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系统与附件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2024-10-14

飞机系统与附件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精选4篇)

飞机系统与附件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1

飞机机电维修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民用航空飞机机体、飞机动力装置和飞机电气系统维护生产第一线高技能人才。《飞机系统与附件》课程是飞机机电维修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根据民航飞机系统维护第一线工作岗位实际需求以及目前国内机型的配比情况,该课程选择波音737C L飞机为教学载体,内容涉及七个主要的飞机系统,由理论教学、校内实训两个环节所组成。该课程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波音737C L的飞机主要系统与附件结构及工作原理,具备维护波音737C L及其他相近机型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科学、诚信、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安全、质量、效率及环保意识。

1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飞机系统与附件》课程是一门极具民航机务特色的课程,从历年来的教学实施过程来看,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收获很大,该课程很有针对性,为日后的工作和获取机务维修执照、机型执照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也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1知识综合性强。本课程设置在三年级的第二学期,要求学生已经学过专业英语、飞行技术基础、飞机构造、燃气涡轮发动机基础等课程。由于学生对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导致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觉得阻力重重。

1.2内容广。本课程所涵盖波音737C L飞机的七大系统,所涉及的知识点非常之多。如何有效地将知识点整理和归类,使其更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是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3随着现代民航业的高速发展,大量新机型的涌现,单一机型的学习已很难满足行业的需求。

1.4由于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目前所开发的具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有限,无法完全做到理论教学和实操训练的一一对应。

1.5考核机制单一化、考核内容比较简单、考核方式仅是教师简单打分,缺乏具体细致的考核标准。学生只知道分数,却无法知道自己究竟是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2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飞机系统与附件》课程教学实施过程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意见:

2.1创建教学情境。本课程的教师团队成员到飞机维修企业进行调研和实习,与行业团队成员一起对飞机维修职业岗位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由于生产工作任务毕竟不同于教学环节,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过程,所以课程设计团队选取紧扣教学目标的工作情境并结合行业标准创建教学情境。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考虑能力培养的过程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每个学习情景下都有若干个子情境,而每个子情境下又有若干个任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2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工学交替,任务引领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系统、全面地介绍波音737C L飞机系统的理论知识;现场教学,加深学生对系统附件的结构、位置及工作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实践教学,掌握飞机维护技能及培养分析问题、排故能力。通过完成任务的需求来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

2.3型差异教学。为了使教学反映当代最新的民用航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介绍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涵盖了波音737N G、波音787,空客330,380等最新民航机型的专业知识。将各类机型的知识点提取出来,加以整合。通过机型差异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适应生产单位对不同机型飞机维护知识的需求,也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维护不同机型飞机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4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本课程紧密联系工程应用,为了弥补目前实训条件的限制,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大量多媒体课件。本课程的教师团队开发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相比于实际航材的演示,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演示系统内部的变化、演示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相互动作、模拟实际工作中的排故过程。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好的演示效果。

2.5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模式。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分数为标准,以卷面成绩为依据,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考核环节理论与实践分离,偏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此,课程考核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改善考核评价分值比例。本课程考核形式包括以下几方面:书面考核40%(7次测验+期末考试)、实际操作考核4 0 %(实做+口礴和平时表现2 0 0/a(学习态度+团队合作情况+机务作风),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包括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3教学案例

下面是实际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个情境“利用加油系统对飞机油箱进行加注”。该情境由浅到深可以分解为四个任务:①利用压力加油系统加油;②压力加油系统失效,如何完成做?(利用重力加油系统完成);③分析压力加油系统失败的原因;④如何将故障排除。这一系列任务的完成需要用到加油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勤务、故障分析、手册查找、附件拆装操作等知识。

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将学生们分成几组,分别承担生产计划员、技术机械员、工程师、检验员、工段长等职责,模拟维修厂实际工作过程。由生产科下发工卡,技术科提供维护手册和技术支持,通过讨论将任务分解,由工段长及组员协作完成。老师充当经理的角色对工作任务做出评价。老师再作为培训讲师讲解完成任务所必要的知识和完成任务正确的实施方法。在完成任务后,将知识点纵向展开,针对性的介绍波音737N G系列飞机燃油系统的发展,并与空客330飞机的燃油系统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对知识点的扩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任务实施,有效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使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产生一种学习的欲望;不断细化的考核标准,也促使着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教学互动。

4结束语

《飞机系统与附件》是一门岗位针对性极强的课程,依据行业标准进行课程改革,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将行业标准与任务导向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使学习面向实际的机务维修的工作。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上述的教改措施,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各学科及本课程的知识点,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都比以往学生有较大提高,从而更易使其形成正确的职业素质。但是如何使得学生真正能够“零距离”接近目标岗位,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将教学情境细化,开发更多的具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校企结合,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训基地。

