现的教学手段。譬如在上述教学细节中, 为了引入光的色散而借助了彩虹的知识, 而彩虹这一事物学生虽然熟悉, 但真正看到过彩虹的并不多, 此时正是教学手段发挥作用的时机, 所以用多媒体呈现彩虹的影像是一个适当的选择。而最后为了增加学生的思维深度, 教师引入了相关物理学史的知识, 这一知识是学生不熟悉的, 因此需要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入图片、影像等资料来呈现。
当前, 多媒体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物理知识都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 通过多媒体, 能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必须强调的是, 教学手段必须“真”, 只有“真手段”才能促进物理教学的真思维。
例如, 在“电流和电路”的教学中, 电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而电流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怎么办呢?教师可以利用Flash动画, 将电流的运动通过动画表现出来, 学生通过动画直观感知电荷运动产生电流, 电流能够点亮灯泡。这一过程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概念转换成可以看见、可以感知的过程,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讲, 正是帮助学生建立电流表象的过程。
综上所述, 在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广大一线教师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理论优势和实践优势, 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
摘要: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 要讲究“真问题”、“真实验”和“真手段”, 只有经过这“三昧真火”的锤炼, 科学探究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例析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论文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探究 教学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类似“探究”,“科学探究”,“探究式学习”这样的关键词出现频率明显增大。不少一线老师勇于探索,改进教学方式,收到明显效果。不过,也有部分老师对此困惑,甚至担心。例如,一些中学老师问道:“现在教学言必提探究教学,好像不探究就没有改变观念,没有新课改一样。为什么探究式教学几乎承载我们对教学改革的所有希望?”;“一个早上4节课,每节课探究一个科目的问题,而且学生要花费很多的课外时间查资料,这样是不是与减负有矛盾呢?况且科学家几年才探究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难道是超人吗?”
这些问题表明了一些老师对探究式教学的困惑。在此文中,拟特别针对探究式教学的功能进行讨论。
一、例说探究式教学的功能
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国际教育改革浪潮中,“探究”(inquiry)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在科学教育中采用的科学探究通常叫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或者探究式教学,它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式教学在我国越来越走向深入,并且已产生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老师在对探究式教学的功能认识上仍容易出现两方面的偏差,其一:探究式教学承载了实现课程所有目标的重任;其二:探究式教学无非是应对教学检查的形式。前者是对探究式教学功能的神话,后者则是对探究式教学功能的实践不够深入。在此,以一实例分析探究式教学的功能。
2011年11月,笔者在湖北省宜昌市枝江中学听取了这样一节探究课。这节课的内容是“探究速度的变化”,有关的探究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全班分为几组,分别探究不同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其中一组探究物体在斜板上运动时速度的变化。该小组拟测量球在斜板上、下半段运动中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然后算出球在上、下段运动的平均速度,由此判断球在斜板上运动时速度是否发生变化。他们测斜板长度(即位移),然后再测球在斜板上运动时间。在他们测试时间过程中,球不时从斜板掉下,他们不时将球再放于斜板,球从哪里掉下,他们就将球再放到那里,而按停表的学生持续记录整过程的时间。最后学生用测得的位移和时间算出球在斜板上、下两半段运动的平均速度。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教学目标涉及多个方面:注重位移、时间、平均速度等物理量的理解;强调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等能力培养;激励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等。这节探究课的难点在对时间量的测试,是否有效?是否可靠?等等。显然,在这组学生的测试中,其时间测试量是不正确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做”,学生在探究能力方面的问题很难具体显现,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纸上谈兵”。正是通过这样的探究课,学生经过一个“做中学教师”的过程,从而彰显科学探究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的独特教育功能。
无疑,大多数人都认为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的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们的学生在这些方面则非常弱。如何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培养,仅靠传授是不行的,这就像学游泳必须下水,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难免喝水、呛水,只有通过这样的“折腾”,学习者才能学会游泳。在探究式教学中,情形有些相似,只有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折腾”,不断犯错改错,他们才能真正养成对终身发展皆有益的探究能力。
因此,探究式教学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通过探究式教学达成某些课程目标。
二、探究式教学并非 “阿拉丁神灯”
虽然探究式教学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培养功能,但是它却不是万能的“阿拉丁神灯”。 在课程标准中强调了科学探究,但同时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如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教学实施中,应依照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灵活选取教学方式。
其实,在物理课程标准中不仅有对探究能力的要求,还有对知识内容等要求。在初、高中的内容标准中皆含有两部分内容:其一,科学探究;其二,科学内容。在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要求中,分别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7方面提出了要求。若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相应的科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对科学内容的要求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的。
在表一中呈现的内容标准,皆要求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相关内容,特别强调了物理的学习过程,通过探究过程培养探究能力;在表二中要求用实验的方式学习相关物理内容,特别强调了通过实验掌握某些物理概念;在表三中则侧重对相应物理内容的不同层次要求,强调了对物理内容的学习、掌握。