飞机系统与附件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2

1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飞机系统与附件》课程是一门极具民航机务特色的课程, 从历年来的教学实施过程来看,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收获很大, 该课程很有针对性, 为日后的工作和获取机务维修执照、机型执照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也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1知识综合性强。本课程设置在三年级的第二学期, 要求学生已经学过专业英语、飞行技术基础、飞机构造、燃气涡轮发动机基础等课程。由于学生对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 导致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觉得阻力重重。

1.2内容广。本课程所涵盖波音737C L飞机的七大系统, 所涉及的知识点非常之多。如何有效地将知识点整理和归类, 使其更具有系统性、连贯性, 是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3随着现代民航业的高速发展, 大量新机型的涌现, 单一机型的学习已很难满足行业的需求。

1.4由于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 目前所开发的具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有限, 无法完全做到理论教学和实操训练的一一对应。

1.5考核机制单一化、考核内容比较简单、考核方式仅是教师简单打分, 缺乏具体细致的考核标准。学生只知道分数, 却无法知道自己究竟是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2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飞机系统与附件》课程教学实施过程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几点意见:

2.1创建教学情境。本课程的教师团队成员到飞机维修企业进行调研和实习, 与行业团队成员一起对飞机维修职业岗位进行分析, 了解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由于生产工作任务毕竟不同于教学环节, 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过程, 所以课程设计团队选取紧扣教学目标的工作情境并结合行业标准创建教学情境。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 考虑能力培养的过程性, 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综合, 每个学习情景下都有若干个子情境, 而每个子情境下又有若干个任务,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2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工学交替, 任务引领教学,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系统、全面地介绍波音737C L飞机系统的理论知识;现场教学, 加深学生对系统附件的结构、位置及工作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实践教学, 掌握飞机维护技能及培养分析问题、排故能力。通过完成任务的需求来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

2.3型差异教学。为了使教学反映当代最新的民用航空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介绍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涵盖了波音737N G、波音787, 空客330、380等最新民航机型的专业知识。将各类机型的知识点提取出来, 加以整合。通过机型差异学习,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适应生产单位对不同机型飞机维护知识的需求, 也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维护不同机型飞机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4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本课程紧密联系工程应用, 为了弥补目前实训条件的限制,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大量多媒体课件。本课程的教师团队开发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相比于实际航材的演示, 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演示系统内部的变化、演示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相互动作、模拟实际工作中的排故过程。不但降低了成本, 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好的演示效果。

2.5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模式。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分数为标准, 以卷面成绩为依据, 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考核环节理论与实践分离, 偏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此, 课程考核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改善考核评价分值比例。本课程考核形式包括以下几方面:书面考核40% (7次测验+期末考试) 、实际操作考核40% (实做+口试) 和平时表现20% (学习态度+团队合作情况+机务作风) , 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察,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 包括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3教学案例

下面是实际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个情境“利用加油系统对飞机油箱进行加注”。该情境由浅到深可以分解为四个任务: (1) 利用压力加油系统加油; (2) 压力加油系统失效, 如何完成做? (利用重力加油系统完成) ; (3) 分析压力加油系统失败的原因; (4) 如何将故障排除。这一系列任务的完成需要用到加油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勤务、故障分析、手册查找、附件拆装操作等知识。

如图1所示, 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 将学生们分成几组, 分别承担生产计划员、技术机械员、工程师、检验员、工段长等职责, 模拟维修厂实际工作过程。由生产科下发工卡, 技术科提供维护手册和技术支持, 通过讨论将任务分解, 由工段长及组员协作完成。老师充当经理的角色对工作任务做出评价。老师再作为培训讲师讲解完成任务所必要的知识和完成任务正确的实施方法。在完成任务后, 将知识点纵向展开, 针对性的介绍波音737N G系列飞机燃油系统的发展, 并与空客330飞机的燃油系统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对知识点的扩展,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任务实施, 有效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使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 产生一种学习的欲望;不断细化的考核标准, 也促使着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教学互动。

4结束语

《飞机系统与附件》是一门岗位针对性极强的课程, 依据行业标准进行课程改革, 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将行业标准与任务导向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使学习面向实际的机务维修的工作。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通过上述的教改措施, 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各学科及本课程的知识点, 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 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都比以往学生有较大提高, 从而更易使其形成正确的职业素质。但是如何使得学生真正能够“零距离”接近目标岗位, 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将教学情境细化, 开发更多的具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 校企结合, 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吴万敏, 姚琳莉.论行业高职院校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必要性[J].高教探索, 2010 (6) .

[2]姜大源.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新课程研究, 2012 (11) .

[3]欧阳莉.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改革[J].职教论坛, 2012 (11) .

飞机系统与附件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 知识体系 多媒体教学 CBT教学 理实一体

引言

航空机电设备维修(机务)专业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主要培养具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对口的就业去向为民航飞机的一线维修工作岗位。《飞机结构与系统》课程是机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与实际工作有重大影响。本课程是一门从基础理论过渡到实际应用的学科,与维修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维修理论、维修方法都来源于该课程,是今后考取维修执照所需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涵盖内容较多,包括飞机各主要系统。要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掌握飞机各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常见故障和排故勤务方法,并有一定实际动手能力,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出较高的要求[1]。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本课程教学问题的探讨与改进具有重要的实际教学意义。

1.课程面临的问题

《飞机结构与系统》作为我院学生必修课程,既有高职课程共有的问题,又因其是理论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有自身特有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在六年该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1.1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

介绍民航飞机各系统的教材常用的主要有宋静波老师主编的《飞机构造基础》、任仁良老师主编的《涡轮发动机飞机结构与系统》、杨华保老师主编的《飞机原理与构造》、王志刚老师主编的《飞机构造》等。其中《飞机原理与构造》侧重于力学方面的分析,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要求。《飞机构造》以歼七为主要案例进行介绍,不符合专业要求。《涡轮发动机飞机结构与系统》主要是为机务基础执照考试服务的,内容介绍较为基础,往往没有原理性的介绍。我院选择的教材是宋静波老师主编的《飞机构造基础》,该书主要以B737作为介绍对象,对飞机系统介绍比较详细,对各部件原理阐述比较深入。但该教材有其不足之处,同时是其他基本教材缺乏的。其一是教材中先进技术介绍得较少,内容主要局限于经典技术与理论[2]。而今许多新技术、新材料已广泛应用在民用飞机新机型上,侧重过多陈旧或已淘汰的技术导致学生花费大量时间,但对工作并无帮助。其二是教材大量篇幅介绍原理性概念,缺乏各种原理的实际应用。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目标是一线工作岗位,职业技能不仅包括系统部件的原理功用,更重要的是实际维修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其三是教材内容体系安排不够合理,各章节独立介绍,没有有机联系,学习时没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1.2教学方法过于单调

该课程现有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授课方式,随着多媒体的引入,授课时可大量引用相关图片、视频资料,辅以板书与文字,使知识点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采用该方式有一定的坏处,首先是多媒体资料的播放占用较多课堂时间,无形中使授课进度加快,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记住大量内容。其次是多媒体资料中涉及众多专业知识点和专业英语,学生难以迅速理解其内容,导致效率下降。不少高职学生不会在课后花大量时间在复习和总结上,容易跟不上课程进度,产生消极心态。

1.3理论与实践脱节

该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根本,也是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依仗。学院虽然针对该专业学生有一定的实训项目,但限于实训场地和教师,实训仅涵盖该课程少部分内容,且因为是大班授课,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实际操作,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实训时间的安排并没有与理论授课进度相一致,实训缺失反过来影响理论教学质量。

2.课程改进方向

2.1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整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进行内容评价,针对课程提出一定的教学目标,确定最佳逻辑顺序、主次详略及难易顺序[3]。如起落架、飞行操纵等系统以功能要求→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控制显示→使用注意→维修勤务这样的逻辑顺序进行讲授,会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进行内容优化,根据核心知识点,提出任务,围绕该知识点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如可设定一个任务:如果飞机着陆时发生硬着陆,应该怎么处理?通过该任务可以详细讲解起落架收放系统的各部件结构及原理,对收放有什么影响,并且可以讲授起落架收放系统的维护和收放测试等内容。增加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案例讲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增加交叉课程相关内容,本课程与众多课程有所交叉,如飞行原理、专业英语等,涉及的内容可作为课余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

2.2改进授课手段

除了利用板书和多媒体资源进行授课外,结合我院软硬件设施,可以利用以下方式进行讲授。视频与实物参观相结合方法。在课堂上采用视频教学是理论教授的有益补充。通过视频既能形象理解飞机结构功用,又能了解常见的维修操作流程,从而将纯文字描述上升为实际操作,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参观教学则让学生接触实物,使教学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4]。利用CBT系统进行教学与自学,我院B737-800机务在线学习系统已完成验收,马上可投入使用。课程教授时可充分利用学习系统,尤其学生可利用该系统中大量多媒体资料进行自学,以达到复习与预习的目的。采用小组讨论法。课堂教学中由于课程知识点众多,无法一一详细讲解,因此学习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提出小组任务,让学生课后自主查阅资料,进行讨论,课堂教学时陈述。如此可将非难点和重点教学省略,大大节约授课时间。

2.3理论实践合理结合

我院有丰富的实作设备设施,可开展本课程涉及的大部分实作项目。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开发相应实践项目,且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集中进行一些基本技能培训之外,还能够按模块、按系统针对性实训,以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同时,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可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合作,在实作中实现小班化教学,以使每位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结语

根据《飞机结构与系统》课程的特性和共性,本文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教学效果,通过各种手段的结合,增加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培养理论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秦文峰,龙江,刘峰.《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课程教学探讨[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3:30-31.