通常,探究式教学耗时较多,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若要完成课程标准中所有要求,就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去探究。物理课程的有些目标须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达成,而有些目标则可通过其他方式达成。新课程提倡的教学实践应围绕课程的三维目标进行,无论探究式、传授式或其他教学方式,它们皆承载了不同的教育功能,都是我们的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
例析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论文 篇4
统计学原理课属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对构建学生基本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尤为重要。然而该课程内容较多,包括了统计工作过程、综合指标体系、动态数列分析、指数分析、抽样调查推断、统计预测等多项内容。每一项内容均由完整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方法构成。知识点较多且晦涩难懂,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尤其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卖力地讲,拼命地试图将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却始终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是“教师讲得累、学生打瞌睡”。鉴于此,我们结合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非统计类专业特点,在我校四个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原理教学中逐步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把教学的主体定位到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潜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增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把教学课堂变成探究讨论场所,让传统的教学活动重新激起一个又一个的思维涟漪,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探究式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的实施环节问题选取
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定位,同时又要结合非统计专业的现有实际,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定位,选择难易适中且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内容。做到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稳步推进,慢慢形成学生的探究思维定式。
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初期阶段,应选取单一的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问题。最好是能够当堂形成结论且给学生较深的印象。随着探究问题的不断深入,结合教学大纲,问题的选取进一步深化,逐步设置有一定探究压力但系统性不强并限定探究学习难度的问题。此时可以按照不同的抽样标准实施抽样,让各抽样小组分别观察其组内的方差水平。在此基础上一旦实施整群抽样,则误差水平可能的变动趋向。也可以就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别去对应会计课程的存量指标和流量指标,以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连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等到学生逐步适应探究式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后,教师就可以布置系统的、需要学生分组分任务在较长时间内才能完成的任务。布置问题
将选取的问题布置给各个小组。小组根据问题的大小与多寡,通常5~6人为一个小组。对于较单一的问题,可以多分几个组,各组的问题不强调其唯一性,可以重复,以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完成质量。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可根据问题的数量和工作任务情况,先确定各组组长(初期组长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统一指定,但随着探究活动的逐步开展,组长应鼓励个人报名或学生推荐),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侧重和个人喜好选择小组成员。每一个小组承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但无论问题难易程度如何,都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分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不允许有学生轮空,也禁止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大包大揽(但不排除必要的协作)。迅速完成组内分工
各组领取任务后,在较短时间内由组长在本组内根据个人的特长确定组内分工(3~5分钟即可)。制定抽样方案、实施抽样、搜集整理数据、查阅资料、分析推断、撰写报告等。对于具有共性并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应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独自完成,不因分工而隔断知识体系。收集分工情况,据此串讲知识点,引导学生的工作方向
教师可收集各组分工情况的书面结果,根据分工结果分别讲授各方面、各环节涉及的知识内容。讲解应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可以打破书本固有的知识点顺序。告诉学生在各自的工作中可能涉猎的知识内容,资料查找的方向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要用到的方法。说到统计指数,涉及同度量因素,就涉及了物量指标和价值指标问题,涉及派氏、拉氏指数的选取,常用的CPI确定方法同样会牵扯到基期的选择、权数的确定。因而鼓励学生去查找相应的文献资料,并进一步思索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拉氏、派氏指数分别代表了哪一种思维定势和探究趋向?指数体系的确立基于什么考量和出发点?指数体系的确立和因素分析的实际意义在哪里?等等。这种串讲,既为学生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同时又告知了基本的分析方法。文献检索,初步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依据各自工作任务,分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的统计公报、统计年鉴、报纸杂志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持问题进行初步探究。资料文献的查阅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很可能在探究初期只是查阅了和问题直接相关的表象资料,而忽略了深层探究所需数据的收集,结果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集中讨论,相互激励,深入探究
各小组成员在收集相关资料并形成初步意见后,可及时组织大家集中讨论。每个人均可阐述自己观点,对所选用数据资料的可信度,使用方法是否得当等,听取他人意见。讨论过程中可有效实施相互的智力激励,迸发出灵感火花,为进一步发现深层次问题,探究和解决深层问题打下良好基础。课堂交流、汇报
学生在组内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各自完成分工任务。形成统一意见后,应将成果制作成PPT文档。在规定时间内由教师组织集中进行课堂交流、汇报。由各组主讲人通过PPT演示本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允许组内其他成员加以补充完善。教师讲评
根据各组汇报结果,教师要进行及时讲评。既要对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对其在方法、思路上存在的问题给予指正。指导学生及时转换思路,回归正确的探究方向。探究式教学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但由于学生认识问题和所学知识的局限性,极易形成学生“钻进去、出不来”。问题的叠加效应可能会打击学生探究热情,或导致“不可知论”。教师的及时讲评和肯定,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归探究学习正途的指南针。
二 探究式教学法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探究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活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强化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教师要充分认识探究式教学组织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力度,并不断提升自身知识运用能力
探究式教学从表面看是把探究学习的主体转化为学生,但实质上绳子的另一端是教师。教师的备课、引导、启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备课任务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应该得到加强。从问题的选取设定到最后的验收讲评,教学的主线仍然紧握在教师手中。哪些问题可以选来作为探究目标,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实施分组讨论、协作完成,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对教学方法的综合把控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充电并择机走向生产实践一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始终站在学术发展前沿。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启发
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初期,由于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一时难以适应,会因各小组组织不力,学生无从下手,不了解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而产生畏惧情绪。因而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为学生指明工作的方向并及时答疑解惑。教师可以利用常规教学课堂平台,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相应沟通平台或手机飞信、微信等方式,收集学生意见和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将学生引导到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逐步形成探究式学习的良好氛围。探究式教学仍需要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加以配合对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我们很难将之归为探究式问题。加之学生在接收一门新的课程知识时往往出现短暂的不适应。因而教师仍要利用讲堂这一平台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着力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多列举实例,多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和欲望。进而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教学的自然过渡。探究式教学课后占用时间较多,容易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
教师要合理安排探究式教学内容。挑选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内容作为选题,并适度调整教材体系中的相关章节。做到教学有重点、探究有实效。把一些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交给学生自我消化,或由教师使用传统方式串讲带过,把核心知识且具有探究的条件和意义的章节认真组织学生探究学习。避免全面开花、拘于形式,结果造成学生到最后劳神费力、难有所获。
例析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论文 篇5
摘 要:目的 通过对31名采用骨科学与PACS系统联合教学的实习生与32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的教学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将PACS系统应用于骨科学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效果。方法 将我校10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 63 例随机分为PACS系统应用组(31 例)和对照组(32 例),在同等条件下对外科学骨科见习教学分别采用PACS系统应用于骨科学和传统教学法,而后对两组学生骨科见习出科考试 SP 考试、骨科异常体征考核、病案分析与书写,以及期末卷面考试中骨科学试题正答分进行比较,同时对两组学生进行教学反馈问卷调查。结果 两组学生的骨科见习出科考试SP考试、病案书写与分析成绩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骨科异常体征考核、期末腹部检查试题正答分方面,应用PACS系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问卷调查显示,在“提高学习兴趣及投入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3 项评分上,应用PACS系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PACS系统组教学法应用于骨科教学及见习教学中能够发挥其优势,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改革; PACS系统; 骨科学;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b)-00
骨科学,又称为矫形外科学,与生物力学、放射学和解剖学等学科专业知识息息相关。由于骨科学具有非常强的专业属性,并且理论内容繁杂,学时少,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和记忆,在外科教学中经常是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时都会遇到的难点问题。此外,和其他内容相比,骨科更注重形象性,因此,在骨科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地利用影像学资料,对于讲解骨科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相关病例会起到重要作用。现在常用的PACS系统,又称为图像存储传输系统,PACS系统是一种可以对医学中的影像资料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图像管理及教学[1-2]。现代影像学知识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医学影像学科教学及实践体系的改革,PACS的介入不仅有利于收集完善的电子教学图片,巩固所学知识,还将在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PACS的介入不仅有利于教师收集完善的电子教学图片,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带来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我院于2010年开始引入PACS,此系统在我院骨科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骨科从2012年4月开始,实验性的对部分实习生采用骨科学与影像学联合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实习生对于骨科疾病的临床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其总结如下。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随机对照试验,以五年制进入骨外科临床实习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整群抽样,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组。