[2]柳明.《飞机结构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5):122-124.

[3]段维祥.《飞机系统》课程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改革[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1,12(2):4-7.

飞机系统与附件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4

【摘 要】《信号与系统》课程,一直以来都以基础、重要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内容较为抽象,往往不能被学生很好地理解、掌握。为了有效帮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知识点,为后续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总结了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希望通过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究相联系,促进学习效果。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信号与系统;教学改革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承上启下,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也经常是考研科目之一。但该课程理论性、逻辑性极强,模型比较抽象,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对该课程中的抽象概念、各种变换等难以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在实施了课程教学改革之后,通过多种现代教育方法进行模拟动态演示、仿真实验、一体化教学等手段,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使学生对各种信号、各种系统、各种变换有了直观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传统的《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本身特点

信号就是函数,而系统的数学模型就是方程,因此,该课程是要研究数学问题的;但又不是纯粹的数学问题,因为数学分析、处理所得到的各种结果,要赋予物理意义,与实际的物理系统相对应。因此,该课程的学习,既要求良好的数学基础,又要有扎实的电路知识,从系统的角度,对电路进行分析,并检测系统中的信号。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式、方法问题

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黑板课讲授为主,存在板书的书写会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等多种问题。如重要公式的推导,需要一步步地推导验算,学生虽然可以很好地理解公式及其变换过程,但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书写大量的板书,占用宝贵的课时。而系统模型,也需要在黑板上不停地画各种模型及其变换图,费时费力效果差。黑板讲授方式,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老师写的板书是否工整、好认,后排的学生是否看得清楚等问题。此外,黑板课还存在不能动态演示信号的变化过程,不能直观比较信号变换前后的波形、频谱分布等问题。

(三)教学内容问题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该课程为纯理论教学,没有实验。学生只能进行纯数学的推导、计算、变换,并不能通过实践环节,建立起信号与系统的直观立体模型,从而影响学生的理解。

(四)专业背景问题

以九江学院为例,在以往的教学中,电信专业和通信专业执行相同的教学大纲,并没有仔细考虑不同专业对该课程的不同需求,也没有充分考虑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导致有些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重复学习,有些内容可能两门课程都漏讲。

二、《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以上所提到的问题,都是当前制约《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制约教师的发挥,一方面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掌握好专业基础课程,为以后的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迫切地需要对该课程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研究,以期打破常规教学模式的限制,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

(一)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研究

多媒体教学,以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信息量大、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真实性、方便、快捷、高效等一系列特点,已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推广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上单调的教学模式,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单纯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页PPT显示的内容有限,导致有些公式推导、例题讲解需要分布在多页PPT中显示,不便于前后对照,重点强调。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奏快,难免重点不突出,会使部分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不利于学习。

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将多媒体授课和黑板授课有机结合起来,以多媒体讲授为主,黑板为辅,取长补短。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

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没有实验环节,学生不能通过实验,切实地观察信号的波形、频谱特点,不能直观地观测信号在系统中各部位的形态,不能生动形象地感受信号的各种变化、变换。

信号与系统的实验,可以以Matlab编程、Simulink建模为平台,进行验证性仿真实验。教师可以提前将要讲解的系统电路在Simulink中建模,并把电路模型、微分方程模型、状态空间模型等都搭建起来,在讲解对应内容的时候,先进行理论分析,再把所给输入信号输入到相应系统中,最后检测输出信号的特征,看是否与分析结果相同。通过实验,能够将复杂的计算和变换结果变得更加简单直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能够对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同,该课程所起的作用不同,要想更好地为不同的专业负责,就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来设置授课内容,如通信工程专业,在后续课程中有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与应用、通信原理等课程,那么在通信工程专业的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就可以不讲数学信号,不讲数字系统的分析,可以注重于模拟信号与模拟系统的分析、处理。而自动化专业,因为不存在这些后续课程,这些内容则要提及,同时需要提及的,还有模拟信号数字化、调制解调等内容,但每个知识点却无需精讲。电信专业,因为后续课程中没有相应的系统仿真内容,实验环节则是必须要的,通信专业因后续开设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所以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可以不设置仿真实验。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

三、总结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教学内容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随着社会对技术人才专业素养需求的提升,学生知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合理性,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也是各高校各专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上一篇:外脚手架搭设拆除施工方案下一篇:15字以内名人名言