1.2 研究对象
本研究纳入我校 2010 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63例,按性别分层随机分为应用PACS系统组(31例,按照小班实践课需求分编为1~3组)和传统教学组(32例,分编为4~6组)。
1.3 研究方法
1.3.1 教材及课程设置
两组学生均采用全国高等医学院规划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八版,陈孝平,汪建平主编)及《外科学临床实习指南(案例版)》(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白玉江主编),使用相同的教学大纲和实习指导。总教学时数均为36学时。课堂授课教师、教学进度、教学设备一致、考试形式均一致。
应用PACS系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 CBL 或传统教学方法教授骨科学章节。首先,两组学生同时接受骨科学相关教学内容(理论教学讲授 8 学时),再由各小组(每组10 ~ 11 人)教师示教骨科病人查体手法、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石膏固定等骨科操作教学(4学时)。
其后两组采用不同教学模式:
应用PACS系统组:授课中同时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3],在讲完影像学资料的分类和适应证后,讲授骨科学的概念理论,之后利用影像电子资料向学生解释骨科疾病的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打断老师,提出不懂的问题,授课老师应当从不同角度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加深对骨科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可以参加手术实践,因此可以在手术过程中与所学习过的影像资料进行比较,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对于骨科类疾病的学习,加深记忆的同时,也增强了临床的实践经验,提升学习的效率。
对照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学习课件资料分析骨折的异常体征案例,教师负责讲授骨折异常体征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4学时)在床旁教学实习环节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讲授和督导下完成实践内容。分组情况与应用PACS系统组应保持一致,此外,还需要对患者采集病史以及体检,最后需要教师总结点评(4学时)。课程结束之后,学生需要提交病历报告,由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师进行批阅。
1.3.2 评价方法
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教学反馈调查问卷包括 5个条目,采用 Lisert 5 级评价方式打分(5:非常同意;4:同意;3:中性;2:不同意;1:非常不同意)。同时以访谈形式了解 6 名带习教师备课投入情况。
外科学出科考试成绩采用 100 分制:客观试题 70 题(70 分),为 A1/A2/B 型单选题,主观试题 3 题(简答题,30 分)。
1.4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12.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X±SD 表示,采用两组比较的独立样本 t 检验(t检验之前对两组资料进行One-sample KolmogorovSmirnov test,两组资料均服从正态分布;并经 Levene’s test for equality of variances 检验两组方差具有齐性)。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 α=0.05 为检验水准。
结果
2.1 两组学生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在男女性别构成比、基础课成绩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表1 两组学生一般情况比较(X±SD)
组别 例数 性别男/女,例)解剖学 生理学 病理学 免疫学 病理生理学
PACS系统组
对照组 31
18/13
20/12 76.32±1.23
76.26±2.01 80.24±4.62
81.02±5.02 76.54±6.95
74.23±7.06 78.91±5.38
77.85±6.03 77.87±4.35
79.05±3.96
t 值/χ2值
P值 0.014
0.895 0.626
0.541 0.146
0.786 0.593
0.613 0.701
0.482 0.621
0.529
2.2 两组学生成绩比较
两个实验组的学生,在骨科学查体技巧成绩、SP 考试内容以及书写病案成绩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应用PACS系统组的成绩比对照组相对较高,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6);应用PACS系统组在骨折检查试题正答分、骨科异常体征考察比对照组更高(P<0.05)(表 2)。
表2 两组学生成绩比较(X±SD)
组别 例数 基础理论(24分)影像学分析(18分)基本操作(22分)病例诊断(16分)治疗分析(20分)
PACS组
对照组 31
20.06±1.24
19.27±1.54 16.64±0.21
13.20±0.18 19.04±0.63
18.41±1.05 14.11±1.32
11.27±1.06 17.87±0.35
14.05±0.96
t 值/χ2值
P值 0.116
0.792 2.128?~
0.041 0.748
0.426 2.091?~
0.037 2.483?~
0.029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教学问卷调查
共回收问卷 63 份,回收率 100%。在教学反馈的综合评价上,应用PACS系统组较传统教学方法评分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在“提高学习兴趣及投入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1项上,应用PACS系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3)。
出科考核:纸质卷面考试试题正确答分比较,应用PACS系统组较传统教学方法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3 两组学生教学问卷调查项目评分比较(X±SD)
组别 例数 提高学习兴趣额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综合评价
PACS系统组
对照组 31
4.07±0.68?~
3.70±0.74 4.05±0.62?~
3.73±0.72 3.54±0.95
3.23±0.06 3.91±0.38?~
3.35±0.43 4.27±0.75
3.05±0.96
t 值/χ2值
P值 2.126
0.041 2.142
0.046 1.135
0.413 2.126
0.048 1.762
0.069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教师投入时间
我们采用访谈形式了解 6 位带习教师的教学投入时间,除外应用PACS系统组图像整理编撰及3 位教师课前培训时间,应用PACS系统组教师骨科见习教学个人备课投入时间多于对照组(PACS系统组6.45±±0.5 h,对照组4.23±0.18 h,t=3.19,P=0.002)。讨论
在医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临床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在学习过程中将概念性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必要手段,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的门槛。对于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的重要训练方法。因此,提高临床实践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学习意义重大。
骨科学是外科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外科医学中的教学难点。由于骨科学中的病例类型非常繁杂,诊治手法较为复杂,在诊断治疗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相关的学科,因此成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骨科学习中,影像资料对骨科类病例的学习和诊治非常重要。利用影像资料,人们可以对骨科学进行更为详细的分类,医生也可以根据每种病症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技术的提高,骨科医生能更加仔细认真地对疾病进行诊治。由此看来,影像资料对于在骨科疾病的治疗中,将指导医生的治疗方式,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析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论文 篇6
单县一中 高一地理备课组
2014年1月5号
“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是这次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那么在日常地理教学中,如何改革地理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呢?作为我市高中地理新课程试点学校的实验教师,笔者结合地理学科特色和我校教学实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应用与探索,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更新观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转变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角,学生则处于“你讲我听、你写我记、你问我答”的尴尬境地,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考试的奴隶”,学生厌学现象比较普遍。而高中地理新课程要求地理教师为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充分的学习情境和案例,倡导学生探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不能再把自己仅仅定位于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倡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建立民主平等、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
高中地理新教材几乎每节课都设计有“读图思考”、“活动”、“阅读”、“案例”等栏目,章末还设计有1个课时的“问题研究”,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学习情境和案例。因此我们就要努力做到“权力下放”:“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二、集体备课,精心编制学案文本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认识上存在的困惑,单靠一个老师的力量,往往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有关专家还总结出了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的七大益处:心理支持、产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我校以备课组为单位,每位地理教师承担不同章节的备课任务,首先要求主备教师提前通览教材——独立备课——设计教师教案和学生学案;其次进行备课组内交流,主备教师先在组内执教说课,其他教师作为从备人进行评议;最后主备教师对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优化和组合、修改和完善,重新编写出教师教案和学生学案,并印刷出来作为全组集体智慧的结晶,统一使用。进行集体备课,实现了智慧共享,避免或减少弯路与内耗,很好地地推进了我校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和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利用学案导学,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及时理解消化、巩固提高所学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划分小组,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1、科学编排小组、给予学生均等的成功机会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顺利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前提。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地理学习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各小组力求由性别、成绩、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构成,既达到平衡又便于公平竞争。为了实现小组学习目标,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并对小组成员做出明确的职责分工,要求每个成员对小组成绩都有所贡献。如在调查社区垃圾问题时,有的组员要到垃圾回收部门了解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好处和难度,有的组员要向当地居民了解垃圾堆放情况及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有的组员要查阅有关垃圾处理的文献资料„„在分头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小组成员一起分析和处理有关信息,在小组研讨推导结论的过程中,强调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得出小组研究结论。
2、有效调控、诱思点拨,促进合作探究活动的深入
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教师把问题放手给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但是放手并不等同于放任不管,必要的监督和指导是必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加强巡视,倾听学生的发言,有时也要有针对性的参加个别小组的讨论探究活动,有效地发挥教师的调控作用,防止学生活动偏离主题。
为了防止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停留在表面的轰轰烈烈上,促进探究活动的深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效益,我们作为老师还要充分发挥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当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程序和方法还不够熟悉时,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说明,如探究活动的大致过程或适当的提示或提供相关的资料,以免学生因难度大而放弃努力;当学生不能把探究活动与所学知识密切联系时,我们可以向学生 提出一些反思性的问题,如“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是怎么得出这一结论的?”“这能说明什么?”“你怎么知道这样可以?”“还有没有别的想法或可能性?”“这与我们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
3、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为了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印证理论,除完成课内探究活动外,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如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使开展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例如,为了帮助高一新生尽快熟悉新环境,了解新同学,高一新生开学第一周的第一节课,我们就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课题,即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校园平面示意图。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们积极参与,不但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合作,在实践中学生们动手、动脑,还弥补了以往学习上“纸上谈兵”的不足。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次活动中,有的学生还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如有的学生在教室与学校一些主要服务区之间,标注了行程的大约时间,以便同学合理利用课间的活动时间;更有的学生将校园内一些不起眼的小小障碍做了特殊说明,以提醒大家日常经过时注意。又如,在学完必修一第一章后,我们指导学生在秋分日这一天,应用立杆测影长法,在学校操场上测算我县的地理纬度和经度;在学完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区位选择的有关理论后,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区位知识,将学校闲置的楼顶,设计成一个个适宜的小小农艺园等等。
四、积极评价,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例析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论文 篇7
1 提高学生对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的重视度
本校所开设的《功能高分子材料》是一门专业选修课,其开课时间为大三下学期。目前高校专业选修课都面临着学生不够重视,学习兴趣不高,且开设时间与学生考研时间复习时间存在一定冲突等问题。因此,笔者首先谈谈如何提高学生对该课程重视度的问题。任何一门课程,只要学生对其足够重视度,愿意花心思去学就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而要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即是要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动机。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功能高分子的价值,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功能高分子的期望,选用合适的学习策略获取和功能高分子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领悟学习功能高分子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提高学习功能高分子的内部动机,让学生在功能高分子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感受到这门课程所学知识内容在以后的学习、未来职业以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让学生意识到功能高分子正以其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用途形成一个新领域,预计在未来化工产品上将占领极为重要的地位,且该课程所学内容与高分子材料专业考研复试内容密切相关等。让本专业学生充分认识到学好该门课即是为找工作和考研做准备。
2 精选讲授内容并注重课程衔接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材涉及内容丰富,包括化学化工、生物、光电、医用等方面,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并非要将其全部内容面面俱到地灌输给学生,如全部讲授,学生会感到内容纷繁复杂,重点难易把握,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另外,如要全部讲授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也不允许。对于非高分子专业的学生而言,《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以介绍功能高分子材料种类用途为主,旨在扩大学生知识面,其中具体功能原理以及分子设计相关知识可以简单描述;对于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则要在了解的基础上,以功能高分子设计为主,即重点介绍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思想和方法以及制备途径。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思想是结合高分子物理以及高分子化学所学知识为基础的。在讲授影响功能高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时必然离不开高分子物理的相关知识,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对相关高分子物理内容进行回顾[3]。例如,在讲授功能高分子膜的结构与性能相关内容时,就必须对膜材料的化学组成结构层次、高分子链段结构层次、高分子立体构象结构层次、以及高分子聚集态结构和超分子结构层次进行分析,而这些内容均是以高分子物理的理论作为基础,所以相对应的高分子物理知识点就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回顾。又如在讲授高分子液晶的性能分析内容时,会涉及到主链型高分子液晶、侧链型高分子液晶,这些内容也都与高分子物理里面,关于主链结构和侧链结构对高分子材料性能影响的内容相关。另一方面,在讲授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时,同样要涉及很多高分子化学的研究内容,例如在讲述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策略时,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讲关于功能型小分子材料的高分子化的问题,而这些内容都涉及高分子化学里面有关聚合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这些都需要老师在讲授时引导学生,将以前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以便更好的学习功能高分子材料这门课程。
3 讲述内容注意联系科技前沿
以生活中或新闻报道中的最新科技前沿为例子,引出要介绍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学生对高科技以及新鲜事物都具有浓厚的兴趣,这样引入教学内容既能让学生意识到功能高分子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科研成果,提高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例如由现今全球都非常关注的新能源问题,引出光电高分子材料,介绍这些功能材料的设计思路和原理,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去理解所学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知识。同时还可以提一些目前科研界正在研究的关于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最新课题,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一些关于完善和提高材料性能的想法。不论学生所提想法对错,这样一种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都会让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也会明显提高。
4 以多媒体为主并结合适量的板书
功能高分子材料这门课程所涉及内容较多,以“赵文元”编著的《功能高分子材料》这本教材为例,里面包含的章节就有11章之多,而本门课程学时安排一般只有32个学时。要在相对较短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就必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的优势,以多媒体为主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多媒体可以使一些相对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可视化,如教学过程中的模拟演示动画,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直观的接受所学内容,而且还会增强其学习主动性。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多媒体教学同样也会有由于内容信息量过大,显示过快而带来的问题,学生由于过多关注一些图像动画信息,而压缩了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思考理解的时间,抓不住知识点,最后很有可能仅仅只看了个“热闹”,没有理解记住核心知识点。久而久之,学生会因对难点知识的消化不到位而逐渐降低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对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一定的强化板书教学,例如,基本原理涉及的公式推导,均可当堂用板书写出引起学生注意,加强理解记忆。
5 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老师讲授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有其独到的优势。其最大特点是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5,6,7]。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相对分散,学生学起来难免有倦怠情绪。在教学中把某些章节引入案例教学,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锻炼其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例如在讲解导电高分子时,可由“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研究发现导电聚乙炔的故事”为案例,提出“高分子是如何有绝缘体变成导电体的问题”。让学生去收集及资料,并组织课堂分组讨论,等学生讨论完成后,老师再对各组结论进行评价,进而向学生讲解其中原理,提炼出知识点。这样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学生能更加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但案例教学也有其缺点,就是会花费大量教学时间,因此,只能选取部分合适内容进行案例教学。
6 利用新兴多媒体网络资源辅助教学
功能高分子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经常有新的研究成果诞生。教师应根据情况时时补充热门的科研成果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了解最新知识[4]。而课堂教学时间限制其在课堂上讲授,那么教师就要利用当前比较新兴的课下教学形式,如慕课、微课等方式将这些内容做成教学资料挂在学校网站上,让学生下载自学。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网上搜索相关最新科研成果,作为老师制作慕课微课的素材,并将其计入成绩考核加分项,提高学生积极性。这样既能让学生对功能高分子材料有更新的认识,又能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7 改革考核体系调动学生积极性
对学生的成绩考核以平时成绩为主,期末考试为辅,平时成绩占60%,考试成绩占40%。同时考试可以进行开卷,题型以简答、辨析题为主,让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知识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答题。平时成绩由出勤率、课后作业、和课堂试讲组成,课堂试讲是指在课程尾期会要求每一位学生做一个简短的PPT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新的有关功能高分子的知识(每人限时5分钟),通过这种方式考核,同学们会更加注意课堂互动,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被动学习,如此一来,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
8 结语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为了培养该领域的创新人才,《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本文虽然对这门课程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创新,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文元,王亦军.功能高分子材料.2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20-45.
[2]苗蔚,程文喜.《功能高分子》教学实践与体会[J].广州化工,2011,39(18):172-173.
[3]于清波.《功能高分子》教学体会[J].化学工程与设备,2008(3):146-147.
[4]周立,孙荣欣.《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21):151.
[5]孙巧珍.案例教学法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J].广州化工,2015,43(10):188-189.
[6]黄乐平,赵瑾朝,王罗新.功能高分子材料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广州化工,2015,43(2):197-198.
例析生物高考中的探究性实验设计 篇8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 实验设计 常见题型 基本原则
探究性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全日制普遍高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的课程目标的第3条指出:学生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关实验的设计、过程分析和结果预测等内容的考试题几乎是每年的必考题。
1.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常见题型
1.1根据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步骤。
[例]请根据下述条件设计一个实验,鉴别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写出实验步骤并分析结果。
一瓶10%的蔗糖溶液、一瓶30%的蔗糖溶液、250ml烧杯一只、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一只、刻度玻璃管1支、细线1根、支架1个。
(1)实验步骤:
(2)结果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是当今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根据细胞渗透吸水(及失水)原理,就能设计科学正确方案,将两种浓度不同的溶液鉴别出来。
答案:实验步骤:(1)将一瓶中的溶液倒入烧杯中。(2)将另一瓶中的溶液装满透析袋,刻度玻璃管插入袋内溶液中,用线将袋口和玻璃管扎紧。(3)将插有刻度玻璃管的透析袋放入有溶液的烧杯中,垂直固定于支架上,记录玻璃管液面刻度。(4)一段时间后,观察玻璃管液面刻度,确定液面是升还是降。结果分析:如液面升高,则透析袋中的溶液是30%的蔗糖溶液,烧杯中的溶液为10%的蔗糖溶液;反之,可推测透析袋中是10%的蔗糖溶液,烧杯中的溶液为30%的蔗糖溶液。
1.2根据实验原理,完善实验过程。
[例]为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三位同学进行了实验设计,下列是实验的基本思路。请分别指出三个实验思路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为什么?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思路。
(1)实验一: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苗,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容器培养。对照组容器内只盛有蒸馏水,实验组盛有用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并对溶液通气,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2)实验二: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苗,栽培在盛有砂性土壤的容器中(砂性土壤肥力均匀,容器符合实验要求),对照组浇以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3)实验三: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苗,栽培在盛有砂性土壤的容器中(砂性土壤肥力均匀,容器符合实验要求),对照组浇以含有植物必需的各种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实验组浇以不含镁离子的完全营养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4)下面由你进行实验设计,请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解析]本题通过实验分析及实验设计,体现出课程新标准中“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着重考查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在题目给出的3个实验设计中:(1)因为蒸馏水和镁盐溶液均缺乏植物必需矿质元素,所以两组植物生长均不正常。(2)和(3)因为两组容器内的砂性土壤中都可能含有镁离子,实验设计都存在缺陷。
答案:(1)不能。因为蒸馏水和镁盐溶液均缺乏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而使两组植物生长均不正常。(2)不能。因为两组容器内的砂性土壤中都可能含有镁离子。(3)不能。因为两组容器内的砂性土壤中都可能含有镁离子。(4)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苗,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容器,对照组盛有含有植物必需的各种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实验组盛有不含镁离子的完全营养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并对溶液通气,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1.3根据实验原理,分析实验结果。
[例]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如下:
(1)在1~5号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2ml。
(2)加完淀粉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00ml,使各试管中反应液pH依次在5.00、6.20、6.80、7.40、8.00。
(3)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唾液1ml,然后进行37℃恒温水浴。
(4)反应过程中,每隔1min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一滴碘液显色,待呈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
(5)结果如下:
请回答:
A.实验过程中为何要选择37℃恒温?
B.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什么?
C.如果反应速度过快,那么应当对唾液做如何调整?
D.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解析]本题要求对“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现象、原理、结论等作出分析,考查酶的作用、酶的特性和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等实验原理和方法。学生需要知道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淀粉液只有在淀粉酶的催化下才能被分解,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但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受到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在温度为37℃,pH=7的环境中,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的催化能力降低,同样唾液淀粉酶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都不能发挥催化能力。酶具有高效性,其催化能力除与这一特性有关外,还与酶的数量有关系,酶的量大,催化能力就大,酶的量少,催化能力就小。另外,酶还与专一性,唾液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为麦芽糖,不能再水解麦芽糖为葡萄糖。
答案:A.在该实验中,只有在恒温的条件下,才能排除温度因素对结果的干扰。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B.淀粉已完全水解为麦芽糖。C.提高淀粉的稀释倍数。D.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是6.8,高于或低于此pH时酶活性逐渐降低。
2.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1科学性原则
科学研究活动是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实验设计时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否则所做的实验和所得到的结果都失去了依托。所以实验选题、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处理都要符合科学的概念,不能凭空设想。
2.2可行性原则
探究性实验的选题要具有可操作性。首先探究的课题范围要小,实验过程不宜十分复杂。其次要能选择一个适当的突破口,小中见大,小而不浅。这样才符合中学生特定的年龄结构、知识特点和能力特点的要求。再次是实验选题要符合实际情况:如设备条件是否满足;材料有无来源;学生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总之,选题要做到因时、因人、因地制宜。
2.3严谨性原则
要使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完整、无漏洞,必须注意严谨性。这一原则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尤为重要。如在某些探究性实验中要设计对照实验,这样便于实验前后进行对比或组间对比,以便得出明确的结论。常用的对照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以任何处理因素。②条件对照:虽然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③自身对照:对照和实验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④相互对照:不单设对照组,而是几个试验组相互对照。此外,在实验中要注意“变量”的控制,一般只确认一个变量(也称实验因子),而其他实验条件保持前后一致。例如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这里的温度条件即为变量,其余的如pH、物质的量等实验条件必须保持高度一致。
2.4可重复性原则
重复、随机和对照是保证实验结果正确性的三大原则。实验设计中必须注意实验的可重复性,只有足够的实验次数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例析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论文】推荐阅读:
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论文10-10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分析的论文09-14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09-20
试析仪器仪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09-1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论文09-25
浅析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论文06-14
针对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论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